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 找回無塑河川 督促源頭減廢
台北廣播電台——欣亞的三點不漏 邀請荒野海洋專員徐筱珺分享近期發佈的2024川廢調查結果 Q:為什麼有「川廢快篩」這項調查? A:荒野保護協會自2004年,從淨灘開始,帶領民眾親近海洋,約莫在2018、2019時發現收集數據也非常重要,期望透過收集數據可以讓民眾知道環境遇到的問題。而在2020年開始,意識到河川廢棄物的問題對海洋十分密切,進而展開第一條淡水河流域,河川廢棄物調查計畫。 Q:河川的範圍很廣,如何調查一個範圍的河川廢棄物? A:因為希望能在川廢快篩中盤點整條流域的垃圾,故需要先進行工作坊的培訓,培育公民科學家,以騎腳踏車及步行的方式統計目測到的垃圾。 Q:根據資料顯示,2024複查結果是河川廢棄物有減量的,普查跟複查的時間上差異多大呢? A:從2020年到2024總共完成了五條流域,在盤點的區間,發現疫情期間可能因為外食,所以垃圾數量增加。在疫情趨緩的2023、2024年,荒野積極與學校合作,也公布數據給公部門,進而研究在數據公布的情況下,隔年的垃圾量是否會增減?現在與新北環保局合作,水巡隊也常常巡視河川,了解整條流域的狀況垃圾量到底多還是少。 Q:今年複查的河川包括雲林北港溪、台中烏溪、淡水河,主要發現的垃圾會是什麼類型? A:塑膠類的東西一定最多,畢竟使用塑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密不可分,並且河川離城市非常近,所以可以看到三條河川的垃圾類型還是包含很多食品容器;比較不一樣的是,調查多年發現河川其實也常常看到成袋的家戶垃圾!因為很多調查點位垃圾車較難抵達,或不一定有清運點位,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例如複查雲林北港溪第三年,其實最大量遺棄的就是成袋垃圾。 Q:在川廢快篩的執行上,有民眾可以執行的配套措施嗎? A:我們在每個人不同的定位上都可以做能力所及的事情,雖然好像有點老套,但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的確都是在為未來做的改變,不管是飲料杯或是餐具,如果可以把自備變成一個習慣,一定可以有良好的影響,進而達到源頭減廢的理想。 2024川廢快篩計畫詳細報告 今年「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推進三條流域,包含雲林北港溪、台中烏溪複查,及大台北淡水河持續追蹤,動員超過150名志工,以及富邦人壽、明志科技大學、實踐大學、新北市水巡隊的加入,共同完成本年度的調查。 北港溪進行226.5公里的踏查,發現超過92萬公升垃圾。河岸段汙染程度為D級(髒亂),在虎尾溪與雲林溪交界處有大量成袋垃圾和大型建築廢棄物及焚燒痕跡,常見垃圾類型包括塑膠瓶罐、塑膠袋及成袋垃圾。海岸段受到紅樹林地形和潮汐影響,大量廢棄物聚集,成為最嚴重的熱點,汙染程度達E級(超髒),此外,由於當地養殖業盛行,漁業相關的廢棄物佔比高達50%。 烏溪複查發現垃圾總量較三年前減少40%。其中,烏溪右岸透過政府的清運及管制,垃圾量從每公里1670.2袋降至67.4袋,減幅超過90%。然而,今年熱點移至中上游「大坑」和「草湖」地區,隱蔽的河道邊藏有大量成袋垃圾、大型家具和建築廢棄物。垃圾種類以塑膠袋、塑膠瓶罐及飲料杯/餐具為主,顯示疫情後民眾在源頭減廢和生活習慣仍需更多努力。 淡水河在2023年熱點公佈後河岸垃圾清理比率高達58.3%,今年調查深入更多支流,發現新店溪左岸(近永福橋與福和橋)與大窠溪為熱點,一次性飲食塑膠垃圾佔六成,相關政策配套成為改善川廢汙染關鍵。 為讓全民認識川廢調查,今年首度打造主題曲《藍色星球》,期盼透過輕快曲風及歌詞意涵,讓大家更容易認識川廢調查,也更重視環境中廢棄物的問題。 《藍色星球》MV
解決垃圾山的最後一塊拼圖是資源循環零廢棄
文/黃嘉瑩〈永續發展部專員,自然名:鳳蝶〉 2025.01.10 全台53座垃圾山問題受到社會矚目,環境部彭部長宣示兩年內解決垃圾山問題,但解決垃圾山問題只有興建焚化爐一途嗎?是不是應該尋找問題的根源,而不能只處理表面問題,才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呢? 垃圾山怎麼來的? 這是個很長的故事,在二十一世紀初,環保署一縣市一焚化爐的政策陸續執行,當時營運中的19座焚化爐,處理量扣掉歲修等因素,焚化爐處理率達90%,但其中處理家戶垃圾只佔60%。家戶垃圾不夠燒,因此讓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場,成了焚化爐重要的副業。因此雖燃廢棄物清理法第二十八條明定:「...執行機關受託清除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應於處理下列一般廢棄物後,仍有餘裕處理能量,始得為之...」 但事業廢棄物應該由誰負責呢?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的立法精神,事業廢棄物應由事業相關機構自行處理。白話的說,事業廢棄物處理機構不是由政府出資營運,因此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就會反映真實成本,處理費用比由政府代為處理來的高。 這二十多年來,隨著經濟、人口的成長,由一般廢棄物與事業廢棄物同步成長,但縣市焚化爐並沒有改正營運方式,導致一般廢棄物還沒處理完,就先處理收費比較高的事業廢棄物,所以一般廢棄物去化不及, 垃圾山就越堆越高了! 看到問題在哪裡嗎?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經濟部,鼓勵經濟成長但沒有妥善規劃事業廢棄物的處理,反而把責任推到環保署,希望環保署好好處理廢棄物問題。而環保署常被笑稱是經濟部的環保署,總是不敢要求經濟部應該負起督導企業的責任,任由廢棄物不斷產生,導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 繼續蓋焚化爐會怎樣? 先說結論,蓋焚化爐解決垃圾問題是飲鴆止渴,會產生有毒的底渣及飛灰,底渣內含有鉛、鋅、砷、鎘、汞等重金屬,還有許多還未被政府列管的金屬元素及持久性的有機汙染物,都具有生物累積性強、生殖毒性、干擾內分泌甚至致癌的特性。焚化爐底渣的再利用也未像環境部所宣稱的那麼完善,至今彰化、台南、屏東都還有以再利用名義的工程,品質卻低劣不堪,未被好好固化底渣粉塵,就隨著風吹雨淋持續毒害周圍的農田及環境。 另一方面,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國已於2022年公布「十二項關鍵戰略」來制定淨零行動計畫。其中「淨零綠生活」針對一次用產品減少使用量於2030年相較於2025年目標,將減少2.6倍,同時於2030年完成推動「延⻑物品使⽤壽命」、「循環運用零組件」、「以服務取代購買」之推動事項。「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指出,塑膠包裝添加再生料比例於2030年將到達30%、有機廢棄物肥料化施用成長率2030年相較於2020年增加130%。因此這兩項關鍵戰略若徹底執行,未來廢棄物產生量勢必可以逐年減少。 經濟學有個名詞叫「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呢?舉個例子:你買了一輛車,但後來發現它有很多問題,維修費用很高。你考慮要賣掉它,但因為已經投入了很多錢,所以猶豫不決。「沉沒成本」就是購買汽車的費用(即使你現在賣掉它,也無法完全收回)。但常常因為不願意承認當初買車的決定是錯誤的,你繼續持有這輛問題車,結果花費更多金錢在維修上。 焚化爐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花了五六年蓋了一座造價上億的焚化爐,但是發現蓋焚化爐的這幾年,大家努力達成2030年的「淨零綠生活」與「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所設定的目標,因此垃圾量勢必減少,堆積的垃圾山也可以在一兩年內處理完畢。請問,這個焚化爐該何去何從?是不鼓勵資源循環讓垃圾繼續燒?還是認賠讓焚化爐變蚊子館呢? 垃圾山怎麼解? 解決垃圾山的最後一塊拼圖,應是資源循環零廢棄才對。近日環境部也發布新聞指出,「彰化縣政府積極推動垃圾強制分類破袋檢查,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較去年同期約減少近兩成,減量績效卓越,環境部給予大力肯定,並呼籲各縣市跟進。」推行廚餘回收、廢棄物源頭減量及資源循環利用,可騰出大量焚化量能處理陳年垃圾山,絕對不是問題。政府應負起守護環境與居民健康,杜絕「焚化解決一切」迷思,根本不須再蓋焚化爐。 近來台灣又有新建焚化爐的情況產生,荒野保護協會與看守台灣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名間鄉與鄰近鄉鎮居民以及澎湖公民偕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不應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飲鴆止渴。 相關新聞連結 「反對興建南投焚化爐」連署
高雄那瑪夏悟洞前瞻計畫
文、圖/林維正〈高雄分會長,自然名:四方竹〉 2025.01.10 在季節的更替中,梅花開、桐花落、螢火蟲飛舞與新葉齊放,四季更迭的韻律,無時不顯示悟洞自然教室豐富的生態,讓我們盡情感受自然荒野的美好與精采。 漫漫造屋以來,除了參與協力造屋的志工,親子團的畢業蟻、畢業蜂,高雄親子一團奔鹿團連續九年選用一次團集會,採工作假期及體驗簡單生活的方式,在感受自然、觀察自然生命的同時,參與協力造屋。今年的工作假期在4月舉辦,除了賞螢,更重要的是開始進行參與環境照護,一起修剪自然教室前廣場的草地,清掃屋頂的落葉、枯枝等會影響排水的物品。 更有親子團導引團隊,選擇悟洞進行共識營,在參與協力造屋過程中,進行自然觀察、體驗動手勞動,將對生命的種種感受融入活動設計中,作為引導孩子活動的基礎。 我們也有七年與在地的那瑪夏國中合作,於悟洞自然教室辦理「生命教育課程」,結合原住民碩老,帶領在地學子認識自己的環境、生態,體驗自然中的生活方式。 因為想要讓小朋友能有最自然的環境教育—與螢火蟲一起睡覺,睡夢中,螢火蟲在孩子的身旁飛舞這樣的體驗機會,因此啟動了高雄那瑪夏區瑪雅里的「悟洞自然教室協力造屋計畫」。自2008年起,這一浩大繁複卻有趣的工程,不知不覺已經進入第16年,期間歷經八八風災及無數的颱風,我們還是陸續完成了主結構—木構屋架、屋頂、黏土木屑粗胚牆體、內外牆的牆面抹平與粉刷、地板打底及內牆下半部木板牆面的施作。 新冠肺炎疫情對策由清零進入共存,大家也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教室的興建工程在這一年處於停滯的狀況,原因是因為計畫趕不上變化,有天氣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因素。然心在,可惜凡事雜亂,期待未來的一年,能夠回歸穩健的步伐前進,繼續窗戶的施作,發揮荒野不怕困難的精神,也請繼續繼續期待來年的豐收,堅持是唯一的信念,不清楚是否已經變成執著了。 當自然教室完成之時,也就是我們開始使用這一個完善的環境,藉由它成為起點,開啟接觸與學習自然的一切,進而保護自然、保護荒野。
九鳥陶燒蛙調一窺生態陷阱
文、圖/曾志雄〈台東分會蛙調志工,自然名:珊瑚蟲〉 2025.01.10 生態觀察是怎麼一回事呢?或者說,會遇見什麼?這些都很難說。這天的蛙類調查行程,在很短的時間內,短到情緒都很難切換的情況下,大悲大喜的狀況就無預期的發生了。 成為荒野志工後,在河溪小組踏查活動裡進入大自然內,在經過長時間的經驗後,心中會形成既定的印象。對於什麼狀況可以判斷生態良好或不佳,大致上,可以快速的預期。以蛙類調查的工作型態來說,長時間監控同一個調查點位,對於一年四季會出現的蛙種、數量多寡,都會有一個預期樣貌。 九鳥陶燒蓄水塔這個點位,今年八月我和夥伴烏頭翁一起進行蛙調時,蓄水塔水位是近乎見底的,因為凱米颱風的影響,進水的管路已經斷掉。當日蛙調結束後,心中已經認定蓄水塔這個點位的棲地要失去了。沒想到,山陀兒颱風走後,今晚再次進到蓄水塔點位,見到蓄水塔內浮了一大片蛙屍,以拉都希氏赤蛙居多。這個蓄水塔已不能算蛙的棲地,說是大型陷阱也不為過。這個蓄水塔以前會用黑網蓋住,所以水滿時,蛙還可以在黑網上棲息。但現在無遮避及植被隱避的空曠情境,在台東秋老虎的強烈日照下,蛙直接被曬死都是有可能的。這個點位,曾有記錄過的蛙種有:太田樹蛙、布氏樹蛙、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在難過的今晚,多了斯文豪氏赤蛙。 很多人有疑問:「蛙類會不會淹死?」今晚蓄水塔內答案是很明顯的。看見大量的蛙類浮屍時,整個人的情緒盪到谷底。「怎麼會這樣呢?」無奈及無助充斥於心中。此時此刻,只要有一個物品垂入水中,就能形成一個生態廊道,讓水中的蛙逃離無解的結局了吧!身為河溪小組成員,腦中馬上出現生物逃生通道的概念。現在要是僅僅拍照記錄現況,就離開這裡,這會是我想要成為的荒野人嗎? 在現場掙扎片刻,內心似乎不願意就這樣觀察後離開,很幸運地找到一根夠長也拖得起的樹枝,能作為逃生通道使用。拖拉樹枝時,手臂感受到刺痛,大概是被咬人狗摸了一把。再把樹枝一端擱在蓄水塔牆邊時,找了藤蔓綁住固定,將另一端垂入水塔內。馬上,一隻拉都希氏赤蛙就爬上浮在水面的樹枝上。我的想法是,蛙應該能夠順著樹枝爬回地面。雖然我也知道,當水位慢慢降低後,這根樹枝也會失去逃生的作用,另外,蛙也不一定能逃過強烈的日照,要是能放下一大塊塑膠網,應該能形成遮蔽及逃生的棲地型態。 離開蓄水塔後,我們往山澗溪谷區出發。這一段路,在比人高的象草叢中,有時候小徑中央的雜草會高過膝蓋,在黑夜中摸黑移動,老實說並不是很安全。但九鳥陶燒這個蛙調點,隱蔽的斯文豪氏赤蛙是目標蛙種,所以,這段黑夜中的短暫路途是必不可免的。 往山澗溪流點位前行時,我習慣走在前頭。用意是能在生物還沒被趕走前看見,這樣就有拍照的機會。並且今晚有二位第一次參與蛙調的朋友,我們總是會說,當有新人參加時,常會有大獎出現;我心中存著另一個想法是,我們先走在前面,避免讓新人遇上一些危險的場景,畢竟對於初入野外的新人而言,危機感及安全意識並不是很迅速就能擁有的。 百步蛇靜靜地探出頭,要是沒留意就從牠的前面跨過,會不會被狠狠的咬上一口真得很難說。不過牠真的很美麗。當發現牠時,我就停下腳步,先拍照再輕聲向後傳話。我留在安全距離外,再引導另一位伙伴來拍照。可惜,當夥伴二葉松當第三位攝影師時,手電筒光影的晃動,讓牠不耐煩地往前竄行消失。 八月來蛙調時,就看到山澗區的水勢很大,溪床巨石的堆疊狀況有變動過。而今晚山澗的溪水,一樣湍流不止,溪床大石塊的位置又和之前的不一樣,可以想見颱風雨量產生的水勢力量沖擊,再度造成地貌的改變。二葉松不時提醒,但在嘩啦啦的水流聲中,夥伴擔心的情緒,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今晚目視六隻斯文豪氏赤蛙,並拍到其中一隻的影像。能再次看到蛙的身影,真的是很療癒。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幾年氣候的不穩定,山區的水量有時少到連潺潺流水都稱不上,有時水勢卻又大到連巨石都產生位移。能在同一個蛙調點位看見原有的蛙種,真的十分不容易,尤其九鳥陶燒山澗區還保留溪床原來的樣貌,沒有水泥人工構造物的存在。能再次進入巨石壘壘的山澗區目視斯文豪氏赤蛙,這就是生態觀察的幸福。 在這次的九鳥陶燒蛙調中,一開始,在沒有預期的悲慘狀況中見到原來的老面孔。本來乾涸的蓄水池,已不再是棲地的型態,卻在風災之後近乎滿水位的影響下,成為大型的生態陷阱。這畫面實在難以接受,卻又必須如實的記錄下來,在這個情況下做了一點小小的補償行動,算是為自己的悲傷留一個出口。 攔路探頭的百步,則成為一個沒預期的驚喜。像一個三角型的湯匙,突兀的出現在草叢邊。所幸走在前頭的我辨識出是誰,也成了這晚的大獎。當然,湍急溪水邊的斯文豪式赤蛙,也成為記憶中的美好,這晚九鳥陶燒的四個蛙調點位都有斯文豪出沒。生態觀察是怎麼一回事,或者說會遇見什麼,這真的很難說。
歲末寒冬,推師27結訓
文/陳穎儒〈推廣講師培訓27期學員,自然名:榕小蜂〉 圖/推廣講師委員會提供 2025.01.10 這一年進入荒野後高潮迭起。三月兒教和解說同時開學,我開始了週二早上的新生活,恢復了週五晚上的學生生活。並且在週末就填進了許多兩天一夜的行程。 四個月後,解說員結訓,我懷著衝勁十足的心情選了解說定點,才知道定點沒有開放,正在放暑假。沒處可去的我就在週末參加了別組的例行導覽(簡稱例導)活動,去了很多組的任何活動。包括賞燕季,國際淨灘,棲地植物調查等。因為頻頻參加活動,所以認識了很多荒野人,感受到這個地方真的很溫馨。 九月定點開始例覽,我才知道,富陽除了例導以外,還有很多外接活動,一個月有三個週末都有導覽活動。這對我們這些菜鳥很有用,多了很多磨鍊的機會。九月底推廣講師開始甄選,我和夥伴稻蝨加入訓練,同時兒教下學期也開始了。因為參加了那麼多不同組的活動,也感覺到了各個組的不同。推師的訓練十分嚴謹,最讓我讚賞的是每堂課講師的高水準程度。推師的師資是在所有組別裡面最高段位的,每位講師的專業和觀點都是一時之選。這讓我在五個教案之外,學習到更進一步的概念和知識,讓我能夠對環境議題有更深入及多方面的思考。 十一月時,我正在忙著兒教的教案實習,很多推師的同學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推師講稿了。同學們有很多是素人,所學也跟自然科學不相干,但是我看到各位一個個都起勁的聽著錄音,看著逐字稿,感到大家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對於不熟悉的資料要全盤了解且背起來,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認為身為了解比較多資訊的人,更應該幫助大家,快點進入狀況。正所謂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遠。 解說員的使命在於將自己的感動分享給群眾,兒教的使命在於從活動中讓孩子體會保護自然的重要性,而推師則是宣講整個環境教育的理念。雖然五個教案看起來,大家講的都是一樣的內容,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經歷與感受,出去宣講就會完全不一樣。 通過教案只是開始,要如何增加自己的經驗,累積更為深入的想法,則是個人的修行。很慶幸我能夠在參加完解說員訓練後,修習到更進一階的推廣講師訓練。未來我們就要帶著環境教育的使命走入人群了。 在期末的五股濕地參訪中,很多同學開始感受到自然正在跟我們招手。那種感動不是教案能給予我們的。推師讀了那麼多的資訊,說得天花亂墜,但還只是紙上練兵。真正的感動,還是要進入大自然,自己去體會,跟著大自然學習。 人生的際遇,是偶然也是必然。在任何時間遇到的人和事,都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養分。我何其幸運認識大家,往後更希望成為各位的朋友。也希望明年後半年的解說員訓練能爭取成為小隊輔,帶著大家打開真正的自然之眼。
來去市場走一回──花蓮分會氣候變遷推廣紀實
文/葛世萱〈花蓮分會氣候變遷組組長,自然名:金針花〉 圖/花蓮分會氣候變遷組 2025.01.10 民以食為天,每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暖胃暖心,對於不少現代人是心靈慰藉。但酒足飯飽之餘,回頭看看廚房裡的垃圾桶和廚餘桶——大飽口福之後還剩下的,是否已成為地球其他無辜生命的沉重負擔了呢? 「從生活中實踐」一直是花蓮分會氣候變遷小組在討論推廣活動時的重心。雖然我們才成立三年,人數還不多,組員們也都身兼數職,但仍盡力思考如何以輕鬆卻有深度的方式,將「荒野精神」傳遞給民眾。從「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出發,身兼氣變組員及兒教組組長的衣魚,在某次討論中丟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何不從「傳統市場」入手呢?這個點子在當下深深觸動了大家。PPT簡報說得再多,也不如一起親身走一遭,實際體驗市場中的色香味,和生活中積極減塑、降低碳排的可能性。 傳統市場中,顧客們來來去去。無論生熟食,大家採買時都習慣使用攤商提供的一次性包裝。而傳統市場的裸裝食材,通常也沒有清楚標示食物的履歷。因此,我們將主軸聚焦於「包裝減塑」及「食物低碳旅程」上。今年冬天,吸收了上年度在花蓮市中華市場試行的經驗與回饋後,我將教案再做微調修正,轉移陣地到花蓮中央果菜市場再玩一次! 「愈吃愈減碳——來去市場走一回」這項推廣活動,已於2024年11月23日圓滿達成。本教案的設計,應用柯內爾的「心流學習法」,第一個小時為「喚醒熱情」及「培養專注」。從暖身遊戲開始,考驗學員對「在地、當令食物」有多少了解、活絡小組氣氛。再來,進入「生活碳足跡」觀察,引導學員從各式飲料瓶裝及水、電費單上的「碳排放量」標示,關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碳排放」資訊。最後才進行ppt簡報說講,向學員傳遞相關理論知識,以及資料數據的說明。至此,學員自然能明白碳排放對氣候變遷的意義,也理解減碳行動實已是刻不容緩。 第二個小時,進入「直接經驗」。課程提供學員買菜金,更設計了四項生活情境讓小組抽籤,包括「今天想來點不一樣的」、「有好事要慶祝」、「今天要吃健康餐」、「有特別的客人要來」,期使小組的購買行動能更貼近現實。之後,各組便帶著自己準備的環保袋及容器,期待地往市場走去,採買回來後擺盤、上桌陳設,秤重及記錄學習單後,就可以大快朵頤囉! 第三個小時,是「分享啟發」的最後階段,每組學員分享採買內容及心得後便開動。在學員享用美食時,我則同步進行碳足跡計算說明及相關資訊提供。分享過程中,學員能陳述經驗,例如:採買進行時,各式食物要怎麼準備容器才好裝?使用環保容器分裝時經常手忙腳亂,產生尷尬的心情該如何面對?採買食物時(尤其是熟食),能清楚分別出內容物及產地嗎?上述這些問題,大家都能提出各自的觀察並討論。有個孩子在小組報告時,直覺地說:「在這個市場買到的炒麵,當然是台灣自己生產的呀!」但當她發現麵條的原料是小麥,並連結到小麥來源與台灣食物自給率的數據知識時,那恍然大悟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課程全長三小時,分會伙伴都積極地與學員進行生活化的分享。我們相信,最能引起民眾共鳴的,就是荒野會員的切身經驗及實踐精神。身為講師,我提供個人的市場採購經驗及示範,也分享自己這兩年來為了進行推廣,慢慢重回傳統市場採購的心路歷程。「改變一個習慣,從生活中累積。」花蓮分會氣候變遷組,立志帶著這個教案走訪花蓮各地的市場,去貼近不同社區民眾的生活。
蓮花寺濕地食蟲植物工作假期
圖、文/陳德諠〈行銷推廣部專員,自然名:馬鈴薯〉 2024.12.10 說到食蟲植物,你第一個會想到什麼呢?是想到如罐子的豬籠草或是葉緣長滿刺毛的捕蠅草嗎?但這些都是外國的品種,台灣也有原生的食蟲植物唷!像是在新竹蓮花寺濕地,就可以觀察到全台灣最大的食蟲植物——長葉茅膏菜,以及小毛氈苔等食蟲植物。 ▲ 蓮花寺濕地的小毛氈苔 食蟲植物顧名思義可以以捕食昆蟲作為獲得營養的方式之一,然而也因為這樣的特性,讓他們僅在貧脊的土壤環境中較具競爭優勢,若土壤過於營養,其他植物就可能快速成長,並遮擋住食蟲植物所需要的陽光。蓮花寺濕地原本擁有貧瘠的土壤、豐沛的地下水,因此孕育出許多珍貴的濕地植物,也是適合食蟲植物的生長地。 然而,在攔沙壩興築後,土地逐漸旱化、養分含量升高,使得當地濕地植物的優勢不再,珍貴的長葉毛膏菜目前只剩下一兩千棵的數量。蓮花寺濕地也成為目前台灣本島唯一的野外生育地,如果他們在這裡消失,也將宣告這個物種在台灣的野外滅絕。因此荒野新竹分會自1997年開始於蓮花寺濕地進行定期的棲地維護工作! ▲ 長葉茅膏菜 工作正式開始前,會先讓當天參與的民眾認識食蟲植物,並尋找他們的蹤影,體驗捕蟲的工具,並讓來參與的民眾了解它們面臨的困境。接著就開始戴上手套、穿上雨鞋,有的夥伴拿起剪刀或鐮刀小心翼翼地將雜草剪除,讓長葉茅膏菜可以爭取更多的陽光;有的夥伴使用割草機在重點區域外圍割出走道,也會徒手拔除小花蔓澤蘭。夥伴也會在周圍挖出幾個坑洞讓雨水累積,以備較乾旱時使用,盡量讓土地不至於太過乾燥。 ▲ 進行棲地工作中 棲地維護的工作量很繁複,而且蓮花寺濕地位於軍方管制區內,進入的次數與人數都有嚴格限制,因此志工們都必須把握每一次的工作時間,盡量留給珍貴的食蟲植物一個比較合適的棲地。 若您也想保護這些脆弱而獨特的生命,也歡迎您參與蓮花寺工作假期,與我們一起認識濕地生態之美,並協助維護棲地環境,讓美麗的食蟲植物得以順利在此地繁衍下去。
快來生成你的iNaturalist2024回顧!
文/棲地部整理 圖/iNaturalist授權CC提供 2024.12.10 最近的你,社群上是不是被各種音樂串流平台的2024年度回顧洗版呢? 你知道iNaturalist APP也有年度回顧嗎?原來今年觀察過的物種,也可以做這樣的回顧紀錄! iNaturalist(愛自然)2024年全球回顧出來囉! 今年全球有超過130萬人在iNaturalist上傳觀察紀錄或協助鑑定,完成4800萬筆以上的觀察紀錄! 其中,我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有三筆觀察紀錄: 1. 在紐西蘭引起昆蟲學界軒然大波的簑蛾 一位瑞典遊客在紐西蘭的飯店陽台拍下這隻蛾,並上傳至iNaturalist,不久,紐 西蘭的飛蛾學家留下評論「沒有其他活著的靈魂見過這種飛蛾!」 這種飛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紐西蘭的蛾類專家花了長達數十年搜索這種蛾, 如果這位遊客沒有拍照上傳,也許這種蛾至今仍然沒有被發現。 CC @Pav Johnsson 2. 白頭鶇 台灣在城市自然大挑戰(City Nature Challenge)首次入選代表物種! 3. 調皮的台灣獼猴 CC @Jurga Motiejūnaitė 來自歐洲的自然愛好者在花蓮拍下了這張有趣的照片, 一隻獼猴正認真的在撕掉【小心獼猴搶食】的告示牌!也太有靈性了吧! 看完這些有趣的紀錄,你是不是也有自己拍到的有趣觀察想要與大家分享呢? 除了全球回顧外,iNaturalist也幫每位使用者做了個人年度回顧, 現在就趕緊登入看看自己的年度回顧吧! 今年你拍到什麼物種最特別呢? 個人年度回顧連結 另外,偷偷預告一下,明年2025城市自然大挑戰 將在4/25~4/28舉行, 現在就預約你的行事曆,在明年的城市自然大挑戰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吧!
播客樹懶成長史 Ft.復魚者聯盟
圖、文/林芳如〈宜一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樹懶〉 2024.12.10 會參與這次的荒野大播客Podcast課程,是因為一些巧妙的機緣,暑假與花育一基的夥伴們閒聊時,發現大家都很認真的製作屬於自己的podcast節目,在一週後就看到了荒野大播客的簡章,當下其實猶豫了一會兒,雖然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但理智還是告訴自己先冷靜一下,因為不但要花兩個假日的時間,其中還有一天需要在下班後衝去台北,回到宜蘭都不知道幾點了,但是……,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但是,隔天又再度看到群組中的招生訊息,並且看到全程參加並繳交作業即可以退保證金,只是寫個作業而已,怕什麼!等於是不用花學費,還可以學習新技能,肯定是上天給我信號沒錯。這下子不報名不行了,就這樣一頭熱地報名下去了,天天期待錄取的公告,打開Email就跟看大學榜單一樣緊張! 離開了校園少了對學業的壓力,學習這件事情就變得快樂許多,不用顧慮到別人的期盼,也讓自己學得更游刃有餘,課程第二天還特地提早十分鐘上了客運,與第一天急急忙忙又淋雨的狼狽狀態相比,更多了一絲餘裕。前往上課的路上刻意的停留在教室前的小公園閒逛,看到了歷史建築「原馬場町區會講習堂與事務所」的修復計畫,由當地居民、志工、研究員、耆老、建築師...等,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保留文化,其中留言板上寫著一句話「話要一直講,才有機會被聽見」。很幸運的大播客這個課程我也有幸參與,Podcast是一種保留聲音,也將珍貴的理念給傳遞出去的一種方法,透過製作節目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在台灣各地的小人物們用心為土地付出的聲音紀錄!如同節目最後的結語「不論未來的路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當大家能夠相互付出,彼此成為並肩前行的夥伴,那這樣的旅程就不會只有終點才是重要的,沿路的美好都是一種讓人堅持下去的理由」,最後更感謝宜一親子團的四位小鷹們,正因為他們勇敢追夢,我也才能有這樣一場突破自我的體驗! 在樹懶的節目中,採訪了宜一親子團的四位小鷹,隊伍名稱叫做「復魚者聯盟」 年僅十幾歲的他們,其實都已經是10年資深荒野人, 秉著行動優先的精神,開始了復育青鱂魚的過程,在重重困難中, 終於成功讓青鱂魚分送到各戶並穩定養殖, 這個復育計畫在生態保育計畫綠獎得到優選,也在環境行動論壇拿下第三名! 復育長路漫漫,這群小鷹是勇敢的開路者 延伸聆聽【復魚者聯盟!看不到結果的夢想該怎麼堅持?】
荒野29,出攤心得
文/莊武雄〈台南分會親子二團志工,自然名:灰熊〉 2024.12.10 在2024年的6月,我卸下了南二團總計三年的複式團長任期,剛好與南一、南三、南四的幾位夥伴一起離開親子團最高領導的位置,現任台南分會長環頸鴙聯絡我說:「黑熊,你有沒有空?因為台南承接本次29周年的所有活動,可否請你來當我的主要幹部?」我回答他說:「我是……灰熊。」 純樸的環頸雉分會長算我們的大前輩,曾經是南二親子團初期的主要幹部,而後另創立南三親子團,等孩子大了又毅然決然接下台南分會長的重擔,能夠在荒野協會接任工作的夥伴,我都會抱以崇敬的心,就像當年1995荒野前輩們許台灣一個良善的環境保護團體,期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議題倡議),推動台灣及全球荒野保護的工作,在這個市儈而又經濟高度發展的世代,有一群可愛的夥伴為了環境及後代子孩做這有意義的事,於是我也舉手加入環頸鴙團隊,就在2024年10月26號相約台南巴克禮公園,並開始接洽人事時地物的所有細節。論語顏回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曾經聽現任理事長地球分享蠟筆小新中的野原廣志所說的:「夢想從未離開,是我們離開它的。」在一個優質的團隊裡,從來不用擔心逐夢過程孤單,因為總會有人接住你,就像每個人呱呱落地後,母親接住我們一般。 我要謝謝分會長、分會秘書五角龍、耘秀、各團的好夥伴、所有容我無法一一列名的朋友,10月26日雖然如夥伴杜鵑說的:「我就是帶塞,說好的不會下雨,但晚會就是偏偏來了一場雨。」但我想跟杜鵑說,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雨來的好,就像滿天的星空。流星已為荒野所有出席的夥伴點亮前程,預祝未來的30、40年,這群為了台灣環境而努力以赴的夥伴,會見證接下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