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已成為海洋生物誤食的對象,也是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因此,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並阻止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 綜觀海洋廢棄物的問題,除了塑膠材質本身難以分解之外,廢棄物數量過大也是造成物質流入海洋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推動源頭減塑,也應透過釜底抽薪的方式是推動零廢棄的生活:推動資源循環的環保政策、推動自備容器購物、推動生活用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經濟等,以達成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期望終有一天能重回清淨藍海的樣貌。
啟動海岸廢棄物調查 – 從問題裡找解答
文/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自然名:螃蟹) 海洋廢棄物:汙染或是髒亂? 淨灘常被視為單純的髒亂清掃,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顯示不斷堆積與破碎的人造垃圾已經對生態、社會與經濟產業造成重大且難以復原的影響(1),隨著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持續拉高對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以下簡稱海廢)的關注層次,海中的人造固體垃圾(2)已被視為一種環境污染,海中的塑膠未來也可能被貼上汙染物、甚至是有害物的新標籤(3),以上趨勢帶動了各國政府對海廢的重視,從整潔維護拓展至汙染風險分析與管理。澳洲學者Hardesty與Wilcox在2017年發表論文,認為海廢相關的研究可依序分成三大類:往上游釐清來源與其驅動力、掌握廢棄物進入環境後的變化動態與分布、評估對野生動物、人類與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並認為在整個海廢治理的政策體系中,研究調查扮演風險分析的關鍵角色(4)。 海廢調查:在垃圾堆中挖數據 海廢議題在空間概念上,廣大的汙染場域含蓋了海岸、海面、海水層、海底、海洋沉積物與更上游的河川排水系統,造成海廢具有非點源(nonpoint source)的汙染特性,相較於一般空氣、水體或廢棄物汙染,更不易論述汙染行為人、汙染源與污染場址之間的直接關聯(5);在物質特性上,不同的人造固體廢棄物因其產品設計、使用與廢棄後漂流的差異、造成每件海廢的外觀、尺寸、重量、材質之間具有高度變異。因此,相對於重金屬或農藥等化學汙染,海廢議題裡的汙染物質(如塑膠)與污染場域(如沙灘),目前尚無法在戶外或實驗室內以單一套檢測儀器或程序完成相關定性或定量分析。以上各種原因促成海廢相關學術研究在近五十年內蓬勃發展(6),許多研究計畫被設計成公民科學的形式,透過熱心的志工大範圍的調查採樣,不僅獲得可信賴的數據與可觀的成果(7),相關調查技術更已跨越學術殿堂,實際被世界各國政府與在地社群靈活應用。筆者整理四類針對海岸線上的大型海廢(Macro-debris, 直徑超過2.5公分)的基礎調查並說明如下。 表1. 四類常見的海岸廢棄物基礎調查 類別 現場收集之海廢數據 調查目標 數據應用性 1 國際淨灘行動ICC 種類與數量 初步認識在地海廢特性 製作環境教育宣導素材 2 大範圍快篩普查總量 估算單位面積(或長度)內的總重量(或總體積) 盤點現存總量、汙染密度、汙染熱點 淨灘資源有效分配、高效率移除 3 定點定期細緻分類 詳細分類單位面積(或長度)內的海廢,紀錄種類與數量 釐清材質、用途與使用者 長期監測評估政策效益 聚焦並影響汙染行為人、特定產業及消費族群 4 地理資訊綜合分析 2 + 3 + 廣泛且細緻收集周遭GIS資訊(海洋/大氣/水文/社經產業) 釐清來源、輸送途徑、區域與季節變異、影響層面、經濟損失 釐清管理單位權責,促進政策整合與公私協力治理 改善廢棄物管理流程、河川排水與環境衛生管理 1. 國際淨灘行動ICC:全世界規模最大、門檻最低的海廢調查,臺灣於2004年起由民間團體自發性參與,至今(2017)已累績近千筆數據(8),並成為臺灣近年減塑相關環境教育或政策推動的重要基礎。數據應用的侷限是難以萃取出量化指標來比較時空差異,僅有極少數據為定期、定點、固定面積的長期監測(9)。 2. 大範圍快篩普查總量:海廢雖然無所不在,但在海岸線上的分布卻極度不均。日本的社團法人組織JEAN(日本環境行動ネットワーク)於2004年開發了12等級的垃圾密度指標,並在2006年動員全國606個濱海行政單位(市町村)於一個月內大範圍普查境內三千多個海岸,在總長3.5萬公里的海岸線抽樣調查1%,算出全國海岸廢棄物現存總量約為2.57萬噸,而且70%的海廢集中在10%的海岸上,不僅確實掌握海岸廢棄物全貌與污染熱區,也可有效分配與引導政府或民間淨灘資源(10)。2016韓國簡化這套系統的指標與流程,現場可直接以手機app上傳數據,大幅縮簡調查所需的人物力,30位調查人員在8天內快速普查382個觀測站,含蓋1%海岸線(韓國海岸線總長約四千公里),除了確認汙染熱點主要為南部密集的淺海養殖地區,也計算出60%的海廢集中於10%的海岸(11)。 3. 定點定期細緻分類:這類調查可視為國際淨灘ICC的進階版本,通常是政府主導、民間協力的國家級海廢長期監測計畫,為了取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數據,不僅對調查人員的素質與經驗有基本要求,分類也更為細緻。例如韓國的國家海岸廢棄物監測目前由中央的海洋水產部主導、濱海25個NGO協力,每兩個月於全國40海岸,故定100公尺的樣區調查,並使用100項的分類表格計數所有海廢(12)。在這項監測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學者Sunwook Hong曾在2017年來台分享相關成果,她表示2008年啟動長期監測不僅確立減少保麗龍浮球(水產養殖用)為國家級海廢管理計畫中的首要工作(13),9年來的數據更顯示相關鎖定養殖漁業的減量政策已發生效果,持續減少岸邊的保麗龍(14)。 4. 地理資訊綜合分析:這類調查不僅需要取得上述2與3類調查的海廢數據,更需要取得每一測站周圍更細緻的地理與社經資訊(如海岸座向、風向、坡度、底質、排水系統、現場人數、居住人口、道路資訊、腹地利用、教育程度與大眾交通普及率等)。澳大利亞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團隊擅長此類調查,正在透過大尺度的採樣與細緻的統計分析,找出不同海廢與各項地理因素的關聯性(15)。 臺灣的下一步,回答最關鍵的基礎問題 目前臺灣通過同儕審核、正式發表的海岸大型廢棄物學術論文僅有兩篇,均為小範圍、短期的採樣(16),雖然近年淨灘蔚為全民風潮,但絕大多數國際淨灘行動ICC的淨灘地點集中於北部與西海岸的都市周圍(17),顯示國人目前對於近兩千公里海岸線上最基礎的汙染現況(汙染總量、汙染熱點、汙染程度、汙染物組成比例)幾乎是全然未知。 當臺灣社會與政府逐漸以汙染治理的角度切入海廢議題(18),更凸顯海岸線上的基礎調查至關重要,發展國家層級、鎖定海廢設計的「快篩普查」、「定點定期監測」或是「地理資訊綜合分析」,將能客觀呈現各行政區域廣袤海岸的汙染現況、季節變化、污染途徑、汙染源與其造成的衝擊影響,不僅能讓海岸維護管理單位有效規劃清掃計畫,更能開展積極的源頭減量、大眾倡議與產業創新等政策作為,藉由科學數據中立檢視各面向施政成效,滾動修正海廢減量目標,以漸進的方式復原海洋棲地。 今年(2017)政府與民間都將啟動進階、大範圍的海廢調查計畫(19),期待能與臺灣各地愛海民眾捲袖彎腰、攜手合作,讓孩子們能在潔白沙灘上赤腳奔跑,魚群、鯨豚與海龜於透澈藍海中自在優游。 註解: 1, UNEP(2016), Marine plastic debris and microplastics ‒ Global lessons and research to inspire action and guide policy change 2, UNEP(2005), Marine Litter, an analytical overview 3, Rochman CM, Browne MA, Halpern BS, Hentschel BT, Hoh E, Karapanagioti HK, Rios-Mendoza LM, Takada H, Teh S, Thompson RC(2013), Policy: Classify plastic waste as hazardous. Nature, 494:169-171 4, Hardesty BD, Wilcox C(2017), A risk framework for tackling marine debris, Analytical Methods, 9:1429-1436 5, NOAA(2016), Point vs. Non-Point Water Pollu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https://goo.gl/jBkX4Z 6, Browne MA(2015),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Stranded Intertidal Marine Debris: Is There a Picture of Global Chan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7082-7094 7, van der Velde T, Milton DA, Lawson TJ, Wilcox C, Lansdell M, Davis G, Perkins G, Hardesty BD(2016) Comparison of marine debris data collected by researchers and citizen scientist: Is citizen science data worth the effort? 8, 荒野保護協會(2015), 淨灘成果下載,「愛海小旅行」, https://goo.gl/1tmFwd 9,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2013年6月起每月固定於新北市國聖埔執行固定範圍之長期科學監測https://goo.gl/GRxJ3R 10, 日本国土交通省(2007), 全国海岸の漂着ゴミの実態調査, https://goo.gl/nFgkjf 11, 未發表數據, 私人通信 12, 韓國海廢資訊系統(2011), 國家海岸廢棄物監測計畫, https://goo.gl/3VuUtu 13, 韓國第二版海洋垃圾管理計劃(2014-2018), https://goo.gl/FfDb7M 14, 轉述Sunwook Hong於2017海洋廢棄物論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主辦)之發表內容, https://goo.gl/bpA52r 15, Hardesty BD, Schuyler Q, Lawson TJ, Opie K, Wilcox C(2016) Understanding debris sources and transport from the coastal margin to the ocean. https://goo.gl/KvgKQt 16, 胡介申(2016), 超越你丟我撿,臺灣潔淨海洋的機會與挑戰, 第四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論文集, https://goo.gl/wVPahY 17, 未發表數據, 來源為「愛海小旅行」網站上的歷年ICC淨灘成果, https://goo.gl/1tmFwd 18, 行政院環保署新聞稿(2018), 環保署攜手公民團體 首度公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https://goo.gl/JsNRMk 19, 行政院環保署(2018),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第一版), 行動方案3.1:以研究監測掌握臺灣海岸/海洋污染狀況, https://goo.gl/rhuU5f
推動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荒野保護協會投入全面海廢調查
行政院環保署於今日(2/13)召開記者會,與荒野保護協會等關心海洋的環保公民團體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預告環保署已著手調查自來水廠跟海水裡的微塑膠含量並預告將限制塑膠吸管的使用場所,希望縮短達到「無塑海洋」的期程。 基於海洋廢棄物跨知識領域、跨地理區域、跨治理權責的複雜特性,無法僅採用單一層面的汙染治理政策。「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Marine Debris Action Plan)已是世界各國對付海廢的最新趨勢,採用跨領域整合、公私協力的方式,凝聚利害關係人的共識與力量,不僅日本、韓國、英國與美國已公布相關國家級行動方案,歐盟、二十國集團(G20)等組織也相繼頒布相關政策指引。 環保署本次公布的「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是先由環保團體夥伴於「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 會議中提出初稿,再與環保署經過多次討論及評估可行之配套措施後正式向外界公布,不僅為「公私協力」合作執行政府機關重大政策立下新的里程碑,也使臺灣海洋廢棄物的治理跨出一大步。 「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行動方案的所有成員亦將攜手深入「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四大社會面向、透過十項策略、以「公私合作」為原則的 67項實際行動。荒野保護協會亦積極參與其中六項具體行動,除了現行的「#九月無塑生活」、「民間團體定期海廢監測」、「陸地到海洋跨國研究計畫」、「愛海小旅行-海廢資訊平台」;也主動認養全新的研究調查與國際交流等工作,例如即將與綠色和平等友團啟動的「全國海灘快篩調查」以及三月至美國聖地牙哥「第六屆國際海廢研討會」發表調查成果等。 荒野保護協會連續10年在每年9月國際淨灘行動ICC時監測海洋廢棄物,已經累積了數百筆數據。但我們發現海廢影響的範圍跟程度遠遠超過想像,不是單純一年一天在固定一個海灘的調查就能全盤掌握。有鑑於荒野累積豐富的調查經驗與全台11分會的志工人力,將承擔"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裡的許多研究調查工作;例如去年曾在臺灣執行跨國海廢調查計畫,今年也將執行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全面普查全島各縣市的海廢現況,找出汙染的熱區。 【環保署新聞】環保署攜手公民團體 首度公布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 附件一: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簡報 附件二: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
追本溯源 啟動海廢調查
參與跨國海廢研究計畫 受澳洲研究單位(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與南韓、中國、越南、孟加拉、印尼、菲律賓、南非、美國等國合作,共同加入地表規模最大的海洋汙染調查計畫:「從陸地到海洋」。來自5縣市、14人的調查團隊於高雄分會結訓,於兩周內調查高屏地區各種環境之垃圾分布(完成394個測線,含出海拖網、海岸、河川與陸地),並首次在高屏海域操作海面微塑膠的專業網具: Manta Trawl,取得台灣第一筆近海微塑膠調查數據。不僅有助於學術界釐清全球廢棄物進入海洋的輸送途徑,更學習國際最新調查法,規劃未來涵蓋全台海岸線的大範圍普查計畫。 官方民間攜手 治理海廢汙染 2017是全民瘋淨灘的一年,7月時荒野保護協會協調串聯全臺7個關心海廢的友會團體與環保署內 6個業務處室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在臺灣民間導入國際淨灘行動ICC的第17個年頭,嘗試以合作取代對立,攜手以汙染治理、源頭減量、有效移除等新思維處理錯綜複雜的海廢議題。經過4個月內7次會議交流,階段性的政策產出包含:2018塑膠袋擴大禁限用至十萬店家、2018濱海19縣市海廢科學監測。也持續溝通推動2018-2019海廢治理行動白皮書、2018公布一次性包裝減量時間表等海廢治理的里程碑。 show出妳/你的減塑生活法寶 首次發起網路活動【 #9月無塑生活 】,獲得16個NGO、5間企業熱情響應,超過 7 百則臉書貼文分享"減塑四寶",估計2.3萬人關注並減少26 萬件的一次性垃圾。2017國際淨灘行動ICC則透過愛海小旅行(臺灣海廢資料庫)募集到全年共373筆ICC淨灘數據,2.6萬人參與 (較去年成長35%)。
2017淨灘行動後感-臺中松柏漁港
環保海洋 文/謝舒涵〈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獼猴〉、圖/張智富(臺中分會親子一團奔鹿團,自然名:藍鯨) 海洋,對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我們的生活也大都需要倚賴海洋。但海洋的急速惡化誰能看見?又有誰願意為此挺身而出? 和小鹿一起健走的那些日子,我們走過了各式各樣的海岸線。然而,唯一沒有改變的景象便是汙染海洋的罪魁禍首。成山成堆的垃圾肆無忌憚地霸佔著美麗不再的海岸線,代替了原本棲息於此的動植物,成了這一帶的霸主。有些隨風飄揚,有的則是以遭泥沙所覆蓋,更有許多你看不見的,很有可能在海洋上漂流,或許更進了海洋生物的肚裡。 今天你所造成的海洋汙染,會在某一天又回到人類身上。我們所吃的魚貨,都來自於海洋,而這些魚貨先前又吃了多少人為垃圾?這麼一來,只會一代一代的加劇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所以說,減少海洋之汙染必須從根本做起,並且需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在親子團,每年都參與協會辦的淨灘活動。活動中,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為找回美麗海洋、海岸盡一份心力,就算自己的力量可說是微不足道。但只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怎麼微薄的努力,總會有它的意義之在。淨灘時,有紀錄長負責記錄下垃圾的種類和多寡,也有垃圾長忙分辨垃圾種類加以進行分類。不管有沒有分配到工作,所有人各司其職,為海洋努力,也為下一代努力。 生物正在死亡,海洋正在枯竭,地球正在毀滅。海洋就像一隻擱淺的鯨魚,無力脫身,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回不去的海洋。如果是人類,似乎也不希望這樣的悲劇再度惡化。就從現在開始,落實生活環保,還海洋、海洋生物他們原本應該擁有的。別讓今天你手中的垃圾,成了海洋的最大宿敵,一同保衛海洋。
2017淨灘行動後感-宜蘭無尾港
文/吳爾柔〈宜蘭分會解說教育志工,自然名:紅頭山雀〉、圖/楊欣惠〈棲地管理部專員,自然名:星星〉 今年荒野的國際淨灘活動,宜蘭分會選擇了無尾港的海岸淨灘,到了現場看見綿延不絕的垃圾心情相當沉重,一小時的淨灘時間,有撿不完的破碎塑膠袋、吸管、飲料杯、瓶蓋、糖果包裝袋等…邊撿邊想著這些垃圾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海裡的生物吃了這些垃圾,我們又吃了海裡的魚、蝦,想到這樣的循環令人覺得很害怕。地球只有一個,生活環境也就這麼一個,我們是不是該好好的保護呢?真的好害怕以後要跟垃圾住在一起。 於是,我回顧起自己一天的日常,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往垃圾桶丟了什麼?才發現每天在早餐店喝一杯免洗塑膠杯加封膜的紅茶,使用一根塑膠吸管,一個月就製造30個飲料杯30根吸管的一次性使用垃圾,一年下來就是365個杯子跟吸管。看著沙灘上這些延伸到看不到盡頭的垃圾,心裡不免反省著這些垃圾是否也曾是我過去所使用過的呢?而地球上的人那麼多,經年累月的使用,最後會怎麼樣呢? 心理產生許多的疑問與擔憂,讓我當下決定開始使用環保杯裝盛飲品,去早餐店就用自己的杯子裝紅茶,這樣就能真正的落實垃圾減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這次參與淨灘活動,感觸很深,讓我明白了在這個腳步匆忙的時代,講求方便、快速,卻忘了背後所要承擔的代價。下次到海邊的時候,不妨帶個垃圾袋,停下腳步看看沙灘,撿撿垃圾,相信一定比單純去看海讓你內心感到更加的滿足!讓我們一起把減塑成為生活的日常吧!
2017淨灘行動後感-台北場挖子尾
圖、文/施盈枝〈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快樂魚〉 每年都來淨灘,今年特別熱!近年來,全世界氣候都在改變,今年會是最熱的一年嗎?還是只是一個開始?天空其實是有雲的,但是只有小小的一片白雲,實在檔不住威猛的太陽,在熾熱的太陽底下執行撿垃圾的淨灘任務,是對大家情與耐力的一大考驗! 步道邊小小的陰涼處,荒野的每位領隊志工都認真的為群眾詳細解說著關於信天翁、海鳥胃的故事。教育是改變一切的根本基礎,建立了正確的觀念,無塑生活才能從心出發!接著才能領取淨灘的工具,分發完手套、夾子、ICC表格,淨灘開始囉!沿著沙灘邊的土坡,參與淨灘的民眾緩慢的進入海灘,步行的沿途都能撿到垃圾,碎裂的塑膠片、寶特瓶、保麗龍、玻璃瓶、塑膠袋隨手可得,大型魚網、廢棄輪胎也沒少見。大太陽下大家彎著腰、低著頭認真撿拾、記錄著,希冀著為我們居住的環境盡一些心力! 垃圾從四面八方經由不同的管道進入了海洋,說海洋是垃圾最後的終點站也不為過,隨著烈日的曝曬、海浪的拍打,有些進了魚肚鳥嘴,有些被沖上岸遺留在沙灘,當然還有很多繼續在海上四處飄蕩。 經過淨灘夥伴的努力,一袋又一袋的垃圾漸漸被集中,短短一個小時的撿拾,共拾獲了583公斤的垃圾,很驚人的成果! 淨灘結束,一切就結束了嗎?不!這是一個起點,一個減塑新生活的起點。當我們在生活中製造了一個垃圾,把它丟進垃圾桶垃圾就會消失嗎?事實上,垃圾的旅程才正開始,惡性循環旅程的開始,唯有從源頭減少垃圾製造,才能有效減少垃圾產量。所以讓我們先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起,支持「無塑生活」,隨身攜帶環保餐具用品,先從自身減少塑膠垃圾開始做起,我們的改變,世界也會隨之改變,期待未來的海洋愈來愈乾淨!
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疼惜我們的海洋
-2017年國際淨灘行動 海之荒市集- 文/陳乙萱〈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大翅鯨、温彥翔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黃魚鴞〉、 圖/莊燿鴻〈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今年國際淨灘日台北場在挖仔尾海灘展開,除了首要任務「淨灘」外,現場還有「海之荒市集」,邀請來的響應單位都擁有”愛海無拒”理念,讓整個活動更加豐富有意義。喜愛大海的我當然不能錯過如此特別的「海之荒市集」,也藉此機會認識了許多這些各自努力傳達守護海洋理念的夥伴們。 「My Glück」的作品著重於使用有機棉布料,製作出可愛的海洋生物零錢包、吊飾;而「鯨湯匙」則是選用木頭加工廠用剩餘料來刻製木湯匙、食器的品牌,這兩個手作品牌下的海洋動物,不只是外型維妙維肖,對海洋的溫柔、對環境的友善更是表露無遺。來自花蓮的「黑潮文教基金會」也熱情參與此次市集,帶著與鯨豚無數次邂逅所激盪出的故事,手繪的明信片、繪本以及關於黑潮的大小事,讓人不知不覺也開始嚮往花蓮的海。 還記得兩年前塑膠吸管誤入海龜鼻孔的事件嗎?從那時起我就注意到了「QC館」的不鏽鋼吸管,材質上他們的選擇較為安全用的也安心;另外「好日子agooday」精心研發出的Pockeat食物袋,解決了便當盒攜帶上的不便利,讓想參與愛護地球的夥伴更便利,不管每個人習慣的環保餐具為何,要記得減塑是以”減少非必要浪費”為初衷,來減輕環境上的不必要負擔。 另外有幾個攤位布置得很特別,「湧升海洋」的攤位前掛著兩顆大大的浮球,後方懸掛一塊漁網,他們是以永續海鮮、責任漁業為宗旨的漁產供銷商,在傳遞海洋保育觀念更是不遺餘力。原來是地方政府最近正在輔導流刺網退場轉型或是在每件流刺網上的標識清楚船名,以此來降低幽靈漁網與違規放網的發生。「山海精」 一位善於手縫布作生物的女孩,她與系上學妹合作,共同呈現了一個小小的生物展,介紹一種叫作「月魚」的深海「溫血魚」,可愛的月魚布偶、搭配一系列圖文及有趣的解說,生動地帶領大家認識這奇特的海洋生物。 最後一個攤位桌面上擺著許多海洋廢棄物還有些貼紙,上頭繪製栩栩如生的海洋魚類及可愛插畫,讓人最好奇想問的無非是為甚麼你會想在垃圾上畫畫阿?攤主說「廢棄的垃圾轉變成珍貴藝術品,除了衝突感外,更能省思與珍惜身邊的物品。」而「小乙子」的貼紙則訴說了許多個海洋生物與垃圾奮戰的小故事,藉由化腐朽為神奇的超能力再加上動人的插畫讓人為之驚嘆。 「海之荒市集」各個攤位風格迥異,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告訴身邊的人海洋面臨的危機,用自己的方式邀請大家一起為地球做些甚麼。
重新尋找另一種生活態度
-2017年國際淨灘行動 荒野靜態展- 文/楊竣文〈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小辣椒〉、圖/蕭儒遠〈臺北分會志工入門志工,自然名:米蟲〉、陳嘉文〈臺北分會志工入門志工〉、莊燿鴻〈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九月二十三日的八里文化公園艷陽高照,仍無法抵擋淨灘民眾的熱情,他們扶老攜幼,在完成報到手續後紛紛擠進一旁迂迴排列的帳篷裡,仔細研究牆上的海岸線圖,又駐足一面掛滿舊鞋子、寶特瓶與塑膠袋的破魚網前,他們究竟看見了甚麼? 「2017愛海無拒-國際淨灘行動」是荒野保護協會每年固定舉辦的淨灘活動,以實際行動結合環境教育,讓社會大眾認識海洋廢棄物問題。這次環境教育攤位是由臺北分會第十四、十五屆志工入門群組與專職負責,邀請民眾進入台灣海岸線的美好,在轉瞬間又發現沙灘不僅只有涼風與陽光,更充斥無數海洋垃圾,它們不僅傷害海洋生物,更透過各種形式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關卡的最後,夥伴以早餐為例,呈現更環保、減塑的替代方案,並邀請民眾打卡、祈願,讓更多人接觸無塑生活、海洋保育理念。 「志工入門培訓透過體驗式教育,讓社會大眾認識協會運作、理念和環保志工。」目前擔任未來第十六屆志工培訓總召的李怡慧說:志工入門培訓群組雖然規模不大,之前也沒有參與海洋日活動,卻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夥伴在三天室內室外課程、兩次實習及一個月的作業期間,在「認識荒野」、「土地倫理」與「台灣生態之美」三大主題架構下,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結訓學員有的跨足推廣講師、編輯採訪等群組,也經常參與宜蘭雙連埤、五股濕地等工作日,凝聚夥伴的熱情與能量。 從七月份開始規劃國際淨灘行動攤位工作以來,志工入門夥伴經過一次次創意發想、討論與實作,站在民眾角度思考如何將海洋廢棄物問題貼近日常,因為我們一但降低垃圾使用量,淨灘不再只是單方面減少海灘上的垃圾,而是重新尋找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態度。
減塑,憑什麼減?該怎麼減?海廢的科學監測與減量政策
圖、文、表/胡介申(棲地守護部海洋守護專員 自然名:螃蟹) 一、前言 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或海洋塑膠汙染為目前國際社會最重視的環境議題之一,因為其入海後產生跨國界的漂流與聚積,或是經陽光照射後破碎後廣泛深入影響海洋生態系中各階層生物,具有與空氣汙染或溫室氣體排放等議題相似的特徵。當各種人造垃圾脫離既有的廢棄物管控系統,進入廣袤的淡水或海洋環境中(河川、海岸、海底、海面、海水層)而成為海廢,末端的汙染移除工作將需要政府入大量的人力與成本。依據以上的特殊性,也讓「源頭減量」成為海廢治理工作中最關鍵與優先的步驟。但如果要跳脫海洋的空間概念,對人類社會中的製造、販售、使用、丟棄或廢棄物處理等行為進行管制,則涉及更複雜的商業利益與消費者行為,讓「海廢源頭減量政策」的擬定需要更通盤的考量、有力的論述與細緻的溝通。本篇將從台灣民間發起,首次針對特定海廢的調查:「2016 台灣海岸廢棄飲料杯調查 」成果作為起點,討論如何透過科學監測作為台灣海廢治理的基礎論述,進而制定相關源頭減量政策。 二、緣由 外帶飲料(如茶飲、咖啡或果汁)為台灣日漸流行的飲食文化,目前台灣約有一萬六千家飲料店與一千家連鎖咖啡店,每年約販售15億杯。由於此類商品被設計為易於攜帶、方便在戶外活動、交通工具上或步行時飲用,由此消費行為而衍生的一次性廢棄物(杯體、杯蓋、提袋、吸管、吸管套等),也成為最常見的台灣海廢之一(註1)。2011年起,由台灣環保團體規劃與操作的國際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監測(ICC),將分類紀錄表中的「外帶飲料杯」由免洗餐具(杯、 盤、 刀 、 叉、 湯匙)類別中移出,自成一類監測,至今(2016)已連續6年在海廢數量排行榜的前十名,顯示其確實對海洋環境造成汙染。 雖然目前由NGO規劃與倡導的海廢監測已將海灘上所有外帶飲料杯(簡稱:外帶杯)獨立計數,但目前市面上廣泛流通之外帶杯共有六種不同材質與形式,分別被現行回收法規中的五種應回收廢容器項目所規範。其中保麗龍因為重量輕造成廢棄後運送與回收成本較高,加上易碎裂難清理等材質特性,2015年時環保署廢管處曾經研議於全面禁止使用保麗龍作為外帶杯的材質,但也受到杯子與原料業者的強烈反彈,表示保麗龍杯與其它杯種相較之下,不僅製程低碳節能且材質單純易回收,質疑無充分證據下禁用特定材質將阻止產業公平競爭(註2),最後決議暫緩政策(註3)。當時此議題獲得關心海洋廢棄物之環保團體相當關注,但確實民間既有的海廢監測數據無法在現行法規架構下,對個別材質外帶杯的回收成效提出明確的改善建議。因此,若要針對外帶飲料產業與消費者推動源頭減量措施,勢必須要依循既有法規的管理脈絡收集汙染數據,方能對症下藥。而本調查執行時(2016)臺南市與臺北市已在不同時間點禁止或減少保麗龍外帶杯的使用,本調查亦可從海廢的角度檢視新法規在該縣市的施行成效。 因此,本調查之目的為取得台灣不同縣市海岸廢棄「外帶飲料杯」之材質與數量比例,透過更細緻的數據,為現有的回收管理辦法提供建言。 三、調查方法 調查目標:台灣海岸上廢棄之外帶杯。此類產品一般用來裝盛飲料(茶類、果汁、咖啡、汽水、豆/米漿、冰沙)或涼品(綠豆湯、愛玉、豆花等),依據材質與外觀可區分為六大類(紙杯、保麗龍杯、PP 杯、PLA杯、PS杯、複合材質)。外帶杯附屬之提袋、杯蓋、杯口封膜或吸管、以及宴會酒席常用之一次性粉紅色(或白色)PS材質水(酒)杯均非本調查之目的,不會被納入登記。 採樣場域與採樣範圍:於2016年9至11月間於台灣本島濱海16個縣市中的9個縣市進行至少一次採樣,為能呈現海洋廢棄物分布之真實狀態,優先選擇靠近河川出海口、非熱門淨灘地點的海岸執行,避免定期清掃等活動影響。每次採樣之海岸線長度應大於100 公尺(以皮尺或Google maps輔助測量),海岸形式與寬度與不限,詳細資訊請參考表1。 採樣人員與記錄方式:採樣由具備國際淨灘行動與台灣海廢監測(ICC)經驗之人員規劃與執行,將採樣範圍內的所有外帶杯收集後分類計數,破碎的飲料杯為避免重複計數,若目測完整度超過50%需要登記,低於50%不須登記。 街道採樣:本次亦嘗試針對都市街道上遭遺棄的外帶杯進行調查,操作方式與海岸線相同,需在一定長度範圍內執行,並選擇在清潔人員定期清掃之前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不併入該縣市海岸採樣廢棄外帶杯之數據,僅比較兩者差異。 表一:調查場域資訊 四、結果 在整體9個縣市15次海岸採樣中,7個縣市為單一海岸採樣一次,其餘新北市與臺南市均在兩個以上不同海岸採樣四次。在樣本數不足的限制下,僅以不同縣市之地理界線為區格,同縣市之樣本加總計算各種外帶杯所佔百分比,並與該縣市相關法規與鄰近縣市數據比較(表二)。 表二:各縣市海岸(與街道)廢棄外帶杯調查結果 整體而言,PP杯為台灣海岸最常見的廢棄外帶杯(在9個縣市海岸採樣之佔比均為前兩名),保麗龍杯則為第二普遍(在7個縣市之佔比為前兩名),其餘依序為紙杯與PS杯。以上6種外帶杯分屬於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註4)公告應回收的15項廢容器中的五項:廢PP或廢PE容器(PP杯、部分複合材質杯)、廢發泡PS容器(保麗龍杯)、其他紙容器(紙杯、部分複合材質杯)、廢PS容器(PS杯)與廢生質塑膠容器(PLA杯)。在不同分類中有如此具體與清晰的海洋汙染程度差異,將可作為此五項廢容器相關的三種浮動費率:處理費費率(由販售者繳交)、回收清除補貼費率(獎勵回收業者)與處理補貼費率(獎勵處理再製業者)的調整參數,並可透過監測結果達到滾動檢討的長期依據。 縣市管制成效: 臺南市在2012年透過地方自治,以「臺南市低碳城市自治條例」管制市內五千餘家飲料店業者不得使用保麗龍杯,經過多年的努力成果似乎可以反映在當地海廢現況(註5),該縣市海岸廢棄保麗龍杯之比例(2.7%)顯著低於鄰近之雲林縣(51.1%)、嘉義縣(53.2%)與高雄市(49.0%),具體減少保麗龍在環境中易破碎而難以清理的環境汙染問題。但若假設整體外帶飲料銷量未受自治條例影響,自備環保杯的消費者也未大幅增加,而相關業者很可能在放棄使用保麗龍杯後,改用傳統PP杯與新開發之複合材質杯(為紙與發泡材質貼合或PP外包覆發泡材質,具有類似保麗龍的保冰能力),可能並未降低整體廢棄物的總量與廢棄後逸散進入海洋的機率,以上推論可以從臺南市PP杯與複合材質杯的比例(94.2% / 1.3%)顯著高於鄰近之雲林縣(48.9% / 0.0%)、嘉義縣(44.0% / 0.0%)與高雄市(47.0 / 0.0%)得到應證。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臺南市海岸PP杯之比例是9採樣縣市中的最高值(94/2%),而在臺南市市區特定街道採樣則呈現與海岸採樣非常相似但其他縣市少見的「高PP杯、少保麗龍杯」組合,且複合材質杯比例為全台最高(24.7%),以上三點也具體反映當地的法規限制造成某類一次性商品包裝材質與形式的轉變,進而改變該類商品遭廢棄與拋棄後進入海洋環境的組成。 台灣本島之南北差異: 若排除目前唯一明確禁用保麗龍杯之臺南市,將其餘8縣市數據由北往南排列觀察(圖一),可發現本島9縣市內有明顯的南北差異,中北部縣市的海岸以廢棄PP杯較為常見,雲林縣與花蓮縣以南則以保麗龍杯最為普遍。此現象可能受到消費者行為與販售端各種因素影響,例如保麗龍杯主要為包含冰塊之茶飲包裝,最適合滿足移動中、外勤或戶外工作人士一至數小時清涼解渴的需求,因此當地的天氣炎熱程度(採樣時為9-11月,北部天氣已轉微涼,但南部仍屬酷熱)、消費者職業結構、移動方式與隨手丟棄習慣(搭乘大眾運輸系統與自行駕車或騎車相比,可能較不易發生街頭丟棄行為)等等。 圖一:將8縣市之海岸廢棄外帶杯比例由北到南排列(移除已禁用保麗龍杯之臺南市) 跨地域的河川輸送與洋流漂移: 臺北市雖然無海岸線不在此次調查範圍內,但全市皆位於淡水河流域內(流域內人口總數約800萬人),而逸散於市區街道環境中的廢棄物隨雨水逕流進入水體,若無法由截流措施收集,便可能由淡水河口入海,進而擱淺於新北市與桃園市的海岸。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起基於廢棄物減量,柔性勸導飲料店業者避免使用保麗龍杯,獲得行政區內大多數業者的響應(註6),政策成效可能也因此反應在新北市海岸的海廢現況,保麗龍杯比例為全台最低(1.8%)。同樣不靠海的南投縣、嘉義市境內逸散的廢棄物若依轄區內河川水系輸送,亦可能出現部分海廢來源與污染場址為不同地方政府管轄的現象。但若從臺南市於販售源頭禁用保麗龍杯4-5年後,特定海廢組成已經與周邊縣市差異明顯的這點大膽解釋,西南部各縣市海岸上的廢棄物廢應比較不會隨洋流或季風作跨縣市的南北漂移,呈現的應該都是在地的廢棄物管理衍生問題。 五、結論 本調查為台灣首次針對特定品項之海洋廢棄物設計調查方法,同時整合中央法規架構與地方特殊規範,從汙染場址(9縣市海岸)的角度往汙染源頭檢視相關之產業型態、消費結構與法規權責,三者之間可能的漏洞,進而造成廢棄物逸散入環境與海洋。 海洋廢棄物治理思維可以區分為下水道截流、淨灘、水下淨海等「末端移除」,與及早在產品的原料、生產、販售與消費端進行改善的「源頭減量」,相較於末端移除主要著重於在污染剛發生時清掃移除的高效率;源頭減量的政策更跨出汙染議題,插手進入消費者權益、產業生態與商業利益,此時若不能憑藉扎實的科學數據明確劃定議題範疇,同時釐清汙染物質、汙染程度與污染來源,各方利害關係人將無法找到互信與對話的基礎,很容易落入交互指責的無限迴圈中。例如美國紐約市政府便是因為推動保麗龍餐具禁用政策時無法列舉保麗龍的海洋汙染數據,亦無法證明保麗龍雖可回收但無商業回收利益的使用後特性,而陷入與原料業、餐飲業的訴訟中,最後被高等法院法官判決敗訴(註7)。最新的研究也顯示全球各國多年來推動塑膠袋減量、限用、課稅與付費購買,但缺少實質數據證明是否真正有改善海洋環境(註8)。 期待台灣政府、民間與企業積極投入海廢這件國際熱門議題的同時,應該將最基礎的「全國定點定期海廢監測計畫」列為首要工作項目;當我們對台灣海廢汙染建立了全盤的掌握,將不再單純侷限於針對大眾膚淺的情感訴說與柔性宣導;而是以數據與法理為根基,突破現有海廢治理的跨領域、跨地域、跨產業與跨權責難以合作的困境,建立全新的溝通合作與汙染治理模式。 致謝:本調查之實驗設計感謝台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等諸多NGO工作者共同討論與建議,於新北市國聖埔的三場採樣感謝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貢獻,撰文時則感謝韓國海廢研究所(Our Sea of East Asia Network, OSEAN)Dr. Sunwook Hong與Dr. Jongmyoung Lee的鼓勵與建議。 註1:荒野保護協會, 2004~2016海洋廢棄物排名表https://goo.gl/9pOuH8 註2:環境資訊協會, 環署擬禁保麗龍杯 業者提自主回收爭續用 https://goo.gl/iAURkW 註3:蘋果日報, 全面禁保麗龍杯 再延1年 https://goo.gl/Ub3IMO 註4: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 基金介紹 https://goo.gl/TjjZn3 註5:臺南市政府, 禁用保麗龍杯具政策https://goo.gl/kUkAQE 註6:臺北市政府, 連鎖飲料販賣業者6月起全面停用保麗龍杯 https://goo.gl/J8A9WW 註7:大紀元, 寶麗龍禁令被州高等法院推翻 https://goo.gl/1bWDAR 註8:Xanthos, D., Walker, T.R., International policies to reduce plastic marine pollution from single-use plastics (plastic bags and microbeads): A revie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7 118:17-26
2017愛海無拒-國際淨灘行動(ICC)
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在每年9月份的國際淨灘日,於臺灣各地舉辦淨灘活動,邀請民眾利用「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在淨灘後登記撿拾到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親身實地參與重新瞭解海洋現況,並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所能做的改變。 除了淨灘行動之外,荒野保護協會也舉辦講座培訓淨灘導引志工,不僅能認識全球關注的海洋廢棄物議題,並熟悉戶外淨灘的操作流程。經過培訓的志工,將在當天的淨灘現場協助參加者操作淨灘紀錄表等工作,讓淨灘行動順利完成。 分會 淨灘日 淨灘地點 臺北分會 9/23(六) 挖仔尾沙灘 我要報名 桃園分會 9/23(六) 後湖溪口沙灘區 我要報名 新竹分會 9/24(日) 南海觀音亭 我要報名 臺中分會 9/23(六) 松柏港北側海堤 我要報名 雲林分會 9/23(六) 箔子寮漁港 我要報名 嘉義分會 9/24(日) 鰲鼓溼地 我要報名 臺南分會 10/15(日) 將軍漁港 我要報名 高雄分會 9/23(六) 林園中芸沙灘 我要報名 臺東分會 9/23(六) 加路蘭遊憩區 我要報名 花蓮分會 9/23(六) 七星潭德燕漁場 我要報名 宜蘭分會 9/23(六) 無尾港沙灘 我要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