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友善耕作水田的生態保育價值
文/李建安(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圖/荒野保護協會 臺灣的平原及低海拔環境,因為人類頻繁的利用,許多生物的自然棲息地都遭受到嚴重的干擾甚至消失。這些生物棲息環境中,又以天然溼地長期被忽略及破壞的最為嚴重,使得許多原來棲息於低海拔的動植物瀕臨滅絕的危機。 而相較於逐漸趨於消失的天然溼地,荒野用友善農法經營照顧的水田,不只有豐富而多樣的水生植物種類,也意外地吸引了許多臺灣低海拔常見極罕見的動物來棲息利用,儼然成為了許多殘存的低海拔瀕危生物棲身之地,且變成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物棲息地。 荒野一向主張圈護荒地,讓他自己修復自己,不去做圈護地的干擾,讓他自然的形成生物的多樣,可是以上述的情形來看,現有農田的友善農法經營,好像又更有利於我們想建立生物的多樣性。荒野所經營的農田,要不要任其自然演替呢?是不是不經營才符合荒野的宗旨? 大家也許會想先了解,為甚麼人造或人為干擾的棲地,反而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在生態學上對於這種型態的人造的棲地,用了中度干擾假說(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IDH)來解釋,溼地生物的原始棲地消失後,人造的友善水田提供了生物殘存的空間,也就是原本的棲地逐漸的消失,動植物沒有了生存的去路,這些新生成的友善水田,就成了這些生物的「新避難所(neorefugia)」,可以暫時地在這個區域生存繁衍、休養生息,雖然不是原本最佳的環境,卻是個等待環境復原前的好棲所。因此,荒野在各地分會經營的友善農田,並不單單只是個提供食物安全的地方,而是成為了周遭失去棲地的生物們,救命的「生態方舟」,也成為未來周邊環境的自然復甦能力銀行,為生物們自己修復自己的環境,建立起重要的能量及機會。 人類因開發利用而形成的洪水,短時間並不會退去(因為人類這個物種的數量及使用的空間,一時之間並不會減少),而現有農田友善耕作的方式,對於荒野倡議及現有的棲地圈護,一樣有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任務,它協助也保住荒野復甦的生機,也是人類與其他生物共生的其中一條道路。
企業夥伴能量注入地球倡議
NGC地球日系列活動 文/林宛柔(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天空的河)、圖/荒野保護協會 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集眾人力量共同解決的議題。若有越多人關心,則越能夠累積動能以創造改變。因此,在四月份,荒野保護協會與許多企業夥伴合作,共同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影響。 世界地球日誕生於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Gaylord Nelson)有鑑於當時美國環境問題而發起,引起二百萬美國民眾上街訴求一個健康、永續的生活環境。臺灣國家地理頻道(NGC)今年是第十年響應世界地球日,辦理講座與路跑活動,並邀請荒野保護協會成為公益夥伴,一起推廣民眾環境保護的意識,落實保護地球行動。 在都市中與自然共生共榮 今年4月15日晚間舉辦的「世界地球日」講座,吸引了三百位民眾到現場一睹國家地理年輕探險家Laurel Chor(左力丰)的風采。Laurel首先在專題演講中分享,她如何從一個在香港長大的都市女孩,走入非洲進行大猩猩的保育計畫,而後因戰亂不得不提早結束實習專案回到香港。在象牙非法買賣的議題中,她發現民眾對於生態的冷漠與無知,加速生物滅絕的速度,因此創立了香港探險者計畫(HK Explorer Initiative),希望透過自然導覽與線上資料庫的建立,打破都市人與自然的隔閡。 由於香港與臺北有著類似的發展經驗,我們特別在演講後安排Laurel 與荒野對談,與民眾分享如何透過教育與活動,提升都市人對於自然環境意識與守護行動。代表荒野的與談人——荒野保護協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劉青英(自然名:青鳥)首先提到荒野的多元活動設計,符合不同年齡層與群體的需求,透過低門檻的進入條件,帶領社會大眾親近大自然。而在都市的生態多樣性保護上,青鳥也分享了臺北分會的「公園生態化」計畫,說明在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的訴求之下,生態公園營造不僅能減少城市的二氧化碳,紓緩熱島效應,亦能扮演生態跳島的角色,創造較高的生態多樣性。 最後雙方都提到了公民科學家的調查計畫,Laurel 發現由於生物辨識還是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因此在現階段還是將心力放在自然導覽的活動上,以提升民眾的興趣與動機為主要的目標,然而在未來,希望可以建立起香港的特有動植物生態資料庫,而青鳥則提到荒野正在進行的生態資料庫計畫,在全臺志工的參與之下,已經有基礎的成果,未來更希望推動成全民參與的活動,集眾力來種綠,作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依據。講座最後,Laurel 更繫上了荒野領巾,並與熱情的荒野志工夥伴群合照,為這次講座畫下完美句點! 為地球退燒,攜手守護臺灣棲地 4月17日為地球退燒路跑活動,身為公益夥伴的荒野保護協會,是現場超過30個活動攤位中唯一的非營利環保組織,在周邊攤位紛紛舉辦「打卡按讚送贈品」吸引人潮的情形下,臺中分會的夥伴使出渾身解數,主動出擊,在廣場上邀請路跑完的民眾到荒野攤位關心臺灣環境。此外,志工周秉均(自然名:小蜻蜓)更是用力的揮舞著與他同高的荒野旗,吸引不少民眾駐足。 而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參與此次路跑活動的民眾來自全臺各地,所以夥伴們也熱情分享著各地分會的活動與守護行動,經過說明與介紹,現場更有三位民眾直接加入會員,期許未來與荒野同行,一同守護臺灣棲地。 除了熱鬧的攤位活動,主辦單位主舞台的活動也十分地緊湊熱鬧。其中「地球覺醒之旅:生物多樣性任務」的首播,搭配荒野資深講師張秋珊(自然名:深山鶯)的精采導讀,帶領現場民眾了解,氣候變遷對地球上生物的巨大影響,邀請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的減碳行動,改善氣候變遷問題。而此次的路跑活動,除了在現場提供箱水,餐盒在包裝上也盡量減少塑膠的使用,然而現場仍有許多一次性使用的寶特瓶,在未來與企業夥伴的合作上,我們也會更加努力,透過活動的規劃設計與環境教育的宣導,加深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落實綠色生活行動,擴大環境守護影響力,降低地球母親的負擔。 酌飲一杯星巴克的綠色咖啡 走進荒野地球倡議的行動世界 文、圖/施耘心(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主任,自然名:小心) 統一星巴克與荒野的緣份起源於2011年的地球日,當日民眾攜帶環保杯至星巴克購買飲品可享10 折扣,且企業並另提撥10元捐贈予荒野,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未曾間斷。 而荒野與星巴克合作的內容從專題演講、自然體驗和內部員工節能教育推廣開始,也曾結合星巴克社區關懷的企業社會目標,走進鄰里、校園,了解社區生態植栽與清潔環境。去年(2015)與今年則以在門市播放荒野提供之環境教育推廣影片,配合講師的導讀與分享,讓現場的顧客和鄰里夥伴,更能感受到星巴克持續關愛地球的企業使命,不僅是單日的響應而已,更是在每年四月可以期待的正面力量。 今年在企劃推廣部與星巴克夥伴的持續討論發想中,除了往年既定的合作外,更邀請星巴克在信義商圈的門市夥伴,擔任今年地球一小時的關燈企業互動代表,讓參與「319 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的志工與民眾經過星巴克在阪急百貨的門市時,邀請店長對著鏡頭和店內的顧客,說出星巴克愛護地球、節能減碳的具體行動,之後並在守護卡上簽名,代表企業承諾的決心!此外,星巴克也主動辦理4月30日於華山戶外劇場的一場名為「星巴克綠色進行式」的活動,以「不插電咖啡講座」、教授「咖啡渣滋養多肉植物」、「臺灣當季花卉教學」分享綠色生活好點子等互動設計,向民眾傳遞綠色思維。除了荒野也在現場設攤販售義賣品外,星巴克也將當天雜誌義賣100%與其餘攤位所得10%捐贈給荒野。而在荒野的攤子中,也特別邀請到印度彩繪師設計「草本愛地球彩繪圖騰」,舉凡購買滿荒野商品600元,即可獲得一次免費彩繪的機會,鼓勵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公益關懷的付出。 在整個屬於地球倡議的2至5月,臺北分會夥伴透過描述臺灣在地生態現況的「蜂臺灣——臺灣蜂類生態影片蝸牛與鈍頭蛇」、闡述國光石化與生態衝突的「白海豚練習曲」、介紹花蓮三生的「海稻米的願意」三部影片,在星巴克重慶南路門市,傳遞荒野地球倡議的看法與行動,並邀請觀影者看完後,能夠加入荒野,結合每個人小小的力量,一齊守護棲地。期待這樣連年的企業合作,不僅是讓臺灣的企業都將環保愛地球的理念,放置於企業社會(CSR)規劃中,更是藉由個別企業對於民眾的影響力和接觸力,擴展荒野棲地守護的倡議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行動的一環,讓關心地球不僅是一天的激情而已,更是持久地信念與毅力的最好實踐!
響應2016世界地球日英特爾同仁攜手保育環境
文/李佳盈(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為了響應2016世界地球日,4月16日近一百位英特爾同仁和親朋好友起了個大早,在臺北辦公室集合搭車前往新竹縣橫山鄉,大夥齊心為保護地球環境而努力。 上午10點,志工們抵達新竹縣橫山鄉油羅田。油羅田農地是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和當地農民租用來進行有機耕種的。聽過荒野老師的解說與分享後,志工們對於油羅田的生態環境和有機耕種有所認識,並且在老師的帶領下,志工們紛紛捲起褲管,到水稻田邊撿拾有害稻子生長的福壽螺。還有一些志工到社區內的荒田裡,除草鬆土,為有機種植打下基礎。在過程中,許多第一次接觸到農田的小朋友們,很興奮地認識田野裡的動物、昆蟲,也第一次看到福壽螺和福壽螺的卵,小朋友們伸出小手、觸摸土地、撿拾福壽螺。這對小朋友們來說,是新奇又特別的體驗,是在學校課堂上無法學習到的! 在用完午餐後,我們驅車前往梭德氏赤蛙的棲地——大山背,志工們分成四組,分頭清理道路兩旁的雜草與垃圾。由於當地鄉公所會用除草劑清理雜草,破壞當地生態,所以志工們先行將環境裡的雜草清除,以避免鄉公所用除草劑便宜行事。在大夥揮汗如雨的努力下,我們清除了許多雜草,並協助維護山溝砌石,清理會堵塞山溝的枯枝與垃圾。除了清理環境維護棲地外,專業的荒野老師也帶領志工認識大山背的生態環境,說明每年十月為保護梭德氏赤蛙到溪邊產卵的「幫青蛙過馬路」活動,讓大家了解為何我們要幫助青蛙過馬路,而調查梭德氏赤蛙的生態代表著什麼意義,這些都在專業老師的解說下,讓志工們更加清楚服務的目的與價值。 經過一整天汗流浹背的辛苦作業,我們維護了油羅田和大山背的環境。除了付出外,我們也在荒野保護協會對生態的導覽中,更加了解梭德氏赤蛙的生態與有機耕種的要點。英特爾與荒野一起動手保育環境,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世界地球日。
跨越門檻——機會與責任
文/謝禾(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選擇面對能源議題,是責任也是機會。」 荒野長期致力於棲地守護與物種保育,為了「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而能源使用不只是人類行為中影響環境十分劇烈的一項,更直接影響棲地與物種的保育。或許因為議題複雜又容易造成對立,荒野過去對此並無涉足。然而,一直以來,政府傾向詢問荒野之於能源議題的觀點,荒野也會收到各個組織的會議邀約;每次個人發言或參與會議,對外界而言即代表荒野立場。因此,能源小組希望嘗試認識這些訊息,並期許能對這些訊息負責,把握政府與各界團體對荒野的信任與諮詢,發掘荒野的影響潛力。 今年3月27日,能源小組原訂舉辦荒野的內部公民審議,因參加分會未達門檻而取消。其原因或許是認為能源議題參與門檻太高,或因為大家對公民審議的模式不熟悉。我們將這次活動中止看作提升實力的提示與機會。 我們並非專業的能源團體,但我們都是公民,可以以公民的身分參與能源議題。作為公民,我們希望有足夠的資訊背景做出價值判斷,渴望了解如何在政策面前闡述想法,自許踏進一個有我參與其中的未來。四月時在定期召開的月會,小組夥伴決定透過每個月的讀書會與課程,提升對能源議題的理解,並在荒野快報中和夥伴們分享我們的所學所得。希望作為跨越門檻的試驗者,在能源議題中發揮公民應有的價值。 公民審議活動取消後,說不悵然是騙人的,但小組夥伴已邁出下一步,期望凝聚向心力,並發展出具體的長遠目標。因為我們認為能源議題值得關心,我們相信荒野在能源議題上的價值,因為我們期待小組成為荒野的先鋒部隊,甚至是未來的能源智庫。跌跌撞撞然想望柳暗花明,不正是旅程中悸動心弦的時刻嗎? 我們將在每月出刊的快報中,和大家分享踏上旅程的原因,以及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希望各位夥伴不吝提供建議與想法,持續關注——也歡迎加入——荒野能源小組跨越門檻的歷程。
心香就是慈悲,環保才有保庇
文、圖/錢建文(荒野臺中分會合歡山定點觀察組解說員、推廣講師,自然名:新宿二) 隨著社會發展,臺灣如同許多已開發國家在過去曾經歷過的歷史一樣,我們正面臨了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威脅。還好有許多不同專業人員的努力研究與倡議,這幾年來國人逐漸熟悉PM2.5造成空氣汙染的問題。冬季時由於高氣壓籠罩,「穹頂」變矮,中部地區時常面臨「紫爆」的空污威脅。四月天之時,也正是媽祖誕辰出巡的好日子,大甲媽祖是全球前三大宗教盛事,過去幾年來在媽祖遶境過程中,總是有熱情的居民在沿途燃放大量的鞭炮;從空氣品質來看,可說是雪上加霜。因此今年在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積極發起與聯繫之下,中部地區許多環保團體在媽祖起駕之前,一同拜會鎮瀾宮,希望廟方能協助勸導信眾少放鞭炮。當天由我和荒野臺中分會前分會長連怡斌教授一起代表荒野與會。 在會議中先由各團體代表向廟方代表鄭銘坤副董事長說明來意,我報告的內容是以自己的病患為例:在彰基門診長期追蹤的氣喘兒,去年媽祖經過家門口當晚,即氣喘發作;今年他們打算暫時搬走,令人很不捨。過去大甲媽經過彰化市的時候,鞭炮放完之後的垃圾量是好幾噸重;整個城市猶如陷入了戰爭,砲聲不絕於耳,非常誇張。鄭副董最後發言,他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廟方在環保方面的努力,並且說今年也會努力做好環保。至於其他縣市的部分,他們也只能多宣導與教育。雖然最後仍沒有接受我們共同召開記者會的邀請,但是結果看來,今年燃放的鞭炮已比去年減少,各界的努力還是有效的。 世界上的主流宗教無不勸人為善,期望世界更美好。宗教與環保的關係密不可分,雖然有學者指出西方世界在過去的環境破壞的根源是基督教文明;但是也有另類的教宗,如十三世紀的聖方濟各,就主張大自然都是人類的手足,並曾經向鳥與狼傳教。現代基督教也倡導「生態公義」,還有人出版書籍《耶穌的環保學》。佛教的證嚴法師大規模地進行資源回收,聖嚴法師更進一步地提倡「心靈環保」。民間信仰亦然,全臺灣各寺廟紛紛響應「減爐減香」,少燒金紙與燃放鞭炮。臺北行天宮更做到全面禁香,改用「心香」,相信心誠則靈,禁香一年後年輕信眾增加了一倍,PM2.5數值更是只有倡導減爐減香的龍山寺的八十九分之一。這些都是宗教與時俱進的例子,不但兼顧環保,更能彰顯神佛慈悲為懷的精神。 過去的某些習俗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但是社會變遷之後這些習俗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尤其當相關研究都證明某些活動對人民健康的危害,例如鹽水蜂炮當天,因為各種疾病就醫的人數就會上升;鞭炮的聲響也會達到造成永久聽力喪失的130分貝;高空煙火釋放之後,下風處的重金屬、懸浮微粒、甲苯、氮氧化合物的濃度都會上升。拜香燃燒之後,也會產生懸浮微粒、鉛和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也有研究顯示,廟宇工作者的致癌風險是一般人的32倍;上班前後的尿液中,有毒代謝物的濃度就有明顯差異。 荒野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以積極參與倡議的方式與各方進行正面的溝通協商。在我們的推廣演講教案中的最後,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在臺灣民主深化之後,轉型成更文明的公民社會的現在,這樣的精神更寶貴。針對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倡議,針對有權決定政策制定者的遊說,若能成功即能得到立即的改變。因此我非常認同荒野在每年世界地球日的時候,進入總統府與總統會談的作法。在改變民俗活動方面,我們也同樣需要宗教領袖共同來提倡環保,因為氣候變遷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最重要議題,宗教可以發揮非常大的正面力量。
「潛」進神秘世界
文/黃懿文(荒野高雄親子團二團翔鷹團,自然名:藍鯨) 圖/黃懿文、黃郁蕙(自然名:小白鯨) 從小我就非常喜愛水中生物,牠們既可愛又超神祕,總是讓人想一探究竟,所以我買了很多水中生物的書。但這無法滿足我親近牠們的渴望,所以我經常去海生館觀察海洋生物,但我發現將五彩繽紛的生命關在窄小的地方,並不是欣賞生物的好方法。 偶然間,我發現潛水可以幫助我完成近距離觀察牠們、親近牠們的夢想。基於安全考量,媽媽要求游泳技能必須非常精熟,才讓我學潛水。經過兩年的學習,並通過教育部的游泳能力分級標準8級認證,我在2015年開始朝著我的夢想前進。3月取得PADI的開放水域潛水員執照,同年7月取得PADI進階潛水員執照。取得這兩個證照後,我終於可以和海洋生物自在共游了。 在墾丁的獨立礁看到了大量的珊瑚和生物,讓我非常興奮,而南灣三角町有一隻非常巨大的娃娃魚,讓我感到無比的驚訝,在墾丁居然可以看到如此難得一見的魚類,小老鼠的地形非常獨特、起起伏伏,軟珊瑚特別多。 我在墾丁看到魟魚時,第一印象就是牠是種優雅的魚類,美麗的游泳姿勢就像隻鳥,完完全全不像一隻會殺人的野獸。 這些潛點證明了墾丁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地方,非常值得我們保護,但是有一次在後壁湖保護區潛水的時候,卻看到了令人不敢相信的景象,有一大片珊瑚礁被摧殘破壞,我覺得非常心痛,如果連保護區都會被破壞的話,那些不被保護的地方情況就有可能更糟糕,因此我認為推廣海洋保護非常的重要。 後來只在墾丁潛水巳經滿足不了我,我想到臺灣各個潛點去潛水,也想擁有自己的裝備,也想考其它證照,但這些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與媽媽討論後,她建議我參加富邦文教基金會圓夢計劃的甄選,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因此,我在2015年7月向富邦提出計劃,很幸運的通過甄選,讓我不用為資金的問題煩惱。 圓夢之路不停歇 利用圓夢基金買了潛水裝備後,我非常珍惜它們,它們陪我下潛上岸,就像我的親人,我也接觸了很多海洋的事物,海洋是如此的美妙神秘。 執行計劃的過程,讓我確認了自己未來的志向。我的將來與海洋密不可分,會考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五專部航海科」為目標,希望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去潛水,例如:澳洲的大堡礁、菲律賓的水母湖,還有菲律賓的海洋,據說在當地從海面就可以看到鯊魚。 我很享受在水中漂浮的感覺,近距離觀察海洋生物,覺得很感動也很興奮。但也看到了水底有許多漁網及垃圾,因而參加了2015年9月的國際海洋清潔日,到墾丁潛水淨海。淨海時我看到了幾個人一起為海洋盡一份心力,這個世界也是有很多人愛海的!能為我所愛的海洋生物盡一份心力,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另外我也經常上網關注海洋生態的消息,也會將海洋的相關新聞分享到Facebook上,讓其他的人一起關心海洋,並成立一個粉絲團推廣海洋保育。 圓夢計劃讓我有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去逐夢,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與海洋,現在我知道了我要保護的不只是海洋、還有大自然,以後還有更多的事情讓我學習!送給大家一句我為自己打氣的話:夢想,就是自己的幸福。
[已額滿]2016「歡樂過暑假 § 綠色節能玩很大」暑期親子夏令營
天氣一天天變熱,要怎麼度過漫長而炎熱的暑假呢?今年北極熊阿光將帶給我們一個個充滿歡樂、有趣的體驗活動,更要分享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實踐的節能小技巧。在遊戲中一起減少地球資源的浪費,一起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 「歡樂過暑假 § 綠色節能玩很大」暑期親子夏令營,邀請大朋友、小朋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體驗小小的行為改變就可以輕鬆節能省荷包,讓節能減碳開始行動!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 活動時間:配合申請單位規劃,以 6 小時為原則,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申請日期:自2016/5/16(一)09:00起開始受理線上報名,詳見申請說明 申請對象:全國各縣市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社區、學校、社團及非營利單位 活動費用:免費(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活動內容: 地球暖烘烘、氣候怎麼了?! 能源?係...蝦...密... 綠色生活尋寶趣 阿光魔法變變變~節能秘笈在裡面 呼風喚雨~能源體驗DIY 動手畫一畫~創造你我的「節能綠活圖」 線上報名:https://goo.gl/ek2Dpw(已額滿) 申請說明: 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以不同行政區(鄉、鎭、市、區)及首次申請之單位為優先。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夏令營。 每場參加人數至少20人,最多不超過50人。 2016夏令營限額50場次,依報名優先順序並審核申請單位資格陸續受理額滿為止。 有意申請的單位,請完成線上申請程序後,待承辦人員確認申請單位資格並進行活動講師及日期安排,再回覆申請結果,經確認申請成功者,才算取得開辦資格。 洽詢電話:0983-681429 柯小姐;Email:karen@wilderness.tw。
螢火蟲復育計畫的理念與意義
文/卓昕岑(荒野台北分會公園生態化推動小組 ,自然名:到手香) 圖/吉普(公園生態化推動小組) 自2015年1月,我們在榮星公園展開了一場公園生態復興運動,藉由此處一座台北罕見的天然水塘進行復育營造,這裡以擁有台北市中心僅存的黃緣螢原生棲地及天然湧泉聞名。但由於公園內存在太多問題:如水土流失、農藥、肥料及垃圾汙染、不當放生、種植及餵食行為、外來種入侵等…。這些在公園內周而復始的干擾行為影響,使棲地狀態每況愈下,致影響此處進行的螢火蟲復育行動最後都宣告失敗,每當華麗的螢火蟲成蟲野放大典過後,不經多時,璀璨而短暫的漫天螢光,恰如盛大的煙火施放後,灰飛煙滅,沒有生命的延續。 總是讓外人譏笑為一群傻子的荒野夥伴,這回又發願做了一件大傻事,竟然想在極人工化的公園裡保存一片生態淨土?在沒有什麼經費挹注下接下了這處燙手山芋,這次行動摒棄了過去僅著重在野放螢火蟲的作法,邀集荒野跨群組志工及公園周遭居民、學生等熱血志工們,一同挽起袖子進行這片棲地的營造,去除造成危害的外來入侵種,迎來消失已久的本地原生種植物,並培訓在地民眾定期進行生態池的巡守及解說,讓許多附近居民對公園重新認識並重拾土地的連結與情感,一筆又一筆的生態觀察,點滴記錄著這片生態池的演替,一次又一次對民眾們進行的環境宣導,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於使用公園的態度,大家莫不由衷的希望,有一天巡守隊能夠退場,不用再辛勤的解說與進行棲地維護,那麼,這將意味著人們能恪守尊重自然的準則,棲地也不再承載過多的劣化壓力,使用榮星花園的城市公民,都能夠和這裡的野地生物和諧共處。 這場復育計畫,仍以螢火蟲為主題作號召,因為牠不僅是此處溼地裡最討喜的原生物種,能快速且直接的串起人們在野地裡與昆蟲接觸的美好回憶,更因為螢火蟲是自然界裡重要的生態指標,有牠的存在,即意味著這裡有不受汙染的水源、夜晚沒有強烈炙熱的燈光干擾,水塘四周必須有溫潤潮濕的泥土,供其爬上陸地產卵及製作土繭等待羽化,生態池最好有挺水、浮水及沉水等不同型態的水生植物供其躲藏、休息與產卵,環境中也必須要有本土性的螺類、蝌蚪等物種供其為食,也必須要有大型昆蟲及魚類等獵食者,協助淘汰不適生存的螢火蟲個體;這即意味著螢火蟲的永續生存,需要著整個健康而生生不息的生態系在背後支撐著,也意味著不同的物種都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所以藉由螢火蟲的復育,能夠間接地守護住這片棲地及在此生長活動的物種。 螢火蟲復育計畫不只是單純的種原試放,必須綜合不同的因素,以營造一片適宜的棲地為宗旨,期能使在地的螢火蟲能原地復育,若經評估該族群數量不足,物種近親繁殖下恐怕造成基因劣化,導致整個螢火蟲族群走向虛弱及滅絕,始考慮進行人工培育,另外必須仔細評估種源取得、棲地環境、種原試放流程及試驗,藉由移育成長期的若蟲,讓個體能重新適應當地環境,在施放培育的螢火蟲後,更需定期進行各項棲地調查,判斷族群消長及世代交替情形,這些行動必須結合專家學者及大量的人力鍥而不捨的努力,始能確保復育成功,而非過去許多宗教團體或政客未經評估卻大肆鋪張進行的放生,最後不是以個體死亡告終就是造成外來種入侵、基因汙染抑或更令人後悔莫及的生態浩劫。 公園裡進行生態池的復育,目的除了為生存在都市裡的野生動植物保存棲地、保守一塊蓄水防洪的區域、串聯起一座座生態跳島,更希望藉由每一次的生態池維護工作日為往來的民眾進行機會環境教育,引領在水泥叢林裡的人們,重新發現自然生命的美好及喜悅,在每一次與自然的相遇中,為每位市民心田裡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這場生態綠行動將持續不斷,希望有一天,每顆種子都能發芽茁壯,那麼一座生態城市的願景,終將成為每一個市民共同悉心呵護的火炬,永續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集眾力,來種綠!從關燈一小時開始,守護家園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2016年荒野保護協會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完美突破一小時,成功達成減少八萬度,約51,040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月19日晚間荒野帶領近300位志工於信義商圈,在關燈後與街上的民眾互動,以臺灣的棲地生物如帝雉、綠蠵龜為裝扮,沿路宣導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僅是人類會面臨到生活上的考驗,對於無法發聲的生物來說,更是攸關生死的浩劫。 荒野為擴大群體參與機會及影響範圍,除了固定於三月最後一週的週六晚間辦理關燈活動外(今年該日適逢復活節,配合國際主辦方提早一週辦理),三月至五月並規劃以關注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影響之相關活動。因為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每一個人共同面對的議題,若能喚起越多人關心,越能匯集能量產生改變。因此總會與全臺11處分會也同樣籌辦室內演講、戶外觀察體驗以及工作假期等活動。期盼集合眾人力量,種下滿城遍綠,守護臺灣每一塊棲地,留給後代珍貴的自然土地。 首場大型國際環保行動「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 於2016年3月19日晚間八點半舉行。此次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除信義商圈著名商家建築物連年響應外,一些新的企業建物如寒舍集團、微風信義也都加入關燈的行列。其中,W Taipei 除在信義區飯店關燈外,全球W連鎖的飯店更也參與此盛事。而協辦單位其一的富邦金控也加入後續荒野氣候變遷的志工培訓行列,持續為員工種下環境關懷的種子並發揮集團的力量,在企業內思考社會公民的角色,致力於持續關注環保、打造綠色企業。 在荒野的響應網站上,舉凡屏東土庫國小、家樂福、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等不同類型的單位也都主動回覆願意參與30天節能大挑戰,來延續關燈後的節能行動,當中臺南市培文國小更發起學生不坐電梯改走樓梯運動,讓節能減碳的觀念持續影響到每個同學生活中。截至3月19日中午為止,今年度的線上登錄響應者更達569個響應單位,而根據台電提供的數字,當晚全臺共節省八萬度電相當於51,040公斤的二氧化碳,讓地球一小時活動真正超越一小時的成效! 今年荒野更延續「地球一小時」發起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希望擴散各國民間力量的初衷,邀請企業、公部門、社會大眾發揮自己創意的節能點子並具體落實於行動中,與全球172個國家、7,000多座城市、10,400多處全球著名地標、上億位民眾,一同為環境做好事。所以特別開放「60+」的LOGO使用權,讓大眾自由下載做非商業用途的推廣意象。這樣的公益美意,也獲得如拉麵店、多家自然美妝商品店的響應,讓廣宣的效應發揮到最大。 今年協會以「Many Species, One Family」(萬物一家)為萬物嬉遊走春的核心精神,邀請民眾關注氣候變遷對於生物多樣性和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之影響。活動當天從臺北市政府東門廣場出發,以山林線、溼地線、都市綠地線、河川線、海洋線為遊行隊伍主題繞行信義商圈。近300名的志工各別裝扮成櫻花鉤吻鮭、帝雉、綠蠵龜、招潮蟹等臺灣的棲地生物,沿途向民眾說明氣候變遷對於這些生物的影響,並發送守護卡請大家發揮創意,寫下自己的守護行動。其中遊行到統一阪急百貨的河川線志工們,也熱情邀請位於二樓的星巴克店家說出企業如何守護環境的宣示,當店長說出店內垃圾分類和冷氣控溫的具體行動時,包括店內原本搞不清楚的客戶也都轉頭聆聽,為企業願意負擔更多的友善行動而掌聲鼓勵。 這樣的行動用意也是進一步教育周遭好奇觀望的民眾,愛護環境是要集眾人的力量,才能打造為地球降溫的成果。而今年度協辦企業中的美商嘉康利與AECOM 的員工更在主管的支持下,活動前先在公司製作道具,打扮成水鹿與黑鳶等臺灣特有生物一齊參與遊行,加入荒野這次與民同歡、守護萬物的行動。這次報名遊行的參與者不僅有企業員工的支持,荒野內部群組中的推廣講師、解說員、兒童教育、親子團成員也都熱情組隊參與,展現荒野人對於倡議議題不落人後的行動活力。理事長阿孝老師也於開場暖身操中,跟著夥伴一起唱跳「妖怪手錶」並變身為小蜜蜂全程參與,陪同河川線的走春隊伍繞行信義商,於晚間九點半折返東門廣場時,與所有貴賓一同拿起守護卡、點亮LED 守護燈,帶領大家分別唸出各行各業的守護環境宣言。身為主辦單位,荒野希望每個人可以從自身做起,小至社群網站的大頭貼變更與資訊分享,或是走入棲地參加荒野清除外來種的工作假期等,都是可以帶來改變的具體作法。臺北市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也將人類剪影形狀的守護卡於遊行後,拼回臺灣萍蓬草的祈福板中,象徵政府代表人類領頭守護萬物的決心。 超越地球一小時,荒野自二月起,除荒野講述「地球萬物的家園保衛戰」的生態議題外,也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樂施會就「氣候變遷就在我家餐桌上」、「思考氣候變遷與社會公義」的面相,連續三週週六晚間於信義誠品與民眾分享討論,讓氣候變遷的思考範圍更廣。此外,全臺11 處分會也於三月起至五月持續辦理「棲地講堂」、「地球影展」、「種綠走讀」、「工作假期」等室內與戶外的活動,帶領更多民眾就近親近生活週遭的自然生態,認識自己身處的美麗家園。荒野相信,唯有認識與瞭解才會產生關懷,更將愛化為行動,守衛家園與萬物家人。更多活動訊息,歡迎參考2016 地球倡議活動網站(earthevent.sow.org.tw ),加入更多的行動行列!
地球影展動起來 在地連結 實際行動
文/洪行麗(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圖/荒野保護協會 「地球影展」是荒野保護協會今年的「地球倡議」系列活動之一。活動期間,荒野各地分會播放一系列以臺灣本土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並由志工夥伴進行影片導讀及分享。 影展看什麼?做什麼? 不同於一般大眾熟知的藝文影展,「地球影展」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影片欣賞這件事,而是觀賞完影片,參與者的後續行動和與荒野之間的互動。荒野希望透過影片點出環境的問題所在,並引發討論。影片結束後,負責導讀的夥伴會向民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邀請大家以實際行動一起為環境付出。 事實上,荒野去年也曾在地球倡議活動期間推出地球影展。當時播放的影片還包含了由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所引進的國際生態紀錄片。然而,影片中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觀,雖然容易勾起大家對環境議題的熱情,但一想到自己能針對該議題做點什麼的時候,太宏觀或離生活太遙遠的題材,反而會讓人看了以後不知從何著手,難以產生後續的行動。 地球影展最重要的價值不在於影片有多精彩、畫面有多壯觀,而是與在地情感的連結。也許來觀賞的是一位老農,他只是想知道家門前的青蛙最近為什麼變少了;是一位在地青年,因為關心社區環境、又覺得荒野親切,就這麼來了。逐漸融化的冰山和被獵捕的鯨豚似乎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些距離。 因此,今年的地球影展全部的影片皆從臺灣出發,播映由林務局出資拍攝的紀錄片,內容與臺灣本土的生態息息相關。此外,各分會所播放的影片皆由分會自行挑選,一定都是在地志工先看過、能令他們產生共鳴的影片才會播放。配合著當地夥伴所關心的議題,被分會選中的影片即代表該地志工能量的所在。例如臺北分會播放「戀戀火金姑」一片,即是配合臺北分會推行的公園生態化和螢火蟲復育計劃。 這也是為什麼荒野的地球影展特別強調影片前後的導讀與分享。民眾看完了影片,透過志工的說明,不但能更深刻瞭解影片與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相關性,在感動的當下、正熱血沸騰想為環境做點什麼事的時候,志工也能馬上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做,或荒野目前有哪些相關計劃可以投入。這麼一來,影展就能達到鼓勵民眾用自身行動去創造改變的目標。 倡議活動緣起 4 月22 日是個具象徵意義的倡議節日,那就是國際知名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提醒世人環境保護的重要。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也隱含相似的精神,藉由關燈動作,提醒大眾珍惜資源、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 早在2008 年,荒野就已開始辦理類似的關燈活動,配合本土的節氣,活動訂在夏至當日,是為「夏至關燈」。當WWF 喊出「關燈一小時」後,荒野便將調整「夏至關燈」活動日期,配合國際性的「地球一小時」,與盛行於世界各地的口號結合,在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六持續舉辦此一活動至今。 但「關燈六十分鐘後我們還能做什麼?」以此一想法出發,「60+」的概念油然而生。與日期相近的地球日串連起來,荒野將每年的上半年規劃為「地球倡議」的活動日期。 一般常見的環保倡議活動,如關燈、路跑、園遊會等,這些荒野也曾辦理過。但除了引發環保意識地抬頭外,荒野更希望所舉辦的活動不只是象徵,而是能帶動實際、更大更長遠的改變。因為燈關了又開,馬拉松過了終點線就結束,人們聽說了生態的失衡和污染,然後呢? 因此二月到五月期間,荒野推出的系列活動,如「地球影展」、「棲地講堂」、「種綠走讀」等等,除了激發民眾多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外,也會提供民眾多個可以改變、發揮行動的管道。長達半年的地球倡議活動就是地球日精神的延伸,也是實現象徵意義的開始。 推動影展困難與用意 透過倡議活動,荒野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心環境議題、參與棲地保育的工作,也就是實現協會重要的核心價值——「棲地守護」。 之所以想舉辦「地球影展」,除了因為放影片是各分會都容易辦理的活動、能讓臺灣各地的夥伴就近參與之外,也希望能吸引不同的族群接觸荒野。不同於棲地工作或自然專題講座,觀看影片是相較而言較輕鬆的活動,影像也容易讓人留下印象。荒野希望提供多元豐富的活動,讓各式各樣的人都能夠參與,如知性的人可以聆聽演講,好動的人適合參加工作假期,喜歡電影的夥伴就可以來參加地球影展! 更多資訊 想要看到改變就要有所行動,荒野歡迎夥伴們一起到棲地為我們的環境做友善的事情!只要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官網,在活動查詢的欄位輸入「2016 地球影展」關鍵字,即可查詢各地分會地球影展資訊。 更多地球倡議活動資訊:http://earthevent.sow.org.tw 更多林務局的影音資訊:http://media.forest.go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