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循環經濟的四個關鍵要素

2016-06-08

文、圖/許祥瑞(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六○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 波爾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認為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開採自然資源並排放污染及廢棄物,但地球就像一艘飛行於宇宙中的太空船,當資源耗盡時終將毀滅,唯一能使地球持續發展的方式,就是將這些汙染及廢棄物轉換成可再利用的資源。 七○年代起,環境資源已開始受世人重視,聯合國於1972 年6 月5 日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會後發表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該宣言的原則三強調「地球生產非常重要的再生資源的能力必須得到保持,而且在實際可能的情況下加以恢復或改善」。以目前地球的承載力已經超飽和的情況下,如何讓過去「開採→製造→消費→丟棄」的直線經濟,轉變成「開採→製造→消費→再生→製造→消費→再生…」的循環經濟,以舒緩地球的承載壓力,這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課題! 基於上述背景,工業先進國家已陸續將這理念落實於政策及法規的推動,例如:美國於1976 年頒布《環境保護與回收法》、德國於1978 年推出全球第一個環境標章——「藍天使標章」、日本於2000 年公布《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及一系列相關法規等。產業界也努力開發易拆解可回收的產品,或是強調使用再生原料的產品,例如:電子產品的塑膠外殼宣告添加再生塑膠原料、運動服裝標榜使用寶特瓶再生的環保紗、紙製產品標示採用再生紙漿等,循環經濟甚至也是近期歐美青年創業的趨勢,例如:「在地循環農場」(Local Loop Farms)。 雖然循環經濟是未來不可忽視的一種經濟模式,但失敗的案例永遠比成功的案例要多得多,要如何避免思想正確但路線錯誤的窘境,必須要掌握關鍵的四個要素——「S.E.L.F.」。 要素一:System 要用系統的觀念去建構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第一步是建構循環的系統。 循環經濟是整合串連產業鏈的合作,因此企業在考量產品或服務可以循環再利用的同時,也要有系統的觀念導入,在這循環的過程中,如果只優化產業鏈的某個局部的環節,則只是把問題堆積在其他環節上,循環經濟的系統還是無法轉動,又如開發出再生料的應用產品後,如果市場需求高造成供應量提高,但如果前端的再生料來源有限,市場也是無法擴大。 過去筆者曾在國外參訪某汽車品牌大廠,聆聽該車廠對某些零部件的易拆解設計,可以大幅增提升塑膠材質的回收效率,但幾天後參訪該國重要的汽車回收拆解廠時,該廠人員對前述的汽車品牌所做的易拆解設計完全不知道,還是依然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拆解,且因為扣件的改變,拆解效率反而更差。 循環系統的構建,需要資金、人力、法規等資源的投入,不容易由一般企業單獨去推動,但企業可以從產品或服務的設計去影響消費者行為,串聯上下游的循環系統,去達到循環經濟的目的。例如幾年前有企業發展非紙材質的紙張替代品,該材質的挺度及防水都較傳統紙張好,且可以回到原本的製造工廠再生利用。可是該產品不是紙的材質,無法進入目前一般紙張的回收體系,如果企業要單獨建立自己的回收體系,在資源投入和環保效率是不合效益的。但如果這產品是應用於百貨賣場的禮券用紙,則消費者會自動地將這禮券拿回百貨賣場購買商品,百貨賣場就可以集中送回製造工廠再生利用,達成工業循環的循環經濟目標。 又例如過去臺灣PLA(生物可分解材質)尚未公告回收時,有業者設計於PLA瓶子的平底崁入一顆樹的種子,引導消費者用完產品後將PLA瓶子埋入土壤中,讓PLA回歸土地達成生物循環的循環經濟目標,不僅可以為地球多種一棵樹來吸收二氧化碳,還可以避免PLA瓶子被送到垃圾焚化爐。 要素二:Economy 具備經濟誘因的驅動力 循環經濟要有經濟誘因以驅動循環系統。 企業在設計產品時,往往只著重使用的材質在技術上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而忽略了經濟誘因的驅動力,而這經濟誘因又隨著國際原物料市場的價格波動,影響誘因力道的強弱。過去某些原物料當國際市場飆漲時,大家搶著要回收,但當價格暴跌時,就變成廢棄垃圾,這也是企業較難掌握的不確定性。 今年初,就有報紙標題醒目寫著《資源回收價崩 地方爆垃圾危機》,內容指出:「去年至今全臺已有上百家回收業者停業,各縣市境內回收物越堆越多,雲林古坑甚至已經佔用民眾運動的籃球場堆置,出現另類垃圾危機」。原因是近年國際原物料價格下滑,金屬、塑膠回收價格都腰斬,原本每公斤8 元廢鐵料跌到只有5 毛,塑膠空瓶也從每公斤回收價10 元至12 元,跌到只有4.5 元。當沒有了經濟誘因,整個循環系統的驅動力就會減緩甚至停頓。 另一方面,過去有些企業致力開發取代一次性使用的產品,以減少消費者用完即丟的環保問題,初期確實可以達到重複使用以降低丟棄的目標,但隨著市場需求擴大,業者製造成本降低,同業降價競爭,經濟驅動的力道就減弱了,當產品價格降到一個程度之後,消費者會因為便利性而用完就丟,也不覺得可惜(因為便宜),因此又步上一次性使用產品的後塵。 要素三:LCA 要有產品生命週期的完整思維 循環經濟,有時對策比問題還可怕,但我們卻常犯這種錯誤。 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種有系統的分析方法,對產品系統自原物料的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投入和產出及潛在環境衝擊之彙整與評估。而需考量之環境衝擊通常包括資源使用、人體健康及生態影響等。生命週期評估一般包括: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運輸配送、消費使用及廢棄處理五個階段。 德國曾對裝牛奶的玻璃瓶與紙盒進行LCA 分析,牛奶若採用多次重複使用的玻璃瓶會比一次性的紙盒包裝對環境造成的負擔略輕。但該分析的使用情境假設是玻璃瓶可重複使用25 次,紙盒回收率為12%,而實際情況是,在裝牛奶用的玻璃瓶,其使用次數遠低於25 次,而紙盒的回收率實際是達到40% 左右,並且玻璃瓶的實際運輸距離也超出假設值的2 倍,如果基於這些新資料,則兩種包裝系統的環境效益可能很接近,甚至倒過來。 美國某州曾經對嬰兒尿布進行LCA 分析,當時民眾普遍認為一次性的紙尿布浪費資源,州議會頒佈禁止使用一次性紙尿布的法令,居民也開始大量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布尿布。但因為清洗尿布需要使用大量自來水。而這個州是位於美國較乾旱的地區,水源非常寶貴,且該州人口較少、荒地多,可提供垃圾填埋使用。最後該州解除對一次性紙尿布的使用。 某些產品宣稱採用新配方,不含某些有毒有害物質,但新配方所使用的一些新的化學物質,往往隱藏目前人類所無法掌握的未知風險。有些塑膠產品強調摻入一定比例的植物材料,但卻造成回收處理端的材質分離困難,而無法回收處理,衍生更大的環保問題。 要素四:Fit 適合比最好重要 循環系統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好! 循環系統必須考量消費者習性、制度設計及產業鏈狀況,同樣的寶特瓶回收,德國、日本及臺灣就有各自不同的系統。在德國,某些寶特瓶可以回收清洗後,再重新裝填飲料販售;日本寶特瓶的標籤有易撕線,消費者需將標籤撕離並和瓶蓋另外集中至塑膠類,與寶特瓶類是分開回收;臺灣寶特瓶的標籤易撕線主要是著眼於寶特瓶送至回收處理場時,可以提升機器去標籤的效率;哪一種系統最好呢?只能說是最適合當地的消費者習性就好。 筆者過去接觸某些臺灣企業,對自家的新產品信心滿滿,認為質優價廉又環保,應該可以有不錯的市場,但往往事與願違,叫好不叫座。要改變消費者的習性很難,但可以透過產品/服務的設計去引導消費者。近年興起的「搖籃到搖籃設計概念」就是強調產品在設計時就必須考慮生態循環和工業循環,讓某些產品的一部分材質可以分解成為生態圈的養分,另一部分的材質可以進入回收處理廠再製成原物料重複使用。 企業創新是有風險的,但不創新風險更大 循環經濟是未來的一股趨勢,且臺灣原本就缺乏原物料的資源,加上民眾對於環保的意識提升,天時地利人和,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但企業的營運策略與產品/服務的創新思維要朝向循環經濟發展時,特別需要檢視本文所揭櫫的 System、Economy、LCA 及 Fit 這四個關鍵要素,以降低創新的風險。並期望臺灣的企業在這波循環經濟的浪潮下,能夠掌握機會趁勢而起,讓企業獲利成長,並為綠色永續盡份心力!

我與綠活圖的相遇與展望

2016-06-08

文、圖/張育章(荒野保護協會綠活圖發展委員會新任召集人,自然名:安山岩) 「地圖的作用,不只在於標示方位或地形;地圖的呈現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在地圖上特別標示出屬於自然、人文、生態、環保的景點,並以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來代表,就是一張綠色生活地圖。」 以上這段文字,是出自2005年3月,由「野人文化」出版的《地圖有氧運動:從紐約京都到台灣7+11個綠色生活地圖》的書本正文第一段,也是我跟荒野、以及荒野夥伴們暱稱為「綠活圖」的綠色生活地圖結緣的開始。 對於從小在台北長大,習慣以公車與機車代步的我來說,是直到二十年前(1996)去蘇格蘭讀書時,才開始迷上地圖。 在那之前,我對於地圖的印象,不外是求學過程裡課本上的史地地圖,不然就是一般常見的全球、台灣地圖或台北市街道圖,它們的比例、方位正確,但要不是密密麻麻地充滿細小的文字,就是簡略的只看到標示主要道路、鐵路或行政區界限的線條與名稱,不易與人們日常生活裡最熟悉的街道巷弄產生交集。等到日後在研究資料時,發現日本殖民政府如何透過「以圖統地、以地治人」的方式來治理台灣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大比例尺的地圖在十幾年前仍被視為敏感而需管制的資訊。   回到那個週六還要上班,而台北的捷運尚未開始通車的年代。當我從桃園搭機經過香港、倫敦,再轉機到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機場,從黑頭計程車帶著大行李箱抵達學校宿舍接待處時,牆壁上貼著的一張手繪鳥瞰地圖,立刻吸引住我的目光。它鉅細彌遺地將市區一棟棟建築物以立體的形狀呈現出來,色彩活潑豐富。刹那間,我意識到自己來到的地方,不是只隔20小時交通路程的異國,而更像是個台灣可能還要再發展個5年、10年以上,才會出現類似生活方式與社會環境的未來世界。 在接下來一年多的異國生活裡,那張從宿舍接待處索取來的鳥瞰地圖,就像藏寶圖般,開啟了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讓我以步行、搭地鐵、火車的方式,在那座城市裡大大小小的名勝古蹟、購物商圈、跳蚤市場、藝文空間、二手書店留下足跡。有了那段透過旅遊資訊、城市活動指南、商店佈告欄還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傳單、地圖為輔助的生活經驗,我深刻地體會到:若是有足夠的資訊輔助與引導,外來的新住民或遊客也能在短時間裡掌握與利用當地的環境資源,融入地方,汲取與充實自身的體驗。 抱持這樣的信念,我收集著各種有關地圖、旅遊指南與城市活動的資訊至今。 2001年兒子出生後,我們一家三口搬到淡江大學旁邊,也開始了我的奶爸生涯。在這個有著多元文化古蹟與自然戶外環境的小鎮裡,我常牽著孩子到外頭玩耍透氣,並從淡水社大的老師或同學處,認識到一些私房景點與漫步路線。為了與更多人分享這些景點資訊,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研究GPS、電子地圖與行動網路結合的可能性,也參與了些社區營造課程,學習如何製作社區地圖。 很快地,我發現到要想更好地在地圖上呈顯出一個地方的特色,景點的分類與圖示會是個關鍵,它們能讓地圖製作者能有個架構清楚而一致的依據,來整理與呈現景點,也能讓使用者能透過地圖迅速辨識出他們所需要的景點資訊與位置,有利於行前規劃與抵達現場後的路線引導。 「有沒有哪套現成的圖例,是分類清楚、適合社區的空間尺度,而又開放在網路或電子地圖裡使用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持續在網路、圖書館與書店裡探索著,直到2008年3月,因為在Twitter上看到朋友轉貼荒野「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培訓」的消息,趕緊報名,從此一頭栽進綠活圖與荒野的世界,再難脫身。 時光匆匆,8年過去了,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國外,陪伴我出遊的最佳導引,從單張地圖、口袋地圖冊變成了手機上的Google地圖。每到一個景點後,想起來要使用的「打卡」工具,變成了Facebook或是Swarm的app。關心環境議題與開放地理圖資的朋友們,則是用Open Street Map(開放街圖)或Google Map製作著「飲水地圖」、「綠食圈地圖」、「台灣守護地圖」。這些地圖與景點資訊服務固然在它們重視的主題或商業領域,提供了更清楚完整的資訊,但目前能橫跨可持續性、自然與社會這三大領域,同時呈顯威脅與挑戰,而能與人們的未來緊密相連的製圖輔助工具,似乎還找不到比兼容並蓄的綠活圖更合適的。 現在,該是我們重振腳步的時候了。 以去年年初邀請我去參加他們全體大會的「全港分區綠色生活地圖」製作小組為例,它們是由「綠色媽媽」林麗珊在2014年1月所發起,藉著Facebook群組以及定期的實體大會及分區聚會,目前已有兩千多個成員,24個分區,29位「區長」並以社會企業的公司形式,以「綠活地圖」(Wherevergreen.hk) 的名稱登記為法人。透過他們的Facebook群組,參與者可以很容易地分享並瞭解目前以香港為主在進行的綠色教育、環境議題、社區營造、資源回收等行動。這種常態性、跨組織、跨領域,卻又可以依地理位置來匯聚的資訊與交流,是與國際綠活圖的銘言「全球思考、在地製圖」的精神相呼應的。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我期待能搭配荒野的年度計畫、國際綠活圖的發展趨勢及夥伴的自身需求,展開更多深入的對話、學習與共同行動;每年設定幾個小區域作為重點專案,進行完整而深入的人力募集、踏查、製圖、發表與推動定期導覽;此外,也將善用網路資源來讓所有荒野的夥伴與一般社會大眾,都能更了解綠活圖,並樂於用它來盤點在地的環境資源與威脅。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利用綠活圖,在推動台灣走向循環經濟、幸福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燕子的夏日圓舞曲

2016-06-08

文/王道蕙(荒野臺北分會解說員,自然名:草鴞) 小時候的春天是以燕子到屋簷下築巢時開始的,當小燕子張開黃澄澄的小口拼命索食時,天氣已經漸漸炎熱,等到暑氣漸消時,屋簷下的燕子開始了另一段旅程離開臺灣,隔年的春天,他們再回到屋簷下低聲呢喃訴說春天又到來。臺北因為都市化時間比較早,房屋大多改建成大樓,屋簷也都以新穎的科技產品包覆,能提供燕子築巢的環境逐年減少,也形成在留有屋簷的建築裡常有兩三對親鳥選擇比鄰而居的現象,能夠近距離的觀察燕子築巢、育雛,在都市環境裡,格外顯得珍貴。 五股溼地在臺北宛如一座大沼澤,溼地裡保留了原始環境,讓蘆葦與雜草漫長,沒有過多的人工建設,水與蘆葦自然形成的阻隔,讓燕子在離巢後選擇蘆葦叢作為棲息的場所。每日清晨,大批燕子一起飛起分散到四處覓食,傍晚趕在日落前,燕子也會集結一起回到蘆葦準備休息,等到時機成熟時,溼地裡的燕子與今年出生的燕子將一起南返,等到明年春天,燕子將再回到牠的出生地繁衍下一代。 每年接近八月,五股溼地舉辦賞燕季。在燕子集結南遷前,邀請民眾一起參加燕子的盛會,欣賞牠們的舞姿與歌聲。我還記得第一次賞燕,當太陽西落,四周漸漸暗下來時,突然有人問:「聽!是什麼在叫?」「是燕子回來了!」我左右張望,旁邊的人熱心地導引我往蘆葦叢的上方看、往遠遠的天空上方看,傍晚天空猶如五彩畫布裡灑滿了芝麻,以畫圓的方式,慢慢地往賞燕平台靠近。嘰嘰喳喳的聲音越來越清晰,數量越來越多,我的視線所及全都是飛舞的燕子,一整群燕子朝向人群飛來時,彷彿要撞在我的臉上,四周呼聲不斷,我也掩起嘴巴驚呼,臉頰旁有燕子飛過的風,燕子的翅膀左右一拍,輕易的閃過人群。大批燕子飛翔,佈滿了天空,因為視角的關係,或大或小,鼓翅或滑翔,搭上晚霞的絢麗,一場優雅的舞蹈,在悅耳的低鳴下展開。每一年的賞燕季裡,燕子總是信守與五股溼地的承諾,依約前來。 去年七月底進行賞燕季場勘時,夥伴們都很開心,因為燕子的數量有略為集中的傾向,期待賞燕季活動的時候,數量應該更加可觀。但是在活動前一天發佈蘇迪勒颱風警報,溼地教室緊急調離五股溼地,中度颱風的蘇迪勒,夾帶了豪大雨,讓位於二重疏洪道的五股溼地,整個淹沒在水中,為了安全考量,賞燕季活動取消了。人類的活動取消,可是燕子還是在颱風過後,回到蘆葦叢,並準時的南返。 今年,您聽到屋簷下的燕子已經依約前來了嗎?只要五股的蘆葦還在,那麼每年的賞燕季,由燕子主演的夏日圓舞曲就會在荒野裡開幕。生活在都市裡的你,有多久沒有走進自然了呢?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參加今年夏天五股溼地最大的盛會吧!   2016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燕子的夏日圓舞曲 活動日期時間:7/30( 六 )、7/31( 日 )、8/6( 六 )、8/7( 日 ) 17:00-19:00 每場導覽人數:200 人,線上報名:https://goo.gl/ojHsbu

深入認識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2016-06-08

文/謝禾(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張銘城(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自然名:南沙) 能源讀書會: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否認運動 氣候變遷是真的嗎?你我或許都曾對氣候變遷的確實性存疑。如果氣候變遷正切切實實的發生,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矢口否認氣候變遷的存在?五月份能源小組的讀書會開始討論《天翻地覆》的第一章——〈右派的正確之處:氣候變遷的翻轉力量〉,初探資本主義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主導角色。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主任將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觀點改變,形容為「近代民意史上,短期內最大幅的轉變」,而這樣的情況也伴隨著顯著的政治分歧。2007 年時,美國有71% 的民眾相信石化燃料對氣候的影響;2008 年時朝野兩黨皆支持適應氣候變遷;然而2011 年相信氣候變遷的美國人民僅剩44%,並相較於75% 的民主黨人士,僅20% 的共和黨人士相信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這樣的趨勢也發生於澳洲、英國與西歐等地。 這樣的數據其實也顯示出氣候變遷正威脅著右翼世界觀的核心思想與情感。文化認知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人們透過各自的世界觀篩選接收到的資訊;而當資訊與個人的世界觀衝突時,與其讓它破滅、轉而相信一直以來的信仰有害社會,不如從根本否認資訊的真實性。氣候變遷行動主張「干預政策」,強調富裕的國家承擔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貧窮的責任,這種傾向右翼一向抗拒的左派思想,更喚起他們對共產主義「控制社會的野心」的回憶,更不用說財富重新分配等強烈違反右派的價值核心。所以,即使全世界97% 科學家證實哈特蘭派等否認氣候變遷的組織在科學上完全錯誤,在文化價值與經濟考量下,否認仍是唯一的出路。 或許僅透過第一章的內容,尚無法完全理解或確認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運動間絕對的互斥關係,但了解到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議題的關聯後,我們能更謹慎對待自己的想法,並探究背後真正的原因與動機。 能源課程:不只是發電 第一次的能源課程,小組共同思考了我們到底如何運用能源。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人類使用能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然而該如何減緩暖化現象呢?減少能源使用似乎是個好選擇,但人類生活已與能源息息相關,想要完全不用電、不開車是不切實際且過於極端的作法。所以應思考在不過度影響大眾現有生活水準下——因為勢必會造成影響——降低能源的使用。但在此之前,呼喊「節能減碳」時,我們首先要好好認識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瞭解能源究竟從何而來,又用到哪裡去,如同瞭解家庭收入來源與支出用途一樣,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開源」與「節流」。

曾文溪三角洲開發與保育的拔河——第一次「走讀曾文溪」報告

2016-06-08

文/張讚合(荒野臺南分會環境培力組組長,自然名:河烏)、圖/陳格宗(自然名:野馬) 荒野臺南分會舉辦「走讀曾文溪」系列活動,將曾文溪分成12段,預計從2016年4月起,每個月用一天或兩天時間腳踏實地去認真了解曾文溪及其相關環境議題,思考荒野在這些議題中該有的立場與選擇。 楔子 4月6日荒野臺南分會舉辦了第一次「走讀曾文溪」活動,由於這次是第一次,整個行程由河烏來進行規劃(以後就由參與成員輪流規劃)。這次走讀的河段是「出海口~國姓大橋」,我事先規劃的主題是「青瞑蛇大擺盪:從台江內海到曾文溪三角洲的滄桑變」。不過事後想想,如果把主題改為「曾文溪三角洲在保育與開發間的拔河」可能更為明確。 1823年以前,現在的七股區與安南區絕大部分地方都在「台江內海」內,那時的曾文溪是從現在的將軍溪(以前稱「漚汪溪」)出海。1823年的大洪水造成台江內海淤積浮覆,也造成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主流改從現在的鹿耳門溪出海,還有一個南分流就是現在流入鹽水溪排水的「曾文溪排水」。1911年以後曾文溪主流才是從現在的曾文溪口出海。每次河道變遷,都會造成重大災難,因此曾文溪就被稱為「青瞑蛇」。在這長期擺盪的過程中,形成了今天的曾文溪三角洲,而台江內海如今也只剩下七股潟湖與四草湖。因此,我們的第一次走讀,就以這個「曾文溪三角洲」作為走讀的範圍。 七股鹽田:濱南工業區、國際機場與國家溼地 我們一行十二位夥伴,分乘三輛汽車,上午八點整從臺南東區裕文圖書館集合出發,第一站來到將軍區的扇形鹽田與青鯤鯓漁村。沿路欣賞沒有鹽的鹽田風光,到潟湖岸邊的台區觀海樓。在台區觀海樓看到的是1935 年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所開闢的臺灣第一個現代化鹽田,而在青鯤鯓扇形鹽田所看到的則是臺灣製鹽總廠在1977 年才完成的最新鹽田。在這兩點之間相連的廣大鹽田,面積遼闊,當臺灣鹽業整個結束以後,這一片水鄉澤國究竟何去何從,成了各方角力的焦點。 故事開始於1993年。這一年一項超大型開發計畫在這個鹽田區域登場,這就是所謂「濱南工業區」。燁聯與東帝士集團聯合提出在七股鹽田與潟湖北部開發濱南工業區,總面積3500公頃,興建一貫作業大煉鋼廠與石化綜合廠(通稱「七輕」),這個計畫在1999年年底通過環評。但是這項開發案遭受當時擔任立委的蘇煥智強烈反對。蘇煥智在反濱南的聲浪中,於2001年當選臺南縣長。濱南案才逐漸沉寂,2009年經濟部正式終止濱南工業區案。 蘇煥智當選縣長後,隨即於2003年提出「南部國際空港暨自由貿易港區計畫」。本來,在七股地區建設國際機場,在1993 年時也曾由當時縣長陳唐山提出,當時計劃的場址在潟湖西北未浮出的沙洲。但是蘇煥智提出的地點已經轉移到七股、將軍間的鹽田。機場500 公頃,自由貿易港區1500 公頃,包括自由貿易區與航太工業區。令人費解的是:當年蘇煥智以保護黑面琵鷺作為反濱南的理由,難道國際機場對黑面琵鷺就不會構成威脅?國際機場案並沒有得到交通部的支持,主要原因是高鐵通車後,到桃園搭飛機已經沒什麼困難了。 「濱南工業區」與「國際機場」兩敗俱傷之後,這個廣袤鹽田何去何從還是一個重大議題。2003 年「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成立,範圍包括這裡的整大片鹽田,這是交通部轄下以發展觀光為目的的組織,北門、布袋的「水晶教堂」、「高跟鞋教堂」就是他們的傑作。他們也真的在2015 年3 月開始規劃在這裡的鹽田上設輕航機跑道、高空跳傘,民航局也準備開放空域,市政府、市議會都表示支持,最後因黑琵保育協會反對而作罷。2009 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時,雖然北界達到青山漁港南岸,但是範圍只在潟湖與沙洲,並沒有真正觸及這片鹽田。 真正對鹽田出路造成重大影響的是2007內政部評選「七股鹽田溼地」為「國家級溼地」。2015年內政部公告確定國家溼地範圍時,「七股鹽田溼地」的保育利用計畫範圍更擴大到幾乎全部的鹽田。這一來,鹽田溼地的劃設招來當地住民強烈反對。我們一行人在青鯤鯓時,在分會長黑琵引領下,與當地居民晤談。當地居民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們對鹽田溼地劃設的疑慮與恐懼。他們本來可以自由地在鹽田裡面採集漁產,他們擔心劃設為溼地以後可能被禁止,從而影響他們的生計。我們的夥伴雪鴞說得好:「型塑出來的對立,其實差別在意願而已。願意就能找出方法,不願意也就有一百種理由」。如果不想讓當地居民被政客操弄,官方、保育團體與當地居民間,需要有更多的溝通。很可能,荒野保護協會有義務為大家尋求共識,找出解決的方法。 曾文溪口北岸:海埔堤防、七股工業區與黑面琵鷺 中午在龍山社區吃過當地的海產之後,我們一行前往臺灣極西點的國聖燈塔,然後沿著西海岸到曾文溪口黑面琵鷺主棲地的海埔堤防,接著到正王府看曾文溪北岸的九塊厝堤防。在野馬引領下,我們看到這個臺灣的極西點,如何一點一點地被海水侵蝕,海岸後退,防風林倒塌,連燈塔也後退了好多。這不就是國土的流失麼?曾文溪上游沙源被水庫攔截,不但造成水庫淤積,也造成沿海海岸後退。曾文水庫排沙隧道工程就是以補充海岸沙源作為說帖理由之一,只是耗費鉅資的水利工程常常要到完成以後才知道結果如何,否則,當年建造曾文水庫時,為什麼不知道該弄個排沙道?而且連新建的南化水庫也沒有排沙的設計,只好現在才來亡羊補牢。 曾文溪口海埔堤防是在1984 年開始興建的,1987 年完成。當年說的目的是把這裡的泥灘地開發為海埔新生地,作為農漁業使用。但是在1986 年時,臺南縣政府就已經提出「七股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要在這裡開發「七股工業區」。燁聯鋼鐵與臺南縣政府於1991 年正式提出在這裡興建大煉鋼廠。就在這裡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一種國際級的嬌客在這裡出現了,這就是黑面琵鷺。當海埔堤防進行中時,這裡被鳥友們看到有幾十隻黑面琵鷺。堤防完工後,在這裡圍出來的淺水區域引來黑面琵鷺越聚越多,到1989年已經有190 隻。由於當時估計全世界只有288隻,曾文溪口的棲息地頓時成為國際保育組織矚目的焦點。 1992年農委會公告黑面琵鷺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究竟要黑面琵鷺還是要大煉鋼廠,成了一項痛苦的抉擇。從開發派的觀點來說,這個好不容易圍出來的要當工業區的地方,被那些可惡的黑面琵鷺霸占了。他們用了許多方法想把黑面琵鷺趕走,包括放炮、槍殺等等,但都無濟於事。1992年環保署終於將這裡的大煉鋼廠計畫退回。(此後大煉鋼廠與東帝士的七輕合作轉向七股鹽田規劃濱南工業區,請看上文)蘇煥智當選縣長後,2002年農委會與臺南縣政府分別公告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與野生動物保護區。2007年內政部評選曾文溪口溼地為國際級溼地,2015年確定範圍。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也把這裡整個劃入。看來,黑面琵鷺已經成為臺南之光,保護黑面琵鷺成了臺南人的榮耀。 尾聲 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是到曾文溪口南岸,這裡有著正在發生的一項環境議題:城西垃圾掩埋場與防風林的拔河。臺南市政府在這裡已經有一座城西焚化爐,也同時在這裡興建垃圾掩埋場。掩埋場的一、二期已經掩埋完畢,第三期快要滿了,因此市政府決定要在這裡興建第四期掩埋場。問題是:焚化爐與海岸間有一大片相當廣闊綿長的防風林,這裡的防風林已經納入台江國家公園。第四期掩埋場場址就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防風林裡面,必須砍伐七公頃的防風林。防風林內生態豐富,而且是一種極稀有的生物——「臺灣暗蟬」的最大棲息地。這件案子一直到環評通過後才被外界發覺,引起保育界的強烈抗議,尤其臺南社大台江分校。在臺南社大台江分校的努力下,臺南市政府已經宣布本案暫緩,但願以後不會再起死回生。 因為時間已超過三點,我們沒辦法進入防風林內好好感受防風林內的生態之美,曾文溪口的環境議題也不止上述的這些,以後有機會時,還可以繼續來曾文溪口地區做更深度的探索。在曾文溪口南岸的青草崙堤防上,拍完合照後,宣布第一次「走讀曾文溪」順利結束。面對浩瀚的曾文溪口,我們相信,這個美麗的曾文溪,需要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守護。 眼前最急迫的事,可能是應該站出來協助溼地管理單位、居民與其他保育團體,尋求共識,圓滿解決。

生態臺灣,環境永續

2016-06-08

文/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生態臺灣 環境永續」是2016全國NGOs 環境會議的標題,這是針對目前臺灣仍然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忽視生態環境永續,我們所提出來的呼籲和期盼。 有時候我對自己擔任行政院永續委員會有些愧疚感,除了每年東奔西跑,南征北討擔任國家永續獎評選工作,永續會各種會議我也盡可能出席參加,提供國家政策建言。可是看到握有決策權的官員,他們並非不知道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卻一再地漠視,也錯過一次次可以翻轉的機會。 政府組織改造是個很好的機會,若是研考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整合後可以改為「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該有多好,但它卻只是「國家發展委員會」,沒有環境正義和社會公平,只在乎GDP,國家如何永續發展?永續發展強調的環境正義、社會公平以及經濟發展,關係著臺灣的未來,可是政府還是只看重GDP。 長期關注環境和經濟議題的英國舒馬赫學院創辦人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去年到臺大法學院,以「永續的小而美」為題演講,他曾徒步走過巴基斯坦、莫斯科、巴黎、東京,推廣和平非暴力理念。他認為,經濟學的英文Econmics 來自希臘文,意思是家庭、房子,整個地球都是家,經濟的內涵就是如何讓各個物種和諧相處。庫瑪還表示,很多人看經濟,只著重在GDP、工廠、生產,但經濟包含地球上所有家園,森林、河川、土地、動物、山巒。臺灣有自己的特色,不是做更多電腦、車子賣給中國。 我認為小而美是臺灣的特性,我們應該找出自己的經濟模式。臺灣有獨特的土地風貌、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如果我們可以保留與在地生命有關的產業結構與歷史記憶,讓臺灣成為華人世界最有文化深度,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甚至可以成為全世界企業家或努力工作的白領階級,在一生拼鬥賺錢之後,一個身心安頓的心靈處所。 這是臺灣可以發展的幸福經濟。 全國NGOs 環境會議共分八個主題進行討論,荒野保護協會負責的是「永續政策發展組」,會議前我特別和幾位行政院永續會民間委員討論,原本對永續會在政權交替期間消極怠慢,想要拜會主任委員張善政院長,最後衡量局勢,還是把提高行政院與各地方政府永續會功能以及逐年提升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列在這次會議討論提綱中。 會議當天長期關心綠色經濟發展的蕭代基委員、投入原住民關懷的陳士章委員都撥空參與會議討論。最後得到以下的共識: 一、提高行政院與各地方政府永續會功能 (1) 短期(2017 年):修正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設置要點第五條,執行長由非政府官員擔任,且3 位副執行長至少1 位為非政府官員。(2)中期(2019 年):修環境基本法第9 條,強化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決策、監督和考核的功能。(3) 長期(2023 年):永續發展包含環境、社會、經濟,推動永續發展基本法立法。(4) 政府應該改變以GDP 評估經濟發展,而應該推動綠色GDP。 二、環境永續策略 (1) 提升中央政府環保生態預算(2017 年達到0.8%,2018 年達到1% 以上)。(2) 落實農地農用。(3) 落實環境教育為重要項目。(4) 立法院立法委員應成立跨政黨永續平台,國家永續會民間委員也能成立平台,和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三方進行國家永續政策的調和機制。(5) 請立法院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推動永續發展會期。 三、因應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 (1) 環資部應盡速成立,以整合減緩調適機制,而且為了長期監測氣候變遷,氣象局應該納入環資部,為了水、土、林的資源整合,水利署、林務局、水保局以及林試所都應該納入環資部。 (2) 政府提供經濟誘因、社會誘因促進由下而上的因應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行動方案。可以結合原防災政策與社區合作,並支持民間團體,以環境教育觀點落實行動。 我們把這些共識送交給蔡英文準總統,以及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對談中,環保署特別告訴我永續發展基本法已經提交到行政院,我回應這麼重大案子永續委員怎麼都不知道?是不是應該邀請歷任的永續委員共同來討論?另外環團也設立了國會聯絡人機制,我們也將馬上啟動促請立法院也成立跨黨派的永續平台,期待新的政府和新的國會有利於把永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的政策。   NGOs 環境會議之我思 文/王俊智(荒野新竹分會鄉土關懷組組長,自然名:白海豚) 如果你能為生態環境發聲,你想要說甚麼?做甚麼?又或者能做甚麼?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環境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生活在其中,卻總以為一切得之理所當然,我們總以為五千年前的太陽與現在一樣沒有改變,也以為這綠色地球不會毀滅,然而這看似平靜的一切卻以無法預期的速度在變化著,科技的進步帶來更舒適的生活,卻也帶來更劇烈的破壞,於是乎一群傻子在十多年前共同發起全國NGOs 環境會議,希望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為環境發聲,將民間的聲音傳達給執政者知道。 全國NGOs 環境會議轉眼已是第十三屆,這次共有八個主題:永續發展政策、國土規劃環境美學、國會立法與監督、原住民傳統領域守護、能源政策、環境公害防治策略、臺灣海洋政策;在八個主題中我想針對「國會立法與監督」說些個人的想法,荒野保護協會以解說及親子團為出發向民眾分享大自然之美,在荒野之中我們鮮少討論政治,不外乎政治本身的複雜性,且在臺灣這個特殊環境中,政治不只被汙名化更常帶來「激烈」的討論。柏拉圖曾說:「拒絕參與政治的人,會被更糟的人統治。」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我們無法避開,更不能逃避,關心環境不可能不碰觸政治。解說是與民眾的直接教育,關心政治、法案則是預防與守護環境的手段,在環境解說之中除分享生態的奧妙、環境的美好,更需要去教育民眾人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唯有好的生態才能有好的生活。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員編制能直接去監督,解說與環境守護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目的都是造就一個親山樂水、適宜人與生物共同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以不直接碰觸政治,但對於政府與法案的監督不能避免,希望大家的心中都存著分享生態之美的精神以及守護環境的行動力,一齊為環境盡份心力。   NGOs 會議參與心得與觀察 文/許天麟(荒野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荒野新竹分會培力夥伴自2014 年起開始進行新竹縣鄉道除草劑調查,千里步道邀請我們參加國土規劃環境美學組報告除草劑調查觀察現象並提出可行性方案。討論提綱包含:( 一) 如何推動全國性與區域性的生態環境資源基礎盤點,以訂定全國生態景觀綱領,作為後續國土規劃與國家綠道法案推動的依據?〈由千里步道協會引言〉 ( 二) 如何延續上屆立院未能竟其功的「景觀法」,持續推動立法?〈由景觀學會代表引言〉( 三) 如何推動無毒國土倡議,並以公有土地、休耕農地、灌溉水圳及水質水量保護區優先禁用除草劑,訂定全面禁用除草劑期程?〈由荒野新竹分會引言〉 最後修改彙整成對新任及現任總統的建議方案,讓我們一起守護美麗的臺灣:( 一) 建立無毒國土:公有土地〈包括學校公園周邊、道路兩旁、休耕農地、灌溉水圳等〉優先禁用除草劑。( 二) 面對極端氣候,全面暫停保安林的解編或撥用,全面總體檢,確保國土安全與棲地完整性。( 三) 進行國土基礎資料地理資訊整合,訂定國家生態綠網計畫,將孤立的棲地重新連結。(國土規劃環境美學部份訴求) 討論過程中,陳曼麗立委全程參與,關於除草劑對生態及健康的危害,陳委員長期經營主婦聯盟了解很深,先針對非農業區尤其是山徑鄉道,所需增加人力或經費不多,但維護生態價值很高。

荒野保護協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2016-05-14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第八屆會員代表名單公告 2016.05.14 【台北分會】黃香萍、孫一介、張菁砡、馬欽祥、藍培菁、童瑞華、陳德鴻、柯典一、陳介緯、陳江河、李榮華、蕭儒遠、謝水樹、卓昕岑、林雅倩、張雅欣、蔡國鎮、游晨薇、李淑茹、林東慶、林智謀、丁文謙、楊麗彬、林子淵、簡玉婷、宋明光、林靖彤、石曉華、蘇富美、林金松、蔡美鳳、林君蘭、陳瑜瑾、王鼎球、吳淑英、陳麗娜 【桃園分會】郭益昌、許詩志、張演祺、崔玉慧、林子涵、李宜洵、陳松榆、吳明珍、陳琴枝 【新竹分會】劉月梅、許天麟、鄧雲棟、朱振德、張正敏、李元松、王俊智、林淑煇、賴素櫻、簡國祥、陳嘉祥、郭丁文、莊瑞珍、張建中、呂秀珠 【台中分會】游永滄、楊政穎、余躍鏱、錢建文、劉文彥、錢妙秋、呂姮儒、蔡志忠、王瑜鈞、張秋珊、蔡昇倫、柯麗華 【雲林分會】蘇文星、陳宏綺 【嘉義分會】許愫真、楊勛凱、許銘坤 【台南分會】陳格宗、李淨榆、張讚合、段成龍、魏伶珍、賴麗舟、曾彥翔 【高雄分會】鄭弘杰、林維正、陳森泉、邱韻璇、李蕙馨、黃素貞、劉明智、莊維倢、曾愛媜、黃其君 【宜蘭分會】徐朝強、湯譜生 【花蓮分會】熊帆生、陳雍青 【台東分會】林義隆、張增盈

荒野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的最終使命——棲地保育

2016-05-09

文、圖/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主任) 雙連埤溼地的美麗與哀愁 「溼地」素有大地腎臟之美名,然而現今因環境污染與開發而逐漸消失,保護溼地已成為國際議題,也是臺灣十分重視的議題。雙連埤海拔高度約470公尺,是一座千年的天然湖泊,擁有多種稀有水生植物與保育類動物,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亦是國家級溼地。根據專家統計,雙連埤的105科321種維管束植物中,水生植物高達112種,將近擁有臺灣原生水生植物三分之一以上的種類,堪稱臺灣水生植物天堂。除了動植物相外,更有著全臺唯一的「天然浮島」,且有多次漂移改變位置的紀錄,為臺灣難得的自然資源。 惟自1993年10月起「雙連埤溼地」經歷了地主排放廢水、水域浚深、邊坡土堤挖掘、外來種入侵等事件,導致雙連埤溼地早已失去往日風華,所幸縣府與相關單位仍持續關注,並於2003年至2004年期間,陸續徵收雙連埤並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嘗試維護生態系統、解決外來種問題與各種調查與試驗。 但結果顯示直接影響雙連埤溼地生態的各項因素至今尚未移除,如水域浚深後不利水生植物生長、草魚啃食水生植物、浮島面積日漸萎縮、土堤影響水體汰換、慣行農業之營養鹽進入水域影響水質,而雙連埤亦是粗坑溪支流源頭之一,對於宜蘭地區自來水供應亦有影響。整體而論,生態系統仍處於不佳狀態,要恢復原生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荒野的進駐與面臨的難題 大湖國小雙連埤分校於1993年廢校、1997年由宜蘭縣政府規劃定案方向為「自然生態解說中心」、1999年設立為「雙連埤生態教室」由大湖國小代管。 為了進行環境教育與直接守護雙連埤溼地,荒野保護協會與緯創人文基金會於2010年展開第一年合作,以「長期租借」方式向宜蘭縣政府取得生態教室經營管理權成立「雙連埤環境教育基地」至今。但由於保護區劃設初期的沸沸揚揚,當初居民對於何謂保護區不甚了解與排斥,因此紛擾不斷,對於保育團體的進駐所產生的芥蒂與誤解也持續發生,進而影響初期活動的進行,甚至毫無與在地居民合作的機會。 雙連埤環教基地營運的目標與策略 由於有效且實質的環境守護最終仍需在地居民的意願與行動,鑑於長年諸多誤會尚須時間磨合與調解,運作初期第一階段以「內部經營」為,進行硬體改善、教案研發及各類活動的辦理,使環教基地逐漸步上軌道,期間並適時協助居民解決各式疑難雜症、化解誤會,也由於前輩的努力與付出,其成果獲得多方的肯定。 2014年則終於步入第二階段計畫,推動「友善農耕與庇護試驗」,嘗試以輔導或是建立示範區來改變產銷結構,降低水源區化學農藥肥料的污染,間接守護雙連埤生態環境。 友善農耕方面 推動至今當中的連結與運作仍充滿各種挑戰與討論的空間,未來推動的重點包含結合宜蘭縣府或在地團體進行永續農業的推廣、持續家庭支持型農業、以永續農業教案進行環教與對外推廣,但重要的還是「建立行銷通路」,解決農民轉型疑慮,安心耕種。 目前緯創人文基金會與荒野親子團投入的資源與人力也相當多,但仍需持續的努力,避免功虧一簣。當化學農藥肥料停止進入水域時,下游的水質危機才能獲得改善,方能接近生活、生產、生態三贏局面。 棲地保育方面 也由於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的善意回應與首肯,荒野首次結合縣府、居民、企業與專家學者的意見,在「維護雙連埤溼地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共識下,於保護區內得以建置「雙連埤溼地植物庇護試驗區」與「在地種源基因庫」,直接進行更實際的棲地工作,待有朝一日保護區內阻礙復育之因素排除後,將物種迎回溼地,恢復往日生機與風貌。 環教基地工作型態的轉型與最終目的 由於第二階段的實施與運作,「雙連埤環教基地」的工作型態也從原本偏向以「環境教育宣導」為主的操作面向,逐漸平衡為「環境教育」、「友善土地」、「棲地保育」三方並重的面向。運作核心調整為投入更多的心力在棲地守護工作,因此自2016年3月1日起,每週二至週四為棲地工作日,僅辦理校外教學及棲地工作;每週五至週日則開放活動預約,並邀請民眾與志工一起以行動守護雙連埤。 期盼藉由眾人的支持與各階段的推動,或許第三階段「異業結合推動雙連埤生態農業觀光村」的夢想,也就是「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榮的雙連埤里山村或許能盡快有實現的一天。

藍色是門好生意?2016 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

2016-05-09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綠色已經是門好生意 當氣候變遷從趨勢圖跳躍到牆上的溫度計,環境衝擊從教科書沖擊到家戶門前,民眾因眼前體表的真實感知,焦急在傳統的消費模式下尋找環境永續的新選項,促使「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從餐飲食品、民生用品、消費性電子、交通工具到網路與金融服務,綠的包裝、綠的文案、綠的廣告成為基本行銷公式,少數有遠見的企業更通過碳足跡、水足跡、搖籃到搖籃、永續林業、無毒生產、潔淨能源等各種標章認證,帶著員工一起踏上通往企業永續與環境永續的新里程。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2016年2月參訪以節能聞名的知名企業時說道:「綠色真的是一門好生意。」 被垃圾與海洋推升的藍色新商機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8年起帶領志工於全臺淨灘,同時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監測分析。歷年數據顯示塑膠製品佔淨灘垃圾的90%,且以飲食相關包裝材料佔大宗,顯示民生消費是恢復潔淨海洋的關鍵。因此荒野保護協會於2014年開始倡議消費者生活減塑加綠註1,2015年呼籲零售業從盤點、減量、進而回收的三步驟中,重新思考產業鏈的塑膠使用註2。 2016年荒野保護協會將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財團法人台灣好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首屆「2016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註3與頒發「潔淨海洋博覽會參展標章」,推廣友善海洋、減少海洋廢棄物的商品,促成企業與消費者的對話,從源頭找出潔淨海洋的產業對策與生活態度。藉此拋磚引玉,點出一個全新的藍色消費思維,牽動各類產品在設計、生產與銷售時不僅追求常見的「綠色光環」,能再增添一對稀有的「藍色翅膀」。 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藍色共識 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COP21)上歐盟公布了最新的廢棄物政策與回收率目標註4,同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7)宣示共同打擊海洋廢棄物註5,世界經濟論壇(WEF)也為失控的塑膠產業指引永續循環的新方向註6,但這些新聞對廣大民生用品的消費者而言,都不如嘉義擱淺抹香鯨註7與東北角海龜註8胃中陸續發現塑膠垃圾來的怵目驚心。當淨灘在臺灣成為熱門的志願服務,我們應思考如何將海岸揮汗的動能重新引流到問題的源頭,畢竟每一件海洋裡的垃圾,都留有製造者、消費者與廢棄管理者的三種指紋,期許「2016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能為製造者與消費者創造互相認識與理解的溝通平台,攜手為人類萬物留住潔白的沙灘與清淨的藍海。   發光的海岸線 - 2016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 時間:2016/6/8 13:00-17:00;6/9-6/12 10:00-17:00 門票:免費參觀 地點:空總TAF創新基地展演廳1(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台灣好基金會 贊助單位:阿拉善SEE公益機構 活動目標:推廣友善海洋、減少海洋廢棄物的商品,促成企業與消費者的對話,從源頭找出潔淨海洋的產業對策與生活態度。 導覽志工招募 淨海專家講座與工作坊 聯絡信箱:oceanday@wilderness.tw 聯絡電話:(02)2307-1568 / (07)311-8996 網站:http://oceanevent.sow.org.tw/   註1 2014 荒野保護協會〈生活減塑加綠,拒絕塑膠時代〉 註2 2015 荒野保護協會〈淨化塑化沙灘,盤點塑膠足跡〉 註3 2015 荒野保護協會〈2016 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 募集友善海洋商品〉 註4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歐盟籲強化垃圾回收 排入氣候大會議程〉 註5 2015 G7 會議領導人宣言 註6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失控的塑膠產業 世界經濟論壇揭五大真相〉 註7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大寶RIP〉 註8 2015 中央社〈綠蠵龜又葬身東北角 多是海洋垃圾惹禍〉

手套、吸塵器與麵包蟲——誰來幫海洋大掃除?(上)

2016-05-09

文/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有間老屋被時間遺忘了一百年,某天屋主決定雇人打掃,當各家清潔人員在屋前集合時,有人準備了手套、掃帚、畚箕,也有人握著新奇的玩意兒:吸塵器、麵包蟲、高活性濃縮菌液與……比基尼泳衣!? 當1869年塑膠因取代象牙被發明時,沒有人想過拯救大象的新材質會成為汙染物。二戰後,塑膠從戰略物資變成包裝材料,大量單次使用的塑膠經過短瞬的碰觸後被放生,在環境中從容度過漫漫長夜。2009年,攝影師Chris Jordan紀錄到信天翁雛鳥胃內的塑膠垃圾註1,「兩個德州大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註2開始在人們腦海中以各自表述的方式打轉,創造許多針對「海洋塑膠汙染」註3 的有趣發明,但何者才是「最佳解決方案」?本文不是「海洋清潔用品選購指南」,但希望能用科學的角度、海水的尺度與歷史的維度協助有志於「清理海洋」的朋友,建構自己心中的那片垃圾渦流。 關於海洋塑膠的四項基本資訊 一、塑膠為何進入海中:便宜、大量、回收率低 一般熱塑性塑膠在技術面上都可回收,加熱熔融後可再製成產品。但實際上決定塑膠是否被回收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原油價格與市場供需註4,全球每年3億噸的產量中,26%是包裝材料,其中僅有約10%回收造粒後再製成同級或降級的產品,遠低於紙(58%)與金屬(70~90%)的回收率。剩下的塑膠包裝有14%被焚化、40%掩埋、32%逸散於環境中註5。 二、海洋塑膠主要來源:陸地>海洋 所有塑膠都是在陸地上被製造,但將淨灘數據依用途來分類,約有八成是陸地上的使用者丟棄後,依循河川水道進入海洋、其餘兩成為漁業或航運行為在海洋丟棄註6。 三、海洋塑膠哪裡最多:河口>海岸>近海>遠洋 塑膠垃圾因為隨著水體移動,離汙染源愈近問題就愈嚴重。研究顯示海岸廢棄物距離河川出海口愈近則密度愈高註7。透過潮汐、海浪與風力的輸送,位置特殊的海灘更容易不斷蓄積人造廢棄物註8。在臺灣淨灘時,志工在每平方公里的沙灘上可撿到6.9萬公斤的廢棄物註9,淨灘過後每平方公里的沙灘上還存在6.7萬公斤小於10元硬幣的塑膠碎片註10。相較之下漂浮在大海表面的塑膠密度非常低,在靠近亞洲大陸的日本海與東海,每平方公里的海面大約有2.4公斤的塑膠註11,在遙遠的北太平洋,每平方公里大約只有0~400公克註12。簡單的比方,臺灣海岸的塑膠密度可能是海中垃圾渦流核心區的10萬~100萬倍。 四、塑膠入海後跑去哪裡:海底>海面 科學家估計目前海面累積至今最多不超過23萬噸塑膠註13,但全球每年持續有超過800萬噸的塑膠入海註14,懸殊的落差仍是未解的謎團,目前學術界認為陽光中的紫外線是讓塑膠碎裂的主因,研究也發現,海洋生物攝入後排泄註15或是附著生物成長註16都有可能增加密度,讓塑膠沉入深海。(未完待續,下集請參照荒野快報第288期)   註1 攝影師個人網站 註2 太平洋垃圾帶的發現過程 註3 滔滔 Ocean says〈塑膠時代下的海洋〉 註4 中時電子報〈塑膠回收無利可圖〉 註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6, 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plastics 註6 荒野保護協會〈2015 淨灘數據分析圖〉 註7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4, Rivers as a source of marine litter–A study from the SE Pacific 註8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16, Modelling accumulation of marine plastics in the coastal zone; what are the dominant physical processes 註9 以2004-2015 年民間淨灘數據計算,原始數據下載 註10 荒野保護協會〈淨化塑化沙灘,盤點塑膠足跡〉 註11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East Asian seas: A hot spot of pelagic microplastics 註1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Plastic debris in the open ocean 註13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5, A global inventory of small floating plastic debris 註14 Science, 2015,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註15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Microplastics Alter the Properties and Sinking Rates of Zooplankton Faecal Pellets 註16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6, Biofouling on buoyant marine plastic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to the effect of size on surface longe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