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進神秘世界
文/黃懿文(荒野高雄親子團二團翔鷹團,自然名:藍鯨) 圖/黃懿文、黃郁蕙(自然名:小白鯨) 從小我就非常喜愛水中生物,牠們既可愛又超神祕,總是讓人想一探究竟,所以我買了很多水中生物的書。但這無法滿足我親近牠們的渴望,所以我經常去海生館觀察海洋生物,但我發現將五彩繽紛的生命關在窄小的地方,並不是欣賞生物的好方法。 偶然間,我發現潛水可以幫助我完成近距離觀察牠們、親近牠們的夢想。基於安全考量,媽媽要求游泳技能必須非常精熟,才讓我學潛水。經過兩年的學習,並通過教育部的游泳能力分級標準8級認證,我在2015年開始朝著我的夢想前進。3月取得PADI的開放水域潛水員執照,同年7月取得PADI進階潛水員執照。取得這兩個證照後,我終於可以和海洋生物自在共游了。 在墾丁的獨立礁看到了大量的珊瑚和生物,讓我非常興奮,而南灣三角町有一隻非常巨大的娃娃魚,讓我感到無比的驚訝,在墾丁居然可以看到如此難得一見的魚類,小老鼠的地形非常獨特、起起伏伏,軟珊瑚特別多。 我在墾丁看到魟魚時,第一印象就是牠是種優雅的魚類,美麗的游泳姿勢就像隻鳥,完完全全不像一隻會殺人的野獸。 這些潛點證明了墾丁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地方,非常值得我們保護,但是有一次在後壁湖保護區潛水的時候,卻看到了令人不敢相信的景象,有一大片珊瑚礁被摧殘破壞,我覺得非常心痛,如果連保護區都會被破壞的話,那些不被保護的地方情況就有可能更糟糕,因此我認為推廣海洋保護非常的重要。 後來只在墾丁潛水巳經滿足不了我,我想到臺灣各個潛點去潛水,也想擁有自己的裝備,也想考其它證照,但這些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與媽媽討論後,她建議我參加富邦文教基金會圓夢計劃的甄選,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因此,我在2015年7月向富邦提出計劃,很幸運的通過甄選,讓我不用為資金的問題煩惱。 圓夢之路不停歇 利用圓夢基金買了潛水裝備後,我非常珍惜它們,它們陪我下潛上岸,就像我的親人,我也接觸了很多海洋的事物,海洋是如此的美妙神秘。 執行計劃的過程,讓我確認了自己未來的志向。我的將來與海洋密不可分,會考以「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五專部航海科」為目標,希望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去潛水,例如:澳洲的大堡礁、菲律賓的水母湖,還有菲律賓的海洋,據說在當地從海面就可以看到鯊魚。 我很享受在水中漂浮的感覺,近距離觀察海洋生物,覺得很感動也很興奮。但也看到了水底有許多漁網及垃圾,因而參加了2015年9月的國際海洋清潔日,到墾丁潛水淨海。淨海時我看到了幾個人一起為海洋盡一份心力,這個世界也是有很多人愛海的!能為我所愛的海洋生物盡一份心力,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另外我也經常上網關注海洋生態的消息,也會將海洋的相關新聞分享到Facebook上,讓其他的人一起關心海洋,並成立一個粉絲團推廣海洋保育。 圓夢計劃讓我有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去逐夢,也讓我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與海洋,現在我知道了我要保護的不只是海洋、還有大自然,以後還有更多的事情讓我學習!送給大家一句我為自己打氣的話:夢想,就是自己的幸福。
[已額滿]2016「歡樂過暑假 § 綠色節能玩很大」暑期親子夏令營
天氣一天天變熱,要怎麼度過漫長而炎熱的暑假呢?今年北極熊阿光將帶給我們一個個充滿歡樂、有趣的體驗活動,更要分享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實踐的節能小技巧。在遊戲中一起減少地球資源的浪費,一起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 「歡樂過暑假 § 綠色節能玩很大」暑期親子夏令營,邀請大朋友、小朋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體驗小小的行為改變就可以輕鬆節能省荷包,讓節能減碳開始行動!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 活動時間:配合申請單位規劃,以 6 小時為原則,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申請日期:自2016/5/16(一)09:00起開始受理線上報名,詳見申請說明 申請對象:全國各縣市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社區、學校、社團及非營利單位 活動費用:免費(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活動內容: 地球暖烘烘、氣候怎麼了?! 能源?係...蝦...密... 綠色生活尋寶趣 阿光魔法變變變~節能秘笈在裡面 呼風喚雨~能源體驗DIY 動手畫一畫~創造你我的「節能綠活圖」 線上報名:https://goo.gl/ek2Dpw(已額滿) 申請說明: 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以不同行政區(鄉、鎭、市、區)及首次申請之單位為優先。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夏令營。 每場參加人數至少20人,最多不超過50人。 2016夏令營限額50場次,依報名優先順序並審核申請單位資格陸續受理額滿為止。 有意申請的單位,請完成線上申請程序後,待承辦人員確認申請單位資格並進行活動講師及日期安排,再回覆申請結果,經確認申請成功者,才算取得開辦資格。 洽詢電話:0983-681429 柯小姐;Email:karen@wilderness.tw。
螢火蟲復育計畫的理念與意義
文/卓昕岑(荒野台北分會公園生態化推動小組 ,自然名:到手香) 圖/吉普(公園生態化推動小組) 自2015年1月,我們在榮星公園展開了一場公園生態復興運動,藉由此處一座台北罕見的天然水塘進行復育營造,這裡以擁有台北市中心僅存的黃緣螢原生棲地及天然湧泉聞名。但由於公園內存在太多問題:如水土流失、農藥、肥料及垃圾汙染、不當放生、種植及餵食行為、外來種入侵等…。這些在公園內周而復始的干擾行為影響,使棲地狀態每況愈下,致影響此處進行的螢火蟲復育行動最後都宣告失敗,每當華麗的螢火蟲成蟲野放大典過後,不經多時,璀璨而短暫的漫天螢光,恰如盛大的煙火施放後,灰飛煙滅,沒有生命的延續。 總是讓外人譏笑為一群傻子的荒野夥伴,這回又發願做了一件大傻事,竟然想在極人工化的公園裡保存一片生態淨土?在沒有什麼經費挹注下接下了這處燙手山芋,這次行動摒棄了過去僅著重在野放螢火蟲的作法,邀集荒野跨群組志工及公園周遭居民、學生等熱血志工們,一同挽起袖子進行這片棲地的營造,去除造成危害的外來入侵種,迎來消失已久的本地原生種植物,並培訓在地民眾定期進行生態池的巡守及解說,讓許多附近居民對公園重新認識並重拾土地的連結與情感,一筆又一筆的生態觀察,點滴記錄著這片生態池的演替,一次又一次對民眾們進行的環境宣導,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於使用公園的態度,大家莫不由衷的希望,有一天巡守隊能夠退場,不用再辛勤的解說與進行棲地維護,那麼,這將意味著人們能恪守尊重自然的準則,棲地也不再承載過多的劣化壓力,使用榮星花園的城市公民,都能夠和這裡的野地生物和諧共處。 這場復育計畫,仍以螢火蟲為主題作號召,因為牠不僅是此處溼地裡最討喜的原生物種,能快速且直接的串起人們在野地裡與昆蟲接觸的美好回憶,更因為螢火蟲是自然界裡重要的生態指標,有牠的存在,即意味著這裡有不受汙染的水源、夜晚沒有強烈炙熱的燈光干擾,水塘四周必須有溫潤潮濕的泥土,供其爬上陸地產卵及製作土繭等待羽化,生態池最好有挺水、浮水及沉水等不同型態的水生植物供其躲藏、休息與產卵,環境中也必須要有本土性的螺類、蝌蚪等物種供其為食,也必須要有大型昆蟲及魚類等獵食者,協助淘汰不適生存的螢火蟲個體;這即意味著螢火蟲的永續生存,需要著整個健康而生生不息的生態系在背後支撐著,也意味著不同的物種都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所以藉由螢火蟲的復育,能夠間接地守護住這片棲地及在此生長活動的物種。 螢火蟲復育計畫不只是單純的種原試放,必須綜合不同的因素,以營造一片適宜的棲地為宗旨,期能使在地的螢火蟲能原地復育,若經評估該族群數量不足,物種近親繁殖下恐怕造成基因劣化,導致整個螢火蟲族群走向虛弱及滅絕,始考慮進行人工培育,另外必須仔細評估種源取得、棲地環境、種原試放流程及試驗,藉由移育成長期的若蟲,讓個體能重新適應當地環境,在施放培育的螢火蟲後,更需定期進行各項棲地調查,判斷族群消長及世代交替情形,這些行動必須結合專家學者及大量的人力鍥而不捨的努力,始能確保復育成功,而非過去許多宗教團體或政客未經評估卻大肆鋪張進行的放生,最後不是以個體死亡告終就是造成外來種入侵、基因汙染抑或更令人後悔莫及的生態浩劫。 公園裡進行生態池的復育,目的除了為生存在都市裡的野生動植物保存棲地、保守一塊蓄水防洪的區域、串聯起一座座生態跳島,更希望藉由每一次的生態池維護工作日為往來的民眾進行機會環境教育,引領在水泥叢林裡的人們,重新發現自然生命的美好及喜悅,在每一次與自然的相遇中,為每位市民心田裡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這場生態綠行動將持續不斷,希望有一天,每顆種子都能發芽茁壯,那麼一座生態城市的願景,終將成為每一個市民共同悉心呵護的火炬,永續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集眾力,來種綠!從關燈一小時開始,守護家園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2016年荒野保護協會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完美突破一小時,成功達成減少八萬度,約51,040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月19日晚間荒野帶領近300位志工於信義商圈,在關燈後與街上的民眾互動,以臺灣的棲地生物如帝雉、綠蠵龜為裝扮,沿路宣導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僅是人類會面臨到生活上的考驗,對於無法發聲的生物來說,更是攸關生死的浩劫。 荒野為擴大群體參與機會及影響範圍,除了固定於三月最後一週的週六晚間辦理關燈活動外(今年該日適逢復活節,配合國際主辦方提早一週辦理),三月至五月並規劃以關注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影響之相關活動。因為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每一個人共同面對的議題,若能喚起越多人關心,越能匯集能量產生改變。因此總會與全臺11處分會也同樣籌辦室內演講、戶外觀察體驗以及工作假期等活動。期盼集合眾人力量,種下滿城遍綠,守護臺灣每一塊棲地,留給後代珍貴的自然土地。 首場大型國際環保行動「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 於2016年3月19日晚間八點半舉行。此次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除信義商圈著名商家建築物連年響應外,一些新的企業建物如寒舍集團、微風信義也都加入關燈的行列。其中,W Taipei 除在信義區飯店關燈外,全球W連鎖的飯店更也參與此盛事。而協辦單位其一的富邦金控也加入後續荒野氣候變遷的志工培訓行列,持續為員工種下環境關懷的種子並發揮集團的力量,在企業內思考社會公民的角色,致力於持續關注環保、打造綠色企業。 在荒野的響應網站上,舉凡屏東土庫國小、家樂福、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等不同類型的單位也都主動回覆願意參與30天節能大挑戰,來延續關燈後的節能行動,當中臺南市培文國小更發起學生不坐電梯改走樓梯運動,讓節能減碳的觀念持續影響到每個同學生活中。截至3月19日中午為止,今年度的線上登錄響應者更達569個響應單位,而根據台電提供的數字,當晚全臺共節省八萬度電相當於51,040公斤的二氧化碳,讓地球一小時活動真正超越一小時的成效! 今年荒野更延續「地球一小時」發起者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希望擴散各國民間力量的初衷,邀請企業、公部門、社會大眾發揮自己創意的節能點子並具體落實於行動中,與全球172個國家、7,000多座城市、10,400多處全球著名地標、上億位民眾,一同為環境做好事。所以特別開放「60+」的LOGO使用權,讓大眾自由下載做非商業用途的推廣意象。這樣的公益美意,也獲得如拉麵店、多家自然美妝商品店的響應,讓廣宣的效應發揮到最大。 今年協會以「Many Species, One Family」(萬物一家)為萬物嬉遊走春的核心精神,邀請民眾關注氣候變遷對於生物多樣性和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之影響。活動當天從臺北市政府東門廣場出發,以山林線、溼地線、都市綠地線、河川線、海洋線為遊行隊伍主題繞行信義商圈。近300名的志工各別裝扮成櫻花鉤吻鮭、帝雉、綠蠵龜、招潮蟹等臺灣的棲地生物,沿途向民眾說明氣候變遷對於這些生物的影響,並發送守護卡請大家發揮創意,寫下自己的守護行動。其中遊行到統一阪急百貨的河川線志工們,也熱情邀請位於二樓的星巴克店家說出企業如何守護環境的宣示,當店長說出店內垃圾分類和冷氣控溫的具體行動時,包括店內原本搞不清楚的客戶也都轉頭聆聽,為企業願意負擔更多的友善行動而掌聲鼓勵。 這樣的行動用意也是進一步教育周遭好奇觀望的民眾,愛護環境是要集眾人的力量,才能打造為地球降溫的成果。而今年度協辦企業中的美商嘉康利與AECOM 的員工更在主管的支持下,活動前先在公司製作道具,打扮成水鹿與黑鳶等臺灣特有生物一齊參與遊行,加入荒野這次與民同歡、守護萬物的行動。這次報名遊行的參與者不僅有企業員工的支持,荒野內部群組中的推廣講師、解說員、兒童教育、親子團成員也都熱情組隊參與,展現荒野人對於倡議議題不落人後的行動活力。理事長阿孝老師也於開場暖身操中,跟著夥伴一起唱跳「妖怪手錶」並變身為小蜜蜂全程參與,陪同河川線的走春隊伍繞行信義商,於晚間九點半折返東門廣場時,與所有貴賓一同拿起守護卡、點亮LED 守護燈,帶領大家分別唸出各行各業的守護環境宣言。身為主辦單位,荒野希望每個人可以從自身做起,小至社群網站的大頭貼變更與資訊分享,或是走入棲地參加荒野清除外來種的工作假期等,都是可以帶來改變的具體作法。臺北市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也將人類剪影形狀的守護卡於遊行後,拼回臺灣萍蓬草的祈福板中,象徵政府代表人類領頭守護萬物的決心。 超越地球一小時,荒野自二月起,除荒野講述「地球萬物的家園保衛戰」的生態議題外,也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樂施會就「氣候變遷就在我家餐桌上」、「思考氣候變遷與社會公義」的面相,連續三週週六晚間於信義誠品與民眾分享討論,讓氣候變遷的思考範圍更廣。此外,全臺11 處分會也於三月起至五月持續辦理「棲地講堂」、「地球影展」、「種綠走讀」、「工作假期」等室內與戶外的活動,帶領更多民眾就近親近生活週遭的自然生態,認識自己身處的美麗家園。荒野相信,唯有認識與瞭解才會產生關懷,更將愛化為行動,守衛家園與萬物家人。更多活動訊息,歡迎參考2016 地球倡議活動網站(earthevent.sow.org.tw ),加入更多的行動行列!
地球影展動起來 在地連結 實際行動
文/洪行麗(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圖/荒野保護協會 「地球影展」是荒野保護協會今年的「地球倡議」系列活動之一。活動期間,荒野各地分會播放一系列以臺灣本土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並由志工夥伴進行影片導讀及分享。 影展看什麼?做什麼? 不同於一般大眾熟知的藝文影展,「地球影展」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影片欣賞這件事,而是觀賞完影片,參與者的後續行動和與荒野之間的互動。荒野希望透過影片點出環境的問題所在,並引發討論。影片結束後,負責導讀的夥伴會向民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邀請大家以實際行動一起為環境付出。 事實上,荒野去年也曾在地球倡議活動期間推出地球影展。當時播放的影片還包含了由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所引進的國際生態紀錄片。然而,影片中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觀,雖然容易勾起大家對環境議題的熱情,但一想到自己能針對該議題做點什麼的時候,太宏觀或離生活太遙遠的題材,反而會讓人看了以後不知從何著手,難以產生後續的行動。 地球影展最重要的價值不在於影片有多精彩、畫面有多壯觀,而是與在地情感的連結。也許來觀賞的是一位老農,他只是想知道家門前的青蛙最近為什麼變少了;是一位在地青年,因為關心社區環境、又覺得荒野親切,就這麼來了。逐漸融化的冰山和被獵捕的鯨豚似乎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些距離。 因此,今年的地球影展全部的影片皆從臺灣出發,播映由林務局出資拍攝的紀錄片,內容與臺灣本土的生態息息相關。此外,各分會所播放的影片皆由分會自行挑選,一定都是在地志工先看過、能令他們產生共鳴的影片才會播放。配合著當地夥伴所關心的議題,被分會選中的影片即代表該地志工能量的所在。例如臺北分會播放「戀戀火金姑」一片,即是配合臺北分會推行的公園生態化和螢火蟲復育計劃。 這也是為什麼荒野的地球影展特別強調影片前後的導讀與分享。民眾看完了影片,透過志工的說明,不但能更深刻瞭解影片與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相關性,在感動的當下、正熱血沸騰想為環境做點什麼事的時候,志工也能馬上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做,或荒野目前有哪些相關計劃可以投入。這麼一來,影展就能達到鼓勵民眾用自身行動去創造改變的目標。 倡議活動緣起 4 月22 日是個具象徵意義的倡議節日,那就是國際知名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提醒世人環境保護的重要。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也隱含相似的精神,藉由關燈動作,提醒大眾珍惜資源、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 早在2008 年,荒野就已開始辦理類似的關燈活動,配合本土的節氣,活動訂在夏至當日,是為「夏至關燈」。當WWF 喊出「關燈一小時」後,荒野便將調整「夏至關燈」活動日期,配合國際性的「地球一小時」,與盛行於世界各地的口號結合,在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六持續舉辦此一活動至今。 但「關燈六十分鐘後我們還能做什麼?」以此一想法出發,「60+」的概念油然而生。與日期相近的地球日串連起來,荒野將每年的上半年規劃為「地球倡議」的活動日期。 一般常見的環保倡議活動,如關燈、路跑、園遊會等,這些荒野也曾辦理過。但除了引發環保意識地抬頭外,荒野更希望所舉辦的活動不只是象徵,而是能帶動實際、更大更長遠的改變。因為燈關了又開,馬拉松過了終點線就結束,人們聽說了生態的失衡和污染,然後呢? 因此二月到五月期間,荒野推出的系列活動,如「地球影展」、「棲地講堂」、「種綠走讀」等等,除了激發民眾多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外,也會提供民眾多個可以改變、發揮行動的管道。長達半年的地球倡議活動就是地球日精神的延伸,也是實現象徵意義的開始。 推動影展困難與用意 透過倡議活動,荒野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心環境議題、參與棲地保育的工作,也就是實現協會重要的核心價值——「棲地守護」。 之所以想舉辦「地球影展」,除了因為放影片是各分會都容易辦理的活動、能讓臺灣各地的夥伴就近參與之外,也希望能吸引不同的族群接觸荒野。不同於棲地工作或自然專題講座,觀看影片是相較而言較輕鬆的活動,影像也容易讓人留下印象。荒野希望提供多元豐富的活動,讓各式各樣的人都能夠參與,如知性的人可以聆聽演講,好動的人適合參加工作假期,喜歡電影的夥伴就可以來參加地球影展! 更多資訊 想要看到改變就要有所行動,荒野歡迎夥伴們一起到棲地為我們的環境做友善的事情!只要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官網,在活動查詢的欄位輸入「2016 地球影展」關鍵字,即可查詢各地分會地球影展資訊。 更多地球倡議活動資訊:http://earthevent.sow.org.tw 更多林務局的影音資訊:http://media.forest.gov.tw
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2015 年荒野保護協會邁入20週年之際,不僅籌辦「棲地守護研討會」,讓民眾近距離了解荒野保護協會的棲地守護內容與成果並出版《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希望藉此盤點過去努力累積的成果,並擘畫未來努力的方向。 以「棲地守護」為宗旨,荒野20 年來,步步朝向宗旨目標前進。創會之初,即以宜蘭雙連埤為第一個圈護目標,雖然功虧一簣,但歷經幾番波折後,在2003 年總算順利成立了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我們也一直沒有放棄最初的想望,先和宜蘭縣政府合作,成立了雙連埤生態教室,作為生態教育基地,一方面進行生態復育,並積極和當地居民合作,進行友善農耕,期待它恢復往日的豐美。 荒野第二個長期守護的案例則為新竹蓮花寺食蟲植物區復育保育,1998 年荒野夥伴開始對這塊棲地進行人工復育。未來也將持續人力介入,讓此處食蟲植物能夠在此自行繁殖、生長,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2004 年認養五股溼地,則讓我們看到棲地圈護夢想實現的可能,原來只是期待留下一塊比較自然的野地,沒想到在這裏發現世界級的保育類生物——四斑細蟌,每年八九月更有數以萬計的燕群聚集蘆葦叢來驗收我們復育的成果。天鵝來了,黑面琵鷺回來了,我們期盼黑鳶有一天也會回來定居。 為了搶救棲地遭到破壞的雙連埤水生植物,我們成立了萬里等水生植物庇護中心,由此培育的志工更參與了夢幻湖臺灣水韮,以及金門田埔食蟲植物的復育工作。 其後包括臺北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以及新竹自然谷環教基地信託等的認養圈護;桃園志工投入臺灣萍蓬草原生池、豔紅鹿子百合復育以及新屋藻礁的關懷;新竹志工在大山背護蛙行動、香山溼地守護,雲嘉南各地分會看望著諸羅樹蛙,高雄的悟洞自然中心、花蓮馬太鞍溼地自然中心。這些荒野人走過的足跡與經驗的累積,已經匯聚成邁向棲地圈護的能量。 透過文字與影像,棲地的真實現況得以被記錄、傳播,棲地守護的重要性得以被彰顯並獲得認同。2013年我們彙編了《邁向荒野棲地守護》特刊,匯集了所有荒野夥伴在棲地守護的記錄。2014年則啟動了「定點生態調查」計劃。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在荒野全臺各分會的觀察定點進行同步自然觀察,並把調查紀錄彙整至荒野生態資料庫。未來,將擴大到觀察定點以外區域,期待建立臺灣最普及化的長期生態資料庫。 2015年發表首本《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期望透過生態調查數據守護臺灣珍貴的土地。荒野各地分會持續培訓志工,醞釀能量,未來將串連各地生態觀察家,並透過公民教育將棲地調查、生態記錄普及全國,邀請全民一同蒐集、累積全臺各地區生態數據,建構全面性的生態資料庫。 2015 年發表之《荒野棲地守護綠皮書》共介紹荒野關注棲地32處,包含該地基本地理資訊、棲地型態、一般描述、生物資源、棲地現況與威脅、議題活動、荒野的行動及參考資料等。當中也有許多由持續關注生態的志工夥伴所提供的豐富棲地、生物照片與活動記錄影像。當我們對一處棲地越瞭解,掌握越多資訊,面臨開發的壓力時,我們將能提出具體有力的證據,證明維護棲地原貌的價值,遠大於開發建設的利益。 自然棲地是臺灣最珍貴的寶藏,棲地不僅是野生動物的家園,更是保護人類安全生活的重要屏障。自己的土地,由自己守護,邀請全民和荒野保護協會一同關心自己的家園。
百人手牽手——守護曾文溪,守護玉峰堰
文、圖/曾畹鈞(荒野臺南分會編採志工) 水,是生命維繫難以或缺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在扭開水龍頭水就來的生活裏,你想過水資源維護的重要性及是否可能面臨缺水的風險嗎?孕育了臺南人的母親河——曾文溪,是臺南市目前少數依然保有乾淨水質的河川。你知道她正面臨了可能無法回頭的污染風險嗎?尤其在全世界都可能陷入水資源危機的此刻,依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到2025年可能會有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國家,而臺灣不久前因缺水而帶來的限水不便,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仍歷歷在目。 依據〈自來水法〉,經濟部公告了曾文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範圍,例如臺南市山上區玉峰攔河堰屬於「供家用及公共給水的水庫」,其集水區為第一級環境敏感區,鄰近開發受到嚴格限制,需禁止或限制貽害水質與水量行為,例如濫墾、濫採、設置污染性工廠等,或許有人會覺得因此限制了在地發展,犧牲了鄰近區域民眾的權益,確實也因此衍生了水源保護區解編與否的正反意見及衝突。但是水源一但污染,所有人都將承擔沒有乾淨水源使用的夢靨。尤其南部因為水資源豐枯比明顯,更是可能陷入缺水的第一線,難道不應該更用心珍惜潔淨的水資源嗎?這些都是思索水源保護區解編與否及開發方向不應該忽略的。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World Water Day),由聯合國於1993 年所訂定,其無非是希望節水惜水觀念能落實在世界各地日常生活之中,而今年(2016)世界水資源日的主題為「水與就業(Water and jobs)」,凸顯水資源與就業兩者具有改變人們生活的影響力,卻也可能面臨衝突與平衡的兩難。臺南也正面臨解編水源保護區的壓力,相關規劃計畫將玉峰攔河堰調整為工業用水專門供給南科等產業運用,連帶影響是集水區的管制範圍與運用限制可能因此放寬,所以台南市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南分社、荒野保護協會臺南分會組成「守護曾文溪聯盟」,結合玉峰攔河堰解編等臺南在地議題,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項政策規劃對於水資源保護的影響,並於3月19日帶領民眾在玉峰攔河堰上舉辦「手牽手守護曾文溪」活動。 當天有許多民眾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來認識玉峰攔河堰與曾文溪,甚至言談中發現還有民眾遠從彰化而來,水資源保護與珍惜是一個世界性的議題,關乎的是環境的永續,雖然開發與保護在近年來的許多相關議題上彷彿是勢不兩立的衝突,但是長遠與縝密的理性思索應該可以明白開發可以是適度的,經濟發展並不必然必須殺雞取卵的與環境保護對抗,水資源保護區解編與否也無需一刀兩斷式的面對,對於保護區是否可以從影響大小來思索範圍限定及開發方式限制進行分級管理,而不是冒著污染風險全面解編。 319之後,這個問題或許還在拉鋸之中,但是從玉峰攔河堰漫步走回山上淨水場的沿途,想著剛剛的守護口號,聽著左右討論著相關議題的對話,我想當更多人意識到平凡幸福其實建構在對於環境的關心與用心上時,政策或是民意也才會慢慢不再截然對立。 「守護曾文溪聯盟」成立理念 曾文溪水系的曾文水庫、南化水庫、鏡面水庫,乃至玉峰堰,共同承擔臺南地區民生、工業、灌溉的絕大部分用水。如今,大臺南境內的其他河川,包括急水溪、鹽水溪、二仁溪,都已經遭受嚴重污染。只剩下曾文溪流域,總算保住一片淨土。為了保護水資源,政府耗費巨資在曾文溪流域實施離牧政策。曾文溪水源保護區的公告,確保了整條曾文溪得以在其他河川相繼淪亡之後,仍保留一整片的好山好水好家鄉。 2000年11月解編的「東港溪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讓東港溪成了養豬業的天堂,而東港溪也就成了「被遺棄的河流」;2001年2月解編的「急水溪水系新營淨水場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引狼入室」的結果開啟了東山鄉長達十年、可歌可泣的反永揚垃圾場的家鄉保衛戰。這兩個解編案都見證了豪強政客短視近利的嚴重後果。讓一條河流死亡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要讓一條死亡的河流起死回生,卻是困難重重。 曾文溪是南人的母親河,臺南人不應該讓這條神聖的河流遭受豪強政客的侵害。我們必須把好山好水留給子孫,不能繼續剝奪子孫該有的國土、環境與水資源。守護曾文溪聯盟堅決反對解編水源保護區,結合許多關愛臺南水資源的團體朋友們,齊心合力捍衛臺南人生活命脈,共同為後代守住乾淨的水源!
遊綠博,學環教
文/黃振福(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秘書)、汪俊良(荒野宜蘭分會志工) 2016年宜蘭綠色博覽會開始了!古早,武荖坑溪相傳有砂金,吸引許多人翻山越嶺來此淘金,耗費時日,花光了盤纏,卻什麼也沒淘到。「武荖坑,無了了……。」當時的臺灣還是自然寶島,生態豐富但不稀罕,武荖坑其實地質特殊,只是不產金。後來,又來了一批淘金客,開始挖山產製水泥,卻汙染了武荖坑溪、濛蔽了蘇澳、冬山的天空。所幸80年代的縣政府大力執行青天計畫,天空真的又青了,武荖坑溪也清了。 清澈後的武荖坑溪令人驚艷,吸引了當時想推動環境教育的縣府,於是將此地選為五所林間學校之一。依此精神,將這裡規畫成當代亞洲最大的露營地,催生綠色博覽會,為環境教育學園的推動跨出第一步。而後,終於在2012年成立了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正式執行80年代的夢想。 任職於武荖坑環教中心,同時也是荒野夥伴的俊良老師,照例在每年12月邀請荒野保護協會、關渡自然公園、臺北市立動物園、野柳自然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福山研究中心,以及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等一起來規劃綠博期間的假日特色親子環教活動,與世界地球日活動。 這次討論,負責籌辦綠博的小黑,也向大家介紹本期綠色博覽會的主題:「糧心」,言中提到了蜜蜂大量消失對農業的巨大影響,打算以此議題,向大眾展示蜜蜂與人的密切關係。我們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建議擴大策展狩獵蜂在生態農業上的重要角色,後續也協助狩獵蜂生態的展示規劃,在尋覓「糧心」的初衷下,返思古早的生態農業循環,找回人與天地萬物原本密切的關係。 假日親子環教活動的規劃討論,齊聚一堂的各單位也將各自關懷的環境重點設計成適合親子體驗的小活動,在綠博期間的每個假日,透過遊戲、活動、影片等方式,向來訪家庭呈現,傳遞環境與生態的美麗和重要性。美麗的環境已經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需要人們細細地守護、保存。在荒野保護協會還沒誕生之前,就有一群人注重家鄉的一土一水,心心念念、用心守護,把窮山惡水的宜蘭,仔細保護成今天的好山好水。 時代一直在演變,環境的守護需要持續有人接力,如在棲地的關懷、在山河的巡守、在農耕的返璞、在環教的推廣。誠摯地邀請荒野夥伴,來到宜蘭武荖坑,慢慢地參觀綠博,體驗齊聚在這裡的各地環保夥伴精心設計的各種環境活動。然後,漫漫地走向鄉間,比如五十二甲溼地,比如雙連埤,找找也剩不多的土溝溪流,邂逅活跳跳的鱉與蝦、聞聞稻草的味道、竄出的水鳥;遠望山嵐、白雲出岫,親身感受前人保存下來的,自然的美好,與補充為環境盡一份心的動力。 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自2000年起,宜蘭縣政府於武荖坑開辦「宜蘭綠色博覽會」,以展覽、會議、表演、遊憩等主題,經由互動、知性及寓教於樂之活動設計,傳播綠色概念、傳遞自然生態、能源、生物科技與環保精神。引領全國民眾用更多元的角度感受自然資源、認識農業議題,探索環境永續發展。 2012年3月,宜蘭縣政府配合環境教育法實施,由教育處、環保局、工旅處共同設置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同年5 月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7月起對外營運中心環境教育課程推廣,辦理學生戶外教學、種子教師培植與課程開發工作坊、教師戶外教學體驗暨實務操作研習、結合北臺灣環境學習中心辦理相關課程與活動等。 2016年綠博期間推出11套精彩的環境教育特色課程,內容涵蓋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考古文化探索、定向越野運動以及氣候變遷等多元議題。各類戶外教學方案及專業進修課程,適合學校團體、機關單位預約報名參加,體驗武荖坑在地的優質環境資源及認識當今重要環境議題。此外,於每週假日時段邀請環境教育團體,包含荒野保護協會、關渡自然公園、臺北市立動物園、野柳自然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福山研究中心、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等,共同規劃特色假日親子環境教育推廣活動。 展館規劃「過去、未來與現在」系列特展內容,帶領民眾認識武荖坑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特色,傳達環境教育理念、引領民眾與蘭陽學子對家鄉環境有更進一步的深刻認識。期許透過特色課程的研發與教學活動的實施,以及本場域多年來辦理綠色博覽會的經驗、聯結的資源與蓄積的能量,發展出具有縣本特色的課程內涵,賦予武荖坑公共空間全新的多元運用價值、推廣生態、水資源與環境教育,成為進行鄉土實察、戶外學習的優質場所。
寂靜藻礁脈動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 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對保護區的定義:「一塊為保護或維持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或相關文化資源,以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假以經營管理的海域或陸域空間。」再再揭示一個完善保護區更應該友善蘊含其自然及文化資產。 桃園觀新藻礁現況 位處海岸潮間帶之藻礁區屬於植物造礁的礁體,無節珊瑚藻依附生長的特性,礁體逐年累積增厚形成藻礁,藻礁多孔隙孕育了許多生物,近年來由於沿海地區開發及汙染,面臨到三個顯見的困境:沿海地區開發、突堤效應與漂砂、海洋廢棄物影響。然而藻礁不僅是獨特的自然地景與生態,更是生物孕育的溫床,藻礁的存續困境代表的是棲地消失、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與地質歷史狀況的缺失。2014 年7 月桃園觀新藻礁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正式公告與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讓桃園觀新藻礁成為全臺第20 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為海洋、河口藻礁海岸生態系及其棲息的野生動植物至此有法源依據保護。 經營兼顧在地權益的社區保育工作 保護區之劃設與經營管理在兼顧當地社區居民為前提,共同參與保育才能發揮其最大功能。讓社區實際參與生態保育巡護、管理,可以加強社區參與保育的認同,使保育與保護區鄰近社區工作互相聯結。由民間(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在地聯盟、永興社區發展協會)自籌,今年即將邁入第五年的藻礁健行活動,從一人一信搶救藻礁、青年學子生態行動劇、在地NGO 生態解說、淨灘,到更具焦主題點出環境面臨迫切的不當性開發、桃園水污染問題的影響。歷屆的藻礁健行希望透過這些活動,喚起民眾意識去珍視我們所共有的公共財。環境一旦被破壞的不可回復性,是我們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近幾年來透過主題式的健行活動,拉近人們與藻礁的認識與連結以外,更盼望的是在地守護的力量,能夠更長期的能量挹注與持續關注。讓看似寂靜的藻礁能夠再次蘊含其豐沛的生命脈動。 「2016 珍愛桃園藻礁知性健行活動」將於2016年5月21日星期六,下午14:30在觀音區白玉里藻礁海岸舉辦,期待此一珍貴的自然環境能獲得更多人的認識參與。更多2016 珍愛桃園藻礁知性健行活動請見:http://ppt.cc/5UOWI
雲林節能減碳愛地球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 響應「地球一小時」,雲林分會每年皆配合全球關燈一小時舉辦愛地球遊行活動,今年雖因辦理319 雲育一基活動無法與全球同步辦理遊行,但熱情的夥伴們因為懷抱著宣導「節能減碳愛地球」的心意,希望仍可以付出行動為地球做些什麼,於是這份熱忱的心意變成眾人的決議,成就了3 月26 日這天雲林分會的節能減碳愛地球活動。 活動當日有夥伴們的創意裝扮、安平感恩音樂會以及最特別的遊行活動。參與的親子團小蜂、大蜂的遊行服裝是利用資源回收物創作出的造型裝扮,夥伴們在雲林斗六太平老街遊行並大聲向民眾宣導「節能減碳」這個重要的議題,希望藉著遊行將這個觀念告訴更多的在地鄉親,讓他們瞭解現在我們的地球正在生病。八千年前,森林覆蓋地球近一半的陸地,如今殘存的原始森林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7%,而且以每年平均730 萬公頃的速度急速減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從地球上予取予求任何資源,卻將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往居住的地球丟。如果有人從你的身上拿走好的卻把不好的留給你,時間一久你會做何感想呢? 想一想,這樣當然會生病。而這時醫生就會幫我們打點滴,現在我們也要開始為地球打點滴。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許多選擇是我們可以為地球做的,包括出門購物時自備環保袋、以腳踏車代替汽機車,或是外出用餐時自行攜帶環保餐具等。希望將這些小事一點一滴的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同時也要將這些觀念告訴更多的人,讓大家一起來「節能減碳愛地球」。 或許我們不一定能與世界一起同步進行關燈一小時活動,但雲林分會的夥伴一直有同樣的共識,至少每年持續推動保護地球的活動,讓雲林的民眾知道支持「荒野保護協會」,並且邀請更多人實質參與在地的環境守護行動,集眾人之力種下滿地遍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