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臭青公」的成年禮
圖、文/呂縉宇〈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小組志工〉 2024.05.10 「蘭嶼愁鼠患請來卑南獵鼠高手」、「蘭嶼鬧鼠患請來卑南族跨海獵捕」,2010-2011年間,媒體陸陸續續出現這樣的新聞,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忍不住微笑,原因會在後面說明。那段時間我剛好在蘭嶼島上進行珠光鳳蝶與食草港口馬兜鈴的調查,在永興農場,遇上老人常會被問:「你們管anidu(珠光鳳蝶) 幹嘛,你們不去抓老鼠嗎?他們都害我們在田裡跌倒!」一開始我還一頭霧水,進到農地後終於感受到老人口中說的「跌倒」是怎麼一回事,那是台灣體型最大、最擅長掘洞居住的老鼠「鬼鼠」,不知道是如何進入蘭嶼的。在台灣,你很難想像有老鼠挖洞挖到讓人務農的時候會跌倒。 蘭嶼雖然也有習慣挖洞的動物,但洞穴較小,且密度較低,是一種叫做「凶狠圓盤蟹」的大螃蟹, 他們不會像蘭嶼的鬼鼠,挖到地底猶如金門的戰壕般四通八達,加上這種螃蟹其實更喜歡在田埂邊緣挖洞,蘭嶼老人早已相當習慣這種螃蟹的習性,畢竟在飛魚季節的 4 月份,女生會捕抓這種陸蟹,與製作芋頭糕,在螃蟹節那天慰勞飛魚季辛苦的男性。看到獵鼠的報導,我之所以微笑是因為,終於有人要來幫忙蘭嶼老人除鼠患,出一口氣;也一邊心想著,真的有物種有能力根除這種老鼠嗎? ▲ 蘭嶼島 蘭嶼的鼠患到底跟跟卑南族有什麼關係?要從卑南族最重大的祭典「年祭」的近代演變談起。 卑南族是台東平原最古老的族群,自古以來年底都會有最重大的祭典來進行今年的總結,其中包 括狩獵與部落出草儀式、重要的成年禮、除喪, 與訓練少年膽識的猴祭……等,一連串祭儀與訓 練。日本人來了以後,出草被禁止,轉變成大獵 祭的純狩獵;國民政府來以後,山林土地傳統領 域很多變成保護區與林班地,狩獵也受到野生動 物保育與保育類動物的限制,大獵祭演變成轉為 捕抓大型的老鼠「鬼鼠」,發音近似「古拉豹」。 卑南族數十年下來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會抓老鼠的 族群,於是蘭嶼的鼠患就透過關係請到卑南族人 的幫忙,可說是南島民族之間的相互幫忙,也是 非常有趣的案例,對於現在居住在卑南族利嘉部 落的我來說,感覺到間接參與的愉悅。 ▲ 蘭嶼臭青公牛螕 近年我們在蘭嶼都有蜥蜴監測與外來種「多線真稜蜥」的移除工作。2023 年的調查重點一 樣放在永興農場,除了農地內一樣滿滿的鼠洞, 一樣不小心就會跌倒外,短短四天中,還目擊三隻台灣人習慣俗稱臭青公的「王錦蛇」,最大可以長到 2.5 公尺以上的臭青公是蘭嶼最大的原生蛇類,鬼鼠雖然是台灣的原生種,對一海之隔的蘭嶼卻可能算是外來種,媒體報導蘭嶼開始出現鬼鼠,是在 2010 年,也談到鬼鼠是疑似在 2009 年 8 月發生的莫拉克風災跟隨漂流木來到蘭嶼, 雖沒有證據,但時間點上吻合,不無可能。 在威權時代的民國 47 年,政府剝奪蘭嶼人土地,設立「蘭嶼農場」安置與屯墾不好管理的士官兵與管訓人員,小小 45 平方公里的蘭嶼島竟然設立了多達十處的農場,永興農場是其中面積最大的,直到民國 78 年結束業務,蘭嶼人陸續回到這邊耕種,如今變成蘭嶼最大的旱作農業區,主要種植塊莖類的地瓜、蔬菜,成為鬼鼠的夢幻食堂。此地剛好也是我們這三年主要調查蜥蜴的樣區,多年觀察永興農場的臭青公,感覺數量變多不少,這場本土大將「臭青公」對抗外來兵團「鬼鼠」的戲碼越演越烈,在永興農場抓到的臭青公身上很常傷痕累累,彷彿一種成年的戰功印記,雖然是台灣最巨大的蛇,但是要對付同樣也是台灣最大的老鼠,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種現象被我稱作「蘭嶼臭青公的成年禮」。 ▲ 綠島臭青公 外來的人搶奪了蘭嶼人的土地,在當年造成蘭嶼人很多的傷害;外來種的鬼鼠,帶來了原生種蛇類臭青公新的食物選擇,卻也帶來新的挑戰;卑南族年祭受到外來政權的干擾,狩獵演變成抓老鼠的高手,竟然幫助到同屬南島民族的達悟人;臭青公同時也面臨了以往沒有的成年禮,挑戰鬼鼠。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接下來的蘭嶼物種演變。
從新城溪開始
從新城溪開始——荒野宜蘭分會「溪大調工作坊」第 1 次實地踏查 圖/李坪鍵、黃琳恩〈宜蘭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萍蓬草、黃豆〉 文/邱麗卿〈宜蘭分會溪大調學員〉 2024.05.10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母親之河,匯集上游樹枝狀的支流,孕育出屬於在地獨有的自然與文化。在地的河川溪流是如何滋養土地,提供人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走近河川溪流,進行五感觀察,也許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暸解方式。 荒野宜蘭分會鄰近蘭陽溪畔,搭火車可在二結車站下車,在1月底周末舉辦二天的工作坊,說明河溪調查的重要性及實地踏查方式。第一天上午安排「生態檢核與公民參與」講座,下午由台東河溪小組分享十年來的實務經驗。當天來自各地的學員有20多位,先以微笑、問好、碰肩等破冰活動拉近彼此距離,再依序分為蝦虎組、濱溪組、水文組,課後由輔導員帶領進一步認識彼此及交流對河溪的想法。第二天開始進行實地踏查,從「新城溪」開始。 第一站:新城溪出海口 考量到踏查時間有限,這次選定三站作定點調查,到現場後依組別各自探索,並用對講機聯繫進度。這天寒冷風大,但所幸沒下雨。面對一望無盡的開闊河口,我們竟一時不知如何著手調查。聽著導覽說明,才知道原來除了主河道外,一旁還有工業區的排水道。 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個散落在沙灘上的棚架,那是電視節目介紹的宜蘭沿海漁業文化之 一。漁民依規定於 11 月至 2 月間,為了在半夜捕抓目前尚無法人工培育的鰻魚苗,會搭建臨時 休息帳篷,以避開寒冷的東北季風。另外還有之前很少在沙灘注意到的,一點一點的小白石粒,大約 1 公釐以下,以石粒為頭,細沙為尾,形成水滴的形狀,構成像是迷你版的沙丘。這發現引 起大家討論,會不會是日本來的火山碎屑,因風吹雨淋變成這形狀? ▲利澤工業區廢水排放現況(匯流至出海口) 另外,沙丘上濱海的攀藤植物區,出現一條隆起的地道,也引起大家注意。有人說是鼴鼠活動的痕跡,牠吃蚯蚓、昆蟲,在此為生。走近工業排水道及水池,岸邊長滿看似芒草的植物,淺綠色不見底的溪水,沒有奇怪的顏色,也沒有不好聞的味道,或許是因為這群濱溪植物,默默進行了過濾的工作。池邊還有有一層層像千層派的土層,是溪水隨時間沉積泥沙的痕跡;池裡枯乾的植物枝條,隨著水流拖曳留下淺淺線條,一旁有鳥類行走的爪痕和野狗奔跑的足跡,都像參與了新城溪口的沙地創作。 第二站:武荖坑橋下 在鐵橋下的過道停車,再徒步過馬路,剛好經過夥伴家的茶行,打過招呼後,繼續前行。從武荖坑橋上往下望,看見清澈見底的溪水,令人不禁讚嘆。我們從橋旁的小徑下切,直接走進溪裡進行觀察。這是最親近河川的一個觀察點,大家也再次被提醒進行河調時需要注意自身安全,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疏忽,而讓看顧大自然的美意被打折扣。 對岸有成排豆腐狀的護坡石塊,或許是為了保護往武荖坑風景區的車道;溪流裡則有人為堆置建築廢石以分隔河道的擾動痕跡。從小有河川經驗的夥伴從石縫抓了一隻毛蟹給大家觀察,原來毛蟹因身上有毛而得名,牠伸展八爪的模樣,也很有生命力,而從狹窄三角形的腹甲,可以知道這是公蟹。聽說這溪裡的生態環境很好,於是我也試著翻開溪底石頭,找尋躲藏石頭背面的小蟲。我們回程不走原路,而是穿過橋下,涉水到對岸的斜坡上行。原以為穿雨鞋足以應付溪流地形,但沒留意溪水深度,一步踏入,才察覺冰涼溪水流進鞋筒,還浸濕襪子,或許這才是「全套」的河溪踏查,也只能脫鞋擰水,跟著大家再繼續走。 上岸前看到一道關閉的圳道閘門,人工設施阻擋溪水下流以調節水量,但水壓仍使溪水找縫隙噴出。大家議論紛紛,宜蘭地區為一期稻作,為什麼還要全年向河川分流取水,造成水量減少 影響水中生物的生存?難道是被引作工業用水? 一連串的提問,現階段卻得不到答案。 第三站:糞箕湖圳渠首工排砂門 藍色的排砂門,在五路財神廟旁,所以即使沒跟上前車,還是可以依定位資訊找到集合點。「糞箕湖圳」的名稱,讓人聯想到阿里山奮起湖,也可以猜到這可能是古地名,因地形像畚箕而命名。「渠首工」是引水入灌溉渠道的首部工程, 而這站的觀察重點是「跌水工」,一種為了達到河水消能、降低河水下切淘刷的工程,卻造成洄游魚群不易上溯的問題。 望著河道前端的原始樣貌,心中不禁疑問:「為什麼要蓋這工程呢?之前的原始河道不是更適合魚類洄游及河川生態嗎?」可能是為了人類農作灌溉需求。但有沒有可以兼顧生態或減低生態影響的方式?相信工程技術進化至今,應該是會有的,只是在施工前,需要先調查瞭解河川生態現況,從萬不得已興建的審慎態度來確認施工的必要性,並做好生態維護規劃。 ▲糞箕湖圳渠樣態 可以理解人類為改善生活,建造河川工程的動機,但期許能採用「減法」的工程概念,汰除老舊設施並集中強化必須興建的工程,降低對河 川生態環境的擾動及影響。 發現跌水工程最低的三階,因鋼筋外露剛好抓住大石塊且成排排列,好像意外形成魚群洄游時的休息區。當我們從人類的視角找不出答案時,或許可以觀察大自然,大自然會提供解方。 在排砂門下方的水道裡,看到一隻大魚逗留,因為前有大閘門阻擋,無法往前,只能往後沿者狹長的水道游出。此外,沒看到其他魚群的蹤影。河道旁的產業道路,由水泥工廠租用,進出的大卡車佔住整個車道,小車只能驚險退後閃避。看到路旁成堆的水泥石塊,想起《看見台灣》中驚人的掏空山景畫面。 最後搭火車北返時,收到夥伴的照片,他們臨時起意回溯到東武荖坑溪的第一段戲水區,照片拍的是優美的溪流山景,三三兩兩在古意吊橋上緩步慢行,再走進溪裡作觀察,也有人疊石紀念。或許那裡人為設施的影響少了許多,也或許工程介入自然的課題始終是無解的,但希望在享受大自然無私付出的同時,能常保虔敬及感謝的心。
看似平凡的不平凡——援中港東區棲地守護行動
文/棲地守護志工群 圖/林文城、何嘉晟〈援中港東區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蚊子、和氏玉〉 2024.05.10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脆弱。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和工業化的進展,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便利,但同時也對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更加凸顯出守護棲地的重要性。 ▲ 鷿鷈的親鳥與亞成鳥搶食蝦子 棲地是指生物生活的地方,包括各種動植物在內。守護棲地意味著保護這些地方,使之免受人類活動的破壞和破壞。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護自然界的平衡,更是為了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然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自然棲地正面臨著嚴重的破壞和污染。為了保護這些寶貴的生態資源,志工們積極投入到守護棲地、整理和維護工作中,就發揮著無比重要的作用了。 ▲ 紅冠水舞 高雄分會自2022年認養高雄市楠梓區援中港濕地公園東區(以下簡稱援中港東區)以來,做了許多行動。首先,我們清理垃圾和污染物,用自己的雙手清理出一片潔淨的土地,讓援中港東區恢復原有的純淨和美麗。其次,通過種植樹木和適當的整理清除,幫助棲地恢復原有的植被,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也增加了棲地的生態價值和多樣性。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卻是對棲地保護的重要貢獻。 我們也透過解說活動和社區企業參與,促進了公眾對棲地保護的關注和支持。我們舉辦環境工作假期的活動,向大眾宣傳棲地保護的重要性,鼓勵更多人加入到保護棲地的行列中來。 ▲ 企業工作假期 我們在援中港的親身實踐中見證了每一個生物種類都在特定的棲地中生活和繁衍,形成了生態系統中複雜的食物網和生態鏈。如果棲地遭受破壞或者失去,將導致物種的滅絕和生態系統的崩潰,對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總之,從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用電、減少塑料使用、支持環保公益活動等,都是實踐守護棲地的具體行動。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守護我們珍貴的棲地,維護自然的環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家園。
按下啟動鈕,長出解說的新葉
圖/高雄分會解說志工群 文/廖靜薇〈高雄分會解說員,自然名:木荷〉 2024.05.10 (為維持閱讀體驗,保留筆者使用荒野自然名撰寫夥伴之習慣,文末註釋夥伴姓名) 我在台南分會參與了13期解說員訓練課程,在成為初級解說員後回到高雄分會,並和分會長四方竹討論是否重啟高雄分會解說員訓練,四方竹非常同意且支持,並成為籌備過程的召集人。然後,我們開始搖旗號召資深解說員回來一起參與13期解說員訓練(以下簡稱13解)(以下資深解說員以自然名示意)之後就看到灰胸竹雞跑來了、小灰蝶飛來了、香楠也站出來、珊瑚浮上水面、黃尾鴝來了、從台北回來的積雨雲飄來了,另外還在台南分會受訓實習解說的火歐珀、香菇、蝗鶯也投入來幫忙,這樣就有了11人!原本四方竹說,即使只有4位解說員,也都可以辦理,11位這樣的人數超乎了預期,原來只要有人願意按下啟動鈕,夥伴們就會回來一起幫忙。 時隔多年再辦理解說員訓練,所以光是達成共識及籌備就持續了幾個月,讓隊輔們多了一些準備時間。經歷了幾次的籌備會議,確認大家的參與是出自個人意願、了解每位夥伴對於解說的概念、找出過往解說員訓練資料,並研究其他分會目前的訓練課程及資源,討論出這一次 13 解的課程內容,最後,就是準備讓課程上架招生。 我們這11位解說夥伴來自不同期數,甚至是在不同分會受訓,所以在籌備過程中,需要先相互了解與磨合、學習尊重少數、並明確的表達意見。記得有一次會議在無法達成共識之下的情況就提出表決,大家共同舉手否決召集人的意見,對於這樣的結果,召集人也欣然接受,這更奠定大家就事論事、直接表達的溝通模式,最重要的是進行的氣氛是很歡樂的。 ▲ 雨中的二萬坪車站 這次13解總共有33位學員報名,而且是在一個月內爆滿,感受得到大家對於解說組課程的期待。每次上課幾乎也都有20多位學員出席,期初及期中旅行也是。透過這半年的課程,學員彼此慢慢相互熟悉、踴躍分享、融入團體,期待下一次的課程。這些過程都是在累積夥伴的情誼,兩次旅行回來後,學習的衝擊在賴群組持續迴盪,群組中的熱烈討論持續了好幾天呢! 在13解的訓練過程,我們期初旅行上了奮起湖頂湖及迷糊兩個步道,期中旅行則是去拜訪塔塔加的春天。在設計課程時,四方竹及黃尾鴝學姊都希望大家立足於高雄分會定期觀察地點,但是可以多了解台灣中高山生態之美,在規劃兩次旅行時,黃尾鴝學姐帶了隊輔們前往探勘,讓隊輔們大開眼界。黃尾鴝不管在帶隊輔探勘或是在帶學員進行旅行時,不藏私的全力分享所知,所以這次參與的隊輔們在過程中都深深感受到不只是在付出,同時也是在學習與收穫,這讓我想著,是否可以將這樣的精神持續傳承?讓解說員們在每一次付出時間參與訓練新解說員時,一樣覺得是在充電,然後覺得好幸運、好幸福可以來當隊輔。 ▲ 在黑森林內進行蕨類觀察 在這次的訓練過程,高雄一些資深的夥伴、解說員,如屏東柚園的火金姑、鳥會的蘇貴福老師、台南分會的大肚魚、高雄分會第一任副分會長李可、陸蟹專家李政璋、EEE(環境教育體驗)的花栗鼠、黃金鼠及總會的常務理事委員都南下來幫忙,還有原本要提供協助課程,因故無法參與的小米,另外還有其他分會解說組長的經驗提供。 在文章刊出的5月份,我們13解剛好結訓,可能有將近25人左右會完訓,成為高雄解說組新力軍,之後會分別進入援中港濕地東區、觀音山、悟洞三個定觀點,一起走過這些棲地的春夏秋冬,紀錄生態與環境的變化,也同時長出了高雄解說組的新葉。 我深信當有人願意按下啟動鈕時,就會有夥伴從四面八方來一起完成這件事,這就是我在荒野裡學習到的信念。 解說夥伴本名與自然名對照 四方竹 林維正 、灰胸竹雞 鍾明英 小灰蝶 黃采文 、香楠 陳惠美 珊瑚 許珮珊 、黃尾鴝 黃淑貞 積雨雲 宋盈萱 、火歐珀 楊愉粧 香菇 謝姵茹 、蝗鶯 鄭名君 火金姑 林穎明 、大肚魚 陳堅華 黃金鼠 王鼎球 、花栗鼠 張恩芬 小米 邱韻璇
4月尋寶趣 2024城市自然大挑戰
文/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圖/黃婕茹〈行銷推廣部專員,自然名:黃喉貂〉 2024.04.10 iNaturalist 在台灣稱為愛自然,是一個觀察及記錄自然生態的網站,它有好用的上傳介面、持續進化的人工智慧協助辨識物種、生物資訊及物候資訊供深入了解及有許多的專家、業餘愛好者參與鑑定工作,讓一般民眾上傳的資訊得以後續分析使用。 我在2018起開始大量使用愛自然做為記錄生態的工具,眾多生物照片終於不是靜靜的躺在硬碟中,而是能夠快速的查找及應用,也得到了許多專家前輩的協助鑑定、指導辨識技巧,拓展了不少視野。 透過專家的鑑定,我發現在住家週邊記錄到的,可能是新物種的隱翅蟲、未命名的蠅虎、蝠蛾,久而久之,養成了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開始每天記錄至少一筆生物,持續至今已超過1,500日,深深覺得台灣有太多美好的生物值得我們去觀察記錄。 另外我也負責推動荒野關注棲地的生態記錄,透過愛自然平台建立的荒野棲地大調查專案,彙整關注棲地內的物種資訊,做為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的依據,自2019年起荒野棲地大調查專案已累積超過33萬筆的觀察記錄、記錄到1萬多個物種,及有8千多人參與記錄。 ▲ 吳士緯老師帶領推廣志工進行蝶蛾觀察 而在每年4月底為期4天的城巿自然大挑戰活動,是全球最大型的公民科學活動,由加州科學院及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於2016年首次舉辦。至去年全球已經有46個國家、482個城巿超過6,600人參與,活動方式十分簡單,只要安裝好愛自然APP,走出戶外拍下身邊的花草鳥獸,錄下動物的聲音,甚至羽毛、蛻皮、痕跡都可以記錄上傳,只要上傳一筆都算是參與了這場世界性的活動,今年的活動日期為4/26 - 4/29,在荒野志工的籌備努力之下,今年台灣本島的範圍都包含在活動區域內,離島伙伴則可加入專門為不在活動分區內伙伴規劃的global-project參與活動。而荒野今年也舉辧了線上抽獎活動,只要參與城市自然大挑戰,並記錄5筆資料,即可抽迪卡儂提供的禮物卡!還有許多各區辦理的精采活動,都請關注荒野粉絲專頁,邀請社會大眾一同走出戶外記錄台灣生物多樣性。 2024城市自然大挑戰 台灣區專案!
大手攜小手,一起來「洗腎」
2024荒野環境行動分享日 圖/台北分會親子團 文/馬欽祥〈親子教育委員會北區總團長,自然名:黑鳶〉 2024.04.10 濕地一向被稱為「大地之腎」,具有過濾化學有機廢棄物、保持水質乾淨、吸收水中金屬化合物與有毒物質的功能,也是人類在面對氣候災害時最好的天然屏障,更是目前國際公認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統。而五股濕地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濕地之一,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資料,五股濕地內至少有小環頸鴴、東方環頸鴴、磯鷸、鷹斑鷸、青足鷸、金斑鴴、高蹺鴴、小水鴨等32科117種鳥類,植物則有欖仁樹、朴樹、構樹、蘆葦、水筆仔、苦林盤等至少36科105種,在2005年8月甚至發現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的稀有保育類動物四斑細聰。因此五股濕地就像是淡水河的腎臟一般,默默地為我們守護著北台灣最重要的水源。 然而,學者監測發現臺灣多數河川灘地的高度利用,致使原本可供鷸鴴科水鳥休息、覓食的天然棲地變少,逐漸讓水鳥面臨生存的困境;而五股濕地位於二重疏洪道北端、相鄰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處,受潮汐影響為淡水與鹹水交會的狀態,眾多生物棲息於此孕育出豐富的濕地生態,退潮時出口端會露出大面積的灘地,吸引許多水鳥來此度冬。 為了增加水鳥能覓食的灘地,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以下簡稱:高灘處)長期合作,在五股濕地進行灘地的營造與調整,打造出淡水河流域第一個以鷸鴴科為對象的水鳥灘地,除了讓前來臺灣度冬的鷸鴴科水鳥多了一處安心度冬的地方之外,也更方便民眾就近觀察濕地生態。 荒野保護協會除了長期致力於棲地守護外,亦十分關注環境教育,因此今年三月十日,荒野北區親子團十一個複式團,特別選在五股濕地舉行2024環境行動分享日——棲地嘉年華活動,從花蓮、宜蘭到雙北、桃園,總共1,300多位大小夥伴,齊聚於五股濕地,大手拉小手一起讓大地之腎更健康。荒野翔鷹團(國三到高二)和奔鹿團(小六到國二)的孩子進行棲地營造、移除小花蔓澤蘭和布袋蓮等工作,炫蜂團(小三到小五)和小蟻團(大班到小二)的孩子將進行生態遊戲、水鳥灘地整理、淨灘等活動,各團既競爭又合作,互相學習與觀摩,讓環境教育向下紮根。 守護濕地環境需要全民一起努力,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旱澇頻繁,濕地生態系是最佳的天然屏障,荒野保護協會呼籲保留更多天然濕地,除了留給生物生存空間之外,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 五股濕地小歷史 五股濕地原名為洲仔尾,在1950年代以前還是一片良田,但在1964年拓寬了「獅子頭」隘口,引起海水倒灌,故將此地列為禁建的「一級洪水平原區」,1983年建立二重疏洪道。1996年,台北縣政府開闢「二重疏洪公園」,其中在五股鄉內的沼澤生態區即為五股濕地,目前由新北市政府高灘處管理,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認養。 113學年度台北親子團招生囉! 團員組成: 團員 年齡層 生活規律(發展重心) 育成會 父母親 我願意終身學習,內外兼修與實踐。 我願意真誠待人,接納包容與感恩。 我願意回歸自然,樸實樂活與知足。 我願意守護環境,尊重關懷與行動。 小蟻 暑假後大班至小二 我能夠喜歡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我能夠欣賞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 我能夠尊重生命,珍惜所有的生命。 我能夠愛護環境,寶貝我們的地球。 炫蜂 暑假後小三至小五 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奔鹿 暑假後小六至八年級(國二) 我能夠獨立自主,接受自我的挑戰。 我能夠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 我能夠樂觀自信,培養正向的思考。 我能夠身體力行,保護我們的地球。 翔鷹 暑假後九年級(國三)至十一年級(高二) 我願意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我願意隱藏自己,成就別人。 我願意謙虛為懷,師法自然。 我願意無私奉獻,關愛大地。 113學年度親子團熱烈招生中!
打開五感,實際行動守護山林
2023北橫山林行腳圖文紀錄 圖、文/陳慧諼〈山林行腳專案負責人,自然名:玉山杜鵑〉 2024.04.10 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台灣山林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如何能看見台灣山林裡的美麗與哀愁?如何能讓我們在認識大環境後,產生認同、反思、行動、守護與分享?這就是荒野保護協會山林行腳專案在做的事。選擇最安全、也能貫穿台灣東西部截然不同風景的北橫公路,是行腳走的路。由一名山齡九年多、藉由行山走讀台灣、認同台灣的編採志工,從心出發,扛起任務,是行腳引路的人。 山林行腳專案至今走了四年多,共執行14個梯次,近280人次,年齡層從今年度開始有所突破,除了年齡層降低有更多年輕人参加,也有媽媽帶著小二的孩子來参與,環境教育從小紮根。此外,今年有兩梯次民眾,對於有機農業的領域很關心,也認真提問學習,這也落實我們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推廣目標。今年在林業認知走讀的部分,四稜工作站兩位特質各異的森林護管員,均讓民眾收穫頗多。明池森林護管員賴伯書大哥因病無法導覽,卻也讓我和苦蘵(本名:周明煌,嘉義分會前分會長/解說員)輪流分享介紹,效果也不打折扣。而拜會復興區清潔隊與北水署的交流,對日後持續進行北橫環境守護工作,也有初步結論與期待。十月初也完成赴陶氏企業推廣分享行腳內容,盼企業持續成為支持荒野的夥伴。 ▲ 易來富農場獼猴桃果園 不同夥伴們在臉書的分享,更體現了行腳的效益,身為專案負責人的我相當欣慰也感動。以下段落為第二梯一位台南夥伴在臉書的分享心得: 「半路停下俯瞰榮華大壩,回頭看這行程,便由衷佩服慧諼安排行程的巧思。這些看似順道的美景,是她走了十多回北橫的精華,真的很愛這片土地的女孩,也想跟她一樣,旅行因為故事而深刻,唯有用心體會才能看到土地人文的美好。 大壩主要目的是為了攔淤泥,發電其次。可惜淤積量已呈現飽和,多少也破壞了生態,這樣的人為設計真的是好的嗎?值得大家一起討論省思。 山林行腳真是特別的行程。幸運的我在生日那天,登記到了最後一個突然釋出的名額,感謝朋友分享,真是非常美好的禮物。 沈澱自己,感受大地的愛。謝謝荒野的活動,也幸運有優質同行夥伴,讓身心靈收穫滿滿。我好想帶國中一年級的妹妹再來一次。」 ▲ 關溪口部落走讀 「感謝辛苦的慧諼精心規劃與帶領活動;感謝月梅老師(第八、第九屆理事長)與苦蘵老師專業解說;感謝各位夥伴一路相隨。」一位第二梯夥伴在群組裡如此回饋,還有說「好享受這次旅程。」的夥伴,以及道別時感謝又擁抱我的夥伴。而我在群組裡回應:「早上在整理這些照片,真的像又再走一次北橫!特別是看到大家專注又沈浸於大自然中的模樣,超感動也覺得值得了!」我心裡回想也回味著,這不是我設計了甚麼偉大的行程,也不是我多會導覽解說,而是大自然就是一間繁茂與無邊界的教室,只要打開五感心態對了,大自然就不會不仁,他會敞開雙臂歡迎你,啟發你的身心靈。 ▲ 上巴陵里長也一起來與大家交流 當然這絕對不同於旅行社的行程,這也不是走網美打卡的路線,更不是比體力比速度的登山行程,而是預留許多的空白,讓参與民眾多跟自然共處與互動。從四年前帶隊至今,完全不會覺得重複與無聊,由於自己持續學習進修,每次都會分享更新的內容與時事。每梯都有不同的風景與夥伴,每趟都是交流與學習,也觀察到大環境持續在改變中,發生在北橫公路沿線的事件與人物,都如同親人般持續關注。看到它被改善,為之欣喜期待,看到它被破壞,為之擔憂難過。 ▲ 關心山林環境從小做起 每梯次行腳一上官網報名踴躍很快就額滿,也感謝行腳中一起協助專案的月梅老師與苦蘵前分會長,能各司其職、有共同理念並認真踏實是我最佳的後援好夥伴,分居關西與嘉義的他們,每次總是最晚才回到家。最後也以月梅老師回饋於第一梯群組的一段話,做為再出發持續守護環境的最佳動力! 「感謝老天爺給我們好天氣, 雖然有點小雨,但那是因為要有霧及山嵐 或是因為要讓青蛙出來。 感謝慧諼的安排及細心規劃, 感謝苦蘵的全方位解說及記錄。」
隊輔與小朋友的筏子溪冒險之旅
圖、文/西苑高中筏子溪社團成員 2024.04.10 江育宏 這3天下來的營隊,對我來說影響很多,除了學到了怎麼做能夠比較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外,同時也減少了我面對陌生人時的不適應感。由於是第一次帶國小營隊,起初在帶隊取隊名、隊呼時非常緊張,但很快地,隊員們陸續和我聊了起來,我內心的恐慌感也因此降低。營隊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莫過於最後一天的「筏子溪的發展史講座」了。在大家專心聽講的時候,突然有幾個小朋友找我抱怨無聊與肚子餓等負面情緒,儘管我知道當下他們的心情是如何的,卻沒辦法成功安撫他們,甚至和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有了爭執,在吃完點心後,我又找了他講話,並想逗他開心,而他也如我所願,又露出了原有的笑容。很感謝社團老師們給我們機會以隊輔身分參加帶這個營隊,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幸運啊! 謝東蓁 參加了這3天的營隊,使我獲益良多,在如何與小孩相處上感觸最深,也認知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也學會了該如何和小孩溝通,不是用命令的語氣,而是要像對待弟弟妹妹般,如果看到他們做不對的事,要立刻指出,但不是用責罵的方式,而是要嚴肅的告訴他這是不對的。 我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一大群小孩相處過,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也藉著這個機會了解到,照顧小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但是當最後收到小孩送的禮物和卡片時,心中那股感動也令人難以忘懷。 陳宇歆 行前準備 我們透過兩次線上會議,討論隊名、隊呼及當日可能發生的狀況,由於是在營對前兩天才討論,很多問題是沒想到的,之後可以再提早幾天進行討論,如果能進行演練會更好。 第一天 很多小朋友都是互相認識的,因此破冰的部分輕鬆許多,但在玩地圖遊戲時,可能時間太久,有些小朋友開始脫離小隊,做自己的事或跟其他人丟東西打鬧,這時只需要到他身旁提醒他就好。午餐後,有些小朋友不想午休,會吵著要出去玩,有些會在教室內奔跑,這時我應該要管理好秩序,而不是趴著不管他們。在下午聽石虎的演講時,大家都很踴躍的舉手,但在玩遊戲時,隊輔沒有事先了解遊戲規則,導致過程中有些混亂。這是我第一次帶這麼多國小小朋友,他們很有活力,讓我回家時體力已經快耗盡了。 第二天 今天是戶外的課程,對於小朋友的身體狀況及安全需時時注意,確認他們是否有吃早餐、裝水、睡飽覺。第一個遊戲是生物卡分類,隊輔盡量用引導的,不要直接講答案,在對完答案後再與他們講解生物的特徵,接著就沿路走到溪邊,到溪邊時小朋友很興奮,在講師聖甲蟲(台中分會溪流專案,本名:楊政穎)講話時自顧自地玩鬧。第二個遊戲是認識及分類植物,由於我也不太了解筏子溪的植物,與小朋友一起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接著是象草射箭遊戲,大家都很踴躍參與比賽。下午的活動是淨溪,就更需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全,由於時間過於短暫,收集垃圾的速度也很快,在分類的時候很混亂,再加上這次的垃圾有很多都是一整包完整的家庭垃圾,裡面有積水,在分類時就更麻煩了,但最後也順利地完成,結束了第二天的活動。 ▲ 象草射箭遊戲 聖甲蟲說,小孩在自然環境中時本來就著重於讓他們探索自然,所以在他們到處觀察植物以及環境時,注意他們的安全就好。今天跟小朋友一起學習到了很多筏子溪相關的知識,非常充實。 第三天 今天的第一個活動是繪本分享,小朋友們都很認真地聽,也很勇於發問。我們學到了海洋受到的污染,以及減量免洗餐具或一次性塑膠產品的關聯。接著我們學習如何畫鳥類,從鳥類的特徵開始,例如不同品種的鳥,腳趾頭的構造以及腳的長短,都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小朋友發揮他們的創意畫出他們喜歡的鳥類。下午人文歷史的演講,可能對於低年級小朋友來說過於艱深,導致在上課時部分小朋友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但部分也會與講師互動、發問。到了結業式時,我們看了回顧影片,回憶這三天發生的有趣事物,而在最後寫回饋單時,大家寫的內容比前三天豐富很多,也寫了很多真心話,讓我非常感動。 今天一早,就有小朋友送我禮物和卡片,讓我覺得非常窩心,我以為我只是這三天的營隊隊輔,沒想到他們把我當成好朋友,在道別時,感覺很不捨。 總結、感想 我本來是很害怕與小朋友相處的,擔心他們不受控制,但其實,只要溫柔的與他們說話,並把他們當成好朋友或弟弟妹妹相處,他們是很樂意和你交談的,再來,我還學到了石虎保育及筏子溪人文歷史,很感謝這個活動讓我有一個特別的經驗。 王宜芳 最初參與這個活動大部份的原因是想讓自己的經歷豐富一點,甚至抱著去「上學」的心態,結果更像是去「考試」,許多環節都極考驗臨場反應。 破冰原本是讓我恐懼的一個環節,想不到他們熟絡得很快,著實讓我鬆了口氣。小隊有些靜如雕像的孩子,靠著協助他想自然名,拉近不少距離。 本以為第一天進行地還算順利,未曾想過在「筏子溪地圖遊戲」的時候就碰壁,有兩個孩子不太樂意參與遊戲,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後來在結束後的會議上,學到可以用請他們幫忙的方法引導孩子參與活動。 若要說印象最深刻的,非「一日石虎生活」莫屬。好多孩子在第一天就去了天堂區當場佈人員(即為出局的意思),隊裡的孩子玩一玩甚至被套了兩層麻布袋,但這樣的波折完全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心情,依舊充滿活力地參與,當下覺得自己的心態比小孩脆弱,真該多鍛鍊。 「戶外生態體驗走讀」的進行,讓我意外發現隊裡一開始最安靜的小孩是個植物辨識的小能手,我不知道或找不到的植物他都能找到,實在讓我敬佩。 在淨溪環節我比第一百場淨溪時還手忙腳亂,小孩撿垃圾的速度比我想像的要快多了,人與垃圾來往得快,注意小孩的安全與分類混合物過多的垃圾都比其他時候難得多,需要提高專注力。以上是我這三天營隊的心得。 ▲ 第二天的淨溪活動大合照
與孩子前往再生未來的夢想之地
圖、文/張芳嘉〈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海洋〉 2024.04.10 成為孩子裡眼中的那道光 我是台北節能七期的夥伴海洋,有一個重要的人生角色是母親,所以很常會和小孩聊聊最近學了什麼,從他們最近的書單,我認識了世界上第一個再生能源島——Samsø Island,在成為再生能源島之前,遇到了許多困難,而島上的小孩們對於原有的能源之外,提出許多可以替代且有趣的點子,但大人們卻有著種種考量而遲疑。當一場大風雪後,全島一片漆黑,而唯一因風力發電還亮著的微光,推動了大家一起朝向能源自給自足的共識。 聽著小孩說,從大自然來的就是可以一直使用的能源,並討論著台灣跟Samsø Island的相似,想像如果有一天,台灣會不會像島上大風雪那天漆黑一片?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那天該怎麼辦,而我暗自慶幸,去年參加了荒野氣候變遷節能講師的培訓,才能跟他們討論台灣可能遇到的能源狀況、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以及節電的小方法。能源的議題就存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學習之中,多棒啊!孩子們也對我說:「媽媽,這些都是妳在荒野學的嗎?好厲害!」 應該留下什麼給我的寶貝?所有微不足道的改變,將成為巨大的力量 去年憑著想要陪著孩子成長的想法,報名了培訓,跟著專業的講師群及深入淺出的課程安排學習。我還記得每堂課總會有「阿!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也有簡報上每個字都認得,但連在一起卻聽不懂的窘境,只能趕快做筆記回家惡補,接著還有教案試講及考核,能完成整個培訓課程其實不輕鬆,結業當天,當象徵荒野的領巾繫上的那刻,為自己一路堅持感到開心。爾後的出講,看到台下的聽眾眼中閃出的光芒,我知道有天這些微不足道的改變會成為巨大的推手,一人一步前往那個想留給孩子們的夢想之地。 邀請你或妳一起成為我們的夥伴 不管你來自哪裡,有著什麼的背景,在這裡我們互稱對方自然名,因為我們是地球的一份子。我在去年踏出了第一步,對節能議題努力學習中。如果此刻你的心中某個念頭蠢蠢欲動,請來加入我們,一起收穫超棒的課程,認識志同道合的優秀夥伴,一起成為推動改變的那個力量吧!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第八期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 邀請您成為氣候變遷知識的推動力量!
「碳預算:人類世還剩多少時間」講座心得
圖、文/蕭宇辰〈陽明交通大學 服務學習學生〉 2024.04.10 2023年9月我參與荒野週四見的「碳預算:人類世還剩多少時間」線上講座,講師張良伊十分風趣,在講座的一開始準備了很多問答題目,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線上講座的關係,大家回答的踴躍程度,感覺比起實體講座還要熱烈。就連我,一個平常上課不怎麼發言的人,也隨著大家起舞,把答案打在留言區。這樣的問答引發每個人對「碳預算」此嚴肅議題的興趣,為這場講座開啟序幕。 接著,講師介紹自己的經歷,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分享是,他在二十多歲時動身前往南極,也是台灣唯一一位加入這項南極計劃的人。講師的心境分享令人印象深刻,即使他在出發前非常猶豫,擔心行程發生意外、擔心周遭沒有認識的人、自己無法適應……等等,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南極大陸,紀錄下自己看到的事物,只為了讓世界更加重視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讓我們這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到南極的人,能夠在看到那裡的風景、生態後,喚醒保護這塊純淨大陸的心念。 另外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講師在年輕時,參加了許多為年輕人發聲的活動,令我十分有感觸。因為學校教授提到,自己年輕時也是滿懷熱血,想著自己當上教授後,要運用話語權,想辦法改善學校體系,但在實際當上教授後,漸漸感到無力,由於整個組織背後結構過於龐大,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改善的。但講師在十分年輕的時候,仍跟著一群有著相同理想的年輕人,勇於挑戰當時政權,這讓我又燃起了改變世界的希望。 最後,講師引用了圖表數據向我們說明,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以及需要我們反思的部分,這時候留言區充滿了大家的問題,大多跟台灣的能源政策有關,聽著大家的提問以及講師的回答,讓我更了解這個領域。 整體來說,這次的講座我學到非常多,不僅是知識,還有心理上的轉變,這些都是大學課堂不太能學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謝能參加荒野保護協會辦理的講座,聆聽講師帶來的內容及反思,若是下次還有機會,我依然會想參與類似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