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夢想及熱情,付出不求回報
文、圖/ 溫靜怡〈荒野桃園分會氣候變遷講師,自然名:松鼠〉 2024.07.10 參加荒野氣候變遷講師培訓,是我加入荒野大家庭的開始,也是我邁開環境保護步伐的一小步。 我的培訓歷程 這個培訓不是上上課就可以,還必須要通過教案試講的關卡,回顧起準備試講的那段時光,是一段充滿挑戰和壓力的過程。 離開學生時期已一段時間,突然面對那麼多的數據和知識,要在短時間內熟讀,真是頗有難度。加上工作之餘實在沒有時間好好準備,過程中有點力不從心,想要放棄的念頭多次湧上心頭。 感謝眾多和藹可親的前輩隊輔們熱情的鼓勵,總在想放棄前看到他們關懷的眼神和期待後,自己也發現問題其實是可以克服的,只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熟悉和熟讀教案。 還記得硬著頭皮參加試講當天,站在台上,我面無表情似的像背書一樣表達,但隊輔前輩們超級認真地聆聽,試講後還真切給予講評和建議,字字珠璣、受用無窮。 進入校園推廣 通過試講取得講師資格後,我開始往下一個實戰階段邁進。 幾次進入校園演講的經驗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準備周全的重要性。要讓學生信服,不僅需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更需要有自信和說服力。為此,我會在說講內容加入最新的資訊和時事新聞,希望能夠更清楚地傳達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這過程中也提升了我對於環保議題的熱情和責任感,回頭看,這都是在「熟讀教案」下提供自己信心的堅強後盾。 每當看到台下學生有接收到氣候變遷的迫切,而引起共鳴時,心中就默默吶喊「Yes!這就對了!」有了共識,行動就不遠了! ▲ 帶領學童進行樹木工作坊活動 把節能落實在生活中 我自己也把學到的節能的方法落實在生活中。 ✅換了一台冰箱 得知10年以上老舊冰箱耗電量很大,為了省電,終於有了正當的藉口可以淘汰使用很久的冰箱,順勢換了一台節能冰箱。 ✅電熱水器換獨立插座 過去電熱水器都是天天插著電(不知道已經浪費多少電了),現在已經換上獨立插座,要用才開啟,使用完畢就關掉,省下不少電費。 ✅冷氣機能源標章 因為冷氣機剛好壞掉,也順勢換了一台具有「能源標章」的冷氣機。 以上的幾件事,就讓電費較去年同期減少二分之一,這不是奇蹟,只要確實按照培訓教導的省電小撇步來做,就可以得到最實質的獎勵! 回顧與期許 在荒野,每個人都帶著夢想及熱情,不求回報的付出。在這裡,我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的身教啟發了我對於學習和成長的態度。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為保護環境而努力,能夠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我感到很驕傲。 成為一個氣候變遷講師的經歷讓我受益良多,不僅增加了對於環保議題的了解,更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可以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力量。我期待著未來能夠在這個領域做出更多貢獻,也推薦給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加入! \ 荒野桃園分會第四期【氣候變遷講師培訓】招募中,歡迎大桃園區朋友參加!/ 培訓日期:2024/08/02~10/18 培訓地點: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 加入我們,一起行動!
我們共同的未來一個都不能少
文、圖/沈秀娟〈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志工,自然名:宇宙〉 2024.07.10 「你們知道溫室效應嗎?你們覺得溫室效應好不好呢?」 「知道!」回答後,全部的孩子都說溫室效應不好,而我回應了他們:「基本上溫室效應是好的,假如沒有溫室效應,地球的平均溫度是零下18度,不適合人類居住。有了溫室效應地球的平均溫度維持在15度,就好像幫我們地球蓋了一層薄薄的棉被,使得地球變得溫暖,人類及動物可以在地球生存,地球變成一個欣欣向榮的星球。反之,過多的熱能留在大氣層,讓地球變得過熱,就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 我可以這麼自如的回應孩子,是因為經過總共54小時的氣候變遷講師訓練,經過演練與實習後到校園去推廣。這54小時課程包括:省電與樹的完整教案熟知、永續、能源、淨零轉型、樹、碳、氣候變遷等等專業知識的學習,這些都是荒野志工群一代一代的組織建構起來,設計為工作坊,傳承給有興趣一起在永續生活中推廣氣候變遷議題的一般大眾。 在校園中和孩子們互動著氣候變遷的教案遊戲,問大家是否認識家中的電力大怪獸遊戲,或是一起看電費單,了解自己家中用了多少碳,又該如何為家中省電? 相信在不知不覺中,氣候變遷會在他們心裡發芽。能到各地校園和孩子一起學習氣候變遷,是一件快樂的事。 ▲ 桃園大業國小的省電俠講座 氣候變遷正在加劇,而人為破壞是最大的主因。從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書,到201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我們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再到203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所宣示的《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或翻譯為《一個都不能少》。都是在督促著人類要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往可持續性的未來前進。 透過學習氣候變遷相關知識或到各地倡議也是其中一種參與永續的方法,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一起加入,用永續行動一起護住我們的未來。 \ 一起加入桃園分會第四期氣候變遷講師培訓 /
眾志堅持的棲地模樣——援中港東區
文、圖/吳柏翰〈嘉義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雲豹〉 2024.07.10 美好不是來自於想像,而是實際感受真實的模樣。當我們踏入援中港東區濕地的那一刻,馬上感受到差異,很明顯的體感溫度降低了攝氏2度至5度,再更深入探訪,濕地的模樣的確是一個真實的快樂天堂。 ▲ 高雄棲地志工帶領嘉一親子團一同探索援中港東區的祕密花園 因援中港東區濕地守護有成,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南區總團的各分團,幾乎都到訪過這個秘密花園,甚至其他北區、中區的夥伴亦曾到訪;無論何時申請來訪,棲地志工都同樣熱情招呼,讓這樣的成果及信念能推廣周知。當進入濕地時,光是從都市馬路踏入濕地,不到5秒的時間,從很炎熱轉變成很涼、很舒服,讓人直接體驗到差異,荒野親子團的小蟻團成員為大班到小二的孩子,這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傳遞,而是藉由五感體驗辨別差異,光是分小隊(用黑、黃、綠、紅四種顏色)開始,便用視覺顏色的差異來分隊。從小蟻階段持續接觸這樣的自然現場是最適合的體驗,在進行更艱深的環境教育之前,體驗過棲地環境的美好,才能在真實生活中發現與美好有別的差異。 2024年5月19日一早,嘉一團的小蟻、炫蜂及育成會來訪援中港東區濕地,前來接風的棲地志工有蚊子(林文誠)、灰狼(劉勝朗)、雲海(蔡昌德)及石狗公(郭明誠)。說明整體的注意事項後,棲地志工帶著大家進行一整天的棲地巡禮、守護方式與理念推廣活動。濕地是生命的源頭,也是默默調暢都市氣息的肺臟。讓環境教育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種子,藉由遊戲,帶入棲地環境與生物間的關係鏈。下午團集會活動最後的環節,大家感謝棲地志工的陪伴,並依依不捨的搭車北返嘉義,而守護棲地的志工依舊堅守現場。 ▲ 石狗公帶著嘉一團炫蜂團小蜂進行濕地環境教育 在回程的路上腦海裡迴盪著石狗公的一句話:「即便您只用了生命中的一分鐘來守護,也值得讚許。而這片棲地,同樣的也感謝您珍貴的一分鐘。」棲地守護的故事很立志,沒有口號只有行動。這不是一個個人的故事,而是關於眾志的堅持,大地之母給予我們之多,而我們能做的所有分分鐘鐘也只是這無限裡的短暫時刻,儘管如此仍須堅持下去,守護棲地需要大家的投入,大自然會讓我們看見的。而我在援中港東區濕地真實地看到這樣的美好,謝謝所有的棲地志工及關心環境的你們。 ▲ 嘉一團小蟻團團集會閉會式合照
「碳有錢」的時代來了!講座心得
文/陳韋銘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服務學習學生〉 整理編輯/李約翰、水光 2024.07.10 這個講座令人印象深刻,講座從碳費的優勢和劣勢開始,到如何解決台灣的碳排放問題,都講得非常清楚,因為我可以對照台灣和我的國家──印尼的空汙狀況。 正如我從講座中所聽到的,為了更好地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環保機關創建了「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溫室氣體減量行動計劃」和「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等因應措施,針對六個主要領域:能源、製造業、交通、住宅和商業建築、農業和環境管理。這些舉措將每五年審查一次,促進政府內部的跨部合作。 我對講師所討論的溫室氣體減量行動計劃中的一項相當感興趣,目前《溫室氣體減排和管理法》規定,台灣的長期減排目標是到2050年,將碳排放量降低到2005年排放量的50%,此計劃把目標修訂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這也是台灣的決心宣言。計劃中,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台灣當局各級政府應與每個公民、企業和組織合作,共同促進減碳,發展負碳排技術,並促進全球合作。這個計劃的應用之一是運用台灣的大眾運輸工具來取代私人交通工具,因為大眾運輸都有既定的時刻表可據此計算減碳數據,能有效地減少碳排放,我認為鼓勵大家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是相當有效的方式。 與台灣的碳排放控制相比,印尼大多數的政府並不真正關心平民。例如,印尼的道路經常破損,導致一些交通工具無法順利通行,另一個例子,台灣人非常勤奮,是真正有紀律地管理垃圾。在台灣,有垃圾分類制度,但印尼則沒有。沒有垃圾分類制度的後果是大多數人並不會真正關心周圍的環境,在印尼,有些人還隨意亂丟垃圾,這使得印尼許多街道,遇到下雨時,經常因為垃圾充斥,阻塞排水系統而導致淹水。此外,印尼由於缺乏大眾運輸工具,所以許多道路經常出現塞車的狀況。為了管控印尼的交通和碳排放,應該建立更多的大眾運輸工具。 我希望這次講座後,有更多的印尼人了解及重視環保的議題,應該向台灣人學習,遵守環保紀律,多多關心自己的國家。 ※註:本文原文為英文,編者們為了讓讀者易讀,部分段落、文字、語境與原文直譯不同。 Experience from the Lecture In my opinion, this lecture is so impressive because I can differentiate the air pollu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y country Indonesia. This lecture explained everything clearly started from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arbon consumptions to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aiwan. As I heard from the lecture, in order to better control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aiw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created the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ction Guidelines,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ion Pla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ntrol Action Program targeting six major fields: energy, manufacturing, transportation,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initiatives, which are to be reviewed once every five years, facilitate cross-ministerial cooperation within government. I am quite interested in one of the plans discussed by the lecturer about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ction Plan. The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currently specifies that the national long-term reduction goal is to, by 2050, lower carbon emissions to 50% of the amount emitted in 2005. The revisions will change the target to zer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 which is a declaration of Taiwan's determination. To achieve such a go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of all levels should collaborate with every citizen,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o jointly facilitate emission reduction, develop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global cooperation. One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is plan is that I can see a lo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s in Taiwan rather than private transportations. I think that it is so efficient because it is not only reducing the carbon emission, but also it is quite efficient using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s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schedule. Comparing to the carbon emission control in Taiwan, most of the government in Indonesia don't really care about the civilians. For example, the roads in Indonesia are often broken which made some transportations not efficient to pass. Another example is that people in Taiwan is very diligent and really discipline of controlling their rubbish and there is a rubbish classification in Taiwan, however in Indonesia there is no rubbish classific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no rubbish classification in Indonesia is that most people don't really care about their surroundings and some people also throw rubbish on the streets which made most streets in Indonesia fill with flood when it is raining. My hope after participating this lecture is that more Indonesia people will aware about the situations in their country and they should learn from Taiwan people for being discipline and being caring about their country. Moreover, Indonesia doesn't have much public transportations and there is often traffic in some streets because the lack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traffic in Indonesia and carbon emission in Indonesia, more public transportations should be created.
好眼力的鯉魚潭夜觀
文、圖/黃婕茹〈行銷推廣部專員,自然名:黃喉貂〉 2024.07.10 人們普遍對於在地生活圈或縣市中的棲地生態不甚關心和了解,而自然觀察導覽活動,藉由解說員的引導,讓參與者能發現不同生物的獨特性和美麗。 過去我曾經在花蓮短居一年,當時常常來鯉魚山運動,但對於周遭生態一無所知,只知道螢火蟲季時前往可以賞螢。從未注意過,環潭步道還有著甚麼生物?於是這次跟隨花蓮分會解說員,一起來鯉魚潭環潭步道一探究竟。 在6月15日的下午抵達鯉魚潭,因為前陣子地震造成的影響,遊客非常稀少。但隨著天色漸晚,報名活動的民眾逐漸來到環潭步道旁,以家庭為單位集合。散步、運動的民眾也陸續出現在環潭步道,在昏黃的路燈下,步道因人聲變得熱鬧了起來。 上次參與夜觀行程,是在山林行腳的北橫公路,在前兩天山區陣雨綿綿的情況下,首先是觀察公路邊的山壁,因為氣候因素,物種不多,老實說我只記得對我來講十分可怕的東方水蠊。但在明池山莊的夜觀,我們幸運地看到青竹絲的身影。 而這次的鯉魚潭夜觀,首先印入眼簾的也是少不了的東方水蠊,對於夥伴們對他的稱讚:「比家裡的斐蠊科可愛多了!」我感到不予置評。隨著慢慢前進,看到的物種也越來越多。其中一名解說員的太太與花蓮分會秘書和玉,在前面打頭陣,拿著手電筒尋找物種,讓後方的解說員可以專心的解說。在這次的導覽行程中,大人小孩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不管對什麼物種都驚呼連連,這是荒野的最可愛之處。 雖然各個解說定點的物種地貌都很精采有趣,但本次導覽的豐富度絕對是名列前茅,因為光是蛇,我們就看到了四條!和玉還急急忙忙的解釋「平常可是不可能會一次看到這麼多喔!」深怕我們誤會,以為只要來鯉魚潭,就有這麼多好康可以觀賞。而這些蛇,分布的地點不一,有的在馬路邊爬行,有的棲息在遙遠的樹上休息,全憑和玉的火眼金睛,身為普通民眾的我,看過去都只覺得一條白白的,壓根不會注意到居然是蛇!在不打擾到他們的前提下,解說員也向我們解釋今天看到的蛇的習性。有的蛇嗜吃蚯蚓、還有被稱為「衰蛇」的可愛大頭蛇,僅有微毒,卻常被誤認為龜殼花;也有看到青色的蛇,在遙遠的情況下,無法辨認是否為毒蛇,是在解說員用大砲鏡頭拍攝回來辨識後,才辨認出她是無毒的漂亮青蛇。 之前的觀察導覽都只看過在地上,水域旁的蛙類,老實說我都不記得是哪些蛙了。本次導覽中,和玉讓我們抬頭往上看,我只看到一坨白白的像衛生紙的玩意卡在樹枝間,原來是莫氏樹蛙。小孩與我都覺得好困惑,青蛙怎麼會在上面?和玉再次強調,因為牠是「樹」蛙!這也是我與久聞其名的樹蛙第一次見面! ▲ 放大再放大才看得清楚的莫氏樹蛙 除了之前常打照面的形狀扁扁的台灣盾蝸牛,這次還認識了超級漂亮剔透的台灣青山蝸牛,小小一個,好像玉做的螺旋麵包;另外,也看到攀在枝葉上睡覺的斯文豪氏攀蜥,讓人不禁疑惑這樣休息不累嗎?但就是因為需要隨時警覺逃跑,才以這麼艱難的姿勢休息,不禁讓人覺得住在有屋頂的房子真好! ▲ 很像綠色的螺旋麵包的台灣青山蝸牛 從沒想過原來在夜晚關閉三C後,觀察自然會是這麼愉快的活動。不管是交配中的蚱蜢、休息中的兩棲類、俗稱喇牙的高腳蛛、少少幾隻的螢火蟲,或是整面閃爍的星空,都讓這個寧靜時節的花蓮,在我心中留下了熱鬧豐富的印象。期望將來不管到何處探索,都能一樣懷抱這天的熱情繼續前進。
書寫屬於溪流與我們的故事
文/劉曜寬〈台中分會第15期推廣講師、第23期解說員、溪流教育專員,自然名:綠川〉 圖/劉曜寬、荒野筏子溪平台、筏子溪青年團 2024.07.10 有人說生命是條長河,溪流存在於空間,也存在於時間,我們一生中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做選擇,有一群人,默默選擇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為筏子溪無私奉獻,期許還給溪流天然無瑕的尊嚴。 ▲ 2019.07.06 第一場淨溪 許多人以為城市溪流只是條排水溝,卻忘了溪流是有生命的。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西側大肚山腳,匯聚十三寮排水、大雅排水、港尾仔溪、惠來溪等主要支流與伏流、湧泉之水,沿台中市大雅區、西屯區、南屯區、烏日區緩緩往南流經盆地西側,最終匯入烏溪出海,因過去整治時的前瞻想法,造就寬河矮堤的環境,讓筏子溪可以成為一條生態豐富的近自然河川。走在溪畔,可以看見溪水清澈,可以看見魚群優游,小白鷺與夜鷺等棲身在溪邊,在城市裡的溪流可以孕育如此翠綠的植被,讓人不禁感受到,原來大自然離我們這麼近。 不知不覺筏子溪淨溪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從最初人少少的情況,到現在大家踴躍參與淨溪的盛況,每隔兩週,都會看到筏子溪守護志工們的身影出現在筏子溪畔,與其說是任務夥伴,大家更像是因為志同道而合走在一起的好朋友,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從原本單純的進行淨溪任務,到後來越來越熟識。我們發展出很多好玩有趣的活動,有:穩定而持續的筏子溪棲地守護、長期蹲點關注溪流工程、校園裡的溪流教育推廣;每個月與台中市區的多元主題場域「心之谷」合作,進行跟溪流有關的主題講座。還有活潑的大腳丫·小紅冠繪本講演,或是與夥伴團體(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臺中鄉土文化學會)共同合作的溪流環教育營隊、或富有故事又小燒腦的溪流實境解謎遊戲。也有多元的物種調查(鳥類、植物)與自動相機監測。也有悠閒的輕旅行、熱鬧的市集擺攤,向遊客介紹筏子溪與我們正在努力的行動、也有熱血路跑活動,邀大家為筏子溪淨溪而跑。上述多采多姿的行動,都是為溪流做的美好的事。 ▲ 舒跑杯路跑——為筏子溪淨溪而跑 因為有志工們的熱情,才得以讓更多民眾、企業、教育單位響應溪流的守護行動,從2019年截至2024年6月8日止,投入近2,000人次志工夥伴與8,500位參與民眾,依照國際淨灘行動表格(ICC)統計資料,筏子溪廢棄物數量前三名為菸蒂76,091根、食品包裝袋30,765個、免洗餐具24,993個,我們共同減少了18.33公噸的河川廢棄物流入海洋。每一次淨溪都帶領大家一同認識溪流環境的美麗與哀愁,並讓我們彼此反思自己可以怎麼做。淨溪的目的不只是撿垃圾,而是「轉化」,轉化每一位參與者的觀念,讓大家意識到減少垃圾不在於末端的淨溪,而在於前端每一次的消費行為。 一次次的淨溪與推廣之後,生態慢慢地提升,筏子溪成為大家重點關注的溪流,近幾年也許是因為環境的提升,在筏子溪也發現石虎會利用溪流環境作為廊道與棲息,因此今年度台中分會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舉辦了許多石虎相關的活動,邀請大家在關注溪流環境的同時,也一起來關心可愛的淺山精靈——石虎。除了NGO的行動,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更可以將守護溪流的概念推廣出去,近幾年政府部門也非常努力在推動溪流環境的生態復育,像是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以更友善的方式來整治,以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綠網的盤點與廊道改善,期待有一天筏子溪可以納入「其他有效保育地(OECM)」,讓都市可以和生態共榮共好,期許在可預見的未來筏子溪生態能更加豐富、更加自然。 ▲ 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合作的筏子溪石虎追蹤體驗課程 回到生命的長河,每一位參與改變的人都是流域裡的一滴水,為了朝溪流美好的願景前進而聚水成河、匯流成海,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構築出屬於溪流文化的故事篇章。如果說溪流像一本書,那一定是內容精采且充滿故事的好書,當我們願意親近她,就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新的靈感與想法,這本書因為我們的翻閱,故事開始有了變化,我們影響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影響著我們,生命與生命的碰撞在心裡留下了心靈印記,也是屬於自己與自然的連結,故事尚未完結,而是像「逗號」一般,就像潺潺流水般持續地前行。
2024夏日省電季
文/陳德諠〈總會行銷推廣部專員,自然名:灰喜鵲〉 2024.06.10 夏季是充滿陽光的季節,是許多有趣活動發生的季節,但同時也是台灣用電量的高峰期! 荒野保護協會自2010年起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參與世界性的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在每年三月最後一個週六晚間8:30至9:30與全世界共同關燈一小時。在超過十年的推廣下,荒野認為是時候將目光放得更遠、將倡導的範圍更加擴大了。 因此,荒野將於今年(2024)由「地球一小時」升級為「夏日省電季」。將省電的重點時刻從每年其中一天的一個小時,改為在用電量高峰的夏季(6-8月),帶領民眾進行持續三個月的每日節能行動。 夏日省電季包含三大活動,透過線上參與、活動體驗以及推廣講座提供大家夏季輕鬆節能的方法,一起讓夏天成為全民省電的季節! ▌日省一度電 活動時間:6月1日~8月31日 活動地點:線上參與 你知道開冷氣搭配電風扇其實更省電嗎?你知道電視沒有在使用時,機上盒也默默地一直在耗電嗎?其實家庭用電量只要透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動作就可以大幅降低,這些小動作簡單到會讓人後悔沒有早一點知道。 而今年,荒野氣候變遷節能小組把23個可以改變電費帳單數字的行為統整出來,從6月1日開始,每天都可以在荒野保護協會——夏日省電季官網上學習一個省電小撇步。 活動期間除了可以取得省電秘技外,還有抽獎活動可以參與! 只要在6月到8月期間,每個月有上傳至少一次執行當日省電小動作的認證照,即可獲得當月抽獎資格。三次的獎品皆由眠豆腐贊助提供「涼感家族」系列產品!為了讓大家在省電、守護地球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度過舒服又涼爽的夏天。 ▲ 眠豆腐提的的「涼感家族」系列獎品! ▌夏至關燈 活動時間:6月21日 16:00~21:00 活動地點:大安森林公園 夏天待在家中是不是就忍不住想要開冷氣呢?但又因為想到過度使用冷氣所造成的氣候危機,而在內心展開了天人交戰? 今年在夏至6月21日這天,荒野將在大安森林公園辦理夏至關燈市集活動,現場將有體驗活動、地球友善市集、不插電音樂表演以及關燈儀式。希望讓大家知道在夏日節電不需要如此掙扎,節能省電並不需要犧牲生活中的品質與樂趣! ▲ 往年市集活動 體驗活動共有四項,包含由荒野解說志工帶領的生態小遊戲、由荒野生態心志工帶領的聲音地圖繪製、由藝術家康雅筑帶領的型版印刷體驗以及由台灣暗空協會帶領的竹編燈罩製作。當天完成其中三項的前100名即可獲得Mixigan美墨創意蔬食料理所提供的餐點一份! 而地球友善市集將有15個由荒野精心挑選的攤位,包括蔬食餐點、純素甜點、古著、復古飾品、永續選品、主題選書、議題推廣等。現場將有野餐座位區,邀請大家一起在現場享用蔬食,同時聆聽三組療癒系歌手帶來的不插電音樂演唱。 當天的關燈時間會是晚上7:30到8:30,希望藉由關燈行動提高大家夏天用電的意識,歡迎6月21日與我們一起在現場感受夏日省電的美好! ▌夏日省電講座 活動時間:6月~8月,每個週三19:00~20:30 活動地點:荒野各分會城市輪流辦理 您也希望為環境努力,但是在節能省電上除了隨手關燈以外,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做嗎? 這次我們特別選定荒野各分會所在城市中,空間舒適、氛圍放鬆的場地,同時邀請到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們用更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更省電的生活方式,以及用電與每個人的關聯。 讓我們在生活一起輕鬆省電、節省大筆電費!
知識豐盈土匪山、塔塔加之旅
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員培訓期中旅行 文/張德豫〈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員,自然名:小飛象〉 圖/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學員 2024.06.10 因為剛好遇上濕冷的天氣,所以儘管明明只有兩天一夜的旅行,我與先生兩人裝滿防寒衣物的行李箱卻好像是要玩個三天三夜一般。在車上,因為外面氣侯充滿濕氣的緣故,越前往高海拔,越是雲霧繚繞,真的很美。本以為外面是毛毛細雨,所以將雨衣、雨鞋放在車上,沒想到一下車,簡直是淒風苦雨!我們就這樣在寒風暴雨中闖關。 第一關是認識蝴蝶分類,第二關是認識蕨類,這兩關真的雨很大,溫度很低,只能說只有荒野人能這麼瘋狂,堅持用熱情對抗寒風和降雨! 第三關終於來到可以遮雨的涼亭,吃了午餐後,再進行植物觀察與畫圖,一筆一筆慢慢畫下,過程中聚精會神的觀察植物,會看到之前不曾注意的細節。 第四關是認識土匪山常見鳥類,透過聽鳥叫、看圖片來辨認鳥類。叫聲「嘎嘎嘎」的巨嘴鴉,在山上十分常見;叫聲「鈴鈴鈴鈴」的是棕面鶯;叫聲「吐咪啾」很像吐米酒是冠羽畫眉;聲音像「給我米酒」的則是白耳畫眉;有點沙啞又帶點彈舌音的「咯咯咯」是星鴉! 一路上還有另一個功課,就是辨認「老朋友」,曾經在迷糊步道或是觀音山、悟洞,看過的植物朋友們,現在在土匪山步道,有沒有再相遇呢?原本對植物不熟的我,就這樣慢慢地對他們越來越有眼緣,能認出的種類也變多了,除了感到很神氣外,也覺得好開心。 接著前往當晚入住處——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趁時間還早,我們在附近再度進行活動,認識了雲杉、柳杉、華山松,紅檜,再走入柳杉黑森林,認識了魚鱗蕨、韓氏耳蕨、稀子蕨和華鳳了蕨。然後再選一棵自己最有感覺的柳杉,和它說說話,抱抱它,看看它周遭的生態。就這樣,周遭安靜的彷彿只剩自己和柳杉,感受到了森林的寂靜,卻又是生機盎然。晚餐前,還針對白天的活動結合線上問答軟體進行搶答遊戲,我得了第二名,真是開心! 晚餐過後,銜接下午的認鳥活動,玩起了桌遊「自然鳥不起」。從鳥喙、趾爪型態、棲息環境、遷徙與否、食性、水棲陸棲……等特點多方面去認鳥。許多知識判斷,就在感受玩樂的刺激時,慢慢進入腦海中。原本行程還安排了觀星,可惜天候不佳,也讓大家提早休息。 ▲ 大家一起玩桌遊「自然鳥不起」 第二天,我和先生約好六點出門走走,再度走入柳杉黑森林,在清新的空氣中走走看看,再度複習昨晚看到的蕨類朋友,又辨認了幾種之前學過的植物老朋友,還偶遇了「巒大杉」,第一次看到巒大杉的真面目,特別拍了照傳給常陪伴大家的老朋友「阿杉哥」(高雄分會炫蜂團前團長鄭弘杰,自然名:巒大杉)。最後準備出發前往塔塔加時,集合拍團體照,居然發現路邊一棵山胡椒(俗名馬告)正開著花,真的是好幸運唷! ▲ 路邊的馬告花 我們驅車前往塔塔加,過去一直想造訪這裡,但總是沒機會,這次終於一償宿願。大家一路上認植物認不停,當天老天爺給了我們超級好天氣,轉晴的藍天白雲與陽光格外耀眼,雖然紫外線也非常強烈,但經歷過前ㄧ日寒風細雨的我們都超感恩第二天的好天氣。我們雀躍的走在山徑上,好學的認識各種植物:不同種類的賴蕭中,尼泊爾賴蕭的特徵是圓圓的葉子,細長一點的葉形是玉山抱莖賴蕭、堇菜則有分蜜標有毛的喜岩堇菜、和無毛的雪山堇菜。花像可愛白色小鈴鐺的是台灣馬醉木、雲葉(昆欄樹)則是因為外圍葉子葉柄長,內圈柄短,所以遠看像一朵朵雲,它的花沒有花萼花瓣,黃色外圍是雄蕊,內圈綠色是雌蕊。可愛的異葉紅珠,在夏天、冬天則有不同的葉形來適應生存。 ▲ 可愛的異葉紅珠 另外還看到了一千元鈔票上的塔塔加薊、與有一圈圈同心圓又帶刺的阿里山薊、和長滿刺的小檗,是讓最多登山客罵髒話的植物。也看到身高僅有約15公分的玉山石竹,紫色的花很美;還巧遇了原本沒預期能看到的玉山茶藨子。還有非常多種類的植物:端坐岩壁的玉山佛甲草、剛發嫩芽的巒大蕨、大葉桑寄生、玉山懸鉤子、台灣草莓、玉山杜鵑、二葉松、匍匐岩壁生長的玉山鋪地蜈蚣、上表皮有兩條氣孔帶的玉山刺柏。還有聽說是山野美味,擁有著超甜美果實的玉山假沙梨,我忍不住偷嚐一顆,滋味竟然十分苦澀,原來掛在樹梢的那少數幾顆,不被鳥類吃掉是有原因的啊! ▲ 玉山刺柏 在山上也看到很多被剝樹皮的二葉松,是台灣水鹿的傑作。水鹿僅有下排牙齒,咬住後往上拉扯,撕下樹皮作為食物,二葉松於是分泌松脂保護傷口,松脂的香氣令我們忍不住用手摸聞,結果手指變得好黏,連滑手機都沾黏螢幕,幸好夥伴帶著乾洗手噴霧,幫我解決了當下的不知所措。 ▲ 被水鹿剝除樹皮的二葉松 一路走走停停,中午在大鐵杉黑森林中用餐,感受森林的生命力,不知道需要幾百年的時間,樹木才能長成如此參天與壯碩?但願他們能持續幾百、幾千年的屹立不搖。 下山前到大鐵杉神木旁的環保廁所解放一下,沖馬桶的按鈕按下,不是沖水,而是啟動攪拌器,將排遺或排尿與芳香的木屑混合,於是空氣中雖有淡淡的尿騷味,但有更多的木屑精油香,非常神奇。 結束了美好的兩天一夜,真的收穫滿滿,感謝工作人員用心規劃設計的課程,真的很喜歡和大家一起學、一起玩。也感謝家人的支持,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地進行這趟旅程。 ▲ 一群人一起在塔塔加學習成長
戀戀小琉球——記小琉球印象
第13解說員培訓期末旅行遊記 文/江宜珍〈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員,自然名:向日葵〉 圖/高雄分會第13期解說學員 閉上眼睛,彷彿能聽見星空夜語時整晚的海浪聲、一波接著一波響起;閉上眼睛,彷彿山豬溝消暑的微風,從長尾腎蕨瀑布吹過,輕拂著臉頰、一陣又一陣。 2024.06.10 出發前一天的大風雨和當天的風浪都讓人十分緊張,尤其超容易暈船的我,整路緊閉雙眼,默念著心經試圖讓自己安心,最後安然度過30分鐘搖晃的航程。 微雨的天氣,雖然有那麼一點點的不方便,但是細雨的涼意讓一向酷熱的小琉球顯得親切許多。而夥伴們的熱情,更是無畏風雨。我們分為三組進行活動,第二組夥伴根據海龜保育主題設計了一場「海龜護蛋保衛戰」遊戲,可愛的大家玩得笑聲不斷。 ▲ 夥伴們開心地玩著海歸護蛋保衛戰 到了下午,在第一組夥伴的規劃下,我們走到島上的新興景點「琉行之道」,跟著解說員小書,透過蒐集裝置藝術景點來認識當地民俗或植物,例如「照寄生仔」、「分魚」等作品。之後兩隊人馬在「轉大人暖身操」地點挑戰植物辨認PK賽,雙方勢均力敵,認得的植物都不少,夥伴全員功力大增。 最精彩的行程莫過於潮間帶觀察了。我們穿著膠鞋跟著民宿主人,前往龍蝦洞附近的潮間帶探訪。適逢退潮時間,天氣也漸漸放晴,灰藍的天空映照在淺淺的海面上,海天一色,無限遼闊。遠方對岸的山也從朦朧逐漸清晰,被大雨沖洗過的翠綠山巒似乎更綠了,大夥一邊驚呼著山巒從來沒有這麼清楚可見過,一邊趕快拿出相機拍照。不久陽光穿透雲層撒落俗稱「耶穌光」的雲隙光,宛若天神降臨,短時間能夠欣賞這麼多變的光影美景,我們真的好幸運! ▲ 雲層撒下的耶穌光 潮間帶有許多豐富的生物樣貌,魔鬼海膽用長長的刺警告我們離他遠一點;多種讓人記不清的藻類,有團扇藻、寬珊藻……等;血紅六鰓海牛也跳著佛朗明哥舞出現,看著牠游泳好療癒喔!盪皮參躲在洞穴中,偶爾會噴出小水柱,很好玩;後來還看到神仙魚悠游其中,鮮豔的黃黑色非常吸引目光。走走看看中,不知不覺就傍晚了。潮水這時也開始上漲,戀戀不捨的大家逼不得已只好趕緊動身回程,不然就無法全身而退了。 夜晚的星空夜語環節讓大家沉澱心靈。我們點著燭光圍坐在海灘,主持人薰衣草(本名:黃秀雯)低沉的嗓音伴著海浪的潮起潮退,引導大家分享一路走來的收穫與心路歷程,感受自己的成長與蛻變,也為夥伴的付出而感動。 ▲ 星空夜語下夥伴的反思 隔天一早就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幸好我們要去的景點山豬溝是避暑勝地。第三組夥伴策劃了「植物九宮格」活動讓我們複習,也更仔細的比較珊瑚礁岩植物的差異。這裡距離海岸比「琉行之道」遠一些,拎樹藤與蕨類非常多,與高雄柴山的植物樣態蠻接近的。同行夥伴立志要成為本次活動照片數量最多的一組,於是我們一邊觀察一邊留影,拍了非常多精彩的照片。 最後在觀景平台,大家圍坐一起,進行這二天小琉球之旅的回顧與省思。三組夥伴分工合作設計的活動都十分豐富有趣,讓我們在遊戲或闖關的同時也有知識面的學習。夥伴們的用心付出最讓彼此感動,朋友是自己選擇的,而我們選擇在荒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前進、愛護我們的環境、守護棲地。 第13期解說員三次的旅行,都剛好遇到寒流下雨的天氣,天氣雖然不如預期,但是也看到台灣各地點最特別的一面,趕上最美的時刻,印證了那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省電即是為自己充電
圖、文/溫文秀〈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 伏石蕨〉 2024.07.10 你知道用電會排放二氧化碳嗎?每個家庭只要每天減少一度電, 我們就不需增加那麼多的發電機組,或許也不用蓋那麼多電廠了!這些,兩年前的我都不知道,直到某天我加入了氣候變遷講師的培訓。 培訓以前,無意識的用電行為使得家裡的用電度數超高,培訓後知道了許多節電的方法,並把技巧落實在生活中,用電量就降低了。 現在,漸漸期待收到每隔兩個月的電費帳單。去到外部單位推廣時,我總會拿我家的電費單跟聽眾分享,用自己減少的用電度數來舉例。拿出電費單時, 我的高額節電獎金總是能讓現場聽眾眼睛為之一亮。 我用自己的例子來告訴大家,節電是有意識的用電,但並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利或不舒適,每省一度電就可以減少約 0.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節省荷包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為延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我在擔任節能講師的考官時,有個很特別的體驗:教案試講時,我面前站著背景經歷大有來頭的優秀學員,聽著他們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試講教案,但卻有人沒通過考試,這讓我恍然大悟,為什麼我能一次通過講師的試講?什麼專業都沒有的我,完全本著協會給的資料上場,當下我才領悟到教案神奇的地方,出講的每一張教案,全都是專業夥伴們的斟酌編排,像是五星主廚精心做出的美味佳餚,我們只要優雅從容地端上菜即可。難怪我的試講及後來的出講, 都底氣十足,原來透過教案就是這麼簡單呀!當年懵懂跟著培訓課程,虛心受教並通過了講師考試,現在熟悉了教案又可以掌握節電的知識,讓我可以輕鬆地擔任對外推廣的講師。 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每次出講,似乎他人省下的電都充值到自己身上了。回顧成為氣變講師的經歷,覺得不可思議又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的是,自己居然能站在700人的台上演講而不怯場,而妙不可言是,荒野讓我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 目前的我,在既定的生活軌道中,抽空去學校、社區出講,完全沒影響原本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夥伴們積累出推動節能減碳的成績和能量。 氣候變遷講師的這個身份,完全打開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人生,這種神奇無法用言語表達,只有加入氣候變遷講師才能體會。 歡迎各團體申請荒野節能講座「輕鬆來做省電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