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與地方協力

2024-09-09

你吃過「糕渣」嗎? 文/張桂馨〈宜蘭親子團育成會會長、生態回聲劇團團員,自然名:水鹿〉 2024.09.10   你知道宜蘭有個傳統小吃叫「糕渣」嗎?   糕渣是宜蘭傳統美食,在夜市經常能看見,製作方法是將雞肉、豬肉、蝦仁剁成泥後,加入高湯熬煮成漿,一般會下鍋油炸,剛起鍋,內酥內軟外冷內熱,因此這道小吃也被比喻成宜蘭人個性,外表看似冷淡,其實內心相當熱情。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突破、很難進入宜蘭人(特別是五十二甲人)的心房,但只要一旦他們認同你,他們就會義無反顧的相挺到底。   在六月中時,小花(吳成夫,濕地藝術節策展人)和來自台中的三十多名高中生志工,在成興大池將十座浮島排列成五十二的字樣,驚險的放入池中。騎著機車經過的阿公,好奇地看著這群孩子,帶著些許興師問罪的口氣問「你們知道這個土地是私人的嗎?」「是的,我們有知會地主了。」於是阿公慢慢卸下敵意,在岸邊分享著關於他小時候候的記憶、莊稼人的辛勞。當我們說出之後要在這裡辦活動時,看到他眼光中閃出一絲光芒。六月最後一天,在午後雷陣雨的轟炸下,大鴨船與小鴨船終於完成,天邊的彩虹也一起為濕地藝術季拉開序幕。整個七月,除了凱米颱風影響最劇的那兩天外,有個阿伯每天都會去巡田水,並拍下濕地日落與我們分享。   第一場濕地送行者的活動開跑後,除了慕生態舞蹈系之名,遠從西半部來的參加者外,有阿嬤帶著兩個孫子一起參加,也有在地的阿姨加入。第二場次的展演,當地成興村理事長直接幫我們聯繫交管,封了半邊的馬路,確保活動的安全順利進行。馬戲與偶戲活動則是和利澤國際偶戲村節合,以工作坊和表演的形式,讓活動更多元。     七月的時間,彷彿被按下快轉鍵似的,一場活動接著一場,一切都在往前。濕地藝術季活動走到了壓軸的大水新娘。鴨母船迎娶與爆尪淨新娘是這齣劇一開始設定的亮點與主軸。   鴨母船,是順應自然條件的交通工具,從出海口載運貨物、接駁送往鎮上販售、孩子們上下學、婚喪喜慶……等。乘載了五十二甲早期生活的記憶。爆尪淨新娘則是烏石林古老的傳說故事,有一隻會化身成女子的狐狸,和村裡新婚男子同房。某年元宵節,廣惠尊王按慣例出巡,突然停下衝進其中一家,才發現新娘早已被狐狸精吃掉並取代,廣惠尊王成功收妖。也因此發展出以在門前設香案,讓新婚女子坐於堂中,烏石林姓同族之人扶著神轎、神像到家中旋轉振擺,稱「弄新娘」的婚俗。此外,人們還會將大小紙炮擲向神轎,以「爆尪」之名確認新嫁娘非狐狸精之身。   當小花與星星(楊欣惠,荒野專職)拿著文宣邀請利澤廣惠宮來參加活動時,現場一群黑衣人手插著腰,斜眼俾倪,表示這是宗廟的的文化資產,既生氣沒有知會他們,也擔心戲劇呈現破壞了傳統。當場緊繃的氣氛,讓小花頻頻讓步,甚至想直接刪除「爆尪淨新娘」的橋段,避免衝突更擴大。經過一些誠意的溝通後,廟方態度漸漸軟化,最後也就像大水新娘呈現的,廣惠宮出人出力出佈景,最原汁原味的呈現「弄新娘」,還包桌一起參加喜宴,一起同樂。     有一句話說「你的生活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對於宜蘭新移民的我而言,傳統文化值得被記憶,環境生態值得被保護,而人的故事,更是值得一書再書。   ————————————————————————————————————————————— 五十二甲送嫁記 文/李怡慧(生態回聲劇團北區團員、桃園親子團二團、台北兒教引導員,自然名:黑琵鷺) 2024.09.10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是我在荒野參與活動時常常聽到的一句話,用來形容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大水新娘」喜宴實境秀當天的呈現,我想是再貼切不過的了。也許天公伯藉著一早的大風,推逼著總召集人小花(吳成夫)帶領我們走這個臨時方案,很緊迫、很辛苦,但很值得。   在濕地時,天變得清亮,有點微風又不過度曝曬的天氣剛剛好。在地船夫很配合的先讓乘客上船還划出去ㄙㄟˊㄙㄟˊ(逛逛),一切都讓我們的時程進行得很順利。主船開出時,小喇叭的樂聲和鞭炮聲響起,站在碼頭上的我真的有種送嫁的感動,眼眶都濕了。   能在活動中心內擺席,也是神來一筆,尤其當廣惠宮的廳堂布景架好,舞台燈打出來時,馬上就覺得這個決定真是太讚了。雖然沒有夕陽美景作伴,但是在室內的緣故,就不用在傍晚六點半時匆匆結束,讓我們宴席的節目、出菜和各種安排都可以更完整的呈現,還有時間跟同桌賓客聊一聊。以我先生單純來當賓客的角度,都誇獎安排得超讚,就像是參加朋友的迎娶和婚宴一樣,還問我說,真的不用包紅包嗎?   這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推砌出來的成果,謝謝小花、謝謝肩負行政籌備工作的幾位女神,很榮幸能參與這次的團隊。慶功宴時我一定要再來一趟宜蘭。  

二度就業婦女,在五十二甲華麗轉身!

2024-09-09

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專職籌備心得 文/林怡秀〈環境教育部五十二甲專職,自然名:蕨〉 2024.09.10   按原本計劃好的,在濕地藝術節活動結束後的隔天讓自己轉換頻道好好的去看場電影。文.溫得斯的《城市時裝速記》,是我在這一天早上看的影片。   導演由自我認同議題開端,山本耀司述說對東京與巴黎兩座城市的認同,交錯著導演探討數位時代電子影像的意義。   思緒抽離了12小時之前的繁務,進入電影中。身體安靜了下來,先是覺知到左手腕隱微的酸楚,接續而來肩膀的緊縮感,將眼前的電影畫面拉回到7月片斷的現實中。   無限輪迴的佈場、撤埸、搬運器材;濕地泥濘中移動地景裝置、洗了數以百計濕地活動後怎麼洗也洗不乾淨的襪子、大型地景裝置的防颱準備⋯⋯等。   五十二甲濕地藝術節集中在7月舉辦的4場工作坊、2場大型展演,於5月起展開了前期工作:公部門拜訪、合作單位會晤、縣政府公文、預算編列、活動簡章、活動網頁上架設定、數以百次的修改調整測試、場地申請安排、講師連繫、勞務承攬簽約、陪同場勘⋯以及隨之而來的無數簽核流程。   活動開跑後,馬不停蹄的活動宣傳文案撰寫、社群平台及官網上架、工作坊前的分工會議、人力協調溝通、同步學員名單匯整、行前通知擬定發送、信件回覆,活動前的場佈設定、現場機動協助、撤場,活動後的紀錄分享、新聞稿撰寫、發佈,一場結束後又迎接下一場工作坊的到來⋯⋯。此刻這些畫面一幕一幕映在眼前,手腕的酸、肩膀的緊是身體的記憶表述。   「我喜歡欣賞人的缺陷、不完美」   「完美是醜陋的。在人創造的事物中,我想要看見疤痕、失敗、失序以及扭曲。」   這時,我又被山本這句話帶回了影片的敘事中,我在心中咀嚼這句話並反芻了生活及工作中的看見。   凡事求盡善盡美的我,在工作上設定了要達標的事項及品質,就會卯足了盡全力以赴,也因此晨起眼睛張開時、或下了班回到家,腦裡想的仍然都是如何盡善、沒有遺漏的完成工作事項,這無關乎是否有對等合理的薪資報酬、他人的評價,一切就是對自身的自我認同。   現實是,人每天只有24小時,人們努力的生活著工作著力求完美,卻有其侷限,被繁瑣事務及時間追著跑造就了精神生理上的壓力與緊繃。而在人與人的合作互動上,也彼此映照看到了些自己與他人的特質與息氣,人確實不可能完美,也從來無所謂臻至完美的事,看見、理解、接受、改變、轉化或對立,都只是選擇而已。   延伸閱讀到山本語錄中的這一段文字:「我不喜歡金字塔,我也不相信所謂的大徹大悟。這個世界的存在,是一群人竭盡全力貢獻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創造沒有瑕疵的東西。與此相對,有些人深知人類的局限,不可避免瑕疵的事實,確面對現實強加給他們的一切,勇者鬥爭,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理解困頓中的美感。」   「大水新娘」實境秀展演,在凱米颱風來襲影響之下,艱鉅的大型地景裝置防颱工作、線上緊急應變措施決策、到活動當日清晨因現場風勢仍然很強,第一時間接到了辦桌總舖、搭棚單位的來電,接續而來臨時的場地協調異動及所有相應的工作應變、賓客緊急異動訊息發佈、壓縮的採排、埸地設定時間⋯⋯等,諸多一波三折、重重的突發狀況,讓原本已經壓縮的時間更壓縮了,在3點半賓客抵達前,所有的部位(以正常的流程及標準來說)幾乎都未準備就緒!   策展人小花(吳成夫)維持他一貫玩樂中也臨危不懼、無比軔性的風格,引領著這個由志工組成的有機裝置,神奇的如骨牌般依序傳動作用,彼此流暢的補位接力,就這麼共同完成了這一場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整場活動因天候及時間壓迫的局限性,無法避免的瑕疵顯而易見,但我們在這些困頓中看到了情感與精神力在其中交織流動作用的美感!   一部電影的時間,讓我回顧總結了濕地藝術節。山本之所以被尊崇,不在於他時尚事業的成功,而是他的思想與內涵的精神。   濕地藝術節的成功不在於完美無懈、聲名遠播,而是在過程中搭起了時間與空間的橋,從現在穿越到過往,並微妙的牽繫了人與人、人與生態、人與地方的連結!   濕地藝術節的圖像美好意義深遠,願透過藝術展演型式,讓更多人親近認識濕地、傳承在地傳統人文故事。勇於做夢的發想人,心臟強大,總是在玩樂中把活動完成的鬼才策展人兼導演、天天來關切監工的大哥、像追星般場場follow的大姊、熱情支援協助的在地仕紳,既傻又瘋癲的熱血志工,我自己⋯⋯ 等等,這一切因緣際會的相遇,都非常的動人!   謝謝濕地藝術節給中年二度就業婦女華麗轉身的舞台,以及這段歷程中所有的看見!    

自己創造的綠色生活地圖

2024-09-09

文、圖/沈秀娟〈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志工,自然名:宇宙〉 2024.09.10   過去,我持續地尋找是否有方式能在組織、社區或自己的生活中,與永續對話,找著找著,就看到了荒野台北分會所舉辦的綠色生活地圖工作坊。 ▲ 在台北城南走讀創作   這是一場9天的工作坊,我們在很多不同的地區觀察及探索。在五分港溪,有豐富的生態鳥類:如蒼鷺、翠鳥、紅嘴黑鵯……等;植物則有血桐、穗花棋盤腳……等;其他還有螃蟹、蛙類、魚類……等,也有大壩、灌溉與汙水排放等問題;在樹梅坑溪,有平埔族的遷徙、漢民開墾、日治時期的灌溉系統建置到飲用水開發到工業化汙染與都市開發問題;在板橋城認識林家花園與在地關係、廟宇的歷史與居民信仰、觀察在地組織如何喚起板橋人對自己生活圈的關心;在台北城南認識當年繁榮的盛事,文人與出版業的興起、現今城市與建設的變化;在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看到各項資源對於生態復育與環境教育的努力;在清水湖環境教育基地體驗社會團體對於溼地與環境的倡議與教育推廣,也看到在地人高齡社會及口流失等等問題。 ▲ 在樹梅坑溪的創作   透過綠色生活地圖工具活動探索城市到鄉間的地理、歷史與人文發展,不只發現了這些場域的樣貌,綠活圖所設計的170個圖示icon,當中包含正面的與負面的圖示,讓你連結了場域與環境的文化、社會、自然和永續的關係。 ▲ 運用170個圖示進行的「畫我icon」遊戲   除了親自踏訪不同的場域繪製出他們的綠活圖外,工作坊的課程設計還有綠活圖遊台灣、永春陂桌遊、用科技闖關城南實境遊戲、植物拓印等,你可以學習各種方式來展現綠色生活地圖。而關於與參加者自己的生活的連結,就是畫出你社區和家中的綠色生活地圖。在學習成果上的展現是設計一套教學或攤位展的教案,各組找一個場域作出它的綠色生活地圖。從基本知識、體驗式學習到思考,到內化成為自己的技能,或成為下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專案去實踐。   綠色地圖系統Green Map是1995年由美國溫迪·布勞爾(Wendy Brawer)創辦,是為了社區永續發展而設計。在這29年來已拓展到世界65個國家。荒野在他們創辦之初便與他們合作申請授權來台灣推廣,這20多年來辦了多場講師訓練工作坊,也到學校、組織或企業去推廣,讓學員創造屬於自己的綠色生活地圖。   這是任何人或組織都可以著手進行的一套工具,從選定區域 → 認識170個綠色標示icon → 實地踏查場域 → 找出場域中的綠色標示icon → 繪製地圖 → 分享地圖。每一個過流程都在串起人們與永續發展的連結。   你想要有一張自己的綠色生活地圖嗎?從這個工作坊開始認識或體驗,就能自由自在地創造一張可持續性發展的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培訓】桃園第一期 在荒野台北培育了10屆講師群後,我們來桃園了 9天的【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培訓】讓你可以學習有各種方式來展現綠色生活地圖。 期末將所學和團隊設計出一個自行選定的場域綠活圖,將培訓技能發揮在生活或工作上,讓我們一起用綠活圖連結這個世界的永續發展。 \報名詳情點這邊!/  

〈回家〉——給雙連埤的孩子

2024-09-09

文/陳怡慈〈宜蘭分會副分會長、雙連埤兒童營志工,自然名:母老虎〉 圖/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兒童營活動記錄 2024.09.10   守護需要認同,沒有人的認同和投入,再多的努力都是曲高和寡的獨唱。兒童營隊的舉辦,是想藉由教育的途徑,在孩子心中種下種子,希望種子能夠發芽、長成同理的小苗,在茁壯後能夠理解土地所經歷的事物,把大地當成自家人。   兒童營隊該是什麼樣貌?地點在雙連埤,對象是弱勢兒童的營隊又該有什麼內容呢?或是說,荒野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主辦的兒童營隊,該有什麼樣的核心價值呢?   第一年舉辦時,以過往的營隊經驗和專職們討論出以戲劇做為開場,把參與活動的兒童當成想要開發雙連埤的各路人馬,安排了「濕地的美麗與哀愁」、「生態系的活動課程」、「溪流大冒險」……等課程,希望用豐富的內容,讓孩子玩得開心,最後能用同理的角度,討論出心目中未來的雙連埤。這樣的課程執行了三次,孩子在最後的反饋中,也能表達出對雙連埤珍惜之意,儘管心中覺得這是很不賴的課程,在檢討時,卻總覺得少了什麼靈魂。   一來,帶隊的志工來來去去,年輕有活力,陪伴孩子綽綽有餘,但他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呢?二來,學員總是沒寫完的手冊,是執行團隊滿滿的期盼和心血,但沒有真正享受過,怎麼會喜歡,進而寫的完呢?三來,當時我們遇到了雙連埤生態教室搬遷的困境。   搬到山下後,到了營期籌備時,沒有人因為沒了教室而喊停,好像四季更迭,時序就是該籌備了。   山下的第一年我們以員山地區為舞台,課程中,把孩子的角色從開發商替換成水滴,從粗坑溪出發,在雙連埤環湖,到山下的埤塘探險,讓孩子從水的角度,認識低海拔湖泊生態系。在這一年我們也發現因為經濟、時間成本的弱勢,弱勢家庭傾向把孩子安排在安親班等安全的環境中,大自然的不可控,對他們都是一種風險。   在幾年的努力之後,有了一批兒童營的志工粉絲,有的是長期合作的志工伙伴,親子團的志工,也有的是因為探訪這片豐富低海拔湖泊生態系而結緣的實習生、大學生。其實粉絲的形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儘管營隊的主人翁是兒童,但帶領營隊的工作人員才是核心。把參與的志工也當成主人翁,所有在營期帶領的活動及課程,在行前營如實的玩過一遍,在去年,連庶務組的大姐也玩得像個孩子,志工像家人一樣的相處,在營期結束時各奔東西,來年又相聚。   習慣雙連埤,像呼吸一樣。家本該就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吧!   辦營隊,只是為了工作任務、消化預算嗎?來的志工、小孩只是因為填補漫長的假期嗎?呼應繪本「童年的那個埤塘」內容,埤塘一直是生命記憶中的重要一角,所以,近期兩屆營隊努力的目標都是讓孩子、志工來到雙連埤就像是回到老家。   早上去溪裡玩水,下午跟阿公、鄰居長輩聊天,在湖邊把大自然當成遊樂園,吹著蘆笛,採下葉子來當食器,和朋友出發去探險,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畫面呀!用五官感受水生植物的奧妙,摸摸它,畫下它的樣子,晚上再由哥哥姐姐帶著去拜訪夜間好朋友。唯有真的感受過、相處過的經驗才是踏實的。   在夏日回一趟阿公家,一定是早就寫在你的行事曆了吧!這二年營期都正撞颱風來訪,但風吹不走我們對想回家的渴望,決心把營隊營造成像家一樣的日常,那麼營隊就可以生出彈性而不失精彩。你也想要在暑假有美好的老家可以回嗎?那麼,有空一定要來雙連埤一探究竟。      

我與荒野的雙連埤

2024-09-09

文、圖/黃溪萍〈宜蘭分會解說組志工;雙連埤棲地志工,自然名:萍蓬草〉 2024.09.10   身為雙連埤志工,上工當日的早上8點58分,我正在開車趕往集合地點的路上時,line的鈴聲響起。訊息寫著:「萍萍,你現在哪裡?」   我回覆:「再2分鐘就到基地辦公室了!」   專職:「不急不急, 慢慢開車安全至上!」   是的,雙連埤群組的專職與志工們都是以暱稱相呼以拉近關係,我們被它們的熱忱吸引,進而無悔地為棲地的保育工作付出。   志工的工作通常是除草或栽植水生植物,是什麼植物呢?在專職們諄諄教誨下,我們才能分辨一二:野菱、小果菱、圓葉節節菜、台灣石龍尾、卵葉水丁香、水社柳、田蔥、石龍尾、絲葉狸藻、蓴菜、華克拉莎,黃花狸藻……等。其中最特別的是絲葉狸藻及黃花狸藻,兩者皆為食蟲植物。深怕認不出來會被專職叨唸,所以我很努力學習,下一個目標是除了能自己辨識外,還要能流暢解說,讓大眾了解。 ▲ 同心協力進行棲地工作   每次回到庇護區,看到之前栽種的卵葉水丁香及台灣石龍尾枝葉茂盛、佈滿岸邊,都感到很開心。經過一年多的歷練,我也終於被認可為助教,可以帶領數位志工除草。北極熊(雙連埤專職,本名:施佩君)說她看到我們分辨得出田蔥(必須剪枝) 與其他莎科植物的不同,並能帶領其他志工完成工作,讓她很感動。因為經由她長期的諄諄教導,我們終於能獨立完成工作,而我為了更有領導能力,更是加緊了學習腳步。   完成白天志工的工作後,我最愛的環節是夜間觀察。對我來說這是雙連埤的精華所在。此時無須再工作,只需要聽專家們教我們辨認夜間的動物,著實是件奢侈且愉快的經驗。夜間動物有蛇、青蛙、蜻蜓、鳥……等等。叫聲聽起來是細且綿長的「給ㄟ-」是拉都希氏赤蛙;「ㄅ一、ㄅ一」是面天樹蛙;叫聲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則為貢德氏赤蛙;尾音拉得很長的「給——給——給——」是腹斑蛙。叫聲此起彼落,老師們更是不厭其煩地指出、講解各種蛙類的聲音及出處。 ▲ 面天樹蛙與長腳赤蛙,分得出來誰是誰嗎?   我在雙連埤的夜觀總是收穫滿滿,曾拍攝過黃嘴角鴞、山鷸、台灣竹雞,各類的青蛙及蛇,很心滿意足!擁有了這麼多關於雙連埤的記憶故事,雖然棲地工作很辛苦,但是得到的獎勵收獲更多。   雙連埤志工工作日的福利還有:  參觀萬里濕地教育中心,認識陳德鴻老師與他對守護水生植物的執著。  一瞥福山植物園方舟計畫,欣賞到瀕危的食蟲植物。  拜訪並觀察馬岡潮間帶生態,順便玩水。   每一次的出遊都有驚喜,而且每一次都是難忘的經驗。   雙連埤的故事離不開從桃園地區翻山越嶺移居到此的住民,他們在雙連埤周邊耕作,是自然生態互動中重要的一環。流入雙連埤的水質是否清澈?耕作的方式是否友善大自然?人類的活動與大自然的脈動,其實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   雙連埤的美麗與哀愁,是每位志工都必上的課。一切起源於人為的急遽嚴重干預,導致雙連埤的環境破壞,現在連荒野保育庇護工作都無法完全復原。於是,讓更多人了解濕地水生植物的重要性成為當務之急。這段在荒野官網上看到的文字:「讓他人體會到生態中美好與奧秘。」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秉持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我對生態調查與記錄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從辨識動植物,了解其習性與生態開始,我藉由學術研究來親近大自然。而經過荒野的洗禮,我的接觸方式有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從本來只想在荒野所提供的課程中學習知識,現在我則想運用解說或自然觀察紀錄等方式,影響他人進而使其對生態環境產生保護與愛惜之心。   根據前述原因,所以我每個月都願意保留多日給雙連埤,與理念相同的朋友一起玩耍是一件樂事。正如荒野志工課程招生上所用的廣告詞 「……是一個提供您回饋自然、結識同好、拓展視野、發現自我的美妙學程,透過與伙伴們共同學習成長,開啟生命中的一扇新窗,發現生命的嶄新可能。」這段話真的印證在我的身上了!  

諸羅蛙調羅曼史

2024-08-10

文、圖/翁瓊玥〈嘉義分會解說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2024.08.10   為了響應蛙類專家楊懿如老師的兩棲調查志工團隊,諸羅小隊在民國99年成立,成員都是荒野嘉義分會的夥伴,團隊成員們分別認領不同的調查區域。嘉義市的蛙調點,一開始是以圓林仔社區和頂庄社區為主,不過在104年時,剛完工的北香湖公園要開放前,團隊成員樹蛙(本名:楊勛凱)在工程圍籬外聽到諸羅樹蛙的叫聲,夥伴們都很興奮,在這麼熱鬧的地點,竟然還能聽到諸羅樹蛙的叫聲,因此,大家決定把這個點也納入嘉義市的調查點之一。嘉義縣的調查點原本有社團國小和社口,不過後來因故暫停,前年大林的夥伴馬唐(本名:許銘坤),又重啟社團國小的調查。而當初選擇這些調查點的最主要原因是棲地內皆有諸羅樹蛙。 ▲ 鳴叫中的諸羅樹蛙 ▲ 每個月的例行蛙調   這些點都是屬於墾地的環境。圓林仔社區,有住在當地的夥伴咬人貓(本名:李冰丹)長期關注並營造合適的棲息環境,所以生態較豐富,蛙的種類和數量也最多,記錄到的青蛙共15種,有諸羅樹蛙、黑眶蟾蜍、面天樹蛙、莫氏樹蛙、布氏樹蛙、斑腿樹蛙、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亞洲錦蛙、澤蛙、虎皮蛙、中國樹蟾等。頂庄社區的調查點是一塊主要種植芒果樹的雜木林,記錄到的青蛙有13種。北香湖公園內的棲地,一開始分為三大區塊,經兩年蛙調之後,其中一塊因緊臨民眾散步運動路徑,已不見諸羅樹蛙蹤影,其餘兩塊是原本的生態保留區,具有荔枝林和雜木林,記錄到的青蛙有10種。社團國小旁邊的軍用地,則是諸羅樹蛙的大本營,而附近竹林、私人園圃的蛙況也相當不錯,記錄到的青蛙有13種。   目前依照蛙調的數據可發現諸羅樹蛙的出現,會隨著雨季以及棲地內積水的程度有所增減,族群量還算穩定,但相對的,棲地內的繁殖場越是穩定,外來種亞洲錦蛙、斑腿樹蛙的繁殖量也越高。104年開始,每個月的蛙調,只要發現亞洲錦蛙或斑腿樹蛙,都會移除,並交給嘉義大學生資系研究室,進行研究用。另外107年開始,配合嘉義市政府農牧課的計畫,每個月進行兩次外來種移除工作。嘉大的研究結束後,移除的外來種蛙則改由嘉義分會自行冰凍處理。 ▲ 捕捉外來種亞洲錦蛙   這些年大家持續每個月一次的蛙調,從不間斷。每一次的調查,夥伴們總是分工合作:有人找蛙、有人拍照、紀錄,有人移除外來種蛙、有人上傳蛙調紀錄,同心協力完成所有的調查任務。在過程中,大家會一起討論觀察到的青蛙,不管是分辨的特徵、生態習性、蛙況的變化,都會讓大家有所成長,而最棒的是蛙調的驚喜,例如可以近距離看到諸羅樹蛙在鳴叫,發現卵泡或蝌蚪,青蛙正在配對等等,常常讓我們開心不已,夥伴們也常會發現一些其他比較特別的生態,像綠繡眼會倆倆靠在一起睡覺、攀木蜥蜴則趴在樹上睡,各式各樣的蛾停在葉片上休息,台灣藍海溪蟹跑出洞口等等,也讓大家對夜晚的生態一飽眼福,感受夜晚的美。 ▲ 帶領民眾認識外來種斑腿樹蛙   除了持續每個月一次的蛙調,大家也很希望能夠守護諸羅樹蛙在嘉義的這些棲地,因此會配合青蛙週、公家單位活動或荒野的夜間觀察,帶領有興趣的民眾認識青蛙,讓一般民眾可以近距離的去感受牠的存在及觀察牠的身影。記得有一次活動時,在前一晚例行調查時發現雖然前兩天有下雨,但是溫度降低,北香湖的諸羅不肯出來鳴叫,因此活動一開始,把前一晚要移送嘉大的亞洲錦蛙和斑腿樹蛙請出來,讓大家先認識外來種青蛙的特徵、型態和危害,接著再帶領大家正確進行夜間觀察,透過聽音和目視,也觀察和認識到不少夜行性動物,很多民眾並不常夜觀,所以對於這樣的體驗都覺得很特別,發現青蛙和人很親近。曾經有媽媽在活動結束後,跟我們分享,以後可以帶著手電筒,自己帶孩子出來觀察了。我們很期待讓所有人都能一起來關注青蛙,並守護棲地。 ▲ 北香湖公園    

荒野中的物種——水雉

2024-08-07

文/陳柏豪〈美濃湖水雉棲地志工〉 圖/邱秀梅、何克祺〈美濃湖水雉棲地志工〉 2024.08.10    ▲ 非繁殖羽的水雉成鳥   水雉的長尾墨黑,頸斑金燦,優雅身形讓人屏息,牠們是美濃湖畔最美的翩翩飛羽。   水雉喜歡覆滿浮葉水草的湖沼濕地,以長趾漫步在浮葉上覓食,菱、芡、野蓮、印度莕菜、白花水龍等水草都能當巢材。水雉有著一妻多夫的婚配制度,於夏季展現爭鬥、求偶、築巢與育雛等行為,讓其成為濕地的明星與保護傘物種,庇護了其他共同生活在濕地的萬千生命。   曾廣布於台灣的平原濕地的水雉,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湖沼埤塘等棲息地被轉變為住宅、道路和工廠用地,導致水雉族群迅速減少。目前水雉在臺的族群多棲息於菱田、野蓮田等人工濕地。   水雉在日治時期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行政院農業部將其列為珍貴稀有(II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於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屬於國家易危(NVU)等級。經過多年努力,水雉在台族群有所成長,從不到 50 隻增加到近 3,000 隻,但仍面臨棲地開發、農藥毒害、外來種入侵種等威脅。 水雉守護   台灣的水雉主要分布在台南官田,近年高雄美濃因野蓮產業而開啟水雉保育工作。美濃湖曾是天然湖沼,但歷經日治時期以重機具變更地景,以及國府時期的畜產汙染,導致美濃湖的生態功能嚴重劣化,而使水雉一度從美濃絕跡。   讓水雉重返美濃的契機是野蓮產業因菸葉退場而興起,以及劉孝伸與黃淑玫自主營造民間水雉棲地,同時鼓舞高雄鳥會認養官方興建的水雉棲地。高雄美濃作為南台客庄,從反水庫的愛鄉護土行動到地方民眾自主復育水雉棲地,都展現了對自然的珍惜和對社區的庇護。   荒野高雄分會也於2022年10月起認養援中港濕地東區,目前作為生態保育區之用,未對外開放,回歸「自然演替」的景象,植被層次豐富、鳥類多聚集於此,常見候鳥來此渡冬,如鸕鶿、綠頭鴨、琵嘴鴨、小鷿鷈、鳳頭潛鴨、赤頸鴨等,甚至瀕危的黑面琵鷺及東方白鸛都曾經在此出現,更是現今全臺少見天然的水雉棲息地! \支持水雉與護雉蓮盟網頁,與愛護水雉的野蓮農!/

馬岡潮間帶小蟻畢旅行

2024-08-07

文/胡簡麟〈宜蘭分會親子團小蟻,自然名:虎鯨〉 圖/吳穎怡〈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香草〉 2024.08.10 (為保留筆者文章風格,文內成員皆用自然名呈現,於文末備註成員角色)   今天是民國112年6月11日星期日。媽媽說要六點起床,但是我七點才起床,所以早上很匆忙。立即開車去新北馬崗漁港集合。   先到了一個有海洋氣味很重的地方,旁邊有很多船跟浮標,我對這個氣味感到很陌生。一下車先跟宜一親子團會合。小紅蟻團的導引員老椰子,今天還是請假,因為他骨折,所以今天紅蟻是跟黑蟻團一起行動。 ▲ 認真走關獲取畢旅行前任務卡   我們搭牛奶埔的車去,剛下車的時候就要穿溯溪鞋了,溯溪鞋穿的時候好緊喔!弄了好久。而我一下車,又想要去上廁所。好後悔沒有事前上好廁所,還要回去活動中心上廁所。這一段行程都是用溯溪鞋走路,好難走也好難跑。上完廁所,我想用最快速度跑回去,但是導引員紫芳草說:「安全最重要!」結果我沒有到參加始會式,就沒辦法唱小蟻之歌了。   回來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已經在觀察潮間帶的海底植物了。我一下車就馬上衝下去,但是那裡有很多石頭,所以要慢慢走。我下去之後就找到其他人,他們都在找潮間帶的生物,我也一起找。但我找了一下子,就懶得找了。走到前面跟郊狼一起等浪來,浪打在我們腳上很舒服。只是浪有點小,因為被九孔池擋住了,所以我又回去找潮間帶的生物。我有找到很多貝殼和一隻寄居蟹。大概過了20分鐘後,我全身都濕答答,剛好差不多要上去了,大家於是搭車回到馬崗活動中心。 ▲ 小蟻畢旅行前任務   回去的時候,老熊、彩霞、暗光鳥還有喜鵲搭了一個小帳篷。我們一個一個去換衣服,我看到隔壁的北二親子團,他們直接用四五個帳篷換衣服,超級強的啦!換到一半的時候,石花凍店的老闆,剛好也把石花凍做好了。換好衣服的人就自己裝了石花凍來吃。我吃得太開心了,連自己帶來的午餐也都一起吃掉了。吃完石花凍後,還要搭車去三貂角燈塔。   彩霞鋪了三個地墊,讓我們坐在上面吃飯,但我的麵包已經在活動中心吃完了,沒東西可以吃,所以我就拿出我的多力多滋餅乾來吃。接著我去涼亭看小鰻魚在做什麼?原來他們是在玩撲克牌,我想加入,但他們已經在玩了,所以他說等我們玩完,再跟我一起玩心臟病。後來只玩了二場,就要集合了,我們先走去集合地點,但是卻突然下大雨,於是我們轉移陣地,換到涼亭。暗光鳥講了一本故事書《守護大海的人》,述說一個爸爸,在燈塔裡工作,守護船隻的安全。講完之後,她告訴我們,三貂角燈塔已經88歲了。 ▲ 暗光鳥跟我們講故事《守護大海的人》   導引員叫我們過去草皮,說要玩一個遊戲,遊戲規則是:如果需求是要兩個男生、兩個女生和一個導引員,我們就要找到那些人數,然後手牽手蹲下來,就這麼簡單而已唷!另外一個遊戲是,導引員給我們一張地圖,叫我們去找那個東西在哪裡。我們拿到的是九孔池,我們走進一個步道就找到了。找到了之後就去那裡拍照,拍完照後,還有一些休息時間。 ▲ 大家一起認識九孔池   休息完回到三貂角燈塔,喜鵲發了點心,是牛奶麵包。我們吃完麵包,搭鴨嘴獸的車,回到馬崗活動中心。到了活動中心,看到媽媽在吃石花凍,我也想吃,一口接一口,因為他們的實在是太好吃了。   這次的旅行,到這裡也結束了。這是我第一次來馬崗潮間帶玩,超級好玩的啦! \小蟻導引員 小蟻本名與自然名對照/ 老椰子 何信緯 牛奶埔 葉欽龍 紫芳草 蕭芳怡 老熊  連違傑 彩霞  張惠雯 暗光鳥 林婷鴻 喜鵲  陳振富 小鰻魚 林廷展  

荒野大播客

2024-08-07

文/陳玟蓉〈台北分會第23期推廣講師,自然名:馬告〉 圖/2023Podcast實體課程助教提供 2024.08.10   從我五年前開始上講師志工訓時,我有點意外荒野的環境教育課程,竟然都是用傳統的手把手授課方式在傳承課程(大概就是像童軍訓那樣,學長帶學弟一步一步教),這讓曾有在數位學習產業工作的我感到小小的驚訝,這麼好的環境教育課程只能上實體課程,要是可以數位化,讓多點年輕人學校去推廣的應推廣的比較快吧!   所以,在當有機會參加Podcast的培訓課程時,剛好又是休息日的時間,機會難得,當然要參加!要是能有機會用時下最流行Podcast錄音的方式來推廣環境教育理念,想必會非常棒!   課程是全程用線上課程的方式來授課,我想這也是荒野的首次嘗試吧,雖然當時疾情當下,有些環教場次已經開始用線上講座在講,但畢竟也只有一兩個小時,而這課程是全程11堂課,每堂約2小時都這樣上課,很期待講師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及互動來教授。 ▲ 資深廣播人燕子分享如何從荒野人角度出發訪談   來上大播客的同學們,光聽自我介紹就覺得個個都是不怯場的好手,講師群也非常專業,老師們用非常有系統的方式完整介紹了整個PODCAST旳產業相關知識,包含了由來、市場概況、營收模式等等,甚至是要怎麼維持節目的聽眾都是有撇步的呢!   接著進入了課程的大重點:節目企劃及demo錄音,這裡的課程老師真的非常非常用心,老師是一份一份企劃書給建議講評,demo錄音也是一個一個細聽及講評;這時對大家自身對保護環境的見解也大概能略知一二了,真的是非常精采,不知不覺中又學到了不同領域的知識。 ▲ 講師帶領學員以討論的方式來發想   在這課程中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大概是錄音剪輯軟體的操作,自已因為無法順利安裝,有大概兩堂課我都在神遊,但還是有學到不少技巧,例如片頭片尾該如何置入,或錄音分段剪輯的呈現方式。在這操作軟體的課程中,大家互相支援,不只老師在教,同學們也互為教學相長,用線上溝通方式互相解決操作問題,老師也是一對一的協助操作問題。雖然我後來成品不是用老師推薦的軟體完成的,但好在有小助教推薦另一種較易安裝操作的軟體,我才得以完成。老師還有講評我片頭片尾及分段的淡入淡出效果做得很好,很有成就感。 ▲ 難度最高的剪輯課,大家全神貫注   我的成品是用原荒野「翻轉氣候變遷」的內容來做企劃,希望可以用容易了解的氣候變遷相關數據,來讓聽眾了解及推廣節能減碳的概念。   相較於其他夥伴用對談的方式來完成一個節目,我的節目內容可能稍嫌活潑度不夠,但第一次光是要分段把語調講得一致及順暢就夠花我心力了。   這次很幸運的能搭上荒野的數位新推廣媒介課程,我覺從課程安排到專職的協助都非常好,下次再有這課程,各位夥伴不要錯過了唷!   2024年荒野大播客培訓課程即將開辦,延續過往精彩陣容的講師群,有播客夢想的志工夥伴們不容錯過,敬請期待!

宜蘭勁好客之野菜新食堂

2024-08-07

文、圖/方意舒〈宜蘭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松果〉 2024.08.10   2023年時,荒野年會在宜蘭舉辦,這真的是對宜蘭荒野志工來說,最棒的福音。尤其對討厭需要在週休二日離開宜蘭進行活動的我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在籌備前期,群組裡開始出現工作認領的訊息,抱著一種先搶先贏的心態,看到憧憬的豆娘(本名:黃鳯鑾)的手作課程,只因為看到了講師的姓名,就毫不猶豫地填上自己姓名報名,不過還是先向講師詢問:「只認識咸豐草和姑婆芋的我,能夠來當工人嗎?」而答案是肯定的,也感謝其他夥伴讓給我機會,讓我能一窺野菜的奧妙!   在課程一開始,豆娘先帶領學員凝聚心神,感謝大地之母賜給我們珍貴的萬物,提醒學員在採集時,只取所需的部分;破冰遊戲也順利將學員分成兩組。在學員採集的同時,豆娘的「水腳」(意即幫手)工人也開始啟動,豆娘事前將所有的食材、用具事前分類好,大大縮短了工作時間,也讓沒經驗的工人可以有效率的協助講師備好每一道菜。   由於天候不佳,以基地區域採集為主,野菜的種類也顯得不夠多樣,但聰明的講師早有準備一些野菜,當現場出現採集困難時,即能派上用場。在有限的材料下,學員分別產出野菜蛋及咸豐草蛋花湯,在學員及工人的合作下,今天的菜色有:紫蘇甜菊茶、野薑花凍、薯泥沙拉、五行蔬果沙拉、紫米甜粥、養生湯、手作紫米飯糰。大家一起擺盤、裝飾餐桌,讓食物在視覺上有更加分的效果。   野菜新食堂讓我學習到,講師是如何安排規劃活動的,也看到美好的課程背後,是夥伴充足的前置作業,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僅動手,更有動嘴,別以為我們的嘴巴是只忙著試吃喔!實際上更是繞著講師豆娘,不斷的學習取經,恨不得將每道菜的製作過程都印在腦海。除了吃下肚的野菜饗宴,我也帶回了本次的新朋友——艾草、甜菊、芳香萬壽菊、薄荷、左手香,這次我終於認得這些植物了,希望他們會喜歡我家的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