諸羅蛙調羅曼史
文、圖/翁瓊玥〈嘉義分會解說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2024.08.10 為了響應蛙類專家楊懿如老師的兩棲調查志工團隊,諸羅小隊在民國99年成立,成員都是荒野嘉義分會的夥伴,團隊成員們分別認領不同的調查區域。嘉義市的蛙調點,一開始是以圓林仔社區和頂庄社區為主,不過在104年時,剛完工的北香湖公園要開放前,團隊成員樹蛙(本名:楊勛凱)在工程圍籬外聽到諸羅樹蛙的叫聲,夥伴們都很興奮,在這麼熱鬧的地點,竟然還能聽到諸羅樹蛙的叫聲,因此,大家決定把這個點也納入嘉義市的調查點之一。嘉義縣的調查點原本有社團國小和社口,不過後來因故暫停,前年大林的夥伴馬唐(本名:許銘坤),又重啟社團國小的調查。而當初選擇這些調查點的最主要原因是棲地內皆有諸羅樹蛙。 ▲ 鳴叫中的諸羅樹蛙 ▲ 每個月的例行蛙調 這些點都是屬於墾地的環境。圓林仔社區,有住在當地的夥伴咬人貓(本名:李冰丹)長期關注並營造合適的棲息環境,所以生態較豐富,蛙的種類和數量也最多,記錄到的青蛙共15種,有諸羅樹蛙、黑眶蟾蜍、面天樹蛙、莫氏樹蛙、布氏樹蛙、斑腿樹蛙、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亞洲錦蛙、澤蛙、虎皮蛙、中國樹蟾等。頂庄社區的調查點是一塊主要種植芒果樹的雜木林,記錄到的青蛙有13種。北香湖公園內的棲地,一開始分為三大區塊,經兩年蛙調之後,其中一塊因緊臨民眾散步運動路徑,已不見諸羅樹蛙蹤影,其餘兩塊是原本的生態保留區,具有荔枝林和雜木林,記錄到的青蛙有10種。社團國小旁邊的軍用地,則是諸羅樹蛙的大本營,而附近竹林、私人園圃的蛙況也相當不錯,記錄到的青蛙有13種。 目前依照蛙調的數據可發現諸羅樹蛙的出現,會隨著雨季以及棲地內積水的程度有所增減,族群量還算穩定,但相對的,棲地內的繁殖場越是穩定,外來種亞洲錦蛙、斑腿樹蛙的繁殖量也越高。104年開始,每個月的蛙調,只要發現亞洲錦蛙或斑腿樹蛙,都會移除,並交給嘉義大學生資系研究室,進行研究用。另外107年開始,配合嘉義市政府農牧課的計畫,每個月進行兩次外來種移除工作。嘉大的研究結束後,移除的外來種蛙則改由嘉義分會自行冰凍處理。 ▲ 捕捉外來種亞洲錦蛙 這些年大家持續每個月一次的蛙調,從不間斷。每一次的調查,夥伴們總是分工合作:有人找蛙、有人拍照、紀錄,有人移除外來種蛙、有人上傳蛙調紀錄,同心協力完成所有的調查任務。在過程中,大家會一起討論觀察到的青蛙,不管是分辨的特徵、生態習性、蛙況的變化,都會讓大家有所成長,而最棒的是蛙調的驚喜,例如可以近距離看到諸羅樹蛙在鳴叫,發現卵泡或蝌蚪,青蛙正在配對等等,常常讓我們開心不已,夥伴們也常會發現一些其他比較特別的生態,像綠繡眼會倆倆靠在一起睡覺、攀木蜥蜴則趴在樹上睡,各式各樣的蛾停在葉片上休息,台灣藍海溪蟹跑出洞口等等,也讓大家對夜晚的生態一飽眼福,感受夜晚的美。 ▲ 帶領民眾認識外來種斑腿樹蛙 除了持續每個月一次的蛙調,大家也很希望能夠守護諸羅樹蛙在嘉義的這些棲地,因此會配合青蛙週、公家單位活動或荒野的夜間觀察,帶領有興趣的民眾認識青蛙,讓一般民眾可以近距離的去感受牠的存在及觀察牠的身影。記得有一次活動時,在前一晚例行調查時發現雖然前兩天有下雨,但是溫度降低,北香湖的諸羅不肯出來鳴叫,因此活動一開始,把前一晚要移送嘉大的亞洲錦蛙和斑腿樹蛙請出來,讓大家先認識外來種青蛙的特徵、型態和危害,接著再帶領大家正確進行夜間觀察,透過聽音和目視,也觀察和認識到不少夜行性動物,很多民眾並不常夜觀,所以對於這樣的體驗都覺得很特別,發現青蛙和人很親近。曾經有媽媽在活動結束後,跟我們分享,以後可以帶著手電筒,自己帶孩子出來觀察了。我們很期待讓所有人都能一起來關注青蛙,並守護棲地。 ▲ 北香湖公園
荒野中的物種——水雉
文/陳柏豪〈美濃湖水雉棲地志工〉 圖/邱秀梅、何克祺〈美濃湖水雉棲地志工〉 2024.08.10 ▲ 非繁殖羽的水雉成鳥 水雉的長尾墨黑,頸斑金燦,優雅身形讓人屏息,牠們是美濃湖畔最美的翩翩飛羽。 水雉喜歡覆滿浮葉水草的湖沼濕地,以長趾漫步在浮葉上覓食,菱、芡、野蓮、印度莕菜、白花水龍等水草都能當巢材。水雉有著一妻多夫的婚配制度,於夏季展現爭鬥、求偶、築巢與育雛等行為,讓其成為濕地的明星與保護傘物種,庇護了其他共同生活在濕地的萬千生命。 曾廣布於台灣的平原濕地的水雉,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湖沼埤塘等棲息地被轉變為住宅、道路和工廠用地,導致水雉族群迅速減少。目前水雉在臺的族群多棲息於菱田、野蓮田等人工濕地。 水雉在日治時期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行政院農業部將其列為珍貴稀有(I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於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屬於國家易危(NVU)等級。經過多年努力,水雉在台族群有所成長,從不到 50 隻增加到近 3,000 隻,但仍面臨棲地開發、農藥毒害、外來種入侵種等威脅。 水雉守護 台灣的水雉主要分布在台南官田,近年高雄美濃因野蓮產業而開啟水雉保育工作。美濃湖曾是天然湖沼,但歷經日治時期以重機具變更地景,以及國府時期的畜產汙染,導致美濃湖的生態功能嚴重劣化,而使水雉一度從美濃絕跡。 讓水雉重返美濃的契機是野蓮產業因菸葉退場而興起,以及劉孝伸與黃淑玫自主營造民間水雉棲地,同時鼓舞高雄鳥會認養官方興建的水雉棲地。高雄美濃作為南台客庄,從反水庫的愛鄉護土行動到地方民眾自主復育水雉棲地,都展現了對自然的珍惜和對社區的庇護。 荒野高雄分會也於2022年10月起認養援中港濕地東區,目前作為生態保育區之用,未對外開放,回歸「自然演替」的景象,植被層次豐富、鳥類多聚集於此,常見候鳥來此渡冬,如鸕鶿、綠頭鴨、琵嘴鴨、小鷿鷈、鳳頭潛鴨、赤頸鴨等,甚至瀕危的黑面琵鷺及東方白鸛都曾經在此出現,更是現今全臺少見天然的水雉棲息地! \支持水雉與護雉蓮盟網頁,與愛護水雉的野蓮農!/
馬岡潮間帶小蟻畢旅行
文/胡簡麟〈宜蘭分會親子團小蟻,自然名:虎鯨〉 圖/吳穎怡〈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香草〉 2024.08.10 (為保留筆者文章風格,文內成員皆用自然名呈現,於文末備註成員角色) 今天是民國112年6月11日星期日。媽媽說要六點起床,但是我七點才起床,所以早上很匆忙。立即開車去新北馬崗漁港集合。 先到了一個有海洋氣味很重的地方,旁邊有很多船跟浮標,我對這個氣味感到很陌生。一下車先跟宜一親子團會合。小紅蟻團的導引員老椰子,今天還是請假,因為他骨折,所以今天紅蟻是跟黑蟻團一起行動。 ▲ 認真走關獲取畢旅行前任務卡 我們搭牛奶埔的車去,剛下車的時候就要穿溯溪鞋了,溯溪鞋穿的時候好緊喔!弄了好久。而我一下車,又想要去上廁所。好後悔沒有事前上好廁所,還要回去活動中心上廁所。這一段行程都是用溯溪鞋走路,好難走也好難跑。上完廁所,我想用最快速度跑回去,但是導引員紫芳草說:「安全最重要!」結果我沒有到參加始會式,就沒辦法唱小蟻之歌了。 回來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已經在觀察潮間帶的海底植物了。我一下車就馬上衝下去,但是那裡有很多石頭,所以要慢慢走。我下去之後就找到其他人,他們都在找潮間帶的生物,我也一起找。但我找了一下子,就懶得找了。走到前面跟郊狼一起等浪來,浪打在我們腳上很舒服。只是浪有點小,因為被九孔池擋住了,所以我又回去找潮間帶的生物。我有找到很多貝殼和一隻寄居蟹。大概過了20分鐘後,我全身都濕答答,剛好差不多要上去了,大家於是搭車回到馬崗活動中心。 ▲ 小蟻畢旅行前任務 回去的時候,老熊、彩霞、暗光鳥還有喜鵲搭了一個小帳篷。我們一個一個去換衣服,我看到隔壁的北二親子團,他們直接用四五個帳篷換衣服,超級強的啦!換到一半的時候,石花凍店的老闆,剛好也把石花凍做好了。換好衣服的人就自己裝了石花凍來吃。我吃得太開心了,連自己帶來的午餐也都一起吃掉了。吃完石花凍後,還要搭車去三貂角燈塔。 彩霞鋪了三個地墊,讓我們坐在上面吃飯,但我的麵包已經在活動中心吃完了,沒東西可以吃,所以我就拿出我的多力多滋餅乾來吃。接著我去涼亭看小鰻魚在做什麼?原來他們是在玩撲克牌,我想加入,但他們已經在玩了,所以他說等我們玩完,再跟我一起玩心臟病。後來只玩了二場,就要集合了,我們先走去集合地點,但是卻突然下大雨,於是我們轉移陣地,換到涼亭。暗光鳥講了一本故事書《守護大海的人》,述說一個爸爸,在燈塔裡工作,守護船隻的安全。講完之後,她告訴我們,三貂角燈塔已經88歲了。 ▲ 暗光鳥跟我們講故事《守護大海的人》 導引員叫我們過去草皮,說要玩一個遊戲,遊戲規則是:如果需求是要兩個男生、兩個女生和一個導引員,我們就要找到那些人數,然後手牽手蹲下來,就這麼簡單而已唷!另外一個遊戲是,導引員給我們一張地圖,叫我們去找那個東西在哪裡。我們拿到的是九孔池,我們走進一個步道就找到了。找到了之後就去那裡拍照,拍完照後,還有一些休息時間。 ▲ 大家一起認識九孔池 休息完回到三貂角燈塔,喜鵲發了點心,是牛奶麵包。我們吃完麵包,搭鴨嘴獸的車,回到馬崗活動中心。到了活動中心,看到媽媽在吃石花凍,我也想吃,一口接一口,因為他們的實在是太好吃了。 這次的旅行,到這裡也結束了。這是我第一次來馬崗潮間帶玩,超級好玩的啦! \小蟻導引員 小蟻本名與自然名對照/ 老椰子 何信緯 牛奶埔 葉欽龍 紫芳草 蕭芳怡 老熊 連違傑 彩霞 張惠雯 暗光鳥 林婷鴻 喜鵲 陳振富 小鰻魚 林廷展
荒野大播客
文/陳玟蓉〈台北分會第23期推廣講師,自然名:馬告〉 圖/2023Podcast實體課程助教提供 2024.08.10 從我五年前開始上講師志工訓時,我有點意外荒野的環境教育課程,竟然都是用傳統的手把手授課方式在傳承課程(大概就是像童軍訓那樣,學長帶學弟一步一步教),這讓曾有在數位學習產業工作的我感到小小的驚訝,這麼好的環境教育課程只能上實體課程,要是可以數位化,讓多點年輕人學校去推廣的應推廣的比較快吧! 所以,在當有機會參加Podcast的培訓課程時,剛好又是休息日的時間,機會難得,當然要參加!要是能有機會用時下最流行Podcast錄音的方式來推廣環境教育理念,想必會非常棒! 課程是全程用線上課程的方式來授課,我想這也是荒野的首次嘗試吧,雖然當時疾情當下,有些環教場次已經開始用線上講座在講,但畢竟也只有一兩個小時,而這課程是全程11堂課,每堂約2小時都這樣上課,很期待講師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及互動來教授。 ▲ 資深廣播人燕子分享如何從荒野人角度出發訪談 來上大播客的同學們,光聽自我介紹就覺得個個都是不怯場的好手,講師群也非常專業,老師們用非常有系統的方式完整介紹了整個PODCAST旳產業相關知識,包含了由來、市場概況、營收模式等等,甚至是要怎麼維持節目的聽眾都是有撇步的呢! 接著進入了課程的大重點:節目企劃及demo錄音,這裡的課程老師真的非常非常用心,老師是一份一份企劃書給建議講評,demo錄音也是一個一個細聽及講評;這時對大家自身對保護環境的見解也大概能略知一二了,真的是非常精采,不知不覺中又學到了不同領域的知識。 ▲ 講師帶領學員以討論的方式來發想 在這課程中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大概是錄音剪輯軟體的操作,自已因為無法順利安裝,有大概兩堂課我都在神遊,但還是有學到不少技巧,例如片頭片尾該如何置入,或錄音分段剪輯的呈現方式。在這操作軟體的課程中,大家互相支援,不只老師在教,同學們也互為教學相長,用線上溝通方式互相解決操作問題,老師也是一對一的協助操作問題。雖然我後來成品不是用老師推薦的軟體完成的,但好在有小助教推薦另一種較易安裝操作的軟體,我才得以完成。老師還有講評我片頭片尾及分段的淡入淡出效果做得很好,很有成就感。 ▲ 難度最高的剪輯課,大家全神貫注 我的成品是用原荒野「翻轉氣候變遷」的內容來做企劃,希望可以用容易了解的氣候變遷相關數據,來讓聽眾了解及推廣節能減碳的概念。 相較於其他夥伴用對談的方式來完成一個節目,我的節目內容可能稍嫌活潑度不夠,但第一次光是要分段把語調講得一致及順暢就夠花我心力了。 這次很幸運的能搭上荒野的數位新推廣媒介課程,我覺從課程安排到專職的協助都非常好,下次再有這課程,各位夥伴不要錯過了唷! 2024年荒野大播客培訓課程即將開辦,延續過往精彩陣容的講師群,有播客夢想的志工夥伴們不容錯過,敬請期待!
宜蘭勁好客之野菜新食堂
文、圖/方意舒〈宜蘭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松果〉 2024.08.10 2023年時,荒野年會在宜蘭舉辦,這真的是對宜蘭荒野志工來說,最棒的福音。尤其對討厭需要在週休二日離開宜蘭進行活動的我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在籌備前期,群組裡開始出現工作認領的訊息,抱著一種先搶先贏的心態,看到憧憬的豆娘(本名:黃鳯鑾)的手作課程,只因為看到了講師的姓名,就毫不猶豫地填上自己姓名報名,不過還是先向講師詢問:「只認識咸豐草和姑婆芋的我,能夠來當工人嗎?」而答案是肯定的,也感謝其他夥伴讓給我機會,讓我能一窺野菜的奧妙! 在課程一開始,豆娘先帶領學員凝聚心神,感謝大地之母賜給我們珍貴的萬物,提醒學員在採集時,只取所需的部分;破冰遊戲也順利將學員分成兩組。在學員採集的同時,豆娘的「水腳」(意即幫手)工人也開始啟動,豆娘事前將所有的食材、用具事前分類好,大大縮短了工作時間,也讓沒經驗的工人可以有效率的協助講師備好每一道菜。 由於天候不佳,以基地區域採集為主,野菜的種類也顯得不夠多樣,但聰明的講師早有準備一些野菜,當現場出現採集困難時,即能派上用場。在有限的材料下,學員分別產出野菜蛋及咸豐草蛋花湯,在學員及工人的合作下,今天的菜色有:紫蘇甜菊茶、野薑花凍、薯泥沙拉、五行蔬果沙拉、紫米甜粥、養生湯、手作紫米飯糰。大家一起擺盤、裝飾餐桌,讓食物在視覺上有更加分的效果。 野菜新食堂讓我學習到,講師是如何安排規劃活動的,也看到美好的課程背後,是夥伴充足的前置作業,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僅動手,更有動嘴,別以為我們的嘴巴是只忙著試吃喔!實際上更是繞著講師豆娘,不斷的學習取經,恨不得將每道菜的製作過程都印在腦海。除了吃下肚的野菜饗宴,我也帶回了本次的新朋友——艾草、甜菊、芳香萬壽菊、薄荷、左手香,這次我終於認得這些植物了,希望他們會喜歡我家的花圃!
從日常到行動:零廢棄之路有你同行
文、圖/ 林映如〈台北分會零廢棄推廣講師,自然名:麥桿菊〉 2024.08.10 時時關注各種生態環境議題的我,當然也持續追蹤荒野保護協會的各種講座和培訓。而在各種緣分安排下,總算在去年九月參加了「循環零廢棄第三期」的培訓課。 還記得在課程中跟夥伴們分享我來參訓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學習如何有效地傳達零廢棄的觀念,讓更多的人可以捲袖動身行動。因為我從小就生長在一個相對有環保意識的家庭,自備購物袋、不浪費食物、少吹冷氣,隨手做環保本來就融入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但長大後才發現其實對多數人而言,想到要做環保就覺得好麻煩,或是完全沒有意識到生活中到底製造了多少不必要的垃圾,殊不知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在生活中做出一點點改變,累積起來的成效還是會很大的! ▲ 企業推廣認真參與的員工 透過課程的學習,讓我們聽到塑膠微粒和PFAS對人體的危害、看到焚化爐裡堆積如山的垃圾和充滿毒物的飛灰底渣,於是讓我更覺得必須手刀投入推廣零廢棄演講的任務,期望能透過每一次的出講,引發聽眾的一點點動力,用每一次的消費,為想要的未來做出選擇。 在這次培訓的另個收穫是,認識了好多同溫層裡的夥伴,讓我知道推廣環保的這條路上並不孤單!從分會長到小組長、隊輔到同學,每個都是超級溫暖又充滿能量的神隊友,不論在出講時遇到甚麼狀況,大家都能互相討論互相支援,從夥伴的身上我也學習了很多,非常開心。 ▲ 零廢棄第三期培訓同學合照 講了這麼多,就是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快來登記報名第四期的培訓,加入我們零廢棄這個超讚的大家庭! \點集查看培訓詳情/
落實能源管理,企業名利雙收
文/王茂榮〈茂榮能源服務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2024.08.10 節能減碳一舉多得 企業國際化競爭激烈,利潤偏低,除了拼命降低成本,爭取較大利潤;紅海錢難賺,藍海在那裡?企業投資生產設備是為了賺錢,賺錢是從別人口袋挖錢,所以很難,反觀投資節能是從省錢的途徑下手,省錢是顧好自己口袋,不浪費,只需由內部落實,不需與人拚搏;此外,今年節能省一元除了淨利一元,明年還會遞延續省的績效。節能減碳同時也屬於國際淨零的重要議題,可以減少碳稅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優勢,也提升企業環保聲譽,一舉多得。投資節能可說是目前企業獲利最佳的方案之一。 節能減碳的推導 節能首需導入能源管理系統(以下簡稱EnMS),並建立完整的體系與機制;EnMS是一套整合並付諸實踐的規範與流程,透過規劃、追蹤及分析能源使用情況,從中調整能源的最適化,讓能源使用合理化。國際標準組織循此訂定ISO 50001指引(2018年更新版),提示能源管理的基本要求,透過PDCA手法,落實流程並持續的改進。以2014年台達電子節能50%的實例解析,落實EnMS從資訊系統的建立、管理體系的導入以及節能技術的應用,整合成的節能三構面,是節能得以達標的關鍵,茲分享如下: 1. 資訊系統的建立: 建置EMIS讓能源使用的資訊透明化,從擷取能耗數據探討節能機會點。同時需確保數據準確性,亦即儀器的校正與比對需落實。個人在節能診斷時,會先查閱過往的用能資料,與了解現場相關的配置。針對EMIS以及自動監控與資料擷取系統 (簡稱SCADA)進行解讀;依據多年經驗,大部分工廠欠缺EMIS的維護機制,監控系統因未校正而失能,導致主管誤認為自動監控不可靠,本末倒置的寧採人力操控;試想,設備的能耗訊息萬變,操作人員如何能夠隨時得知而順應調變?結果浪費了大量的能源(依據以往經驗,此部分的損耗約30%)而不自知,非常可惜。 EMIS擷取的數據,除了讓節能可落實推動外,更是預知技術最佳的配套工具,透過數據的比對分析發現異常值(可設定警示通報),作為預防維保的依據(維保也許只需加點潤滑油或調校軸心等),即可避免生產設備當機;當機除了影響生產,修理需花大筆費用,可見透過EMIS推動節能,對於生產也有正面效益。 備註:維護保養新觀念是善用EMIS導入預知技術/及時保養,取代定期保養的做法。 2. 管理體系的導入: 建立有效能的管理體系,是節能可以成功的重要步驟之一,有效能係指該體系能夠真正落實節能的推動;亦即企業相關的部門都應納入,尤其是製程部門;除了節能的目標訂為各主管的KPI(績效管理)外,更要定期的追蹤檢討與改進(P-D-C-A的落實)。有數據才能管理,避免無謂浪費的效益是最高的。 3. 節能技術的應用: 節能改善技術部分,包含數據收集、診斷與分析,改善方案的擬定與效益評估(包含改善前的基準線建立)、改善工程的執行與監督、改善後能效量測與績效驗證等。 建立改善前的基準線,需釐清影響能耗的相關數據,依據改善前的能耗數據與相關影響因數,建立基準線(利用迴歸統計的方法),再與改善後的實際量測值進行比較。 結論:能源管理該管的是「人」 能源雖然是機械設備運轉使用,不過能源的損耗,大半是人的因素,包含該關不關的虛耗、洩漏、假性需求,以及因為維保或操作不當,造成能效損失等。因此,能源管理真正要管的是「人」,將使用者納入體系,落實節能30%是可期的;台達電子節能50%得以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就是落實EnMS。 謹以此文分享給國內所有的企業,也期許國內企業以節能30%共勉之。
眼花撩亂的援中港濕地定觀日記
文/劉勝朗〈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員,自然名:灰狼〉 圖/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學員 2024.08.10 今天是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員結訓後,第二次正式的援中港東區濕地定觀。第一個驚喜是當天是好天氣,預報的90%降雨機率並沒有發生;第二個驚喜則是分會長四方竹(本名:林維正)蒞臨指導;第三個驚喜是,援中港濕地有很多夥伴出席,很是熱鬧。由於小組長有事,就由我來帶大家走定觀路線,其中有幾位夥伴是結訓後第一次定觀,基於時間有限,只能先帶大家認識常見較常容易觀察的生物,更細節的部分,就請大家日後定期來觀察了解。 ▲ 夥伴一起學習認識植物、解說植物的方法技巧 東區大門附近的雨豆樹、金龜樹、恆春厚殼樹、紅柴、欖仁、木棉、苦楝、山柑仔、羅望子等植物,或許是因為近日梅雨刷洗,原本有花的樹上已不見花蹤,然而欖仁、苦楝、山柑仔樹上仍可見結實纍纍。至於金龜樹像甜甜圈般的果實的時節已過,就等下一輪吧!我們一行人沿著逆時針方向而行,穂花棋盤腳正是花穗此起彼落的時節,已經可以預期最近樹上與地上的白花會將隧道點綴成美美的一片,四方竹不時提醒解說員們運用五感去體驗認識植物,聞聞葉子、花的味道;觀察樹幹、葉片的脈絡,樹形、外觀、枝條形態,乃至於植物名稱的由來典故,這些有趣、特別的植物履歷除了能加記憶,也是對一般民眾解說時,能吸引大家關注而留下印象的技巧。 ▲ 像下雪一樣的穗花棋盤腳 續行往前經過賞鳥平台附近,月桃也進入果實期,大家對著只剩一朵紅花的桂葉黃梅(別稱米老鼠花)很是好奇,大家可以查一下資料,為何名為黃梅,卻看到像是紅色的花呢?又為什麼是叫做米老鼠花?而我到這時特別關心了一下止宮樹(假茄苳),在去了小琉球4趟後都沒找到,但我們援中港是有的,最近開花了,忽然就覺得它和茄苳其實是很好分辨的,光是葉子的鋸齒程度,就明顯不同。隔著木板牆往水潭望去,看不到候鳥,候鳥都回家了,而水雉住在保護區那端,因此此時環教區的水潭顯得格外安寧,經歷過候鳥季的夥伴們都懂的。 沿著水潭續行來到西北方出水口這,巴西胡椒(巴西乳香)正是果期,葉子味道也很特別,有夥伴問果實能不能吃?它是漆樹科的,有很多用途,也是世界級的百大入侵種,我們援中港還有其他確定安全可食的植物,所以巴西胡椒不建議以身試毒哦!這個點週邊還有檄樹、苦楝、耳莢相思樹、海檬果、苦檻藍、木棉。夜間則是有機會觀察到螃蟹,一路再往北行,主要就是黃槿林,地面上發現較前一周更多的蟹洞,想必是連日雨水,兇狠圓軸蟹也趕忙著搬家吧! 行至銀葉樹表示北側這段路已近結束,這裏特別的是黃槿,是2種很像但實際不一樣的黃槿,其中一個就是在小琉球也沒找著的繖楊(截萼黃槿/恆春黃槿),剛好步道的兩邊是不一樣的植物,很容易比較。接下來轉角地帶便是金合歡的聚落,金合歡羽葉明顯比銀合歡小而密,果實也短小。這段路有甚多的毛柿(台灣黑檀)和銀合歡,一棵特別的肯氏蒲桃,還有很多的豆娘,路底的桑椹黑色熟果應是被雨水打落了,這裡的巴西胡椒果實也變稀疏,附近的草棉就沒特地找了。沿著逆時針方向續往西行,有著更多的穂花棋盤腳,路上大葉合歡樹上的果莢也都掉了,還好地上還能找到幾個,能和金、銀合歡做比較。續行遇上土沉香、茄冬、耳莢相思樹,也特別比較棋盤腳和欖仁葉子形態的不同之處,等日後花和果實出來會更有感的。 ▲ 巴西胡椒葉子香氣十足,植株功用很多,但乳汁有毒 這次諸如瓊崖海棠、沙盒、狐尾櫚、肉桂、鐵刀、白飯、南美假櫻桃、小葉厚殼樹……等等,很多很多的的植物還來不及觀察介紹給大家,下回定觀,大家記得回味一下今天認識的新朋友哦!
野生生物的天堂——馬來西亞雨林的驚奇和展望
文、圖/程日君〈臺中分會第24期解說員,自然名:太陽王〉 2024.07.10 千瘡百孔的亞馬遜森林,一直都是全球關注的雨林議題,就連我也不例外。看見媒體拍攝佇立在印尼、馬來西亞被砍伐焚燒後那片雨林灰燼裡的紅毛猩猩,令人感到心碎與無助。對於距離如此遙遠的國度,我不確定能夠做到多少事情,也許能做的就是信箱中滿滿的守護雨林連署吧! 開始正式關注雨林的那一刻,是2016年跟著先生回到馬來西亞砂勞越。那時加里曼丹焚燒雨林的煙霾,模糊了城市的清晰度,煙塵衝擊我的眼口鼻,像是不小心跌進紅火蟻窩,因刺痛而流淚且不停咳嗽,我嘗試著許多期望可以緩解症狀的方式,但即使在家關緊門窗、外出戴口罩,依然咳得踉踉蹌蹌。並且,我以為這樣的痛苦大約片刻就能解除,沒想到它卻持續了不只一整天,甚至可以用週或是月來計算,在這段期間唯一能緩解,甚至解除煙霾籠罩的時刻,就是熱帶驟雨,也是當時的我唯一能大口呼吸的時刻。先生告訴我,這就是他們成長的日常,這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砍伐焚燒雨林與我毫無距離,甚至有種生活被侵略與被剝奪感。 回到臺灣後,偶然在書店裡看見荒野出版的《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崩落的野生物天堂》,讓我欣喜若狂,也是我開始關注並加入荒野的原因之一。 一個議題能夠被討論,是觸動思想火花的連結。加入荒野後,發現原來有一群人在臺灣關心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他們正在社會中觸發能夠接觸這個議題的各種可能性,所以我也加入了。一步步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受訓,一起協助校園巡迴特展,也參與科博館婆羅洲雨林特展開幕,參與國際雨林論壇《野生生物的天堂—馬來西亞雨林的驚奇和展望》,更意外的是我從單純關心雨林的關注者,成為了參與倡議行動的一份子。我的工作與環境生態及社區營造相關,因此非常能理解,要讓自然保育與經濟發展共存的社會,必須取得環境與發展的平衡,也需各領域有共同核心理念才夠能往理想的道路前進,但光是要觸發各領域對環境有所共識,需要不斷的公眾討論、社會培力與教育,甚至需要一點言論革命,是一條不好走的路。能夠舉辦這個國際論壇,對我來說非常感動,能夠與臺灣及馬來西亞兩國的婆羅洲行動者有更深入的連結,暢談亞洲熱帶雨林的野性自然與多元人文。原來從過往人文歷史與地理變遷至現代,臺灣與婆羅洲都有著相當深的淵源。從保育現場的視角與經驗深度剖析環境議題,讓我驚訝原來在旅遊觀光的層面落實的生態旅遊,對於降低動物盜獵及提升保育意識都有著非常顯著的成效,不禁反思,看似遙遠的婆羅洲環境議題,其實與我們的生活如此迫近。 記得前陣子看了一個叫做Borneo Diary的節目,主持人在節目的結尾,說在她沒有踏進來前以為這裡都是森林,進來才發現原來森林所剩無幾,棲息其中的動物面臨滅絕的危機,因此她對於自己的無知感到愧疚,完全無法想像人們無意識地在無形中對雨林造成迫害。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研究員講了很棒的一段話:「這就是妳的任務,妳無法幫助我們研究,但只要妳不斷談論這個問題,妳就是這座雨林的發言人,倡議並教育觀看這個節目的人,讓引發更多人的興趣而關注這座雨林或是對這樣的工作感興趣。」 現在的這段話,已成為我的核心信念,我開始不斷邀請身邊不管是台灣或是留台的馬來西亞朋友前來看特展,只要一有空閒,我就會帶團到科博館看特展,親自為他們導覽解說,甚至克服了我最恐懼的親子族群,為的就是讓這個話題擴散更廣、讓更多人觸及議題討論,為這座雨林跟我最愛的犀鳥發聲。 有趣的是,我跟先生回去馬來西亞多次都是探親之旅,從來都沒有到過雨林,先生也沒有想到,最後會演變成我對於他的家鄉如此狂熱且投入的研究,甚至比他還要了解家鄉的那片雨林。就在今年,睽違五年終於要再回沙勞越了!這次我已脫胎換骨,不再像過往只是回家探親,我已準備好要放大我的感官,用全新的視野去探索沙勞越的一切,持續分享給沙勞越的親朋好友,並充滿收穫的將資訊帶回臺灣,持續觸發更多人關心這座雨林,這就是我能做且做得到的事。 沙勞越是我的摯愛,我愛上這裡的人,也愛上他的家鄉。我相信自己行動的每一步,能夠讓我最愛的犀鳥在雨林裡持續飛翔! 第二期婆羅洲熱帶雨林野生動植物巡迴展志工招募報名!
初訪太平山林鐵平原段
圖、文/張桂馨〈宜蘭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水鹿〉 2024.07.10 徐爸說:「口述歷史是藉由訪問耆老,挖掘個人對史事的經驗與觀感。 但是,你千萬不要太相信口述歷史,因為我就是那個耆老。」 這趟旅程由徐爸(宜蘭分會前分會長徐朝強)帶路,在早晨七點半,宜蘭的空氣清澈的沒有半點雜質,清朗到你可以瞇著眼,看到陽光從竹林車站後方灑落到自己身上,肌膚感受到那略微灼人的暖意。我們這群蝦兵蟹將,體能與裝備參差不齊,從碳纖公路車加卡鞋、登山車,到生鏽的小折和淑女車通通都有。這趟路線聚集了諸多夢幻元素,單車、鐵道、歷史,加上徐爸的組合,真是魅力無窮。轉身看看隊友,抬頭看看天氣,隊伍一定會拉很長,今天是場硬仗。果然,才喊聲出發了的同時,就有人「落鏈」了。 太平山林鐵平原段,每一段都有精彩故事。第一段是竹林到歪仔歪橋,也就是現在的仁愛路,這段路是由陳純精當年和羅東人集資興建的,希望可以在羅東興建儲木池,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第二段是歪仔歪經過大洲、二萬五、三星到天送埤車站,這段五分車是由糖廠出資的,二萬五的地名來源是此地曾經種植甘蔗二萬五千株,可見當年糖業之興盛。這段路裡只有天送埤原站保存最完整,大洲車站是原地重建,而三星公園裡的三星大站則是不見任何蛛絲馬跡了。第三段,循著蘭陽溪山壁建造的,是天送埤車站到土場,此段由電力公司所興建,每逢夏天的暴雨總有路段崩塌,在林業逐漸沒落之際,也是逐漸廢棄還給大地媽媽了。 太平山林鐵,從大正三年(1914年)開始興建,經過二戰後國民政府的接收,到1979年全線停駛,這六十多個年頭太平山林鐵與蘭陽溪南聚落的生活息息相關。現今存在於的太平山林鐵平原段的路線,是參雜了柏油路、電線電塔,與農田裡的點點農舍。不然就是,被土石淹沒,與廢棄的車站月台。回顧這趟行前的探路,看著舊照時,不免有股濃厚的滄海桑田感。 如果沒有徐爸的導讀與解說,沒有親身走過這一遭,光憑幾張單薄的解說與舊照,你怎麼能想像這片土地在這些年經歷過的,堪比小說的故事還要精采?口述歷史的確不完全真實,但因為和「人」的連結下,才能讓這段歷史植入追尋者的心中。我們無法控制地景地貌的改變,只能深刻的走一遭,讓林鐵的過往與自身的記憶連結。 要抵達永恆太遙遠,但只要有人還記得,這段歷史就不會輕易的消逝在時間洪流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