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健走記
文/李善得〈台北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 自然名:雲豹〉、圖/張志維〈北一團 自然名:大堡礁)、翁菲萍〈北一團 自然名:Totoro〉、劉康宏〈北一團 自然名:高飛狗〉 喔~記得那是三年前的事了……我剛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開始了一連串有趣的環保與生態體驗。時間過得真快,今年我要升奔鹿團了,但要接受七天六夜的中橫健走考驗—從鳶峰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才能正式升奔鹿團。 這一項充滿挑戰性的路程,是給自己磨練的洗禮,更是最棒的國小畢業禮物!你能相信一群小六生,在接近零度的氣溫、高海拔氣壓的惡劣環境下,走完七天六夜九十五公里的路程嗎?我們真的做到了!從準備裝備到負重訓練,其中的過程都很辛苦;但我知道我這些付出都有價值的,是訓練自已體力、耐心及團隊合作的好機會。 寒假第一天的中午,爸媽送我到台北轉運站集合,出發時,我在車上看到他們流露出了不捨的眼神,此時我努力控制情緒,我因為知道只要一發車,就不能回頭,只能勇敢面對挑戰了。從鳶峰開始,這一路的試煉已經降臨,連續九公里的上坡路,讓我們備感壓力,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用歡樂的氣氛來轉移走太久的疲累,不過最後大家還是無力的倒在路邊,還好有同伴及導引員的鼓勵與陪伴,使我們感受到友情的可貴與力量。一路上美景如畫,有盛開的櫻花、霧中的森林以及環繞山間的雲海;雖是如此,同時我們也發現這一片山林有受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只要下大雨,中橫這一段路程就常有土石流,因此人們更在山壁中築出了一道厚厚的水泥牆,人類自以為是的認為這麼做可以停止大自然繼續破壞,在得意忘形時,其實已經和大自然隔了一面很難拆除的圍籬。 當我踏入這段旅程的終點—太魯閣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我看見荒野的夥伴熱情的迎接我們,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與驕傲,我們真的完成了這一段艱難的挑戰!看到許久未見的媽媽,我與她熱情的擁抱。在台北工作的爸爸也傳來簡訊祝賀,並以我為榮。奔鹿團的夥伴們以隆重的氣氛為我們舉行了這一場升鹿儀式,換上了鹿團的襯衫接受夥伴祝福,這是我從三年級以來的願望。如今,夢想已經成真了!
那瑪夏國中山林之美 螢火記
圖、文/邱韻璇〈高雄分會解說組組長 自然名:小米〉 這一歲多的布農族孩子Salizan,在山林微風、鳥聲及爸爸的講課聲陪伴下安然入睡。49個那瑪夏的孩子,靜靜地坐在泥土地上,聽著布農族長輩敘述著山裡各種常見植物的辨識與用法。偶有嬉鬧或討論的聲音,但對這小寶寶來說,似乎一點兒也沒有影響。 我尤愛在月光、點點螢火、孩子們雜沓的腳步與細語陪伴之下,漫步下山。穿過星點螢火,流連在步道上許久,總希望這步道可以再長些,與螢火的相處便能更久。這是荒野高雄分會與那瑪夏國中合辦的第五年重見山林之美活動,志工們從一早便帶著國中二年級的孩子們,從熱身開始,再進入自然觀察基礎體驗,接著徒步約3.5公里前往山區中的活動地點-悟洞。 其實每次的課程,我都不那麼確定孩子們是否真的學會了基礎的植物辨識、了解了山林資源的特殊與重要性,因為國二的他們,總是嬉鬧多於專注,聊天多於聽講。帶隊的志工老師們,也只能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他們的注意,帶著他們簡單辨識當天需要學會的民俗植物。 路途中,孩子們最常問的一句話便是...「老師,還有多遠?」「快到了,再兩個彎...快到了,再五分鐘~」是標準的騙上山答案。但偶爾也會有幾個孩子,似乎有那麼一點兒興趣探索自然,願意靠近觀察,動手觸摸,或撿拾地上的種子等。自然中的新鮮事物,慢慢地出現在他們的眼前。 當他們精力充沛的在山中四處奔走尋找目標物種達成任務時,早上心不干情不願認識的植物們,突然變成了他們熟悉的朋友;耳聽著他們邊奔跑邊討論的聲音,老師們坐在闖關處等待,但也帶了那麼一點兒懷疑,目標植物找的回來嗎? 也愛看孩子們與部落長輩的互動,尤其是當部落長輩看不下他們笨拙地用葛藤綁著木柴時,默默地走進蹲下,動手示範教學,這時,似乎可以看到兩代之間技能的傳遞與知識的交會。 對於自己所走的環境教育這一條路,近來出現許多質疑,到底環境教育做了些甚麼?影響了甚麼?改變了甚麼?自己又在這一個領域裡,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看著小一藍熟睡的臉龐,耳聽Dahu Ismahasan Islituan敘述著布農族對於某些植物的傳統用法;看著日落後在山裡閃爍的螢火蟲,邊聽孩子們嘹亮的歌聲唱著布農族的螢火蟲之歌,我好像找回了些甚麼,那個快要消失的熱情火種,似乎,隨著星點螢火緩慢地四處飛舞。 朋友貼了這麼一段話: 「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卡爾·雅斯貝爾斯。推動,需要風的協助,是否能讓我們成為彼此的風,持續地推著雲前行?
響應世界地球日 讓生活不碳息
文/米豆〈台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圖/嘟嘟鳥〈台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志工〉 這一期的快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前陣子去二重國中參加了地球日的活動心得! 那天早上雨下得非常大,我和夥伴在路上其實都有點擔心,今天的擺攤可能要面臨人潮冷清的狀況了吧!所以是抱著忐忑的心來到二重國中。設攤場地在離園遊會有點距離的區域,請了十幾個不同的單位、團體,各自有不同的小遊戲和活動,可以讓經過的民眾有機會認識氣候變遷的問題。 這次擺攤,我們設計了簡單的是非題小遊戲,畢竟考慮來的民眾或學生,或許對氣候環境能源議題並不熟悉,也可能沒有那麼大的興趣。想說如果藉由跟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像是「開飲機可整天開著,隨時要喝冷水、熱水都很方便,用電量也不會太大。」來先引起答題者的思考,再透過詢問對方的想法,還有引導式的對話,可以進一步解釋其它節能的原理或是方法。這天我們大家就發現,其實很多人對於節能,直覺可能就只會想到:「隨手關燈」、「少吹冷氣」,但我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從比較沒想過的方向:「買菜為什麼要買在地比較節能?」、「你知道家裡的電費是怎麼算的嗎?」讓大家想一下自己平常的生活,是不是有蠻多以前沒注意到的事情呢? 特別值得一提,當天也有老師帶著學生一起來闖關,甚至在他們的粉絲頁上直播,也讓人感受到這間學校的活力和創新。尤其他們設計了一張闖關券,大家必須到每個攤位參加完活動後蓋章(重點是每個攤位的遊戲並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都在十分鐘以內結束,參加者不會覺得太麻煩而不想完成),就能領到50元的園遊券,這對民眾和小朋友來說,都很有吸引力!多虧了二重國中有優秀的活動規劃,其實讓參加園遊會的民眾和學生,更積極地參加地球日的活動! 所以雖然一開始人真的很少,但十點以後(可能假日大家都睡飽了才出門),夥伴們根本閒不下來,非常忙碌地連學校提供的午餐都很晚才能吃,但是大家都抱著多一個人了解也好的目標,努力地和路過的學生、民眾透過遊戲,說明節約能源這個概念的重要性,也希望更多人能意識到氣候變遷的現況。一整天下來,盡量也是用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不然很多人聽到環保兩個字就不想再聽下去了呀),讓更多人知道「原來我們可以做電源管理」,「原來電費的計算是有不同的價差」、「原來台灣的能源有近98%需要仰賴進口!83%的電力是來自火力發電而非核能」,看到大家了解到原本不知道的新知識,心裡其實都會很開心,相信有越多人了解相關議題,我們就越能知道為什麼要在意氣候變遷唷! 我們也很清楚這個小組還很需要磨練,這次的簡報其實還有好多部分自己都還不滿意,回來小組以後也還要再檢討和修正,但是當天的活動讓我看到,有不少民眾開始對節能知識有興趣,或是會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資訊,甚至想要更了解荒野這個團體(有老師當天就跟我們洽詢了節能相關的課程),希望我們能有更多契機去不同的活動做小小的推廣,或許荒野也有一些優秀的前輩、老師能給我們更多指導和學習的機會,期待未來節能志工的成長囉!
尖石大橋-宇老鞍部的春響樂章
文/陳春蕊(新竹分會頭前溪組解說員)、Fly(新竹分會頭前溪組解說員)、圖/新竹分會頭前溪組解說員 荒野世界地球日物種調查,新竹分會頭前溪組在糙葉金錦香的帶領下,我們一早從內灣來到尖石錦屏,開始了調查的行程,Fly將今天要調查的路段分成嘉興、錦屏公園、青蛙石、那羅、道下、下宇老、上宇老及宇老鞍部。 夥伴們單眼相機、傻瓜相機、望遠鏡、電池齊備,先依植物與昆蟲類別,分組負責拍攝。在旁邊的我,邊聽著Fly唸大部分我陌生的花、草、樹與蟲蝶名,一邊奮筆急書的忙著紀錄。 在錦屏,從熟悉的柳杉、構樹、鳳尾蕨等,到不熟悉的天胡荽、臺灣及己、萎蕤,來到那羅的亨利氏伊立基藤、羽葉天南星、爵床、絞股藍、槭葉石葦、薄葉細辛等…眾多陌生而拗口的植物與昆蟲名,還好有夥伴們的提示,重溫了許多不記得的國語字彙。 由錦屏來到青蛙石清爽怡人的四月天裡,蒼翠山崖、潺潺溪流碰撞岩石 ,使得空氣清涼而飽含水氣,忍不住深深的吸一口氣。溪邊岩壁上一片火紅的金毛杜鵑,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蕨類、藤蔓與喬木的枝椏間,或長新芽、或含苞、或盛開,這個靜瑟山谷中植物、鳥獸、蟲蟻,正悄悄默默的交織演奏著熱鬧而精采的春之生命樂章。 車沿著山路往下宇老方向前行,在一處山泉汨汨細流的山坳,Fly請我們下車往上看,哇!在一片綠叢中,一撮淡白粉紫色點綴了橘黃斑點的臺灣鳶尾,薄薄的花瓣正朵朵盛開在山壁上。往上開了數個轉彎的溝渠地上,喜見綠葉襯托中,潔白如嫁紗蕾絲典雅的臺灣附地草。在一片小喬木中,驚艷於朵朵鮮橘紅色,向下垂掛如耳飾精緻的阿里山五味子。 也還記得山溝邊,淡紫典雅的川上氏菫菜、白花點點的喜岩菫菜,長在樹枝間清麗的臺灣梵尼蘭 ,沿路白花盛開的烏皮九芎、大葉溲疏、破布烏、華八仙與如紅莓般果實的硃砂根。還有更多不及備載的植物與蟲、蝶所帶來的驚嘆,回顧這山林中的花朵身影,仍飽滿而鮮活的印記在腦海中,滋養而喜悅! 佩服糙葉金錦香如活字典般的帶我們觀樹、賞花,熟知哪類樹與哪種花住在哪裡,專業、勤學、好奇的頭前溪組夥伴們,謝謝你們!感謝有幸參與這次豐盛美好的調查之行。 附件:調查表資料 調查者 糙葉金錦香 日期 2017.04.19 天氣 晴時多雲 記錄者 鼠麴草 時間(起迄) 09:00~16:00 溫度 共同觀察者 軍艦鳥、臺灣犬、冠羽畫眉、臺灣肖楠、小草 調查地點 頭前溪上游支流那羅溪流域,尖石大橋~宇老(竹60線0~20K) 路段分區: 海拔高度 A.嘉興:尖石大橋~嘉興二號橋。 280~310 B.錦屏公園:嘉興二號橋~錦屏大橋。 310~400 C.青蛙石:錦屏大橋~錦屏二橋。 400~520 D.那羅:錦屏二橋~安可商店。 520~610 E.道下:安可商店~金財商店。 610~880 F.下宇老:金財商店~景觀護欄髮夾彎。 880~1200 G.上宇老:景觀護欄髮夾彎~單行道路口。 1200~1380 H.宇老鞍部 (單行道路口~宇老景觀臺)。 1380~1450 這一次頭前溪組的世界地球日物種同步調查,選定頭前溪上游的支流那羅溪流域為主要調查範圍,剛好竹60線鄉道就是沿著那羅溪畔修築,因而竹60線鄉道也成為這次調查的主要路線。從0K尖石大橋開始,到20K宇老景觀臺,海拔共爬升了將近1200公尺。考慮距離與海拔,又將其分成八個區段來做記錄。 本次調查以記錄植物為主,也順便記錄沿途看到、拍到的各種動物。本次調查共記錄到植物133科433種,各類群動物80種。
荒野夥伴動起來-台北分會解說花園新城組活動記
文/呂佩莉(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日日春)、圖/許成全(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聖伯納)、顧劍玉(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無花果)、余珮謹(台北分會花園新城組解說員 自然名:小溪) 4/23日,雨後天青,心情格外輕快,花園新城組(以下簡稱花新組)夥伴精神抖擻,正準備展開2017年的荒野全台同步自然觀察活動。「棲地守護」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2015年出版的《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是我們20幾年來努力的見證。希望將棲地的保護與長期的棲地物種調查做成資料庫,以作為環境監測的數據和政府部門將來施政的參考。 桐花步道齊步走-物種調查睜亮眼 今年選擇桐花步道做物種調查,參與的夥伴有蓮霧、水鴨腳、小溪、蕙蘭、無花果、聖伯納和日日春。可是,一到集合地點:圓環,就止步不前,原來是圓環樓梯旁,柚子樹上的鳳蝶卵和幼蟲超吸睛,我們被黏住久久,直到所有成員都拍到滿意,才速速離去,因為耽擱太久了。 一到桐花步道,眾人七嘴八舌,指這指那的,只見無花果低著頭,振筆直書寫紀錄單,花新物種真是豐富啊!欣賞有趣的抱壁蟑螂(哈哼花) ,水鴨腳在蕨葉背部,發現穿著橘紅黑圓點衣裳的美麗「總角紅星天牛」,讚嘆聲不絕於耳;喀喀相機聲此起彼落,天哪!忘情中,時間似乎又停止了。又有人在催促!舉步維艱下,依依不捨往前。走著走著,看著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囂張地邪笑,借助風力、動物和無性繁殖,放肆蔓延寶島,大夥兒氣不過,動手將它連根拔除。 桐花步道有的喬木英俊聳立,即使伸長脖子,極目望去,還是無法認清。轉角處,有棵大樹,由地上的落葉判斷,大夥兒確認是葉片帶有電線走火味的香楠,粗壯軀幹,板根支撐基部,看來有年紀了。終於走了一半路,有隻水蛭在路旁的葉上張牙舞爪,等候美食經過,好吸飽這可憐者的血,大夥兒精明地紛紛走避,看來牠得挨餓了。第一次發現的蘭科植物,經小溪查證是雍容小巧的「芳線柱蘭」,在小徑旁自開自謝, 不與他花爭競。 穿山甲、食蛇龜戀戀花園新城 今年剛發現的穿山甲洞穴是花新組最興奮的大事。民國40-60年代,台灣皮革需求量高,穿山甲炙手可熱。據說一隻可賣一千多元,鱗甲也被磨粉,製成中藥販售。經過此浩劫,穿山甲數量驟減。穿山甲重回花園新城,代表著棲地環境的改善與人們對保育的重視。另外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是台灣原生種「食蛇龜」也現蹤桐花步道!由於價格看俏,走私中國數量驚人。雖然『動物保護法』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嚴格規定,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唯有全民共識,才能拯救它們於瀕危。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讓不同種類的生命,能夠共同存在於地球上,以維持生態平衡。 本次調查物種共計有238種,包含植物、鳥類、哺乳動物、蜘蛛、蛙類、蝸牛和水蛭等。時間在問與答、上網與公布正確答案之間流逝,匆匆下山,已是午后。每次在花新相聚,總不知時間為何物?夥伴們心靈貼近地共處和學習天地萬物,團體歸屬感的幸福,讓人像蝴蝶戀著花蜜,不願離開…。
用腳步踏出土地的永續─大坪組六寮棲地調查初體驗
文/許文卉〈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地瓜葉〉 圖/張代中〈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蝙蝠〉、林開基〈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落花生〉、王鈺奩〈新竹分會大坪組解說員 自然名:太陽〉 轉動世界地球,啟動大坪棲調 代表世界和平的地球日活動,自1970年起轉動至今,已邁入第48個年頭,全球各地紛紛以各種環境保護運動相呼應。重視荒地守護的荒野保護協會,自2014年啟動棲地資料庫計畫,從身旁的棲地開始關注,普查棲地物種,累積珍貴生態記錄。 位於參山國家風景區的六寮,擁有豐富生態步道群,新竹分會在此設立大坪組為關注棲地。區域內有石子溪連貫水濂洞及水濂橋步道,六寮溪則流經六寮古道,沿途壺穴、岩洞、一線天、峽谷……等特殊地質景觀,歷史悠久,彌足珍貴。蘊育精采多元物種,猛禽、溪澗鳥、藤蔓、蕨類、真菌、昆蟲、蜘蛛….等各類生物,彩繪著六寮美麗的自然畫布。 2017年4月23日,大坪組在六寮進行物種調查,初試啼聲響應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夥伴們行腳走遍步道,相約觀察精采生態,記錄多樣生物,享受自然美景,深耕樸實土地,勤耘夥伴情誼。 兵分三路─普草、奇花、八腳怪 節氣穀雨多水,地球日當天細雨綿綿,大山背夥伴冒雨調查,淋雨記錄,好不辛苦!翌日的六寮,陽光普照,天朗氣清,感謝護蛙班夥伴拖著疲累身軀,依舊前來支援大坪組的第一次棲地物種調查。 參與調查的夥伴共14人,分3小隊,由組長桂竹領隊走藤坪、水濂洞及水濂橋三條步道。另一隊由副組長蝙蝠帶領,走六寮古道。調查方式為地毯式普查,自然達人蝙蝠、木樨和蜥蜴負責尋找奇花異草;洋菜、太陽、山茶花與桂竹彙集常見普花小草;攀木蜥蜴、海鯨鯊、大葉楠及黃雀承擔搜尋昆蟲蜘蛛;枯木和地瓜葉則協助文字記錄。又蜘蛛高手徐醫師與家人自組一隊,漫步獅山古道,記錄蝶蛾蟲跡等物種百態。 豔陽高照,聆聽分工之後,大夥帶上枯木為夥伴們準備的客家菜包,以作為行動糧午餐。9點30分於無憂樹前分道揚鑣,直到下午3點回到遊客中心彙整照片,協同辨識、討論物種並分享所見聽聞,回饋調查點滴。 六寮物種多樣,棲調成果豐碩 大坪組因為過去沒有累積物種紀錄,必須從零開始建立資料庫。今年的棲地調查,決定多花些時間進行全面性的辨識。本次觀察成績斐然,共記錄植物(含真菌類)314種、昆蟲237種、蜘蛛52種及其他生物27種,合計630種。其中包含特有種巒大雀梅藤、台灣雅楠、台灣何首烏、台北樹蛙與台灣藍鵲。查調收穫滿滿,碩果累累。 副組長蝙蝠領隊尋訪六寮古道,記錄過程中巧遇蛾蠟蟬,嬰兒般的小臉逗樂了夥伴們,邂逅三爪假鬼筆更是讓大夥驚奇連連,呼朋引伴前來觀察拍照。另一團隊由組長桂竹帶領,走訪水濂橋步道,大夥駐足欣賞氣質出眾的梵尼蘭,讚嘆幽靜綻放雅緻。辨識高手蜥蜴和山茶花還發現有著特殊光澤的柔弱黑條蠅虎,在和熙日光照射下,極富層次的淺藍到深藍,令夥伴們驚豔不已。 步道雖不長,但持續奔波於記錄拍照之間,到了下午大家略顯疲憊,飢腸轆轆。於是放鬆心情漫步徜徉自然天地間,隨著萬物吐納調整呼吸,放慢腳步踏出林道節奏,感受土地的呵護。酣暢淋漓之際如同平常愜意定觀。 攜手保育棲地,守護永續大坪 認真專注調查一整天,滿載而歸的筆記和照片,透過討論確認物種名稱,直到後續數日不懈怠地上傳資料庫,任務總算達成。學習過程中,大家領悟到,在自然觀察這個學無止境的領域,人們是多麼渺小無知,才疏學淺。然而基於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土地的情感,我們只能更努力求知解惑,拼命發問,用力查詢,才能更接近那深不可測的未知世界。 踩踏土地,一步一腳印,賞心悅目的美,讚嘆聲下引發出對環境的關愛,讓人不由自主描繪起心中夢田綠地,受求知慾望折磨的解說員們,持續將將熱忱轉化為守護棲地的行動。這一瞬間,我懂了!原來,這就是大地媽媽深沈的教導! 大坪組深耕六寮步道群,對內舉辦進修課程,邀請生態達人帶領解說員向大自然深入學習。並定期定點主動自然觀察,培訓生態保育志工。對外開放體驗活動,引導大眾親近自然,激發熱愛土地情懷,推廣環境教育。與荒野攜手保育六寮棲地,守護永續大坪!
2016 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成果報告(2016/7-2017/4)
壹、成果摘要: 一、生態調查紀錄部份: 嘗試進行比較完整的科學性調查的先前作業,每月固定第一週週末進行鳥類調查,第二週週末進行夜間蛙類調查。 2016年12月開始嘗試利用EBIRD進行紀錄並上傳;2017年3月11日邀請莊孟憲老師指導,正式成立生態調查小組。確定科研調查提前於2017年四月啟動,並訂定短、中、長期調查目標,短期以農場為範圍,中期將擴大至溪口鄉三疊溪沿線,長期將進行嘉義縣棲地調查。 二、棲地改善工作: 完全使用手作方式處理竹林翻耕,並保留一排舊竹林讓今年諸羅樹蛙有較隱密的活動空間。 三、農事體驗活動: 本年度2016/7-2017/4共計有254人次的農事體驗活動。 四、媒體報導: 中正E報 http://enews.ccu.edu.tw/?q=node%2F3508 TVBS http://change.tvbs.com.tw/review/article/303008 五、困境: 因處轉型期加上病蟲害、颱風影響,農場經營管理模式需要有突破。 六、因應方式: 進行樣線劃定及定期生態調查、改善園區作物管理策略、完備園區工作紀錄。 七、結論與展望 比較明顯的效益是當地社區對協會保育行動的認同,幾乎每個村民都清楚知道諸羅紀農場的存在以及認同保育行動,有當地村民就反映因為諸羅紀農場的存在,經常有大小朋友來這裡活動,為村莊帶來活力氣息。甚至鄉級和縣級地方政府都讚許本會的行動,並選擇到農場來辦理相關生態保育活動。 更具體的生態成果是在溪口鄉疊溪村周遭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農地,都有諸羅樹蛙棲息,夏季夜晚走出戶外,就可以聽到諸羅樹蛙的鳴唱聲。 貳、計畫及成果說明: 一、計畫源起 根據研究調查諸羅樹蛙主要棲息環境都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荔枝園、芒果園、鳳梨園、芋頭田、甘蔗園、芭樂園、柑桔園、檳榔園、香蕉園及水稻田等棲地。 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有:1.棲地碎裂化。2.棲地污染。3.開發造成棲地破壞。4.耕作型態改變。5.氣候變遷影響等。而其中農作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頗大,再加上近幾年由於筍農年齡老化、竹筍產地價格不振,竹林改種情形嚴重,諸羅樹蛙面臨的危機與日俱增。 又根據調查的資料顯示,大部分的諸羅樹蛙棲地都分布在台3線和台1線中間地帶,本計畫範圍是少數位於台1線西側的棲地。本農地以友善農耕之方式契作,並搭配生態調查與棲地環境改善工作,以保育此一珍貴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之目標。 二、計畫位置及範圍 本計畫執行地點位於嘉義縣溪口鄉三疊溪諸羅紀農場 三、計畫目標 實質圈護(監護權和管理權)農田生物棲地,達到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共贏目標 (一)生態:多樣性的水田和林木生態(諸羅樹蛙、虎皮蛙、金線蛙、中國樹蟾、澤蛙…重現) (二)生活: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樂趣 (三)生產:無毒安全的農作物、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四、計畫內容 主要工作項目如下: (一)竹林諸羅樹蛙生態調查 (二)無毒竹筍、芭樂契作生產 (三)果園轉型自然無毒農法評估與觀摩(專家指導+農地觀摩) (四)竹林棲地改善復育 (五)農事體驗工作假期 五、計畫執行成果 (一)生態保育工作 1.生態調查紀錄 諸羅樹蛙棲地計畫第三年執行期間,從2016年7月開始,每月第一周周末早上進行鳥類調查,第二周周末夜間進行蛙類調查;2016年12月開始嘗試利用EBIRD進行紀錄並上傳;2017年3月11日邀請莊孟憲老師指導,正式成立生態調查小組,並進行後續相關科學研究策略討論。 確定科研調查將提前於2017 年四月啟動,每月第三周周末進行生態調查,並訂定短、中、長期調查目標,短期以農場為範圍,中期將擴大至溪口鄉三疊溪沿線,長期將進行嘉義縣棲地調查。 4月份調查日期為0415周六,下午進行樣區劃定,晚上進行調查,調查資料也將上傳至楊懿如老師的全台蛙類調查資料庫。調查資料如下: 2016年 7/2鳥類調查:白頭翁4 樹鵲3 家燕2 紅鳩1 綠繡眼3 紅嘴黑鵯2 粉紅鸚嘴2 棕扇尾鶯1 7/10蛙調:諸羅樹蛙14 8/6鳥類調查,共紀錄了白頭翁14綠繡眼19黑枕藍鶲2白腰文鳥1黃頭鷺1八哥9紅鳩3棕扇尾鶯3樹鵲1大捲尾2家燕5鵪鶉2 8/13蛙調:黑眶蟾蜍12 澤蛙8 中國樹蟾1 諸羅樹蛙22(母蛙5) 拉都希氏赤蛙1 盤古蟾蜍2 布氏樹蛙卵泡1 9 月因為颱風影響,鳥調和蛙調都暫停一次 10/1鳥類調查黑冠麻鷺*2 白頭翁*21 紅鳩*2 綠繡眼*8 紅尾伯勞*2 夜鷺*1 家燕*3 10月蛙調暫停 11/5鳥調黑枕藍鶲*1、紅尾伯勞*2 白頭翁*16 八哥*3 家燕*34 綠繡眼*3 紅鳩*4 小白鷺*2 黑冠麻鷺*1 大捲尾*1 鴿子*1 11/12蛙調:黑眶蟾蜍18 澤蛙19 12/3 鳥調:黑冠麻鷺 1 白頭翁 10 綠繡眼 8 紅尾伯勞 3 白尾八哥 1 黃頭鷺 1 珠頸鳩 1 灰鶺鴒 1 樹鵲 1 紅嘴黑鵯 1 12/10蛙調: 12隻澤蛙及6隻黑眶蟾蜍 2017年 1/7日鳥類調查,黑枕藍鶲 3,白頭翁 18,綠繡眼 5,紅鳩 1,家燕 11,樹鵲 1,紅嘴黑鵯 4,麻雀 11,野鴿子 2。 1/21日蛙調澤蛙3隻 2/4日鳥類調查粉紅鶯嘴、小彎嘴畫眉、黑冠麻鷺、黑枕藍鶲、紅鳩、麻雀、白頭翁、紅尾伯勞、家燕、灰頭鷦鶯、黃鶺鴒、八哥等十二種 2月蛙調未實施 3/4日鳥類調查紀錄紅嘴黑鵯*1 灰頭鷦鶯*2 小彎嘴畫眉*3 八哥*1 白頭翁*18 家燕*4 黑枕藍鶲*4 紅尾伯勞*2 紅鳩*1 3/11日蛙調,諸羅樹蛙1隻,貢德氏赤蛙1隻,澤蛙2隻,黑眶蟾蜍21隻 4/7日鳥調黑冠麻鷺 紅鳩 小啄木 白頭翁 紅嘴黑鵯 棕扇尾鶯 灰頭鷦鶯 粉紅鶯嘴 綠繡眼 八哥等十種 2.棲地改善工作 (1)筍園翻耕兩年都遇到颱風毀壞部分幼苗,原本2017年完成翻耕,為了讓諸羅樹蛙有著比較濃密的棲息環境,最後決定保留一排綠殼麻竹筍,其餘仍採手作方式處理。 (2)配合竹林翻耕和芭樂園疏株,營造一處堆肥場,一方面可以增加暫時性水域,一方面可以作為教育使用。 3.病蟲害之防治 諸羅紀農場芭樂園的病蟲害防治,仍未找到合適有效的方式,將透過參訪學習防治方法與經驗,希望仍以生物防治法、生物酵素或改善土壤等方式控制,繼續維持可以讓眾多生物一起在此安身立命、永續生存的棲息環境,這也是諸羅紀農場經營的核心價值與目標。 4.專家指導及協會幹部考察 (1)本計畫執行期間,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原生植物協會理事長陳世揚老師,以及諸羅樹蛙發現者陳玉松老師,都曾蒞臨諸羅紀農場指導,給予許多寶貴意見。 (2)本會劉月梅理事長、常務理事柯典一、陳江河、藍培菁,以及常務監事陳俊霖親自到農場視察並提供經營管理建議。 (二)農事體驗工作假期與相關活動成果 本棲地守護計畫中包含捐款者可以到農場進行體驗活動,其後包含台北、新竹、台中親子團都陸續安排農場做為團集會活動的場域,還有中正大學的學生也把農場做為體驗學習的機會。本年度2016/7-2017/4共計有254人次的農事體驗活動。 詳細活動紀錄: 8/2野薑花和茉莉帶著孩子們(共5位)到諸羅紀農場 8/3陳玉松老師和兒子到農場參訪 09/11日日春來嘉義打工換宿三天 10/10荒野夥伴雀鯛和雀鯛太太、微風和微風媽媽還是依約到農場來進行農事體驗 10/30嘉義縣政府環保局舉辦【嘉愛溪寶地 蛙愛諸羅紀】的活動中,帶領五十位朋友在諸羅紀農場進行農事體驗活動 12/31荒野北三團小葉欖仁等一行十餘人在2016年最後一天造訪諸羅紀農場 1/22日竹三團小鹿20 人到農場探訪 2/11日6位五股濕地夥伴探訪農場 2/25日中二團夥伴15位探訪農場 北三團畢業蜂七位+五位導引員探訪農場 2/27日13位台北親子團夥伴探訪農場 3/19日台中親子團在農場辦理蜂蟻團集會120人 諸羅樹蛙發現者陳玉松老師父子到農場關心指導 (三)農產品生產成果 本年度計畫執行期間,農場生產無毒的新鮮竹筍多回饋給捐款者,營養安全的芭樂,今年因為轉型期加上蟲害、園區管理等因素,產量下滑,除了提供參與農事體驗者,全部的捐款者都收到兩箱以上的農場品。 (四)遭遇困境 2016年9月梅姬颱風來襲,颱風中心經過農場,導致翻耕的部分竹苗徹底枯死,且正值芭樂第一期開花時節,所以芭樂園受損嚴重。另外,嘉南平原進入乾季後,正是介殼蟲大發生時期,雖然嘗試各中生物防治方法,都不見其效。農場面臨最大的自然農法的挑戰,介殼蟲幾乎涵蓋整個芭樂園,甚至植株都岌岌可危。 因處轉型期加上病蟲害、颱風影響,農場經營管理模式需要有突破。 (五)因應與調整 面臨強颱摧毀的竹苗,必須等到2017年新的幼苗成熟,才能補栽種。芭樂園的部分,為了顧及芭樂植株的健康,芭樂的修剪將採部分修剪的方式,以便將植株強化。 另外,亦嘗試進行樣線劃定及定期生態調查、改善園區作物管理策略、完備園區工作紀錄。 六、結論與展望 「諸羅樹蛙保育計畫」是荒野保護協會持續嘗試以生態保育為目的進行之友善農耕操作,希望實質圈護(監護權和管理權)農田生物棲地,進而達到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共贏」目標。綜合這一年來的計畫執行成果,可以得知,在諸羅紀農場裡,無論是生態、生活和生產方面皆獲得許多階段性的成果。 其中比較明顯的效益是當地社區對協會保育行動的認同,幾乎每個村民都清楚知道諸羅紀農場的存在以及認同保育行動,有當地村民就反應因為諸羅紀農場的存在,經常有大小朋友來這裡活動,為村莊帶來活力氣息。甚至鄉級和縣級地方政府都讚許本會的行動,並選擇到農場來辦理相關生態保育活動。 更具體的生態成果是在溪口鄉疊溪村周遭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農地,都有諸羅樹蛙棲息,夏季夜晚走出戶外,就可以聽到諸羅樹蛙的鳴唱聲。 另一方面,從操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或加強之處,例如在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多樣性棲地改善營造,以及常態性的棲地守護調查人力培育與活動辦理等,這些都是未來我們持續進行保育計畫時的努力目標。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的持續執行可以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長遠良性的影響,並能逐漸擴大影響範圍,增加友善農耕之操作面積,同時可以兼顧農業生產經濟價值,與優質且健康的農村生活。下年度將增加農場教育性質的環境營造,期待可以讓諸羅紀農場成為荒野的一個教育中心。 如果您有意願成為本計畫的股東,歡迎加入2017 諸羅樹蛙保育計劃!!
柯文哲:兩年內將規劃十座以上的自然生態公園,讓台北成為國際級生態城!
荒野保護協會守護富陽生態公園15年,提出七大訴求倡議台北市從「公園生態化」開始實踐生態城目標! 【台北訊】昨日(5/21)台北市長柯文哲參訪富陽生態公園,陪同參訪的荒野保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荒野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副分會長李騏廷,以及長期教護富陽公園的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向柯市長提出七大訴求,倡議台北市可從公園生態化開始,朝國際生態城的目標前進。荒野保護協會支持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2017年一月於文山區木柵公園記者會上提出規劃,公園處已選定十二個公園做為自然生態公園的示範點,讓台北市成為一個美麗的綠城市。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指出,檢視臺北盆地周遭的環狀淺山圈即是臺北市生態的源頭,因此荒野以「生態台北城」為願景,藉由推動「公園生態化」、「生態淡水河」、「節能綠生活」、「永續海洋」等策略進行相關的環教活動與倡議合作,希望讓臺北城生活品質逐漸優化,擠身國際舞台。她進一步說明,目前所推動的「公園生態化」就是從【點】開始示範,改善高度都會開發所造成的【熱島效應】,逐漸減緩暑熱現象也改善空氣與居住品質等,如於都會區中建立起生態跳島及連接郊山的生態廊道網絡,再搭配其他策略的推廣,公部門以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為施政目標,帶動民間團體、學校、學界、社區一起參與,共同以點線面的串聯起臺北生態網絡綠帶系統及進行規畫調整(行道樹、社區老樹及人行空間的透水環境改善、增加都市公園綠地、綠步道、河濱濕地),則【生態城市】的願景指日可待。 荒野台北分會會長游晨薇也強調,都市公園本身為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棲地,應具備有自然演替的環境,能提供部分物種棲息、覓食、繁衍之場域,因此肩負著擔任生態跳島、維護生物多樣性、提供自然環境教學之功能。 以荒野志工長期守護的富陽生態公園來看,公園裡多樣性的物種,是它最美最棒的地方,可說是台北市的【綠手指】及【物種庇護中心】,並成為動物廊道將生物引入都市。加上公園特性可以調節都市溫度、收納雨水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等,如果從富陽生公園往台北都會區延伸,將【綠手指】伸往市區,甚至延伸到大安森林公園、美術館,就可以構築出台北市第一條生態廊道。同樣的方法可以複製,台北盆地周邊所有公園都可以沿著稜線往市區延伸成第二條廊道、第三條、第四條生態廊道,讓大台北交錯成一個美麗的綠色生態城。 柯文哲回應表示,荒野保護協會這幾年守護棲地的努力與台北市政府的施政理念吻合,公園處已陸續規劃列出具潛力的公園,預計規劃為自然公園,台北已率先翻轉出新的公園管理概念,未來也將持續與荒野協會合作,以改善居住品質與生物棲地等原先「公園生態化」的訴求為基礎,持續推動「生態台北城」的計劃,將「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作為推動的起點,讓台北都會區內更多的生態公園,都如綠寶石般的耀眼,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優質宜居城市,朝成為國際級【生態城市】的方向前進。 柯市長並讚許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投入「環境教育」和「棲地守護」的用心,自2004年正式認養富陽公園至今,近12年培訓出眾多的志工,共同完成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推廣導覽、巡守紀錄、維護管理、調查監測等工作項目,並透過自然教育體驗活動,讓大台北地區民眾與師生更了解富陽及共同守護公園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是台北生態城計劃極佳的起步,也期許未來其他公園也能夠複製富陽生態公園的成功,成為台北市民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生態園地。 公園生態化倡議,荒野台北分會倡議七大訴求: 一、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 公園裡有過多水泥花崗岩的硬鋪面步道,每一條步道的開發無疑都是一場生態浩劫,有許多步道乏人使用,卻讓動植物飽受摧殘、光禿的地表不但造成土壤流失,更喪失了涵養水源的作用,許多設計不當的人為設施及鋪面,不但造成綠地損失,亦破壞了公園裡生物棲息的多孔隙環境。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公園除了代表立面空間綠化程度較高,能減少城市的二氧化碳,紓緩熱島效應,亦能扮演生態跳島的角色,創造較高的生態多樣性。 二、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 地景的多樣性不但為公園帶來不同層次的美感,也創造不同種類的生物的棲息空間,多樣性的棲地常是在不受人為干擾的自然生態演替下所發生的狀況,例如自然化的公園水岸,能創造多孔隙之生物棲息空間,維持或營造多樣化水體,配合水生動植物之生活史及棲息條件,使水體保有多樣之水域環境。 三、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 我們主張將有生態潛力的公園,優先打造為以生態保育為主的自然生態公園,並進行分區管理與利用,其中設立生態保育區作為生物主要生存、棲息、繁衍及物種最集中之區域,並劃設界線,為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完整性,保留生態敏感區,區內僅供科學研究、生態復育及監測活動。 四、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公園內動植物之優勢種常經過人為無心或刻意的選擇與淘汰,非自然現象,這些外來入侵種,經野生馴化且生長旺盛,會對在地原生物種產生威脅性,降低生物多樣性,並入侵到其生態空間,嚴重影響到當地生態平衡。 五、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自然生態公園可接受民間團體認養,使公園的管理得以因為在地力量的注入而永續,提昇其認同感,利用方便學習、操作的公園棲地管理系統來推廣、培訓各公園的在地志工,公園的經營管理亦應結合公民參與機制,進行定期環境監測,確保園區不致受到不當干擾及破壞,並積極復育遭受破壞之棲地環境。 六、公園串連組成完整生態廊道 每一座獨立的生態化公園就是一座小型的生物島,可以作為都市化與工業化後被迫遷走的野生物僅存的棲地;而在台北地區,土地開發利用所造成的棲地碎裂效應,更有賴這樣的自然生態公園串連破碎的自然棲地,供為野生動物移動的廊道。 七、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 公園管理的過程中,得有效溝通的模式才能得以避免浪費公帑、意見衝突的管理模式,並且得以尊重彼此,唯有透過催生自然生態公園管理自治條例,才能使政府部門有法源依據,進行跨局處的整合與分工,與社區居民溝通,並輔以環境教育,建立公、民、專業團體都能有效溝通的平台,並促進公民參與齊力落實「生態城市」的發展口號。
超越一小時 關燈護地球
地球一小時,將愛地球行動深化為生活一部分 為了呼籲更多民眾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由荒野保護協會領軍,今年(2017)3月25日在花博圓山園區舉辦「2017 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藉由「節能減碳」的概念,引導民眾反思「氣候變遷」,同時透過關燈行動帶領民眾認識目前地球面臨的重要課題─氣候變遷對地球物種的重大影響;最後回歸到「棲地守護」,呼籲民眾持續關心都市環保與生態保育的重要。 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理事長表示,在平日天氣感受、或新聞畫面播報全球變遷議題時,已深遠地影響地球上的每個人,所以協會長期透過推動節能減碳、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調適、棲地守護等相關環境教育,持續和民眾及公私部門對話,更希望民眾透過改變自身習慣,以實際行動來凝聚更多的力量,為人類及萬物留下美麗的家園。 當天的活動現場分為綠色商品展示區和音樂舞台區兩部分。展示區呼應荒野保護協會推動的「棲地守護、綠色生活、節能與氣候變遷調適」等主題擺攤,同時透過友善環境的組織、永續經營的企業夥伴,以多元資訊及多面向的商品展示呈現,讓參與民眾能更清楚瞭解面對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人們可以選擇、調適及改變的生活方式,深入瞭解氣候變遷下即將面臨的挑戰與行動。 音樂舞台區則以舞蹈表現活力的表演、以戲劇呈現守護自然的故事、不同環境議題的分享及純音樂演奏的活動設計,希望在嚴肅環境議題的推廣之外,能帶來不同的感觸和想法。 從「夏至關燈」到60+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5年起推動夏至關燈,至2010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加入響應「Earth Hour」超越地球一小時60+的活動,至此開始在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舉辦「地球一小時」活動。 2017年的「Earth Hour」活動再次串連世界各地,從紐約到紐西蘭,從巴黎到巴拉圭,都有數百萬人聚集在一起,展現了世界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和行動。目前已有178個國家、7,000多個城市、超過3,000個地標一起關閉了燈光,從個人到企業和組織,在7大洲共同以「自己的力量」保護地球。 60+ 關燈節電,守護地球 地球一小時活動從3月25日下午3點開始,延續至晚間9點50分結束,活動總計超過1,500人參加,各地共同響應推廣超過12萬人。活動的最高潮落在響應關燈上,時間為晚間8點30分至9點30分,共60分鐘。 依台電公司即時提供的資訊,當晚的關燈以8點30分至8點32分這兩分鐘做為估算用電基準,推估得出60分鐘全國用電約減少8萬瓩,關燈1小時約可減少8萬度,換算可減少約4.2萬公斤碳排放量,節約用電成果燦爛。 關燈後會場也安排點燈的代表們及參與民眾和現場的小朋友,一同手持泡芙燈,依序進行「60+」字樣的排列。此符號代表著:關燈60分鐘要深化為長期的生活習慣改變,除了強調希望的傳遞及用加號的概念創造無限延長的一小時,關燈僅是守護行動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關燈之後:也就是希望人們透過60分鐘關上燈所產生的不便感受,反思自身同時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資源,也將全球性的倡議在地化、持續化。 「地球一小時」推廣活動邀請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於3月8日帶領相關工作團隊拍攝宣導短片,響應推廣節能、環保倡議行動。 活動宣導短片:https://youtu.be/u4hZUSwKVhA 2017年荒野保護協會以「永續山林、生態城市、無塑海洋」為主軸,於上半年進行地球倡議的系列活動:3月25日「地球一小時」、4月至5月「地球日」棲地調查及移除外來種、「地球影展」等,強調「永續發展」並不僅止於單純行動及活動,更希望能以綠色生態城市的多元發展,讓不同的環境議題或跨領域的觀念能夠整合,延續氣候變化及環境守護的議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