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雙溪踏查
圖/文 孫勻廷(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雪山) 美濃,是近幾年來我出野外比較常跑的地方,位於郊區的小鎮,民風純樸且和諧安寧,也有不少的景點與小山可供民眾遊憩,其實想想,小時候來這裡的回憶也有不少呢,直到成年後,回歸自然的念頭又把我拉回了綠意之中…。 本次踏查的地點是「美濃雙溪」,其實之前就有來過幾次,但一直都沒有下到附近的河流去做生態觀察 (之前是在雙溪母樹林中觀察植物),也可能是剛好都遇上枯水期,動植物的數量並不多,而本次的時機點正好是雨季開始後,讓我看到了更多生物的出現 (有些隱藏在其中,要仔細找),而「觀察入微」正是生態組中重要的能力之一,觀察河流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加上持續的資料閱讀、彙整,才能有效說明人為因素對河流造成的可能衝擊,雖然目前還沒辦法以「測量數據」呈現,但仍可做為未來努力的目標!更要謝謝夥伴當天的配合、努力,不論是拍照還是紀錄,大家依分配各司其職,讓探查的過程更加順利 (若只有少數人做loading可是很重的),而於結束後的探討、分析也能發現大家對河流的不同見解,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從不同面向切入也能發現更多事情,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自從加入「野溪小組」以來,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而當初會加入這個團隊,即是希望能對「河流生態」有更多的認識,也讓我理解到,做「環境保護」這行並不是只有物種辨識這麼單純,其中的「生態意義與關連」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不僅僅從生態的方面去探討,人為的行為影響更需要去評估考量,守護迫在眉睫。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力來搶救台灣的河流,一旦破壞干擾,要回復成原本的樣貌可說是相當困難;此外,有時也會發現,即使操作「生態工法」的工程,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完全的樣貌改變、人工構造物的進入,不但破壞了自然美感,且目標(功能)無法有效達成,更可能降低民眾親近溪流的意願,或許還有更多的解決之道,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點,這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而非不斷的花費大量的公帑在永續工程上。 人類會想要親自河流,在幾次的調查中都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野營、烤肉、戲水),在過程中我也享受著這樣的氣氛,即是支持我出野外的動力之一,但長久下來,不斷看到的人為干擾、工程,不但「煞風景」之外,總覺得皆被冠上了「人類的美感」。台灣的溪流很美,在親身接觸後,不只是情感的流露,更是體現出了其價值與重要性,我常常在想,人類對土地的情感、回憶,難道就要一次次毀在工程的手上嗎?直至那時,當我們只能在書籍與照片中追憶時,已是為時已晚,或許,溪流的印象在下一代已變得完全不一樣,孩子甚至連親近原始自然的選擇都沒有,我想,除了課堂上的「環境教育」之外,我們進一步能做的是守護這些棲地,讓他們得以留存,並站出來為他們發聲,「把理論與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這正是「台灣」在面對環境議題的重要關鍵!
看到南寮海岸的另一面 荒野新竹海岸行腳
圖、文 王俊智〈鄉土關懷小組召集人 自然名:白海豚〉 「流動的水沒有形狀,漂流的風找不到蹤跡,任何案件的推理都取決於心,唯一看透了真相是一個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偵探柯南。」看似事實的情境卻隱藏著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但真相真的只有一個嗎? 假日的早晨,即使時間剛過九點,氣溫卻早早就超過三十度,常態的高溫炎熱已是日常,如此的天候叫人外出還真是種折磨,奈何身邊有些瘋狂的朋友,邀約要來趟海岸行腳看看新竹的海岸線景色。 這次的海岸行腳相較於平常旅遊,除了地點一樣是海岸之外,其目的與內涵卻有著許多的差異:首先是同行友人的特殊嗜好。這群人都是自然生態的愛好與守護者;再來是方法的特別。沿著海岸步行只是方式,重點在於過程中記錄海岸線的變化與現況;最後是行動上的差異。一次是好玩,兩次是礙於交情,持續不間斷則成為一種承諾。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究竟這趟的行腳,究竟看到甚麼樣的台灣海岸面貌。 走進舊港一旁的藍白建築,一眼就知道是仿造希臘愛琴海,房屋雖沒有建造日期,從外觀面貌可以推敲應該是那段"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一書大賣時期,隨之建造,曾經有段時間台灣的海岸突然出現類似的建築物,看到他們總是讓我聯想到蛋塔,而這棟建築目前已經無人使用,且側面積滿風沙,也續它也是傳說中的養蚊子會館之一。 風沙怪獸正一口一口慢慢地吞食建築本身,一旁則是有個將自己隱身在砌石堆內的步道,但卻因為身軀過大不小心將欄杆暴露在外,於是招換來馬鞍藤做裝飾,殊不知馬鞍藤已是自身難保,正與菟絲子們上演著你死我活的領地爭奪戰,馬鞍藤與菟絲子的戰爭是亙古的生命戰爭已經上演好幾個世紀,而偷偷在隱身的步道卻是近年新生產物,理論上應該偶而發生,如今卻卻彷彿已經變成常態。 繼續沿著海岸走,這片沙岸在小時候的印象中是受到層層管制,未經許可可不能進入,海洋有如神秘的女神,只曾聽過卻不曾見過,當我有了些年紀的時候,海岸的擁有者不知哪根筋不對,居然用一顆顆水泥做的肉粽當成珍珠項鍊戴在身上,偶而浪潮還會帶來燈泡當陪襯,一旁同行的夥伴好奇地撿起燈泡,喃喃自語的說:不解為什麼這些燈泡會集體跑來湊熱鬧? 坐落在舊港前方不遠處的遊艇碼頭旁,有一排全數關閉著門的低矮建築,在時間的侵蝕下顯得頹圮不堪,早期理當是漁夫們的休憩或堆放器具的空間, 如今是否依然有著相同的用途已不得而知。再往前走去是難得的沙灘,在我有限的記憶中,這片沙灘每年都有許多的變化,加上最近新竹市政府爭取營建署五百四十萬補助款,未來將投入兩千八百萬打造南寮成為漁業文化、水岸觀光新亮點。未來的南寮將會呈現甚麼樣的樣貌我不知道,只能在內心裡祈禱南寮漁港沙灘能有多一些的自然景觀,少一點水泥建築。 新竹南寮漁港是荒野海岸行腳的第一站,接下來從往外延伸慢慢拼湊台灣海岸真實面貌,接下來荒野人將用雙腳來關心台灣的海岸線,邀請您一同加入海岸行腳行列。
沙氏變色蜥在新竹
文/朱珮綺(新竹分會執行秘書)、圖/朱珮綺、古禮烘(新竹分會執行秘書) 這幾年偶爾會看到沙氏變色蜥的新聞,但臺灣早在西元2000年就記錄到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發現地點位在嘉義水上鄉。十多年來,沙氏變色蜥在嘉義三界埔的族群數量推估已有268萬隻,且近兩年成長愈2.5倍。除了嘉義,2006年在花蓮、2014年在新竹也發現沙氏變色蜥的蹤跡。目前推測可能是隨著苗木進口來到臺灣。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因體型小、動作快、善於躲藏,且性成熟僅需一年、一年可生產多次等特性,成功入侵某個地區後,即可建立穩定的族群,並開始向外擴散。美國佛州、墨西哥、關島、夏威夷等地早在西元1800年便發現沙氏變色蜥的入侵,且有捕食原生的綠變色蜥、相互競爭資源等情形,使得綠變色蜥族群有減少的趨勢。 荒野新竹分會自2014年接獲沙氏變色蜥的通報後,隔(2015)年新竹市政府便委託新竹分會協助移除。為了讓移除不單單只是移除,分會規劃辦理志工培訓課程,邀請東華大學的龔文斌博士為大家介紹外來種的危害與防治、沙氏變色蜥的生態習性以及移除方式,帶受訓志工走訪高峰植物園與何家園一帶,評估沙氏變色蜥可能出沒的區域。同年又辦理3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由培訓志工擔任解說領隊,邀請民眾與企業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協助移除。2015年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11隻次,移除4隻。 考量到期望能對沙氏變色蜥進行長期族群監測,2016年新竹分會規劃以沙氏變色蜥族群調查為主,推廣教育為輔,並邀請協助嘉義地區監測調查沙氏變色蜥的真理大學莊孟憲老師進行指導,讓志工學習如何進行族群調查與紀錄的方式。調查期間選擇在沙氏變色蜥活動較為活躍的春夏季節,2016年4-9月間共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其中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每次調查2小時,除了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若捕捉到會一併移除),若發現斯文豪氏攀木蜥蜴也一併紀錄數量。此外,亦辦理1場移除外來種工作假期,邀請民眾一同來認識沙氏變色蜥並參與移除工作。2016年共發現沙氏變色蜥38隻次,移除10隻,至於本土物種-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162隻次。 2017年延續去年度的調查,同樣規劃在4-9月間進行12次族群調查工作,每個月各進行1次日間調查與1次夜間調查,紀錄沙氏變色蜥的數量與進行移除工作。然而在4-6月期間調查發現,沙氏變色蜥白天的活動範圍與躲藏地點跟去年相比更加隱密,常棲息在茂密的灌木枝條間,難以用橡皮筋彈射,也無法徒手捕捉,因此志工們討論決定自7月份開始,每個月的兩次調查工作都改為夜間進行。2017年4-8月統計共發現沙氏變色蜥52隻次,移除27隻,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則計有81隻次。 根據這三年在新竹的觀察,沙氏變色蜥數量明顯有變多的趨勢,雖然牠對人類與農作物沒有太大危害,但其繁衍速度相當驚人,極可能會與本土物種競爭資源,造成乞丐趕廟公的情況,對本土物種的影響不容小覷,若未積極移除,一旦擴散到其他區域,將更難以根除。 因此,如何讓更多志工與民眾理解移除外來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願意付出行動參與移除外來種活動,將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也期待未來的某一天,沙氏變色蜥能正式從新竹外來種名單中移除。
「快樂」值多少錢?怎麼買賣「快樂」?
在市場裡,常有下列的對話場景: 客人問:「老闆,白菜怎麼賣?」 老闆回答:「小姐,現在白菜很便宜,ㄧ把10元。」 或是「小姐,颱風過後,白菜飆漲,ㄧ把50元。」 農產品販售,常由稀少或豐足而變動價格;而工業化產品,則常以所用材料、製程難度或預計收益而訂價。 如果來衡量「快樂」或訂出「快樂」的售價,「快樂」值多少錢呢?在哪裡可以買到「快樂」呢? 小時候,和同伴ㄧ起在大自然中奔跑,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非常快樂。 年紀稍長,進入求學階段,在書桌前苦讀,腸枯思竭後,茅塞頓開的感覺,非常快樂。 年紀再長些,進入交朋友聊心事的年齡,只要遇到心靈相通的朋友,聊起天來非常快樂。 年紀更長些,在職場上奮鬥的日子,只要在工作上有新創舉或受肯定,心中也非常快樂。 原來只要放開束縛、茅塞頓開、心靈相通、展現創意、受到支持肯定,身體就會釋出快樂元素,這就是無處可買,但可以由自己找到的快樂源頭。 許多人常會問: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能夠得到什麼?協會給志工什麼? 荒野保護協會是推動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的團體,志工將自己的能力、時間捐贈給協會,並協助推廣環境保護的理念及做法,在過程中,雖然會耗掉時間、花費體力,但與同好者ㄧ起討論、ㄧ起成長,腦中就會自動釋出多巴胺,快樂就自動產生了。 「快樂」值多少錢呢?在哪裡可以買到「快樂」呢? 做志工,就可讓腦中產生無法估算價格的多巴胺。 做志工,就可讓自己由內在產生快樂的泉源。 做志工,雖沒有實質的金錢或物品回饋,但可以獲得無法在市場上買到的「快樂」。 快樂值多少錢?快樂用錢買不到,願意付出、不求回報就可以得到滿滿的快樂。
三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4)~大自然中的全人教育
前文閱讀 三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1)~大自然中的全人教育 三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2)~大自然中的全人教育 三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3)~大自然中的全人教育
寫在2017年環境行動論壇之後
圖、文/潘進財〈親子團總團團務發展組組長自然名:山黃麻〉 論壇進程與願景 第一屆青少年環境行動論壇,2015年6月7日同荒野親子團全國大露營場地於宜蘭武荖坑舉辦,由北二團宋家元(北極熊)夥伴擔任總召,小鷹負責活動主持,以荒野親子團為對象,共有18組奔鹿和翔鷹團階段的孩子上台,就環境行動方案進行7分鐘的報告及評審意見回饋,開啟行動論壇活動的雛形。 第二屆青少年環境行動論壇,2016年8月21日於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舉辦,由東一團張增盈(台灣土狗)夥伴擔任總召,小鷹負責活動主持,以荒野親子團為對象,共有11組奔鹿和翔鷹團階段的孩子上台,就環境行動方案進行18分鐘的報告及評審意見回饋,確定行動論壇的活動形式。 兩次活動籌辦經驗之後,第三次行動論壇將主辦層級提升為荒野保護協會並邀請荒野內部群組及國內其他環教團體共同參與,區分少年組與青少年組與成人組三個組別,定名『環境行動論壇』,2017年7月15~6日於雲林科技大學舉辦,由竹二團潘進財(山黃麻)夥伴擔任總召,中三翔鷹團及竹一翔鷹團孩子參與籌畫工作及負責活動主持,兩天一夜活動超過380人報名參加。肥皂箱時間9組,少年組10組,青少年9組,成人組4組合計32組,進行15分鐘的環境行動方案報告及5分鐘Q&A及5分鐘評審意見回饋。嘗試整合多方資源,為爾後行動論壇建立可行的辦理方法。 依循進程2018~20年環境行動論壇將逐步提升為全國性,國際性行動論壇活動。 新的嘗試與改變在2017環境行動論壇 為落實行動論壇『分享』『行動』『改變』的活動主軸及跨地域,跨組織,跨世代的交流學習目的,按中三翔鷹團長鍾勝文(雞屎藤)夥伴構想,規劃兩天一夜的行程,第一天活動聚焦於參與活動各團各群組間的交流,討論,分享,作為隔天正式發表之前的暖身與最後報告整理。同時邀請無法進入正式論壇的團體,參與第一天的交流分享與學習,並開放肥皂箱時間上台發表。第二天三個場地同步進行正式行動論壇發表。 整合荒野總會的資源與平台及專職在大型活動的籌畫經驗,將活動訊息公告於荒野官方網站,報名投稿繳費資料存取於雲端資料庫,使籌備小組成員可以協同作業。由專職負責前台作業與數據彙整,志工籌備小組成員負責活動籌畫與人力物力支援,小鷹參與籌備過程討論並擔任當天主持工作。結合專職,志工,聽眾三方力量,圓滿達成論壇活動任務,共同成就『協』字的具體意涵。 遊戲規則 5分鐘口頭報告》10分鐘PPT發表》5分鐘Q&A》5分鐘評審講評 少年組與青少年組依循以上遊戲規則進行15分鐘的報告,前5分鐘讓孩子口頭報告環境行動方案的執行內容,可搭配狀況劇方式呈現。10分鐘開啟PPT進行發表,15分鐘後結束發表,回答現場聽眾的提問5分鐘,最後5分鐘由專業評審提供意見回饋。四階段的遊戲規則,檢視荒野環境教育的成果並期望達到學習的目的。 開設Facebook直播,由郭益昌(烏頭翁)夥伴籌組直播團隊,將活動現場的即時影像上傳Facebook,讓無法到達會場聆聽夥伴,可以上網點閱同步掌握即時實況,並可留存影像作為日後查詢使用。 後記 16年前荒野親子團創團長藍鵲為環境教育灑下的種子,經過無數夥伴們的努力與呵護中開枝展葉成長茁壯,在今年環境行動論壇的當下,感謝全體籌備小組夥伴的協助及中三翔鷹團,竹一翔鷹團孩子們的付出,感謝雲科大無償提供場地使用,感謝雲一團夥伴在地支援,感謝舞台上認真發表的孩子們,評審們的意見回饋,聽眾們的踴躍參與聆聽,讓我們共同匯聚成一片森林且置身其中。
《第五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的點滴生活
文/張水涵(臺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野百合) 六月是莘莘學子畢業時節,我們這一群兒教五期的夥伴也在這鳳凰花開的季節裡完成紮實的訓練後畢業了。歷經一年的基礎和進修課程,通過見習、試講和實習的考驗下終於完成授證,這代表著我們可以代表荒野兒童教育組接受學校的邀約,進班推廣兒童環境教育課程,每當和孩子互動後看到他們閃閃發亮的眼神時,心中知道我們已慢慢地在孩子心田種下環境教育善的種子。 回想去年此時,因身體狀況暫別工作而有了很長的休息時間,在先生的鼓勵下參加了荒野《第五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暗自盤算將因重返工作崗位無法結訓,帶著沒有期待的心情進入課程,刻意地和夥伴保持距離是擔心過度投入後再度抽離的傷痛。怎知每週半天的課程堂堂精采萬分,加上夥伴同甘共苦一起的美好片刻,讓我忘記當時的心境,只希望有機會可以完成這一年的學習,能再一次陪伴著孩子領略大地之母給予我們的恩惠,一起以行動守護我們的土地。 這樣神奇的課程當然得要好好地來介紹一下了,整個培訓班和求學時代一樣分為兩階段,兩階段中讓我們可以利用寒、暑假好好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這麼貼心的時間分配是不是就很吸引人呢? 第一階段的起頭是讓學員及學長姐彼此互相認識、熟悉兒教大家庭,建立團隊合作的共識和默契下才能進行基礎課程。基礎課程即兒教九大神功,包含了校園體驗觀察、低碳綠生活和水資源等系列課程,招招都讓我們這些菜鳥學員驚豔不已,也想趕緊學會神功才能進班傳授下一代。 一階課程奠定我們的基礎知識,二階課程則是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我們不只是要學會如何練就這九大基礎神功,學長姐為了避免我們每一次進班後,身心靈可能會受到摧殘,安排的進階課程更是精彩到讓錯失上課機會的夥伴惋惜不已。二階的十五週課程有自然觀察、設計桌遊、水資源和其他能源的進階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照顧自己、帶領兒童,每一堂都是兒教九大神功的延伸,讓我們功力倍增。 天真地以為只要上完兩階段課程,至少學成其中的兩大神功,就可以帶著學長姐的叮嚀和傳承經驗上陣了,萬萬沒有想到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就讓我來好好說分明每一神功的練功過程。首先,你得要認真地花上半天完成基本招式,上完基本招式後得要進班見習學長姐如何推廣,才能有試講的機會。再來,要安排一次、二次、甚至第三次的試講,得要從嚴師口中得到「Yes,你通過了」的通關密語,那麼恭喜你得到實習的入場券;別以為有了實習入場券後一切就ok了,那你可就真的是太輕忽了,此時才是最緊張的時刻,一來要擔心有沒有學校來邀約讓我們大展身手,二來要擔心進班時孩子不給面子,無法讓我們過關只好下次再來。此時終於知道原來要取得一套神功是要花費不少精力來過五關斬六將的,半年完成兩套神功真的是剛剛好,真的佩服那些已經完成四套以上神功的夥伴,更何況是要完成九套神功的高人學長姐,請接受我深深地崇拜之意。 當時的我只覺得兩階段的課程竟然需要耗時將近一年的時間,真的覺得實在是浪費時間,應該要讓大家盡快結訓後進班推廣才對啊!但走過後,才知道一年的課程安排是有意義的,沒有這一年的紮實訓練可能會讓我們第一次進班後就立馬嚇跑謝謝不再聯絡;沒有這一年的紮實訓練可能會讓我們進班時不小心砸了荒野這塊眾人花費二十多年建立的金字招牌;沒有這一年的紮實訓練可能會讓我們變成荒野的過客;沒有這一年的紮實訓練可能無法讓我們了解兒教人的良善之美。 《第五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雖然已經落幕,回想過去的點點滴滴,心中仍然感動,那份感動是來自於講師傳道的熱情、兒教人無私的奉獻、孩子在課後的真誠回饋。回想授證當天,我手中握著五期培訓副召米粒的賀禮(那是我在荒野六年中收到最棒的禮物)以及協會頒發的志工證,心中想到上天雖然在那時關了一扇窗卻也在同時幫我開了另一扇窗,只是讓我更加深了要深耕兒童環境教育的意念,此時的我欣然接受這一份禮物。 我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兒教課程也順利畢業了,這一年的課程精彩萬分,無法用文字來傳達每一堂課的內容和意義,只有當您參與其中才能了解我說的是什麼、才能有機會得到孩子閃亮眼神傳遞而來的感動、才能和我們一起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才能和我們一起共享玩在一起的感動。 在環境不斷被破壞的此時此刻,兒童環境教育需要不間斷地加深、加廣的進行,讓孩子有機會瞭解才能有機會改變,也才能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保護環境的種子。而這一切需要的是您的加入,與我們一起種下更多的種子,讓它有機會的生根發芽,一起守護滋養我們的地球。 誠摯邀請您參加荒野台北分會《第六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與我們一起推廣兒童環境教育。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環境教育引導員培訓課程
走讀曾文溪母親河
文/林明光〈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花蝴蝶〉 圖/陳宗格〈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野馬〉、許雅婷〈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雪鴞〉、李儷倩〈台南分會曾文溪走讀小組志工 自然名:海星〉 曾文溪源頭於阿里山脈海拔2609公尺的東水山,主流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流經嘉義縣阿里山鄉、大埔鄉與台南市楠西區、玉井區、大內區、山上區、善化區、官田區、麻豆區、安定區、西港區,在七股區與安南區間流入臺灣海峽。其支流有後堀溪、菜寮溪、官田溪、塔乃庫溪(達娜伊谷)等等。大埔鄉以上(曾文水庫東北側)為上游,大埔鄉與山上區之間為中游,山上區以下(大內區與嘉南平原)為下游。荒野台南分會舉辦「走讀曾文溪」系列活動,將曾文溪分成十二段,自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每月以一天的時間實際了解曾文溪及其相關環境議題,思考荒野在這些議題中該有的立場與選擇。我們從曾文溪出海口周邊的「曾文溪三角洲」開始,逐步往上游推進;最後在東水山的特富野古道完成整個走讀行程。 曾文溪下游 2016年4月至6月,我們走訪大內橋以下的曾文溪下游。曾文溪在史上頻頻改道, 1823年以前,現在的七股區與安南區絕大部分地方都在「台江內海」內,那時的曾文溪是從現在的將軍溪(以前稱「漚汪溪」)出海。1823年的大洪水造成台江內海淤積浮覆,也迫使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因而主流由鹿耳門溪出海,尚有南分流即是流入鹽水溪排水的「曾文溪排水」。自1911年後,曾文溪主流從現在的曾文溪口出海。每次河道變遷,都會造成重大災難,因此曾文溪就被稱為「青瞑蛇」。長期擺盪的過程中形成了曾文溪三角洲,今台江內海也只剩下七股潟湖與四草湖。因此,我們的第一次走讀,就以這個「曾文溪三角洲」作為走讀的範圍。 國姓大橋河口段曾經年輸沙量達2818萬公噸多,上游受到河水沖擊至下游堆積出廣大的平原,曾有每年向西延伸35公尺的記錄。曾文水庫興建後,人為因素干擾土砂沿河道運行出海,如今出海處周邊沙洲有嚴重侵蝕的困擾。興築海堤、堆置消波塊,是我保護海岸的唯一選擇嗎?目前海中的消波塊為十幾年前的海岸線,海岸線被侵蝕倒退,國聖燈塔後移,防風林也經不起海水持續湧入掏空沙灘。清理水庫淤積,以填補海岸流失,似乎言之成理,只是如何做到? 麻豆古港文化園區倒風故事館、麻豆水堀頭遺址,為數百年前舊麻豆港古碼頭所在地,昔日為往來台灣府城的內陸港埠,目前尚保留部分古碼頭遺跡原貌,因而我們能夠遙想當年碼頭貿易商船往來頻繁的昔日風華。一旁的倒風故事館建築外觀像一艘船,傾斜的外觀與亮麗的紅磚,在傳奇色彩濃厚的古航道旁點綴出一絲童趣。「倒風內海」因為八掌溪、急水溪等溪流的氾濫淤塞,終致水路運輸功能喪失,最後陸浮為平原。而今也只能由這僅存的遺跡緬懷歷史了。 政府原本有意在善化的曾文溪南邊開發人工湖,採取平地水庫的概念,利用豐水期曾文溪中下游河道多餘水量,進行水源調蓄運用,如能審慎評估人工湖對河川上下游的影響,做好河川流域整體砂土管理,藉此人工湖輔助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的蓄水功能,此計畫對整體水資源的運用或許是個好方案。 西港區的檨仔林聚落可以說是曾文溪下游河道擺蕩的樞紐。昔日荷蘭人在曾文溪畔栽植三重之八卦形檨仔樹(芒果樹),檨仔林聚落先民傍水而居,卻也飽受「青瞑蛇」曾文溪水患之苦。1933年曾文溪治水工事施工,原聚落的住民被迫遷村。烈日下,曾文溪河床內的檨仔林舊庄頭所在地,早已不復見舊時果樹枝葉繁盛的景象。治水工事持續到1938年才完成。日人為紀念這個治水工事,就在堤防設置曾文溪治水工程紀念碑。 安南區境內曾文溪南岸的新吉工業區,是台南市政府開發的工業區,由於生態保育及廢水排放問題,此開發案有許多爭議,雖然市府承諾工業區污水將採高標零排放,全面回收再利用,但目前似無數據佐證可達到零排放標準。市府也在工業區內劃設4.28公頃環頸雉保護用地,期盼市府公權力可以監督達成允諾。 渡子頭村落因應八八風災時水淹一樓高而起造的閘門,有如一座城牆聳立在大馬路上,以防患未然,村中處處立有高度表,似銅牆般的閘門對久久一次,甚至不可能再如八八風災時產生的水患,或許可以保護渡仔頭,但阻止不了年輕人離去的腳步。究竟人該讓位給河道,還是人可以無窮盡地跟河流爭地,渡子頭的高牆值得參訪者省思。 曾文溪中游 2016年7月至11月,我們走訪曾文溪中游。曾文溪中游地區除了曾文溪主流之外,還包括了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玉峰堰、南化水庫與鏡面水庫等重要的水利設施。 烏山頭水庫以灌溉農田為主並發電,還是自來水的主要原水之一,如今烏山頭水庫為曾文水庫的重要支撐者,協調曾文水庫的儲水,更是嘉南地區重要淡水資源來處。烏山頭水庫主要水源來自曾文水庫之放流水,於曾文溪東口堰攔引經3.1公里烏山嶺隧道送至西口堰調節後,再由喇叭口溢流管自由溢流入庫,供應臺南地區公共給水與嘉南大圳灌溉用水之需。烏山頭水庫大壩是八田與一採用特殊的「半水力沖淤式工法」完成的,迄今已有86年歷史,歷經921地震、八八風災仍屹立不搖。烏山頭水庫究竟應該繼續以農業灌溉為優先,還是應該逐步移轉支持工業建設(尤其南科)? 南化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之後堀溪中游,於民國83年7月完工正式營運,為供應自來水之單一目標水庫,其水源除南化水庫集水區流量外,另包括旗山溪甲仙堰越域引水量。水庫蓄水面積約104平方公里,满水位標高180公尺,原設計庫容量15,805萬立方公尺,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來襲,南化水庫上游集水區邊坡崩塌嚴重,水庫淤積惡化。至105年9月測量有效庫容量僅剩9,689萬立方公尺。 玉峰攔河堰位於菜寮溪匯入曾文溪匯流口下游410公尺處,這裡有山上淨水場的取水口,經由山上淨水場每天供應台南4.5萬噸民生用水,因此玉峰堰為台南的重要水源,其集水區劃設為「曾文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這個保護區對維護曾文溪河川水質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常遭地方政客強烈要求解編。荒野台南分會為了維護保護區免遭解編,作了很多努力。 由玉井玉豐大橋旁的鄉間小路進入曾文溪河床,可以看到遭流水侵蝕導致整個基岩(玉井頁岩)裸露,岩層中有許多化石。在此地曾文溪被西烏山嶺山脈阻擋,溪水侵蝕山脈形成兩支「牛魔角」矗立在溪岸,可觀賞美麗的壺穴地形。玉井的噍吧哖紀念館則正展示玉井 噍吧哖事件的英勇事蹟。 曾文溪上游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我們來到曾文溪上游。首先參訪台灣第一大水庫曾文水庫。南水局派出一位傑出的解說員,為我們作了長達六個小時的實地參訪與解說,讓大家可以充分了解這個水庫在水資源利用上的重要性、水庫工程的艱鉅及其當前面臨的難題。它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淤積,原設計總容量7.4億立方公尺,現在的有效容量恐怕只剩下4.6億。除了一直在進行的陸挖、抽砂,還有改善永久河道放水道用來作為排砂道、新建的防淤隧道,乃至計劃中的繞庫排砂。有沒有可能建造軌道車或流籠,將水庫淤砂直接運送至海邊填補海岸流失? 在水庫上游的大埔情人公園,我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保育類山麻雀,這是水庫當局最引以為傲的保育成果,常常可以聽到水庫當局講述他們如何為了守護山麻雀而改變工程規劃。曾文溪上游在大埔拱橋下方匯入曾文水庫。大埔拱橋為伸臂式無橋墩的跨徑式橋樑,俗稱「無腳橋」,在橋上可觀賞曾文溪切割兩側山壁所形成的溪谷景觀。大埔攔砂壩寬20多公尺,深度近10公尺,是曾文溪進入水庫前最後一座攔砂壩,下游處是草蘭溪匯入曾文溪處,為曾文越域引水隧道規劃出口(引荖濃溪溪水),八八風災之後已經終止計畫。攔砂壩有沒有負面作用?曾文越域引水還值得繼續做下去嗎? 在茶山部落,當地開元農場許場主為我們解說當地的水文地理。據他表示,身為茶山當地居民,經過長期的觀察,於100年時提出申請書建議水資局不要再做攔砂壩,因為只會讓泥砂回堵造成攔砂壩上邊的河床抬升,並且暴雨來時造成更大災難,應該改成作護岸及固床工。茶山大橋於101年4月完成,橋樑採大跨徑不落墩方式氣派壯觀,卻是花費2億元的蚊子橋。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東水山,曾文溪的源流處。本來的計畫是登上東水山,但因當天雨勢太大,為顧及安全,只走了東水山山腰間的特富野古道。特富野古道上的涓涓細流,可以說都是曾文溪的源流!步道上各種喬木、灌木、草本、地被、附生、寄生植物、菌類等,構成豐富且複雜的林相,形成多樣性的生態。這些層層疊疊可以分流雨水,減少雨水對土壤的衝擊,這是大自然的智慧。我們只要讓山林自然復育,讓嚴重影響山林水土保持的不當開發與種植(如山葵)走出活水源頭的山區,原始物種自有其應對機制。 尾聲 十二次長時間的走讀活動,不太可能在一篇短文中盡述,還好我們有好幾位夥伴很認真地記錄他們的走讀經過與心得,放在台南環境培力組的FB社團裡面。期許自己透過這次走讀活動,對這條美麗的溪流能有更透徹的了解,也能有實質的守護。參與走讀讓我更親近土地,品味歷史,也開始嘗試去審思一些環境議題。感謝安排行程、導引的夥伴們。在今年5月至7月間,我們還要繼續辦理對外的分享活動,讓更多朋友分享到我們的心得與喜悅。
被忽略的Elephant Poo Poo Paper Park 之旅
圖、文/顧君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節能推廣組志工 自然名:嘟嘟鳥〉 素食的大象吃西瓜、木瓜、香蕉等水果、各種根莖和高纖樹葉、草類等,一天一百公斤以上的食物,卻只有40%被消化,其餘的幾乎都還是原形原態,落地後對生態來說貢獻不小,其中更因為含有大量纖維,成為造紙的材料。是的!沒錯,用象糞造紙!泰國擁有數量不少的大象,得天獨厚可以到大量象糞造紙,數量當然是無法達到全球化商轉的規模,但以人們對大象喜愛的溫馨趣味導入,親切易懂地開啟了人們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再利用的啟示和建立認同,未嘗不是件美事。 泰國北部清邁城區十公里外的Elephant Poo Poo Paper Park(簡稱EPPPP)就位於老虎園隔壁,人們去清邁或許會去各種大象營接近大象,卻不太會特別注意象糞造紙的意義,而安排個半天的時間過去拜訪。要不是EPPPP的老闆另有事業支持,不然,為了環境資源保育宣導和教育,門票一百元泰幣,免費中英文導覽,做一份DIY只要五十元泰幣起跳,如何經營不墜? 園區迎接訪客的一開始就是當成裝置藝術的象便便糰,和一籮筐的牛便、馬糞、羊屎和象糞,要你猜、要你看、要你摸、要你聞,要你分辨感受象便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參訪或製作過手抄紙的讀者應該對於製紙的過程不陌生(前陣子韓劇師任堂的劇情中,製紙恩怨情仇還是主軸呢!)。已經申請商標的POOPOOPAPER™,還是遵循著二千年前(公元105年)蔡倫的基本造紙過程,將象糞經過洗淨、分離出植物纖維後、再煮沸、攪拌(混和一部分廢棄剩餘的象糞紙增加黏度、上色-採用食用級色素)、成為纖維球,將纖維球(紙漿)均勻分佈在竹框架的篩網上,經過日光曝曬乾後成行取出即是。(製程說明網址: https://www.poopoopaper.com/en/content/9-poop-to-paper-the-process) 唯一跟蔡倫及其後續影響到世界的造紙工藝有所不同的就是沒有因為要造紙而去砍任何一棵樹木。由poo製成的紙,無漂白,無氯,無化學品的造紙,長纖維的觸感,讓每張紙都是獨一無二,是獨特的紙,絕對的難忘、自然,無樹木,回收升級再利用,並且無臭…而純天然和手工製作價格,並沒有以為的昂貴。(產品有記事本、專輯、框架、袋子、文具、賀卡、日曆、日記、鑰匙鏈、磁鐵,甚至連花束、項鍊、手鍊等,因為還在旅行中,就沒有大肆採購。意者可以網購!) EPPPP的poo造紙,不只大象,各種不同的纖維素食動物,如,牛,馬,麋鹿,大熊貓,驢子和其他-吃了很多植物纖維,也poo很多的動物的便便,都拿來造紙。只是,因為消化構造,大象便便的纖維較長可以用手做,牛和馬的便便造紙就必須用機器壓平,無法直接用篩架日曬即可。目前除了Elephant POOPOOPAPER™之外,就近在動物較大量的地區生產Cow POOPOOPAPER™,馬POOPOOPAPER™,驢POOPOOPAPER™,麋鹿Moose POOPOOPAPER™和熊貓POOPOOPAPER™產品。清邁地區以象、牛、馬為主。 說穿了POOPOOPAPER™產品製作過程並沒新意,但是卻在用心的、有趣的,環保的,鼓舞人心的,沒有喪失紙的功能卻又取代砍伐樹木和有森林的替代木漿紙製品,這也是EPPPP能夠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在泰國授權認證的(World Wildlife Fund for Nature (WWF)夥伴。短時間內,人類的生活還不能無紙化,您或許不用真正去買POOPOOPAPER™,認識這世界上只要願意是可以各種方式在為地球盡力,我想才是EPPPP想要傳達的意念。 後記: 身為29解的逃兵(中間前往泰國中西部的北碧府大象世界擔任一個月志工,落後太多課程),我的解說志工行程始于大象世界,在期間得知有EPPPP的存在,希望豐富自己對大象的認知投入未來解說,而特別在志工結束後轉往清邁拜訪而終于EPPPP EPPPP因為語文的關係,有很多有意義和有趣的故事解說員可以介紹給遊客,啟發資源再生等觀念,若只強調便便的趣味和製紙的過程,可能就匆匆走過,若不停下來DIY的話,更可能不到三十分鐘就結束!一如,我們在大象世界解說,若是無法清楚說明大象的生態、身體結構、林業發展與棲地破壞的人象衝突,遊客就不清楚為何不要騎大象,為何他們要花錢在大熱天裡為大象準備食物而勞動,沒有激發認同而發自內心積極參予活動。 不論是北碧府的大象世界或清邁的EPPPP都是以生物生態、環境生態為核心價值的體驗教育活動,在旅行社為主導的旅遊經濟體系中,要怎樣贏得非我荒野族類看到、看懂其中的價值,除了經營者要有足夠的財力在所謂的社會企業中不偏移初心,努力堅持之外,更需要更多的我族類們先行支持吧!
羅木斯溪踏查
文、圖/邱凱斌〈高雄分會野溪調查小組 自然名:黑面琵鷺〉 高雄野溪小組第三次踏查任務,這次有七位夥伴一起行動;搭夥伴牛角的便車,同車夥伴還有海龜;天氣晴朗,加上因為前兩次調查有事無法出席,所以今天特別興奮。 到了目的地,從停車場出發走在溪流旁的馬路上,走沒幾步就看到溪流中的水泥建物把下游的溪水截斷,判斷這個水泥建物應該是攔沙壩,但被淤沙填滿後變成了淺灘,看起來就好像是為了讓遊客玩水而設置的。接著又經過了大型的階梯狀水泥建物,階梯連結了道路到溪床,不曉得它的功能是什麼?階梯底層有個三角錐,一起調查的平安龜邊玩邊把不屬於溪水的三角錐撿到路旁。 進入步道範圍後,就幾乎沒有什麼人工建物了;雖然整個步道也算是改變了整個自然的環境,不過步道是沿著溪邊建設,感覺對溪邊的環境影響較小一些。一路上跟著夥伴雪山記錄辨識植物及講解,從步道往下看的水流都蠻清澈乾淨,也可以看到民眾在溪裡野餐、玩水;不知不覺的就到了步道的終點。享用完午餐後,小組夥伴一同至美麗的瀑布下觀察週邊的生態,回程的路途中,找了一條路往下切至溪裡,大家換上雨鞋,往上游走一段,溪水很冰涼,途中也有記錄到魚、蝦、蟹。 一路上心情都還不錯,難得有這麼一條還算天然的溪,直到遇到了一群在溪邊打牌的人,他們身旁的溪水散布了許許多多的撲克牌,我跟牛角發現後沒有特別講什麼,直到海龜來之後好言好氣的提醒他們,但是他們也無動於衷,臨走前我們主動撿了撲克牌,那群民眾看到之後,可能是心理慚愧,所以也一起來撿了牌,算是把對溪流的傷害降低了。 會後的討論,我問了大家在走的過程中要觀察什麼重點,因為我在探查的時候其實不太知道要看什麼,大家給我的回覆是現在還在初期,所以就多多收集資料、看到什麼就記下來,有記錄之後才有籌碼拿出來跟別人談判。可能現在還在太初始的階段,所以很多東西或是制度需要建立,就等待時間慢慢讓整個小組茁壯起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