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台灣垃圾熔景 廢轉能如雨後春筍

2024-10-22

環團:解決垃圾危機 取決減廢作為 興建焚化設施已無必要性 發稿日期:113年10月18日   隨著《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開議在即,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及荒野保護協會於2024年10月18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公佈廢棄物燃料化問題的最新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與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合作,強調台灣廢棄物燃料化政策的現狀及其對零廢棄目標的嚴重威脅。根據研究,台灣現有垃圾處理設施量能已經超過需求,但垃圾總量卻仍不斷攀升。報告指出,政府如果持續建設更多焚化設施,將進一步妨礙實現零廢棄目標,建議政府應採取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作為核心解決策略。 被遺忘的零廢棄政策目標   荒野保護協會黃嘉瑩指出,2003年行政院曾經提出《垃圾處理方案檢討與展望》政策,宣誓推動垃圾零廢棄。然而,廢棄物產量自2014年以來不減反增,從2865萬噸上升至2023年的3324萬噸,遠超過當初設定的減量目標。報告中指出,政策初衷為逐步淘汰焚化爐,最終於2026年全面除役,但目前不僅沒有任何焚化爐退役,還有計劃擴充處理量能,與最初的目標嚴重背道而馳。 台灣垃圾危機的成因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解釋,廢棄物產量增加的原因包括台商回流、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帶來的消費行為改變、半導體產業擴張等多重因素。根據統計,台灣的廢棄物總量已從2016年的2897萬噸增至2023年的3324萬噸,增幅高達427萬噸。隨著垃圾量逐年上升,政府以循環經濟為名,推動廢棄物燃料化政策,使焚化爐與SRF設施大量出現,吞噬了更多的垃圾。報告指出,2021年到2025年,政府計劃增加118.6萬噸/年的廢轉能設施量能,遠超過可燃廢棄物實際需求量。 廢塑膠再利用:燃料化成主流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近年事業廢塑膠再利用雖然顯著增加,但幾乎全數進行燃料化。2023年,台灣有11萬噸廢塑膠被用來製造固體再生燃料(SRF),另有2.17萬噸直接作為輔助燃料,兩者合計13.17萬噸,與14萬噸的申報再利用量之間差距僅0.83萬噸。這意味著廢塑膠的再利用多以燃燒為主,無法實現真正的資源循環。同時,塑膠熱值為一般垃圾的2至4倍,塑膠熱值較高的特性讓焚化廠能處理的垃圾量壓縮了多達11.8至35.4萬噸。這表明,塑膠燃燒處理成為了垃圾去化量減少的主因之一。 固體再生燃料(SRF)製造產業亂象:違規廢料混入與監管不足   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台灣有52家SRF製造商,許多為中小企業,缺乏規劃能力,甚至有業者鑽漏洞,非法添加不符規定的廢棄物。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林政翰補充說,像是台南佳里的某公司非法堆置大量廢料,甚至與其他廠商進行假交易,謊稱SRF成品銷售,實際上是棄置於土地上。這些行為不僅污染環境,還造成高戴奧辛排放,令人憂心。環境部的體檢結果也顯示,多數廠商在管理上不合格,亟需政府加強監管,尤其是高鹵素廢棄物的處理。 重新審視廢棄物管理政策   最後,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及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呼籲,政府必須重新審視當前的廢棄物管理政策。擴建焚化設施與推動廢塑膠燃料化,並無法有效解決垃圾問題,反而會加劇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政府應加大力度推動廢棄物的再生利用,並落實生產者責任制,確保產生的每一份廢棄物都能被有效處理進入物質循環中。   看守台灣協會參考資料: 台灣垃圾熔景 —— 塑膠及其同伴的末日流浪記 台灣垃圾熔景議題手冊  

【訊息稿】減塑不力 滾滾塑膠洪流吞沒焚化爐 廢塑膠國際亂竄

2024-10-22

發稿日期:113年10月14日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開議在即,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為督促參與談判國家關注廢塑膠燃料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的污染,而召集數個國家的環保團體,幫忙收集其國家廢棄物燃料的貿易與製造使用現況。 塑膠污染的根源比想像的複雜   荒野保護協會黃嘉瑩表示,從荒野保護協會長達十多年的淨灘統計結果來看,海灘上垃圾以塑膠為主,占比高達八至九成;而單靠淨灘行動,無法根本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這時我們會思考,把垃圾燒掉就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廢塑膠燃料化看似將廢棄物轉換為能源,實則將廢塑膠問題合理化,成為塑膠污染保護傘,並造成廢塑膠貿易的監管漏洞。近年來國內廢棄物燃料化產業快速發展,政府視為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並大力推動,卻忽略了其中的潛在風險。看守台灣這份調查報告,深入探討台灣的塑膠物質流及廢塑膠能源化政策。我們發現,台灣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亟需改善。   看守台灣協會林奕均指出,從廢棄物燃料化興起的角度,可看出廢棄物國際貿易的歷史大概有兩個轉折點: 1.  1990年代前,包括有害廢棄物的所有廢棄物種類在國際間恣意橫行,工業化國家將廢棄物理所當然地輸往發展中或低度發展國家,形成廢棄物殖民主義。巴賽爾公約成立後,雖然遏止了一部分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然而像塑膠這類被視為可再生資源的廢棄物,依然在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絡繹不絕。  2.  2018年起,中國全面禁止廢紙、廢塑膠等洋垃圾進口,而中國過去收受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塑膠垃圾,於是一夕之間巨量洋垃圾在國際間尋找替代出口,大量湧向倒楣的東南亞國家以及台灣,逼得這些國家也紛紛加嚴進口廢塑膠的標準。近幾年來東南亞地區廢塑膠貿易受到箝制,這股壓力反而促進廢棄物燃料化,因為將廢棄物製成(或偽裝成)燃料,就可以避開各國的邊防。   這股廢棄物燃料化貿易熱潮帶動澳洲企業積極向東南亞國家推銷廢棄物衍生燃料的好處,以便將整個產業鏈遍及東南亞,並重新開啟塑膠廢棄物的進出口大門。台灣看似沒有直接受到這股勢力的覬覦影響,但近年來廢棄物燃料化熱潮確實也在國內興起。 減塑不力 塑膠焚化量年年增長   在或明或暗、淹沒各國的滾滾塑膠洪流中,台灣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我國塑膠產業規模龐大,每年提供國內外市場1100萬噸的塑膠原料或製品,可是台灣並不生產原油,而是自國外吞食了1200多萬噸左右的石化原料、塑膠原料與製品、廢塑膠(產業用料)。雖然國內實施減塑政策已二十餘年,但這物質吞吐量規模,尤其是為製造塑膠而進口的石化原料,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其波動情形反而與市場景氣的關聯性更高;比如經濟成長大爆發的2021年,我國為製造塑膠而進口的原油數量達1081.5萬噸,為2018年來最高。   也因為減塑力道太弱,擋不住塑膠線性經濟的高度運轉,顯示廢塑膠產生量也持續增加。根據環境部的資料,並扣除廚餘量調整後的廢塑膠焚化量,2022年較2018年廢塑膠焚化量增加了11.8萬噸。須知塑膠熱值為平均垃圾熱值2~4倍,因此焚化廠垃圾貯坑增加11.8萬噸廢塑膠,等於增加23.6~47.2萬噸垃圾,顯見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對於解決累積八十餘萬噸垃圾山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無價值廢塑膠 以產業用料名義自由輸出入   在高熱值、高碳排廢塑膠沒有被好好回收、焚化量高升的同時,我國還容許廢塑膠以產業用料名義自由輸出入。2012~2023年期間: 廢塑膠進口量約在15萬噸到42.9萬噸之間變動,平均是24.4萬噸; 出口量則在4.3萬噸到15.8萬噸之間變動,平均值是11萬噸。   在廢塑膠進口方面,有127個國家曾經或持續與我國有廢塑膠貿易關係,其中: 48個國家於2023年有進口廢塑膠記錄;  2023年前五大輸入國的進口量佔總量八成五,前十大則達九成三,分別是日本、菲律賓、美國、泰國、英國、印尼、越南、荷蘭、墨西哥、中國。 歷年來均獨占鰲頭的日本,進口我國的廢塑膠量佔總量五成左右,其中五分之一(2.3萬噸)是對環境生態與健康威脅甚劇的三號塑膠PVC!

環保造舟競賽心得

2024-10-11

文/吳與倫〈桃二奔鹿團志工,自然名:無憂樹〉 圖/張哲維〈桃二奔鹿團志工,自然名:鮭魚〉 2024.10.10 ※本心得分為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為科展格式寫法,下半部為真實心得。 ※荒野奔鹿團的成員年齡組成以小六到國二的孩子為招收對象。 摘要   這三年來,很常聽到環保造舟這個名詞,卻都無法真正的參與。可能因為疫情的緣故,或是天氣狀況,故兩年都沒有舉辦,儘管活動都設計好了,最後卻不了了之。這也導致了前兩年的鹿團,在活動中明明玩得很開心,卻又覺得缺少了些什麼。正因為這樣,今年能夠如期跟朋友們一起下水玩,真的很開心。雖然在蒐集寶特瓶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難,不過,我心想,就算數量沒蒐集到應該也沒關係吧!因為提到環保造舟,我們的期待都是最後能跳下水。   剛開始聽說因為安全考量,不能下水,心都涼了半截,結果最後因為竹筏真的翻覆,才有機會真的下去玩水。為了增加遊玩的樂趣,我還特地準備了水槍來「pewpewpew」的掃射其他人。果不其然,是個讓我們變最後一名的好幫手。在盡力移動的同時,我們也樂意讓其他隊感受到水的洗禮。   水洗、日曬、加上深培,回到家才發現變好黑。而我覺得最累的部分還是組裝,要做成一個船樣也有點困難。還有導引員們,帶著我們這群屁孩真的很累,真的要好好謝謝他們。 研究動機   大家都知道太平洋垃圾島吧?全球每年製造的塑膠垃圾約有4億頓!而流入海洋的約有1270萬頓。我們深知地球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這些問題不只是定幾條法律、辦個高峰會、大家討論出共識並且給個承諾就可以解決的。   相信各位心裡都很清楚,一次性的塑膠袋、餐具對環境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傷害。即便如此,使用這些一次性的東西已經習以為常,很難去改變了。   而儘管民眾可能多少有減塑的概念,卻仍常常為了享受短暫的快樂,而製造了寶特瓶或手搖杯。因此,環保造舟這個活動,使用這些回收垃圾,讓我們得以享受玩水的樂趣,應用價值超高! 研究目的   在環保造舟過程中,我們注重選擇以回收的物品做為基礎的材料。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使用自然物、減少對環境有害的塑膠,這些做法都成為我們實現環保目標的一部分。這不僅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還降低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真正實現了環保造舟的理念。 真正的心得:   說實話我對環保造舟的認識就只是:「一群人滑著竹筏」但我完全不知道寶特瓶該怎麼固定在竹子上,也不懂為何需要寶特瓶。就算是個8年級生,學過浮力,還是欠缺真實生活中的應用。   當初在蒐集寶特瓶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五十幾公斤的寶特瓶是什麼概念,蒐集過程頗為艱難。然而,為了能夠浮起來,有質量十分重要,因此我們也盡力的去取得足夠的回收寶特瓶。   在實際下水之後,原本以為非常牢固且不易進水的船,吃水線居然頗高,大概是因為我自身也變重了吧,而且,大家的衣服吸了水又會變得更重,頗有有落水的可能,因此我們也要讓別組增加他們的重量,讓大家涼快一下,甚至還造成同組組員潑水自相殘殺的景象,總覺得毛骨悚然,背涼涼的。   主辦方也設計了幾項競賽,但在艱難的情況下,我們的組別不慕榮利,名次就給其他隊去爭吧,畢竟我們連出發都有困難,不知是姿勢不對,還是隊員不給力,總之,最後我們達到了最初的目標,留著兩位導引員在船上,一群小鹿們則全部落水,在水中踢水的場景真的歡樂。   感謝救生員的鼎力相助,也謝謝導引員們,帶領我們真的很累,所幸我們有平安的回到岸上,並且把我們的傑作拆解,回收後,離開這邊的同時,也在這留下一個新奇、刺激的回憶。 後記   我也很享受寫心得的過程,滿滿的回憶都會浮現在腦海裡,即便要花許多時間,我也願意。謝謝把心得看完的各位,我會持續在鷹團發「光」發熱。  

北一奔鹿的自行車之旅

2024-10-11

文/陳明仁〈台北分會親子團一團志工,自然名:幸運草〉 圖/北一親子團 2024.10.10   早在2023的上半年時,北一奔鹿的工作團隊就確定了10月的團集會內容,計畫參加荒野28年會,地點在宜蘭三星鄉清水湖環教基地。10月為北一奔鹿新年度的第3次團集會活動,按照以往的傳統,將進行為期兩天一夜的團隊凝聚活動。接續上個月在台北淡水河的探索活動,這個月,我們嘗試結合宜蘭安農溪路線,一同深度體驗宜蘭之美。經過與宜蘭親子團和荒野年會工作團隊諮詢後,我們規劃了沿著早期的林業鐵路和安農溪的路線。以騎自行車騎乘進入清水湖環教基地,來深入認識宜蘭。   清水湖環教基地,距離羅東火車站有23公里,導航軟體估算開車需40分鐘,騎自行車約1個半小時,但最後一段路程中,還有一處3公里提升高度100公尺的爬坡。依照以往帶小鹿騎自行車的經驗,自行車隊的移動時間,通常會以導航軟體預估的騎乘時間乘以2倍,並根據地形路線的複雜程度,斟酌估算實際騎乘的所需時間,況且這次還包含剛升上小學6年級,身高還無法騎乘大人尺寸自行車的小鹿們。   活動當天,感謝老天爺給我們一個舒適的天氣。我們在羅東火車站租借了自行車後,一路從羅東市區向西騎行,前往舊林業鐵路的大洲車站,然後切入安農溪的左岸,一路沿著安農溪騎行,經過一座座的橋樑,經過安農溪驛站,時而聊聊天,時而靜靜地享受宜蘭的空氣以及壯麗的山水風光。儘管因臨時更換了自行車租借業者,無法如計畫騎自行車前往清水湖環教基地,但我們在安農溪的落羽松秘境景點留下了曾一同到訪的回憶。   當天傍晚,我們搭乘公車抵達清水湖環教基地,在年會大人們的熱烈招呼下,小鹿們經過一天自行車活動後,用熱水沐浴洗去一天的疲勞,品嚐年會精心準備的豐盛晚餐,陶醉在晚上的音樂晚會,最後在輕鬆歡樂的氛圍下,結束當日的活動。隔天起了一大早,離開清水湖環教基地,帶著宜蘭的好山好水好心情,繼續我們的奔鹿之旅。 *帶著一群孩子出外活動,除了食衣住行,活動安全更是親子團優先考慮的,這次宜蘭荒野年會之旅,真的是出外靠朋友,感謝宜蘭夥伴以及支持鼓勵北一奔鹿的朋友們,讓奔鹿團完成了一次豐富有難忘的宜蘭團集會活動。  

拾貝淨灘與海岸美學無痕走讀

2024-10-10

文/陳妍如 〈桃園分會專案人員,自然名:小熊貓〉 圖/青青創生協會 2024.10.10   在蔚藍的天空下,海風輕拂著我們的臉龐,今年6月,我參加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單日小旅行——「拾貝淨灘&海岸美學無痕走讀」。這不僅僅是一場旅行,更是一段關於自然與人文的心靈旅程,讓我對桃園的海岸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懷著敬意,與海洋相伴   上午,我們前往位於桃園大園的許厝港濕地並展開拾貝行動。透過尋找、撿拾及記錄海岸邊的螺貝類,我們仿佛在與海洋對話,學習它的語言,理解它的脈動,我們不僅是物理上的勞動,更是心靈上的沉澱。   拾貝活動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最後還貝於海的儀式了,通過這個簡單而莊重的宣示行動,我們可以更深刻感受到海洋我人類相生相伴的關係—海洋孕育生命,而我們還以它尊重。當我們把撿拾的螺貝類小心翼翼地放回海中,仿佛在告訴大海,我們願意以尊敬的姿態,與你和諧共生。 淨灘:每一個小小的努力都很重要   緊接在拾貝行動後的是淨灘活動,由於我們所在的位置以礫石海岸為主,因此有許多垃圾都被埋藏在石堆底下。每一件垃圾都像是對自然的一次挑戰,我們在這一次的淨灘中發現了為數眾多的瓶蓋、吸管,還有大量的塑膠飲料杯,在將收集到的垃圾進行秤重和分類,並仔細記錄在表格上後,我開始反思在生活中該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 任意揮灑想像力的藝術創作時光   中午用餐過後的彩繪DIY課程是我這次小旅行最喜歡的課程。在大園藝術家雅蘭老師的引導下,我們在長條木板上以海洋為主題創作纏繞畫,老師鼓勵我們嘗試各式各樣的圖畫。這些獨一無二的作品最終將成為大園海岸鰻苗架的裝飾,結合功能性與美觀性,成為地景藝術的一部分。 踏尋智慧與美的融合   下午,我們踏上走讀之旅。講師帶領我們走訪附近的人造紅樹林,認識潮間帶常見的動植物;接著則前往大園漁人搭建的鰻苗架。   苗架,是漁人為了在冬季時捕拾鰻魚苗搭建而成的智慧結晶,在春夏秋季則往往因為閒置而開始變得髒亂不堪,因此才漸漸有人提出意見,希望能夠在苗架上加入藝術彩繪,讓它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大園海岸的風景之一。 收穫與啟發   這次的旅行不僅帶給我全新的體驗,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保護海洋的重要性。從撿拾螺貝到還貝於海的儀式,從淨灘到彩繪DIY,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與我們肩負的責任。因為見證了海洋的美好、也看見許多人為了守護環境而做出的努力,所以我也希望能夠與更多人分享這段珍貴的經歷。   讓我們一起關心海洋,保護環境,讓這片蔚藍的世界更加美麗。  

記「濕地送行者」­生態舞蹈工作坊

2024-10-09

文/林芳如〈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樹懶〉 2024.10.10   總希望在繁忙的育兒生活中能找到自我的時間,但媽媽的身分卻無法說丟就丟。如果有機會能夠加入一種讓自己投入,並跟著女兒一起進行的活動,那不是很棒嗎?帶著這樣的念頭,就傻傻地報名了生態舞蹈工作坊。   一提到「舞蹈」,腦海中出現的就是在舞台演出。搭配著音樂經過彩排與長期的訓練成就出來的一種表演形式,但當場地移到了路邊、濕地與蓮花田,舞蹈似乎就變得距離我們更近些了。     工作坊中我們模擬穗花棋盤腳以及岩石的形態,也跟隨著指令用肢體動作展現蛇、蛙、鳥各種生物活動的樣貌,練習時壓根不知道自已在幹嘛,只覺得很有趣,能與大家一起合作、瞎跳。   但實際進入到展演現場,屏息等待在蓮花田中時,我們也成為了這場舞蹈的演出者!隨著音樂響起,在扮演師公的舞者陳福榮帶領下,緩步為逝去的自然資源與曾經的大地而送行。   藝術的解讀取決於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但能不顧他人眼光沉浸在路邊與田間,隨性的伸展肢體,加入送行的行列,都讓先前所有的混亂與瞎跳都成為一種藝術展現。   舞者間在彼此的眼神交流以及師公引導下,一起看向扮演濕地女神的舞者陳怡靜,站在鴨母船中的女神舞出了對純淨自然的嚮往。生態舞蹈突破了刻板的框架,少了舞台燈光卻多了自然光。陽光映照在濕地水面的那瞬間畫面令人肅然起敬。當我們緩慢踏入濕地水中的一刻,舞蹈與玩樂的界線也就此變得模糊。   一直以來,生活在台灣的西部,我看到的是夕陽、是落日、是太陽消失在地平線的那端,但在這裡我發現原來小時候口中說的太陽下山就是這副模樣。   藝術家Kerri Ferrara與小花聯手打造出的地景藝術「水鳥造型母鴨與小鴨船」將歷史與未來重新詮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見的就會有所不同,五十二甲濕地的美不只是在生物在環境,更是在每位用心為土地付出的你我心中!  

用雙腳刻下瑰麗東岸

2024-10-09

2024台東海岸行腳之旅 文/王湘騏〈台中分會親子團中二團小鹿,自然名:小雪山〉 圖/張英娟〈台中分會親子團中二團志工,自然名:大雪山〉 2024.10.10   八月二十六日,我們來到了台東縣金崙鄉,當天我們與毛氈苔團長和獅子魚在民宿先會合,大約傍晚五點,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此次海岸行腳的注意事項。   會議結束後,我們參加民宿的「浪花蟹體驗活動」。一群人搭著接駁車來到沙灘上,老闆教我們在鐵網先綁上半條秋刀魚,然後再將這捕浪花蟹的工具拿到海灘上,等到海浪退去那一瞬間,便可以趕緊把網子塞進去沙子裡面。   接下來再等待二十分鐘後,把網子拿上岸,慢慢的把沙子剝掉,就可以看看裡面有沒有浪花蟹。這次體驗捉浪花蟹的活動,其實我在電視節目看過,所以我大概知道要怎麼操作。活動過程中,我和小白兔玩得很開心,男生們「水螳螂」、「大兜蟲」、「變色龍」和「小藍鯨」都在一旁挖沙,大家各自找到了參與活動的樂趣,每個人都能自得其樂,還玩得不亦樂乎!   體驗活動結束後,我們回到金崙街上覓食及將捕獲的浪花蟹請店家幫我們代客料理。第一次嘗到美味的浪花蟹,除了滋味鮮美無比以外,感受也很特別。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品嚐浪花蟹時,「大雪山」突然大叫:「這……怎麼感覺很像在吃蟑螂啊?」頓時之間,大家都沒有食慾了。我認為其實這是大雪山想獨享美食的計謀,因為那盤浪花蟹最後被他拿去7-11當宵夜配啤酒了。   第二天早上八點半,我們一群人走到金崙海邊與海岸行腳活動的召集人「山豬」會合,山豬將記錄的攝影設備及行腳的注意事項講解完,我們的台東海岸行腳就此展開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輪流背攝影機,第一棒是我先背攝影機,再來是小白兔和小藍鯨,接下來是大兜蟲、水螳螂及變色龍。這次跟大家一起行動,我覺得大家並沒有因為酷熱的氣溫而放棄,每個人都很棒的走完全程。   回想當天晴空萬里,都沒有風,天氣十分炎熱,背攝影機的人要與其他人保持30公尺的距離,其他人都跟隨攝影機後面走,大約走兩公里,就會換人背攝影機,換手的時候,再藉此休息一下,讓大家去踏踏浪玩一玩海水。因此過程中雖然汗流浹背,但是卻沒有疲憊感。   走在東部的海灘上,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消波塊,一路再往前行走,我發現海岸邊已被放置了很多新的消波塊,聽說在台灣的西部,尤其是台中以南到高雄,這段海岸線幾乎沒有天然海岸了。   第三天,我們從大鳥休憩區出發到大武漁港,大家都已經適應溫度,第二天走得很順,一點也不覺得熱,行走的過程中,我聽到「山豬」說:當初規劃海岸行腳,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先把海岸線的狀況記錄下來,以免未來在某一世代的孩子已經看不到,根本不曉得台灣的天然海岸線的樣貌了。當下我心裡有一些些感動,台灣還是有許多無名英雄默默在為台灣努力付出,不求回報。   今年是海岸行腳第七年,隨著每一年的海岸行腳記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垃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西岸的垃圾與東部的種類差很多,西岸很多是海飄垃圾,東部這邊很少海漂垃圾,那是什麼原因?原來東部與西部的地形跟洋流是不一樣的,西部大多是淺灘,東部這邊受限於地形跟洋流的關係,外海看出去就是黑潮經過的地方,太平洋的洋流比較強,所以不太會有海飄的垃圾。   希望透過海岸行腳平台的記錄與調查能讓大家除了來體驗東海岸之美外,更重要的是能愛惜我們這片土地,也許大家看到的是很單純的拍攝記錄,也許有人會注意到,我們每走到一個段落會停下來拍照,今年的調查也多了幾樣調查。第一個是「海洋廢棄物」數量,也就是每500公尺為一個段落,然後去計算它有多少的海廢數量,未來會以地圖方式呈現,每500公尺一段用不同的等級顏色標示,顯示海岸乾淨與否的程度。第二個就是看地形變化,再來是觀察水污染、垃圾堆或掩埋場情況。   也許,有人認為海岸行腳過程會覺得有點無聊,只有在拍攝走路而已,沒有去數垃圾,其實大家可以再去發想,一步一腳印的海岸行腳是一個平台,您覺得這樣子的一個平台這樣的一個方式還可以做些什麼?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岸行腳,這兩天我收穫良多,我發現東部海岸的沙灘垃圾比西半部少很多,比我預料中的少,而且山豬說現在越來越少天然海岸了,只剩不到一半了,因為一直被我們開發,十分可惜。台灣西南部的海岸線如果沒有被開發,我想它應該會很漂亮,現在只剩東海岸沒有被過度開發,希望這麼漂亮的海岸線能保存下來。如果我還有時間,我還會想要再來參加這樣的活動,再一次用雙眼與雙腳把東海岸的雄偉瑰麗深深刻在心裡。  

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2024-10-09

特工坊實習側記 文/王秀蘭〈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雪山花楸〉 圖/楊松育、廖欣娥、洪子涵〈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椪憩、白千層、銀杏〉 2024.10.10   2023年底,我獲得了林業署的森療師證照。2024年初,立即報名了荒野的生態心理志工培訓,作為森療的進階學習。   六月份,生態心理培訓即將結束時,沒想到特殊自然解說工作坊(針對特殊族群的大自然體驗引導)緊接著招生。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在荒野進行了密集的訓練,持續到七月底,藉由實踐,深化與特殊族群互動的經驗。   帶領森療的經驗裡,曾有媽媽帶著18歲愛奇兒(「Angel」的音譯,有成長障礙的孩子)來參加活動;也曾二次擔任志工,協助森療和園療服務,一對一陪伴輔助視障者。 ▲ 大安森林公園   有一次,我服務了一位幾乎全盲且聽覺受損雙障的朋友時,看到他與自出生便全盲的好友,用指背上的點字默默傳遞訊息,當彼此理解後,瞬間露出燦爛的笑容,繼續用這種方式「打字」溝通。他「有話」要說時,會使用最大字版的iPad與外界互動。雖然一個訊息的傳遞費曠日費時,但彼此卻能心領神會。   讓我深深感悟,一般人喋喋不休的話語,各自選擇主觀的理解,有聽沒有懂,無法入心,這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溝通距離吧。   在帶領森療活動時,我經常請參加者閉上雙眼,關閉視覺,讓其他四感打開,靜靜觀察內心的波動。   對於視障者來說,他們的內心安靜是什麼樣子?他們眼中的大自然又是什麼模樣?   大自然的體驗對於各種障別的特殊族群,或其家人的壓力釋放,應該比一般人對療癒的需求更深。這需要更專業深入的學習與練習,才能充分發揮五感,設計出恰到好處的活動。   8月24日,特工坊大安森林公園的實習活動中,我擔任隊輔,服務了一群患有【威廉斯氏症(簡稱「好威」)】的成人與孩子。他們的心智年齡多停留在12歲以下,總是笑咪咪地看著大家,嘴裡不斷說著「謝謝你」、「辛苦你了」。勞累之餘,他們的甜言蜜語讓人瞬間融化,與汗水齊流。   這一天的活動有三個主要闖關單元:《大自然馨香》、《大自然樂團》、《大地曼陀羅》和中午後的葉拓提袋DIY。   打開觸覺嗅覺,揉碎五種葉子聞香,比對找出植物本尊,《大自然馨香》最後體驗植物運用時,有孩子把九層塔口味的可樂果先給爸爸品嚐。熱愛音樂,音感極強的好威學員們,在《大自然樂團》運用植物製成的天然樂器,即興演奏,開心起舞。到了《大地曼陀羅》環節,植物共創的分享單元,不少學員感謝爸爸媽媽辛勞照顧,順而緊緊相擁,更是賺人熱淚。 ▲ 透過體驗設計,孩子對最親近的家人說聲謝謝   由於擔心午後雷陣雨影響活動進行,午餐時間縮短,大家完成葉拓後,舉行了一場時尚走秀,展示每位學員的創作。走在星光大道上的他們,個個慎重其事,宛如大明星般閃閃發光,亮彩奪目。 ▲ 葉拓出自己的作品   「好威」學員們真是太威太可愛,似乎連太陽也願意繼續發光發熱,照耀著整個公園。志工們接著帶領大家遊覽園區,玩「大風吹」、躺在木平台上仰望樹與天空,並輪流踩踏活水飛輪,享受運動的清涼。 ▲ 大樹下玩大風吹   當大家依依不捨道別時,學員們握著拳頭,輕輕與我們的拳頭對碰,左一句右一句說著:「下次還要看到你唷」、「一定要再來唷」。   接收著他們全心的純真摯謝,讓我更深刻感受到,服務特殊族群是一種雙向受惠。僅僅一天的陪伴服務,我擁有了飽滿的愛與溫暖,並且深知這是一段持續成長的旅程,未來還有更多我可以付出與分享的機會。 ▲ 感謝華邦電子計劃贊助經費支持  

年度盛事——國際淨灘紀錄!

2024-10-09

滂沱大雨中的近千人淨灘 文、圖/陳德諠〈行銷部專員,自然名:灰喜鵲〉 2024.10.10   每年的九月是荒野重要的國際淨灘月份!全台各個分會輪流在九月的週末辦理淨灘活動,除了實際將海灘垃圾撿拾起來,也透過活動前的說明與宣導讓參與夥伴了解淨灘的意義並強化從源頭減廢的觀念。   然而國際淨灘期間的幾週因受到幾個颱風的影響,造成許多地區大雨不斷,甚至也有場次因淹水而臨時取消。今年新竹分會辦理的國際淨灘在苗栗竹北的長青之森舉行,雖然也是不斷下雨,但淨灘活動很幸運地還是按原定計畫成功展開。   活動開始前,從長青之森園區的入口開始,就可以看到許多團體穿著雨衣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集合,集合的隊伍不斷綿延至海灘,據新竹分會夥伴所統計,當天約有九百多位民眾參與!包含了多間企業、學校團體、荒野志工群組以及一般民眾,雖然天候不佳,出席率還是將近百分之百,光是看到這麼多人參與淨灘活動的決心,就已令人十分感動。   因人數眾多,已事前將參與者分為多個組別,許多組別在表定活動時間尚未到達前就先移動到海灘、提早開始進行淨灘。   荒野進行的淨灘活動,一向都不只是將垃圾放入垃圾袋中而已,夥伴們會在撿拾垃圾的同時進行分類,小組中則會有一位負責進行廢棄物類型統計,在組員撿拾垃圾時,將對應的種類及數量登記在ICC廢棄物統計表中。因此,在活動結束後,大家除了能知道當天移除的垃圾總重量,還能分析出該地區的廢棄物組成。   淨灘活動大約進行兩個小時,在這兩個小時中雨時大時小,滂沱大雨時雨衣甚至已沒有保護功能,所有人的頭髮、眼鏡、衣服都已浸濕。然而,大家動作似乎都沒有因此慢下來,現場許多小朋友也沒有因為天氣而抱怨,甚至反而更邁力地將眼睛所見的垃圾用夾子夾起或是用帶著手套的雙手清除。   活動結束前,大家將此時已裝滿的、各自負責的垃圾袋一一運回海灘旁的小廣場並量測重量,這時雨勢來到最大,許多登記的ICC表格內容也已無法清楚辨識。   雖然因大雨無法在現場進行垃圾重量加總(事後統計為939.3公斤)及分類統計,但這場大雨似乎也讓大家更有使命感,這一場淨灘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吧! —————————————————————————————————————————————— 在獨特濕地進行的國際淨灘 文、圖/黃婕茹〈行銷部專員,自然名:黃喉貂〉 2024.10.10   國際淨灘一直以來是荒野保護協會下半年度的一大盛事,各縣市分會皆會在9月的周末辦理大型淨灘活動,在這段期間集結眾人努力,減輕海岸線些微的負擔。   今年的9月15號,嘉義分會在東石鄉的鰲鼓溼地舉辦國際淨灘。鰲鼓濕地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因擁有沙洲地、廢耕地、魚塭、農墾區及大範圍的木麻黃防風林,而成為了賞鳥勝地。   這天前往淨灘的堤防是鄰近北港溪的北堤,大家在港口宮集結,儘管當時已至中秋,天氣仍然晴朗炎熱,一如親子團及民眾的熱情。然而,搭上巴士前往北堤的過程,大家卻發現,因為日前降雨的影響,加上漲潮的緣故,濕地的水量滿溢至路面!這種特殊的景象讓大家驚嘆不已,然而卻也對交通造成了難以通行的困擾,在繞路上面花了不少時間,儘管今天的重點並非賞鳥,在抵達前的路旁看到高蹺鴴的身影,仍然讓人驚喜。   有驚無險地抵達北堤後,大家迅速的展開淨灘的活動。除了撿拾垃圾外,親子團的孩子會用ICC廢棄物統計表進行垃圾種類的統計。這時便不得不佩服荒野的專職與志工在淨灘活動上的效率,在炎熱的天氣下,志工與民眾分布於長約1公里的岸邊撿拾,並交由親子團迅速的統計。這次的淨灘中,較沒有看到種類獵奇的垃圾,但在堤防地面的水泥中,卡著非常多的保特瓶,這樣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淨灘後,回到東石生態展示館進行會後的統計,並同步由親子團的小鹿(國中生)來向民眾講解,這個過程不僅培養國中生的思考能力,也讓他們面對分享時不怯場。   統計後的數據垃圾總重為421.7kg,值得關注的是,在過去淨灘統計時,數量龐大的塑膠吸管,本場淨灘僅拾獲5枚,我們推測,這跟政府的一次性塑膠吸管限制是有關聯的,因此也期待將來透過環境教育與其他限塑政策上路,雙管齊下讓更多人了解源頭減廢的重要性。      

出發吧!野虎

2024-09-09

文/黃婕茹〈行銷推廣部專員,自然名:黃喉貂〉 圖/劉曜寬〈台中分會溪流專案,自然名:綠川〉   2024.09.10   「小朋友大朋友們,請問這是不是石虎呢?」   投影牆上出現混合家貓、石虎以及其他貓科動物的圖片,氣氛一下活絡了起來,有人比圈、有人比叉叉。可見大家對石虎及家貓,還傻傻分不清楚。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與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公私協力出版《出發吧!野虎》繪本,在8月18號於科博館進行繪本分享會。現場氣氛輕鬆,在志工及專職的細膩安排及引導下,小朋友回應熱絡,大朋友也用心參與。   ▲ 家長與孩子一起認真diy體驗   翻開繪本,繪者蔡昇倫細膩的筆觸躍然紙上,一貫的療癒手繪風格讓每頁出現的動物都生動活潑,而志工帶領導讀,又是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在分享會上,志工除了用浮誇的語調引導孩子進入劇情外,在推進劇情時,也加入了許多問答環節,引導孩子們發想,石虎可能在旅途中遇到什麼事?這些威脅該如何避免?進而在孩子及家長心中種下環境守護的種子。 ▲ 《出發吧!野虎》實體繪本   在前往繪本分享會之前,我在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觀看展期最後一天的【困獸▪困境】 石虎保育X適得其所雙聯展。在觀展過後,對於自身所能參與的保育行動有了新的認知。不管是展覽或是繪本的出版,都透過「石虎」這個形象鮮明、討喜的貓科動物的困境,引起一般民眾的關注,進而層層深入了解,石虎代表的不只是單一物種的困境。從繪本中可以看見,跟著野虎一路往前後,筏子溪現有的其他豐富物種,而野虎面臨的威脅,更不只是發生在石虎身上,而是整個生態圈都面臨的困境。是什麼樣的威脅呢?這些野生動物的「威脅」其實就在隨處可見之處,你我一個不小心,都有可能讓無心之舉進而成為它們的困境。為了不劇透繪本的內容,就不在這邊揭露了,可以親自閱讀翻閱解答。 ▲ 志工以有趣的手作,引導深入了解繪本內容   《出發吧!野虎》現在已經可以在誠品及五南書店購買的到,誠摯推薦大家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翻開這本筆觸非常毛絨絨,療癒又令人省思的繪本,找尋保護棲地物種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