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眾人力量,種下滿城遍綠
自2014年起,荒野結合3月份的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與4月份的地球日(Earth Day),自2月起到5月籌辦「地球倡議」守護行動,2015年延續去年主軸,持續關注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 今年荒野第6年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擔任臺灣地球一小時的發起團體,透過大型活動號召全臺民眾共同關心地球環境。今年主題為「集眾力,來種綠」:集合眾人力量,種下滿城遍綠,生活節能減碳,關心氣候變遷,守護自然棲地。地球日響應行動更邁入了第15個年頭,今年持續進行「全臺同步自然觀察」,邀請全民與荒野一同關心自己的家園。 地球一小時:集眾力,來種綠Lights OFF!Green UP!嘉年華 荒野在臺北、高雄、雲林三地舉辦響應活動,並集結全臺11處分會、NGO夥伴、企業機構與公部門的力量,與全球163個國家、7,000多座城市、數以億計的民眾,共同為環境保護關燈。 臺北場於臺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行,號召千位民眾參與,透過以「人力發電」方式產生電能,12輛發電腳踏車產出的電力,做為晚間「綠色電影院」的播放用電。今年更獲得信義商圈商家的認同與支持,25家商辦大樓在晚間8點半同步關燈,以行動保護環境,在臺北市掀起一度電的綠色革命。高雄場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透過樂活節能屋導覽、黑媽媽環保市集、生態與節能活動,帶領南臺灣民眾認識氣候變遷及能源的有效運用。雲林場於雲林縣西螺東市場做為起點,以群眾遊街方式宣導守護環境理念,以溫暖的音樂為地球祈福,為活動畫下美麗句點。 關燈僅是守護行動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關燈之後,人類還能做些甚麼?環境保護觀念已內化至心中,落實於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才是守護關鍵。 氣候講堂、地球影展、種綠走讀、工作假期 地球倡議期間,各地分會接連辦理多樣活動深耕經營。氣候講堂,藉由專題講座瞭解地球面臨的問題,建立保護意識進而參與行動;地球影展,透過動人的影像故事,帶領民眾走進自然、瞭解自然,並同時重新審視自己在這顆美麗星球的定位;種綠走讀,跟隨解說員的引導進行觀察,認識荒野,與自然產生連結,進而守護每一寸土地;工作假期,在荒野關心的全臺各處棲地,從事移除外來種、生態復育等棲地工作,從認識自然到實際動手行動,學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為環境付出一份心力。 地球日:全臺同步自然觀察 自2014年起,荒野在全臺關心的棲地發起物種調查行動,今年同步調查活動增加為兩日舉辦,全臺調查共計31處棲地、220位夥伴參與,登錄了2,860筆物種資料。未來將持續進行調查,做為棲地變化之參考依據,及棲地破壞之警訊。今年更運用調查的成果匯整成「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未來將定期整理出版調查資訊,成為棲地守護的穩定基石。 地球倡議行動成果 1,000位民眾參與地球一小時 4,500人次加入地球倡議行動 31處棲地進行同步自然觀察記錄 2,860筆生態資訊登錄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愛海無懼:把恐懼留在陸地上,奔向大海!
自2005年荒野各地分會自發性舉辦淨灘活動,2007年起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監測與記錄,愛海行動至今已超過十年。今年協會盤整所有海洋相關工作後,聚焦鎖定「海洋塑膠汙染」為關心主軸,積極向外推展、跨國交流、異業合作,並培養調查分析的專業素養。以下是一年來的策略與成果。 人人有責任,海洋塑膠利益關係分析 臺灣90%以上的海洋廢棄物為塑膠,80%是用過即丟的一次性塑膠,釐清海洋塑膠汙染的利益關係人:民眾、政府與企業。要讓大海恢復潔淨,一定需要這三方的深度了解與互相合作。荒野的守護海洋工作策略,以串連三方利益關係人攜手潔淨海洋為目標,分別進行廣度與深度兼具的行動。 拓展民眾環境教育,天天都可以守護海洋 2015年的海洋倡議主題為「愛海無懼」,搭配全新的「愛海小旅行」海洋廢棄物資訊網站,推廣「多撿一公斤」的概念,提供簡易上手的「揪團、分享圖文、上傳數據」三大功能,訴求在海邊遊憩的每個人都可以是海洋守護者,即時把成果分享給臉書好友。此外,荒野更針對不同族群,設計與執行各種形式的環境教育培訓與活動。 深化專業素養,培育海廢公民科學家 當淨灘逐漸成為熱門的志工活動時,荒野仍不斷以「淨灘是環境教育的最佳起點,但不是解決海廢的唯一終點」激勵工作團隊深化專業素養,持續朝向廢棄物的源頭追查。與國內夥伴團體、國外專家學者請益與交流,合力釐清臺灣海廢二十種來源,並開發三套海廢監測調查模式(ICC海廢監測、微塑膠密度調查、異國來源海廢調查),做為公民教育、政策遊說與產業合作的關鍵工具。 一起管好垃圾,政府、產業、兩岸NGO攜手合作 淨灘只是您丟我撿的熱血行動,改變政策源頭減量才是耐力長跑。每年荒野皆會整理淨灘數據,以正面、友善的溝通方式與政府協商,今年4月邀請到環保署環管處,安排19位濱海縣市的環保局人員向荒野講師學習操作海洋廢棄物記錄表。環保署廢管處與回收基管會也已經針對質輕易碎的保麗龍杯,調漲處理費或更嚴格的管制政策,促使製造商積極應變提出更完善的回收方案。 海洋垃圾汙染無國界,今年荒野跨越臺灣海峽的阻隔,舉辦「2015清淨海洋聯合研討會」,首次針對海峽兩岸淨灘、塑膠汙染與海洋廢棄物監測深度交流與研討,達成三項共識與承諾,開啟兩岸民間團體針對海洋保育議題攜手努力的全新契機。 展望2016:邀請相關產業投入,發揮關鍵影響力 這十年來的淨灘行動是為了教育民眾,調查監測是為了改善政策,明年將關鍵放在企業夥伴合作,塑膠相關的原料、食品、包裝、零售、回收再生等相關產業。商業行為與市場機制可不可能讓塑膠洗清汙名,不再流浪四海?我們相信守護潔淨海洋是全民的責任,更相信一人動手淨灘遠不如呼朋引伴,荒野將持續探尋所有合作的可能性。 海洋倡議行動成果 海洋倡議行動「愛海小旅行」網站cleanocean.sow.org.tw,淨灘數據290筆,使用者4,500位 「塑誰殺了信天翁」國中社會科教材,提供2,000位國中教師教學 海洋影展共放映60場,觀眾2,000人 清淨海洋聯合研討會,5國學者專家,臺灣17個及中國大陸30個環保團體,共150位代表 國際淨灘行動,於全臺11個縣市舉辦30場淨灘、集結5,400位志工、共培訓600位領隊,清理垃圾10,927公斤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遍地多元環教,繽紛成果綻放
「環境教育」是荒野推廣棲地守護最重要的手法和管道之一。除了持續培訓推廣講師,同時辦理各界演講申請,各地分會也運用在在地資源與能量,發展出不同合作形式及環境教材。 在臺北,特殊教育群組分別與唐氏症基金會、雅文基金會舉辦2場暑期兒童營,規劃6場單場活動,培訓20位特殊教育的自然體驗導引員;在新竹,分會夥伴與新竹市政府合作,針對國小教師與中高年級學生舉辦系列講座、戶外教學等活動,並與新竹市環保局環境教育中心在香山溼地承接20場戶外教學導覽;在臺南,分會海洋組夥伴與鯨豚保育中心合辦志工研習營,同時發展綠屋頂、愛海手工皂的課程,更在每月定期舉辦親海小旅行,培力夥伴並凝聚在地情感。分會更積極申請環保局的經費,拍攝生態劇,開發多元環教呈現成果,藉由桌遊體驗活動、青少年導引志工培訓來潛移默化環境教育的觀念,並協助新營聯絡處於9月份起,有舉辦週週見講座的能量;在花蓮分會則是與大榮國小合作,設計以校內一塊剛施作完成的人工溼地進行野生植物調查的活動,藉由逐步練習的調查工作,認識生物多樣性以及覺察植物族群消長關係,思考物種適應生長環境的競擇變化。夥伴為結合當地特色,製作富含人文情感的解說牌,建構獨一無二的在地環境教育內容,增進當地人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 環境教育或許需要長時間的經營,不過我們堅信點滴的播種,最終將綻放繽紛的成果。 環境教育成果 志工培訓課程96場,2,036人(包括志工入門課程、解說員訓練、戶外教學導引員培訓、培力志工培訓、推廣講師培訓、綠活圖推廣講師培訓) 自然體驗推廣活動443場,參與人次10,491人 全國推廣演講1,360場,參與人次106,276人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邊玩邊學,聽大山爸爸和大海媽媽說故事
聽過蟲鳴鳥叫、聞過花香的童年 多元而豐富的兒童環境教育,讓孩子透過體驗及感受,與大自然產生連結,建立與土地的情感及守護觀念。今年荒野舉辦的兒童環境教育場次及參與人數分別為:兒童自然觀察班10 場、135 人;親子自然觀察班10 場、51 人;戶外教學138 場、3,607 人;兒童營30 場、523 人;319 校自然教育工程55 場、4,256 人;親子工作假期35 場、484 人;親子共學營6 場、96 人;校園推廣演講391 場、26,665 人;臺中小樹團長陪計劃9 場、30 人。另外,校園推廣計劃由臺北兒教志工執行,以校園體驗觀察、水資源及低碳綠生活3 大系列,共 8 套教材進行209 場次,共4,807 位學童參與學習。 今年執行 3 個由企業贊助的兒童專案計劃:第一,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 5 個「弱勢兒童長期陪伴團隊」共 150 位孩子參與一年 6 次的自然活動。第二,夏日星辰自然藝術仁愛基金會贊助花蓮兒童環境教育,共舉辦 4梯偏遠地區的兒童營、15 場戶外環境教育課程及經營1 隊12 位孩童組成的長陪團隊,辦理12 場活動。第三,立賢教育基金會贊助「綠色走讀行動計劃」共舉辦 25 場活動,429 位孩子參與。孩子的童年僅有一次,相信從小體驗大自然的驚喜、奧妙、愛及感動,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用大地之愛轉動世界的親子教育 今年親子團新成立14 團,計有5 個小蟻團、3 個炫蜂團、5 個奔鹿團及 1 個翔鷹團,已成團達 63 團、籌備團 7 團,這個用愛灌溉的大家庭全國共有70 團(23 個複式團)及25 個育成會。北中南三區共辦理小蟻導引員基訓3 場、炫蜂基訓3 場、奔鹿基訓3 場、大鷹研習營(行動指導員)1 場、育成會基訓3 場、進階訓練營2 場及訓練員研習營2 場,共辦理17 場訓練。 我們相信孩子有改變世界的能力,透過自然教育長期培育孩子良善人格,在各種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對自己、對人、對自然萬物的欣賞、愛與尊重,最終培養出有足夠能力付諸行動守護大地的種子。 三千位親子,齊聚一堂守護祕密花園 歷經一年多的籌備,全國23 個複式團、65 個分團及22 個育成會共3,122 人,參與於6 月6 至7 日在宜蘭武荖坑營地舉辦之「第六屆全國親子團大露營」。以「守護秘密花園」為主題,展現親子團全國荒野棲地守護成果外,更呈現大會活動目的「凝聚全國各團夥伴間之情感交流、環境教育共識及向下扎根之共同目標。」其中特別設計了多項親子團全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如小卡片傳真情、拼布納百福、集中鐵路運輸、義賣紀念商品、荒野大夜市、鷹鹿青少年環境論壇、演講及各群組短講等,讓孩子們在兩天的時間發揮平日所學,與不同地區的夥伴彼此切磋學習。 因南北往返交通支出不菲,故設計短收交通費用以減輕部分夥伴家庭負擔,並以義賣紀念商品、捐贈款、各分團分攤統籌款等方式執行。其過程雖是困難辛苦,但在夥伴們的共同努力下如期達到預期目標。 籌辦大型活動具高度的複雜性及難度,感謝所有夥伴的認同與支持,相同的信念把我們聚在一起、良善的概念連結彼此的情誼,每一位親子團的家人在不同的時間及地點,所給予的友情溫度,將會永遠烙印彼此的心中且窩心溫暖。 親子團創團總團長林耀國說:「我們要相信孩子有改變世界的能力。」成就一件美好的事,需要的是良善的意圖、寬容的態度及始終如一的用心,由衷地感謝彼此為親子團孩子們所做的一切,困難的時候我們互相支持,莫忘初衷,深耕教育的理念,讓荒野親子大夢圓滿登場,荒野路上感恩有大家的相伴。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阿光來種綠,節能好有趣
荒野自2012年開始與工研院及經濟部能源局合作,以講座、志工培訓及「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等方式,透過綠色生活地圖的節能icon深入全國22個縣市的社區、學校,進行節能推廣計劃。 2015年起針對全國農會、漁會及圖書館發出節能工作坊邀請,以更深入社區的宣傳方式,由「點」(行政區)、「線」(縣市)到「面」(全國),逐步跑遍全國368個行政區,點亮節能種子。 今年社區推廣過程中,北區在媽祖的庇祐下踏上馬祖北竿、南竿。在臺北市與民政局12個行政區合作「宗廟聖堂同節能、環保減碳護眾生」節能工作坊,藉由宗教團體的力量向信眾推廣節能減碳的行動。中區透過一場場節能工作坊,再次踏查許多校園,重新燃起師生對環境、能源與周遭資源的重視。東區與「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合作,在兩個與旅遊業相關的場所辦理工作坊,經踏查、分組討論後,由參與的夥伴們提出具體可行方案,並全體決議落實此節約用電計畫。 這種從深山到漁港、從北到南、從小學生到阿公阿嬤,不管地方、無論年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豁然開朗的眼神,還有投入遊戲時的開懷大笑,及最後上台分享繪製地圖成果,靦腆卻認真的態度,讓夥伴對節能行動充滿希望。 在面對環境急遽變化的未來,有限的能源更顯珍貴,如何兼顧生活品質,同時落實「自己的電自己省」,為未來的生活環境盡一份心力,是每個人都應正視的課題。 推廣成果 志工培訓8場,145人次 節能講座推廣502場,31,602人次 節能減碳工作坊: (1)「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社區53場,1,624人次;學校61場,2,281人次 (2)2015「阿光來種綠.節能好有趣」暑期親子夏令營:54場,1,640人次 節能推廣行政區達20縣市130行政區 「節能綠活圖成果展暨節能手法分享會」1場,2,200人次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小組
2014年2月「氣候變遷工作小組」成立,經過多次凝聚共識,今年確立分為「推廣教育組」、「網路宣傳組」與「能源議題組」3個子小組。其中「推廣教育組」從臺北分會開始,6月份完成第一期志工培訓,同時完訓「推廣教育組」及「氣候調適組」志工各近20人。 「推廣教育組」規劃以「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為推廣模式,鎖定家中飲食的主導者為對象,秉持動手才能感動的信念,將議題生活化、教案流程標準化,今年共辦理三梯次工作坊約75位民眾參與實作。希望日後每年推廣5到8場工作坊,帶領民眾改變飲食習慣減緩氣候變遷。 「氣候調適組」以臺灣8成為都市人的思維來思考,行道樹是城市中最常接觸的植物,具有減碳、捕捉二氧化碳與碳儲存的功能,綠蔭更可調節都市氣溫、減緩熱島效應。小組於今年已完成6梯,共62次的調查記錄。未來將帶領民眾建構行道樹資料庫,從觀察中思考自身的生活習慣。 「網路宣傳組」於臉書上建立「氣候ING」粉絲頁,目標與大眾互動,小至食衣住行,大至能源政策等資訊,期待透過網路的力量,激發民眾關注氣候變遷問題。 「能源議題組」以公民討論的方式參與政府專家會議,除收集各項資料外,並舉辦「能源好好談」活動,希望在「資訊公開/共同參與;專業/科學認知;組織發展/內部價值」的前提下探討其中差異,試著找出可接受的共識及論述。 最新、也是最小的群組,要討論這既老且大的問題,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2014年到2015年,小組們終於找出「知」後能夠逐步「行」的方案。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算算您的塑膠足跡有多大?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淨化塑膠沙灘,民眾與企業聯手 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 當瓶蓋、塑膠袋、寶特瓶、保麗龍杯、免洗餐具、魚網,取代了魚類、螺貝、珊瑚、水母、海龜、鯨豚在海洋的位置,塑膠碎片逐漸覆蓋了貝殼細砂……海洋,還是海洋嗎? 2015年12月18日荒野於臺北NGO會館召開「2015年國際淨灘行動成果記者會暨講座」,歲末之際再次喚起全民共同重視海洋垃圾汙染議題。每年全世界流入海洋的垃圾平均達800萬噸,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更造成觀光旅遊、人身安全、漁業食品、船隻航運等眾多層面的問題。海洋廢棄物已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單一國家問題,隨著洋流漂移,它們變成了各國禮尚往來的「見面禮」,停泊在他國的海岸線上;更成為一群無聲的「外交使節」,迫使鄰近各國共同面對;甚至彼此聚集,在太平洋上成為一座新的垃圾島嶼。 2015年6月世界海洋日之際,荒野啟動海洋廢棄物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半年內號召200多個團體,近1萬民志工參與,全臺15個縣市響應,清淨48座沙灘,獲得81筆監測數據,累積清理海岸線約25,000公尺,清除廢棄物約36,000公斤。根據今年國際淨灘行動數據統計,最新的十大海洋廢棄物排名依序為:塑膠瓶蓋、漁業用浮球、塑膠提袋、吸管、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外帶飲料杯、其他飲料瓶與食物容器、菸蒂。 從統計數據中得知,今年撿拾到的廢棄物中89.6%為塑膠材質,且72.4%的垃圾與人們飲食相關,分別是飲料容器與吸管(54.0%)以及食品餐具與容器(18.3%)。荒野認為臺灣的食品相關產業,特別是販賣食品的零售業,應與消費者共同分擔清淨海洋的責任。因此主動向連鎖零售商企業及社會大眾呼籲「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同時訴求政府應對臺灣每個臨海鄉鎮,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科學監測與調查,釐清海洋廢棄物來源,擬定適當的解決方案。 「愛海小旅行」網站彙整並公布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南市社區大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自2004年累積至今,12年來290場的淨灘數據,免費開放給中央與地方政府、學術單位等進行分析研究。根據初步的分析,十幾年來志工的淨灘行動並未讓海洋變得更乾淨。平均每公尺的海岸線上約有0.7公斤的廢棄物,每人每次淨灘可撿到4.2公斤的垃圾。臺灣本島1,200公里的海岸線,若以2015年每公里平均有1,500公斤的數據來推算,全臺約被180萬噸的廢棄物包圍。海岸微塑膠汙染更為驚人,根據荒野「微塑膠密度調查」獲得的四筆數據,每平方公尺約有2,090片塑膠碎片,以海岸基本寬度10公尺來計算,環島海洋線約有250億個小於十元硬幣的塑膠碎片覆蓋全臺。 荒野理事長理賴榮孝再次呼籲:「海洋是人類重要的資源,更是地球上最廣大的棲地。從今年十大海洋廢棄物排名分析,除了排名第二的漁業用浮球外,其他9項都與民眾生活相關,顯示臺灣民眾的消費、丟棄習慣與生活的廢棄物管理都出了問題。協會除了持續推動減少塑膠足跡的教育外,呼籲政府應對塑膠容器回收與廢棄物積極處理,產業也需儘快減少對拋棄式塑膠製品的依賴,使用重複性環保材質並妥善做好垃圾回收。」 荒野海洋倡議行動的贊助單位——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臺灣中心,會長鄭瑛彬當天特別出席表示:「海洋廢棄物汙染超乎想像,已是各國需共同面對的棘手問題。透過『盤點→減量→回收』,企業將在海洋保育扮演重要的領導角色,藉由盤點商品的塑膠足跡,將發現塑膠減量也等於降低成本,促進回收更能帶來新商機,一起永續臺灣珍貴的資源,共同恢復海洋清淨。」 延伸閱讀: 愛海小旅行 【荒野新聞稿】淨化塑化沙灘,盤點塑膠足跡
2016 地球倡議:集眾力,來種綠 ——守護地球所有的家人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今年是荒野第三年舉辦「地球倡議」,自2014年起串連地球一小時(EarthHour)和地球日(Earth Day)兩大國際環境節日,一月起至五月籌辦系列活動,透過講座、影展、響應活動、工作坊、工作假期、物種調查等行動,喚起更多民眾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今年倡議主軸為:氣候變遷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的影響,邀請全民共同起身行動。 氣候變遷是現今世代所有人類面臨的全球環境議題。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後,國民的目光從巴黎轉回自己國家本身,除了督促政府制定減排政策及進行相關措施,全民能做些甚麼? 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關係密切,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僅佔地球面積7%的原始森林,遭受急遽砍伐,不僅破壞生態系統、降低生物多樣性,更導致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Extreme Climate Event)頻率增加且規模變大,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2014年洪水災害在亞太地區總共造成160億美元的損失;過度伐林,使土壤與溼地固結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機率大幅降低,加上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產生懸浮微粒(PM2.5)更造成重度空氣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多數生物只能被動地去適應棲息環境的改變,若無法快速演化適應新的棲息環境,則將迫使牠們離開家園,更甚者,終將面臨滅絕的危機。今年荒野以「Many Species, One amily」(萬物一家)作為倡議行動的核心價值,當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將降低時,最終衝擊到的將是人類本身。萬物和人類共居地球,如同親密家人,全民採取行動守護臺灣自然棲地,保護臺灣萬物家人。 延伸閱讀:2016 地球倡議活動網站
大山背地區梭德氏赤蛙保產卵位置之物理條件
文、圖/莊銘豐(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專家顧問) 青蛙過馬路下溪流之後 每年秋季,大山背地區的梭德氏赤蛙會自森林底層遷移到溪流繁殖,但因為森林與溪流之間有一條馬路,因此每當繁殖季時總有不少個體因為車輛輾壓而犧牲。荒野新竹分會有一群生態保育志工,每年10月在大山背地區協助梭德氏赤蛙通過馬路回到溪流繁殖,也同時舉辦一系列活動向大眾宣導梭德氏赤蛙所面臨的問題及保育對策。2013年開始進行梭德氏赤蛙產卵行為的資料蒐集;2014年及2015年針對卵團所在位置的環境因子進行測量,以期能對牠們產卵的時空分布及產卵地點選擇有更多的了解。 如何收集卵團資料 我們依馬路護蛙所劃分區段有臨靠河道的區域進行卵團調查,以3至4日的頻度地毯式搜索河道中的卵團,有三個重要記錄項目,分別是每次調查的標準水溫及水深、卵團所在地點的環境因子(位置、最近岸距離、水深、水溫、酸鹼值、溶氧量、電導度等)、鄰近有水參考點的環境因子。在2014年及2015年的10月初到11月中,各調查到83窩以及176窩卵團。 什麼日子產卵? 從10月開始就已經有成蛙出現,但是卵團的出現時間要到10月中才有發現,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當地族群至少有兩次繁殖高峰,分別出現在10月17日至24日以及11月5日至12日這兩個時段,而且第一次高峰所產下的卵團數量較第二次高峰多。從每次調查所量取的標準水溫以及標準水深來看,卵團的出現數量沒有與水溫或水深變化之間有相關性,所以梭德氏赤蛙開始產卵的時間點並不能由水溫或水深來解釋。 產卵的區段 調查結果顯示梭德氏赤蛙的產卵位置分布並不平均,所發現產卵區段在兩年的資料間有個趨勢,集中在A1-A3、E3-F1、以及可3這三個區段。這三個區段皆有較為平緩的水域,因為年間產卵點的分布趨勢雖然仍集中在這三區段,但比例卻相當不同,推測是年間河床的環境因子變化也會影響梭德氏赤蛙產卵位置之選擇。 從產卵點以及鄰近參考點所調查的環境因子來看,只有水深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產卵點的水深顯著比參考點淺,其餘環境因子包括水溫、酸鹼值、溶氧、電導度等都無法在資料中看出成蛙對這些物理因子是否有偏好。成蛙選擇水淺處產卵推測有一些好處,包括水流較緩避免卵被沖走以及避免魚類接近吃掉卵等益處,但也會容易面臨到乾涸的危機,調查中就發現有一區域十幾窩的卵團在隔次調查中已經乾涸,所有發育中的卵及小蝌蚪皆無法存活。 調查中所發現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調查時實地一步步踏過溪床,發現青蛙除了移動到溪流過程中會遭遇到困難,在溪流中也有不同的問題在等著成蛙面對,而這些問題主要是來自人為活動,像是排水汙染或棲地改變。在溪床中進行地毯式搜尋的移動速度是相當緩慢的,也因此能仔仔細細看過整個溪床,去感受在其中所發生的事情,以下列出調查期間要跟大家分享的兩件事: (一)魚蝦死亡事件 在2014年11月9日發現調查區域的下半段有出現整批魚蝦死亡,因為魚蝦屍體出現在可1區段的排水匯流處之後,因此將該處排水管列為汙染來源嫌疑。在經過與荒野新竹分會會長及分會夥伴討論之後,也曾經排班在卵團調查結束後每個禮拜去監測水質,但限於儀器有限,因此只能針對一樣的環境因子做記錄,無法找出並排除水質惡化的原因,也讓幾位參與的夥伴既生氣卻又無奈。 (二)溪流垃圾清理 調查卵團的時候,我們也同時發現在溪床上布滿許多遊客或附近居民留下的廢棄物,因此號召數名夥伴來清理溪床垃圾,經過一個上午的努力也清出超過5袋20公斤肥料袋的廢棄物。 透過護蛙宣導環境保育 兩棲類因為是使能量在不同消費階層及水域陸域間流動的角色,加上通透性皮膚可反應水域及陸域的環境品質,是相當好的環境指標物種,而保育地區性蛙類族群也能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有所貢獻。從蛙類以量取勝的生殖策略來看,大量的子代可能僅有極少部分可長到成蛙,護蛙活動對其族群的幫助可能是相當有限的,但在看似做白工卻還是默默付出的這群傻瓜的努力之下,護蛙活動儼然是宣導環境保育極佳的活動,民眾透過親身參與活動可以了解蛙類生態、動物生存面臨的問題,以及人與自然如何永續共存等課題,一年又一年埋下小小的保育種子在人們心中萌芽,這種為了環境更好的事情需要更多帶有傻勁的人來參與,在堅持與努力之下將愛護環境的理念擴散出去。
非營利不營利,行銷做什麼?
文、圖/黃佳慧(荒野臺北分會編採志工) 在一般企業的觀點中,社群行銷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要販賣產品、獲取公司最大利潤。但在如荒野的非營利組織裡,營利目的稱做募款,募款的用途是在實踐非營利組織的理念宗旨,然而理念的認同需要更多人,且正向的行銷活動來持續執行共同目標。荒野人充滿熱情,努力守護臺灣的環境,卻不習慣行銷自己的努力成果,導致許多社會大眾、甚至是荒野會員,並不知道荒野做了這麼多事情。 為了提升荒野志工的行銷能力,荒野的育輔志工,特別為荒野的幹部與志工們,舉辦了為期一日的行銷課程,強化行銷能力,讓荒野的努力被看見更多人看見。課程特別邀請了陳瓊華老師(自然名:風)和宋家元老師(自然名:北極熊)兩位講師,以深厚的實戰行銷經驗,深入淺出地與學員分享了非營利組織在行銷操作上的思維。 透過小組活動的討論過程,講師風帶著大家認識社群行銷的思考邏輯。經由分析網路使用者的生活方式,考慮商品的特色所能給予網路使用者最大的利益,到如何拆解商品的特質,最重要的是以「人」為對象,在多樣化的網路社群,如Facebook、LINE、instagram等,向不同的年齡層、在不同功能類型目的之社群環境中對話。身為社群平台小編,思考圖文案梗的來源與創意,來增加點閱率、按讚數及分享數,造就社群經營中活絡的景象,以便吸引有志一同的人來參與荒野的行動。 為達到價值傳遞、引起共鳴,講師北極熊以飢餓、戒煙等帶著大家聯想到世界展望會、董氏基金會等多個成功案例的非營利組織行銷,並讓大家思考荒野的招牌核心行銷概念是什麼?行銷前需先明確定位出非營利組織的理念、宗旨、目標、價值,才能使行銷活動有一致的方向及執行過程。也反過來思考荒野的定位與任務,想想荒野堅持的是什麼?藉由精準的下標來訓練自己如何在幾秒之內說清楚講明白荒野理念進而得到共鳴。在看過DFC Taiwan、Rick and Dick Hoyt等影片媒體廣告,明白如何用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來吸引注意力,進而取得目標族群的連繫方式,建立行銷管道而達到募款及人力的支持。 一整天的行銷課程從策略面到戰略面,二位深耕行銷業界名師鞭辟入裡的解說,讓參與課堂的荒野志工們,無不吸飽能量,對於課程有極高的滿意度,有不少夥伴對於育輔志工針對會內志工舉辦的課程感到高度的興趣,有人更發願明年所辦的課程都要努力參加,也有分會夥伴積極探詢課程到分會舉辦的可能性。有更多的人,是急於應用所學來行銷荒野,包含兒童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童瑞華(自然名:臺北樹蛙)、研究發展委員會的幹部們、親子團北二團的夥伴們、解說委員會的生態心與烏來組的志工,甚至是特地從新竹分會來臺北上課的夥伴,紛紛發願將所學帶回所屬的志工群組。 參與課程的編採志工,也對於運用「悅讀荒野」粉絲團來挖掘荒野人的故事,有更深入的想法,就如同日舉行的2015臺北馬拉松,只要一直跑一直跑,持續個十年,「悅讀荒野」的荒野人故事就會成為經典。身為荒野志工,行銷荒野的意志更堅定了! 延伸閱讀 「悅讀荒野」部落格 「悅讀荒野」臉書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