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可能已成為海洋生物覓食或誤食的對象,因此也成為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要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減少或全無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唯一而且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推動減塑或無塑的生活、推動減塑或無塑的環保政策、推動減塑或無塑的包裝、推動塑膠製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再生等,為達到清淨藍海、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或許每個人可以從減少生活中的塑膠製品做起、也可以在購買或利用時以可分解材質取代塑膠製品,更可以將塑膠製品好好的回收及再利用,以教育的面相推動從自身減塑做起,以政策面推動從減塑要求來推動,以行動方案推動淨灘及淨溪方式,讓海洋沒有新增的塑膠廢棄物,也將舊有堆積的塑膠廢棄物清除,期望終有一天能達到清淨藍海的樣貌。

海廢快篩-如何統計全台海岸的垃圾?

2019-05-14

台灣四面環海、全民投入淨灘多年,但是隨著海廢議題全球升溫,我們對於自己海岸的汙染程度掌握多少?到底全部有多少垃圾?又堆積在哪些區域?如何才能有效率的引導社會資源與人力,恢復潔淨的海岸?

荒野、扶輪、海洋:一場看見塑膠的生態巡禮

2019-01-16

「荒野扶輪社與荒野保護協會皆以”荒野”為名,大家對於地球守護有著一樣的目標,在不同領域中、做著相同的事。要讓地球更好,就需要更多人一起給力,正如今天的活動口號:扶輪給力、地球美麗。」--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

讓我們一起「愛海無句,俯身拾塑」

2018-11-14

許多人第一次參與淨灘的民眾,都認為只是撿拾海灘上的垃圾而已。其實淨灘參與成員除了清理水域及岸上的廢棄物外,還必須使用全球通用的海廢監測表(ICC表),此表詳細記錄海灘上的垃圾種類及數量,透過彙整藉以判別垃圾的來源,不僅可以了解海廢污染種類也可以呼籲社會大眾正視海洋垃圾危機。

淨灘後的我們

2018-11-14

淨灘後的我們,可以推己及人,去向周遭朋友推廣環保理念,可以走出同溫層,積沙成塔,可以告訴我們的孩子海洋怎麼了,假如你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和值得堅持去做的事,那就讓我們永不放棄。

在汗水中體認用過就丟的後果 – 為什麼我們支持限塑政策?

2018-07-05

文/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為了守護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 海洋,每年全台各地的上千位荒野夥伴都會投入國際淨灘行動ICC,在烈日或風雨下埋首撿拾數千公斤的垃圾。2017年至少有40萬件的垃圾被各團體志工撿起、登記種類與數量後,將數據上傳至海廢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圖一)。每件垃圾不會輕易分享它的遊記,但經過實驗調查、整理數據與爬梳議題,我們往上游展開一段清掃、紀錄與自我反省的十年旅程(1),從身邊的海岸(2)、河川(3)、山林(4)一路追溯到每日的三餐飲食(5)與製造及回收業(6),發現垃圾問題遠比想像中的複雜難解,需要更多的跨領域合作並建立社會共識(7)。     圖一、2017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統計TOP10         因此,荒野保護協會在2017年7月聯合眾多公民團體與行政院環保署共同籌組「海廢治理平台」(8),透過公私協力與源頭減量兩個核心理念擬定台灣首版海廢政策文件「海廢治理行動方案」(9)。今年(2018)環保署依據此份行動方案,推出2030年前階段性限禁用四大類一次用製品的政策(圖二),並預告2019年7月將開始從特定內用餐廳開始逐步減少塑膠吸管的使用(10),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本文將隨著商品轉為廢棄物的旅程,說明協會在各層面的觀察,以及為什麼我們認同並支持政府的源頭減量政策。 圖二、環保署推動一次用塑膠製品減量或限用的時間表 (來源)   旅行吸管(青蛙)全攻略 - 從原料>商品>垃圾>海洋的旅程         重建一支吸管(或一個塑膠袋)從原料一路旅行至太平洋的過程(圖三),以及途中結交(與騷擾)的朋友們,其中涉及至少12個中央三級機關、無數地方基層單位與至少8部不同法規,衝擊影響的社會面向更遠超過一般社會認知(不只會讓海龜流鼻血喔)。以上資訊顯示海廢的解決方案不是單純逼環保署回答的是非題,而是一張需要社會全體作答的複選考卷。當體認到海廢議題的特殊性以及:「合作很困難,但不合作就無解」的治理困境,我們與環保署攜手,以「政策整合」思維推出「海廢治理行動方案」(11)。 圖三、「塑膠原料→包裝食品與外帶餐飲等一次用製品→海廢」的物質流動過程   為什麼不重罰亂丟垃圾的人?         從材質來看,台灣海岸上近九成的廢棄物材質都是塑膠類製品;從用途來看,七成五的海廢都是為了滿足飲食需求的各式包裝,其中飲料相關垃圾(外帶杯、飲料瓶、吸管與塑膠袋)佔整體汙染量約六成(圖四),顯示台灣餐飲產業與其消費者可能是減少海洋廢棄物的關鍵族群。 圖四、2017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組成分析           面對環境中的塑膠汙染,許多輿論指向政府應嚴懲任意棄置者。的確,嚴刑峻法可能適用在空氣、水或土壤等相對容易追緝汙染源與污染行為人、也相對容易量化損失的汙染類型。但是當各種一次用製品的使用完全仰賴自由市場機制,所有生產、販售與消費者都可以無礙取得與使用,政府是否有能力或是需要耗費巨資在每一個廢棄物管理環節都做到緊迫盯人、滴水不漏?(沒辦法化驗海邊每支吸管的指紋跟DNA呀!),就算透過檢舉達人通報,真的抓到某位亂丟吸管的倒楣民眾,重罰是否符合我國憲法比例原則概念?(你怎麼證明我這根吸管會插死海龜?)。面對這樣的「非點源汙染」,有沒有更上游、更積極的做法?例如:提高回收率?   乖寶寶做好分類後就仁盡義至?         一杯飲料或是餐點的食用時間通常只有數分鐘,商品包裝(例如手搖杯與便當盒)為消費者提供短暫便利的服務後,便轉換身分為廢棄物,等待被扔入資源回收或一般垃圾桶。身為一個每天不斷產生垃圾的消費者,驅使我們做好回收分類不亂丟的動力可能是國小老師建立的打掃清潔與愛物惜福的觀念(耶整潔比賽第一名有好寶寶卡)、同儕壓力(不想倒垃圾時被老鄰長碎碎念呀)或是害怕違法(好多垃圾大戰的地區都會破袋檢查喔),但是垃圾一但離開消費者的手,進入廢棄物處理系統,便擺脫所有仁義道德束縛,「分類、加工與轉售賺取價差」是回收市場的天條。下一秒開始,決定這件垃圾的命運是再製成新商品回到消費市場(多數人對回收的美好想像),還是送去焚化、掩埋甚至惡意棄置,「獲利」兩個字決定一切。「可回收/Recyclable」已經成為各種商品描述的基本文案,但這項商品廢棄後到底只是「技術上可回收」還是真正「具備回收價值」,往往是生產或銷售端無法回答的問題。   「技術上可回收」V.S.「具備回收價值」         從理論與技術的角度,地球上沒有無法回收的物品。只要投入資金,人類已經在實驗室或是示範工廠中把廢塑膠裂解成柴油或轉化成各種製品;英文諺語:「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只要處心積慮,我們能幫手上所有的廢物找個好歸宿(國中美勞課都有剪塑膠瓶+捲廣告紙做過筆筒吧)。但是現實社會中,回收產業的生存法則是「質與量」,質量兼備的物資會驅動回收商不斷收集,繼續往上游賣給處理場製成原物料,但質不純量又不足的,只能拒收、倒貼送人或是認賠付費進入焚化爐或掩埋場。         以材質為聚丙烯(PP)的塑膠吸管為例,台灣每年大約使用30-100億支,主要透過1.7萬家速食店、1.6萬家手搖茶飲店、1萬家早餐店、1萬家超商、9千家餐飲攤販、2千家連鎖咖啡館等共約7萬店家提供給廣大消費者。技術與理論上,如果一定比例的吸管使用者與餐飲業者願意配合協助收集、清洗、打包,穩定供貨質量兼具的廢棄塑膠吸管(例如每日10噸、約1千萬支)予回收產業,國內很可能就會有回收處理廠樂意配合,投資一條適合回收吸管的產線(或收購出口),產出高質量的PP回收塑膠酯粒(又稱再生料或二次料)。但目前台灣回收市並無管道取得足夠質量的吸管,失去了利潤空間,讓這些零散的吸管不具備回收價值,因為人為不當處置而大量進入環境四處流竄。除了吸管,還有那些垃圾?   誰最不受控愛亂跑?         當減塑成為淨灘社團、環保人士與主管機關朗朗上口的流行語,社會大眾不一定瞭解要為什麼要減塑、與減些什麼(舉目所及生活用品中到處都是塑膠呀)?如果把海邊充斥的特定種類塑膠垃圾當作是汙染物質,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更理性與積極的溝通為何要減塑。   表一、台灣國際淨灘行動ICC,近五年數量最多的八類海洋廢棄物之組成比例與數量 說明:資料來源海廢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http://cleanocean.sow.org.tw),2013-2017年間,851筆民間與官方單位上傳之淨灘數據,調查範圍含蓋本島濱海所有19縣市(上傳數據最多之縣市為新北市200筆,最少為苗栗縣1筆),海岸線長度總計299.5公里,共撿拾人造廢棄物162,065公斤。                         由近五年淨灘數據(表一)看台灣海洋廢棄物汙染現況,並對應環保署階段性限塑政策與現行回收體制,可以整理出以下關於海廢與減量策略的論述:     1.塑膠提袋、吸管、免洗餐具與外帶飲料杯(表一中標示底線者)是環保署階段性限塑政策鎖定之四類一次性用品,整體海廢件數之33.8%。     2. 寶特瓶、塑膠瓶蓋、外帶飲料杯、玻璃瓶(#標記者)為政府公告應回收品項,其製造或進口業者已申報並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入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由環保署用於補貼回收與處理業者。此類產品減量策略應以增強生產者衍生責任(EPR, 如調高費率)、增加回收價值(如改善商品設計)、健全回收體制(如提升回收技術)為主。     3. 吸管、塑膠提袋、漁業浮具(*標記者)因產品本身無商業回收價值、製造時無法納入政府回收管理機制預繳處理費用(非環保署公告應回收項目)、廢棄後亦難以進入回收市場,應由製造、銷售端改善消費與使用形態,由源頭減少用量。     4. 免洗餐具(標記**)類別中,僅有部分之碗、盤、便當盒為公告應回收項目,且現今回收市場偏好瓶罐類回收物資,對高處理成本之平板類塑膠餐具(材質多樣易混淆)與塑膠淋膜紙容器(分離不易)之回收意願低落。而其餘一次性之筷、匙、叉、刀目前仍不受現行回收法規管制,更難以進入回收市場。 要是一件廢棄物塑膠真的克服以上重重關卡,順利被製成再生料,接下來會去哪裡呢?   要有人願意買再生紙、才有人賣再生紙、然後才有人去回收廢紙喔!         受限於高分子特性與其他原因,塑膠再生料的物理、機械或化學特性往往比不上由石化原料製作的全新原料,如果不是為了把特定產品(3C或汽車)外銷至特定地區(如歐美或日本),而被當地法規要求應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料(12),製造業對再生料的需求通常只是為了降低成本。相較於歐美與日本為了提高再生料的需求,已經開放使用於食品包裝(在食安無虞的前提下)(13),台灣目前的食品包裝仍需全部使用塑膠新料(14)。種種因素讓塑膠回收產業在原油價格低迷、新料便宜的時代,紛紛關廠停工(15)。而今年(2018)因為中國禁廢令,又讓全球回收市場洗牌重整(16)。         近年市面上漸漸出現標榜「回收塑膠再製」(17)甚至「海洋塑膠再製」的全新商品(18),相關產業也結盟開始做品牌經營(19)。這類產品很可能賣相差(黑密嘛)又比別人貴(研發與生產技術門檻高),它們面臨跟再生紙推廣初期相似的挑戰。消費者是否能正面肯定商品價值、認清「我要先買回收塑膠再製的產品才有人願意去回收塑膠」的現實,而去購買一件能減少海洋塑膠、促進塑膠循環經濟、又不依賴鑽採石油的「塑膠製品」呢(20)?身為最源頭的問題製造者,我們期待回收業者能消化所有垃圾拯救地球,彷彿像是病人搞壞身體後等待醫療產業的救贖。   面對垃圾,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海邊充斥各種無主垃圾,沒有辦法明確找出需要負責的個人時,就會造成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這種社會心理學現象的經典描述是「沒有一顆雨滴覺得是自己造成了洪水」。轉換成環境工程的專有名詞,就是「非點源汙染」。雖然各面向的努力對改善問題都有幫助,但只有「源頭減量」才能真實讓每一位消費者都分擔減少垃圾進入環境與大海的責任。身為支持減塑政策的環保團體(21),我們無意一瞬間擾亂大眾習以為常的便利生活而造成社會對立,而是透過身體力行生活中的小小改變(22),營造一場長期漸進的社會溝通運動(23)。我們不加入哪種材質吸管最環保或衛生的辯論,而是提供溝通對象一種價值觀的自由選擇權:您是否願意選擇用重複使用的態度向用過就丟的習慣說再見?或是遠離懶惰與浪費,重新找回過去勤勞又惜福的那個自我?只要願意嘗試,我們就有機會終止無盡的髒亂與垃圾大戰,給未來世代更潔淨的生活環境與一片湛藍的海洋。   註解: 1:我們為誰而撿?為何而撿?荒野快報279期 https://bit.ly/2KjANAI 2:啟動海岸廢棄物調查 – 從問題裡找解答 荒野快報308期 https://bit.ly/2KzXpJq 3:塑膠碎片從陸地到海洋的旅程, 荒野快報309期, https://bit.ly/2lDrxZk 4:垃圾隨手丟後果 荒野新竹分會用行動讓您知道(新竹尖石淨山與淨溪行動), 自由時報, https://bit.ly/2lGGWbd 5:海洋廢棄物行動教案-我的垃圾足跡, https://bit.ly/2ICfynX 6:轉動循環經濟的四個關鍵要素, 荒野快報288期, https://bit.ly/2Kfigp7 7:荒野十年海洋大夢, YouTube短片, https://bit.ly/2tN9Dao 8:海廢治理平台專區, 環保署, https://bit.ly/2kPRVyZ 9: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環保署, https://bit.ly/2JZKDUf 10:預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草案, 環保署, https://bit.ly/2KwKBmZ 11:前言,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https://bit.ly/2JZKDUf 12:消費後塑膠再生料驗證平台,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s://bit.ly/2yPy78I 13:寶特瓶回收再製技術之探討, 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https://bit.ly/2z3jkr9 14:國內首起回收寶特瓶再製塑膠食器 業者加重詐欺罪起訴, 中時電子報, https://bit.ly/2N7F73G 15:塑膠回收無利可圖, 中時電子報, https://bit.ly/2tPwLF5 16:洋垃圾轉進台灣 環署坦言塑膠垃圾進口成長約2.57倍,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2KioBjt 17:全台首創100%再生塑膠洗髮精瓶 碳排減少3/4,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2lE6hTo 18:海洋再生眼鏡,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s://bit.ly/2lFO0VF 19: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http://pidc-opc.org 20:用心,重現潔淨海洋, 荒野快報289期, https://bit.ly/2MtAKyP 21:別讓我們的方便成為地球的塑便, 新聞稿, https://bit.ly/2IB3iUG 22:#9月無塑生活 一起加油!, 荒野保護協會, https://bit.ly/2yZLvaq 23:#吸管掰掰, 荒野保護協會, http://pcse.pw/7YTB3  

2018國際淨灘行動(ICC)場次

2018-07-05

      近年來,由於政府及民間組織的鼓勵及推廣,「做環保」成了一件很潮、很熱血的事,荒野保護協會從2005年的淨灘行動開啟了海洋關懷的旅程,引領全台民眾及組織前仆後繼的投入關心海洋的行列,藉由淨灘這項操作簡易且具教育意義的活動,參與的人數也連年攀上高峰。       每場淨灘結束後,藉由「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登記撿拾到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親身實地參與重新瞭解海洋現況,並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所能做的改變。面對源源不絕的廢棄物,我們希望能做的不只「撿」不停、更要不停「減」。       今夏,除了淨灘,也和我們一起從源頭減量(#吸管掰掰)做起吧!! 分會 淨灘日 淨灘地點 台北分會 9/15 (六) 挖仔尾海灘 活動訊息 桃園分會 9/29 (六) 竹圍漁港北岸 活動訊息 新竹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幸福沙灘 活動訊息 台中分會 9/16 (日) 松柏漁港 活動訊息 雲林分會 9/15 (六) 箔子寮漁港 僅供內部人員參與 嘉義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好美里沙灘 活動訊息 台南分會 9/9 (日) 四鯤鯓海岸 活動訊息 高雄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中芸沙灘 活動訊息 台東分會 9/29 (六) 因颱風來襲取消 金樽保安林海岸沙灘 活動訊息 花蓮分會 9/15 (六) 因颱風來襲延期 近期公告 宜蘭分會 9/9 (日) 因超大豪雨取消 內埤海灘 活動訊息      

2018愛海無句-海洋倡議行動

2018-07-02

塑膠碎片從陸地到海洋的旅程

2018-05-09

塑膠碎片從陸地到海洋的旅程 -海廢科學調查- 圖、文、表/吳純綺(海廢調查專案人員) 調查緣起         生物學家說:「生命的起源從海洋到陸地。」此演出經歷數十億年,漫長的程度遠超乎人類的發展歷史。然而,一齣從陸地到海洋的序曲在短短的數十年間上演至今,主演不再是生命而是:「塑膠」。當我們開始關注海洋廢棄物議題後,發現海洋廢棄物(以下簡稱海廢)之中塑膠的比例總是獨佔鰲頭,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塑膠碎片是如何又是從哪裡來的?」澳洲的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以下簡稱CSIRO)曾調查澳洲當地環境,結果顯示海廢主要透過三種機制且源自當地棄置物:一是海灘遊憩行為,二是周邊地區的雨水和沿海徑流,三是來自海洋系統的運輸(註1)。儘管如此,在缺乏進一步的調查前,我們尚無法確認此結果可套用到世界各地甚至是臺灣本地,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於2017年11月與CSIRO合作,在臺灣展開海廢調查。因調查結果目前尚未分析完成,本文僅著重調查過程所需注意的事項討論,以供未來相似調查之鑒。 調查地點與方式        本次調查地點位於臺灣最大面積流域的高屏溪,其流域範圍3,257平方公里且涵蓋23個城鄉鎮,其中主要城市為全國第二大城同時也是第一大工業城市的高雄市。我們招募來自台灣各地總計12位荒野志工參與調查計劃,其中不乏富有國際淨灘(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經驗以及海廢議題知識的成員。站點位置由CSIRO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以流域範圍、人口等地理因子劃分選出,站點類型包括陸地、河岸、海岸以及海面,每個站點至少包含三條以上之測線或是拖網的數據。在資源有限的兩週調查期間,由我們完成總計95個站點,包括陸地、河岸、海岸的286條測線以及12個海面站點的36個拖網調查(見圖一),由CSIRO帶回並分析我們所收集的調查數據。 調查的實地挑戰        相較于國際淨灘的簡易性,本次的測線調查需要參與者有更多的背景知識與訓練(例如:快速地以肉眼判斷廢棄物種類、熟悉各種描述性的填表術語等等),因此我們在調查期間前三天邀請CSIRO的研究員前來臺灣辦理海廢調查工作坊(見圖二),以確保參與的調查員志工遵守相同的標準與流程,減少填寫資料表格時的人為誤差。這次的測線調查不僅涵蓋地域廣泛、也是全臺灣首次利用GIS篩選地點的方式調查海廢,期間難免面臨挑戰,以下整理出許多仍可改進之處:首先,地理狀況攸關調查效率,以陸地與河岸測站為例:高屏溪擁有四條分支河川,範圍橫跨台南、高雄與屏東等地,每條支流以山脈相隔且甚少道路互相連接,即使地圖上看起來臨近的兩個站點也可能因為在不同支流而難以在短時間內互通。兩週內,在12位志工各自出席五日左右的執勤日情況下,我們需提前根據當日人力安排出勤區域與地點,將交通效率最大化:以每一測站至少需要3至4位(包括一名具有經驗的調查員)的人力為小組,在臨近的區域完成各種類型測站的測線調查。若連續出勤二日以上,則在前一日之區域附近投宿,隔日前往更遠的區域調查以節省來回市區的交通時間,例如:第一日從高雄前往屏東調查,第二日從屏東前往墾丁調查。另外,由於調查地點囊括偏遠山區、溪谷等,難以單從地圖上得知駕車前往的難易度(例如:可能道路過於狹窄無法通過),因此我們強烈建議需要熟悉當地路況的駕車人員,亦或是事前實地勘察路況。        次者,調查員本身的裝備也需根據調查環境而準備。以河岸測站為例,每條測線都需要從水面延伸至河岸其中一側的最高點(即河堤),由於高屏溪乾溼季節分明,調查期間正值冬季的低水位,水面與河堤的距離增長,且河川下游河岸多為軟質泥灘地(即濕泥土,見圖三),亦增加從水面到河岸兩側最高處之測線觀察的困難度,因此我們也建議穿著高筒雨靴以便在泥灘地上行動。此外,河川下游的高比例水泥化以及人工消波塊等因素使調查員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尋找入口處(access point)以接近水面(見圖四)。為了提高調查效率,事前的現場勘察除了交通狀況外,我們也建議提前尋找入口處。最後,海岸測站亦有人工化影響調查效率的狀況:高雄沿海除了消波塊之外,亦有許多離岸堤(註2),而離岸堤防本身則可能會影響來自海洋的運輸系統,因此在尚未確認此影響力之前,我們盡可能地在擁有離岸堤之測站附近尋找無離岸堤的海灘作為代替(見圖五)。 未來的旅程        近年來海廢逐漸成為臺灣社會關注的議題之一,越來越多民眾與團體投入相關的公眾活動、政策遊說、環境教育以及科學調查與研究。荒野自2009年投入每年的國際淨灘起,開始關注海廢議題,其遍佈全臺的志工人數便是未來推廣公民科學家的優勢基底,而科學調查與研究正是議題的公眾活動、政策遊說與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未來,透過更多的公民、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跨領域合作與政策管理,我們期待能夠停止這齣由「塑膠」主演的從陸地到海洋序曲。 註1:Willis, K. et al. Differentiating littering, urban runoff and marine transport as sources of marine debris in coastal and estuarine environments. Sci. Rep. 7, 44479; doi: 10.1038/srep44479 (2017). 註2:離岸堤防為平行海岸線之人工消波塊構成之堤防,其功能為阻擋波浪能量並干擾海流,海流攜帶之漂沙或漂流物進入兩座離岸堤之入口後會往兩側堆積,此為人工養灘方法之一。 圖一、高屏溪流域調查地點之Google地圖,內圓形點(藍)為海岸測站,內方形(綠)為河岸測站,內星形點(棕)為陸地測站,外海小圓點(橘)為海面拖網。 圖二、海廢調查工作坊參與者與CSIRO調查員(左六)合影。 圖三、本次調查河岸河岸類型圓餅圖:總計78條測線,其中濕泥土、卵石礫石與巨石(大石塊)佔最高比例(皆為19條,24.7%)。 圖四、河岸測線照片:(A)為泥灘地,(B)為水泥化與人工消波塊。 圖五、高屏溪出海口右岸(高雄市林園區)之Google地球衛星圖,可見密集的人工化離岸堤防。

公民科學如何助源頭減量一臂之力

2018-05-09

第六屆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 6IMDC )在今年(2018年)3月於美國聖地牙哥市舉辦。

啟動海岸廢棄物調查 – 從問題裡找解答

2018-04-11

文/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海洋廢棄物:汙染或是髒亂?        淨灘常被視為單純的髒亂清掃,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顯示不斷堆積與破碎的人造垃圾已經對生態、社會與經濟產業造成重大且難以復原的影響(1),隨著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持續拉高對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以下簡稱海廢)的關注層次,海中的人造固體垃圾(2)已被視為一種環境污染,海中的塑膠未來也可能被貼上汙染物、甚至是有害物的新標籤(3),以上趨勢帶動了各國政府對海廢的重視,從整潔維護拓展至汙染風險分析與管理。澳洲學者Hardesty與Wilcox在2017年發表論文,認為海廢相關的研究可依序分成三大類:往上游釐清來源與其驅動力、掌握廢棄物進入環境後的變化動態與分布、評估對野生動物、人類與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並認為在整個海廢治理的政策體系中,研究調查扮演風險分析的關鍵角色(4)。 海廢調查:在垃圾堆中挖數據        海廢議題在空間概念上,廣大的汙染場域含蓋了海岸、海面、海水層、海底、海洋沉積物與更上游的河川排水系統,造成海廢具有非點源(nonpoint source)的汙染特性,相較於一般空氣、水體或廢棄物汙染,更不易論述汙染行為人、汙染源與污染場址之間的直接關聯(5);在物質特性上,不同的人造固體廢棄物因其產品設計、使用與廢棄後漂流的差異、造成每件海廢的外觀、尺寸、重量、材質之間具有高度變異。因此,相對於重金屬或農藥等化學汙染,海廢議題裡的汙染物質(如塑膠)與污染場域(如沙灘),目前尚無法在戶外或實驗室內以單一套檢測儀器或程序完成相關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上各種原因促成海廢相關學術研究在近五十年內蓬勃發展(6),許多研究計畫被設計成公民科學的形式,透過熱心的志工大範圍的調查採樣,不僅獲得可信賴的數據與可觀的成果(7),相關調查技術更已跨越學術殿堂,實際被世界各國政府與在地社群靈活應用。筆者整理四類針對海岸線上的大型海廢(Macro-debris, 直徑超過2.5公分)的基礎調查並說明如下。 表1. 四類常見的海岸廢棄物基礎調查   類別 現場收集之海廢數據 調查目標 數據應用性 1 國際淨灘行動ICC 種類與數量 初步認識在地海廢特性 製作環境教育宣導素材 2 大範圍快篩普查總量 估算單位面積(或長度)內的總重量(或總體積) 盤點現存總量、汙染密度、汙染熱點 淨灘資源有效分配、高效率移除 3 定點定期細緻分類 詳細分類單位面積(或長度)內的海廢,紀錄種類與數量 釐清材質、用途與使用者 長期監測評估政策效益 聚焦並影響汙染行為人、特定產業及消費族群 4 地理資訊綜合分析 2 + 3 + 廣泛且細緻收集周遭GIS資訊(海洋/大氣/水文/社經產業) 釐清來源、輸送途徑、區域與季節變異、影響層面、經濟損失 釐清管理單位權責,促進政策整合與公私協力治理 改善廢棄物管理流程、河川排水與環境衛生管理 1. 國際淨灘行動ICC:全世界規模最大、門檻最低的海廢調查,臺灣於2004年起由民間團體自發性參與,至今(2017)已累績近千筆數據(8),並成為臺灣近年減塑相關環境教育或政策推動的重要基礎。數據應用的侷限是難以萃取出量化指標來比較時空差異,僅有極少數據為定期、定點、固定面積的長期監測(9)。 2. 大範圍快篩普查總量:海廢雖然無所不在,但在海岸線上的分布卻極度不均。日本的社團法人組織JEAN(日本環境行動ネットワーク)於2004年開發了12等級的垃圾密度指標,並在2006年動員全國606個濱海行政單位(市町村)於一個月內大範圍普查境內三千多個海岸,在總長3.5萬公里的海岸線抽樣調查1%,算出全國海岸廢棄物現存總量約為2.57萬噸,而且70%的海廢集中在10%的海岸上,不僅確實掌握海岸廢棄物全貌與污染熱區,也可有效分配與引導政府或民間淨灘資源(10)。2016韓國簡化這套系統的指標與流程,現場可直接以手機app上傳數據,大幅縮簡調查所需的人物力,30位調查人員在8天內快速普查382個觀測站,含蓋1%海岸線(韓國海岸線總長約四千公里),除了確認汙染熱點主要為南部密集的淺海養殖地區,也計算出60%的海廢集中於10%的海岸(11)。 3. 定點定期細緻分類:這類調查可視為國際淨灘ICC的進階版本,通常是政府主導、民間協力的國家級海廢長期監測計畫,為了取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數據,不僅對調查人員的素質與經驗有基本要求,分類也更為細緻。例如韓國的國家海岸廢棄物監測目前由中央的海洋水產部主導、濱海25個NGO協力,每兩個月於全國40海岸,故定100公尺的樣區調查,並使用100項的分類表格計數所有海廢(12)。在這項監測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學者Sunwook Hong曾在2017年來台分享相關成果,她表示2008年啟動長期監測不僅確立減少保麗龍浮球(水產養殖用)為國家級海廢管理計畫中的首要工作(13),9年來的數據更顯示相關鎖定養殖漁業的減量政策已發生效果,持續減少岸邊的保麗龍(14)。 4. 地理資訊綜合分析:這類調查不僅需要取得上述2與3類調查的海廢數據,更需要取得每一測站周圍更細緻的地理與社經資訊(如海岸座向、風向、坡度、底質、排水系統、現場人數、居住人口、道路資訊、腹地利用、教育程度與大眾交通普及率等)。澳大利亞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團隊擅長此類調查,正在透過大尺度的採樣與細緻的統計分析,找出不同海廢與各項地理因素的關聯性(15)。 臺灣的下一步,回答最關鍵的基礎問題        目前臺灣通過同儕審核、正式發表的海岸大型廢棄物學術論文僅有兩篇,均為小範圍、短期的採樣(16),雖然近年淨灘蔚為全民風潮,但絕大多數國際淨灘行動ICC的淨灘地點集中於北部與西海岸的都市周圍(17),顯示國人目前對於近兩千公里海岸線上最基礎的汙染現況(汙染總量、汙染熱點、汙染程度、汙染物組成比例)幾乎是全然未知。        當臺灣社會與政府逐漸以汙染治理的角度切入海廢議題(18),更凸顯海岸線上的基礎調查至關重要,發展國家層級、鎖定海廢設計的「快篩普查」、「定點定期監測」或是「地理資訊綜合分析」,將能客觀呈現各行政區域廣袤海岸的汙染現況、季節變化、污染途徑、汙染源與其造成的衝擊影響,不僅能讓海岸維護管理單位有效規劃清掃計畫,更能開展積極的源頭減量、大眾倡議與產業創新等政策作為,藉由科學數據中立檢視各面向施政成效,滾動修正海廢減量目標,以漸進的方式復原海洋棲地。        今年(2017)政府與民間都將啟動進階、大範圍的海廢調查計畫(19),期待能與臺灣各地愛海民眾捲袖彎腰、攜手合作,讓孩子們能在潔白沙灘上赤腳奔跑,魚群、鯨豚與海龜於透澈藍海中自在優游。   註解: 1, UNEP(2016), Marine plastic debris and microplastics ‒ Global lessons and research to inspire action and guide policy change 2, UNEP(2005), Marine Litter, an analytical overview 3, Rochman CM, Browne MA, Halpern BS, Hentschel BT, Hoh E, Karapanagioti HK, Rios-Mendoza LM, Takada H, Teh S, Thompson RC(2013), Policy: Classify plastic waste as hazardous. Nature, 494:169-171 4, Hardesty BD, Wilcox C(2017), A risk framework for tackling marine debris, Analytical Methods, 9:1429-1436 5, NOAA(2016), Point vs. Non-Point Water Pollu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https://goo.gl/jBkX4Z 6, Browne MA(2015),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tranded Intertidal Marine Debris: Is There a Picture of Global Chan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7082-7094 7, van der Velde T, Milton DA, Lawson TJ, Wilcox C, Lansdell M, Davis G, Perkins G, Hardesty BD(2016) Comparison of marine debris data collected by researchers and citizen scientist: Is citizen science data worth the effort? 8, 荒野保護協會(2015), 淨灘成果下載,「愛海小旅行」, https://goo.gl/1tmFwd 9,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13年6月起每月固定於新北市國聖埔執行固定範圍之長期科學監測https://goo.gl/GRxJ3R 10, 日本国土交通省(2007), 全国海岸の漂着ゴミの実態調査, https://goo.gl/nFgkjf 11, 未發表數據, 私人通信 12, 韓國海廢資訊系統(2011), 國家海岸廢棄物監測計畫, https://goo.gl/3VuUtu 13, 韓國第二版海洋垃圾管理計劃(2014-2018), https://goo.gl/FfDb7M 14, 轉述Sunwook Hong於2017海洋廢棄物論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主辦)之發表內容, https://goo.gl/bpA52r 15,  Hardesty BD, Schuyler Q,  Lawson TJ, Opie K, Wilcox C(2016) Understanding debris sources and transport from the coastal margin to the ocean. https://goo.gl/KvgKQt 16, 胡介申(2016), 超越你丟我撿,臺灣潔淨海洋的機會與挑戰, 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論文集, https://goo.gl/wVPahY 17, 未發表數據, 來源為「愛海小旅行」網站上的歷年ICC淨灘成果, https://goo.gl/1tmFwd 18, 行政院環保署新聞稿(2018), 環保署攜手公民團體 首度公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https://goo.gl/JsNRMk 19, 行政院環保署(2018),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行動方案3.1:以研究監測掌握臺灣海岸/海洋污染狀況, https://goo.gl/rhuU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