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淡水河,認識自己——淡水河棲地志工培訓心得

2017-04-18

文/何冠盈(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紫嘯鶇) 圖/謝侑儒(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綠繡眼) 圖/王唯任(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      「溪流的聲音,就像我們內在的聲音,順著溪流的聲音,你們將到達目的地。」泰郎老師的聲音還猶言在耳,但我早已被同伴的聲響給吸引走。一路蒙眼溯溪的過程裡,我都在追逐著同伴的聲音。就像我的一生都在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的認同,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淡水河棲地志工的期中旅行,我得到最大的收穫。原來我一直依賴著別人的肯定過活,我怎麼都沒有聽到內在的聲音與直覺?就這樣原本只是單純的想為地球做一件事,卻踏上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我探索著我與自然的關係。棲地的工作非常直接地與大自然產生緊密的連結。雖然我也曾抗拒、害怕。但在和夥伴為水鳥營造一個家、或是尋找四斑細蟌的過程裡,我用雙手打造出內心的理想,我感受到我的意志力在強化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給我更多的反饋。常在工作結束後,我的內心是滿滿地,充滿著更多的理想與熱忱。這些為我的日常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與意志力。我珍惜著假日與大自然接觸連結的機會,因為大自然給我更多美好的回饋。        我探索著我與人的關係。藉由這樣的一個培訓活動,主動去和一群人相識,一起工作,一起去旅行。我是何冠盈。不是誰的媽媽。在這裡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到還有一群人,和我有相同的理念,其實你一點也不孤單。而且,還有許多年輕的小朋友,大學都還沒畢業,充滿熱忱地加入這個團隊。和他們聊天常讓我更有活力,且對未來深具信心。        我探索著我與物質的關係。在做完兩個星期的「綠生活記錄」後,我好像能更退一步來看待我與物質的關係。在進行購買前,我常會事先計劃,帶好環保盒。我也會尋求其他可以替代的方式。或是就不購買。今天因我的計劃性消費,能為地球省下一小部份的資源,是我生活中的小確幸。就這樣,我喜歡這樣簡樸的生活。       真的很感謝這段培訓期間,夥伴們的陪伴,隊輔們精心設計的活動,第一銀行對這樣環保活動的贊助,和家人的支持。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是不可能經歷這場美麗的探索。

荒野守護的四斑細蟌 讓您知道!

2017-04-18

文、圖∕黃俊選〈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生態淡水河棲地專職 自然名:蜻蛉〉        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1972)在五股溼地被發現,已經過十年了。牠是被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簡稱IUCN)的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species),該保護現狀比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IUCN需常對此範圍內的物種級別進行重新評估,以確保其危險狀況。觀看五股溼地的環境變化,包括潮水量無法補足、棲地逐漸陸化及破碎,以及人造廢棄物的丟棄及相關汙染。        恐怕不只是這塊牠賴以生存的家,更是許多棲息在此的萬物,共同面臨的問題。以全球四斑細蟌分佈來看,不只在台灣,還有中國廣東、日本、韓國、香港等處,卻不一定有在做長期監測及生態保育工作。所以牠的棲息狀況,更是一大擔憂。近年來,台灣除了五股溼地有四斑細蟌以外,陸續在磺港溪口也被發現。不過其數量卻不見穩定成長,反而在下降。        台灣學術及研究單位對台灣四斑細蟌之研究甚少,長期監測僅能仰賴民間團體如荒野保護協會等志工,其留存資料多半零碎或未經整理。於2015年荒野當時的理事長 賴榮孝(自然名:菩提樹)、台北分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副分會長兼主任秘書游晨薇(自然名:海洋)之建議下,首次動員志工及前輩開始整理龐大資料,主以荒野保護協會名義,與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合作,於第六屆台灣濕地生態研討會中,進行學術發表。        期間,協會也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林業試驗所等研究單位,共同擬定相關保育計畫,如生活史研究等。2017年初,我們也於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上,與特生中心發表於磺港溪口,採以標放法估算四斑細蟌族群數量之學術發表。從2015年起,我們不僅整理十年資料,找到對其生態保育的目標,也與學術及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學習相關技術,研擬相關規劃。期待未來,我們可以守護更多像四斑細蟌一樣的近危物種。

減塑日記

2017-04-18

圖、文/陳君瑜(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高雄三團小蟻團 小蟻:平安龜、大蟻:魚媽、章魚) 減塑,絕對不是喊一天的口號!        一家三口今年加入荒野親子高三團,7/9-10第一次團集會,受到石狗公的震撼教育,沒有任何藉口、沒有什麼議題更重要了。7/11拿起了手邊的回收紙簡單畫格子,開始減塑生活,每日詳實記錄與互相提醒,到現在已經紀錄了半年的本戶每日一次性塑膠使用數量。家庭生活中多了一件共同的、重要的事。根本上,就是一種“生活習慣”的改變;把不方便視為理所當然,也就比較能持續與安然處之。        除了隨身帶著筷子、湯匙、不用吸管;在外用餐,尋找不用一次性用品的早餐店、餐館。(之前曾經到台南工作,為了找一間沒有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店,走了快20分鐘;也曾經,有店家要求我外帶去便利商店吃,我就跟她說:那算了我不吃了!)若真的誤闖,就開口問老闆、請求老闆並回應老闆懷疑的眼神(這件事情對章魚比較困難,但是為了減塑,章魚爸最近進步了,他會主動跟早餐店老闆緩慢地用他想了很久的台詞解釋說:漢堡不要醬(因為就沒有裝塑膠袋的必要)、不要塑膠袋、直接裝在盤子上、飲料不要用塑膠杯、不要吸管…。        那個「零塑」的早晨,一家三口分吃著一個沒有醬的漢堡,竟然覺得異常美味!)。一家三口努力在沒有吸管的狀態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飲用飲料,有時看來還真呆。有時候,很想來一杯冰冰涼涼的,就一起吞吞口水,想說回家喝水好了。買菜背了一堆保鮮盒去菜市場,買東西也盡量用環保盒具和環保袋,若忘了帶就寧願不買。將減塑刻在心上,就不會忘記。而習慣改變了也就比較能安然處之。 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塑膠用量呢? 其一:買菜        食材包裝真的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阿嬤去菜市場、我們去全聯或台糖量販,雖然背了環保袋和幾個環保盒,但是食材、魚、肉的既有包裝,都是很可怕的一次性塑膠。對買菜的家庭主婦真的很難,到了超市發現什麼都不能買。除非都外食,才能看不到塑膠袋,若要自己煮,反而很難買到裸菜、裸肉等食材。我們家又是很少外食的家庭,早餐晚餐都是。買麵包,現在許多的店家麵包也都包裝好,只能盡量自己做麵包,這個部分我尚未找到解套的方式...。 其二:零食        我們家的章魚和平安龜都是很容易肚子餓的,平安龜現在已經慢慢習慣零食從小餅乾改吃水果,而且會主動拒絕別人給她的餅乾與飲料(因為有塑膠包裝與吸管)。但是章魚在辦公室,還是需要小餅乾解決(最近找到方法,裝一大瓶堅果給章魚充飢)。別人送的禮盒裡也是許多小塑膠包裝,只能盡量跟朋友說:對不起,不要送我們了。 其三:電子零件        不論是實體商店還是網路商店,塑膠包裝都很多,我都會+N..... ,如圖2可見到。11月魚媽辦了半天的科學電路課程,塑膠量就暴增了,不過這是魚媽的工作所以也是很頭大。        習慣可以慢慢改變,我們一家三口確實有在執行,把減塑放在心裡,慢慢調整習慣與找尋買東西的方法和可以配合的店家。真的非常非常希望整個社會的氛圍、政府的作為與大眾的觀念,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前進。        看著別人手上拿一堆塑膠袋、飲料杯卻無感,看著每天霧濛濛的天空,心中會有一點孤單與無奈,心裡也還有許多抱歉!抱歉的是,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享受了許多便利好處後,把世界搞得這麼糟糕。然後,現在要求下一代不要享受這些便利,要減塑。還好我們家的平安龜很溫和不抱怨~很愛海龜~很愛地球~她是我們家最堅持的,是平安龜的認真與不妥協帶領我們一家人~謝謝妳,平安龜!        加入荒野,除了減塑之外,還有低碳、不吃牛肉、不買含棕櫚油的食物,我們都開始在生活中進行改變了。 謝謝荒野,讓我們有這個改變的機會。 方便生活=塑膠無限、地球無望 減塑生活=身體力行、刻在心上 減塑,不是喊一天的口號!是永續的生活態度。 接著呢?我們會繼續往第七個月、第十七個月邁進。一起為地球加油~

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___減塑行動

2017-04-18

文、表圖/凌宇震(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高雄三團奔鹿團育成會導引員,自然名 : 斑鳩) 源起        身為荒野保護協會一員必然看過紀錄片”塑誰殺了信天翁”。太平洋上中途島是信天翁重要繁殖地,雛鳥要順利存活成長除了避開天敵侵擾外,最重要就是食物充足。但是洋流牽引了太平洋裡塑膠垃圾集結到此,卻成了信天翁的噩夢。因牠覓食的天性看見海面有食物的動靜大口一咬、先吞再說,殊不知吞下多少塑膠垃圾,反芻給幼鳥食用在無法消化情況下,幼小生命無奈斷絕,而不少成鳥亦同難逃劫數。是誰殺了信天翁?答案是人類使用過度、任意丟棄的文明產物--塑膠。        荒野親子團高三團105年度育成會會長石狗公在年度第一次團集會即邀請所有團員夥伴由自身做起落實減塑生活,實踐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於焉愛護地球的一群人減塑行動元年啟動! 發想        減塑生活方案如何執行?很簡單,是以家庭為單位記錄每日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連續記錄6個月後依總和數量取得每日平均數為基準,後續6個月的每日使用量必須低於上半年的每日平均數至少減1個量。自105年7月開始,每6個月的統計成果將分別在106年1月、6月團集會發表。 例如 7月全月使用98件/31天=3.16件;8月3.5件、9月4件........再平均出6個月累計平均數。  例如平均數是3件,那下半年要達到平均數是2件... 不然就是  總計量/184天=每日平均數   執行        每天,夥伴們為著平時工作及日常生活忙碌著,同時也撥空投入親子團團務籌畫不少時間,那麼減塑行動的紀錄是否造成負擔?紀錄情形是否持續呢?近105年12月底開始請同團夥伴回報記錄數據但回饋速度不如預期,隱約可知這行動執行狀況可能被忽略了。為促進效果,也建議夥伴即使未記錄也能提出一個數作為標的而為下半年落實減塑的目標。        生活上減塑從何著手呢?除了使用環保餐具、攜帶環保袋或容器、既有塑膠袋重複多次外,還有什麼方式能運用呢?生活減塑方便嗎?一般習慣能修正嗎?或許還有另類的減塑方法!或者執行上障礙重重使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來個問卷調查問問夥伴各種減塑方法的執行率如何?又遇到怎樣的困難呢?而後能集思廣益尋求改善方式。 後記        在短短2周時間帶點強迫、緊迫釘人的方式的催促夥伴回饋數據及填報問卷,至此總算在106年1月團集會前彙整完成(如圖三)而能順利公開發表成果。        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各種減塑行為執行率普遍落在50%至80%之間;每日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以2~4個為最。蓋可顯示普遍夥伴們均身體力行減塑行動,如此成果自認值得欣慰,亦顯見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夥伴們,經由活動演練、經驗分享或環境體驗、耳濡目染而能內化自然、習慣的願為地球環境貢獻一份即使微薄但務實之力。感謝大家願意一同努力!        另關於問卷調查係模擬類似教案的方式之試作,重點如下: 1.選定一個主題或期望目標 2.透過觀察、調查,收集資料、統計分析。 3.分析後歸納重點、類別而發現問題、瑕疵或比對原計畫能改善或擴增的議題 4.將議題檢討出可行方案而為後續行動依據並執行。

桃園[週週見]集氣 氣候變遷小組[桃氣]應運而生

2017-04-18

圖、文∕林子涵〈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組長,自然名:筆筒樹〉        11/29-12/20荒野桃園分會[週週見]舉辦連續4場講座,一系列以小農及民眾家庭為對象,主題圍繞著「餐桌上的氣候變遷」,意外地吸引民眾熱烈參與,場場爆滿! 由於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的關心度明顯升高,於是桃園分會順勢成立[桃氣]-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小組,期望號召更多民眾結合在地生態、生產、生活等特色來推展橫跨桃園山海埤塘及都會間的低碳生活,為減緩暖化、守護棲地共盡心力! 親子家庭更關心[氣候變遷]        此場週週見的成功,首當感謝台北氣候變遷小組志工們於去年夏天首次南下桃園舉辦[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並擴展年齡層至親子家庭,在兩地熱心志工的合作下,首戰告捷!由於在地親子家庭參與的互動效果十分熱絡,總會小組與桃園分會決定再次合作,以週週見的晚間講座來推廣同樣主題,而此次除了邀請親子家庭,更於地球篇及棲地篇兩場場次嚐試邀請在地農漁牧朋友,共同分享餐桌低碳化,如何延伸到在地食農產業! 網路文宣EDM助攻達陣        如何擴大並吸引目標對象於每週二的晚間連續出席四次?是此次講座的考驗。極其幸運的是筆者參與了荒野編採培訓,學了EDM電子文宣製作方法,正好派上用場,再加上荒野總部名師群:白海豚、二葉松、樹、茄苳、靈芝及飛魚的全力支持,於是連續六週以不同的EDM主題發布於臉書及Line等各網路社群,並特別獲得[悅讀荒野]萬人臉書平台協助發布,終於在11/29展開首場講座,讓桃園分會場地座無虛席。聽眾除了民眾家庭,也有企業老闆指派員工及農莊夥伴前來參與,老中青及小朋友們共聚一堂好不熱鬧。 講師群名不虛傳 聽眾持續回流        更棒的是來支援此系列的皆是荒野志工名師! 第一週由[白海豚]開講地球篇揭開序幕,一舉成功地喚起聽眾們對氣候變遷的警覺及關注,討論互動高度熱絡;第二週棲地篇由[二葉松]擔起重任,以水稻田的豐饒風采再現,清晰地勾勒出台灣永續棲地[生態+生產+生活]的最佳願景。此場吸引了喜愛農事丶重視自然健康的民眾家庭共同參與。接下來家庭篇,[樹]巧妙地引導大小朋友扮演一晚總鋪師,熱烈地討論設計菜單,讓在地食材完美提昇低碳美食。最後完結篇由[靈芝]介紹城市的悶熱議題及解決方案,[茄苳]帶大小朋友DIY懶人樹箱,全場鬧烘烘卻井然有序地進行製作及交流發表。結尾在行動篇的分享上,參與者面對氣候變遷,紛紛表示因為理解了暖化問題,因此願意嚐試改變,找出具體可為的行動就努力以赴! 連孩子們都投入自發學習,而且認真的態度不輸給大朋友! 這一系列講座,寓教於樂,五位志工講師以實力接棒,每一場次都讓現場學習氣氛高昂、收獲滿滿,令人感佩。 延續關注能量 成立桃氣小組        系列講座結束了,成立氣候變遷行動小組的能量卻逐漸增強;不到兩週的時間已有12位在地夥伴願意加入桃園[氣候變遷小組]! 深切感受到渇望引導低碳生活,推廣三生(生態/生產/生活)的在地能量!        在此要非常感謝總會飛魚及北氣小組的支持,桃氣已於2017年1月6日正式成組,將從在地的餐桌開始,再延伸至樹調、節能行動及能源探討等影響暖化的各種關鍵議題。歡迎關心氣候變遷與棲地生活的朋友們一起支持減緩暖化,並協助更多的民眾參與改善。  

規劃與管制:揮開看不見的手,營造一場運動(下)

2017-04-18

文∕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接下來,作者開始說明化石燃料整個產業,為什麼會和氣候變遷運動有極大的衝突。加拿大的亞伯達油砂,開採造成了棲地的破壞等生態環境的衝擊。而用來運送這些原油的「基石超大油管(Keystone XL pipeline)」,也有類似的問題,但在整個等待和抗議此計畫的過程中,作者認清了一個事實。「要國家領導人拒絕化石燃料工業,真的是天殺的困難!」   我們如果想要將龐大的碳庫保存在地底下,就必須要求政府開始嚴格限制化石燃料工業,還要放下對政治人物的幻想和期待(氣候運動人士都曾努力想方法讓歐巴馬當選),重新調整戰略! 市場解決方案及失靈的政府        所以我們理解到,對現在的政治及經濟體系來說,很難出現足以解決氣候問題的政策。自由市場讓政治階層普遍認為,「政府不該告訴大型企業該怎麼做,即使危害的是公共健康和福祉(也就是我們的家是否還適合居住)。」,最後往往傾向採取放鬆的管制。當然,我們承認市場的力量讓科技創新,譬如讓太陽能發電更有效率,但同時也會驅使新科技去取得難以開採的化石燃料,引發更糟的後果。        化石燃料企業也絕對有龐大的資金可以進行賄賂,在美國,和2008年相比,2012年的競選活動資金和政治獻金,上升了87%;英國和加拿大的公部門與化石燃料產業關係非常密切。也顯示了立法會因為金錢的力量,將氣候變遷拉向更無法解決的情況。說服政治人物支持改革或許很困難,但是唯一比失去獻金更讓政治人物害怕的,就是「輸掉選舉」,這也是我們人民能最有效影響政治的方式!   經濟結構所導致的企業求生本能        在開採和精鍊非傳統能源的整個過程,會發現都設定了非常長期的計畫年限,這顯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石化產業在賭,往後的25年到40年,各國政府都不會認真看待排放減量的問題。「只允許成長」的經濟結構,迫使產業只能不斷追求新的碳蘊藏,就是為了要讓公司保持平穩或成長。但是如果把他們所擁有的碳蘊藏量來計算,竟然是整個星球能再吸收的五倍多!這證明了我們根本無法一邊想著減少碳排放,一邊又讓獲利龐大的產業繼續這樣生存下去,所以他們才會想盡各種方法地否認氣候變遷。 團結所有分歧的議題和運動        書中有一段話:「氣候正義的戰鬥不只是對抗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危機,這是為了新經濟、新能源系統、新民主、地球以及人類彼此的新關係而戰鬥。」說明了氣候變遷並不只是單一的環境問題,提醒環保人士長久以來,習慣塑造「沒有其它的議題比環保更為重要」的態度,會窄化了氣候行動。所以主流的環境運動不能忽視其他的議題(移民系統、住宅問題、土地徵收、貧窮…等),我們需要更寬廣的光譜形成聯盟,建立出足夠有力的群眾運動。        氣候變遷串連了不同的世代,因為過去的行動,不只影響這我們這一代,還有未來的世代。人類一直以來被文明至上的思考制約,認為「人類有義務也有能力制宰這個自然世界」,現在我們必須思考將來的行動,該如何建立新的政治和未來。  

棲地ˍ是我的宗教信仰

2017-04-18

文/圖 吳怡蒨(公園生態化一期棲地志工 自然名:大葉桃花心木) 「原本以為棲地工作很無趣,沒想到拔拔草,居然讓人心情平靜下來,好療瘉。」聽到志工做完棲地工作的分享,我只給他會心一笑,因為怕太緊的擁抱會嚇到他。 剛開始進入荒野棲地組時,完全是張白紙,不識得太多水草,對於如何營造棲地或生物多樣性,也說不出所以然。但當雙手接觸泥土,當我輕撫植物,那條與大自然的連結,就像通電般的接上了。大自然傳送著密碼,訴說著他的訊息—四季間的變化,棲地的增長消退、動物的去留還有生命的強韌,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外來種的侵擾……..。 參與榮星公園的工作假期,算算已經二年多,一開始我們微笑面對那一片荒蕪,儘管不知未來會如何,但還是守著信念,透過雙手不使用機具的施作,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我們一點一滴的改造這園地。回想起這裡原本是個有異味的水池,經過幾百人次志工的努力下,移除了單一的外來種植物,挖了水田、復育螢火蟲,讓那些在池邊的光繼續散發出幸福,得以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態池的打造也讓這邊進駐了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營造生態多樣化,讓更多生物能在池裡找到安身立命處。 生命總比你想像中的強韌,總會找到牠的角度,迎接陽光空氣和水。 在這裡,我們可以輕易的聽到遠處傳來的「呱、呱、呱」聲,原來青蛙也住進來了;「啾~」遠渡重洋的紅尾伯勞來報到了;還有紅冠水雞,也開始拉起水草準備築巢,再過二個月就可以看到母雞帶小雞的可愛畫面了;更不要說有數不清的黑冠麻鷺,這裡到底有多少食物可以讓他們每天吃飽飽呢?鳳頭蒼鷹,在上面盤旋巡視著,好像說著「要認真的把工作日的內容做好啊!」 在這裡,許多的民眾帶著相機來拍池裡開著小花的水草和許多的鳥類朋友。爸爸媽媽也帶著孩子來看蜻蜒飛舞,公園再也不是只能玩溜滑梯的地方。坐著輪椅無法到山上看螢火蟲的朋友,在這裡看到那閃爍的光芒。 棲地,就好像是個幸福的起源!而幸福也就在我們的身邊。 我的宗教信仰,和一般人不同的,是在棲地之中。一個人安靜的拔拔草,撈起水芙蓉或挖池子,奇妙的得到心靈上的平靜。我相信,雖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卻有機會讓棲地變的更好,讓更多小生物有美好的家。讓這個幸福的起源,種到每個人的心田。 而這一切,也都只是剛開始。  

記219反空污護藍天大遊行

2017-04-18

文/顏士致(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解說員、鄉土關懷小組成員、自然名:水蛭) 圖/吳宛芬(荒野保護協會臺中親子三團蜂育導、自然名:風鈴木)、中科污染搜查線 22月19日老天爺給了個不錯的天氣,甚至讓人有點錯覺,下午的反空污大遊行是不是真的?早上先到荒野台中分會,協助第21期自然觀察班最後一天的課程,同時清點準備帶去反空污遊行攤位需要的器材。課程進行不到一半,夥伴們已經傳來攤位就定位的消息,加上全國專職訓練進行中,協會裡志工、專職各司其職,在不同的地方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自然觀察班上午最後一堂課講師蜻蜓,分享的生態與環境議題,感動一波一波打進心坎裡,聽完感覺全身蓄滿了熱力,衝回家接了小孩老婆,飛奔到遊行會場,已經接近下午2點;從台灣大道跨入封街的範圍,往遠方傳來麥克風聲音的方向前進,草悟道兩旁的攤位跟人潮依舊熱鬧,休閒、漫步,享受生活,一如往常。隨著舞台上的聲音逐漸清晰,在公益路上看到了滿滿的人潮,氛圍瞬間轉為戰場。走向旗海中綠色的荒野旗幟,有人喊著「水蛭來了!」開始看到熟悉的面孔,是夥伴們,我們荒野那群關心環境,努力要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伙伴們。 遊行很快開始,往美村路移動。激昂的口號帶領我們衝破霧霾,簡單明暸的標語跟隨我們尋找藍天,當手裡牽著孩子,一起步上舞台時,前方是媒體記者的鏡頭,兩側是觀望的人群,我們彷彿熱血的鬥士,但卻是可悲的鬥士,與我們選票選出來的父母官抗議,為捍衛我們生活最基本的呼吸權而戰。走在美村路上,店家很多,騎樓下一雙雙的眼睛,是好奇?是不解?是空洞?讓人猜不出來。大聲公離我們有段距離,口號有時很不清楚,周遭的隊伍漸漸的沈默下來。回頭一望,發現跟在我們後面的竟是一小群外國人,帶著各種自製的標語,相信是同樣愛著台灣這片土地的朋友,心頭一熱,轉頭問身旁的伙伴:「蜻蜓,我們自己來喊口號吧!」,「反空污,要健康!」「反空污,要健康!」是啊!我們要求的不就是那麼簡單,那麼基本的人權嗎? 今天天氣有點熱,後面背一個孩子,前面偶而還要抱一個,還真有點累。走到後半段,孩子們都疲累了,有的家長鼓勵著,有的背著,有的抱著,我相信這情形是爸爸媽媽們可以預見的。但是我們希望孩子跟我們一起關心周遭發生的事物,這是大家的天空,大家的土地,不是因為利益和貪婪就可以糟蹋的,我們有義務及權利表達意見,一起守護,也為其他的生命負責。這是一堂最真實最有感的公民課,我相信他們長大後還會記得,今天的事也必定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愛與守護的種子。走回綠園道,兩旁的掌聲跟以前賽道終點的掌聲不一樣,特別鼓舞與感動,因為這次不是為了個人成績,而是為了我們的未來。 稍作休息後,走訪各個攤位,每個團體都很努力,用遊戲、用解說、用數據,來讓大家對空污問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攤位上同時也有連署支持黎明幼兒園的保留行動。我跟阿全一起協助發送大合唱的歌詞,跟以前年輕時在高雄新崛江發傳單很不一樣,在街上大家對傳單多是直接拒絕,連看都不看一眼;但在這裡,好像在這封街的範圍裡大家都是自己人一樣,每一個人聽到是反空污大合唱的歌詞,都微笑致謝,讓我們發的很有成就感,這是因為大家心裡都有愛吧! 舞台上小女孩唱著“大風吹”,吸引我們坐下聆聽。簡單的歌詞引人反思,這是我們唯一的家,天空的顏色卻要由風向決定,今天吹什麼風?又把哪裏的污染源吹來啦?想當年來台中念書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天邊圍繞著翠綠的遠山,讓從澎湖來的我,深深的愛上這個地方,還不到20年的時間,我卻帶著孩子因為空污走上街頭,令人不勝唏噓。隨後的“我是一隻小小鳥”,「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乾淨清亮的嗓音,讓我們的心直衝上霧霾背後的藍天。回家的途中上了虹陽橋,眼前沒有預期中金光萬丈的夕陽,只有霧茫茫的西屯區,而我們的家就在那之中,早上的好天氣就像是假的一樣。現在的台中,出門不只要看天氣預報,還要看空氣品質,似乎每天出門都是一場賭博,聽說對北京來說,這已經算是“好天氣“了,希望藉由這次台中、高雄串連的反空污遊行,能喚起更多人關注與行動。 後記:第二天天空很藍,這是老天慰勞我們上街頭的回報嗎?古時候有祈雨儀式,這年頭好天氣還要勞師動眾祈求,才能獲得一點點的回應,也太累人了吧...。

親子反空污記者會

2017-04-18

圖∕文 楊政穎(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召集人、自然名:聖甲蟲) 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的的親子們不管在假日或平常空閒的時間,都會大手牽小手一起去戶外觀察及體驗自然,然而當霧霾籠罩每天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對於喜歡在戶外奔跑及愛觀察大自然的我們,發現自己一直處在危險的環境之中,原來在臺中市要吸一口乾淨的空氣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決定要在2/9這天舉行記者會響應“219反空污大遊行”,在記者會中我們將戴上防毒面具及演出行動劇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空汙的心情與對好空氣的期待,讓更多的民眾一起參與,爭取自己的呼吸生存權!

2017年兒童專案計畫全國共識營

2017-04-18

文/翁瓊玥(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飛蝶團導引員,自然名:小蜜蜂) 圖/吳金治(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解說組暨飛蝶團導引員,自然名:台灣赤楊) 為了讓2017年兒童專案計畫能順利進行,有熱忱、有心的夥伴們仍然遠從各地,利用耶誕佳節這個週末齊聚一堂,於長陪合作學校之一的嘉義市僑平國小進行兩天一夜的共識營活動,凝聚共識、交流經驗、增能研習,目的只希望讓兒童環境教育做得更好。 歡樂的相見歡結束後,就由今年提出緯創兒童專案計畫「在地守護小種子」的三個團隊簡介年度主題及整體活動規劃:「新竹滾動團」關注的棲地是竹東圳流域、主題是城市與水;「雲林飛雲團」關注的棲地是二崙自然步道、主題是保安林守護;「嘉義飛蝶團」關注的棲地是嘉義市香湖公園、主題是城市生態。對於未來三年將要持續守護同一個棲地,對團隊的導引員和參與的孩子們來說都是相當大的挑戰,因此,今年的共識營特別安排了較多實用的增能課程,讓大家馬上就能用得到。 【增能課程一】每木調查 進行定點觀察和調查記錄時,植物是最容易紀錄的,不過如果只是單純記錄名稱或變化,長期下來對孩子可能會失去吸引力,因此,邀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系助理教授的詹明勳老師,帶領大家實際操作「每木調查」,讓大家仔細的觀察一棵樹,用簡單的工具測量樹的胸徑、高度、樹冠面積、樹冠高,還當起樹木的醫生,藉由樹木的迷你診斷病歷卡,從樹的外觀來判斷樹木是否衰弱、生病、被害蟲入侵…,來診斷樹木健康狀態。這個有趣的實作練習,讓我們和植物更親近了,相信當孩子們親自為每一棵樹木進行測量與診斷時,就如同父母為孩子進行成長及健康紀錄般,對樹木的情感也將更深刻。 【增能課程二】生態公園的規劃與管理 「在地守護小種子」計劃的核心價值是希望藉由這三年〈2017-2019〉的能力培養,未來兒童能為守護環境及生長的家園產生責任及認同。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需要先有一些想法、方向及前置作業。荒野理事長月梅老師也分享她在日本的經驗之旅,把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提供給夥伴們參考。日本對於生活空間的設計,許多細微處的著墨與用心值得借鏡,相信去過日本的人,對於精心設計既美麗又具特色的人孔蓋印象應該印象深刻、動態的宣傳看板上,仔細觀察中總是能發現隱藏著在地特色、公園草地的排水孔上方,以圓石頭阻擋落葉阻塞、為公園的樹命名且標示特別之處…,如何把國家及在地的特色、生態概念融入環境場域,值得大家思索! 【增能課程三】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法 未來如果想要讓各團隊關注的棲地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就顯得相當重要,因此邀請曾任荒野副秘書長、現職環境友善種子自然中心部主任的林純如(自然名:陽光)來為大家加強這部分的技能。用心的純如,挑選了很多合適團隊可以使用的活動與課程進行教學,首先以順流教學法,帶領大家體驗聲音地圖,接著採用動感教學,夥伴們合作用童軍繩圍出台灣,找出捕捉鰻魚苗最多之地,並透過角色扮演,體驗鰻魚洄游的過程。另外還進行了棲地破碎、武裝步道活動,希望讓大家了解如何藉由遊戲或體驗活動達到教學目標。對於接下來各團隊要進行的教案設計,她也循序漸進告訴大家設計的流程和重點,更貼心的提醒大家團隊要共同參與,討論與分工很重要,最好是目標明確後,再進行小組分工。課程的安排上午節奏感可強烈些,下午適合輕鬆的體驗,例如手做。良好的課程設計將來都可以成為關注棲地合適的環境教育教案。 【增能課程四】生態調查與物種資料庫 對於各團隊接下來要關注的棲地,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棲地的自然生態和特色,因此生態調查就有其必要性,也希望孩子們將觀察的結果上傳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建立棲地的物種資料庫。至於大家擔心自己認識物種不夠多的問題,如何指導孩子們進行調查,總會棲地守護部主任-雁子,也提供好用的查詢系統供大家使用,例如:嘎嘎昆蟲網、慕光之城(蛾類)、四處爬爬走(路殺社)、鳥類資料庫…等,為了讓大家能確實學會上傳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的技能,雁子馬上請大家從手機APP下載Ushahidi,指導夥伴們如何操作,並實地到香湖公園進行物種調查,練習如何將調查資料上傳。其實心不難,事就不難,果然大家很快就都能上手了。調查結束後,從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也馬上就看到大家的成果。 【共識討論】  最後在共識討論的部分,大家依短、中、長期分別討論: (1)成為一個生態城市,需具備哪些條件? (2)一個場所成為環境教育中心(場域)需具備哪些條件? (3)成為環境教育人員及環教場域經營團隊需具有哪些能力? (4)荒野兒童教育委員會可帶著兒童及輔導員們朝哪些目標前進? 雖些這些題目都有點難度,不過大家仍努力提出各種的想法。其實,當大家思索過這些問題後,對於未來三年團隊要守護的棲地,自然也會有一些想法和方向,目標在遠方,讓我們踩穩每一個步伐,往前邁進吧! 2017年度緯創兒童專案計畫的主題「在地守護小種子」,除了以定點觀察、調查記錄、守護行動,推展環境教育觀念向下扎根外,更期望將環境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與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培養兒童成為環境小種子的原因。雖然今年向緯創申請經費的團隊只有三個,不過仍有相當多的團隊持續在弱勢兒童長期陪伴這部分默默耕耘。今年的共識營,除了凝聚共識、交流經驗之外,特別安排了四個實用的增能課程,希望兩天一夜的充電,讓大家帶著滿滿的能量,回到各自的崗位,繼續為推展兒童環境教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