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無塑海洋

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已成為海洋生物誤食的對象,也是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因此,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並阻止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 綜觀海洋廢棄物的問題,除了塑膠材質本身難以分解之外,廢棄物數量過大也是造成物質流入海洋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推動源頭減塑,也應透過釜底抽薪的方式是推動零廢棄的生活:推動資源循環的環保政策、推動自備容器購物、推動生活用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經濟等,以達成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期望終有一天能重回清淨藍海的樣貌。

乾淨的河、湛藍的海 - 淡水河流域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

2020-11-11

圖、文/胡介申(原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現任顧問)、徐筱珺(棲地守護部 海洋專員) 淡水河排放塑膠全世界#16,真的嗎? 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近年被視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重大環境問題,2015年聯合國明確將減少海洋塑膠污染納入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14項目標。但海洋環境本身不會生產垃圾,海廢的解方都在陸地,而河川則是地表水圈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命脈,亦被視為減少海中陸源廢棄物汙染的關鍵。 2015年Jambeck等人(註1)參考世界銀行數據,估算2010年五大洲沿海50公里的人口每年約產生1億噸塑膠垃圾,其中約1/3因管理體系而不佳進入環境,最後約有400-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2017年Lebreton等人(註2)使用相同資料庫,以流域為概念建構塑膠垃圾入海的數理模式,並據此提出20條排入最多塑膠垃圾入海的河川,其中86%的流入量來自亞洲大陸,而我國之淡水河於此汙染排行榜之第16名,估計每年排放1.5萬噸塑膠進入太平洋。 面對學術界提出的這套理論,台灣目前仍未有實際針對河川垃圾的田野調查來支持或反駁這項嚴肅的指控。荒野保護協會投入淨灘與海廢減量工作逾十五年,深知海洋本身不生產垃圾,海廢的解方都在陸地。而河川是串連土地與海水的血脈,淡水河則是協會關注河川廢棄物的最佳起點。經過一整年的策劃與執行,結合海廢快篩技術、地理資訊系統與水文學概念,設計淡水河水系與周邊海岸的垃圾調查計畫,並籌組一支機動能力強大的河川快篩調查隊,完成全台首次大尺度、系統性的河川廢棄物及海洋廢棄物調查,由海岸向上溯源,繪製一份淡水河流域的垃圾熱區地圖。 如何從海廢上溯到川廢?來自日本的經驗 當海廢成為國際間近十年熱到發燙的科學研究領域、河川廢棄物則被視為是近三年逐漸升溫的明日焦點。與我們相鄰、人文與水文環境也有諸多相似的日本,「川廢」(川ごみ, Kawagomi)在近十年的發展下,已在政府(中央與地方水利部門)、公民(流域治理平台與淨河組織)與產業(在地企業)三方共同關注下,形塑成一個熱絡參與的議題。因此在2019年底,荒野保護協會舉辦兩天一夜的「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邀請兩位日本學者來台分享,並在淡水河畔進行調查實務上的交流。其中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曾在2007年以一整年的時間,獨自騎乘單車1092公里,調查瀨戶內海13條大河的垃圾分佈,並估算出瀨戶內海整體逸散廢棄物的存量與收支關係。而另一位授課講師,大阪商業大學的原田禎夫教授則是將藤枝教授開發的調查手法轉化成在地公民的科學調查與守護行動,在京都旁一條名為「保津川」的重要河流,進行定期淨溪、手機app監測調查與減塑倡議的NGO行動,並發起河川上游的龜岡市成為日本第一個塑膠袋付費購買的城市。而荒野保護協會也募集7個分會近30位經驗豐富的夥伴受訓,借助各縣市夥伴在不同領域的經驗,共同商討如何把國外第一手的經驗轉化為適合臺灣河川環境的調查手法。除了於室內課程安裝測試調查相關軟硬體設備,也實際選定一段河岸進行演練,集中的技術課程能確保未來調查數據具備科學上的一致性。 在河邊騎單車找垃圾-低碳、無紙、兼健身的川廢調查手法 經過密集的討論、測試與修正,今年度的調查計畫共包含河岸快篩、河口海岸快篩、河岸垃圾累積量調查、河岸垃圾體積重量轉換係數共四個項目。以下簡述各項目之實驗方法: (1) 河岸廢棄物快篩調查: 於淡水河主流、三大支流規劃連續帶狀穿越線,經過團隊討論與測試,由受訓之調查員2-3人一小組,以騎乘單車(以共享單車YouBike為主)(圖1)的方式,騎乘於淡水河流域沿線之單車道、河堤道路與橋樑,記錄河堤內之人造垃圾現存量體資訊、優勢垃圾類別與數項環境地理資訊。調查範圍長度涵蓋淡水河、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主要河道之左右岸共242公里,寬度為左右兩側堤頂、蹌台或河岸道路(視調查員於現場之可及性)往內側河道中央延伸,視線所及之範圍(圖2)。線段劃設參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國土利用調查>第4類水利所提供之淡水河河道數化圖層,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進行等距裁切,每500公尺設一個穿越線,共484個穿越線。   圖1- 騎乘uBike進行川廢快篩   圖2- 河岸垃圾目視調查範圍   (2) 河口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 於淡水河出海口左右岸分別設置連續帶狀穿越線,由調查員3-5人組成一小組,以沿海岸線步行方式,記錄特定海岸範圍內之人造垃圾現存量體資訊、優勢垃圾類別與海岸寬度等地理資訊。調查範圍長度涵蓋河口左右岸各19.5公里(合計39公里),寬度由海濱至海堤、植被或沙丘,每500公尺設一個穿越線,共78個穿越線。線段劃設參考內政部營建署公布之海岸線數化圖層,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進行等距裁切。 在統計設計上,有別於2018-2019執行環島海岸快篩時固定間隔10公里的系統抽樣(systematic sampling),本次採用連續不間段的普查(census),每500公尺記錄一筆數據,其中垃圾量體的紀錄方式沿用2018-2019海岸快篩調查的目視定量法,但為了兼顧調查員行進間的流暢性與數據的準確性,對部分細節稍有修正。研發團隊將垃圾計量的單位由90公升特大號黑色垃圾袋,縮小為雙北地區通用的14公升垃圾專用袋,透過重複的撿拾、計量與觀察,讓每位調查員熟悉1個裝滿的14公升袋中垃圾量的空間概念(圖3)。依據以往海岸調查經驗,在最乾淨與最髒亂環境中垃圾體積範圍極大,差異可達到103,因此本次嘗試以非線性的單位:以2為底數的對數尺度(logarithmic scale)來紀錄500公尺範圍內的垃圾體積。換句話說,紀錄垃圾袋數的選項最小從0.5袋開始倍增至1袋、2袋、4袋、...、2048袋。 圖3 - 一個14公升袋裝滿可容納之垃圾量   以上海岸與河岸所有調查點位透過Google My Maps之雲端共享功能,儲存至每位調查員智慧型手機之Google Maps。調查員在2020/2/28至4/14之間,以步行(海岸)與騎乘單車(河岸)方式仔細盤點紀錄垃圾量等資訊,並於沿線使用附加時間與經緯度紀錄功能之拍照軟體,拍攝每一穿越線之代表性照片與垃圾累積熱點照片,並於現場即時上傳至雲端空間儲存。此調查將可有效統計河口周邊海岸與河岸人造垃圾之現存量與分布情形,現場照片則有助事後確認與驗證。 (3) 淡水河岸人造垃圾累積量調查: 本計畫主要目標為盤點出現或存在於河岸與河口海岸之人造垃圾之現存總量(standing stock survey),但考量淡水河水系為全台四季逕流量最穩定豐沛的河川之一,同時具有廣大的感潮河段,主流之潮差高達2-3公尺,河川中的水體動態對廢棄物的輸送與堆積應也會一定產生影響,因此於計畫中規劃執行一區段之「人造廢棄物累積量調查 / accumulation rate survey」。 累積量調查選定新北市淡水區八勢里淡水農場旁河岸潮間帶(此段為淡水河近出海口少數可步行接近之場域),2020/2/28與2/29兩日沿河岸將70x6公尺範圍內垃圾全部移除,將中間50x6公尺作為調查樣區,之後連續6日(3/1-3/6)每日於最低潮時前往同一樣區移除每日隨潮汐或其他因素堆積於河岸的垃圾,並紀錄數量、體積與重量。 (4) 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 本計畫於河岸調查所使用垃圾量體計算參數為體積,單位為公升。為了便於將此調查之數據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以提高數據使用價值,本團隊於計畫中規劃進行一次「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調查」。調查樣區亦選定新北市淡水區八勢里淡水農場旁河岸潮間帶,於2020/2/28沿河岸將70x6公尺範圍內垃圾全部移除,並紀錄數量、體積與重量,以取得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密度)。 快篩近300公里美麗水岸,普查流域垃圾總量  摘要呈現本計畫調查結果如下(表1): (1) 流域整體現存垃圾(河岸與河口海岸廢棄物): 2020/2/28至4/14之間於進行562個穿越線調查,調查總長度281公里,共盤查紀錄648,326公升的廢棄物,可裝滿雙北市一般垃圾14公升專用袋為46,309袋。最常出現、最大量的三類垃圾分別為塑膠瓶罐、塑膠袋與免洗餐具/杯/吸管。 實際執行調查時,其中38.6%的調查範圍(108.5公里)為調查員可直接以步行或騎單車靠近水岸或是於視線幾乎無遮蔽的狀態下紀錄垃圾體積與類型;35.8%的調查範圍(100.5公里)中有局部因可及性不足、或一半以上視線被河岸植披等物體遮蔽而僅能調查剩餘範圍;另有25.6%的調查範圍(72公里)因無可接近路徑、人員安全、施工中、未開放場域(如汙水處理廠或商港)等原因而無法調查。無法調查的範圍將視為無效樣本,不納入樣本平均數等統計分析。 (2) 河岸垃圾:現存量與最常見類型 於淡水河主流與三大支流       之左右岸進行484個穿越線調查,調查總長度242公里,共紀錄181,825公升的廢棄物,換算為雙北市一般垃圾14公升專用袋為12,987.5袋。平均而言,目前淡水河流域可調查區段,每一百公尺之河岸上約有7.3袋垃圾,最常出現、數量最多的垃圾類型方面,前三名分別為塑膠袋(出現頻率59.9%)、塑膠瓶罐(出現頻率51.8%)、與免洗餐具/杯/吸管(出現頻率26.9%)。以上三類是在調查員填寫「"數量最多"的垃圾類型前三名」選項時,最常被記錄的垃圾類型。 (3) 河口海岸垃圾:現存量與最常見類型 於淡水河出海口左右岸各40公里進行78個穿越線調查,調查總長度39公里,共紀錄466,501公升的廢棄物,換算為雙北市一般垃圾14公升專用袋為33,321.5袋。平均而言,河口之左右側海岸可調查區段,每一百公尺上約有109.3袋垃圾,最常出現、數量最多的垃圾類型方面,前三名分別為塑膠瓶罐(出現頻率80.3%)、保麗龍等發泡材質(出現頻率77.1%)、與硬質漁業浮球(出現頻率60.7%)。 (4) 淡水河岸垃圾每日累積量 連續6日於同一河岸潮間帶清除與量測50x6公尺範圍內,因潮汐或其他因素新累積與堆積之人造垃圾,初步得知該河岸段之累積量為「每一百公尺之河岸單日(單次漲退潮間)約累積人造垃圾190件、重量約3.0公斤、體積約19.1公升」。 (5) 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 於新北市淡水區八勢里淡水農場旁河岸潮間帶,於將70公尺河岸內垃圾全部移除,並紀錄體積與重量,以取得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密度)約為「1公升重量272公克」。 分析川廢藏匿熱點與成因,比較川廢與海廢差異 為了方便閱讀與掌握本調查結果,研發團隊將每500公尺穿越線的垃圾量由低至高區隔出乾淨、尚可、稍髒、髒亂、超髒五個等級尺度,分別可代表不同程度的垃圾量,並繪製出淡水河大範圍的流域廢棄物熱點分布圖(圖4)。由此圖與相關熱點照片可以看出淡水河水系的河岸垃圾明顯集中於下游感潮河段的特定區域(如右岸之關渡或左岸之八里),原因可能為上游流經或外海漂入之垃圾在潮汐與水流與交互作用下纏繞、堆績或懸掛於紅樹林與蘆葦之根部或枝葉,形成所謂之「聖誕樹現象, Christmas tree effect 」(註3, 圖5);而本團隊在下游淡水區八勢里進行的累績量調查發現僅百公尺的範圍內,單次潮汐間即可帶來190件、19公斤之垃圾堆積於河岸之潮間帶,顯示淡水河的流量、流向與潮汐對整體河川廢棄物的存量與收支關係扮演重要角色。 圖4 - 淡水河流域垃圾熱點地圖   圖5 聖誕樹現象, Christmas tree effect   相較於下游感潮區段主要垃圾類型是破碎的塑膠袋、塑膠瓶罐與保麗龍碎片,可藉由髒污的外觀判斷已漂流一段時日。越往中游河段上溯,則可發現垃圾量漸減,但免洗餐具(如飲料杯、便當盒)與吸菸相關垃圾(菸蒂、菸盒、打火機)的出現頻率卻增加,而且中上游的各類垃圾在外觀上也較無沾附泥沙或在環境中風化的痕跡,顯示此類垃圾被發現的當下距離被丟棄時間或丟棄地點均不會太遠,汙染源可能就是岸邊人為活動與周遭社區。值得注意的是調查團隊在淡水河(蘆洲)、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較隱蔽的河岸,均發現大量垃圾惡意棄置與傾倒的熱點(每500公尺垃圾量超過512袋),遭棄置的垃圾類型有整袋的家庭垃圾、廢棄家具或裝潢營建等廢棄物。三條支流左右岸相比後,可發現大漢溪與新店溪較乾淨,而基隆河右岸(北投至七堵)的惡意棄置熱點則明顯較多,平均每500公尺河岸上有7.3袋垃圾。Weideman(註4)等人在南非橘河水系(Orange-Vaal River system)針對水面與水體漂浮垃圾的研究亦發現上游垃圾以完整可目視的垃圾為主,下游則是微小的塑膠碎片與微纖維較多,該研究認為相較於微塑膠,大型塑膠垃圾在河川中的移動能力可能有限。 將河岸快篩之484個穿越線之累績垃圾量與累績河岸長度由最髒亂排序至最乾淨,用以繪製累積曲線圖(圖6),可發現淡水河岸垃圾之分布極為不均勻,90%的垃圾量集(可裝滿近1萬2千個14公升垃圾袋)中於10%的河岸段(僅22公里);若切換視角,82%的河岸都是屬於乾淨或尚可等級。以上的資訊對於水利單位、淨灘團體與熱心公益的企業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只要加強對局部特定熱點的監控(中上游段)與持續清理(下游感潮段),就能讓整體垃圾量大幅下降,同時減少河岸垃圾藉由降雨或潮汐進入河道與海洋的機會。 圖6 - 淡水河垃圾與河岸長度累積分佈圖 若比較海岸與河岸之主要垃圾類型與現場照片,則可發現在垃圾組成上有明顯之不同,海岸上主要垃圾是體積較大、容易漂浮的保麗龍等發泡塑膠(出現頻率77.1%)或硬質塑膠(60.7%)製成的浮球與船舶碰墊,亦出現比例不低的漁網與繩索(29.5%),顯示最主要的來源可能與漁業或航運產業有關,並可能經過長時間與長距離漂移。河岸主要垃圾則是以密度與水接近、浮力較弱的塑膠袋(59.9%)為主,越往上游則可發現漂浮能力較弱的便當盒、飲料杯與易沉的菸蒂、菸盒之出現頻度逐漸增加,顯示其與鄰近地區的廢棄物處理及河川往下游的輸送有關。而浮力高的塑膠瓶罐(在瓶蓋緊閉且內有空氣的狀態下)則是所有海岸與河岸段均有最高的出現頻率。Fazey與Ryan(註5)針對南非主要城市與污染源(開普敦)與兩側鄰近海岸(0-200公里)的研究亦有觀察類似現象,浮力越弱的城市生活垃圾(如塑膠袋、菸蒂與吸管)進入海洋後通常會堆積於附近的海岸上。 Rech等人(註6)曾經在智利四條河流出海口左右岸抽樣調查具離河口0-9公里的垃圾密度,結果發現在塑膠、保麗龍與加工木材三類浮力較大的垃圾數量隨著遠離河口而遞減,顯示河川為汙染源頭,而垃圾擴散的方向則與盛行之風向有關。與本研究相比,本次調查未觀察到海岸垃圾的體積隨距河口遠近的梯度變化,但右側海岸(八里至蘆竹)的垃圾密度為左側海岸(淡水至三芝)之三倍,以地形來看,此段海岸主要面西北,沿近海域與河口沖出之漂浮垃圾亦可能受盛行之東北風吹送,往西北擱淺與堆積,造成左岸垃圾量較高。若比較兩側海岸出現頻率最高的主要垃圾,可發現左側海岸保麗龍的出現頻率較高;同時淡水河左岸的保麗龍出現頻率也較右岸高,可能均是因為保麗龍材質較輕亦受風力移動所致。 公開線上熱區地圖,開啟多方合作 在高度都市化的臺灣,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於淡水河流域與周邊區域,如果這座島嶼是一顆不斷跳動的心臟,淡水河就是這套循環系統中最重要的一條動脈。過去的河川治理往往從治水防洪、水利工程或改善水質的角度來規劃,但我們如何在現有流域管理的思維中連結最末端的海岸與海洋,從源頭減少河川排放垃圾入海?     荒野保護協會已將首次完成淡水河流域快篩調查,並製作出熱點分布地圖,希望在全民熱衷於淨灘、行政院推動「向山致敬、向海致敬」等政策,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友善互動時,喚起社會各方對我國川廢議題的關注、討論與行動。 左起-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徐筱珺、富邦人壽廣宣部陳姿瑛部長、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海洋環境保育署海洋環境管理組陳鴻文科長、川廢快篩調查員廖建翊   註解: Jambeck, J., Geyer, R., Wilcox, C., Siegler, T., Perryman, M., & Andrady, A. et al. (2015).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Science, 347(6223), 768-771. doi: 10.1126/science.1260352 Lebreton, L., van der Zwet, J., Damsteeg, J., Slat, B., Andrady, A., & Reisser, J. (2017). River plastic emissions to the world’s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 doi: 10.1038/ncomms15611 Williams, A. T., and S. L. Simmons. (1996). The Degradation of Plastic Litter in Rivers: Implications for Beaches. 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2(1), 63-72. doi:10.1007/bf02743038. Weideman, E., Perold, V., & Ryan, P. (2020). Limited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plastic pollution by the Orange-Vaal River system, South Afric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27, 138653.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8653 Fazey, F., & Ryan, P. (2016). Debris size and buoyancy influence the dispersal distance of stranded litt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10(1), 371-377. doi: 10.1016/j.marpolbul.2016.06.039 Rech, S., Macaya-Caquilpán, V., Pantoja, J., Rivadeneira, M., Jofre Madariaga, D., & Thiel, M. (2014). Rivers as a source of marine litter – A study from the SE Pacific.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82(1-2), 66-75. doi: 10.1016/j.marpolbul.2014.03.019   表1:海岸與河岸廢棄物調查數據初步彙整

【新聞稿】台南分會海洋倡議:誰是沙害者

2020-09-24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辨理連續兩天共四場淨灘行動,期能擴及更多在地民眾,喚起守護海洋的意識。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大島,而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既被這片海域隔離也同時被保護著。當大家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及休閒娛樂的同時,海洋也在同時承受著不同形式的污染。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為喚起民眾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荒野保護協會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透過每年實際行動,帶領民眾,親身走至在地海岸線進行淨灘行動。台南分會今年(2020)於9/19、9/20進行為期兩天、共計四場的淨灘,期能擴及更多在地民眾,喚起守護海洋的意識。   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是保育團體Ocean Conservancy於1986年發起的活動,與一般淨灘不同的是淨灘過程中需使用固定格式表格紀錄廢棄物的種類、數量與重量,以進一步釐清汙染的來源。 今年宏遠興業與寶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響應,由荒野台南分會親子團夥伴與民眾共367人,分別在鹽水溪北岸出海口、觀夕平台、四鯤鯓海灘、漁光島共四地海岸線撿拾並紀錄了487公斤的海廢量。其中佔比最多的垃圾種類為:煙蒂732根(伴隨而來的打火機70支)、藥酒瓶325個、塑膠提袋274個、吸管272根、塑膠瓶蓋393個;屬漁業廢棄物的還有大型保麗龍21個、漁網與繩子105個、漁業浮球與漁船防碰墊134個、釣魚杆22支。 另外讓人堪憂的是在鹽水溪北岸出海口所紀錄到針筒45支、帶針頭的針筒20支。該處為荒野台南分會黃嘉隆長期關注的海岸線,當日帶領淨灘的親子四團與二團指出,歷年淨灘吸管紀錄總量都在1000支以上,而今年數量大大減少近八成,顯示出禁用塑膠吸管政策確實有感;但此處藥酒瓶數量依舊居高不下,且針頭與針筒亦有增加的趨勢。 此次淨灘物品同歷年所見多為塑膠製品,塑膠是無法分解的萬年垃圾,只會一再的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微塑膠粒,直到我們看不見,雖然看不見但仍然存在。今年為了讓民眾更重視塑膠議題,荒野台南分會特別以回收米袋承裝海廢外,也於淨灘結束後以自製的微淨灘教案,帶領民眾看見腳下沙灘,竟有如此多五顏六色的微塑膠粒,讓大家體認各種海廢與塑膠製品對環境影響的嚴重程度,惟有「源頭減量與管理」才是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的根本之道,期大家能重視海洋永續、共同以行動守護海洋,除了讓生活在地球的所有物種得以永續,也期留一片更乾淨的海給我們的下一代。                     聯絡人:黃嘉隆/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分會長 0952-804222     林宜靖/荒野台南分會秘書 0919-899718 媒體相關報導 台南》4場淨灘 驚見65支廢針筒  

地球的肌膚一起守護

2020-09-02

作者: 張子軒 淨灘為何重要?我想做環保,為什麼海洋是第一要務?因為海洋,占了地球七成的面積,七成耶!在參加這次妮維雅和荒野舉辦的淨灘之前,我從來都沒想過,原以為對環境很友善、很環保的日常生活,其實還是會默默對大海造成危害和汙染…… 除了陸地產生的廢棄物,像是飲料杯、免洗筷及塑膠袋等等,還有更多看布建的污染,像是我們每天洗澡、洗碗及洗衣服的髒水,會一路流回大海,海洋所需的守護,原來遠比我想像的多。 原來大海很脆弱:永續觀念宣導 最近颱風好多,雖然都沒有正面侵襲台灣,但海面總不平靜。妮維雅及荒野保護協會選擇了一個海灘最需要守護的時間,帶我們前往淨灘。雖然艷陽高照,但只要想到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就覺得充滿鬥志,要把所有看到的海廢垃圾全部撿起來,通通回收! 今天見到妮維雅和荒野的志工,內心真的覺得很感動。我本來以為這種淨灘活動大家都只是做做樣子,拍一些陽光沙灘比基尼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然而,今天志工們跟我們宣導了許多重要概念,真正給予我們生活中可以落實的環保知識,讓我們可以把各自的影響力更放大,真正為大海為地球盡力。除了荒野的志工,妮維雅的志工也跟我分享很多驚人的數據。例如,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定義上是固體、不溶於水的5公釐或更小的塑膠微粒,而且無法被生物分解。雖然其中只有少少2%是來自保養品,但妮維雅早在七年前,就開始治本之道,在產品中直接淘汰所有柔珠成分,全數遵從聯合國環境署的規定,不含任何塑料微粒。他們甚至計畫在今年底前,淘汰所有免沖洗式產品中的尼龍成分。 我聽到當下覺得超驚訝…都不知道平常在逛街的時候常常看到的品牌,默默地做了這麼多努力!荒野保護協會專注環境保護也很長一段時間了,對環保永續的要求比誰都高,但這次願意和妮維雅一起完成這件事,代表大家相信的理念十分契合,而且都想讓地球變得更美麗、變得更好。身為一個小小的老百姓,可以參與到這次的活動真的很感激欸。 我們的一小步,是海洋友善的一大步 一踏上海灘,放眼望去不少衝浪客,也有很多遊客在曬日光浴。乍看之下,我心想「根本沒有垃圾好撿吧?海灘明明蠻乾淨的」沒想到我錯了...那些石礫翻開來,其實壓了超多垃圾呀!要不是這次淨灘,特別留意每個角落的人造垃圾,平時真的不會發覺,有這麼多的海廢散落在環境中,下次潮水一來,都會被沖進海裡,極可能被海龜誤食,或者傷害珊瑚生態......  當天太陽真的很曬,但我覺得夥伴們的滿滿熱情燒得更旺!有些深埋在沙子裡的大型垃圾,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撿起來。大家就同心協力一起用力,把一個應該是之前漁船遺失的漁網從沙堆連根拔起。淨灘結束後認真累癱,但心裡真的很滿足。看著手上滿滿一袋海廢垃圾,提起來好重,卻覺得無敵有成就感!我們不到一小時居然撿了74.2公斤的垃圾!真的很多垃圾都是來自你我的日常,要改變海洋垃圾污染的問題不容易,但改變自己卻很簡單。經過這次的經驗,以後真的完全不會想用免洗筷或塑膠吸管了。在作消費選擇時,也會多注意成分以及容器是否環境友善,避免不必要的汙染。我們的海洋這麼美麗,這麼溫柔地呵護著我們的地球,實在不應該再傷害她。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環保一點,慢慢把海洋染回湛藍。  真正落實Recycle:大海真的變乾淨了 撿起來的垃圾,也不是直接被載走再被丟到其他地方。荒野的志工很仔細告訴我們如何分類,並且登記到ICC表格上,讓海廢也可以變回原物料之後再發揮利用價值。和其他朋友一起蹲成一圈,慢慢分類,覺得自己也一步一步在慢慢把大海變乾淨了。 我覺得我今天整個開關被打開,淨了一次攤就還想再去!妮維雅的姐姐今天跟我說,他們之後還會有好幾場跟荒野合作舉辦的淨灘,我立馬叫我朋友要來報名。希望大家都變成環保小尖兵,一起愛大海。讚!     

「愛海無距」給孩子一個可以光腳奔跑的沙灘

2020-06-18

文、圖/ 莊育偉 <棲地守護部副主任> 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大島,這片海域,將島民隔離同時也被保護著。人們在島上的各種經濟活動與休閒娛樂,也使這片海域不斷的承受著不同形式的污染。污染的來源可區分為境內與境外,而大部分的污染(污物、污水)皆來自於陸地本身,如單獨以「廢棄物」來看,不難發現台灣本身所產生的污染遠遠高於外部來的垃圾。 根據「2019年台灣ICC淨灘行動」資料顯示,數量最多的前10種廢棄物依序為塑膠瓶蓋、寶特瓶、菸蒂、吸管、塑膠提袋、漁業浮球浮筒、免洗筷、玻璃瓶、外帶飲料杯、漁網與繩子。這資料直接反應出生活消費習慣與廢棄物管理政策不當這兩項問題,而廢棄物已造成地球巨大的危害。 因新聞媒體、網路資訊中不斷的提供大量訊息,而所謂的「危害」也早已習以為常,例如報導某海域珊瑚白化、海龜被漁網困住而窒息、某單位辦理淨灘活動清除多少垃圾、漁船漁獲量日漸減少、鯨豚死亡經解剖後發現胃中都是塑膠袋、海豚誤把塑膠袋當水母誤食及海鮮驗出塑膠微粒…,看起來似乎都是海洋生物被影響到,但事實上還有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危機,而這也是我們這次倡議的目的。 當我們更進一步檢視廢棄物的材質時,就可發現另一件值得大家重視的事,也就是「海灘的安全性」。因為無論金屬罐、金屬物(鐵絲、鐵釘、鐵片)、玻璃纖維、打火機、針筒、魚鈎、漁網、玻璃碎片、免洗筷、牙刷、電路板…等人造廢棄物。無論散落在哪片海灘上,都可能給民眾及生物帶來傷害。因此如何將這些危險因子移除,讓沙灘是可以安心的讓孩子自由奔跑與嬉戲?就成了眾人須要正視的問題,更是公部門應負的責任。 為了達成這個應該是基本的安全訴求,卻又讓大眾求助無門的心願,本會調整了「台灣淨灘ICC紀錄表」,將邀請各地辦理淨灘活動的團體,在辦理淨灘活動期間,除了盡量移除危險因子外,也同時記錄相關數據,大家共同來提供給全民一個「全台海灘安全分級表」,一起清楚的呈現出哪個沙灘安全或危險,藉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並監測每年的變化,讓更多喜愛親近海洋的民眾及公部門參考並督促盡快改善。

關於淨灘的二三事

2020-06-01

在海邊遊玩,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讓我們順手撿起沙灘上的垃圾! ​​淨灘可以是一場光鮮亮麗的形象活動、一天飆汗過癮的工作假期、一堂深刻體驗的教育課程;甚至是一個啟發環境意識、重整生活態度的全新契機。 淨灘,不是停止垃圾汙染的終點,卻是每個人親海、愛海與守護海洋的最佳起點。 荒野保護協會與企業、政府、民眾合作,透過「產業創新、公民守護、政策改革」三大策略,希望可以逐年減少海洋廢棄物的數量,留給子孫可以赤腳奔跑的潔白沙灘、魚群自在優游的透澈藍海。 您可以透過淨灘,與荒野共同減少廢棄物進入大海的機會。   淨灘是清理海岸上的海洋廢棄物。「海洋廢棄物」在聯合國的定義是「遭人為處置、丟棄或遺棄,進入海岸或海洋環境的任何持久性、人造或加工的固體」。當人們生活中所有吃穿戴用的物品,只要出現在海邊,就是淨灘要清除的目標。 回頁首 天生潔癖驅使 人類是群居動物,喜歡住在整潔淨美的環境中,從刷牙、洗澡、洗衣服、倒垃圾、掃地、洗車等,我們樂意付出時間與勞力「改善生活中的不潔淨」。如果我願意清理家中的垃圾桶,同樣的潔癖也可能驅動我撿起海邊的寶特瓶,即使不是自己所丟。 減緩海洋汙染 根據近年於國際淨灘間的垃圾統計,海洋垃圾兩大頭號殺手:免洗餐具及塑膠垃圾。光是撿拾到的塑膠瓶,堆疊高度高達8.4座台北101大樓;免洗餐具的數量,以每人三餐使用來計算,可用上將近30年。這些廢棄物歷經幾十年也不會分解,不僅隔離了人與海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享用人類製造的「垃圾食物」。 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ICC) 垃圾問題不只讓居住陸地上的人頭痛,更嚴重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汙染海洋,除了看起來髒亂,海洋廢棄物對自然生態、人類健康、觀光旅遊都有致命的影響。正因為這些垃圾來自你我,我們有責任停止用垃圾繼續傷害海洋,而荒野邀請民眾參與的淨灘監測,正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ICC國際淨灘行動除了號召大家淨灘外,也將收集到的數據統一公布,透過民眾教育、向公部門倡議和企業合作,希望改變大家既有的行為與習慣,真正解決海洋廢棄物的問題。 ICC國際淨灘行動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志工行動,在臺灣由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aiwan Ocean Cleanup Alliance,T.O.C.A)舉辦,成員包括台南市社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回頁首 任何人 去淨灘就像在自己家門口巷道掃地一樣簡單,除了少數保護區或軍營,在臺灣淨灘不用跟政府部門提出任何申請。沒有公告禁止進入的海灘,大家都可以隨時去撿垃圾(淨灘),例如: 我家附近那一片海岸已經髒到看不下去,想揪人去撿乾淨。 我身邊的朋友每天都製造一大堆垃圾,我想找他們去淨灘,體驗一下垃圾過量問題,希望他們以後也可以嘗試帶環保杯、環保餐具與購物袋出門。 我看到海龜和鯨豚誤食塑膠很可憐,下禮拜正好跟朋友約好去海邊玩,可以去淨灘。 我是學校的老師,想找一個與生活、環保相關的題目,帶學生做科普/科展實驗。 我是公司的福委/公關/人資/愛心社成員,公司請我舉辦一場淨灘,除了讓員工擔任志工回饋社會,也可以促進企業正面形象。 小型淨灘 以清理小範圍海岸為目的,適合10人以下的親子家庭或朋友。 可在規劃濱海旅遊行程時順便淨灘。 廢棄物需自行帶離海岸現場或置入海岸管理單位公告的垃圾集中處(垃圾桶或垃圾子車)。 大型淨灘 以清理大面積或高度汙染的海岸線為目地,適合數十人至千人的團體。 主辦單位需承擔意外之風險與責任。 超過數百人的大型淨灘活動,更要謹慎規劃活動之動線流程,相關安全預防與應對措施也應準備充分。可參考荒野製作之「淨灘風險評估與警急應變表(下載PDF/下載DOC)」。 若評估收集到的廢棄物太多,無法自行帶離海岸,應事先詢問環保局或地方清潔隊可否協助清運(一般需要正式行文),再約定廢棄物集中放置地點與時間。 切勿將廢棄物堆放岸邊、阻擋交通安全或汙染濱海居民生活環境。 除了撿垃圾,大型淨灘通常還有提升主辦單位形象、促進團體內成員感情交流、服務社區鄉里等訴求,需要考慮更多因素,例如:交通動線、舞台搭設等,因此通常選擇在交通便捷、腹地廣大之熱門觀光海岸辦理。 近年由於民間淨灘逐漸熱門、各海岸管轄單位也會僱人定期清掃,所以許多熱門淨灘地點經常會「只剩一點垃圾可以撿」。大型淨灘活動也常見主辦單位贈送免費衣帽、紀念品、餐盒、礦泉水,可能在當地製造更多垃圾,建議淨灘活動應謹慎規劃,以達到保護環境的實質效果。 減塑、低碳淨灘 選擇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找出海廢重災區,事先前往淨灘的場地勘查,是不是真的需要被"服務"。 提供大眾交通工具接駁、鼓勵共乘(高乘載管制)。 鼓勵參加者自備減塑四寶(餐具、便當盒、水壺、環保袋)、自身所需足夠的飲水量(當然請用水壺裝)、雨具(雨衣、雨傘、斗笠)。 如果現場提供餐飲,請使用不會製造一次用垃圾的裝盛方式(使用大桶、鍋裝盛餐點、桶裝飲料或是無包裝餐食ex:粽子、包子...),參與者自備餐具或提供租借。 參考網站: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灘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我愛淨灘」 回頁首 任何一次淨灘的本意應該都是「移除大量推積的人造垃圾、讓海岸恢復原本的樣貌」,因此應選擇在汙染最嚴重的海岸舉辦。台灣本島海岸人造廢棄物的汙染程度依序是:特定離島>河川出海口兩側>無人居住處>人口密集處>熱門觀光景點。暴雨、大浪、洋流與季風也會帶來更多的海漂垃圾,一場颱風會把陸地積怨已深的廢棄物全部沖向海洋,因此颱風過後是舉辦淨灘的好時機。 淨灘三步驟 選擇固定海灘,長期淨灘與監測垃圾數據。以安全、熟悉、便利為選擇地點時優先的考量因素。除了確認退潮時間外,更需確認當時的天候狀況,嚴禁颱風來襲時期進行淨灘,日照太強或風勢較大時也應避免前往,並依個人身體狀況來進行淨灘。建議時間:白天(09:00-11:00);下午(14:00-17:00),並參照當日漲退潮狀況為妥善處理淨灘撿拾的垃圾,淨灘前先聯繫當地環保局,確認適當的垃圾放置地點。 建立正確的淨灘觀念:國際淨灘行動操作手冊 選擇適合的時間淨灘:潮汐說明 淨灘100%裝備,愛海洋也要愛自己(淨灘裝備示意圖) 服裝: 遮陽寬沿帽 領巾或頭巾 短袖T恤+抗UV袖套 麻布手套:防刺傷、割傷 長褲 包鞋 雙肩背包:空出雙手好做事 工具與配件: ICC表格+夾板+筆(ICC表格下載)(ICC表格下載-荒野版) 鐵夾 麻袋:耐重耐磨不易破 環保水壺 磅秤:統計淨灘垃圾重量 線上登錄ICC淨灘紀錄表數據。(登錄網址) 揪團淨灘就在「愛海小旅行」 熱愛大海的你,享受著海洋給予的美好,慢步在細軟的沙灘,每一段與海洋的記憶,都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相信愛海的你,必定希望能永遠享有這樣的美景。在海邊遊玩的同時,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並舉手之勞撿起沙灘上的垃圾。對旅客而言也許只是小小的一公斤,而對荒野與海洋來說,卻是個重要行動與監測數據。到海邊遊玩時,跟著愛海三步驟,讓旅行更具意義:線上揪團→上傳淨灘成果→分享照片 回頁首 淨灘不是解決海洋問題的終點,而是起點,做好垃圾監測及垃圾源頭減量才是愛海關鍵。 教育資源: 我的垃圾足跡 微淨灘大挑戰 垃圾食物包 信天翁小劇場(PPT/PDF) 延伸閱讀: [科學調查]異國海廢調查 [科學調查]微塑膠密度調查 [數據圖表]歷年ICC圖像化成果 [影片介紹]荒野海洋十年大夢 [快報文章]淨灘十年回顧 [快報文章]藍色是門好生意?2016 潔淨海洋產業博覽會 [快報文章]用心,重現潔淨海洋 網站資源: 愛海小旅行 回頁首  

2019減杯, 撿杯的同時,減悲愛地球!

2020-01-10

圖/文 徐筱珺 <棲地守護部 海洋專員> 在淚水與汗水交織中懺悔,減塑落實很重要 當1000人在前端丟棄一次性垃圾時,後端有100人參與淨灘行動,但只有1個人堅持著減塑理念。淨灘夥伴們在烈日及風雨之下沿著台灣海岸線撿拾數萬公斤的垃圾。看著以垃圾裝飾的海岸線,是否讓人心情低落、想落淚的感覺呢? 再多的人投入末端的垃圾移除,也無法減少前端商品的製造及人們的消費。隨著時間海洋廢棄物議題逐漸受到大眾關注,關心海洋的我們,召集更多人,以愛海行動為海洋盡一份心力,並且邀請每年全台各地的荒野伙伴及民眾共同投入國際淨灘行動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2019 ICC國際淨灘數據大公開 今年參與淨灘活動的民眾很驚訝的說:「哇! 我明明都把垃圾丟到垃圾桶,怎麼那麼多垃圾都漂到海邊了呢?」看著這些垃圾總想著,難道海灘真的會生垃圾嗎? 但仔細一看,這些就是我們每天會用到的日常用品,已說服不了它們跟人類沒關係。生活中沒有一處用不到塑膠,包括浴室、臥室、書房、廚房、餐廳、公司及市場…,它都默默存在著。 透過ICC紀錄表計算2019年一整年度淨灘成果,在322筆淨灘資訊中彙整出19類常見海廢數量,且有18,318人參與淨灘,於72,731公尺的海岸線,撿拾37,157公斤的垃圾。在這些垃圾中,91%以上是由塑膠製成的垃圾,也就是海邊撿拾30萬件垃圾,就有27萬件是塑膠產品。而與飲食有關的一次性廢棄物占所有垃圾70%,常見種類也包含寶特瓶、瓶蓋、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鋁箔包…等等。 看見這些數據,不禁令人感嘆,改善的做法很簡單,只要每個人改變其生活習慣,出門前帶上「減塑四寶 」(環保提袋、水壺、餐具、餐盒),一天就能減少25件垃圾,一年後將大幅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的使用 近千杯,造雪人杯杯 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消費上億個一次用飲料杯,飲料杯量大質輕,容易因垃圾不當處理流入環境,尤其在人口密集縣市海岸,如屏東、台中、高雄和新北等地,皆發現大量廢棄飲料杯。 聖誕節用鈴鐺裝飾著聖誕樹的同時,是否產生更多的垃圾裝飾著我們的海灘? 響應著聖誕節即將到來,九月間夥伴們除了記錄ICC淨灘數據之外,同時藉由每個人的雙手一點一滴收集著雪人的零件-外帶飲料杯。在去年11月荒野保護協會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荒洋野草行動特展」,現場主視覺是由950個飲料杯所堆疊製作的雪人杯杯,提醒臺灣便利的手搖飲料文化已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  

荒洋野草特展報導(一):追本「塑」源,一探台灣海岸的共同「特產」

2020-01-09

圖、文/張源錄<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麋鹿> 談到台灣各地特產,每個人想必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台灣的海岸有什麼共同的「特產」嗎?它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由於便利且廉價,導致過度濫用。人們忽略了處理它們的成本與難度,讓它們以驚人的速度往海洋散佈。 2019年11月,荒野保護協會於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荒洋野草」行動特展,展覽內容包含三大主題「淨灘成果大揭密」、「那年我們走過的海岸線」及「食蟲植物與他們的小祕密」。現場透過實物、數據與互動內容,呈現出協會這幾年來的紀錄成果。 海廢三巨頭,你很依賴它們嗎? 根據2019年ICC淨灘活動的統計數據顯示,海岸邊的廢棄物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塑膠瓶蓋、寶特瓶、煙蒂」。由廢棄物的組成材質來看,一次性塑膠仍是佔最大比例。現場更展示出利用淨灘撿拾到的一次性飲料杯,組合成的「雪人杯杯」裝置藝術。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近幾年的淨灘調查下來,可以看出台灣海岸每公里的垃圾數量有逐年下降,可見在環保意識的興起與全民的努力下,台灣的海岸環境有越來越好的趨勢。在2018年荒野與其他友團也展開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簡稱海廢快篩),期望能在數據中分析出更多資訊。 川廢,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真相 理事長劉月梅也提到,如果希望海洋乾淨,則「河川」也必須要乾淨。除了淨灘活動,荒野在今年(2019)也開始推動「淨溪」活動。相對於海岸,河岸的環境通常較為泥濘或崎嶇,所以目前仍選擇以高灘地、河灘等安全平坦的地方開始著手。 去年(2019)荒野進行了14場淨河活動,主要地點包含台北、新北及台中。以台中筏子溪為例,因為上游有兩條河匯聚,大量垃圾順流而下,堆積在河岸邊,甚至不乏有輪胎等大型垃圾。台中分會的志工夥伴們固定每兩週投入人力清理,同時也向民眾宣導垃圾減量的觀念。 蔚藍海洋,需要所有人一同努力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劉瑞祥致詞時,也分享自己對於海岸環境的經驗與看法。劉副處長指出,要確保海岸環境的清潔,應由三個方向著手:第一是「定期性的清潔維護」,這有賴於當地主管機關與管理單位執行。第二是「大型/重型的清除」,也就是當颱風、暴雨等災害時,大量大型的廢棄物會被沖刷出來,這時候就需要透過大型機具進行清理。第三就是「民間團體的淨灘活動」,淨灘活動的定位在於提供環境教育以及身體力行。   雖然全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昇,但環境的變化仍不樂觀。劉副處長以「北太平洋垃圾帶」為例,民國104年時,北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帶的大小是20個台灣的面積,經過三年,海洋垃圾帶的大小面積就擴大到30多個台灣。在地球人口爆炸的今天,「從源頭減量」乃是解決垃圾污染時不可忽視的方針。只要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一次性垃圾,就能改善流入海洋的垃圾污染問題。

多你一個其實真的多好多

2019-11-11

圖、文 /龍薇 <台北分會國際淨灘日參與民眾> 曾幾何時,走進大自然懷抱的同時,人為產生的物質也好、垃圾也罷,充斥於每個視線範圍。 第一次參加淨灘,垃圾以各種樣貌呈現在眼前,完整的、破碎的、無法辨識的,人類似乎太容易賦予物質意義,又十分輕易地將它們拋棄。為了滿足自我短暫的歡愉或便利,我們往往不顧物品的前因後果的生活著,偶爾回頭瞥見滿目瘡痍的地球心疼一下,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停下來好好正視這個被我們一再破壞的家。   如同多數的社會議題,關注或提倡的群體往往已無需顧慮生理、安全需求,畢竟當吃飽穿暖都是奢侈時,哪來的餘力爭取所謂的正義?而當這些議題有益於權力與利益的鬥爭時,便淪為人類操作的手段。而又或許,人類必須先懂得控制欲望,才有辦法解決這些數不盡的社會議題。 結束第一次淨灘,將視線拉回日常,除了從自身做起,影響身邊的人之外。想起社會問題的根本,還是要回到教育,不論是環保、性別平等,還是媒體識讀等議題,若能扎根於教育,從學校開始帶動孩子,發揮影響力,小至家庭、社區,大至整個社會,再經過數個世代交替後,或許人類終將找到與地球共生共好的模式。 然而在這之前,還是得提醒自己,時時省視,在每一個選擇前思考行動後的代價和成本。更重要的,別渺視自己的力量,永遠要記得,多你一個其實真的多好多。

海岸快篩調查手法公開 - 全民為海洋健檢!

2019-08-30

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指引下載連結 https://pse.is/LJY4Q

2019 不只「撿」、更要「減」 海洋倡議行動

2019-07-15

  2019 不只「撿」、更要「減」 海洋倡議行動         根據環保署提供2017年4月22日至2018年11月底止的統計資料,這期間全國淨灘場次達2萬3,469場、約40萬人次參與,平均每個月有1,200場的淨灘活動。這當中不乏大規模淨灘活動,主辦單位為了吸引、鼓勵或慰勞大家參與,提供各種過度包裝的餐飲食品、瓶裝水、紀念服裝、輕便雨衣或小贈品等,最後現場製造的一次用垃圾量,甚至比當日撿拾到的海洋廢棄物還多。       為此荒野保護協會在面對淨灘活動邀約及詢問時,除了提供環境教育推廣課程及投入相當人力進行現場帶領之外,更在合作前期進行理念的溝通及倡導,邀請參與淨灘的民眾及團體,與我們進行一場不只「撿」、更要「減」的淨灘。 一、國際淨灘行動       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是保育團體Ocean Conservancy於1986年發起的活動,與一般淨灘不同的是需要紀錄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進一步釐清汙染的來源。 如何自己策畫一場淨灘行動? https://goo.gl/DMAQy7 查詢荒野保護協會2019年9-10月的場次與名額 二、愛海小旅行       台灣被大海擁抱,邀請您到海邊遊玩時,順手撿拾一公斤的垃圾,將淨灘數據上傳到台灣最完整的海廢資訊平台:愛海小旅行 (智慧型手機也可以上傳!) 三、重新看見海洋       邀請您一同靜下心來傾聽海的聲音,透過一場演講,潛進神秘的海洋,進而思索,能透過什麼行動一起來守護她! (申請推廣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