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1號地近況分享

2020-10-15

圖、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荒野1號地是荒野在2018年購入的第一筆土地, 也是目前唯一由荒野直接持有的土地,該地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武荖坑附近,面積為1760.67平方公尺,地目為林地,早期種植茶葉,後來荒廢至今。該地因為有台電保線道經過,雖然部份路徑陡峭但仍能步行抵達,荒野在購入荒野1號地後,並不會進行太多的人為干預,希望能由大自然經營自己維持生機, 目前荒野1號地的管理目標為: 1.持續進行棲地調查以獲得基礎生態資料 2.做為棲地志工練習野外調查的場域 3.成為宜蘭荒野戶外活動辦理的場所 4.累積土地管理經驗,完善荒野內部土地購買及相關管理程序 在棲地調查方面針對荒野1號地及其週邊區域安排每月一次的棲地調查活動,將調查數據登錄彙整在iNaturalist平台中,目前共記錄到3406筆觀察記錄、724種物種及43位伙伴參與調查。其中有160種蝴蝶與飛蛾、71種蜘蛛及13種蛙類,另外在調查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動物的排遺、洞穴及食痕,但並不清楚實際有哪些生物,故今年3月安裝2組紅外線自動相機希望能記錄到動物的蹤影,在5月初回收檢視拍攝的影片,發現荒野1號地有很多生物使用,最常拍攝到的是山羌及台灣彌猴在荒野1號地覓食及遊憩。也曾拍到野豬、赤腹松鼠、翠翼鳩等生物,保育類生物則記錄到食蟹獴、白鼻心、鼬獾、麝香貓、藍腹鷳多次出沒,也首次拍到以往認為在出沒中海拔的黃喉貂。 目前也舉辧了數次志工活動如分會走春、宜一親子團奔鹿團成團活動、iNaturalist棲地大調查及夜間觀察等活動,相對原始的環境是很好的體驗學習空間。 荒野的宗旨提到「要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目前我們有了第一例的購買案例,也有幾處長期租借及接受委託的棲地持續經營中,但尚未有人捐贈土地給荒野,也因為農業發展條例第33條的規定,私法人不得持有農地,故土地購買標的相對難以尋覓,目前接觸的數筆土地皆不符合荒野的要求(完整土地持分、非農牧用地),也需要有足夠的財源來購地,希望大家能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協助提供可能購買土地資訊或直接捐贈土地給荒野,期許很快能有荒野2號地的出現。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國堅

2020-10-15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國堅 生命經驗與土地連結,致力於友善農耕 文/許碧如(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通泉草) 圖/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從宜蘭市區一路往雙連埤的方向開,順著蜿蜒山路,窗外景色從水泥建物,慢慢轉化為綠樹青山。到了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的路口處,會看到一個用布幕和木板簡易搭建的小攤子,攤上有南瓜、冬瓜、地瓜、高麗菜、玉米等當季蔬菜,攤主是高大哥(本名:高國堅)和高大姐,高大哥一邊啃著自種的大黃瓜,一邊熱絡地招呼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小小的菜攤,承載著高大哥對土地的守護之情) 人與土地緊密連結的年代 今年六十五歲的高大哥,在雙連埤出生及長大,家裡務農,在那個沒有電只能點油燈,沒有瓦斯只能木材煮飯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著古早濃厚的人情味,家家戶戶種稻,便互相幫忙農事,一起手工割稻,一起在熟悉的土地上曬稻,農暇時一起在月光與星辰下話家常。小時候打赤腳穿開檔褲的高大哥,放學後便在田間玩耍,他笑說是在和泥土做兄弟,除此之外也幫忙割草餵牛吃、養雞、養豬,那是個人與人之間情感緊密連結的年代,也是人與土地之間緊密連結的年代。 在摸索與實驗中學習種菜 退休後便離開家鄉去台北當學徒的高大哥,經歷了多年的都市生活,退休後毅然回到雙連埤,承接父親的農地開始務農。因為從小與土地的緊密連結,一開始便採用友善農法,不灑農藥、不噴除草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這片熟悉的土地。六點多起床巡田已成了每天生活的日常,除了颱風天外,每天都會去田裡報到,看看自己種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雖然出身於務農家庭,但真正開始學習農事是在退休成為專職農夫後,與在地農友互相研究討論,從不斷的摸索與實驗中學習如何種菜。澆水的適當時間為傍晚時分,若陽光下泥土曬得正熱時澆水,溫度一下子落差太大會傷到菜。抓蟲也需於清晨或傍晚時進行,聽著高大哥侃侃而談自己的種菜心得,又俐落地在自家農田摘下一根大黃瓜便啃咬起來,自豪的說著:「我種的大黃瓜直接就可以生吃,高麗菜也可以做生菜,很好吃。」,我在高大哥身上感受到山居歲月裡一種淡然處之及自滿自得的生活態度。                                                            (高大哥用心栽種的大黃瓜,清脆多汁,那是食物的原始滋味) 與荒野的結緣 自2010 年起,荒野以「長期租借」的方式取得「雙連埤生態教室」經營管理權,以此作為基地推動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同時也鼓勵附近農民實行友善耕作。本就秉持著友善種植觀念的高大哥,農田離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僅有數十步之遙,平時走動便常與荒野專職人員閒聊,因為理念相同,故聊著聊著便一拍即合,加入了荒野契作計畫。所謂契作計畫,是由荒野向農民租用土地契作農產品,先付契作金給農民,而農民則依要求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方法,希望能藉此影響當地農友的觀念,也協助雙連埤生態教室做更深入的在地耕耘。合作五、六年來,高大哥手工拔草、人工抓蟲,秉持著保護土地、水質的信念,用心呵護農作物,也用心守護著這片從小滋養著他的土地。自從參與荒野契作後,高大姐也時常受邀擔任食農課程的講師,用自種的蔬菜,教導親子團的孩子做辣椒醬、草仔粿、南瓜粿等,緊密的合作關係,意外地讓夫妻倆成了荒野食農教育的推手呢! 對雙連埤的期許 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型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疏離,而便利的生活使得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變得陌生,人們大多是從冰箱或餐桌上認識食物,失去了直接接觸與認識食材的機會,也失去了感受土地溫度的機會。長久處於都市中生活的人們,遠離了聯繫情感與孕育生命的土地,彷彿成了失了根的現代人。參與契作的荒野親子團家庭,帶著孩子一起來到雙連埤親近土地、體驗農事,接著一起動手做料理,這一連串的體驗,串起了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高大哥的生命經驗與土地緊密連結著,也因為這一份對土地的情感與連結,使得他在退休後務農時,選擇了比較辛苦的友善耕種方式,他希望未來在雙連埤能有更多的農事體驗及食農課程,讓人們可以更親近土地。當人們對於生活的土地有了情感的連結,便會做出友善土地的選擇。願雙連埤的美好與珍貴,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可以一直保存下去。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大哥

《森林特攻隊--大腳ㄚ家族》觀後感

2020-10-15

文/姚佩君<試映會民眾> 圖/可樂藝術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到底我們要的是人類文明的便利還是友善環境的永續經營?從卓蘭的石虎公園到知本光電的爭議…都可以看出環境保護的議題刻不容緩、真實存在! 影片從大灰狼追逐小野兔的飆速開始,電影的節奏就一直維持著這個速度感,從大腳怪兒子亞當的超跑能力、浣熊崔波和棕熊偉波駕著露營車瘋狂疾駛,到大腳怪一家三口被「空拍機殺人武器」追殺的礦車奔馳,再到瀑布傾瀉而下的暢快,一氣呵成,沒有冷場!會很合喜愛冒險小孩的胃口。 電影充滿好萊塢的英雄色彩,好人有金剛不壞之身,壞人壞到骨頭也是黑色的。除此之外,也用了許多對比來比喻或諷刺社會現況,例如:大自然肉弱強食的法則對比人類無止盡貪婪的掠奪;大腳怪代表著電視世代,他上傳的低陽春影片點擊率超低,對比兒子亞當生在網路世代所製作的匠人級影片剪輯技術;萬惡的石油大亨對比超天真的抗議者。最諷刺的莫過於石油大亨包裝出來的假綠能企業形象對比實際進行的不法採集石油勾當! 很同意電影中帶出的一個訊息:礦場廢棄了100年,大自然也用這100年做了修復,可是人類只需要瞬間的破壞,就足以摧毀好不容易在漫長歲月中恢復的自然生態。從這個切入點出發,就是一堂很棒的親子生態教育課。到底我們要的是人類文明的便利還是友善環境的永續經營?從卓蘭的石虎公園到知本光電的爭議…都可以看出環境保護的議題刻不容緩、真實存在! 電影最後又回到大灰狼追逐兔子的場景,前後呼應的非常好,這就是大自然的食物鏈法則,但是大灰狼跟人類不同,不會因為一隻兔子摧毀整個生態系啊! 大腳怪說:有名氣就是要用來改變世界!然後他們全家一起合作,成功打擊了壞蛋,讓世界變得更好。如果這部電影可以喚起許多家庭,開始打從心底有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環境的關懷,願意為了環境保育多走一哩路,讓動物有糧有家,讓人類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被治癒!那這部電影就不僅富饒趣味還兼具教育意義! 最後,我想說:就算影片超現實到不可置信,但是光看電影中所描繪的阿拉斯加與洛磯山脈的山光水色,就讓人心神嚮往,手指頭開始打入鍵盤搜尋「阿拉斯加洛磯山脈極光之旅」!別忘了!這天堂般如詩如畫的美景是因為沒有被人類粗暴的的破壞才得以保存呢!  

夢幻湖之夢——知本濕地的想像與幻滅

2020-10-15

圖、文/黃瀚嶢<生態圖文作家> 保育之夢 台東平原南側,由知本溪千萬年來沖積而成。溪水出海的地方,有片廣大草原,草原低窪處,蓄積了沿岸的湧泉,以及附近的農田排水,在不同季節中,形成或大或小的湖泊與草澤,這是在地人口中的「夢幻湖」,整個沖積平原區域,則被統稱為「知本濕地」。 知本濕地的夢幻之處,正在於隱密與變動,要在對的時節,在廣大的草原樹叢間尋找,才能抵達深處的水澤。除了空間的複雜,知本濕地更有著東部獨特的「沒口」現象:當冬季季風帶來的海沙將沿岸堆高時,溪口會形成季節性的封閉湖泊,這剛好配合候鳥的過境期,使得岩岸居多的東部海岸,有了難得的大面積草澤,供水鳥棲息渡冬。知本濕地的鳥種數與保育鳥種數,都居台東濕地之冠,更被國際鳥盟列入世界級的「重要野鳥棲息地」。 在生態上,空間性的交錯與時間性的變動,可讓更多動物在複雜的環境擇地而棲,植物也會隨著水域的變動而季節性消長。這在全台的濕地中,顯得獨樹一格。 獨特環境得以保留,是由於一個未竟的遊樂區開發案,在地人都知道,這裡曾是捷地爾公司的迪士尼樂園預定地。三十多年來的「閒置」,造就了知本濕地的生態榮景,更逐漸受到在地團體的關注。從二〇一五年起,由台東荒野保護協會、台東鳥會以及知本卡大地布部落三方合作,持續發起生態與文化的保育行動,形成難得的夥伴關係。社區合作網絡眼看就要成形。 然而在二〇一七年,配合能源轉型政策,知本濕地被台東縣政府重新標租給韋能能源有限公司,預計開闢亞洲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廠,縣府每年可獲得豐厚的回饋金——然而按計劃,草原灌叢會覆滿光電板,徒留近海水體,生態功能必定大幅縮減,濕地將不再夢幻。   團結之夢 卡大地布,在卑南語中是在此團結的意思。以團結聞名的卡大地布部落,是知本平原最早的主人,他們在此區域有上千年的文化積累,儘管傳統生活在現代備受衝擊,但近年部落積極推動文化復振,已將大部分傳統領域地名加以踏查紀錄,還出版了專書「心知地名」。光是光電計畫範圍內,就有八個充滿故事的地名,族人更開始在知本濕地復耕小米田,儼然成為文藝復興的基地。然而這場正展開的復興運動,直接受到了光電開發案的巨大挑戰。 二〇一九年,部落在縣府與廠商的步步進逼下,被迫針對光電開發案倉促進行諮商同意權投票。儘管部落的傳統領袖均表態反對,部落婦女會與青年會更在投票前夕於村內遊行,呼籲族人投下反對票,然而在投票資格、方式與現場管理都充滿爭議的情形下,同意方仍以些微差距取勝。看似民主的現代投票制度,反而造成傳統價值的崩壞與部落內部矛盾的加劇,這次投票結果並非爭議的結束,反成為撕裂的開始。   發展之夢 從四百年前,淘金的荷蘭人進入知本溪口開始,一代代的統治者對於這片平原賦予了許多不同的想像,日本以農業台灣的規劃,在此築起堤防,開挖圳道,廣植蔗田,並建造海岸林。國民政府則在反共與美援背景下,開闢知本農場,接通南迴鐵路,接著企圖開發大型遊樂區促進觀光,這些歷史,意外造就了知本濕地現今的樣貌,然而真正在地的聲音,卻總是缺席。如今生態概念與原民權益漸受重視,新的社區想像與網絡,本能夠在知本生根萌芽,然而天外飛來的光電計畫,卻在短時間內撼動一切,形成綠能與保育衝突的亂象。光電廠的效益,又有多少能回到社區呢? 近年政府全面盤點地面型光電場址,卻沒有建立相應的檢核機制,已在各地造成了問題,韋能公司在西部的義竹電廠看似做了社區溝通的正面示範,但來到東部,面對部落傳統領域與濕地生態,卻顯得粗糙而霸道。 如果廠商與台東縣府不慎重考慮撤案,以及與重啟社區討論的可能性,知本光電廠就算如期動工,對於非核家園與原民轉型正義兩大政策,都將是一大污點。只要世人還記得,那曾深藏於草原與海岸林間的夢幻湖,知本濕地傷痛的記憶,將成為地方意識中的伏流,並於未來的日子裡,一再重返。   *勘誤公告:紙本刊物第4頁標題有誤,正確標題為「夢幻湖之夢——知本濕地的想像與幻滅」,特發公告更正。

2020 荒野保護協會臉書使用者喜好調查

2020-09-30

 

【新聞稿】台南分會海洋倡議:誰是沙害者

2020-09-24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辨理連續兩天共四場淨灘行動,期能擴及更多在地民眾,喚起守護海洋的意識。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大島,而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既被這片海域隔離也同時被保護著。當大家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及休閒娛樂的同時,海洋也在同時承受著不同形式的污染。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為喚起民眾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荒野保護協會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透過每年實際行動,帶領民眾,親身走至在地海岸線進行淨灘行動。台南分會今年(2020)於9/19、9/20進行為期兩天、共計四場的淨灘,期能擴及更多在地民眾,喚起守護海洋的意識。   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是保育團體Ocean Conservancy於1986年發起的活動,與一般淨灘不同的是淨灘過程中需使用固定格式表格紀錄廢棄物的種類、數量與重量,以進一步釐清汙染的來源。 今年宏遠興業與寶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響應,由荒野台南分會親子團夥伴與民眾共367人,分別在鹽水溪北岸出海口、觀夕平台、四鯤鯓海灘、漁光島共四地海岸線撿拾並紀錄了487公斤的海廢量。其中佔比最多的垃圾種類為:煙蒂732根(伴隨而來的打火機70支)、藥酒瓶325個、塑膠提袋274個、吸管272根、塑膠瓶蓋393個;屬漁業廢棄物的還有大型保麗龍21個、漁網與繩子105個、漁業浮球與漁船防碰墊134個、釣魚杆22支。 另外讓人堪憂的是在鹽水溪北岸出海口所紀錄到針筒45支、帶針頭的針筒20支。該處為荒野台南分會黃嘉隆長期關注的海岸線,當日帶領淨灘的親子四團與二團指出,歷年淨灘吸管紀錄總量都在1000支以上,而今年數量大大減少近八成,顯示出禁用塑膠吸管政策確實有感;但此處藥酒瓶數量依舊居高不下,且針頭與針筒亦有增加的趨勢。 此次淨灘物品同歷年所見多為塑膠製品,塑膠是無法分解的萬年垃圾,只會一再的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微塑膠粒,直到我們看不見,雖然看不見但仍然存在。今年為了讓民眾更重視塑膠議題,荒野台南分會特別以回收米袋承裝海廢外,也於淨灘結束後以自製的微淨灘教案,帶領民眾看見腳下沙灘,竟有如此多五顏六色的微塑膠粒,讓大家體認各種海廢與塑膠製品對環境影響的嚴重程度,惟有「源頭減量與管理」才是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的根本之道,期大家能重視海洋永續、共同以行動守護海洋,除了讓生活在地球的所有物種得以永續,也期留一片更乾淨的海給我們的下一代。                     聯絡人:黃嘉隆/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分會長 0952-804222     林宜靖/荒野台南分會秘書 0919-899718 媒體相關報導 台南》4場淨灘 驚見65支廢針筒  

菊島の夏天

2020-09-17

文、圖/黃傅寅 <荒野親子團臺北七團,自然名:白頭翁>     時間回到2019年北七團共識營場景,九位鹿工們在年度活動規劃,終於在鹿二年共識營推派小鹿小隊長確認活動內容;是以做中學至學中覺的方式,從每月活動的小鹿分工,到期末自主的壯遊活動為目標。 試圖在2020年的3月大凝聚三團一會場合營造小鹿舞台,趁著在去年10月活動落幕之際預告,期末的小鹿壯遊將會結合公益活動為方向,自從那天過後的四個月由各隊輪番報告,最終獲全體小鹿票選勝出僅有一小隊的提案,將列為年終的壯遊活動。在這樣營造團隊合作的氛圍中,非常欽佩北七鹿工們有著超人般的行事意志力,以及鹿團上下一心的合作無間。 經過各隊輪番的展演,抵擋不住熱情如火的澎湖縣花-天人菊,由森林鹿「菊島の夏天」所提的企劃,列為全體小鹿心目中最佳壯遊行程。我們也在今年六月感恩交接月,小鹿們向全團宣布鹿團選定的四天三夜壯遊行程以及向在場所有成員進行愛心募款。  壯遊的活動主題: . 認識台灣最年輕的國家公園: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澎湖海邊的垃圾大多來自哪裡?和台灣的海廢有甚麼不同 – 淨灘 . 澎湖離島的垃圾大多如何處理?和台灣有甚麼不同 – 拜訪環保局 . 紀錄澎湖已封閉垃圾掩埋場的維護現況 – 踏查 . 永續海洋 - 全程力行海鮮食育 因碰上疫情,部分團會活動因而中斷,甚至差點影響期末壯遊成行。趁疫情舒緩之時,6月初各隊開始定期開會,共分為總召組、事務組及行政組進行分工及規劃,完成各項的行前準備。澎湖自古是軍事要地,歷經大航海時代的變遷與清末民初的殖民地,擁有許多海洋文化與海洋文學的國際登台機會,背後文史值得一探究竟。擁有天然絕美的藍色珊瑚礁海域的澎湖,有一座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及西嶼坪),我們就在這之中浮潛,作為首日行程的開場。從南海碼頭啟航到東吉嶼,約莫1.5小時的航程,往西吉嶼的藍洞,玄武岩而成的海蝕洞在太陽的透光下,湖面映照形成的藍光而獲得藍洞盛名,同時間大家發現同在西吉嶼藍洞旁有處被海浪打上岸的白色保麗龍小垃圾堆特別醒目,當下向船家瞭解後,呼籲大家在使用海洋環境之餘,仍要善盡責任減少汙染,共同維護這片珍貴的環境。 在小鹿行政組小蘑菇與環保局多方溝通聯絡後,選定合適的淨灘地-後寮沙灘進行活動,且行前已知島上的垃圾掩埋場近期已皆封閉,全島的垃圾量盡皆集中在紅羅轉運站,之後會載運到高雄焚化爐銷毀。於7月17與環保局約定地會面,於是便展開上午的淨灘活動,清出許多漁具。我們還與環保局陳局長及楊科長介紹我們是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北七團以及訴諸此行壯遊活動之目的後,局長聽了更是為之動容,讚嘆我們荒野在環境保育上很不簡單,期待未來荒野可以在澎湖設點。在周六安排參訪已停運的草蓆仔尾垃圾掩埋場及東石環保公園,瞭解這些海廢垃圾在本島的處置情況的過程。環保局在得知這些情節後,適逢假日人力短缺棘手問題,緊急委派洪科長7月18日隔日上午在復育完成的草蓆仔尾現身說明,以上這些讓我們更加瞭解澎湖現況,且認為這些議題對於環境也是十分重要。 於第二天上半天淨灘結束後,下午便在白沙鄉岐頭村從事抱墩活動體驗;抱墩是甚麼?一種石頭群堆砌而成的傳統捕魚工法,成堆的石頭常讓魚群誤以為是住家,座落在出海口處的時而見到一處又一處的抱墩,為該村的幾位阿婆謀生討海的場域。外面用一張結有海草的捕魚網圍繞,接連搬開一顆又一顆的石頭,裡面可見到玳瑁石斑、鸚哥魚、錢鰻及馬糞海膽,秉持海洋永續的精神,小魚皆會放回海洋,受眷到老天爺的照顧,捕到的漁獲接下來會被料理為活動後的點心食物,這個過程也是食農教育重要的一環。  除了力行環境教育,接續幾天就是島上的文史踏查,藉以認識澎湖列島;此次行程總共34人,大鹿僅占10位。全團上下從事前的責任分工,再到現地的每日夜間會議順流程,參與活動的大小鹿完成了一場了不起的壯舉活動,在暑假之初再次證明,只要有心沒有不可能達成的事!    

淨山、靜山、敬山、愛山

2020-09-17

親子團高雄三團炫蜂團團員平安龜去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舉辦之「2019高雄市環境教育探究競賽」以【拯救野溪GO! GO! GO!】榮獲國小組第一名。今年報名以【淨山、靜山、敬山、愛山】作品參加「2020高雄市環境教育探究競賽」,再度獲得國小組第二名殊榮。 作者:施沛心(高雄分會親子團高雄三團炫蜂團團員、野溪調查小組成員;自然名:平安龜)、李澄風 一. 組員 :李澄風,施沛心 二. 指導老師:大仁國中李佩蓁老師,野人華德福8年級鄭向晴同學 三. 報名類別:環境生態 四. 組別:國小組 五. 作品說明:我們的隊員都是非常喜歡山林的孩子,在多次走入山林後,發現山林的憂愁,因此我們決定利用這次的機會為山林說話。許多的登山客在途中隨意丟下的垃圾會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就在土中分解,一個小小的垃圾、衛生紙、果皮,不好好處理會對生物有害對人類也有害。 藉由這次比賽我們來到高雄近郊的尾寮山,用計數器紀錄山徑垃圾的數量:215個塑膠垃圾、60多張衛生紙、十幾根煙蒂。有人說:「帶什麼上山、就要帶什麼下山」。嗯!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但是很重要,1980年代美國LNT「無痕山林」運動的核心精神,教導大眾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將戶外活動對山林的衝擊降至最低。我們親身實踐、努力做到,到山上什麼都不留只留腳印、什麼都不取只取相片與回憶!我們希望這一次的發表能讓更多人聽見與看見,人類對待山林的態度。透過發表,也希望跟我們一樣的國小學童,能不再害怕山林、能用正確的態度親近與愛護山林! (1)無痕山林七準則   (2)以遠距離觀察動物   (3)撿垃圾維護山林   (4)我們的工作、行動與討論   (5)山林的夢想

雙連埤友善農耕採訪趣

2020-09-17

文、圖、影片/ 劉揚徳(荒野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農業是最真正接近環境,跟環境息息相關的行業。 2020年初帶著疫情不知會如何的心情,與編採小組摸黑來到了雙連埤。已近二、三十年不曾拍攝、剪接完整的商用紀錄片(工商紀錄片),但去年經過荒野社群編採志工訓後,發現與以前的設備、方法均不相同,簡化了很多,再加上去年底根據新聞訊息,下載了一款推廣用的正版剪接軟體,於是跟兒子借了相機、麥克風等設備,就大膽的答應了這次荒野採訪夥伴的邀約。 拍完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於是就一邊摸索剪接軟體的功能,一邊就給他剪下去。在剪時反覆看著畫面,聽著雙連埤主任說著:「農業是最真正接近環境,跟環境息息相關的行業。」心有同感。 因為這幾年我在農地整理、種果樹時挖出許多的農業廢材,有抑制雜草的黑塑膠布、灌溉用的PVC水管、保護水果的套袋等等......將近快十幾年也不見其腐爛。當時想說為什麼他們不集中丟棄到垃圾車,而是隨著換農作物,就將這些廢材整地到下層土地裏,眼不見為淨。後來發現我所在的地方沒有垃圾車經過,如果需要倒垃圾,需騎約10分鐘才能找到垃圾車,也難怪偶爾會飄來鄰農燒垃圾的味道。 但是有時在追垃圾車的同時,也會發現一些年輕的青農帶著大包小包的農業廢棄物,跟我一起追逐著垃圾車,我突然想起,我在雙連埤看到標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想必他們也是信仰這標語的實踐者。 戰戰兢兢的剪完了片子,夥伴的建議修正及加上臉書粉絲團按讚關係,也讓自己有了信心,才有後來陸續雙連埤系列訪談影片產出。看起來沒有盡頭的環境守護道路上,盡一點綿薄之力。   系列影片: 「土地的微革命」:一顆斐綠珍珠-雙連埤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羅阿公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謝偉賢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大哥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柯姊   「土地的微革命」 ▏雙連埤農友   「土地的微革命」 ▏雙連埤採訪後記    

觀察也紀錄屬於自己的圖鑑

2020-09-17

文、圖:王省文(新竹分會秘書,自然名:瓜皮草)  喜愛自然活動有許多種方式,每個人在意的不同,壯麗的景致;蓊鬱的樹林;清爽的空氣;多樣的生物;艱難的步道;神秘的秘境;甚至是遺留在自然環境的廢棄建築等,不禁在心中感嘆,台灣真的是座寶島,不同特質的人都可以在自然裡邂逅一番最美的際遇,找到屬於自己最自在的那一片土。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喜歡紀錄動物或植物,喜歡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發現並且期待認識他們, 那你一定要懂得運用 iNaturalist 網站(https://www.inaturalist.org/),網站的概念主要是由觀察者與鑑定者組成,透過觀察者的觀察,加上鑑定者的分析鑑定,去判斷是否為正確的物種,而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觀察者或是鑑定者! 這一次配合「城市自然大挑戰(City Natural Challenge)」活動,讓世界各地的人去探索周遭的自然,桃園分會這邊也使用了兩天的時間,帶大家熟悉這套軟體並實際操作, 儘管辨識系統並沒有非常準確,不過差異不大。 喜歡自然的我常常抱著我的相機與手機就出門觀察,許多人看見我這副裝備會認為我是專業或是正在調查的研究員,一開始聽到大家對於我的稱讚時,會覺得有些驕傲,可是到後來都覺得有趣。在這調查的過程中,讓我想到我的一位6歲大姪子,對於卡通神奇寶貝裡面的怪獸都了若指掌,還會分析居住的環境與相剋的屬性,難道有人會稱呼他們為神奇寶貝大師呀。 自然觀察不限於年齡、職業、性別或是退休者等,因為自然就在處在你我的身邊,透過關心身邊的環境,偶而會有不認識的動植物,透過記錄也可以從生物中反推此地環境健康。有一個紀錄中發生的趣事讓我記憶猶新,在四天的調查活動中,曾經碰到一對父子,孩子對於路邊的花與被翻倒的姑婆芋備感好奇,可惜父親並不知曉名稱與原因,就隨口回答了野花以及倒木。這畫面久久在我腦中揮之不去,這只是一個例子,大自然當然不會說話,沒辦法告訴你他被賦予的身分,但是對於大自然的好奇而被扼殺的回答真是令人沮喪。透過公眾的觀察,關心環境也是關心自己,歡迎大家持續使用 iNaturalist 讓我們一起撰寫屬於自己的自然觀察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