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快遞

都市邊緣的綠手指-富陽公園

2014-08-13

位居台北大安區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早期因屬軍方管制的彈藥庫,人為干擾較少,故保留了原始的生態環境,園內物種豐富且多樣,甚至有保育類的台北樹蛙與長吻白蠟蟬棲息於此,對於開發殆盡的台北市,這是一片難得的綠地。 公園地形以坡地為主,蜿蜒起伏於北二高與鄰近大樓林立的住宅區之間。茂盛的林木稱為一種天然屏障。狹而深長的凹谷也是動物最好的棲息地,而地勢較高的密林及灌木叢則成了鳥類最佳棲地環境。 這裡除了森林繁盛,也有昔留下來的防空涵洞、軍事石階、碉堡崗哨等,舊石或老磚,頗有思古幽情之氛圍。 在採訪當天,荒野保護協會有舉辦一場活動,以深入淺出的室內外課程,並實際行動來一起守護台北裡的公園綠地。 在都市水泥牆中,這塊綠寶石,也面臨外來種入侵的問題,多為民眾放生所引起。 在志工清除外來種時,剛好也讓附近遊客明白一些訊息與知識,希望能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的傳遞下去。 希望民眾在遊憩中也能共同來愛護、珍惜它,讓野生動植物自由自在的棲息於城市中難得的生態樂園。 雖然台北市公園並非都像富陽公園一樣有完整的林相,不過仍希望大家能多與大自然接觸,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世界,人類主宰的不是一切,而是大自然造就了我們,不能全以我們的角度去改變周遭的生態環境,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至今,也是環境對我們的包容。 報導媒體:Peopo公民新聞

驚「燕」盛夏黃昏— 2014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

2014-08-09

驚「燕」盛夏黃昏 2014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 荒野保護協會自8月9日(六)起至8月24日(日)止,辦理為期三周「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活動,提供10場免費賞燕及生態導覽,預計將吸引1,500位民眾共同參與。荒野保護協會自2009年起籌辦「五股溼地賞燕季」,今年8月9日(六)將與新北市政府於新北市五股區成蘆橋下,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溼地解說中心辦理「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開幕活動」,當日下午2點起至5點設有「生態園遊會」,由荒野保護協會志工老師帶領民眾進行彩繪圖譜、生態遊戲、五股溼地鄉土人文講古、自然生態守護故事導讀、能源應用展示等。下午5點舉辦活動開幕儀式,儀式後志工老師將帶領民眾進入五股溼地,前往賞燕平台,近距離觀賞燕子群聚飛翔壯觀場面。 每年春天,部分家燕、洋燕會從菲律賓等南洋一帶飛到台灣築巢,都市地區常可見到家燕在騎樓或屋簷下築巢,繁衍1至2巢後,九月份陸續飛回南洋。五股溼地位於淡水河出海口二重疏洪道北端,左側連結五股、右則緊連關渡,佔地共約177公頃。五股溼地因處於淡鹹水交會處,特殊地理位置蘊孕豐富多樣生態環境,提供鳥類覓食場所;高聳的自然蘆葦叢,構成鳥類棲息的最佳屏障,成為候鳥南來北往的驛站。每年八月盛夏時節,太陽下山前約半小時,數以萬計的家燕、洋燕、棕沙燕、赤腰燕等,從四面八方飛到微風運河西側的蘆葦叢區上空迅速盤旋、狂飆、升降、俯衝,霎那間只見滿天密密麻麻的小黑影,壯觀的場面讓參與民眾嘖嘖稱奇,五股溼地儼然成為每年北台灣燕群南飛遷移度冬前的最大聚集點。 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理事長表示:「五股溼地擁有台灣特有物種黃鼠狼,世界級保育物種四班細蟌、黑面琵鷺等珍貴物種,豐富的自然環境更須守護。賞燕不只是休閒活動,而是環境保育行動,守護五股溼地是全民運動,期盼民眾與政府重視棲地營造,將溼地留給後代子孫。」 荒野保護協會「2014五股溼地夏季賞燕季」於8月間籌劃10場免費生態導覽活動,每梯次活動時間為下午5時至7時,歡迎老師與家長在暑假期間帶領孩子前往參加。觀賞燕子​屬於自然生態活動,建議民眾著大地色系輕便服裝、穿戴有帽簷的帽子及便於行走的包鞋。賞燕時,全程保持安靜、避免驚嚇鳥類、絕對不追逐動物,除了攝影及觀察紀錄外,不帶走且不影響自然棲地內的一草一木。 【賞燕活動場次】 8/9(六)、8/10(日)、8/12(二)、8/13(三)、8/16(六)、8/17(日)、8/19(二)、8/20(三)、8/23(六)、8/24(日),共十場。 ※假日場每場200位名額;平日場每場60位名額※ 【報名網址】 請點此報名 【集合地點】 新北市五股區成蘆橋下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溼地解說中心(貨櫃屋) 【新聞連絡人】 何芝迎/荒野保護協會 媒體宣傳部專員  0912-057-563 簡玉婷/荒野保護協會 五股組組長    0933-871-766 李騏廷/荒野保護協會 台北分會專案   0913-631-365

茄萣開路擾黑面琵鷺 環團:環評瑕疵


2014-08-04

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邱文彥和各界環保團體於7/31下午召開記者會,為高雄市的茄萣濕地請命。高雄市政府規劃在茄萣濕地開發1-4號道路,恐致使棲地遭破壞,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李建安認為,若是將水域切開,產生能量將無法支持黑面琵鷺的生存,呼籲茄萣道路需考慮替代方案;現場環團也指控高雄市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有瑕疵,不符合環境現況,真實性待查。   茄萣濕地被評為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近年來黑面琵鷺來此地渡冬的數量逐年成長,自2011年的45隻,至2014年增加到212隻,夜棲族群超過50隻,但茄萣地區於1980年代劃設為興達港特定區,並開闢1-1、106道路,造成渡冬鳥類自2萬隻降至1萬隻,現計劃開闢1-4號道路,將導致棲地零碎化、破碎化。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進一步以簡報指出,台南七股自1997年開始棲地保育,以替代性綠色經濟方案發展文化生態旅遊,茄萣濕地受到SAVE International、國際鳥盟、日本黑面琵鷺保育聯盟3個國際保育團體認定,具有IBA(國際重要鳥類棲地)和Ramsar Site(聯合國拉姆薩濕地)的重要地位,因而呼籲台灣政府正視保育工作。   王筱雯說明,黑面琵鷺警戒距離約在400米到700米,發展1-4號道路會侵害黑面琵鷺,造成牠的干擾與壓力,將影響其夜棲,然而1-4號道路僅有947公尺,縮短的交通時間約90秒,因而呼籲另行替代道路。李建安也說到,濕地一旦切開,產能就會降低,若是將水域切開,產生能量將無法支持黑面琵鷺的生存,因此呼籲茄萣道路需考慮替代方案。   針對高雄市政府的環境評估報告,現場學者和環團皆表達不滿,台灣濕地保護聯盟高雄辦公室主任謝宜臻表示,今年7月之前的環評書,只有1頁輕描淡寫提到黑面琵鷺,直到7月才臨時插入黑面琵鷺的調查,並承認茄萣濕地是黑面琵鷺的夜棲點。同時,在調查數字上也有偏低的情況,環評計算夜棲黑面琵鷺僅5隻、最多10幾隻,「我們隨便拍的照片中,就有50隻在夜棲,環評報告書跟實際的生態現象有很大的差距。」   王筱雯補充說道,儘管最新環評版本中證實是夜棲地,但是在最後總分的權重上,並沒有任何的調整,原本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這是「實質上的瑕疵」。   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認為,環評大會沒有鳥類專家在現場,批環評有既定立場,是以1-4主方案開發為前提,其他的替代方案都只是裝飾用的,市政府對於環團的質疑是「實問虛答」。謝宜臻透露,環評委員會所討論的共識,與闡述的文字有差距,真實性待查。   據此,邱文彥盼明日行政院永續會的審查能提出建議,讓高雄市政府修改,並主張修訂《環評法》,他認為,開發單位自己去做環評報告,是很奇怪的狀況,應透過第三者才會比較公正、嚴謹,不是只有兩者間的關係。   報導媒體:新頭殼newtalk       護黑琵棲地 立委籲永續會把關 國民黨籍立委邱文彥與環保團體今天呼籲,行政院永續會應關注高雄市茄萣濕地環評案,不應為了提升90秒交通效率而嚴重破壞黑面琵鷺重要棲地。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邱文彥下午與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荒野保護協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等團體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說,根據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SAVE International)今年3月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成功大學專家提出報告指出,高雄市茄萣濕地目前是全球5.5%黑面琵鷺的度冬地,該濕地展現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功能顯示,政府應檢討、提升茄萣濕地層級。   王筱雯表示,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報告指出,7月17日高雄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有條件通過1-4道路開闢工程;環評報告雖有提到黑面琵鷺,但最後總分權重沒依此調整。1-4號道路預計興建路線兩側,剛好是很多黑琵的夜棲點。黑面琵鷺很敏感,需要400到700公尺以警戒距離,呼籲1-4號道路不該切過茄萣濕地。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秘書長謝宜臻說,據環保團體了解,高雄市7月17日環評會議的決議跟當天環評委員討論的內容似乎有很大差距,希望高市府不要操弄文字、違反委員實際旨意,遊走在濕地法施行前的灰色地帶,否則恐怕將開濕地錯誤利用的惡例。   邱文彥說,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明天將開會,希望永續會能為茄地濕地把關。如果茄萣濕地被破壞,極有可能違反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規定,美國政府可依培利修正案制裁中華民國任何產品。台灣不應為了提升僅僅90秒的交通效率採取自濕地中間切過的道路開闢方案。   環保署綜計處副處長楊素娥出席記者會說,1-4號道路開發單位是高雄市政府公路局,依法進行環評。明天永續會會討論這個案子,如果各界認為程序不足或有調整必要,會將這些意見帶回跟環保署長反映。   立法院去年6月三讀通過濕地保育法,預計明年2月2日2日國際濕地日施行。   報導媒體:中央社  

鴨母船割稻 宜蘭重現

2014-07-21

鴨母船割稻 宜蘭重現 蘭陽平原靠海地區早年多是地勢低窪的坔田,人工割稻不易,先民發揮智慧划著鴨母船,載著打穀機進行割稻;不過,隨著機械割稻問世,鴨母船割稻景象不再,宜蘭荒野保護協會昨重現早年作業景象。   蘭陽平原早年靠海的地區多是低窪的坔田,割稻時必須出動鴨母船,載著打穀機。(記者楊宜敏攝)   荒野協會說,低勢低窪的坔田,稻米要收割時,由於水位有時會高達膝蓋,割下來的稻米無法置於地面等候去穀,且農民在泥濘田裡移動困難,必須靠其他輔具幫忙,先民想到在鴨母船放上打穀機,割下來的稻米立刻在鴨母船去穀。   這樣的割稻方式,多則要出動十人工作,農友透過「換工」互相幫忙;荒野協會說,宜蘭大概在民國五十六年間,引進機械收割機,但數量極少,且當時收割機還無法在多水的坔田作業,經改良才克服問題,民國六十年過後,鴨母船割稻已逐漸不復見。   協會昨在宜蘭縣五結鄉五十二甲濕地,重現早年鴨母船割稻景象,實際操作鴨母船割稻,參與志工與成員捲起褲管,踩下深過小腿的坔田,把割下來的稻子交給鴨母船上的打穀機去穀,每割完一片稻子,再推著鴨母船繼續前進,體驗早年農友的辛苦。   報導媒體:自由時報   搭鴨母船割稻 辛苦又新奇 用力宜蘭特有的「鴨母船」上,裝載著「打穀機」,農民們乘船收割,為早期地勢低窪水田之景象,昨日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蘭陽溪、冬山河匯聚蘭陽平原,形成許多低漥地區,早期水田收割時節,仍積水不退,發展出農民乘坐「鴨母船」,船上裝載著「打穀機」進行收割之方式,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盼喚起對土地的重視,昨邀民眾體驗,呈現百年傳統割稻情景。   隨著農業機械化,得人工操作的打穀機,早已被割稻機取代,早期農民乘坐鴨母船人工割稻的情景,更難以復見;昨日卻在五結鄉五十二甲濕地出現,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邀請民眾透過傳統人力方式收割水稻,體驗早期濕地生活經驗。   豔陽下大家戴著斗笠,捲起衣袖褲管踏進水田,拿著鐮刀努力割稻、打穀,邊合力推著鴨母船移動,雖感到辛苦、卻也新奇。鄉土教育老師鍾茂樹指出,「鴨母船」為早期養鴨人家使用,以及低窪地區居民,若大雨、颱風淹大水,家家戶戶乘船逃命。   鍾茂樹說,宜蘭早期靠沿海、地勢低窪地區,水田排水性差,積水甚至深達1米,農民難以收割,不但腳踩竹子割稻,手推鴨母船邊打穀,如此收成的稻米,占全縣總收成量頂多2成。   五十二甲濕地為國家重要濕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鄉土風情,荒野保護協會於今年起,在此地承租約3分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水稻,設法減少農藥對土地的傷害;後續將持續擴大合作面積,讓此濕地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另外,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繼上周稻作收割吸引數百民眾參與,昨又進行翻耕、放水及整地,雖然天氣炎熱,仍有200名親子熱情參與,對都市人來說是難得的農事體驗,小朋友下田玩成泥巴人,十分開心。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乘鴨母船割稻 百年情景重現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民眾新奇體驗。(王亭云攝)   乘「鴨母船」收割為早期低漥地區農村風貌,今日再現。(王亭云攝)   豔陽下民眾體驗,不喊累。(王亭云攝)   蘭陽溪、冬山河匯聚蘭陽平原,形成許多低漥地區,早期水田收割時節,仍積水不退,發展出農民乘坐「鴨母船」,船上裝載著「打穀機」進行收割之方式。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盼喚起民眾對土地的重視,今日下午邀民眾體驗,呈現百年傳統割稻情景。大家捲起衣袖褲管踏進水田,努力割稻、打穀,邊合力推著鴨母船移動,雖感到辛苦、卻也新奇。   鄉土教育老師鍾茂樹指出,「鴨母船」為早期養鴨人家使用,以及低窪地區居民,若大雨、颱風淹大水,家家戶戶乘船逃命;農民也拿來用於割稻,如此收成的稻米,佔全縣總收成量頂多兩成。   五十二甲溼地為國家重要溼地,擁有豐富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鄉土風情,荒野保護協會於今年起,在此地承租約3分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水稻,設法減少農藥對土地的傷害;後續將持續擴大合作面積,讓此濕地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報導媒體:中時電子報     濕地鴨母船割稻 重現昔日景象 宜蘭縣利澤五十二甲濕地,因為排水不易,早期種稻人家都得利用鴨母船協助割稻,今年荒野保護協會在這裡種植了3分地的稻田,今天下午動員義工家庭前往割稻,開出鴨母船,直接將稻子送到船上的風鼓脫殼,重現早年鴨母船割稻景象。文史工作者鍾茂樹說,鴨母船對五十二甲濕地附近的利澤簡農家並不陌生,過去水路發達時,載運人及貨物到港口,養鴨人家利用鴨母船趕鴨,農忙時割稻也要利用鴨母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荒野保護協會同時安排義工家庭,在冬山河舊河道體驗乘坐鴨母船的趣味。     宜蘭縣利澤五十二甲濕地重現鴨母船割稻景象。記者廖雅欣/攝影   報導媒體:聯合報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 重現百年意象鴨母船人工割稻

2014-07-18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 重現百年意象鴨母船人工割稻   利澤「五十二甲溼地」是「國家重要溼地」,此地保留相當良好的水田環境與濕地生態,荒野保護協會於2014年開始承租約3分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水稻,設法減少農藥對土地的傷害。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將於7月19日星期六,與一群志工家庭夥伴,透過傳統人力方式收割水稻,並與在地利澤社區合作,展現百年傳統割稻情景,當天更安排乘坐「鴨母船」體驗早期濕地生活經驗,期望引發民眾對環境與土地的重視。   利澤「五十二甲溼地」早期為冬山河舊河道,位處低窪為五結鄉、冬山鄉及蘇澳鎮的交匯會地帶,此地保留良好水田環境與濕地生態。由於地勢低,潌水田不易放乾,收割水稻田裡常有積水,因此須使用宜蘭特有「鴨母船」來做輔助。船上裝載著「打穀機」(俗稱機器桶)進行收割,展現先民順應環境、尊敬自然的生活智慧。   荒野保護協會於今年起承租五十二甲溼地約3分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水稻,第一期農作已成熟,稻米將由荒野保護協會本身認購,支持較無毒健康農作,同時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降低農藥對土地的破害。後續將持續擴大合作面積,協助五十二甲溼地無毒、健康農產品的銷售,增加農產經濟效益及當地居民收入;同時,讓因少了農藥使用的土地能更加健康,提升環境生態,期盼五十二甲濕地得以永續保存,留給後代子孫一塊淨土。   【活動時間】2014年7月19日(星期六) 【活動地點】宜蘭縣五結鄉五十二甲溼地荒野田 【活動行程】10:00-12:00 溼地導覽、鴨母船乘座體驗       12:00-13:30 在地食材社區風味餐       14:00-15:00 人工傳統割稻(割稻、搗穀、選穀) 【指導單位】內政部營建署、宜蘭縣政府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 【協辦單位】宜蘭縣五結鄉利澤社區展協會   附件 圖片一、五十二甲溼地照片 附件 圖片二、在地農民搭乘鴨母船的傳統人力收割水稻  

反對雪谷纜車 公民團體發動遊行

2014-07-09

護黑熊 民團反雪谷纜車 (圖/713雪谷熊合戰─反對雪谷纜車台中大遊行臉書) 【記者許嘉麟/台中報導】 由台灣生態學會、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台灣省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民間團體發起的「713反對雪谷纜車台中大遊行」,8日舉行行前記者會,對於台中市政府打算以荒謬的環評來達成雪谷纜車的興建表達抗議,並呼籲台中市政府應在台中市中心召開說明會,先解決汙染再來談觀光,以及相關資訊皆應公開透明。   台灣生態學會祕書長蔡智豪指出,台中市目前規劃開發「谷關──大雪山線」、「大坑──新社線」兩條纜車路線,其中雪谷線從谷關經波津加山頂再到海拔2,270公尺的大雪山,沿線經過森林,會設置11根塔柱,因此須解編該區的「土砂悍止保安林」,但這些保安林通常位於陡坡,一旦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便會持續崩塌;2009年林務局甚至曾行文台中市政府,指出雪谷纜車90%經過該保安林,目前仍有大面積崩塌,若興建纜車勢必對環境造成衝擊。     台灣生態學會、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台灣省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民間團體發起「713反對雪谷纜車台中大遊行」。(記者許嘉麟/攝影)   雪谷纜車所經過的保安林,除牽涉水土保持、國土安全,該地區也是野外族群僅剩600隻的台灣黑熊之棲息地。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研究員郭彥仁表示,纜車所將經過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東側,是最近一、兩年來黑熊最頻繁出沒的地區,加上每隻熊所需要的活動範圍廣泛,一旦開發,生性會避開人類的黑熊棲地更會被壓縮,數量可能就會下降甚至是滅絕;而台灣北部黑熊數量一直都很不穩定,屬於零星分布,大雪山的棲地對黑熊保育來說更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黑熊以外,雪谷開發案所經過的大雪山森林也有許多台灣特有的生物棲息於此。台灣省野鳥協會理事長蕭雲傑指出,根據歷屆賞鳥活動賽事統計,包括瀕臨絕種的帝雉、藍腹鷳都曾出現,他呼籲台中市政府不要罔顧人民、生態以及法律,執意開發雪谷纜車。   台灣黑熊目前數量稀少且分布十分狹隘。(台灣生態學會提供)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同時扮演雪山山脈的生態廊道與緩衝區。(台灣生態學會提供)   大雪山除了是黑熊的棲息地,也是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台灣生態學會提供)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長游永滄也說明,越高的山生態越敏感,但纜車會把遊客大批地帶上山,市府卻沒有去考慮山區能夠容納多少人,雖然沒有車子,但山上因應遊客的到來必然大興土木,用水、清潔等方面都是問題,原生的動物、植被一旦毀壞就很難復原,台中市政府不應該為了選票而破壞生態,要讓全國人民及生態共存、都能得利,才是最重要的。   蔡智豪指出,台中市政府想要發展谷關風景特定區,卻不建造汙水處理廠,規劃帶來的遊客量也超過了谷關安全底線;台中市政府在「變更谷關風景特定區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當中也說,谷關曾受地震、颱風侵襲,死傷慘重、道路中斷。在對災害這麼敏感的地區,竟還要搭建纜車。   雪谷纜車開發案7月15日將送環評,民團7月13日發起遊行,從台中市民廣場前往台中市政府,表達對雪谷纜車開發案的反對、捍衛台灣黑熊以及特有生物的生存權,呼籲台中市政府多花心思關心谷關原住民文化的發展及森林生態的保育,先解決了汙染的問題再來討論纜車的開發,同時要求台中市政府撤除環評未過卻已先公布的招商公告,避免造成社會對立,災害風險也應列入招商說明。   發布媒體:大紀元  

荒野參與環境信託的里程碑 ──記2014自然谷移轉及環境信託研討會

2014-07-01

文/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自然名:穿山甲)、圖/荒野保護協會   2014年5月31日,由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國民信託協會、環境資訊協會聯合主辦「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移轉典禮及環境信託實務研討會,假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視聽教室舉行。除了從不同面向來看看臺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案例自然谷三年來的心得之外,原本也希望完成移轉的程序,惟因整個案件在環保署的官方流程還未完成,因此這一次的交接,只好先屬於民間定位,仍待迅速補齊正式法定移轉的部份。   筆者雖從協會這方參與信託案相當時日,但還真是趁著這一次研討會,聽到許多更早期的歷史,以及不同角度的思考,也是收穫良多。特此為文整理來龍去脈,並讓關懷荒野和自然谷信託案例發展始末的夥伴了解最新的進展。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始即以「圈護荒地」為共同的夢想與宗旨,至於夢想中的「圈護」如何轉化為現實上的型式,則體現在協會宗旨:「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捐贈或接受委託,取得荒野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儘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   嚴格來說,協會成立之初,大家都還不那麼了解「信託」,而列舉了其他方式。那麼後來又是怎麼和信託搭上的呢?趁著這一次研討會之便,筆者詢問了國內推動信託制度的大祭酒──王俊秀老師,拼湊早期的故事:大抵而言,荒野在1995年成立;1996年後適逢俊秀老師進行國民環境信託的研究,而與徐仁修老師接觸;1999年荒野四週年年會在台北市龍安國小舉行時,曾邀請俊秀老師演講,向會眾們宣揚環境信託的理念。   爾後幾年,雖然斷斷續續有地主接觸荒野,尋求守護土地的合作方案,但因為國內土地信託制度尚未成熟,而徐老師早年一再提醒大家要承接一塊土地,就要有後續巡邏、保護的責任感,不能接了卻沒人能去關切,純粹放著不管雖然很有荒野的風格,但當承接的土地可能遭到不肖人士私下採伐或傾倒垃圾等劣行,反而會打壞了協會的名聲。環境信託的種子雖然植入荒野,但一直未能真正實踐。   後來荒野雖有機會用各種方式經營雙連埤、五股溼地、富陽公園等案例,但特別在環境信託這個方式上,更持續用功學習和推動的,則不可不提「環境資訊協會」的投入。   時至今日,環資以其所發行,彙整環保資訊的環境資訊電子報而聞名,但許多人都忽略了其前身即以推動環境信託為重要目標,後來以電子報更為著稱。而從協會的角度回憶起來,大概在2007年初,環資主責環境信託的孫秀如主任和溫于璇,找荒野當時秘書長施純榮、保育部主任周東漢和筆者一起會面商談,希望一起增加投入在信託的能量。2007年11月25日,環資主辦環境信託研討會,荒野這邊即由我們三人聯合發表對環境信託的期許。記得當時的氛圍,大家對環境信託充滿期待,卻又沒有任何具體的案例;且評估起來,公部門的行政流程和稅法對環保團體接受環境信託實在不是太有利。最後荒野的報告則是以雖然還未能進行環境信託,但不妨「開始做信託後想做的事」,亦即各種保育工作仍然是本質來做為結論。   這期間,協會的「研究發展委員會」設置了「環境信託發展小組」,陸續看了幾處地,有兩處是荒野自家會員有意信託、極有可能申請看看的候選地。也剛好2010年到2011年初社會上重要的環境議題,也就是國光石化案擬在濁水溪口北岸彰化大城溼地落腳,環保界挺身而出發動諸多反對開發的行動,其中包括由環境資訊協會主導,以保育白海豚為號召的濁水溪口信託案。當時相信許多伙伴都曾經熱血地登記要成為這塊大城溼地的購地股東,無奈政府總說是公有地不便賣給民眾信託。   國光石化案僵持許久,當時誰也不知道國光石化案後來會如何演變。荒野幾項因應策略之一,即考慮以協會之力,儘速發動一個環境信託案,若能成功,則可以做為案例,讓國人更了解環境信託,繼而引動民氣。萬一不成,至少在環保界講了這麼多年環境信託之後,談了一連串的難處,也許真的跑一次流程看看,可以讓推動環境信託的各單位更了解到底有哪些要處理的難題。在這樣的前提下,選擇了自然環境優異、產權相對單純,且已經有初步的環境工作開始進行著的新竹芎林自然谷一地,承蒙身為會員的吳杰峰、吳語喬與劉秀美等伙伴慨然允諾,迅速談成將自然谷推為環境信託案的計畫。 某種程度上,當時的政治局勢或許是潛在的阻力與助力,自然谷信託案或許因為符合馬英九總統的政見,在前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先生手中通過,「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成為國內首宗環境信託案例。雖然因為要配點讓環保署成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因而定位為「環境教育基地」信託,和大家常用以對照的英國或日本的土地信託、國民信託等概念仍然有些差異,但終究是個起點。2011年6月1日,自然谷信託正式開始,國內第一個讓大家具體觀看與思考環境信託的案例自此展開。 當時因為帶有強烈的衝鋒達陣實驗性質,故初步簽訂三年的期約,這對一般的信託案來說,實在是太短了。但因為兩方互相的信任,一切就此開始,再由後續的運作制度來進行補足。   整個制度上為了平衡委託者、受託者、公信監督者等角色,合約中明訂由委託方推薦兩位、受託方推薦三位,共五位諮詢委員做為整個信託案的核心諮詢團隊。這五位委員分別是吳杰峰、遲玉堃、施純榮(並擔任召集人,後因辭任荒野職後轉由筆者接任委員)、許瑞娟、蘇筱芸擔任,尤其出身金融信託界的瑞娟和筱芸,關於信託在金融界的制度上,提供許多指導和參考。另外在信託制度中原本就有維持公信的監察人制度,本案中則是由長年推動信託的王俊秀老師、生態關懷者協會的陳慈美老師,以及力行環境正義的廖本全老師三人擔任,三位老師的份量十足,更是對自然谷信託案最大的肯定。當然除了簽約之外,後續實際執行的部份仍是重頭戲,此則由新竹分會就地承接,副理事長兼新竹分會長劉月梅老師的領導自是居功厥偉。信託期間選擇了當地極有特色的蜘蛛做為生態調查的重點,你一定想不到,這個不到兩公頃的山坡地調查下來,有高達23科、135種蜘蛛的紀錄,之後新竹分會的伙伴並把調查的結果整理出來供巡迴展示,徹底發揮了自然谷做為環境教育基地的功能。   這中間還包括在2011年因福島事件而臨時取消的日本龍貓森林參訪行程,2011年後半年荒野承辦亞太NGO環境會議(APNEC)邀請龍貓基金會安藤理事長來台蒞會及參觀自然谷,再到2012年荒野伙伴終於成行前去造訪龍貓森林等值得回味的重大事件。自然谷起先三年的經營或許有點生澀,只求做出點開端,能引動其他環境信託案跟上腳步。   後期,經過幾次協調,荒野算是執行完實驗性的階段性任務,在調和委託人和整個團隊的意願與定位後,自然谷信託將移轉給更能聚焦發展環境信託的環境資訊協會來接手擔任受託人,並將以更長的約期,讓這個全國首例仍然持續扮演台灣環境信託領航者的角色。   三年的時間就這麼倏忽而過了。在這個正好屆滿三週年時舉辦的「環境保護公益信託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移轉典禮及環境信託實務研討會」中,試著讓委託人杰峰談談當初如何割捨半生積蓄買下的土地捐為公共保育之用,筆者和棲地守護部(前身為保育部)主任慈雯談談荒野擔任受託人的點點滴滴,而筱芸從諮詢委員的身份分析環境信託制度的意義和關鍵,加上慈美老師從監察人的高度環境信託在台灣終於得以實現,讓上半場的報告,多面向地描繪了自然谷案例三年中可以學到的寶貴經驗。下午雖因未能完成官方程序而不算是正式移轉,但在此難得的時機,由委託人杰峰和監察人俊秀老師的監交下,荒野和環資仍先象徵性地進行民間的移交,一切再等正式行政程序補齊,即可完成移轉生效。簡單的移交典禮後則是劉月梅老師生動介紹了自然谷聞名的蜘蛛們以及執行方案的心得,還有環境的孫秀如主任展望國內環境信託未來更多發展潛能。最後在王俊秀老師的總結與祝福中,激勵全體與會的綠人伙伴,推動人民做為最大的財團,讓國民信託遍地開花!期待在自然谷第一個三年告一段落後,環境信託的樹苗很快能在台灣蔚然成林!  

鬧區也有海波浪?「親清海洋,我的母親」街頭藝術展

2014-07-01

文/張永祥(荒野保護協會公民教育部海洋專員)、圖/荒野保護協會   漫步在臺北信義新天地的行人徒步道,玻璃櫥窗內映入眼簾盡是充斥高檔名貴的奢華,然而,有一幅深藍的巨圖竄在琳瑯滿目的鮮豔廣告中,若佇足凝視,也許還能感受到陣陣的波浪聲,沒錯!歡迎來到「親清海洋,我的母親」街頭藝術展。   海洋街頭藝術展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華裔環境藝術家La Benida Hui(許沁雯)所策劃,透過大圖輸出和展架排序的方式,將海洋情境建置到鬧區步道,但是繁華的商業區和海洋有什麼關聯呢?5月的母親節,熙攘街道中不乏許多人帶著母親踏街,或是尋買精美禮品回家孝敬母親,感恩偉大的媽媽,但是我們卻忽略孕育生命的重要推手-海洋母親。   美國海洋學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曾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沒有藍海,就沒有綠地」。世界萬物都源自於海洋,其實海洋離我們不遠,甚至海洋裡還住著人類的親戚,同屬哺乳類、懷孕周期與人類相似的大翅鯨,一夫一妻的配偶型態,孕期約10個月,每次生1胎。雌鯨哺乳期間提供一切營養只為鯨寶寶長大,而它本身卻有很長時間禁食,直到幾個月以後才會再度進食,母愛精神展現無遺!   猜猜看,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都會有生物在臺灣東部外海進行洄游,也許你沒看過它,但是你一定無法抗拒以它為美食的生魚片,是否有頭緒了呢?這位海洋遊俠黑鮪魚不僅是海洋的洄游生物,更像臺灣漁民的母親。以往物資缺乏時代,黑鮪魚許多漁民一家子的溫飽的保證,而國人得以攝取額外蛋白質的機會。只是,人類長年累月的需求逐漸地大於族群恢復的數量,造成黑鮪魚的生存危機。讓我們想想,過去黑鮪魚是人類的生活保障,宛如母親無私的付出以滿足小孩的需求,如今小孩長大,卻顯得貪婪而忘卻反哺之情,反倒利用高科技的捕獵技術扼殺黑鮪魚的生存機會。如果還希望我們下一代能夠看見魚王,就要減少海洋野生魚類的依賴,降低海洋生物鏈的干擾,選擇常見魚類或養殖魚,落實永續海鮮才算是對魚王的感恩回報喔!   透過「大翅鯨親子嬉戲圖」和「消失中的魚王」的故事,居住在水泥建築的你,是否感受到人類和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呢?其實,街頭藝術展不僅以海洋明星動物作為主角,另外還打造出「名人彩繪『十』尚T-shirt」的展示步道,包含Janet、方文山、四小折、拉馬、苗可麗、張鈞甯、張懸、喬喬、焦聖偉、賴聲川共十位愛海名人提筆創作,透過細緻的構圖中勾勒出對海洋的感謝,娓娓道出關懷大海的故事。創作內容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人海關係、魚類資源耗竭、海洋廢棄物及淨灘行動等海洋保育概念,更有創作者將插圖與文字說明結合,描述無塑生活的實際做法。根據每年全台淨灘活動統計,海廢垃圾前五名依序是:塑膠袋、免洗餐具、浮球保麗龍、菸蒂、瓶蓋,其中,塑膠垃圾在海洋垃圾中的比例超過80%!在臺灣產生的垃圾經過洋流漂送到5,000公里外的中途島,無辜的信天翁卻將塑膠誤以為是食物,倘若信天翁照單全收「垃圾食物」的狀況下,估計每年大約有5噸重的「塑食」被小信天翁大快朵頤導致一命嗚呼,享受塑膠便利性的你我,反而成為這場悲劇的幫兇。   海洋浩瀚無涯是所有生命的搖籃,孕育萬物的母親。為了讓萬物呼吸,她辛勤製造空氣中70%的氧氣、為了讓地球不會發燒,她盡力儲藏地表90%的二氧化碳;90%生物都在棲息在海洋;海洋最深處的壓力約等於一人舉起50架超大噴射機;如果是準備降落地球的外星人,它有60%的機率降落在海域;如果所有海水都被拿來提煉礦物,每一個地球人可以分到4公斤的黃金;每年約有6億4百萬公噸的垃圾被投入海中,大約有70%的垃圾將永沉海底;每年約100萬隻海鳥因為誤食海洋垃圾或纏繞致死。上述內容僅是「海洋小學堂」的一部分,還有更多海洋秘辛值得探究,人類對於海洋究竟了解多少,就讓小學堂帶領大家一探海洋生命小冒險與大危機。     五月溫馨的時節,荒野保護協會和您分享過去海洋守護的成果、十位愛海名人彩繪的T恤與文句,讓我們一起站在巨幅的大翅鯨母子旁,感受大海壯闊的生命力,心懷感恩,許下守護海洋母親的承諾並身體力行。若錯失此次街頭藝術展的朋友也別覺得惋惜,「親清海洋,我的母親」環境藝術展於世界海洋日6月8日至9月5號間,於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隆重開展,歡迎大朋友與小朋友攜手前往參觀,把大海的事視為己任,一同保護海洋母親!  

[花蓮分會公告] 分會服務時間異動

2014-06-23

為配合花蓮分會業務內容,以及便於公務機關連繫(公務單位上班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5時30分),自2014年7月1日起,花蓮分會服務時間調整為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午休時間為中午12時至下午1時),請各位夥伴留意異動後的服務時間,謝謝! >> 更多花蓮分會資訊

2014全國弱勢兒童長期陪伴共識營幕後花絮~與孩子之間的生命之歌

2014-06-18

文、圖/曾愛媜(高雄分會長陪志工,自然名:光澤蝸牛) 台北總會為了凝聚長陪志工夥伴的共識,每年舉辦一場全國弱勢兒童長期陪伴共識 營,一方面讓各分會彼此交流,一方面加油打氣。   3月1日這天,各分會的夥伴約定在台北火車站集合,有趣的是走著走著,突然有人走過來打招呼問:「你們是荒野的嗎?」,原來是頭巾太醒目了,讓原本互不認識的各地夥伴自動的聚集起來。   在車上,總會的兒童環境教育專員-麗嫦貼心準備幸運餅乾,讓每位夥伴都拿到一個,餅乾裡內的幸運籤寫著的每一句話都像在鼓勵著夥伴們,如「歡喜心甘願受」、「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等。每張幸運籤都引起夥伴們的熱烈討論,看著手上的幸運籤,抽到的籤語單刀直入彼此心門,暖暖的感覺悄悄湧入心中。來到了宜蘭縣頭城鎮大溪國小,背山面海的校園,眼前就是太平洋,大自然之美讓人驚艷,海浪不斷拍打在海岸邊,聽著風聲、浪聲、還有人們的吵雜聲。一般學校假日時,總顯得冷冷清清,而在大溪國小總有許多民眾前來搭帳蓬,顯得熱鬧非凡。   活動一開始,新竹夥伴帶領大家一起赤腳體驗:矇眼的毛毛蟲,環境中的不定因素,感受行進中的急促,在行進中耳邊不斷傳來:「這裡很安全,沒問題。」在夥伴們接力引導下,終於來到毛毛蟲休息的地方,打開眼睛映入眼簾是一望無際的海,吹著風看著海,眺望著清晰可見的龜山島,看著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人們,每位夥伴在欄杆旁輕輕的靜默著,轉頭互相彼此微笑,感受盡在不言中。   到了活動分享時間,先唱一首需要用力嘶吼的歌,接著分享夥伴們的心得與感受,前面與後面的夥伴覺得自己走的很慢,而中間的夥伴卻覺得自己跟不上隊伍。到底發生什麼事呢?在團隊中,剛開始感覺有的夥伴腳步快一些,覺得跟上隊伍有些吃力,有些夥伴開始試著發出聲音:「前面的夥伴慢一點!」這時,前面的夥伴會停下腳步,等待後面的夥伴。這樣的體驗,讓大家學習如何在團隊中一起學習成長,共有三點: 如何信任夥伴。 如何鼓起勇氣適時提出自己的困難。 學習傾聽別人的聲音,調整團隊的腳步,才能向相同的目標前進。 接下來,荒野各地分會長進行分享:每一個團隊都有著不同的特色,由緯創人文基金會提供的弱勢長陪經費,讓夥伴們有機會譜寫與孩子間的生命之歌。 傍晚時分,進行觀察與紀錄課程,釐清觀察定義與方法,讓夥伴了解在不干擾生物與環境條件下,更有效運用在活動當中。   夜晚的大溪國小,海浪拍打著岸邊,散步在欄杆走道,一群人享受著北海岸浪濤聲,夜晚的樹林間格外熱鬧,一隻不知名的蛾類毛蟲,正在樹下隨風搖曳玩盪鞦韆。   深夜的大溪國小,猶如颱風過境,風聲、海浪聲驚擾著大自然中的一切,敲打門窗隆隆作響,提醒我們勿輕忽、勿善忘在大自然面前只能謙卑。   經過一晚的洗禮,大夥起了個大早,進行與大自然對話課程,輕輕坐著深呼吸,起身準備早餐,來到自己的小天地,與大自然、與自己無聲無語對話。昨日的狂風吹落了許多葉子,撿起身邊一片落地腐爛分解只剩葉脈的葉子,將它命名為「循環」。   稍晚,台北總會兒童教育組夥伴,分享荒野與花旗銀行合作「淡水河左岸綠色走讀行動計畫」,並分享親子團教案設計架構,讓大家凝聚共識。   兩天的長陪共識營進入尾聲,大夥們吃著中飯分享心得,經過兩天的聚會見到各地分會不同的夥伴,依據不同的服務對象規劃不同的體驗活動,而最後的主軸不變:親近大自然、陪伴孩子。活動不僅是活動,背後具有深厚需傳遞給孩子的意義。   感謝籌辦共識營的總會與其他分會秘書及夥伴,你們辛苦了。感謝這兩天,為我們準備吃喝拉撒睡的宜蘭秘書仁章與其他夥伴,你們辛苦了。感謝天地的「循環」,讓萬物得以依存,感謝所有的奉獻,讓萬物得以潤澤。在長陪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常以為的「給予」,卻「獲得」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