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主婦愛海洋 著手九孔池復育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陳映伶原本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因為喜歡看到美麗、乾淨的大海,義無反顧投入保護海洋的行列,發起「給我一口九孔池」海洋生態復育計畫,透過承租東北角海岸的九孔池,來復育珊瑚及近海海洋生物,盼讓海洋新生命能在人為保護的九孔池中安全成長,「將原本的人為破壞再還給自然」。 由帝亞吉歐台灣分公司主辦的第11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昨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有13位夢想得主,總計將頒發出1千萬元獎金,幫助有夢想者圓夢。陳映伶為本屆生態保育類得主之一,取得約百萬元夢想起步金,將用於「給我一口九孔池」計畫。 陳映伶原本從事公關業,為了陪伴小孩成長轉為全職媽媽,個性靜不下來的她,9年前偶然接觸到荒野保護協會的海洋志工課程,意外開啟了生態保育之路。 因緣際會下,陳映伶有機會到一口已廢棄10年的九孔池浮潛觀察,她赫然發現,一口沒人理的九孔池,竟可以長出那麼多珊瑚礁及豐富的熱帶魚種,讓她有了在九孔池內復育的靈感,「過去沒有人想過」,與許多海洋專家討論後,大家也都認為計畫可行,「給我一口九孔池」海洋復育計畫正式成形。 陳映伶說,珊瑚近年在全球暖化、人為破壞的影響下數量越來越少,覆蓋率不到30年前的一半,目前復育多半在海岸,容易受浪擊等外在因素干擾,九孔池是天然環境經人工建造而成,保留部份天然條件又受保護,預估復育可更容易且快速,為了目前她已承租到一口九孔池,正在整理池中淤泥,預估7月可將珊瑚種下。 公益類得主陳立超,偶然因工作需要接觸到3D列印,對這種「能將腦中構想輕易產出的科技」深深著迷,轉換跑道成立公司,致力於3D列印應用於兒童教育推廣,因太太工作緣故,有了以3D列印製作盲生教具的構想。 陳立超說,盲生多靠點字讀書,但有些圖像概念很難以點字表達,一般生用的教具也不見得適用,他想將書上的東西做成實體,幫助盲生學習;目前團隊先和台中惠明學校師生合作,之後將擴大到台中及台北啟明學校,已設計出海底板塊、量角器等10多種教具,之後計畫為視障生建立3D教具資料庫,將教具檔案分享到全世界,「只要公司沒倒,就會繼續做!」

彩色海龜出沒小琉球 用海廢藝術宣導保育觀念
報導媒體:中廣新聞網 保護海龜 用藝術宣導保育觀念 近年由於屏東縣小琉球鄉居民的努力,讓小琉球的四周都有許多海龜棲息,也帶來大批的觀光人潮,為了要提倡保育海龜的概念,環保團體和藝術家跟環保署一起攜手響應「世界烏龜日」,用廢棄物打造彩色海龜的地景藝術,要呼籲民眾保育海龜。 參與響應「世界烏龜日」活動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表示,今年是台灣第二年響應烏龜日,活動當天總共有70位居民、志工和遊客為海龜清淨沙灘,並且用撿到的廢棄物打造直徑十公尺的彩色海龜地景藝術,呼籲民眾要共同重視海洋棲地,並且改變人類生活行為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荒野保護協會指出,除了烏龜日當天外,來自美國紐約的華裔環境藝術家許沁雯也將擔任策展人,結合多家民宿、餐廳和咖啡店展出海龜保育相關的展覽。 由於台灣海龜的產卵地,從遍及東部、南部沿海到現在只剩小琉球、澎湖和台東蘭嶼一帶,荒野保護協會希望可以透過藝術創作,帶領民眾一同認識海洋文化,提高保育意識。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打造彩色海龜 守護琉球海域 5月23日為「世界烏龜日」,屏縣琉球鄉聚集近70位藝術家、遊客及志工為海龜整理沙灘,並利用撿拾來的廢棄物打造直徑10公尺的彩色海龜地景藝術,呼籲大家一起保育海龜棲地,改變人類生活行為以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小琉球沿岸為裙礁地形,有數百隻綠蠵龜在此定居,離岸10公尺內就可目睹海龜的身影。活動當日一夥人在蛤板灣淨灘時,屢見海龜浮上水面呼吸,彷彿也想加入行列,可愛的模樣讓大家幾驚呼連連,也讓保育信念更為堅定。 在藝術家許沁雯的帶領下,大家將現場撿到的免洗餐具、飲料杯、寶特瓶、保麗龍依照顏色分類,在沒有使用任何的顏料下,發揮創意完成1隻長寬10公尺的大型海龜,並以漂流木、樹葉、椰子等自然物質點綴,讓它更是栩栩如生。 許沁雯指出,海龜遭遇的種種危機都與「人」密不可分,人類捕捉、誤食塑膠袋、遭漁網纏繞導致斷肢等,都是數量銳減的主因。海龜四肢是用島上志工過去淨灘收集的610隻拖鞋,期望用強烈視覺效果,使現今海洋生物面臨的生態問題更受重視。 23日啟動的「攜手守護琉球海域,共同呵護全球海龜」活動也將持續進行,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將到小琉球島上3所小學與1所國中,帶領學童共同認識海洋環境並進行藝術創作,盼生態保育觀念能向下紮根。 報導媒體: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烏龜日 淨灘垃圾化身繽紛大海龜 5月23日是「世界烏龜日」(World Turtle Day),由荒野保護協會、屏東教育產業工會、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和大鵬灣風景區管理處主辦,各地志工聚集於小琉球蛤板灣,展開淨灘行動;並由紐約R. A. R.E環境藝術工作室的藝術家帶領,用海洋廢棄物組成色彩繽紛的海龜和陸龜。 世界烏龜日 志工用地景藝術響應 23、24日,台灣西南部因西南氣流,天氣時陰時雨。但海廢藝術創作活動志工,不分老少,全副武裝在小琉球蛤板灣淨灘,短短數小時就收集了好幾大袋垃圾,再加上當地民宿業者提供多年來在海灘上撿拾超過600隻鞋子,按顏色分門別類,其中台灣特色藍白拖數量更是驚人。 接著在藝術家帶領下,志工陸續拼裝五彩繽紛的身體、頭部和四肢,最後完成直徑10公尺的彩色海龜地景藝術。 過程中吸引不少遊客圍觀,遊客在得知這麼多垃圾僅花費2小時內就收集完成,也驚呼連連。 充滿塑膠碎片的海灘 塑膠廢棄物在海中碎裂化的問題日趨嚴重。相較於本島,站在顯得乾淨許多的小琉球海灘上,還是能從貝殼與珊瑚組成的沙礫中發現許多微小的塑膠碎片,尤以保麗龍碎片、塑膠碎片、菸蒂最嚴重。 小琉球位於黑潮支流上,是台灣重要的綠蠵龜覓食和產卵地。台灣海岸未受破壞前,許多海龜會到這兒產卵。然而人工化、污染、光害等因素,至今僅剩澎湖、蘭嶼、小琉球等離島偶爾能見到母龜上岸蹤跡,其中僅小琉球,有超過100隻的海龜長年棲息於此。 小琉球海龜以不怕人著稱,且常在靠岸的地方覓食,24日上午創作的過程,志工和遊客不時看到海龜在距離十幾公尺處浮上水面呼吸,這樣的近距離接觸讓每個人都深刻感動。 小琉球嬌客 海龜產卵引發保護行動 長期在小琉球海域觀察海龜的民宿業者阿添向志工解釋,15、6年前因緣際會下,回到自己的家鄉小琉球經營民宿事業,當時為了發展更多觀光資源,開始帶客人浮潛,才無意間發現這裡的海域居然有這麼多海龜! 多年來他四處請益在地老人家 ,發現綠蠵龜棲息在此和上岸產卵是許多琉球居民的共同回憶,只是以往老人家習以為常。有一次帶遊客進行夜間觀察時,在蛤板灣巧遇產卵母龜,更印證了此事。之後在海龜上岸產卵的夏季,他便自發到沙灘上勸導遊客減少放煙火、喧鬧的活動,期望減少對上岸母龜的衝擊,直到海大研究團隊和志工進駐接手。 在場,荒野保護協會也擺設攤位,並發揮創意巧思,把垃圾包裝成「塑料便當」,不但藉此向遊客講解海洋生物如何因誤食海洋垃圾死亡,更暗示我們所製造出來的垃圾將可能透過食物鏈而危害人類自身。 不要再有海龜因垃圾而死 最後藝術家和志工協力完成了3隻大大小小的陸龜和海龜,其中一隻小海龜更是由沙灘上撿拾到的煙蒂排列而成。 R. A. R.E環境藝術工作室的La Benida Hui說明,全球海龜曾因人類捕捉,或遭漁網、繩索纏繞導、誤食塑膠垃圾致受傷、斷肢甚至死亡。加上棲息地、產卵場域的破壞,導致數量銳減。這些地景藝術作品上除了用淨灘撿拾到的免洗餐具、飲料杯、寶特瓶、保麗龍和鞋子排列,還結合了一些漂流木、樹葉、種子等自然物質。 她期望用強烈的視覺效果,凸顯現今海洋生物面臨的生態問題,透過藝術創作,讓志工和遊客們一同認識海洋文化,提高保護意識。

世界烏龜日小手牽大手 幫小琉球的海龜爺爺大掃除
世界烏龜日小手牽大手 幫小琉球的海龜爺爺大掃除 志工與藝術家攜手 淨灘垃圾化身繽紛大海龜 近年小琉球居民致力於生態復育,長期努力的成果吸引眾多海龜棲息於小島四周,也同時吸引觀光客前來探訪豐富生態。5月23日世界烏龜日(World Turtle Day),公部門、藝術家、民間團體聯手齊聚小琉球蛤板灣,以實際行動保護全球海龜重要棲息地。今年是臺灣第二年響應世界烏龜日,活動當天共有70位居民、志工、遊客為海龜清淨沙灘,並用撿拾到的廢棄物打造直徑十公尺的彩色海龜地景藝術,呼籲民眾共同重視海洋棲地,並改變人類生活行為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除了當天實體活動,同時由來自美國紐約的華裔環境藝術家La Benida Hui(許沁雯)擔任策展人,結合多家民宿、餐廳、咖啡店展出海龜保育相關展覽。 小琉球沿岸為裙礁地形,有數百隻綠蠵龜在此定居,離岸10公尺以內就可目睹海龜的身影,活動當天在蛤板灣淨灘的志工,屢見海龜浮上水面呼吸,彷彿也想加入行列,引起驚喜與尖叫聲不斷!小琉球儼然成為「綠蠵龜的家」。此次海洋廢棄物地景藝術是由藝術家La Benida Hui(許沁雯)帶領,志工將現場撿拾到的廢棄物依照顏色排列,透過巧思與創意打造一隻長寬十公尺的巨型海龜。 La Benida Hui說明作品上沒有使用任何的顏料,除了用現場淨灘的免洗餐具、飲料杯、寶特瓶、保麗龍排列,更用了漂流木、樹葉、種子(椰子)等自然物質做結合;海龜的四肢則是用島上志工過去淨灘收集的610隻的拖鞋,期望用強烈的視覺效果,凸顯現今海洋生物面臨的生態問題。全球海龜曾經遭遇人類捕捉,或遭海中的漁網、繩索纏繞導、誤食塑膠垃圾致受傷、斷肢甚至死亡,棲息地與產卵場域的受到過度開發也是數量銳減並瀕危的主因。有鑑於50 年前臺灣海龜產卵地遍及東部、南部沿海及離島沙灘上,如今僅剩小琉球、澎湖及台東綠島與蘭嶼等離島,生存環境日益嚴峻,期望在週末間透過藝術創作,帶領親子一同認識海洋文化提高保護意識,共同動手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國度。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們在通往蛤板灣沙灘路口,以趣味海洋環境教育帶領民眾認識海洋垃圾汙染議題。海中的塑膠廢棄物碎裂化問題日趨嚴重,就連相較於本島的海灘已乾淨許多的小琉球,再由貝殼與珊瑚組成的沙灘中,微小塑膠碎片的比例仍相當高,尤其以保麗龍碎片、塑膠碎片、菸蒂最為嚴重。這些散落在沙灘中的垃圾不僅容易影響環境美觀、遊客安全更易造成生物誤食。 此次活動由指導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單位:R. A. R.E環境藝術工作室、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協辦單位:屏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屏東縣環境保護聯盟、琉球鄉公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小琉球在地30 家民宿、餐廳、咖啡廳共同策畫。 從世界烏龜日啟動的「攜手守護琉球海域,共同呵護全球海龜」系列活動將持續進行,4位來自美國、愛沙尼亞及臺灣的藝術家將到小琉球島上三所小學與一所國中,帶領學童共同認識海洋環境,並進行彩繪、剪紙等藝術創作,期許生態保育觀念能向下紮根。眾人作品將於世界海洋日(6月8日)於琉球鄉立圖書館展出。 【新聞連絡人】何芝迎/荒野保護協會媒體宣傳部專員 0912-057-563 胡介申/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海洋專員 0911-729-500 (圖一) 世界烏龜日於小琉球蛤板灣用海洋廢棄物與自然物打造彩虹大海龜 (圖二) 以瓶蓋等小型垃圾創作彩色陸龜 (圖三) 以菸蒂進行小海龜創作

恢復純淨沙灘,支持環保署跟發泡材質說不!
[加入連署] 恢復純淨沙灘,支持環保署跟發泡材質說不! 妳/你不可能不知道保麗龍多麼容易破碎,但你/妳可能不知道破碎後會產生多少碎片? 保麗龍飲料杯是由質輕易碎的發泡性聚苯乙烯(EPS)製造,一個保麗龍飲料杯重量約8公克,可破碎成大約75片十元硬幣大的碎片,每一片碎片(約0.1公克)又可再破碎成500粒以上螞蟻尺寸的微小碎片,換言之,一個保麗龍杯就可以分裂成40,000片以上的雪花般的碎片。 荒野保護協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南市社區大學、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監測臺灣海洋廢棄物多年,一次性飲料杯與免洗餐具的數量始終是前十大,2005-2013年來,共撿到7萬件以上的飲料杯與免洗餐具。2014年荒野保護協會在全臺18場淨灘共紀錄了25,450片保麗龍碎片(僅計算尺寸大於10元硬幣的碎片)。 烈日下揮汗淨灘的志工渴望恢復海洋的美麗與乾淨,然而卻發現眼前充斥著由保麗龍與各式發泡材質組成的雪白垃圾沙灘,這有可能撿的乾淨嗎?參與過淨灘的夥伴一致認為:唯有從源頭不使用保麗龍,海洋才有救! 臺灣手搖飲料的材質有紙杯、塑膠杯、保麗龍杯等,保麗龍杯是發泡的聚苯乙烯(EPS),臺南市是臺灣首個禁用保麗龍杯的城市,然而製造飲料杯的廠商靈機一動將保麗龍杯改以其他發泡材質盛裝(如發泡性PE),但同樣地依然產生易碎問題,對環境污染並無改善。 據估計目前飲料店業者每年約使用15億個外帶杯,其中約2億個是保麗龍杯,夜市攤商的使用量更難以計數,然而據環保署統計,廢發泡PS塑膠容器近3年平均之回收率僅21.3%!這些未妥善管理的保麗龍,就這樣大量出現在街頭、下水道、風景遊憩區、海岸、沙灘與離島,不僅讓濱海社區居民與在地清潔人員的非常困擾,也嚴重傷害觀光產業及沙灘的美觀,更嚴重影響環境生態,造成海鳥、哺乳類與魚類誤食,進而進入食物鏈威脅國人酷愛的海鮮美食。 行政院環保署負責制訂臺灣的廢棄物管理政策,當一種物品被大量丟棄、造成嚴重汙染時,就應加強販售端的管制政策,荒野保護協會邀請您一同聯署,支持「禁用發泡材質飲料杯」,拒絕發泡材質雪花汙染大海。 [加入連署] 恢復純淨沙灘,支持環保署跟發泡材質說不! 媒體報導:TVBS 禁保麗龍杯傳年底上路 醫:常暴露恐致癌 媒體報導:蘋果日報 今起停用保麗龍杯 擬禁生產 台北市今起勸導連鎖飲料店業者停用保麗龍杯,為落實源頭管理,環保署也將加速訂相關辦法,預計最快明年上路,初步規劃擬依《廢棄物清理法》二十一條,全面公告禁止保麗龍杯生產製造。飲料店業者說,全面禁用較公平,保麗龍業者則批政府斷業者生路。 邀製造商協調 環保署統計,連鎖飲料店保麗龍杯一年使用量約二億個,夜市攤商使用量則難以估算,由於保麗龍無法自然分解且回收率僅約二成多,常大量散落街頭、沙灘,嚴重影響生態。在台南市以自治條例宣布禁用、北市以勸導方式要求業者停用後,環署也擬加速訂相關辦法,從源頭管制。 環署廢棄物管理處長吳盛忠說,《廢清法》二十一條明訂「物品或其包裝、容器有嚴重污染環境之虞者,中央主管機關得予以公告禁用或限制製造、輸入、販賣使用」,目前全台共六業者製造生產保麗龍杯,本月將分別邀保麗龍製造商及連鎖飲料店業者開會協調,擬定相關配套後,再決定是否全面禁止製造生產,或管制禁用到何種程度。 之前採用大量保麗龍杯的連鎖飲料店清心福全昨回應,全面禁止會比較公平,也可減少民眾反過來質疑飲料店為何不提供保麗龍杯情況,清心福全已在全台門市實施不主動提供保麗龍杯措施,盡社會責任。 保麗龍杯製造商寬原實業說,不應只限保麗龍杯生產。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全面禁止生產,有利從源頭管制。北市市民張玉華說,為環境好,支持禁用。 【延伸閱讀】 【保麗龍禁不禁?】保麗龍的逆襲 失去方向的禁用政策 【保麗龍禁不禁?】哪種容器最環保? 因地而異的課題

兄弟集資護蛙 蛙孫一年增百隻
報導媒體:聯合新聞網 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日稀,嘉義賴榮正、賴榮孝兄弟發願復育,集資促成「諸羅記農場」,徒手整地、禁用農藥化肥,一年來蛙口從個位數倍增上百隻,發出的「股利」是竹筍及蟲啃過的芭樂,股東都笑了。 成功復育諸羅樹蛙的賴榮正、賴榮孝是雙胞胎兄弟,賴榮正在嘉義協志工商任教,賴榮孝則是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二人包下嘉義溪口大約九分地的竹林和果園,打造無毒環境,目的不在獲利,而是打造適合諸羅樹蛙生存的環境。 賴榮正投入諸羅樹蛙的田野調查十三年,他說,諸羅樹蛙大多在竹林間生長繁殖,但周遭農地使用農藥情形嚴重,以及因採收竹筍收入不穩定,筍農乾脆改種其他作物,致使諸羅樹蛙的棲地愈來愈少。 賴榮正去年在嘉義溪口住家附近的竹林,發現諸羅樹蛙的蹤跡,決心要守護,賴家兄弟說服在當地務農的表叔提供九分地的竹林與果園,命名「諸羅記農場」,為避免生態破壞,不出動怪手,足足花兩個月時間徒手砍老竹、整地,農墾時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二人接著號召村民、親友出資入股,原本擔心募不到,沒想到短短兩周共三百五十名股東、每人二千元,募得的七十萬元有五十萬元給表叔,剩餘廿萬元為管理作業費用。 復育一年來,農場的諸羅樹蛙從原本不到十隻,已繁衍至上百隻,增加十倍以上,賴榮正說,如果不是近來乾旱,數量應會更多。 農場周遭還出現另六種蛙類、五十種鳥類,還有多種蛇類、蜥蜴及松鼠等,恢復昔日自然生機的農村面貌。 而今年的「股利」是每名股東兩箱竹筍,還有一箱蟲啃過的芭樂,股東之一的村民劉嘉益說,股東都很支持生態保育,「台灣需要更多這樣的人」。 賴榮正兄弟對復育成果感到信心大增,將重新召募新一季股東,期許家鄉有更多的農園成為諸羅樹蛙的樂園。 小檔案/諸羅樹蛙 台灣才有 諸羅樹蛙又稱雨蛙、雨怪,是中小型蛙類,身長約四至八公分,繁殖期主要在五至九月,主要分布在嘉義、雲林一帶竹林、果園,一九九五年鑑定為新種樹蛙,因在嘉義首次發現,以嘉義舊名諸羅命名,為保育類和台灣特有種。

支持海保署 反對軍警違憲擔任文官
在朝野協商下,海洋委員會設立海洋保育署一事似乎將塵埃落定。然而,上週五5/15早上針對海洋保育署組織法進行協商時,海巡署副署長卻要求將「軍警文併用」納入海洋保育署組織法內。銓敘部次長提出此舉有違憲之虞,應極力避免。數個民間團體代表和學者認為不應違憲蠻幹,將出席記者會,一同向朝野立委提出呼籲「支持設立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反對軍警違憲擔任文官」。 中山大學胡念祖教授,曾特別針對此事撰文,強調中華民國憲法第一四○條明文規定「現役軍人不得兼任文官」。海洋委員會隸屬行政院,依憲法體制為文官體系。過去台灣因歷史包袱,由軍方警備總部負責海防。動員戡亂結束,裁撤警總,將海防業務移交今天的海巡署岸巡。爾後,軍人藉由「短期警察訓練」取得執法資格,嚴重破壞軍警分立的體制,此是礙於現實需要,但並非長久之計。 2000年的海巡署組織法曾訂下須在8年內逐步改善署內人事聘用的「軍警落日條款」,結果不僅執行不利,2004年時行政院組織調整階段更直接拿掉落日。如今竟又要新設的海洋保育署納入軍警,試圖再度破壞行政院文官體制。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談到海洋保育署的設立歷經幾番波折,如今好不容易見到曙光的海洋保育署,卻面臨海巡署代表及多位立法委員假借大家排斥軍警為由,卻避談此舉違反憲法的事實,並以此做為海洋保育署設立與否的談判籌碼,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者陳瑞賓表示,如果我國軍人如此重視保育問題,應由國防部在內部設立保育處,妥善保護部裡所轄軍事重地,或是在武器研發的過程,顧及到節能減碳與對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的長期傷害。這樣子的做法,絕對比將軍警強行納入海洋保育署內更有貢獻。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補充,保育團體並不排斥軍人加入保育行列,然而軍人的訓練過程確實缺乏海洋保育相關技能培養,不識各種漁船與海洋生物等等,如此實在不適合強行直接以軍人身分加入海洋保育署。 自民間發起連署開始,短短十多天內,共有超過90個公私立機構與民間團體、和3,500人連署支持,共同懇請立法院長王金平及立院諸公,恪遵憲法,尊重得來不易的行政院文官體制。將負責研究的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負責保育及資源經營管理的海洋保育署納入海洋委員會,結合負責執法的海巡署,共同健全海洋委員會功能,才是台灣海洋興國的根基! 出席團體: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媽祖魚保育聯盟理事長陳秉亨、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西海岸保育聯盟理事孫秀如、持續邀請中 新聞聯絡人: 荒野保護協會 理事長賴榮孝 0922823699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 理事長林愛龍 0911711733 媽祖魚保育聯盟 理事長陳秉亨 0920563724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祕書長陳瑞賓 0988670350

設立海洋保育署與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 建立海洋立國尊嚴
台灣民間環保團體於今年4月7日地球日前夕召開「全國NGOs環境會議」,敦促政府在海洋事務委員會下設海洋保育署負責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污染防治等,為會議重大結論之一,並於4月22日地球日當天,與總統交換環境政策時,具體提出建言。 5月6日下午立法院進行黨團協商,設立海洋保育署納入協商結論,海洋主管機關之設置攸關我們國家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育和海洋資源的永續經營利用,更關係我們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和海洋尊嚴。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邵廣昭老示:海洋委員會需要有海洋保育署來進行海洋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污染防治等規劃,然後交由海巡署來執法,而這些規劃的依據則需要有國家級的海洋發展研究院,如此才可以有效推動繁雜的海洋政策,有助於台灣海洋永續經營與海洋立國尊嚴,產學界與民間團體在此共同呼籲各黨尊重5月6日的政黨協商結論,並在立院同時通過海洋組織四法。 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理事長表示:荒野從2011年發起海洋部連署、2012再次連署,都訴求政府能更重視海洋保育,2013年底也參與了「海洋保育署」與「海洋研究機構」的組織法的草擬過程。我們認為台灣的海洋、海岸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相關保育工作過去分別落在漁業署、環保署、林務局等單位之中,且非該機關之主要任務,從海洋資源珍貴有限且破壞後不易回復的角度來看,下一世代的台灣人需要一個專責處理海洋保育的機關、盡速解決目前台灣海洋面臨的漁業過度捕撈、海岸過度開發、海洋廢棄物汙染等傷害我們人民福祉的難題。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理事長表示:有人認為增設海洋保育署是疊床架屋或是造官運動,這是錯誤的理解,海洋保育署可以把分散在漁業署、環保署、林務局等單位於海洋保育相關工作合併起來,成為一個海洋保育的專責機構,並不會有疊床架屋或是造官運動的情事發生。 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副執行長甘宸宜表示:在海洋委員會組織法裡建置「海洋保育署」,是為避免海洋專責機關被空洞化。在構想之際,已與諸海洋保育團體遍訪全國各地愛海的專家學者、漁民與執勤的海巡弟兄們,廣納各方意見,絕非「臨時起義」。我們的期望是過去那些海洋海岸權責不清的地帶,未來皆可由海洋保育署接管。姑了落實監測、管制工廠的海放廢水之外,亦能統合「海洋保護區」與「漁業資源保育區」的規劃並強化巡護工作。同時,也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業務收攏進來,並大力發展海洋保育教育與資訊傳播。 環境資訊協會執行長陳瑞賓表示:海委會、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和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等四個組織法草案已在委員會立案,並經各黨委員和各部會多次討論,國發會也提出修正完成。有鑑於行政院組織法施行的落日期限,因而本會期審議各部會組織法案之時程緊迫。故我們籲請立法院能將海洋組織四法儘速同時通過,並建議海委會、海巡署先行成立,使不致影響現有權益和職能;海洋保育署及研究院則給予先行成立籌備處之日出時間。設若海洋委員會組改遲未能通過,亦恐影響職掌相關之業務和其他部會組改之時程。 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表示:因應國際海洋保育趨勢,以及有效地統籌和推動國內海洋保育的相關業務;並非只有以海域執法,取締走私及偷渡為主的海巡署一個單位就能推動,呼籲增設「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發展研究院」為專責機關推動海洋事務。此一訴求在各黨立委的努力下,在今年初由立法院王院長協商下已獲得立法院黨團各黨代表委員同意並簽署,亦即獲得在「海洋委員會下設海洋保育署」和「三級研究機構」的結論。惟在立法院二讀前因故未完成立法,各界殷切期望能依各黨協商結論完成立法,讓我國正式邁入海洋國家的新紀元。 【發起團體】 台灣海洋工程學會、台灣海洋產學策進會、中華民國海洋學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 【連署團體】 智森永續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台灣潮戲海岸生態永續推廣協會、社團法人台灣西海岸保育聯盟、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自然形成空間工作室、人生百味有限公司、新北市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崇光女中、社團法人美濃愛鄉協進會、台南三崁店守護聯盟、桃園在地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民翔環境生態研究有限公司、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中華鯨豚協會、台灣藻類學會、社團法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立屏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生態中心、台灣護樹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金城釣具店、社團法人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台灣海域保護及監測協會、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宜蘭地理永續再生發展協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傷腦筋、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天祐光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社團法人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中興大學永續學社、滔滔 Ocean says、羊喚劇場工作室、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海社(Formosa Ocean Society)、水產出版社、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高雄市野鳥學會、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千里步道協會、屏東縣恆春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灣珊瑚礁學會、財團法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回看工作室、台灣山海天使生態保育協會、環保星勢力志工隊、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童琳茜、台灣圖博之友會、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澎湖縣共生藻協會、彰化縣醫療界聯盟、社團法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新北市河川生態保育協會、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台灣釣權會、中華民國魚類學會 【新聞聯絡人】陳秉亨/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0920-563-724 陳穎瑩/荒野保護協會 0928-597-210、(02) 2307-1568#31 延伸閱讀: 實踐海洋國家願景 台灣很需要海洋保育署 自由開講》海洋保育署,台灣很需要! 孩子們也要年年有魚,連署支持設立海洋保育署!

城市中的綠屋頂
報導媒體:能源報導2015五月號 撰文:范明哲、閻芸慧(皆為荒野保護協會綠屋頂講師) 圖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 2009年八八水災重創我國,讓我們開始思考:「面對氣候變遷環境惡化,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經過幾年學習與不斷思索,我們體認:「別先為環境惡化擔憂,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出發,為環境做些有益之事。」就這樣,自2013年起,我們發展出一種造價便宜,做法簡單、人人可以DIY的綠屋頂,一步步將自家屋頂還給荒野。 荒野綠屋頂 最初的出發點是節能減碳、保留些雨水、讓生態回歸、綠化遮陽降溫。經過2年,我們逐漸地觀察體會到:節能減碳只是基本,屋頂荒野化後發揮的功能更強大,它不只減少碳排放、讓碳不增加,它還可以吸收碳、讓碳減少;它不只減少冷氣耗電,它還可以直接使用陽光能源;它不只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它也吸收空氣中的氮氣(N2)成為氮肥;土壤中的根菌共生提供礦物質等肥份,它也存蓄雨水,直接供給植物成長。就這樣藉由荒野功能,結合陽光、空氣與水,綠化了屋頂,也生產了部分餐桌上的蔬果瓜豆,我們稱它為「荒野綠屋頂」。 荒野是生命賴以生存之地,動植物會盡力爭取陽光、空氣、水、各種肥份營養來生存繁衍,能量、物質與生命在生態中循環,億萬年來荒野生態都是如此相生相剋自然演替的,沒有了荒野,生物何以立足?生態何以循環?因此,「荒野綠屋頂」就是要把城市中原為荒野的空間還給荒野,讓荒野發揮功能,善用陽光、空氣、水與各項資源,不只一次,而是一次再次的循環使用,無有任何浪費。 這觀點比遮陽降溫要更正向,是更積極的節能減碳。遮陽降溫,似乎意味著陽光是有害之物需要遮擋排斥於外;反之若將陽光當做能源看待,陽光就是天賜能源, 就會更積極的接受它使用它。舉例說,在屋頂上我們曾用簡單設計的太陽鍋煮飯,夏天4個小時可以煮一鍋飯,那麼以太陽鍋對照電鍋效率換算,可以粗略推論:屋頂1平方公尺吸收的熱能約相當於2個800瓦的電鍋,如果利用屋頂的20平方公尺來善用陽光,則相當於40×800 瓦,也就是32 瓩。這麼多的陽光能量,不想辦法拿來利用,任由它烤我們的房子,那不是太可惜了嗎?荒野綠屋頂取用這些資源,靠的是億萬年來植物的專長─光合作用,大量覆蓋的植物葉面取用太陽能,附帶產生遮陽效果,植物蒸散水分,創造微氣候降低溫度,節省冷氣耗電,開源節流一體兩面;況且打造綠屋頂投資微乎其微。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收成健康蔬果、欣賞蜂飛蝶舞鳥語花香,怡情養性何樂不為,更重要的是為城市留一些水、增一分綠,還一些空間給荒野! 建構集水透氣的環境 荒野綠屋頂的設計必須兼顧建物安全與植物健康,採取的設計原則是集水透氣。 所有的設施都採用便宜、輕質軟薄、容易塑形、方便DIY 的材料:不織布、塑膠布、排水板、竹竿、細繩等。不用水泥磚塊,既避開不必要的重量負擔,也減少不必要的空間占用。不織布質輕透水透氣、具一定的強韌度、既保留泥沙不滲出、又阻擋粗根竄出,可耐受長期的風吹日曬;而且容易剪裁施工塑形,做大面積鋪設。塑膠布用來集水,我們把塑膠布放在樹箱和菜圃內面底部,邊緣拉高約10公分當集水層,讓水可以留存較長時間;當水超過集水高度即透過不織布流出,因此植栽也不會有淹水的傷害,水池的塑膠布則需覆蓋到邊緣。排水板用來承載樹箱、菜圃、花圃,使樹箱菜圃不會直接接觸屋頂地面,因此排水容易,透氣也容易。 樹箱菜圃內的栽種介質,我們使用改造過的輕質土壤。材料只有土和落葉, 配比略異而已,底部集水層完全堆疊落葉枯草,它們蓄水能力接近泥土3倍,重量卻只有泥土的1 / 14。集水層上方以一層土一層落葉、層層堆疊,構成適合種植的輕質土壤,這樣的輕質土壤,使用大量落葉枯草,提高土壤體積,卻減少土方的用量,也減輕屋頂載重;其透水性、涵水能力、排水性都比單純使用泥土好得太多,根容易呼吸,植物能夠健康生長。除改良了物理性質,幾個月後落葉與泥土,透過根菌共生、蚯蚓蝸牛的生態活動,泥土和落葉會逐漸轉化為健康的優質壤土。最上層土表,也是用落葉覆蓋,減少水分散失,也保護土壤中的微生物。落葉枯草皆取自公園,我們回收再利用來改造土壤,最後轉化成壤土與肥份,不浪費這些有機質資源,是更積極的節能減碳。 使用輕質材料的設施和輕質土壤,若再配合安全載重計算,使綠屋頂合乎安全需求。而集水透氣環境的建構,再加上土壤改造,讓荒野綠屋頂的集水、涵水、保水功能都很優異,夏天雨季單靠收蓄雨水來維持,常常1、2個星期都不需澆水,在高溫無雨或風強乾燥的季節,也可以2、3天才澆1次水;相較於一般盆栽需要早晚澆水,實在是省水省力太多。我們算過平均1天也只需花費1.5元的水費,顯示集水保水是相當有效的。 人人都可以打造荒野綠屋頂 荒野綠屋頂的設計原則和建構方式,當然也能用在陽臺、庭院、騎樓、空地。施工容易、簡單快速,半小時可做出一個樹箱,幾小時就可做好一個菜圃,並且造價便宜, DIY價錢1平方公尺大概只要1千元。 目前,荒野綠屋頂的詳細資訊都已經放上網路。歡迎上臉書「荒野臺南綠屋頂」社團,或荒野保護協會臺南分會網頁連結「綠屋頂」,或Google查詢「荒野綠屋頂」參考。

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
濕地生活圈(Life In The Great Wetlands)第2集【第1集-濕地生活圈:加拿大芬迪灣】 馬來西亞京那峇 導讀/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兼任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副主任) 動物星球頻道每週四晚上9點播出《濕地生活圈》,同時在節目首播期間於臉書粉絲團舉辦溼地Q&A問答活動,邀請民眾一同瞭解溼地生態。 此系列第二集《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詳細地記錄珍貴的溼地生態,包含季節雨量、水文變化,進而探討自然現象對生態會產生的影響,及溼地裡有哪些生物?居住其間的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環境的改變?身處於雨量變化極端的棲地環境,生物自百年來自成一套生存之道,除應付長久以來外在環境週期性的改變之餘,近代的生態系統與生物更需面對新形態的快速改變,也就是人們因開發與生產對於森林大面積的使用,所造成前所未見的「棲地破碎化」甚至是棲息地消失更讓生物們束手無策,而生活在其間的生物與保育人士又該如何因應呢? 該影片中值得國人學習之處,不在於本片呈現了馬來西亞京那峇地區有多少生物、專業的自然知識,或是溼地有著怎樣的危機?而是在於顯示人們對於那片「土地」的了解程度是有多深入與廣泛,影片中溼地的水文、雨量、水位的變化是如何影響當地植物的生長與扎根,地形、地貌、河道是如何形成,及生活其間的生物生存之道。而當人們面對危機與破壞時,如何藉由這樣對土地的了解來制定應對之道,舉凡影片中提及的紅毛猩猩保育計畫、提升朱儒象的保育層級、後續象群的監測與調查等,這恰好可以讓我們反思國內是否也有這樣的認知與作為。 台灣島四面環海、擁有海洋到高山之間豐富的生態系統,生態資源不亞於其他國家,但由於人口密集且開發集中於平地,且近年來更逼近淺山或是往海洋去開發,不僅破壞生物棲地、導致物種快速消失,甚至再尚未發現前已宣告滅絕,毀滅了環境分解污染物的自淨能力及植物造氧的生態服務。 溼地的「生產力」僅次於雨林,大約是農地的六倍,三分之二的漁業產值也蘊藏在海岸溼地範圍內,一旦工業及民生廢水、廢棄物及各種污染未經處理任意排放的話,最終均會因降雨或是順著排水集中於低地河川、池塘,也就是所謂的「溼地」,滲入土壤、進入地下水層、流入海洋,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影響食品及飲用水的安全,更造成環境賀爾蒙等問題。 大多數的臺灣民眾對認同生態系統是「脆弱且需要被保護的」,但在保護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也就是在的認知卻十分的薄弱。目前國人對於台灣土地的「發展」,雖不再只注重「硬體建設」而增加休閒綠地與生態規劃,但經濟利益與維護環境品質的衝突仍不斷的持續衝突。 影片中我們見識到了京那峇多樣性豐富的自然資產,但即使是京那峇這樣被了解與保護的區域仍被視為「相當的脆弱」,反觀台灣的環境與保護區,究竟有多少土地是真的被國人所詳細的研究了解與正確的對待呢?環境的議題永遠與我們息息相關,期望藉由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該集影片,讓國人一探究竟及共同審視與深思台灣溼地的未來。 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 5/7起每週四晚上9點首播,並於每週六晚上6點重播。 點我看《濕地生活圈:馬來西亞京那峇》精華影片 回答節目問題,贏得台灣親子生態之旅!點我了解更多!

組改協商 海洋委員會設「海洋保育署」
報導媒體:聯合新聞網 政府組織再造,還差最後幾塊拼圖。立法院長王金平今天下午召集朝野協商達成結論,未來「海洋委員會」之下,除海巡署負責執行海域及海岸巡防事項,另增設「海洋保育署」,規劃與執行海洋保育事項。 行政院組織法已於2010年修正公布,改為14部、8會、3獨立機關(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行(中央銀行)、1院(故宮博物院)、2總處(主計總處、人事行政總處),並自民國2011年1 月施行。 但4年多來,包括農業部、經濟及能源部、海洋委員會、交通及建設部、環境資源部、內政部、大陸委員會等部會,一直未完成組織法的新訂或修正。 朝野黨團今天針對海洋委員會相關組織法草案達成協商共識,「海洋委員會」下設海巡署、海洋保育署;至於「海洋保育署組織法」草案,將由國民黨立委呂學樟在兩周內主持協商。 由於部分部會組織法尚未完成新訂或修正,立法院已將「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期限延至2016年1月31日。雖然如此,王金平仍表示將加緊協商腳步,希望盡快通過組改法案。 延伸閱讀:孩子們也要年年有魚,連署支持設立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