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同樂、生態共學——北二團關渡實驗生態田
文/林如貞(《稻田裡的教室》作者)、圖/王傅民(自然名:石虎) 印象中荒野的活動地點不是山林就是溼地,為何荒野臺北親子團二團要選擇在稻田舉辦活動呢?發起這個想法的北二炫蜂團長陳韋任(自然名:鼠麴草)說:「其實這是從劉家能(自然名:白高腰蝸牛)在FB 放的一張照片,兩個孩子在桃園老家稻田裡玩泥巴,心想荒野夥伴說的要愛護生態與自然,這是真心、甚至願意腳踩在泥巴裡去感同身受嗎?」白高腰蝸牛在桃園種田一年半,是本屆親子團小蟻團長,六年前爺爺過世時,當時他想:「阿公活到九十幾歲,種田種到八十多歲,一生有很長的時間都與土地接近,我是不是能像阿公一樣與土地連結呢?」後來他的小孩抽到桃園華德福學校就學,讓他有機會回老家種田,心裡那顆小種子就在時機成熟時發芽。 以前親子團幹部每個月要找不同地點、設計活動,每個月都換不同主題,像是蜻蜓點水般的體驗,很容易就船過水無痕;如果在稻田定點,親身下田去體驗,親手種下秧苗,親眼觀察稻子一生的生長,這種深刻而連續的主題不曉得親子團成員反應如何?當鼠麴草把構想提出來後,意外地獲得不少家長支持。 為了達到在地體驗以及節能減碳的目標,三個月遍尋臺北市各個可能且合適的地點,最後幸運的在關渡平原找到了。首先邀請桃園改良場的鄭老師來上課,從根本來認識水稻。接著在嵩山社區的百年梯田裡拔河、在五股溼地割蘆葦、在社子島的黃昏下許下對荒野的承諾,鋪陳一整期稻作的信心與能力,於是2016年初正式在關渡租地種稻。鼠麴草一直說:「好幸運,找到這裡,不只有稻田,還有其它農民種的蔬菜和水果,有五色鳥、蝴蝶等許多生物,離捷運忠義站步行十分鐘,交通很方便。還有北投農會、在地三十五年耕耘的代耕隊陳班長等好多人幫忙,周邊的竹圍、社子島、陽明山等環境,有很多題材可以延伸推廣。」所謂的「好幸運」,其實是鼠麴草和幹部們在幕後付出很多辛苦與努力。 2016年冬天寒流一波接一波,許多人感冒、生病,醫院好幾波大爆滿。二月十四日是荒野臺北親子團二團在關渡生態田正式開始的日子,當日天氣由熱轉寒,又是過年連假、學生的寒假和情人節,大人和小孩全家福在寒風細雨中,精神抖擻地下田整地。石虎爸爸說:「愈是惡劣的天氣,大家愈能留下深刻的記憶。」看來荒野親子團真的「有心、務實」地撩下去實驗生態田,不是一般的輕鬆歡樂體驗活動。 三月十二日,白高腰蝸牛和幹部們先在室內拿秧苗教孩子如何插秧。隔天插秧日,又一個「很幸運」,天氣由濕雨轉晴,大夥穿著短褲、短袖和荒野的制服種下臺南十一號品種,「小蟻」(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炫蜂」(國小三至五年級)、「奔鹿」(國小六至國中二年級)、「育成會」(家長)在田區分區插秧,浩浩蕩蕩一百多人下田,井然有序、有模有樣。農夫班長不斷地糾正指導,不少大人和小孩用上半身彎腰插秧,久做很容易傷膝蓋。但如果正確運用腰胯,可以鍛練到大腿和腹肌。 下田插秧果然是真槍實彈考驗,儘管眾人示範勸說,有幾個孩子仍是不肯下田,另外有個小蟻孩子才剛插秧就跌倒,就說:「衣服弄髒,不要做了。」還好在大夥鼓勵下繼續堅持。有的孩子則問:「為什麼我們要下田作工?難道是爸媽叫我來,所以我就得來?還是因為我是小蟻,所以要像螞蟻一樣嗎?」白高腰蝸牛於是開始分享務農經驗:「為了生計,真正的農夫,即使只有一個人,天氣欠佳也要打起精神下田工作,不像親子團如此熱鬧有趣,當然家人和朋友主動願意下田幫忙會很溫馨。」 鼠麴草擔心大家工作忙碌,對家長們排班撿福壽螺信心不足,買了苦茶粕準備防治福壽螺,以免吃掉秧苗。沒想到小朋友及家長們紛紛表達決心及承諾,因為苦茶粕會把田裡無脊椎動物一併除去,不只福壽螺,連會排出營養糞便、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水蚯蚓也會被除掉。權衡輕重,考慮到維持生物多樣性,家長們選擇排班以人力撿拾福壽螺。第一天撿了五百多隻,「福壽螺防治」行動更加凝聚大家對實驗生態田的信心與行動力。 鼠麴草發現這塊實驗田下田時落腳的深度大約在小腿肚,而原來休耕十年、用小型機械打的田(白高腰蝸牛的田),腳踩下去則幾乎深到膝蓋。似乎不同栽種法、土壤性質對植物生長、土壤生態系也會有所不同。 近年來,為了與阿公阿嬤共度親子時光,從親子團延伸出「長青團」。年輕父母平日要上班、養育小孩、操持家務、孝敬長輩,時間分配很吃緊,如果三代能一起生態活動,阿公阿嬤可以看到孫子孫女,透過活動傳承長者智慧,同時滿足學習、健康與休閒的需求,對年輕家庭似乎是個很好的選擇。 在此建議下一次的活動,把插秧以及後續的田間管理,大人和孩子們的「學習、反應、行為、成果」拿出來回饋討論,可以讓「愛地球」認知與實際行動縮小差距,並且強化正確的內在動機。另外,臺灣有些田租地耕作一期幾千元,為了增加孩子的金錢觀、成本收益,以及認識生態價值,農夫以「一整期的收成換算做租金」是否合理也可以做為活動課題。 種得漂亮是一種成功,有病蟲害可以學習又是另一種成功,不論未來實驗生態田成果如何,光是寒流中整地、插秧的精神,透過無遠弗屆網路分享、發酵的效應,荒野親子團在關渡實驗生態田已經帶領出一種成功的精神。 後 記 我在寫《稻田裡的教室》時,心中祈禱能在關渡平原設置「生態教學田」,荒野親子團真的實現我的想願,這幾天我才知道,原來《稻田裡的教室》第205 頁在彰化社頭稻田用刷子刷雜草的兩位小孩已參加荒野新竹親子團多年。希望全臺更多親子團一起來稻田求健康、塑品德、增智慧,大小手心創新米文化,以善和愛的行動讓地球更好。
野溪踏查與我
文、圖/曾志雄(荒野臺東分會野溪調查小組,自然名:珊瑚蟲) 三月的野溪踏查日當天(三月二十七日),除了既訂行程有奔鹿團的小鹿會隨行之外,另外還有二組人馬要和我們一起踏查。一組是公視節目「我們的島」要來跟拍,另一組是商業週刊雜誌社要來採訪。依組長楊坤城(自然名:大冠鷲)的想法,應該會讓野溪小組的成員也接受他們的訪問。所以,為了避免被採訪時答非所問、無法適切地傳遞野溪小組成立的初衷,於是趁有空時來整理一下,近一年多來和野溪小組夥伴們一起行動的感想,也算是一種省思及前瞻。 我為什麼會參與野溪小組的踏查?這對我而言是一種自我追尋,我指的是踏查的歷程。我是屏東人,記憶中對家鄉的印象,就是自己小時候走在村子附近那條林邊溪的經歷。家鄉留給我的美好回憶,約有九成全是那時獨自一人在河床上玩水、挖砂、抓魚、看鳥的經驗。小時候,村裡或許還是有沒去河邊玩耍的小孩,不過我周圍的友伴全是會玩水的人。所以,大夥一起到河裡玩水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當然,每一年被水淹死及關於那條河的水鬼故事,也伴隨著我們長大。然而我到底是在幾歲時遭遇了溺水甚至差點淹死的事件,事到如今已經完全沒印象了。但是,我並沒有因為那時的溺水經驗,使我害怕親近水。或許,是因為那時年紀還太小吧! 由於上述原因,讓我自民國八十四年分發到臺東服務後,再也不想回家鄉去。因為,小時候的那條林邊溪,已不再是我記憶中的樣貌。我算是一個很悲觀、很鴕鳥的人。在加入野溪調查小組前,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主動踏入野外。加入野溪調查小組後,我慢慢地找回童年的自己。與小組的夥伴一起走在臺東的溪床上時,我漸漸回想起,溪流是我小時候的美好回憶。這是我一年多來,每個月持續參與踏查的主因。 然而,隨著人的年齡增長,懂得愈多,享受了愈多的資源後,也發現了身上背負著很多的重任。往往,重責大任存在與否,只是個人認知的問題,或者說,是否選擇主動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三月二十二日當天,拜會立委劉櫂豪辦公室,我算是與會的陪同人員,意思是,我並沒有主動參與發言,頂多是補充發言的角色。其實,當時內心也有話想說。參與野溪小組的活動後,只要是持續一直跟著踏查的夥伴,我們都會認同大冠鷲的看法,也會形成相同的念頭:臺東的野溪,經不起目前的整治水泥化。每一條被整治的溪流,不管是有沒有常流水、是不是重要的保育棲地、使用了什麼工法進行整治,結果都是一致的——溪流水溝化。唯一不同,只是水泥建構的規模或範圍的不同。被整治的溪流,都具有相同的特性:生物棲地被破壞。 臺東,總共有多少條溪流呀?或者說,還有多少條還沒有水泥化的溪流?今年三月五日,騎著機車從臺東市到長濱。從進入成功開始,除了漏記錄的小馬橋之外,一共記錄了成功鎮半屏橋到.橋共三十二座橋,長濱鄉從旦滿橋到樟原橋共二十三座橋,其中因為雨勢太大以致於有一些橋沒有記錄到。光是成功加長濱至少就有五十五條溪流。這五十五條溪流有完全沒有整治的,也有已經被整治的,當然,待整治的也開始一條一條出現。整治後的結果,就是一條一條的水泥水溝出現。看到這樣的現像,我總覺得,這是不是在補全自我離開家鄉後,我所沒有經歷到的家鄉溪流水溝化的過程呀? 除了每個月固定參與野溪小組的踏查,我自己因為要外出空拍的緣故,還會順便看看當天所經過的溪流狀況。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為了要記錄利嘉溪出海口到知本溼地的海岸林,選定了呂家溪出海口當起降點。那一條呂家溪讓我更深的領悟到悲痛。呂家溪算是一條灌溉用的水泥化水溝,出海口的溪水惡臭混濁,黃褐色的沉澱物直接停滯於溪床底,還沒走近就能聞到類似家庭廢水的硫磺味。溪裡看不見游魚,臨近空中也沒有任何水生昆蟲。這種狀態的灌溉溝渠,其實在臺東縣比比皆是,習以為常,或許在西部,大家對農田水溝的印象就是如此吧! 所以,這是什麼狀況?連臺東這號稱臺灣後山花園,以生態及環境優美為吸引力的地方,連農田旁的任一條水溝都毫無生態資源時,生活在這邊的居民從小對農田旁水溝的印象只剩下髒、臭。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會認同這塊養育他成長的土地嗎?他們會以身為臺東人而自傲嗎?再加上,當我們這些已經長大、有能力做出一些行動來改變現況的成人,都允許臺東溪流的棲地環境,在大多數人們,幾乎、甚至是完全不知道生態及棲地的可貴及美麗時,就讓公部門一條一條的,慢慢將全臺東的野溪全部水泥水溝化。當孩子們長大時,他們只能去聽曾經知道、接觸過臺東野溪之美的人,以口頭或者有幸被影像記錄下來的二手或三手資料去知道,原來臺東的溪流曾經如何,這樣的狀況,並非我所樂見。 我沒有能力阻擋巴西熱帶雨林被開墾,我也沒有能力讓北極熊居住的北極冰原停止消融保存牠們生存的棲地。但,我實在不想讓我現在居住的臺東,成為一段口述歷史裡,只能向長大的孩子述說著,臺東的溪流我曾經見過它們的美;只能讓長大後的孩子看著水泥化的臭水溝,要他們想像這曾經是條生態豐富,有魚群水中游動,有蝦蟹在溪床中爬行,空中有蜻蜓飛舞,不同的季節植被呈現不同的樣貌,四季的輪轉是以生命的形態變化讓人親眼可見的溪流。 被稱為夢幻湖的知本溼地,我十多年前有幸曾經在三和的山上,遠眺過那一大片藍,如今僅剩下原來的幾分之幾我不得而知。夢幻湖被開挖的那時,我沒有在現地,我也沒有發揮出我那時能做出的行為。現在,加入野溪小組後,我又慢慢的陷入同樣的困境,預知現有的野溪生態棲地即將慢慢的消逝。我不該再說,我無能為力,我無能為力去改變政府對野溪粗暴的整治手段。我個人的力量是小的,但參加野溪小組後,我發現小組夥伴中,每一個個人都正發揮著他自己的能力,當個人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時,拳頭一致朝向同一個方向,甚至是同一點出力時,那讓人感到無力的個人力量,就不再是沒有影響力的對空揮拳而已。 要說野溪小組能影響公部門成為重視生態,以環保、共生、生物多樣化,棲地維護為職志的保護力量,這或許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無力、無可奈何的頹喪感一定會遇到。人生本來就不全是順心如意的,就當修心嗎?這不會是我參加野溪小組的目的。我雖然不像凱薩大帝那麼偉大,但他的那句名言:「我來,我見,我征服。」應該可以成為我的目標。我參加野溪小組了,我親自踏查了,我向公部門表達意見了。至於成敗是非,這不是我該去看重的。因為,野溪小組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野溪小組是一個群體,是一個分享、成長、奮鬥的組織。說到這邊,順便召募新成員,臺東的野溪,需要有人去關心,野溪小組,需要更多關心臺東環境的人一起來努力。 延伸閱讀: 水保局首度與民團對談野溪治理(荒野快報283期) 一群門外漢 揭開政府治惡水真相(商業週刊第1482期)
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名單及選舉公告
親愛的荒野夥伴大家好: 荒野保護協會在眾多關心台灣環境朋友的支持下,已經穩健走過二十年,作為一個關心自然教育與環境保育的團體,我們邁步向前,將一顆顆守護種子灑佈在各地,成為一股股在地守護的力量。 我們持續透過與政府機關對話,建立環境教育基地,與企業合作,帶領員工學習永續生態的觀念;並繼續嘗試新的環境信託模式,募集更多志工維護棲地生態;培養親子共學,讓家庭發揮力量,發展不同解說方向,讓解說教育更加多元深入。 過去每一年我們至少辦理兩百場的自然體驗活動,超過一千場的推廣演講…,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曾說透過教育做環境保護,才能擴大參與面,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荒野快樂修行,又去影響更多人,從改變生命的根源去愛人、愛土地,這是荒野對台灣社會的最大貢獻。 守護棲地永遠是荒野最重要的目標,我們已經蘊積足夠的力量,可以跨步邁向棲地保育,荒野相信唯有不斷透過保育、復育、教育的方式,才能達到「讓大自然自己經營自己」的最終目的,而這也將是我們邁向未來不變的方向。 會員代表大會是本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所有重大決策都需要會員代表大會的通過,會員代表肩負著未來協會發展的要務,他們將選出理監事,再由理監事中選出常務理監事來負責平日的會務推展。 怎麼樣的選民選出怎麼樣的代表,當我們期待台灣民主發展更加往上提升時,更該發揮荒野最重要的傳統之一【溫柔革命】,也就是從我們自身的改變和參與做起。 5月14日(週六)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邀請您參與會員代表的選舉,投下您神聖的一票。 選舉人名冊依通訊地址所在的分會造冊,若需更動,請於5月6日(週五)前向分會秘書確認更改名冊。 主旨:第八屆會員代表選舉公告 說明:本會第七屆會員代表任期將屆,為俾利會務運作,故依本會章程規定進行改選會員代表。 公告事項: 一、投票時間:中華民國105年5月14日(週六) 上午10:00-下午4:00 二、投票地點:各地分會所,共11處。 三、投票資格:5月9日前繳交105年度年費之年滿20歲有效會員者。 四、具投票權之會員,請攜帶身份證及印章前往投票所投票。 五、各地區會員代表候選人參考名單,將在5月01日於網站公告。 各地區 應選 名額 投票所地址 連絡電話 台北分會 36 台北市中正區詔安街204號 (02)2307-1317 桃園分會 9 桃園市中壢區普光二街122巷10號 (03)283-0944 新竹分會 15 新竹市東區公園路86-1號 (03)561-8255 台中分會 12 台中市北區育德路115號 (04)2206-8468 雲林分會 2 雲林縣斗六市慶生路300號2樓 (05)552-9002 嘉義分會 3 嘉義市新建街79號 (05)291-1547 台南分會 7 台南市東區裕農路288巷15號 (06)260-7259 高雄分會 10 高雄市三民區重慶街299號 (07)322-7526 宜蘭分會 2 宜蘭縣五結鄉二結路486號 (03)964-1059 花蓮分會 2 花蓮市化道路141號 (03)824-6613 台東分會 2 台東市中華路一段684號 (台東大學台東校區綜合大樓二樓) (089)219-020 合計 100 註1:各分會會員代表的名額,以各分會4月底有效會員人數為基準試算。 註2:投票時間為上午10:00 - 下午4:00。 *代理說明:會員若不克出席選舉,可使用附件內「會員委託書」自行委託代理人。
結訓之後,推師之路,從今開始
文/邱凱斌(荒野臺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黑面琵鷺)、圖/傅鴻鈞(自然名:大熊星座) 涼爽的微風伴著冬日的暖陽,米倉國小聚集了一群荒野夥伴,儘管溫度宜人、空氣中卻嗅到了一絲絲緊張的氣氛。原來今天是第十八期推廣講師培訓的期末旅行,因此大部分的夥伴正如火如荼地準備著結訓考,經歷了三個月的課程,通過了分段試講的小測驗,即將登場的是「全套試講」,顧名思義就是要完整地呈現每套長達九十分鐘的教案,因此教室內的氣氛沒有太熱絡,有人正對著投影片在練習、有人閉著眼睛喃喃自語,相對於考生的緊張氣氛,有另一群人正盤算著等等要去哪裡溜達,原來是他們已經完成了全套試講,有些人更是厲害,短短時間內就通過了兩套試講,難怪心態上能夠如此悠閒。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傍晚,試評老師親切且仔細的講評,聽到了一聲聲的恭喜,學員們陸續通過了最後的檢定,大家都輕鬆了許多,第一套的通過,代表有資格去準備第二套,而荒野推廣講師目前總共有五套教案,分別為「臺灣自然生態之美」、「與大自然做朋友」、「重新看見海洋」、「發現溼地之美」、「氣候變遷下的挑戰與行動」,十八推的夥伴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結訓晚會 我說你是推師,你就是推師 歷經早上緊繃的行程之後,大家逐漸展開笑顏,期末旅行的晚會即將開始,首先登場的是「超級變裝伸展台」,不管是學員還是隊輔都要打扮成自己的自然名,大家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爭奇鬥艷,有許多可愛的動物:蜜蜂、白海豚、浣熊,當然也有許多自然景觀:極光、微風、太陽等。 各式各樣的打扮都代表了對自己自然名的認同,緊接著是各小組精彩的表演時間,首先登場的是「瘋鳥小家」帶來溼地教案的互動遊戲,用問答題的方式看誰是十八推中的溼地知識王,接下來是「熊厲害小家」以現代舞的形式呈現臺生教案,看那精湛的舞姿完美詮釋出花苞的綻放;身體如清風一般的舞動著,真是一場美的饗宴,緊接著是「槓上開花」一家,一個個扮演大自然中可愛的小動物:小丑魚、白海豚、海鷗、黑面琵鷺,演出他們冒險途中遇到太陽、月亮、流星與極光的故事,最後則是「曼波魚小隊」以完美的歌聲及改編歌曲為我們精彩的晚會帶上了高潮。 正當腦中還迴繞著剛剛的歌聲時,總召孫一介(自然名:鱸鰻)的話語讓每個學員與隊輔心情平靜下來,一句句的鼓勵讓身為學員的我們回想這三個月來的點點滴滴,也思考著成為推廣講師之後的規劃。一句句的感謝讓我們以身為荒野志工為榮,也期許著日後能為荒野多做點什麼。 學員們陸續上台領取結訓證書以及荒野的領巾,並接受全體夥伴的祝福,一張張證書敘說了學員三個月來參加過的數堂室內課、個人作業、團體作業、三次的旅行課程,總共加起來102 個學分,儘管過程中或許覺得困難、想要放棄,但最後大家都完成了,培訓的結束代表著又有新的一期推廣講師,也代表了將有更多志工為荒野服務。 推廣講師的前世今生 享用過夥伴戴文興(自然名:蜜蜂)為大家準備的現打豆漿與豐盛早餐之後,十二推的總召藍培菁(自然名:藍鯨)為大家述說了推廣講師的歷史,從民國84 年徐仁修老師演講開始、韋馬克獨木舟環台募款、海王子時期,直到近幾年李榮華(自然名:黑熊)、陳介緯(自然名:小白鷺)編寫了重新認識海洋這個教案,推廣講師群組才大致成立。藍鯨以一張張照片、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帶大家認識這個群組,成立的過程中不免有歡笑、汗水、淚水,沒有前人的努力,不會有現在這麼完整的一個群組。推廣講師對聽眾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這或許是他們今生唯一一次聽到這場演講,也或許這就是改變一個人想法的一次機會,推廣講師其實只比一般民眾多了那一點點關心環境的心,但也就是那一點點,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帶大家一起改變環境,十八推在淡水河畔結訓了,期許這群推廣講師為我們的環境教育貢獻更多的心力。
動手護棲地,維持生物多樣性
臺灣生物多樣性持續惡化 臺灣環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困難,除了棲地遭受破壞、氣候變遷影響等因素外,需要更多人關注的,即為「入侵種排擠原生種」的議題。入侵種造成原生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的情況,進而演變成生物多樣性消失。因此移除入侵種,是保育臺灣眾多生物的必要方式。 在移除入侵種生物之前,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要移除入侵種生物?」,在現今環境資源不足以供應過多人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從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探討其重要性。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簡而言之,生物多樣性就是生物的數量、種類、生態系多樣化,以沿海地區為例,在海裡有數量很多、種類很多的魚,也有各種不同的蝦、蟹、貝、珊瑚、海葵、藻類等;往陸上移動則有海濱植物或水生植物,在植物成群的枝葉花朵間住著蕈類、地衣、昆蟲、青蛙、蛇或蜘蛛,許多鳥類往返穿梭其間休息或覓食。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裡定義生物多樣性的組成為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和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diversity);當環境具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就具備更高的生產力,及更加穩定及永續力;生態系中的物種若數量越多,生物之間的互動機制越複雜,物種中包含的基因更多樣,就可以讓遺傳性質改變,讓後代更能適應及存活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中。如同我們要求飲食的健康標準,應均衡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減少偏食、單一食物的攝取而造成身體損害。 在臺灣,有高達1/3至1/4的物種是經過長期演化而成的臺灣在地特有種,對外來種的侵入非常敏感且脆弱。外來種對臺灣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捕食、競爭及排擠、疾病或寄生蟲的傳染、雜交以及生態系統的改變。以斑腿樹蛙為例,2006 年在彰化田尾發現牠的蹤跡,幾年來已經在臺灣北部地區見到繁殖的族群。斑腿樹蛙一年產卵5 次、每次600 顆,和斑腿樹蛙外型、繁殖條件相似的臺灣原生種白頷樹蛙每年產卵2次、每次300顆相比,斑腿樹蛙更具族群競爭優勢,而且斑腿樹蛙會啃食其他蛙種蝌蚪與蛙卵,嚴重威脅到原生種的生存。因此為維持生物多樣性而移除入侵種有其必要,避免特有物種及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情況持續惡化。 外來種與入侵種有何差異? 「外來種」與「入侵種」容易讓人混淆。外來種是經由人為引進的物種;入侵種則是外來種進入新環境後,造成生態破壞、經濟損失,才會列為入侵種。 外來種的反義詞——原生種,是指物種棲地還沒有開發之前就已經存在於該地的生物,是歷經數萬年自然演化的結果;若物種是藉由自然的力量,如水、風或動物傳播的植物,移至臺灣而非臺灣本土產生的物種,也可以稱做是原生種。「臺灣特有種」是指該物種在全世界僅存在於臺灣的物種;臺灣因為島嶼地形與氣候型態多樣貌,擁有特有種生物比例高,物種分布範圍小(臺灣的土地面積僅佔全球0.02%),對於外來種影響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干擾與破壞。 外來種是指經由人為刻意引進栽培、飼養或人為不經意夾帶(如運輸、觀光)原本產於其他地區的生物;因為交通方式發達,生物隨著各種人類活動跨越天然地理屏障,例如:民間或政府透過貿易或農業行為引進的食用、觀賞動植物(或寵物),或是船舶壓艙水隨之帶入的生物等。當然,外來種不一定會成為入侵種,只有當外來種進入新環境,順利適應、存活、繁殖後,對新棲地原生種、環境、農業或人類造成生態破壞、經濟損失,才會列為入侵種。例如:小花蔓澤蘭、布袋蓮、非洲大蝸牛、福壽螺、巴西龜、亞洲錦蛙等。 荒野關注的棲地入侵種狀況 至2015年12月31日止,依荒野棲地生物資料庫統計,共有記錄定點29處4,920筆記錄,其中有565種臺灣特有物種、46種保育類物種、901種外來種生物、232種入侵種生物。 在本會記錄中,各棲地入侵種生物較多的物種為大花咸豐草,在15 處棲地被記錄到,其次為昭和草(12處)、瑪瑙珠(10處)其它如附表,這些都是平常週遭容易見到的物種,卻也逐步侵襲臺灣的自然野地,而名列在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的生物有小花蔓澤蘭(9處)、銀合歡(7處)、非洲大蝸牛(6處)、南美蟛蜞菊(5處)、福壽螺(4處)、布袋蓮(4處)、家八哥(3處)、巴西龜(1處)、吳郭魚(1處);這些物種不僅在臺灣造成災害,在全世界也都是令人頭痛的角色。 入侵種生物已被公認為對生物多樣性、農業和其他人類關注事物的一大威脅。尤其是臺灣的大規模商業放生,並未評估或考量放生環境中原有的生物與棲地條件是否適合以及棄養動物行為,造成入侵種的危害增加,讓原來的食物鏈受到破壞,生物之間產生雜交種,基因及生物相改變,加速動物非自然散佈等問題,已經嚴重傷害臺灣生態環境。 荒野關心棲地之入侵種統計 編號 種類 棲地出現次數 編號 種類 棲地出現次數 1 大花咸豐草 15 10 非洲大蝸牛 6 2 昭和草 12 11 魚腥草 6 3 瑪瑙珠 10 12 象草 6 4 小花蔓澤蘭 9 13 銅錢草 5 5 紫花藿香薊 9 14 白花霍香薊 5 6 槭葉牽牛 9 15 長梗滿天星 5 7 龍眼 8 16 南美蟛蜞菊 5 8 野茼蒿 7 17 9 銀合歡 7 臺灣有獨特的島嶼生態系統,特殊的海島環境造就多樣化的棲地,有著眾多的特有生物,據TaiBNET 臺灣物種名錄的統計,有62.5%的昆蟲、64%的哺乳類為臺灣特有物種,生物之間緊密連結,一旦有強勢的外來入侵,造成的影響就非常嚴重。例如:原生地在南美洲的小花蔓澤蘭,因其迅速生長的特性,被稱為「一分鐘一英哩」的雜草。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後,因為沒有天敵捕食,已經從南到北迅速蔓延,生長過程中不但以覆蓋植株遮擋陽光讓植株枯死的方式侵襲本土植物,更會以釋放化學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提高自己的存活率。至今小花蔓澤蘭的擴散速度與所造成的傷害仍然無法有效控制,僅能在區域部份抑制生長範圍。原產於印度的家八哥,因為聰慧擅於模仿而被大量引進臺灣,來到臺灣後,與本土種八哥食性相似,卻繁殖更快且適應力強,排擠了本土種的生存空間,造成本土種幾乎消失,使本土八哥列名臺灣保育類動物名錄中。原產於南美洲的福壽螺1980年代以食用為目的引進臺灣,但肉質不符臺灣人飲食習慣,逸出後因在臺灣沒有天敵,繁殖速度快,喜好生活在靜水域及啃食農作物幼苗(如水稻),長久以來造成農業極大損失,損失金額據農委會統計已高達新臺幣一百多億元,還不包括無法計算的生態破壞,面對入侵生物的影響,我們確實應謹慎面對。 我們可做什麼? 荒野各分會不定期辦理移除入侵種等棲地工作活動,並邀請長期研究與關注相關議題的學者或專家進行課程培訓、於活動中協助辨識,避免誤傷無辜物種。歡迎民眾上荒野官網報名參與,或與各分會聯繫討論,更呼籲民眾拒絕不當的商業放生與動物棄養等行為。 本會至今持續進行移除入侵種生物工作的物種包括:小花蔓澤蘭(臺北五股溼地、新竹十八尖山、雲林龍過脈步道、嘉義蘭潭後山)、互花米草(臺中高美溼地、金門沿海)、布袋蓮(花蓮馬太鞍溼地、宜蘭五十二甲溼地)、銅錢草(臺北榮星花園、臺北萬里水生植物庇護中心)、美國螯蝦(臺北富陽自然公園)、牛蛙(臺北富陽自然公園)、沙氏變色蜥(新竹十八尖山、嘉義嘉義公園)、亞洲錦蛙(嘉義北香湖公園、臺南三崁店)、福壽螺(花蓮馬太鞍溼地、宜蘭五十二甲溼地)等。另外,新竹香山溼地的紅樹林植物水筆仔、海茄苳,雖然不是入侵生物但因人為種植而大面積擴散,原始棲地環境鉅變,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臺灣招潮蟹等眾多原生生物生存,所以荒野亦從2007 年開始投入關注至今。未來荒野仍持續推動關注棲地的生物資料庫建置工作,了解臺灣生物棲地遭受入侵種生物影響的程度,及早進行反應;同時,也將持續邀請民眾參與,共同維護棲地,以保護臺灣珍貴且每一個人都賴以維生的生物多樣性。 參考資料 荒野自然觀察記錄網 GISD 世界百大入侵種 TaiBNET 臺灣物種名錄 香山溼地紅樹林的去留 守護高美溼地的社會參與~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的強勢入侵與移除行動 首波生態黑名單 369 種生物禁入 林試所開放資料庫,蒐集210 種外來入侵種 臺灣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 錯把土生當外來種 殺到「蛙蛙」叫 *** 【勘誤啟事】 關於本文中將海金沙列為入侵種一事進行說明,本會棲地資料庫資料是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TaiBNET資料庫進行比對,取得入侵物種的資訊,因TaiBNET資料庫誤植海金沙為台灣的入侵種,本會取得資訊後亦未發覺而誤勘,感謝伙伴指正,確認海金沙為台灣原生物種,已同步請求TaiBNET資料庫與荒野棲地物種名錄進行海金沙之物種記錄修正。 本會棲地資料庫於2014年起各解說定點/棲地之志工同步蒐集各棲地的物種名錄,期望持續累積用於棲地守護及環境教育用途,草創之初資料僅能簡單歸納,本會將持續改善,邀請各地伙伴持續投入調查的行列。
地球一小時要聞特輯 QUICK FACTS ON EARTH HOUR
文、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翻譯/張玉芳 WWF's Earth Hour is the world's largest grassroots movement for the environment. Starting as a symbolic lights out event in Sydney in 2007, Earth Hour has grown to engage indi viduals,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s in over 7,000 cities and more than 17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during the hour and beyond.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地球一小時是世界最大的民間環境運動。自2007 年具代表性的雪梨熄燈活動開始,地球一小時已經擴展到七千多個城市與一百七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個人、企業及組織,其影響遠超越一小時。 Earth Hour 2016 will be celebrated on Saturday, 19 March 2016 between 8:30 p.m. and 9:30 p.m. local time. The event brings together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to shine a light on climate act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people to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6年地球一小時將於3月19日週六當地時間晚間八點半至九點半之間舉行。這項活動將會聚集百萬人來為氣候行動以及人類改變氣候變化的潛能揭開序幕。 Among the world's first open-source climate change campaigns, Earth Hour informs, inspires and empowers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cities and countries to use their collective power to drive climate ac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在世界眾多首次開放資源的氣候變遷活動,地球一小時教育、啟發並賦予個人、組織、城市與國家聚集力量來推動一整年的氣候行動。 The event is also marked by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iconic landmarks such a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the Eiffel Tower and the Sydney Opera House who switch off their lights to stand in solidarity with the cause of climate action. In 2015, more than 10,400 local and national landmarks turned off their lights for Earth Hour. 這個活動也獲得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如帝國大廈、艾菲爾鐵塔與雪梨歌劇院關燈響應。2015年,有一萬四百多個地方及國家地標在地球一小時活動中關燈。 In 2016, Earth Hour will focus on shining a light on various climate actions that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businesses and countries can take such as a transition to renewables, promoting sustainable food and agriculture, adopting climate-friendly legisla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s, supporting conservation projects and raising awareness on climate issues in schools and amongst the public. 2016年,地球一小時專注於揭露多樣讓個人、社會、企業與國家可採取的氣候行動行動,例如:改用再生資源、推行永續性食物與農業、採用友善氣候立法與企業規章、支持保育計劃與在提升校園與大眾對氣候議題的意識。 Among other initiatives, WWF Earth Hour 2016 projects include lobbying for climatefriendly legislation in Spain, Cyprus and Indonesia; providing access to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India and Africa; creating awareness on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youth in Sweden , Finland and France; crowds ourcing for climate issues and soluti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sustainable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UK and Finland. 在其他的自發性活動中,WWF 2016 地球一小時計劃包括了在西班牙、塞普勒斯及印尼遊說友善氣候立法;在印度與非洲提供再生能源資源的管道;在瑞典、芬蘭及法國提倡青年人對氣候變遷的覺醒;在拉丁美洲集結群眾力量來解決氣候問題與尋找方案;並在英國與芬蘭著手解決永續性食物與農業面臨的問題。 Over the past nine years, WWF's Earth Hour has been the force behind people-powered environmental efforts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 climate-friendly legislation in Russia, Argentina, the Galapagos Islands and Wales; creation of a 2,700-hectare Earth Hour forest in Uganda; planting of 17 million trees in Kazakhstan; providing renewable energy fuel-efficient stoves to families in Nepal and Madagascar and lighting up homes with solar power in India and the Philippines. 過去九年裡,WWF 地球一小時儼然成為俄羅斯、阿根廷、加拉巴哥群島與威爾斯等地區人民環境運動背後的驅動力量,其成果包括俄羅斯正式通過友善氣候立法;在烏干達創造了二千七百公頃的地球一小時森林;在哈薩克種植一千七百萬棵樹;在尼泊爾與馬達加斯加提供家庭用再生能源高效爐;在印度與菲律賓使用太陽能點亮屋子。 Other outcomes include: 其他結果包括: Powering over 625,000 individual actions for the planet in 2015, including 379,000 actions such as tree planting, distributing LED lights, recycling and 247,000 signatures and pledges received for climate petitions. 在2015 年有六十二萬五千個個體戶為地球發動行動,包括三十七萬九千個行動如植樹、分發LED 燈、回收及二十四萬七千個氣候請願簽名聯署。 Raising US$21,346 to combat wildlife crime in Southeast Asia. 募資美金兩萬一千三百四十六元來打擊東南亞獵殺野生動物的犯罪。 An Earth Hour education program in 15,000 schools in India to help reduce carbon footprint. 在一萬五千個印度學校內建立地球一小時教育計劃來幫助減碳。 Raising US$106,000 to protect five key species in the countr y, including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Far-Eastern Leopard. 募資美金十萬六千元來保護國家內五個重要物種,包括嚴重瀕臨絕種的遠東豹。 20,000 'solar pledges' from individuals in Finland to protect the Arctic. 在芬蘭有兩萬個「向太陽能宣誓」的個體戶來保護北極。 15,500 signatures against the Ptolemaida V coal-fired power plant in Greece. 一萬五千五百個聯署簽名對抗位於希臘的Ptolemaida V 煤炭發電場。 Raising over US$5,000 to address loss of species and pollution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in Colombia. 募資超過美金五千元來解決哥倫比亞國內亞馬遜雨林物種的消失與污染。 Crowdsourcing solutions to air pollution through the Blue Sky campaign with WWFChina and WWF-South Korea. 集結 WWF- 中國和 WWF- 南韓經由藍天行動來尋求空氣污染的解決之道。 A global petition to drive actions to save the Great Barrier Reef through the campaign 'Lights Out for the Reef'. 在「為大堡礁熄燈」的活動中以全球性的請願聯署來推動拯救大堡礁的行動。 2016荒野保護協會地球一小時更多訊息: 活動網站 http://earthevent.sow.org.tw/ 活動影片 https://youtu.be/6WwpVJyoxEQ
從吃也可以減緩氣候變遷?聽聽工作坊怎麼說
文/蘇雯祺(荒野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高蹺鴴) 圖/荒野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 氣候變遷,是個看似震撼卻又令大多數人陌生的語彙。是的,如果我沒有深入了解,可能也跟許多人一樣,只把氣候變遷與遠在天邊的北極熊連結在一塊兒,認為那是別人家的事,緘默無語、無感。但當我驚覺氣候變遷近在眼前時,我開始觀察菜市場中的水果是否當季,是臺灣產的還是進口?我減少麵食,轉而多吃點米飯;一日三餐,原來啊,我吃下肚的不只是與親友的情誼,不只是健康與安全,更是農地與環境,更是全球化及貿易脈絡之下,食材仰賴進口、喜歡肉食的我們造就了交通運輸頻繁,進而提高燃料需要,而將大量貯存於地下的二氧化碳(如:石油、天然氣等)釋放到大氣中,造成地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一切的認知,在去年春末夏初開始改變了我的行為。那時荒野的「氣候變遷推廣志工培訓課程」帶給我如當頭棒喝般覺醒,讓我及身朱真(圖右,自然名:樹)引導學員分享想法,後以溫情角度訴說氣候變遷與棲地的關聯旁夥伴一同認識氣候變遷這項現代重大議題的諸多面向,從中我也漸漸瞭解到,除了社會上常常在喊的「節能減碳」有著深刻的意涵之外,身為幾十億人中渺小的我還能做些什麼?原來我的平凡生活也是左右氣候變遷的小螺絲釘,人類追求便利的文化形塑當今社會模樣亦深切影響環境。 但是,我們該如何讓更多人知道這麼重要的訊息,並更能身體力行行動?這就需要一個管道了。這條管道需要集結眾人的巧思與力量,一起讓影響力越來越大,才有改變的可能。於是,在幾位氣候變遷小組夥伴們的構思後,我們規劃了「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將一個一個單獨的概念,串成一堂一堂互動式的活動。有的夥伴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反覆查閱教材、練習講稿,與夥伴們互相討論、反覆修正,最後結合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辛勞無數晨昏。大家的付出最後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呈現,並讓來參與的民眾得到夥伴們想要傳遞的「真傳」!直至今日,我們已經辦了三場的工作坊! 工作坊劃分為「地球篇」、「棲地篇」、「家庭篇」及「城市篇」四個部分。在地球篇活動開始之前,夥伴先安排「相見歡」的活動,讓大家暖暖身,參加的學員們也會先瀏覽由夥伴們設計製作關於氣候變遷的圖片,並與學員們討論,同時進行小組分組,隨後開啟工作坊的學習。參與的學員有些已對氣候變遷議題相當關心,因而滔滔不絕進行討論;有的雖才淺淺認識,卻能熱情地抒發己思。首先在「地球篇」中,由夥伴根據數據與專業的科學研究,輔以慷慨激昂的語調,講述地球暖化、棲地如何吸收碳又如何被剝奪生機、選食物如何影響氣候等。臺下的學員專心聆聽,一下子氣氛變得令人揪心。聽完令人心碎的地球危機候,接著帶領進行「棲地篇」的夥伴,從萬物及棲地的角度切入,帶出食物的產地,既是農作物也是生物的家,更是大地固碳的寶庫。溫馨、精彩的影片,配上夥伴深情引介,學員在室內就像聞到了大自然的芳香氣味般陶醉。在觀看影片的時候總有夥伴驚嘆生態的豐富,及傳統農忙時程的艱辛且誠懇,我們希望將土地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學員的腦中,並且能影響更多朋友支持友善耕作的產品。接著,我們讓各組學員設計一塊想像中的理想田園,讓他們反思棲地與萬物的關係。很快地,工作坊上午的課程在這活動中結束。而為了抵抗午後的催眠劑,進行「家庭篇」的夥伴讓學員們認識自己所吃餐點的「食物里程」,簡易的計算食物運輸造成的碳足跡,在親自動動手計算完之後,便可從數字中看出從國外進口的食物累積高額的碳足跡!在這樣的重擊之後,激發大家的創意,學員們以低碳、健康、美味為原則,設計一場屬於臺灣的國宴菜單,進而反思當地、當令與美味之間的關係。學員們無所不用其極的降低碳足跡,設計出令人驚豔的菜色,甚至還有學員說出:「香菇以步行運送!」讓人不禁開懷大笑,也令人好好思考「吃」怎麼回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最後,「城市篇」教導學員們以簡單的方法,動手製作臺南荒野研發出來的「樹箱」,低成本、高成功率地打造綠屋頂,幫助水泥密集的城市,降溫熱島效應的衝擊。 學員們在結束前踴躍分享當日的收穫,發現於新北市石門嵩山社區舉辦的工作坊中,學員們相互討論自己的一畝田學員們發表一畝田的設計,交流激盪學員們設計出低碳美味的主食國宴餐點氣候變遷與人類的關係其實非常近,每個人得從生活中去實踐自己的減碳生活,減緩氣候變遷。氣候變遷小組夥伴們希望在一連串專業深入的講解與互動式課程之後,學員們便可從自身生活開始改變。這個影響已開枝散葉,我們有了一些實戰經驗,將持續帶著充沛的活力繼續向前。未來,氣候變遷工作坊期待有更多的生力軍一同加入,讓好的理念與做法遍地開花。但,要如何參與呢?就在今年四月,「第二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開始招生了!一連串專業的培訓課程裡,一定會讓對氣候變遷徬徨無助的「麻瓜」也得到魔法。我們相信,只要願意踏出一小步,改變必然無限茁壯。所以,如果您有心,就趕快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創造希望吧!
等待花開到來:2015年荒野全國弱勢兒童長期陪伴共識營
文/曾愛媜(荒野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光澤蝸牛) 有別於往年的北上或南下,2015 年11 月7日至8 日的全國長期陪伴共識營舉辦地點來到臺灣中心點──雲林斗六家商。今年承辦團隊是臺南分會的飛凰團,與兒童教育委員會共同規劃活動內容,這樣的方式很令人期待。 第一天,由臺南分會分會長洪秀燕(自然名:黑琵)透過暖身,嘗試著讓各地的夥伴熟悉彼此,互相認識。接下來,以兒童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童瑞華(自然名:臺北樹蛙)的走讀課程為架構,再由臺南親子團夥伴設計走讀探索任務單,讓各團走進斗六老街,透過不同的任務單沿途進行「在地探索」,探索人文、美食、綠色空間,在課堂上所有長陪夥伴一起完成走讀地圖,這樣的活動涵蓋了「走讀」、「綠活圖」的主軸,還有團隊經營的概念,讓夥伴們很快的熟悉當地環境與彼此。最重要的是,找到好多美食與當地故事。 如何解讀「三生教育」呢?高雄飛熊團的楊志明(自然名:忍冬)提到荒野的三生教育主軸是生態、生活、生命,在活動設計上,大人們常常設定許多的目標,但要長陪的孩子們達成目標,需要時間等待。在陪伴的過程中,如何放低自己的姿態,蹲下來跟孩子對等說話,我們所種下的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花開,都需要我們耐心等待。夥伴們透過這個課程反思,活動的規劃是否以孩子需求為出發點?嘉義飛蝶團的蔡佩君(自然名:冠羽畫眉)感動的說:「在課程中,深入淺出的帶入荒野三生教育的意涵,更激發大家對弱勢孩子無私付出的熱情。」夜晚,進入了臺南飛凰團劉碧華(自然名:蘆葦)主持「我的少女少男時代」,讓夥伴們回到個人談談自己,回憶起自己的過往,有人哽咽、有人傻笑、有人侃侃而談,透過桌遊與敘事的方式,讓彼此間的距離似乎又拉近了一些。 第二天,走進老街,夥伴品嚐了當地的傳統早餐,滿足味蕾填飽肚子後,準備課程的開始。課程一開始,聽著各團今年與明年的計畫分享,有著不同特色與思考角度,佩服每一個人背後的用心與努力。接下來,進入重頭戲:教案編寫與各團活動導引的演示。 臺南飛凰團余宛庭(自然名:孔雀魚)談到,教案編寫的精神「以終為始」,讓活動規劃可以扣住主題與目標。壓軸是各團活動導引示範,讓長陪的夥伴有機會看到其他團隊的活動進行方式,透過多元及活動背後設計的意義,能夠彼此交流真是一個難得經驗。 看到全國的長陪團隊,每一位夥伴充滿助人的熱誠,有夥伴分享:「聽到很多夥伴在長陪的經驗、心得和歷程,有許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視野和思考,無論對於活動設計、帶領、和孩子的互動等,都可以感受到夥伴的認真、用心和對孩子的初心,看到活動和長陪進行的多樣性和彈性。」 其中特別的是參與長陪夥伴的背景,除了多元組成之外,有部分來自於荒野親子團,臺北飛鼠團傅瓊慧(自然名:紫茉莉)說:「深深地感受到親子團與長陪團的基本元素是不同的,長陪團有自己特殊的存在意義、價值以及經營獨特之處。」 在此次共識營中,看到有別於往的是將各團活動演示讓夥伴參與,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夥伴們有機會互相交流。不過,如何在兼顧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態下,透過簡單、自然的方式帶領著長陪的孩子一起在大自然裡玩耍,又兼顧到三生教育中的生態、生活、生命目標,對於在長期陪伴的團隊們,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有位夥伴結語講的真好:「讓大人們『返老還童』吧!」是的!我們常常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或許常常回想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就可以慢慢地清楚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感謝所有的夥伴,感謝所有的緣分,讓我們有機會相聚一堂,為自己、為孩子、為大自然做一件事。種下那顆荒野的種子在心中,等待哪天發芽花開的到來。
3/27,一起來場荒野能源公民審議吧!
文、圖/王聖裴(荒野氣候變遷能源議題組) 先前我曾在荒野的臉書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棲地導覽、環境保育等活動,因此在年初想要參與志工活動時,自然而然聯想到荒野,進而發現第一期的「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志工培訓」課程。在第一堂課以前,我以為這個培訓是要訓練我們向大眾宣導能源議題,進行節能減碳,或反對核能等特定主張的倡議。經過課程說明之後才曉得,原來這個志工培訓的初步目標是要協助舉辦今年3 月27 日荒野內部的能源公民審議,透過會員們共同討論凝聚共識來決定目前身為臺灣最大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如何涉足能源議題,又要選擇哪些面向的能源議題做為主軸。而培訓的長期目標則是希望針對3 月27 日公民審議的結果做進一步的資料搜集、論述與行動落實。 荒野的任務包含保護環境棲地、溼地保育、兒童親子培育和自然教育推廣等目標,這是大家都熟知也已獲得豐碩的成果。相較之下「環境政策推動」和「改善氣候變遷」則是相對新的推動方向。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紀錄片開始,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越來越常被提及;去年十二月在巴黎舉辦的COP 21會議締結了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最重要的全球氣候協定,並再一次強調極端氣候對於島國和脆弱國家的影響,若氣溫比前工業時代上升2° C,將導致非常危險的情況,而上升達2.7° C 以上更將帶來海平面上升、低窪地區和島嶼被淹沒、洪水增加、熱浪和森林大火、作物減少和海洋酸化等等讓人類承擔不起的重大災難。身處位在亞熱帶地區的臺灣,今年冬天親身經歷從暖冬到霸王級寒流,讓臺灣多處低海拔山陵下起雪、平地也罕見的下了霰,面對這樣劇烈的氣候轉變,不得不承認「氣候變遷」不是我們可以選擇要或不要面對的議題,而是每個人身處其中、且與自身密切的大事。而這也是荒野成立氣候變遷小組,開始著手進行教育推廣,並針對影響氣候變遷甚劇的能源方面舉行第一期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志工培訓,希望常態性、持續性的探討能源對環境議題的影響,也期待利用3月27日舉行內部公民審議的方式,來找出荒野參與能源議題的角度及立場。 這次的志工培訓課程為期兩週,課程中討論用電和生活、生產、生態之關聯。其中也邀請到呂家華講師介紹公民審議的價值,教導執行公民審議的技巧,在荒野內部審議前先於能源小組內進行公民審議的演練。而在能源議題方面,陸續安排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來講述「能源轉型」、汗得學社的「一人一千瓦,公民電廠實踐」、林子倫副教授講「COP 21 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工研院綠能所簡國祥博士講「節能省碳」、能源議題組組長林子淵(自然明:白鯨)分享「再生能源發展」,及英華威公司太陽光電事業部總監Raoul Ubitschek 的「太陽能公民電廠及德國能源轉型經驗分享」。這一系列課程幾乎涵蓋了所有在意能源議題的公民和團體可執行的方向:節能減碳、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以及公民參與。 在這麼多主題之中,哪一個才是適合荒野推動的呢?是推廣節能減碳和教導氣候變遷的課程,讓大眾更重視這些議題並親身實踐改變?是推動更健全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是落實能源分配的公平正義,不讓耗電量多的城市將發電的污染棄置在耗電量少的鄉鎮?還是要政府在重視工業、製造業發展的同時,也提出可以實現的能源永續、環境永續的政策呢?面對氣候變遷和能源議題,有沒有什麼是符合荒野的宗旨理念,可從荒野擅長推動的面向裡找到足以擔任目前國家社會面對能源議題爭議時的平衡角色? 以荒野長期在「棲地守護」和「環境教育」的耕耘基礎,或許比其他公民團體甚至政府相關單位更適合去評估各種能源廢棄物對臺灣生態環境的影響,政府發展再生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氣候變遷對臺灣獨特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什麼危害,並盡量維持能源發展和生態永續的平衡呢? 當能源已成為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無時不刻都在使用的必須品時,我們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去關心各種能源議題,這是公民參與的最大意義。身為荒野人的您,認為荒野該如何投入能源議題呢?哪一個問題是荒野應該最先著手的呢? 3 月27 日一起來參加「荒野能源議題的公民審議」吧!藉由公民審議來凝聚荒野人對能源議題的共識,也讓荒野在能源倡議的初起步就涵蓋每一個荒野人的聲音!
【已額滿】2016「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
「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為了家人,我們努力賺錢,希望給他們更好的未來,但你知道嗎?在能源即將枯竭的今日,在人為活動造成排碳量遽增、引發劇烈氣候災難的今日,為了保障看到更好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努力節能。 關於節能,你能省的超乎想像的多… 省下幾千塊的電費、省下有限度的資源、省去因為排碳過量造成的空氣汙染導致疾病發生。重要的是,為下一代省去無數因為地球暖化帶來天災地變的人為災厄。 關於節能課程,你能獲得的也絕對超乎預期… 得到充滿歡樂豐富的一天、得到立刻在生活中實踐的節能技巧、得到可以分享成就的節能地圖,更足以讓我們知道,我們擁有改變周遭環境的勇氣跟決心! 來吧!眾志成綠,讓我們一起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 (現在報名申請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申請單位還可獲贈節能獎品喔!)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以申請單位提出之時間為主,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課程時間】6小時。 【參加對象】全國各地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民眾。(滿20人開課) 【費 用】免費。( 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10月31日止。 【線上報名】2016「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活動已額滿,謝謝夥伴們熱情參與) 【注意事項】 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將以不同行政區(鄉、鎮、市、區)為優先開辦地區。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工作坊。 若社區團體有意加入節能推廣行列,歡迎聯繫免費志工培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