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沒有「實效」的巴黎氣候協議仍是一大進步?

2016-02-09

文/周澄(前香港學聯秘書長,現為自由撰稿人)、圖/ COP21 PARIS 原文刊載於「報導者」,刊登網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下稱「公約」) 第21 次締約方大會(COP21)上週六於巴黎正式落幕,這份將於2020 年開始取代《京都協議書》、具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千呼萬喚,終獲全球195 個國家一致通過。國家代表與國際媒體紛紛以「歷史性」來形容今次氣候大會的成果:一來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放下歧見,沒有重覆2009 年哥本哈根一役的慘敗;其次是限制全球升溫的目標出乎意料地進取,而在「2100 年前限制升溫不超過攝氏2 度」的原則之上,協議同時訂明「並爭取控制在攝氏1.5 度內」,正面回應面臨沉沒危機的島國的多年訴求。 然而,被譽為「氣候變化研究之父」的美國科學家James Hansen 卻狠批「巴黎協議」徒具空洞承諾,實為「騙局」(fraud)。此說獲得不少環保團體和應,指協議沒有訂明具法律約束力的各國減排計劃目標、與氣候融資機制的具體落實,因此缺乏實效;如仍依賴現時由各國自行提交「國家自訂減排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的形式,限溫2 度甚至1.5 度的目標根本不可行。環團亦認為,協議全文避談「除碳」(decarbonization)及化石燃料等關鍵字眼,無力規限仍然依賴燃煤發電的新興經濟體與出口石油的中東國家。但上述問題不減「巴黎協議」的正面意義,這其實就得由氣候談判的歷程談起。 「具法律約束力」不等同實效:《京都協議書》的經驗 氣候問題, 是很典型的「囚犯兩難」(prisoner's dilemma)處境。哈佛法律教授Cass R. Sunstein 就曾以這個前提出發,撰文比較《蒙特婁協議書》與《京都協議書》的得失[1]。前者簽訂於1987 年,旨在管制破壞臭氧層的工業用化學物質,是國際環保法史上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其時連共和黨執政的美國政府亦有大力支持,促成各國簽訂。那為何到了同樣管制全球環境危機的《京都協議書》,卻演變成美國與加拿大2 個簽署國先後退出的敗局? 關鍵在於,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大國,均能從全球生效的《蒙特婁協議書》中得益(例如有助這些國家的企業出口替代產品與技術),保護臭氧層的整體利益因此得以共享,不存在「囚犯兩難」。然而,對這些發達國而言,要落實減排所造成的本國經濟損失,大有可能高於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得益;當時美國參議院認為《京都協議書》未規範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大國的減排承擔,間接令這些國家得以「搭便車」,不符美國利益,表明反對。如此,排放大國均沒有誘因去先行承擔責任,發達國減排目標淪為空言,這種零和邏輯,成為了全球減排滯延的主因。 因此,在去年利馬談判前夕,氣候經濟學權威Nicholas Stern 便直言,要保證美國的參與,摒棄《京都協議書》由上以下的規範形式、容許各國靈活地根據本國的發展需要去調整減排的目標與時間表,是更務實的進路。這樣反過來形成一種各國自我監察的道德壓力,增加了個別政府「不行動」的政治與公關成本(民主國家尤甚)。 在此值得指出的是,與其輕言氣候談判無實效,倒不如仔細去分析「公約」下大大小小的附屬機構與專責小組的工作進展(包括處理技術援助、科研、融資等常設委員會)。因為這些分拆開來的成果,對全球協議的最終取向與覆蓋範圍、國與國之間就個別議程的溝通與合作基礎、以至塑造各國的行為規範,均有著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國際法學者指出,無法運用國家強制去實施的「軟法」(soft law,《哥本哈根協議》是一例),對推動氣候治理(climate governance)同樣有正面的作用(例子見[2]);「缺乏法律約束力」不等同無用,反而有其合理與適切現實之處。訴諸自願承擔雖不盡理想,然而冒險重覆前人經驗,也許將更得不償失。 突破富國窮國「區別責任」僵局 「巴黎協議」的另一項突破,是它打破了「公約」訂明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所造成的歷年僵局,由此為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承擔、及富國與窮國的減排合作,奠定基礎。 在氣候問題上,發達國是責無旁貸的。但今時今日,沿用1992 年的標準去劃分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與減排責任的差別,有不合時宜之嫌。事實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大國的排放量早已跟發達國相差無幾,完全不受國際法規約束是不合理的。分析亦指,窮國近年已開始對於中印兩國壟斷發展中國家話語權感到不滿。再者,產油大國沙地阿拉伯因被列為發展中國家而免於減排承擔,同樣令人質疑這項原則「好心做壞事」。 「巴黎協議」的進步,正在於在保留上述原則的同時,沒有再直接訂明富國與窮國的區別責任。相反,協議強調在考慮到各國國情不同的前提下,靈活地分配減排責任。協議亦因而強調落實、審查、匯報等程序的效率與透明度。 融資尚存懸念 這不是說「巴黎協議」沒有未盡人意之處。例如,包括「綠色氣候基金」在內的融資機制能否如期集資目標金額,以撥款協助窮國引入清潔能源技術、改善基建,如何落實,發達國又如何加強商界與私營融資的角色,仍然有待觀察。有關融資的條文,被劃入協議不具約束力的部份,令外界關注其實效,不無道理。 但「巴黎協議」所呈現的前景,整體仍屬正面可期。協議首先延續了《京都協議書》訂立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容許各國繼續買賣排放權以落實整體減排目標。協議亦提到訂立一個「可持續發展機制」,引入另一種新的碳市場形式。 碳價機制漸成形 技術革新闢出路 事實上,在聯合國的框架以外,為碳排與污染成本定價的政策目前已在國際上逐漸成形: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近40 個國家已引入或擬引入為碳排定價的市場機制,覆蓋率佔全球總排放量約兩成,當中包括中國計劃在2017年訂立全國碳交易市場,亦有部份國家實施「碳稅」。若能保障這類交易機制效率與透明度,可以觀望高污染的產業與能源使用長遠將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再加上各種清潔能源、能源效益技術與低碳產品發展日趨成熟,稱作「替代」與「出路」縱或言之尚早,可以肯定的卻是傳統能源主導世界的局面將會日益受到挑戰。 「巴黎協議」是世上很多人多年努力的成果,不應急於抹煞。我們要肯定氣候危機的嚴竣,也有權合理地懷疑各國政府的動機與承擔能力,但我們不能對已然發生的改變視若無睹,也更不應妄自菲薄地認為,氣候危機以至人類歷史進程皆無力回天。終將失去家園國土的小島國還在奮力叫喊,尚且置身安逸的我們,又怎能輕言不可能? If not us, then who?   資料來源 [1] Cass R. Sunstein, Of Montreal and Kyoto: A Tale of Two Protocols, 31 Harv. Envtl. L. Rev. (2007) [2] Duncan French & Lavanya Rajamani,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國土分區,環境永續

2016-02-09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2015 年11 月25 日,荒野與友團夥伴開了一場「國家要永續,需通過國土三法」記者會,期望透過記者會傳遞環團夥伴對環境的擔憂與訴求,尤其攸關2,300 萬人民的生存安全的國土計畫法,能夠積極謹慎的審查並實施。「國土計畫法」草案從1993 年7 月草擬的「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為依據,編修至今已超過22 年,多次在立委屆期不續審的狀況下,終於在第八屆立法委員任期最後一天(2015 年12 月18 日)三讀通過;將近20 年的時間6 次進入立法院審議,終於通過全章47 條的法案,並已於今年1 月6 日由總統公布。 國土計畫法(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時間 1997 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 2001 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 2002 國土綜合發展計畫法草案 2004 國土計畫法草案 2009 國土計畫法草案 2014 國土計畫法草案 2015 立院三讀通過 國土計畫法第一條:「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強化國土整合管理機制,並復育環境敏感與國土破壞地區,追求國家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 現在的土地利用分為三大類,其依循法規分別為:都市土地/都市畫計法、非都市土地/區域計畫法、國家公園土地/國家公園法,而非都市土地依現況劃設為11 種使用分區及19 種使用地目;過去常發生的新訂擴大都市計畫徵收農地或原住民保留地及在農業用地私建的違法工廠等問題,因地目變更常發生在自然土地變更為農地,再由農地變更為建地或工業用地,最後成了受污染土地的狀況,土地不易甚至無法再回復自然生機。未來國土計畫法依保育利用、管理需要及土地資源特性,將國土分為「國土保育地區」、「海洋資源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四大分區。每一分區都依土地特性、資源、使用需求或功能,分成第一類、第二類,而給予不同的使用管制;變更地目或分區都將更嚴格把關,確保各區土地不被濫用,若必須變更分區,則需透過通盤檢討後才得以變更;全國國土計畫每十年通盤檢討,縣市國土計畫每五年通盤檢討,不以個案方式申請變更分區。 土地分區使用限制 項目 土地分區 目的 使用限制 一 國土保育 保育及保安 禁止或限制使用 二 海洋資源 資源永續利用 整合多元需求,建立使用秩序 三 農業發展 確保糧食安全 積極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 施,並應避免零星發展 四 城鄉發展 集約發展、成長管理 創造寧適和諧之生活環境及有效率之 生產環境確保完整之配套公共設施 土地分區劃設原則 土地分區 土地分區 類別 條件 國土保育 天然資源、自然生態或景觀、災害及其防治設施分布情形、環境敏感程度 第一類 具豐富資源、重要生態、珍貴景觀或易致災條件,環境敏感程度高 第二類 具豐富資源、重要生態、珍貴景觀或易致災條件,環境敏感程度較低 其他 其他必要之分類 海洋資源 內水與領海之現況及未來發展需要,海洋資源保育利用、原住民族傳統使用、特殊用途、用海需求 第一類 使用性質具排他性 第二類 使用性質具相容性 其他 其他必要之分類 農業發展 依據農業生產環境、維持糧食安全功能及曾經投資建設重大農業改良設施之情形、農地生產資源條件 第一類 具優良農業生產環境、維持糧食安全功能或曾經投資建設重大農業改良設施 第二類 具良好農業生產環境、糧食生產功能,為促進農業發展多元化 其他 其他必要之分類 城鄉發展 都市化程度、發展需求、發展程度 第一類 都市化程度較高,其住宅或產業活動高度集中之地區 第二類 都市化程度較低,其住宅或產業活動具有一定規模以上之地區 其他 其他必要之分類 在國土計畫法正式施行之前,還有許多相關事項需要完成,約需歷時6 至7 年才算完成全國國土計畫分區,如公布國土計畫、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國土功能分區、20 項子法等,現行階段仍以現行法規之規範為依據,未來國土功能分區公告後,區域計畫法就不再適用。 不論國土計畫是否施行,國土安全需要大家一起監督與守護;內政部營建署自2006年起設立了「國土利用監測計畫」網站,民眾可透過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舉報違規開發土地事項,並於2015 年底完成與公布「國土規劃資訊暨土地使用分區圖台」。可於線上同時查看都市計畫使用分區、非都市計舉使用分區、國家公園使用分區、災害潛勢、活動斷層、水庫集水區範圍、自然保護區…等70 多種圖資,或透過內政部資訊中心建立的「開放地理空間資料」中500 多筆各類研究記錄圖檔,上傳至網站疊圖,未來將依申請資格,提供不同的圖層使用。   資料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國土計畫法專區」  國土計畫法立法院三讀通過版 內政部營建署「國土規畫地理資訊圖台」 內政部資訊中心「開放地理空間資料」 內政部營建署「國土利用監測計畫」

一場後知後覺的環境運動:臺中反中科擴廠救空氣遊行

2016-02-09

文/徐宛鈴(荒野臺中分會解說員,自然名:小茄苳) 圖/彭威雄(荒野臺中分會志工,自然名:小雨滴)、何信昇、台灣護樹團體聯盟 臺中市,一直以來以風和日麗、氣候宜人著稱,因而臺中人普遍個性溫和,若要在街頭發起需要集結人氣的遊行運動,真的是冷之又冷、難上加難。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不一樣的是,臺中市天氣越來越熱:不斷有新的大規模重劃開發,無止盡的住商大樓林立,農田綠地快速縮減、被水泥柏油取代,土地無法喝水、沒了呼吸,所有的建物都在吸熱,臺中市迫不及待的加入拉高全球溫度的行列!不一樣的是,臺中市越來越模糊了:原本陽光透明的藍天,怎麼一瞬間全變得灰濛一片,看不清這座城市?令人擔心以後會不會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不一樣的是,臺中市成為全臺肺腺癌罹患率第一高的城市。這些鉅大的變化,開始讓臺中人寢食難安,生活不適,紛紛起了「移居保命」的念頭,這就是現在的臺中。 然而,這些「鉅變」是長年累積出來的,溫水煮青蛙般,直到現在才跳起來,還跳得出鍋邊嗎?還來得及降火嗎?沸騰前的掙扎,就是現在的臺中人! 524 大雨中搶救大肚山反中科擴廠遊行 去年5月24日,旁沱大雨中,臺中市有五百多人穿著雨衣撐著傘,從四面八方群聚而來,自秋紅谷出發路經臺灣大道抵達臺中市政府,為的是要抗議臺中市在21 世紀全球嚴重暖化的今天,中央與地方政府還要合力歡迎台積電在中科的擴廠,犧牲大肚山上所剩無幾的53 公頃彈藥庫森林。大肚山是非常重要的棲地,她位於臺中市與臺中港之間,屏障著全世界最大火力發電廠——臺中火力發電廠,以及中龍鋼鐵產生的超高排碳量與PM2.5 細懸浮微粒。但在過度開發之下,從空照圖來看,大肚山已經不像座山了,科學園區、工業區、焚化爐、火葬場紛紛設置於此,大片大片被刮除的森林綠,喪失了過濾空氣的功能,讓汙染從西邊乘著海風吹進臺中盆地,又混雜了大肚山東麓的各式汙染,最後停滯在274 萬臺中市民的上空,成為我們所熟悉的「很低的混濁的天空」。 於是台灣護樹團體聯盟、台灣生態學會,以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聯合發動了遊行,表達對地方政府的不滿,以及搶救大肚山急切的心情,而荒野臺中分會也大力動員了50幾位夥伴,舉著「大肚森呼吸 空氣更清新」「推動大肚山自然公園」的標語,一路淋雨守候到最後,成為此次遊行很大的支持力量。 然而,台積電於中科的擴廠案,環境影響評估已經通過了,遊行完沒多久便正式施工,在市民眼前剷除森林,再很快的蓋起新的廠房。這段日子裡,臺中市著實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陰霾,燦爛的藍天越來越少,偶爾一抹捲雲竟成為稀有的小確幸,尤其是進入秋冬之際,更是視線模糊、屢屢紫爆,被形容是「毒氣城」! 空氣嚴重惡化的情形,讓臺中市民更意識到開發案與自己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其實,我們損失的何止是53公頃森林,得到的何止是6,000 個就業機會,我們還擁抱台積電擴廠「每天」用水47,000 噸、排出廢水38,000 噸、無法妥善處理的有毒事業廢棄物51.8 公噸和無止盡的毒氣擴散。這些後果,沒有計入表面風光的經濟效益裡,環境成本全民買單,臺中市民只能再承受更多的缺水、空汙威脅,以及這塊土地再默默吞入更鉅量有毒廢棄物! 1128 我要健康空氣中科擴廠停工大遊行 問題根源其實在中科、在中央,台積電與中部科學園區其他廠家之所以會在這裡設,造成空氣、水與廢棄物的汙染,在於中央國科會不斷以「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作為「國家推動」的首要產業,傾國家之力讓地投資降低門檻,就是為讓產業順利生產,達到經濟效益。同時,卻選擇對汙染視而不見,不願呈現事實、面對真相,進而管制改善,導致汙染長年失控,土地與人民健康皆賠下去。 於是趁著選舉的壓力,反對中科擴廠的臺中市民又發起了去年11 月28 的遊行,在PM2.5高達57μg/m3 的紫爆空氣裡,超過一千人勇敢的走了3.6 公里,挺進怪味瀰漫的中科園區內台積電15 廠。大開劇團首先發動「大家船」行動劇,藉由遊行向臺中市民呈現我們是在一條船上的生命共同體,受到貪婪的人摧殘與傷害,唯有勇敢站出來伸張正義,才可能保衛孩子一同活下去!荒野臺中分會撐起了隊伍裡的主要幹部,舉著道具,邊演邊走的完成了這場長征的挑戰,辛苦卻有趣,讓遊行增添豐富與趣味性,不只有苦澀的訴求與等待回應。最後中科與台積電代表在大家久候之下終於出面領下市民的陳情信,但擴廠進度不會停止,更不會落後,還是加速完成中。 1226 全臺反空汙遊行與臺灣的未來 越接近總統立委大選,越是為反空汙發聲的好時機。去年12 月26 日,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了全臺總動員的遊行,將中南部長期受到空汙嚴重影響的民眾號召至臺北集結,從把關無力的環保署出發,一起走到總統府面前,為總統府帶上巨大的口罩防範空汙。臺中市民由於深受空汙之苦、肺腺癌罹患率第一、又中科擴廠在即,大家動員連署與北上響應都比以往更有動力,又一次地,在臺北市民與中央政府面前,表演大家船行動劇,讓臺北市民了解產電源頭臺中火力發電廠對於中臺灣造成的影響,更要求中央的環保署硬起來有效管控空汙總量,要求未來的總統正視並解決嚴重的空汙問題。荒野臺中分會大力聲援此次遊行,啟動B 級動員,相信唯有人民重視空汙問題,政府才會真正重視。 究竟,臺中人的後知後覺,能不能挽救臺中的天空、換回曾有的好空氣?起步永遠不嫌晚,但求不放棄的繼續努力,關心環境、關心法規、建立公民社會,臺中一定能在公民起動之下變得更好,大家一起加油!

樹木的定期身體檢查——溪山組植物調查

2016-02-09

文、圖/洪行麗(荒野臺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羊齒草) 位於故宮博物院附近的大崙尾山是溪山組的固定解說、觀察定點。這天,溪山組的解說員們又在此齊聚一堂,為的不是教學導覽,也不是純粹的自然觀察,而是別有計劃的「植物調查」。 什麼是植物調查? 植物調查是指定期地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況。透過長期觀察,溪山組希望能了解大崙尾山的「物候」,也就是氣候變化的時節對生物帶來的影響。 目前溪山組只針對樹木進行有系統性的調查。約四年前開始,透過一位植物專家的協助,溪山組沿著翠山步道和山稜線步道挑選出了一百多棵的樣樹,作為每個月觀察的目標。組員兵分兩路,分別在這兩條路線上進行植調。 植物調查如何進行? 首先,植調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到被選中的樹,它們身上都繫有一張白色小標籤,註明該樹的編號和日期。不過,這些標籤有時會被遮蔽,甚至是被好心民眾認為是破壞而拆除,再加上每次調查的時間有相隔,因此花時間找樹、補標籤是常有的事。 找到樣樹後解說員們就能開始觀察、記錄了。植物身上有多處透露著它們的生長狀況。花朵是開是謝、樹葉是嫩是老、果實是生是熟,都是該被記錄的項目。解說員會依照觀察到的植物現象報數,例如:空枝= 0、花朵盛開= 3、果實掉落= 4,在調查表格上如實記錄下來。有時遇到樹梢比較高或位置比較遠的樹,解說員們還必須用望遠鏡才能觀察得到這些細節。 找樹的技巧 在一片樹林中尋找特定的一棵樹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此,他們繪製了一張地圖,標示了樣樹的相對位置。一路上,大家一邊比對地圖,一邊添加修改標示的位置。有了它,就算以後有新的調查員加入,大家也不必重頭來過。 除了相對圖,解說員們也擅於利用調查表格上所記錄的樹名、樹幹寬長、生長緯度等線索來找樹。與其在樹林中胡亂地以目光掃射尋找小標籤,運用知識正確地辨別樹種反而能讓作業更快速。由此也可以看見,深藏荒野第一、二期解說員的溪山組果然功力深厚。 長不胖的樹 解說員說這是一片「風衝矮林」,這裡有終年的強風,樹木為了不被吹斷而會提早分枝,以致長不高、長不粗。大崙尾山上常見的大頭茶樹與大明橘樹,都是這類樹木的代表。 頜垂豆發芽了! 同樣也被列為樣樹的頜垂豆,上個月為了觀察而不小心被折斷了。這麼容易就被折斷,代表了這棵樹的健康狀況原本就欠佳。今天大家重訪這棵小樹時,其實並不期待它還活著,沒想到,湊近一看,上面居然冒出了小嫩芽!大夥難掩興奮的表情,馬上拿出相機拍照留念。看樣子,以後還是可以繼續調查這棵小樹呢! 植調現況 長年的記錄除了有助於解說員瞭解氣候變遷對植物帶來的影響,這些記錄也有助於讓解說員們更清楚地瞭解一棵樹的生長特性及其健康狀況,以便預測植物將來的開花落葉時間等。 但是短短的三四年,這些樣樹是看不出太大的變化,因此,像這樣的調查其實要固定、定時進行十年或是更久的時間,才能做出更有意義的評論。 為期這麼久又需如此頻繁的觀察,必須仰賴熱情的志工。所以溪山組不但歡迎新血加入,更需要有毅力、有熱情的夥伴參與。漫步於翠山步道,享受大崙尾山的森林,何樂而不為呢?  

[荒野公告] 關於「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一案

2016-02-01

近日本會接獲許多關注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復育的詢問,本會在此聲明荒野保護協會並無參與下方網站(註)內提及之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野放的活動。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正倡議「公園生態化」,目前全力投入榮星公園生態水池棲地復育與守護,且螢火蟲只是生態多樣性的一環,而非單一的明星物種。期望公園能實現分級分區管理,營造生態多樣化,逐日朝向生態城市發展。 荒野保護協會謹致   註:台北市政府新聞稿「大安森林公園"螢"光再現!」

荒野20 深耕守護力量

2016-01-18

轉眼間荒野邁入20歲,由衷感謝一路陪伴荒野的會員、志工及來自四面八方所有關心的夥伴,這並非是偶然的聚首,而是為了一份共同理想的相逢,猶如荒野會花「臺灣萍蓬草」般四季盛開的接力賽,一場不折不扣的「萍水相蓬」。無論您參與協會的哪一個階段,必都在臺灣的土地上留下堅定的足跡。 下表是2015年1月至12月一整年間,荒野深耕守護的成果。棲地守護是協會20年來不變的宗旨目標,組織發展、環境教育,為同時並進的重點方向。荒野於全臺關心各項環境事務,內容多樣性,因版面之故,在此僅以四個面向重點呈現,讓您掌握今年守護成果。後續頁面透過「棲地守護」、「倡議行動」、「環境教育」三大主軸,記錄今年20歲成年禮的努力成果。 期盼荒野過去一年的深耕守護,能無愧於您對荒野的支持,更期望未來您持續以實際行動給予荒野最大支持,共同走向下一個20年,以及更多的20年。   環境倡議 地球倡議行動 地球一小時約1,000人響應,全臺減少3,654萬公斤的碳排放量 氣候講堂系列講座32場、地球影展83場、種綠走讀自然觀察活動15場 棲地調查共220位志工參與,觀察記錄31處棲地,登錄2,860筆生態資訊 海洋倡議行動 海洋影展60場,共2,000人參與 淨灘行動動員志工5,400人、清理垃圾10,927公斤 體制內國中海廢補充教材免費提供2,000位國中教師使用 愛海小旅行網站共彙整數據290場、圖文分享105則、使用者4,500人、瀏覽量22,846次 清淨海洋聯合研討會由5國學者專家、臺灣17個及中國30個環保團體,共150位代表參與 環境教育 節能綠活圖工作坊志工培訓8場次,參與人數145人。宣導課程502場,參與人數31,602人次。社區工作坊53場,1,624人次;學校工作坊61場,2,281人次。暑期親子夏令營54場,1,640人次。共推廣至全臺20縣市130行政區。節能綠活圖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共2,200人次參與志工培訓課程96場,2,036人 自然體驗推廣活動443場,參與人次10,491人 全國推廣演講1,360場,共106,276人參與 兒童環境教育960場,共41,245孩子參與 親子團共70團,影響2,000多個家庭;培訓17場,共612位志工參與 特殊自然體驗培訓29人,舉辦8場活動,共175人參與 海洋志工培訓8場次,培訓人數231人 棲地守護 棲地經營管理與長期觀察記錄70處 認養維護2處、委託管理4處、租地保育與友善農耕5處、專案研究調查計 畫共10項、環境教育基地與溼地植物庇護中心5處 新竹大山背守護梭德氏赤蛙,舉辦31場幫青蛙過馬路活動,共760人參與,記錄到2,452隻青蛙,協助2,328隻青蛙過馬路,並認養道路進行溝渠砌石 棲地守護研討會,19位國內講師,127位民眾參與 國際交流 臺灣-沖繩海岸漂流垃圾對策事務交流會,擬定短中長期合作目標 廈門小小鷗自然體驗與荒野針對兒童教育交流 香港小童群益會與荒野針對環境教育與棲地營造交流 自然之友、砂勞越荒野、阿拉善SEE公益機構參與荒野20週年慶與後續參訪 臺北歐洲學校之校內教學與校外自然體驗 翻譯「五股河廊生態宜居社區永續發展計畫」影片旁白,做為參加國際宜居社區大獎Livcom Awards之用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承前啟後,永續臺灣自然棲地生命力

2016-01-18

荒野成立二十年以來,棲地守護始終是協會的核心理念與重要發展方向,今年持續透過各分會夥伴的力量投入生態調查、棲地改善、移除外來種、棲地巡守、棲地環境教育、友善農作等工作,累積豐碩的守護成果。另一項重要的成果為籌辦「荒野二十週年棲地守護博覽會」系列活動,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年來荒野在棲地守護工作上所作的努力與實績。 棲地認養與委託管理 臺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認養工作邁入第十一年,透過志工們的付出與努力,今年持續完成了諸多生態調查、移除入侵外來種、環境巡守、棲地維護改善等任務。憑藉著富陽公園的操作經驗,目前臺北分會積極推展「公園生態化運動」,並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之立法。 今年並選定「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池區做為「公園生態化運動」示範區,辦理系列棲地改善工作假期,並與在地社區、學校進行連結與教育推廣,同時與臺北市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為生物留下更多珍貴的都市棲地。 臺北「五股溼地生態園區」的認養工作迄今為第十一年,除了持續性的維護、監測與教育推廣工作外,今年繼續進行指標物種四斑細蟌的調查作業。但因塭仔圳水閘修復後,阻擋潮水進入溼地,造成四斑細蟌棲地陸化之狀況尚未改善,本年持續積極與主管單位協調改善計畫,並嘗試進行域外(鄰近之淡水河或基隆河沿岸)的調查與保育工作。 藉由五股溼地的守護經驗,目前臺北分會亦進一步推動「生態淡水河計畫」,透過各式淡水河走讀行動及棲地守護志工培訓課程的辦理,讓更多民眾認識淡水河、愛護淡水河,共同營造更多生物棲地環境。 在東部地區,花蓮「荒野三號溪暨湧泉農場」、「白鷺橋棲地」、「幸福湧泉溪棲地」由花蓮分會夥伴與地主合作持續進行經營管理,並成為極佳的生物棲息空間,同時提供分會夥伴們進行課程訓練與落實棲地守護工作的教育場所。 租地保育與友善農耕 以生態保育為目的之友善農耕工作在今年度亦積極推動,除了持續在「新竹油羅」及「宜蘭雙連埤」等區域租地,「宜蘭五十二甲溼地農地契作計畫」更擴大規模執行,今年產出了近18,000公斤之無毒友善「五二呷米」,並以接近市場行情價格對外販售,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影響更多民眾,用消費行動來支持荒野的生態保育工作。 「嘉義諸羅樹蛙守護計畫」今年邁入第二年度,延續不施化肥、不灑農藥的方式種植,以利於諸羅樹蛙棲息繁殖,並搭配進行生態調查與農事體驗活動,已成功讓此處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棲地守護示範地。 執行專案研究調查計畫 本年度執行了多項的專案研究調查計畫(參見下方荒野棲地守護成果表)。除了政府委託計畫外,部分保育計畫則為分會自發性提出執行,如「宜蘭友善溼地(五十二甲)計畫」、「新竹大山背守護梭德氏赤蛙計畫」、「臺北挖子尾東方環頸鴴調查計畫」等,其經費來源則多為企業贊助或以自籌方式來完成計畫。 持續經營環境教育基地 本年度持續進行包含臺北「淡水自然中心」、高雄那瑪夏「悟洞自然教室」、花蓮「荒野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宜蘭「雙連埤環教基地」、臺北「萬里溼地植物庇護中心」的運作,進行包含環境教育活動、棲地維護管理等工作。而宜蘭「雙連埤環教基地」目前正積極辦理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申請事宜,期待成為一處更完善的環境教育基地,進而更有利於當地生態保育。 地球日棲地同步調查與棲地守護綠皮書 「地球日全臺同步自然觀察」自2014年起於各分會關心的棲地進行,今年擴大於4月18日至19日兩天舉辦,全臺總計共有31個棲地、220位夥伴參與,一共登錄了2,860 筆物種資料,比去年多出1,058筆資料,成果更為豐富。今年並應用調查成果匯整成「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發佈於荒野官網,未來將定期整理出版提供大眾瞭解,並為棲地守護奠定扎根的生態基礎。 辦理「荒野20週年棲地守護博覽會」 為了分享二十年來荒野在棲地工作上的成果和經驗,並與專家學者及NGO夥伴進一步交流,展望未來棲地工作目標,特別籌辦「荒野20週年棲地守護博覽會」系列活動。以「都市公園生態化運動」、「河川流域溼地生態守護」及「以棲地保育為目的之友善農耕」三大主軸進行專題講座、室內研討會、戶外攤位、現地參訪等活動。 「2015棲地守護研討會」於7月25日舉辦,由19位環境保育講師分享實際守護生態經驗;翌日於淡水河流域舉辦「優游淡水河」渡輪遊河活動,沿途參訪淡水河流域重要溼地,瞭解淡水河生態環境的變遷及現今狀況。透過系列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學習如何與自然共存,共同關心臺灣自然生態,並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迎向未來 今年在棲地守護工作上成果堪稱豐碩,但不應以此自滿,未來將繼續以募款租地、購地、接受捐贈、信託等方式取得荒地監護與管理權。同時,持續透過全民參與方式建構棲地資料庫、開辦棲地守護公民科學家課程、建立棲地維護管理手冊等工作計畫都將逐一展開。二十年僅是一個小節點,未來的路還很漫長,相信透過大家的不斷努力,將會有更多的棲地被保留下來,及曾經被破壞的棲地也有機會回復過往的生命力,而這一切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也是我們留給下一代最珍貴的資產。   2015年荒野棲地守護成果表 認養維護 臺北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你的公園我的家 臺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委託管理 高雄觀音山蓮花池溼地 花蓮白鷺橋棲地* 花蓮幸福湧泉溪棲地* 花蓮荒野三號湧泉溪暨農場* 租地保育與友善農耕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 宜蘭雙連埤 新竹大山背油羅田 嘉義諸羅紀農場 臺南大營1號田* 專案研究調查計畫 金門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移除監測計畫 臺北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水池棲地復育及環境教育計畫 臺北五股溼地及社子島周邊灘地四斑細蟌調查計畫 臺北挖子尾東方環頸鴴調查計畫 桃園青塘園埤塘生態調查計畫 新竹香山溼地紅樹林移除計畫 新竹竹北蓮花寺溼地食蟲植物棲地保育監測及維護計畫 新竹大山背守護梭德氏赤蛙計畫 宜蘭雙連埤及蘭陽溪口保護區研究與復育暨社區培力計畫 宜蘭友善溼地(五十二甲)計晝 環境教育基地與溼地植物庇護中心 臺北淡水自然中心 宜蘭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 高雄那瑪夏悟洞自然教室 花蓮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 臺北萬里溼地植物庇護中心 守護行動及其他 桃園守護臺灣萍蓬草 桃園珍愛藻礁知性健行活動 新竹大山背守護梭德氏赤蛙-幫青蛙過馬路、砌石溝渠行動 新竹沙氏變色蜥移除 臺中高美溼地互花米草移除 嘉義諸羅樹蛙守護 臺南三崁店亞洲錦蛙移除 臺東守護知本溼地 宜蘭護農地 地球日全臺同步自然觀察行動 荒野棲地守護博覽會 *分會與地主共同經營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你的公園我的家

2016-01-18

臺北分會針對都市自然棲地保育,提出「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主動保育、低度干擾」、「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公園分級分區管理」、「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公園串聯組成完整生態廊道」、「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等訴求,進行政策遊說與倡議。期望透過公園的分級分區管理,讓都會區擁有孕育自然萬物生機的樂園。 今年初於榮星花園公園的生態水池,進行一場溫柔革命,號召志工與社區學校師生、里民等共同參與。生態池目前已有60 種水生植物、黃緣螢、10 種蜻蛉目昆蟲及21 種鳥類等。 「公園生態化」是從生活周邊公園開始的生態運動,以此做為自然教育的學習場域,未來將連結「生態學校」,再串連散至「生態社區」,朝向最終目標「生態城市」邁進。這場都市的溫柔革命,重點不在於硬體設施的改變,而是從人心、環境價值觀的轉變,唯有翻轉人們看待自然萬物的觀點,才能從工作、生活、生命裡做出改變。秉承徐仁修老師創會的理念:「只有從教育著手,才能擴大參與層面。讓每個人在這裡快樂的修行,又去影響更多人,從改變生命的根源去愛人、愛土地,這是荒野能對臺灣社會的貢獻。」 在都市裡,「公園生態化運動」提供一種選擇,保護環境、關心自然。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聆聽生態之聲,重現土地豐饒

2016-01-18

近年土地超限開發、農藥過度使用,不僅食安問題四起,更使淺山及農田生態面臨威脅。荒野的友善農耕行動,是以生態保育為目標,農耕則是達成目的之方式,不使用農藥的土地,栽種出讓人吃得健康的糧食,同時也是提供生物平安生存的棲息地。今年荒野在新竹油羅田、宜蘭五十二甲溼地、宜蘭雙連埤、嘉義諸羅紀農場都有豐碩成果。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 五十二甲溼地廣大的水田,是宜蘭少數仍保有大片水田的地區。每年8 月至隔年2 月,農民注水休耕,成了冬候鳥過境渡冬最好的環境,據歷年調查有高達190 種以上的鳥類記錄。 近年來荒野推動在地的友善耕作,並營造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五十二甲溼地內近八成為私有土地,為了將農業生產與保育結合,發展「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是最好的方式,除了可增加水田的經濟效益,也對改善環境生態有所幫助。2014 年推出「五二呷米」品牌,含諧音「我愛吃米」之意,鼓勵多吃米護農田。目前契作面積已有4.5 甲,並結合在地特色推動生態、人文旅遊,在消費的同時對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宜蘭雙連埤 雙連埤溼地擁全臺唯一的天然浮島景觀,能觀察到臺灣三分之二的蛙類、五分之二的蜻蜓,還有多種保育類生物如:翡翠樹蛙、黃嘴角鴞等,但湖區週遭的慣行農業活動對於雙連埤水域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荒野鼓勵當地農民轉作友善農耕,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自去年起荒野北區親子團支持友善農耕推廣,今年共有265 個家庭參與契作,友善耕種面積擴大至1.2 甲,截至9 月底共計8 梯次、585人次參與活動。 未來期待提升友善小農的生產技術以及建立產銷平台,引進企業或社群團體的力量,支持雙連埤地區的友善農耕,讓雙連埤溼地朝有機生態村的方向發展。 新竹油羅田 2015年續租4分田耕作水稻,由古進欽夥伴負責管理,並撥一塊約0.6 分地實驗種植糯米。增昌宮前4 分旱田由彭貴樹及李彩娥指導夥伴種植玉米、芋頭、薑、花生、洛神等,並試種仙草及黃豆。 今年找到一間屋頂塌掉的磚房,與屋主洽談後,同意雙方共同負擔修繕費用後提供荒野使用,未來可讓到田裡工作的夥伴休息,並計畫利用老屋廚房發展料理研習及共食。 油羅田工作團隊今年亦規劃多場食農教育、焢窯、手工插秧及企業活動,新竹親子團也承租其中一塊田,在工作團隊的指導下,種植玉米及地瓜,每週輪流來照顧。未來將持續推動食農教育、淺山丘陵的棲地守護工作。 嘉義諸羅紀農場 諸羅紀農場及周邊地區今年記錄到蛙類7種、鳥類23科50種等物種,無論種類及數量皆呈現增加趨勢,顯示保育計畫已獲得初步成效。 2014年底為了讓棲息的諸羅樹蛙有緩衝的時間及空間,計畫將兩片筍園分兩年翻耕,並完全使用手作方式處理。今年農場生產無毒的新鮮竹筍大多回饋給捐款者,其數量估計超過6,000公斤,另外營養安全的芭樂則有將近2,000公斤。後續將檢討配送方式,以減輕運費負擔,並嘗試將農產品加工成為義賣品,或將部分農產品分享予當地弱勢團體。 荒野以友善農作守護農田棲地的行動將持續下去,期盼未來各地有更多的夥伴加入,依循當地特性找出最佳的經營方式,為臺灣的生物保留更多健康的土地,讓人與萬物和平自然共存。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大人小孩一起守護荒野

2016-01-18

臺灣的自然環境,長久以來持續遭受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開發威脅與漠視;過去,因大量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法條等專業艱深的項目,造成高門檻的刻板印象;然而,隨著公民意識抬頭及資訊開放,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參與環境議題運動。 臺灣許多野溪因遭受缺乏生態思維的整治,面臨快速水泥化的困境,臺東夥伴組成「野溪調查小組」,每個月小組成員找出一條溪,從溪流的源頭走向出海口,沿途記錄環境現況,並設法向地方政府傳達過度水泥化的後果;長久受空汙之苦的農業大縣——雲林,夥伴透過單車環島之際,沿途倡議PM2.5,邀請更多人一起關心空氣品質;關注臺灣黑熊生存的權益,臺中夥伴努力向市長爭取溝通機會,拒絕雪谷線纜車;秘密基地的鳥兒不再光臨,臺東親子團的孩子們問:「我們可以做什麼?」,努力找到問題,幫知本溼地療傷,讓鳥兒回家;受傷的土地尚未復原,關西又將開放採礦,新竹培力夥伴翻找資料,研讀環說書,現地踏查記錄,期盼土地有機會喘息;環境不斷遭受破壞,臺南培力夥伴定期規畫議題旅行,從輕鬆的旅行出發,認識周遭生活的環境,進一步看見土地面臨破壞的問題。 守護快速消失的自然環境需要「個人行動」及「公民參與」。除了在社群網站點點滑鼠按讚之外,依賴自然資源生活著的我們,可找出自己適合的方式為環境發聲。關注環境議題,不是專家學者的事,而是在地生活的我們應盡的努力。     2015 年荒野關注的各地環境議題及相關法案政策 方向 關注政策 各地環境議題 溼地保育 水土保持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 農地興建農舍辦法 桃園:觀新藻礁 雲林:成龍溼地火葬場開發案 高雄:茄萣溼地保育利用計畫、反對重啟 美濃水庫(高屏大湖開發) 屏東:後灣京棧飯店開發案 臺東:都蘭地區觀光永續發展評估、棕櫚 灣濱海渡假村開發案、知本溼地開 挖破壞事件 海洋保育 推動行政院設置海洋委員會與海洋保育署 飲料杯等一次性塑膠減量政策 沿近海漁業政策改革 遠洋漁業政策改革 全臺11 縣市海洋廢棄物監測 氣候變遷 溫室氣體管理及減量法及子法   河川山林   新竹:關西重開挖石灰礦 臺中:搶救大肚山森林、反中科擴廠 嘉義:嘉義市流浪動物收容所地點錯置 臺南:統一夢世界渡假村開發案、二仁溪 汙染整治、鹽水溪汙染整治 高雄:馬頭山廢棄物掩埋場 臺東:野溪水泥化 都市綠地 臺北市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 臺北:榮星公園生態化 桃園:青塘園公園搶救臺灣萍蓬草 新竹:赤土崎圖書館多功能大樓興建案 臺南:臺南公園再生、臺南公園私設羽球場 其它 全國區域計畫 縣市區域計畫 高屏地區空汙總量管制計畫 臺南空氣品質管制策略 雲林縣內電業禁燒石油焦與煤自治條例 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進行程序 區域計畫:臺南、臺中、臺東、花蓮、宜蘭 全國區域計畫:推動直轄市、縣(市)區域 計畫,全國區域計劃修正草 案政策環評說明書範疇 空汙:臺南/ 南科及樹谷園區空汙問題、 雲林嘉義PM2.5、高屏地區空汙總 量管制 能源:「能源開發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範 疇界定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