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與兒教共舞

2023-12-10

文/許麗雪〈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圖/李冠儀〈台北分會兒童環境教育組志工,自然名:梅花鹿〉 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 培訓心得 2023.12.10   小時候的我是大自然的孩子,徜徉大自然裡,「拈花惹草」,玩得不亦樂乎!大自然給了我大操場跑道,讓我與玩伴奔馳在稻田間;它更給了我零用錢,也給了我希望,撿拾田螺,攢聚學費受教育。大自然是一座寶庫,滋養了我的生命。會來兒教受訓,應該是我內在心靈的呼喚,讓我再一次「回歸童年」,充滿好奇心,一探究竟;更想把大自然界的好散佈出去,讓學子也能親近大自然界的美好,並興起保護它的具體行動。 ▲ 走進自然,開啟五感探索   參加培訓起,每周二我便充滿期待,就算路途遙遠(首先走路到桃園高鐵站,搭高鐵到台北,再轉捷運到中正紀念堂,接著走路到荒野保護協會),都沒澆熄我的熱情。課程的暖身活動,更是常讓我驚喜,感嘆著:「哇!好多才多藝的學長姐們!」至於主題活動,更是知識脈絡清楚分明,再加上多元的體驗活動,以及各個講師身懷絕技,唱作俱佳,緊緊抓住我們這些學員的目光。我聚精會神,深怕一個閃神,錯失了學習機會,連瞌睡蟲都不敢來惹我喔!課後小組討論時間,讓陌生的彼此,一週一週心的距離彼此靠近、靠緊。隊輔總在我們討論發散時,一個提點讓我們重新聚焦,因而讓我們衝破層層難關,完成一項項的艱難作業。 ▲ 隊員間合作無間,彼此扶持   我們水鹿隊的成員,因緣相聚,彼此扶持,不計較,所以在為環境做一件事的成果發表,貢獻己力。一點也不藏私,哪個角色適合誰,誰就大方承攬責任。成效如何任由他人說,但我們每個成員充分融入過程中,這樣的感覺真棒!   見習、試講和實習,對學員來說又是一道道關卡,但輔導的學長、學姊們總是和顏悅色撫慰我不安的心,也不吝於肯定我表現好的地方,更厲害的是,他們一點也不濫情,指教總是正中我的要害,但我一點也沒受傷害,而是充滿感激,因為那些指教都是他日入班的營養劑。 ▲ 一群人可以走更遠   有人說過:「你不來,再美好的光陰皆成蹉跎。」因為這句話,我加入兒教培訓,認識你們,讓我生命更美好,接下來與兒教同行,更豐富我的生命故事!我很感激與你們的相遇,也感謝自己。我來了!   歡迎加入兒童環境教育組, 校園進班授課、兒童營隊、 志工培訓與增能, 豐盈第二人生! 台北分會 第十一期【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暨說明會報名    

五十二甲賞鳥全紀錄

2023-12-10

文/林雅倩〈台北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水鴨腳〉 圖/莊燿鴻〈台北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2023.12.10   熱鬧的年會隔日,早晨天氣涼爽,來參加年會系列的五十二甲賞鳥活動,集合點是位於利澤簡的利生醫院。抵達時,五十二甲環教基地的牌子,專職夥伴星星熱情招呼夥伴,並讓大家試用望遠鏡、介紹帶領大家賞鳥的分會長正元、也用照片簡述五十二甲溼地的環境與歷史,讓大家認識這處國家級的重要濕地。   驅車開始本日的賞鳥行,不一會兒,印入眼簾的是大片的水田、溼地與圳道,不時有鷺鷥與雁鴨飛過,停在一處佈滿布袋蓮的水池,老師說遠處有紅冠水雞、水雉及花嘴鴨,大夥興奮地舉起望遠鏡搜尋,不久就有夥伴說遠處水草上看到水雉,有人突然指著天空說有魚鷹,一隻、二隻、陸續有多隻魚鷹飛過,原來不只雁鴨等鷸鴴科鳥類來此渡冬,此處也是猛禽們的好棲所;看到有人在水中將布袋蓮、大萍等植物撈起放置岸邊,這些外來植物生長快速,造成水面被覆蓋,也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與鳥類的棲息,因此需不時清理。   在此也看到堤邊種著在地代表性的風箱樹與穗花棋盤腳,可惜花期已過,未能見到粉紅花朵布滿地的浪漫景致,續行來到一處更廣闊的濕地,此區有著不同的水位,淺水的田中看到許多人稱鳥界志玲姊姊的高蹺鴴在水中覓食、追逐,還有的成群空中飛翔,高超的飛行技巧時高、時低、左轉、右彎,像是表演分列式般讓同行的大小朋友們人驚喜連連;較遠水深地區透過單筒望遠鏡可看見小鷿鷈、花嘴鴨,還有大中小白鷺、夜鷺、蒼鷺等,不同的水域環境中有著不同的鳥類自在悠遊著。   最後來到企業認養的一片蓮花田,聽正元分會長及星星說著荒野如何一步一步、一塊田一塊田地努力讓五十二甲的農友轉變,透過契作、企業認養、工作假期、鴨母船等與在地合作的體驗行程,讓農友認同荒野的努力,讓重要的濕地維持著農作的多樣性。想著飛越大片海洋疲憊的鳥兒們,在經過宜蘭五十二甲上空看著大片的溼地可以停留歇息的舒坦,自然的農地不只是種植糧食,也是重要的生物棲地。期待下一次再訪五十二甲,也感謝宜蘭夥伴給我們二天愉快的年會慶活動!  

歡樂當個傻瓜——許諾一輩子的木藝傳承

2023-12-10

圖、文/余躍鏱〈荒野台中分會木工班講師〉 2023.12.10   「樂活的價值觀就是快快樂樂,用心生活,身體力行去做對健康與環境友善的事。木頭溫潤的質感,與簡單生活的幸福,結合出樂活的新生活態度。」   文明的進步,需要耗用大量自然資源,人的習慣又往往是由奢入儉難,從以前廚房只有冰箱與大同電鍋,到現在廚房內最少10個電器,客廳內一桌5椅加幾張凳子,現在桌子、椅子、凳子、架子、櫃子、箱子……等,最少10件。偏偏這些又是一般百姓的基本配備,也因為商業操作,大部分物品使用壽命越來越短,在文明無法退步的前提下,只能思考各種方法,來達到文明進步與維護自然的平衡。 ▲ 傳家寶木馬   18年前的一個機緣,我開始了木工技術教學,推廣使用快速生長的松木,解決一般裝潢板材容易受潮的缺點,搭配傳統木工藝,完成壽命超長的家具。   跟以前不同的是,傳統工藝界的3年4個月出師制度,在這個速食的年代,很難達到引人學習的目的,唯有將門檻降到最低,讓任何沒經驗的人,都可以輕鬆開始學習。而且現在太多的雙薪小家庭,實在負擔不起長距離的學習路程,以及高單價的學費。所以我走的教學路線,是低門檻與常態學習,有別於一般專業木工教室的高學費;並且,對教授出去的技術,永久保固。不管過了多少年,都可以透過電子信件提問(我的信箱與電話,已經10多年沒換了,避免同學找不到老師)。 ▲ 忙碌的學員,沒空理老師   在資源有限的現代,錢花在刀口上,果然是至理名言,有鑑於此,我應該是頭一位亂亂玩木工教學的人,採用不限學員製作作品種類與數量,讓同學把本來要去買家具的錢,拿來買木料,製作自己心目中所想的家具。兼具需要的多種功能、剛好的尺寸、完整的收納、想要的顏色、耐用的結構,陸續完成的作品,沒有一件是相同的,現在都正在學員的家裡好好的服勤中。 ▲ 使用簡單工具   在無法完全不買家具的情形下,如何降低森林的砍伐速度,自製一件耐用、合用、愛用的多功能家具,是亡羊補牢的一種好方法;手作的療癒感受,可以適當緩解成年人的工作壓力,手作的計算與思考,可以減緩退休人士的身心退化,這麼多好處的木工課,不趕快來一起玩,人生會有遺憾喔!   未來,為了在自己有限的後半人生中,讓更多人一起玩木頭,線上授課是必然的趨勢,努力中,期望大家好康要相揪喔!   \ 關注荒野台中,鎖定將來木工班招生資訊!/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荒野特工是什麼 ?

2023-12-10

文/宋慧芹〈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舞菇〉 圖/林玉貞〈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山嵐〉 2023.12.10   什麼?荒野有特工?   荒野保護協會有個神祕的志工小組——特殊教育工作小組,主要服務的對象是身心障礙與罹患罕見疾病的大、小朋友們,引導他們在安全、包容的氛圍之中擁抱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同時透過現場的導引示範,讓陪伴者(包括身心障礙者的家長、配偶、老師、社工人員……等,)也能放鬆心情、汲取與大自然互動後所帶來的療育能量。 ▲在永春埤濕地公園,與聽障的小朋友賞鳥,並藉由「達爾文的鳥嘴」操作遊戲,認識鳥喙形狀與食性之間的關係   特殊教育小組從2005年正式運作以來,服務過的對象幾乎已涵蓋所有障礙類型,包括肢障、視障、聽障、心智障礙、精神障礙、失智老人、多重障礙……等,因為障別繁多,每次服務必須因地制宜、針對當次參與者的障別種類設計教案,因此目前僅接受團體申請服務,申請團體也需要先行提供障別與障礙等級分類。   還有很特別的一個現象會發生,由於服務的對象較為特殊,必須有家長、老師或社工人員在旁陪伴,因此常可見到學員與服務夥伴的人數比為1:1甚至是1:2以上。   特工的導引員與隊輔志工成員,其中具備有身心障礙領域的專業背景者,包括了特殊教育、社會工作、職能治療……等領域,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來到這裡都必須重新接受培訓,學習如何正確且安全的帶領身心障礙朋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中。 ▲在桃園風禾公園家長陪伴腦性麻痺的孩子觸摸樹幹、擁抱大樹    對於沒有特教工作經驗的資深志工而言,可能要屏除過去服務的經驗值,設身處地從身心障礙者的障別評估,使用非既定的引導模式執行教案;對於原本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夥伴來說,則要學會看懂、聽懂大自然之美、了解如何善待並尊重大自然。特工坊辦理的志工培訓,正是特教領域與自然領域融合學習的大教室。參加特工坊的志工服務工作,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醫護者;服務特別的學員,最後治癒的,還包括了自己。」  

新竹特導天氣晴

2023-12-10

圖、文/林淑英〈新竹分會特導員,自然名:蚵仔煎〉 2023.12.10   2015年,在新豐紅樹林的校園解說中看到了一個多重障礙的孩子,讓解說員們有了一些啟發,特殊的少數群在哪裡?他(她)們有被看見嗎?於是乎,我們開始去思考一個新的服務對象,以及可能不一樣的解說取向,2016年,新竹地區的特殊自然導引工作坊(以下簡稱特導坊)宣告成立。 ▲認真地做起自然手札,這可是要用上一整年的哩 油羅田的陽光與孩子   大山背油羅田是荒野環境教育基地,當陽光暖暖的灑落油羅老屋,屋內有隻叫三花的可愛貓咪,門外五色鳥停佇在芭蕉樹上,這裡有菜菜子種菜班和農事體驗課程,也有獨居蜂的生態觀察。特導坊邀請過各類朋友來到這裡,每次的活動元素因對象差異而會有不同設計,野菜的辨識採摘、野菜飯糰、五彩湯圓、野薑花煎餅繽紛大地餐桌,一群人,在這裡真的很好玩。   少年之家專收未成年少女,多半是性剝削條例下被送進來的孩子,少部份是短期安置和家暴保護,複雜的生命議題在這些孩子身上發酵,她們能夠承受嗎?我們無從得知,更不願去挖掘,所感受的是她們自在的眼神,我們真心地接納每一個孩子,沒有差別的對待。目睹兒是一個值得關懷的族群,據統計每天有194個家庭暴力事件,每年有近80,000個孩子目睹暴力兒少,勵馨與善牧基金會是專業機構,特導參訪後陸續展開合作;也曾提供善牧信心家園婦女的綠療育課程;在勵馨一日營,我們規劃了下田找菜,手作植物染,夥伴們熟稔的牽起孩子的小手綁紮布巾,看著孩子們身體晃動著拌攪染液,一條條暖黃色洋蔥小染巾在索繩上,鄉間自然的風吹拂搖曳,這樣的畫面真的很美。 ▲少家少女們玩起樹葉接水超一整個嗨到不行   助人與受助的特導員   香山濕地是北部最大的潮間帶,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同形狀和顏色的螃蟹大軍,也能觀察到植物在太陽下如何擁有延續生命的本領,更能了解到牡蠣是靠著海水供養才能長得又肥又大,這是新竹海濱組的解說場域。當新住民婦女、成年智障者、資源班孩子陸續走進濕地,賞蟹、賞鳥、賞海景,大自然是最神奇的維他命,在潮汐吐納之間,承載了人類生存的重量。當面向大海時,受服務者成一縱列,背向著城市舉起右手往天一指,在朗朗晴空下,人也跟著清清如海風。   變老是一個過程,宛如不斷進入深井,而服務長輩的和善樂觀與專注,令人印象深刻,「服務要及時」,在互動過程中看見未來的自己,這是特導員最大的感謝。在身心障礙方面則有華光與愛恆二個福利機構的一年各六次陪伴服務;之後也進到校園資源班,短短二節課的時間,要讓活動達到煙火燦爛、光芒四射的程度,法門無他,就是要把每個細節都做好;2023進行了三個學校一整年的氣候變遷專案,這是一段聚焦在團體,以及練習溝通聯繫的過程,群組裡18位伙伴分別認領一場擔任召集人,六項主題各有一個3人小組進行教案的討論修正,由資深者擔任小組長,助人者同時也是受益者,這世界確實是充滿愛的。 ▲來到美麗的軟橋,大地茶席讓長輩們一開始就感受到濃濃的詩意   當生活愈接近大自然,會有著更多對於雲朵與藍天的想像,五感體驗之後會發現身體與心靈的天線被打開了,沉靜卻又隱隱擾動。「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至今特導來到第八個年頭,一期「看見」、二期「耕耘」、三期「展望」,各期的培訓有著各自的代表聖物,分別是熱血沸騰的血藤、鐵定有心的蘇鐵、實力展現的石栗。特導員們與微光同行,讓服務花朵慢慢地綻放,哪裡有需要,特導就往哪裡去。   特導目標 1.「陪伴」少數族群為出發點。 2.設計適性的方案「引導」發揮自然的奇幻力量。 3.讓照顧者有「喘息」的機會。 服務軌跡 **第一、二、三期特導坊特導員培訓。 *長者-秋霖園老人日照中心。榮民之家。 *成年身心障礙-智障青年。關西華光智能發展中心。新竹愛恆樂活園。 *資源生-民富國小/培英國中/關西坪林/新埔照門/水源國小一年六次        -各國小一次性。 *新住民-新竹縣、市新住民服務中心。 *青少年-藍天家園。邊緣青少年中心。少年之家。 *家庭-善牧基金會。勵馨基金會。      

展讀特工,望向心未來

2023-12-10

圖、文/蔡敏玲〈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木棉〉 2023.12.10   致力環境議題的協會志工群中,特殊教育小組是個特立獨行以「人」為議題的志工群組。因應身心障礙者多元各別需求,出勤形態始終保持以團隊合作、五感體驗遊戲為基調,有別於解說組志工各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經常一夫當關、整場帶領的導覽解說模式。特工坊每次出勤號召到的志工人數往往可以達成與案主人數1:2甚至經常有1:1的結果。而我們更引以為傲,並且樂在其中的群組氛圍,莫過於活動當中夥伴們總能隨時保持機警相互補位,合作無間的優良傳統。服務,同時達到志工身心自我療癒,提升內在力量的效果。雖然我們一旦出勤總是人數眾多、擅長團體戰,但由於成員性格特質大多温和低調,只有在服勤時才會蜂湧而出,平時則各自安守本位鮮少探出頭,加上群組名稱讓人摸不著頭緒,難解其義,乃至成立超過十年後各地分會志工仍然對特工坊十分陌生。實為可惜!   回顧2004年台北總會發起成立「特殊教育委員會」,簡稱「特工坊」。專司提供身心障礙團體預約,申請單日自然體驗導引、長陪專案。每年夏天固定承接3梯特教兒童營、舉辦為期2個月志工培訓以擴增新血。疫情前幾年,協會以各地分會並未普遍成立相同屬性志工群組為由,予以重新劃定歸屬於分會管轄,改稱「特殊教育小組」。去年,曲全立導演為荒野拍攝記錄片介紹並記錄台北分會特殊教育小組在台中湧泉公園的服務活動。新竹分會則接續成立特殊教育小組。未來各分會是否陸續響應成立特工群組而得以回歸總會「委員會」編制,則有待「特工坊」的理念作用於「環保意識」的價值,是否在協會偏重環境議題的氛圍中能被廣泛認識、接納而後實踐與彰顯了。   參加特工坊服務身心障礙者,藉由帶領他們親近自然而開啟認識「愛」這個人世間最大主題。每年夏天培訓新進志工前因準備課程必要的反思整理,幫助我逐年提升對「愛」的理解、拿揑好給愛的方法與力度能夠趨近準確。記得承辦第八期志工訓練時,我在宣傳文中寫道:「特工群組帶領身心障礙朋友,在安全、包容的氛圍之中擁抱大自然,從中獲得身心洗滌與撫慰,找到平和的心靈角落。我們致力從最根本處「心」提倡環保。因為我們深信,唯有懂得愛,才能獻出適當的愛;唯有適當的愛,心靈才得祥和;人人心靈祥和,大地才能免於人類的踐踏毀壞。」   這段話除了說明特工坊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對環保行動的信念所在、也正是特工坊得以特異之姿,存在以環境議題為導向的協會中,並且一支獨秀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它也是環保行動中不可偏廢且一勞永逸的根本法門。   我們喜歡自然、珍愛土地,竭盡所能保護環境,對土地付出愛。然而,保護行動並非全然都被土地擁有者接納,經常必需與企業對峙抗爭。除了環保,我們也經常在各式各樣關於的行動中傷痕纍纍,概因有時用錯方法,經常給錯份量所致。身心障礙朋友以他們身體缺陷的高度個別差異,使我們輕易明瞭「愛」不是一招闖天下,而是高度客製化。一切行動以對方需求和接收能力為出發,才能夠讓愛與被愛雙方,得到最舒適有益的溝通,與有效傳達,進而相互尊重。環保行動亦然。   守護環境,必先守護人心。志工培訓則是群組能量再次凝聚整合、技術再進化更新的重要時刻。疫情曾經中斷一切,現在是重啟培訓,將散落量能找回的時候了。積極點還能作兩件事: 一、思考如何藉助推師推廣從「心」作環保的概念 二、研發新定點新教案,定期分別不同障別接受個人報名活動。   自從參加第一期特導員培訓後,成為特工坊最資深志工,至今已18年。荒野志工跨組服務是很平常的事,像我這樣執守特工坊的堪稱少數異類。也正因如此,才疏學淺如我,才有機會原汁原味的在這裏談論「特工坊」曾經走過的歷史、群組特色理念,足以留住志工從一而終的內在價值。也期待著有更多人從特工的內在價值裏受益,進而堅守心志成為自然環境的終生守護者。

「碳債」-待解決的世代間氣候正義(下)

2023-11-10

圖、文/陳雍慧<氣候變遷委員會,自然名:海冰> 2023.11.10 前情提要:上篇、中篇   為了防止讓年輕世代、甚至我們自己未來承受著不可逆轉、無力回天的嚴重氣候災難,我們現在就必須非常努力來規劃如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 度C內,而我們非常可能是「還有能力來力挽狂瀾」的最後一個世代。   以目前看來,全球碳預算(Carbon Budget ) 將在2030年前用罄,但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在2030達到淨零碳排,全球溫室氣體還在不可避免的繼續排放和積累,因此勢必很快要開始啟動大量的碳移除(CDR),但是這需要極高的經費(註1)。如同育兒基金或是大學基金、甚至我們自己的養老基金一樣,我們必須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就開始要來存這筆未來可以用來做「碳移除」的經費、可以稱之為「碳債基金」,因為這是我們欠了年輕世代的「碳債」(Carbon Debt)。 ▲ 碳預算即將用完,留給年輕世代的將是他們無法承擔的碳債 ▲ 人工碳移除(CDR)是將碳從空氣中補捉下來、再儲存到地底或其他相關設施, 其過程非常耗能且成本昂貴。此圖是碳補捉及儲存的示意圖。     我國雖已定下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國內已有專家學者指出,國發會 2022年底公佈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缺乏了「碳債」的政策願景、更遑論規劃出為實現償還「碳債」的財政來源。   根據國際期刊「自然」的研究「實施淨負碳經濟」(註2)指出,碳定價是可以有效達成以下兩大目標的政策治理工具:   1. 有效減少當下碳排放量、避免留下過多的碳債給年輕世代。   2. 可以累積碳債基金或碳債責任歸屬、讓年輕世代可以移除大氣中多餘的碳,以力求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C。   而碳定價有兩種方式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互為利用:   1. 課徵碳稅,也就是污染者付費來抑制排碳、以價格機制確保節能減碳。   2. 在嚴格的碳總量管制下、建立一個有未來碳債責任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讓碳排者承擔未來的除碳義務。   而後遺憾的是針對這兩個重要政策工具,目前為止我國政府還缺乏具體的目標時程和規劃。前者政府只推用途有限、且徵收對象和金額都有所限制的「碳費」;而針對後者,我國目前只有一個不具總量管制、無法和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的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國內著名學者如中華經濟研究院前院長蕭代基教授、台大風險研究中心周桂田教授,看守台灣、蠻野心足、樹人會以及荒野保護協會等近三十個民間及環保團體於今年六月成立碳稅聯盟(註3),呼龥政府需儘速規劃碳稅在2026年取代碳費成為更有效的減碳政策工具,確定污染者付費機制成為普遍觀念後,實施以總量管制為前提的強制排放交易。碳稅課徵條例需明訂定碳稅用途,以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和世代公平正義;除了普發用以降低弱勢民眾生活衝擊外、也應為年輕世代儲存「碳債基金」,避免債留子孫。 ▲ 今年六月由學者和三十多個民間團體於成立碳稅聯盟, 呼龥政府需儘速規劃碳稅在2026年取代碳費成為更有效的減碳政策工具     身為民主國家的寶島台灣,國內任何一個政黨提出「稅」策時,勢必面臨群眾的壓力、既得利益者的不滿、和競爭政黨的攻擊。身在民主國家中的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大聲向我們所支持的政黨提出我們的訴求。那麼回過頭來,我們是否問自己,要留給孩子們的,是心靈的資產、財富的資產、還是他們無法承擔的風險和負債?我們是否願意承擔起對未來世代的責任、對自己老年時的責任、甚至是我們致力守護的棲地珍貴生態的責任?   如果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在未來看到相關新聞、任何政策說明、甚或和任何政治人物接觸時,請勇敢地站出來,表明支持徵收碳稅並成立碳債基金。每一個人的支持,都會是我們成功扭轉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危機的重要力量!   (註1)從大氣中進行人工碳移除(CDR)需要極高的經費。舉例來說,我們在中篇有提到,以冰島碳捕捉工廠為例,2030年時預計移除每噸碳要花台幣9,000元,2040年每噸6,000元。那麼以台灣2020年排放 2.85億噸來說,2030時全部要移除一半下來、就要花1.3兆,約我國的一年1/2財稅收入。 (註2)請見:Operationalizing the net-negative carbon economy (註3)請見上下游報導: 碳費 Vs. 碳稅,哪一種能促進減碳?、今週刊報導:別留碳債給子孫!28個民間團體成立碳稅聯盟,主張「碳費先行、碳稅更好」  

台語演講,阿公阿嬤不害羞!

2023-11-10

圖、文/鄭安姵〈台北分會節能志工,自然名:綠豆〉 2023.11.10   我叫綠豆,是一位五十歲的機車行老板娘,因對永續發展的渴望,勇敢踏出舒適圈,重回校園重新學習,在撰寫論文的階段與環保專家和社團成員互動,尋找永續工作的可能性。   某一天,我在辦公室閱讀了有關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文章,並讀了一本關於氣候變化的書籍,進而啟發自身思考永續發展的問題。於是決心分享所學到的知識,並將永續理念融入生活中。   我在荒野臉書中看到了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講師的培訓課程招生訊息,課程包括實體和線上,這個課程不僅提供了專業的知識,還安排了實體試講和線上分享的學習機會,並由經驗豐富的老師來授課。這些課程的內容充實且有條理,安排得井井有條,讓學員能夠循序漸進的學習。   當我挖掘到協會的招生訊息,並且是關於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講師的培訓課程時,感到非常幸運,因為這是我朝永續工作的目標邁出的關鍵一步。   我記得有一次,在某基金會的講座上,看到台下坐滿了銀髮族,於是決定將教案轉成有趣的台語演講。因為大家聽得懂台語,讓原本害羞的阿公阿嬤也積極地舉手互動,歡樂開心得不得了!   感謝參加了培訓,也感謝在這段時間中遇到的夥伴,無論是上台講課還是在幕後支持的荒野幹部,這些夥伴一起形成了一個支持和鼓勵彼此的社群。   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氣候變遷節能講師這條路上做得更好,讓民眾學生有所收穫,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無論年齡如何,都可以在永續工作的領域做出改變,並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相信我的勇氣和堅持能影響大家,當超越了自己的舒適圈,就發現了無限的可能性。下一個荒野志工講師,就是你,快加入我們吧!  

「宜蘭勁好客」―荒野28年會

2023-11-10

圖、文/李偉文〈榮譽理事長,自然名:野榕〉 2023.11.10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成。   今年在宜蘭舉行的荒野成立28周年的年會,就是一個完美的活動,除了能夠很到位的照顧到三天二夜的吃住,來來去去五六百位以上的伙伴參與眾多類型的活動,更麻煩的是地點相當遙遠,必須量身打造只參與部分活動伙伴的交通接駁…等等後勤支援,還有眾多活動的講師、主持人的接待與行政支援,這麼繁雜的事務,由在荒野中算是規模比較小的宜蘭分會承辦,更加難能可貴。   接任宜蘭分會長才一年的大熊葉信雄說,這次辦年會,宜蘭在地伙伴有146位擔任志工,而主場活動參與者有簽名報到的共有460位(其中應該有不少人漏了簽名,像我太太就是,很多人一進會場就興奮地跟久沒見面的老伙伴擁抱,就忘了簽名。)        這次年會的地點雖然離市區有點遠,但是卻是屬於荒野自己經營的教育基地,這所廢棄已久的小學,經荒野二年的整理,已經成為一個可以住二百多人的住宿型環境教育中心,又可以洗熱水澡,相當乾淨舒適。   我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的序,我的高中同學羅綸有這麼寫著:「一個理性平和、沒有資源的環保團體,居然可以點燃成千上萬名志工的熱情,呼群保義,且樂在其中,相信自己初心願力可以改變世界的熱情開始蔓延,願意挺身而出的勇氣逐漸擴散……帶動著懷著大愛做小事的人一起加入,讓每個活動都像是廟會趕集,讓參與者本身變成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出航。」   的確,二十多年來,荒野的每個活動,真的就像是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出航,每年的年會,來自全國各個分會,四面八方的伙伴齊聚一堂,真的就是辦自家人的喜事一樣,大家見面都好開心。   一個完美的活動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每個參與伙伴身上散發出的熱情與歡欣。謝謝宜蘭伙伴的付出,也謝謝每個不畏路途遙遠的伙伴,不管當天在場或不在場,荒野這個大家庭是由所有願意行動的荒野人所匯聚,謝謝大家,明年年會由台南分會承辦,我們明年台南見!    

蘭潭與後山步道

2023-11-10

圖、文/蕭明昇〈嘉義分會蘭潭後山定點組長,自然名:阿勃勒〉 2023.11.10   蘭潭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鹿寮里,距市區三公里,古稱「紅毛埤」,相傳為荷蘭人據台時(1624~1662)所鑿,故稱「蘭潭」。荷人截八掌溪支流鹿寮溪入此,築堰為阜,灌溉荷蘭人經營的農田,並相傳亦供荷人水師操戰之用。明鄭尚存,入清漸廢,日據時代,嘉南大圳規劃工程師八田與一在他所負責亞洲最大規模水利工程中,將蘭潭定位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目前蘭潭主要工程是民國33年3月山根長次郎所完成,光復後為嘉義水廠之蓄水庫,因不敷使用,于民國76年8月在其附近完成仁義潭水庫(面積3.66平方公里,總容量為蘭潭2.8倍),提供串聯使用。 ▲ 蘭潭後山步道     蘭潭風景優美,水質清澈深廣,夜晚月色朦朧之際,映照於如鏡面般的湖水面上,稱為「蘭潭泛月」,光復後三次票選嘉義八景,均獲一、二名。潭畔還有月影潭心(榮獲2015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音樂水舞噴泉、根公園、嘉大昆蟲館、嘉大植物園、蘭潭後山步道…。 ▲ 蘭潭泛月   蘭潭後山步道路程約2.9公里,景緻優美,設施完善,可安心慢遊。因部分地區地勢的變化,有流入蘭潭的溪流、峽谷、嘉義市小百岳紅毛埤山也在附近。地形差異,所以生態非常豐富,根據2022年年底 iNaturalist 蘭潭後山生態紀錄專案,一共已觀察紀錄了1633種生物 (維管束植物 803種、動物 740種、其中鱗翅目的蛾、蝴蝶 185種、鳥類 46種、無尾目的蛙、蟾17種、蛇亞目13種…),除了生態多樣性以外,它還有很多巨大的老樹,如九丁榕、大葉桃花心木、印度紫檀、麻六甲合歡它們都有很巨大的板根,區內還有數種珍貴易危級的保育物種! ▲ 月影潭心   希望大家透過深層觀察與體驗讓親近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理念。期待可以和眾多鳥類、昆蟲、植物、大樹們為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領略生態之美,體悟生物多樣性的真諦。   蘭潭後山步道兼具多重功能,細細觀賞,您一定能滿意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