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紅樹林不是你的紅樹林
圖、文/葉大維(循環零廢棄小組志工,自然名:水滴魚) 2024.04.10 曾幾何時,腦海中的紅樹林印象,已與現況產生了認知上的差異,這片出生於灘地,曾代表著希望的綠色植物,逐漸受到質疑。為了探尋質疑背後的答案,我們遂跟著荒野雲林分會,在濁水溪的灘地上找尋紅樹林,進而探究真相。 紅樹林,因其紅樹科植物體內含有單寧,與空氣接觸氧化後會形成紅色,因此得名,東南亞地區甚至將其用作染料使用。早些時期的台灣地區,經資料顯示,並無紅樹林的蹤跡,就連北部淡水河及關渡等紅樹林大宗地區,也有文獻載明,是因當地顯赫人家,為解決停泊船隻因潮汐而受衝擊之困擾,則至國外引入紅樹林栽種,進而開啟台灣紅樹林的篇章。 往下探尋,位於新竹的香山濕地,在1959年開始栽種復育紅樹林,直到2007年,發現紅樹林生長快速並壓迫出海口植物,更因其密集的樹根系統,造成許多海廢垃圾深困其中,進而延伸出鳥類無法覓食、惡臭環境及小黑蚊爆發擾民等問題,終於在多次協調下由市政府出面清除,整體面積高達450公頃,耗資3700多萬元。 而擁有全台最大溼地範圍的彰化縣,也有多處紅樹林的蹤跡,其中芳苑鄉的海空步道,已成為縣內知名的打卡景點,無垠的海洋及碧海藍天,是步道隨處可見的美景,中間夾雜的紅樹林叢,不再是地區的困擾,反而為美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應,堪稱自然人文共存的絕佳範例。 最後的目的地——雲林濁水溪,也在荒野雲林分會長的積極推動下,開展了紅樹林疏伐系列工作,透過培訓工作坊,喚起民眾對於紅樹林的認知;藉由實地演練,將課程內容學以致用;以疏伐活動的帶動,讓更多團體及人員參與其中。有別於以往的移除方式,我們相信,疏伐,是為了創造人與自然的平衡點,讓生物都能在這小小的灘地,充分展現最大的價值,用互相包容及尊重的態度,為濁水溪做一件有溫度的事。
溫柔而堅定——踏查之外,和公民參與一樣重要的資料記錄
文/陳思妤〈高雄分會河溪小組組長,自然名:左手香〉 圖/荒野河溪小組 2024.03.10 在和公部門溝通前,小組需要先彙整對一條溪流的所有資訊,並且以簡潔的方式呈現,以方便未參與踏查或公部門會議的夥伴能快速了解情況。為此,小組夥伴們討論出一頁式表單的資料呈現方式,摘要出以下項目: 工程案件名稱 工程主管機關 工程點位 工程預計施作內容 工程點位土地圖層套疊 踏查照片或影片 目擊生物名單 生物多樣性研究資料庫半徑一公里內物種名冊 踏查後心得及建議 其中,第1至4點是公部門在資訊公開平台上揭露的工程資訊(目前的表單是基於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公告的資訊製作)。 事先知道工程預計施作內容和工程設計圖,有助於夥伴們在進入溪流踏查時,掌握施作工程的範圍,觀察現地狀況,再評估預計施作的工程量體和方式,是否導致當地生態環境難以回復,並依據這些觀察提出有利於保存棲地的建議。 第5點是利用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的「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套疊公有土地資訊,以了解工程點位的土地使用狀況。這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工具,不僅能幫助釐清工程位置的土地所有人,也提醒工程主管機關向平行的公部門橫向確認,該地是否能施作溪流相關工程。 ▲ 踏查路徑軌跡 第6至9點則是夥伴們在實際踏訪現地後得到或產出的資料。照片是不言而喻的有力證據,記錄生物本身或是生物活動的痕跡,同時也記錄溪流周遭環境當下的樣貌。了解有哪些生物會利用這塊區域,就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生物需要的棲地環境,也就連結到前面所提到的,如果工程無可避免,仍應遵照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的原則,盡可能保留最多且完整的生物棲地,才能使生態在必要工程之後能夠快速恢復。 ▲ 物種紀錄 高雄小組的資料統整工作,起因於我們需要綜觀一個溪段的工程、生態及環境狀態等資訊,在多方面了解時,才能做出合適的評判。而這些依據規則、有秩序地整理起來的資料,恰好形成了河溪資料庫的雛型,到目前仍然不斷在調整修正。這些紀錄本身不單純只是提供小組在面對公部門溝通時的證據、不只是提供工程完工後,生態回復的目標樣態;我們還能記錄工程手段或過程,觀察其對於環境的影響,並透過後續的長期追蹤,了解哪些是更容易讓環境恢復原本樣貌的手段,藉此回饋到未來工程的建議之中。 ▲ 公民參與 長時間的持續記錄和彙整是一股低調卻堅定的力量,小組夥伴們在把這些過程一步一步紀錄下來的同時,也期待更多人能更容易、更理性、更有意識地一起關心周遭溪流、關心河溪工程,期待記憶裡每一條魚蝦豐多、清澈見底的溪,溪水長流。 ▲ 野溪踏查
小小野溪調查,大大公民參與——從台東河溪小組開始的行動
文/楊坤城〈鄉土關懷委員會河溪治理議題召集人,自然名;大冠鷲〉 圖/荒野河溪小組 2024.03.10 慢慢地走跳在溪流之中,台東河溪小組終於在2023年初,由海岸線進入了花東縱谷,每月一次的野溪踏查,就是要將台東溪流走遍紀錄。回憶起剛開始踏查的溪流,就在加路蘭北邊的黑髮溪,一晃再晃,居然已是九年前了,從車程十數分鐘,到抵達花東縣界長濱鄉需要的一個多小時,經歷炎炎夏日、凜冽寒風也從不間斷;從對溪流生物陌生,到瞭解其與環境棲地關係;從懷疑水泥構造物的存在,到一起參與公部門工程現勘對話。 台東地理環境很明顯地分成東部海岸、花東縱谷及南迴海岸。東部海岸溪流有很明顯地獨流入海特性,除馬武窟溪外,溪流集水區普遍不大,海岸山脈發源,短促流急得進入太平洋。有些深切幾十米峽谷,成為遠離煩囂世外桃源般的野生動物樂園;有些緊鄰部落農田,與人生活緊密相連。 透過這幾年的野溪踏查,我們逐漸知道,這些溪流除了是初級淡水魚蝦蟹的生活空間,也知道了,這些溪流更是另外一批河海迴游型水中生物的棲地,牠們需要來往於河與海之間,出生在鹹水域,過渡在汽水域,成長在淡水域,生長、覓食、棲息、繁衍,不同階段在不同棲位,生命便是如此深邃有趣,這其中包括毛蟹、鰻魚及眾多鰕虎科魚類。我們也逐漸知道,溪流中的水泥構造物(包括溪床封底、固床工、防砂壩、攔河堰),都創造了溪流縱向廊道的阻礙,像一道道的天塹,無法越過,不是只有高緯度鮭魚需要返鄉,台灣也有珍稀的小生命面臨同樣無家可歸的考驗。 ▲ 卑南上圳取水口 野溪小組透過拜訪公部門(水利署、農村水保署、林業保育署),把我們所調查到的生態資料,以及認為溪流工程構造物對水中生物及棲地造成影響的結論,透過溝通、會議、現勘等過程,在目前政府部門執行生態檢核及公民參與的機制下,持續的影響公部門決策。除了在新建工程中做好監督,迴避縮小、減輕對溪流棲地的影響外,農村水保署及林業保育署也都在與荒野合作中,開展降壩復育棲地的實際行動;透過一月一次的踏查溪流,荒野台東河溪小組與溪流管理政府機關的溝通模式與以往不同。 現在要走入花東縱谷的溪流,卑南溪是台東唯一的中央管河川,由卑南溪輻射出的支流散佈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山谷間,南北縱向的卑南溪洪氾區及支流沖積扇,組成了池上、關山的魚米之鄉,生產了回味無窮的優質米。河溪小組認識到溪流面臨的威脅之一,是水資源的利用,在台東,水的利用主要有兩個面向:農業及民生用水。河溪小組開始針對台東灌溉大圳的取水進行調查了解,雖然目前只調查了三條水圳取水,卻看見了荒謬無節制的失控,包括鹿野溪、鹿寮溪及新武呂溪,幾乎到達河流斷流的程度,生命與生活離不開糧食生產,但生產糧食的同時也應照顧大自然生命的延續。再來,因為關心溪流與水圳,近來發現綠能小水力電廠不斷的出現在公眾視野,綠能有續的能源模式雖然是河溪小組樂見,但實際執行面是否合乎友善生態環境,也是河溪小組接續關心議題,河溪小組短時間內將會帶著調查資料拜會農水署台東管理處,扮演在地積極關心環境監督公部門角色。 ▲ 鹿寮溪鹿野圳取水口 河溪小組的成立及運作模式日漸成熟,一方面實際踏查在地溪流面臨的各種挑戰(工程、汙染及水資源利用),與公部門建立持續的溝通管道,儘量的減少減輕人類生活對自然溪流的破壞,也積極的建議與協力公部門,將已棲地破壞溪流復育回來。另一方面,每月固定行動,持續的紀錄溪流生態環境資料,累積溪流資料庫,充實荒野保護協會棲地保護能量。世界的生態保護走向,是全國性的國土綠網,荒野河溪小組就是在做這件事。
用心參與、共譜最美的樂章
圖、文/林芳如〈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樹懶〉 2024.03.10 荒野宜一親子團8樂團集會新家庭見面歡 「人類最偉大、最光榮的一項傑作,就是擁有生活目標。」找到某個能提供方向感的生活目標,可為個人行動增添意義。將許多殘缺的生活碎片集合起來,就能創造偉大的生命傑作,一個遠大的目標能將種種個人活動串在一起,彷彿一首交響樂的主題曲串起了一個個音符,一個音符發揮不了太大作用,但如果他是某個共同主題、共同目標的組合元素,就變得深具意義也富有美感。——《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在集會前一晚,慌張的倒地鈴(作者的先生,小蟻導引員)練了小蟻之歌不下十次。而手機重度使用者的我,在今天的團集會中,拿起手機的次數居然不超過五次,今年也躍升為參與第二年的舊家庭,有了許多新體驗。 新家庭相見歡的關卡中能看到大人與孩子齊心努力的過程,透過一關又一關的問題,一次再一次熟悉任務要求,變換著不同的策略,一起完成闖關的任務! 孩子們擁有著不知哪裡來的自信,也具備了大人無法理解的奇妙思想,我想他們需要的是大人給予信任與充足的時間,好在未來長成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新模樣。 在下午的教學環節,給了每位大人一個新的方向,除了瞭解團體中的角色外,也給自己一個承諾,現在的我們也許被會一堆名字給搞地很混亂,但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重要到多年後,也會感謝當年的自己勇於嘗試新的目標。
這些「鳥事」關我什麼事?
圖、文/徐宛韻〈台北分會棲地守護、氣候變遷志工,自然名:水中央〉 2024.03.10 料峭的春寒中,五股濕地的棲地守護志工們領著民眾,在洲子尾溝出口處清除小花蔓澤蘭。眼前,淡水河上一個黑影在空中停留,時而振翅。 有個聲音振奮起來,引起騷動:「大家!快看眼前電塔附近、停在空中的猛禽,那是黑翅鳶,正在展現他空中懸停的超高技巧,一邊留意河面獵物……」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五股解說組志工黃琬雯(自然名蘆薈)指著空中的猛禽,興奮地對民眾說。 順著她伸出的手指,以工作日形式參與志工活動的人們,也彷彿看見了自然版的《創世紀》壁畫;與西斯汀小堂天穹不同的是,這裡手指的兩端銜接的分別是,人類與自然萬物。 一隻在水泥叢林裡難得一見的猛禽,接上了人與自然的開關。而按下開關的則是連續六年參與「淡水河鳥類調查」的蘆薈。我私下問她,為何近視眼的她當天沒戴眼鏡,能夠一眼辨識出黑翅鳶?她可意會、不可言傳地說,「是因為『氣質辨識法』!」 蘆薈本身是國中國文老師,想知道她如何和荒野搭上線,又發生了什麼「鳥事」讓她多年和鳥事攪和在一起?又是如何不斷透過與鳥類相關的生態介紹、棲地守護等生態工作,帶領民眾和自然建立聯繫?歡迎收聽荒野保護協會Podcast「早安荒野」近期推出的「這些鳥事關我什麼事? 節目分為上、下集,由水中央擔任主持,邀請來賓蘆薈分享。她與荒野保護協會的連結、與鳥類產生關係的趣味經過,甚至何謂「氣質辨識法」都有精彩的說明。事實上,所有的「鳥事」都是大家的事,因為鳥類族群的遷徙、數量的消長,關係著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荒野台北分會棲地守護志工第11期招募」熱烈開跑中,歡迎有志於從事生態守護的朋友一起投入、一起守護棲地生物多樣性! 早安荒野「這些鳥事關我什麼事」 上集/五股濕地篇 下集/棲地志工篇 台北分會棲地守護志工招募 熱烈開跑! 第十一期台北棲地守護員培訓課程
氣候變遷下的節能志工修練
圖、文/許煥彬〈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大米〉 2024.03.10 荒野節能講師培訓很精實 當初看到荒野招募「節能講師」的消息時,對簡章上授課的主題與內容產生了興趣,希望能有多一點管道瞭解氣候變遷,讓工作上對永續議題的知識能累積多一點,於是我就報名了培訓。 五月開訓的第一次上課, 聽總召講完成為節能講師的規則後,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哇,怎麼這麼硬呀!」除了繳作業外,還得熟讀上百頁的PPT教案,中間有分段試講的考驗,最後還有兩個小時的教案試講關卡,通過後才能取得講師資格,代表荒野出去上課。 老實說對一個上班族來說,要把特休拿去上課而不是休息或是去玩,真的是很掙扎。不過最後我選擇成為一個可以和大家分享節能減碳的志工。回頭來看,我很開心當初做了這樣的選擇。 出講初體驗帶來使命感 第一次出講,我們一行三人來到位於新北市的一所國中,這是我第一次出講,難免緊張。感謝隊輔在培訓時一而再、再而三的指導加叮嚀,到了真正上台時,我很快就能流暢地跟台下的同學互動,過程中發現同學對氣候變遷議題都很專注,還有同學對台灣的發電結構提出問題,讓我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沒錯!氣候災難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問題了, 減碳是這個世代面臨的重要議題。希望藉由這些分享,能夠在這些青少年的心中種下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的觀念,進而讓他們化為行動。 節能小撇步省電20% 今年的夏天雖然來的很早,但我統計家裡的用電,卻比去年同期省了20%,是怎麼辦到的呢? 首先要先有管理的觀念,就是要很清楚的知道家裡每個月的用電度數,接著同期比較分析,找出用電熱點後,開始擬定策略與行動。例如: 一、抽水馬達增加了開關, 只有在需要水壓的時候才打開。 二、電熱水瓶增加了定時器,設定煮沸後關機。 三、冷氣設定在26~28度, 並搭配吹電扇。 四、當然,別忘了節能的基本功--養成隨手關燈的好習慣。 一起加入我們志工的行列吧 氣候變遷現在已經是重要的全球議題了,減碳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該承擔的責任,誠摯地邀請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推動節能減碳的志工,讓更多的人把節能減碳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 第八期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 熱忱招募中 【培訓日期】:6/7–7/26, 共6天上課 台北分會今年僅一梯次,快快報名!這班車沒搭到,下班車要等明年了 報名連結
小茉莉眼中的COP28
圖、文/吳思儀〈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志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自然名:小茉莉〉 2024.03.10 小茉莉目前還在就讀大學,是非常年輕的荒野志工。在去年參與了聯合國COP28 會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年輕世代眼中的COP28。 參與人數創新高的COP28 大家還記得去年底於杜拜舉行、飽受爭議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嗎?這次參與COP28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將近十萬來自各地、擁有不同的背景和觀點的人齊聚一堂討論氣候議題。 我很榮幸參與了COP28,見證了各國青年訴求世代正義的決心。 這次COP28決議首次提及「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在眾多化石燃料業者環繞的談判會場達到這樣的共識可說是不容易。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此決議仍然難以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所制定的攝氏1.5度以下,並且對於氣候變遷有急迫生死攸關的脆弱國家而言,未能在決議中納入「淘汰化石燃料」這樣決心的字眼,顯然是個大失敗! 決議是一回事,實際參與COP是備受啟發、前所未有的體驗! YOUNGO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九大官方社群之一,關注兒童與青少年議題,由全球各地35歲以下年輕人組成,包含個人和青年組織,名為YOUNGO,代表的正是YOUTH和NGO的結合。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也是YOUNGO成員之一。 我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的一員,TWYCC是一個希望賦權於青年對於氣候變遷倡議擁有更多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 在COP28中, 我們代表YOUNGO出席, 一同在會議室裡觀察談判進展、與談判者建立關係、代表青年發言,確保青年觀點與世代正義有被納入相關決議中。 對台灣而言,我們在談判桌上沒有發言權,但我們還有其他身分,像是青年、婦女、原住民等,可以利用其他身分來在聯合國發聲。TWYCC自2009年就開始參與COP,與各國青年共同行動,將台灣經驗帶到國際,也汲取靈感帶回台灣。 大人、領袖們,你們可能留在世界上的時間不多了,但你們留給我們什麼? 白紙黑字上的共識關乎未來走向,然而也有更多令人啟發的事情發生在會議室外。 青年們在COP28最後一天聚集,以宏亮的歌聲、朗朗上口的口號、舞蹈、強烈視覺設計的牌子,呼籲談判者將「淘汰化石燃料」納入決議文中。 其中一位與我年齡相仿的20歲青年拿著大聲公說:「我們不僅僅是來這裡只會大吵大鬧的青年,我們更是政策決策者!」 青年或許沒有大人那樣專業的知識,但期盼看見改變的欲望促使我們用盡所有的力量去行動。 為氣候變遷脆弱國家發聲 COP會場裡凝重,因為最終決議攸關脆弱國家的生死。像是我們認識的一位年僅22歲的波蘭女生,受到賴比瑞亞的委託擔任談判代表,為脆弱國家發聲。這些會議行程緊湊、不固定,可能最終談判結果也不盡如人意。她甚至說:「若在COP期間沒有哭,就代表沒有真正參與。」而我也經常在會場聽到其他青年提到:「大家在COP期間都缺乏睡眠。」COP對於青年帶來的情緒宛如雲霄飛車,這些年輕人對於議題以及未來的走向都十分關切,他們認為不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是一種特權,也不再是一種選擇。 COP會場外的創意 COP會場雖然嚴肅,但也有一群人,利用創意、故事、藝術來讓空氣中蔓延笑聲、靈感與希望。有一天在逛展館時,遠方傳來一陣陣難得的笑聲。走過去才發現一位表情豐富的英國人,以誇大的手勢及語調,向觀眾傳達氣候變遷的急迫性,只不過是用脫口秀的形式進行,就吸引了好多路過的人們,停下來一起聽、一起笑。這使我驚覺,我在這幾天都沒有敞開真心笑過!頓時所有的壓力煙消雲散,真是一笑解千愁呀! 有穿著吸睛的主持人,是來自知名國際組織「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每天頒布「當日化石獎(Fossil of the Day)」給在氣候行動中表現最差的國家,讓群眾一起透過歡唱嘲諷的侏儸紀公園主題曲,呼籲這些「得獎」國家得加把勁! 也有以不同風格訴說故事的媒體創作者,分享說故事(Storytelling)的重要性。Earthrise(地球崛起工作室)創辦人Alice Aedy在活動上說:「世界各地其實都有很多當地解方,我們需要更好地傳遞這些故事,進而改變領導、改變社會、改變系統。事實數據很重要,但故事讓人記得。」之所以我們對於未來世界感到悲觀,可能是因為我們花不夠多時間去訴說這些不被大眾知道的當地解方。 任何人都可找到自己在氣候行動的角色 透過嘗試不同的參與,我更加認識自己在氣候變遷倡議上較適合什麼樣的角色。對我而言,坐在會議室裡追蹤各國協商進展或許並非我的強項,更適合在外挖掘更多創意行動與故事。 重點在於找到自己的角色,無論你是作家、老師、藝術家、科學家,你都可以去尋找自己在氣候行動的角色,帶來更多的希望。
荒野保護協會手作步道——北步三卯澳,三十的傳奇
文/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台北分會第三期手作步道全體志工 2024.03.10 籌劃的開啟 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原本預計在2021年初開辦的台北分會「第三期手作步道志工培訓」課程,一路延到9月底。總算在疾管局公布疫情趨緩時,在總召、專職與及培訓團隊的堅持下順利開課了。 本次報名的學員高達到30位,為有史以來最多的人數。從9月到12月整整3個月、每周1-2天密集的課程,共涵蓋了通識、專業、室內、室外、實習、實作等項目,課程內容十分紮實。 實作課程為兩天一夜的行程,地點選定在卯澳。會選定卯澳作為施作場地的原因,源自於先前荒野投入「守護卯澳灣、禁建遊艇碼頭事件」,所以與卯澳聚落結了緣,於是將實作課程也安排到卯澳進行,繼續廣結善緣,由原先的協助聚落、守護在地,再到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 期間我們發現了坑內溪原有的「親水步道」已經損壞,雜草叢生,大家討論後希望藉由這次的手作步道志工培訓來恢復親水步道。培訓團隊在初步與老師檢討排課時,也特別提出,於河床上施作步道,會與以往在郊山的經驗有所不同,安全的風險也相對提高,這也是手作步道施作挑戰第一關的開始。 期中施作的前勘 卯澳聚落的坑內溪位於新北市貢寮區,溪長約2.3公里,流向為由西南往東北走,出海口在卯澳福興街,卯澳漁港旁,本次施作點則在出海口上游約50公尺處,海拔高度約13公尺。該河床上社區原先就設有生態親水解說步道,依設計應可由任一岸下階梯到河床,再由另一岸階梯離開河床,回到馬路,但不知何年被大水沖毀,且步道因久未整修、雜草喬木叢生,故無法通行,甚至有部分於河床中連接兩岸的踏腳石也被沖毀,導致左右岸不能串聯。 ▲ 坑內溪施作區改善前的狀況 卯澳的知而行 按照課程日期,夥伴們共乘來到卯澳漁港,首先由常駐蹲點的總會專職育偉為夥伴們簡介紹之前「守護卯澳灣」行動的始末與現存危機,而在地里長與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也都到場致詞與感謝荒野志工的協助。三貂角發展協會理事長、當地里長之後,進行卯澳漁村的導覽。從卯澳漁村提籃觀音廟說起,最有印象的莫過於牆、籬、屋等過去建築,相容於手作步道砌石工法。卯澳美食是當地招牌之一,漁港是當然海鮮為主,小卷米粉就是來這裡的首選。 ▲ 卯澳導覽 謝謝三貂角發展協會,為我們準備了這兩天的午晚餐食,讓我們有體力在手作步道能盡情的發揮,吃過午餐後,下午的手作步道正式上演。從工具介紹、暖身、祝禱等一一走完流程。特別叮嚀的事這次施作場地在河床,前段夥伴看到有急水或黃水下來,要大聲呼叫夥伴上岸,避免被河水沖走的風險。若有夥伴要上岸支援拉上岸,要以右手對右手交叉握對方手腕,這樣結合方式拉力比較不容易脫手,祈盼的是夥伴們能夠安全之下施作手作步道。下到坑內溪首先就是親水(下水),看到草樹都不見了,原來發展會理事長知道我們要來做步道,幫我們先除草砍樹,真是太感動了。出身於建築的總召,量出了三十公尺,而學員剛好是ABC三組,每組承擔十公尺施作。雖然除過草砍過樹,要施作的步道舖面還是看不清楚,首要做的事要把步道鋪面整理出來。大夥們有的下河床有的站岸邊,發展協會也來了不少人加入我們,把草、雜物、垃圾等一個接一個由下游往上游階梯口傳,不一會兒終於看見步道的鋪面。鋪面清開後來回走了好幾趟,數一數問題點可不少啊!第一段與二段間一塊長約2公尺半,寬度1公尺,厚度0.3公尺的大水泥塊,第二段與第三段間,大概有十幾顆大石頭深埋舖面,尤其第一段的大石塊沒有移開,AB組也不好做事,BC組之間大石頭沒移動鋪面也不足,真是令人頭疼啊! 接下來,由領隊講解「石頭」在手作步道上扮演哪種重要的角色,有時候非常討厭它,甚至需要破壞它,有時候卻十分需要它。為了要搬運石頭,手指被壓到皮開肉綻,也無怨無悔。有些事情則從經驗上啟發,為了施作上的安全,開始了搬運石頭的工具製作,利用防水布搬運網袋製作,編織帶(安全帶)搬運網袋製作,這些都是工作經驗的累積與創新。 本次施作面對石頭的困難不是網袋可解決的,石頭、石塊面積幾乎都在0.5立方公尺以上,若重量與施力點不能達到平衡,石頭的移動就沒辦法克服。利用圓棉繩、編織帶的運用,結合繩的長度,增加力量結合,也避免人手接觸石頭,安全性提高。繩帶套住石頭後,與土槍(翹棒)配合使用,三十公尺距離內的大石塊全部依序移到定位,圓繩與編織扁繩的運用,是夥伴們共同享有的難得經驗與創新,也跨越了卯澳坑內溪手作步道的傳奇關卡,更加驗證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利用編織帶搬移鋪面上大石頭 大石頭與石塊搬離了步道舖面後,步道工作才要開始。第一段靠近出海口地勢較低,容易接觸到水,挖開整平舖面後利用中大石頭砌石舖面,再用碎石填充夯實。第二段高度高於第一段一倍,如果使用與第一段一樣的砌石工法舖面,挖開整平鋪面中大石頭與砌石勢必需要兩倍以上的施作,考量後實施踏石舖面工法與碎石鋪面進行第二段施工。複雜的第三段有磚砌牆,和大石頭佈滿步道鋪面,敲除磚砌牆、將步道中大石頭進行移除及定位,最後進行步道舖面整理及下河床石階梯設置,總算完成三段共30公尺的卯澳親水手作步道。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完成的第一條「親水」手作步道。 ▲ 第一條「親水」手作步道 成果與成長 為期兩天一夜的期中步道實作活動很快地過去,實際投入工作的時間為一天半。產生巧合數字,共施作30公尺,與30位學員的參與(故標題命名為三十傳奇),荒野保護協會十幾年來,第一次在河床上做手作步道。由於步道環境關係,更產生圓棉繩與編織帶運用工具搬移工法,使步道鋪面上大石頭的問題能夠解決。圓棉繩與編織帶並不是期中準備的手作步道工具。圓繩是總召貨車綁繩,編織帶則是學員個人車上的救援帶,事後想想感到有點驚奇。何其有幸能夠參與北步三訓練,共同成長,這份手作步道的跨越榮耀,與全體手作步道夥伴們共享。
領角鴞探巢記
圖、文/謝忠良〈人工巢箱監測計畫志工,自然名:土撥鼠〉 2024.01.10 由台南分會辦理的2023人工巢箱監測計畫,期望透過巢箱安裝達到棲地補償作用。同時增加動物的數量及棲地的多樣性,並進行監測,依照繁殖季與非繁殖季的監測頻率,獲得物種在棲地利用的季節與頻度,並且在該計畫結束後仍能持續監測物種的使用與否。最近,領角鴞「角角」與「領領」入住志工製作的人工巢箱啦!大家一起來看他們的看房故事吧! 有一天,公領角鴞——角角發現樹上長出一個怪箱子,這個怪箱子裡面還有個樹洞? 他說:「嗯!改天找老婆領領來看看。」 角角:「領領,妳可以來看看這個樹洞適不適合當作產房,我在上面幫妳把風。如果有喜歡,我來問問土撥鼠多少錢要賣? 」 土撥鼠:「不用錢,這是荒野保護協會運用公益勸募捐款,由一群熱心的荒野志工蓋的。 」領領:「真的嗎?那我要進去坐看看。勿!勿!勿!(領角鴞的叫聲),我好喜歡!」
監測人工巢箱相遇大赤鼯鼠
圖、文/張景惠〈人工巢箱監測計畫志工,自然名:樹鵲〉 2024.01.10 驚鴻一瞥,看見大赤鼯鼠從人工巢箱的洞口跳出來。牠跳到桃花心木的低處,緊接著快速繞到人類視線看不見的樹後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爬到桃花心木的高處後,再次使用天賦展開皮膜,在桃花心木林中滑翔到20公尺遠的樹低處,直到牠感覺遠離危險。我欣喜若狂,好希望自己也有翅膀,在樹林裡跟著飛躍追尋,直到不見鼯鼠的蹤跡,那一幕的深刻場景銘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彷彿我內心的小孩在森林遇見了精靈一般,既難忘又雀躍不已。所以,每次監測巢箱時,我都充滿期待。哪怕過程中,可能會行走在墳墓上,開心仍然超越了恐懼;哪怕有兇狠無比的吸血蚊子,干擾我的情緒。我依然對每次的監測都充滿熱情,滿心期待,只為了那短暫相遇的時光。 事後回想起來,其實當我們走進巢箱時,大赤鼯鼠是有本能的發出嘶吼聲音,彷彿警告我們不要過來,這裡有生物存在著。 生命中再度與大赤鼯鼠相遇,竟然得以跟大赤鼯鼠互動。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決定先敲門,想說牠應該可以再度展膜滑翔,我又可以欣賞那飛翔的身影。沒想到,這次大赤鼯鼠並沒有先發出警戒,一打開巢箱蓋,準備拍照紀錄時,才發出嘶吼、抓人的警示聲,讓我的內心充滿恐懼,害怕被抓傷。儘管內心充斥自我批評與偏見:「我是在干擾巢箱生物生活嗎?」我仍然堅持要拍照紀錄。而大赤鼯鼠堅持著,這是牠的地盤,牠的家。牠彷彿在說:「我大喇喇的躺在家中休息,卻被看成孕婦,還好照片證明我有雄性生殖器。不過,你犯了私闖鼠宅,侵犯隱私權的錯!」 生命中第三次遇見大赤鼯鼠,給了我監測人工巢箱最好的禮物,是遇見大赤鼯鼠寶寶,我內心澎湃激昂,好想把這份禮物分享給這個世界,讓人看見巢箱內的美好新生命。希望這份美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