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和小鹿的距離

2023-10-10

圖、文/黃拓業〈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志工,自然名:灰鷽〉 2023.10.10   還記得在嘉鹿二基中,當時親子團總團長石曉華(萍蓬草)曾經問新家庭的學員一句話:「你為甚麼要來參加鹿基?」。前一個夥伴回答了一個遠大的志向與理想,而我當時的回答是:「只是因為想成為一個工人,並且需要滿足相應的資格。」這個回答至今,我仍然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但是,當我深入去探究時,真的只是因為要擔任工人才來參加基訓嗎?這可能只是一個現實層面的回答,而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如果我要陪伴別人的孩子,就不能隨便敷衍了事,因為我也希望別人能夠認真地對待我的孩子。   在鹿基活動中,有一門非常重要的課叫做身教,我非常相信這個概念。如果希望孩子能夠無私地付出,那麼我們自己也要懂得無私的付出。孩子是通過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的,每一個舉動和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成長過程也就是我們身為父母的成長過程。有句話說「我是當爸爸後才開始學習當爸爸的」,相信每個父母都是,不要用自認的成功來定義孩子,保有孩子的良善與熱情跟自我學習的態度,魚才能優游自在的游,鳥才能展翅高飛,別讓孩子成為學爬樹的魚。   基訓的每一階第二天的早餐前「與大自然對話」的課程,都讓我記憶深刻,每個活動的背後都有著滿滿的心靈啟發。透過畫筆與圖紙及剪刀,體認了「生活環境的破壞很快,但恢復很難。」透過相機與眼睛,體認了「生活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端看你願不願意慢下來,停下來細細的觀看仔細的觀察。」南區親子團總團長郭明誠(石狗公)透過「淨灘」這個活動,帶著從小蟻、小蜂的課程活動一直延伸到小鹿該做什麼,小鹿可以做什麼,完全打破了對於淨灘活動的刻板印象,從帶著小蟻小蜂認識淨灘與垃圾及海洋生物間的議題,到讓小鹿自覺發現問題,這中間是需要每個大人認真去思考給孩子的體會。 「與自然對話課程」與嘉鹿二基校長魯美伶(文竹)及全隊夥伴合影      鹿基當中有個課程花了最多時間,但其實省思也最多,就是行動議題的撰寫「我們與小鹿的距離」,我們隊上努力的進行線上會議時,才發現家中小鹿通常會提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答案,主題是家中小鹿根據周遭觀察看到的,執行方法是小鹿提出來的,誰說小鹿不懂,能夠超脫框架是我們這些大人不容易做到的,還有很多有趣的課程,透過這些課程讓我深深體會到環境教育的樂趣和啟發,更加了解荒野不是個口號的團體,而是透過默默的實際行動來愛護我們的環境。 嘉鹿二基中雀榕小隊相互討論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攝:高三團 林沛陞(楠木)     透過這些課程,我體悟了如何引導孩子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找到行動目標,並且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道理。孩子需要學會輸得起,放得下,並且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和思考。而作為大人,我們也需要學會問對問題、放手、提供支持和鼓勵以及更重要的等待,並且相信孩子會帶給我們無盡的驚喜。更反思到所謂的陪伴不僅僅是照顧孩子,更是成為他們的朋友和夥伴,有時是靜靜地陪伴他們,有時是帶著他們一起玩耍,有時是專注地聆聽他們的心聲,有時是陪他們聊天,建立起孩子與自己間的信任與信賴。   如果你還在猶豫是否要參加基訓,我想告訴你:「請參加吧!」。透過鹿基,我們可以學習到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引導他們的成長,並且建立與其他家庭的連結。這裡有許多課程和活動,可以讓你學習和孩子一起認識這個世界、一起成長。你也可以透過鹿基,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心得和經驗,建立長久的友誼。 嘉鹿二基中雀榕小隊活動結束環境復原後合影 攝:高一團 林育男(破軍)   最後,讓我們牢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支持」。透過鹿基,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碳債」-待解決的世代間氣候正義(上)

2023-09-10

圖、文/陳雍慧〈氣候變遷委員會,自然名:海冰〉 2023.09.10   我們有沒有想過,要留給孩子們的,是心靈的資產、財富的資產、還是他們無法承擔的風險和負債?來說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在人們普遍了解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變遷風險以前,挪威發現了自己擁有蘊藏量豐富的油田。他們決定開採時,就意識到消耗的是未來子孫們也有權使用的有限資源,因此需要將財富存起來留給後代子孫,而設立了全球知名的「挪威主權基金」,而這個基金多年來成為了全世界ESG投資標竿。「挪威主權基金」在初期即廣邀各界專家,尤其是哲學家進入,並聘請環保團體與勞工團體當顧問,設立了投資道德標準,定義什麼是合乎人權與環境道德的好投資標的。他們的標準,比現今的ESG投資標準還更嚴格。如果遇到投資標的違反環境倫理、人權等等事項,則會在專家的建議下毫不通融地撤資。   幾個著名的例子如,由於種植棕櫚造成熱帶森林的棲地破壞,挪威宣布針對韓國大宇集團、鋼鐵製造商浦項鋼鐵、馬來西亞雲頂集團及怡保工程撤資。同樣遭撤資的還有因違傷害地方經濟、違反勞工權益的沃爾瑪等等。2019年大幅減少油、煤、氣等投資事業,2020年基於氣候正義的考量,將12家企業列入黑名單。挪威主權基金是一個當代人為後代子孫好好規劃、負責任的典範。那麼我們可以在這當中學到什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要留給孩子們的,是心靈的資產、財富的資產、還是他們無法承擔的風險和負債? ▴商人們將原生種雨林大量砍伐來種植棕櫚油樹,嚴重改變了雨林生態系、讓野生動物的棲地消失,甚至威脅到原住民的生活   聯合國和許多科學家的警告,各國的減碳力道「嚴重不足」,因此,我們的年輕世代要花非常多的錢和能量,把這兩世代人所排放「過多」的碳、從空氣中移除、捕捉下來,不論是透過植樹、碳補捉與碳封存,以求可以把這個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數量限制在「可控」範園。   是的,我們這兩世代人排放「過多」的碳,就是我們留給年輕和未來世代的「碳債」。   這個「碳債」的量比山高、比海深,後代在面臨到父母輩留下來這些「債」,必須要努力移除。要把這些碳從大氣中移除的成本,會是他們所無法承擔的天文數字!。但不移除,他們要眼睜睜看見,氣候災難將殘酷無情地發生在自己和所有親愛家人好友以及賴以生存的家園上。不是不到,只是未到。   想請問在這裡的大家,有沒有什麼樣的好解方?    更詳細的說明請見「碳稅聯盟」官網 —————————————————— 點這裡加入連署

荒野漫畫-夜宿知本濕地遊記

2023-09-10

嘉鹿二基,走向環境的根基

2023-09-10

圖、文/連玉祺〈台中親子一團奔鹿團團長,自然名:五色鳥〉 2023.09.10   滿心期待的嘉鹿二基報名後,被一個似乎看過名字的夥伴邀請進一個茄苳小隊line群組。原來鹿基是以樹木為小隊名,「真有趣!」 心中這麼想著,其他小隊會是什麼樹呢? 仔細搜尋記憶,才想起邀請我進群組的,是三月的34期進階訓曾請教過的前輩海鸚鵡(林其昌)海哥。原本以為鹿基大概會沒有認識的人,沒想到有厲害的前輩海鸚鵡當導引員!真開心。   群組成員到齊後,海哥讓我們自我介紹後,再點名下一位。這樣的自我介紹的方式,就不會有群組沒有人接下去的尷尬安靜,同時也可以稍微熟悉同一隊的夥伴。自此開始,開啟了「隨時隨地」學習的嘉鹿二基。除了上課之外,時時刻刻、每個流程、每個課程的設計、導引員的字字句句身教示範,都有其內涵及背後設想的目標值得學習。連邀請學員自我介紹的方式都巧妙思考過。   與其他基訓相同,需選出一位小隊長。木棉花(王秀茹)馬上舉手,我心想這位夥伴好勇敢,很佩服她。舉手需要很大的勇氣,其實背後有很多害怕。原來她是手滑,舉手後馬上後悔想收回。但海哥肯定她突破自己的勇敢,是小鹿們的好榜樣。茄苳小隊被木棉花照顧得很好。這是個幸福的小隊,夥伴(包含我自己)都嘗試勇敢地突破自己的界線,導引員細心觀察每個學員,並給予適時的肯定。這不就是我們應該對待小鹿們的方式嗎?   鹿基課程頗精實,實體上課前有一階課程團體作業。須線上討論。會議中海哥提出問題,讓夥伴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並從中整理出奔鹿導引員實用語錄:「一、以正向的言語取代帶有負面意涵的用語。二、做一個懂得欣賞的人。三、孩子希望父母的肯定甚過於他人。四、父母的支持及信任是孩子未來面對挫折勇於接受挑戰的能力。五、給予具體稱讚,而非流水帳。」在熱絡討論互動中圓滿完成線上相見歡。   4月22日甫抵水雲,工作人員親切地引領報到繳費,破冰活動學員讓彼此認識,開訓典禮後的團隊共識與默契養成的課程,隊員們破解手牽手方程式,透過反覆的嘗試、討論,和友隊導引員在圈外,以客觀的角度觀察我們的結,終於破解了難解的方程式。另一遊戲隊員們牽手同時站起來,也是經由不斷討論嘗試,小隊達成一次順利站起來。此課程營造了小隊默契與共識,也示範了如何喚起熱誠。   隨後有總團長萍蓬草(石曉華)上荒野親子團的理念與價值,是我第三次聽萍蓬草這個課。及理事長(李騏廷)地球與荒野同行課程,都是今年第二次聽。在親子團的不同時期擔任育成副會長、預備擔任蜂導,及預備擔任奔鹿團長這些不同職務,同樣的課程,觸動不同的思索方向和範圍,每聽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之後的課程,以奔鹿的孩子為主軸,說明小鹿的身心成長、如何與小鹿相處、陪伴小鹿、小鹿入團儀典的意涵與設計,規劃團集會,又示範有趣且能引起小鹿注意環境教案。並體驗安頓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對話。課程設計讓學員體驗後,才有能力引導小鹿自己感受大自然,觀察環境,發現問題,進而想主動解決問題。其中的重點課程是透過行動進行教育,讓小隊成員在兩周內,透過實體和線上的討論及親自實作,從議題發想、決定主題方向、執行計畫、統整結果、分析歸納反思,到二階課程做成果說明。這次的行動方案是相當寶貴的經驗。   在水雲國小收到校長和工作人員無私的付出,體貼的照顧,感動在心頭。從水雲回到人間,開始忙碌的日常及接下來的親子團職務工作,憑藉著水雲滋養的點點滴滴,乘載著習得的許多,不停的思考著要做甚麼,要怎麼做。心中還不時想起校長工人們的溫柔叮嚀:忙碌中要照顧好自己。確實,要一步一步慢慢踏實地往前,傳承這無私付出,與夥伴為環境為孩子一起走很久,走很遠。  

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下)

2023-09-10

圖、文/林耀國〈荒野親子團創團總團長,自然名:荒野藍鵲〉 2023.09.10 終於來到最後4個復育好野人的方法了!   一、尊重生命,以邀請替代捕捉   「尊重生命」必須言行一致並且落實在行動中,否則孩子們會感到無所適從。在我帶領的活動中從不會出現觀察盒或捕蟲網,因為我認為把蟲子抓起來關在小盒子裡,然後像巨人般對著驚恐的小生命說:「因為我喜歡你,所以要把你抓起來觀察。」是自相矛盾且不可思議的想法。有些人可能會理直氣壯的認為觀察完就會放牠走,並不會造成傷害。就好比我們在馬路上遇見一個陌生的小孩,對他說:「你好可愛, 我想把你帶回家仔細觀察,不會傷害你,明天就會讓你回家。」是可被允許的一樣荒謬。「觀察」純屬於個人的需求;也要尊重其他生物想不想「被觀察」的權力,更何況在捕捉的過程,一不小心也會不經意的傷害牠們。生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釋出善意及平等的對待自然生命。   有一年營隊,我們在林中圍成一個大圈正在進行活動分享,突然飛來一隻蝴蝶,停留在其中一位小男孩的帽子上,有位眼尖的小朋友發現了,指著大喊「大家快看!有一隻蝴蝶!」,小男孩頓時顯得有些驚恐,正想揮手將之驅離,我立即示意他不要動,同時告訴他:「在場有這麼多小朋友,蝴蝶卻偏偏選擇停留在你的帽子上,代表這隻蝴蝶喜歡你,牠一定想要跟你當好朋友!」小男孩聽了之後靦腆的露出笑容,我請他定住別動,然後邀請其他小朋友緩慢的移動到小男孩身旁,因為小男孩看不到那隻蝴蝶,我請其他小朋友仔細的輕聲描述那隻蝴蝶的樣貌、顏色給小男孩聽,小男孩始終嘴角上揚安靜的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敘述, 約莫五分鐘之後,蝴蝶在眾人的祝福與道別聲中自由的飛走了。在這樣的過程中, 不需要捕捉,小朋友已經能夠充分的觀察那隻蝴蝶,小男孩很開心自己能成為天選之人,其他小朋友更期待著下一次會有其他生物願意停駐在自己身上。 二、跨越恐懼,強化自信   在可控制的安全範圍中,創造機會讓孩子去嘗試以前未曾經歷過的探索,有助於不斷擴展孩子的潛能。這裡說的可控制的安全範圍是指大人們事先把可能發生的風險排除到可接受的安全範圍。比如鼓勵孩子們嘗試光腳在草地上奔跑前, 先檢視草地範圍中是否有尖銳的非自然物或帶刺的植物會刮傷腳等等。   不要告訴孩子「要小心」,而是要教導他們「去注意」,這兩者的差別是「要小心」會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動上,而「去注意」則會把注意力放在觀察周邊的環境上。以爬樹為例:叮嚀孩子「要小心」時,他們就只會小心翼翼的關注自己肢體的移動,但「去注意」則會向外觀察樹枝是否堅固、是否濕滑, 有沒有枝條會刺到眼睛等等。   引導孩子一步步突破自己的極限,嘗試過了,孩子常會說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因而培養出更大的自信,也更懂得保護自己。 跨越恐懼 三、 與孩子分享生命的感動 大自然也是最棒的生命導師,從細緻的觀察中可以獲得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 啟示一: 比如看見小鳥在枝頭跳躍,可以問孩子小鳥為什麼不怕樹枝斷裂而摔落? 孩子可能會說牠們有翅膀會飛呀!是呀,所以小鳥的自信是來自自己的翅膀而不是樹枝,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鳥兒的啟示:   在枝頭間跳躍的鳥兒,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 因為牠依靠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能飛翔的翅膀。   如果能為自己儲備足夠的能力,將來不論任何處境,即便是充滿險惡的挑戰,縱使沒有外力的協助,也都能安然的度過危機。   啟示二:   曾有一年,我帶一群青少年走步道,行經一處竹林,我讓大夥坐在步道階梯上休息及補充水分,那天炎熱,但竹林吹來陣陣涼風,非常舒服。竹林是聆聽風聲的絕佳地點,竹子柔軟,隨風擺動,會有一波波的聲浪。我讓大夥邊休息, 邊打開耳朵聆聽風聲和欣賞風與竹共舞的曼妙舞姿。臨走前,我請大家分享自己的觀察,其中有位小夥伴的分享很精采,他說:「我看見一陣陣的風壓著竹子彎下腰來,但風走了,竹子很快又挺直腰,就像風從沒來過一樣。我覺得風就宛如生活中無形的壓力,常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但壓力不會一直存在,當壓力消失後,我們應當學習竹的豁達,挺直腰繼續前行。」這孩子富有哲理的分享令我感到驚訝,我覺得這是竹子送給他的生命禮物,也請其他孩子們今後若遭遇人生低潮時,都要記起竹子的教導。 竹的啟示:   風來了,竹子的枝幹被風吹彎; 風走了,竹子又站得直直的, 好像風沒來過一樣;   人生難免有落寞,有悲傷;   瀟灑的揮揮手,抖落生命的塵埃, 讓生命恢復原有的光采。 啟示三:   2015 年夏天,我陪伴一群小朋友前往日本北海道黑松內的櫸木林自然學校參加十天的自然活動,其中一天是二十二公里的山區徒步旅行,從早上走到傍晚,從山顛走到海邊,抵達終點前,我已經兩腿痠麻、腳底起泡都快要放棄了, 突然在路旁發現這兩株小苗從柏油路面竄出,頓時感動得五體投地,這張照片真的是趴在地上拍的。感佩這兩個小生命為了生存所展現的驚人生命力,相較之下, 我這身體的疲累又算什麼?瞬間覺得能量飽滿,有被充電的感覺,因此用文字紀錄下當下的感動。 小苗的啟示:   黑暗中,陽光的溫度喚醒蟄伏的靈魂,生命的勇氣突破了硬殼,向上伸展。陽光下,新生的生命以勇者之姿,散發著堅毅的氣息。   將生命能量專注在自我突破與成長,懷著一股不屈服的骨氣。儘管外在壓力罩頂,依然有機會突破重圍,展現人生的全新樣貌。 四、 幫孩子準備一個神奇寶盒(記憶抽屜)   實體紀念物可以強化事件的記憶,例如「狩獵」片中小馬叔叔送給兩位小朋友的山羌角項鍊,一個有趣的自然紀念物可以重新喚起一趟旅程的甜美記憶。除了國家公園範圍內禁止撿拾外,你們可以在旅程中撿拾一件具有紀念價值的自然物,也許是一片特別的葉子、一塊形狀怪異的小石頭或一段蛇蛻皮後所留下的蛇皮等等,然後家人彼此分享它帶給你們什麼感受?最好也能留下一段文字記錄,等回到家後,就把它收藏在一個小盒子中, 日後再拿出來檢視時,那些美好的記憶也將再度一一浮現。記住,不能貪心,只取一件自然物紀念一趟旅程就好,避免對自然環境的過度擾動。   祝福大家都能成為生命能量豐沛之人!歡迎加入好野人的行列!期待有一天能在美麗的自然荒野中與你相會!   ✺ 精彩回顧 復育好野人的十二種方法(上) 復育好野人的十二種方法(中)    

推廣講師養成術

2023-09-10

圖、文/藍培菁〈推廣講師工作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藍鯨〉 2023.09.10 我要打十個!   荒野的推廣講師志工,內部簡稱「推師」,跟其他志工群組比起來的最大特色就是:每場演講都是設定一人單槍匹馬上陣。因為推廣演講邀約申請的基本人數是10人,所以這是個一打十、一打百、一打千的任務!對外是代表荒野接觸最多民眾的志工,對自己則是個高強度鍛鍊自我的歷程。   聽眾是被逼的,所以要把握好他人生中這唯一場環境講座   這是我在當學員時,陳介緯小白鷺說的培訓名言,對每位講師的期許,有點黑色幽默,但非常有道理。我們的演講邀約主要來自學校、公家機關、企業、社團,台下聽眾都不是他們自願參加的,都是被所屬單位要求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一般民眾普遍有興趣的主題,可預測:荒野這場「台灣自然生態之美」或「翻轉吧氣候變遷」,非常有可能是他這輩子唯一聽的一場環境講座,既然他已經(被逼被迫被綁)坐在這裡了,既然他都給你人生中的90分鐘了,我們不能辜負他(的自由)啊!要好好把握這僅有一次影響他的機會。 每場演講都是有趣的探索和鍛鍊   推廣講師有人五、六套教案全過輪著講,有人一套教案打天下,即便主題相同,每場演講都跟第一場演講一樣,要萬全準備,全心挑戰。邀約演講的地點交通、環境、設備、聽眾情況…未必都能完全事先掌握,所以要抱持著好奇探索、開放樂觀的心境,去迎接每場未知。例如電腦音響麥克風等設備最常有狀況,搞定了就好,搞不定時如何從容不迫地控制場面,都是在鍛鍊講師的功力。 先有萬全準備,才有餘力處理現場應變   因為有太多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講師只能先把自己準備好。   一周前先跟邀約單位承辦人聯繫,直接確認這場演講相關人事時地物。前一天把教案內容再次複習了,還多加了最近新聞時事相呼應。也因應聽眾的年齡背景調整一下,例如小學生低中高不同年級,或親子場、一般民眾場,聽眾年齡差距50歲以上的舉例用詞都會不同。   開車停車路線或公車捷運班次行車時間都查詢安排妥當,而且提早半小時預留各種狀況的緩衝時間。講師今天睡眠充足,身體狀態良好、精神專注,從容出發提早抵達演講場地,開始現場前置作業。 經典故事   推廣講師夥伴聚在一起時,最精采的就是分享各自遇到甚麼奇特情況,如何應變處理的。光是「交通」就有很多經典案例: 案例1:   傍晚在某大學行政大樓中庭的露天開講,講師跟承辦人通話,二個都說人在現場卻看不到彼此,原來是身處不同校區,還好講師提早抵達還來得及趕過去。 案例2:    計程車運將非常熟門熟路的大學校園,邀約的科系搬去別棟了,講師被載去舊棟,遍尋不到教室編號,聯繫後走過去新教室要15分鐘,還好預先傳了影片給老師,就讓學生看影片先。 案例3:   夥伴開車赴某大學演講,已經提早半小時抵達,但繞遍校園找停車位竟花了40分鐘,跟去旁聽的培訓中學員先幫忙開場。 案例4:   出門前還在電腦前複習教案呢,隨身碟沒拔就出門了!車開得老遠才想起,回頭拿就會遲到了,還好有夥伴家就在路線上,彎去借檔案化解危機。   很多夥伴發生過這種情況,現在就存雲端以備不時之需了。 案例5:   某國中邀約一場周會演講,講師到校後被帶進小房間對著攝影機講,一個聽眾都沒看到。 案例6:   講師夥伴開老遠的車到偏鄉村落,環保局辦的社區志工培訓,除了承辦人沒有村民出席,就請承辦人乖乖聽講。 永保樂觀,熱愛分享的推廣講師   或者說,誰會選擇參加推廣講師呢?   荒野志工的基本款通常是:對自然生態有興趣,希望盡一己之力參與保護環境。即使是生態小白也沒關係喔,我們會從零教起的。   在推廣講師培訓招生說明會上,還可以聽到很有趣且兩極的參訓動機,一種是直接表白:因為我很愛講話,所以想來當推廣講師。一種是:我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想來學習突破。   其實不管愛講話也已經很會講話,或還有待學習的夥伴,我發現荒野推廣講師志工最明顯且珍貴的特質是「永保樂觀,熱愛分享」。許多邀約單位對我們的評價也是:荒野講師雖然不像職業講師的舞台魅力十足,但散發出熱愛土地的誠摯熱情,是最感動聽眾的特色。   我們沒有放棄的權利   荒野就是一場推廣演講而成立起來的,至今28歲了,自然生態有復育中的,也有繼續破壞的。近來愈發明顯的氣候災難,讓環境人們心急如焚,不斷自問:我們還來得及嗎?   先知先行者沒有放棄的權利,報最大的希望、盡最大的努力,無愧於心。   歡迎加入荒野推廣講師志工! 推廣講師的特色: 1.演講任務在室內,不受季節氣候影響。 2.時間地點不固定,自由認領,時間彈性,去各種地方看看。 3.一人出任務,適合獨立自主的人。 4.有規劃完整的主題教案,培訓通過評核後就可以出場。 5.要操作電腦軟硬體、投影機、音響等設備。 6.鼓勵跨組參與,充實演講內容背景知識與經驗。 7.對外代表荒野推廣,必須加入會員。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默默耕耘的守護天使

2023-09-10

文/吳居貞〈永續發展部專員〉、圖/荒野資料庫 2023.09.10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以下簡稱萬里)成立至今20年,除了辛勞的陳德鴻站長外,也感謝許多夥伴的陪伴與支持,才能成就現在萬里人工濕地的樣貌,共同營造出適合這些無家可歸的瀕危水生植物暫時居留的家園,這些夥伴是「至今」仍經常到萬里協助,有他們的暖心支持就是德鴻站長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之一。 陪伴13年的企業夥伴         英特爾台灣分公司夥伴從2010年起每月的第二個周六萬里工作日都會上來萬里協助經營濕地,企業如此長期支持,竟不是受任何合約束縛,而是夥伴們自主前來。   平時常耳聞許多來到萬里協助的夥伴表示:這些的棲地工作對於年紀已過半百的人來說有點吃力,挖土、拔草、搬石後身體都發出抗議警訊!於是好奇的我曾詢問他們:「到底是什麼動力,每個月都想來萬里呢?」他們回覆:「應該是受德鴻老師所感動,每次都把園區弄得這麼漂亮,如果不幫忙,怕他一人累壞了!且來到這裡就覺得很紓壓和療癒,專心做棲地工作就好,不用處理平時的煩憂,還有都已經固定每月都來,若沒來這裡,心裡就會怪怪的,很想知道山上的那些濕地植物如何!」   有英特爾夥伴們溫暖地陪伴,伴隨著德鴻站長的腳步、伴隨著這些暫時居留的水生植物成長、伴隨著荒野推動濕地守護的每一步,這些由內心而生的陪伴著實令人感動。 ▴英特爾的夥伴(身穿藍衣者)每個月都會來參與萬里工作日   情同手足般的楊建山大哥         建山是位2006年培訓的第四期濕地保育志工學員,10幾年前的建山很喜歡登山、野營、溯溪、潛水等戶外運動,後來因緣際會下加入濕地保育的行列後,他發現荒野的夥伴都會自動自發地分工認領濕地保育工作,有夥伴負責推廣解說、有夥伴負責寫文章、有夥伴負責準備器材,各司其職,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協助濕地搶救與推廣工作。   而建山因自身木匠工作常開大車,就自薦擔任司機,幫忙載大家去搶救植物或是載器材等;也因為自己愛「出去玩」的性格,就跟著德鴻站長到處去走訪濕地,比起讀萬卷書,更喜歡戶外的濕地環境,不知不覺一跟就跟了10幾年,至今仍共同協助萬里日常的濕地維護工作,這一花一草一木和站長的性格,他都瞭若指掌,還運用自己的本業幫忙萬里建立室內教室,讓大家做完棲地工作後能有免風吹日曬雨淋的休憩地,也得以進行相關課程。 ▴在冬天豪大雨中建山大哥和德鴻站長共同整理濕地課程所需教材   「凡萬里有建山在幫忙維護,德鴻站長就能放心在外進行濕地推廣的課程」,不用擔心哪株植物缺水或陽光被其他植物給覆蓋的情形發生,建山就像小弟般支撐著大哥的守護工作,不用複雜的言語就能理解現在要從事的守護工作。 ▴建山大哥幫忙維護萬里的室內教室 外剛內柔的雲母石         近五年內台北荒野的棲地志工中最常來到萬里幫忙的即是自然名為雲母石、綽號是強哥的人,2019年雲母石以一般民眾的身分報名步道志工的體驗活動,當時有荒野志工告訴他:「全台北最辛苦的志工任務就是在萬里」。便引發雲母石的好奇心,但他親自來萬里後竟不覺得辛苦,反而受到德鴻站長「守護濕地的堅持」所感動,甚至還報名了台北的棲地志工培訓和步道志工培訓課程,想知道更具體守護濕地的做法、工具的使用及背後的知識概念。   因此每次在有活動的場合,他都會盡所能地呼朋引伴邀大家來萬里,2022年還曾號召步道志工20餘名幫忙萬里的瑪鋉溪中游移開好幾顆2噸重的石頭,改變河道方向減少福壽螺產卵的機會;工作結束後,他也會細心地關心大家是否有吃飽或哪裡有不適。萬里有「強壯且有溫柔之心的雲母石」在,就覺得來到萬里的氣氛就很舒服。 ▴雲母石(右一)、德鴻站長與步道志工共同移動萬里瑪鋉溪的石頭,避免福壽螺增生   面積不到1公頃的萬里濕地教育中心,除珍貴的水生植物外,還隱身著令人動容的珍貴回憶,期許更多人來萬里創造更多回憶,認識濕地還能感受到這份濃厚的人情味,讓顛沛流離的濕地生物們能有溫暖居所。

環團聯合呼籲 環境部升格在即 須加速執行減廢二大要務 避免落後國際

2023-08-18

【聯合聲明】  環團聯合呼籲 環境部升格在即 須加速執行減廢二大要務 避免落後國際   2023.08.20     環保署即將於8月22日升格環境部,上半年動作頻頻,推出循環杯政策、網購包裝減量、旅宿用品減量期程等,更大動作辦理「2023資源循環國際研討會」,並制定《資源循環促進法》,力求廢棄物最小化,環保署官員亦公開提出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的新政目標。   這些措施固有令人期待之處,但面對失控的塑膠汙染,仍需要升格後的環境部拿出面對問題的決心。民間團體提醒新上任的薛富盛部長,減塑減廢尚有以下迫切議題,期待薛部長拿出決心與魄力,加速推動落實。   (一)2030年4種一次性用品禁用目標,仍缺乏路徑圖 環保署於2018年提出4種一次性用品(塑膠袋、飲料杯、塑膠吸管、免洗餐具)於2030年全面禁用的長期目標,具遠見的宣示獲國際媒體正面評價;民間團體除表示認同,更不斷呼籲環保署儘早公布路徑圖與配套措施,以利社會溝通。但現在距離2030年僅剩7年不到,環保署仍未提出相關的禁限用路徑。 (二)全球塑膠公約制定在即,臺灣應積極跟上國際 聯合國環境大會於去年3月決議,將在2024年底前擬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對塑膠整體生命週期進行管理。歐盟、加拿大、南韓、挪威、盧安達等已組成「高野心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齊聲呼籲減少塑膠生產,並限制或禁用特定的塑膠聚合物。環境部目前雖提出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但對照臺灣一年使用量(1,304萬噸)僅佔1%,可說是杯水車薪。 (三)廢棄物成垃圾大戰,生產減量、廢棄物減量是關鍵 臺灣廢棄物產生總量連年成長,生活垃圾在近兩年突破千萬公噸,若加上事業廢棄物更突破三千萬公噸,也同步衍生臺東、臺南、彰化等地新增焚化爐或是事業廢棄物非法棄置之爭議。若不從源頭減少生產廢棄物、並設定廢棄物總量管制機制,將無法遏止廢棄物的成長,垃圾大戰也不會在臺灣停歇。   《資源循環促進法》一次到位,展現減塑減廢決心 過去5年臺灣曾是全球減塑前段班,隨著國際減塑風潮躍起,臺灣既有的腳步已然不足,民間團體共同呼籲環境部應正視以下兩大減塑要務,並盡快由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邀集民間團體商議,加速減塑減廢工作落實執行,否則升格卻倒退,將貽笑國際。   1. 立刻提出2030年4種(塑膠袋、飲料杯、塑膠吸管、免洗餐具)一次性用品禁限用路徑圖; 2. 《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應納入「原生塑膠減量」、「一次性用品減量」、「廢棄物總量管制」之目標。       聯合聲明團體(依筆畫排序):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看守台灣協會 - 荒野保護協會 - 綠色和平    

荒野漫畫-節電大作戰

2023-08-10

荒野兒教帶你這樣玩—公園的實境解謎遊戲

2023-08-10

圖、文/蔡美雀〈台北分會兒教志工,自然名:雲雀〉   ❝ 我們需要重新感受大地之美,並從中體會驚奇和謙虛 ❞                                                                            —Rachel Carson   長期關注自然與兒童議題的美國資深記者理查.洛夫,多年前寫下了《失去山林的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一書,點出現代兒童成長過程中因疏離大自然而容易產生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想像力與創造力,以及其他心理疾病,他稱此種現象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但事實上,不僅只有兒童與大自然有所疏離,當今都市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型態,讓成人的日常生活也幾乎都是在鋼筋水泥的建築物中進行,很少有機會充分接觸到大自然。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彷彿關在水泥監獄中,難以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生命力。   但大自然真的遙不可及嗎?   其實不然,大自然不需要上山下海,就在你我唾手可得之處。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許多都會公園已逐步朝向生態化的方向規劃,公園不僅提供市民遊憩休閒,也扮演都市中重要的生物棲地及生態跳島,提供各種物種棲息覓食繁衍的空間,更可作為民眾親近自然的重要場域。   要讓民眾對周遭的自然環境有感,兒教志工決定以五感體驗的方式結合公園的生態環境,採用時下年輕人最夯的實境解謎遊戲,設計出適合親子共遊的實境解謎遊戲,引導民眾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親身體驗都會公園的自然生態。 兒教志工參與實境解謎遊戲設計   基於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園幅員廣大,面積高達24.7公頃,公園內有生態池及浮島等生態區,極具生物多樣性,且荒野保護協會長期於青年公園進行生態維護及導覽解說,因此兒教志工特別以青年公園為活動場域,量身打造一套適合闔家大小一起參與的實境解謎遊戲「荒野奇寶」-公園裡的神奇寶藏。 第一款實境解謎遊戲:荒野奇寶-公園的神奇寶藏   「荒野奇寶」實境解謎遊戲讓民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親近公園內設置的生態池以及生態浮島,並認識各種生活在公園中的物種,像是翠鳥、五色鳥、構樹…等等。遊戲設計同時搭配設計精美的撲克牌道具,讓民眾在過程中可以比對在公園裡常見的動植物,關卡中也導入無痕(LNT)公園的觀念,像是「不應餵食動物」、「應與動物保持適當距離」等…,讓參與的大小朋友們藉由解謎的過程更了解公園生態環境,進而願意共同守護自然環境。 親子一起專注解謎   「荒野奇寶」實境解謎遊戲推出後深獲民眾好評,兒教志工今年再推出青年公園第二套實境解謎遊戲「荒野奇寶」--遺世的飛天英雄,此外,除了台北地區,今年更將公園實境解謎遊戲推廣到花蓮和台中,下半年將陸續推出花蓮美崙山公園以及台中公園的專屬實境解謎遊戲,讓更多民眾可以藉由遊戲的過程,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與驚奇。   青年公園第二套實境解謎遊戲「荒野奇寶」-遺世的飛天英雄 歡迎上網申請「實境解謎道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