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 環境教育工作坊
你知道除了鱟,金門還有一個聞名全球的活化石「文昌魚」嗎?這種似魚非魚的文昌魚在對岸的廈門已成為國家級第二級保護魚類。 這種多年前老金門及廈門人餐桌不可或缺的文昌魚已經面臨重大生存危機。文昌魚的消失是誰造成的?文昌魚的消失對我們有影響嗎?有人說「今日文昌魚,明日人類」真的這麼嚴重嗎? 現在全球都深刻體認到海洋資源的急速枯竭,文昌魚的遭遇只是其中一樁,更多海洋生物面臨各種來自人類的威脅。聽過太平洋中途島信天翁的故事嗎?知道海洋中充滿的人類製造的垃圾嗎?海洋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海洋中充斥著超出你想像的巨量塑膠垃圾,蔚藍海水已經漸漸變成灰暗的塑膠微粒濃湯,這一切如果不改變,人類的未來將是令人擔憂的。 我們能改變這樣的未來嗎?要怎麼做才能讓大海變回原來的藍色、讓海洋恢復生機呢?荒野保護協會與金門水產試驗所希望藉由「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工作坊,用實際的觀察,有趣的故事及生態遊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海洋環境議題,理解人類目前生活模式與海洋環境的關聯。知道如果每個人願意改變現在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就可能可以轉變海洋生物目前可悲的遭遇,並進一步保護我們生存的藍色地球,當然也就保障了人類永續的未來。 眾志成藍,缺你不可!請跟我們一起創造藍色未來! 註:為了讓推廣遍及金門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 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 環境教育工作坊 指導單位:金門縣水產試驗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 : 2015年11月16日~11月27日 ※以申請單位時間而定,但主辦單位有調整之權利 課程時間 : 2小時 參加對象:金門地區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考慮活動品質請以班級為申請單位, 最多30位同學。 活動費用:免費(由荒野講師提供講師與上課所需之教材、道具)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從似魚非魚的文昌魚談海洋汙染與保育 ※感謝大家踴躍申請,本活動已額滿! 聯絡方式:02-23071568分機23 施小姐 課程內容 第一單元:認識文昌魚 什麼是魚類 觀察文昌魚 文昌魚的前世今生 文昌魚棲地面臨的破壞 文昌魚的消失與人類的關係 第二單元:海洋垃圾汙染 中途島信天翁的故事 人類垃圾汙染海洋問題 海洋垃圾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海洋保育就從個人垃圾減量與拒絕製造垃圾做起 文昌魚生存大危機「生態遊戲」
水蛙咯咯哮~守蛙人
「水蛙咯咯哮~守蛙人」是荒野保護協會志工——陳柏州所記錄的環境生態紀錄片,裡面紀錄兩個守護青蛙的故事。影片中的生態畫面得來不易,柏州特別授權給荒野保護協會作環境教育影片使用,一同透過生態影片瞭解臺灣兩棲類生態。
永續的在地守護力量—— 榮星生態水池守護志工啟航
文/劉青英(公園生態化運動榮星推廣組組長,自然名:青鳥)、 劉姵彤(公園生態化運動榮星紀錄組組長,自然名:硨磲貝)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榮星花園公園為目前臺北市核心區極少數仍有螢火蟲飛舞的都會公園,放眼世界也是相當難得一見的生態環境。但近年因放生、棄養、外來種動植物入侵、傾倒廢棄物、嚴重陸化等因素,導致棲地惡化,生態多樣性銳減,原生螢火蟲族群面臨滅絕的危機。鑑此,2014 年底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與荒野攜手,結合荒野志工、在地社區與學校,進行長期的生態水池棲地改造與推廣教育。 自2015 年1 月24 日榮星工作假期正式開工至今,第一階段的棲地改造己完成,接下來將交棒給在地居民,守護力量才能永續。經過多時籌備,第一期榮星生態池守護志工培訓,在今年8 月29 日及9 月5 日於五常國小舉辦,此為荒野臺北分會首次深耕社區,凝聚在地力量的創舉,別具意義。 第一天有二十多位民眾報到,周邊六個里都有里民參與,行仁里陳德賢里長帶領數位里民參加,公園路燈管理處圓山所楊淑惠主任與同仁們也全程參與。報名民眾從七十多歲的阿公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上班族女性,有些是嫁到本地的外地人,有些則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不論男女、年紀、行業背景,都願意不計回報地守護這片土地,實為公民參與的最佳典範。 兩天的培訓課程相當精采,第一天由資深推廣講師劉青英(自然名:青鳥)分享的臺灣自然生態之美揭開序幕,臺北分會會長張菁砡(自然名:鯨魚)說明公園生態化運動的重要性。臺北分會副分會長卓昕辰(自然名:到手香)在榮星花園公園的百年黃槿樹下,訴說榮星公園的滄海桑田。重頭戲是螢火蟲專家——吳加雄博士,透過幽默淺顯方式講解螢火蟲的構造與習性。吳博士表示螢火蟲不只是生態品質指標,對榮星周邊居民更有文化傳承的意義。 第二天培訓,首先由溼地守護者荒野理事陳德鴻老師(自然名:小綿羊)解說生態水池改造的辛苦過程。棲地破壞只需短短時間,而卻得花上好幾倍的人力與時間才能重現生機。之後藉著角色扮演,演練遇到狀況時的回應方式,學員們賣力演出,展現出他們的使命感。下午是戶外課程,由資深棲地志工陳劭融(自然名:構樹)帶領學員穿著涉水衣進入榮星生態水池。首次站在浮島上感受上下浮動的感覺,令許多人大呼神奇。透過下池體驗,學員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並踴躍認領巡守的值班時段。 培訓結束後的第一個周末,守護志工們首次參加定期維護工作,跟荒野志工及報名民眾一起在大太陽下揮汗工作,雖然疲累,但每個人都充滿了笑容及成就感。工作人員觀察到透過工作體驗,民眾跟這片小而美的水域產生了緊密連結,像守護自己的小孩般的呵護這片得來不易的都會淨土。 經過了課程及水池工作的洗禮,守護志工隊從9 月14 日起開始巡守榮星水池。巡守時段從清晨七點到晚上八點,每次巡守一個小時,巡守重點在關注外來種蹤跡、是否有人丟棄、放生或不當餵食野生動物等。巡守過的守護志工表示,以前常常經過水池,但很少駐足停留,巡守時才發現原來水池裡外有這麼多的可愛生物,如忙著交配的蜻蜓與豆娘、飛舞的美麗蝴蝶、在巢裡育雛的紅冠水雞、害羞的白腹秧雞及亞成鳥在隱密的草地裡覓食、冬過境鳥紅尾伯勞、常見的鵲鴝、鷦鶯、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正盛開的特有種臺灣萍蓬草及珍貴的穗花棋盤腳等。更令人驚喜的是,這幾天的晚班巡守夥伴看到了閃亮的螢火蟲飛舞在隱密草叢中,而且在數天之內,數量從寥寥數隻到現在已經數不清,經過的民眾看到後也驚呼連連,沒想到在都會地區竟然能看到螢火蟲。 螢火蟲是水池生態的品質指標,螢光重現表示水池生態已趨近正常,更意味著過去九個月來集結近千人次的辛勞耕耘,有了最佳的回報。看著守護志工在群組裡分享巡守時的興奮與感動,讓長期駐守在此的工作團隊,得到滿滿的成就感及繼續投入的動力。 透過在地守護力量的發散,讓更多民眾關心周遭的自然環境,並加入守護的行列。透過一步一腳印的棲地營造,豐富多樣的生物將慢慢回到我們的生活空間。最終希望不僅是榮星花園,臺北市任一處公園小水域都能重溫夜晚賞螢的浪漫與樂趣!但這樣的理想仍需更多的人力及時間的耕耘,敬請支持並加入「你的公園我的家──公園生態化」的運動。 延伸閱讀:「台北市自然生態公園」粉絲頁
守護都市自然棲地—— 一場溫柔革命,「公園生態化」運動
文/張菁砡(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鯨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是古今人類追尋安身立命之道。 聯合國人口基金統計,全球超過50% 人口居住在都市地區,而臺灣則高達80% 人口住在都市。人口大量的匯聚,衍生出種種環境問題,除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外,還製造出許多新議題,包含溫室效應及生物多樣性等問題。居住在臺北盆地的都市人,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足物質便利生活,但也直接、間接地影響著我們賴以為生的生態系統。都市化水泥叢林無限擴張、人工植栽取代原生草木,自然棲地快速消失,對都市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影響甚鉅。 憂心於此現象的發展,2013 年荒野臺北分會成立之初,為此集結各群組志工,協力推動「公園生態化」運動,以「你的公園我的家」作為行動意識訴求,守護都市自然棲地,為同住在都市裡的其他生命發聲請命。公園生態化運動是一場溫柔革命,稱之為「運動」、「革命」,乃因此為挑戰個人價值觀、環境意識的長期革命之役。 「公園生態化」運動主張,身為生態系統的一環,人類應學習從生態的角度觀看、省思我們的生活對環境及對其他生命的影響。所有生命的存續,皆仰賴生態系統的健全與平穩。保留都市自然棲地完整,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為保存都市公園綠地不再消逝、守護自然棲地,臺北分會陸續進行公園生態評估、撰寫說帖及遊說、舉辦公聽會及說明會、帶領民眾用不一樣的角度認識公園及自然界的朋友,一窺以生態為本的生態設計。由荒野認養並守護十年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遂成生態設計與維護的最佳典範,也盼望有更多綠地公園能像富陽公園般,保有豐富的自然棲地。 因此,臺北分會針對都市自然棲地保育,提出:「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主動保育、低度干擾」、「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公園分級分區管理」、「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移除入侵種,維護生物多樣性」、「公園串聯組成完整生態廊道」、「訂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等訴求,進行政策遊說與倡議。期望透過公園的分級分區管理,能讓都會區擁有一方自然萬物孕育生機的生態樂園。 歷經一年多的多方奔走,倡議推廣理念,連結社群夥伴合作,終於在2014 年底,在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的支持下,在榮星花園公園生態水池展開棲地復育工作,得以實踐生態理念,公民參與的溫柔革命從此開始。為維護城市生物多樣性,藉榮星公園生態水池做為環境學習的對象,工作假期作為環境公民的實踐場所;以生態水池為基地,以公園地緣為基礎,邀請當地民眾參與公園生態水池的改造,提供臨近的學校師生、民眾,體驗參與式的環境學習。用雙手的力量修復棲地,用身心體悟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這是一場改變價值觀,提昇生態素養、改變環境意識的溫柔戰役,學習理解自然法則,學習從生態的角度覺察生活、觀看世界。 這場改變,也從民間認養改變為公、民合作機制,「合作」加深雙方想法、作法的互動、對話與理解;「合作」是雙方共同面對並合力解決困難、挑戰及問題;「合作」使雙方能產生互補與加乘之效。 此次與公燈處圓山所及行仁里里長合作推動榮星生態水池工作假期,以促進居民參與為首要任務。因此,每一個環節,皆在彼此的協調合作下進行。令人欣慰的是在荒野志工投入八個月後,於今年八月底完成首次榮星生態池在地巡守志工培訓,五常國中「小荒野社」也正式成軍參與,守護榮星的在地力量開始扎根、萌芽,日前巡守工作已正式展開,看著巡守志工歡喜的回報狀況與心得,十分令人振奮及感動,相信荒野志工的熱情已成功感召、感染、也傳承留在榮星了。藉此感謝接力參與的志工們,數個月來全力以赴參與這場革命戰役。但革命尚未成功,榮星只是個開始,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 「公園生態化」僅是從生活周邊公園開始的運動,以此作為自然教育的學習場域,未來將連結「生態學校」,再串連擴至「生態社區」,朝向「生態城市」為最終目標。這場都市的溫柔革命,重點不在於硬體設施的改變,而是人心、環境價值觀的轉變,惟有翻轉看待自然萬物的觀點,才能從工作、生活、生命裡做出改變。秉承徐仁修老師創會的理念:「只有從教育著手,才能擴大參與層面」。讓每個人在這裡快樂的修行,又去影響更多人,從改變生命的根源去愛人、愛土地,這是荒野能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在都市裡保護環境、關心自然,「公園生態化」運動提供一種選擇。終究是期盼朝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讓選擇居住在都市的人更健康、永續。 感謝所有曾經接力參與榮星之役的志工,受限版面,無法一一致謝 藉此感謝以下無役不與的榮星志工: 陳德鴻(小綿羊)、卓昕岑(到手香)、陳欩融(構樹)、劉青英(青鳥)、劉姵彤 (硨磲貝)、周佐于(海鸚鵡)、陳清彬(清冰)、謝雅婷(鱷魚)、劉碧鵑(杜鵑花)、吳佳靜(貓頭鷹)、張簡鳳蓮(穗花棋盤腳)、吳怡蒨(大葉桃花心木)、余雅倩(青苔)、黃宗慈(大海龜)、傅鴻鈞(大熊星座)、柳家瑞(長頸鹿)、張育萍(吉普)、廖文豪(Kiwi)、邱冠霖(烏桕) 延伸閱讀: 2015 城市生活、環境、生命-生態城市的實踐力論壇 探討發展符合城市生態的原則,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李迪華教授提出城市生態學的架構理念及翻轉城市的案例作法,臺灣大學─郭城孟教授分享大安森林公園跨領域連結的關懷行動帶來的契機,社團法人臺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陳瑞文先生講解創新之海綿道路的實踐;另外,更有長期關注和推動生態城市的各領域實踐者,結合議程展示安排、餐敘分享以及實踐力論壇操作討論。 活動日期:2015年10月17日( 六) 09:00-17: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國際會議廳(綜合館3樓)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文/劉峻儒(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召集人,自然名:飛魚)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2014 年2 月14 日晚上,一個和家人一起吃湯圓的元宵節、和男女朋友十指緊扣的西洋情人節,「氣候變遷小組」就在這麼特別的日子中,完成了說明會,正式成立這個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群組:「新」是指荒野最新成立的志工群組;「老」指的是我們要談論的亙古至今所產生的老問題;「小」是說我們是荒野規模最小的志工群組;「大」是我們要討論的是全球的大議題。 接觸氣候變遷之後,你會發現這是個超級龐大的議題,舉凡糧食、水資源、疾病、生態、棲地、能源、溫室氣體排放、海平面上升、氣候改變、防災救災、國際政策等都與之相關。在聽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分享、當知道氣候變遷的資訊之後,我能做什麼?如果荒野要做,我們要怎麼做?這個問題讓夥伴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凝聚共識,希望找出「知」而後可「行」的方案。 因此我們決定從「生活」的食、衣、住、行開始!讓氣候變遷不再遙不可及,不再無力可施。在夥伴們的分工下,「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再分為底下四個子小組,從不同面向進行各種推廣及議題參與。 延伸閱讀: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 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文/林子淵(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召集人,自然名:白鯨)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已經成為顯學,逐漸受到各界重視,荒野在相關議題的立場與觀點也不斷受到關注。然而長期以來,荒野著重在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對於能源這個敏感議題,充分展現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樣態,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與認知。 能源議題小組的成員除了是荒野志工群組夥伴之外,同時本身也有文字工作者、能源實務工作者、生態心理與身心靈療癒師、身體能量工作者、再生能源研究者、學校教師、自由業工作者等身分,彼此從不同面向來探討能源論點。現今臺灣NGO團體和政府國營事業對於能源議題,多以經濟面、發展面或是能源戰略安全面向作為立論基礎,但對於以棲地守護和環境教育為宗旨的荒野,我們期待透過更多元的討論,在眾多數據和艱澀的數理戰場中、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試著找出可接受的共識來代表荒野論述。 對此,我們有機會將規劃荒野內部公民參與討論模式,讓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都能有表達的機會,而不至於落入只有專家才能表述的菁英治理,畢竟能源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關心能源議題的權利。如此找出彼此可接受的關鍵論點,能避免對內在爭議問題上造成衝突,同時也能透過最多數的共識,作為對外的論述觀點。 小小而珍貴的寶島臺灣,未來的能源型態走向,對全球氣候變遷及棲地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才是值得多加討論的方向,也是我們對於未來能源使用型態以及生活方式的願景。 反璞歸真、務實儉約的感性生活型態,不以便利的電能為唯一選項之能源使用方式,約略是荒野夥伴未來願景的最大公約數。也許許多團體和人們會嘲笑這份理想,但是這不正是荒野夥伴凝聚在一起的最初感動?將來透過內部溝通,如果還是保持著這份願景作為共識,那麼未來就可以勇敢說出,這就是荒野人的能源論述。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的使命,就在於完成凝聚這份最初的感動,雖千萬人吾往矣。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文/林欣怡(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網路宣傳組召集人,自然名:海星)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近年因為人類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險峻,已經不再是暖化這麼簡單了。每個國家都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我們也能親身感受到極冷、極熱、暴雨、乾旱、超級大颱風、地震頻繁等比過往強烈的氣候狀況。氣候變遷不是遠在天邊的新聞事件,而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重要生活的一部分。 在氣候變遷小組成立之後,為了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危機,小組除了規劃實體的推廣活動及工作坊之外,夥伴們也構思如何讓沒有時間參與實體推廣活動的人,也能有機會了解氣候變遷和我們的關係?因此臉書粉絲專頁「氣候ING」應運而生。我們期待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推廣方式,挑選、蒐集貼近大家日常生活相關的氣候變遷資訊,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出去,希望能讓這個關係到地球所有生物生存環境的重大議題,受到更多人的注意、影響另一個網路族群。 氣候變遷議題是地球上每個一人不分年紀、不論職業、不管社群的人們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氣候ING」的目標是與普羅大眾互動,因此小至食衣住行、人際關係、天氣改變、健康資訊,大至企業影響、都市規劃、能源問題、國家政策、國際組織決議,只要與氣候變遷相關的活動、研習、書籍、影片都是我們希望跟民眾分享的資訊。 粉絲團短期目標是舉辦線上活動與網友互動,產生更多對話之外,不希望帶有太直接的環保色彩,而是引發民眾與各社群的共同關注,甚至加入討論,激盪出更多改善環境的想法,進而把氣候變遷的概念深植更多人的心中。 「氣候ING」粉絲頁是氣候變遷小組線上蹲點的網路推廣計畫,由六至七位夥伴共同經營操作,雖然我們沒有太多經驗,還在學習,但我們試著用不同角度、讓無法實際來參與各項活動的夥伴,也能有機會透過遠距、網路的力量來服務學習。環境教育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只要開始了就無法停歇,因為我們想看見改變的可能。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 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文/吳惠容(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組長,自然名:白海豚)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氣候變遷已經是全球各國的共同認知與難題,對人類的影響日益普遍,目前南臺灣蔓延的登革熱即與全球暖化造成疫區北移密切相關。即便如此,氣候變遷作為一個環境議題,似乎沉重到難以負荷,除了大國領袖們在國際會議上斤斤計較排碳額度外,普羅大眾好像只能做個埋首沙堆的駝鳥,無法也無處施力。 為此,氣候變遷小組透過多次討論,希望「氣候變遷」不只是讓民眾「知道」,更要讓民眾也能有所「行動」。從2014 年2 月至4 月荒野第一次全國大規模「民眾對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認知」調查結論中發現,在「民眾能做到有助於調適氣候變遷與棲地守護之行動」選項中,有61.1% 民眾願意以「支持友善農業,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減少食物里程」、40.7% 民眾願意以「支持里山倡議的概念,選用友善土地農作方式的農產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在14 個選項中,分別排名第二及第七名,我們大膽歸納出:「透過食物與用餐習慣,讓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並致力於改善氣候變遷,進而向周圍擴展影響力」是民眾最容易也最願意付出行動的結論。據此,秉持著「動手才能感動」的信念,我們規劃「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作為推廣模式,並鎖定家庭中飲食的主導者為推廣對象。 在志工培訓期間討論、模擬、演練,結訓後再以更宏觀可行的角度進行教案編修,終於在2015 年7 月26 日,在近三十位民眾熱烈的參與、討論、分享中順利進行第一次工作坊實際操作,並獲得正面迴響。六小時的工作坊的單元分別是: 地球篇:極端氣候帶來的糧食危機 以演講介紹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及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 棲地篇:減碳、降溫、調節,生物多樣性的友善耕作 以影片導讀、「我的開心農場」,實例探討耕作方式與食物、環境生態的關係。 實踐篇:從餐桌吃出更好的未來 享受自家美味午餐的同時,討論食物里程及其影響。 家庭篇:建立好吃又友善環境的用餐概念,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改變氣候變化 探討聰明挑食材、智慧節能烹調。 「我是總鋪師」國宴菜單分組設計。 城市、個人篇:隔熱、節能、自主綠景、城市中的自主可食天堂 從綠屋頂實作探討美麗又永續的城市,建立在地生產與消費的飲食觀。 教育推廣組正致力於教案執行流程標準化,希望以每年推廣5至8場次工作坊為目標,帶領民眾從餐桌上認識氣候變遷,在飲食中實踐節能減碳,更希望擴及餐飲業者與農政食安單位,讓我們一起從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調適組」
都市行道樹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調適組」
文/王祥恒(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氣候調適組組長)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近三十年來,全球平均表面氣溫逐年升高已經是科學數據上不可忽視的事實(右圖),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逐年增加(下圖)已經被多數大氣科學領域的科學家認同是導致地表溫度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依照目前的趨勢推估,若我們依照現況不做任何改變,在2100年地表平均溫度將比現在增加近4˚C、平均海平面上升近1 公尺(IPCC WG1 AR5)。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逐漸上升的因素包括森林過度砍伐、石化燃料開採、石化產品浮濫使用等。 根據內政部2012 年統計,臺灣的都市人口比例占八成,對都市人而言,行道樹是最常、最容易接觸到的植物,不僅美化了市容、提供遮蔭,也提供人們放鬆精神壓力、遊憩休閒的空間。除此之外,行道樹亦是都市中許多鳥類、爬蟲類、昆蟲等動物們的重要棲地,因為樹木提供安全遮蔽空間,花和果也是蜜蜂、蝴蝶的蜜源、動物們的食物來源。若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都市的行道樹具有減碳功能,樹木行光合作用時,會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之轉化為葡萄糖,成為樹木細胞活動的能量來源,並使樹木成長,樹木不同於草本植物的是,樹木會形成木質部,具有碳儲存的功能,此功能在汽機車大量聚集的都市更顯重要。除此之外,大量綠蔭可調節都市微氣候、減緩熱島效應,完善的植穴、綠地是調適強降雨的重要功能。因此,如果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行道樹活得健康,不僅對人們身心靈有益,亦提供都市動物一個家,同時也能減少地表直接受陽光曝曬和幫助捕捉二氧化碳。 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裡的氣候調適組,希望透過對樹木的基本調查與持續關心,讓民眾了解都市的樹木,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極具重要性。建立都市樹木基本資料和健康度的資料庫,未來可以提供任何可能的資料應用和分析,藉此呈現樹木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的貢獻度,其實遠大於想像。 樹木調查與推廣,是人與生物自然互動的一環,是走出門外就可以進行的一項自然體驗。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其實跟氣候變遷議題的距離很近,多多關心我們生活周遭的樹木,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購物習慣、交通方式、飲食習慣等,就可以盡一己之力幫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任何有興趣的人皆可以加入樹木調查的行列,在推廣與調查的過程中,也期盼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跟我們周遭的行道樹更加親近、愛護、了解。 其實氣候變遷的議題真的離我們沒有那麼遙遠! 延伸閱讀: 從節能減碳跨入生活中的氣候變遷—— 又新、又舊、又小、又大的氣候變遷工作小組 能源議題人人能談——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氣候ING 暴風雨前不寧靜 氣候變遷粉絲團成立 在餐桌上吃出美好未來——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在做什麼?
雙春濱海親海小旅行和慈濟回收站
文、圖/林千佑(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泥壺蜂,自然名:獨角仙) 七月二十九日,媽媽、哥哥和我去參加親海小旅行的活動。走在沙灘時,我看見許多人都脫下鞋子去玩水了,我心裡想,既然都來到這裡了,那就應該盡情的去玩吧!我們玩了許多遊戲,例如:挖水道、用沙子把腳埋起來和做一個水坑讓水流進來。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挖地道,大家同心協力用雙手挖出一條10 公尺長的水道,我們是不是很厲害呀!這次親海小旅行,不但可以玩水,還挖了一條10 公尺的水道,真是一舉兩得呀! 雖然海水看起來很清澈,但沙灘上卻堆積了很多垃圾,還有一些死掉的魚和螃蟹。這次看見海灘上有那麼多垃圾,有塑膠袋、寶麗龍、寶特瓶、瓶蓋、廢棄的竹架子和一些塑膠微粒。海灘這麼多垃圾,代表海洋生病了!我們可以讓海洋恢復原狀嗎?當然可以!這讓我回想到上週去慈濟環保回收站,讓我學到垃圾分類的方法是「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如果生活中做好分類和回收,海洋就不會生病,海洋就會變成一望無際又漂亮的海洋! 當然我在生活中也有做到環保這個動作,從很小的時候,我出門就會背著我的水壺喔!這樣就可以少用寶特瓶。還有,我也很少喝飲料,這樣可以減少使用吸管和塑膠杯。 文、圖/林千地(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草原鹿,自然名:非洲象) 我最近看一部海洋影片《深夜之後》,是說一群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努力做海洋永續,其中「無毒蝦養殖業者」讓魚跟人一樣吃乳酸菌,魚自然而然就健康了。只要努力去研發,並保持一顆持續進步的心,就有機會可以成功!另一位是在安平漁市場賣魚的魚販,堅持不批發底拖網漁船的魚,因為底拖網漁船會破壞海底的生態,大小魚通抓,對魚販來說這就是海洋的永續。還有漁夫以一竿釣的捕魚方法,釣上來的魚只要新鮮足夠就可以了,新北市萬里漁民用漏斗形入口的蟹籠捕捉萬里蟹,讓小螃蟹可以游出來,做到海洋的永續。國賓大飯店的主廚建議大家飲食要均衡,同時能「選對魚,買對魚,吃對魚,就能年年有魚!」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到海洋永續,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用竹子來做復育軟絲的產房,復育人員說:「我們只要去親海、思海,就會去愛護這片海洋!」 要真正看見她美麗的身影就要去親近她 我在7月29日去雙春濱海親海小旅行,是由徒步環島走訪臺灣海岸線的達人段成龍叔叔(自然名:白楊樹)帶領我們走在雙春濱海的沙灘上,那無邊無際的大海讓我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刻去擁抱她!於是我脫下鞋子,用雙腳來親近海洋,許多小孩也紛紛脫下鞋子,形成了小孩走浪的神奇景象。期中有一位叔叔發現了一隻寄居蟹,我們全部圍過去看,叔叔說寄居蟹怕影子,但跟你混熟了,就不怕了,我們就一直觀察那隻寄居蟹。 我站的地方面對海洋,前面是軟沙加泥巴,其中有一條由小型垃圾,如塑膠碎片與貝殼圍出來來的線,也就是海岸線,而身後是乾沙與大型垃圾,如寶特瓶、保麗龍、廢棄蚵棚。其實這些廢棄的蚵棚可以重新回收並拆除竹子來做成藝術品,海灘堆積的垃圾與海洋顯得不太協調,而且當寄居蟹要換殼時,必須通過大型垃圾,並走在一條由小型垃圾與貝殼圍出來的路線。而海岸線上的塑膠碎片不會傷正在換殼時最軟弱的寄居蟹嗎?就如你的房間布滿了許多與你一樣高的玻璃一樣,請問你會舒服嗎?在海洋影片《海洋塑化劑》中拍攝,一群信天翁的死亡,是因為吃了許多塑膠碎片與其它垃圾。當我們在丟棄垃圾時,必須思考清楚是否會危害生態。 走著走著到了涼亭,我們小孩們全部衝去挖水道!螞蟻雖小、團結力量大,我們最後挖出了一條長10 公尺的水道。對許多人來說,記憶中就是那美麗的海洋與海灘,但我思念的不只是那些美麗的景象,還有如何讓她繼續更美麗。 如果要讓她變得更美麗,我們生活中可以如何做到具體的行動?生活中,我可以如何讓回收做得更好呢? 「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這是什麼口號呢?在慈濟回收站就有這樣的環保回收口號。瓶是玻璃瓶、寶特瓶;罐是鐵罐、鋁罐;紙是一般紙;電是電器用品;一是衣服;三是3C;五是五金;七是其他。慈濟回收站的師姐細心地按照分類做垃圾回收,其實我們只要有心去做這件為了地球為了大家好的事,螞蟻雖小、團結力量大,就可以讓「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或是「做好環保回收」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平時做好垃圾分類,我在生活中也能做些事來保護海洋。我們要做到海洋永續,海洋就會繼續美麗。一切都必須從源頭做起,而源頭就是「我們自己」。現在我外出時會自備水壺,出門吃飯時也會自備餐具,買東西時也自備環保袋,讓垃圾從源頭徹底減少。 讓我們一起去親近海洋,思念海洋,守護海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