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永續山林

臺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層峰疊翠,高山不少,河流也常在高山起源,沿著山邊流動,將養分及調節因子隨著河流輸送入城市及海洋,山林裡,棲息著許多臺灣的珍奇寶貝,有各式動物、各式植物及其他小型的真菌及藻類等,每個生物都是這個島嶼的珍藏,也是世世代代臺灣人民的珍寶,守護島嶼上的每個珍寶,讓世世代代的臺灣人能與這些生物共享這片土地,「永續」是重要的目標。臺灣生態多樣性高,從高山、城市到海洋,每一種生態系統都具有它的獨特與重要性,也是各式各樣生物的棲息地,守護自然環境,除了守護生物棲息的家園外,也具有調節氣候、淨化空氣及水源、涵養水源及防洪保水等重要作用。因此守護臺灣的自然環境及居住其間的動植物就是荒野保護協會重要的任務之一。環境守護是一個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認識臺灣及守護臺灣的珍寶,讓居住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團體都可以是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成為一個長期關心及實際守護臺灣的行動者。

氣候變遷調適,從你我生活動起來

2014-12-17

  荒野從每年6月夏至關燈,轉換至每年3月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國際倡議行動,至今已邁入第4個年頭。每年4月響應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更已進入第14年。 2014上半年,荒野首次串連地球一小時及地球日兩大國際環保行動,以關注氣候變遷對棲地影響為基礎,籌劃為期三個月地球倡議──「地球在甦醒:從天空到土地」,期望傳達棲地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守護與氣候變遷調適的重要關係,並以親身體驗與深入人群調查的過程,藉由有感活動,凝聚民眾環境守護行動力與政策推動目標。   地球一小時創意夜跑、適應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微行動 今年荒野突破以往地球一小時的形式,結合政府、企業與其他NGO力量,將行動主場從北部地區移至高雄光之塔前廣場及愛河沿岸,舉辦創意夜跑活動,邀請到近800位民眾裝扮為各種自然生物,沿著河水兩岸思考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一同為棲地而跑,並與全球數百萬人一同響應,全球共計7,000多座城市、150多個國家參與地球一小時,全台共減少排放29.8噸二氧化碳。 此外,荒野全台各分會一同呼應棲地、水及節能調適的「適應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微行動」,共舉辦39場講座、48場戶外活動,總計2,500位民眾參與,藉此期待更多異業在各自專業領域上發揮創意、產生調適行動,同時支持荒野長期的教育推廣與棲地守護工作,將氣候變遷的減量與調適觀念及作法,傳遞到家庭、學校、社區、企業每個角落。   地球日:氣候變遷問卷調查與全台同步自然觀察活動 荒野欲了解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做為未來進行棲地守護與環境教育參考依據,今年第一次採行全台大規模「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問卷調查,以及首次地球日的「全台同步自然觀察活動」(註)。前者問卷調查歷經二個月,由全台11個分會招募203位街頭訪問志工、37位電腦編碼志工,共同執行與分析有效問卷2,157份,問卷結果呈現出民眾與政府對棲地想像的落差。更於422地球日將分析後的結果送進總統府,期盼影響與推動「氣候變遷政策綱領」和「溫室氣體減量法」與其他相關法案。 另外,全台同步自然觀察活動邀請全台各分會264位棲地志工,於地球日一起觀查、記錄32個棲地,經整理後總計登錄1,802筆生態資訊,未來荒野將以3年計畫,逐步讓更多夥伴一同記錄棲地,持續守護大自然、守護荒野。   你我都是守護棲地的重要種子 從天空到土地,大自然環環相扣,氣候變遷不只是單一現象,極端氣候、海平面升高、棲地破壞到物種消失…等,都深深影響著地球上的生物與人類。2014上半年,荒野地球倡議活動整體影響共500位荒野夥伴與3,500位民眾,期望將守護棲地的種子散播後,能夠倍數形成影響力。未來,荒野仍會持續朝「氣候變遷調適及守護棲地」方向努力,期盼培育更多棲地守護者,以荒野溫柔堅定的力量持續走在環境守護的道路上。     地球季倡議行動豐碩果實 3,500位民眾參與 全台共減少排放29.8噸二氧化碳 2,157有效問卷調查 自然觀察與記錄32個棲地 登錄1,802筆生態資訊   註:更多地球日棲地大調查詳細介紹,請見2014成果報告第24頁,   欲閱讀更多內容,請線上參考2014成果報告

親子團農業契作心得

2014-12-02

文/陳嘉麒(荒野台北親子團二團,自然名:嘉明湖) 2014年5月28日的清晨打開手機,「叮咚」一封來自北二團耿建興(自然名:大屯山)的來信。我戰戰兢兢打開敬愛的複式團長的信件,除了落落長的內容並附上二份附加檔案,看完之後淚流滿面(拍謝,有點誇張啦)。不過,真的有給他感動到,尤其是大屯山的這句話真是棒呆了「相信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守護棲地,需要大家共同成就」。我毫不思索地答應了大屯山,擔任活動的統籌窗口,突然間覺得正義之神上身了。 本來對於雙連埤的認養契作的農地沒有特殊情感,但當我走入雙連埤生態教室後方那塊農業區後,印入眼簾的一片美景,直覺告訴我這就是所謂的「世外桃源」;突然間使命感又上身了,希望透過親子團的接棒,能夠逐漸改善雙連埤的水資源與保存這難得的溼地生態。 透過北二團資訊長蔡昌玹(自然名:兔尾草)的幫忙,當下立即在北二團的荒野市集開始召募「榖」東,我每小時都會去確認認養家庭的總戶數,因為大屯山有設了個小小目標,擔任窗口的我總不能漏氣吧!當看這數字逐漸變多時,許多夥伴傳了訊息恭喜我,在這過程中我感觸良多! 大家對友善對待土地更勝於農作物的產量! 大家都無畏無懼勇敢踏出去支持棲地守護! 台灣的小農不孤單! 台灣的家庭超熱情! 文/宋霖霏(荒野台北親子團五團,自然名:番茄) 人與人的相遇很維妙,人與土地的連結更為可貴,荒野在雙連埤向農民租用土地契作農產品,先付契作金給農民,讓農民依荒野的友善自然的要求,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自然耕作方法。起初,我單純地想付錢盡些微薄之力來維持土地的生命,然而萬萬沒想到錢都還沒繳交就要去採收。雖然第一次我們北五團的採收我沒跟上,伙伴們仍熱心扛回八根玉米和兩顆南瓜,拿著農作物的感覺好實在,腦中閃過《愛麗絲夢遊仙境》 裡那隻穿西裝戴懷錶的兔先生,優雅地坐在歐式華麗餐桌上享受著各樣的蔬果,我想收成時當一日假農夫就是這樣享受!以上純屬尚未去現場時的幻想。 九月份實際到了現場體驗,雙連埤風景真的是很美,陽光普照的山區,北五一行人穿著醒目的黃色團服,頭戴著大頂斗笠下田去,這片田地是略為乾燥的南瓜田,這時腦中浮現史努比卡通中萬聖節的橋段,孩子們在南瓜田裡等著大南瓜,在萬聖節的夜晚跑出來跟大家玩捉迷藏,南瓜還會向燈籠一樣飛起來,然而現實果然跟故事內容有些微的差異。比如,時段多了大太陽想必就浪漫不起來、草也沒高到可以玩躲在裡面的遊戲、南瓜更是重到很難飛起來。 一切拉回現實面,荒野在地伙伴都是年輕有活力的好青年,非常親切將豐富生態知識分享給我們,除了介紹雙連埤生態,也提供附近玩水的好去處,小蟻們學會拔南瓜,還自己分工合作將採收物放上推車,再由小小壯蟻努力推回屋簷下。土地,給予人們的真的很多,我們採在土地上玩耍、拔走大地滋養的農作物、教導孩子認識生活在土地上的各類昆蟲,更還讓孩子學習自主分工,這些真實的經驗不需要任何一本教科書來教導。大自然無私的給予和教導,大人小孩都獲益良多,滿載而歸!   延伸閱讀:認識社群支持型農業 農業活動至綠色革命以來,永續的栽種模式逐漸消失,被工業化的農場所取代,倚賴農藥、化肥、雜交品種及大型農機,大幅提升產量,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跨國食品企業與工業化農場的結合,透過自由貿易協定掌控主流食物系統,最終獲利的總為少數,而缺乏價格競爭力的小農日漸凋零,整體社會則付出了昂貴的外部成本,食物安全、糧食保障、環境惡化、勞動剝削、公平貿易、動物福利等問題一一浮現,為了回應主流食物系統帶來的危機,出現社群支持型農業的新模式(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 CSA 的意涵為:「在地農民與支付年費負擔農場成本的社群會員之間建立互相支持及承諾的關係,許多中小規模的有機或生態農場以這樣的模式運作,參與的會員能獲得新鮮、安全的農產品,而農夫得到訂戶的穩定支持,可以安心耕種、為所有人守護大地。」

在馬太鞍做個棲地夢

2014-12-02

文/陳雍青(花蓮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善變蜻蜓) 如果,擁有一棟為家人遮風擋雨、珍藏美好的房子,是許多人一輩子的夢想,那麼我想,擁有一塊土地,可以庇護野生物種、觀察四季、分享生命的故事,應該是許多荒野人的夢想。 2008年在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溼地,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那天,地主楊國政醫師、荒野理事長阿孝老師、花蓮分會熊帆生會長、馬太鞍溼地定觀組長吳永斌大哥(現任花蓮分會副分會長之一)皆出席了揭牌儀式,這場由地主提供土地、在地荒野分會提供資源,共同實踐荒野棲地守護精神的姻緣,為花蓮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同在光復土生土長的永斌大哥與國政大哥對於馬太鞍溼地因為發展觀光而帶來的諸多環境改變,諸如:溼地變建地、水泥工程大舉入侵、強勢外來種漫生、濫用殺草劑等,均感憂心,長年參與荒野解說工作的永斌大哥與對土地有深厚情感的國政大哥逐漸形成一個共識:與其憂心忡忡,不如用自己的土地來營造一個示範溼地模型,既能保存溼地多樣的原生物種,也可以成為一個環境教育場域,讓社會大眾知道溼地的營造不是需要砸錢,而是需要負責任的維護管理。 在這樣的共識下,「荒野保護協會馬太鞍溼地教育中心」成為花蓮分會第一個環境教育基地。近幾年來,荒野夥伴們在這裡進行多次的志工工作假期、暑期兒童營、團體解說教育以及定點觀察。儘管從花蓮市區驅車到光復要將近1小時的車程,但是荒野夥伴們每個月不南下動一動,心裡就不踏實,就像是農夫一天不到田裡巡一巡、看頭看尾,會渾身不自在一樣,這是看顧家人的感覺了。 觀察教育中心的四季變化是一件樂事,以河岸守護者——水柳樹來說:一年復始,鮮黃的嫩芽迸出,宣告春天來到;緊接著雄花開出淡黃色的葇荑花序,盡顯生命力;轉眼間、雌花熟成時爆出的棉絮,在三月中旬至四月初飄散空中,宛若白雪紛飛,恍恍中猶聞東晉詩人謝安出了考題:「白雪紛紛何所似?」其姪子謝朗才思敏捷,脫口而出:「撒鹽空中差可擬。」其姪女謝道韞從容跟答:「未若柳絮因風起。」啊!料峭春風吹起,柳絮飄送無邊無際,增添一份靈性,伴隨一份閒逸。而儉約不鋪張的荒野人,更可攜家帶眷來賞「雪」,心滿意足的說:「賞雪何必花大錢到北國?」 一年之中三至四次的新葉替換,由最初的桃紅轉成淡紅,再轉為不同層次的綠,終至年底葉落將盡,顯出紅褐色的蒼勁枝幹。生命流轉循環,再次歸零;四時輪替,自然無疑。 野薑花、大葉田香、白花水龍、台灣萍蓬草、圓葉節節菜等水生植物隨著季節輪番上場競妍,紅冠水雞、白腹秧雞在生態島欣然落腳成家,如此美好的景致是需要眾人付出心力維護的。就這樣,每個月至少一次的工作假期開展了,第一期棲地志工培訓班也開辦了;我們還集合眾人之力編寫了一本《野到溼地去》生態學習手冊,讓荒野夥伴與社會大眾認識教育中心的成立目的與功能。今年,也開始接觸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思考透過不同教育方式,讓更多在地人瞭解馬太鞍溼地面臨的環境課題。 如今,白鷺橋溼地、荒野三號溪、幸福湧泉溪接續地出現,納入了維護管理的工作,要做的事情還真不少,真真確確需要更多的夥伴投入棲地的維護工作。做不完,沒關係,快樂的傻瓜不太會計較,只要能在一起努力就夠了。

亻厓兜──記水路群像 之五.沈浤淵

2014-12-02

沈浤淵 先進:   在我們進行竹東大圳田野調查的這段時間裏,我們感受到您對地方上的關心以及對於圳路的瞭解,真的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忙與指導,謝謝您對於我們的協助。 想要告訴您,今年我們做了一些事;「跟著圳路走」的系列活動是我們下半年的重點,從全圳路到圳頭軟橋、圳尾二重,我們各辦理了二梯次總共六天的水路活動,也邀請地方上的團體個人共同進行,對於我們而言,這真是個美好的過程。 另外我們也辦理了竹東大圳的資料攝影展,九月已在軟橋展出,二重地區定於10/26至11/6假二重國小學生活動中心一樓展出,誠摯的邀請您的參與。   10/29(四)上午九點,我們會到展出現場等候你的蒞臨。 希望您能來給我們一些意見,也給我們打打氣。   祈祝 平安喜樂相隨   荒野新竹分會水路大隊 敬邀 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   *   * 水利老將江湖在 2008年由於與中原大學協力進行的竹東圳地景研究案,荒野水路人前往拜訪水利人沈老先生,在當時進行方向還未有清晰理路和田野調查也正在蓄勢之際,我們在沈老家中看到了一本訂書針裝訂的影印小冊子:《竹東大圳簡介—飲水思源念先賢》,當時引得驚呼聲四起,水路人睜大眼睛忙不急的翻閱尋寶,原來在1998年的時候,竹東圳完工70周年,縣府就已有所關注,十年後,來自新竹的荒野人也接起棒子跑起接力賽。 開始與水相連的歷史,要從沈老在員崠淨水廠任職時談起,「員崠淨水廠取自河邊的水,被竹東圳用走,在枯水期時會有水源不足的問題,我就將竹東圳一號隧道(在淨水廠附近一公里處)排泥口的滲水經由水溝引入進水廠。被人檢舉後,新竹農田水利會的管理委員提出抗議,協調後我答應給他水圳的維修費,原則上是每年二萬元」這是屬於民生與農業糾葛的曾經。 竹東圳水路至今依然發光發熱,從農業走到科技命脈的生命轉折,最佳推手當為沈老莫屬。在成立新竹科學園區要尋覓水源時,時任新竹自來水廠廠長的沈老提出了以竹東圳做為引水道的看法,「是我建議興建寶山水庫。當時,總公司接到科學園區設立,一天需要35萬公噸用水的公文,但是新竹市的水源不足以應付,於是,新竹開公聽會商討對策。在會議中,自來水廠第三區,建議在河濱(頭前溪畔湳雅附近)挖十個深水井因應,我反對並建議利用現有的竹東圳再挖山洞即可通往寶山水庫,剛好柯仔湖附近沙湖壢本就是日治時期的寶山水庫預定地。之後我帶著總經理等一行人前往勘查,看到竹東圳的水滾滾而來,總經理當場定案興建寶山水庫。所以才有現在的寶一水庫、寶二水庫及科學園區的發展」87歲高齡的沈老目光炯炯的回憶前塵,水利活字典當之無愧。 人生舊夢一縷香 沈老與竹東圳的因緣絲扣相連。與竹東圳開工同一年(1926)出生,二十青春進入二重國小當起小學老師,認識了當時從日本東京留學回來也在同校服務的美麗女教師,她正是竹東圳創建者林春秀老先生長子林鑫統的女兒,當年沈老就成了林老先生的孫女婿。沈老為員崠國小創校校長,前身為中山(日稱昭和)國小的員崠分校,民國45年(1956)當時是分校主任的他才三十出頭,眼見學校黑板都因佈滿粉筆灰而儼然成了白板,桌椅更是破舊不堪,於是向學校爭取應有的教學設備,也獲家長的認同支持而於隔年獨立建校,所需經費由鎮公所、縣府、家長三等分募集,成立時有四個年級各二班,每班約40幾人,學生來源還包括北埔大湖村及竹東上公館等地,箇中辛酸或許就像他在員崠國小成立五十周年的校慶刊物中所說的,「一鋤一畚興教育」,而他正是那個低頭耕耘奠基的人。 沈老在日治時期就讀於新竹州立的新竹中學(校),是優秀的台灣學生,光復後成為社會的台(客)籍菁英,有著濃厚本土意識也是位關懷社會的知識份子,並曾當選過第四屆的鎮民代表,我們或許能想像當時政黨政治的暗流起伏,這一段過往已經塵封,因為確實沉重。沈老選擇作育英才的百年大業,成為員崠國小第一任校長,之後轉任水利造就了一番貢獻,角色不同,敬業與用心自始至終未變。時間轉軸到了1970年代,他延續水圳的生命而成就了竹東圳的時代大業,這種種巧合讓水路人暗嘆不已。 2013年,五年後水路人因著客委會的補助案又再度踏入位於長春路的沈老屋宅,同樣的客廳場景,一樣的侃侃而談,對沈老而言,或許他老人家心中所納悶的是,「這群人怎麼還沒做完啊?這竹東圳…很久了吧!」,水路人不知沈老對我們的想法到底如何,但讓水路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邀請沈老與我們一同至附近餐廳共進午餐時,他一口答應的欣然表情,這時的我們就像是群久未謀面的晚輩忘年好友,開開心心的話天地道南北哩!眼望笑談風華的謙謙長者,水路人總不禁在心中升起這樣的念頭,「晚年當如是矣」吧! 沈浤淵,1926年生,曾任二重國小、竹東國小,為員崠國小第一任校長,民國47年曾任竹東鎮鎮民代表,未完成任期。續於竹東營運所員崠淨水廠、新竹自來水廠任職,1981年自苗栗自來水廠廠長一職退休,期間亦曾擔任竹東老人會會長多年,也曾獲頒模範父親殊榮,一生與竹東圳及其創建者家族有著諸多關聯。  

這幾年,我們在雲林

2014-11-03

文/張惠茹(雲林分會秘書,自然名:風鈴木) 圖/古國順(自然名:血藤)、羅右翔(自然名:亞克路) 撰文協力/古國順、陳儒佑(yoyo)、沈朝揚(爬岩鰍) 「若要在高聳的堅牆與以卵擊石的雞蛋之間作選擇,我永遠會選擇站在雞蛋那一邊。」——村上春樹,2009年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致詞。 我想大多數的人在加入荒野的時候,並不是抱持著無私奉獻精神,想要捨己為人來參加這個團體,只是想著來荒野參加活動跟著講師、解說員認識大自然,體驗環境生態的豐富多元。但當了解越多、越深入的時候,就會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讓這個環境別再因為人類的過度使用,而失去了它原來該有的面貌。而身為NGO組織一員會知道,在資源不對等的時候,我們選擇了為環境發聲,對抗經濟開發的過程一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捨身守護的價值能夠成為種子在另一處發芽,由另一群人繼續守護,而環境得以永續。 雲林分會成立三年多,以人的年紀來比擬的話仍屬幼稚期,處於學習的階段,所以要跟大家分享雲林棲地守護的成果,算是個大大的難題,不知道可以說些什麼,但還是抱著獻曝之忱與大家分享雲林這幾年做了些什麼。 守護棲地從哪裡開始?從定點觀察開始。雲林在第一期解說員結訓時挑了三個定點:草嶺嘉南雲峰步道、二崙自然步道、古坑山峰社區。挑選這三個定點除了解說員的地緣關係之外,也與當地環境鮮少受到干擾有關。 為配合楊懿如老師蛙調活動,於是成立了雲林荒野蛙調小組,以了解雲林地區兩棲類的分布狀況。三年下來有山峰、雲科大附近竹林、草嶺、龍過脈等樣區,最近這兩年也加入特生中心路殺社社團的調查。目前調查路殺路線為縣道158甲古坑市區到縣道149甲交界處,總長8.2公里,曾記錄到保育類猛禽:黃嘴角鴞、活體台灣野兔;另外志工在2012年前曾以大學專題關注路殺,縣道158乙斗南到永光路段,24小時調查一次連續七天調查,共有158起輾壓事件。 山峰定點配合蛙類調查,兩年下來發現物種穩定,棲息地也以山峰國小、華德福學校周圍為主,而華德福教育的特色——親近自然,故學校資源與社區結合,可以永續生態多樣性。守護螢火蟲、蛙類棲息地的任務,可以倚賴社區巡守隊及居民,穩定發展。於是分會就不再安排這個定點的活動,另尋他處。 二崙自然步道在分會還沒成立時,便已經過排了幾次自然觀察活動。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二崙自然步道位於濁水溪南岸,是少數平原中的保安林。河床的沙土經年累月積沙成丘,出現一塊狹長地形的沙地。早期是對抗濁水溪沙塵暴的第一防線,由南投林管處管轄。沙地步道實在特別,防風造林、景觀樹種及天然更新演替植群,與聚落相鄰,也可見竹林、果樹。文竹步道(新娘花)、龍船花、木麻黃、金龜子樹、黃花夾竹桃、蓖麻、稜果榕、雞母珠等這些有別於山區丘陵紀錄的物種。沙地最特別的物種——蟻獅,可以看到它做出漏斗狀陷阱來誘捕螞蟻。步道內也形成大水池溼地,是濁水溪南岸很重要的生物避護所,但由於疏於管理成為七里香盜採地及捕捉野生動物的獵場。 2011年2月12日起荒野第一期解說員開始在嘉南雲峰步道觀察記錄,由於此處是南投、雲林、嘉義的界山,地處偏僻,原生林相保存完整,擁有發達的石壁地形。中海拔林相包含:牛樟、烏心石、秋海棠、奴草、水晶蘭、殼斗科植物、野生愛玉等。步道規劃完整,所以牛樟林成為山老鼠趨之若鶩的天堂,雖然有巡山員定期會巡查,但還是無法杜絕山老鼠的偷伐。帶民眾入山,也在尋求跟社區合作的機會,希望更多的人來關切,因為牛樟生長速度遠不及消失的速度。在山峰定點退場後,開始思考分會週邊是否有合適地點,龍過脈步道在這時跳到大夥兒的腦海,幾次的自然觀察,在今年第三期解說員訓練後正式納入定點。 內龍過脈步道位在濁水溪南岸,接續八卦山台地南下的丘陵地,是紫斑蝶的蝶道也是賞八色鳥熱門景點。礫石地層有惡地之稱(如火炎山),雖位居城市邊緣,但列做保安林開發少,自然物種豐富,是雲林近郊難得生態寶庫。俄氏草、蓮實藤、蒟蒻、原生百年無患子、相思樹及舊神社步道、百年黒松、兩棲類:日本樹蛙、褐樹蛙、澤蛙、梭德氏赤蛙、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莫氏樹蛙、布氏樹蛙。爬行類:青蛇、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白梅花蛇、荼斑蛇、食蛇龜。哺乳類:台灣獼猴、白鼻心、食蟹獴。鳥類:八色鳥、大冠鷲、小彎嘴畫眉、大彎嘴畫眉、繡眼畫眉、黑枕藍鶲、深山竹雞、竹雞、五色鳥、小卷尾、綠繡眼、白頭鶲、白環鸚嘴鵯、黃嘴角鴞、松雀鷹、筒鳥、小啄木、紅尾伯勞、棕背伯勞、樹鵲、紅嘴黑鵯、山紅頭、頭烏線、翠鳥。無患子老樹位山頂山,是棵比金城武樹更帥更美的樹,血藤叫它「雲林金城武樹」。已立於山頭百年之久,經歷無數颱風依然屹立。無患子的果實比茄苳樹大,四季又有不同風情,引人入勝。 這些是這幾年定點觀察而得的成果,在雲林這個農業縣市,推行圈護棲地,不加干擾,大概會被鄰居說嘴,怎麼放著田地荒廢呢?所以未來的目標要試著讓更多農民採用友善土地的方式種植,消費者手上才能拿到安全的食物。因為工業區的設立,影響農漁牧的生產以及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都要給予關切。未來值得努力的還很多。語末與大家分享,最近在臉書上看到的一則訊息:「如果你覺得經濟比環境重要,試著在數錢的時候停止呼吸。(If you think the econom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nvironment , try holding your breath while counting your money. ── Dr. Guy McPherson)」你,停止呼吸了嗎?

山巔到水涯~從白石山鹿子百合到陸蟹棲地維護與魚種復育

2014-10-01

文、圖/張演祺(桃園分會分會長,自然名:半夏) 桃園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寶地,有高山大川也有沃野小溪,有秀麗水庫也有雅緻水塘,這些獨具的景觀在經濟掛帥追求工商發展的前提下,許多地景都被犧牲了,連帶影響物種棲地的完整性,早年普遍存在溪流田野的善螺及圓田螺現在已不復見,20年前萍蓬草幾乎消失,原本白石山上處處可見的艷紅鹿子百合也僅剩山壁上寥寥可數的幾株,海邊的藻礁苟延殘喘,潮間帶的招潮蟹消失大半,陸蟹找不到回去大海產卵的路,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及提早努力挽救的對象,也是我們的使命。 艷紅鹿子百合是台灣四種原生百合中目前最漂亮的一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原本排名第一的細葉捲丹百合已經消失,所以艷紅鹿子就晉升第一囉!而在台灣的分布僅止於基隆、台北及桃園一帶山區,尤其桃園境內只有白石山至金面山一帶有族群分布。 大溪鎮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寶地,尤其白石山下蔣公及經國先生均長眠於此,有鑑於山區鹿子被盜採嚴重,四年前發起送艷紅鹿子百合回娘家的活動,從原生地採種到種苗的復育與栽種,一切都是夥伴們親力親為,今年已經看見成果。 往年盜採猖狂的狀況,甚至前年目睹某社大植物界知名指導老師,帶著學員攜長枝剪採花,也在四年不斷宣導中得到改善,今年喧鬧的花況多數都能得到留存;在多次的登山過程中與山友的互動都感受到他們與我們一樣,珍愛此片山林的奇花異草,更有熱情山友加入護花行列,有此經驗值得每位夥伴在登山時都記得擔任宣導工作,爾後遍地開花的榮景將可拭目期待。 桃園縣民超過兩百萬人,但是知道什麼是藻礁的民眾甚少,所以從民國98年起桃園分會將濱海生態列入定觀點,以藻礁區為中心定期做導覽解說,也接受機關團體與學校的邀約大力宣導演講,我們相信只有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藻礁以及它的重要與珍貴,才能喚起大家對環境生態的重視。 觀新(觀音新屋)藻礁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植物造礁區,從南至北達二十七公里,民國69至73年間,個人在觀音鄉海邊樹林國小教書(學生來源為石門水庫移民新村),當時帶學生到海邊玩並不知道退潮時裸露出來的是藻礁,僅知道大大小小潮池中有許多魚蝦貝類,當地居民會以天然潮池當作石滬使用,每每一次漲退潮就能讓他們收穫滿滿。 時隔多年在台大教授戴昌鳳提出藻礁一詞時,具大自然遺產價值的藻礁,已經被破壞得僅剩極小部分還有成長跡象,桃園縣內工業區密佈且未做好廢水排放管控甚至偷排情形嚴重的狀況下,珍貴的藻礁已經奄奄一息,再加上民國96年中油埋置油管將藻礁剖開,前幾日又發生亞東集團在觀音藻礁區開挖臨時碼頭運送器械。 雖然今年初已公告從小飯壢溪口到新屋溪口全長約六公里列入野生動物保護區,可是未對區內上游工業區排放做積極有效監控,僅象徵性地公告了事,實在令人替藻礁的未來擔心。 濱海組長潘忠政(在地聯盟理事長,自然名:石頭)與葉斯佳(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自然名:沙蟹)他們長期監測藻礁生態,更全力與縣府溝通對抗不肖廠商,在得不到縣府正向支持的情況下,屢屢發動抗爭與立委一同為藻礁請命、召開記者會,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力量喚起全台民眾聲援。 此間連續三年桃園分會與在地聯盟等單位辦理「為藻礁請命」的健行與淨灘活動,去年台南師院附小更多次包車北上參訪觀新藻礁,回去之後發起一人一信進總統府的活動,讓總統也知道全國民眾正在為藻礁生機努力,期待在大家努力奔走之餘,能看見藻礁重現盎然生機。 自從藻礁區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之後,定觀活動要進入都得行文農業局,為了免去公文往返的耗時費事,我們預定將定觀點移往後湖溪口,那兒有豐富的陸蟹群聚,欲前往藻礁也只要越過防風林即可;目前發現這些陸蟹面臨產卵季無法越過海堤繁衍下一代,新竹分會有「幫青蛙過馬路」的活動,我們也常看見陸蟹茫然地在馬路上尋找往海邊的路,及命喪輪下的悲慘畫面,目前調查陸蟹種類及數量的活動還在進行中,待調查結束我們可能也要發起「幫螃蟹過馬路」,讓路蟹得以永續族群。 「千塘縣」是桃園的別稱,密布的埤塘與錯縱的渠道,孕育了豐富的溼地生態,水生植物中除了荒野LOGO中的台灣萍蓬草外,還有桃園藺及龍潭小杏菜等稀有物種,當然有水就有魚,埤圳中總有各類形形色色的魚種,可是近年外來強勢種入侵與河川汙染嚴重,早年埤圳常見的魚種有些已不復見,或是瀕臨消失。 去年城鄉局景觀課選定10口埤塘改造,特選中1-4號池做為過去埤圳常見魚種復育區,作為維繫魚種族群生態重點池塘,希望達到復育、保育及教育的功能,在魚群數量達到野放標準時,提供教育單位索取與送回原棲地,讓魚種生命得以延續。 桃園分會在今年接受委託重任,進行復育工作,初期以改善復育池原先設計不當之處,以利各種不同魚貝類生存與繁衍空間,同時兼顧水源循環、天敵防治與避免外來種入侵,提供最合宜的模擬自然環境讓種魚能自然繁殖。 預定復育的魚貝類以多年不見的台灣圓田螺、七星鯉、史尼氏小巴、青將魚、台灣石附、高體鰟鮍、羅漢魚、馬口魚等為目標魚種;要取得這些種魚相當不易,我們透過各種誘捕垂釣等方式收集,例如台灣圓田螺遠從苗栗獅潭取回,青將魚要到貢寮三芝那一帶尋找,史尼氏小巴及七星鯉則要到龍潭楊梅一帶荒蕪的埤塘尋找,還好桃園荒野有一群對魚類復育興趣濃厚的夥伴,大家以玩的方式逐一達成目標,期待不久後可見滿池的小魚。 不論是大環境還是微棲地的改變,都可能是生態的浩劫,例如細葉捲丹百合的消失,除了人類貪婪地盜採之外,就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與破壞,讓他們無法繁衍下一代;桃荒十幾年來對於棲地維護不遺餘力,為了瀕危的萍蓬草,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移除強勢外來種,乾旱時一棵一棵的挖起來放到庇護池,以延續種源的生命,現今已不虞滅絕,接下來還有許多物種的棲息環境也受到嚴重破壞,我們除了大聲疾呼之外,更要以實際行動介入,希望在尚有挽救與延續的機會中,讓多樣性物種的生命得以永續。

亻厓兜──記水路群像 之四.林鎮烈

2014-10-01

圖、文/荒野新竹分會水路大隊 過盡千帆嘆今往 你很難不想為這樣的長者書寫,因為他是這麼的令人難忘。當青春的過往映照在清癯的面龐時,此刻,輝煌回到了臉上;當晶滴在眼眶裡游轉,語聲時低時切,只因他一生的牽手撒手離世,此時,這深深的哀傷,聽者無人可免。 專心致志 林伯伯是軟橋社區前總幹事林德源的叔叔,現在定居新豐。第一次到訪,水路人來到新豐的住家,十六年次,算來已經是86高齡的「老」伯伯了,在屋內領我們上樓,踩階如履平地,水路人不待至三樓就已聞氣吁聲不斷,雙手齊拱,果然是老當益壯,堪稱勇伯是也。約十坪餘大小的專屬工作室,舉目四望,書法作品或卷軸或裱框的懸掛著,筆硯墨台大小不一而足,就像是個小操場似的,照班級類別依個頭高低端正排列,這樣的操場在林伯伯家有好幾個。轉到另一個放置空白書法紙筒與顏料罐以及各式毛筆的空間,每樣東西都有著屬於它的位置與名稱,林伯伯說他自學書法,曾辦過書法展,一直到現在,他都能蹲上二個多小時的馬步,懸手提筆寫完一整篇260字的心經,這樣的體力果然驚人,或許說是這樣堅持的毅力更值得佩服。 以客為尊 更令水路人感動的是他對我們的用心。伯伯在我們詢及有關父親在日據時期擔任圳丁(巡水人)的往事時,他立即拿出了一疊手寫的影印資料,紅筆標線勾劃在相關的字裡行間,「這紅線是你畫的嗎?」「是啊!你們要來,我昨天畫的,這你們不用抄,給你們帶回去。」哇!我們在嘖嘖聲中翻頁尋寶,原來這是林伯伯親手寫的家族紀錄;依年代將每個人的出生、就學、工作等編入其中,這是一個家族史的書寫,卻同時也堪稱是一個社會的變遷史。從設立礦山學校的記載中,我們看到了當時日本政府對能源人才培育的國家發展策略,從1935年的員崠天然氣爆炸、關刀山大地震到1939年的日德義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裏,我們知道了當時的不安情事,伯伯對家人的繫念全都在這一張張的文卷之中,對於大時代的關注也一一註記保存,這儼然是一間屬於個人的家庭社會檔案管理室。 一輩子的中油人 「你認識我嗎?」第二次我們將林伯伯從新豐家裡專車接送到了員崠的資源莊,他就站在昔為中油福利社現在是冰店的櫃台旁問起了賣冰的小姐,也難怪伯伯這麼的有自信,冰店牆壁裡貼滿了他為石油公司留下的各種資料,從鑽機設備到油井平台,不一而足。站在現在的大禮堂,70年前卻是礦山學校教室的前面,林伯伯說起了當初一群年輕小伙子一起上課流汗操訓的種種,沿著路徑,舊址舊人舊事,卻是舊弦難續,只能追懷罷了!林伯伯與父親曾經同在礦場服務的家庭宿舍當然已不復存在,林伯伯成立的員工幼稚園讓自己的小孩也成了第一屆的入學生,「找他就對了,他沒有甚麼不知道的」理髮廳的老師傅對著我們這麼說道,當然,若說起竹東油田史,三十餘年的資歷,堪稱最佳詮釋第一人。 淡入也淡出 走回軟橋,是林伯伯父親林阿喜老先生在擔任圳丁時的住所,1934年——昭和9年,當時的竹東水利組合就在目前僅存的磚造一號隧道上方提供一間房屋,雖然陋簡卻也能全家安居,同時還有三分農田可以耕作補貼家用,半個甲子過去,林伯伯全家在這裡留下的家族合影雖已灰黃斑駁,但卻是最珍貴的水路資產。續尋舊時一號油井遺址,伯伯訝異我們竟能探知所在,「我們早就知道了,還來過好幾次了呢!」水路人剎時得意了起來。午后的軟橋小吃店內,舉箸杯晃之間,伯伯斷續說起了年初愛妻離去的那一刻那一天,一直到現在,他是如何地在思念中整理自己慢慢回到現實,「謝謝你們帶我出來,我很高興」,水路人輕撫安慰,想起了月前的首次拜訪結束後伯伯的話語,「這是我今年最快樂的一天」,人聲已落,餘韻未了,鐵漢柔情,如沐長者的煦煦和風,一如圍桌啜飲的金黃琥珀,有些醺醺的。奉上繡有水路大隊與林鎮烈名字的荒野帽一頂,祝福林伯伯天天都是好日,好日都有好心情。 林鎮烈,民國16年生,昭和18年(1943)礦山學校畢業,父親林阿喜於昭和9年(1934)起擔任竹東圳圳丁三年多,父子於昭和20年(1945)同在中油礦場服務,林伯伯任職中油三十餘年,光復後也曾參與油井廢井工程隊,後於豐裕公司退休,曾陸續居住員崠、軟橋、上舘等地,現居新豐,曾舉辦書法展,也受託代寫作品。

驚「燕」盛夏黃昏 2014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

2014-09-01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在8月間舉辦「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活動,提供10場免費賞燕及生態導覽,共計吸引1,500位民眾參與,一同欣賞五股溼地生態之美。自2009年起,荒野開始籌辦「五股溼地賞燕季」,今年特別與新北市政府合作,8月9日於新北市五股區成蘆橋下,五股溼地解說中心前舉行「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開幕活動」,活動當天下午2點至5點設有「生態園遊會」,志工老師們帶領民眾進行彩繪圖譜、生態遊戲、五股溼地鄉土人文講古、自然生態守護故事導讀、太陽熱能燒烙等多項DIY活動,大小朋友一同動手參與,200位民眾與荒野志工度過一個有夕陽、葦浪、晚風、燕群陪伴的難忘午後,隨著微風一齊跳著夏之圓舞曲。   四隻造型可愛的鳥類吉祥物,跳著輕快的舞步為開幕會暖場,展現荒野志工的熱情與活力。荒野理事長賴榮致詞時表示:「五股溼地生態豐富,擁有台灣特有物種黃鼠狼、世界級保育物種四斑細蟌、黑面琵鷺等,珍貴的自然環境須被守護。賞燕不只是休閒活動,更是環境保育行動,守護五股溼地是全民運動,期盼民眾與政府重視棲地營造,將溼地留給後代子孫。」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處長諶錫輝,特別蒞臨開幕會現場,對荒野在五股溼地的經營努力表示贊同,更期待未來政府與民間的長期合作。儀式結束前,主持人邀請台上貴賓與台下民眾,共同投擲手中紙燕,上百隻五顏六色的紙燕同時飛向四方,為開幕會畫下句點。儀式結束後,志工老師們分隊帶領民眾進入五股溼地,進入賞燕平台,近距離觀賞燕子群聚飛翔壯觀場面。   每年春天,部分家燕、洋燕會從菲律賓等南洋一帶飛到台灣築巢,都市地區常可見到家燕在騎樓或屋簷下築巢,繁衍1至2巢後,九月份陸續飛回南洋。五股溼地位於淡水河出海口二重疏洪道北端,左側連結五股、右則緊連關渡,佔地共約177公頃。五股溼地因處於淡鹹水交會處,特殊地理位置蘊孕豐富多樣生態環境,提供鳥類覓食場所;高聳的自然蘆葦叢,構成鳥類棲息的最佳屏障,成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每年八月盛夏時節,太陽下山前約半小時,數以萬計的家燕、洋燕、棕沙燕、赤腰燕等,從四面八方飛到微風運河西側的蘆葦叢區上空覓食,高速盤旋、狂飆、升降、俯衝,霎那間只見滿天密密麻麻如旋風般的小黑影。壯觀的場面讓參與民眾嘖嘖稱奇,五股溼地特殊的地理條件,儼然成為每年北台灣燕群南飛遷移度冬前的最大聚集點。   五股溼地除了舉辦夏季賞燕季外,平時每星期日下午15:00至17:00在園區內舉辦免費生態導覽活動,透過實際的探索,培養夥伴親近自然的「荒野心」。五股溼地在70年代曾是鳥類的天堂,曾記錄到94種鳥類,數量達4千8百多隻,盛況空前。然而,隨著工廠林立、人為排放廢水、任意傾倒廢土及垃圾,使得溼地失去生機。直到2004年,當時台北縣縣政府正式成立「五股溼地生態園區」,並委由荒野認養,才讓五股溼地的生態重新出現契機。五股溼地目前列為「國家級溼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及國際級物種,荒野期盼透過你我的守護,將之提升為「國際級溼地」。人類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共生共存是我們經營的方式,找回台北溼樂園,守護自然棲地,築夢在淡水河畔。   延伸閱讀 《築夢生態淡水河》收錄19位作者對淡水河真切的感嘆與期盼,一本特別聚焦於淡水河流重要溼地內的生態紀錄故事生態書,綜觀淡水河三百年的時光與變遷,探究古往今來的生態人文變化,一段真摯的夢想成真故事,勾勒河流的美麗與哀愁。 訂購資訊:荒野環保市集  

溫柔而堅定,棲地守護我和你

2014-09-01

文/蔡佩君(嘉義分會分會秘書,自然名:羽冠畫眉)  圖/鄭宏毅(自然名:米粒)   說到嘉義分會,荒野人定會直接聯想到「諸羅樹蛙」!除了地名因素之外,嘉義沒特別顯赫的事蹟,但有著一群默默、持續在為這個環境付出的夥伴,因為「關懷蛙,就是關懷我們的環境!」   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是台灣特有種樹蛙,主要分佈在雲林、嘉義、台南等地。1995年由師大呂光洋教授命名發表,因首次發現地在民雄,遂以嘉義的古地名「諸羅」命名之。從其分佈的情形來看,雲林縣、嘉義縣以及台南麻豆附近都有諸羅樹蛙的分佈,甚至台南永康也有諸羅樹蛙的蹤跡。但由於其分佈的範圍多位於人類活動區域內,只要農民改變耕作型態,諸羅樹蛙棲地必會受到衝擊;加上雲林、嘉義和台南諸羅樹蛙分佈的範圍內都偶有大型開發案件的申請,導致諸羅樹蛙生存的危機增加。   有鑒於此,民國95年嘉義分會成立諸羅樹蛙蛙調小組,期間普查了嘉義縣市諸羅樹蛙的分布狀況與數量,但是隨著時間、棲地破壞與人員的流失,小組能量漸漸低迷。民國100年間,嘉義縣政府辦理了一次諸羅樹蛙的研討會又再次激起分會關注諸羅樹蛙的火花。大家想起了有一塊大面積的棲地值得我們投注能量,持續調查與紀錄。在總會協助與分會夥伴努力奔走下,我們順利向軍備局申請了此塊棲地的三年調查計畫。這塊廢棄的軍事用地緊臨著兩處諸羅樹蛙族群數量穩定的棲地,透過這個計畫,我們希望可以調查軍事用地內諸羅樹蛙族群的數量及族群量季節變化,以期建立調查方法後,往後持續調查將可以了解諸羅樹蛙族群量是否有減少的趨勢,並且擬定相關的保育策略。當然,更深遠的目標是在基礎的環境教育推廣工作之外,能朝向「保護區以外之保護區」的機制建置,讓物種調查與在地力量連結擴大,期望此保育類物種可成為「嘉雲南的綠寶石」。   此三年調查計畫經軍備局核可後開始進行,第一年開始之初,莊孟憲老師指導分會夥伴在廢棄的軍事用地邊緣依照不同的林相畫設了四個樣區,調查頻度從七月持續至十二月,每月一次。從第一年的調查記錄中可以發現,氣候較嚴寒的冬季幾乎沒有青蛙的蹤跡,經與莊孟憲老師討論之後,調整了第二年的調查頻度。第二年開始集中在六至九月份調查,並且在蛙調的同時普查其他出現的物種,第三年也比照第二年的模式進行。在這三年的調查中,有兩至三個樣區常會因為颱風或是豪雨造成無法進入;也發現樣區之外,在更深入軍事用地的中心應該有更大族群的分布。是否更改樣區在過程中也曾經討論過,但是最後還是希望可以在同一樣區持續調查累積三年的紀錄;因此這些心有餘而力未逮的想法促成了荒野嘉義親子團一團奔鹿團加入在地棲地守護的行列。第二年調查計畫進行中,嘉一奔鹿團協助樣區的清理,清除了雜木蔓草與倒落的竹子,並且就地取材搭建了便橋。同年冬季也再次進入樣區搭建平台,希望可以讓隔年的調查更加順利。 我們知道一般青蛙會利用樹木的基部或是落葉層挖洞暫時躲避取暖渡冬,而在竹林中生活的諸羅樹蛙也會利用農民保護竹筍的黑布與落葉在竹節處渡冬;在這次的行動中,我們也觀察另一種渡冬的狀態,在竹筒中擠著數隻面天樹蛙與中國樹蟾相依偎,讓親眼目睹的夥伴們大呼驚奇!這也是第二年調查計畫中額外的收穫。   今年是調查計畫的第三年,進入尾聲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接下來呢?是不是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這些想法都將伴隨著計畫的結束展開新的局面,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絕對會持續的關注!在環境保護已變成顯學的今天,也許很多人會質疑,僅僅只有做調查,究竟可以對諸羅樹蛙產生多少的幫助?但是誠如許多分會在棲地守護上成功的例子可證,持續的關注、持續的紀錄,當面臨需要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守護荒野,我們能做些什麼?

2014-09-01

守護荒野,我們能做些什麼? 記.親子團小鹿茁壯奔騰,實地參與棲地守護 文、圖/陳美枝(荒野嘉義親子一團奔鹿團前團長、嘉義分會推廣講師,自然名:向日葵)   2009年我與孩子因緣際會的加入荒野嘉義親子團,每月一次的團集會接觸到的夥伴都是親子團中的大人與孩子,團中的成員大都是因加入親子團而成為荒野會員,因此許多夥伴對於嘉義分會的人、事、物與活動都不是很熟悉。   我與孩子初加入那年,荒野年會剛好舉辦在新竹,當時炫蜂團團長許愫真(自然名:野牡丹)邀請我們家人參加二天一夜的年會,抵達會場時才發現,除了野牡丹一家人外,其餘都是新面孔。那次的年會,是我第一次與荒野人近距離接觸,新竹分會的用心、解說員的功力及來自台灣各地荒野人的熱情,就像是一家人,二天的活動給了我滿滿的感動。   親子團的活動吸引著一群有著相同理念「許給孩子一個綠色童年」的家庭。秉持相同理念,各地發展出運不徑相同的運作方式,儼然形成各團文化。曾有一年,我們不甚了解團集會運作與分會及總會配合上的重要性,因而錯失了幾次成長與合作關係。五年多來看到許多親子團的家庭因孩子而成為荒野會員,孩子離開親子團後,有些家庭逐漸退出團體,心中總有些許不捨。   各分會充滿著各行各業且多才多藝的好夥伴:自然觀察班、解說員培訓、推師培訓、定觀等。荒野人的專業及資源,只要開口請求協助,荒野人就會力挺,而這正是嘉一親子團所需的資源。   嘉義分會與親子團的互動,在總會鼓勵各親子團參加分會幹部會議時開始。近幾年來嘉義分會秘書佩君配合總會的政策,每月通知親子團團會長出席分會幹部會議,透過會議讓親子團更加了解分會與總會的執行方向,而分會幹部們也對親子團的運作有了多一層的了解。   2013年嘉義奔鹿團隊一同思索如何讓親子團的孩子在離團後,能以身為荒野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且有使命感?日後能回饋給這片大地。透過分會幹部會議,親子團得知兩個訊息能進行的方式:(一)每年 9月分會在進行國際淨灘行動時,需一批志工擔任記錄員及引導員。(二)、嘉義縣大林鎮社團國小旁,有一軍備局用地—虎賁營區,此地為諸羅樹蛙的棲息地,目前由分會定期進行蛙調。經與分會負責的窗口鄭宏毅(自然名:米粒)討論後,得知這是諸羅樹蛙的棲地,蛙調期間若遇下雨天期間,因積水及地勢受限而難以深入調查。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與分會能做哪些連結?小鹿能為這棲地做些什麼?有什麼方法能降低氣候對蛙調的影響?   嘉一鹿團隊達成共識在2013將帶領孩子參與淨灘培訓,淨灘當日擔任記錄員或引導志工。2013年9月8日上午小鹿在分會參加了淨灘培訓,下午緊接著,前往諸羅樹蛙的棲息地虎賁營區。我們首次造訪前,因逢颱風過境,原先幾個出入口因淹水而不得其門而入,部份地勢較低的地方淹水高度甚至高過二米,進入棲地時需小心翼翼。由於事前的準備與連繫,分會長帶領幾位夥伴,拿著工具在前面開路,小鹿及導引團隊在後方跟進。這天小鹿們在分會長、米粒的帶領下搭了一個座便橋。   11月活動前場勘,我們清楚地看見這片棲地原本的樣貌,上回9月積水的地方已乾涸,地勢落差比我們想像的還大,棲地裡長滿雜草,竹子東倒西歪,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布滿撿也撿不完的酒瓶,甚至有馬桶、燈泡等廢棄物,我們很難想像這些物品為何會在這裡?   2013年12月8日我們第二次來到虎賁營區,我們決定這次要搭一個景觀台及一座竹橋。我們將人力分成四組;觀景台二組、竹橋一組、取材(竹子)一組。在大家分組進行前,全員一起戴著手套拿著事先預備的肥料袋清除地上的酒瓶,只是裝滿肥料袋後,地上的酒瓶還是很多。考慮搭觀景台及竹橋的原因是希望在雨季淹水的時,能有個制高點觀看棲地的樣貌;竹橋是為了必要時可行走在水面上,有利於蛙調。既然是為棲地守護而做,我們所用的材料盡可能就地取材,也讓孩子學習,在大自然中如何尋找可用資源,如何保有原來的樣貌又能更利於調查。當天小鹿的投入讓導引團隊深受感動,大夥為了一同完成目標,願意放棄中午的休息時間,互相幫忙,特別是看到觀景台從無到搭建完成的喜樂。當天我們完成觀景台的搭建及竹橋搭建數米,觀景台下意外成為野外避難所。   今年8月13日與蛙調小組再次前往虎賁營區,許多處仍然積水,之前我們所搭的竹橋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一座棲地的守護並不容易,需要更多有心人不斷地付出與堅持,期望更多的夥伴們能夠一同動手守護各地棲地。對於我們兩次造訪虎賁營地,陪伴著奔鹿孩子進到分會守護的棲地,雖然貢獻有限,我們期待這顆守護的種子能陪伴孩子在心中發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