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行動教案-1] 我的垃圾足跡

2016-09-07

一、使用說明 「我的垃圾足跡」教案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製作與版權所有,免費提供淨灘、廢棄物減量等環境教育推廣活動之非營利使用。 教學目標:引導體驗者計算每日飲食產出的垃圾,以及可能的環境影響。鼓勵體驗者挑戰自己日常習慣,嘗試有趣又不勉強的減塑生活。 製作方式:列印時選擇A4橫式、雙面、短邊裝訂(向左翻頁)、於長邊上方打洞裝訂;若重複使用建議護貝或裝入透明文件內頁袋。 其他教具:20個瓶蓋(每個約代表垃圾足跡20克)、裝瓶蓋的容器 操作方式:教學者將教學提示(灰色字體面)朝向自己並翻頁。請體驗者依自己的飲食習慣選擇,由教育者提供瓶蓋,結束後清點與討論。 二、教案下載 請點選本頁面最下方之附加檔案(PDF格式)   三、教學短片(器材介紹與教學示範) 我的垃圾足跡 器材說明與教學示範 from jasonrare on Vimeo.

2016愛海無距-國際淨灘行動

2016-08-10

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在每年9月份的國際淨灘日,於臺灣各地舉辦淨灘活動,邀請民眾利用「臺灣國際淨灘行動記錄表(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在淨灘後登記撿拾到的廢棄物種類與數量,透過親身實地參與重新瞭解海洋現況,並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所能做的改變。 除了淨灘行動之外,荒野保護協會也舉辦講座培訓淨灘導引志工,不僅能認識全球關注的海洋廢棄物議題,並熟悉戶外淨灘的操作流程。經過培訓的志工,將在當天的淨灘現場協助參加者操作淨灘紀錄表等工作,讓淨灘行動順利完成。 分會 淨灘日 淨灘地點 臺北分會 9/24(六) 挖仔尾沙灘 我要報名 桃園分會 9/24(六) 後湖溪口沙灘區 我要報名 新竹分會 9/24(六) 南海觀音亭 我要報名 臺中分會 9/25(日) 松柏漁港北側海堤 我要報名 雲林分會 9/25(日) 三條崙海水浴場 嘉義分會 9/24(六) 鰲鼓溼地 我要報名 臺南分會 9/11(日) 觀夕平台 高雄分會 9/24(六) 中芸海灘 我要報名/志工培訓報名 臺東分會 9/24(六) 加路蘭 我要報名 花蓮分會 9/24(六) 美崙溪出海口附近(北濱公園旁) 宜蘭分會 9/24(六) 廍後沙灘 我要報名  

角色轉換

2016-08-10

文/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自然名:松雀鷹) 任何改變,都會是一個新的起點。從2007年2月正式接觸荒野開始,由親子團的外圍份子、活動總召、導引員、團長逐漸走進親子團團隊的核心,現在再由志工轉換為專職,這荒野路上確實多元精彩、也有著不同的人生體驗,與其說是辛苦的開始,不如說是人生即將豐富、也更為富有。 此刻,確是淬勵心志的絕佳時刻,挑戰才剛要開始,內心有著些許的自我期許,挽著堅定的信念、帶著自詡是荒野店小二的心情粉墨登場。過去喜歡與夥伴們分享《如何移動富士山》這本書的概念,凡事回到自己、回歸初心,當自己轉換角度、改變位置、方向和心態的時候,富士山就會跟著移動。 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下」確實是件重要的事,無論是演員或是戲棚下的觀眾,到底該如何入戲呢?端看自己用的是甚麼樣的心情和怎樣的角色認定。五月中旬在與月梅老師聊過之後,當下決定接受邀約擔任秘書長的同時,熱情與使命感同時升溫。而松雀鷹的人生大戲即將揭幕上演,荒野店小二就此展店開張。從親子團志工轉換角色,服務的面向擴大、生活的目標也更為聚焦,銜著夥伴們的信任與支持,依循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蓄勢待發、拙步前行。 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精進優化,是接棒的人該要做的事。荒野前輩走過21 個年頭的經驗是珍貴的,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有那些要做的事呢?為了荒野的願景與目標,所用心策劃思考的行動與任務,都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重要的是我們做了哪些事來支持,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關注環境、友善大地是荒野人的共同信念,因為有著龐大會員及志工的能量,荒野才能在環境保護的議題上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引領著民眾積極務實地推動各項環境議題及專案工作,過去是、百年後亦是。 需求引導供給,是服務市場的機制。秘書處因服務會員與志工而設置,旨在支持協助相關會務運作及行政事務推動。目前的編組,是依照任務及功能性質,分別配屬派任在各分會、總會各部及合作專案執行工作上,歷來都能適時適切地達成任務,亦獲肯定與好評;未來,除了會再精進提升服務效能外,另承理事長月梅老師指導,積極安排參與各類項之志工培訓課程,透過內部的在職訓練,既能多與志工夥伴接觸認識、也能培養荒野的基本特質與多元的能力。 人有溫度、事有紀律。許多夥伴問著,松雀鷹你面對半志工性質的秘書處同仁,將會用哪種心情、如何帶領、會有哪些要求?這確實是很實際的好問題。在深厚的情誼、永遠的好朋友的前提下,以企業經營之系統思維,對於各項分工及任務,建立檢核點與稽核制度,以高品質的服務為檢視績效的基準,並輔以情感、紀律、績效、福利諸項之權利義務對等。只有手牽在一起的團結,才能落實荒野的宗旨目標與荒野人的願念;也唯有一同揮汗喜樂的凝聚,方能走長走遠。 相逢自是有緣,何等的福氣能將彼此圈護在一起。幸福企業的概念,源自於情感上的一家人,而驅動這幸福列車的動能,則是來自於對家的認同與使命感。期勉同行的夥伴們:態度決定一切,唯有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利他,是你我共持的規臬;共好,定義處事服務的原則。良好的態度和純粹的價值觀,的確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相信荒野有能力改變世界,是歷任理事長的期許。我們在行動上深耕台灣、在議題上與世界接軌、在策略上走向國際,並以地球公民概念傳遞友善環境的理念;現今,我們荒野肩負著無數民眾的期待,持續擔任守護環境的領航員,引領著方舟航行。 一個念頭的改變,開啟另一段的精彩;一個角色的轉換,上演另一齣人生大戲。一路走來,始終陪在身邊的是家人與摯友,還有此生感動最深、影響最大的經典名言,「愛,就是在別人的需求裡,看見自己的責任。」——德雷莎修女。

臺灣公民科學家與荒野棲地資料庫

2016-08-10

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歷史上最早且持續至今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活動,是在1900年由美國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鳥類學家查普曼(Frank Chapman)所提出的聖誕節鳥類調查活動(Christmas Bird Count),希望民眾能以觀鳥記錄代替獵殺鳥類的活動,該計劃推出後持續吸引一般民眾加入,參與者於每年12月14日到次年1月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進行觀察,2014至2015年度的第115次的聖誕賞鳥活動中,共有72,653名志工在2,462個觀測點進行記錄,共計錄到68,753,007隻鳥類,2,106種鳥類。透過這些記錄,科學家可以了解鳥類歷年的遷徙變化及氣候變遷對鳥類的影響。 由奧杜邦學會與康乃爾鳥類學研究室(the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於2002年創建的eBird線上鳥類記錄平台(http://ebird.org/content/tw),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公民科學計畫,至2015年底已有約3萬名使用者、超過2億6千萬筆鳥類記錄。會有那麼多的使用者及資料主要是該資料庫提供給參與者累積自己生涯調查記錄的功能,讓參與者除了貢獻自己的調查資料之外,還可以同時彙整累積自己的個人觀察資料,滿足蒐集的樂趣,另外可以提供特定地區、月份會出現的鳥類名單,也是十分好用的功能。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網路的普及,在臺灣公民科學活動持續的獲得更多的一般民眾參與,許多人因為對自然的愛好,開始投入參與貢獻。以下歸納公民科學家計畫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由科學家設定簡單的調查方式,讓一般民眾可以有系統的參與調查; 參與者能從中學習生態知識,彙整個人經歷,獲得個人的滿足; 蒐集的資訊經科學家有效的應用分析及公佈,讓參與者與有榮焉。 近年在臺灣也有許多研究團隊透過公民科學的方式進行各類群生物研究,如鳥類、兩棲類、蜘蛛、蛾類、蛇類、蝸牛,甚至是道路致死生物調查等等,吸引許多熱情的公民科學家們投入。荒野在發展棲地資料庫時亦多方參考各個計畫的成功經驗,本文介紹幾個值得荒野參考的成功案例。 東華大學楊懿如老師帶領的臺灣兩棲類調查,自2003年開始以公民科學的方式推動,是早期最成功的案例,志工們在接受調查訓練後,於各地成立調查小隊,進行固定樣區的調查,並將結果回傳至台灣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http://tad.froghome.org)以建立資料庫。據統計2015年有55個團隊,超過400位志工於遍布全台灣的615個調查樣區參與調查。累積調查資料超過16萬筆,是監測臺灣兩棲類族群變化趨勢的重要資料庫。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持續在西部平原區快速擴散,影響臺灣原生蛙類的生存,在發覺事態嚴重後,各地志工響應進行移除工作,希望能夠抑制斑腿樹蛙的入侵,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志工小組化的運作方式及定期舉辦的志工凝聚活動。 特有生物中心林旭宏老師帶領的台灣蛾類調查,以Facebook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http://fb.com/groups/EnjoyMoths2/)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介面,公民科學家們拍到蛾類後,登錄簡易時間、地點資訊及照片後即可上傳,資深蛾友及專家老師們會協助解答回復,並會將資料匯整至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http://twmoth.tesri.gov.tw/),應用蒐集到的資訊除了建立蛾類輪廓簡易分類查詢介面供人自行查詢之外,並提供匯整個人上傳的蛾類資訊的功能,至今該FB社團共有近5,200位民眾加入,截至2016年7月已有107,503筆(已鑑定55科2,612種)資料。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調查資料蒐集後的呈現方式,分類查詢介面及每個參與者都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往參與歷程。 特有生物中心林德恩老師帶領的道路致死生物調查,開始時以Facebook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Reptile Road Mortality)」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介面,之後開發了簡單易操作的APP軟體「臺灣野生動物路死觀察網應用程式-TaiRON APP」,至今已有社員10,700多位,共回報36,227隻次的路殺記錄,記錄到447種物種,除了拍照記錄回報之外,更有一部份志工亦願意協助撿拾動物屍體冷涷寄送的方式,協助更進一步的科學研究。2013年狂犬病的發現,就是許多志工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謝林德恩老師在荒野發展棲地資料庫上給與許多寶貴的意見及協助,該計畫可供荒野借鏡的是簡易的手機APP操作介面,完善的標本採集回送制度。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21年以來,全台關心的棲地超過70處,每個棲地都有特殊的生態特色,雖然在地長期有夥伴投入關心,但生態資源並沒有系統化的累積,往往存在於資深前輩的腦海或筆記中,遇到突發狀況可能無法佐證棲地的重要性。事實上持續累積保存的生態數據,即使只是物種名錄,就可做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佐證,阻擋可能的開發及破壞,並可做為解說資源、物種保育、棲地改善等用途。舉例來說,2004年荒野開始認養五股溼地,總面積達到177公頃,認養初期並不了解全區有什麼自然生態,透過老師帶領志工一同進行調查後,於2005年8月發現稀有的「四斑細蟌」、觀察到每年8月聚集的燕群、更有保育類黑面琵鷺、黑鳶、紅隼等等生物棲息,累積至今的生物數據曾經阻擋過風帆碼頭、高爾夫練習場、降低永安光雕橋的影響等開,並發展了四斑細蟌求生記、水鳥排排站的教案供戶外教學使用。 因此荒野於2014年起推動棲地資料庫計畫,希望從關心的棲地開始,結合解說員、棲地志工開始同步記錄生態資料,替棲地留下每一筆珍貴的資料,初期安排在每年4月的地球日進行全臺同步自然觀察活動,從第一年登錄1,802資料到去年2,860筆資料,成長到今年全台灣共有37個棲地265位伙伴參與,登錄了3,382筆物種資料,雖然年年的回報資料有持續增加,但目前遇到困難是因沒有資源,選用免費APP程式及網站造成回報的操作不易,降低使用興趣;各類群生物資料不易比對及調整,且缺少核心推動小組共同討論,故一直沒有對更多荒野的其它群組甚至一般民眾推廣,展望未來,我們將積極進行新棲地資料庫的規劃及開發,爭取企業支持,學習各個成功案例的經驗如設計簡單操作輸入介面、提供統合的個人觀察記錄資訊、設立未知物種辨識的交流討論區,強化志工參與機制等方面進行改善,希望能一步步的從關心棲地出發,到荒野各個群組加入,最後推廣至全民共同參與,朝向隨手做記錄、守護荒野棲地的目標邁進。

跟著五二呷米腳步,展開一段棲地守護的旅程

2016-08-10

文/溫郁琳(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溫帶雨林)、圖/荒野保護協會 守護一片棲地,可以有簡單、複雜、快速、緩慢等不同方式……。荒野選擇以生態、生產、生活三條交錯軸線鋪陳,花費更多時間經營,將五二呷米的理念扎根於土地中,期待孵育出荒野守護棲地的大夢。也許如此的經營方式步伐較慢,但必定踩得更穩,每年五二呷米是棲地守護的產出,也是荒野傳遞守護故事的媒介。今年,將帶領著文章前的您,一探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期待藉由「吃飯守棲地」的理念,讓您口裡吃著健康,也協助我們傳遞給更多夥伴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一片豐富生態的棲地,提供遠從西伯利亞過冬的候鳥們落腳之處;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讓水田自成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一年一期稻作的五二呷米,營造半年種米給人吃、半年留給鳥生活,串連起生態、人及土地的連結。 五二呷米自2014 年以友善農耕方式種植,不以撒農藥、施肥擠壓土地的養分,而是讓土地自行經營、產出。然而,今年二月插秧後遇到大雨、寒流來襲,以及稻熱病肆虐,不穩定的天候讓耕作過程加倍辛苦,產量也不如預期;儘管如此,為了傳遞「吃飯守棲地」理念給更多夥伴,荒野邀請去年團購五二呷米的團主們,實際觀摩米的製程、走一趟五十二甲溼地,更深入瞭解此地的守護故事……。 實地見證稻米的蛻變過程 每粒米的產出是經過許多道手續而生,當米成了碗中的一粒米飯,人們總容易忽視它的不簡單。從這趟旅程開始,我們帶著夥伴們一探從收割稻穗到白米的蛻變。 進入荒野契作的稻田,夥伴們全副武裝戴上斗笠、手持鐮刀,依序彎下腰割下一把把稻穗,再送入傳統打穀機。聽著經驗豐富的農人指揮,手腳並用地跟著滾筒的規律節奏打穀。幸運地,舒爽適宜的氣候,讓大夥盡情體驗這場收割儀式。收割的季節,反覆的割稻、打穀動作,逐漸拉近了人與土地的距離。當稻米剛脫離土地後,還需要其他工序成為白米,於是,大夥跟著碾米廠主人的介紹,認識讓五二呷米好吃、穩定品質的程序: 烘乾:新鮮稻米們仍帶著充足的水氣,將稻米烘乾到一定程度含水量,讓後續的保存品質更穩定。 低溫冷藏:當稻米們在最佳狀態之際,直送低溫的大冰箱維持在最可口的「鮮」米狀態。 碾製:無論白米或糙米,五二呷米都是收到訂單後,從大冰箱中取米進行碾製,讓每位支持我們夥伴都能吃到可口的鮮米們。 環環相扣的各式生產者 行程中特別安排第一線的夥伴,如:宜蘭分會的秘書、志工、碾米廠主人分享五二呷米對於他們的意義以及近年執行經驗,並看到五二呷米在宜蘭漸漸發展出生態、生產、生活的雛形。若沒有眾多夥伴的認購支持,荒野也無法推動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計畫。透過這趟旅程,讓夥伴們瞭解每一包五二呷米,背後集結多少夥伴的協力及心意,才得以誕生。而除了人之外,我們更仰賴土地的資源:土裡的蚯蚓、度冬的候鳥,都是共同孕育五二呷米的一員! 處處閃爍生機,值得守護的棲地 五十二甲溼地大部分範圍多在種植水稻,安排夏末時刻帶著夥伴,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溼地間,看著陣陣稻浪不時閃爍金黃光芒。五十二甲溼地的重要性,不僅提供每年遠從西伯利亞過冬候鳥們的棲息地;透過五二呷米的友善農耕方式,經營起一塊多樣性生態的水田環境。當遠方的鳥願意棲息,當地面上的螞蟻成群結隊,當草稍間的瓢蟲飛舞,五十二甲溼地就是一處如此生機盎然的棲地。除了收割前的稻穗、入夜穗花棋盤腳的盛開,更多驚喜之處點綴於溼地的各角落等著發掘,這就是荒野極力想守護的一片棲地! 認購五二呷米,加入荒野棲地守護的腳步 曾吃過或未吃過五二呷米的您,相信又多瞭解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一些。五二呷米在八月開始販售,荒野需要您透過「吃飯守棲地」的行動,不只吃著健康,更發揮自身影響力,多帶幾包米給親友,分享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並邀請他們一同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吃下五二呷米,許下對土地的承諾 售價:荒野有效會員280 元/ 包;非會員300 元/ 包;單次購買52 包以上260 元/ 包(以上價格不含運費) 訂購方式:荒野官網線上購買;荒野各地分會現場購買(請先來電確認庫存)

向晚的涼風

2016-08-10

文/Maital Takiludun(漢名:高大芳,自然名:山棕)、圖/高雄那瑪夏國中 Zainin pacishuan!Zainin pacishuan! 來吧!螢火蟲。來吧!螢光蟲。 Anta daida danum a mapais 那裡的水嚐起來是苦(澀)的 Anta dipa danum a madavus 我這裡的水是特別甜的 Zainin zainin, zainin pacishuan! 來吧!來吧!來吧!螢火蟲們。 ——《 Zainin pacishuan》布農族螢火蟲之歌 春末,向晚的涼風,吹走了白天的澳熱與不適,孩子們在藍天群樹下唱起這首布農族的螢火蟲之歌《Zainin pacishuan》,開朗的歌聲配上陣陣的蟬鳴,聽起來就是特別舒心。 位處高雄偏遠山區的那瑪夏,歷經八八水災重創後,曾經百廢待舉、害怕惶恐,那瑪夏國中挺過山下安置的空白歲月,重新回到原地辦學,並重新思考在大自然中的定位。災難,讓我們看見追求文明、進步與經濟提升的背後隱藏的環境成本。災難,讓我們看見孩子拋開身邊的自然資源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通訊軟體,不再前往樹林或溪澗探索大自然的危機;母語更因為電視的普及與主流文化的強勢,快速地流失。 幾位致力於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的學校教職員與地方人士有感於此,從2012年開始,在每年4、5月螢火蟲爆發的季節,與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分會共同合作辦理「重見山林之美」活動,選定荒野保護協會從2008年起守護的悟洞自然教室作為活動主場域。 「重見山林之美」顧名思義是以一種引導孩子重新找尋自己在大自然的位置而設計的營隊活動。上午設計觀察要領、採集倫理、無痕山林等靜態課程,下午則是分組競賽,實做野菜採集及生存技能,傍晚族語歌謠教唱及耆老說故事時間結束後,全體人員踏著夜色信步下山,沿途有滿天飛舞的螢火蟲作伴,好不快樂。 荒野志工猶如一本大自然教科書,累積長久的自然觀察經驗或書籍研究等紀錄,透過遊戲、繪畫加上專業的解說功力,引導孩子尊重大自然。耆老猶如一本活生生的山林生存工具書,承載祖先口耳相傳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應用於生活中。兩者相結合的解說能量非常強大,教學相長,自然是力上加力。 能量滿滿的活動,藉著荒野志工的引導去思考自己在大自然的位置,打開五感去感受山林的能量與魅力;跟著耆老走進山林認識在地動植物,並學習每種植物在生活上的運用方法或其代表的文化意涵。當然,大多以族語進行的解說,是我們鼓勵孩子聽、說自己語言的方式。 學校到悟洞自然教室約有4公里的距離,不管是悶濕的雨天還是曬到發乾的豔陽天,從來沒有取消與大自然親近的步行機會,通常是上午靜態課程結束後,分組出發。學校教師、耆老與荒野志工們耐心地陪著孩子們一步一步往前走,沿途觀察的範圍很廣,只要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鼻子聞得到,皮膚觸摸得到的全部納入解說裡。荒野志工教導辨認技巧,耆老分享生活應用方式,學校老師負責學生的秩序與安全;分工專業,各司其職,互為學習。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昆蟲的卵?怎麼那麼可愛!」 「老師,這個藤蔓類的花聞起來怎麼像大便一樣臭?」 「Tama Dahu,使用Valu(葛藤)綁重物時要挑哪種比較好?」註1 「Cuma Mu'u,您剛剛教我們使用姑婆芋的葉子做杯子,請問我可以試看看嗎?」註2 剛出發時,孩子們的觀察力瞬間爆表,充滿好奇,一路走走停停,不斷詢問,甚至還搶著做。 當道路變得陡峭,開始向上爬升時,這群小鬼就會啟動牢騷模式。 「老師,到底還有幾分鐘才到悟洞呀?」 「老師,您講『快到了』這三個字已經講了快100遍了,我們怎麼還沒到?」 「老師,你騙人,一直說五分鐘就到了,剛剛問你也是這個答案,現在問你也是這個答案。」 「老師,我可以放棄嗎?腳好痠喔……」 四公里的路程,按照荒野緩慢的步伐,走2-3個小時很正常,學生很容易磨到沒耐性,當走到七暈八素、哭爹喊娘時抵達悟洞,看見學校用心準備、充滿傳統風味的午餐,很快就會忘記剛剛一路爬坡的痛苦,這就是山上的孩子,單純又容易滿足。 悟洞(Utung)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其名稱的由來,起源於在地卡那卡那富族群:utungnga-ung-ung,意指太陽照不到的山溝,或是潮濕陰暗的地方,就像今天所稱的雨林區。 孩子在這片綠意盎然的豐美山林,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學習傳統歌謠,沉醉於傳統神話故事,使用山芙蓉及葛藤做出傳統頭背帶,用5 分鐘製作便利的山棕雨衣。當夜幕低垂,螢火蟲漫天飛舞,孩子們用接連不斷地驚嘆聲表達出意猶未盡的滿足感。在黑暗中下坡緩行,不僅是對於螢火蟲的尊重與愛惜,也是克服內心恐懼,利用眼睛以外的感官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 我很喜歡布農族這首《Zainin pacishuan》螢火蟲之歌,歌詞好記,旋律簡單。短短的歌詞,卻隱涵布農族人對生態大大的智慧。螢火蟲是很敏感的生物,它生存的棲地必須是無汙染的環境,它同時也是生態的最佳指標。 歌詞中提到那裡的水嚐起來是苦的,別喝;這裡的水是甜的,來喝吧。聰明如螢火蟲,知道乾淨的水源利於生長;智慧如布農族,知道有螢火蟲親近的水源沒有汙染。原住民向大自然學習而來的智慧無窮無盡,在快速流失的世代,我們必須保存它。 聽著大地母親,我們感知世界。山林的智慧,即使走過悟洞百遍,仍無法認得所有的動植物。但,知不知道眼前植物及其來歷是其次,打從心裡尊重山林,以謙卑柔軟的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重點;於此,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願孩子們未來在追求名利的同時,能記得今日大自然給予的單純快樂」這是我每次參與「重見山林之美」營隊活動之感,悟洞自然教室永遠等著謙卑的人向她學習。   註1:Tama 為布農族語,是對叔輩的尊稱,Dahu 是布農族男子名。 註2:Cuma 為卡那卡那富族語,是對叔輩的尊稱,Mu’u 是卡那卡那富族男子名。  

成為大地的孩子——記7月2日至3日的荒野營隊

2016-08-10

文/賴佳琳(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自然名:蝴蝶姊姊)、圖/熊帆生、彭智明 七月的第一個禮拜,蟬鳴叫的時節,孩子們開始了一年之中最漫長的假日,荒野也趁此機會辦理了兩天的暑期營隊,以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凡的食物做為中心,廣召花蓮的學子參與,簡單的教育就此展開。 依循老師的指示,孩子們必須用最為莊嚴的心情,走進教育中心,一切都是如此的肅靜無聲,必須完全安靜,沒有人細語。水柳樹高舉枝幹,擺動的樹葉為孩子提供庇蔭,整隊列齊,孩子們閉上眼睛,在這不到一公頃的土地上,所有的聲音,鳥叫蛙鳴,彼此銜接又交錯在孩子的耳邊顫動著,緩慢的正能量在孩子的心中騷動不已,當走在落葉深厚推疊的土壤上,一個平凡的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像君臨天下的國王。 這裡的孩子走進教育中心,脫去了世俗的名字,以自然的稱呼取名,每個人都是自然裡的一株小草、小花,或者是一隻奔跑的獵豹。這些孩子都有不同的社經背景,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行走過不同的路途,雖然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但又同時匯流到此處,彼此在對方生命中掀起波瀾,兩天的日子很短,但卻足以在生命中留下短暫又幸福的時光。 為了能讓孩子更能準確的認識食物,荒野的志工夥伴們在彎曲的水柳枝幹、野薑花枝葉、落葉堆、木椅等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地方,藏了許多的食物字卡(食物字卡是用回收的紙箱簡單裁剪而成,每一張紙片多為三到五公分的長方形,寫上食物名稱),讓孩子以一個獵人的身分,穿梭於山林,以獵人的視角,用心去尋找食物,去感觸風吹草動的千思萬緒。充分的陽光直洩而下。 小隊中最為年長的隊長指揮著隊員,將生雞蛋橫放進玻璃瓶中,用衣服剪碎的黑布包裹住小玻璃瓶罐,綑以膠帶,確定牢固之後,再整個放進大塑膠罐密封,一切準備就緒,希望能將太陽保留在這個小小的瓶子中,把生雞蛋煮熟,但在那之前必須先尋找太陽的位置。 「東邊?東邊在哪裡?」孩子們用手朝四個方向胡亂指著,讓老師不禁莞爾。看啊,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是答案。 在收割的田地上背對自己的影子,孩子們絞盡腦汁運用各種方法固定著太陽爐,用力踩斷收割後的稻梗,造出一個放置的平面,用田埂的泥土塊固定鋁箔紙,把裝有生雞蛋的瓶子置於鋁箔中間,瓶子的溫度從33 度開始,朝向40 度邁進,沒有瓦斯,太陽就是我們炊煮的能量。 聞到了水薄荷的香味了嗎?我們站在一個距離水邊最近的位置,十個孩子用水柳和水薄荷建起了營地,我們是一個共同的群體。太陽在旋轉的枝葉間閃閃發光,孩子群聚在一起,對準方向,用放大鏡聚焦一個圓點在報紙的黑墨跡上,青草香蔓延的過程中,無數個小黑洞在報紙上排列,每一個都是戰績,每一個都是記錄,當看見緩緩升起的炊煙,與之而升的是喜悅的歡呼聲。 而火存在的唯一條件,就是燃燒。用火滾起黑糖水,女孩們用鬆餅粉和水調和比例,倒地鈴挖出一湯勺的麵糊,放進平底鍋中,大火把瓶底鍋弄得嘶嘶作響,但海豚的嘴能控制風的強度和火的高度,用力吹起了火苗,黑豹左手鍋鏟,右手握著鍋把,以不輸餐廳的大主廚的姿態煎起了鬆餅,翻面、微焦、再翻面,完成後驕傲地放進玫瑰和蓮花手持的盤子。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如此獨立,從無到有,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豐盛的午餐。 至此,這些活動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多少印跡呢? 教育本身就像是一粒細石擲進廣而深的水面,激起的漣漪在擴散蔓延的同時,也有波紋回流到我們之中,希望這些波瀾能無止盡地向外網羅而不消失,然後擴散到每個孩子的心裡激盪出另一波的潮水奔騰。

為什麼科技不能解決氣候變遷?

2016-08-10

文/謝禾、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啊,科學家會想出辦法解決氣候問題的!」「人類知識技術進步這麼快,一定會發展出能調適極端環境的科技啦!」我們或身邊的朋友可能多少都有過這種想法——或許是真心相信,也可能是懷著僥倖的心態這麼認為。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相信科技終究會解決一切,而氣候變遷的問題會被解決」這樣的想法呢?也因此,我們小組以《天翻地覆》一書中的觀點,討論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依靠標誌著人類進步科技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註來適應極端的環境。 當提及氣候變遷的原因,首先出現的答案常是使用大量自然資源、排放碳及汙染的「現代科技」。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科技發展呢?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是因為「人」要它這麼發展的。我們的價值觀,並不在意我們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因此繼續讓我們發展出「不在意環境的技術」,並以「不在意環境」的態度來使用這些技術。 所以問題非常可能並非是因為「現代科技不夠好,需要更好的科技來取代」,我們該意識到的是氣候變遷和人類價值觀之間的關聯。當人類技術發展愈甚,價值觀所導致的影響就愈大。科技不是造成問題的原因,因此也不會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當然需要創造更好的科技,但更關鍵的則是改變「創造科技時秉持的想法」。 而地球工程是以更大的規模、更高的風險,重蹈思想上的覆轍。地球工程沒有「與環境共處」的目標,其旨在「將現在的破洞補起來」( 如用大型防護罩為地球遮陰,或遍撒矽酸鈣鹽礦石來吸收二氧化碳等),但如往常一樣輕視工程本身會對環境造成的新影響。假設地球工程是可行且能夠實現,工程規模之大,一絲一毫的錯估將產生更甚於現在的後果。如果地球是一塊布,現在的工業科技是一把剪刀,地球工程就是用新研發的膠水黏住破掉的布,但任由剪刀繼續剪布。同時,膠水改變了布的質感,甚至可能有意料之外的腐蝕性!地球工程不只是風險高,它的治標不治本,更會使氣候變遷的問題陷入更惡劣的情況。 因此也不得不提的,是需要改變以金錢利益為第一目標、並主導現今世界的「資本主義」。或許有人會說,過去的資本主義只是沒有認知到環境成本,現在企業與消費者也愈來愈關注產品的環境友善程度。但只要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經濟利益及效率依舊是企業的中心目標,環保頂多是一個可以提升形象以促進消費(利益目標)的bonus,評估環境影響不會成為企業的目標。 《天翻地覆》裡作者也談到,就算將環境影響納入成本,亦無法解決我們現在面對的氣候問題。支持資本主義者像是哈特蘭學會,試圖直接反駁氣候變遷的科學存在。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若以金錢反映環境影響的成本,現在這個成本會高到使目前的經濟體系難以維繫,企業的利益也將無法維持。也就是說,考量環境影響會牴觸利益本質,當然也無法容忍環境成本存在。 以「資本主義」為經濟主體的現有體系,也會使現有的不公正因為極端氣候而深化。只有有錢人有辦法逃離被淹沒的土地;才吃得起日漸稀少的食物;才買得起防護極端天氣的設備;才付得起末日方舟的門票。氣候變遷不會改善,而惡化的環境,只會使同情疲勞,使人自私。會吝嗇於有限的資源,會阻止難民進入國家,會如2014 年超過二十萬的英國公民一樣,要求減少國外救援,優先本土的災難救助(《天翻地覆》100 頁),人人為己。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把希望放在科技上?因為科技只是工具,推動氣候變遷的是製作與操作工具的背後邏輯。所以,新進科技不是氣候問題的真正解藥。為了正面釐清氣候問題的原因,同時為了避免氣候變遷不公正的未來,我們需要改變「人們的想法」,還有以「資本主義為首的經濟型態」。   註:地球工程是運用大規模的工程手段解決現時地球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其應用範圍諸如氣候、農業等問題。關於氣候變遷的方法,相關的有碳捕捉與封存與利用(直接將要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在不同的儲存庫,如礦場、地殼與海洋,或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運用)。以上參考自維基百科。

種田是一條回鄉的路

2016-08-10

文/陳昆龍(荒野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大暴龍) 第一期荒野新竹「油羅田菜菜子」六月底結業,海哥交待大家要寫點「心得」或「心情」,不過我一直沒有「動筆」,是因為有些事情還沒有想得清楚,但既然要交卷了就試著寫寫看。 今年初開始在燒炭窩跟老師傅學「不插電」的木工課,完全不用電動工具做木工家具。就是那麼湊巧剛好海哥過來,閒聊起油羅田,太棒了,農作和木工正好是我近來最想做的兩件事。 說來慚愧,雖然在農村長大,卻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這好像也不完全是我的問題,因為在旗山老家幾乎每戶都是種香蕉,小時候能幫上忙的農事大概只有拔草、拔草、拔草。高中之後離開家鄉求學、工作,說是「逃離農村」也不為過,但是經過多年習慣於都市的生活,當回頭仔細去看去想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鄉村的價值所在? 喔,那談起來就是長篇大論了!相信每位菜菜子都能在自己的經驗裡找到對應的部份。以我家吃的食物為例:住家附近沒有主婦聯盟,沒有類似「好食機」的共購團,假如不能直接從不用農藥化肥的田裡帶回食物,就必須忍受在一般超市買到的,簡直不具原有味道的疏菜水果,更需承擔食物安全的憂慮。 以前只認得少數幾樣敢入口的「野菜」,在「認識野菜」這堂課後,才知道常見、往往除之而後快的「雜草」,原來在適當處理後也能成為餐桌料理,而且這不單只是吃到嘴巴的東西而已,更關係我們如何去對待成長食物的土地。如果眼中只看到「美味」野菜,卻沒注意其實已被噴上除草劑,那就傻傻的把毒物吃進身體裡了。 另一方面,「雜草」對大部份農人來說是件頭痛的事,以我而言更是小時候農事的夢魘,但在油羅田的實際農作裡,卻發現原來雜草也可以是個好東西,最起碼對土地保濕的效果非常好。如何在作物還小時不受雜草影響生長,長大後又能受雜草的「庇護」?這是正在學習的題目。 務農其實是一項高「科技」技術,從最近在嘗試的「燒炭救臺灣」就可以看得出來!以往沒讀過多少書的農人,憑藉著幾乎是一輩子的「經驗」可以成為優秀的「專家」,現在,菜菜子們經由一些簡單的課程,至少初步學習瞭解這塊土地裡,共同生活交織影響生態環境裡的「成員」。 在「認識油羅的蟲」課堂裡,發現原來瓢蟲有分成「吃葷」和「吃素」的!我問講師:怎麼區分吃葷和吃素的?得到的答案是:這不重要,蟲吃剩下就是我們的。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其實起初當我聽到不同瓢蟲時,已經反射性去歸類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這不就是一般「農業」最大產量的想法?益蟲最好保留、害蟲必須消滅!而講師的回答卻純然是「荒野」多樣性的看法,到底兩者的歧異有多大?或者能如何取得最大的生態平衡? 倒是有件事令我心裡不安:每週一次開車上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近百公里的路程,只來參加半天菜菜子課程、種菜和午餐共食,說起來「食物里程」幾乎是零,但「人里程」就相對太高了!怎麼辦?幸好,有「老屋」啊! 小時候在三合院長大,住老屋有種親切的情感,「雞鳴」起床,早晨早早下田、早早休息,午後晚晚下田、日落休息,避開中午毒辣的太陽,尤其是接下來酷熱夏季,但是早晚下田雖可避陽光,卻有如影隨行的蚊蟲伺候啊! 其實務農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美好,這不單單指的是體力負荷、熱氣蚊蟲侵擾。小時候曾見過父母遭遇蔬果豐收即使賤價仍賣不出去等著爛去的困境,而菜菜子們的難題卻是:一週一次的上課共食,或期間來巡園澆水的同學沒有把菜收起來,菜種得太好太多,有些吃不完而放在田裡慢慢變老口感不好,這真是太豪奢的對比啊!不過,沒關係,菜太老了就留在田裡等著採種吧。或者,等第二期更多人力時,就來成立「油羅田菜菜子」蔬菜產銷班囉! 回頭來說我為什麼想學木工和種田?有人說:離鄉多久時間,返鄉就需要多久時間!(有嗎?還是我自己想的?)或許再過幾年吧?打算回到旗山老家「待老」至「終老」,回到以往父母那一輩人的生活作息:住在三合院、敲敲打打,做些簡單自用家具、耕作父母留下的幾分「水利地」,在蟲鳴裡入睡,在鳥叫中起床,在家屋旁的田裡「冰箱」採菜回家煮食。 「晴耕雨讀」是個令人期待的字句與生活方式(可惜我的父母都不識字),當然,在這個時代,還多了網路世界,其中的多采多姿無論地處多偏遠都不會讓人感到孤單和寂寞。 對我而言,這些已經在油羅田開始,差別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水泥叢林中的點點螢光——第一銀行木柵分行參與都市公園生態環境再造

2016-08-10

文、圖/鍾孟騰(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在第一銀行木柵分行服務已近8年了,當我知道這次的志工服務內容是要在木柵公園的萃湖裡營造螢火蟲的生態環境時,頓時覺得既疑惑又驚訝。一方面是因為在木柵這麼久了,還不知道木柵公園裡有個萃湖。再者是城市裡真的會有螢火蟲的生存空間嗎?抱持著這樣的疑問,一直到了5月28日當天,天氣未能如前一日氣象預報所預測的下起陣雨,還是一如以往的艷陽天,讓在集合點等待的同事們還沒開始今天的行程就已經個個汗流浹背了,對於已經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我們,不知道對於今天需要大量體力的勞動工作是否能夠勝任呢? 當同事們在余經理的帶領下抵達萃湖時,眼前所見並非想像中一片荒煙蔓草、蚊蟲孳生的環境。萃湖的下池已初具規模,水草豐滿、蟲鳴魚游,一副生意盎然的樣貌。現場已有荒野保護協會、文山社區大學的工作人員以及幾位熱心的當地里民在進行準備工作,我們抱持著服務不落人後的心態,趕緊上前協助將麻布袋、鏟子、水桶等器具分類擺放。接著在開始今天的志工服務前,荒野保護協會的陳德鴻老師除了說明今天的工作內容外,也特別為我們介紹了萃湖周遭的生態環境演變,我們才明白協會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在進行萃湖的棲地改造,偕同社區大學、政府單位,配合媒體宣傳來招募志工、舉辦活動,從移除萃湖下池原有的水泥鋪面,回復原有的溼地樣貌,移除外來種的動植物,到目前堆築土堤改善螢火蟲棲息的環境,不僅是讓萃湖恢復原有的自然生態,更重要的是提供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環境教育的機會。 在陳老師詳盡的說明後,我們便正式進入了今天最重要的志工任務「螢火蟲棲地營造」工作內容主要是挖取萃湖中的淤泥置入麻布袋中,再將麻布袋綑綁運至湖岸兩旁堆疊,最後再以淤泥填滿麻布袋間的空隙,營造出淺緩的土堤以利螺貝類及藻類的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螢火蟲的幼蟲才能確保食物的來源,順利生長。雖然工作內容看似簡單,但是過程卻一點也不輕鬆。首先湖裡雖然已經事先放水,但因昨日的午後雷陣雨,淤泥又變得相當鬆軟,在淤泥間行走仍然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情,而且混合了泥水的淤泥遠比想像的重,加以湖中沒有任何的遮蔭,在如此炙熱的陽光下,身著不透氣的青蛙裝勞動,加上時不時被蚊蟲叮咬,無論是身理或心理都容易讓人產生疲憊。然而同事們仍然認真的執行自己被分配的任務且互相合作,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主動要求休息。我想對於環境保護,大家還是很有意願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只是缺乏相關的資訊及動機去身體力行罷了。 時近中午,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雖然同事們的服務意願依然高漲,但是有些同事的體力已經無法負荷,大家只好先行休息用餐,雖然陽光依舊毒辣,但就著湖畔樹蔭,偶有微風吹拂,卻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不知道是不是經歷過一場激烈的運動,總覺得便當飯菜咀嚼起來更有味道。當我們享用美味的午餐時,荒野保護協會及社區大學的夥伴們仍然還在協助進行收尾的工作,他們在此默默耕耘許久不求回報,這樣的精神令人感佩,也感謝分行讓我有機會來參與這次的綠色志工,讓我對木柵這方水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用完餐後,荒野保護協會的陳老師又再次分享了萃湖的生態現況,像是目前萃湖雖然復育工作小有成績,但民眾隨意的放生、棄養,仍然會使萃湖面臨外來種的動植物威脅,仍待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及當地志工的宣傳維持。但也有讓人可喜的消息,像是臺灣原生種的動物逐漸現蹤以及企業有意願加入協助萃湖的生態復育等,而這次的活動就在我們帶著充實的心靈及疲倦的身軀合照後畫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