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與管制:揮開看不見的手,營造一場運動(下)
文∕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接下來,作者開始說明化石燃料整個產業,為什麼會和氣候變遷運動有極大的衝突。加拿大的亞伯達油砂,開採造成了棲地的破壞等生態環境的衝擊。而用來運送這些原油的「基石超大油管(Keystone XL pipeline)」,也有類似的問題,但在整個等待和抗議此計畫的過程中,作者認清了一個事實。「要國家領導人拒絕化石燃料工業,真的是天殺的困難!」 我們如果想要將龐大的碳庫保存在地底下,就必須要求政府開始嚴格限制化石燃料工業,還要放下對政治人物的幻想和期待(氣候運動人士都曾努力想方法讓歐巴馬當選),重新調整戰略! 市場解決方案及失靈的政府 所以我們理解到,對現在的政治及經濟體系來說,很難出現足以解決氣候問題的政策。自由市場讓政治階層普遍認為,「政府不該告訴大型企業該怎麼做,即使危害的是公共健康和福祉(也就是我們的家是否還適合居住)。」,最後往往傾向採取放鬆的管制。當然,我們承認市場的力量讓科技創新,譬如讓太陽能發電更有效率,但同時也會驅使新科技去取得難以開採的化石燃料,引發更糟的後果。 化石燃料企業也絕對有龐大的資金可以進行賄賂,在美國,和2008年相比,2012年的競選活動資金和政治獻金,上升了87%;英國和加拿大的公部門與化石燃料產業關係非常密切。也顯示了立法會因為金錢的力量,將氣候變遷拉向更無法解決的情況。說服政治人物支持改革或許很困難,但是唯一比失去獻金更讓政治人物害怕的,就是「輸掉選舉」,這也是我們人民能最有效影響政治的方式! 經濟結構所導致的企業求生本能 在開採和精鍊非傳統能源的整個過程,會發現都設定了非常長期的計畫年限,這顯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石化產業在賭,往後的25年到40年,各國政府都不會認真看待排放減量的問題。「只允許成長」的經濟結構,迫使產業只能不斷追求新的碳蘊藏,就是為了要讓公司保持平穩或成長。但是如果把他們所擁有的碳蘊藏量來計算,竟然是整個星球能再吸收的五倍多!這證明了我們根本無法一邊想著減少碳排放,一邊又讓獲利龐大的產業繼續這樣生存下去,所以他們才會想盡各種方法地否認氣候變遷。 團結所有分歧的議題和運動 書中有一段話:「氣候正義的戰鬥不只是對抗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危機,這是為了新經濟、新能源系統、新民主、地球以及人類彼此的新關係而戰鬥。」說明了氣候變遷並不只是單一的環境問題,提醒環保人士長久以來,習慣塑造「沒有其它的議題比環保更為重要」的態度,會窄化了氣候行動。所以主流的環境運動不能忽視其他的議題(移民系統、住宅問題、土地徵收、貧窮…等),我們需要更寬廣的光譜形成聯盟,建立出足夠有力的群眾運動。 氣候變遷串連了不同的世代,因為過去的行動,不只影響這我們這一代,還有未來的世代。人類一直以來被文明至上的思考制約,認為「人類有義務也有能力制宰這個自然世界」,現在我們必須思考將來的行動,該如何建立新的政治和未來。
棲地ˍ是我的宗教信仰
文/圖 吳怡蒨(公園生態化一期棲地志工 自然名:大葉桃花心木) 「原本以為棲地工作很無趣,沒想到拔拔草,居然讓人心情平靜下來,好療瘉。」聽到志工做完棲地工作的分享,我只給他會心一笑,因為怕太緊的擁抱會嚇到他。 剛開始進入荒野棲地組時,完全是張白紙,不識得太多水草,對於如何營造棲地或生物多樣性,也說不出所以然。但當雙手接觸泥土,當我輕撫植物,那條與大自然的連結,就像通電般的接上了。大自然傳送著密碼,訴說著他的訊息—四季間的變化,棲地的增長消退、動物的去留還有生命的強韌,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外來種的侵擾……..。 參與榮星公園的工作假期,算算已經二年多,一開始我們微笑面對那一片荒蕪,儘管不知未來會如何,但還是守著信念,透過雙手不使用機具的施作,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我們一點一滴的改造這園地。回想起這裡原本是個有異味的水池,經過幾百人次志工的努力下,移除了單一的外來種植物,挖了水田、復育螢火蟲,讓那些在池邊的光繼續散發出幸福,得以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態池的打造也讓這邊進駐了台灣原生種水生植物,營造生態多樣化,讓更多生物能在池裡找到安身立命處。 生命總比你想像中的強韌,總會找到牠的角度,迎接陽光空氣和水。 在這裡,我們可以輕易的聽到遠處傳來的「呱、呱、呱」聲,原來青蛙也住進來了;「啾~」遠渡重洋的紅尾伯勞來報到了;還有紅冠水雞,也開始拉起水草準備築巢,再過二個月就可以看到母雞帶小雞的可愛畫面了;更不要說有數不清的黑冠麻鷺,這裡到底有多少食物可以讓他們每天吃飽飽呢?鳳頭蒼鷹,在上面盤旋巡視著,好像說著「要認真的把工作日的內容做好啊!」 在這裡,許多的民眾帶著相機來拍池裡開著小花的水草和許多的鳥類朋友。爸爸媽媽也帶著孩子來看蜻蜒飛舞,公園再也不是只能玩溜滑梯的地方。坐著輪椅無法到山上看螢火蟲的朋友,在這裡看到那閃爍的光芒。 棲地,就好像是個幸福的起源!而幸福也就在我們的身邊。 我的宗教信仰,和一般人不同的,是在棲地之中。一個人安靜的拔拔草,撈起水芙蓉或挖池子,奇妙的得到心靈上的平靜。我相信,雖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卻有機會讓棲地變的更好,讓更多小生物有美好的家。讓這個幸福的起源,種到每個人的心田。 而這一切,也都只是剛開始。
記219反空污護藍天大遊行
文/顏士致(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解說員、鄉土關懷小組成員、自然名:水蛭) 圖/吳宛芬(荒野保護協會臺中親子三團蜂育導、自然名:風鈴木)、中科污染搜查線 22月19日老天爺給了個不錯的天氣,甚至讓人有點錯覺,下午的反空污大遊行是不是真的?早上先到荒野台中分會,協助第21期自然觀察班最後一天的課程,同時清點準備帶去反空污遊行攤位需要的器材。課程進行不到一半,夥伴們已經傳來攤位就定位的消息,加上全國專職訓練進行中,協會裡志工、專職各司其職,在不同的地方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自然觀察班上午最後一堂課講師蜻蜓,分享的生態與環境議題,感動一波一波打進心坎裡,聽完感覺全身蓄滿了熱力,衝回家接了小孩老婆,飛奔到遊行會場,已經接近下午2點;從台灣大道跨入封街的範圍,往遠方傳來麥克風聲音的方向前進,草悟道兩旁的攤位跟人潮依舊熱鬧,休閒、漫步,享受生活,一如往常。隨著舞台上的聲音逐漸清晰,在公益路上看到了滿滿的人潮,氛圍瞬間轉為戰場。走向旗海中綠色的荒野旗幟,有人喊著「水蛭來了!」開始看到熟悉的面孔,是夥伴們,我們荒野那群關心環境,努力要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伙伴們。 遊行很快開始,往美村路移動。激昂的口號帶領我們衝破霧霾,簡單明暸的標語跟隨我們尋找藍天,當手裡牽著孩子,一起步上舞台時,前方是媒體記者的鏡頭,兩側是觀望的人群,我們彷彿熱血的鬥士,但卻是可悲的鬥士,與我們選票選出來的父母官抗議,為捍衛我們生活最基本的呼吸權而戰。走在美村路上,店家很多,騎樓下一雙雙的眼睛,是好奇?是不解?是空洞?讓人猜不出來。大聲公離我們有段距離,口號有時很不清楚,周遭的隊伍漸漸的沈默下來。回頭一望,發現跟在我們後面的竟是一小群外國人,帶著各種自製的標語,相信是同樣愛著台灣這片土地的朋友,心頭一熱,轉頭問身旁的伙伴:「蜻蜓,我們自己來喊口號吧!」,「反空污,要健康!」「反空污,要健康!」是啊!我們要求的不就是那麼簡單,那麼基本的人權嗎? 今天天氣有點熱,後面背一個孩子,前面偶而還要抱一個,還真有點累。走到後半段,孩子們都疲累了,有的家長鼓勵著,有的背著,有的抱著,我相信這情形是爸爸媽媽們可以預見的。但是我們希望孩子跟我們一起關心周遭發生的事物,這是大家的天空,大家的土地,不是因為利益和貪婪就可以糟蹋的,我們有義務及權利表達意見,一起守護,也為其他的生命負責。這是一堂最真實最有感的公民課,我相信他們長大後還會記得,今天的事也必定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愛與守護的種子。走回綠園道,兩旁的掌聲跟以前賽道終點的掌聲不一樣,特別鼓舞與感動,因為這次不是為了個人成績,而是為了我們的未來。 稍作休息後,走訪各個攤位,每個團體都很努力,用遊戲、用解說、用數據,來讓大家對空污問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攤位上同時也有連署支持黎明幼兒園的保留行動。我跟阿全一起協助發送大合唱的歌詞,跟以前年輕時在高雄新崛江發傳單很不一樣,在街上大家對傳單多是直接拒絕,連看都不看一眼;但在這裡,好像在這封街的範圍裡大家都是自己人一樣,每一個人聽到是反空污大合唱的歌詞,都微笑致謝,讓我們發的很有成就感,這是因為大家心裡都有愛吧! 舞台上小女孩唱著“大風吹”,吸引我們坐下聆聽。簡單的歌詞引人反思,這是我們唯一的家,天空的顏色卻要由風向決定,今天吹什麼風?又把哪裏的污染源吹來啦?想當年來台中念書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天邊圍繞著翠綠的遠山,讓從澎湖來的我,深深的愛上這個地方,還不到20年的時間,我卻帶著孩子因為空污走上街頭,令人不勝唏噓。隨後的“我是一隻小小鳥”,「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乾淨清亮的嗓音,讓我們的心直衝上霧霾背後的藍天。回家的途中上了虹陽橋,眼前沒有預期中金光萬丈的夕陽,只有霧茫茫的西屯區,而我們的家就在那之中,早上的好天氣就像是假的一樣。現在的台中,出門不只要看天氣預報,還要看空氣品質,似乎每天出門都是一場賭博,聽說對北京來說,這已經算是“好天氣“了,希望藉由這次台中、高雄串連的反空污遊行,能喚起更多人關注與行動。 後記:第二天天空很藍,這是老天慰勞我們上街頭的回報嗎?古時候有祈雨儀式,這年頭好天氣還要勞師動眾祈求,才能獲得一點點的回應,也太累人了吧...。
親子反空污記者會
圖∕文 楊政穎(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召集人、自然名:聖甲蟲) 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的的親子們不管在假日或平常空閒的時間,都會大手牽小手一起去戶外觀察及體驗自然,然而當霧霾籠罩每天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對於喜歡在戶外奔跑及愛觀察大自然的我們,發現自己一直處在危險的環境之中,原來在臺中市要吸一口乾淨的空氣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決定要在2/9這天舉行記者會響應“219反空污大遊行”,在記者會中我們將戴上防毒面具及演出行動劇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空汙的心情與對好空氣的期待,讓更多的民眾一起參與,爭取自己的呼吸生存權!
2017年兒童專案計畫全國共識營
文/翁瓊玥(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飛蝶團導引員,自然名:小蜜蜂) 圖/吳金治(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解說組暨飛蝶團導引員,自然名:台灣赤楊) 為了讓2017年兒童專案計畫能順利進行,有熱忱、有心的夥伴們仍然遠從各地,利用耶誕佳節這個週末齊聚一堂,於長陪合作學校之一的嘉義市僑平國小進行兩天一夜的共識營活動,凝聚共識、交流經驗、增能研習,目的只希望讓兒童環境教育做得更好。 歡樂的相見歡結束後,就由今年提出緯創兒童專案計畫「在地守護小種子」的三個團隊簡介年度主題及整體活動規劃:「新竹滾動團」關注的棲地是竹東圳流域、主題是城市與水;「雲林飛雲團」關注的棲地是二崙自然步道、主題是保安林守護;「嘉義飛蝶團」關注的棲地是嘉義市香湖公園、主題是城市生態。對於未來三年將要持續守護同一個棲地,對團隊的導引員和參與的孩子們來說都是相當大的挑戰,因此,今年的共識營特別安排了較多實用的增能課程,讓大家馬上就能用得到。 【增能課程一】每木調查 進行定點觀察和調查記錄時,植物是最容易紀錄的,不過如果只是單純記錄名稱或變化,長期下來對孩子可能會失去吸引力,因此,邀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系助理教授的詹明勳老師,帶領大家實際操作「每木調查」,讓大家仔細的觀察一棵樹,用簡單的工具測量樹的胸徑、高度、樹冠面積、樹冠高,還當起樹木的醫生,藉由樹木的迷你診斷病歷卡,從樹的外觀來判斷樹木是否衰弱、生病、被害蟲入侵…,來診斷樹木健康狀態。這個有趣的實作練習,讓我們和植物更親近了,相信當孩子們親自為每一棵樹木進行測量與診斷時,就如同父母為孩子進行成長及健康紀錄般,對樹木的情感也將更深刻。 【增能課程二】生態公園的規劃與管理 「在地守護小種子」計劃的核心價值是希望藉由這三年〈2017-2019〉的能力培養,未來兒童能為守護環境及生長的家園產生責任及認同。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需要先有一些想法、方向及前置作業。荒野理事長月梅老師也分享她在日本的經驗之旅,把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提供給夥伴們參考。日本對於生活空間的設計,許多細微處的著墨與用心值得借鏡,相信去過日本的人,對於精心設計既美麗又具特色的人孔蓋印象應該印象深刻、動態的宣傳看板上,仔細觀察中總是能發現隱藏著在地特色、公園草地的排水孔上方,以圓石頭阻擋落葉阻塞、為公園的樹命名且標示特別之處…,如何把國家及在地的特色、生態概念融入環境場域,值得大家思索! 【增能課程三】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法 未來如果想要讓各團隊關注的棲地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就顯得相當重要,因此邀請曾任荒野副秘書長、現職環境友善種子自然中心部主任的林純如(自然名:陽光)來為大家加強這部分的技能。用心的純如,挑選了很多合適團隊可以使用的活動與課程進行教學,首先以順流教學法,帶領大家體驗聲音地圖,接著採用動感教學,夥伴們合作用童軍繩圍出台灣,找出捕捉鰻魚苗最多之地,並透過角色扮演,體驗鰻魚洄游的過程。另外還進行了棲地破碎、武裝步道活動,希望讓大家了解如何藉由遊戲或體驗活動達到教學目標。對於接下來各團隊要進行的教案設計,她也循序漸進告訴大家設計的流程和重點,更貼心的提醒大家團隊要共同參與,討論與分工很重要,最好是目標明確後,再進行小組分工。課程的安排上午節奏感可強烈些,下午適合輕鬆的體驗,例如手做。良好的課程設計將來都可以成為關注棲地合適的環境教育教案。 【增能課程四】生態調查與物種資料庫 對於各團隊接下來要關注的棲地,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棲地的自然生態和特色,因此生態調查就有其必要性,也希望孩子們將觀察的結果上傳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建立棲地的物種資料庫。至於大家擔心自己認識物種不夠多的問題,如何指導孩子們進行調查,總會棲地守護部主任-雁子,也提供好用的查詢系統供大家使用,例如:嘎嘎昆蟲網、慕光之城(蛾類)、四處爬爬走(路殺社)、鳥類資料庫…等,為了讓大家能確實學會上傳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的技能,雁子馬上請大家從手機APP下載Ushahidi,指導夥伴們如何操作,並實地到香湖公園進行物種調查,練習如何將調查資料上傳。其實心不難,事就不難,果然大家很快就都能上手了。調查結束後,從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也馬上就看到大家的成果。 【共識討論】 最後在共識討論的部分,大家依短、中、長期分別討論: (1)成為一個生態城市,需具備哪些條件? (2)一個場所成為環境教育中心(場域)需具備哪些條件? (3)成為環境教育人員及環教場域經營團隊需具有哪些能力? (4)荒野兒童教育委員會可帶著兒童及輔導員們朝哪些目標前進? 雖些這些題目都有點難度,不過大家仍努力提出各種的想法。其實,當大家思索過這些問題後,對於未來三年團隊要守護的棲地,自然也會有一些想法和方向,目標在遠方,讓我們踩穩每一個步伐,往前邁進吧! 2017年度緯創兒童專案計畫的主題「在地守護小種子」,除了以定點觀察、調查記錄、守護行動,推展環境教育觀念向下扎根外,更期望將環境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與生活態度,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培養兒童成為環境小種子的原因。雖然今年向緯創申請經費的團隊只有三個,不過仍有相當多的團隊持續在弱勢兒童長期陪伴這部分默默耕耘。今年的共識營,除了凝聚共識、交流經驗之外,特別安排了四個實用的增能課程,希望兩天一夜的充電,讓大家帶著滿滿的能量,回到各自的崗位,繼續為推展兒童環境教育努力。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產卵點調查(下)
文、圖表∕莊銘豐(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專家顧問) 在前一期跟大家分享了梭德氏赤蛙產卵點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現在要跟大家分享可能會影響產卵點選擇的環境因子,以及可能影響卵團孵化成功的環境因子。 產卵點環境因子的選擇 為了瞭解成蛙挑選產卵地點的可能依據,我們測量了產卵點的幾項環境因子,並隨機在往上游或下游一公尺處做為參考點,來比較產卵點和參考點之間的環境因子是否有所差異。在2015年測量了包括離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度、溶氧以及電導度,2016年測量了離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度、電導度、總溶解固體以及鹽度。結果如表一及表二所示: 表一、2015年產卵點以及參考點之環境因子之數值與比較。 2015年 產卵點 參考點 Paired-t test mean±sd min-max N mean±sd min-max N t p 最近岸距離 (cm) 162±149 0-576 176 水深 (cm) 7.2±5.79 0.5-31 170 11.25±11.11 0.5-45 146 6.0 <0.001 水溫 (°C) 22.89±1.28 20.9-27.1 170 22.88±1.04 20.1-25.3 170 -0.1 0.884 pH 8.62±0.28 7.82-9.8 170 8.65±0.27 8-9.7 170 1.0 0.340 溶氧 (mg/L) 4.98±2.17 1-9.65 170 5.08±2.74 0.2-9.65 170 0.7 0.511 電導度 (ms) 0.23±0.03 0.15-0.41 170 0.22±0.02 0.15-0.26 170 -0.2 0.825 表二、2016年產卵點以及參考點之環境因子之數值與比較。 2016年 產卵點 參考點 Wilcoxon Matched Pairs Test N mean±sd min-max mean±sd min-max Z P 最近岸距離(cm) 189 240±165 1-553 水深 (cm) 189 5.6±3.2 1.2-19 10.6±5.6 1.2-39 10.87 0.000 水溫 (°C ) 189 22.9±1.7 19.8-28.1 22.8±1.4 19.8-26.2 0.93 0.354 酸鹼度 (pH) 189 8.1±0.2 7.2-9.7 8.1±0.1 7.2-8.5 0.88 0.380 電導度 (μs) 189 218±26 94-298 218±26 98-300 1.60 0.109 總溶解固體 (ppm) 189 146±18 61-201 145±18 65-200 1.74 0.082 鹽度 (ppm) 189 110±14 46-152 110±13 49-150 1.54 0.124 從2015及2016產卵點以及鄰近參考點所調查的環境因子來看,只有水深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產卵點的水深顯著比參考點淺,其餘環境因子包括水溫、酸鹼值、溶氧、電導度等都無法在資料中看出成蛙對這些物理因子是否有偏好。成蛙選擇水淺處產卵推測有一些好處,可能包括水流較緩避免卵被沖走以及避免魚類接近吃掉卵等益處,但也容易面臨到乾涸的危機,在2015年調查中就發現有一區域十幾窩的卵團在隔次調查中已經乾涸,所有發育中的卵及小蝌蚪皆無法存活。 卵團孵化失敗原因 在2016年我們追蹤了所有的189窩卵團,發現共有23窩卵團在後續的觀察沒有成功孵化成蝌蚪,整體孵化成功率為87.83%,整體的卵團孵化成功與否無法證實與所測量環境因子有關(表三)。分析卵團的失敗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有4窩被水沖走消失、4窩未受精、1窩乾涸、1窩被螃蟹掠食(圖七)。但觀察結果發現有13窩死亡卵團是發生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圖七、圖八)。 圖七、卵團孵化失敗之原因。在自然狀態下有4窩被水沖走消失、4窩未受精、1窩乾涸、1窩被螃蟹掠食,但有更多的卵團(13窩)是發生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遭受汙染而死亡。 圖八、被汙染的卵團。在調查區段可2及可3因為有汙水排水管,在距離排水管較近的且為廢水流經的區域往往造成範圍內的卵團死亡,圖中的卵團(位於可3區段,編號164)在表層可見到有幾隻已發育但死亡的蝌蚪胚胎,卵團內大部分的卵甚至尚未發育即死亡。 表三、卵團孵化成功或失敗與產卵點環境因子之關係。 DF Wald Stat P Intercept 1 0.04 0.844 最近岸距離 1 3.34 0.068 水深 1 1.15 0.283 水溫 1 0.30 0.586 酸鹼度 1 0.16 0.688 電導度 1 1.27 0.259 總溶解固體 1 <0.01 0.954 鹽度 1 1.10 0.295 安全到達溪流後就安全了嗎? 卵團調查時實地一步步踏過溪床,發現青蛙除了移動到溪流過程中會遭遇到困難,在溪流中也有不同的問題在等著青蛙面對: (1)溪流水流湍急且秋季水位下降快:調查中有多種跡象皆顯示當溪流的水流速太快時會使成蛙無法繁殖,第一點是今年度及去年有降下大雨後的一段時間皆無法在溪流中找到卵團,可能是成蛙無法穩定停留於溪流中所致;第二點是成蛙選擇水淺處繁殖,應該是因為水淺處有緩和流速。另外也發現水位如果降低太快,也會造成產下的卵有乾涸的危機(圖九)。 圖九、因水位降低而乾涸的卵團。 (2)河川遭受汙染:在2016年的卵團死亡率調查發現,卵團孵化失敗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人類所造成的,在排放事業廢水的影響下,廢水剛進入溪流所流經之處的卵團悉數死亡,青蛙即使找到平緩處產卵仍無法順利孵化。相同地點在2014/11/9還發生過魚蝦死亡事件(圖十),該廢水排出地點的下游處曾造成魚蝦死亡,對該地的來說此排水管是其中一個危險的汙染來源。 圖十、2014年的魚蝦死亡事件。 讓青蛙的生活在未來更安全 兩棲類因為是使能量在不同消費階層及水域陸域間流動的角色,加上通透性皮膚可反應水域及陸域的環境品質,是相當好的環境指標物種,而保育地區性蛙類族群也能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有所貢獻。護蛙活動幫助了青蛙安全地從森林移動到繁殖的溪流水域,但在溪流中其實還有許多困難及挑戰需要成蛙一一克服,透過持續對當地族群在的關注,我們也可以幫助這些青蛙,不僅是保護他們過馬路,使他們安全地產卵並降低人為活動(這裡指汙水排放)對卵存活的影響也是需要關注的。護蛙活動在荒野夥伴的默默付出以及努力之下,儼然已經是宣導環境保育極佳的活動,不僅能直接降低路殺的風險,也使參與的民眾了解蛙類生態及面臨的生存問題。人有很強的影響環境及地貌的能力,但卻也影響了萬物的生存,能力強大更應該要了解如何與萬物和平共處:跳吧,梭德,跳吧,跳進每個人心中。(全文完)
【新竹分會徵才】專職秘書
【新竹分會徵才】專職秘書 需求與條件: 1. 認同荒野保護協會之理念。 2. 熟悉Word、Excel、PPT及Google雲端工具,擅長資料整理。 3. 有時間管理、獨立工作能力,並對高度變動保持彈性。 4. 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表達能力佳。 工作內容: 1. 處理分會一般行政業務事務(會員服務、財務、庶務)。 2. 協助分會志工群組之發展,如環境教育推廣、培訓課程等。 3. 辦理總會或分會推展之環境教育、倡議活動、自然保育事務。 4. 環境專案管理、時程管控、經費核銷等事務。 5. 管理網頁、社群平台,設計活動宣傳相關之視覺、文字。 6. 其他配合協會辦理工作事項。 ø 上述工作內容將依個人專長作適度調整。 加分條件 1. 以非營利組織為長期工作規劃。 2. 有社會運動或非營利組織經驗。 3. 可獨立製作簡報、對外提案。 待遇與福利: 1. 依法申報勞健保,另有員工團體保險。 2. 薪資:30,000-34,000元。 3. 經主管同意,得免費參與本會研習與培訓課程。 工作地點 新竹市東區公園路86之1號 工作時間 依輪值需求排早晚班,早班08:30-17:30、晚班13:00-21:30。 週休二日,週末偶有活動需支援,可另擇週間工作日補休。 應徵方式 請備齊履歷與自傳,寄至以下信箱:HR@wilderness.tw,主旨請註明:[姓名]應徵[新竹分會秘書] 內容建議:請載明「可開始上班時間」、「最高學歷」、「工作經歷」、「專長能力與佐證資料」、「希望待遇」等資訊,我們將於書面文件篩選後,通知面試。 聯絡資訊 新竹分會 Email:HR@wilderness.tw 電話:(03)561-8255 #100 荒野新竹分會 孫先生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產卵點調查(上)
從大山背護蛙過馬路開始 道路的出現其實對動物造成不少影響,像是棲地破碎化的影響以及道路死亡。在2008年荒野新竹的夥伴發現,在大山背地區的梭德氏赤蛙在繁殖季移動到溪流繁殖時,許多個體在道路上遭車輛輾斃,於是展開護蛙活動並發展至今。活動一邊保護青蛙過馬路的同時也向大眾宣導梭德氏赤蛙所面臨的問題,並開始關心除了過馬路以外這些青蛙們是否有安穩地傳宗接代。於是從2013年開始進行牠們產卵的資料收集,隔年開始測量產卵點的環境因子,希望能知道青蛙下溪流後產卵的時空分布以及對產卵地點的選擇。 蛙卵調查 我們依道路上護蛙所劃分區段有臨靠河道的區域進行卵團調查,以3-4天調查一次的頻度地毯式搜索河道中的卵團,找到卵團後會記錄下所需的資訊(圖一),其中有幾個重要記錄項目: 1. 固定地點的標準水溫及水深(從2014年開始) 2. 卵團所在地點的環境因子(從2014年開始,位置、最近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值、溶氧量、電導度等) 3. 鄰近有水參考點的環境因子(從2015年開始) 4. 卵孵化成功與否的追蹤(從2016年開始)。 從2014-2016這三年,分別調查到83、176以及189窩卵團。 產卵的日子 大致上從10月初開始就有成蛙出現,而卵團則到10月中才有發現(圖二)。結果發現當地族群至少有兩次繁殖高峰,分別出現在10/17-10/24以及11/2-11/12這兩個時段,前兩年第一次高峰卵團數量較多,2016年則是第二次高峰的卵團較多(圖二),所以兩次高峰哪一次數量較多並不一定。 從每次調查的標準水深以及水溫來看,調查期間的水溫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水深則是逐漸降低(圖三),卵團的出現數量在統計上並沒有與水溫或水深變化之間有相關性。但這三年調查下來,發現產卵總是在溪流水位降低之後才開始(圖四),推測在溪流水位降低之前的湍急水流會不利青蛙產卵,這可能解釋為什麼卵團並沒有在青蛙出現後立即出現。 產卵的區段 調查結果顯示梭德氏赤蛙的產卵位置分布並不平均,但主要集中在E3-F1以及可2-可3這兩個區段,且每年各位置的卵團比例並不同(圖五),推測是河床的年間變化所造成。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沒有發現卵團的地方是D3-E1這一段,該段溪流的行水區狹窄且水流相當集中湍急(圖六),這應是造成青蛙無法在該區段產卵的主要原因。(下篇待續)
【聯合聲明】抗議經部出爾反爾!要求違章工廠政策開放公民參與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 聯合聲明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彰化縣醫療界聯盟、中台灣公民行動陣線、台灣農村陣線、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中科污染搜查線 資料不公開、過程不透明 違章工廠佔用農地的問題牽涉複雜的利害關係,自從蔡英文政府在選後提出讓工廠合法在農地住下的「田園化生產聚落」政策之後,經濟部也在今年1月記者會對外宣告已研擬以彰化頂番婆做為示範區的「小型產業園區開發補助辦法(草案)」,預計爭取八年300億元預算補助,要爭取上半年立院通過執行。但是,這項政策的內容至今沒有對外公開,也從未邀集農民、在地居民、環團等表達意見,已嚴重剝奪公民參與的權利! 神岡區田寮聚落四周,農田與工廠錯立的景觀。圖片來源:守護神岡聯盟。 邀約倉促又緊急取消 12個環保團體及關心農地的公民於是在2月25日發動連署要求違章工廠決策公開、實施政策環評。3月3日下午經濟部發出開會通知,邀集數個環保團體、學者專家及環保署、農委會等部會,針對「彰化水五金產業田園化生產聚落規劃事宜」,召開一個短短不到一個半小時的說明會。收到通知當天距離會議只有二天不到的工作天,會議通知除了一段150字左右說明和議程,沒有任何相關規劃資料。 更離譜的是,3月6日 我們馬上收到了經濟部的取消通知,公文中沒有針對取消原因做任何說明,後續何時召開也沒有交代。公文原文是:「本部原訂106年3月7日(星期二)下午4時召開彰水五金產業田園化生產聚落規劃事宜說明會,因故取消,請查照。」 經濟部「田園化生產聚落」政策的研商過程不對外公開,也不提供公民參與的實質機制。如今召開說明會,會議通知時間急迫,通知後又急踩煞車,這樣的行政方式要能如何取信於民?!依行政程序法§164、政府資訊公開法§1、7、8,我們要求經濟部政策研訂應落實公民參與,提供民間一個實質參與的對話空間,別再失能下去了! 參考資料 106年3月3日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彰化水五金產業田園化生產聚落規劃事宜說明會開會通知 https://goo.gl/Pyax31 106年3月6日彰化水五金產業田園化生產聚落規劃事宜說明會取消通知 https://goo.gl/nxilA3 「連署要求違章工廠決策公開、實施政策環評」 https://goo.gl/XXKLsc (發起團體/個人:主婦聯盟基金會,看守台灣協會,環境保護聯盟,台南社區大學,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彰化縣醫療界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團隊(執行長林元笠),守護三崁店聯盟(召集人吳仁邦),帝雉鄉野工作室,大肚山學會,中科污染搜查線;孫瑋孜(博士研究員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呂國禎(天下雜誌)) 地球公民基金會意見
【已額滿】2017「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
「綠色行動368、節能行動到你家」 地球病了 生病的不是我們螢幕上顯示的藍綠圓球 生病的不是貼在牆上的世界地圖 是我們每個人腳踏實地的星球 我們每天頭枕著、臉貼著大地,睡的香沉沉,卻聽不到地底傳來漸漸微弱的嘆息 我們每天起床深呼吸、扭腰甩頭,是否感覺到空氣中隱藏咳嗽的震動…… 讓我們透過簡單活動,認識日常生活中具體消耗能源的產品,找出隱藏在生活環境中的能源浪費病灶,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節能、環保、省荷包。 (現在報名申請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申請單位還可獲贈節能獎品喔!)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以申請單位提出之時間為主,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課程時間】以6小時為原則,得彈性調整。 【參加對象】全國各地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民眾。(滿20人開課) 【費 用】免費。( 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0月31日止。 【線上報名】https://goo.gl/X8vZEK 【注意事項】 1.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將以未申辦過的行政區(鄉、鎮、市、區)為優先開辦地區。 2.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3.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工作坊。 4.若社區團體有意加入節能推廣行列,歡迎聯繫免費志工培訓事宜。 5.洽詢電話:0983-681429 柯小姐;Email:karen@wildernes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