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21 歡聚新莊,共慶傳承與新生

2016-07-07

文/張源錄(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麋鹿)、圖/張源錄、荒野保護協會 21 年前的6 月25 日,北臺灣發生規模6.5大地震,荒野保護協會便在這天搖地動中成立;光陰如梭,21 年後,同樣的6 月25 日,北臺灣正值有史以來的最熱六月,來自各地的荒野人不畏酷暑聚集新莊,為荒野慶生。 21 年來,荒野從成立大會時的400 多位夥伴,發展成多達上萬名志工的龐大規模;從最初的解說教育,發展出推廣講師、親子教育、棲地工作、鄉土關懷等多元化項目;經歷搶救台11 線、反國光石化、拯救臺灣水韭、夏至關燈等行動,荒野對於環保議題的參與及貢獻有目共睹,但該做的事仍很多,藉由一年一度的荒野年會,期能凝聚各方夥伴的熱情與共識,繼續長久地往前邁進。 校、廟、鼓、圳,四大意象打造歡樂園區 今年的年會地點選在具有百年歷史的新莊國小舉行,新莊是北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乾隆年間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順口溜。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荒野夥伴,荒野各群組結合新莊歷史與在地特色,設計別具心裁的遊戲與大夥同樂。 新莊國小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歷史韻味的地點, 編輯採訪志工群組在校區內選出三個「秘境」,放置荒野會旗,並暗藏介紹秘境的QRcode,讓夥伴們漫步校園的同時,體會尋幽訪勝的樂趣。花園新城組則以知名鐘鼓廠「响仁和」的製鼓技藝,融入賓果遊戲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瞭解製鼓的深奧學問。 兒童教育組以「水圳」為主題設計大地遊戲,讓大夥扮演當年傍水而居的先民,模擬如何建立水圳、引河水灌溉,體會水資源的寶貴及先民耕作的辛苦,希望藉此喚醒眾人,一同守護乾淨水源。思源埡口組則選擇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新莊舊街為背景,以最具代表性的四間宮廟,作為看圖猜謎的題材,考驗夥伴們對於新莊發展歷程的理解。而在校園一隅,親子團的夥伴們各展長才,在校園老樹下擺出琳瑯滿目的義賣商品,除了精美的荒野御守及消暑的冰淇淋外,亦可在此體驗手作環保袋,親子團的小夥伴們則笑鬧地穿梭在校園林蔭間,讓夏日午後充滿溫馨歡樂的氛圍。 團聚共歡,行動劇傳達理念與感謝 慶祝荒野生日的週年晚會,則在晚餐後於大禮堂舉行,荒野人們齊聚一堂,座無虛席,好不熱鬧,阿孝老師率領常務理事們以氣勢磅礴的擊鼓聲開場,兩名主持人小馬、番茉莉搭檔雙簧,配合黃飛鴻、星際大戰的音樂,生動詼諧地串起晚會氣氛。北六團的小夥伴們以行動劇「生態狂想曲」,演出人們忽視生態保育,在開發中對自然生物造成的傷害,並訴說友善農法的重要性;推廣講師組則將常務理事們在會議中為大小議題傷腦筋的樣貌,以幽默趣味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現,感謝他們長久以來不求回報的付出。 新舊傳承,共創美好未來 今年適逢三年一度的理事長改選,阿孝老師即將暫別舞台、回鄉務農,將重擔交棒給繼任的月梅老師。致詞時,阿孝老師特別感謝一路走來默默付出的老會員們,表示正是因為有廣大會員們的支持,荒野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諸多任務。在悠揚的音樂中,舞台上投放出阿孝老師在荒野的回顧影片,表達夥伴們對於這位荒野大家長的感念與敬重:無論是在抗爭現場的凝重神情、關懷夥伴時的和藹笑顏、徜徉自然間的喜悅姿態,或者是偶爾不顧形象演出的頑皮模樣,都讓人深深感受到阿孝老師將生命完全投入荒野的無私精神,而與阿孝老師共事過的協會專職們也上台表達歡送與不捨,並贈送鋤頭預祝阿孝老師農事順利。 接任第八屆理事長的月梅老師,則親自致贈前理事長們繡上荒野頭銜與個人姓名的荒野襯衫,感謝他們多年來的勞心勞力,期許未來荒野能繼續茁壯,為棲地保護、環境議題努力。 今年的年會,便在歡樂與感傷交織的氛圍中落幕了,而未來,仍有許多的挑戰與感動等待荒野夥伴們去努力、去發掘。荒野人擅長用生命去感動生命,相信在大夥團結攜手之下,必能發揚荒野精神,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李偉文〈荒野成立十五週年有感( 之1)... 生生不息的孩子王〉 維基百科「臺灣地震列表」

溼地桃花源——五十二甲溼地

2016-07-07

文/王俊明、圖/荒野保護協會 宜蘭為沖積扇平原水多易氾濫成災,冬山河遇雨氾濫即是顯例,宜蘭因此湖、河、埤、塘、溪、圳、溝渠遍地都是,養成了溼地最佳環境,也沉澱了上游源源不絕的養分,造就了不同於其它地方的環境特色,而昔日蜿蜒曲折的冬山河,就在五十二甲留下肆虐的痕跡。 此處地勢低漥有天然滯洪的功能,更是風箱樹與穗花棋盤腳全臺最大的原生棲地,生物資源相當豐富。 溼地內廣大的水田每年二至七月耕種水稻,是宜蘭少數仍保有大片水田的地方。八月至隔年一月水田農民注水休耕,沼澤區域蘆葦、鹹草等隱密的草澤環境,成了冬候鳥過境渡冬最好的環境,豐富的魚蝦貝類吸引大批雁鴨科、鷸鴴科鳥類來此過冬,五十二甲得天獨厚的溼地環境成了賞鳥天堂。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於此推動保育、復育工作,提升溼地環境及增加鳥類多樣的棲地,讓五十二甲溼地成為水鳥永遠的安全棲地。 溼地範圍內九成為私有土地,其中七成種植水稻,面積約有150 公頃,全都用慣行農法種植,這對五十二甲溼地的整體環境與鳥類生態影響極大,在荒野契作的友善水田與慣行水田間鳥類、水棲昆蟲的監測中可看出差異。 水棲昆蟲可做為水質與環境的指標,根據觀察友善水田的水棲昆蟲量比鄰田慣行農法水田約多了四倍,顯示無農藥的環境對水棲昆蟲的生存有益,這會間接影響到鳥類覓食的環境,但在水質的檢測上並沒那麼容易看出,昆蟲的世代很短,或許此地的生物已有演化出自己的適應機能,可在這樣的條件下繼續的生存,在目前的生態特性下,應逐步的限制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必定可讓溼地的整體環境改善許多。 友善水田與鄰田兩者相互比較,友善水田的鳥類使用情況高於慣行的鄰田,友善水田未使用農藥,田裡有機質與微生物多,底棲生物、魚類也自然多,食物鏈的關係鳥類自然就多,環境對了物種自然就會回來。另一方面水鳥覓食會有記憶,會優先選擇利用過安全的環境,並呼朋引伴前來,如可以長期固定在一個區域營造安全食物豐富的環境,水鳥數量必定會逐年增加。 里山三生——生產、生活、生態 近年來宜蘭分會推動在地的友善耕作,並營造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將棲地保育與農業生產相結合。要增加水田的經濟效益,且對環境生態有幫助,「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是最好的方式。自2014 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推出了「五二呷米」品牌,至今契作面積已有4 公頃,並推動在地的生態、人文旅遊,喚起大家對五十二甲溼地的重視,持續對不同的族群推廣環境保育的理念,邀請民眾親自與土地做互動與大自然對話。讓大眾了解水田不僅是人們糧食的來源,也是生態保育的重要區域,更是人們生活智慧的展現,希望今日的努力讓五十二甲溼地有更美好的未來,留給下一代一個桃花源。

守護臺北人的生命之河

2016-07-07

文、圖/唐炘炘(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淡水河棲地志工,自然名:天狼星) 「你家附近有河流經過嗎?」「ㄟ,好像有……」在一次淡水河的活動中,詢問了參加的夥伴,本以為是個簡單的問題,沒想到,許多人的回答都很不確定。再進一步詢問,「你家附近的河是哪一條?」「好像是……新店溪?」「不知道耶……」這才發現,原來大家對河流這麼陌生!。 然而,就臺北市而言,淡水河系幾乎包圍著整個盆地——西南有大漢溪、南邊有新店溪、東北有基隆河、西北有淡水河,臺北市民所喝的水、重要歷史街區的發展等,都和淡水河系脫離不了關係。但是,多數臺北人卻漠視淡水河的存在,以及河流和生活的關聯。 人類文明的搖籃 河流和我們的關聯非常之深,無論是中國、埃及、印度、美索不達米亞等古文明,都依傍河流興起;無論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現代化主要城市都有一條大河流貫。為什麼?因為河流具有提供人類飲水、食物、耕作、運輸等重要功能,擁有一條河流,等於確保了人類的生存與文明的興起。 受傷嗚咽的河流 但是,人們卻也在不經意之間,傷害了河流。以淡水河為例,60 年代起,大量人口湧入大臺北地區,各種生活污水、垃圾、畜產、工業等廢水流入河中,淡水河遭到嚴重污染,變得又髒又臭,河裡的生物多數也因此絕跡,成為一條死氣沈沈的黑色臭水溝,令人難以想像,那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母親之河嗎?而岸邊不斷興築的高大堤防,更將我們和淡水河隔絕,與之疏遠、遺忘。 我們能怎麼做 如果你也心痛變色嗚咽的淡水河、懷念鳥飛魚躍的親水時光,或希望臺北人的生活命脈能再現光華,那麼歡迎你一起加入「淡水河棲地志工」! 我們希望喚起更多人的覺醒,找回人與河流的連結,以長期巡守、監測,以及動手復育棲地的方式,回復淡水河曾有的清淨,讓黑鳶、香魚等眾多住民,重回河水的懷抱。期盼有一天臺北可以像許多大都會,成為景觀優美、生態豐富的水岸城市,讓淡水河不只蜿蜒在城市裡,也能流經我們的心上,繼續滋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   想要投身淡水河守護行動,請立刻加入: 「荒野臺北第四期棲地守護志工—生態淡水河」,招生網頁 https://goo.gl/s3cjcy  

自己就是改變,行動就有希望

2016-07-07

文/王俊智(鄉土關懷委員會新任召集人,自然名:白海豚)、圖/王俊智、荒野保護協會 事情總是在我們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發生了。 回想加入荒野這個大家庭居然已經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這轉變就在一個微小到不足人道的邀約開始。 高中畢業後在等上成功嶺的那段時間,有天接到同學的來電,詢問有沒有興趣當志工,心想與其茫然等待半個多月的大專集訓倒不如去當個志工也不錯,有的玩而且還能做公益。這次邀約大大改變了我往後的生活,那次的活動是跟著一群國小學生去嘉義奮起湖,特別的是參加活動的學生一半是聾啞小孩,另一半則是正常無肢障的小孩,活動前主辦單位開過許多次行前會議,提醒如何與這群孩童相處,更要注意如何引導小孩們互助,以往聾啞人士在身邊只是少數,一次遇上十來個還真是不曾有過的經驗,帶著一顆忐忑的心硬著頭皮就出發吧,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活動前一直擔心著這群聾啞的小孩會不會受到排擠或欺負,後來事實證明是我自己過度擔心,看到孩子們相處融洽還會互相協助,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喜樂,因此進入大學後的社團生活就在諮商與團體活動中渡過,延伸到工作時期依舊會參與公益性社團。 工作後幸運的加入公司的公益社團,在社團中依舊關心著小孩子的教育問題,除此之外,如遭逢重大災害也會舉辦同仁募款,多次的募款讓我開始注意到氣候環境的變化,加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製作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令人不得不重視環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傷害,當時心中仍懷疑頻繁的自然災害是否真的是環境問題造成?心想若果真是如此,環境問題還真得要好好去面對,帶著不解與疑惑上網找尋所謂的環保團體,期待在課程中能解答我心中的困惑,就這樣終於踏進了荒野。 初次接觸的是的是解說員課程,恰逢當時有國光石化興建爭議,這個發生在家鄉彰化的大事件當然引起我非常大的注意,而國光石化運動的代表吉祥動物白海豚理所當然就成為我的自然名,新竹有許多夥伴關心著國光石化的發展,三不五時眾人齊聚共同討論,甚至在當年的週年慶共同編演行動劇,用行動劇讓更多的民眾來了解這個議題。 在國光石化興建的爭議後,開始思考環境守護與經濟開發之間拉扯的問題,也更加注意社會變遷下所早成的種種環境問題,然而身邊周遭許多朋友總期待著超人出現來拯救受難的人們,期待英明的領導者能夠解決各種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對我而言,我卻不期待那位超人的出現,在我心中,只要我們願意,把期待化作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是超人。 有時我們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改變,或許你是對的,如果你只是自己一個人的話。大家是否有注意到身邊有愈來愈多的外籍人士,特別是在週末假日時的火車站或廣場,有人厭惡這樣的現象,有人無視這樣的改變,在彰化卻有三位小朋友主動去協助她們融入臺灣的生活,他們的做法是製作好購票步驟,無法翻譯就找新移民協會尋求協助,取得站長的同意後,再將翻譯好的資料與卡片分送給不知如何購票的外籍朋友,協助他們能夠順利購買,一個簡單的善念,幾位好友就能夠一同創造更友善的環境,對於外籍朋友是如此,對於環境又何嘗不是呢! 有時我們總是急著想去改變, 然而改變總需要時間去醞釀,在美國洛杉磯. 的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 有一句話:「Ever present never twice the same. Ever changing never less than whole.」意即整體、當下才是王。甘地(M. K. Ghandi)說:「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他強調,自己就是改變,自己就是力量。行動的起始點源於感受,感受源自於體貼與了解,從關懷出發,一步一步地累積能量,成就了這段美好,時間到了一切總會成就我們所期待的良善。 有人說荒野是個平台,他提供一個機會,只要你願意站出來,必然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努力,只要我們願意,從此刻開始一切都將變成可能。  

從「荒野」到「海巡」

2016-07-07

文/徐順利(前荒野保護協會企劃部副主任、現為海巡署臺北機動查緝隊查緝員,自然名:海歸) 肯恩威爾伯在「萬法簡史」中提到,進化是包含過往,超越以往的狀態,新的真相不斷在顯現,新的啟示不斷被揭露。荒野是我第一個參與志工、同時也是在那工作的NGO 團體。荒野的啟蒙,型塑現在的我。即使現在不在荒野,也像其他曾受荒野文化洗禮的成員一樣,散播與融入在社會各個角落,各自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裡發揮荒野精神。 除了「喜歡」,應該還要多些甚麼 小時候,最喜歡暑假時到桃園大園鄉外婆家住,那時田裡水圳的花蟲鳥蛙,海邊沙礁的魚蝦蟹貝,都是能讓我歡樂一「夏」,開學後仍沉湎許久的美好回憶。因此,多年後大學選擇念了生物系,但再回到大園,水圳岸際水泥化了,少了濠上觀魚的閒情逸致,卻多了觸景傷情的沉默感慨。 因為喜歡水、喜歡海洋、喜歡生物生態,原先很嚮往未來能從事生態攝影之類的工作。因此畢業退伍後,先後到攝影傳播公司擔任攝影剪輯,以及臺北一家水族館任職養殖行政與展場活動企劃。不過,在工作後的第三年,情況有了一些變化。水族館因為來客量逐年減少,為增加新鮮感吸引遊客參觀,開始推出各項海洋生物特展,之後更發生因為養殖站飼育空間不夠,為換展而捕殺原展示缸內的生物、購買誤入定置網的小鯨鯊,塞入幾乎與鯨鯊體長同寬的展示缸,造成鯨鯊不停圈游而碰撞缸體磨擦受傷,卻一直謊稱「保育救護」、甚至還發生過盜捕保育類蠵龜情事。在館內提出多次異議,但到最後,卻被要求要載運海龜遺體丟棄,以表示對館方行為的認同與忠誠。因為不從,所以離職。而這段 過程處遇也讓我充滿著無力感,除了「喜歡」,應該還要些什麼來支持和延續? 進入「荒野」,開始不同的經歷 從水族館離職後,考進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進修,在偶然機會裡參加荒野創辦人徐仁修老師的講座,因為好奇,開始到荒野擔任行政志工,到後來擔任企劃部副主任工作。除了本身部門工作外,也藉由部門聯繫合作與活動參與,接觸推廣部(現為「企劃推廣部」)和保育部(現為「棲地守護部」)的工作內容。而就在這「半工半讀」的過程中,開始在「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領域的環境教育推廣、議題倡議串連、棲地復育維護三方面,有進一步行動參與及實踐經驗。而荒野成員間休戚與共的夥伴關係,更是這些行動與實踐得以不斷延伸和持續的重要原因。 荒野創辦人徐仁修老師曾提到:文化是累積形成的,不是可以用「先知」、「權威」式的告知來規範的。以人為本的「荒野」,沒有太多明確規範讓大家遵循。不同的聲音和價值,也是多元社會的縮影。雖然有時看似混亂沒有規則,但荒野相信眾人來這的目的都是熱心、無私與善意,因此對眾人態度也都是尊重、包容與開放,如同對於生態萬物一般。這種文化風格,荒野常常用「荒野遊俠」來作形象的代表:熱愛大自然、快樂且自由自在、為公眾的權益而努力、不重名利、機動性高且重效益、勇於開創、樹立典範。而無論是否現在或曾是荒野的一份子,總有一些聯繫、一些參與與荒野在一起。進入荒野,有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幫自己取個「自然名」,透過自然名,你與大自然,就好像牽起一條連結。我的自然名是「海龜(歸)」,也就是因為牠,讓我轉入「荒野」這領域,也或許是因為牠,讓我對「海」洋產生連結的「歸」屬感,而延續到現在。 考入「海巡」,是機緣也是挑戰 由於過去在水族館,以及後來在NGO 團體的經歷,有感於民間企業商業利益掛帥、NGO 團體受限於資源不足,開始有了進入「公職」的念頭。碰巧前幾年在NGO 團體聯絡群組裡,接收到有關海委會及海保署組改的訊息。而依照海岸巡防法,海岸巡防機關有執行「漁業巡護及漁業資源之維護」、「海洋環境保護及保育」之責,且對於盜捕、毒、電、炸魚等非法方式採捕水產生物,以及非法走私進出口之野生動植物,並得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等法加以查緝(註),因此「海巡署」便成為我人生另一個工作階段轉換的目標。 這幾年身邊有許多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領域的「圈內人」,以「參選」或「接受徵召」方式進入體制貢獻心力。我會選擇以「考試」方式進入,一方面因為工作有保障,一方面也是想透過「公權力」來實踐自己「海洋保育」的理想。在經過一段長時間幾乎「與NGO 隔離」的準備過程後考上,近幾個月除了重新聯繫NGO 團體的舊識外,也和曾經所接觸的公務機關建立連結。而公職生涯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對個人既有的知識技能、認知態度、價值效能,勢必會有一定程度的轉化和調整。誠如本文一開始所述:「新的真相不斷在顯現,新的啟示不斷被揭露。」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一些經歷轉折與心理成長,驅使你往前走。或許是宿命?也或許是「使命」!   註:海巡署除依法查緝走私偷渡、非法入出國之人員或物品外,也配合其他行政機關查緝人口販運、逃逸外勞、外國人在臺非法活動,以及為維護國內食品安全,配合查緝有害人體健康之黑心食(飲)品及偽劣藥。 本文作者聯絡方式:coastguard.tw@gmail.com、0912-674-887。

世界地球日 陪伴青少年志工

2016-07-07

文/余宛庭(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孔雀魚) 關於這次活動,忙碌的大家只安排了一次的演練,所以,直到上場當天,我是緊張的。孩子們雖是很熟的朋友了,但是,對於團隊合作、如何相互補位,還有活動流程畢竟是生澀的,當下,很怕他們砸了荒野的招牌。 當天,我們提早到都會公園野餐順便布置活動場地,隨著活動時間的逼近,男孩子們依舊嬉鬧著,我突然板起臉孔嚴肅地問他們,承接這個活動倒底是為了好玩,還是真的想把事情做好?請他們好好思索身為荒野親子團奔鹿團一份子的榮譽感,我要他們拿出荒野領巾並繫上,想想這背後所象徵的意義和責任。 最後,我暫時離開活動現場,除了把責任留給他們,也給自己心情的緩衝。好吧!事情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該來的總是要面對的!看著孩子們光著腳丫,頂著豔陽,蹦蹦跳跳地跑過滾燙的水泥地去迎接民眾的有趣畫面,當場有被這群小志工的熱情感動到! 人數落差很大的兩個場次,剛好給了孩子們暖身和挑戰。而會對荒野敞開心胸的民眾也都有一顆柔軟的心,他們在被要求脫下鞋子矇上眼睛時的驚喜之情嶄露無遺,很快地就融入我們的帶領之中,不計較孩子們不小心讓他們撞到樹幹,引導語不夠專精等小失誤,在活動之後給予了很正面的評價:「原來樹葉聞起來有味道呢!」「原以為很多人的公園,矇上眼睛之後覺得很寧靜。」「常只是遠遠的看著樹,沒想到摸起來的觸感很獨特!」「以為走了很遠的路沒想到就在附近!」有個孩子一開始不敢脫鞋子黏著媽媽,後半段就跟著志工哥哥們赤腳在草地上奔跑,甚至連小女生都爬到了樹上,活動後多數民眾仍坐在微涼的樹蔭草地上和我們話家常。 活動結束後,夥伴提議請孩子們吃冰,鼓勵他們今天完成了一件很棒的事,我也不客氣地要了一根清涼爽口的枝仔冰,也就在這壓力解除的幾天沉澱之後,才又想起了自己在帶領活動時常犯的失誤。 活動前,被自己的焦慮所蒙蔽,忘了孩子們其實是用輕鬆的方式在緩解焦慮,我們是同樣的心情,只是表現方式不同,這時候常常大人會板起臉批評孩子的態度有問題,如果可以轉換一下,把大家共同的目標指出來激勵彼此,那大人和孩子將不是對立而是互補的夥伴關係,大人縝密的規劃再加上孩子童趣的帶領就是雙贏,關於這一點,永遠可以看見孩子美好的林盈秀(自然名:紫茉莉)是我學習的榜樣;而在活動後,忘了陪他們給這次的活動下一個結論,例如指出所看見他們的努力並從中得到的學習與反思,至於這一點,很慶幸李淨榆(自然名:仙丹)有想到,並帶領孩子去做。 也剛好是這天,分會秘書帶給這群青少年志工去年的志工服務證明,再次提醒著我們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很小,但是,就如同愚公移山般的,對於守護環境我們不能停止努力。

從心看見~ 奇美博物館都會公園的探索

2016-07-07

文/林履杰(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奔鹿團,自然名:天狼星) 脫掉腳上的負擔,踩在最真實的草地上,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拋開生活中的重擔、煩惱,不就是我們所為之嚮往的嗎?可能會有人覺得很髒,不過,最原始的人,不就是這樣嗎? 這星期六,我們去奇美博物館帶領民眾參加活動。一開始,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應該不會有人想參加,後來又聽到余宛庭(自然名:孔雀魚)阿姨說,這是要付費的活動,我更覺得來參加的人應該幾近於零。不過後來發現有很多人來共襄盛舉,讓我很開心。 我們帶領的第一個活動的「瞎子摸樹」,就是要民眾矇起眼睛,順著我們事先綁在樹上的繩子,一直往前走,並擁抱、感受每一棵樹;第二個活動一樣是請民眾矇起眼睛,然後由我們帶他到一顆樹,給他兩分鐘的時間仔細摸一摸這顆樹的特徵。之後,我們會把他帶回來,然後拿下矇眼布,請他去找出剛才他所摸的那顆樹;兩個活動的目的,都是要民眾關起視覺,打開其他感官去親近自然。 「它們不都長的一樣嗎?」「特徵?哦!就是樹皮很粗糙,刺刺的,樹葉綠綠的。」「就是長的很直。」有些民眾對於樹的認知就只有這樣而已。不過,經過這次的活動,一個參加的民眾在分享時,說:「我以前覺得每一棵樹都是一樣的,不過經過了這次的體驗,我才發現原來每一棵樹都長的不一樣,就像人一樣。」讓我覺得犧牲假期,來帶這個活動非常值得,因為我們至少讓一個人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並且讓他停下了生活中繁瑣的腳步,用心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為什麼要親近大自然呢?許多人的生活一成不變,每天都是起床、上班、下班、吃飯、睡覺。他可能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不過懂得親近大自然,就可以讓生活灌入色彩。像我,以前如果去玩,若沒帶球、書、玩具或沒有玩伴,就會覺得無聊,但現在的我,會試著去觀察生態、樹等,從中獲取很多豐富的學問與樂趣呢! 大自然是我們的人類的老師,有很多的發明靈感都來自於大自然,希望透過這樣的推廣活動,讓大家可以更愛惜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讓人類與大自然和平共存。

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2016-06-26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第八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2016.06.25更新     【理 事 長】劉月梅 【常務理事】柯典一、宋明光、藍培菁、鄭弘杰、陳江河、陳介緯、游晨薇、游永滄 【理    事】張正敏、張演祺、蘇文星、許愫真、陳格宗、林維正、徐朝強、游麗芳、林義隆、陳德鴻、黃香萍、張增盈、余俊良、石曉華、童瑞華、許天麟、林君蘭、劉青英 【常務監事】陳俊霖、王財貴、許瑞娟 【監    事】廖惠慶、洪秀燕、梁博淞、林智謀、江季翰、遲玉堃   會員代表: 【台北分會】黃香萍、孫一介、張菁砡、馬欽祥、藍培菁、童瑞華、陳德鴻、柯典一、陳介緯、陳江河、李榮華、蕭儒遠、謝水樹、卓昕岑、林雅倩、張雅欣、蔡國鎮、游晨薇、李淑茹、林東慶、林智謀、丁文謙、楊麗彬、林子淵、簡玉婷、宋明光、林靖彤、石曉華、蘇富美、林金松、蔡美鳳、林君蘭、陳瑜瑾、王鼎球、吳淑英、陳麗娜 【桃園分會】郭益昌、許詩志、張演祺、崔玉慧、林子涵、李宜洵、陳松榆、吳明珍、陳琴枝 【新竹分會】劉月梅、許天麟、鄧雲棟、朱振德、張正敏、李元松、王俊智、林淑煇、賴素櫻、簡國祥、陳嘉祥、郭丁文、莊瑞珍、張建中、呂秀珠 【台中分會】游永滄、楊政穎、余躍鏱、錢建文、劉文彥、錢妙秋、呂姮儒、蔡志忠、王瑜鈞、張秋珊、蔡昇倫、柯麗華 【雲林分會】蘇文星、陳宏綺 【嘉義分會】許愫真、楊勛凱、許銘坤 【台南分會】陳格宗、李淨榆、張讚合、段成龍、魏伶珍、賴麗舟、曾彥翔 【高雄分會】鄭弘杰、林維正、陳森泉、邱韻璇、李蕙馨、黃素貞、劉明智、莊維倢、曾愛媜、黃其君 【宜蘭分會】徐朝強、湯譜生 【花蓮分會】熊帆生、陳雍青 【台東分會】林義隆、張增盈

寫給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 贊助者的一封信

2016-06-08

文/賴榮孝(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執行志工,自然名:菩提樹)、圖/諸羅紀農場 因為您的支持,我們守護了這個諸羅樹蛙棲地 諸羅樹蛙為1995 年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所鑑定樹蛙科新種的樹蛙,因為首次發現的地點在嘉義,便以嘉義舊名「諸羅」來命名。根據研究調查諸羅樹蛙主要分布在嘉義、雲林、臺南一帶,主要棲息環境都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荔枝園、芒果園、鳳梨園、芋頭田、甘蔗園、芭樂園、柑桔園、檳榔園、香蕉園及水稻田等棲地。 經過這些年相關團體的調查顯示,諸羅樹蛙所面臨的危機包含:( 一) 棲地碎裂化、( 二) 棲地污染、( 三) 開發造成棲地破壞、( 四) 耕作型態改變、( 五) 氣候變遷影響等。而其中耕地型態改變,對諸羅樹蛙棲地品質影響頗大。 雲林野鳥學會針對耕地型態改變課題,曾在2011 年與筍農合作,推廣安全竹筍種植,減少農藥使用,為了協助筍農銷售竹筍,特別開發「黃金竹筍包」,以增加竹筍用量。雲林野鳥學會結合中高齡失業者,推動「綠標竹筍宅配」計畫,提高竹農收益,輔導竹農以保育的方式種植竹子,保護樹蛙的家。 我們看到「確保農民收益,保持耕作型態不改變」,是立即可做,又能達到生態、生活與生產兼顧的方式。因此在2014 年推出「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以契作確保農民收益來達到棲地守護的目的。 這個計畫即將邁入第三年,在過去二年從慣型農法轉為友善環境(不施化肥、不灑農藥)的耕作方式,面臨病蟲害、產量下降及作物管理模式調整等課題,第二年採取人工處理新栽竹苗、又有兩個颱風肆虐,造成產量嚴重下降,有些捐助者可能無法收到回饋的農產品。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您的支持,我們守護了這個諸羅樹蛙棲地。 新的年度我們已逐步找到對應病蟲害、農園管理的方式,也將特別加強進行調查樣線的設定、定期進行生態調查及資料彙整等科研項目,以進一步檢視棲地保育成果。 公視記者林燕如在〈黑夜裡的綠精靈〉報導中,特別提到:「有了眾人的支持,諸羅樹蛙才能無後顧之憂地繼續鳴唱,嘉義的諸羅紀農場要創造一個生態、生產到生活的三生模式,如果順利,未來希望能推展到其他保育生物上。諸羅樹蛙,這美麗的綠色精靈。在農業上,牠的存在提醒我們可以吃得更健康,保留自然棲地,則提供更多元的效益。生態保育做到最後才領悟,原來有諸羅樹蛙可以繼續歌唱的環境,真正幫助到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邀請您繼續和我們一起守護諸羅樹蛙棲地。   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成果報告(2015/7-2016/5):http://blog.xuite.net/treetoad/blog/415262255 2016 年諸羅樹蛙棲地保育計畫:http://cy.sow.org.tw 計畫執行聯繫窗口:計畫執行志工 賴榮孝(tree.toad@msa.hinet.net,0922-823-699)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 謝祥彥(max@wilderness.tw,0937-122-470)

手套、吸塵器與麵包蟲——誰來幫海洋大掃除?(下)

2016-06-08

文/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2009 年信天翁雛鳥與塑膠垃圾的照片在網路流傳,「兩個德州大的太平洋垃圾帶」開始在人們腦海中以不同方式打轉,創造許多針對「海洋塑膠汙染」的發明,但何者才是「最佳解決方案」?本文希望能用科學的角度、海水的尺度與歷史的維度協助有志於「清理海洋」的朋友,建構自己心中的那片垃圾渦流。(續上篇,請參見荒野快報第287期) 市售工具一覽 從洗手刷牙到洗衣拖地,人類對骯髒的恐懼與乾淨的渴望似乎已溶入基因。賣場理,各類清潔用品佔據近一半的貨架。以下為今日能實際清理海洋的工具: 一、人力清理 1. 暢銷經典:手套、夾子與垃圾袋淨灘三寶是全球50 萬名「國際淨灘行動」註1志工的基本裝備,紀錄表格與磅秤則是為了收集海洋廢棄物的數據。 2. 進階裝備:太空袋與大型清運載具 許多熱門淨灘點因為過於乾淨,經常讓熱血志工敗興而歸,但臺灣本島與離島仍有蘊藏巨量垃圾的隱密海灘,想挑戰這樣的高強度淨灘,需要俗稱太空袋或噸袋的工業用集裝袋,甚至因地形搭配小艇、直升機使用。「阿拉斯加灣守護者」致力在無人之境與人類垃圾奮戰,每日殺敵六噸起跳,一年戰果要靠大型拖船運出註2。而深受海漂垃圾襲擾的日本,淨灘更是一門事業,想入行的朋友請參考沖繩縣政府的「海岸清潔手冊」註3。 3. 特殊裝備:水肺、潛水刀、浮力袋 PET(1 號塑膠)、未發泡的PS(6 號塑膠)、尼龍(漁網、繩索)等塑膠比海水重註4,海底才是它們的集中營。要打撈水下的垃圾,可參考環境資訊協會出版的「淨海手冊」註5。若想靠淨灘發點橫財,金屬探測器能助你找出海浪藏在沙灘中的戒指與項鍊註6。 二、機械與設施 1. 沙灘清潔車(Sand Cleaning Machine)俗稱「Sandboni」註7的沙灘清潔車一台抵百人,是濱海渡假村的最佳員工,用耙梳或篩濾的原理把細沙中的垃圾、石頭、枝葉分離,有獨立操作、曳引機牽引或單人自走式。如果忽略螃蟹與海鷗媽媽無聲的抗議,缺點是對大件的漂流木與漁網沒轍。金門縣政府10 年前採購兩台抵擋對岸海漂垃圾搶灘,已累積豐富實戰經驗註8。 2. 垃圾清潔船(Trash Skimmer Boat) 地方政府以清潔船打撈河川與港口漂浮垃圾行之有年,但這項苦差事常被當成都市的背景程式默默執行,但其實它們也是信天翁與海龜的守護者,基隆港觀景平台旁常停泊兩艘橘/ 綠塗裝的清潔船註9,高雄愛河也有一艘「環保75號」註10,能夠像鯨鯊一般大口吞食垃圾。美國巴爾的摩港固定式的「Mr. Trash Wheel」註11 則是靠太陽能與水力驅動。 3. 下水道、汙水截流與淨化設備 如果不停在海洋垃圾裡找尋汙染源,最後可能是某個水溝蓋或馬桶蓋。下水道與汙水處理系統能攔阻垃圾入海註12,但高昂的造價就像海洋生物買不起的PM2.5 空氣濾清器,這套百年技術能否分離洗面乳與磨砂膏中微小的塑膠柔珠(microbeads)註13與衣物的人造纖維(也是塑膠)註14,卻受到質疑。 研發階段的新發明 目前網路上流傳的各種創新方案都尚未量產,但凸顯海洋塑膠吸引各領域專家投入,其中的清理效益、產品本身的塑膠用量、誤捕海洋生物、船隻航行安全等面向的問題,都受到許多評論。 1.The Ocean Cleanup 荷蘭青年Boyan Slat 以「讓海洋清理自己」為口號,計畫以100 公里長的攔油索錨定在海床,被動攔截洋流輸送的塑膠註15。已陸續完成各項前期研究,預計2016 年第二季在荷蘭安置第一組近岸設施,打撈太平洋漂浮微塑膠的原始設計則規劃在2020 年實現。 2. 細菌與麵包蟲 2016 年3 月一篇刊登於學術期刊《Science》的研究發現一種細菌能以酵素分解1 號塑膠PET(寶特瓶與聚酯纖維)註16。史丹佛科學家註17與臺灣高中生註18也發現麵包蟲(黃粉蟲)腸道中的共生菌能消化6 號塑膠保麗龍(EPS)。 3. 太陽能海洋吸塵器:SeaVax 英國公司設計的垃圾清潔船,動力使用太陽能與風能,吸入海水後利用離心力過濾塑膠註19。 4. 海洋垃圾桶:Seabin Project 由兩位澳洲衝浪客所研發,裝置在遊艇港浮動碼頭,宣傳影片顯示漂浮垃圾可自動被吸入與過濾。動力來源是一具抽水馬達與岸邊的電源插座註20。 5. 淨海比基尼 美國學者Mihri Ozkan 與建築師事務所ErayCarbajo 設計了可吸附海水有毒物質的比基尼泳衣,希望游泳者能一邊戲水一般淨化海洋註21。 「最佳清理方案」V.S.「最佳解決策略」 孫子兵法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顯示近身肉搏乃是下下之策。海洋廢棄物包含海洋生物、海洋物理與環境化學等學科,但一路往汙染源追溯,更涉及廢棄物管理、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衍生責任、商業設計與高分子化學,也是全球商業模式與消費性商品發展後的衍生議題。關注政策遊說的環保人士Stiv Wilson 接受訪問時表示打撈海洋微塑膠就像拿吸塵器對付空氣汙染一般不著邊際註22,太平洋垃圾帶的發現者Charles Moore 則以修補臭氧層破洞註23的案例來解釋源頭管制的重要:「我們不用派童子軍拿水槍到大氣層表面驅離氟氯碳化物(CFCs),我們只是在五金行禁用了髮膠罐。」註24。 平心而論,當一件垃圾被任意丟棄開始旅行時,我們若在街角完整撿起它,遠比破碎後到海上過濾容易,但多數民眾卻是因為對湛藍海水的美好想望,從海中央開始關心垃圾過量議題。如果塑膠的製造、消費與管理者三方能共同運用這股民氣,攜手阻斷各種廢棄物進入海洋的管道註25,或許將是潔淨海洋的最佳策略註26。   註1 國際淨灘行動的主辦單位 Ocean Conservancy , http://goo.gl/WM9Wrd 註2 Gulf of Alaska Keeper: Cleaning the Final Frontier, http://www.goak.org 註3  沖繩縣政府《海岸清潔手冊專業篇》,http://goo.gl/CJUjNf 註4  各類塑膠密度(海水密度約為1.02),http://goo.gl/fdQyX8 註5  環境資訊協會《淨海手冊》,http://goo.gl/9VJsFp 註6  〈如何使用金屬探測在沙灘尋寶〉,http://goo.gl/XZ2AwG 註7  維基百科, sandboni, https://goo.gl/423AE8 註8  大紀元〈金門五鄉鎮展開淨灘行動清除中國製垃圾〉,http://goo.gl/jtWDnR 註9  中視全球資訊網〈垃圾船穿梭基隆港 撈垃圾還救過人〉,http://goo.gl/9VvrTL 註10 自立晚報〈愛河清潔打撈船環保75 號啟航〉,http://goo.gl/7vQsN9 註11 Mr. Trash Wheel, http://goo.gl/GDqT5C 註12 行政院環保署〈陸源污染造成海洋垃圾之因應對策〉,http://goo.gl/MF4m73 註13 Water Research, 2016, Transport and fate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註14 清洗一件刷毛衣可流出100 萬根人造纖維,http://life-mermaids.eu 註15 The Ocean Cleanup 官方網站,www.theoceancleanup.com 註16 Science, 2016, A bacterium that degrades and assimilate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註17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Biodegrad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Polystyrene by Plastic-Eating Mealworms 註18 大紀元〈高二生從麵包蟲發現紅菌 保麗龍被分解〉,http://goo.gl/ScSbn3 註19 SeaVax 官方網站,http://goo.gl/HlF7kp 註20 Seabin Project 官方網站,http://www.seabinproject.com 註21 TechNews 科技新報〈穿上環保比基尼,玩水兼保護環境〉,http://goo.gl/scioyY 註22 關注塑膠汙染的組織5 Gyres 認為描述海洋的Garbage Patch(垃圾帶)會造成認知上的誤解,海中的塑膠霧霾(Plastic Smog)是比較適切的比喻。http://goo.gl/5k7miB 註23 CFCs 主要使用於冷媒與壓縮噴霧容器中的噴射劑(如殺蟲劑或髮膠),1976 年CFCs 被確定為臭氧層破洞的主因後,1987 年的蒙特婁議定書確定了減量目標,在替代材質被發明後,世界最大的CFCs 製造商也在1993 年停止生產,參考維基百科,https://goo.gl/Y3P7da 註24 關於Stiv Wilson 與Charles Moore 之評論參考美國廣播公司之報導 Is Boyan Slat's idea to clean plastic from the oceans fatally flawed?, http://goo.gl/WpqIvu 註25 荒野保護協會,臺灣海洋廢棄物來源地圖,https://goo.gl/CPVKLO 註26 關於全球海廢議題的解決策略,目前僅有少數區域性國際公約有相關規範(如東北大西洋環境保護公約,OSPER)。2011 年UNEP 與NOAA 於夏威夷主辦第五屆國際海廢論壇,來自35 國的政府官員、學術單位與企業代表於會中完成的檀香山策略(Honolulu Strategy),針對減少陸源性、海源性廢棄物的數量與影響、與清除各種海洋環境中堆積的廢棄物提出18 項策略。目前國際間海洋廢棄物的相關合作均以此共識為基礎。相關國際、區域或國家層級的法規彙整請參考海廢專書的管理篇章:Marine Anthropogenic Litter, 2015,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rine L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