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灘?「驚嘆」?——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

2015-11-09

文/吳依璇(滔滔Ocean Says 編輯,荒野臺北分會海洋二期志工肄業) 圖/荒野保護協會、維基百科 2014年臺灣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國際淨灘行動)成果統計海洋廢棄物前五名分別是紙袋塑膠袋、吸管、瓶蓋、玻璃飲料瓶和免洗餐具(註1)。先假設淨灘時志工們隨機取樣的前提下,在海洋廢棄物中數量最多的五項物品分別是菸蒂、食物包裝紙、瓶蓋、吸管和飲料瓶,當中大部分物品都是屬於塑膠類(註2),而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什麼事情? 塑膠垃圾從哪來?從何處去? 塑膠類的垃圾數量遠超過於其它材質類,而偏偏塑膠又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被消滅,因為目前除了燒毀它,也似乎觀察不到其它可以讓塑膠在自然界迅速消失的方法,所以我們的確可以認定在自然界裡塑膠是相當難被分解的,頂多變成很細小的塑膠碎片。要是這種幾乎萬古不滅的塑膠廢棄物隨著水流載浮載沉,偶爾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和塑膠們一起攤在沙灘上,這樣一浪接一浪,新塑膠和老塑膠一起攤在沙灘上。舊的塑膠不去,新的塑膠仍舊被沖上岸來。這樣看下來,海灘上的塑膠廢棄物的確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就更別想像還在海上漂的塑膠廢棄物了。這些塑膠廢棄物到底是從哪裡來?數量還可以多到堆在海灘上?想想一天的生活中,從裝早餐的塑膠袋、中午的衛生筷套、下午的手搖飲料吸管、晚上的水果袋,甚至是三個月要換一次的牙刷,或是半年換一次的跑鞋等,製造塑膠廢棄物的速度大概和忘記事情的速度差不多了。事情忘記就過了,但是塑膠廢棄物丟進垃圾桶以後,又到哪去了呢? 按照環境保護署的規定,目前大家在丟垃圾之前需要先將廢棄物分為資源、廚餘及垃圾三大類,再分別交由清潔隊回收或清除。資源回收以後,就交給回收商處理,政府政策也有規定補貼回收處理商,以鼓勵大家做回收再利用。然而不能回收的垃圾,在越來越難找到掩埋垃圾的場地之後,漸漸以焚化垃圾為主,垃圾焚化率大概占待處理的垃圾量約95%,但是經過焚化後剩下的一些殘渣,還是需要送進掩埋場掩埋(註3)。這段垃圾的生命旅程看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那為什麼海灘上仍然有這麼多到驚人的垃圾呢?有些垃圾是來自在海上航行的貨櫃船掉落的貨櫃,每年估計超過10,000 個貨櫃會掉落入海裡,通常掉落的原因是受到風暴的影響。如果是一櫃40呎的貨櫃,大約可以裝載26,000 公斤的貨物,大概是10,000 隻鞋子或是一百萬塊樂高積木(註4);有些垃圾掩埋場可能長年未定期維護,部分垃圾就隨著風吹雨打漂進海裡;海灘上的一些廢棄物也是可以猜測到來源可能是遊客來到海灘遊玩遺留下來的,或著是漁民釣客遺留的廢棄漁具,甚至也有些其它地方漂來的垃圾(註5)。這些垃圾留在海灘上或著是漂在海裡,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塑膠帶來哪些危害? 在8 月上旬時,Facebook 上瘋傳一部海龜緊急救助的影片,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海龜專家克莉斯汀.菲珍納(Christine Figgener)在收集海龜交配數據時,注意到這隻體重35 公斤的雄海龜鼻子裡好像有異物。後來,菲珍納與同事用鉗子將這個物體拔出了幾公分,並且取樣後,發現這個皺巴巴、咖啡色的物體是一根塑膠吸管(註6)。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珊瑚,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的研究員Mia Hoogenboom 與她的同仁, 針對石珊瑚(Scleractinian coral ,又稱腦珊瑚)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她們將塑膠盒削成薄片,倒入飼養珊瑚的水槽中,觀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珊瑚靠過濾海水取食,但有些研究指出,有些珊瑚能分辨出特定種類的浮游動物,並避免食用他們。那珊瑚也分辨得出來塑膠是不能吃的嗎?令人難過的是,珊瑚並不能分辨。被吸收的塑膠微粒被珊瑚的腸腔系膜組織所包裹,代表這些塑膠可能影響著珊瑚吸收其他營養物質的能力,進而影響健康(註7)。這些傷心的故事代表受到塑膠危害的生物越來越廣泛,很有可能人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塑膠的影響。既然塑膠的壞處這麼多,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充滿塑膠? 為什麼要製造塑膠? 「因為塑膠便宜、好做、免人工啊!」,「塑膠是這樣子,只要做好一套模具,根本不用人工,讓機器去射出成型就好了。」,筆者訪問在塑膠製造業打滾二十年以上的業者,想請教為什麼製造業者這麼喜歡將塑膠當作商品的原料。 而關於現在塑膠用品氾濫,連帶塑膠廢棄物隨之增加,製造業者們也會想利用回收製成的塑膠原料。這些回收的塑膠原料價格較低,可以製成類似棧板、塑膠袋等製品。然而回收料並非完美,相較於正料,回收料製作出來的製品會比較脆弱,也不容易拿捏製造過程的相關參數。業者也表示,工廠怎麼製作產品都是遵照客戶的要求,除非是客戶的發想沒辦法達成才會討論要怎麼修改,客戶如果希望製作成本降低,則會偏向採用回收過後的原料。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要減少塑膠製品,也許可以從消費者向製造者施壓要求使用回收的塑膠原料、要求政府修改法條和限制自己少用一次性塑膠產品開始做起。 我們有什麼能做的? 目前有許多回收塑膠再利用的成功例子,像是廠商與漁港漁會業者合作,回收舊漁網或是破掉的漁網精織過後變成衣服,將回收再利用的利潤提高,這樣漁民們就不會丟掉漁網,也減少海洋生物被幽靈漁網困住而受傷;2014 世界盃當中,共有10 個國家的足球隊員穿著臺灣製造出的環保塑料球衣的球衣,國際足總估計,今年世界盃產生的利潤,將超過4 百億美元,其中服裝業是主要的受惠者。臺灣每年必須消耗高達45億個寶特瓶,製造出的環保塑料球衣不但比棉質布料更輕薄吸汗,且更為環保(註8)。 在政策方面,環保署於在2002 年起限制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等一次性產品;2006 年起推動公部門及學校的餐廳內禁止提供各類材質免洗餐具,改用可重複使用之餐具;2008 年起推動觀光旅館免洗餐具減量;2010 年公告「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及速食店等業者,應提供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之優惠或折扣(註9)。 其實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沒有想像中那麼痛苦,只要想一想這些塑膠製品到底帶給生物們多少傷害,裡面的化學物質到底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加上現在環保用品做得越來越漂亮,很快的就會習慣塑膠減量的日子。綜合以上現象,雖然可能沒辦法在短短幾個日子裡看到顯著改變,但總算是有朝著減塑的大方向前進,只是「減了塑,然後呢」? 多想兩分鐘以後 塑膠製造業者曾表示,當石油很貴的時候,廠商都會做塑膠回收,但是現在石油很便宜,連帶的塑膠也很便宜,所以現在的廠商就不會想做塑膠回收。經濟因素也會影響到環保議題的討論方向。如此,環保問題的解決方法勢必需要考慮填飽肚子等經濟現實面,究竟我們要怎麼兼顧環保與經濟呢?商人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好商品可以賣得很好,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很喜歡他的商品。某位環保用品的製造商困擾著銷售量持續低迷,業者一直想辦法降低售價,因為業者認為目前販售量沒辦法提高,主要是因為售價過於高昂,造成消費者缺乏興趣購買。如果業者真的想到辦法不斷降低成本,直到售價調整到和塑膠製品一樣便宜的話,那人們會不會像現今塑膠製品一般用完就扔掉了呢?話又說回來,海灘上滿是塑膠廢棄物究竟是塑膠的錯還是人們的錯?我們現在這麼努力減少塑膠,但是其他材質製品的製造過程會比塑膠來得更環保嗎?其他材質製品回收過後會比塑膠容易處理嗎?即使將塑膠更換成目前看起來似乎比較環保的材質,會不會只是個販售噱頭?回過頭來看看「環保產品」的製造到廢棄的過程會不會反而對環境的影響還更巨大? 這些問題也許可以期許製造業者除了降低成本外,也可以同時考量到產品的生命週期,產品被製造出來以後被消費者使用,到了須淘汰的時候要怎麼回收再利用,將這些資源可以不斷地再使用,這些想法都是需要發展技術才能逐步解決。通常產品使用之後的問題對消費者來說不太容易想像得到,製造業則是客戶沒要求就省時省力地忽略了。為了促使製造業者逐步考量到產品的生命週期問題,多想兩分鐘,你可以選擇購買比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物品。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環保的意義? 塑膠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世界,恐怕對全人類來說這些改變都是始料未及的。只是,我們目前對於地球所知甚少,不僅對於同居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們不是很瞭解,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交互關係仍帶有許多謎團,因此人類濫用塑膠的行為對於地球或是生物造成的影響更是無法估計。我們沒有辦法確定在人類不斷改變現今環境的情況下,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景象,若人類仍持續地為所欲為,是否會使地球上的生物組成有大幅度的變動?甚至是自食惡果?我們現在能做的僅是盡力減少人類影響,尋找與地球上的生物們共存的方法。 註1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海邊什麼垃圾最多? 註2 Ocean Conservancy: 2015 Ocean Trash Index 註3 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一般廢棄物管理清除管制 註4 Janice Podsada, Lost Sea Cargo: Beach Bounty or Junk? 註5 胡介申,荒野快報第279 期,我們為誰而撿?為何而撿?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與荒野淨灘 註6 國家地理雜誌,吸管怎麼會跑進海龜鼻子裡?? 註7 滔滔OceanSays,什麼!珊瑚也會吃塑膠? 註8 ETtoday 東森新聞雲,MIT「環保球衣」稱霸球場!法媒:台灣贏了世界盃冠軍 註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一般廢棄物管理減量政策

清海小旅行

2015-11-09

文、圖/段成龍(荒野保護協會臺南分會志工,自然名:白楊樹) 感恩!年度的國際淨灘行動在9 月中靠大家充分的準備與相互支援中完成,主動報名的企業夥伴可能是首度或是多次參與淨灘,但是絕大多數是首次參與荒野臺南的國際淨灘行動——清海小旅行。當天早上六點,志工陸續在安平觀夕平台集合,現場海洋組將印有大翅鯨的海報佈置為「海廢哪裡來哪裡去」的意象圖;交管組預先規劃海廢集中區以利環保局回收;秤重紀錄組忙著標示尋定位置;海廢創意組同時模擬意象的展現,顯示志工的細心與熱誠,當然,事前的淨灘教育與繁瑣的行政準備工作也是無名的幕後英雄。 楊慧珍(自然名:藍默蝶)和我呢?在感佩綠水組長魏伶珍(自然名:銀葉樹)勇敢接下今年淨灘活動總召後,決定接受她的力邀一同完成這場別具意義的帶領,由淨灘行動源起、方法、來由等方向進行分享,並實地瞭解塑膠微粒與人為製造的廢棄物,在世界五大洋流的作用下已經嚴重污染故鄉的海岸線。透過志工與親子團小鹿們的現地引導,民眾與企業夥伴深刻體會到人造廢棄物可能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傷害了海洋生物與自己,尤其是塑膠與保麗龍污染。 我們要如何幫助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們呢?除了開始從自身作起,實行環保綠生活,自備杯帕筷袋碗等環保餐具。淨灘行動不只是海廢撿拾,更重要的是進行垃圾分類與紀錄統整,以及能回過頭來檢視源頭的管理與減量。多年的淨灘行動與成果統計所促成的改變,今年似乎有些眉目,臺北市跟進臺南市商家禁用保麗龍杯,隨後環保署公佈2016 年將考慮全面禁用。而在國外,美國加州要求商家不准提供一次性塑膠包裝袋;紐約市禁用一次性泡沫塑膠包裝盒;中國吉林省也在測試五年後禁用塑膠購物袋。 淨灘活動後的反思回饋,現場參與夥伴有感而發分享今日心得,道出現今臺灣海岸線的現況,甚至自發性地主動發揮創意,苦思共擬解決之道,實屬難能可貴啊! 最後在海廢意象展現階段,志工范明哲(自然名:老貓)、閻芸慧(自然名:光蠟樹)以女兒的親身照顧體驗,決定以6 月26 日在梧棲擱淺可能因為誤食垃圾袋而死亡的短肢領航鯨小梧子作為意象,以紀念與表達人為廢棄物已經嚴重影響海中生物的生存。今天,國際淨灘行動雖然短暫結束,希望保護環境的觀念能在心中深植一顆種子,未來轉化為行動,互相尊重,愛自己也愛牠們。

炫蜂親子團中三團畢業旅行遊記

2015-11-09

文、圖/劉可觀(荒野臺中親子團三團炫蜂團,自然名:吉娃娃) 今年7月11 日星期六,炫蜂團團長陳蕙雅(自然名:米格魯)為了讓我們這些即將升上奔鹿團的小蜂,除了留下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學習規畫活動與照顧自己的技能,因此邀集導引員和我們畢業蜂(註1)組成了首次的「中三炫畢業蜂旅行」,到南投澀水社區體驗「以工代宿」。一大早,我們帶著興奮的心情出發,到達目的地就開始進行社區打掃工作,打算用「以工代宿」的方式,來換取蘇阿姨民宿的住宿房間。 第一站,我們先幫在地的植物專家孫爺爺量橡膠樹的樹圍,並仔細地做紀錄,我因為測量時太認真而未注意到蚊蟲出沒,整腳被叮得滿紅豆包。接著,我們來到草莓園幫忙接枝幼苗。返鄉務農的農夫蘇阿姨和古叔叔指導我們先把土壤泡水,再和炭土混合,裝入小杯子,最後再從母株伸長出來的幼苗接起來,用看的感覺很輕鬆,做起來卻是滿頭大汗,手臂痠痛不已,不但整天都彎著腰,眼睛還得敏銳的察看,以後吃草莓時我會先感謝種草莓的農夫。 到了晚上,蘇阿姨和古叔叔為了獎勵我們的辛苦,在民宿教我們自己揉麵團、烤餅皮,製作窯烤pizza,大家興奮不已地做了很多塊披薩,吃不完的披薩到最後跟隔壁燒烤晚餐的大學生交換烤肉,真是一舉兩得。 隔天,是眾所期待的重頭戲——騎日月潭自行車道。這是我第一次騎環潭公路,這條自行車道以玄光寺為起點,經環潭一號隧道到明潭出水口,長度約4公里,是專門為鐵馬族設計規劃的自行車道。這段沿著月潭南岸蜿蜓穿梭的小徑,沿途生態、林像豐富而有變化,景色宜人。雖然天氣非常炎熱,艷陽高照,令我滿頭大汗,卻不減我對騎鐵馬的熱忱。正當我優閒地騎著單車漫遊時,沒想到有一位愛睏的畢業蜂夥伴,一時不注意而摔車,頭上因而腫了個包,看得我觸目驚心、魂飛魄散,所以我要提醒大家騎單車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這次的畢業蜂旅行,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出遊的辛苦,原來單獨旅行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事先必須有詳盡的規劃,我很感謝和我一同出遊的夥伴,如果沒有大家的互助合作,沒有事前的規劃聯繫,沒有導引員的陪伴,大家不可能玩得如此盡興,這讓我聯想到千人糕(註2)的故事,感謝所有為我們默默付出的人。 註1 炫蜂團設計為國小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孩子(稱之小蜂)參加,五年級的小蜂稱為畢業蜂,他們即將從炫蜂團畢業進入奔鹿團。 註2 小明生日那天,請了很多同學到家裡來慶祝生日,林媽媽說:「你們好乖喔!等會兒,我請大家吃千人糕!」大家聽了都睜大眼睛說:「千人糕,那有多大啊?」,林媽媽終於端出蛋糕,林媽媽看了大家的表情,於是笑著說:「這個蛋糕雖小,但是,它是由農夫整地種麥子,工人製造機器,作麵粉的工人幫忙把麥子磨成麵粉,還有人養雞才會有雞蛋,再將一些需要的材料混合才能作成蛋糕,這許多的工作,不知道要用多少的人工和時間去做,恐怕加起來還不只一千個人呢!」  

畢業蜂旅行

2015-11-09

文、圖/吳亞門(荒野臺中親子團三團炫蜂團,自然名:楓葉) 參加中三炫蜂團第二年的我,今年是成蜂了。團長陳蕙雅(自然名:米格魯)、副團長劉盟潭(自然名:榴槤)、導引員陳美鈴(自然名:蝴蝶蘭)及陳秋坤(自然名:阿薩姆),為了要讓我們在炫蜂團有個美好的回憶,特別舉辦了一個畢業蜂旅行的活動,所有的行程是我們11 位畢業蜂一起討論規劃。從今年5 月起開始組織群組,任務分配為住宿組、餐飲組、行動組、整合組,大家分工合作,到7 月成行,對大夥來說是個非常特別的經驗。 在這兩天一夜的活動裡,提供我們以工換宿的民宿主人是葉奶奶;教導我們做橡樹調查的是孫爺爺;草莓農場主人是小蘇和小古,以下我將一一介紹這次旅行中令我難以忘懷的事情。 DAY 1 植物解說和橡樹調查 在橡樹調查中,藉由孫爺爺深入、有趣的講解,讓我獲益良多。從一路上植物講解到橡樹調查都讓我們印象深刻。其中像是金斗櫟的介紹,透過觀察我們知道它的背部有褐色絨毛,樹幹可以用來建築、造船和做家俱。而在橡樹調查時,畢業蜂們分成了四組,分別是測量組、目測組、紀錄組和安全組,一起測量五棵橡樹,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測量組要從地上量1.3 米的高度,量出樹圍,才知道胸高直徑呢!到了這一關,因為我們對1.3 米的長度不熟悉,每個人都感到一個頭兩個大。對於第一次測量橡樹,我覺得十分有趣,我發現與其被動依賴政府和林務局來做調查,不如由自己挺身而出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因為若我們定期的紀錄,並交給林務局,有助於林務局關心到橡樹生長的情況。像這樣深入調查、探索大自然,讓我有了更多收穫。 以工換宿 民宿主人葉奶奶分配給我們洗廁所、掃地、除雜草和打掃民宿房間的工作,來換取住宿的費用,我負責掃地及除雜草的工作,過程當中,葉奶奶和導引員們一直教導我們掃地、除雜草的方式,及以工代宿、同工同酬的道理。葉奶奶描述,外國人非常盛行以工代宿,曾經他去外國看到當地有人以工代宿,做到晚上十點,隔天早上四點就起床開始工作。這次的接待,是葉奶奶的第一次嘗試以工代宿,對她而言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呢!在這裏我學到除雜草,若沒有連根拔起雜草會繼續生長,如同沒有完成工作一樣,所以做事要老老實實,欲速則不達。 草莓農場 這次到草莓農場的任務是幫農場主人小蘇、小古種植草莓苗,做法是將泡水的土和炭土混合,再裝入小杯子裡,起初一人說要裝兩百杯土,覺得有點困難,但之後大家討論用分工的方式,有人拿杯子,有人裝土,有人檢查並整理土,最後再一起幫草莓苗接枝,才能事半功倍; 種草莓苗的過程中我發現大自然的力量非常強大,只要將草莓母株的幼苗固定在土裡,就能生長,真是與以往不同的體驗啊! 窯烤PIZZA 晚上,小蘇、小古為了要獎勵我們,答應要以種草莓苗換取晚餐,同工同酬,製作窯烤PIZZA !從揉麵團、製作餅皮、放食材到窯烤,都是我們手工做出來的,我認為做PIZZA 餅皮厚度的拿捏最重要,若餅皮太厚口感就像咬麵粉一般,餅皮太薄烤起來容易燒焦,要做到恰當真是不容易。正當大家已經感到飽足時,看到隔壁有大學生們在烤肉,就趕緊將我們的PIZZA 和他們交換,並趁機向他們介紹荒野是一個愛護自然的團體,希望他們能夠和我們一起守護地球,珍惜我們的土地。 DAY 2 日月潭騎腳踏車 這次畢業蜂的重頭戲,就是從日月潭遊客服務中心騎到月牙灣,歷經4 小時的路程,是考驗畢業蜂們情感的時刻。沿途雲靄青山映入眼簾,碧藍又波光瀲灧的湖水映襯,同伴們的笑聲,劃破了湖水的寧靜,徐徐的風迎面而來,在城市中享受不到的快意,使我心情舒暢。途中,那彼此扶持,團結合作,追風的感覺最令大家情緒激盪了!有位夥伴因比較不會騎腳踏車,所以大家就輪流陪伴,起初覺得陪伴是件很無聊的事情,但後來他越騎越上手,我們快,他就追我們;我們慢,他就很輕鬆,非常有趣,雖然需要停下來等他,但我們還是玩得很盡興。一路上彼此照料,同伴們互相加油打氣,一起抵達終點,完成這趟畢業蜂旅行的任務,是我這趟旅行中最大的感動。 旅行感言 這次的旅行中我認為之所以可以那麼美滿,是因為大家都能團結合作。在炫蜂團的點點滴滴都很值得我們去省思,和同伴們互相加油,英文裡有一句片語:「Give someone a hand.」就是說當你看到他人需要扶持時,就給他一隻手,拉他起來。我想我們這次學習到最多的就是這個了。 我要感謝四位導引員,葉奶奶,孫爺爺,和小蘇、小古,感謝你們熱情且親切的照顧,也許我們做的事不足以換取需要的東西,但你們還是對畢業蜂有如親友一般的和藹與包容,謝謝你們!這次的旅途中,和夥伴們一起同甘共苦的感覺是最寶貴的,在此我也要向畢業蜂們說聲謝謝!一起扶持、一起歡笑、一起完成,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就有的默契,在荒野裡我們不但為地球盡了一份心力,也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  

【活動已結束】五二呷米認購活動

2015-11-06

夢想力量大,吃飯守棲地;52甲米,哇愛呷米!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保育工作-104年五二呷米認購活動 人與自然共存的理想需要你用吃飯來支持 吃出風光水土一期一會的滋味 撐出里山三生的夢土 一方風土一方人 這美好滋養了萬物也餵飽你我的身心 這是你的田 我們的溼地 也是牠的家 夢想力量大 吃飯守棲地 52甲米 哇愛呷米   米是什麼滋味? 是家的滋味、是這方島嶼的滋味,也是我們荒野保護協會關心生態、守護棲地的夢想的滋味。這美好的滋味,邀請你一起來分享。 你相信吃米可以守護溼地嗎? 荒野在宜蘭五十二甲溼地進行調查,發現當地生態豐富,也看見當自然棲地與農地重疊時,荒野毅然決定承租部分田地,以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契作守護,找到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平衡點,期許將來能影響其他農民改變,讓土地更健康。 五二呷米的故事   分享給朋友   【五十二甲溼地保育工作簡介】 生態 生活 生產 環境監測、外來種控制、水域清淤。 土堤維護,停止水泥化。 增加水域植物多樣性、鷸鴴科水鳥棲地營造。 協助社區發展人文、生態旅遊。 保存傳統事物「鴨母船」「傳統割稻」「老街文化」等。 推廣稻米友善耕作。 建立「五二呷米」品牌,取「我愛吃米」之意,鼓勵多吃米護農田。 建立銷售平台與管道,協助有善耕作之農民。 【延伸閱讀】 五十二甲溼地保育工作Blog 五十二甲溼地-友善農耕FB粉絲專頁 【聯絡人】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二結路486號 電話:(03)964-1059 分會秘書黃振福 Email:sowil@wilderness.tw    【米況簡介】 品名:白米、糙米 品種:台梗11號、台農秈22號 產地:台灣宜蘭五十二甲、馬賽 期作別:104年第一期稻作,7月初收割 農務方式:無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 品質規格:等外(無機器篩選分級) 包裝規格:2公斤真空包裝 賞味期限:碾製包裝後一年(真空冷藏狀態)   【認購方式】 各分會現場購買:每包2公斤真空包裝=280元 荒野網站訂購宅配到家,含運費。 小箱:6公斤 (2公斤裝x 3包)   900元 中箱:12公斤(2公斤裝x 6包)  1800元 大箱:20公斤(2公斤裝x 10包) 2800元 【寄送安排】 為確保新鮮,將依完成繳費之順序處理, 寄出時發mail通知。   【繳費方式】 親至荒野各分會繳費。 網路認購時即時線上刷卡 網路ATM 五二呷米訂購單:傳真至(02)2307-2538 郵局劃撥,帳號:18724292,帳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劃撥後線上登記 ★請於認購後一週內完成繳費,未於一週內繳費,系統會自動取消。 ★信用卡繳費銀行確認時間約需一週。   五二呷米的故事   分享給朋友

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  環境教育工作坊

2015-11-02

你知道除了鱟,金門還有一個聞名全球的活化石「文昌魚」嗎?這種似魚非魚的文昌魚在對岸的廈門已成為國家級第二級保護魚類。 這種多年前老金門及廈門人餐桌不可或缺的文昌魚已經面臨重大生存危機。文昌魚的消失是誰造成的?文昌魚的消失對我們有影響嗎?有人說「今日文昌魚,明日人類」真的這麼嚴重嗎? 現在全球都深刻體認到海洋資源的急速枯竭,文昌魚的遭遇只是其中一樁,更多海洋生物面臨各種來自人類的威脅。聽過太平洋中途島信天翁的故事嗎?知道海洋中充滿的人類製造的垃圾嗎?海洋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海洋中充斥著超出你想像的巨量塑膠垃圾,蔚藍海水已經漸漸變成灰暗的塑膠微粒濃湯,這一切如果不改變,人類的未來將是令人擔憂的。 我們能改變這樣的未來嗎?要怎麼做才能讓大海變回原來的藍色、讓海洋恢復生機呢?荒野保護協會與金門水產試驗所希望藉由「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工作坊,用實際的觀察,有趣的故事及生態遊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海洋環境議題,理解人類目前生活模式與海洋環境的關聯。知道如果每個人願意改變現在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就可能可以轉變海洋生物目前可悲的遭遇,並進一步保護我們生存的藍色地球,當然也就保障了人類永續的未來。 眾志成藍,缺你不可!請跟我們一起創造藍色未來! 註:為了讓推廣遍及金門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 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  環境教育工作坊 指導單位:金門縣水產試驗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 : 2015年11月16日~11月27日 ※以申請單位時間而定,但主辦單位有調整之權利 課程時間 : 2小時 參加對象:金門地區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考慮活動品質請以班級為申請單位, 最多30位同學。 活動費用:免費(由荒野講師提供講師與上課所需之教材、道具)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      ※感謝大家踴躍申請,本活動已額滿! 聯絡方式:02-23071568分機23 施小姐 課程內容 第一單元:認識文昌魚 什麼是魚類 觀察文昌魚 文昌魚的前世今生 文昌魚棲地面臨的破壞 文昌魚的消失與人類的關係 第二單元:海洋垃圾汙染 中途島信天翁的故事 人類垃圾汙染海洋問題 海洋垃圾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海洋保育就從個人垃圾減量與拒絕製造垃圾做起 文昌魚生存大危機「生態遊戲」

水蛙咯咯哮~守蛙人

2015-10-16

「水蛙咯咯哮~守蛙人」是荒野保護協會志工——陳柏州所記錄的環境生態紀錄片,裡面紀錄兩個守護青蛙的故事。影­片中的生態畫面得來不易,柏州特別授權給荒野保護協會作環境教育影片使用,一同透過生態影片瞭解臺灣兩棲類生態。

永續的在地守護力量—— 榮星生態水池守護志工啟航

2015-10-08

文/劉青英(公園生態化運動榮星推廣組組長,自然名:青鳥)、 劉姵彤(公園生態化運動榮星紀錄組組長,自然名:硨磲貝)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榮星花園公園為目前臺北市核心區極少數仍有螢火蟲飛舞的都會公園,放眼世界也是相當難得一見的生態環境。但近年因放生、棄養、外來種動植物入侵、傾倒廢棄物、嚴重陸化等因素,導致棲地惡化,生態多樣性銳減,原生螢火蟲族群面臨滅絕的危機。鑑此,2014 年底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與荒野攜手,結合荒野志工、在地社區與學校,進行長期的生態水池棲地改造與推廣教育。 自2015 年1 月24 日榮星工作假期正式開工至今,第一階段的棲地改造己完成,接下來將交棒給在地居民,守護力量才能永續。經過多時籌備,第一期榮星生態池守護志工培訓,在今年8 月29 日及9 月5 日於五常國小舉辦,此為荒野臺北分會首次深耕社區,凝聚在地力量的創舉,別具意義。 第一天有二十多位民眾報到,周邊六個里都有里民參與,行仁里陳德賢里長帶領數位里民參加,公園路燈管理處圓山所楊淑惠主任與同仁們也全程參與。報名民眾從七十多歲的阿公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上班族女性,有些是嫁到本地的外地人,有些則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論男女、年紀、行業背景,都願意不計回報地守護這片土地,實為公民參與的最佳典範。 兩天的培訓課程相當精采,第一天由資深推廣講師劉青英(自然名:青鳥)分享的臺灣自然生態之美揭開序幕,臺北分會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說明公園生態化運動的重要性。臺北分會副分會長卓昕辰(自然名:到手香)在榮星花園公園的百年黃槿樹下,訴說榮星公園的滄海桑田。重頭戲是螢火蟲專家——吳加雄博士,透過幽默淺顯方式講解螢火蟲的構造與習性。吳博士表示螢火蟲不只是生態品質指標,對榮星周邊居民更有文化傳承的意義。 第二天培訓,首先由溼地守護者荒野理事陳德鴻老師(自然名:小綿羊)解說生態水池改造的辛苦過程。棲地破壞只需短短時間,而卻得花上好幾倍的人力與時間才能重現生機。之後藉著角色扮演,演練遇到狀況時的回應方式,學員們賣力演出,展現出他們的使命感。下午是戶外課程,由資深棲地志工陳劭融(自然名:構樹)帶領學員穿著涉水衣進入榮星生態水池。首次站在浮島上感受上下浮動的感覺,令許多人大呼神奇。透過下池體驗,學員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並踴躍認領巡守的值班時段。 培訓結束後的第一個周末,守護志工們首次參加定期維護工作,跟荒野志工及報名民眾一起在大太陽下揮汗工作,雖然疲累,但每個人都充滿了笑容及成就感。工作人員觀察到透過工作體驗,民眾跟這片小而美的水域產生了緊密連結,像守護自己的小孩般的呵護這片得來不易的都會淨土。 經過了課程及水池工作的洗禮,守護志工隊從9 月14 日起開始巡守榮星水池。巡守時段從清晨七點到晚上八點,每次巡守一個小時,巡守重點在關注外來種蹤跡、是否有人丟棄、放生或不當餵食野生動物等。巡守過的守護志工表示,以前常常經過水池,但很少駐足停留,巡守時才發現原來水池裡外有這麼多的可愛生物,如忙著交配的蜻蜓與豆娘、飛舞的美麗蝴蝶、在巢裡育雛的紅冠水雞、害羞的白腹秧雞及亞成鳥在隱密的草地裡覓食、冬過境鳥紅尾伯勞、常見的鵲鴝、鷦鶯、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正盛開的特有種臺灣萍蓬草及珍貴的穗花棋盤腳等。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幾天的晚班巡守夥伴看到了閃亮的螢火蟲飛舞在隱密草叢中,而且在數天之內,數量從寥寥數隻到現在已經數不清,經過的民眾看到後也驚呼連連,沒想到在都會地區竟然能看到螢火蟲。 螢火蟲是水池生態的品質指標,螢光重現表示水池生態已趨近正常,更意味著過去九個月來集結近千人次的辛勞耕耘,有了最佳的回報。看著守護志工在群組裡分享巡守時的興奮與感動,讓長期駐守在此的工作團隊,得到滿滿的成就感及繼續投入的動力。 透過在地守護力量的發散,讓更多民眾關心周遭的自然環境,並加入守護的行列。透過一步一腳印的棲地營造,豐富多樣的生物將慢慢回到我們的生活空間。最終希望不僅是榮星花園,臺北市任一處公園小水域都能重溫夜晚賞螢的浪漫與樂趣!但這樣的理想仍需更多的人力及時間的耕耘,敬請支持並加入「你的公園我的家──公園生態化」的運動。   延伸閱讀:「台北市自然生態公園」粉絲頁

守護都市自然棲地—— 一場溫柔革命,「公園生態化」運動

2015-10-08

文/張菁砡(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鯨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是古今人類追尋安身立命之道。 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全球超過50% 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而臺灣則高達80% 人口住在都市。人口大量的匯聚,衍生出種種環境問題,除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外,還製造出許多新議題,包含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居住在臺北盆地的都市人,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足物質便利生活,但也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我們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都市化水泥叢林無限擴張、人工植栽取代原生草木,自然棲地快速消失,對都市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影響甚鉅。 憂心於此現象的發展,2013 年荒野臺北分會成立之初,為此集結各群組志工,協力推動「公園生態化」運動,以「你的公園我的家」作為行動意識訴求,守護都市自然棲地,為同住在都市裡的其他生命發聲請命。公園生態化運動是一場溫柔革命,稱之為「運動」、「革命」,乃因此為挑戰個人價值觀、環境意識的長期革命之役。 「公園生態化」運動主張,身為生態系統的一環,人類應學習從生態的角度觀看、省思我們的生活對環境及對其他生命的影響。所有生命的存續,皆仰賴生態系統的健全與平穩。保留都市自然棲地完整,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為保存都市公園綠地不再消逝、守護自然棲地,臺北分會陸續進行公園生態評估、撰寫說帖及遊說、舉辦公聽會及說明會、帶領民眾用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公園及自然界的朋友,一窺以生態為本的生態設計。由荒野認養並守護十年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遂成生態設計與維護的最佳典範,也盼望有更多綠地公園能像富陽公園般,保有豐富的自然棲地。 因此,臺北分會針對都市自然棲地保育,提出:「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主動保育、低度干擾」、「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公園分級分區管理」、「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公園串聯組成完整生態廊道」、「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等訴求,進行政策遊說與倡議。期望透過公園的分級分區管理,能讓都會區擁有一方自然萬物孕育生機的生態樂園。 歷經一年多的多方奔走,倡議推廣理念,連結社群夥伴合作,終於在2014 年底,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的支持下,在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水池展開棲地復育工作,得以實踐生態理念,公民參與的溫柔革命從此開始。為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藉榮星公園生態水池做為環境學習的對象,工作假期作為環境公民的實踐場所;以生態水池為基地,以公園地緣為基礎,邀請當地民眾參與公園生態水池的改造,提供臨近的學校師生、民眾,體驗參與式的環境學習。用雙手的力量修復棲地,用身心體悟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這是一場改變價值觀,提昇生態素養、改變環境意識的溫柔戰役,學習理解自然法則,學習從生態的角度覺察生活、觀看世界。 這場改變,也從民間認養改變為公、民合作機制,「合作」加深雙方想法、作法的互動、對話與理解;「合作」是雙方共同面對並合力解決困難、挑戰及問題;「合作」使雙方能產生互補與加乘之效。 此次與公燈處圓山所及行仁里里長合作推動榮星生態水池工作假期,以促進居民參與為首要任務。因此,每一個環節,皆在彼此的協調合作下進行。令人欣慰的是在荒野志工投入八個月後,於今年八月底完成首次榮星生態池在地巡守志工培訓,五常國中「小荒野社」也正式成軍參與,守護榮星的在地力量開始扎根、萌芽,日前巡守工作已正式展開,看著巡守志工歡喜的回報狀況與心得,十分令人振奮及感動,相信荒野志工的熱情已成功感召、感染、也傳承留在榮星了。藉此感謝接力參與的志工們,數個月來全力以赴參與這場革命戰役。但革命尚未成功,榮星只是個開始,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 「公園生態化」僅是從生活周邊公園開始的運動,以此作為自然教育的學習場域,未來將連結「生態學校」,再串連擴至「生態社區」,朝向「生態城市」為最終目標。這場都市的溫柔革命,重點不在於硬體設施的改變,而是人心、環境價值觀的轉變,惟有翻轉看待自然萬物的觀點,才能從工作、生活、生命裡做出改變。秉承徐仁修老師創會的理念:「只有從教育著手,才能擴大參與層面」。讓每個人在這裡快樂的修行,又去影響更多人,從改變生命的根源去愛人、愛土地,這是荒野能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在都市裡保護環境、關心自然,「公園生態化」運動提供一種選擇。終究是期盼朝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讓選擇居住在都市的人更健康、永續。 感謝所有曾經接力參與榮星之役的志工,受限版面,無法一一致謝 藉此感謝以下無役不與的榮星志工: 陳德鴻(小綿羊)、卓昕岑(到手香)、陳欩融(構樹)、劉青英(青鳥)、劉姵彤 (硨磲貝)、周佐于(海鸚鵡)、陳清彬(清冰)、謝雅婷(鱷魚)、劉碧鵑(杜鵑花)、吳佳靜(貓頭鷹)、張簡鳳蓮(穗花棋盤腳)、吳怡蒨(大葉桃花心木)、余雅倩(青苔)、黃宗慈(大海龜)、傅鴻鈞(大熊星座)、柳家瑞(長頸鹿)、張育萍(吉普)、廖文豪(Kiwi)、邱冠霖(烏桕)   延伸閱讀: 2015 城市生活、環境、生命-生態城市的實踐力論壇 探討發展符合城市生態的原則,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李迪華教授提出城市生態學的架構理念及翻轉城市的案例作法,臺灣大學─郭城孟教授分享大安森林公園跨領域連結的關懷行動帶來的契機,社團法人臺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陳瑞文先生講解創新之海綿道路的實踐;另外,更有長期關注和推動生態城市的各領域實踐者,結合議程展示安排、餐敘分享以及實踐力論壇操作討論。 活動日期:2015年10月17日( 六) 09:00-17: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國際會議廳(綜合館3樓)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2015-10-08

文/劉峻儒(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召集人,自然名:飛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2014 年2 月14 日晚上,一個和家人一起吃湯圓的元宵節、和男女朋友十指緊扣的西洋情人節,「氣候變遷小組」就在這麼特別的日子中,完成了說明會,正式成立這個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群組:「新」是指荒野最新成立的志工群組;「老」指的是我們要談論的亙古至今所產生的老問題;「小」是說我們是荒野規模最小的志工群組;「大」是我們要討論的是全球的大議題。 接觸氣候變遷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個超級龐大的議題,舉凡糧食、水資源、疾病、生態、棲地、能源、溫室氣體排放、海平面上升、氣候改變、防災救災、國際政策等都與之相關。在聽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分享、當知道氣候變遷的資訊之後,我能做什麼?如果荒野要做,我們要怎麼做?這個問題讓夥伴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凝聚共識,希望找出「知」而後可「行」的方案。 因此我們決定從「生活」的食、衣、住、行開始!讓氣候變遷不再遙不可及,不再無力可施。在夥伴們的分工下,「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再分為底下四個子小組,從不同面向進行各種推廣及議題參與。 延伸閱讀: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