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

2016-10-07

文、圖/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 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臺灣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於2016年9月3至4日圓滿落幕,荒野保護協會受邀於大會發表專題演講《超越你丟我撿?潔淨海洋的挑戰與機會》,與會之產官學民各方代表也通過「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2016 Call for Actions on Sustainable Ocean)」,為臺灣的海洋事務發展提出37個政策方向和具體行動。本期荒野快報節錄其中與協會關注之海洋議題相關的兩大政策面向中的12項建議,特別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汙染在本次大會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整合事權,潔淨海洋環境 (1) 以區域的觀點,整合海洋環保事權,由環保署統籌規劃,訂定〈海漂垃圾處理方案〉,協調整合交通部、內政部、農委會、海巡署等機關,加速推動潔淨海洋之整合事務與具體作為。 (2) 結合相關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籌措適當經費,研究設置「海洋廢棄物專案辦公室」,釐清海域污染之來源、組成與影響,訂定海域廢棄物清理標準作業程序,以及海域各類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再利用辦法,使廢棄物成為資源。 (3) 儘速制定與公布限塑政策,加強民眾宣導,訂定有效辦法,以提高塑膠袋使用費用、限制民眾使用塑膠產品,並加速抑制塑膠微粒之海洋污染。 (4) 參酌國際海運或港口的相關公約規定,研究制定《水域清潔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或增修《海洋污染防治法》,以減少臺灣海域及港口之污染。 (5) 由交通部協助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推廣工業港、漁港轉型為「綠色港灣」,並建立船舶型式、動力及電力系統、能源效率、燃料淨化、岸電使用、管理及設備操作等綠色船舶規範,以及國際通用的船舶綠色產品標準。 整合規劃,建立海域秩序 (6) 建議行政院確訂與公布預定進程,加速整合相關人力與資源,以宏觀格局,依法成立「海洋委員會」及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國家海洋研究院等附屬機關(構);或儘速邀集相關部會研商,積極立法,推動設立「海洋部」,以建立我國功能完善的海洋事務主管機關,從而引導國家海洋永續發展。 (7) 將「海域空間規劃與管理(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列為海洋與海岸管理政策的主要內涵,並以生態系統及永續發展為基礎,釐訂整合性海域空間永續發展推動策略,作為不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海域空間規劃利用之指導原則。 (8) 編列充裕預算,積極進行整體性、長期性海域資源調查,建立科學用海之生態與環境基礎資料,作為《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及未來海洋資源地區與海域空間規劃管理之依據。 (9) 儘速研究制定《海域管理法》,依據海洋自然與人文屬性之基礎調查,進行「海域功能區劃」,建立海域多元使用之新秩序;並由行政院建立海域多目標使用整合協調之平台與競合處理之機制,優先解決海上風場與漁業、生態保育及海洋環境保護間之衝突。 (10) 海洋及其資源為國家所有,人民依法取得使用權,惟政府應建立民眾與權益關係人參與機制,維護既有合法權益、傳統漁業及原住民傳統用海,促進海域永續利用與管理,建立共存共榮之友善海洋環境。藉由國內外海岸管理案例,致力宣導海洋保育之重要性,踐行資訊公開原則,並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權益關係人之溝通,以落實《海岸管理法》的保育、防災及永續利用之目標。 (11) 海洋能源包括風力、潮汐、海流和溫差等,其開發涉及繁複法令和不同機關,相關部會應研商簡化其開發申請與審議之行政流程,並研究解決未來《國土計畫法》、《海岸管理法》、《環境影響評估法》及海床鋪設電纜等審議作業之重疊性。 建議 (12) 依據本次研討會專家意見及國際趨勢,我們建議政府相關機關應重視下列議題,擬定推動計畫,組織國內研究群組,並加強國際合作,作為臺灣邁向國際合作、共同解決區域問題的重點計畫:一、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之研究(Study on climate change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二、塑膠廢棄物之抑制(Control of plastic waste); 三、海洋能源及離岸風場之發展(Development of ocean energy and offshore wind farm); 四、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Preserv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五、海洋保護區網絡之建構(Establishment of MPA network);六、永續漁業之合作(Collaboration for sustainable fisheries)。 (2016年9月4日「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所有與會者一致通過。)

沙灘上,要抓寶還是撿垃圾?——淨灘直擊的寶可夢現象

2016-10-07

文、圖/溫郁琳(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溫帶雨林) 給 親愛的寶可夢訓練師: 抓寶的同時,自己垃圾不落地,也順手帶走海岸上的垃圾…… 讓神奇寶貝們在美麗的海灘跑跳(Gotcha)! 讓眾訓練師們在潔淨的海灘冒險(孵蛋)! 風靡全台的「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GO)」遊戲,讓宅在家中的現代人走到戶外。但是,身為神奇寶貝訓練師的您,抓寶的同時,是否讓自己的垃圾落地了?還是,有順手帶走沿途的垃圾呢? 九月的週末在新竹南寮漁港辦理的淨灘活動,我們直擊到了寶可夢訓練師奇景。天候不錯的上午約七點至八點,此處群聚了許多民眾,捧著手機漫無方向地遊走著。由於民眾的數量遠遠多於淨灘報名人數,讓當天淨灘活動上演了一場不尋常的畫面:沿著海岸線上的堤防,沙灘上是組成小隊行動的淨灘夥伴,拖著大大的垃圾袋,低著頭默默撿拾、分類垃圾;另一端的草地上,是為數眾多的訓練師緊握著手機,低著頭以緩慢速度在人群間相互穿梭。 同時,我們透過「淨灘達人LiveShow.海洋靠你救」Facebook 直播活動傳遞第一線的觀察,因為再多的文字說明也抵不上真實影像的衝擊。這項活動是為了鼓勵每位關心海洋的個人,透過臉書直播功能,以自己的視角與影響力,帶領關注荒野Facebook 專頁的11 萬名粉絲們從不同角度認識、瞭解淨灘。目前活動仍在進行中,歡迎前往活動頁面,瞧瞧我們在南寮漁港直擊一幕幕海邊撿不完,陸上又繼續丟的景象。 沙灘上的垃圾 陸地上的垃圾 所以,踏上沙灘的我們,要抓寶還是撿垃圾呢? 我們肯定寶可夢的魅力,讓許多民眾展開行動走出戶外;更期待神奇寶貝訓練師們可以真正地觀看身處的環境。跳脫虛擬的趣味,面對真實的現場,好好思考如何與自然生態相處,而不是在虛擬載具中構築另一處美好世界。

大肚山守護夏日紫斑蝶活動

2016-10-07

文/郭秋幸(自然名:小白鷺) 圖/陳嘉瑞(自然名:蟲言蟲語)、蔡佳真(自然名:赤皮)   大肚山定觀點介紹 荒野臺中大肚山組從2015年11月起固定在臺中市瑞井社區進行定點觀察,瑞井社區雖然距離臺中市中心不到30分鐘車程,但仍保有傳統農村濃郁人情味和懷舊的土角厝。 大肚山台地降雨量低,由鵝卵石和紅土所組合的地質相當不保水,成為全臺最乾旱的草原生態系,瑞井社區三口井是早期山上自來水系統未普及前主要的飲用水來源,其水源來自於水井上方森林的滲透水,倘若森林遭受破壞斷絕水源,這三口井便會失去其功能。當然在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下,瑞井居民已經不需要前往三口井打水生活,而這三口井周邊的小徑便轉型成為社區營造中,居民休閒運動的步道。 荒野大肚山組夥伴在蔡志忠老師(自然名:大頭茶)的帶領之下,在三口井上方森林持續二個月的植物調查,經由老師分析的資料發現,森林裡調查的樹種因為氣候與土壤乾燥,所以生長特別緩慢,透過比對歷史資料發現,平均樹圍七年只有長胖0.49公分,所以森林裡的每一棵植物都彌足珍貴。 守護紫斑蝶活動源起 大肚山除了有其特殊的草原生態系植物,同時也是紫斑蝶遷徙的重要路徑,四、五月份定點觀察時,夥伴們發現,成群結隊的紫斑蝶不斷從我們身邊與頭頂上飛過,在這二個月期間,瑞井社區居民也紛紛捎來訊息,通知夥伴們紫斑蝶湧現的盛況。 持續半年的定觀活動也加深了夥伴們和瑞井社區居民的互動,透過多次交流對談中,瞭解居民對除草劑和除蟲劑的使用習慣與蚊蟲影響生活環境的困擾。基於對生態平衡的考量,夥伴們討論取得共識後,計畫舉辦第一場瑞井社區居民的推廣活動。 為了引起社區居民和小朋友能對瞭解周邊生態環境的興趣,大肚山組的夥伴透過會議討論決定以紫斑蝶為起點,透過社區內的推廣活動喚起居民對社區周邊自然環境的關懷與重視。 守護夏日紫斑蝶推廣活動過程 大肚山組成立時間短,夥伴人力不足,面對此推廣活動的策劃、安排與人力動員,難免感到惶恐和擔心。籌備過程中,不僅受臺中分會長游永滄(鵂鶹)和分會夥伴的支持,中部各定觀點夥伴紛紛提供支援(勝興組、霧峰組、大坑組、合歡山組和彰化組),給大肚山組最大的鼓勵和實質的支持,並積極參與籌備規劃會議與活動預演。 活動開始前的一場大雨,讓大家心中忐忑不安,待活動開始時間接近,居民陸陸續續加入,心中那顆大石頭終於放下。各定觀點夥伴到場相挺,提供活動創意,且熱情活力投入,我們一起共同完成這場貼近社區居民和社區環境的推廣活動。並透過此推廣讓社區居民瞭解這塊土地的獨特性與生態的珍貴性。 結語 荒野臺中大肚山組選擇在一個農村社區作為定觀的起點,雖然曾為定觀點的選擇是否適當而徬徨過,但透過小組會議凝聚大家的共識,讓大肚山組走出和其他定觀點不一樣的風格與目標,以持續記錄的物種調查進行觀察,加入歷史文化層面的田野調查來瞭解這片土地。並透過與居民的互動傳達荒野對自然環境尊重和守護的理念,荒野臺中不僅走入荒野,也走入社區,希望這股愛護土地、尊重在地文化的力量,能透過持續的定點觀察活動不斷擴散、持續傳播。

守護環境,從1開始

2016-10-07

文/陸淑琴(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黑眶蟾蜍)、圖/荒野保護協會 自從318 學運以來,公部門比以往更積極地邀請公民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建設規畫的前期討論,如營建署針對國土計畫的公聽會、水利署針對南部水資源管理的工作坊等。雖然公告訊息的方式還稱不上友善便民,但獲得資訊的時間已提早了幾天;超過會議時間才收到公文,或是動工了才知道有工程施作的情形也少了一些。 推動公民參與,中央部會比地方政府還要開放許多,如環保署的環評會幾年前在環保運動前輩的努力下,除會議資料在會前於網路平台開放下載,記者也可進入會議中進行影音記錄、轉播,結論表決時記者仍可留在場內;民眾也只需現場換證即可進入會場旁聽及登記發言,如旁聽人數超過會場容量,便另闢空間提供會議現場影音轉播供旁聽。反觀高雄市政府在8 月31 日召開的環評大會,卻走了回頭路:除嚴格限制與會民眾人數外,會場中禁止錄音、錄影、拍照、轉播;當天開放民眾發言提問的人次共12 位,每位3 分鐘;發言加旁聽及記者(亦不得攝、錄)共20 位,其他有意旁聽的民眾僅能在場外守候。除此之外,會議中要求發言皆未獲得主席同意,若要取得旁聽或發言權,僅能於會前規定時間內下載報名表單填寫個人資料及發言內容並限傳真回覆,且由府方人員電話通知才算報名成功;會議前依報名清單換證,於入口處確認佩戴發言證或旁聽證者才得以入場,如此嚴格把關,頗有演唱會憑票入場意味(或憑良民證入場),不得讓人更好奇限制如此嚴格的背後原因。 在自然資源有限的臺灣,公共建設規畫及政策制定,皆與每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息息相關,如何達到平衡需要透過討論取得共識。公民參與讓決策者能獲取更多面向的資訊,避免依據片面資訊進行決策,讓環境永續經營,而非僅落實部份人的正義。 公聽會、審查會、說明會皆在平常週一至週五上班日進行,若要每場參與實在不容易,且讓人擔心,若不是自己的專業,該如何回應?換個角度想,為自己請一天假,把時間用在公民參與,不為任何團體,就為多瞭解自己生活的環境會遭遇什麼樣的未來;也許不是自己熟悉的領域,無法提供專業建議,但比起僅短期停留協助規畫的顧問公司,在地長期居住、生活的您,一定更瞭解實際狀況,甚至於未被專業人士察覺的問題;更可以透過會議裡,民意代表(議員、鄉長、立委)、審查委員的發言、專家學者的觀點或是在地居民的訴求,或從其他人提出來的問題了解彼此關注的焦點有何不同。除此之外,每個人都可成為資訊透明的推手,把您獲得的會議訊息傳遞出去,或在手機結合社群網站即可網路直播的現在,讓無法親自與會的人也可以透過轉播掌握會議即時動態。   「從1開始,守護環境」。 推薦給關心生活環境的您: 1年請假1天參與1場公聽會、環評會、說明會 1季踏查1次荒野分會守護的棲地 1個月參加1場環境講座 1週觀看1 集公視「我們的島」節目 1天關注1 則環境議題新聞 1餐包含1項友善環境的食物 1年捐出1%所得給環境守護團體

從解說教育到棲地守護

2016-10-07

文/宋明光(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新任召集人)、圖/荒野保護協會 今年6月在新莊歡喜熱鬧中慶祝成立21週年之際,協會也由最初始臺北成立時的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發展到至今11個分會12個工作委員會。荒野數千位志工分別隸屬於不同的服務領域,各自依任務需要而發展出不同的訓練與小組。組織不斷擴展與開枝散葉,志工分工合作,但一切的基礎本質,仍是以協會宗旨「棲地守護」為基礎。我在此刻承擔荒野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召集人,除了承續過往前輩所留下的穩健基石,也期待能為解說教育注入更多元的可能與開展。 自然解說員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如果問「荒野解說教育與一般的解說教育有何不同之處?」,回顧荒野二十一年來的解說發展脈絡,解說員結訓後的「定點註冊」制度,應該是奠定解說員能在地深耕的關鍵。藉由定點觀察,讓剛結訓卻對生態知識還很初淺的解說員有一個長期自然觀察與學習的基地,每一筆自然觀察的記錄,也成為棲地守護的基礎資料庫。解說員在定點中透過推廣活動,來邀請大家加入協會或是與社區結合,有不同多元的發展,提供解說員服務的平台。荒野解說員散佈全國,全國有五十多個定點,這就是透過了個人、定點生態、分會組織之間的連結,構成環境守護的點、線、面。每一個棲地定點,無需水泥硬體設施,就能完成遊客中心的解說導覽的功能,這也就是「定點=無實體自然中心」的概念。 在過去您所聆聽解說的經驗中,一場精彩或是讓人感動的解說,它的內容涵蓋了哪些元素呢?大部份的人覺得印象深刻的部份,應已超越知識的層面,而是在解說或引領體驗活動之中,勾起了我們內在心靈的共鳴、或是生命經驗的感動與啟發。也因此,荒野的解說內容並未侷限於知識,也同時融合了開啟感官與自然連結的「生態心靈風」、透過體驗與分享探究主旨的「探索體驗教育」等。「法無優劣,應病者良」,不管用任何方式任何技巧,只要有效、能影響人、能感動人,就是最好的方法。期待透過不同的解說引領與活動方式,讓民眾在認知、情感、體悟中對環境疼惜與認同,最後願意付諸行動,友善、回饋、守護我們的環境。 荒野解說教育的發展,在招訓時的所設門檻並不高,我們期待透過素人解說員的參與,讓更多對生態有興趣的人有機會一起來關心環境、為環境發聲。願心、熱情、持續,就是我們尋找夥伴的期待與標準。荒野的解說技巧,也由原本單純的單槍匹馬「隨機式解說」,發展到群體作戰、心法陣法兼修的「天龍八部」,在做中學,並融合了解說教育與棲地守護的實踐。 未來以「自然達人」、「EEE體驗式環境教育」、「生態心理學」為荒野解說模式的三大推動主軸:自然達人仍以定點自然知識為基礎,累積生態資訊的傳達,近年更發展成在每年地球日時的全臺定點聯合棲地調查,讓各定點的記錄整合成為有更意義的生態資料;EEE體驗式環境教育希望更有系統的引用體驗教育的方式,結合生態遊戲,並強化帶領反思的技巧,融合成具體驗教育風格的環境教育;在氣候強烈變遷的時刻,大地受到許多的創傷,我們的解說要融合大地的啟示發展環境意識的體驗教育;生態心理學則以John Seed所傳授的「眾生大會(Council of All Beings)工作坊」為代表,透過活動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創造直觀及情感上的深刻連結,並宣揚荒野地保護的心靈意義。 多元化的解說模式,提供給個性特質不盡相同的解說員、風土文物各異的定點,可依自己的特色來選修。加上過去發展過輻射式解說、主題式解說、主旨式解說、體驗式解說、心靈風解說、療癒系解說、解說三面向(認知、情感、行動)等教材,堪稱荒野解說的天龍八部。未來,因為更多夥伴的投入、創意與奉獻心智,將有更多蛻變演化的可能性。

支持高雄茄萣溼地成為國際級溼地

2016-10-07

文/荒野保護協會 茄萣溼地位於二仁溪南邊,屬於高雄市西北端的茄萣區,前身為「竹滬鹽田溼地」。1991年因興建興達遠洋漁港所以鹽田停曬,所挖取港區的沙土堆填在此,除雨季降雨外並無其他水源挹注,但仍全年維持有水的狀態。 興達港特定區的發展不如預期,這片閒置的土地經過多年未有人為干擾,而逐漸演變成現今茄萣溼地的樣貌。在不同季節時各類候鳥紛紛來訪,至今已紀錄到鳥種達166種,鳥種豐富度為全臺第三,其中更包含多種保育類候鳥,如黑面琵鷺。根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到茄萣溼地拜訪的黑面琵鷺數量每年皆超過150隻,2015年時曾多達285隻,今年則有173隻,佔全球數量5.1%,已達國際級溼地評選標準(一處溼地棲息有單一種水鳥全球1%以上的數量)。 然而已具備國際級溼地條件的茄萣溼地,仍依2002年的興達港特定區計畫進行道路開闢,2011年經1-1號道路將溼地分割成南北二區,而1-4號道路的開闢,將把北區的溼地再度切割成東西二塊;高雄市政府於今年8月31日通過1-4號道路開發環評審查。因溼地目前暫定為地方級,故環評審查僅在地方政府施行,未依已具備之國際級條件進行更加嚴謹的審查,且部份環評委員未循環評細則規定迴避,未來道路開發將造成溼地破碎化。 為保留完整溼地,請大家支持茄萣溼地成為國際級重要溼地,並請高雄市政府提出替代方案,避免開發道路造成珍貴溼地破碎。 時間 事件 2002年 高雄興達港特定區計畫通盤檢討,擬定1-1號(1840m)、1-4號(900m)、1-6號道路(594m)。 2011年9月 營建署將茄萣溼地列入國家重要溼地,面積171公頃。 2011年12月 1-1號、1-6號道路完工,總工程費用6億1千萬元。 2014年7月 1-4號道路開發環評有條件通過,條件為開路後每年封路半年供渡冬鳥類棲息。在地居民針對環評結果提出行政訴訟。 2015年2月2日 溼地保育法施行。 2016年1月 2014年通過的1-4號道路開發環評,因環評瑕疵,經在地居民提出行政訴訟,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撒銷環評。 2016年4月 高雄市政府重啟1-4號道路開發專家小組環評初審,提出四項替代方案評比。其中替代方案四與1-4號道路僅有0.02分的差距。 2016年8月 高雄市環評大會,1-4號道路開發審查10:5通過環評。 環團聯合聲明稿〈強烈譴責!高雄市政府強行通過茄萣1-4 道路〉: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60901/4918 未開闢1-1號道路的茄萣溼地,粗線內為重要溼地範圍(攝於2009年4月)   1-1號、1-6號道路完工,茄萣溼地被一分為二(攝於2012年3月)   若開闢1-4號道路,則茄萣溼地被切割成3塊,棲地碎裂將影響在此棲息的生物,包含黑面琵鷺(攝於2016年2月)

經濟體制與環境保育的轉型正義

2016-10-07

文/林意彬(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自然名:陽光子) 時序入秋,氣候變遷的效應依然持續,能源小組的腳步也沒有停下來,而《天翻地覆》的研讀也邁入第三章(註1)。 本章的議題觸及到政治學的範疇,探討有關公共事務與私有領域之間的關係。諸如與我們民生息息相關的事業(註2),在公辦與民營之間的取捨,以及在中央與地方的配比。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總是試著架構出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但顯而易見的,人文科學遠比自然科學複雜得多,不容易用量化、數據化、與公式化方式去推演。從前面章節我們理解到,科技不是氣候變遷的成因,也不是終極解決方案,「人」才是,或者說 「人心」才是。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公部門一般有效能低落的事實,而私有化卻有重利潤輕(社會)責任的問題,兩者間的平衡總在拉鋸著。變通的方式也許是,有限度的私有化但課徵「合理」的稅賦(註3)。 無異議地,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徵稅的公平性、合理性與合法性。只是合法容易,立法通過即成。定義其公平性及合理性才是大學問。我們如何去定義一個標準,既符合公平亦符合正義?而政府方面能否有魄力去確實執行呢? 困難在於,舉例來說:如使用者付費這淺顯易懂的概念,當它侵犯到自己利益時,誰又能夠不抗拒?再者,國家為了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理由,總開多條方便之路。有心之人都可「合法」地避開費用付出。其他,更不用說為了達成稅賦公平,卻又衍生出更多入不敷出的情況(註4)。 然而稅賦之後,資源的分配在各項因素的影響下,無可避免的對弱勢團體5 再一次的霸凌。當國家機器與利益結構畫上等號,且與相對強勢團體結合,情況更是惡化。 經驗得知,人們往往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又帶出更多的問題。行政上是如此,科技上是如此,氣候變遷是如此,人類也如此生生不息的歷史重演。 該思考的是,我們一直想要解題,從歸納分析上去處理卻事倍功半。我們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會議,卻產生更多更複雜的發展。 是否換個角度去理解,從人本思考著手,於教育去變化人心,發揮同體大愛的精神,喚醒全民全新的「公民意識」? 是否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註1:娜歐蜜‧ 克萊恩《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為能源小組讀書會目前讀本。第三章重點摘錄:https://goo.gl/CC8dxx(楊逸婷整理) 註2:能源、水資源、林業、通信、交通、軍事支出等。本章參及的為能源之電力。 註3:碳稅、空污稅、燃料稅、富人稅、所得稅等。 註4:如稽核稅務人力的增加、機關組織架構的膨脹( 官僚組織)、官僚主義的產生。 註5:在種族、經濟(收入)、教育、政治、社會地位、甚至是身心障礙的弱勢。

夢田——荒野的綠獎計畫

2016-10-07

文/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理事長) 「植物之所以是綠色,因為葉綠素能行光合作用。『綠』代表著一種為生態產生正面的能量。綠獎,齊心凝聚綠色能量,將友善環境的傑出計劃和創意聚集,激發更大的能量。」──綠獎精神(摘錄自綠獎徵選網站) 由聯華電子主辦的綠獎徵選活動,提供總獎金100萬元台幣,給得獎的生態保育團體,藉以支持、鼓勵生態保育團體提出具體環境永續發展和具開創性的計畫,共同許下長期守護臺灣生態環境承諾,並希望藉由綠獎讓大眾更重視保育的重要。 五月底我與新竹分會主任秘書張靜珠一同參加綠獎徵件說明會,此時心中對綠獎還有些疑問,該如何提出?有哪些計畫可以提出?協會的哪些守護工作可以申請呢? 在徵件說明會上,主辦單位說明了徵件及甄選的時程(7月29日前報名、8月22日公布、9月2日上傳影音檔、9月15至30日網路投票、9月23日現場報告),一切的時程都決定在7月29日,將所有計畫書上傳至網頁完成報名手續,而7月29日能否上傳成功,則取決於6月至7月間是否能順利統籌相關相片及荒野守護的故事。 6月份忙著學校期末事務及荒野的年會、理事長選舉;7月份忙著學校暑期輔導課課表編排、國中生科學營隊、教學組業務交接及荒野部分業務的承接。在忙碌的日子中,腦中也趁著閒空的零碎時間思考、選擇及組合。 綠獎申請徵件中,有說明評選條件包含「沒有任何贊助計畫的守護工作」、「以增加環境生物多樣性為優先」等。根據這些條件,心裡盤算著,荒野在臺灣各地的友善耕作保育計畫或許可以組合成為一個徵選計畫,於是便著手書寫,腦中不停響起那一首民歌——《夢田》: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荒野友善耕作有一畝田,用田來種什麼呢?種稻,種菜,還有可種養土中的許多生物,還有許多路上的昆蟲及鳥類,還有一群快樂的耕作者在田裡的笑聲及經驗;用田來種什麼?種出生物界的多樣性,種出屬於人與土地的情感,種出人與人之間的歡樂情誼,種出人尊重大地的情懷。 再唱一次《夢田》,再次感受荒野的綠獎計畫——夢田實現。

家鄉的想像

2016-10-07

文、圖/王俊智(荒野新竹分會鄉土關懷組,自然名:白海豚) 家鄉,每個人總有不同的感受,已經長大成年的人,你對家鄉的感受是否已經截然不同了? 七、八零年代談論起我的家鄉「彰化」,一般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八卦山大佛。隨著時代的更替,大佛已然悄悄消失在熱門景點的行列中,取而代之的是九把刀亦或者是他所喜愛的熱門美食彰化肉圓;而鐵道迷與文史熱愛者則對於扇形車庫與鐵路醫院高賓閣有著深刻的印象;鐵馬愛好者應該對於騎乘八卦山脈裡高低起伏的山路有著深厚的情感。 對於故鄉的印象,是在離開之後才逐漸意識到這件事情,以往只在朋友問起你是哪裡人的時候才會提起故鄉,加入荒野之後開始才慢慢回想起故鄉的點點滴滴。小時候爺爺家前面的小小溪流,曾經是沒有電玩的我遊憩的地方,看著小魚小蝦優游在其中,偶爾忍不住用雙手捕抓,看著他們在手掌中依舊來回游動。遺憾的是,雖然我仍舊會去爺爺家,但小溪早已乾枯,溪中的生物們也不知去向,而在爺爺家旁有百年歷史的母校小學門口前的溪流,也被封阻加蓋失去了蹤影,失去的不只是溪水,也是我的童年記憶,一段曾經無憂無慮可以玩耍的自然記憶。 那是一段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但現實不可能永遠都是美好的,有時它反而是最殘酷的。生活在彰化基督教醫院附近的我,童年時住家前面的窄巷就是我們的歡樂天堂,跳繩、紅綠燈、新電舊電、跳房子、羽球……各種遊樂都發生在此,即便偶爾會有車輛經過,小孩們仍是樂此不疲。直到年長些,除了一同遊玩的鄰居之外,居住在巷弄外同學的加入,才將生活圈往外拓展,印象最深的是有次騎著鐵馬在同學的陪同下來到彰化高工、彰化師範大學附近,之所以印象深刻不是因為初次到來,而是因為遠遠的就聞到一股酸臭味,當時只覺得刺鼻難受,年幼的我不知道甚麼是環保,也不知道這刺鼻的味道居然已經存在數十年,更不知道濃濃刺鼻味持續地影響著彰化人的健康,味道的來源就是坐落於兩校旁的台化彰化廠。曾經它是餵養超過一萬人的大型化學工廠,如今依隨著台化的布局縮減至千人左右,昔日的刺鼻味如今已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燃燒生炭造成的空氣汙染,但不變的是依舊影響著彰化人的健康。 也許在過往的日子,我們只懂得「拚經濟」,不懂得珍惜大自然所賜予的美好,如今,經濟也許差了些但仍還過得去,悲慘的是,那曾經的自然生態卻已經消失無蹤。也許以往我們只懂得遵從政府政策,相信上位者的帶領,如今,我們也得學習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從而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令,或是監督政府所作所為。 今年9 月18 日,彰化人在一群在地團體的發起下,一同走上街頭,呼籲彰化縣政府停止硫氧化物排放量展延許可,這是一場屬於在地人的呼喊與奮鬥,期許能夠免除惡劣空氣的危害,希望能生活在乾淨的環境中。 如果加入荒野是偶然,走在環境守護的路上則是必然;如果一個人走路會累,就找一群人來一起走,一同探險,共同開創。 來到新竹十多年的我,如今已是他鄉變家鄉,看著近年新竹在許多報章雜誌的美食與旅遊評比上往往倒數落後,生活在此的我們豈能默默不語,今年度荒野新竹鄉土關懷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的十一期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以食品安全為主軸,從而探討環境與生活之間的關聯,課程的尾聲邀請學員們共同一起來製作「藝」術創作、「綠」色環保、生「活」人文——形成「藝綠活」地圖,以及與新竹在地團體共同舉辦「今年中秋不烤肉活動」作為參與公共議題的起點。關心公共議題,創造宜人居住的綠生活環境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我相信一群人的聲音勢必可以讓更多人聽見。家鄉是甚麼樣的面貌,是由居住在當地的人們共同創造,你的想像是甚麼呢?期待我們能夠一同來塑造屬於荒野人的都市生活空間,守護孩子們在自然環境中探索的笑容。

馬祖淨灘手札

2016-10-07

文、圖/邱佩娟(荒野新竹親子團三團奔鹿團,自然名:高蹺鴴) 沒想到真的完成的了這個任務,還得到不錯的迴響。 竹三奔鹿團剛通過成團的申請核准,帶著新鮮人的雀躍決定了暑假的馬祖壯遊。這個過去充滿戰地色彩的地方,對孩子們來說既遙遠又陌生。參與這次活動的小鹿有好幾位都有豐富的淨灘經驗,在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淨灘也就順理成章成為這次旅行的重點,也連結竹三奔鹿團年度主題「讓世界更美好」。 事前連絡的過程中,輾轉得知南竿仁愛村發展協會在淨灘方面推行的很好,我們連絡到劉小姐並得到她的認同,讓我們增加不少信心。她也提醒我們,馬祖四面環海,來自大海的垃圾會隨著風向而停留在不同的澳口。島上的淨灘活動也有別於我們過去在新竹的進行方式,所以和我們的想像可能很不同。我們打定主意,若是當天垃圾量不大,至少要做到環保和淨灘的推廣才不虛此行,秉持這樣的信念,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我們的堅持幸運地獲得南竿鄉公所的支持,願意協助淨灘的前置及後續工作。剛開始鄉公所的長官和當地的村民一樣,都建議我們好好體驗馬祖這個不一樣風情的島嶼就好,淨灘這麼吃力的工作還是讓他們來吧。但是孩子們都準備好了,怎可輕易放棄這個推廣的好機會,所以當我們到達南竿鄉的第一時間,我們便正式到環保局拜訪,並且與他們討論實際執行的細節,他們對我們這群來自臺灣荒野的孩子能夠如此具有熱忱,並且身體力行而感動無比,鄉長也表示非常支持,並樂觀其成。評估之後,地點決定選擇在面北向的珠螺沙灘。 當天一大早孩子們協助民宿主人清理津沙村石階的雜草後,準時到達淨灘場地,原來環保局的阿姨說,只撿寶特瓶即可是有原因的,因為放眼望去,整個澳口佈滿了垃圾,沙灘上的沙子大部份己被垃圾掩蓋,彷彿置身於垃圾場。還好前幾天在馬祖己經觀察當地海灘的狀況,再加上當地友人及荒野夥伴給我們的一些想法,事前早有了簡單的沙盤推演,所以當天還是能夠順利地進行統計分類的工作。只是沒有想到垃圾量實在多到無法負荷,幸好有經驗豐富的環保局員工與我們同行,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一開始聽到當地居民說著,垃圾大多數都是由對岸漂過來的,內心不免感到存疑,但在現場親身體驗後,證實了當地居民的說法。我們把垃圾按ICC表格分類,但垃圾量實在大到驚人,種類也五花八門,大量的保麗龍及生活垃圾甚至還有具有危險性的針筒藥罐(現在回想起來仍對藥罐裡的不明液體餘悸猶存)。我們也做了垃圾來源的標記,有些垃圾經過海浪拍打風吹日曬,字體己經無法辨識,但還是有部份可以經由簡體字加上品牌清楚的辨識垃圾的來源,所以除了ICC表格的分類以外,又把來自中國的垃圾做了標識。 傍晚前往仁愛村推廣環保淨灘與介紹ICC表格之前,我們回到落腳的津沙客棧稍做休息,並把上午淨灘的數據完成統計。原以為沒什麼人會參加這場推廣活動,卻出乎意料座無虛席。也許是我們前幾天的行程在這個小小的地方起了一些變化,仁愛村發展協會理事長及村長不但全力支援活動的軟硬體設備,更邀請返鄉的學子們到現場,希望雙方能有些交流。奔鹿團的孩子看到這樣的情景,信心也持續在增強,對於淨灘環保理念的推廣解說也更加起勁。活動圓滿結束,看到參與的朋友肯定的眼神及讚賞的表情,竹三奔鹿的孩子們知道他們做到了。 這次的淨灘經驗前所未有,心中的震撼難以言喻,國際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影響當地居民,我們也感同身受,尤其是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在清理沙灘垃圾必須出動大型的吊掛設備,然後一車一車的載走這些垃圾,清也清不完,不清又不行。他們開玩笑的告訴我們:「一天會有二次來自大海的禮物。」二次的潮水會將海上的垃圾無情的送到沙灘上。隨著洋流和風向的轉變,南方和北方的澳口在不同的時節會也會輪流湧現這些來自大海大量垃圾;清除垃圾僅是治標不治本的例行工作,他們是如此的無奈,而我們呢?又能做些什麼? 結束了馬祖的行程,完成了任務,我們好希望垃圾能夠確實地由源頭減量,環境保護的觀念能夠在全世界各地持續擴散。好希望下次再造訪清水溼地時不用跨過一段垃圾線就能與招潮蟹直接說聲「嗨!」;好希望在津沙沙灘戲水時視線不需要跳過卡在暗礁裡的垃圾便可以恣意踏浪,不與垃圾為伍的沙灘多美好……。記得小時候沒有見過海洋垃圾帶,這幾年卻常在海面上看到垃圾帶忽遠忽近,實在不忍近看。自馬祖返臺是坐船回到基隆港,碧海藍天大海依舊美麗,卻偶會瞥見一條條如絲彩帶般的垃圾帶劃過海面。心很痛!多麼希望那不是垃圾而是美麗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