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棲地營造下的樹蛙獻禮

2014-03-13

文、圖/林敏宜(宜蘭蛙調小組志工,自然名:一點靈) 帶著懷舊的心情,我重新踏上這片充滿童年回憶的山林地。這片山林地,佔地二甲,三十多年來,沒有任何的開墾與利用。因此,綠樹成林,蕨類遍布。一開始,我和弟弟兩人為了享受半農半X的生活,便用帆布積了點水,以便澆菜洗手。沒想到,台灣特有種的翡翠樹蛙接二連三造訪,蛙鳴聲此起彼落,卵泡更接續不斷出現。當有南部蛙友為了看北部限定版的翡翠樹蛙,千里迢迢北上尋蛙之際,我和弟弟兩人卻可以優遊自在地欣賞翡翠樹蛙的鳴叫、抱接、踢卵泡等自然劇碼,那種幸福滋味,無以言喻。   然而,人心總是不滿足。有了翡翠樹蛙的激勵,我想更進一步認識這片山林,究竟有沒有艾氏樹蛙?為了求證,我和弟弟兩人在山上尋找竹林,鋸下一截截半個人高的竹筒,加水放在樹幹邊,靜觀其變。一個月過後,我終於看到竹筒內側有半透明的卵粒,艾氏樹蛙果真來了!從此以後,我更加忙碌了,只要一上山,便開始檢測竹筒內的水位。水太少就趕緊加水補足,水過多就舀一些掉,由衷期待艾氏樹蛙能看上更多的積水竹筒前來繁殖。努力果然不白費,艾氏樹蛙陸續在積水竹筒內產下一批又一批的卵粒。   短短幾個月時間,我親眼目睹艾氏樹蛙雄蛙守護蛙卵,不離不棄的護子畫面。在多風的日子,也曾看過四、五隻艾氏樹蛙爭搶同一個竹筒的景象。有時,還會出現不同批卵粒,在同一竹筒內先後孵化,造成蝌蚪吸食卵粒的情形。這些野外觀察經驗,讓我這個門外漢對艾氏樹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沒有心動,就沒有行動!」若不是翡翠樹蛙的意外造訪,我不會曉得這片山林地有數不清的綠色寶石;若不是艾氏樹蛙的大駕光臨,我不會瞭解牠們特殊的撫育行為,而這一切都是拜簡易棲地營造之賜。原來棲地營造沒有想像中困難,也未必要花大錢。只要有一顆尊重生命、師法自然的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守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天使。       【宜蘭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看見在地的守護力量~宜蘭分會 保安林採礦國土保衛戰 宜蘭不可消失的濕地~五十二甲溼地  

看見在地的守護力量~宜蘭分會

2014-03-13

文、圖/楊仁章(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專員,自然名:汪將) 記得荒野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曾經比喻經濟開發案就像九頭怪獸,砍掉一個頭又冒出兩個頭。即使是在以環保立縣的宜蘭,仍舊看的到九頭怪獸蠢蠢欲動的身影。回想初到宜蘭服務時,比起台北的紛紛擾擾,好山、好水、好風情的宜蘭總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但在人們過著悠閒樂活的日子時,貪婪的魔爪仍舊無情地伸向宜蘭。開始有財團覷覦美麗的山水風情,想以合法掩護非法的手法,肆意掠奪屬於民眾的公共環境。但令人感嘆的是,本應捍衛民眾權利的地方政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任魔爪肆虐。   在宜蘭陽明附醫有15棵老樟樹,從日據時代就開始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這群老樹不單單只是老樹,更是在地民眾回憶與文化的搖籃。但市公所卻憑藉著一紙公文,來自民國60年不合時宜的都市道路計畫,將這群老樹送入名為樹木銀行的墳墓,在需要寧靜的陽明附醫校區開闢一條道路,硬生生將校區一分為二。有一群互不相識的網友,在網路上發起一連串守護老樹的行動,透過大夥輪流在老樹下值班守護、發起聯署簽名、舉辦音樂活動、四處奔走尋求更多夥伴的協助。在2013年11月初完成列管老樹,在今年1月28日完成公告,創全台首例將陽明「宜蘭醫院樟樹群」登錄文化景觀。   反觀在美麗的外澳海岸,佇立著一座與當地風景格格不入的白色宮殿,宮殿的周圍築起一堵高牆,不但隔絕了人們與海岸的關連,更阻斷了孩子們上下學安全的路,迫使孩子們必須沿著圍牆邊,冒著生命危險在疾嘯的車陣中行走。當地的民眾組成「守護外澳海岸聯盟」,發起聯署、四處遊說有力人士、號召更多的夥伴加入、向政府陳情訴說。此案至今已纏鬥一年多,就在大夥已經漸漸力不從心時,案情終於有了起色,各家媒體紛紛報導、關注,荒野保護協會也投入了協助的力量,但因此案已送至中央單位審查,需要與之抗衡的對象力量非常強大,這是一場需要長期奮鬥的戰爭。   在台灣,環境保護的道路上佈滿了荊棘,需要更多的夥伴齊心合力,而這股力量還不夠強大。如同荒野榮譽理事長李偉文的文章述說:「跟不上大夥步伐的人可能是因為沒有聽到鼓聲,或許我們的鼓聲小了,是否該將鼓聲敲響一點。守護環境,你我有責」。     【宜蘭在地棲地守護相關文章】 保安林採礦國土保衛戰 棲地營造下的樹蛙獻禮 宜蘭不可消失的濕地~五十二甲溼地  

綠色消費 看不見的價值

2014-01-28

文/楊正字(荒野保護協會管理部專員,自然名:漂流木)圖/荒野保護協會 不知道您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小小的硬幣就在我們消費過後,它會以什麼樣驚人的冒險旅程,來決定小硬幣這一生所擁有的生命意義呢!某一天我滿心歡喜地買了一個名牌包,那是我辛苦工作用來犒賞自己的禮物,噹一聲硬幣進到店家的收銀機,轉啊轉進了通路商口袋又流到了產品公司的戶頭裡,唰一下到了製造商那裏又往原物料商那兒滾動,然後它在一個開著巨大怪獸的人的口袋裡,剷平了森林、汙染了河川,只為了換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然後從我口袋出去的那小小的硬幣,居然被視為破壞環境的兇手之一。哎呀!這應該不是我的本意吧!這枚小硬幣是不是可以有個不一樣的選擇呢? 非營利組織跟營利組織的消費行為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一樣,但我們更在乎的不是成交後的金錢交換,而是我們所倡議的精神能否落實到義賣品身上,消費者如果能因每一筆成交完成更具內涵的行動,那這筆交易的意義價值上就有了不一樣的轉換!荒野保護協會透過義賣品來募集環境教育和棲地守護的基金,再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這是荒野成立以來一直堅守的宗旨,也是我們義賣品推出最想換得的目標。 所以在義賣品身上我們也注入了很大的心血,盡可能落實搖籃到搖籃的生產策略,確保產品在生產過程不會給環境帶來負擔。跟商業考量不同的地方乃在於我們不會為了壓低成本運用價格戰來打擊市場,而是期望認同荒野理念的朋友,在眾多商品的選擇下會願意從我們的市集尋找合適的產品來使用,這等於是給了我們實質的回饋,讓我們更有能力去影響更多製造商加入改善製程友善環境的目標,也達成了我們環境教育的目的! 如果某天我們拿的袋子都是透過寶特瓶回收再製造的產品,如果某天我們穿的衣服都是重視生態效益的廠商所生產,如果某天手上拿的手機不再是高污染的製程,惱人的工廠汙染事件不再發生,那我們現在所推動的商品,您所認同的理念,是不是就更有意義了呢! 當您決定投下這枚硬幣從荒野換取一個義賣品時,那這枚硬幣將踏上一段美好的旅程,噹一聲進到荒野,滑過志工和專職們溫暖的手心,鼓勵了優良廠商繼續從事綠色生產;引領著大夥往自然邁進,最後化成一平方英吋的小土地,它會是大葉楠成長的溫床、是梭德氏赤蛙歇腳的中繼站、是四斑細蟌飛翔的基地。

走過大山背水梯田2013年

2014-01-28

文、圖/許天麟(新竹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一、緣起: 2008年起大山背青蛙調查,2009年起幫青蛙過馬路,五年來和大山背地區培養深厚情感。2012年與南埔社區合作成立南埔穀東會,經過一年的田間紀錄,對水稻田的管理有初步的概念。2013年初,透過豐鄉村長林進樟先生的引薦,向大山背地主林水來先生租下休耕十幾年的水梯田四分。   二、現況困難點: 山上從事梯田耕作成本高,從整地、插秧到收割,需要極高的成本。由於地勢關係,使用機具成本甚高;有時因缺水或天寒,水稻不易收成;山區生態豐富,間接影響收成,例如2013年第一期結穗後,出現大量白腰文鳥啄食稻穀;第二期,山豬數度將水稻伏倒。2013年一二期均花費137天才收割,相較於竹北相同品種水稻只需120天。   三、2013年的經營方式: 引溪水灌溉,將兩分稻田改為水稻田,第一期於3月17日插秧,137日後於7月31日收割,每位穀東各分得3公斤的米。緊接著於8月7日二期插秧,137日後於12月21日收割。第二期水稻田因山豬來玩耍及氣溫比往年提前降低,收成比一期還低,烘乾後僅136公斤,再請田守喜先生去殼碾米後,每位穀東僅分得約一公斤的米。   另外兩分地,挖了三個水生池,其中一個種植茭白筍,其餘兩個則種植台灣萍蓬草等水生植物。茭白筍於9月22日後陸續採收,因未施肥料筊白筍體型明顯較小,但充滿山中日月精華,甜份及營養份甚高,每位穀東分得三小根茭白筍。   並且旱作嘗試種植黑豆,可惜此次黑豆栽植失敗,僅收成3公斤左右,因數量太少無法平分,所以打成黑豆漿,於農事體驗及周年慶時供大家飲用。   在這裡我們提倡「友善耕作」,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不毒害也不捕捉鳥禽等動物。並「自製肥料」,蒐集豆渣、米麩、市場剔除的蔬果,讓微生物在自然中分解,變成作物的天然養分。   四、水梯田的生態: 自從稻田引水後,附近生態也跟著活絡起來,澤蛙來產卵、蜻蜓來下蛋,水稻田裡有了蝌蚪、水蠆、龍蝨、紅娘華、仰泳椿、水蚤,當然也出現了強勢外來種福壽螺。茭白筍田附近蛙類更是多樣性,友善的環境讓更多青蛙前來繁殖,我們發現了小雨蛙、日本樹蛙、白頷樹蛙、台北樹蛙、澤蛙、拉都希氏赤蛙、梭德氏赤蛙、長腳赤蛙、黑眶蟾蜍、面天樹蛙等。   五、體驗活動: (1) 每周六辦理穀東農事體驗活動。 (2) 承接公司員工體驗活動:2013年5月25日群創志工農事體驗、2013年6月22日聚陽實業員工眷屬水梯田巡禮、2013年10月29日竹大附小家長讀書會水梯田巡禮、2013年12月21日群創志工收割體驗。   六、生物調查: 兩棲類動物調查,2013年1、4、7、11每月各兩次,共八次於水梯田調查青蛙。   七、媒體報導: 2013年11月03日,聯合報地方新聞報導「看米怎麼來 穀東到大山背種田」。   八、2014年展望: (1) 大山背水梯田管理團隊夥伴鄧智光,將於大山背山腳下橫山頭份林,承租5分稻田,將原地主過去慣行的傳統農耕改為友善耕作,讓友善環境的耕地更擴大。 (2) 新的一年我們更關注於作物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仍維持水稻田兩分,擴大筊白筍田面積,在第一期栽種時,將原黑豆田改種植花生及玉米,提高作物更多樣。另外留一塊試驗田,由管理團隊試驗種植各式蔬果,一方面為了了解作物的適應情形,另一方面讓管理團隊學習與土地及作物的相處之道。 (3)  3月至10月份,每個月將辦理一次夜間觀察活動,帶領穀東及民眾體驗水梯田的豐富生態,並贈送每穀穀東夜觀卷4張。 (4) 每個周末舉辦穀東農事體驗,歡迎穀東於周末活動期間來水梯田走走,享受大自然無盡的饗宴。 (5) 開辦農村學堂自然觀察班,傳遞友善土地種子給更多的民眾。    

幫青蛙過馬路成果發表會紀錄

2014-01-28

文/李珈瑜(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員,自然名:小青) 圖/林宏文(新竹分會24期解說員,自然名:豆豆)   為了保護繁殖季的梭德氏赤蛙,自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與橫山鄉在地的豐田村,在十月號召村民與各地志工一同幫青蛙過馬路,並在2013年試驗了生態廊道的可能性、蝌蚪卵塊調查、護蛙故事繪本製作等。成果發會在2013年12月28日下午1點於橫山鄉南昌宮舉辦,由荒野新竹分會長劉月梅主持帶領分享歷年調查成果,大山背定觀組長鄧雲棟來回顧歷年成果,廣邀各地關心護蛙的夥伴、專家學者與在地村民共同交流與分享,討論未來營造社區自然生態環境並帶動社區發展共同維護梭德氏赤蛙棲地生態。   成果回顧自2008年開始,新竹荒野兩棲調查團隊也選定大山背為定點調查樣區,每年四季在此進行兩棲資源調查,瞭解當地環境與兩棲資源之狀況與變化。歷年調查,大山背地區之蛙種約有16種,佔臺灣蛙種二分之一,兩棲資源豐富。繁殖季屬於「猛暴型發生」的梭德氏赤蛙,是山林與溪流環境的蛙種,由於其集中從山林遷徙往溪流繁殖的特殊習性,過程中面臨的危機包括道路、護欄及溪流之水泥護坡。   近幾年持續觀察,梭德氏赤蛙出現的時間、數量與分佈狀況,每年皆有差異。由於周邊棲地環境不斷改變,對青蛙所造成的影響難以評估,在調查資料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對當地環境提出一個合理有效的改善計畫。因此2012開始與林務局合作希望對梭德氏赤蛙的行為習性、分佈熱點等有更精確的瞭解,做為後續保護措施之依據。2013年首度測試了動物通道試驗,減輕森林與溪流間的阻隔,使梭德氏赤蛙能自力完成遷移性的生活史,架設生物監攝器材於現有涵洞,雖然沒有拍攝到有蛙通過涵洞,但意外發現有很多動物會利用涵管,如紫嘯鶇、鼬獾、蝙蝠、蛇類等。期望之後能針對問題做後續調整。   到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不僅僅是關懷環境、愛護生命的表現,更是重要的生命教育,幾年的持續與累積下,引發越來越多來自各界的關注,在「幫青蛙過馬路成果發表會」上,看得見夥伴們關注自身的環境、用心的聆聽成果、溫暖的分享感動。    

邁向非核亞太-第十一屆亞太非政府組織環境會議記行

2014-01-28

文、圖/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 由日本環境委員會發起,兩年一度亞太地區環境公民團體的盛會—亞太非政府組織環境會議(Asia-Pacific NGOs'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 APNEC),本次於2013年的11月1日至4日在韓國全州市舉行。此次會議乃為第十一屆大會,亦為福島事件後的第二次會議,因此大會以「非核亞太」為主題,邀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地的核能與能源政策監督團體,分別就核能安全、核廢料處理、福島事件現況進行分享。以期能立基於各國經驗,建立邁向非核亞洲的路徑圖。除了核能議題外,亦規劃美軍基地汙染問題、水壩興建對河川的破壞、免於石綿危害的亞洲、環境運動與地方綠色政治等議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本次受主辦單位邀請,由筆者代表於會中就核廢料的危害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將簡述此次大會中核能議題的討論重點,以及簡要彙整本次大會宣言,掌握當前亞太地區各國關注的環境議題。   福島核災與能源轉型 雖距離311東北大震已兩年多,但福島核災的影響仍持續擴大。如此次會議,邀請福島當地的「福島保護孩童免於輻射威脅行動網絡」(Fukushima Network to protect children from  radioactivity)的代表,說明日本官方在福島當地輻射劑量的監測方法,以及後續應變策略上的疏失,如其指出官方的監測儀器放置在鉛管之中,因此低估了輻射劑量。該組織以自己的儀器進行輻射量測,繪製福島市輻射熱點地圖。並發現學童於核災後,因缺乏運動導致肥胖比例增加,就依據其量測結果找出安全區域,並將鑑別結果提供給學校老師,使其可帶當地學童在安全區域內活動。而原子力情報室的代表,彙整國際相關調查結果,說明福島核災的跨境傳輸影響,更強調因福島核災有80%的輻射外洩至海洋,因此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應持續關注。自福島核災後,各國的公民積極推動反核運動,發現即使是仍持續發展核電的國家,亦有許多大規模的反核行動,推動該國的能源轉型。日本方面,新成立的原子力市民委員會,在本次會議上說明「非核政策大綱」(脱原子力政策大綱)及其推動方式。其提出的政策大綱包括對福島核災的整治與賠償建議、日本核廢處理政策、邁向非核過程中原安管制制度以及電力市場應進行的調整等,舉辦一系列的市民論壇,徵集各方對此大綱的意見,並將每年公布評估報告,檢驗日本在各項政策上的執行進度。   南韓能源政策剖析      台灣近期在討論核電議題時,官方常以南韓仍大力發展核電作為案例,試圖灌輸民眾若台灣放棄核電,產業競爭力將大幅度落後南韓的迷思。但於本次會議上,從南韓各公民團體的報告中,可見到兩國間在能源政策上的共同盲點。本次韓國非核社會行動聯盟的代表,在分析該國的能源政策時,指出該國有高估未來能源需求與工業電價過低等問題。而官方雖於最新的能源基本計畫研擬中,宣示未來要降低核電佔比,但依據南韓團體分析,在未抑制能源需求成長幅度下,調降後的核電佔比只意味著,目前規劃中的六座核電廠全數都將興建,並未有具體的進步性。除了核電以外,近期南韓於另一重要的抗爭行動,為密陽市輸電塔抗爭計畫,當地居民甚至以自焚表示反對。而南韓能源正義行動網的代表於大會上,與各會團體說明當前的抗爭情形,南韓綠色和平組織的代表更指出,此事件讓政府與社會理解到,大型集中式電網將會引發的社會衝擊。因此在該國的能源基本計畫中,首見將發展分散式電網,列入未來的能源政策發展方向。   台灣反核經驗的分享 在筆者的報告中,台灣用過核燃料棒池儲放密度過高、乾式儲存場設置爭議、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選址過程等案例,說明核廢料所衍生的財政負擔、環境與安全風險以及社會不正義等三重損失。另於報告中強調,台灣官方與台電於低放選址的文宣中,常以日本與南韓的例子,說明大眾無須憂慮核廢處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而是需面對此類偏頗性的資訊,筆者於報告中建議亞太各國的環保團體應強化資訊的交流,方能夠有效因應官方此類作為,方能建構一非核的亞太地區。   永續亞太的展望 基於與會各國所提出的觀察與分析,本次大會最終提出:非核亞洲、保護生態系以及生態多樣性、免於石綿危害的亞洲、美國軍事基地污染情形的揭露,將有害物質對健康的影響最小化及文化遺產的保護等內容的全州宣言。此宣言可作為理解亞太地區各國環境問題的切入點,更是各國團體共同為永續亞太奮鬥的起點。    

環保、永續、與醫師社會責任

2013-11-19

  文、圖/錢建文(台中分會合歡山定點解說員、推廣講師,自然名:心宿二)   在今年第一個颱風「蘇力」剛登陸後不久,週六的清晨我開在高速公路上趕去醫院看門診,聽著路況報導的主持人說,希望這個颱風:「快滾」。幸好如同主持人的期待,蘇力並沒有給台灣帶來太大的災情,週日台中又恢復間歇性的艷陽高照,大地上的萬物因颱風得到滋潤,空氣也因颱風而洗滌,使位於台中盆地東部邊緣的中央山脈細節看得更清楚。然而,我們需要那麼厭惡颱風嗎?颱風造成的災害,是天災還是人禍?若沒有颱風,台灣又會如何?這些問題,都因為我在三年前參加了荒野保護協會得到了不同的眼界與解答。   我從小的重要家庭活動之一,就是全家去登山。荒野這個團體,也聽過很久了。三年前得知荒野台中分會要舉辦一年一度的「解說員」訓練班,與內人商量,抱著想深入了解生態後能帶著自己的小孩去認識大自然的動機,就報名參加了。幾個月的課程結束後,又緊接參加「推廣講師」訓練班,同一年中完成兩個訓練課程,接下來也買了許多相關書籍來閱讀,又參加了合歡山定點觀察組,做了許多次的推廣演講,因此獲得許多以往不曾有的知識、技能與情意。   參加荒野之後,所得到的重要的心得之一是:地球暖化,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是當代全世界人類所面臨的主流議題。因此聯合國近幾年來,連續制定了「生物多樣性年」、「永續發展年」和「森林年」等活動與口號。每個時代的人類都面臨不同的問題,在個人的精力與壽命都有限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要致力於主流議題,才能發揮生命的最大效能。   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這些主流議題,在台灣更加重要。理由是台灣的生態與地質都很特別,被列入全世界最容易受到天災威脅國家中的第一名。從地質史來看,年輕的台灣在很短的時間內自海洋下快速隆起,小面積中大量的高山卻是由很脆弱的沉積岩所組成的地質,在過去能維持高聳的山頭就是由於台灣在霧林帶有大片的檜木森林形成了一層「金鐘罩」,千年檜木的主根如同天然地錨將脆弱的大地牢牢地抓住。然而此一金鐘罩已經幾乎被破壞殆盡,幾十年前砍伐之後所殘餘的天然地錨也到了腐爛的時候,加上中低海拔大量開發種植蔬菜,茶園與民宿,造成水土保持不易,每逢大雨就形成土石流,淤積水庫,甚至家毀人亡。夏季是中南部台灣的旱季,若沒有颱風帶來雨水,台灣就不可能保有現在的森林,無法維持現有的地形,也無法養活這麼多人。過去颱風帶來的豪雨可說是上天給台灣的恩賜,但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因漢人的短視,每當颱風來臨,就要開始擔心山林的崩壞與土石流的災害。   台灣的環保團體有很多,各司其職,有在「前線」作戰的,也有在「後方」做基礎教育,試圖改變人心,改變消費主義,從根本來解決問題的。荒野就屬於後者,因此成員有許多屬於社會上「溫和」的「中產階級」,包括教師與醫師。荒野的創辦人之一李偉文先生是牙醫師,現任的賴榮孝理事長「阿孝」,是之前五股國中的數學老師。在每一個荒野推廣演講的教案最後,都有提到阿孝老師的故事,他說自己在參加荒野之後,才認識到台灣的生態之美,才觀察到自己的校園之美,如同打開了「自然之眼」,看到了許多以前視而不見的美好事物。我想這也是所有荒野人的共同經歷。     個人參加荒野之後,不但如同阿孝老師打開了「自然之眼」,也打開了「社會之眼」。原因是我開始關心台灣的環保議題,觀察了政治人物的言行,也思考了許多台灣政經發展的根本問題。尤其是參與了反對國光石化的運動,有機會接觸基層民眾、學者專家、地方政治人物、到最後進到總統府會見馬總統。在長期觀察政治人物的決策與處理問題的手段之後,覺悟到在民主的社會中,若沒有如同先進民主國家的許多關心公眾議題的公民,最後決定政策的,常常就是因為關心自身利益而不斷向政府施壓的財團。這和台灣許多其他議題相同,包括醫療與健保問題。   或許剛開始加入荒野的動機是屬於「不務正業」,但現在體悟到,環保與健康息息相關。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造成台灣癌王-肺腺癌的主因,土壤與飲水中的塑化劑包括戴奧辛,也可能與大量的乳癌與不孕症病例的上升有關。還有許多文獻,探討因為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而台灣氣溫上升的程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若改善環境,就能減少疾病,減少健保支出,挽救醫療崩壞。因此環保是當今最重要的公共衛生中的初級預防的工作,也是所有醫師的社會責任,尤其是負責環境汙染的「易受感族群」的健康的醫師,包括兒科,婦產科,心臟科,胸腔科與腫瘤科醫師們,為了大眾的健康,應該要多了解與倡議環境保護的議題,才算符合醫師的專業素養。   荒野是我參加的第一個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後又相繼參加了「彰化醫療界聯盟」,也和許多醫師朋友們共同創立了「醫勞盟」。在成熟的民主國家,誰是執政黨並不重要,因為NGO才是主導社會的關鍵力量。經過荒野的啟蒙之後,我也意識到如同麥可•桑德爾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所作的結論,社會共善才是邁向正義之道。因此相對於社會多數勞工,我們屬於相對行有餘力的醫師族群,就須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參加NGO團體使社會更完美。期待在荒野能遇到更多同業與校友,大家一起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與人民健康而努力!  

守護高美溼地的社會參與~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的強勢入侵與移除行動

2013-11-19

  文、圖/蔡志忠(台中分會高美溼地組組長,自然名:大頭茶)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物種在自然分佈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的引進,在當地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態體系形成自我再生的能力,給當地自然生態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其中溼地環境面臨了一種強勢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這種植物為目前全球造成溼地陸化的最佳植物之一;因此,位於台中的高美溼地,國家重要的溼地之一,卻也是互花米草生長面積最大且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因此,台中分會自2013年起透過與許多個公私立的機關團體,分工進行高美溼地互花米草的清除活動,讓中部地區更多參與者了解溼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的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預防台灣沿海溼地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一、 互花米草的特性與入侵高美溼地的危機 台灣的溼地環境,長期被忽視而面臨許多重大的開發危機,自2006年之後,在台灣西海岸所剩不多的溼地環境,面臨了一種強勢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生長,這種植物為目前全球造成溼地陸化最佳的植物之一,甚至名列前茅,有鑑於此,自20世紀初期被引進美洲西部、澳洲、紐西蘭及亞洲的中國大陸沿岸廣為種植,其中中國大陸更將沿岸一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廣植互花米草,導致目前中國大陸的互花米草生長面積已達20萬餘公頃,每年花費上億元的人民幣經費進行研究與移除,然效果均不彰,對海岸溼地生態形成幾近毀滅性的災害。有鑑於此,台灣自2006年起陸續已於新北市的淡水河口、苗栗縣的後龍溪口、台中市的大甲溪口、大安溪口及大肚溪口、彰化雲林的濁水溪口皆已見分布,而又以金門地區的海岸線最為嚴重,目前幾乎北面沙灘溼地均已淪陷。   圖一、互花米草在全球各地的族群擴增速率   從圖一可知,在中國大陸的研究了解互花米草的族群擴展是以指數型的成長再進行族群擴展,因此於入侵前幾年的擴增速率較慢,是最佳的移除時間,待過了這段時間後,倍數型的面積成長,屆時就會就會形成當地生態就剩下互花米草的單一物種生態系,對當地的溼地上的底棲生物同時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回顧我國互花米草的來源,主要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強勢外來植物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因其促淤造陸和消波護堤作用顯著而被許多國家引入,中國大陸於1979年開始從大西洋引入互花米草,原作為護灘固岸植物,但因生長快速,從天津至廣西沿海灘地已幾乎淪陷,面積估計有20餘萬公頃。因為地緣關係,金門地區首當其衝也遭受互花米草強勢入侵與迅速擴散,造成大面積的危害,其溼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正受到嚴重威脅,近年來更登陸台灣本島地區由北往南如台北淡水河口、苗栗後龍溪口、台中塭寮溪口與高美溼地及彰化大城、漢寶溼地等西海岸溼地亦陸續發現互花米草族群,大致呈零星分布,惟在高美溼地已形成大量群聚的族群,目前粗估互花米草危害面積已超過7公頃以上,是為台灣島上生長面積最大的族群,參閱(圖一)的台灣鄰近地區同為島嶼形式的崇明島為例,其島上所生長的互花米草族群擴增速率大約在10年內就會進入臨界點,一旦跨過臨界點,其族群生長面積的指數型成長(倍數增加)便成為一種嚴重的溼地生態危害的,而高美溼地目前的互花米草族群擴散面積應已屆臨臨界點,亦即若再繼續忽略不予進行移除的結果,就會像中國大陸的海岸溼地一樣,就算未來投注10倍到100倍以上的經費與人力,所能移除的成效亦相對有限甚至無效。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主要是防範未來互花米草演變成為另一種小花蔓澤蘭如同綠癌般地侵蝕著台灣自然生態,造成台灣溼地生態環境的重大生態災害及降低溼地生物多樣性的危機,由現今每年10月許多 縣市政府謹訂為「小花蔓澤蘭」的移除月即可知這樣的災害一旦造成,便需要用很長的時間來進行移除與復原,且其成效目前亦相當有限。   故為避免互花米草其族群在台灣溼地擴大而形成另一種溼地的綠癌外來種,尤其高美溼地目前是全台生長面積最大且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屆時不僅台中市唯一的珍貴溼地的消失,高美地區漁村文化更面臨完全的喪失,尤其高美溼地、後龍溼地、芳苑溼地等目前均列入國家重要溼地,而高美溼地更可能列入國際級的重要溼地生態,故這些地區目前均有互花米草的生長,在「溼地法」已通過的此時,保存溼地生態,讓台灣溼地能免於消失甚至生物多樣性減少,「預防性的生態災害防救」相對就更重要,在此時投注的人力與經費均不須太多便可獲得未來很大的成效。自2013年起,台中分會透過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灣省野鳥協會、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環保署及教育部等許多多個公私立的機關團體,分工進行高美溼地互花米草的清除活動。期待在2014年,透過舉辦清除全台互花米草生長面積最大的高美溼地,讓中部地區更多參與者了解溼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的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來預防台灣沿海溼地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因此移除互花米草除了可以維持海岸溼地生物多樣性以外,更重要是維持中部清水海岸平原居民的生活品質,避免最後溼地陸化成為沙丘環境,釀成沙塵霾害,造成當地居民成為生態災民,因此與當地居民合作亦是本組相當重視的一環。   二、 高美溼地移除互花米草工作假期的社會參與 原則上,本會所舉辦的『高美溼地移除互花米草工作假期』自102年6月以後,已確認每月第三個週日(暑假期間會略有調整)定期舉辦,配合每日的潮汐變化,再決定當天工作假期確定時間是早上或下午,有時也會因潮汐無法配合,而調整週次。當月行程與其他說明會同時公佈在FB社團(社團名稱:荒野台中高美溼地組),目前已有社團成員117位 ,歡迎各分會的夥伴持續的加入。   (一)、【高美溼地棲地守護工作假期的行程】  1.高美溼地集合,個人整裝--(集合點在高美燈塔前的停車場)  2.進入高美灘地(分組進入,依人數分組)  3.工作假期開始  4.準備上岸  5.清洗裝備後解暑小點心(請自備餐具及碗筷)  6.當天工作假期結束~賦歸   (二)、【高美溼地移除互花米草作業流程】 為完全根除在高美溼地的互花米草族群,目前擬定執行策略以『連續割除法』+『人工挖根法』+『持續監測法』的三步驟來巡迴的推動: 步驟一、『連續割除法』:主要任務以割除互花米草的地上植株,僅保留從根部算起約10公分的植株高度即可,以方便步驟二有可識別的植株生長範圍來進行挖除根部的工作。   互花米草植株的生長週期約三個月即可開花結果,加上每年6月~11月主要為互花米草的開花期,故採用『連續割除法』的方式,一方面主要盡量抑制互花米草的開花量及結果量;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步驟二的施作,讓步驟二可以完全以挖除互花米草的根部為主要任務。 步驟二、人工挖根法:主要任務以挖除以割除的互花米草的根部為主,執行人員由台中市政府專門僱工來執行。 步驟三、持續監測法:主要任務由社團成員及社區居民和里長共同執行,在已挖除根部的生長區域標竿定記,未來每2~3個月巡迴監測一次,一旦發現有新生長的互花米草,當場挖除之,以絕後患。   (三)、【移除外來種互花米草】工作假期的成效:  1.減輕僱工的負擔:目前由市政府雇工當地社區阿姨負責挖根的工作(上述步驟二),而本工作假期僅負責割草,讓市府雇工的阿姨們只要專心挖根即可。互花米草割掉之後,需於三個月內要挖根去除(因互花米草的生長周期約三個月)。減少雇工的搬運量,讓雇工工作效率更高。  2.防止開花:互花米草每年7月~11月是開花期,定期刈割短株就可以抑制開花植株。  3.對於在地人的意義:守護雲林莞草(明星物種),目前是全世界分布的最南界(屬於世界級的國寶喔!),而在雲林莞草上則可見紅蟳的窩、鳥窩等,對於當地亦是有經濟價值的。  4.防止溼地陸化:因為互花米草的根系像菜瓜布,連螃蟹挖洞都沒辦法,其區域會純化成互花米草,甚至陸化,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驟降。   (四)、【工作假期設定】 1.頻率:預定每個月一次。建議運用星期日的時間,暫定為每月第三週的星期日。 2.時間: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日,但視活動當天的潮汐時間而定。 3.主要窗口:FB社團名稱:荒野台中高美溼地組,或洽台中分會。 4. 人數及對象:每次人數限制以80個人為上限。 5. 操作流程:每次前15分鐘可以先說明,初始動機及蘆葦與互花米草的辨識   圖2、蘆葦與互花米草的辨識   另外本課程也要負責立桿辨別工作區域。而工作時間約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溼地走路困難是平時耗能量的三倍、彎腰難持久)。 6.參與名單的寄送:需要15天前就要送本周次參與名單給與台中市政府。 7.單位連結與社區資源運用:本課程未來將負責學術紀錄的部份,累積經驗產生價值。省鳥會負責與台中市政府的聯繫;台中分會負責常態性的志工服務,彼此互相協助創造多贏的面向。推估如此配合,至少可以再推動五年至七年內可以將高美溼地的互花米草完全監控其族群,而此案例府也可變成典範,供其他縣市參考。 8.各分會若有興趣一同來移除互花米草,亦可先預約欲參與月份的工作假期,可先保留名額。(因每場以80人為限,國中以下孩童不能申請進入核心保護區內)    

淺談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蛙類調查

2013-03-05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4年11月1日起,正式認養隸屬於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之富陽自然生態公園(408號公園),這類由民間團體與企業共同認養、並於園區進行教育宣導與人員培訓等工作的推展,在台灣實屬難得,亦不失為未來民間團體與公務機關合作的一種良好的示範。但是認養後,我們如何對外說明經荒野認養的土地會變得更好?又如何清楚認養後土地的轉變情形?更直接的問題是,我們對所認養的這片土地瞭解多少?   就在這樣的理念下,保育部與台北研究調查小組(以下簡稱「研調組」)在多日的籌劃中,結合了富陽解說定點組資深解說員與台北研調組成員,共同攜手組成一個實驗性質的「富陽研調小組」,開始進行富陽公園內長期調查工作,同時這也是荒野、甚至台灣少見單純以志工為主,並以系統化方式進行長期調查作業,而這樣的運作經驗也將作為荒野後續認養或託管其他土地之參考(註)。   通常志工聽到「研究調查」此類詞句時的反應直覺是件瑣碎且技術性高的工作,並開始不安的自問:「我們做得到嗎?這太難了吧?哪有時間?」,但是這樣的疑問大多是在不清楚調查目的與方式時所產生,事實上,無論是調查難度或高專業儀器,荒野目前仍無法執行或購買,反倒是基礎、必須又簡單的調查工作,只要親身參與及實際操作,掌握重點原則之後,調查作業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困難,甚至有時比夜間觀察多了許多趣味。   首席當先  嚴謹低調     由於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首席明星物種為「台北樹蛙」,剛成軍的小組初期先選定園區內台北樹蛙「每月分佈狀況與棲地使用情形」進行調查,搭配「蛙類資源普查」項目,在眾人研討確認方向後隨即著手行前準備工作,包含公園調查路線的勘查,將園區劃分區域與設置調查路線並製圖,現場安裝溫、溼度計,設計製作紀錄表格,添購器材,並於調查前進行調查工作說明與現場器材操作說明教學等。   一切就緒後,往後每月第3週的週六傍晚,不論晴雨,調查組員均出現於園區入口,集合完畢後隨即展開蛙蛙家族大搜查行動。人員區分為:1.記錄手1員,負責物種、數量、行為與物種狀態(卵、蝌蚪、幼蛙、成蛙)的資料登錄;2.測量手1員,量測水域溫度、溶氧與酸鹼度的變化,再利用土壤檢測計紀錄土壤的溼度百分比與酸鹼度獲得本區的環境背景數據;3.其餘搜查員則讀取溫、溼度與蛙類資源的搜尋。而為了記錄的準確性、一致性與降低調查活動的干擾,原則上每組人數限於4至6人,以固定路線、固定調查時間及固定人員進行9區的調查紀錄;此外,為避免入園遊客有樣學樣或招致非議,除了僅搜查員能進入非步道區範圍外,另安排紀錄人員身穿「富陽公園保育志工」背心,協助向入園遊客說明宣導,倒也意外地讓許多當地民眾成為富陽守護志工,甚至參與調查工作。   夜晚在飛鼠準時上班的叫囂聲中展開行動,大夥兒紛紛將個人的行頭戴上,陸續拿出一支比一支炫又亮的特製手電筒,帶著相機、記錄本、土壤及水質檢測設備,依照設置的調查路線,就此開始以目視法、聲音辨識法與翻尋法來比賽看誰找到的蛙類比較多;而對蛙類不熟悉的組員藉由每次的調查,跟著鑑定能力較佳的組員慢慢增進物種的辨識能力與訓練眼力,就這樣一邊找一邊學,你一言我一句完成資料的紀錄。但由於園區內物種豐富,再加上荒野夥伴「蟲來瘋」的天性,常讓單純的蛙類調查變成了園區物種尋寶大賽或攝影隊外拍活動,不過只要在調查原則及達成工作與數據的收集之下,這樣另類的漫遊於園區之中,感受夜晚的富陽成為一種難得的樂趣。   調查之外的意外發現 藉由組員每月累積的數據,統計整理後將累積成為有價值的資料,包含富陽蛙類名錄與各蛙種出現週期及區域外,也可經由定期且長期的調查獲得以下幾種發現: 1.不曾記錄的少見物種(如特有種宮崎氏澤蟹); 2.聽說曾經出現的物種(如水池區出現野放的外來種牛蛙與巴西烏龜); 3.已不出現或不曾存在的物種(如傳說翡翠樹蛙曾於園區出現但仍無紀錄)。   這些資料在未來都能幫助我們瞭解認養後園區的生態狀況,進而監測園區的生態變化(如台北樹蛙於園區內的分佈狀況與棲地使用的情形),而這些累積的資料更可作為下階段持續認養及園區規劃、棲地管理,乃至於解說教育之使用。   而實地的調查往往也能發現一些意外的收穫,甚至改變對於園區環境的認知,以台北樹蛙為例,繁殖期集中在冬天進行,成蛙會遷移至水域附近(依區域不同,主要於11月至隔年2月),依此習性判定其繁殖區域應該位於「人工水池區」,但在某次勘查時,於更上游一處人工建物內發現蝌蚪與幼蛙,數量相當驚人,調查員笑稱該區有如蛙類托兒所或是製造中心一般,原來該處才是這附近最重要的繁殖地,這樣的發現改變了原本預定的調查路線與記錄表,而台北樹蛙在人工環境下的生存方式再次證明老掉牙的電影名言:「生命會自行找尋出路!」   夜間調查  首重安全 夜間調查趣味雖多,但調查人員的安全仍是首要考量,除了園區土地溼滑、蚊蟲多之外,也得時刻注意蛇類出沒,因此調查工作的安全防護格外重要,不僅是長袖衣物與帽子,還得腳穿長統雨鞋。而除了注意園區內作業的安全,往返途中也要留心,本組召集人因某次任務途中出了小車禍,目前已無大礙,在此僅以本段落提醒組員「安全至上」及祝福召集人早日痊癒。   調查上軌道  朝多元發展 富陽的蛙類調查至今已上軌道、持續進行中,然而園區內另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溪溝生態卻無相關資料,研調小組經勘查後決計展開溪溝調查,將利用簡單的器具與調查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未來的變動將視需要與本組人力(最重要的是志工意願與興趣)安排其他調查項目。   如此純以「志工」進行調查研究工作本身也存在部分無法掌控的因素,如志工專業度不一、設備不足、人員斷層(如長期出差或離職)、配合時間不固定,再加上調查方式與形式多元等因素,順利與否端看初期設定此調查規模的大小與調查形式的拿捏,但也大多能克服,只要選擇適用的調查方式並邀請專業講師進行訓練,降低調查人數需求,提高人員調查能力,均能以較基本簡單的方式來獲得可用數據。   研調小組開始調查至今已將近一年,雖然與富陽組合作的調查作業屬實驗性質,但一年下來的資料數據及建立的「棲地履歷」卻已成富陽公園珍貴的園區資料,未來仍將持續累積數據與調查經驗,以供園區或荒野未來管理棲地之使用。   感謝這段期間協助富陽調查的每位夥伴,犧牲假期與鮮血(餵蚊子),付出熱情與心力,另有許許多多不知名、不具名的夥伴們在每次調查中提供了協助,在此一併感謝:   吳俊達、李慈雯、汪雨蒼 、汪德芬、依玲、林力行、林玉萍、林意玲、政賢、施駿鵬、莊育偉、許惠如、郭水泉、陳貞譁、曾月美、曾家瑜、曾慧雯、楊麗彬、葉威宏、蔡補頭、羅文彬、蘇毓婷(依筆畫排列)   附註:除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外,荒野尚有其他夥伴更早投入於認養地區之調查工作,如新北市五股溼地生態園區。    文╱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棲地研調組組長) 

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

2013-03-05

自然谷原名南何山,土地由三位荒野保護協會會員向民眾購買所有,並於101年6月1日簽訂環境信託,並由荒野保護協會通過許可接受信託。 協會在信託之初,原聘一秘書於谷內協助信託基地之環境教育及宣導事務之聯絡、規劃及執行,於2012年12月,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之業務轉由新竹分會秘書接手,也就是新竹分會負責信託教育基地之保育、教育及調查等工作。   a.保育部分:以維護信託教育基地之生物多樣性為主,盡量減少人為的干擾,維持其原本之生態模式,期待能由原來耕作之次生林漸漸恢復為原始闊葉林之面貌。 b.調查部分:先以蜘蛛之調查為主,並將調查成果以免費解說、攝影展、摺頁或帶隊解說方式,讓一般民眾能共享並感受大自然多元生態之美麗。 c.教育部分:仍以解說教育優先,由解說員協助植物、動物或棲地其他生物之解說。   此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為臺灣第一個信託案例,邀請新竹分會解說員及全臺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能一起來經營此環境信託教育基地,讓此處生物多樣性能夠順利保護,讓經營信託教育基地之經驗能夠分享給將來的其他單位,更希望全臺灣能夠有更多土地能夠真正完整保留給後代,而不是變成零零碎碎的破碎生態系。   目前環境信託的相關活動、保育進度、聯絡資料及訊息公告,都會刊載於「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網頁上,網頁上資料會以信託教育基地的調查記錄、免費導覽、工作假期及棲地經營為主,記錄著自然環境變化及生物種類;而自然谷全記錄則為杰峰所經營的個人網頁,此網頁上活動與荒野保護協會無關。自然保育之路長遠且辛苦,環境信託的業務更是繁雜,期待全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夥伴或支持荒野保護協會的朋友能夠協助「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經營,大家一起在保育路上一起前進,一起努力。   關於「荒野--自然谷環境信託教育基地」相關訊息, 可參考:http://sowtrust.sow.org.tw/ 或洽荒野保護協會sowtrust1@wilderness.tw (02)-2307-1568/(03)561-8255   荒野新竹分會長 劉月梅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