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分會第十期解說員培訓歷程分享

2017-04-18

圖/文 王權勇(臺南分會第十期解說員培訓總召、自然名:犀牛)        轉眼間3個月就過去了。回想當初為何會接下臺南第十期解說員訓練總召的任務,是源自於我們南八解總召郭慶祥(自然名:欖仁樹)的感召,因為我們都是來自於南二團親子團彼此間有著莫名情感的連繫,加上分會長陳格宗(自然名:野馬)勸說之下就答應了此項任務。        回想當初一頭哉進種子的世界裏,種子可以療癒人心,在贈送給講師當禮物時都令人驚喜萬分。欖仁樹所帶給我們的是大自然的奧妙,並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所以在他精心安排的課程下所帶領出來的學員都身懷絕技,像吳銘(自然名:水分子)是對蝙蝠生態習性瞭若指掌梁君慈(自然名:金銀花)對食材(植物)的應用及烹飪才能對身體達到養生的效果瞭若指掌。        為了讓欖仁樹的理想能夠延續下去,決定承接這項工作。一方面能夠再聽一次講師的內容精進自己,另一方面讓自己能夠認識更多人並將荒野理念持續下去在解說組長柯志遠(自然名:月光)的協助下籌組籌備會尋覓輔導員及講師,在短短的2個月內正式將南十解訓練班啟動了,開訓這兩天在前分會長黑琵的引導下大家都收穫滿滿並取得共識,也為十解訂下了激勵口號"十解有石櫟、有石櫟就有實力。        環境教育課程中張讚合教授(自然名:河烏)敘述如何專研法令阻擋統一夢世界開發案(該案位於水源保護區);以及"黃煥彰老師"用空拍機日以繼夜去收集不肖廠商,用事業廢棄物去填土造地,造成土讓變質及水源變色,喚起了大家對環境守護的決心。        這次培訓加入大學以上學生來參與,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解說動力,同學們也將在學校所學到的觀念分享給我們,達到彼此理念交換的融合同步成長,有他們的加入讓我們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  

重新看見海洋

2017-04-18

文:陳怡穎〈桃園親子一團團員  自然名:蘋果姊姊〉 圖:花敏煌〈桃園親子團桃一團團員 自然名:暗光鳥〉/ 尤獻隆〈桃園親子團桃一團團員 自然名:椪柑〉 / 陳怡穎〈桃園親子一團團員  自然名:蘋果姊姊〉                我一直自認為自己還算環保,家中的垃圾確實分類,保特瓶、紙類、塑膠罐、鋁罐、玻璃、紙類一律回收。去參加研討會時,我記得帶自己的杯子、家裡沒人的地方一定關燈、家中冷氣設定28度、撕擦手紙不超過10公分長、身上常常帶個購物袋…等等。但是聽完推廣講師薰衣草(本名:巫珮瑄)的重新認識海洋演講以後,才驚覺自己其實做的太少。而身為人類,對海洋及地球生物造成的傷害又太大。        在演講的前半段,講師非常有技巧地使用了親子團照片連結了對海洋生物的介紹。當我看著一張張可愛小臉觀察潮間帶,認識濕地上特有生物的照片的時候,讓身為媽媽的我開始幻想我家小人有一天也將踏上這樣的旅程,用小手去摸摸看,好奇地問:「這是什麼阿?」。心裡也讚嘆著,原來台灣海洋這麼美,這麼得天獨厚,擁有這麼多特殊的物種,講師薰衣草真厲害,認識這麼多生物的名字。        當歐巴桑我暗自檢討自己只認識「盤子」裡的東西,像是烏賊、透抽之類,應該要多讀點書的時候,薰衣草話鋒一轉,說起了溼地遭人為破壞或開發而減少、桃園特有藻礁因開發而死亡、美麗珊瑚礁因為海水溫度上升而白化、在綠島溫馴的海鰻「平平」和「安安」被吃掉了!漁工割下鯊魚鰭後將還活著的鯊魚推下海中任其自生自滅!        每一張照片都觸目驚心,讓身為人類的我自省,是否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雖然我不是排放高溫污水造成珊瑚死亡的企業,不吃奇怪的海鮮,也沒參與破壞溼地的開發工程,但這些海洋受的傷真的與我無關嗎?        而演講的高潮,也是最強而有力的一擊,是中途島信天翁的紀錄片,搭配淒美的音樂,訴說著海洋洋流將垃圾帶到了千里之遠的中途島,島上信天翁幼鳥吃下塑膠後,痛苦地死亡。死去鳥兒肚中滿滿的塑膠垃圾,深深震撼了我!        我以為垃圾都好好地埋在在垃圾掩埋場,我以為動物誤吃了幾次後,生物本能會促使它不再吃垃圾,我以為海洋裡難免有些垃圾,但沒想到整個中途島全部被垃圾所覆蓋!這些誇張的景象一度讓我以為這是虛構影片!但薰衣草像是聽到我心底聲音似地說明:這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事。想到自己身為人類的一份子,無論怎麼說都已經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其他物種的傷害,讓我對信天翁滿是愧疚。        最後,薰衣草播放了彭佳慧的MV〈還地球幸福的笑臉〉,MV播畢,在場的每一位伙伴都紅了眼眶,身為對海洋吃乾抹淨的人類,感覺既抱歉又不捨。是的,人們從海洋中獲得許多資源,魚和蝦快被吃光、珊瑚白化、物種滅絕,還留給海洋一堆幾百年才會分解的塑膠垃圾。為了還給海洋該有的蔚藍與純淨,我們都該從自身做起,「減塑」要趁早。        那麼,到底我們可以做什麼?講師提供了許多實際的作法,減少使用塑膠袋及一次性用品、餐具。其實,我之前也聽過類似的方法,但卻做的不夠,說到底就是一個字「懶」,但現在我知道,多一個人的改變,就是改變。昨天在外吃飯,看到店員使用紙杯,我趕緊拿出我的保溫杯說:裝這裡。今天,我帶著玻璃樂扣去買便當,老闆娘聽到我是為了減少餐盒使用後,笑著說,這樣很好。        在聽推廣演講之前,我以為我什麼都沒做(人不是我殺的,誤…),也改變不了已經發生的生態浩劫,但聽完「重新認識海洋」的演講之後,我對我自己說:「改變從自己開始」。

荒野__我的家

2017-04-18

圖/文 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自然名:松雀鷹)        隨著季節的轉換,時序已至初春。荒野志工的蓬勃朝氣和熱情,早已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滋養萌芽,而荒野大家庭的好氛圍與守護環境的決心,也正肩負著島上無數人民的期待與展望。        記得多年前,著名歌曲高山青的填詞者鄧禹平先生有一本經典著作「我存在,因為歌、因為愛」,從書名我們不難看出存在於他心裡的摯愛與熱忱,而你我身為荒野人,彼此心裡存在的感覺又是如何?        家,是一份寄託、也是避風港。總會與各地分會如同你我的家,繫著彼此情感與使命,營造和諧、溫馨、潔淨、舒適且多元豐富的空間感,也正向地發展出無可取代的組織文化。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會員志工願意樂意地與專職們站在一起,共同攜手開創守護環境的新契機,也預約彼此下一站的幸福。        十多年前總會搬到詔安街地下室之初,各項整備支出花費龐大,感謝當時提供二手物資與設備的夥伴們一起努力與用心,才得以大幅降低開銷支出。好長一段時間過去了,回顧當初為求節約而因陋就簡的陳設,已漸斑駁不堪;再加上協會組織能量擴大、專職及行政工作需求增加、物品裝備逐漸增多,整體環境也就顯得雜亂。所以,開始思考如何在不動用到原本協會預算的前提下,尋求其他可能的款源來支持修繕汰舊。        經熱心志工們多方建議,去年底即著手規劃協會的內部整理。在北區親子團主動提出捐款的支持下,我們已將總會地下一樓的辦公空間、教室場地及庶務設施(備)做了些許的調整與更新。許多往來的志工們也給予正向的肯定與回饋,紛紛稱許協會的空間變得明亮乾淨、也溫馨熱絡。十分感謝北區親子團前總團長黃永輝(黃皮)的睿智,萬分感恩全體荒野伙伴的共同支持,或許二十萬元不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但卻也展現志工強大的能量、也溫暖你我的心。        一個人可以走得遠,但一群人才會走得精彩、走得久。歡迎伙伴們多來協會走走,享用荒野遊俠回家的感覺。

推動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

2017-04-18

圖、文∕許天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為防止除草劑不當使用,造成水資源污染及危害生態環境,也為了保謢城鄉非農業用土地的安全與健康,故推動實施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一同守護民眾健康,為居住環境及生態減毒。        2016年12月29日在立委陳曼麗的安排下與農委會對談,農委會雖保守,不願意由中央制定相關管制法規,但對於各縣市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的推動,則樂觀其成。台灣目前已有兩縣市(宜蘭縣、台北市)施行「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逐步落實除草劑的「源頭管制」,並遵循「農藥農用」精神及強化「末端管控」,即: (1)   除草劑之販售對象,以具備農民資格者為限。 (2)   農業生產用地以外的土地禁止使用除草劑。 (3)   主管機關定期稽查非農用土地之土壤、水樣及動植物等檢體,確認是否違規使用除草劑,如有違規情形則加以處罰。        民國八十年出版的「台灣野鳥圖鑑」中,對黑冠麻鷺(圖1)的歸類是稀有留鳥;時至二十六年後的今天,黑冠麻鷺在都會區校園、公園隨處可見,幾乎可與城市三俠並列。早期公園、校園為了草皮管理經常使用除草劑,現今因為健康及景觀美感的考量,都會中的公園及校園中已大幅減少除草劑使用,因而土壤生態恢復,生長於泥土中的蚯蚓量增多,主食為蚯蚓的黑冠麻鷺也因此逐漸增加。        但是生態豐富的鄉間及附近的淺山地帶(圖2),就沒有像都會區公園或校園一樣幸運。2014年7月發現大山背護蛙區(新竹縣橫山鄉竹35鄉道)被噴灑除草劑,此外貫穿大山背的山區道路約21公里,道路兩旁幾乎無一倖免,於是兩旁如茵的綠草,在除草劑的噴灑後只剩乾枯的黃色;蝴蝶、蜜蜂也不見蹤影。雖然經過反應後,鄉公所答應「護蛙區」這700公尺長的路段,改成以割草的方式管理,但護蛙區以外的其他20公里山路,則礙於人力不足,仍然繼續使用除草劑。        除草劑不只除草,也傷害了居住在土壤裡的很多生物;如前文提到的蚯蚓,哺乳類動物(圖3台灣鼴鼠)也住在健康的土壤裡;還有將土壤裡的動植物碎片分解變成有機質,提供植物成長養分的大量微生物。當土壤每隔三、四個月被噴灑一次除草劑時,土壤裡的蚯蚓、微生物也都被嚴重干擾,土壤變硬,變得貧瘠不健康。        道路二側駁坎上方垂直土坡的草,原可防止土坡被雨水沖刷,噴灑除草劑後該區域的泥土因植物死亡而裸露,一遇到山區午後暴雨就直接被沖蝕流失(圖4)。除草劑的不當使用也造成水源汙染,山區鄉道常沿著溪流闢建,夏天的午後陣雨,將除草劑沖進溪中,不僅殺死溪裡的魚蝦也直接污染我們的水源。一般來說,山區道路的生態應比都會道路豐富,可常見各種蝴蝶、蜜蜂等昆蟲來採集花粉、花蜜。不過一旦這些鄉間道路被噴灑除草劑後的三個月內,這個區域將變成一片死寂;蜜蜂也因為採集到噴過除草劑的花粉,造成大量死亡。不當使用除草劑,危害了生態,也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近年來,因為政府大力推廣戶外運動,到山區運動的人增加了,不論是走路、慢跑或騎自行車,原本冀望到山區呼吸新鮮的芬多精,殊不知吸到的卻是噴了除草劑的加味芬多精。早年山區的居民懂得採集野菜、草藥食用,也常見有人將採集到的魚腥草(圖5)、車前草、大花咸豐草等,曬乾賣給中草藥店,倘若採集或食用到的是有除草劑殘留的草藥,嚴重將可能造成生命的威脅。後來,當我們在油羅田進行友善農耕後,就常有附近居民定期來田裡採大花咸豐草給雞吃,因為除草劑的關係,沒有人敢亂採路邊的草來食用。        根據2017年新竹縣市除草劑使用現況調查,都會區政府單位已經不再使用除草劑,公園道路等都由養護人員定期維護割草,但部分未維護的區域或私有空地,附近區民或里長社區協會志工維護時,有時會基於方便使用除草劑;鐵路局也是使用除草劑抑制鐵道附近雜草。新竹縣府每年撥提每公里一萬元委託鄉鎮公所,管理鄉道兩旁野草,部分鄉鎮(如北埔鄉、寶山鄉、關西鎮)以這筆經費聘僱多元就業民眾割草,部分鄉鎮(橫山鄉芎林鄉)在人口聚集的聚落「割草」,人口稀疏的山區仍以噴灑除草劑為管理方式。我們在2016年6月發現橫山大山背山區道路被大範圍噴藥後(約11公里),曾召開記者會請政府協調調整,但當年底(12月),橫山鄉公所仍繼續於大山背山區大範圍噴藥(圖6)。        邀請您參與連署,推動各縣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守護健康也為環境及生態減毒。紙本連署詳見本月快報封底,完成填寫後,請繳回就近的荒野分會,或寄至荒野新竹分會。

一場你我可以幫小動物們發聲的公民行動

2017-04-18

圖/文 莊育偉(臺北分會主任秘書) 緣起        2013年6月臺北分會正式成立,啟動都會區環境教育合併棲地保育的公民行動。隔年臺北分會正式推動「公園生態化」,提出相關生態城市訴求並要求公部門建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而為了說服公部門及市民明白原來身邊的公園可以像國外一樣很生態化,生活品質可以更好,因此志工們參考《生態指標」擬定了「臺北市公園調查記錄表」,針對臺北市內具有生態化潛能的公園進行了評選,期望與公部門合作將選出之公園進行生態優化,成為推動「公園生態化」的示範點。        2015年在當時的分會長張菁砡推動下,臺北分會第一次與管理公園的主管機關(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簽訂了地位平等、互利的合作備忘錄,之後更持續努力進行理念的宣傳、說明會、記者會的召開、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合作、推動在地守護志工培訓,甚至成為臺北市府施政目標之一。 啟動 而為了讓更多志工、民眾能擴大參與及瞭解「生態化的公園」究竟會如何?分會與棲地守護部共同製作擬定了一個輕鬆有趣且結合環境教育與倡議的親子問卷活動「給小松鼠一個家」。希望藉由題目的引導獲得生態化的認知,無形之中使參 加問卷普查的志工、民眾了解不同面向的生態指標及意義,進而能影響更多生活周遭的親友支持公園生態化,希望能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意。        這也是第一次讓志工、民眾轉以「小動物」的角色出發的模擬體驗活動、協助小動物逐一檢視與評估都會區內的主要公園,評估生態化程度(荒野度)是否足夠?再藉由問卷的回收與統計,獲得志工、民眾對於都會公園生態化程度的認知,如能每年持續進行一次活動,即可累積數據(民眾認知)與獲得年度變化曲線(荒野度上升、下降?)。 動手        2016年經過一連串的會議討論與活動細節調整,由現任臺北分會長(游晨薇、自然名:海洋)指派副分會長 (蔡國鎮、自然名:蜻蜓)擔任活動召集人,邀請臺北分會親子團(共七個團)進行內部活動,將藉由這次的運作測試,瞭解操作上、紀錄上、文字上的問題,以及哪些公園不適合親子前往(無斑馬線、交通較危險之公園),作為未來活動的調整修改依據。        於多次親子團內部宣傳說明完成後、各團依行政分區進行認養及公園普查,再經各團資料的回收與統計分析之後,終於在行動力超強的親子團協助下,臺北分會完成了第一階段進度,也獲得了數據成果,這也是荒野的優勢、可輕易於短時間內獲得代表民眾意見的數據。 守護        有了這一次的「初體驗」,臺北分會期盼本活動未來的「參加對象」將設定為臺北市市民,使荒野正式成為市民的意見平臺,逐年持續辦理與公布公園生態化的真實數據變化與程度,還有荒野對於公園生態化的訴求,藉以督促公部門正視公園生態化並形成政策的改變,成為臺北分會每年舉辦兼具環境教育與環境倡議的市民活動。 關於這個倡議活動        由於荒野為民間非營利組織(NGO),雖然志工及會員之中臥虎藏龍、人才濟濟,但會員主要仍以親子家庭及民眾居多,對於環境的破壞與相關事件的發生,「荒野」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該關心哪些議題?最後意見為何?該如何關心?這樣有效嗎?一直困擾著大家,除了自己以身作則與持續關心議題發展之餘,還能如何呢?        既然我們荒野是民間團體就應該成為民眾的發言人,因此成為「意見平臺」協助或代表民眾發聲與倡議,理應成為荒野參與倡議的方式之一。而為了避免成為公部門眼中的「僅保育團體一方的意見」而非「廣大群眾的意見」,因此「幫小松鼠找個家」未來將採取開放市民(初步設定為大臺北市市民)參與的方式進行,以「公民科學家」概念進行活動,獲得民意數據並上網公布成果報告與直接提供公部門參考,就不僅是「保育團體」的意見而是「民意」的展現。 親子團評選成果摘要        本測試由臺北親子團(北一~七團)共263個家庭、計665人參與,於2016年11月底完成內部宣導,於隔年1月13日完成(普查期程約1個半月),獲得北市503座公園之數據,也是首次取得公部門列管的公園之「荒野度」(生態化程度)評比數據(503/1068 ; 47.1%)。        依數據顯示【滿足荒野度】之比例為19.1%。(分別為A:0.6%、B:5.3%、C:13.2%),【未滿足荒野度】之公園比例高達68.9%以上(分別為D:32.5%、E:30.7%、F:5.7%),表示荒野親子團認知中,臺北市公園之生態化程度過低,顯示目前公園的規劃距離「生態化」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另安全性評估則顯示仍有9.3%的公園不太安全(無斑馬線、紅綠燈),未來將於規畫「民眾參與」時,不列入公園評選清單之中。       再將【滿足荒野度】以臺北市行政分區進行排序,依序為最高的河岸區>北投區>士林區>南港區>文山區>內湖區>信義區>中正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大同區及最低的萬華區(未滿足荒野度則反之)。 未來發展        雖然本次親子團一口氣普查了503座公園,但其實都屬於「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所轄公園的一部分(1068座),而該局其他處如:大地工程處、水利工程處、衛生下水道工程處,甚至其他單位(如:文化局、環境保護局、觀光傳播局、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都有所屬的公園綠地,如這樣的倡議活動效益不差,則可擴大成為大臺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的公園生態化倡議活動,甚至其他縣市分會的串聯來擴大倡議效益。        除了效益的擴張形成壓力,實質上對公部門而言,荒野也提供了民眾對於其施政滿意度的數據,未來可藉由這樣的探訪結果與公部門合作,改變施政方向與規劃。

認識淡水河,認識自己——淡水河棲地志工培訓心得

2017-04-18

文/何冠盈(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紫嘯鶇) 圖/謝侑儒(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綠繡眼) 圖/王唯任(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      「溪流的聲音,就像我們內在的聲音,順著溪流的聲音,你們將到達目的地。」泰郎老師的聲音還猶言在耳,但我早已被同伴的聲響給吸引走。一路蒙眼溯溪的過程裡,我都在追逐著同伴的聲音。就像我的一生都在尋求父母、老師、朋友的認同,想得到別人的肯定。這是淡水河棲地志工的期中旅行,我得到最大的收穫。原來我一直依賴著別人的肯定過活,我怎麼都沒有聽到內在的聲音與直覺?就這樣原本只是單純的想為地球做一件事,卻踏上了探索自我的旅程。        我探索著我與自然的關係。棲地的工作非常直接地與大自然產生緊密的連結。雖然我也曾抗拒、害怕。但在和夥伴為水鳥營造一個家、或是尋找四斑細蟌的過程裡,我用雙手打造出內心的理想,我感受到我的意志力在強化中。我感受到大自然給我更多的反饋。常在工作結束後,我的內心是滿滿地,充滿著更多的理想與熱忱。這些為我的日常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與意志力。我珍惜著假日與大自然接觸連結的機會,因為大自然給我更多美好的回饋。        我探索著我與人的關係。藉由這樣的一個培訓活動,主動去和一群人相識,一起工作,一起去旅行。我是何冠盈。不是誰的媽媽。在這裡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到還有一群人,和我有相同的理念,其實你一點也不孤單。而且,還有許多年輕的小朋友,大學都還沒畢業,充滿熱忱地加入這個團隊。和他們聊天常讓我更有活力,且對未來深具信心。        我探索著我與物質的關係。在做完兩個星期的「綠生活記錄」後,我好像能更退一步來看待我與物質的關係。在進行購買前,我常會事先計劃,帶好環保盒。我也會尋求其他可以替代的方式。或是就不購買。今天因我的計劃性消費,能為地球省下一小部份的資源,是我生活中的小確幸。就這樣,我喜歡這樣簡樸的生活。       真的很感謝這段培訓期間,夥伴們的陪伴,隊輔們精心設計的活動,第一銀行對這樣環保活動的贊助,和家人的支持。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是不可能經歷這場美麗的探索。

荒野守護的四斑細蟌 讓您知道!

2017-04-18

文、圖∕黃俊選〈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生態淡水河棲地專職 自然名:蜻蛉〉        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1972)在五股溼地被發現,已經過十年了。牠是被國際自然保育組織(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簡稱IUCN)的近危物種(Near Threatened species),該保護現狀比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IUCN需常對此範圍內的物種級別進行重新評估,以確保其危險狀況。觀看五股溼地的環境變化,包括潮水量無法補足、棲地逐漸陸化及破碎,以及人造廢棄物的丟棄及相關汙染。        恐怕不只是這塊牠賴以生存的家,更是許多棲息在此的萬物,共同面臨的問題。以全球四斑細蟌分佈來看,不只在台灣,還有中國廣東、日本、韓國、香港等處,卻不一定有在做長期監測及生態保育工作。所以牠的棲息狀況,更是一大擔憂。近年來,台灣除了五股溼地有四斑細蟌以外,陸續在磺港溪口也被發現。不過其數量卻不見穩定成長,反而在下降。        台灣學術及研究單位對台灣四斑細蟌之研究甚少,長期監測僅能仰賴民間團體如荒野保護協會等志工,其留存資料多半零碎或未經整理。於2015年荒野當時的理事長 賴榮孝(自然名:菩提樹)、台北分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副分會長兼主任秘書游晨薇(自然名:海洋)之建議下,首次動員志工及前輩開始整理龐大資料,主以荒野保護協會名義,與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合作,於第六屆台灣濕地生態研討會中,進行學術發表。        期間,協會也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林業試驗所等研究單位,共同擬定相關保育計畫,如生活史研究等。2017年初,我們也於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上,與特生中心發表於磺港溪口,採以標放法估算四斑細蟌族群數量之學術發表。從2015年起,我們不僅整理十年資料,找到對其生態保育的目標,也與學術及研究單位共同合作,學習相關技術,研擬相關規劃。期待未來,我們可以守護更多像四斑細蟌一樣的近危物種。

減塑日記

2017-04-18

圖、文/陳君瑜(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高雄三團小蟻團 小蟻:平安龜、大蟻:魚媽、章魚) 減塑,絕對不是喊一天的口號!        一家三口今年加入荒野親子高三團,7/9-10第一次團集會,受到石狗公的震撼教育,沒有任何藉口、沒有什麼議題更重要了。7/11拿起了手邊的回收紙簡單畫格子,開始減塑生活,每日詳實記錄與互相提醒,到現在已經紀錄了半年的本戶每日一次性塑膠使用數量。家庭生活中多了一件共同的、重要的事。根本上,就是一種“生活習慣”的改變;把不方便視為理所當然,也就比較能持續與安然處之。        除了隨身帶著筷子、湯匙、不用吸管;在外用餐,尋找不用一次性用品的早餐店、餐館。(之前曾經到台南工作,為了找一間沒有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店,走了快20分鐘;也曾經,有店家要求我外帶去便利商店吃,我就跟她說:那算了我不吃了!)若真的誤闖,就開口問老闆、請求老闆並回應老闆懷疑的眼神(這件事情對章魚比較困難,但是為了減塑,章魚爸最近進步了,他會主動跟早餐店老闆緩慢地用他想了很久的台詞解釋說:漢堡不要醬(因為就沒有裝塑膠袋的必要)、不要塑膠袋、直接裝在盤子上、飲料不要用塑膠杯、不要吸管…。        那個「零塑」的早晨,一家三口分吃著一個沒有醬的漢堡,竟然覺得異常美味!)。一家三口努力在沒有吸管的狀態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飲用飲料,有時看來還真呆。有時候,很想來一杯冰冰涼涼的,就一起吞吞口水,想說回家喝水好了。買菜背了一堆保鮮盒去菜市場,買東西也盡量用環保盒具和環保袋,若忘了帶就寧願不買。將減塑刻在心上,就不會忘記。而習慣改變了也就比較能安然處之。 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塑膠用量呢? 其一:買菜        食材包裝真的是一個很難解決的難題。阿嬤去菜市場、我們去全聯或台糖量販,雖然背了環保袋和幾個環保盒,但是食材、魚、肉的既有包裝,都是很可怕的一次性塑膠。對買菜的家庭主婦真的很難,到了超市發現什麼都不能買。除非都外食,才能看不到塑膠袋,若要自己煮,反而很難買到裸菜、裸肉等食材。我們家又是很少外食的家庭,早餐晚餐都是。買麵包,現在許多的店家麵包也都包裝好,只能盡量自己做麵包,這個部分我尚未找到解套的方式...。 其二:零食        我們家的章魚和平安龜都是很容易肚子餓的,平安龜現在已經慢慢習慣零食從小餅乾改吃水果,而且會主動拒絕別人給她的餅乾與飲料(因為有塑膠包裝與吸管)。但是章魚在辦公室,還是需要小餅乾解決(最近找到方法,裝一大瓶堅果給章魚充飢)。別人送的禮盒裡也是許多小塑膠包裝,只能盡量跟朋友說:對不起,不要送我們了。 其三:電子零件        不論是實體商店還是網路商店,塑膠包裝都很多,我都會+N..... ,如圖2可見到。11月魚媽辦了半天的科學電路課程,塑膠量就暴增了,不過這是魚媽的工作所以也是很頭大。        習慣可以慢慢改變,我們一家三口確實有在執行,把減塑放在心裡,慢慢調整習慣與找尋買東西的方法和可以配合的店家。真的非常非常希望整個社會的氛圍、政府的作為與大眾的觀念,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前進。        看著別人手上拿一堆塑膠袋、飲料杯卻無感,看著每天霧濛濛的天空,心中會有一點孤單與無奈,心裡也還有許多抱歉!抱歉的是,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享受了許多便利好處後,把世界搞得這麼糟糕。然後,現在要求下一代不要享受這些便利,要減塑。還好我們家的平安龜很溫和不抱怨~很愛海龜~很愛地球~她是我們家最堅持的,是平安龜的認真與不妥協帶領我們一家人~謝謝妳,平安龜!        加入荒野,除了減塑之外,還有低碳、不吃牛肉、不買含棕櫚油的食物,我們都開始在生活中進行改變了。 謝謝荒野,讓我們有這個改變的機會。 方便生活=塑膠無限、地球無望 減塑生活=身體力行、刻在心上 減塑,不是喊一天的口號!是永續的生活態度。 接著呢?我們會繼續往第七個月、第十七個月邁進。一起為地球加油~

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___減塑行動

2017-04-18

文、表圖/凌宇震(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高雄三團奔鹿團育成會導引員,自然名 : 斑鳩) 源起        身為荒野保護協會一員必然看過紀錄片”塑誰殺了信天翁”。太平洋上中途島是信天翁重要繁殖地,雛鳥要順利存活成長除了避開天敵侵擾外,最重要就是食物充足。但是洋流牽引了太平洋裡塑膠垃圾集結到此,卻成了信天翁的噩夢。因牠覓食的天性看見海面有食物的動靜大口一咬、先吞再說,殊不知吞下多少塑膠垃圾,反芻給幼鳥食用在無法消化情況下,幼小生命無奈斷絕,而不少成鳥亦同難逃劫數。是誰殺了信天翁?答案是人類使用過度、任意丟棄的文明產物--塑膠。        荒野親子團高三團105年度育成會會長石狗公在年度第一次團集會即邀請所有團員夥伴由自身做起落實減塑生活,實踐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於焉愛護地球的一群人減塑行動元年啟動! 發想        減塑生活方案如何執行?很簡單,是以家庭為單位記錄每日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連續記錄6個月後依總和數量取得每日平均數為基準,後續6個月的每日使用量必須低於上半年的每日平均數至少減1個量。自105年7月開始,每6個月的統計成果將分別在106年1月、6月團集會發表。 例如 7月全月使用98件/31天=3.16件;8月3.5件、9月4件........再平均出6個月累計平均數。  例如平均數是3件,那下半年要達到平均數是2件... 不然就是  總計量/184天=每日平均數   執行        每天,夥伴們為著平時工作及日常生活忙碌著,同時也撥空投入親子團團務籌畫不少時間,那麼減塑行動的紀錄是否造成負擔?紀錄情形是否持續呢?近105年12月底開始請同團夥伴回報記錄數據但回饋速度不如預期,隱約可知這行動執行狀況可能被忽略了。為促進效果,也建議夥伴即使未記錄也能提出一個數作為標的而為下半年落實減塑的目標。        生活上減塑從何著手呢?除了使用環保餐具、攜帶環保袋或容器、既有塑膠袋重複多次外,還有什麼方式能運用呢?生活減塑方便嗎?一般習慣能修正嗎?或許還有另類的減塑方法!或者執行上障礙重重使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來個問卷調查問問夥伴各種減塑方法的執行率如何?又遇到怎樣的困難呢?而後能集思廣益尋求改善方式。 後記        在短短2周時間帶點強迫、緊迫釘人的方式的催促夥伴回饋數據及填報問卷,至此總算在106年1月團集會前彙整完成(如圖三)而能順利公開發表成果。        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各種減塑行為執行率普遍落在50%至80%之間;每日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以2~4個為最。蓋可顯示普遍夥伴們均身體力行減塑行動,如此成果自認值得欣慰,亦顯見參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夥伴們,經由活動演練、經驗分享或環境體驗、耳濡目染而能內化自然、習慣的願為地球環境貢獻一份即使微薄但務實之力。感謝大家願意一同努力!        另關於問卷調查係模擬類似教案的方式之試作,重點如下: 1.選定一個主題或期望目標 2.透過觀察、調查,收集資料、統計分析。 3.分析後歸納重點、類別而發現問題、瑕疵或比對原計畫能改善或擴增的議題 4.將議題檢討出可行方案而為後續行動依據並執行。

桃園[週週見]集氣 氣候變遷小組[桃氣]應運而生

2017-04-18

圖、文∕林子涵〈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組長,自然名:筆筒樹〉        11/29-12/20荒野桃園分會[週週見]舉辦連續4場講座,一系列以小農及民眾家庭為對象,主題圍繞著「餐桌上的氣候變遷」,意外地吸引民眾熱烈參與,場場爆滿! 由於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的關心度明顯升高,於是桃園分會順勢成立[桃氣]-桃園分會氣候變遷小組,期望號召更多民眾結合在地生態、生產、生活等特色來推展橫跨桃園山海埤塘及都會間的低碳生活,為減緩暖化、守護棲地共盡心力! 親子家庭更關心[氣候變遷]        此場週週見的成功,首當感謝台北氣候變遷小組志工們於去年夏天首次南下桃園舉辦[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並擴展年齡層至親子家庭,在兩地熱心志工的合作下,首戰告捷!由於在地親子家庭參與的互動效果十分熱絡,總會小組與桃園分會決定再次合作,以週週見的晚間講座來推廣同樣主題,而此次除了邀請親子家庭,更於地球篇及棲地篇兩場場次嚐試邀請在地農漁牧朋友,共同分享餐桌低碳化,如何延伸到在地食農產業! 網路文宣EDM助攻達陣        如何擴大並吸引目標對象於每週二的晚間連續出席四次?是此次講座的考驗。極其幸運的是筆者參與了荒野編採培訓,學了EDM電子文宣製作方法,正好派上用場,再加上荒野總部名師群:白海豚、二葉松、樹、茄苳、靈芝及飛魚的全力支持,於是連續六週以不同的EDM主題發布於臉書及Line等各網路社群,並特別獲得[悅讀荒野]萬人臉書平台協助發布,終於在11/29展開首場講座,讓桃園分會場地座無虛席。聽眾除了民眾家庭,也有企業老闆指派員工及農莊夥伴前來參與,老中青及小朋友們共聚一堂好不熱鬧。 講師群名不虛傳 聽眾持續回流        更棒的是來支援此系列的皆是荒野志工名師! 第一週由[白海豚]開講地球篇揭開序幕,一舉成功地喚起聽眾們對氣候變遷的警覺及關注,討論互動高度熱絡;第二週棲地篇由[二葉松]擔起重任,以水稻田的豐饒風采再現,清晰地勾勒出台灣永續棲地[生態+生產+生活]的最佳願景。此場吸引了喜愛農事丶重視自然健康的民眾家庭共同參與。接下來家庭篇,[樹]巧妙地引導大小朋友扮演一晚總鋪師,熱烈地討論設計菜單,讓在地食材完美提昇低碳美食。最後完結篇由[靈芝]介紹城市的悶熱議題及解決方案,[茄苳]帶大小朋友DIY懶人樹箱,全場鬧烘烘卻井然有序地進行製作及交流發表。結尾在行動篇的分享上,參與者面對氣候變遷,紛紛表示因為理解了暖化問題,因此願意嚐試改變,找出具體可為的行動就努力以赴! 連孩子們都投入自發學習,而且認真的態度不輸給大朋友! 這一系列講座,寓教於樂,五位志工講師以實力接棒,每一場次都讓現場學習氣氛高昂、收獲滿滿,令人感佩。 延續關注能量 成立桃氣小組        系列講座結束了,成立氣候變遷行動小組的能量卻逐漸增強;不到兩週的時間已有12位在地夥伴願意加入桃園[氣候變遷小組]! 深切感受到渇望引導低碳生活,推廣三生(生態/生產/生活)的在地能量!        在此要非常感謝總會飛魚及北氣小組的支持,桃氣已於2017年1月6日正式成組,將從在地的餐桌開始,再延伸至樹調、節能行動及能源探討等影響暖化的各種關鍵議題。歡迎關心氣候變遷與棲地生活的朋友們一起支持減緩暖化,並協助更多的民眾參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