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委員會 拓展荒野新風貌

2015-12-11

文/陳介緯(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 圖/陳介緯、余雅倩(臺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青苔) 研究發展委員會,聽起來是個比較偏學術導向的研究部門,說來確實如此。最近正在研擬的荒野志工基本法,就是由研究發展委員會來主導,也因此,本委員會是少數沒有經營志工的委員會。不過,這個狀態大約從2013 年起開始有了改變。研究發展委員會,開始從單純的「研究」,也跨足到「發展」,發展對協會未來有助益的新形態志工——「編採志工」及「育輔志工」。簡單說明如下: (一)編採志工 荒野志工相當特別,總是認為認真做事比較重要,相較之下,個人的榮譽一點都不重要,這對個人來說是美德,若以組織的立場,對荒野而言卻是無形的損失,損失了宣傳荒野的機會,也損失了吸引新會員加入與募集捐款的機會。 因此,歷年來的相關會議,總是建議協會要多多加強宣傳工作,然而,要志工改變性格開始大肆宣傳實在太困難,要秘書處增加宣傳人力,協會也無法負擔。可以想像的是,若沒有做出改變,這樣的問題會永遠存在。 在某一次會議,時任媒體宣傳部主任的夥伴鄔嘉綾與筆者談到這些問題時,決定開始做些事來改變現況。我們找了一些相熟的志工,一起辦理編採志工的培訓,決定讓這批志工來幫協會做紀錄,讓協會所做的事、令人感動的人,可以被記錄下來,讓認識或不認識荒野的夥伴,透過這些故事瞭解守護行動,進而招募更多會員,推動募款。 截自2015年11月為止,編採志工在臺北分會已辦理了三期培訓。年中,在新竹分會的協助下,辦理了一期全國訓,讓臺灣各地夥伴都有機會參與採訪工作。編採夥伴至今已經產出了58篇報導,收錄在「悅讀荒野」的部落格,成為荒野永遠的無形資產,感動了無數的人。 還記得荒野廣為流傳的七顆包子的故事嗎?有個人吃了第一家店的一顆包子,不覺得飽,繼續吃第二家的包子,直到吃到第七家終於覺得飽了,便認為第七家店的包子比較容易飽。我們當然知道並不是第七顆包子讓他吃飽,若沒有前六顆包子,第七顆是一點用都沒有。荒野也是如此,所有志工用各種方法宣揚荒野的理念,一場解說、一場推廣演講,都是一顆包子,雖然不知道被我們服務的民眾何時會吃飽,但是總不放棄餵民眾吃包子的機會。 現在, 荒野的網路包子店成立了。為了讓這些文章的影響力更大,編採志工成了一個Facebook 粉絲專頁「悅讀荒野」,固定於每週一及四,各刊登一篇報導,讓編採志工的紀錄可以擴散出去。編採志工拼命做包子,當然也希望更多人收到包子,每一個粉絲,都會被餵養一輩子的包子,他也會因為吃到這些包子,想親自到包子店來看看。在此也邀請荒野的朋友們,一起到閱讀荒野粉絲團來按讚,更要邀請您的朋友們一起來按讚,只要一個動作,您的朋友就會有吃不完的包子。 (二)育輔志工 荒野多元的志工群組培訓各具特色,也深受各界肯定,但有時較缺乏跨群組共同需要的培訓課程及串連,以幹部所需要的課程為例,可能就需要領導、溝通、召開會議等課程,這些課程卻不是各志工群組所能提供。育輔志工的成軍,就是期待能夠補足這些缺口,用辦理相關課程,來協助志工成長進修、幫助協會組織發展完善。 育輔志工培訓的目標有兩大重點,第一、是強化志工的企劃能力,讓志工有能力籌辦符合協會需要的課程。第二、是養成志工擁有擔任輔導員的能力,讓志工有足夠的敏感度與輔導能力,貼近受訓學員的需要,協助受訓學員達到培訓的目標。 可惜的是,研究發展委員會的人力不多,資源多挹注在編採志工的經營,使得育輔志工的貢獻度相當有限。自成軍以來,僅辦理過一些軟性的短天期課程,如「志工的人際溝通」、「自我探索與志工生涯」等課程,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能量著力於此。 無論是研擬「志工基本法」,或者編採志工及育輔志工的經營,研究發展委員會都是希望幫助荒野更有能量往前走。「志工基本法」的訂定,可以讓荒野志工的經營管理制度化,讓組織的發展更加順暢。「育輔志工」提供荒野更多所需要的培訓、輔助人才的養成。「編採志工」協助荒野留下更多紀錄,並讓荒野及志工的奉獻被更多人知道,增強荒野的社會影響力。 或許我們很貪心,一下子想做太多事,但是我們認為這些事都值得早點做,如果你也認同,請支持我們。你可以來擔任志工,也可以報名育輔志工辦理的課程,可以邀請朋友到「悅讀荒野」按讚,也可以常常從「悅讀荒野」分享編採志工辛苦採訪的文章。一點小小的幫助,即可讓我們有機會走得更快、更遠。  

這些日子 荒野教我的事

2015-12-11

文、圖/游鎮陽(荒野新竹分會實習生,自然名:赤尾) 荒野,是個令人嚮往及興奮的領域,這裡有美麗、壯闊、迷人,也有現實、殘酷和血腥。身為一個會呼吸、會進食的人,這裡是我們原始的故鄉;而我的歸來,是因緣際會的實習,開啟了故鄉之門,回到荒野感受生活的一切。 短短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從初入分會教室、到認識各位荒野人、跑棲地調查、帶領志工執行活動、夾雜一些不足掛齒的基礎解說、生態觀察的數據分析等,一步一步、循序漸進。荒野對我很親切,不只是秘書和荒野夥伴的照顧,甚至是荒野本身,像是接待我一樣,不停展現他最優美且真實的姿態,許多珍貴的畫面都讓我親眼目睹。 棲地=家 棲地,對特定物種來說,是符合某些條件能讓牠們生存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說,一朵花、一坑水、一顆石頭,可能都是微不足道,是否曾經想過,那就是某個牠的家。 大山背,荒野新竹細心呵護的棲地,鄉公所非預期性的告知要施做水泥溝渠的工程,讓新竹分會夥伴嚇了一大跳,分會長月梅老師帶領著夥伴擋下了此工程,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用雙手,一沙一石,細心堆砌,不知道磨破了幾雙手套,終於完成的兩百公尺長的生態工法砌石溝渠。我們在這裡開了一條路,甚至做了三面光的河道「整治」。人為了交通方便,已經毀了許多生命的住所。這一次,我們負起責任,尊重生命,還給牠們一個友善的生存環境。 生命=美 生命,一隻螞蟻是生命,一隻藍鯨也是生命,你、我,也是生命。荒野新竹在多年以前,發現了大山背的馬路上出現一兩百具「屍體」,許許多多生命消失,牠們是梭德氏赤蛙家族。在此之後,有了「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活動不單只是保護青蛙,而是藉由這個機緣,讓孩子與大人們,親眼見證生命的嬌弱,及生命的美麗。眾人見到被車子輾過的蛙屍而感到傷心,牠再也不能活潑跳躍,也意識到一個生命的消失。孩子們大聲地說著:「那我們要保護青蛙!」雖然,有些孩子們並不太清楚什麼是食物鏈、什麼是生態系,但他們知道,不被車子壓到的梭德氏赤蛙,才能展現生命,這是最直接的感受及意識,相信未來的他們會懂得尊重生命,對自己、對環境負責任。 很感謝所有參與的同伴,今年保護了超過兩千隻梭德爸媽,讓生命能繼續延續;更感動的是報名前來的家長及小朋友,那份主動關懷及尊重生命的心,擁有健康的身心和大自然,將會是你們最好的報答。 動與靜,發現驚奇 參與荒野新竹的活動,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能夠平靜自己的身心,在荒野之中,唯獨保持身心的平靜,聆聽、觀察、感受,才能發現更多自然之美及傳遞的訊息。只有在身心平靜時,聽見畫眉歌聲的優美、大冠鷲長嘯幽遠,看見鶺鴒安然在溪邊洗澡跳躍;只有在身心平靜時,樹葉葉脈上精密偽裝的幼蟲會被你瞧見,樹幹上的玩一二三木頭人的攀木蜥蜴能被你發現,小花小草上的蜜蜂蝴蝶會慢慢親近。你會驚覺,大自然的一切都舞動起來,無與倫比的戲劇將呈現眼前。 大自然對我很好,常常讓蛇們跑出來接待我,我的自然名也因為跟赤尾特別有緣而來。牠們總是擺好姿勢等我慢下快門,蛇類優美的曲線無與倫比,精美的鱗片和精緻的斑紋,是大自然美麗的作品。在觀察之中,意外的讓我觀察到殘酷血腥的一面,蛙類是蛇的食物,十月繁殖季來臨時,大山背是梭德氏赤蛙群聚之地,也意味是蛇類覓食之處,在一次觀察之中,目睹了石縫中的赤尾,一次、一次、又一次,三次攻擊,幾分鐘之後,一個生命成為另一個生命的養分,畫面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存一份心,出一份力 這句話一直是我對環境的中心思想。生活之中,某些小動作、某些選擇,往往是影響全世界環境的關鍵。塑膠垃圾,是海龜、海豚和鯨魚的生存威脅;洗髮沐浴產品,是熱帶雨林的敵人。我們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有義務去了解並去選擇一個負責任的生活、負責任的消費、負責任的人生。 行動吧,各位! 荒野,是個能輕易親近的團體,有和藹可愛的講師,有活潑可愛的秘書,有同樣好奇的同學,我們的生活之中,不只有汲汲營營追求榮華富貴,也不只是忙忙碌碌追尋夢想。稍停一下,關心自己的生活;稍停一下,紓解肩上的壓力;稍停一下,保養自己的身心;稍停一下,會有更豐富且滿足的人生。

玩在荒野 樂在生活

2015-12-11

文、圖/莊政霖(荒野臺南親子團一團現任小蟻團導引員,自然名:小毛驢) 初見荒野 回想一年多前加入荒野親子團最初的說明會,還記得走進分會的那一刻,立即感受到荒野的簡單與樸實。分會藏身在巷弄中不大的空間,低調的三角窗沒有碩大的招牌。當我走上二樓時,教室裡擠滿了人潮,一群夥伴等待說明會的開始,令我非常驚訝!那時我還不太瞭解荒野是什麼?心想加入親子團群組,可能就是陪孩子玩吧,在現場看到夥伴們填起了報名表,我也跟著報名看看。從一開始的初選到後面的面談,心中不免OS:「哇!這是什麼團體啊,不就是繳錢辦事嗎?怎麼會這麼『厚工』?初選完,還要口試及面試!」心裡充滿了問號。說明會上,臺南親子團一團小蟻團團長孫揚州(自然名:梅花鹿),不因即將當爸爸而緊張,依然老神在在為大夥做簡報,結束後才到醫院照顧老婆,也因為這樣對荒野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團體似乎滿有趣!」 荒野通知單 「荒野是什麼?」這個問題存在好幾個月,直到有一天老婆(蔡孟芳,自然名:大公雞)突然告訴我:「荒野來電通知說被選上了,要不要加入?還押了一個期限,若未在此前回覆則取消資格。」這張對荒野「通」通都一「知」半解的「單」如期來了,收到通知單時,認真地和大公雞討論是否要加入這個神祕團體。最後決定的關鍵,是那份期望能陪孩子在大自然裡度過快樂童年的初心。現在回想起這份通知單,雖然不太起眼,但卻讓我們全家踏入了荒野,因為對荒野的好奇而加入。想不到這並非是張讓孩子們可以入團的通知單,更是一張大自然送來提醒我們的通知單,喚起我心中早已被遺忘的童心、對大自然的回憶。這份通知單,來的正是時候,它開啟了一扇讓我們全家走入荒野的窗,送給我們一份美好回憶。 荒野玩什麼 臺南分會分會長洪秀燕(自然名:黑琵)向夥伴們說明:「如果要認識荒野,可以從參加荒野的志工訓來開始認識。」因此,我到分會繳交會費時,就順道報名了志工培訓。第一次的志工訓中,推廣講師黃建榮(自然名:劍龍)在活動開始時先安排破冰遊戲,很快地小組中的成員就熱絡起來。接下來的培訓中,講師們介紹了荒野各群組,這時我才瞭解原來每個群組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做不同的環境守護任務。 第一次的解說我們來到巴克禮公園,以前只覺得這兒是一個普通公園,但經過定觀解說員欖仁樹的介紹後,突然有了奇蹟般的發現。原來這些花、樹都有他們獨一無二的歷史故事與作用,也認識了定點觀察是要瞭解棲地中四季和環境的變化。經過這次的定觀,我對巴克禮公園有了不同的詮釋,它是多麼地有生命力,短短一小段路也能玩上四、五個小時依然意猶未盡。第二次的解說則是來到了諸羅樹蛙的棲地三嵌店,找到了繪本《雨怪的婚禮》裡那棵有著奇妙故事的墨西哥合歡,在樹下感慨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呀。志工訓中,認識了荒野不同群組裡各式各樣的達人,夥伴們在他們的帶領之下進入荒野,瞭解荒野豐富有趣的事物! 樂在生活 在家裡,我和太太秉持著孩子要遠離3C的原則,也因此有時會遇到不知道要讓孩子們玩什麼的窘境。但進入了親子團,學到了很多的寶貴經驗,開啟不一樣的視野,原來跟孩子們可以玩的面向如此廣泛。我們一起演生態劇、一起到戶外做自然觀察、一起分享在親子團的趣事、一起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認識了許多在荒野中的夥伴,孩子們每個月都迫不急待地想參加團集會。所有的種種讓我覺得當初決定加入荒野是個正確的決定,也讓我們家的生活中增添了更多樂趣。 在荒野裡有著一群良善的人們,他們樂於分享、喜愛自然。在這裡能吸收到滿滿的正面能量,做任何事都不會有負面批評,也沒有工作上遇到的紛紛擾擾,在這個團隊中感到非常舒服,在自然中玩得更開心,每回團集會最享受的就是聽見孩子們的笑聲。我們家的小公雞、Nemo魚及所有親子團的小蟻們,我們要一起玩下去!享受並珍惜荒野帶給我們生活中一切的美好!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棲地之石溝渠,搶救梭德氏赤蛙

2015-11-09

文/余雅倩(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青苔) 圖/余雅倩、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 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背,因地處偏僻,故保有豐富物種與自然的生態環境,新竹荒野的夥伴將此地做為長期關心與解說的定點。2008年10 月,荒野新竹的蛙調小組在大山背進行蛙種調查,發現在豐鄉瀑布附近,夜晚有為數眾多的青蛙穿越馬路前往油羅溪,而馬路上常有超過百隻以上遭路過車輛輾死的蛙屍。這些青蛙只有在繁殖期會從平常居住的森林中大規模遷徙至溪流交配,這條筆直的道路恰好阻斷了牠們前進的路線,車水馬龍的情況下常常造成這些美麗的小生命無辜犧牲。 此外,因山林開發,水泥化整治溪流,更讓當地特有的梭德氏赤蛙面臨生存危機。有感於此,2009 至2013 年間,為了保護繁殖季的梭德氏赤蛙,荒野新竹分會發出「護蛙召集令」,召募志工們每天晚上排班,到大山背幫青蛙過馬路,讓牠們得以安全到達溪流,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 然而2014 年底,荒野新竹分會長劉月梅老師發現,大山背護蛙棲地的山溝被流水侵蝕,為了避免山溝被水泥化,月梅老師於2015年3月起,號召志工用雙手進行水溝恢復的工作。接著一群聯電志工在今年4 月19 日響應世界地球日加入保護行動,清除路面及山溝垃圾、刷洗看板,進行護坡工作。6 月22 日一群關心生態廊道的議員及縣府人員,聚集在大山背現場討論著興建生態廊道的事,結論令人咋舌,他們決定將志工辛苦修護的山溝發包水泥化工程。 志工們緊急擬定公文並上呈阻擋,希望大山背的水溝可以用砌石方式進行修復,一則可使下方生長動物及植物根系仍能順利有水源供應,再則石頭空隙可以作為生物棲息空間,且微生物在石縫間可分解水中少量養分,達到自淨功能。所幸政府同意荒野以接近自然的方式修復,並希望可以趕在梭德氏赤蛙十月的繁衍季前完成砌石工程,讓青蛙順利從居住的山裡度到溪流中繁衍。 經過先前夥伴們的努力,鋪石作為山溝的基底,前幾天的豪雨,水泥化的部分被沖刷破壞,而砌石基底完好如初,顯示石頭的修補更為堅固與適合這樣的環境! 8 月26 日一早,五位志工齊心將被泥沙掩蓋的涵洞周圍用石頭補強,夥伴倍雅以機車代步,一趟又一趟的運送石頭。雖然當天參與的志工為數不多,卻有目標的完成涵洞與一段山溝補強。施作期間蝴蝶在身旁翩翩飛舞,似乎在為大家打氣,瀑布與溪流聲也不歇息,就像是綿延不絕的生命之歌。 這裡是許許多多生物的家,美麗的環境,因為有這麼多樣的物種棲息,更為難得珍貴,希望有更多人關心和守護牠們的家!   2015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棲地之砌石溝渠保育計畫 開山闢路、攔水造壩、挖礦造房,人類享用了地球上最多的資源,我們正享受著人們稱之為「便利」的甜美果實,然而便利是「隨便利用」嗎?我們開了一條路,並沒有考慮原本生長在此的生物;隨後,我們造了路燈,依然沒考慮過原生動植物;接著,我們又蓋了一條水溝,一樣沒考慮過其他生物,甚至用單向思考自以為是地將河川都「整治」了。所作所為都以人本身為出發,未曾考慮過其他生物的生存。這就是現在人們所謂的「便利」。 一沙一石,完成了200 公尺的「責任」,我們不再因方便而犧牲其他生命的權利,我們對大地負責,存一份心,盡一份力,為梭德氏赤蛙建立一條能安全回到溪流的路。 砌石時間 簡單機械挖除水泥塊:2015/8/12 ~ 8/14 人工砌石山溝底部及兩側:2015/8/17 ~ 10/7 砌石距離 200 公尺 砌石人力 共動用198 人次志工參與 砌石使用 石頭總數 中石7 台卡車、5 分石2 台卡車、0.8 分石1 台卡車 (每台卡車約5 米方石) 砌石紀事 砌石工程的石頭材料有四種,依照體積區分:最大的像保齡球、次之約略20 公分大小、再次之約5 公分大小、最小的是0.5~1 公分左右的粗砂。 砌石就如同蓋房子一樣必須先打底,將大石塊鋪設在水溝底部,平均每塊石頭都要嘗試10 多次才能找到最佳角度相互卡住。 石頭和石頭間的縫隙及基底層,都得用中型的卵石塞緊、敲實。最後,再用小石頭將所有的縫隙填平。 所有的工程,從溪溝到兩側邊坡,一步一步穩紮穩打,一石一粒純手工打造一條安全的路。 了解更多: 2015 大山背梭德氏赤蛙棲地之砌石溝渠保育計畫捐款辦法 〈幫大山背梭德氏赤蛙過馬路〉

油羅田老屋的故事

2015-11-09

文、圖/許天麟(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海茄苳) 2013年初因縣府農業處的邀請,荒野新竹於大山背租地復耕,農耕生活有時會遇到大農忙,需要一整天或連續幾天在田裡工作,此時中午需要地方可以休息,熱天工作容易流汗,需要沖個澡,開始考慮在田裡搭個簡單的工寮,後來大山背田被地主收回。2014 年農耕團隊到油羅租地繼續耕作,夥伴們開始於村裡詢問租屋的可能。 2014 年於田邊發現一棟屋頂已經塌掉的老磚房,經鄰居查訪,屋主朱先生居住臺北,透過社區耆老取得屋主連絡方式,探詢修護使用的可能性,朱先生瞭解荒野是公益社團後,願意提供部分金額,由荒野委請工程包商修護,修護後並提供荒野使用五年。 經延請工程包商估價,總會評估簽約等,於2015 年6 月24 日正式動工修護。盡量保持原有格式,中間客廳兼做餐廳及夥伴聚會分享交流使用,右邊原廚房隔出兩間衛浴,其餘空間仍當廚房使用,原有三個房間,左邊保留一半當工具室。為了降低修繕費用,除主結構外,內部設施盡量由志工施作。 2015 年9 月中旬老屋大致完工,但工作團隊仍發覺屋外屋內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地方。下雨排水不良,導致屋內潮濕,於是大家又動手挖排水溝,準備砌石溝,也準備做雨水回收系統等等,期待這裡成為一個夥伴築夢的地方。 2015 年8 月24 日砂勞越荒野保護協會八人來新竹參訪,午餐由夥伴設計料理,主食為油羅白飯,配菜則盡量選自家栽種加工食材,如筍乾(西湖貴樹彩娥種及曬乾)、鴨蛋(智光家養的而且吃油羅田的福壽螺)、地瓜葉(油羅田自產)等。用說著故事的料理,溫暖夥伴們的腸胃。

淨灘?「驚嘆」?——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

2015-11-09

文/吳依璇(滔滔Ocean Says 編輯,荒野臺北分會海洋二期志工肄業) 圖/荒野保護協會、維基百科 2014年臺灣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國際淨灘行動)成果統計海洋廢棄物前五名分別是紙袋塑膠袋、吸管、瓶蓋、玻璃飲料瓶和免洗餐具(註1)。先假設淨灘時志工們隨機取樣的前提下,在海洋廢棄物中數量最多的五項物品分別是菸蒂、食物包裝紙、瓶蓋、吸管和飲料瓶,當中大部分物品都是屬於塑膠類(註2),而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什麼事情? 塑膠垃圾從哪來?從何處去? 塑膠類的垃圾數量遠超過於其它材質類,而偏偏塑膠又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被消滅,因為目前除了燒毀它,也似乎觀察不到其它可以讓塑膠在自然界迅速消失的方法,所以我們的確可以認定在自然界裡塑膠是相當難被分解的,頂多變成很細小的塑膠碎片。要是這種幾乎萬古不滅的塑膠廢棄物隨著水流載浮載沉,偶爾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和塑膠們一起攤在沙灘上,這樣一浪接一浪,新塑膠和老塑膠一起攤在沙灘上。舊的塑膠不去,新的塑膠仍舊被沖上岸來。這樣看下來,海灘上的塑膠廢棄物的確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就更別想像還在海上漂的塑膠廢棄物了。這些塑膠廢棄物到底是從哪裡來?數量還可以多到堆在海灘上?想想一天的生活中,從裝早餐的塑膠袋、中午的衛生筷套、下午的手搖飲料吸管、晚上的水果袋,甚至是三個月要換一次的牙刷,或是半年換一次的跑鞋等,製造塑膠廢棄物的速度大概和忘記事情的速度差不多了。事情忘記就過了,但是塑膠廢棄物丟進垃圾桶以後,又到哪去了呢? 按照環境保護署的規定,目前大家在丟垃圾之前需要先將廢棄物分為資源、廚餘及垃圾三大類,再分別交由清潔隊回收或清除。資源回收以後,就交給回收商處理,政府政策也有規定補貼回收處理商,以鼓勵大家做回收再利用。然而不能回收的垃圾,在越來越難找到掩埋垃圾的場地之後,漸漸以焚化垃圾為主,垃圾焚化率大概占待處理的垃圾量約95%,但是經過焚化後剩下的一些殘渣,還是需要送進掩埋場掩埋(註3)。這段垃圾的生命旅程看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那為什麼海灘上仍然有這麼多到驚人的垃圾呢?有些垃圾是來自在海上航行的貨櫃船掉落的貨櫃,每年估計超過10,000 個貨櫃會掉落入海裡,通常掉落的原因是受到風暴的影響。如果是一櫃40呎的貨櫃,大約可以裝載26,000 公斤的貨物,大概是10,000 隻鞋子或是一百萬塊樂高積木(註4);有些垃圾掩埋場可能長年未定期維護,部分垃圾就隨著風吹雨打漂進海裡;海灘上的一些廢棄物也是可以猜測到來源可能是遊客來到海灘遊玩遺留下來的,或著是漁民釣客遺留的廢棄漁具,甚至也有些其它地方漂來的垃圾(註5)。這些垃圾留在海灘上或著是漂在海裡,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塑膠帶來哪些危害? 在8 月上旬時,Facebook 上瘋傳一部海龜緊急救助的影片,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海龜專家克莉斯汀.菲珍納(Christine Figgener)在收集海龜交配數據時,注意到這隻體重35 公斤的雄海龜鼻子裡好像有異物。後來,菲珍納與同事用鉗子將這個物體拔出了幾公分,並且取樣後,發現這個皺巴巴、咖啡色的物體是一根塑膠吸管(註6)。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珊瑚,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的研究員Mia Hoogenboom 與她的同仁, 針對石珊瑚(Scleractinian coral ,又稱腦珊瑚)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她們將塑膠盒削成薄片,倒入飼養珊瑚的水槽中,觀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珊瑚靠過濾海水取食,但有些研究指出,有些珊瑚能分辨出特定種類的浮游動物,並避免食用他們。那珊瑚也分辨得出來塑膠是不能吃的嗎?令人難過的是,珊瑚並不能分辨。被吸收的塑膠微粒被珊瑚的腸腔系膜組織所包裹,代表這些塑膠可能影響著珊瑚吸收其他營養物質的能力,進而影響健康(註7)。這些傷心的故事代表受到塑膠危害的生物越來越廣泛,很有可能人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塑膠的影響。既然塑膠的壞處這麼多,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充滿塑膠? 為什麼要製造塑膠? 「因為塑膠便宜、好做、免人工啊!」,「塑膠是這樣子,只要做好一套模具,根本不用人工,讓機器去射出成型就好了。」,筆者訪問在塑膠製造業打滾二十年以上的業者,想請教為什麼製造業者這麼喜歡將塑膠當作商品的原料。 而關於現在塑膠用品氾濫,連帶塑膠廢棄物隨之增加,製造業者們也會想利用回收製成的塑膠原料。這些回收的塑膠原料價格較低,可以製成類似棧板、塑膠袋等製品。然而回收料並非完美,相較於正料,回收料製作出來的製品會比較脆弱,也不容易拿捏製造過程的相關參數。業者也表示,工廠怎麼製作產品都是遵照客戶的要求,除非是客戶的發想沒辦法達成才會討論要怎麼修改,客戶如果希望製作成本降低,則會偏向採用回收過後的原料。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要減少塑膠製品,也許可以從消費者向製造者施壓要求使用回收的塑膠原料、要求政府修改法條和限制自己少用一次性塑膠產品開始做起。 我們有什麼能做的? 目前有許多回收塑膠再利用的成功例子,像是廠商與漁港漁會業者合作,回收舊漁網或是破掉的漁網精織過後變成衣服,將回收再利用的利潤提高,這樣漁民們就不會丟掉漁網,也減少海洋生物被幽靈漁網困住而受傷;2014 世界盃當中,共有10 個國家的足球隊員穿著臺灣製造出的環保塑料球衣的球衣,國際足總估計,今年世界盃產生的利潤,將超過4 百億美元,其中服裝業是主要的受惠者。臺灣每年必須消耗高達45億個寶特瓶,製造出的環保塑料球衣不但比棉質布料更輕薄吸汗,且更為環保(註8)。 在政策方面,環保署於在2002 年起限制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等一次性產品;2006 年起推動公部門及學校的餐廳內禁止提供各類材質免洗餐具,改用可重複使用之餐具;2008 年起推動觀光旅館免洗餐具減量;2010 年公告「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及速食店等業者,應提供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之優惠或折扣(註9)。 其實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沒有想像中那麼痛苦,只要想一想這些塑膠製品到底帶給生物們多少傷害,裡面的化學物質到底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加上現在環保用品做得越來越漂亮,很快的就會習慣塑膠減量的日子。綜合以上現象,雖然可能沒辦法在短短幾個日子裡看到顯著改變,但總算是有朝著減塑的大方向前進,只是「減了塑,然後呢」? 多想兩分鐘以後 塑膠製造業者曾表示,當石油很貴的時候,廠商都會做塑膠回收,但是現在石油很便宜,連帶的塑膠也很便宜,所以現在的廠商就不會想做塑膠回收。經濟因素也會影響到環保議題的討論方向。如此,環保問題的解決方法勢必需要考慮填飽肚子等經濟現實面,究竟我們要怎麼兼顧環保與經濟呢?商人們都會希望自己的好商品可以賣得很好,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很喜歡他的商品。某位環保用品的製造商困擾著銷售量持續低迷,業者一直想辦法降低售價,因為業者認為目前販售量沒辦法提高,主要是因為售價過於高昂,造成消費者缺乏興趣購買。如果業者真的想到辦法不斷降低成本,直到售價調整到和塑膠製品一樣便宜的話,那人們會不會像現今塑膠製品一般用完就扔掉了呢?話又說回來,海灘上滿是塑膠廢棄物究竟是塑膠的錯還是人們的錯?我們現在這麼努力減少塑膠,但是其他材質製品的製造過程會比塑膠來得更環保嗎?其他材質製品回收過後會比塑膠容易處理嗎?即使將塑膠更換成目前看起來似乎比較環保的材質,會不會只是個販售噱頭?回過頭來看看「環保產品」的製造到廢棄的過程會不會反而對環境的影響還更巨大? 這些問題也許可以期許製造業者除了降低成本外,也可以同時考量到產品的生命週期,產品被製造出來以後被消費者使用,到了須淘汰的時候要怎麼回收再利用,將這些資源可以不斷地再使用,這些想法都是需要發展技術才能逐步解決。通常產品使用之後的問題對消費者來說不太容易想像得到,製造業則是客戶沒要求就省時省力地忽略了。為了促使製造業者逐步考量到產品的生命週期問題,多想兩分鐘,你可以選擇購買比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的物品。 為什麼我們要減塑?環保的意義? 塑膠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世界,恐怕對全人類來說這些改變都是始料未及的。只是,我們目前對於地球所知甚少,不僅對於同居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們不是很瞭解,生物與生物之間的交互關係仍帶有許多謎團,因此人類濫用塑膠的行為對於地球或是生物造成的影響更是無法估計。我們沒有辦法確定在人類不斷改變現今環境的情況下,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景象,若人類仍持續地為所欲為,是否會使地球上的生物組成有大幅度的變動?甚至是自食惡果?我們現在能做的僅是盡力減少人類影響,尋找與地球上的生物們共存的方法。 註1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海邊什麼垃圾最多? 註2 Ocean Conservancy: 2015 Ocean Trash Index 註3 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一般廢棄物管理清除管制 註4 Janice Podsada, Lost Sea Cargo: Beach Bounty or Junk? 註5 胡介申,荒野快報第279 期,我們為誰而撿?為何而撿?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與荒野淨灘 註6 國家地理雜誌,吸管怎麼會跑進海龜鼻子裡?? 註7 滔滔OceanSays,什麼!珊瑚也會吃塑膠? 註8 ETtoday 東森新聞雲,MIT「環保球衣」稱霸球場!法媒:台灣贏了世界盃冠軍 註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一般廢棄物管理減量政策

清海小旅行

2015-11-09

文、圖/段成龍(荒野保護協會臺南分會志工,自然名:白楊樹) 感恩!年度的國際淨灘行動在9 月中靠大家充分的準備與相互支援中完成,主動報名的企業夥伴可能是首度或是多次參與淨灘,但是絕大多數是首次參與荒野臺南的國際淨灘行動——清海小旅行。當天早上六點,志工陸續在安平觀夕平台集合,現場海洋組將印有大翅鯨的海報佈置為「海廢哪裡來哪裡去」的意象圖;交管組預先規劃海廢集中區以利環保局回收;秤重紀錄組忙著標示尋定位置;海廢創意組同時模擬意象的展現,顯示志工的細心與熱誠,當然,事前的淨灘教育與繁瑣的行政準備工作也是無名的幕後英雄。 楊慧珍(自然名:藍默蝶)和我呢?在感佩綠水組長魏伶珍(自然名:銀葉樹)勇敢接下今年淨灘活動總召後,決定接受她的力邀一同完成這場別具意義的帶領,由淨灘行動源起、方法、來由等方向進行分享,並實地瞭解塑膠微粒與人為製造的廢棄物,在世界五大洋流的作用下已經嚴重污染故鄉的海岸線。透過志工與親子團小鹿們的現地引導,民眾與企業夥伴深刻體會到人造廢棄物可能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傷害了海洋生物與自己,尤其是塑膠與保麗龍污染。 我們要如何幫助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們呢?除了開始從自身作起,實行環保綠生活,自備杯帕筷袋碗等環保餐具。淨灘行動不只是海廢撿拾,更重要的是進行垃圾分類與紀錄統整,以及能回過頭來檢視源頭的管理與減量。多年的淨灘行動與成果統計所促成的改變,今年似乎有些眉目,臺北市跟進臺南市商家禁用保麗龍杯,隨後環保署公佈2016 年將考慮全面禁用。而在國外,美國加州要求商家不准提供一次性塑膠包裝袋;紐約市禁用一次性泡沫塑膠包裝盒;中國吉林省也在測試五年後禁用塑膠購物袋。 淨灘活動後的反思回饋,現場參與夥伴有感而發分享今日心得,道出現今臺灣海岸線的現況,甚至自發性地主動發揮創意,苦思共擬解決之道,實屬難能可貴啊! 最後在海廢意象展現階段,志工范明哲(自然名:老貓)、閻芸慧(自然名:光蠟樹)以女兒的親身照顧體驗,決定以6 月26 日在梧棲擱淺可能因為誤食垃圾袋而死亡的短肢領航鯨小梧子作為意象,以紀念與表達人為廢棄物已經嚴重影響海中生物的生存。今天,國際淨灘行動雖然短暫結束,希望保護環境的觀念能在心中深植一顆種子,未來轉化為行動,互相尊重,愛自己也愛牠們。

炫蜂親子團中三團畢業旅行遊記

2015-11-09

文、圖/劉可觀(荒野臺中親子團三團炫蜂團,自然名:吉娃娃) 今年7月11 日星期六,炫蜂團團長陳蕙雅(自然名:米格魯)為了讓我們這些即將升上奔鹿團的小蜂,除了留下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學習規畫活動與照顧自己的技能,因此邀集導引員和我們畢業蜂(註1)組成了首次的「中三炫畢業蜂旅行」,到南投澀水社區體驗「以工代宿」。一大早,我們帶著興奮的心情出發,到達目的地就開始進行社區打掃工作,打算用「以工代宿」的方式,來換取蘇阿姨民宿的住宿房間。 第一站,我們先幫在地的植物專家孫爺爺量橡膠樹的樹圍,並仔細地做紀錄,我因為測量時太認真而未注意到蚊蟲出沒,整腳被叮得滿紅豆包。接著,我們來到草莓園幫忙接枝幼苗。返鄉務農的農夫蘇阿姨和古叔叔指導我們先把土壤泡水,再和炭土混合,裝入小杯子,最後再從母株伸長出來的幼苗接起來,用看的感覺很輕鬆,做起來卻是滿頭大汗,手臂痠痛不已,不但整天都彎著腰,眼睛還得敏銳的察看,以後吃草莓時我會先感謝種草莓的農夫。 到了晚上,蘇阿姨和古叔叔為了獎勵我們的辛苦,在民宿教我們自己揉麵團、烤餅皮,製作窯烤pizza,大家興奮不已地做了很多塊披薩,吃不完的披薩到最後跟隔壁燒烤晚餐的大學生交換烤肉,真是一舉兩得。 隔天,是眾所期待的重頭戲——騎日月潭自行車道。這是我第一次騎環潭公路,這條自行車道以玄光寺為起點,經環潭一號隧道到明潭出水口,長度約4公里,是專門為鐵馬族設計規劃的自行車道。這段沿著月潭南岸蜿蜓穿梭的小徑,沿途生態、林像豐富而有變化,景色宜人。雖然天氣非常炎熱,艷陽高照,令我滿頭大汗,卻不減我對騎鐵馬的熱忱。正當我優閒地騎著單車漫遊時,沒想到有一位愛睏的畢業蜂夥伴,一時不注意而摔車,頭上因而腫了個包,看得我觸目驚心、魂飛魄散,所以我要提醒大家騎單車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這次的畢業蜂旅行,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出遊的辛苦,原來單獨旅行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事先必須有詳盡的規劃,我很感謝和我一同出遊的夥伴,如果沒有大家的互助合作,沒有事前的規劃聯繫,沒有導引員的陪伴,大家不可能玩得如此盡興,這讓我聯想到千人糕(註2)的故事,感謝所有為我們默默付出的人。 註1 炫蜂團設計為國小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孩子(稱之小蜂)參加,五年級的小蜂稱為畢業蜂,他們即將從炫蜂團畢業進入奔鹿團。 註2 小明生日那天,請了很多同學到家裡來慶祝生日,林媽媽說:「你們好乖喔!等會兒,我請大家吃千人糕!」大家聽了都睜大眼睛說:「千人糕,那有多大啊?」,林媽媽終於端出蛋糕,林媽媽看了大家的表情,於是笑著說:「這個蛋糕雖小,但是,它是由農夫整地種麥子,工人製造機器,作麵粉的工人幫忙把麥子磨成麵粉,還有人養雞才會有雞蛋,再將一些需要的材料混合才能作成蛋糕,這許多的工作,不知道要用多少的人工和時間去做,恐怕加起來還不只一千個人呢!」  

畢業蜂旅行

2015-11-09

文、圖/吳亞門(荒野臺中親子團三團炫蜂團,自然名:楓葉) 參加中三炫蜂團第二年的我,今年是成蜂了。團長陳蕙雅(自然名:米格魯)、副團長劉盟潭(自然名:榴槤)、導引員陳美鈴(自然名:蝴蝶蘭)及陳秋坤(自然名:阿薩姆),為了要讓我們在炫蜂團有個美好的回憶,特別舉辦了一個畢業蜂旅行的活動,所有的行程是我們11 位畢業蜂一起討論規劃。從今年5 月起開始組織群組,任務分配為住宿組、餐飲組、行動組、整合組,大家分工合作,到7 月成行,對大夥來說是個非常特別的經驗。 在這兩天一夜的活動裡,提供我們以工換宿的民宿主人是葉奶奶;教導我們做橡樹調查的是孫爺爺;草莓農場主人是小蘇和小古,以下我將一一介紹這次旅行中令我難以忘懷的事情。 DAY 1 植物解說和橡樹調查 在橡樹調查中,藉由孫爺爺深入、有趣的講解,讓我獲益良多。從一路上植物講解到橡樹調查都讓我們印象深刻。其中像是金斗櫟的介紹,透過觀察我們知道它的背部有褐色絨毛,樹幹可以用來建築、造船和做家俱。而在橡樹調查時,畢業蜂們分成了四組,分別是測量組、目測組、紀錄組和安全組,一起測量五棵橡樹,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測量組要從地上量1.3 米的高度,量出樹圍,才知道胸高直徑呢!到了這一關,因為我們對1.3 米的長度不熟悉,每個人都感到一個頭兩個大。對於第一次測量橡樹,我覺得十分有趣,我發現與其被動依賴政府和林務局來做調查,不如由自己挺身而出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因為若我們定期的紀錄,並交給林務局,有助於林務局關心到橡樹生長的情況。像這樣深入調查、探索大自然,讓我有了更多收穫。 以工換宿 民宿主人葉奶奶分配給我們洗廁所、掃地、除雜草和打掃民宿房間的工作,來換取住宿的費用,我負責掃地及除雜草的工作,過程當中,葉奶奶和導引員們一直教導我們掃地、除雜草的方式,及以工代宿、同工同酬的道理。葉奶奶描述,外國人非常盛行以工代宿,曾經他去外國看到當地有人以工代宿,做到晚上十點,隔天早上四點就起床開始工作。這次的接待,是葉奶奶的第一次嘗試以工代宿,對她而言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呢!在這裏我學到除雜草,若沒有連根拔起雜草會繼續生長,如同沒有完成工作一樣,所以做事要老老實實,欲速則不達。 草莓農場 這次到草莓農場的任務是幫農場主人小蘇、小古種植草莓苗,做法是將泡水的土和炭土混合,再裝入小杯子裡,起初一人說要裝兩百杯土,覺得有點困難,但之後大家討論用分工的方式,有人拿杯子,有人裝土,有人檢查並整理土,最後再一起幫草莓苗接枝,才能事半功倍; 種草莓苗的過程中我發現大自然的力量非常強大,只要將草莓母株的幼苗固定在土裡,就能生長,真是與以往不同的體驗啊! 窯烤PIZZA 晚上,小蘇、小古為了要獎勵我們,答應要以種草莓苗換取晚餐,同工同酬,製作窯烤PIZZA !從揉麵團、製作餅皮、放食材到窯烤,都是我們手工做出來的,我認為做PIZZA 餅皮厚度的拿捏最重要,若餅皮太厚口感就像咬麵粉一般,餅皮太薄烤起來容易燒焦,要做到恰當真是不容易。正當大家已經感到飽足時,看到隔壁有大學生們在烤肉,就趕緊將我們的PIZZA 和他們交換,並趁機向他們介紹荒野是一個愛護自然的團體,希望他們能夠和我們一起守護地球,珍惜我們的土地。 DAY 2 日月潭騎腳踏車 這次畢業蜂的重頭戲,就是從日月潭遊客服務中心騎到月牙灣,歷經4 小時的路程,是考驗畢業蜂們情感的時刻。沿途雲靄青山映入眼簾,碧藍又波光瀲灧的湖水映襯,同伴們的笑聲,劃破了湖水的寧靜,徐徐的風迎面而來,在城市中享受不到的快意,使我心情舒暢。途中,那彼此扶持,團結合作,追風的感覺最令大家情緒激盪了!有位夥伴因比較不會騎腳踏車,所以大家就輪流陪伴,起初覺得陪伴是件很無聊的事情,但後來他越騎越上手,我們快,他就追我們;我們慢,他就很輕鬆,非常有趣,雖然需要停下來等他,但我們還是玩得很盡興。一路上彼此照料,同伴們互相加油打氣,一起抵達終點,完成這趟畢業蜂旅行的任務,是我這趟旅行中最大的感動。 旅行感言 這次的旅行中我認為之所以可以那麼美滿,是因為大家都能團結合作。在炫蜂團的點點滴滴都很值得我們去省思,和同伴們互相加油,英文裡有一句片語:「Give someone a hand.」就是說當你看到他人需要扶持時,就給他一隻手,拉他起來。我想我們這次學習到最多的就是這個了。 我要感謝四位導引員,葉奶奶,孫爺爺,和小蘇、小古,感謝你們熱情且親切的照顧,也許我們做的事不足以換取需要的東西,但你們還是對畢業蜂有如親友一般的和藹與包容,謝謝你們!這次的旅途中,和夥伴們一起同甘共苦的感覺是最寶貴的,在此我也要向畢業蜂們說聲謝謝!一起扶持、一起歡笑、一起完成,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就有的默契,在荒野裡我們不但為地球盡了一份心力,也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  

【活動已結束】五二呷米認購活動

2015-11-06

夢想力量大,吃飯守棲地;52甲米,哇愛呷米!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保育工作-104年五二呷米認購活動 人與自然共存的理想需要你用吃飯來支持 吃出風光水土一期一會的滋味 撐出里山三生的夢土 一方風土一方人 這美好滋養了萬物也餵飽你我的身心 這是你的田 我們的溼地 也是牠的家 夢想力量大 吃飯守棲地 52甲米 哇愛呷米   米是什麼滋味? 是家的滋味、是這方島嶼的滋味,也是我們荒野保護協會關心生態、守護棲地的夢想的滋味。這美好的滋味,邀請你一起來分享。 你相信吃米可以守護溼地嗎? 荒野在宜蘭五十二甲溼地進行調查,發現當地生態豐富,也看見當自然棲地與農地重疊時,荒野毅然決定承租部分田地,以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契作守護,找到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平衡點,期許將來能影響其他農民改變,讓土地更健康。 五二呷米的故事   分享給朋友   【五十二甲溼地保育工作簡介】 生態 生活 生產 環境監測、外來種控制、水域清淤。 土堤維護,停止水泥化。 增加水域植物多樣性、鷸鴴科水鳥棲地營造。 協助社區發展人文、生態旅遊。 保存傳統事物「鴨母船」「傳統割稻」「老街文化」等。 推廣稻米友善耕作。 建立「五二呷米」品牌,取「我愛吃米」之意,鼓勵多吃米護農田。 建立銷售平台與管道,協助有善耕作之農民。 【延伸閱讀】 五十二甲溼地保育工作Blog 五十二甲溼地-友善農耕FB粉絲專頁 【聯絡人】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二結路486號 電話:(03)964-1059 分會秘書黃振福 Email:sowil@wilderness.tw    【米況簡介】 品名:白米、糙米 品種:台梗11號、台農秈22號 產地:台灣宜蘭五十二甲、馬賽 期作別:104年第一期稻作,7月初收割 農務方式:無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 品質規格:等外(無機器篩選分級) 包裝規格:2公斤真空包裝 賞味期限:碾製包裝後一年(真空冷藏狀態)   【認購方式】 各分會現場購買:每包2公斤真空包裝=280元 荒野網站訂購宅配到家,含運費。 小箱:6公斤 (2公斤裝x 3包)   900元 中箱:12公斤(2公斤裝x 6包)  1800元 大箱:20公斤(2公斤裝x 10包) 2800元 【寄送安排】 為確保新鮮,將依完成繳費之順序處理, 寄出時發mail通知。   【繳費方式】 親至荒野各分會繳費。 網路認購時即時線上刷卡 網路ATM 五二呷米訂購單:傳真至(02)2307-2538 郵局劃撥,帳號:18724292,帳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劃撥後線上登記 ★請於認購後一週內完成繳費,未於一週內繳費,系統會自動取消。 ★信用卡繳費銀行確認時間約需一週。   五二呷米的故事   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