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節能志工修練

2024-03-10

圖、文/許煥彬〈台北分會氣候變遷節能講師,自然名:大米〉 2024.03.10 荒野節能講師培訓很精實   當初看到荒野招募「節能講師」的消息時,對簡章上授課的主題與內容產生了興趣,希望能有多一點管道瞭解氣候變遷,讓工作上對永續議題的知識能累積多一點,於是我就報名了培訓。   五月開訓的第一次上課, 聽總召講完成為節能講師的規則後,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哇,怎麼這麼硬呀!」除了繳作業外,還得熟讀上百頁的PPT教案,中間有分段試講的考驗,最後還有兩個小時的教案試講關卡,通過後才能取得講師資格,代表荒野出去上課。   老實說對一個上班族來說,要把特休拿去上課而不是休息或是去玩,真的是很掙扎。不過最後我選擇成為一個可以和大家分享節能減碳的志工。回頭來看,我很開心當初做了這樣的選擇。   出講初體驗帶來使命感   第一次出講,我們一行三人來到位於新北市的一所國中,這是我第一次出講,難免緊張。感謝隊輔在培訓時一而再、再而三的指導加叮嚀,到了真正上台時,我很快就能流暢地跟台下的同學互動,過程中發現同學對氣候變遷議題都很專注,還有同學對台灣的發電結構提出問題,讓我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沒錯!氣候災難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問題了, 減碳是這個世代面臨的重要議題。希望藉由這些分享,能夠在這些青少年的心中種下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的觀念,進而讓他們化為行動。 節能小撇步省電20%   今年的夏天雖然來的很早,但我統計家裡的用電,卻比去年同期省了20%,是怎麼辦到的呢? 首先要先有管理的觀念,就是要很清楚的知道家裡每個月的用電度數,接著同期比較分析,找出用電熱點後,開始擬定策略與行動。例如: 一、抽水馬達增加了開關, 只有在需要水壓的時候才打開。 二、電熱水瓶增加了定時器,設定煮沸後關機。 三、冷氣設定在26~28度, 並搭配吹電扇。 四、當然,別忘了節能的基本功--養成隨手關燈的好習慣。 一起加入我們志工的行列吧   氣候變遷現在已經是重要的全球議題了,減碳是每一位地球公民都該承擔的責任,誠摯地邀請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推動節能減碳的志工,讓更多的人把節能減碳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   第八期氣候變遷【節能講師】培訓 熱忱招募中 【培訓日期】:6/7–7/26, 共6天上課 台北分會今年僅一梯次,快快報名!這班車沒搭到,下班車要等明年了 報名連結      

用心參與、共譜最美的樂章

2024-03-10

圖、文/林芳如〈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樹懶〉 2024.03.10 荒野宜一親子團8樂團集會新家庭見面歡   「人類最偉大、最光榮的一項傑作,就是擁有生活目標。」找到某個能提供方向感的生活目標,可為個人行動增添意義。將許多殘缺的生活碎片集合起來,就能創造偉大的生命傑作,一個遠大的目標能將種種個人活動串在一起,彷彿一首交響樂的主題曲串起了一個個音符,一個音符發揮不了太大作用,但如果他是某個共同主題、共同目標的組合元素,就變得深具意義也富有美感。——《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在集會前一晚,慌張的倒地鈴(作者的先生,小蟻導引員)練了小蟻之歌不下十次。而手機重度使用者的我,在今天的團集會中,拿起手機的次數居然不超過五次,今年也躍升為參與第二年的舊家庭,有了許多新體驗。   新家庭相見歡的關卡中能看到大人與孩子齊心努力的過程,透過一關又一關的問題,一次再一次熟悉任務要求,變換著不同的策略,一起完成闖關的任務!   孩子們擁有著不知哪裡來的自信,也具備了大人無法理解的奇妙思想,我想他們需要的是大人給予信任與充足的時間,好在未來長成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新模樣。   在下午的教學環節,給了每位大人一個新的方向,除了瞭解團體中的角色外,也給自己一個承諾,現在的我們也許被會一堆名字給搞地很混亂,但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重要到多年後,也會感謝當年的自己勇於嘗試新的目標。

溫柔而堅定——踏查之外,和公民參與一樣重要的資料記錄

2024-03-10

文/陳思妤〈高雄分會河溪小組組長,自然名:左手香〉 圖/荒野河溪小組 2024.03.10   在和公部門溝通前,小組需要先彙整對一條溪流的所有資訊,並且以簡潔的方式呈現,以方便未參與踏查或公部門會議的夥伴能快速了解情況。為此,小組夥伴們討論出一頁式表單的資料呈現方式,摘要出以下項目: 工程案件名稱 工程主管機關 工程點位 工程預計施作內容 工程點位土地圖層套疊 踏查照片或影片 目擊生物名單 生物多樣性研究資料庫半徑一公里內物種名冊 踏查後心得及建議     其中,第1至4點是公部門在資訊公開平台上揭露的工程資訊(目前的表單是基於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公告的資訊製作)。   事先知道工程預計施作內容和工程設計圖,有助於夥伴們在進入溪流踏查時,掌握施作工程的範圍,觀察現地狀況,再評估預計施作的工程量體和方式,是否導致當地生態環境難以回復,並依據這些觀察提出有利於保存棲地的建議。   第5點是利用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的「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套疊公有土地資訊,以了解工程點位的土地使用狀況。這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工具,不僅能幫助釐清工程位置的土地所有人,也提醒工程主管機關向平行的公部門橫向確認,該地是否能施作溪流相關工程。 ▲ 踏查路徑軌跡   第6至9點則是夥伴們在實際踏訪現地後得到或產出的資料。照片是不言而喻的有力證據,記錄生物本身或是生物活動的痕跡,同時也記錄溪流周遭環境當下的樣貌。了解有哪些生物會利用這塊區域,就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生物需要的棲地環境,也就連結到前面所提到的,如果工程無可避免,仍應遵照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的原則,盡可能保留最多且完整的生物棲地,才能使生態在必要工程之後能夠快速恢復。 ▲ 物種紀錄   高雄小組的資料統整工作,起因於我們需要綜觀一個溪段的工程、生態及環境狀態等資訊,在多方面了解時,才能做出合適的評判。而這些依據規則、有秩序地整理起來的資料,恰好形成了河溪資料庫的雛型,到目前仍然不斷在調整修正。這些紀錄本身不單純只是提供小組在面對公部門溝通時的證據、不只是提供工程完工後,生態回復的目標樣態;我們還能記錄工程手段或過程,觀察其對於環境的影響,並透過後續的長期追蹤,了解哪些是更容易讓環境恢復原本樣貌的手段,藉此回饋到未來工程的建議之中。 ▲ 公民參與   長時間的持續記錄和彙整是一股低調卻堅定的力量,小組夥伴們在把這些過程一步一步紀錄下來的同時,也期待更多人能更容易、更理性、更有意識地一起關心周遭溪流、關心河溪工程,期待記憶裡每一條魚蝦豐多、清澈見底的溪,溪水長流。 ▲ 野溪踏查

領角鴞探巢記

2024-01-10

圖、文/謝忠良〈人工巢箱監測計畫志工,自然名:土撥鼠〉 2024.01.10   由台南分會辦理的2023人工巢箱監測計畫,期望透過巢箱安裝達到棲地補償作用。同時增加動物的數量及棲地的多樣性,並進行監測,依照繁殖季與非繁殖季的監測頻率,獲得物種在棲地利用的季節與頻度,並且在該計畫結束後仍能持續監測物種的使用與否。最近,領角鴞「角角」與「領領」入住志工製作的人工巢箱啦!大家一起來看他們的看房故事吧!   有一天,公領角鴞——角角發現樹上長出一個怪箱子,這個怪箱子裡面還有個樹洞?   他說:「嗯!改天找老婆領領來看看。」   角角:「領領,妳可以來看看這個樹洞適不適合當作產房,我在上面幫妳把風。如果有喜歡,我來問問土撥鼠多少錢要賣? 」   土撥鼠:「不用錢,這是荒野保護協會運用公益勸募捐款,由一群熱心的荒野志工蓋的。 」領領:「真的嗎?那我要進去坐看看。勿!勿!勿!(領角鴞的叫聲),我好喜歡!」  

監測人工巢箱相遇大赤鼯鼠

2024-01-10

圖、文/張景惠〈人工巢箱監測計畫志工,自然名:樹鵲〉 2024.01.10   驚鴻一瞥,看見大赤鼯鼠從人工巢箱的洞口跳出來。牠跳到桃花心木的低處,緊接著快速繞到人類視線看不見的樹後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爬到桃花心木的高處後,再次使用天賦展開皮膜,在桃花心木林中滑翔到20公尺遠的樹低處,直到牠感覺遠離危險。我欣喜若狂,好希望自己也有翅膀,在樹林裡跟著飛躍追尋,直到不見鼯鼠的蹤跡,那一幕的深刻場景銘印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彷彿我內心的小孩在森林遇見了精靈一般,既難忘又雀躍不已。所以,每次監測巢箱時,我都充滿期待。哪怕過程中,可能會行走在墳墓上,開心仍然超越了恐懼;哪怕有兇狠無比的吸血蚊子,干擾我的情緒。我依然對每次的監測都充滿熱情,滿心期待,只為了那短暫相遇的時光。   事後回想起來,其實當我們走進巢箱時,大赤鼯鼠是有本能的發出嘶吼聲音,彷彿警告我們不要過來,這裡有生物存在著。   生命中再度與大赤鼯鼠相遇,竟然得以跟大赤鼯鼠互動。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決定先敲門,想說牠應該可以再度展膜滑翔,我又可以欣賞那飛翔的身影。沒想到,這次大赤鼯鼠並沒有先發出警戒,一打開巢箱蓋,準備拍照紀錄時,才發出嘶吼、抓人的警示聲,讓我的內心充滿恐懼,害怕被抓傷。儘管內心充斥自我批評與偏見:「我是在干擾巢箱生物生活嗎?」我仍然堅持要拍照紀錄。而大赤鼯鼠堅持著,這是牠的地盤,牠的家。牠彷彿在說:「我大喇喇的躺在家中休息,卻被看成孕婦,還好照片證明我有雄性生殖器。不過,你犯了私闖鼠宅,侵犯隱私權的錯!」   生命中第三次遇見大赤鼯鼠,給了我監測人工巢箱最好的禮物,是遇見大赤鼯鼠寶寶,我內心澎湃激昂,好想把這份禮物分享給這個世界,讓人看見巢箱內的美好新生命。希望這份美好,得以延續。

荒野一號地探查記

2024-01-10

圖、文/顏逸軒〈台北分會二格山組解說員〉 2024.01.10   從人間神明的殿堂出發, 蜻蜓靜止,清清淡淡的顏色, 不是褪色,是還未染色。 那抹淡雅有點純真, 脆弱得讓人捨不得觸碰。 步入山神的領地, 吐納潮濕的空氣, 不遠處,綠色的淺盤托著微笑的樹蛙。 惺忪的睡眼懵懂地看著, 面對鏡頭他憨傻地笑, 孩子的驚呼,與大人的讚嘆, 因牠而起,卻似與牠無關。   山裡下起了雨, 越趨狹窄的山徑, 眼前只剩需要專注攀爬的陡坡。 「再一點點,就快到了。」 帶頭的夥伴就像所有登山時會遇到的詐欺犯, 謊言只為了讓你順利到達目的地——「荒野一號地」。 看到這塊矗立的牌子似乎就心滿意足。 知道它在這,與自然共好, 那就夠了。 陡下, 有時顫顫巍巍, 滑動、煞車,蹲低身子卑微前行; 有時手腳並用,摸著山壁, 腳尖探尋著每個看似穩固的點。 我們前進得緩慢, 還老是有些什麼拖累我們的腳步, 一截長滿橘色蕈類的小樹枝, 或是煙嵐四起的美麗山頭。 接著,我們來到了菊花木環繞的小徑, 第一次看到菊花木開花, 秀氣的花襯著嫩紅的葉, 不禁納悶,怎會有一種植物每個部位、每個姿態都那麼可愛? 來到最後一段路, 是潺潺的小溪。 小溪細細碎碎地唱著歌, 在一片綠蔭中, 循著歌聲、沿著溪水而下就回到人間。 腿痠了,身體濕了,但身心舒暢。 沒有什麼比大自然更能撫慰疲憊的身心, 只要自然還在,就還有力氣前進吧!  

荒野28,彼此相伴走更遠

2024-01-10

文/林芳如(宜蘭分會親子團,自然名:樹懶) 圖/年會採編 2024.01.10   荒野28週年來到了,默默的挑了工作後,我又因為好奇而加入表演節目中。心裡想著;「反正就順便嘛!難得去一趟清水湖,就乾脆留到晚上吧!那既然都留到晚上了,就順便加入活動表演吧!」   加入親子團一年多一點點,一直用一種以工換工(你幫我顧小孩,我也幫你顧小孩)的心態在參加活動。而對志工的刻板印象還停留在穿著背心,在醫院服務台的志工,或廟裡有活動時,在廚房狂切菜的阿婆。這次以活動參與者間旁觀者的角度參與後發現,原來我做的事情就是一種志工服務呀!   在年會當天,因為認識的人不多,多半是觀察著來來去去的大家。偶爾遇上親子團的夥伴聊個幾句後,又因為各自肩負的工作而結束話題。活動沒有明確的段落,但大夥總是知道每個段落銜接的時候要去哪裡,時間一到,就有廣播宣傳各教室正在舉辦的活動。   用餐時間一到就看到夥伴推出一道道如山高的餐點。而不論何時去廁所,總看到夥伴在清理廁所的垃圾桶。其他夥伴們,不管是扛著相機瞬移到各場地拍照,或是在器材室清點物品一下又穿梭到各教室忙碌,整個活動穿插著許多工作夥伴來回的身影。   許多令人驚艷的細節,相信除了有討論過的東西以外,就是由參與的志工、專職們共同付出成就了最美好的時刻   有些改變很細微,可是一旦開始了,就會一直不斷的持續下去。很榮幸跟著這一群不管認識或不認識的夥伴,成為走在荒野路上的好旅伴。  

從生活出發的川廢快篩

2024-01-10

文/黃婕茹〈企劃部專員,自然名:黃喉貂〉 圖/陳德諠〈企劃部專員,自然名:灰喜鵲〉 2024.01.10   荒野從2020年開始了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計畫,為了減少流入海中的垃圾量,透過人力調查臺灣多條河川廢棄物的位置、數量、種類,並藉由數據的分析,找出垃圾熱點,希望能作為公部門優化河川治理及資源配置的參考。   2023年,川廢計畫也前進高雄,完成了第一次的後勁溪川廢快篩調查。高雄的河川廢棄物調查流域範圍包含後勁溪、獅龍溪、典寶溪以及近援中港濕地西側出海口的兩側海岸。所以在12月中旬,我們前進到了典寶溪,來實地了解志工們是如何進行川廢快篩。   騎著Youbike抵達典寶溪,富邦人壽、高雄科技大學、荒野的夥伴也都陸續抵達。在暖陽下,夥伴們群聚討論川廢快篩的執行,也讓我們這些新夥伴對川廢有了初步的認識。   富邦的夥伴們是我第一次接觸的「企業志工」。他們風趣健談,分享了從對環保沒有概念,到實際參與川廢快篩後,在生活中的改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所舉的案例:   「以前不知道菸蒂丟水溝裡面會流到河川、海洋,以為這樣就算沒有亂丟了。現在都會抽完收到口袋裡。」   「以前喝飲料都直接拿一堆吸管,現在我是公司裡的糾察隊。看到別人訂飲料都會檢查他們有沒有自備環保吸管,他們怕被我抓到,現在公司大家都自備環保吸管了。」   「以前有些垃圾在開車騎車時飛走,都覺得沒關係。現在自己實際參與川廢調查,統計這麼多垃圾,再也不想讓垃圾不小心掉到環境裡了。」   除了富邦的夥伴分享以上參與行動對生活的影響外,其他志工也陸續分享。荒野的夥伴闡述了在紀錄上的困難,因志工號召不易,河段許多地方也難以抵達。因此在執行上有許多需克服的地方;也分享了川廢種類在不同地區,也會根據該地區的產業有所影響。讓我們長了不少知識;而高科大的學生則分享他們執行時的流浪犬問題,許多犬隻會在調查河段遊蕩,甚至追逐,造成紀錄的困難。期望這些執行計畫時發現的環境問題,將來也能有所改變。   在分享結束後,我們用肉眼調查河川的廢棄物,同時記錄估算的垃圾量、 廢棄物種類、 體積,並用照片將現場狀況記錄下來。結束後,大家沐浴在典寶溪畔的金黃夕陽踏上歸途。夕陽下,還有一份對川廢計畫投入的堅定與期望。  

跨足國際的環境行動論壇

2024-01-10

文/柯典一〈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浮游生物〉 圖/蔡美鳳〈環境行動論壇專案,自然名:含羞草〉 2024.01.10   環境行動論壇最初是九年前,在宜蘭武荖坑的親子團大露營時所舉辦。任何環境行動並非坐而言可以達成,而必須起而行,唯有行動,才有改變。我們有所體悟,所以由親子團的奔鹿與翔鷹(國中與高中生團隊)自組團隊,發掘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執行後修正、再執行、進而做出結果,並發表過程與結論。透過這樣的訓練,所有參與者必須找指導老師,學著去進行分析、溝通、分工、合作、整合,等一系列工作,並在最後,上台面對同組其他小隊,發表行動方案的執行過程與結果,而不是發表一個仍在想像中的計畫,現場有三位評審提問以釐清計畫內容並評比,並選出最優的三個方案。 ▲ 2015年在宜蘭武荖坑露營區舉辦的行動論壇   到第四屆,我們邀請宜蘭人文中小學曾赴國外參選的團隊來觀摩並以英文發表,帶給本論壇新的刺激。並於次年在原本的少年組與青少年組之外,再增設英語發表組,並加發助持金給前三名的隊伍。我們於荒野保護協會官網公開徵選訊息,期提高外界對本活動的支持與參與。次年,再增加成年人組以擴大參與度。基於本論壇的性質重於分享,在兩天一夜的活動中安排環節「小隊分享」,讓所有參與小隊設立攤位,由其他組的小隊輪流觀摩,透過分享使得各小隊獲得更多寶貴經驗。 ▲ 跨區分想的小隊交流   最開始的活動場域是親子團露營區,之後因為參加隊伍數過多,就先在北中南分三區辦理初選,各區的各組(少年/青少年/英語發表/成年人組)取前三名隊伍參加決選,初選制度使得本活動更臻完善。2017年起於雲林科技大學辦理,2019年再移師台中東海大學,2020年與2021年疫情嚴重期間,透過網路科技的軟體,在政府防疫指引規範內,仍堅持辦理初選與決選,並順利完成。2022年疫情趨緩,才再度回到美麗的東海大學。   環境行動論壇提供個舞台讓所有參與者有機會上台在短時間內把一件複雜的方案說清楚,並接受評審提問,這對於孩子是一件及大的挑戰。所有願意為此論壇持續付出協助辦理的志工夥伴,也正是因為看到孩子們的改變,深覺此活動的意義可提升參與者的能力。  ▲ 英文組決選   所以,除了報名參選隊伍之外,也可以報名各類志工,從中學習到很多學校教育之外的能力。我曾受邀給親子團翔鷹的家長們上課提到為什麼希望鼓勵孩子參加本論壇,當然,除了保護環境等的行動之外,我問家長們在職場上是有什麼樣能力的員工才會被看到?答案是具有在眾人面前把事情簡單表達清楚的能力,而這必須被訓練,也唯有站在眾人面前才能真正表現出來。表達能力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是在學校發表報告或在公司主持會議,行動論壇恰好提供此難得的學習機會,你只要肯去執行一個行動方案,就有機會在台上對同組參選者把方案闡述清楚。試想一下,在什麼場合才能有近百人聆聽你講話?就算表現不好,也沒關係,因為孩子的年輕本錢,允許他們持續吸取經驗且進步。此外,組織團隊、確定方案、討論方向、執行修正、分析總結、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過程中都有大量的學習機會。 ▲ 發表者要接受評審的提問   每屆活動辦理期間,主辦單位招募大量國高中生當初選與決選志工,除了事務性的工作如報名、計時、錄影、直播外,對於各類主持人則有更高的要求。例如: 決選主持人是一項責任重大,壓力大,學習量大,難得的成長機會,這非常適合能力不錯又想挑戰自我臨場反應的孩子,因為,你必須依各小隊計畫書內容撰寫講稿、往復修訂後、再背稿子、與搭配夥伴順稿、並公開模擬、以期完成主持工作。 ▲ 決選主持人要依小隊計畫內容撰寫引言,掌控發表節奏   除了親子團志工,我們也需要個其他群組志工投入。因為,你將看到孩子們在這過程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喜悅,也結交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若電腦網路,廣播設備或攝影是你的專長,你,就一定是我們在找的夥伴。誠摯邀請大家報名參加行動論壇這特殊的舞台。   最後,感謝歷屆行動論壇有非常多的志工與專職夥伴鼎力協助,才能順利辦成初選與決選。另外,東海大學學務處多年對本論壇的支持,提供好的場域,也在此致上感謝。  

兒教,一場最美麗的相遇

2024-01-10

圖、文/李冠儀〈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梅花鹿〉 2024.01.10   走進陽光灑落的巷弄間,不遠處,嗅聞到熟悉的建築的氣息——學校,   我邁開自信的步伐向前抵達:「您好,我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講師,今天要到四年三班講課」。兒教人進班的一天,就此展開。   到校園裡撒下環境教育的種子,是我們完成培訓課程之後,最重要的事。我們帶著精心設計的教案而來,內容深入淺出,結合了案例與實作,常能引發孩子學習的熱忱與動機。例如,我們會使用一公升的水瓶來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然後請同學倒出淡水的量,以及真正方便取用的量,親眼見到這樣巨大的對比,雖然讓人吃驚,卻更容易銘記水資源的稀缺。   另有緊扣著主題的體驗活動,例如,食物鏈金字塔疊杯中,處於頂端的人類被移走,對生態系的影響微乎其微,但當下方任一角色被抽離,則全體系轟然崩壞,場面震懾人心,更有警醒的效果。  引導孩子提出方案,解決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問題   與課綱相關的教案內容,也時有所見,例如減塑主題中的淨灘廢棄物排名,同學們甚至會翻閱課本,一起大聲朗誦,因為與所學課程有對應,他們便會全神貫注地聆聽,深怕錯過了可以擴充背景知識的機會,無形之中,更強化了我們要傳達的概念。   當生活中有與課程中提到的類似經驗,或者行動的靈感。下課時,同學們也會爭相分享: 「老師,我們學校也有這種葉子,我等下去撿給妳看。」 「我們家都會帶環保餐具出門喔!」 「我以後會把水開的小小的,就可以節省很多水。」   不知不覺中,我們與孩子連結,孩子也與自然環境連結了。設計精良的教案,需要透過清晰而生動的傳授,才能達到一定的影響力,事前的備課,便是我們著墨最深的部分。 實際體驗生態系建立的過程,以及建造的不易   然而,每次的進班,就像一場就算有著完整計畫,卻也很難照著計畫走的旅行,再怎麼熟悉教案、再怎麼估量每一個段落的時間,到了班級現場,都還是在孩子此起彼落的發言和笑聲中「暈船」。   初時,這樣的暈,足以斷開每張投影片之間的鏈條,急急抓回後,雖然主架構還在,但拉扯調整非常費勁,一節課下來,往往是大汗淋漓,感到困窘與不甘。積攢了無數次的見習、演練,及模擬情境的過程後,教學的內容與節奏逐漸取得平衡,更加靈活、張持有度,如同樂曲中,每個段落的拍子雖不盡然工整,但掌握了調性和技巧後,我們每個人,都能譜出屬於自己的悠揚的課堂樂章。   身為兒教組的講師,常被問道「這份工作有任何報酬嗎?」我的回答是:「有,當然有。」因為孩子的笑容,讓我午夜夢迴想起時,仍多巴胺分泌爆表;因為教會自己和孩子如何親近自然,感受這個世界的細緻與美好,時常感受到自己置身雲端,幸福縈繞;因為不斷有機會藉由課堂上的狀況,以及孩子的反應,調整授課的方式,而讓我一次次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並逐步積累了成就感。進班的經驗,無時不刻滋養我的性靈,豐滿我的創意,也充實我的生命歷程,這些,便是超乎物質的報酬。   而從進班授課,到孩子喜愛、報以笑容,進而內化環境保育的觀念,再到持續申請課程,這樣的動態平衡,則完全的引發了我繼續這份志業的內在動機。 與志同道合的兒教夥伴們,一路學習,一同成長   如果說細雨可以潤澤大地,那麼兒教一定是那涓涓滴滴,卻滲透人心的力量。如同滲入地底的逕流,蘊藏著無限的智慧與生機,越是理解,越是感念那一路的流淌、翻騰,乘載了無數的愛與希望,堅定地前行,而我,正被兒教的精神引領著,並持續地擴及影響孩子們。   出了校門,並非進班講課的終點,八十分鐘帶給孩子的,可能是一點殘存的記憶,是一個等待萌芽的契機,也可能是一股奮起的力量。每當下課鐘響,伴隨著「老師,你什麼時候還會再來?」的聲音響起,那絕對是對所有兒教人而言最甜蜜的召喚,因為,我們不只會再來,還會帶著因你們的渴求,而蓄滿的精力及熱忱前來。 台北分會 第十一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第二場說明會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