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在哪裡?永昌里線上綠活圖!
文、圖/沈秀娟〈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志工,宇宙〉 2024.11.08 詩可以不必在遠方,就在生活中。 你知道荒野在中正區詔安街的台北分會附近有什麼景點、美食、設施或有趣的故事嗎?每每聽到到台北分會上課的志工們會問這附近有哪些美食?或者有哪些景點?於是在「綠色生活地圖第十屆講師培訓」的作業裡,我們發想要創作一份屬於荒野台北分會的綠色生活地圖。 ▲ 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 繪製「綠色生活地圖GreenMap」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踏查。一出台北分會的門口,在正前方就發現永昌公園有幾棵特別的大樹,原來他們是台北市保護樹木「猢猻木」,樹齡已經超過50年,而永昌公園是以茂盛的樹蔭與磨石子溜滑梯聞名。從詔安街向左走有一個聖維雅納天主堂,此地原為情報局長葉翔之先生的住所;1961年購入此日式住宅暫作聖堂,由杜而未神父主持;1967年辛達謨神父出掌該堂,成立福嬰幼稚園,並向西德募集鉅資後將原有老房全部拆除興建5樓,於1972年落成。 再往前一點,從260巷進入走到12號,會看見右邊是一個歡喜菜園,原為菸酒公賣局的廢棄宿舍,面積約為86坪,陳玟如里長自民國99年起,整合市府及社區資源於100年先將其改建為「厝邊花園」,104年時,呼應台北市推動的「田園城市」政策,在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的指導協助下再度進行修整,終於成為現今的「歡喜菜園」。 就這樣走著、走著,找出30多個屬於荒野台北這個區域的故事,由於我不是本地人,於是在這次機會,想找在地里長一起合作,將綠活圖推廣到社區中,居然在「城南的那一味」活動遇到了新永昌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帶著歡喜菜園的志工們一起擺攤,聊著聊著關於永昌里的綠活圖,原來他們已有多年在地耆老與社區的景點紀錄,這是非常珍貴的內容,於是展開了這張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的綠色生活地圖合作,由宇宙(筆者)製作地圖,協會提供已有的文字記錄。熟悉永昌里故事的他們,有些地點的故事在帶走讀或是體驗活動都還是用口述方式進行,並沒有完整的文字檔,因著這次的合作,協會的理事長特別將內容寫下文字提供給我們。 ▲ 荒野與新永昌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起源 在永昌公園的另一邊,寧波西街上有一個日治時期馬場町戰時興建公共建築之代表「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協會為居民舉辦了一系列從認識老房子活動,課程中邀請了荒野綠活圖前往分享綠活圖的應用,他們很特別的畫了「未來」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的綠活圖。這是綠活圖與永昌里漸漸地展開了串聯的過程,他們也在中秋節邀請了我們去擺攤,也邀請我們要參加年度成果展,將彼此共創的【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進行成果分享。 ▲ 社區孩子繪製永昌里綠色生活地圖 ▲ 社區居民創作永昌里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GreenMap」的一個核心價值是運用地圖的力量將人們與社區中積極行動聯繫起來,它可以達到以下目的:增強社區環境意識、提供實用的環境資源信息、促進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強化社區治理與決策、促進教育與培訓、增加社區的旅遊吸引力、後續有機會推動全球與地方的聯繫。這次運用了彼此共創線上綠活圖,讓荒野台北分會的社區裡慢慢地串連起來,也是綠活組一直想要發展的方向。 ▲ 社區與綠活圖結合 在共創的【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可以看到這些地點和他們的故事: 荒野台北分會、以製作醬油起家的霖園集團故居福安兒童服務中心、以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龍匣社」命名的龍口市場、民國49年興建完成的漳州街警察新村、今年是200週年聖誕的永義宮、開在市場裡的定做甜點店——棉角、台灣第一家「藥局進行古風改造」的案例——豐仁藥局、賦予人與物再生的地下基地——一碼IMMA、美食必比登推薦的阿男麻油雞、艋舺甜不辣、南機場夜市、新東南海鮮餐廳汀洲店、王清塗紀念停車場、萬新綠地、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王清塗紀念停車場...等。 ▲ 永昌里居民對未來綠活圖創作 點開這個網址,將他存入你的地圖,下次來荒野台北分會(總會)或中正區的永昌里,你可以慢慢步認識這個地方的風情。【荒野台北與永昌里】線上綠活圖。我們期待更多的社區創作綠色生活地圖,將綠色生活行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
股東遊柑橘園活動花絮!
文/蔡旻娟〈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向日葵〉 圖/張匯聆、蔡旻娟、邱佩娟〈自然名:高蹺鴴〉 2024.11.08 柑橘園是目前新竹荒野執行生態經營之場域,以心田橘股東募款方式募集維護經費並安排股東遊園活動,實際接觸探訪以理解經營理念。 股東們帶著孩子實地走訪、親近大自然,繞一圈柑橘園,沿路觀察水池水生植物生態、聆聽蛙鳴此起彼落、蝴蝶食草建置與生態營造、柑橘園果樹天敵危害等解說介紹。 柑橘園結合荒野理念所達成的生態經營,能提供各式都市地區沒有的體驗,舉凡生火樂趣、水池生態、蛙鳴辨識、蝴蝶食草、果樹天敵...等多元生態觀察場域。 蜻蜓夥伴(賴明洲)是我們柑橘園的園丁,協助照顧園內生態維護,也是本次活動生態觀察的最強解說員。提到要生火燒柴,有股東爸爸自告奮勇幫忙,展現了回到大自然的無比童心,大夥兒則幫忙包裝番薯,送到窯中等待活動結束時分大快朵頤。接著進行園區導覽重頭戲,帶領群眾參訪水池、蝴蝶園與柑橘園種植的點滴和秘辛。 ▲ 柑橘園的重點活動,生火教學兼烤地瓜,讓人有學有吃有玩有體驗 金線蛙屬於荒野柑橘園的寶藏之一,貴為保育類物種,荒野承擔起保護棲地責任,考量金線蛙對於棲地的高忠誠度,在眾人努力與集資下盡可能維持該靜止水域的初始樣貌,不再受到開發或其他人為因素所破壞,留下這片越趨難得的濕地草澤,保留這群小嬌客的家園。金線蛙背部三條金黃色縱紋即為其特色,加上其生性隱密機警的特質,當天在水池邊搜尋許久才得以在一片碧綠的水生植物間,發現僅露出上半部的害羞身影。 來到柑橘園,大家殷殷期盼著年末可以有結實累累的收成,但在蜻蜓解說下,看著比比皆是的星天牛,而深感農務收成的得來不易,在期待生態保育之虞維持果樹產量很需要費心與費神的照護。白斑星天牛的成蟲主要以啃食樹木、嫩枝皮層或樹葉維生,但對於果樹主要的危害屬於幼蟲時期,雌蟲會在樹木根部等處咬出裂縫產卵其中,幼蟲孵化後啃食延伸到木質部而造成植物水分與養分傳輸中斷。聽聞星天牛對柑橘園的危害,出席的小朋友瞬間化做小尖兵,無不增大雙眼搜尋星天牛,讓柑橘保母予以清除做防治。很幸運現場找到另一個解說亮點:樹下出現莫名的木屑?沿線垂直向上可發現樹幹上被鑿出一個洞,成為星天牛幼蟲隱藏其中的證明,大自然又為我們上了一課。 ▲ 蜻蜓透過資料解說柑橘園的大小事 本日的手做課程由高蹺鴴帶領,貢獻蒐集許久的各類種子作為創作媒材,也用心結合柑橘園在地指標明星:金線蛙為成品吊飾之圖案,產生連結與記憶點。串珠過程,小朋友靜下心來穿針引線串種子是個可愛的畫面,難易度適中的活動,還有作品和種子可以帶回家,大人小孩都開心。剛好與會的成員多是小女生,蒐集手邊剪下的多於線段,把剩下的種子串成手鍊和項鍊,看著他們開心的臉龐,助教我也覺得好滿足! ▲ 利用各式種子作為天然素材,高蹺鴴教小朋友串起吊飾,完成個人作品。 ▲ 完成的作品高掛成吊飾果然增添許多美感 走訪柑橘園,聽著蜻蜓的導覽,見識到蟲蟲危機,深切感受到友善環境的果樹種植方式有其兩難與抉擇,但綜觀全局,其實自然界沒有絕對的害蟲,端看角度與立場之別,天牛之於果樹或許造成傷害,但啃咬的洞穴可作為甲蟲螞蟻等其他生物的棲身之地,進而吸引鳥類前來覓食,而對整體林相或許是一種新陳代謝,雖然對人類來說是果實的得來不易,但整體觀察也確實有其對自然界的貢獻,生物們本就是努力求生存而各自努力著。 本次股東遊園活動志工名單: 蜻蜓 (園區導覽、遊園解說、蟲害防治) 高蹺鴴 (蝴蝶園介紹、手作活動規劃與帶領) 向日葵 (手作助教、花絮)
步道維護工作假期起源
文/劉源双〈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螃蟹〉 圖/羅玉芳〈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山茶〉 2024.11.08 ▲ 三級保育類的金線蛙 新竹橫山柑橘園荒廢多年無人管理,地主陳先生於2021年7月交由荒野維護管理和發展生態環境教育;在發展生態環境教育方面,棲地與兩棲組志工一起規劃與營造生態池,期間也陸續種植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將近兩年時間的營造與維護,生態池的水生植物一片欣欣向榮與生機盎然,同時也提供了優質的生物棲息環境。其中多次拍攝到三級保育類的金線蛙在山溝邊活動,牠們看似歡快,但無時無刻承受著棲地開發及農業用藥的壓力,使得生存處境更為艱難。因此使得志工們更堅定地在此推廣友善農業和與野生生物們共存共榮的決心。 在打造生態環境教育基地的過程中,柑橘園也面臨些問題,如水源不穩定問題、步道濕滑、泥土沖刷、資材室電線老舊、停車場積水等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工作小組提出改善計畫,並在最少經費支出的條件下,規劃出一系列的工作假期活動;並藉由不同性質的工作假期模式,邀請相關專業的講師來指導志工和民眾,進行專業技能的解說和實際操作;並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解決和改善了柑橘園相關的問題。其中,在「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下,規劃了步道整修的工作假期,以期改善園區內步道濕滑問題;同時也讓參與的志工、民眾學習和體驗到手作步道的理念和技能;甚至藉由柑橘園步道整修的工作假期,可以讓更多的志工民眾加入手作步道的行列。 最後期待改善後的柑橘園生態環教基地,可以提供又舒適又安全的環境,讓更多的民眾走進來體驗和參與荒野的環境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 工作內容 由於柑橘園屬於山坡地形,上下不同層的陡坡,因多年未整理,已多處損壞和坑洞;尤其,下雨過後更是濕滑泥濘,也造成活動時的危險性。因此安排台北與桃園手作步道小組講師到現場教學和實際操作,進一步改善柑橘園的步道及階梯,讓所有活動在柑橘園的人們更安全。 感言 謝謝參與的人員,解說組召集人番茉莉引薦台北與桃園步道小組到園指導,更要感謝台北與桃園步道小組的專家們,撥冗到橫山柑橘園介紹步道的理與精神以及現場指導新竹棲地志工進行步道之整修。
什麼?移除紅樹林!紅樹林對生態不好嗎?
在正聲電台午後兩點的人人做環保單元,主持人富哥今天要連線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的會長廖梅雅,她的自然名是海豚,來跟我們分享紅樹林的問題。 2024.11.08 紅樹林帶來的危害是什麼? 富哥: 過去,我們對紅樹林的看法是:具有彈塗魚、招潮蟹等豐富的生態,因此也帶動其他產業,但聽說近年來推崇要移除?請海豚跟我們來說明一下,紅樹林是什麽樣的植物呢? 海豚: 早期會有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態調研的科技與現在有落差,所以我們沒辦法很全面在濕地做生態監測的真實數據,當時看到紅樹林在河口的外觀,具有防洪的功能,並且以前的觀念,我們總認為有樹就是美好的。但是這幾年做了很多監控,比方說做底棲類的調查(蝦蟹貝類),在科技呈現的真實數據下,會發現有紅樹林的地方,調查出來的底棲生物數據並不是我們想像地那麼的美好。 而有紅樹林的地方,根系都是盤根錯節,他會讓螃蟹沒辦法往下挖洞。所以有紅樹林的地方,螃蟹的數量就會降低,螃蟹的數量降低,就沒有海鳥會來吃螃蟹,因為鳥類有時候帶來的一些糞便, 化進土裡也會變成是營養鹽,就會循環到這些底棲類的生物,所以紅樹林間接影響,讓整個生態鏈在這個地方就斷掉了,會讓生態的多樣性降低。 富哥: 那生態多樣性降低到最後,生態就毀滅了嗎?聽說紅樹林也有造成垃圾污染的問題? 海豚: 多樣性降低,會造成生態單一化,一個正常的森林,應該是有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植物,並且有高有低,接受陽光照射的範圍不一樣,這樣才是一個豐富的生態系,還可以讓更多生物在不同的高度,根據陽光照射的量,進而找到可以棲息的地方。而紅樹林的植物,以雲林最多的海茄冬為例,可以長到七八公尺高,單一化的純林,底下就會完全曬不到陽光,所以也沒辦法行光合作用,再加上地點在河口 ,會有漲退潮的問題,漲退潮就會帶來垃圾,垃圾卡在它的樹根或者是樹幹之間。 海水退掉之後,垃圾就會留在岸上。 並且茂盛的樹枝,讓底下照不到太陽,甚至它下面的泥土沒有比較底層的一些生態系去分解那些營養源的話,加上垃圾,久了以後就有惡臭,甚至會有一些病媒蚊的問題。河口小黑蚊的數量,跟紅樹林純林的面積是有一定關連的。 怎麼發現紅樹林有危害,並進一步有活動進行剷除的? 富哥: 你們是怎麽發現紅樹林的問題的?環保團體有沒有透過公聽會、或者是說跟政府相關部門 等其他管道來反映或者說建議要怎麽樣處理紅樹林的問題呢? 海豚: 因為現在有底棲類專業的專家學者做了很多研究、監測,可以對照有紅樹林、沒有紅樹林,哪方的生態狀況比較好,進而認定紅樹林造成的問題。另外,很多是地方居民自行發起的,目前彰化以濁水溪南北堤來說,北堤的情況比雲林更嚴重,因為有垃圾跟病媒蚊問題,導致附近的居民深受困擾,所以他們就會請里長去幫忙申請經費或協助做移除。我們也是因為看到彰化跟新竹出海口長成純林後的借鏡,希望雲林還可以來來得及阻止,讓他不要長到這種程度。 移除作業兩三事 富哥: 移除上面有遇到什麼困難嗎?是由荒野保護協會這邊提供人力、或專業技術來移除嗎? 還是說政府會提供經費,然後交給植物園藝的專家來做移除,還是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呢? 海豚: 紅樹林在河口等於是沒有競爭對象,所以它的種子一飄,就以非常快的速度長出來。占據了整個水域之後,因為陽光透不過去,下面的藻類沒辦法行光合作用,最後就會變死水。 紅樹林根底落地長成的速度非常快,我們在移除上,都快要跟不上它的速度。 比較大株,沒有辦法用人力移除的那種,我們有跟台塑企業合作,他們有經費請工程公司用機具移除;至於比較在出海口一點,再更海邊交界的地方,大型機具過不去的,我們就在退潮點走進去,一株一株的用人工移除。手工移除也有一個好處唷!就是我們找的退潮點是安全的,也會申請海巡、報備給縣府,在海巡戒備的情況下,我們傾向帶著孩子們一起去,讓更多孩子可以走進去踩在這個濁水溪泥巴上去欣賞生態、螃蟹, 因為濁水溪口的螃蟹量還是很多的。讓孩子實際接觸來做環境教育,跟移除的效率相比,兩件事情其實是一樣重要的! 所以現在大型機具移除的部分,荒野就比較沒有干涉,主要是台塑跟麥寮在地的一些組織合作 ,申請經費去請機具移除。荒野主要著重在推廣,然而,人力移除推廣,也是有蠻厲害的數量的!除了移除都蠻有成效外,最終的目的還是帶著民眾跟孩子走進去,從小,你真的有機會把腳踩到泥巴上,你就會對它有感情。 富哥: 剷除的話,照理講應該是要連根移除嗎? 海豚: 中部紅樹林比較多的樹種是茄苳樹,海茄苳的根冒上來的地方有一段中空的呼吸根,有點像海綿的組織。因為底下的根泡在水裡,所以是冒出土的地方可以從空氣當中去吸取養分,趁還小株時,把冒出泥土的地方剪斷即可,等下一波漲潮後,根就會沒有辦法呼吸,那一株就沒辦法再長了。但如果是像淡水河的水筆仔就要連根挖起,工程會比較麻煩一點。 富哥: 是全省的紅樹林都有陸續做移除的動作嗎? 海豚: 應該是看紅樹林有沒有對在地的民眾產生影響。 例如彰化很多居民確實認為他們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至於雲林,其實雲林南邊較靠近嘉義的北港西沿岸,紅樹林造成垃圾堵塞的狀況也非常嚴重,但因為附近比較沒有居民,所以相對的政府就不會優先去處理。 而我們在濁水溪南堤麥寮段,有發現很珍貴的台灣旱招潮蟹,不但是台灣特有種,且有接近90%都住在這塊土地上,所以相關單位比較積極介入,希望可以為台灣旱招潮蟹保留下最後一塊棲地。台灣旱招潮蟹是很喜歡向下挖洞的螃蟹,所以會被紅樹林影響,因為紅樹林的根系在底下太複雜,螃蟹往下挖到根挖不動。再者,植株長到變成樹,變成灌木叢後,讓土地陸化、乾掉,招潮蟹就不會來了。招潮蟹不來,鳥就會剩很少,可能會只剩下不以蟹為主食的白鷺類,多樣性就會下降。只要十年,就看不到任何招潮蟹跟彈塗魚了。 重建生態多樣性棲地 富哥: 如果要恢復成為很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棲地,大概要多久? 海豚: 可能會超過十年,但前提是這些紅樹林沒有再長回來!有一些在地的團體追蹤了某些定點很久,得出結論大概就是十年會長成一片像森林, 我們實際走進去看,真的就是只剩下垃圾跟病媒蚊,如果把它們都挖掉,棲地是有機會再回來的,只是說也是需要時間。 富哥: 了解,恢復的時間比破壞的時間,還要來得漫長呢!我們今天非常感謝海豚來介紹這樣的知識, 不講都不知道,一般人都以為紅樹林對環境是正面影響,我也是看到你們的分享後嚇一跳,想說,印象當中紅樹林不是其實蠻好的嗎? 沒想到竟然有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所以希望政府投入資源,大家合作讓生物多樣性變得越來越好。非常感謝海豚跟我們介紹,我們下次見!
專訪《浪漫巡山員》新書作者阿步
文、圖/陳慧諼〈悅讀荒野編採志工,自然名:玉山杜鵑 〉 2024.11.08 ▲ 玉山杜鵑與阿步採訪合影 台灣的山區占國土面積近70%,不親山就難以真正認識台灣的原色。但台灣山林裡的美麗與哀愁,有誰真正關心、認知並日夜守護著,那就是屬於林業署的森林護管員,舊稱為巡山員。他們也可謂身懷最多技術、經常身處險境,卻薪酬不相當的公務員。 本名張維純的阿步,目前是林業署暨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的森林護管員,曾經在第一線鞍馬山工作站服務三年,如今在山下豐原分署已服務六年。後者主管保安林、農地租地、山屋、建築廢棄物與沙石亂傾倒等業務項目,工作場域範圍更大包山包海,近十年工作資歷涵括淺山、中級山到高山。台灣主要生態廊道的環境議題,阿步不但需處理解決,更開設<浪漫巡山員>粉專與出版同名新書,主動與社會民眾溝通交流與教育推廣。這本新書的價值,不但揭示了台灣山林裡的獨特、美麗與哀愁,更可視為一本環境教育的討論題本。 「登山教育應該下放,知識不是為了考試,因此我利用粉專與書寫出來。」阿步進一步指出,其實許多與自然共處共榮的規範,小時候都被提點過,但為何長大都忘記了?自然課似乎都拿去考試了,因此不知怎麼跟自然生活,對土地沒有共情。阿步的分享,讓我想起《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及,如何拯救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這現象也是我執行北橫山林行腳專案的初衷與動力,透過淨山與走讀,現地認識北橫公路沿線山域的環境問題,持續關注、思考並採取行動。 「自然環境被破壞大多為人為,人類未曾尊重土地過,在行動前沒想過做了甚麼?會產生甚麼後果?總以自己考量為主,私心開始一切破壞。」 阿步語重心長地說,看得出他是位極具正義感的山林守門員。也讓我想起每次山林行腳走到明池森林遊樂區,該區森林護管員伯書分享盜伐議題時,提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這句發人深省的話。阿步在書中所描述的山老鼠、誘拍鳥類、森林大火,以及山林開放後,山區垃圾與山域救援等諸多環境議題,均值得我們思考可以做甚麼?守護山林不只是巡山員的工作與責任,多些同理心少些私心私慾,我們也能幫上許多忙,減輕他們的負擔! 在阿步眼中,何謂合格的登山者呢?除了在書中分享十項對自己登山安全負責的清單,阿步請大家上山隨身攜帶塑膠袋撿垃圾。他認為維護山域環境不是小事,自己就可宣導無痕山林並以身作則,一起淨山舉手之勞。山林能療癒治癒我們,我們如何能回饋,讓山林更加美麗與乾淨?阿步認為我們將尊重山林放在心上,山林教育應該納入課綱從小就能做起。
【新聞稿】台灣垃圾熔景 廢轉能如雨後春筍
環團:解決垃圾危機 取決減廢作為 興建焚化設施已無必要性 發稿日期:113年10月18日 隨著《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開議在即,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及荒野保護協會於2024年10月18日共同召開記者會,公佈廢棄物燃料化問題的最新研究報告。這份報告與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合作,強調台灣廢棄物燃料化政策的現狀及其對零廢棄目標的嚴重威脅。根據研究,台灣現有垃圾處理設施量能已經超過需求,但垃圾總量卻仍不斷攀升。報告指出,政府如果持續建設更多焚化設施,將進一步妨礙實現零廢棄目標,建議政府應採取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作為核心解決策略。 被遺忘的零廢棄政策目標 荒野保護協會黃嘉瑩指出,2003年行政院曾經提出《垃圾處理方案檢討與展望》政策,宣誓推動垃圾零廢棄。然而,廢棄物產量自2014年以來不減反增,從2865萬噸上升至2023年的3324萬噸,遠超過當初設定的減量目標。報告中指出,政策初衷為逐步淘汰焚化爐,最終於2026年全面除役,但目前不僅沒有任何焚化爐退役,還有計劃擴充處理量能,與最初的目標嚴重背道而馳。 台灣垃圾危機的成因 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解釋,廢棄物產量增加的原因包括台商回流、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帶來的消費行為改變、半導體產業擴張等多重因素。根據統計,台灣的廢棄物總量已從2016年的2897萬噸增至2023年的3324萬噸,增幅高達427萬噸。隨著垃圾量逐年上升,政府以循環經濟為名,推動廢棄物燃料化政策,使焚化爐與SRF設施大量出現,吞噬了更多的垃圾。報告指出,2021年到2025年,政府計劃增加118.6萬噸/年的廢轉能設施量能,遠超過可燃廢棄物實際需求量。 廢塑膠再利用:燃料化成主流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近年事業廢塑膠再利用雖然顯著增加,但幾乎全數進行燃料化。2023年,台灣有11萬噸廢塑膠被用來製造固體再生燃料(SRF),另有2.17萬噸直接作為輔助燃料,兩者合計13.17萬噸,與14萬噸的申報再利用量之間差距僅0.83萬噸。這意味著廢塑膠的再利用多以燃燒為主,無法實現真正的資源循環。同時,塑膠熱值為一般垃圾的2至4倍,塑膠熱值較高的特性讓焚化廠能處理的垃圾量壓縮了多達11.8至35.4萬噸。這表明,塑膠燃燒處理成為了垃圾去化量減少的主因之一。 固體再生燃料(SRF)製造產業亂象:違規廢料混入與監管不足 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台灣有52家SRF製造商,許多為中小企業,缺乏規劃能力,甚至有業者鑽漏洞,非法添加不符規定的廢棄物。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林政翰補充說,像是台南佳里的某公司非法堆置大量廢料,甚至與其他廠商進行假交易,謊稱SRF成品銷售,實際上是棄置於土地上。這些行為不僅污染環境,還造成高戴奧辛排放,令人憂心。環境部的體檢結果也顯示,多數廠商在管理上不合格,亟需政府加強監管,尤其是高鹵素廢棄物的處理。 重新審視廢棄物管理政策 最後,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及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呼籲,政府必須重新審視當前的廢棄物管理政策。擴建焚化設施與推動廢塑膠燃料化,並無法有效解決垃圾問題,反而會加劇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政府應加大力度推動廢棄物的再生利用,並落實生產者責任制,確保產生的每一份廢棄物都能被有效處理進入物質循環中。 看守台灣協會參考資料: 台灣垃圾熔景 —— 塑膠及其同伴的末日流浪記 台灣垃圾熔景議題手冊
【訊息稿】減塑不力 滾滾塑膠洪流吞沒焚化爐 廢塑膠國際亂竄
發稿日期:113年10月14日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開議在即,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為督促參與談判國家關注廢塑膠燃料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的污染,而召集數個國家的環保團體,幫忙收集其國家廢棄物燃料的貿易與製造使用現況。 塑膠污染的根源比想像的複雜 荒野保護協會黃嘉瑩表示,從荒野保護協會長達十多年的淨灘統計結果來看,海灘上垃圾以塑膠為主,占比高達八至九成;而單靠淨灘行動,無法根本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這時我們會思考,把垃圾燒掉就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廢塑膠燃料化看似將廢棄物轉換為能源,實則將廢塑膠問題合理化,成為塑膠污染保護傘,並造成廢塑膠貿易的監管漏洞。近年來國內廢棄物燃料化產業快速發展,政府視為循環經濟與再生能源並大力推動,卻忽略了其中的潛在風險。看守台灣這份調查報告,深入探討台灣的塑膠物質流及廢塑膠能源化政策。我們發現,台灣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亟需改善。 看守台灣協會林奕均指出,從廢棄物燃料化興起的角度,可看出廢棄物國際貿易的歷史大概有兩個轉折點: 1. 1990年代前,包括有害廢棄物的所有廢棄物種類在國際間恣意橫行,工業化國家將廢棄物理所當然地輸往發展中或低度發展國家,形成廢棄物殖民主義。巴賽爾公約成立後,雖然遏止了一部分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然而像塑膠這類被視為可再生資源的廢棄物,依然在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絡繹不絕。 2. 2018年起,中國全面禁止廢紙、廢塑膠等洋垃圾進口,而中國過去收受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塑膠垃圾,於是一夕之間巨量洋垃圾在國際間尋找替代出口,大量湧向倒楣的東南亞國家以及台灣,逼得這些國家也紛紛加嚴進口廢塑膠的標準。近幾年來東南亞地區廢塑膠貿易受到箝制,這股壓力反而促進廢棄物燃料化,因為將廢棄物製成(或偽裝成)燃料,就可以避開各國的邊防。 這股廢棄物燃料化貿易熱潮帶動澳洲企業積極向東南亞國家推銷廢棄物衍生燃料的好處,以便將整個產業鏈遍及東南亞,並重新開啟塑膠廢棄物的進出口大門。台灣看似沒有直接受到這股勢力的覬覦影響,但近年來廢棄物燃料化熱潮確實也在國內興起。 減塑不力 塑膠焚化量年年增長 在或明或暗、淹沒各國的滾滾塑膠洪流中,台灣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我國塑膠產業規模龐大,每年提供國內外市場1100萬噸的塑膠原料或製品,可是台灣並不生產原油,而是自國外吞食了1200多萬噸左右的石化原料、塑膠原料與製品、廢塑膠(產業用料)。雖然國內實施減塑政策已二十餘年,但這物質吞吐量規模,尤其是為製造塑膠而進口的石化原料,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其波動情形反而與市場景氣的關聯性更高;比如經濟成長大爆發的2021年,我國為製造塑膠而進口的原油數量達1081.5萬噸,為2018年來最高。 也因為減塑力道太弱,擋不住塑膠線性經濟的高度運轉,顯示廢塑膠產生量也持續增加。根據環境部的資料,並扣除廚餘量調整後的廢塑膠焚化量,2022年較2018年廢塑膠焚化量增加了11.8萬噸。須知塑膠熱值為平均垃圾熱值2~4倍,因此焚化廠垃圾貯坑增加11.8萬噸廢塑膠,等於增加23.6~47.2萬噸垃圾,顯見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對於解決累積八十餘萬噸垃圾山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無價值廢塑膠 以產業用料名義自由輸出入 在高熱值、高碳排廢塑膠沒有被好好回收、焚化量高升的同時,我國還容許廢塑膠以產業用料名義自由輸出入。2012~2023年期間: 廢塑膠進口量約在15萬噸到42.9萬噸之間變動,平均是24.4萬噸; 出口量則在4.3萬噸到15.8萬噸之間變動,平均值是11萬噸。 在廢塑膠進口方面,有127個國家曾經或持續與我國有廢塑膠貿易關係,其中: 48個國家於2023年有進口廢塑膠記錄; 2023年前五大輸入國的進口量佔總量八成五,前十大則達九成三,分別是日本、菲律賓、美國、泰國、英國、印尼、越南、荷蘭、墨西哥、中國。 歷年來均獨占鰲頭的日本,進口我國的廢塑膠量佔總量五成左右,其中五分之一(2.3萬噸)是對環境生態與健康威脅甚劇的三號塑膠PVC!
環保造舟競賽心得
文/吳與倫〈桃二奔鹿團志工,自然名:無憂樹〉 圖/張哲維〈桃二奔鹿團志工,自然名:鮭魚〉 2024.10.10 ※本心得分為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為科展格式寫法,下半部為真實心得。 ※荒野奔鹿團的成員年齡組成以小六到國二的孩子為招收對象。 摘要 這三年來,很常聽到環保造舟這個名詞,卻都無法真正的參與。可能因為疫情的緣故,或是天氣狀況,故兩年都沒有舉辦,儘管活動都設計好了,最後卻不了了之。這也導致了前兩年的鹿團,在活動中明明玩得很開心,卻又覺得缺少了些什麼。正因為這樣,今年能夠如期跟朋友們一起下水玩,真的很開心。雖然在蒐集寶特瓶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難,不過,我心想,就算數量沒蒐集到應該也沒關係吧!因為提到環保造舟,我們的期待都是最後能跳下水。 剛開始聽說因為安全考量,不能下水,心都涼了半截,結果最後因為竹筏真的翻覆,才有機會真的下去玩水。為了增加遊玩的樂趣,我還特地準備了水槍來「pewpewpew」的掃射其他人。果不其然,是個讓我們變最後一名的好幫手。在盡力移動的同時,我們也樂意讓其他隊感受到水的洗禮。 水洗、日曬、加上深培,回到家才發現變好黑。而我覺得最累的部分還是組裝,要做成一個船樣也有點困難。還有導引員們,帶著我們這群屁孩真的很累,真的要好好謝謝他們。 研究動機 大家都知道太平洋垃圾島吧?全球每年製造的塑膠垃圾約有4億頓!而流入海洋的約有1270萬頓。我們深知地球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這些問題不只是定幾條法律、辦個高峰會、大家討論出共識並且給個承諾就可以解決的。 相信各位心裡都很清楚,一次性的塑膠袋、餐具對環境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傷害。即便如此,使用這些一次性的東西已經習以為常,很難去改變了。 而儘管民眾可能多少有減塑的概念,卻仍常常為了享受短暫的快樂,而製造了寶特瓶或手搖杯。因此,環保造舟這個活動,使用這些回收垃圾,讓我們得以享受玩水的樂趣,應用價值超高! 研究目的 在環保造舟過程中,我們注重選擇以回收的物品做為基礎的材料。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使用自然物、減少對環境有害的塑膠,這些做法都成為我們實現環保目標的一部分。這不僅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還降低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真正實現了環保造舟的理念。 真正的心得: 說實話我對環保造舟的認識就只是:「一群人滑著竹筏」但我完全不知道寶特瓶該怎麼固定在竹子上,也不懂為何需要寶特瓶。就算是個8年級生,學過浮力,還是欠缺真實生活中的應用。 當初在蒐集寶特瓶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五十幾公斤的寶特瓶是什麼概念,蒐集過程頗為艱難。然而,為了能夠浮起來,有質量十分重要,因此我們也盡力的去取得足夠的回收寶特瓶。 在實際下水之後,原本以為非常牢固且不易進水的船,吃水線居然頗高,大概是因為我自身也變重了吧,而且,大家的衣服吸了水又會變得更重,頗有有落水的可能,因此我們也要讓別組增加他們的重量,讓大家涼快一下,甚至還造成同組組員潑水自相殘殺的景象,總覺得毛骨悚然,背涼涼的。 主辦方也設計了幾項競賽,但在艱難的情況下,我們的組別不慕榮利,名次就給其他隊去爭吧,畢竟我們連出發都有困難,不知是姿勢不對,還是隊員不給力,總之,最後我們達到了最初的目標,留著兩位導引員在船上,一群小鹿們則全部落水,在水中踢水的場景真的歡樂。 感謝救生員的鼎力相助,也謝謝導引員們,帶領我們真的很累,所幸我們有平安的回到岸上,並且把我們的傑作拆解,回收後,離開這邊的同時,也在這留下一個新奇、刺激的回憶。 後記 我也很享受寫心得的過程,滿滿的回憶都會浮現在腦海裡,即便要花許多時間,我也願意。謝謝把心得看完的各位,我會持續在鷹團發「光」發熱。
北一奔鹿的自行車之旅
文/陳明仁〈台北分會親子團一團志工,自然名:幸運草〉 圖/北一親子團 2024.10.10 早在2023的上半年時,北一奔鹿的工作團隊就確定了10月的團集會內容,計畫參加荒野28年會,地點在宜蘭三星鄉清水湖環教基地。10月為北一奔鹿新年度的第3次團集會活動,按照以往的傳統,將進行為期兩天一夜的團隊凝聚活動。接續上個月在台北淡水河的探索活動,這個月,我們嘗試結合宜蘭安農溪路線,一同深度體驗宜蘭之美。經過與宜蘭親子團和荒野年會工作團隊諮詢後,我們規劃了沿著早期的林業鐵路和安農溪的路線。以騎自行車騎乘進入清水湖環教基地,來深入認識宜蘭。 清水湖環教基地,距離羅東火車站有23公里,導航軟體估算開車需40分鐘,騎自行車約1個半小時,但最後一段路程中,還有一處3公里提升高度100公尺的爬坡。依照以往帶小鹿騎自行車的經驗,自行車隊的移動時間,通常會以導航軟體預估的騎乘時間乘以2倍,並根據地形路線的複雜程度,斟酌估算實際騎乘的所需時間,況且這次還包含剛升上小學6年級,身高還無法騎乘大人尺寸自行車的小鹿們。 活動當天,感謝老天爺給我們一個舒適的天氣。我們在羅東火車站租借了自行車後,一路從羅東市區向西騎行,前往舊林業鐵路的大洲車站,然後切入安農溪的左岸,一路沿著安農溪騎行,經過一座座的橋樑,經過安農溪驛站,時而聊聊天,時而靜靜地享受宜蘭的空氣以及壯麗的山水風光。儘管因臨時更換了自行車租借業者,無法如計畫騎自行車前往清水湖環教基地,但我們在安農溪的落羽松秘境景點留下了曾一同到訪的回憶。 當天傍晚,我們搭乘公車抵達清水湖環教基地,在年會大人們的熱烈招呼下,小鹿們經過一天自行車活動後,用熱水沐浴洗去一天的疲勞,品嚐年會精心準備的豐盛晚餐,陶醉在晚上的音樂晚會,最後在輕鬆歡樂的氛圍下,結束當日的活動。隔天起了一大早,離開清水湖環教基地,帶著宜蘭的好山好水好心情,繼續我們的奔鹿之旅。 *帶著一群孩子出外活動,除了食衣住行,活動安全更是親子團優先考慮的,這次宜蘭荒野年會之旅,真的是出外靠朋友,感謝宜蘭夥伴以及支持鼓勵北一奔鹿的朋友們,讓奔鹿團完成了一次豐富有難忘的宜蘭團集會活動。
拾貝淨灘與海岸美學無痕走讀
文/陳妍如 〈桃園分會專案人員,自然名:小熊貓〉 圖/青青創生協會 2024.10.10 在蔚藍的天空下,海風輕拂著我們的臉龐,今年6月,我參加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單日小旅行——「拾貝淨灘&海岸美學無痕走讀」。這不僅僅是一場旅行,更是一段關於自然與人文的心靈旅程,讓我對桃園的海岸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懷著敬意,與海洋相伴 上午,我們前往位於桃園大園的許厝港濕地並展開拾貝行動。透過尋找、撿拾及記錄海岸邊的螺貝類,我們仿佛在與海洋對話,學習它的語言,理解它的脈動,我們不僅是物理上的勞動,更是心靈上的沉澱。 拾貝活動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最後還貝於海的儀式了,通過這個簡單而莊重的宣示行動,我們可以更深刻感受到海洋我人類相生相伴的關係—海洋孕育生命,而我們還以它尊重。當我們把撿拾的螺貝類小心翼翼地放回海中,仿佛在告訴大海,我們願意以尊敬的姿態,與你和諧共生。 淨灘:每一個小小的努力都很重要 緊接在拾貝行動後的是淨灘活動,由於我們所在的位置以礫石海岸為主,因此有許多垃圾都被埋藏在石堆底下。每一件垃圾都像是對自然的一次挑戰,我們在這一次的淨灘中發現了為數眾多的瓶蓋、吸管,還有大量的塑膠飲料杯,在將收集到的垃圾進行秤重和分類,並仔細記錄在表格上後,我開始反思在生活中該如何減少垃圾的產生。 任意揮灑想像力的藝術創作時光 中午用餐過後的彩繪DIY課程是我這次小旅行最喜歡的課程。在大園藝術家雅蘭老師的引導下,我們在長條木板上以海洋為主題創作纏繞畫,老師鼓勵我們嘗試各式各樣的圖畫。這些獨一無二的作品最終將成為大園海岸鰻苗架的裝飾,結合功能性與美觀性,成為地景藝術的一部分。 踏尋智慧與美的融合 下午,我們踏上走讀之旅。講師帶領我們走訪附近的人造紅樹林,認識潮間帶常見的動植物;接著則前往大園漁人搭建的鰻苗架。 苗架,是漁人為了在冬季時捕拾鰻魚苗搭建而成的智慧結晶,在春夏秋季則往往因為閒置而開始變得髒亂不堪,因此才漸漸有人提出意見,希望能夠在苗架上加入藝術彩繪,讓它能夠搖身一變,成為大園海岸的風景之一。 收穫與啟發 這次的旅行不僅帶給我全新的體驗,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保護海洋的重要性。從撿拾螺貝到還貝於海的儀式,從淨灘到彩繪DIY,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與我們肩負的責任。因為見證了海洋的美好、也看見許多人為了守護環境而做出的努力,所以我也希望能夠與更多人分享這段珍貴的經歷。 讓我們一起關心海洋,保護環境,讓這片蔚藍的世界更加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