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讀特工,望向心未來

2023-12-10

圖、文/蔡敏玲〈台北分會特導員,自然名:木棉〉 2023.12.10   致力環境議題的協會志工群中,特殊教育小組是個特立獨行以「人」為議題的志工群組。因應身心障礙者多元各別需求,出勤形態始終保持以團隊合作、五感體驗遊戲為基調,有別於解說組志工各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經常一夫當關、整場帶領的導覽解說模式。特工坊每次出勤號召到的志工人數往往可以達成與案主人數1:2甚至經常有1:1的結果。而我們更引以為傲,並且樂在其中的群組氛圍,莫過於活動當中夥伴們總能隨時保持機警相互補位,合作無間的優良傳統。服務,同時達到志工身心自我療癒,提升內在力量的效果。雖然我們一旦出勤總是人數眾多、擅長團體戰,但由於成員性格特質大多温和低調,只有在服勤時才會蜂湧而出,平時則各自安守本位鮮少探出頭,加上群組名稱讓人摸不著頭緒,難解其義,乃至成立超過十年後各地分會志工仍然對特工坊十分陌生。實為可惜!   回顧2004年台北總會發起成立「特殊教育委員會」,簡稱「特工坊」。專司提供身心障礙團體預約,申請單日自然體驗導引、長陪專案。每年夏天固定承接3梯特教兒童營、舉辦為期2個月志工培訓以擴增新血。疫情前幾年,協會以各地分會並未普遍成立相同屬性志工群組為由,予以重新劃定歸屬於分會管轄,改稱「特殊教育小組」。去年,曲全立導演為荒野拍攝記錄片介紹並記錄台北分會特殊教育小組在台中湧泉公園的服務活動。新竹分會則接續成立特殊教育小組。未來各分會是否陸續響應成立特工群組而得以回歸總會「委員會」編制,則有待「特工坊」的理念作用於「環保意識」的價值,是否在協會偏重環境議題的氛圍中能被廣泛認識、接納而後實踐與彰顯了。   參加特工坊服務身心障礙者,藉由帶領他們親近自然而開啟認識「愛」這個人世間最大主題。每年夏天培訓新進志工前因準備課程必要的反思整理,幫助我逐年提升對「愛」的理解、拿揑好給愛的方法與力度能夠趨近準確。記得承辦第八期志工訓練時,我在宣傳文中寫道:「特工群組帶領身心障礙朋友,在安全、包容的氛圍之中擁抱大自然,從中獲得身心洗滌與撫慰,找到平和的心靈角落。我們致力從最根本處「心」提倡環保。因為我們深信,唯有懂得愛,才能獻出適當的愛;唯有適當的愛,心靈才得祥和;人人心靈祥和,大地才能免於人類的踐踏毀壞。」   這段話除了說明特工坊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對環保行動的信念所在、也正是特工坊得以特異之姿,存在以環境議題為導向的協會中,並且一支獨秀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它也是環保行動中不可偏廢且一勞永逸的根本法門。   我們喜歡自然、珍愛土地,竭盡所能保護環境,對土地付出愛。然而,保護行動並非全然都被土地擁有者接納,經常必需與企業對峙抗爭。除了環保,我們也經常在各式各樣關於的行動中傷痕纍纍,概因有時用錯方法,經常給錯份量所致。身心障礙朋友以他們身體缺陷的高度個別差異,使我們輕易明瞭「愛」不是一招闖天下,而是高度客製化。一切行動以對方需求和接收能力為出發,才能夠讓愛與被愛雙方,得到最舒適有益的溝通,與有效傳達,進而相互尊重。環保行動亦然。   守護環境,必先守護人心。志工培訓則是群組能量再次凝聚整合、技術再進化更新的重要時刻。疫情曾經中斷一切,現在是重啟培訓,將散落量能找回的時候了。積極點還能作兩件事: 一、思考如何藉助推師推廣從「心」作環保的概念 二、研發新定點新教案,定期分別不同障別接受個人報名活動。   自從參加第一期特導員培訓後,成為特工坊最資深志工,至今已18年。荒野志工跨組服務是很平常的事,像我這樣執守特工坊的堪稱少數異類。也正因如此,才疏學淺如我,才有機會原汁原味的在這裏談論「特工坊」曾經走過的歷史、群組特色理念,足以留住志工從一而終的內在價值。也期待著有更多人從特工的內在價值裏受益,進而堅守心志成為自然環境的終生守護者。

研究發展委員會的使命與目標

2023-11-10

圖、文/陳憲政〈研究發展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黑曜石〉 2023.11.10   研究發展委員會設置的目的,主要是負責統合及協助各委員會進行相關議題研究,其內容包括各議題之資料收集、調查、分析與規劃,並作成可行性之發展建議,以提供其他委員會執行的參考。   它在荒野的志工群組當中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因為在這個委員會下面,並沒有發展自己所屬的志工群組,它的性質比較類似一個以研究、規劃、輔助協會發展為主的單位。   我們都知道,荒野的夥伴非常多元,來自不同領域,而且在志工群組,也非常自由,只要一個人願意發願,在獲得其他夥伴的支持下,荒野也會提供相對應的平台,讓其發揮與實踐夢想,自主性非常高。   但是荒野保護協會有自己的宗旨,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志工群組的發展,是符合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與任務。所以有關各群組的組織規章,以及志工管理辦法,就會變得很重要。它可以說是多元發展下的一個指引,讓志工群組的發展,不會偏離荒野創立時的初衷。   因此在荒野成立之初,研究發展委員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完善的志工運作制度,以確保各委員會的志工在服勤時,能有統一的規範,並且符合荒野設立之初的宗旨與初衷。   目前研究發展委員會的工作目標,主要有三個面向,一是重新整理荒野既有的相關規範,除了針對協會內部既有規範(例如章程、志工管理辦法、組織規章等)為檢視並提出修正建議,以確保符合現行法規要求以及符合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之外,也會協助協會擬定相關法規要求的各項法定處理程序,讓協會在各方面的運作,都能更加法制化與制度化。   二是對於荒野既有關注的環境議題,協助資料收集、分析與政策研究,並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友會橫向聯繫,藉由經驗交流,分享彼此的策略,進而參與推動立法或推行相關政策的遊說。   三是在ESG的浪潮下,找到荒野可以著力的地方。因應企業ESG的需求,研究發展委員會也與協會負責企業合作的專職一起討論,期待在符合荒野的宗旨下,與企業一起攜手守護棲地。ESG對於荒野而言,重點不在於企業贊助金額的多寡,而是希望透過ESG的合作,讓環境思維能成為企業決策時的重要考量,並且擴及企業員工,讓環境保護的觀念也可以深根每個員工家庭。

ECO ECHO生態回聲劇團

2023-11-10

荒野28年會特輯

2023-11-10

奔鹿總動員! 圖、文/黃雅玲〈宜一親子團鹿團副團長,自然名:蛙〉 2023.11.10   荒野的孩子,都在玩什麼?   是什麼樣的魔力讓荒野的家庭,願意大人小孩一起投入?   親子團這樣需要付出時間與腦力的組織,為何可以讓大人們願意自願去接受訓練,回到團裡服務別人的孩子?   荒野28年會在宜蘭,對宜蘭來說是件大事,奔鹿團的孩子也用個人的力量一起投入志工的行列,在荒野裡,志工沒有大小年齡之分,在每一次服務中得到的收穫,都可以迴盪在心中許久…。   我們見到這群奔鹿的孩子們在「林鐵溯源」的單車騎乘中,分擔領騎與解說的任務,頂著細雨解說,伴著大雨中引領小隊前進;「自導式解說」的導引小鹿,與解說志工合作討論引導活動進行順暢;「生態回聲劇團」的演員小鹿不怯場地執行體驗式戲劇的演出;「晚會場佈」的小鹿負責任的留到晚會善後的最後一刻,這群青少年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碰撞中,留了一大塊的心給身邊的人,討論、合作、承擔每一次的團集會與服務活動,這是長期累積下來,孩子在友善的環境中累積出來的感情存摺,也是孩子們可以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   感謝宜一親子團的小鹿,讓我這個初入鹿團的副團長見到了負責、勇敢與合作,而這,也是讓人為什麼投入荒野的魔力,在守護環境的正向的氛圍中,用合作的力量展開無限的可能。 ——————————————————————————————————————————— 靜態展二三事-迷你雙連埤 圖、文/陳彥廷〈雙連埤專員,自然名:水獺〉    ▲ 讓我帶你們認識雙連埤   「快看,這裡有小魚!」   「哇!這植物好香!」   「這植物竟然有捕蟲囊會吃小昆蟲!」   此起彼落的驚呼伴隨著熱鬧的討論聲在靜態展的教室裡連綿不絕。看見教室內如此熱鬧的我,心中不免泛起感動的漣漪,畢竟靜態展可是花費無數心血所布置的。像是同事海苔蒐集宜蘭各個棲地的介紹與美麗的照片,再製作成令參觀的夥伴驚豔的海報。而其他棲地的同事則是蒐集了許多代表他們棲地的素材進行裝飾,而負責雙連埤的我也不例外。 雙連埤是一個生態非常豐富的濕地,也蘊含著許多美麗的動植物,因此我為 了想傳達雙連埤的美,所以帶來了美麗的植物與可愛的生物,像是散發清香的擬紫蘇草、具有捕蟲囊的黃花狸藻以及野外瀕臨絕種的青鱂魚等等,無不是想要令來到年會的夥伴們能夠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及對雙連埤更進一步的認識。雖然準備的過程繁瑣,而且也要規劃評估好活體們的生活,但看見來年會的夥伴們對於靜態展的驚奇與喜愛,那些籌備時辛苦的疲勞不知不覺地也煙消雲散了。 ▲ 耀眼奪目的水生植物   ——————————————————————————————————————————— 宜蘭伙伴「勁」好客-羅東林鐵單車行 文/柯蘊慧〈台北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綬草〉、圖/年會採編     沿著優美的安農溪畔的經典路線,徜徉蘭陽平原田園美景。途經竹林、大洲、萬富、三星、天送埤、清水湖、昔日火車站。現今為各異其趣的歷史遺蹟及文創園區,兼具自然、人文、健身之樂。   活動是很難複製的,親子團大小伙伴從暑假開始,場勘、演練、行進間單車押隊、機動摩托車隊、褓姆車、點心補給車,伙伴滴水不漏的安全維護。發生落鏈、爆胎、天候變化時,考驗團隊應變能力。每個舊火車站站點有奔鹿翔鷹別出心裁的解說,令人印象深刻。   沒有付出,沒有魅力,是無法說服、動員無償志工的。大熊接任宜蘭分會長,短短時間內勇於承擔兩天一夜、活動多元,難度極高的荒野年會。   感謝:在馬路上奔馳的摩托車隊,在每個路口,守護伙伴、隨行認真捕捉每個鏡頭。翔鷹奔鹿大蜂、領隊押隊解說,合作無間。感謝可愛的小豆花母子,超感心的點心補給站。還有媬姆貨車,陪伴我們抵達清水小校後,還要在雨中費心的整理單車,再運回歸還。最溫馨的是,宜蘭伙伴臉上始終掛著的,親切的笑容。   ——————————————————————————————————————————— 雙連埤細雨漫步 文/黃慧苓〈親子團南三團,自然名:海芋〉、圖/年會採編   當志工很容易,但開了380公里的車來當志工,應該夠誠意了吧!真的好遠啊!但所謂:ㄧ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所以4個人一起行動,也不覺得累。   因為要參加荒野保護協會28週年年會,剛好有一連串與在地環境連結的活動。傳說中一定要來體驗的志工活動「雙連埤假日志工」立馬手刀報名。   在工作室,先看認識雙連埤的影片。實際來到雙連埤,只有不虛此行可以形容,沿途的解說,加上在埤塘旁介紹我們認識4大水生植物,還認識了保育類的水生植物。才知道原來植物沒有保護法,只能用野生動物保護法延伸來保護棲地,進而保護野生植物啊!還認識了最特別的果凍植物-蓴菜,超可愛也超特別的,有機會也想品嚐一下。   感謝5位年輕的專職伙伴,帶著我們導覽及工作。他們特別指派了最勞累的挖土、舖路給我們,不過這當然難不倒我們啊!而且我們進度大超前,只用1/3的時間完成,才有更多的時間來聽更多國家級濕地的導覽故事。   最後,戴著斗笠,迷濛細雨中,在埤塘旁漫步,非常浪漫的氛圍,瞬間好想再來體驗一次呢!   謝謝年輕人願意爲動植物的棲地守護著,為這片台灣的土地及生態研究而努力,除了感動更被你們的活力渲染。我們大家一起加油,期待下次再相逢囉!  

蘭潭與後山步道

2023-11-10

圖、文/蕭明昇〈嘉義分會蘭潭後山定點組長,自然名:阿勃勒〉 2023.11.10   蘭潭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鹿寮里,距市區三公里,古稱「紅毛埤」,相傳為荷蘭人據台時(1624~1662)所鑿,故稱「蘭潭」。荷人截八掌溪支流鹿寮溪入此,築堰為阜,灌溉荷蘭人經營的農田,並相傳亦供荷人水師操戰之用。明鄭尚存,入清漸廢,日據時代,嘉南大圳規劃工程師八田與一在他所負責亞洲最大規模水利工程中,將蘭潭定位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目前蘭潭主要工程是民國33年3月山根長次郎所完成,光復後為嘉義水廠之蓄水庫,因不敷使用,于民國76年8月在其附近完成仁義潭水庫(面積3.66平方公里,總容量為蘭潭2.8倍),提供串聯使用。 ▲ 蘭潭後山步道     蘭潭風景優美,水質清澈深廣,夜晚月色朦朧之際,映照於如鏡面般的湖水面上,稱為「蘭潭泛月」,光復後三次票選嘉義八景,均獲一、二名。潭畔還有月影潭心(榮獲2015年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音樂水舞噴泉、根公園、嘉大昆蟲館、嘉大植物園、蘭潭後山步道…。 ▲ 蘭潭泛月   蘭潭後山步道路程約2.9公里,景緻優美,設施完善,可安心慢遊。因部分地區地勢的變化,有流入蘭潭的溪流、峽谷、嘉義市小百岳紅毛埤山也在附近。地形差異,所以生態非常豐富,根據2022年年底 iNaturalist 蘭潭後山生態紀錄專案,一共已觀察紀錄了1633種生物 (維管束植物 803種、動物 740種、其中鱗翅目的蛾、蝴蝶 185種、鳥類 46種、無尾目的蛙、蟾17種、蛇亞目13種…),除了生態多樣性以外,它還有很多巨大的老樹,如九丁榕、大葉桃花心木、印度紫檀、麻六甲合歡它們都有很巨大的板根,區內還有數種珍貴易危級的保育物種! ▲ 月影潭心   希望大家透過深層觀察與體驗讓親近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理念。期待可以和眾多鳥類、昆蟲、植物、大樹們為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領略生態之美,體悟生物多樣性的真諦。   蘭潭後山步道兼具多重功能,細細觀賞,您一定能滿意而歸!  

台語演講,阿公阿嬤不害羞!

2023-11-10

圖、文/鄭安姵〈台北分會節能志工,自然名:綠豆〉 2023.11.10   我叫綠豆,是一位五十歲的機車行老板娘,因對永續發展的渴望,勇敢踏出舒適圈,重回校園重新學習,在撰寫論文的階段與環保專家和社團成員互動,尋找永續工作的可能性。   某一天,我在辦公室閱讀了有關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文章,並讀了一本關於氣候變化的書籍,進而啟發自身思考永續發展的問題。於是決心分享所學到的知識,並將永續理念融入生活中。   我在荒野臉書中看到了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講師的培訓課程招生訊息,課程包括實體和線上,這個課程不僅提供了專業的知識,還安排了實體試講和線上分享的學習機會,並由經驗豐富的老師來授課。這些課程的內容充實且有條理,安排得井井有條,讓學員能夠循序漸進的學習。   當我挖掘到協會的招生訊息,並且是關於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講師的培訓課程時,感到非常幸運,因為這是我朝永續工作的目標邁出的關鍵一步。   我記得有一次,在某基金會的講座上,看到台下坐滿了銀髮族,於是決定將教案轉成有趣的台語演講。因為大家聽得懂台語,讓原本害羞的阿公阿嬤也積極地舉手互動,歡樂開心得不得了!   感謝參加了培訓,也感謝在這段時間中遇到的夥伴,無論是上台講課還是在幕後支持的荒野幹部,這些夥伴一起形成了一個支持和鼓勵彼此的社群。   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氣候變遷節能講師這條路上做得更好,讓民眾學生有所收穫,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無論年齡如何,都可以在永續工作的領域做出改變,並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相信我的勇氣和堅持能影響大家,當超越了自己的舒適圈,就發現了無限的可能性。下一個荒野志工講師,就是你,快加入我們吧!  

「宜蘭勁好客」―荒野28年會

2023-11-10

圖、文/李偉文〈榮譽理事長,自然名:野榕〉 2023.11.10   歷經數十年參與各種活動的觀察,發現一個活動中,所有完美細節的總和,不等於完美的整體,有時候會多很多,有時候會少很多。   那些多出來或少掉的東西,只存在每個參與者現場所激發出來的能量,很難在事前活動細節的規劃或事後分析討論中呈現,因此一個完美活動的產生,無法只是單純透過不斷排練確保執行不要出差錯就能達成。   今年在宜蘭舉行的荒野成立28周年的年會,就是一個完美的活動,除了能夠很到位的照顧到三天二夜的吃住,來來去去五六百位以上的伙伴參與眾多類型的活動,更麻煩的是地點相當遙遠,必須量身打造只參與部分活動伙伴的交通接駁…等等後勤支援,還有眾多活動的講師、主持人的接待與行政支援,這麼繁雜的事務,由在荒野中算是規模比較小的宜蘭分會承辦,更加難能可貴。   接任宜蘭分會長才一年的大熊葉信雄說,這次辦年會,宜蘭在地伙伴有146位擔任志工,而主場活動參與者有簽名報到的共有460位(其中應該有不少人漏了簽名,像我太太就是,很多人一進會場就興奮地跟久沒見面的老伙伴擁抱,就忘了簽名。)        這次年會的地點雖然離市區有點遠,但是卻是屬於荒野自己經營的教育基地,這所廢棄已久的小學,經荒野二年的整理,已經成為一個可以住二百多人的住宿型環境教育中心,又可以洗熱水澡,相當乾淨舒適。   我2003年出版的第一本書《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的序,我的高中同學羅綸有這麼寫著:「一個理性平和、沒有資源的環保團體,居然可以點燃成千上萬名志工的熱情,呼群保義,且樂在其中,相信自己初心願力可以改變世界的熱情開始蔓延,願意挺身而出的勇氣逐漸擴散……帶動著懷著大愛做小事的人一起加入,讓每個活動都像是廟會趕集,讓參與者本身變成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出航。」   的確,二十多年來,荒野的每個活動,真的就像是青春的巡禮,快樂的出航,每年的年會,來自全國各個分會,四面八方的伙伴齊聚一堂,真的就是辦自家人的喜事一樣,大家見面都好開心。   一個完美的活動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每個參與伙伴身上散發出的熱情與歡欣。謝謝宜蘭伙伴的付出,也謝謝每個不畏路途遙遠的伙伴,不管當天在場或不在場,荒野這個大家庭是由所有願意行動的荒野人所匯聚,謝謝大家,明年年會由台南分會承辦,我們明年台南見!    

清水湖環教基地能源好好玩

2023-11-10

圖、文/施志恆〈荒野氣候變遷節能志工,自然名:高蹺鴴〉 2023.11.10 荒野28年會   2023年10月21日是荒野保護協會一年一度的年會,這次28年年會由宜蘭分會負責,舉辦地點是宜蘭三星鄉的「清水湖環境教育基地」,這次年會辦得非常成功,內容豐富又好玩,由於身為荒野的節能講師又同時是宜蘭在地的定點志工,我把年會看到的能源教育相關的各項點點滴滴分享給大家。   這次年會在宜蘭較遠的三星地區,但志工們仍鼓勵大家乘坐大眾交通工具或共乘,我看到很多人都是一起共乘來宜蘭,真是大家節能減碳最好的示範了!年會有很多活動,有:野菜新食堂、大樹講堂、好客居講堂、靜態展、自導式走讀,甚至有人參加附近的太平山之旅及騎腳踏車上山的林鐵溯源,晚上還有晚會和音樂會,每個活動都讓人流連忘返,荒野人真的來到就是賺到! 能源小屋   這裡有全荒野獨一無二的能源小屋,而且不用找,剛來的人一進到學校,印入眼簾的就是明顯矗立在操場上的能源小屋。這是由星展銀行與荒野合作的「獨立型太陽能儲能光電示範系統」,小屋外牆四面都有解說的內容。其中主要介紹何謂公民電廠、太陽能板如何發電等各項相關環境知識。前面最大一片有關公民電廠的介紹,主要是希望傳達能源不再遙不可及、人人都有參與機會的觀念。後面則是介紹小屋共計設置了4片太陽能板,每片400W,共計1600W的設置容量;同時太陽能發電後經過充電控制器儲存在4顆並聯的鉛酸電池,每顆電池約1650W的蓄電池;這個電池可以透過逆變器,將直流電轉換成110V的交流電,供應給基地所需的電力。   從詢問兩位在基地的專職陳忠雄(自然名:棕熊)和李芳瑜(李恩)目前實際發電情形,他們表示小屋每天約可產生4度電力,他們使用延長線從小屋的逆變器直接接到辦公室,所有的照明和電腦的用電已經綽綽有餘,真的是實踐了自發自用,在地使用,超棒的!不過像這次年會人數較多,或是天氣較陰,太陽光不足的時候,小屋的發電量還是不敷使用;所以他們已經開始規劃第二階段屋頂太陽能發電計畫,預計在學校屋頂架設更多的太陽能板,我開玩笑說:「說不定以後環教基地都不用繳電費了!」 蘭陽水力發電廠   年會這次也安排了自導式走讀行程,透過QRCode 可自行步行至五個附近的環境或人文景點瞭解清水湖的前世今生。這邊最令人驚訝的是清水湖的發展其實就是後方不到一百公尺的「水力發電廠」,這個電廠是蘭陽電廠的圓山機組,仍然在發電中,裝置容量約為18MW。 清水地熱發電廠   附近就是著名的「清水地熱公園」,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很有名的觀光景點,可以用溫泉水煮蛋煮玉米,但其實這兩年已經發展出全台灣第一個「地熱發電廠」,而且第一期4.2MW於2021年11月23日開始商轉。清水湖地區有三種不同再生能源集中在此,包括太陽能、水力、地熱,而且都已經是運轉中的能源,真是太好玩了。 歡迎大家到宜蘭走走   這次年會也把宜蘭所有的棲地或環教資訊都展示於此,包括雙連埤、五十二甲濕地、荒野一號地、清水湖環境教育基地。雖然年會已經結束,但靜態展和自導式走讀都會留下來,未來更會增加更多能源教育的內容,歡迎大家可以來走走喔!

「碳債」-待解決的世代間氣候正義(下)

2023-11-10

圖、文/陳雍慧<氣候變遷委員會,自然名:海冰> 2023.11.10 前情提要:上篇、中篇   為了防止讓年輕世代、甚至我們自己未來承受著不可逆轉、無力回天的嚴重氣候災難,我們現在就必須非常努力來規劃如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 度C內,而我們非常可能是「還有能力來力挽狂瀾」的最後一個世代。   以目前看來,全球碳預算(Carbon Budget ) 將在2030年前用罄,但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在2030達到淨零碳排,全球溫室氣體還在不可避免的繼續排放和積累,因此勢必很快要開始啟動大量的碳移除(CDR),但是這需要極高的經費(註1)。如同育兒基金或是大學基金、甚至我們自己的養老基金一樣,我們必須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就開始要來存這筆未來可以用來做「碳移除」的經費、可以稱之為「碳債基金」,因為這是我們欠了年輕世代的「碳債」(Carbon Debt)。 ▲ 碳預算即將用完,留給年輕世代的將是他們無法承擔的碳債 ▲ 人工碳移除(CDR)是將碳從空氣中補捉下來、再儲存到地底或其他相關設施, 其過程非常耗能且成本昂貴。此圖是碳補捉及儲存的示意圖。     我國雖已定下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國內已有專家學者指出,國發會 2022年底公佈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缺乏了「碳債」的政策願景、更遑論規劃出為實現償還「碳債」的財政來源。   根據國際期刊「自然」的研究「實施淨負碳經濟」(註2)指出,碳定價是可以有效達成以下兩大目標的政策治理工具:   1. 有效減少當下碳排放量、避免留下過多的碳債給年輕世代。   2. 可以累積碳債基金或碳債責任歸屬、讓年輕世代可以移除大氣中多餘的碳,以力求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C。   而碳定價有兩種方式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互為利用:   1. 課徵碳稅,也就是污染者付費來抑制排碳、以價格機制確保節能減碳。   2. 在嚴格的碳總量管制下、建立一個有未來碳債責任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讓碳排者承擔未來的除碳義務。   而後遺憾的是針對這兩個重要政策工具,目前為止我國政府還缺乏具體的目標時程和規劃。前者政府只推用途有限、且徵收對象和金額都有所限制的「碳費」;而針對後者,我國目前只有一個不具總量管制、無法和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的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國內著名學者如中華經濟研究院前院長蕭代基教授、台大風險研究中心周桂田教授,看守台灣、蠻野心足、樹人會以及荒野保護協會等近三十個民間及環保團體於今年六月成立碳稅聯盟(註3),呼龥政府需儘速規劃碳稅在2026年取代碳費成為更有效的減碳政策工具,確定污染者付費機制成為普遍觀念後,實施以總量管制為前提的強制排放交易。碳稅課徵條例需明訂定碳稅用途,以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和世代公平正義;除了普發用以降低弱勢民眾生活衝擊外、也應為年輕世代儲存「碳債基金」,避免債留子孫。 ▲ 今年六月由學者和三十多個民間團體於成立碳稅聯盟, 呼龥政府需儘速規劃碳稅在2026年取代碳費成為更有效的減碳政策工具     身為民主國家的寶島台灣,國內任何一個政黨提出「稅」策時,勢必面臨群眾的壓力、既得利益者的不滿、和競爭政黨的攻擊。身在民主國家中的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大聲向我們所支持的政黨提出我們的訴求。那麼回過頭來,我們是否問自己,要留給孩子們的,是心靈的資產、財富的資產、還是他們無法承擔的風險和負債?我們是否願意承擔起對未來世代的責任、對自己老年時的責任、甚至是我們致力守護的棲地珍貴生態的責任?   如果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請在未來看到相關新聞、任何政策說明、甚或和任何政治人物接觸時,請勇敢地站出來,表明支持徵收碳稅並成立碳債基金。每一個人的支持,都會是我們成功扭轉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危機的重要力量!   (註1)從大氣中進行人工碳移除(CDR)需要極高的經費。舉例來說,我們在中篇有提到,以冰島碳捕捉工廠為例,2030年時預計移除每噸碳要花台幣9,000元,2040年每噸6,000元。那麼以台灣2020年排放 2.85億噸來說,2030時全部要移除一半下來、就要花1.3兆,約我國的一年1/2財稅收入。 (註2)請見:Operationalizing the net-negative carbon economy (註3)請見上下游報導: 碳費 Vs. 碳稅,哪一種能促進減碳?、今週刊報導:別留碳債給子孫!28個民間團體成立碳稅聯盟,主張「碳費先行、碳稅更好」  

守護自然,成為一輩子的事

2023-10-10

文/曾意婷〈台北分會解說二格組、生態心,自然名:花楸〉;圖/林修齊〈森子工作室負責人〉   每天都是世界地球日   我跟阿順很幸運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影片拍攝,在很特別的日子上片了!每一年的 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趕不及在這一天分享感動,但我想,關心大自然的人,每一天都可以是世界地球日。   在荒野裡學習感恩   2018 年,我加入荒野保護協會,一點一點被改變生命,以我從未想過的方式、狀態、可能,成為現在的自己。因為學習環境保育工作,接觸了大量的專家,這些專家有外部老師,而更大一部分是荒野的前輩們,或者說,我們更常說「夥伴」。   我感恩身為專家的他們,願意以夥伴的平等關係,帶領我們學習,毫不藏私地傳授給我們經驗跟知識,那些熱切真摯的眼神,蘊含著信賴與寬容,我在這些信賴與寬容中逐漸茁壯。 人與自然的連結從照顧自己開始   生態心,是我最開始參與的志工群組,也是幾年來累積最深度的夥伴關係,我在這裡學習「照顧自己」。還在努力中。照顧自己絕對是人生最困難的一門課程,要先照顧好自己,才可能照顧別人、關照自然。   我在生態心,學習更深刻並且清楚的表達感受、情緒,恐懼的、脆弱的、沮喪的、憤怒的、痛苦的等負面的情緒,在這裡學習用語言或肢體展現它們,而不將「表達」負面情緒,當成避而不談的狀況,而是深刻地談論它們,並且理解它們。這對長期在環境工作裡,是非常有幫助的,表達脆弱,能夠讓自己走得更長遠,身心靈會以更健康的狀態在大自然中生存著。我們也才更有機會,帶領更多人,走進自然裡頭,得到能量。   我也在生態心,得到超乎想像地支持的力量,眼淚淘洗掉傷痛,彼此擁抱大笑的溫度,成為永遠的信靠。故事太多了,生態心的夥伴一定能夠明白的。 聆聽植物的語言   同時,我也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為解說員。解說志工群組,是人數龐大,也知識含量極驚人的地方。我從對於學習動物、植物的茫然無興趣,到被打開,透過感知去學習萬物迷人的存在。生態系的語言,就跟世界上百種語言一樣,也許聽不懂,但聆聽的過程,本身就是很美的事情。當你多讀懂一點,這個語言就屬於你了。   曾經在還沒參加解說員訓練前,我很害怕,覺得理解自然知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也有了抗拒之心。「我不介意多收一個學生」,2019 年那一次跟隨山林行腳,與一群夥伴走在明池,知識淵博的燕子這麼對我說,雖然後來解說員結訓當天分組,我進到二格組,並不是加入燕子所在的獅頭山組,但這句話烙印在我的心裡,我感恩我好喜歡的前輩,說了一句這麼溫暖大方的鼓勵。   我還記得剛接手 iNaturalist 籌備工作時,我參與獅頭山組在銀河洞的自然觀察,我說我很不熟悉,要滿 50 筆記錄才可以開專案,當時當組長的啤酒花說,「你手機拿出來,現在就開始用啊!」,於是我在隨興的自然觀察活動當中,開始練習記錄物種,打破心裡的焦慮感,開始有更多的行動力落實在人生的各種面向。小小的行動,練習、累積多了,就逐步增加行動力。 守護自然是一輩子的事   這些都是我在荒野開端的故事,而持續的參與也是現在進行式。還沒成為解說員前,我很愛去湊熱鬧的獅頭山組、溪山組,直到現在,我總覺得心裡跟他們的距離很近。成為解說員之後,正式的加入二格山組,也像是找到了在荒野保護協會裡的第二個家,這裡的人有著浪漫的靈魂,一起露天躺在山上看星星聊天直到睡著,不會太嚴格拘謹,鬆鬆的、慢慢的,很美好的。   我好像可以一直寫下去,因為在這裡有很多的故事、有很多感受,還有參與過其他志工工作的感動等等。參與荒野保護協會是我參與環境保護的開端,從那之後,守護自然就成為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