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攜小手,一起來「洗腎」

2024-04-10

2024荒野環境行動分享日 圖/台北分會親子團 文/馬欽祥〈親子教育委員會北區總團長,自然名:黑鳶〉 2024.04.10   濕地一向被稱為「大地之腎」,具有過濾化學有機廢棄物、保持水質乾淨、吸收水中金屬化合物與有毒物質的功能,也是人類在面對氣候災害時最好的天然屏障,更是目前國際公認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統。而五股濕地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濕地之一,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資料,五股濕地內至少有小環頸鴴、東方環頸鴴、磯鷸、鷹斑鷸、青足鷸、金斑鴴、高蹺鴴、小水鴨等32科117種鳥類,植物則有欖仁樹、朴樹、構樹、蘆葦、水筆仔、苦林盤等至少36科105種,在2005年8月甚至發現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的稀有保育類動物四斑細聰。因此五股濕地就像是淡水河的腎臟一般,默默地為我們守護著北台灣最重要的水源。   然而,學者監測發現臺灣多數河川灘地的高度利用,致使原本可供鷸鴴科水鳥休息、覓食的天然棲地變少,逐漸讓水鳥面臨生存的困境;而五股濕地位於二重疏洪道北端、相鄰基隆河匯入淡水河之處,受潮汐影響為淡水與鹹水交會的狀態,眾多生物棲息於此孕育出豐富的濕地生態,退潮時出口端會露出大面積的灘地,吸引許多水鳥來此度冬。   為了增加水鳥能覓食的灘地,荒野保護協會與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以下簡稱:高灘處)長期合作,在五股濕地進行灘地的營造與調整,打造出淡水河流域第一個以鷸鴴科為對象的水鳥灘地,除了讓前來臺灣度冬的鷸鴴科水鳥多了一處安心度冬的地方之外,也更方便民眾就近觀察濕地生態。   荒野保護協會除了長期致力於棲地守護外,亦十分關注環境教育,因此今年三月十日,荒野北區親子團十一個複式團,特別選在五股濕地舉行2024環境行動分享日——棲地嘉年華活動,從花蓮、宜蘭到雙北、桃園,總共1,300多位大小夥伴,齊聚於五股濕地,大手拉小手一起讓大地之腎更健康。荒野翔鷹團(國三到高二)和奔鹿團(小六到國二)的孩子進行棲地營造、移除小花蔓澤蘭和布袋蓮等工作,炫蜂團(小三到小五)和小蟻團(大班到小二)的孩子將進行生態遊戲、水鳥灘地整理、淨灘等活動,各團既競爭又合作,互相學習與觀摩,讓環境教育向下紮根。   守護濕地環境需要全民一起努力,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旱澇頻繁,濕地生態系是最佳的天然屏障,荒野保護協會呼籲保留更多天然濕地,除了留給生物生存空間之外,也留給後代子孫永續的生存環境。 五股濕地小歷史   五股濕地原名為洲仔尾,在1950年代以前還是一片良田,但在1964年拓寬了「獅子頭」隘口,引起海水倒灌,故將此地列為禁建的「一級洪水平原區」,1983年建立二重疏洪道。1996年,台北縣政府開闢「二重疏洪公園」,其中在五股鄉內的沼澤生態區即為五股濕地,目前由新北市政府高灘處管理,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認養。   113學年度台北親子團招生囉! 團員組成: 團員 年齡層 生活規律(發展重心) 育成會 父母親 我願意終身學習,內外兼修與實踐。 我願意真誠待人,接納包容與感恩。 我願意回歸自然,樸實樂活與知足。 我願意守護環境,尊重關懷與行動。 小蟻 暑假後大班至小二 我能夠喜歡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我能夠欣賞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 我能夠尊重生命,珍惜所有的生命。 我能夠愛護環境,寶貝我們的地球。 炫蜂 暑假後小三至小五 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 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 我能夠生活簡樸,不增加環境負擔。 我能夠感恩惜福,不浪費地球資源。 奔鹿 暑假後小六至八年級(國二) 我能夠獨立自主,接受自我的挑戰。 我能夠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 我能夠樂觀自信,培養正向的思考。 我能夠身體力行,保護我們的地球。 翔鷹 暑假後九年級(國三)至十一年級(高二) 我願意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我願意隱藏自己,成就別人。 我願意謙虛為懷,師法自然。 我願意無私奉獻,關愛大地。 113學年度親子團熱烈招生中!  

打開五感,實際行動守護山林

2024-04-10

2023北橫山林行腳圖文紀錄 圖、文/陳慧諼〈山林行腳專案負責人,自然名:玉山杜鵑〉 2024.04.10   如何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台灣山林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如何能看見台灣山林裡的美麗與哀愁?如何能讓我們在認識大環境後,產生認同、反思、行動、守護與分享?這就是荒野保護協會山林行腳專案在做的事。選擇最安全、也能貫穿台灣東西部截然不同風景的北橫公路,是行腳走的路。由一名山齡九年多、藉由行山走讀台灣、認同台灣的編採志工,從心出發,扛起任務,是行腳引路的人。   山林行腳專案至今走了四年多,共執行14個梯次,近280人次,年齡層從今年度開始有所突破,除了年齡層降低有更多年輕人参加,也有媽媽帶著小二的孩子來参與,環境教育從小紮根。此外,今年有兩梯次民眾,對於有機農業的領域很關心,也認真提問學習,這也落實我們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推廣目標。今年在林業認知走讀的部分,四稜工作站兩位特質各異的森林護管員,均讓民眾收穫頗多。明池森林護管員賴伯書大哥因病無法導覽,卻也讓我和苦蘵(本名:周明煌,嘉義分會前分會長/解說員)輪流分享介紹,效果也不打折扣。而拜會復興區清潔隊與北水署的交流,對日後持續進行北橫環境守護工作,也有初步結論與期待。十月初也完成赴陶氏企業推廣分享行腳內容,盼企業持續成為支持荒野的夥伴。 ▲ 易來富農場獼猴桃果園   不同夥伴們在臉書的分享,更體現了行腳的效益,身為專案負責人的我相當欣慰也感動。以下段落為第二梯一位台南夥伴在臉書的分享心得:   「半路停下俯瞰榮華大壩,回頭看這行程,便由衷佩服慧諼安排行程的巧思。這些看似順道的美景,是她走了十多回北橫的精華,真的很愛這片土地的女孩,也想跟她一樣,旅行因為故事而深刻,唯有用心體會才能看到土地人文的美好。   大壩主要目的是為了攔淤泥,發電其次。可惜淤積量已呈現飽和,多少也破壞了生態,這樣的人為設計真的是好的嗎?值得大家一起討論省思。   山林行腳真是特別的行程。幸運的我在生日那天,登記到了最後一個突然釋出的名額,感謝朋友分享,真是非常美好的禮物。   沈澱自己,感受大地的愛。謝謝荒野的活動,也幸運有優質同行夥伴,讓身心靈收穫滿滿。我好想帶國中一年級的妹妹再來一次。」 ▲ 關溪口部落走讀   「感謝辛苦的慧諼精心規劃與帶領活動;感謝月梅老師(第八、第九屆理事長)與苦蘵老師專業解說;感謝各位夥伴一路相隨。」一位第二梯夥伴在群組裡如此回饋,還有說「好享受這次旅程。」的夥伴,以及道別時感謝又擁抱我的夥伴。而我在群組裡回應:「早上在整理這些照片,真的像又再走一次北橫!特別是看到大家專注又沈浸於大自然中的模樣,超感動也覺得值得了!」我心裡回想也回味著,這不是我設計了甚麼偉大的行程,也不是我多會導覽解說,而是大自然就是一間繁茂與無邊界的教室,只要打開五感心態對了,大自然就不會不仁,他會敞開雙臂歡迎你,啟發你的身心靈。 ▲ 上巴陵里長也一起來與大家交流   當然這絕對不同於旅行社的行程,這也不是走網美打卡的路線,更不是比體力比速度的登山行程,而是預留許多的空白,讓参與民眾多跟自然共處與互動。從四年前帶隊至今,完全不會覺得重複與無聊,由於自己持續學習進修,每次都會分享更新的內容與時事。每梯都有不同的風景與夥伴,每趟都是交流與學習,也觀察到大環境持續在改變中,發生在北橫公路沿線的事件與人物,都如同親人般持續關注。看到它被改善,為之欣喜期待,看到它被破壞,為之擔憂難過。 ▲ 關心山林環境從小做起   每梯次行腳一上官網報名踴躍很快就額滿,也感謝行腳中一起協助專案的月梅老師與苦蘵前分會長,能各司其職、有共同理念並認真踏實是我最佳的後援好夥伴,分居關西與嘉義的他們,每次總是最晚才回到家。最後也以月梅老師回饋於第一梯群組的一段話,做為再出發持續守護環境的最佳動力! 「感謝老天爺給我們好天氣, 雖然有點小雨,但那是因為要有霧及山嵐 或是因為要讓青蛙出來。 感謝慧諼的安排及細心規劃, 感謝苦蘵的全方位解說及記錄。」  

隊輔與小朋友的筏子溪冒險之旅

2024-04-10

圖、文/西苑高中筏子溪社團成員 2024.04.10 江育宏   這3天下來的營隊,對我來說影響很多,除了學到了怎麼做能夠比較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外,同時也減少了我面對陌生人時的不適應感。由於是第一次帶國小營隊,起初在帶隊取隊名、隊呼時非常緊張,但很快地,隊員們陸續和我聊了起來,我內心的恐慌感也因此降低。營隊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事,莫過於最後一天的「筏子溪的發展史講座」了。在大家專心聽講的時候,突然有幾個小朋友找我抱怨無聊與肚子餓等負面情緒,儘管我知道當下他們的心情是如何的,卻沒辦法成功安撫他們,甚至和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有了爭執,在吃完點心後,我又找了他講話,並想逗他開心,而他也如我所願,又露出了原有的笑容。很感謝社團老師們給我們機會以隊輔身分參加帶這個營隊,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幸運啊! 謝東蓁   參加了這3天的營隊,使我獲益良多,在如何與小孩相處上感觸最深,也認知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也學會了該如何和小孩溝通,不是用命令的語氣,而是要像對待弟弟妹妹般,如果看到他們做不對的事,要立刻指出,但不是用責罵的方式,而是要嚴肅的告訴他這是不對的。   我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一大群小孩相處過,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也藉著這個機會了解到,照顧小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但是當最後收到小孩送的禮物和卡片時,心中那股感動也令人難以忘懷。 陳宇歆 行前準備   我們透過兩次線上會議,討論隊名、隊呼及當日可能發生的狀況,由於是在營對前兩天才討論,很多問題是沒想到的,之後可以再提早幾天進行討論,如果能進行演練會更好。 第一天   很多小朋友都是互相認識的,因此破冰的部分輕鬆許多,但在玩地圖遊戲時,可能時間太久,有些小朋友開始脫離小隊,做自己的事或跟其他人丟東西打鬧,這時只需要到他身旁提醒他就好。午餐後,有些小朋友不想午休,會吵著要出去玩,有些會在教室內奔跑,這時我應該要管理好秩序,而不是趴著不管他們。在下午聽石虎的演講時,大家都很踴躍的舉手,但在玩遊戲時,隊輔沒有事先了解遊戲規則,導致過程中有些混亂。這是我第一次帶這麼多國小小朋友,他們很有活力,讓我回家時體力已經快耗盡了。 第二天   今天是戶外的課程,對於小朋友的身體狀況及安全需時時注意,確認他們是否有吃早餐、裝水、睡飽覺。第一個遊戲是生物卡分類,隊輔盡量用引導的,不要直接講答案,在對完答案後再與他們講解生物的特徵,接著就沿路走到溪邊,到溪邊時小朋友很興奮,在講師聖甲蟲(台中分會溪流專案,本名:楊政穎)講話時自顧自地玩鬧。第二個遊戲是認識及分類植物,由於我也不太了解筏子溪的植物,與小朋友一起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接著是象草射箭遊戲,大家都很踴躍參與比賽。下午的活動是淨溪,就更需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全,由於時間過於短暫,收集垃圾的速度也很快,在分類的時候很混亂,再加上這次的垃圾有很多都是一整包完整的家庭垃圾,裡面有積水,在分類時就更麻煩了,但最後也順利地完成,結束了第二天的活動。 ▲ 象草射箭遊戲   聖甲蟲說,小孩在自然環境中時本來就著重於讓他們探索自然,所以在他們到處觀察植物以及環境時,注意他們的安全就好。今天跟小朋友一起學習到了很多筏子溪相關的知識,非常充實。 第三天   今天的第一個活動是繪本分享,小朋友們都很認真地聽,也很勇於發問。我們學到了海洋受到的污染,以及減量免洗餐具或一次性塑膠產品的關聯。接著我們學習如何畫鳥類,從鳥類的特徵開始,例如不同品種的鳥,腳趾頭的構造以及腳的長短,都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小朋友發揮他們的創意畫出他們喜歡的鳥類。下午人文歷史的演講,可能對於低年級小朋友來說過於艱深,導致在上課時部分小朋友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但部分也會與講師互動、發問。到了結業式時,我們看了回顧影片,回憶這三天發生的有趣事物,而在最後寫回饋單時,大家寫的內容比前三天豐富很多,也寫了很多真心話,讓我非常感動。   今天一早,就有小朋友送我禮物和卡片,讓我覺得非常窩心,我以為我只是這三天的營隊隊輔,沒想到他們把我當成好朋友,在道別時,感覺很不捨。 總結、感想   我本來是很害怕與小朋友相處的,擔心他們不受控制,但其實,只要溫柔的與他們說話,並把他們當成好朋友或弟弟妹妹相處,他們是很樂意和你交談的,再來,我還學到了石虎保育及筏子溪人文歷史,很感謝這個活動讓我有一個特別的經驗。 王宜芳   最初參與這個活動大部份的原因是想讓自己的經歷豐富一點,甚至抱著去「上學」的心態,結果更像是去「考試」,許多環節都極考驗臨場反應。   破冰原本是讓我恐懼的一個環節,想不到他們熟絡得很快,著實讓我鬆了口氣。小隊有些靜如雕像的孩子,靠著協助他想自然名,拉近不少距離。   本以為第一天進行地還算順利,未曾想過在「筏子溪地圖遊戲」的時候就碰壁,有兩個孩子不太樂意參與遊戲,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後來在結束後的會議上,學到可以用請他們幫忙的方法引導孩子參與活動。   若要說印象最深刻的,非「一日石虎生活」莫屬。好多孩子在第一天就去了天堂區當場佈人員(即為出局的意思),隊裡的孩子玩一玩甚至被套了兩層麻布袋,但這樣的波折完全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心情,依舊充滿活力地參與,當下覺得自己的心態比小孩脆弱,真該多鍛鍊。   「戶外生態體驗走讀」的進行,讓我意外發現隊裡一開始最安靜的小孩是個植物辨識的小能手,我不知道或找不到的植物他都能找到,實在讓我敬佩。   在淨溪環節我比第一百場淨溪時還手忙腳亂,小孩撿垃圾的速度比我想像的要快多了,人與垃圾來往得快,注意小孩的安全與分類混合物過多的垃圾都比其他時候難得多,需要提高專注力。以上是我這三天營隊的心得。 ▲ 第二天的淨溪活動大合照  

與孩子前往再生未來的夢想之地

2024-04-10

圖、文/張芳嘉〈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海洋〉 2024.04.10 成為孩子裡眼中的那道光   我是台北節能七期的夥伴海洋,有一個重要的人生角色是母親,所以很常會和小孩聊聊最近學了什麼,從他們最近的書單,我認識了世界上第一個再生能源島——Samsø Island,在成為再生能源島之前,遇到了許多困難,而島上的小孩們對於原有的能源之外,提出許多可以替代且有趣的點子,但大人們卻有著種種考量而遲疑。當一場大風雪後,全島一片漆黑,而唯一因風力發電還亮著的微光,推動了大家一起朝向能源自給自足的共識。   聽著小孩說,從大自然來的就是可以一直使用的能源,並討論著台灣跟Samsø Island的相似,想像如果有一天,台灣會不會像島上大風雪那天漆黑一片?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那天該怎麼辦,而我暗自慶幸,去年參加了荒野氣候變遷節能講師的培訓,才能跟他們討論台灣可能遇到的能源狀況、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以及節電的小方法。能源的議題就存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學習之中,多棒啊!孩子們也對我說:「媽媽,這些都是妳在荒野學的嗎?好厲害!」 應該留下什麼給我的寶貝?所有微不足道的改變,將成為巨大的力量   去年憑著想要陪著孩子成長的想法,報名了培訓,跟著專業的講師群及深入淺出的課程安排學習。我還記得每堂課總會有「阿!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也有簡報上每個字都認得,但連在一起卻聽不懂的窘境,只能趕快做筆記回家惡補,接著還有教案試講及考核,能完成整個培訓課程其實不輕鬆,結業當天,當象徵荒野的領巾繫上的那刻,為自己一路堅持感到開心。爾後的出講,看到台下的聽眾眼中閃出的光芒,我知道有天這些微不足道的改變會成為巨大的推手,一人一步前往那個想留給孩子們的夢想之地。 邀請你或妳一起成為我們的夥伴   不管你來自哪裡,有著什麼的背景,在這裡我們互稱對方自然名,因為我們是地球的一份子。我在去年踏出了第一步,對節能議題努力學習中。如果此刻你的心中某個念頭蠢蠢欲動,請來加入我們,一起收穫超棒的課程,認識志同道合的優秀夥伴,一起成為推動改變的那個力量吧!   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第八期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 邀請您成為氣候變遷知識的推動力量!  

「碳預算:人類世還剩多少時間」講座心得

2024-04-10

圖、文/蕭宇辰〈陽明交通大學 服務學習學生〉 2024.04.10   2023年9月我參與荒野週四見的「碳預算:人類世還剩多少時間」線上講座,講師張良伊十分風趣,在講座的一開始準備了很多問答題目,不知道是否因為是線上講座的關係,大家回答的踴躍程度,感覺比起實體講座還要熱烈。就連我,一個平常上課不怎麼發言的人,也隨著大家起舞,把答案打在留言區。這樣的問答引發每個人對「碳預算」此嚴肅議題的興趣,為這場講座開啟序幕。   接著,講師介紹自己的經歷,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分享是,他在二十多歲時動身前往南極,也是台灣唯一一位加入這項南極計劃的人。講師的心境分享令人印象深刻,即使他在出發前非常猶豫,擔心行程發生意外、擔心周遭沒有認識的人、自己無法適應……等等,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南極大陸,紀錄下自己看到的事物,只為了讓世界更加重視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讓我們這些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到南極的人,能夠在看到那裡的風景、生態後,喚醒保護這塊純淨大陸的心念。   另外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講師在年輕時,參加了許多為年輕人發聲的活動,令我十分有感觸。因為學校教授提到,自己年輕時也是滿懷熱血,想著自己當上教授後,要運用話語權,想辦法改善學校體系,但在實際當上教授後,漸漸感到無力,由於整個組織背後結構過於龐大,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改善的。但講師在十分年輕的時候,仍跟著一群有著相同理想的年輕人,勇於挑戰當時政權,這讓我又燃起了改變世界的希望。   最後,講師引用了圖表數據向我們說明,目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以及需要我們反思的部分,這時候留言區充滿了大家的問題,大多跟台灣的能源政策有關,聽著大家的提問以及講師的回答,讓我更了解這個領域。   整體來說,這次的講座我學到非常多,不僅是知識,還有心理上的轉變,這些都是大學課堂不太能學到的,所以我非常感謝能參加荒野保護協會辦理的講座,聆聽講師帶來的內容及反思,若是下次還有機會,我依然會想參與類似講座。  

你的紅樹林不是你的紅樹林

2024-04-10

圖、文/葉大維(循環零廢棄小組志工,自然名:水滴魚) 2024.04.10   曾幾何時,腦海中的紅樹林印象,已與現況產生了認知上的差異,這片出生於灘地,曾代表著希望的綠色植物,逐漸受到質疑。為了探尋質疑背後的答案,我們遂跟著荒野雲林分會,在濁水溪的灘地上找尋紅樹林,進而探究真相。   紅樹林,因其紅樹科植物體內含有單寧,與空氣接觸氧化後會形成紅色,因此得名,東南亞地區甚至將其用作染料使用。早些時期的台灣地區,經資料顯示,並無紅樹林的蹤跡,就連北部淡水河及關渡等紅樹林大宗地區,也有文獻載明,是因當地顯赫人家,為解決停泊船隻因潮汐而受衝擊之困擾,則至國外引入紅樹林栽種,進而開啟台灣紅樹林的篇章。   往下探尋,位於新竹的香山濕地,在1959年開始栽種復育紅樹林,直到2007年,發現紅樹林生長快速並壓迫出海口植物,更因其密集的樹根系統,造成許多海廢垃圾深困其中,進而延伸出鳥類無法覓食、惡臭環境及小黑蚊爆發擾民等問題,終於在多次協調下由市政府出面清除,整體面積高達450公頃,耗資3700多萬元。   而擁有全台最大溼地範圍的彰化縣,也有多處紅樹林的蹤跡,其中芳苑鄉的海空步道,已成為縣內知名的打卡景點,無垠的海洋及碧海藍天,是步道隨處可見的美景,中間夾雜的紅樹林叢,不再是地區的困擾,反而為美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應,堪稱自然人文共存的絕佳範例。   最後的目的地——雲林濁水溪,也在荒野雲林分會長的積極推動下,開展了紅樹林疏伐系列工作,透過培訓工作坊,喚起民眾對於紅樹林的認知;藉由實地演練,將課程內容學以致用;以疏伐活動的帶動,讓更多團體及人員參與其中。有別於以往的移除方式,我們相信,疏伐,是為了創造人與自然的平衡點,讓生物都能在這小小的灘地,充分展現最大的價值,用互相包容及尊重的態度,為濁水溪做一件有溫度的事。  

荒野保護協會手作步道——北步三卯澳,三十的傳奇

2024-03-10

文/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台北分會第三期手作步道全體志工 2024.03.10 籌劃的開啟   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原本預計在2021年初開辦的台北分會「第三期手作步道志工培訓」課程,一路延到9月底。總算在疾管局公布疫情趨緩時,在總召、專職與及培訓團隊的堅持下順利開課了。   本次報名的學員高達到30位,為有史以來最多的人數。從9月到12月整整3個月、每周1-2天密集的課程,共涵蓋了通識、專業、室內、室外、實習、實作等項目,課程內容十分紮實。   實作課程為兩天一夜的行程,地點選定在卯澳。會選定卯澳作為施作場地的原因,源自於先前荒野投入「守護卯澳灣、禁建遊艇碼頭事件」,所以與卯澳聚落結了緣,於是將實作課程也安排到卯澳進行,繼續廣結善緣,由原先的協助聚落、守護在地,再到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   期間我們發現了坑內溪原有的「親水步道」已經損壞,雜草叢生,大家討論後希望藉由這次的手作步道志工培訓來恢復親水步道。培訓團隊在初步與老師檢討排課時,也特別提出,於河床上施作步道,會與以往在郊山的經驗有所不同,安全的風險也相對提高,這也是手作步道施作挑戰第一關的開始。 期中施作的前勘   卯澳聚落的坑內溪位於新北市貢寮區,溪長約2.3公里,流向為由西南往東北走,出海口在卯澳福興街,卯澳漁港旁,本次施作點則在出海口上游約50公尺處,海拔高度約13公尺。該河床上社區原先就設有生態親水解說步道,依設計應可由任一岸下階梯到河床,再由另一岸階梯離開河床,回到馬路,但不知何年被大水沖毀,且步道因久未整修、雜草喬木叢生,故無法通行,甚至有部分於河床中連接兩岸的踏腳石也被沖毀,導致左右岸不能串聯。 ▲ 坑內溪施作區改善前的狀況 卯澳的知而行   按照課程日期,夥伴們共乘來到卯澳漁港,首先由常駐蹲點的總會專職育偉為夥伴們簡介紹之前「守護卯澳灣」行動的始末與現存危機,而在地里長與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也都到場致詞與感謝荒野志工的協助。三貂角發展協會理事長、當地里長之後,進行卯澳漁村的導覽。從卯澳漁村提籃觀音廟說起,最有印象的莫過於牆、籬、屋等過去建築,相容於手作步道砌石工法。卯澳美食是當地招牌之一,漁港是當然海鮮為主,小卷米粉就是來這裡的首選。 ▲ 卯澳導覽   謝謝三貂角發展協會,為我們準備了這兩天的午晚餐食,讓我們有體力在手作步道能盡情的發揮,吃過午餐後,下午的手作步道正式上演。從工具介紹、暖身、祝禱等一一走完流程。特別叮嚀的事這次施作場地在河床,前段夥伴看到有急水或黃水下來,要大聲呼叫夥伴上岸,避免被河水沖走的風險。若有夥伴要上岸支援拉上岸,要以右手對右手交叉握對方手腕,這樣結合方式拉力比較不容易脫手,祈盼的是夥伴們能夠安全之下施作手作步道。下到坑內溪首先就是親水(下水),看到草樹都不見了,原來發展會理事長知道我們要來做步道,幫我們先除草砍樹,真是太感動了。出身於建築的總召,量出了三十公尺,而學員剛好是ABC三組,每組承擔十公尺施作。雖然除過草砍過樹,要施作的步道舖面還是看不清楚,首要做的事要把步道鋪面整理出來。大夥們有的下河床有的站岸邊,發展協會也來了不少人加入我們,把草、雜物、垃圾等一個接一個由下游往上游階梯口傳,不一會兒終於看見步道的鋪面。鋪面清開後來回走了好幾趟,數一數問題點可不少啊!第一段與二段間一塊長約2公尺半,寬度1公尺,厚度0.3公尺的大水泥塊,第二段與第三段間,大概有十幾顆大石頭深埋舖面,尤其第一段的大石塊沒有移開,AB組也不好做事,BC組之間大石頭沒移動鋪面也不足,真是令人頭疼啊!   接下來,由領隊講解「石頭」在手作步道上扮演哪種重要的角色,有時候非常討厭它,甚至需要破壞它,有時候卻十分需要它。為了要搬運石頭,手指被壓到皮開肉綻,也無怨無悔。有些事情則從經驗上啟發,為了施作上的安全,開始了搬運石頭的工具製作,利用防水布搬運網袋製作,編織帶(安全帶)搬運網袋製作,這些都是工作經驗的累積與創新。   本次施作面對石頭的困難不是網袋可解決的,石頭、石塊面積幾乎都在0.5立方公尺以上,若重量與施力點不能達到平衡,石頭的移動就沒辦法克服。利用圓棉繩、編織帶的運用,結合繩的長度,增加力量結合,也避免人手接觸石頭,安全性提高。繩帶套住石頭後,與土槍(翹棒)配合使用,三十公尺距離內的大石塊全部依序移到定位,圓繩與編織扁繩的運用,是夥伴們共同享有的難得經驗與創新,也跨越了卯澳坑內溪手作步道的傳奇關卡,更加驗證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利用編織帶搬移鋪面上大石頭     大石頭與石塊搬離了步道舖面後,步道工作才要開始。第一段靠近出海口地勢較低,容易接觸到水,挖開整平舖面後利用中大石頭砌石舖面,再用碎石填充夯實。第二段高度高於第一段一倍,如果使用與第一段一樣的砌石工法舖面,挖開整平鋪面中大石頭與砌石勢必需要兩倍以上的施作,考量後實施踏石舖面工法與碎石鋪面進行第二段施工。複雜的第三段有磚砌牆,和大石頭佈滿步道鋪面,敲除磚砌牆、將步道中大石頭進行移除及定位,最後進行步道舖面整理及下河床石階梯設置,總算完成三段共30公尺的卯澳親水手作步道。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完成的第一條「親水」手作步道。 ▲ 第一條「親水」手作步道 成果與成長   為期兩天一夜的期中步道實作活動很快地過去,實際投入工作的時間為一天半。產生巧合數字,共施作30公尺,與30位學員的參與(故標題命名為三十傳奇),荒野保護協會十幾年來,第一次在河床上做手作步道。由於步道環境關係,更產生圓棉繩與編織帶運用工具搬移工法,使步道鋪面上大石頭的問題能夠解決。圓棉繩與編織帶並不是期中準備的手作步道工具。圓繩是總召貨車綁繩,編織帶則是學員個人車上的救援帶,事後想想感到有點驚奇。何其有幸能夠參與北步三訓練,共同成長,這份手作步道的跨越榮耀,與全體手作步道夥伴們共享。

小小野溪調查,大大公民參與——從台東河溪小組開始的行動

2024-03-10

文/楊坤城〈鄉土關懷委員會河溪治理議題召集人,自然名;大冠鷲〉 圖/荒野河溪小組 2024.03.10   慢慢地走跳在溪流之中,台東河溪小組終於在2023年初,由海岸線進入了花東縱谷,每月一次的野溪踏查,就是要將台東溪流走遍紀錄。回憶起剛開始踏查的溪流,就在加路蘭北邊的黑髮溪,一晃再晃,居然已是九年前了,從車程十數分鐘,到抵達花東縣界長濱鄉需要的一個多小時,經歷炎炎夏日、凜冽寒風也從不間斷;從對溪流生物陌生,到瞭解其與環境棲地關係;從懷疑水泥構造物的存在,到一起參與公部門工程現勘對話。   台東地理環境很明顯地分成東部海岸、花東縱谷及南迴海岸。東部海岸溪流有很明顯地獨流入海特性,除馬武窟溪外,溪流集水區普遍不大,海岸山脈發源,短促流急得進入太平洋。有些深切幾十米峽谷,成為遠離煩囂世外桃源般的野生動物樂園;有些緊鄰部落農田,與人生活緊密相連。   透過這幾年的野溪踏查,我們逐漸知道,這些溪流除了是初級淡水魚蝦蟹的生活空間,也知道了,這些溪流更是另外一批河海迴游型水中生物的棲地,牠們需要來往於河與海之間,出生在鹹水域,過渡在汽水域,成長在淡水域,生長、覓食、棲息、繁衍,不同階段在不同棲位,生命便是如此深邃有趣,這其中包括毛蟹、鰻魚及眾多鰕虎科魚類。我們也逐漸知道,溪流中的水泥構造物(包括溪床封底、固床工、防砂壩、攔河堰),都創造了溪流縱向廊道的阻礙,像一道道的天塹,無法越過,不是只有高緯度鮭魚需要返鄉,台灣也有珍稀的小生命面臨同樣無家可歸的考驗。 ▲ 卑南上圳取水口   野溪小組透過拜訪公部門(水利署、農村水保署、林業保育署),把我們所調查到的生態資料,以及認為溪流工程構造物對水中生物及棲地造成影響的結論,透過溝通、會議、現勘等過程,在目前政府部門執行生態檢核及公民參與的機制下,持續的影響公部門決策。除了在新建工程中做好監督,迴避縮小、減輕對溪流棲地的影響外,農村水保署及林業保育署也都在與荒野合作中,開展降壩復育棲地的實際行動;透過一月一次的踏查溪流,荒野台東河溪小組與溪流管理政府機關的溝通模式與以往不同。   現在要走入花東縱谷的溪流,卑南溪是台東唯一的中央管河川,由卑南溪輻射出的支流散佈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山谷間,南北縱向的卑南溪洪氾區及支流沖積扇,組成了池上、關山的魚米之鄉,生產了回味無窮的優質米。河溪小組認識到溪流面臨的威脅之一,是水資源的利用,在台東,水的利用主要有兩個面向:農業及民生用水。河溪小組開始針對台東灌溉大圳的取水進行調查了解,雖然目前只調查了三條水圳取水,卻看見了荒謬無節制的失控,包括鹿野溪、鹿寮溪及新武呂溪,幾乎到達河流斷流的程度,生命與生活離不開糧食生產,但生產糧食的同時也應照顧大自然生命的延續。再來,因為關心溪流與水圳,近來發現綠能小水力電廠不斷的出現在公眾視野,綠能有續的能源模式雖然是河溪小組樂見,但實際執行面是否合乎友善生態環境,也是河溪小組接續關心議題,河溪小組短時間內將會帶著調查資料拜會農水署台東管理處,扮演在地積極關心環境監督公部門角色。 ▲ 鹿寮溪鹿野圳取水口   河溪小組的成立及運作模式日漸成熟,一方面實際踏查在地溪流面臨的各種挑戰(工程、汙染及水資源利用),與公部門建立持續的溝通管道,儘量的減少減輕人類生活對自然溪流的破壞,也積極的建議與協力公部門,將已棲地破壞溪流復育回來。另一方面,每月固定行動,持續的紀錄溪流生態環境資料,累積溪流資料庫,充實荒野保護協會棲地保護能量。世界的生態保護走向,是全國性的國土綠網,荒野河溪小組就是在做這件事。      

小茉莉眼中的COP28

2024-03-10

圖、文/吳思儀〈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志工&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自然名:小茉莉〉 2024.03.10   小茉莉目前還在就讀大學,是非常年輕的荒野志工。在去年參與了聯合國COP28 會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年輕世代眼中的COP28。 參與人數創新高的COP28   大家還記得去年底於杜拜舉行、飽受爭議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嗎?這次參與COP28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將近十萬來自各地、擁有不同的背景和觀點的人齊聚一堂討論氣候議題。   我很榮幸參與了COP28,見證了各國青年訴求世代正義的決心。   這次COP28決議首次提及「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在眾多化石燃料業者環繞的談判會場達到這樣的共識可說是不容易。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此決議仍然難以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所制定的攝氏1.5度以下,並且對於氣候變遷有急迫生死攸關的脆弱國家而言,未能在決議中納入「淘汰化石燃料」這樣決心的字眼,顯然是個大失敗! 決議是一回事,實際參與COP是備受啟發、前所未有的體驗!   YOUNGO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九大官方社群之一,關注兒童與青少年議題,由全球各地35歲以下年輕人組成,包含個人和青年組織,名為YOUNGO,代表的正是YOUTH和NGO的結合。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也是YOUNGO成員之一。   我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的一員,TWYCC是一個希望賦權於青年對於氣候變遷倡議擁有更多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   在COP28中, 我們代表YOUNGO出席, 一同在會議室裡觀察談判進展、與談判者建立關係、代表青年發言,確保青年觀點與世代正義有被納入相關決議中。   對台灣而言,我們在談判桌上沒有發言權,但我們還有其他身分,像是青年、婦女、原住民等,可以利用其他身分來在聯合國發聲。TWYCC自2009年就開始參與COP,與各國青年共同行動,將台灣經驗帶到國際,也汲取靈感帶回台灣。 大人、領袖們,你們可能留在世界上的時間不多了,但你們留給我們什麼?   白紙黑字上的共識關乎未來走向,然而也有更多令人啟發的事情發生在會議室外。   青年們在COP28最後一天聚集,以宏亮的歌聲、朗朗上口的口號、舞蹈、強烈視覺設計的牌子,呼籲談判者將「淘汰化石燃料」納入決議文中。   其中一位與我年齡相仿的20歲青年拿著大聲公說:「我們不僅僅是來這裡只會大吵大鬧的青年,我們更是政策決策者!」   青年或許沒有大人那樣專業的知識,但期盼看見改變的欲望促使我們用盡所有的力量去行動。 為氣候變遷脆弱國家發聲   COP會場裡凝重,因為最終決議攸關脆弱國家的生死。像是我們認識的一位年僅22歲的波蘭女生,受到賴比瑞亞的委託擔任談判代表,為脆弱國家發聲。這些會議行程緊湊、不固定,可能最終談判結果也不盡如人意。她甚至說:「若在COP期間沒有哭,就代表沒有真正參與。」而我也經常在會場聽到其他青年提到:「大家在COP期間都缺乏睡眠。」COP對於青年帶來的情緒宛如雲霄飛車,這些年輕人對於議題以及未來的走向都十分關切,他們認為不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是一種特權,也不再是一種選擇。 COP會場外的創意   COP會場雖然嚴肅,但也有一群人,利用創意、故事、藝術來讓空氣中蔓延笑聲、靈感與希望。有一天在逛展館時,遠方傳來一陣陣難得的笑聲。走過去才發現一位表情豐富的英國人,以誇大的手勢及語調,向觀眾傳達氣候變遷的急迫性,只不過是用脫口秀的形式進行,就吸引了好多路過的人們,停下來一起聽、一起笑。這使我驚覺,我在這幾天都沒有敞開真心笑過!頓時所有的壓力煙消雲散,真是一笑解千愁呀!   有穿著吸睛的主持人,是來自知名國際組織「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每天頒布「當日化石獎(Fossil of the Day)」給在氣候行動中表現最差的國家,讓群眾一起透過歡唱嘲諷的侏儸紀公園主題曲,呼籲這些「得獎」國家得加把勁!   也有以不同風格訴說故事的媒體創作者,分享說故事(Storytelling)的重要性。Earthrise(地球崛起工作室)創辦人Alice Aedy在活動上說:「世界各地其實都有很多當地解方,我們需要更好地傳遞這些故事,進而改變領導、改變社會、改變系統。事實數據很重要,但故事讓人記得。」之所以我們對於未來世界感到悲觀,可能是因為我們花不夠多時間去訴說這些不被大眾知道的當地解方。 任何人都可找到自己在氣候行動的角色   透過嘗試不同的參與,我更加認識自己在氣候變遷倡議上較適合什麼樣的角色。對我而言,坐在會議室裡追蹤各國協商進展或許並非我的強項,更適合在外挖掘更多創意行動與故事。   重點在於找到自己的角色,無論你是作家、老師、藝術家、科學家,你都可以去尋找自己在氣候行動的角色,帶來更多的希望。  

用心參與、共譜最美的樂章

2024-03-10

圖、文/林芳如〈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樹懶〉 2024.03.10 荒野宜一親子團8樂團集會新家庭見面歡   「人類最偉大、最光榮的一項傑作,就是擁有生活目標。」找到某個能提供方向感的生活目標,可為個人行動增添意義。將許多殘缺的生活碎片集合起來,就能創造偉大的生命傑作,一個遠大的目標能將種種個人活動串在一起,彷彿一首交響樂的主題曲串起了一個個音符,一個音符發揮不了太大作用,但如果他是某個共同主題、共同目標的組合元素,就變得深具意義也富有美感。——《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在集會前一晚,慌張的倒地鈴(作者的先生,小蟻導引員)練了小蟻之歌不下十次。而手機重度使用者的我,在今天的團集會中,拿起手機的次數居然不超過五次,今年也躍升為參與第二年的舊家庭,有了許多新體驗。   新家庭相見歡的關卡中能看到大人與孩子齊心努力的過程,透過一關又一關的問題,一次再一次熟悉任務要求,變換著不同的策略,一起完成闖關的任務!   孩子們擁有著不知哪裡來的自信,也具備了大人無法理解的奇妙思想,我想他們需要的是大人給予信任與充足的時間,好在未來長成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新模樣。   在下午的教學環節,給了每位大人一個新的方向,除了瞭解團體中的角色外,也給自己一個承諾,現在的我們也許被會一堆名字給搞地很混亂,但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重要到多年後,也會感謝當年的自己勇於嘗試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