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小松鼠找個家」後記
圖、文/藍鯨<桃一親子團> 在3月底時,桃一親子團開始邀請夥伴們一起協助進行都會公園生態化普查的線上問卷。雖然這是針對公園生態環境進行的調查,不過很特別的是,無論是調查項目或是問卷的用詞都是從小松鼠的角度為出發點,因此我一看到問卷覺得躍躍欲試!再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在我們桃園市之內竟然有314個公園,那更是既驚訝又驚喜呀!所以在清明連假這幾日,特別前往了中壢區和平鎮區的公園走一走,一方面啟動小松鼠模式,認真地完成公園生態化的調查,另一方面也當作是散步運動,同時也有個機會好好地認識自己的居住環境。 就目前的調查結果來看,在中壢和平鎮區的公園,區域大小似乎和周遭人類的居住密度很有關聯,幾乎每個公園旁都有社區,而社區越多則公園區域範圍就越會被限縮,有些公園,連小松鼠一家人居住起來都很勉強呀!即便如此,還是很高興看到在桃園,有許多零星綠地,可以提供給無法前往戶外環境的民眾。公園,是一個休憩活動的空間,甚至有的公園,還有小小流動的河流呢!看著那隨著水流漂盪的水草,我想如果我是小松鼠,看到如此乾淨的環境,一定每天都會生活的又快樂又幸福吧! 幫小松鼠找個家:https://www.sow.org.tw/blog/36/20200414/41654
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草
文、圖/沈競辰 <新竹分會專案執行,自然名:長鼻猴> 大花草(Rafflesia tengkuadlinii)剛開始發育的花苞,會在寄生的蔓藤上形成一個乒乓球狀的突起-加汀山國家公園 熱帶雨林奇花異草眾多,其中最為大眾所周知的大概就是大花草(大王花)了吧?在東南亞自然旅遊的廣告中絕對少不了大花草的圖片。馬來西亞還將大花草得花朵印製在10元紙幣上,可見大花草對大眾吸引力,當然除了花朵巨大外,其特殊的寄生特性更具特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大花草神秘世界。 大花草是指大花草科(Rafflesiaceae)大花草屬(Rafflesia)植物的總稱。任何人只要有機會一睹風采,就會深深被它巨大、豔麗的的花朵所吸引。自19世紀首次發現以來,大花草就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植物學者與觀光客。它們往往不惜千里跋涉,只為一睹這種珍稀植物的真面目,然而,在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研究過程中,大花草仍然是一個充滿神秘的物種,生活史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 大花草所開的花是全世界最大的,然而不只是花朵巨大,更有趣的其與眾不同的生活史。大花草是肉質寄生性草本植物,自己不製造養分,所有的生活所需的養分水分皆奪取自寄生的植物。大花草的寄主植物相當專一,它只寄生在葡萄科崖爬藤屬(Tetrastigma)的蔓性爬藤植物體內,在其生活史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包埋在寄主體內,外部根本看不出寄生的痕跡。大花草既無根、莖,也無葉。整個植物體已經演化到形成纖細的絲狀構造包埋在寄主植物體內。只有在開花時才會突破寄主植物表皮開出碩大的花朵,形成外表唯一可以觀察到的部分。這樣的特性讓植物學者在發現之初還一度拒絕相信這是一種植物。 大花草的分布及發現 大花草屬(Rafflesia)植物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一帶的熱帶雨林中。1812年,英國的探險家萊佛氏(Thomas Stamford Raffles)和自然學家安諾德(Joseph Arnold)在蘇門答臘的原始雨林中發現了第一株大花草,這是科學界發現大花草的最早紀錄,後來為了紀念這兩位發現者,將該種大花草命名為Rafflesia arnoldii。據記載這株最早發現的大花草花朵直徑達97公分,重達6.8公斤,堪稱是世界上最大花朵的植物。現今大花草這個屬雖然陸續發現了約20個種類,但有數種自20世紀初期記載後即未曾再發現過,推測可能已經滅絕了。 開放第2天盛開的大花草(Rafflesia keithii)-沙巴 大花草生活史 當大花草的組織從寄主植物吸收足夠的養分就開始形成花苞,最初會在寄主的藤上形成一些如乒乓球大小的突起,然後會突破表皮冒出花苞。在發育初期,花苞會有深褐色的膜狀苞片加以保護,到後期苞片會開裂露出裡面紅褐色的花被片(花瓣)。由花苞產生到開花至少需要9個月的時間,期間因為受到暴雨、動物吃食、踐踏,及影養不良等因素,大部分的花苞(超過2/3)會在發育過程中死亡,只有少數會持續到開花。發育完成的花苞約有包心菜大小,開花時褐色的花被片緩緩向外反捲伸展開來,開花的過程約需要1-2天。雖說從花苞開始發育到開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開花後大約3-4天花朵就凋謝腐爛了,所以要看到大花草開花的確需要相當好的運氣。 大花草花朵構造 整個展開的大花草最明顯的特徵就是5片(少數為6片)紅褐色的花被片及中央杯狀突起的花蓋(Perigone)。花被片非常堅韌而且厚實,在表面佈滿了疣狀的顆粒突起,由於大花草不同種類每一種的疣狀突起都不相同,所以是分類上的重要依據,杯狀花蓋中央是一個巨大的圓形開口,開口處有個深洞,從開口向內望去,最吸引目光的是底部中央是一個頂端長滿肉質突起的盤狀物,這個盤狀物稱為中央柱(central column),頂端的肉質突起並非具有繁殖能力的雌雄蕊,而是增加表面積、產熱及散發誘引氣味的器官,大花草開花時會發出臭味以吸引授粉的蒼蠅,所以又稱為屍花。 大花草為雌雄異花,也就是說雌雄蕊是長在不同的花朵上,大花草的雌蕊或雄蕊則位在中央柱基部內側外面看不到的地方,以往認為大花草要完成授粉就要同時有雌雄花同時開放才能完成,但也研究指稱雌花可能也可以不經授粉而結果,畢竟以大花草的稀少程度,要雌雄花同時開放的機率實在是非常的小。 大花草中央柱上的肉質突起為散發腐臭氣味及熱氣的器官,作用是吸引授粉的昆蟲-加汀山國家公園 大花草的保護 大花草由於生長地甚為侷限,而且棲地不斷被破壞,因此成為一個亟待保育對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花草列為極危物種(CR),由於大花草甚為稀有而且有滅絕的危機。馬來西亞政府在砂拉越州與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的加汀山(Gunung Gading)成立國家公園,派員巡察,保護,紀錄區內大花生長狀態,就是要維護大花草的原生地不被破壞。若有開花時會在網站(https://gading.my/)公布開花訊息。
濕地英雄、荒野遊俠召集令
圖、文/林東慶 <台北分會 棲地流域組 小組長,自然名:水獺> 一雙手套、一件青蛙裝,一天工作假期的開始,是志工維護棲地的榮譽使命。 西元2020年夏至,天空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日環蝕,當全台的天文迷蜂湧至嘉義北迴歸線,等著看錯過要等一百年的蝕日奇景時,台北的五股溼地也有一群人,磨刀霍霍的朝著他們的目標前進,不是為了特別的奇景,只為了清除惱人的外來種「小花蔓澤蘭」。頂著酷暑的這群人,年紀最小的不到3歲。他們手上拿著鐮刀、手套、垃圾袋、水桶等簡單工具,沿著五股濕地二重疏洪道的堤岸前進。走了約一刻鐘,來到目的地就已經汗流浹背,而這是起頭。 處處可見小花蔓澤蘭盤根錯節、張牙舞爪的雄踞在破布子、苦苓盤、小葉桑、構樹等冠層上。被纏繞得毫無還手餘地的植物,努力的在縫隙裡吸取陽光和空氣以求生存,只等待志工們群力去除後,才好不容易的喘一口氣。這已經不是志工今年第一次來了,只是小花蔓澤蘭的生命力永遠趕在志工的腳步之前,每每志工戮力清除後,不到一季的光陰,它又冒出新芽來嘲笑人們的體力,周而復始和月滿月虧一樣的侵蝕著大地的生命力。 即使已經習慣了這酷暑,一旁採訪的大愛記者也不禁問:「這樣的工作,周而復始要清除到甚麼時候? 這片荒野認養的五股濕地也才約100 多公頃,除了小花蔓澤蘭,還有垃圾、布袋蓮等要清除,加上志工還要維護水鳥灘地,這麼多的工作,需要多少志工才有能力負擔?。」 水鳥灘地旁,使用石塊堆出萍蓬草模樣的地景,是志工們經年累月以愚公的精神堆砌而成。去年冬季為候鳥提供休憩的場地,因為數個月疫情停工,蘆葦等雜草又開始盤踞在各個角落。如果再過兩個月不清除,蘆葦叢會阻礙水道,潮汐海水進不來濕地,灘地又會和其他地方一樣的陸化,自然的演替的確是棲地維護的難題。等上午老少民眾離去,荒野的志工穿上青蛙裝是下午灘地維護的開始,好不容易拔河般清除水道蘆葦叢,下午四點日蝕奇景才剛開始,志工們已經筋疲力盡的癱在一旁休息。 這樣的場景是每個月濕地工作假期的寫照。或許您會說,荒野不就是讓土地自然演化?不過,從荒野保護協會認養五股濕地後,陸續發現四斑細蟌等保育類物種。棲地維護就是保育的關鍵如不清除小花蔓澤蘭、布袋蓮等,強勢外來種就會侵蝕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持續的陸化會破壞四斑細蟌的棲地,水鳥灘地的維護就是關心冬候鳥的短暫休息環境。一雙手套、一件青蛙裝,一天工作假期的開始,是志工維護棲地的榮譽使命。今年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志工召募開始了!邀請您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第八期棲地志工訓練,一起加入棲地保育行列,為我們的土地貢獻心力! 報名網址: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9467
大自然是一首美麗的歌
荒野親子「易子而教」理念實踐的見證 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自然名:松雀鷹) 人生的精彩繽紛,從友善環境的價值開始,由多元多樣的關係中逐步建立。 多年前的偶然,在苗栗武術學校的台中分會親子三團奔鹿成團會場上,認識了小蟻團的中華白海豚-亘祐,奇妙的緣分讓彼此的關係一路延續至今,像是家人親戚般的互動、也像是忘年之交的好朋友。或許更甚於導引員的角色,使得「陪伴」擴及亘祐的同儕、伙伴、喜歡的事、也滿載於成長的過程。 荒野親子團易子而教的理念,在這難得的緣分下促成了許多特別的經歷。如豐原葫蘆墩國樂成果發表、基隆河壺穴生態探索、平溪攬勝、走訪北投溫泉、迪化老街……。亘祐父母親口中青春期的彆扭,與我所見的落落大方確實有些落差,或許是正向鼓勵所致。我一直喜歡且欣賞的還是白海豚潛在樂於分享的態度。 分享~來自亘祐對大自然的筆觸。 大自然是一首美麗的歌 劉亘祐(自然名:中華白海豚) 人生中是否有一首美妙的歌曲是會使你永生難忘的呢?或許是莫札特的小夜曲,能帶給你無比溫暖,又或許是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讓你有置身異國之感。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大自然為我寫的最美妙又最美好的大自然組曲。 微風輕輕的吹拂著我的髮絲,有如輕快溫柔的樂曲,輕輕的撫摸著我,與我訴說著它的故事、它的經歷。每當心情不好時,總喜歡坐在大樹旁,靜靜的坐著、靜靜的、靜靜的聆聽老樹爺爺說故事。 春天的大自然充滿了生機,小花、小草都紛紛探出了頭,一起迎接春天的到來,山慢慢的朗潤了起來,黃鶯唱著輕快的樂曲。春天就如同小嬰兒般,有時任性地下著大雨,有時又高興的開著花朵,想著想著我也不由得哼起維瓦地的<春>,輕快的在春天中跳舞。 夏天的大自然是一片彩,樹上、地上都開著一朵朵美麗的花兒,每一朵都開的十分艷麗,互相地爭奇鬥艷,有如<匈牙利舞曲>中的熱情,夏天就像一位剛出社會的青年,渾身是勁、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秋天的大自然充滿著陣陣的優雅,火紅的楓葉一片片的落下,讓人有種置身於仙境之感,秋天就像一位溫柔婉約的女士,舉手投足間散發著無法言喻的氣質,就像是媽媽那雙溫柔的手,溫柔地撫摸著我的臉龐。秋天就像<小夜曲>一般,溫柔的陪伴我進入夢鄉。 冬天的大自然,就像是一位生了病的人,死氣沉沉的,就像是「命運交響曲」般,訴說著生命的結束、訴說著老人一生的經歷。 四季的大自然都有各自的美好,有自己的特色,或許有些人因為沒有敞開心胸,而錯失了美景;或許我們有時應該慢下腳步、蹲下身子,靜靜的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平常看不見的美,也就是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
夏日賞燕-五股濕地
文/ 賴金嵋 <五股組的解說員,自然名:話梅> 圖/荒野保護協會 盛夏的黃昏,在山海交會的五股濕地,數以萬計的燕群四面八方穿梭而來,在廣闊的天空中競速、急轉、狂飆及俯衝,直至夜幕低垂,最後鑽入綿延蘆葦叢中棲息,濕地黃昏頓時沉寂⋯ 在五股濕地夏日賞燕,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年度盛事。今年已邁入第十個年頭。 這個活動主要是由大自然主導,燕子來執行;依時序運行,春來秋返,古今皆然,不曾間斷。 在山海交界的五股濕地,荒野志工們從2004年始,投入了大量心力保育維護這百多頃土地,得使濕地自然原樣保存。而濕地中廣闊的蘆葦林成了燕子大軍安全隱密的集合點。 候鳥燕子們春季北飛到臺灣,經歷完繁殖後代的重任而南返前,總在夏日黃昏時分,萬千隻燕集結在濕地上空編隊飛行。牠們有秩序的振翅飛翔,時而遠時而近甚至還會左盤右旋。暗色身影在豐富色彩的夕陽襯托下,夢幻又超現實。燕軍呼嘯過往時帶起的氣流及燕聲的嘰啾呢喃,唯有在五股賞燕平台上,觀眾得以超近距離,感受到這獨特美妙的自然饗宴:燕軍樂章。 正當觀眾懾服於來去迅速的千軍萬燕,及澎湃起落的飛勢氣象時,瞬間,一個降落後,整群棲止於蘆葦林深處,空中再也不見一隻燕蹤。留下錯愕的你和突如其來的沈靜,周圍伴隨著落日餘暉和低垂星空。 這樣的自然體驗,除了緣份,還有福份吧!當世界各地大亂於新冠狀病毒之際,一群生物仍循傳統,不遠千里北返舊地築巢繁衍。讓你我有緣與燕相會、對話。而燕子的來到,映古證今;它不但承傳了千年歷史文化,也驗證了存在於今日的你我。若錯過了今夏邂逅機會,只好再等明年囉! 這樣的自然體驗,荒野秉承分享精神與人共有。人與自然面對面相遇,或擦身過的震撼,以及事後美好的回憶,正是人與自然間最有力最自然的聯結。荒野期望藉由人對自然美好的感動,進而轉化為人對環境守護的一份力量!環境守護,永續環境。為了明天,為了他人,也為了自己。 來吧!來去看燕歸!荒野在五股等你!一起慶祝這見證的福份。因為沒人能預料明年我們仍有幸見證否。或著說:我們的孩子還能有福份見證否! 病毒肆虐,活動期間請循標準程序:全程戴配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快樂賞燕、平安年年!
城市自然大挑戰圓滿落幕
圖、文/ 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荒野跨地區參與城市自然大挑戰 每年4月的「City Nature Challenge」活動,在台灣稱為「城巿自然大挑戰」,它是以iNaturalist做為活動平台的世界性公民科學家活動,邀請城巿居民及遊客一同走出戶外,觀察記錄周邊的自然生物。此活動起初是由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加利福尼亞科學院共同於2016年發起,活動分兩階段進行分為調查記錄期及鑑定期,參與者在調查記錄期間努力記錄上傳物種記錄,在之後的鑑定期間上傳調查記錄期間記錄的資料,全世界的使用者相互鑑定是什麼物種,2020年的活動4/42-4/27是活動調查記錄期、4/28-5/3是鑑定期。在今年荒野終於跨出了一大步與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林政道老師共同合辦,組織了6個區域包含了13個縣巿的範圍參與今年的盛會,邀請更多的志工群組及一般民眾參與記錄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2019年城巿自然大挑戰活動已經有159個城巿或地區參與,超過3.4萬人參加,回報了92萬筆的觀察記錄,記錄到3.2萬個物種。原本預期今年可以再大符成長,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有部份城巿及地區中止了今年的活動,卻仍有40個國家246個城巿或地區參與,雖然總觀察筆數較去年減少,但參與人數仍增加了近萬人,在活動期間共計總觀察數815,258筆、總物種數超過32,500種,其中包括1,300多種稀有或保育物種,總參與者41,165人。 今年的活動台灣6個區域總共上傳了39,584筆觀察、記錄到4,077個物種,共有1,107人參與。分區記錄如下: 總觀察數 總物種記錄 總參與人數 北台灣 12,095 1,798 435 桃園新竹 7,937 1,461 242 中台灣 4,656 1,373 189 嘉義 11,938 1,750 133 台南 2,096 613 119 高雄 1,025 422 69 各區域記錄統計表(數字仍可能小幅變化,但統計成果以5/4發佈為準) 各項數據統計 台灣各區在全世界的排名(246個城巿或地區參與) 總觀察數:北台灣16、嘉義17、桃園新竹26 總物種記錄:北台灣13、嘉義15、桃園新竹22、中台灣25 總參與人數:北台灣30 今年除嘉義第二年參與之外其它5個縣巿區域都是首次參與,,就在各項統計中名列前茅,顯示台灣的自然生態、物種多樣性都十分的豐富。 個人記錄部份,台灣也有幾位伙伴在世界的舞台上名列前茅,如Luoycy上傳了1,371筆觀察為全世界的第10名;Tony2148記錄了605種生物為全球第4名;Galanhsnu鑑定了7,946個物種排到全球第6名。 在物種記錄方面,全世界最常記錄到的物種前三名是西洋蒲公英(2872次)、義大利蜂(2718次)、綠頭鴨(2680次);前十名有5種鳥類(綠頭鴨、旅鶇、家麻雀、加拿大雁及北美紅雀)、3種植物(西洋蒲公英、蔥芥及拉拉藤)、1種哺乳類(灰松鼠)及1種昆蟲(義大利蜂)。 而在台灣的上傳前三名分別是大花咸豐草(267次)、構樹(214次)、姑婆芋(156次),直到第44名是白頭翁(68次);昆蟲記錄最多的是49名是的荔枝椿象(65次),各區都有記錄到牠的身影,仍是需要長期關注及移除,歡迎大家進到調查專案中查詢台灣這次記錄到的常見生物,挑選你有興趣的物種來深入了解。 活動官方也公佈了全世界一些特別的記錄,其中有介紹到在台灣由jeffrey0306記錄上傳美麗的馬丁側鰓海蛞蝓)、一位美國的高中生記錄到一種無肺螈,是該地區在1977年之後再次記錄到的有尾目生物及美國加州一個家庭在後院拍到美國山貓捕食兔子的精彩記錄。 透過持續紀錄來保護土地 回頭檢視荒野關注棲地的狀況,荒野在去年4月首次應用iNaturalist平台進行棲地大調查活動,今年結合城巿自然大挑戰活動記錄,各項數據有小幅成長,成果如下表(統計期間4/1至4/30) 年度 總觀察數 總物種記錄 總參與人數 2019 10,531 2,188 353 2020 13,388 2,443 520 另外也特別介紹荒野台南分會在4/25舉辦港墘農場24小時的生態速查活動, 佔地約99公頃的港墘農場,台南市政府近期選址欲開發為綠能工業區,期望透過這次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記錄這裡的生物多樣性,讓台南市政府知道這裡的珍貴,進而重新評估選址。本次活動共有45位伙伴參與,記錄到379個觀察、146個物種,未來我們仍會持續進行記錄守護。 今年活動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無法舉辦大型的活動,幾個人相約出遊記錄的方式仍有不錯的成果,期許明年能夠把調查範圍含蓋到全台灣,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共同見證台灣的生物之美, ,記錄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野草也能出頭天(三):淺山步道旁常見的可食野菜野茶
圖、文/許天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我們經常說雜草雜木,意思就是無經濟價值或低價值的草或木,但其實所謂經濟價值只是人們以目前有限的知識與經驗下判斷的交易價值。 上回談到野草帶來三大好處:保護土壤及土壤下的生物、提供生物的食物及藥物來源,還有改善微氣候。這回要來跟大家談談在哪裡可以取得以及為什麼要吃野菜! (一)如何取得「野菜」: 野外的野菜是需要好好認識,但不建議採摘,主要原因:有些地區已經被劃為公園或保護區,依規定均不可採摘;另外野外常因各種因素噴灑除草劑或環境用藥,一般人不易察覺,尤其環境用藥,噴灑過後很難分辨,為了避免造成身體的傷害,建議民眾可以從了解除草劑及野草種類開始瞭解。 野菜及野草茶如果想要取得,有兩種方式,第一自己利用時間種植培育,第二是到市集向友善農友購買,當您願意花一點錢向友善小農購買,其實是間接守護一塊土地,當小農能靠農作物生活下去,他才有能力友善對待土地。 (二)為什麼要常吃野菜: 野菜就是在野外無人照顧下,仍然可以存活並自行繁延的可食植物,而我們目前比較常吃的蔬菜,例如高麗菜、白菜、花椰菜及黃瓜等,基本上都需要人工照顧,早晚澆水,並處理病蟲害。但野菜在自然環境生長的條件下,具備很強的抗病和抗蟲能力,所以在栽植過程中幾乎不需要用到化肥、農藥等,也能生長的十分良好。 在以前醫藥保健未普及的年代,人們生病了,就是採草藥或買藥材來熬煮,前人也將這些經驗整理成藥冊,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野菜野茶含有抑制或平衡身體功能的微量元素,依據身體及天氣狀況,喝一些野草茶可以調節身體並且增強免疫力。但野菜的食用不宜太偏好某一種類而密集食用,除非經中醫師診斷處方。建議適量多樣食用可增強身體抗病免疫力。 6月炎熱的夏季,一般市場的葉菜原本就很少,既使在農場裡的野菜不是老了就是開花,能使用的種類原本就比較少。 於是我到了新竹大山背的護蛙棲地,找找這個季節還能用的野菜或野草茶。在這個區域,因為護蛙的關係,荒野自2017年起向新竹縣政府申請維護其中包含除草,定期將較高的草割短,維持兩旁綠色植物的競生,我用步行方式大約走500公尺,見到可用植物有油點草,卷柏,昭和草,小葉桑,魚腥草,雷公根,野薑花,大花咸豐草,川七,車前草,月桃(開花),芒草。 另外,這個季節市集可以見到的野菜有:馬齒莧,野莧,赤道櫻草,龍鬚菜,皇宮菜,地瓜葉,角菜(珍珠菜),過貓(過溝菜蕨),土人參,木鱉果,蕗蕎。 當然各地方的野菜種類會有不同,這裡僅提供參考,重點是大家要常去友善小農市集逛逛,看到不一樣的,沒吃過的,買回家煮就對了。至於怎麼煮,問問農友,或上網找一下,會有很多新鮮的吃法。增加自己煮的次數,才能拿回食物自主權,拿回食物自主權,就能支持小農友善耕作,也是間接保護環境。
「都會公園再提升」除了你我、也給生物們一個喘息的空間
圖、文/莊育偉<棲地守護部 副主任> 都會生活的壓力讓眾人內心對於回歸「自然」都有一種需求甚至渴望,而「都會公園」就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場域。 於心理上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源起 荒野於2014年正式推動「公園生態化」,陸續向台北市政府及台南市政府提出訴求並合作辦理相關活動與記者會,期望透過各種活動與宣傳,讓都會區的公園品質得以提升,直接提供市民更多舒適的都會生活空間。 生態城市推動策略 「公園生態化」的推動並非一蹴可成,這樣的理念有幾個面向需先獲得眾人的認同與取得共識後有實踐的可能。首先公部門與民眾要先能理解都會區真的需要更多的公園綠地,因此都會區所面臨的狀況,諸如熱島效應、防災滯洪空間不足、空氣汙染嚴重、綠地面積缺乏….等都會區所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先透過宣導與曝光讓眾人知悉。有三個面向值得我們去注意 法規面:上需有相關的法源依據(自然生態公園管理條例)讓各單位有所依循。 規劃面:公園設計上,有實際的生態公園可供參考與想像。 管理面:公園管理面上有實際可行的分區管理、營運維護原則。 如此可大致再區分為環境教育宣傳面、法規面、建立示範公園、建置公園分區管理營運原則等幾個面向需要去努力。 公園生態化的示範點—青年公園 青年公園位於萬華區西側,南臨淡水河流域,不僅為台北市面積第二大的都會公園,擁有的林蔭與綠地而成為市區內難得的動植物重要棲地外,更因早在日治時期便將園內及周邊規劃作為練兵場及航空機場(因與松山機場對稱而稱之為-南機場)等公共活動空間,因此可成為一座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的公園。 荒野於合作初期依青年公園既有的特性,研擬出<青年公園生態化建議草案>,預計將於園區內塑造一條河流的意象,並建議善用園內設施與規劃,安置大台北地區常見的水生動植物,可兼具保種及環境教育之效用。 雙方於正式簽訂合作備忘錄之後,由公園處青年所主導,邀請九位里長召開說明會,而由本會向與會者說明提案內容與願景,除提出從既有水域開始進行的初期規劃外、也包含往後可再逐漸往外擴張到鄰近社區或學校的後續規劃,而最希望里長們能帶領居民參與本計畫,惟有三方的共同合作將效益擴大,才有機會讓很多地區的社區民眾看見並仿效,最終影響更多的民眾重視這個議題。 合作至今,荒野與青年所已完成第一梯次的「青年公園守護志工」培訓,志工也持續服勤中;生態營造方面則已完成五座人工浮島供生物使用並生長良好;青年所也依本會的規劃構想,發包完成上游端水域的工程改善,使園區內出現了難得的溪水聲也吸引翠鳥與民眾的駐足,獲得許多嘉許。 而為了實踐與生物共存共榮的理想,本會近期選定了「水域花台微調改善」與溪流型鳥類「翠鳥」的「繁殖環境營造」為兩個亮點工作。 花台微調改善的目的是為了讓園區的烏龜能輕易的在陸域及水域之間移動,藉以改善以往僅有幾處可供上岸的窘境。而翠鳥繁殖環境的營造,則是已觀察到翠鳥常年前來園區活動覓食、但未曾有築巢的紀錄,在請教專家學者並於青年所的同意下選定了適合的地點開始進行營造試驗。 翠鳥繁殖區營造期間,志工無論年齡大小皆變身為熱血「青年」,鏟土及運土並細心的挑出草根與石塊,前後歷經三次營造才將土牆逐漸成形,而至今雖尚未完工,但大家都希望翠鳥夫妻未來會喜歡眾人協助準備的環境,盼望最後能有一天能親眼看見她們能來青年公園永久定居、結婚生子。 期許青年公園未來的樣貌 「水域的生態化改善」為青年公園大變身的第一階段,目前從上游端逐漸往下游端施作,水域完成之後將重心放在大小展場的規劃,使之成為室內水生動植物的展示區,而鄰近的社區與學校則為未來對外擴大合作的對象,雖然目前的推動受著一些問題而影響進度(包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來襲),但從過去到現在,一步一腳印在青年公園深耕,荒野仍累積了不少的支持的掌聲與經驗。 荒野一直認為公園不該只是座整個園區充滿水泥建物、步道縱橫與充滿景觀植物的綠地,不應該只是以人的需求與思維去建置,而更應該以都會防災、環境品質提升、人與生物共存共榮的各種角度來考量,如各地的都會公園也都依循這樣理念進行設計,能依各地不同的狀況,逐一滿足都會多樣性的需求並適時改變與調整,才算是上是進步的國家與文明都市的具體表現。
【海洋倡議】愛海無距:誰是沙害者
文/陳沁萱<棲地守護部 海洋專員> 圖/荒野保護協會、莊育偉<棲地守護部 副主任> 臺灣地理位置獨特,有帶著豐富營養的黑潮流經,在加上副熱帶的溫暖氣候,不但讓我們的海域孕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遍佈南臺灣的珊瑚礁生態系更是擁戴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珊瑚種類,離島海域還能輕易的目擊全球僅存七種之中的五種海龜。這樣豐饒的海洋資源與臺灣的文化、飲食和生活早已結合的密不可分,我們恣意享受著大海給予的美好,對大海的認識卻僅止於市場上的海鮮,而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期望能努力改善的困境,透過環境教育、倡議行動與公民科學家參與生態調查,讓大家可以重新認識、親近、進而愛上圍繞著臺灣的大海。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5年國際淨灘日開始關注海洋以及海岸生態,持續的物種調查和淨灘活動,也長期響應九月至十月的國際淨灘行動,使用ICC表格累積海廢數據,紀錄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進一步地釐清廢棄物的來源,而荒野推廣已久的愛海小旅行網站,多年來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團體登錄使用,是台灣唯一長期累積且最完整個海廢資訊平台,不但可以用來作為公部門推動減塑政策的效益評估,長期的數據累積更是提供民間團體做為推動議題的有力工具。 年復一年的行動與推廣,無非是希望能夠改善被廢棄物污染的海岸線,還給孩子一個可以安心奔跑的細軟沙灘,然而在看不到盡頭的淨灘行動下,這樣的理想遙不可及的令人沮喪,沙灘上隱藏的各種碎玻璃、廢棄魚鉤可能對毫無防備的腳底造成傷害,幾乎所有的淨灘活動前都會一再的提醒參加者帶著厚棉手套,不能穿著涼鞋拖鞋避免被割傷刺傷,這樣的情況讓人無法不提高警覺注意腳下的刺腳陷阱,更別說是放心的讓孩子們在沙灘上嬉鬧玩耍。因此今年,我們要針對這些遍佈在沙灘上的危險海洋廢棄物,將推廣多年的ICC表格發揮除了累積海廢數據紀錄之外的功用,對臺灣的沙灘做一個安全性的檢查。 那麼,沙灘的安全分級調查究竟該怎麼執行呢? 荒野今年度將大家熟悉的ICC表格做了些許的修正,將被判定會造成危險的海廢項目,像是玻璃瓶、鐵鋁罐、針頭等項目另外標記出來,也新增了容易鏽蝕的金屬製品,以及殺傷力強大的魚鉤,方便參與淨灘的民眾在使用ICC表登記時,可以一同檢視是否撿拾到了危險物品。愛海小旅行同樣會配合沙灘安全的活動進行調整,希望能透過在地的參與協助,盡可能地搜集貼近現況的數據。我們也邀請您在前往海灘遊玩的同時,不只是帶走自己的垃圾,更可以順手撿拾沙灘上的垃圾,並將淨灘數據上傳到愛海小旅行,協助我們完善今年度的海廢調查,智慧型手機也可以上傳喔!我們預期會在淨灘季結束時進行當年度的統計整理,並透過簡單的分級方式,以圖示呈現該沙灘的沙灘安全分級結果,讓我們一同找出這些危險的「沙害者」究竟最常出沒在哪些沙灘? 在生態與棲地守護上,荒野保護協會一直都致力於讓民眾實際的去走訪和親近我們身邊的大自然,讓大家可以跳脫書本上的知識,對身邊的大自然有更深刻體驗,也透過解說導覽的引導,可以更進一步的去理解台灣海岸及濕地獨特的生態組成,以及現今面臨的困境等等。還記得五月的City Natural Challenge在全台各地都有許多民眾響應,一同記錄生態的有趣活動嗎?今天荒野保護協會在桃園、新竹、宜蘭、台南等分會都有舉辦海岸或濕地的自然觀察活動,大家在參加自然觀察活動時,不仿拿出手機,打開被冷落一陣子的iNaturalist,順手拍照上傳你的所見所聞,除了可以更加熟悉在活動過程中看到的各種動植物,更可以豐富台灣的海岸生態資料庫!讓更多人看見台灣多變多樣的獨特環境生態。 淨灘能夠直接地改善海岸廢棄物堆積的狀況,但是愛海民眾頂著豔陽的努力究竟能持續多久呢?看著隨著浪花被帶上海灘的垃圾,看到花了大半天撿乾淨的沙灘再次被廢棄物佔滿,滿滿的無奈油然而生,荒野保護協會也持續和民眾宣導,從自身開始改變依賴塑膠的習慣,才能真正從源頭改善廢棄物汙染的情況。如果想要理解塑膠是如何攻占人類的生活?這些便宜輕巧的商品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卻又為周遭的環境帶來威脅?對於減塑生活有些好奇但又不清楚如何開始?荒野保護協會也提供「減塑慢行」的講座給各國中(含)以及上之學校、社區團體及企業等,歡迎你和我們一起感受減塑新生活的魅力! 2020海洋倡議「愛海無距」
翠山步道 植調十年
翠山步道植調十年成果發表花絮 圖文:溪山組 上個月17日晚間,在總會的荒野廳,溪山組辦了一場「翠山步道植調十年的成果發表(註)」。沒想到,光靠伙伴事前email、Line和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傳播,在場高朋滿座。 場面搞這麼大,非要大人物來讚聲不可。此時主持人志良心裡納悶,程序表明明寫的是理事長,可是一旁等著講話的卻是分會長晨薇。是怎樣?篡位了嗎?竟然心口不一地爆出:「請晨薇理事長講幾句話。」笑翻大家! 晨薇驚恐地說:「不要害我,理事長在台中分會開訓,我只是來幫她唸一下勉勵文啦!」 「感謝大頭老師,感謝溪山組歷年參與植調記錄的伙伴。變遷是個很難短時間量化的,變遷常會在經過多年後感慨的感嘆!例如以前這條河有魚、有蝦,現在卻髒成這樣,若是能有相片、有數據,就是很大的說服力。定點觀察記錄,就是一種機會。長時間的紀錄有可能受環境變化的物種,必可展現相關數據及成果。」 人多叫座當然好,但就難免擔心不叫好。說實話,這種分析要講得吸引人,並不容易。何況聽眾來自四面八方:解說組、棲地組、推師組、親子團、兒教組…等等,程度不一,很擔心講到一半、人也走了一半。結果呢?好佳在,最後的的大合照至少證明內容沒有把人嚇跑。 聽完成果發表後,相信一定有人也像上次的我一樣感動(註)。口說無憑,來看伙伴的回饋感言吧! 志良(主持人、北8解、溪山組): 20幾年前加入協會,單純地就是想為環境做點事。多年來,環境或許無啥改變、甚至更為惡劣。不過仍然有一群不願放棄的傻子,初心不變,要為下一代保留一個環境永續的島嶼,「植調百年」,就是我們的行動。 碧桃(北16解、烏來組): 我入座後,福來拔就端來冰鎮的紅豆湯,這是萬丹有名的「老鷹紅豆」,是小蔡親自做的。所以說參與講座的伙伴們真是好福氣,有知性十足的精神糧食,還有綿密口感的入口美食。 七點到,先是灑脫的分會長游晨薇,上台唸理事長的勉勵詞,隨之是美惠姐介紹大頭老師,然後正戲上場,大頭的演說精彩、資料豐富,聽了好想再聽,只可惜時間有限。 謝謝福來拔、月美扶著我上、下樓梯,更要謝謝小蔡送我回家。 這是美麗又豐實的夜晚,謝謝各位溪山家人! 明慧(生態遊戲講師、本會第一任副秘書長): 植物是很誠實的生物,氣候(日照/降雨/溫度)的變化,有的生長對策會隨候應變,有的仍依循深植於DNA的節奏,始終如一。藉此還可瞭解各植物的個性,以及喜歡揪兜陣的有哪些。然而這樣的基礎工作(較枯燥,不如動物有挑戰性),實際投入的人不多,尚未如鳥類,青蛙等已有多年全國性的調查資料庫建立。難怪大頭疾呼請大家要多多拉攏同好,最好能全台灣遍地開花,這樣就能做區域比較,判別出更多的故事,為氣候變遷對生態的影響提出有力的實證。願這個願望,能早日實現。 甚感佩溪山組多年來的堅持,讓這些紀錄的數據,串成一篇篇的故事,應該頒發「最佳代言紀實獎」給他們啊! 大頭老師(北1解、本次講師): 在台灣,要找一群自發性的無酬義工,每個月在一條步道上,長期地記錄70棵樹木的物候樣態,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溪山組做到了,他們不但進行了10年,而且方興未艾,後續又開發了三條植調路線。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如果荒野的各定點也能這樣投入,在全台各地建立這樣的長期資料,將來透過資料的比對分析後,對了解台灣的生態上的氣候變遷,一定會有很新的看法的。 惠慶老師(鋼琴老師、本屆監事): 今晚老伙伴蔡志忠老師,遠從台中上來發表溪山組十年植調的成果,荒野廳加椅子坐滿六七十人,許多好久不見的老伙伴聞風而來,真是感動。下課前請教老師記錄中0-5 代表的意思,大頭老師解釋完,說道:植調很難,做了以後才知道真的很難!哈哈,最後主持人以義賣兩件望遠鏡為協會抒困,結束了今晚的盛會! 這次義賣的想法,來自球長騏廷,他說因疫情關係,協會今年恐有百萬級的虧損。原定價700,竟都以1000的高價售出,感謝得主惠慶老師和思源組的山椒魚。只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因此最後我想在這裡提出一個呼籲:「三倍券、捐一半」,來幫助協會度過難關,希望大家共襄盛舉。這是上月會員大會中有人提及的,不敢掠人之美! 註:有興趣的伙伴請上網搜尋翠山步道植調十年一文。 「翠山步道植調十年」:https://www.sow.org.tw/blog/20200715/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