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因為經濟發展,城市應運而生。故城市成為交通發達、人口密集、建築物多、工商業密集的區域,相對的,城市也會有綠地減少、熱島效應、汙水及垃圾處理壓力、農產作物不足等等困境。城市位居山林及海洋自然環境之間,城市生態維護或保存好,除了生活其間的人民,環境因子穩定度較高外,也是部分生物隨著季節或天候變化可以從山林或海洋沿著生態綠廊找到棲息地或暫棲處所,增加城市生態多樣性。故讓城市的經營及管理能夠以生態系的概念來思考,讓城市能夠更生態化及朝著永續概念規畫及經營管理,降低城市因人口集中及經濟發展的不利因子減少,人民生活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在大自然中的喜悅及樂趣。 雖然現今因為交通發達,城市的界線已漸漸模糊,但仍可以依照輸入城市、城市產生廢棄物兩者間的比較而推估生態化程度,如農產品得完全依賴其他縣市輸入都會區、廢汙水無法完全處理而排放至河流,表示城市的經營管理還有努力空間,另外有空氣污染、廢棄物問題以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無法紓解等等也可因為城市生態化程度而獲得稍稍緩解。人與萬物和諧共生、共享自然,在都會區更應努力朝此面向經營,因此「生態城市」使城市經營管理更永續才是都會區居民之福。在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的生態化方向,致力於擴大社會參與,提升民眾環境意識,帶動環境典範的轉移,倡議公園生態化行動:水泥化的降低、綠地空間增加、外來種問題減少、提升綠覆率、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含水域)、保護生物的棲息地環境、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城市公園串連成完整生態廊道等等。 生態城市可以朝著下列面向而推動: 1.、城市的水資源管理、下水道接管率、污水處理及排放該符合生態永續原則。 2.、城市的食物生產、物資供應、資源回收再利用及垃圾處理,該朝著城市自給自足目標設計。 3、.城市的能源利用應朝著節能及減少外源供應面向規劃(在建築物設計、公共空間管理、宣傳廣播規範及交通運輸節能減碳)。 4、城市的生態系統建置及保留,該朝著韌性城市的面向設計,以保持最高自然景觀為原則。 臺灣各城市於地理條件上均有其特色及得天獨厚之處,擁有良好的環境資源,若能有好的都市規劃,或許大環境無力改變、但卻可以逐步改善,為此本會以「生態城市」為方向,期望藉由與公部門、社區、企業結合的方式,以實際的「示範與成果」來形成另一股溫柔而堅定的民間力量,期使能逐漸改善都市生活品質與提升社區認同感,朝「生態城市」願景邁進。

為什麼科技不能解決氣候變遷?

2016-08-10

文/謝禾、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啊,科學家會想出辦法解決氣候問題的!」「人類知識技術進步這麼快,一定會發展出能調適極端環境的科技啦!」我們或身邊的朋友可能多少都有過這種想法——或許是真心相信,也可能是懷著僥倖的心態這麼認為。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相信科技終究會解決一切,而氣候變遷的問題會被解決」這樣的想法呢?也因此,我們小組以《天翻地覆》一書中的觀點,討論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依靠標誌著人類進步科技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註來適應極端的環境。 當提及氣候變遷的原因,首先出現的答案常是使用大量自然資源、排放碳及汙染的「現代科技」。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科技發展呢?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是因為「人」要它這麼發展的。我們的價值觀,並不在意我們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因此繼續讓我們發展出「不在意環境的技術」,並以「不在意環境」的態度來使用這些技術。 所以問題非常可能並非是因為「現代科技不夠好,需要更好的科技來取代」,我們該意識到的是氣候變遷和人類價值觀之間的關聯。當人類技術發展愈甚,價值觀所導致的影響就愈大。科技不是造成問題的原因,因此也不會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當然需要創造更好的科技,但更關鍵的則是改變「創造科技時秉持的想法」。 而地球工程是以更大的規模、更高的風險,重蹈思想上的覆轍。地球工程沒有「與環境共處」的目標,其旨在「將現在的破洞補起來」( 如用大型防護罩為地球遮陰,或遍撒矽酸鈣鹽礦石來吸收二氧化碳等),但如往常一樣輕視工程本身會對環境造成的新影響。假設地球工程是可行且能夠實現,工程規模之大,一絲一毫的錯估將產生更甚於現在的後果。如果地球是一塊布,現在的工業科技是一把剪刀,地球工程就是用新研發的膠水黏住破掉的布,但任由剪刀繼續剪布。同時,膠水改變了布的質感,甚至可能有意料之外的腐蝕性!地球工程不只是風險高,它的治標不治本,更會使氣候變遷的問題陷入更惡劣的情況。 因此也不得不提的,是需要改變以金錢利益為第一目標、並主導現今世界的「資本主義」。或許有人會說,過去的資本主義只是沒有認知到環境成本,現在企業與消費者也愈來愈關注產品的環境友善程度。但只要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經濟利益及效率依舊是企業的中心目標,環保頂多是一個可以提升形象以促進消費(利益目標)的bonus,評估環境影響不會成為企業的目標。 《天翻地覆》裡作者也談到,就算將環境影響納入成本,亦無法解決我們現在面對的氣候問題。支持資本主義者像是哈特蘭學會,試圖直接反駁氣候變遷的科學存在。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若以金錢反映環境影響的成本,現在這個成本會高到使目前的經濟體系難以維繫,企業的利益也將無法維持。也就是說,考量環境影響會牴觸利益本質,當然也無法容忍環境成本存在。 以「資本主義」為經濟主體的現有體系,也會使現有的不公正因為極端氣候而深化。只有有錢人有辦法逃離被淹沒的土地;才吃得起日漸稀少的食物;才買得起防護極端天氣的設備;才付得起末日方舟的門票。氣候變遷不會改善,而惡化的環境,只會使同情疲勞,使人自私。會吝嗇於有限的資源,會阻止難民進入國家,會如2014 年超過二十萬的英國公民一樣,要求減少國外救援,優先本土的災難救助(《天翻地覆》100 頁),人人為己。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把希望放在科技上?因為科技只是工具,推動氣候變遷的是製作與操作工具的背後邏輯。所以,新進科技不是氣候問題的真正解藥。為了正面釐清氣候問題的原因,同時為了避免氣候變遷不公正的未來,我們需要改變「人們的想法」,還有以「資本主義為首的經濟型態」。   註:地球工程是運用大規模的工程手段解決現時地球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其應用範圍諸如氣候、農業等問題。關於氣候變遷的方法,相關的有碳捕捉與封存與利用(直接將要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在不同的儲存庫,如礦場、地殼與海洋,或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運用)。以上參考自維基百科。

深入認識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2016-06-08

文/謝禾(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張銘城(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自然名:南沙) 能源讀書會: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否認運動 氣候變遷是真的嗎?你我或許都曾對氣候變遷的確實性存疑。如果氣候變遷正切切實實的發生,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矢口否認氣候變遷的存在?五月份能源小組的讀書會開始討論《天翻地覆》的第一章——〈右派的正確之處:氣候變遷的翻轉力量〉,初探資本主義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主導角色。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主任將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觀點改變,形容為「近代民意史上,短期內最大幅的轉變」,而這樣的情況也伴隨著顯著的政治分歧。2007 年時,美國有71% 的民眾相信石化燃料對氣候的影響;2008 年時朝野兩黨皆支持適應氣候變遷;然而2011 年相信氣候變遷的美國人民僅剩44%,並相較於75% 的民主黨人士,僅20% 的共和黨人士相信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這樣的趨勢也發生於澳洲、英國與西歐等地。 這樣的數據其實也顯示出氣候變遷正威脅著右翼世界觀的核心思想與情感。文化認知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人們透過各自的世界觀篩選接收到的資訊;而當資訊與個人的世界觀衝突時,與其讓它破滅、轉而相信一直以來的信仰有害社會,不如從根本否認資訊的真實性。氣候變遷行動主張「干預政策」,強調富裕的國家承擔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貧窮的責任,這種傾向右翼一向抗拒的左派思想,更喚起他們對共產主義「控制社會的野心」的回憶,更不用說財富重新分配等強烈違反右派的價值核心。所以,即使全世界97% 科學家證實哈特蘭派等否認氣候變遷的組織在科學上完全錯誤,在文化價值與經濟考量下,否認仍是唯一的出路。 或許僅透過第一章的內容,尚無法完全理解或確認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運動間絕對的互斥關係,但了解到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議題的關聯後,我們能更謹慎對待自己的想法,並探究背後真正的原因與動機。 能源課程:不只是發電 第一次的能源課程,小組共同思考了我們到底如何運用能源。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人類使用能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然而該如何減緩暖化現象呢?減少能源使用似乎是個好選擇,但人類生活已與能源息息相關,想要完全不用電、不開車是不切實際且過於極端的作法。所以應思考在不過度影響大眾現有生活水準下——因為勢必會造成影響——降低能源的使用。但在此之前,呼喊「節能減碳」時,我們首先要好好認識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瞭解能源究竟從何而來,又用到哪裡去,如同瞭解家庭收入來源與支出用途一樣,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開源」與「節流」。

企業夥伴能量注入地球倡議

2016-05-09

NGC地球日系列活動 文/林宛柔(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天空的河)、圖/荒野保護協會 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集眾人力量共同解決的議題。若有越多人關心,則越能夠累積動能以創造改變。因此,在四月份,荒野保護協會與許多企業夥伴合作,共同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影響。 世界地球日誕生於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Gaylord Nelson)有鑑於當時美國環境問題而發起,引起二百萬美國民眾上街訴求一個健康、永續的生活環境。臺灣國家地理頻道(NGC)今年是第十年響應世界地球日,辦理講座與路跑活動,並邀請荒野保護協會成為公益夥伴,一起推廣民眾環境保護的意識,落實保護地球行動。 在都市中與自然共生共榮 今年4月15日晚間舉辦的「世界地球日」講座,吸引了三百位民眾到現場一睹國家地理年輕探險家Laurel Chor(左力丰)的風采。Laurel首先在專題演講中分享,她如何從一個在香港長大的都市女孩,走入非洲進行大猩猩的保育計畫,而後因戰亂不得不提早結束實習專案回到香港。在象牙非法買賣的議題中,她發現民眾對於生態的冷漠與無知,加速生物滅絕的速度,因此創立了香港探險者計畫(HK Explorer Initiative),希望透過自然導覽與線上資料庫的建立,打破都市人與自然的隔閡。 由於香港與臺北有著類似的發展經驗,我們特別在演講後安排Laurel 與荒野對談,與民眾分享如何透過教育與活動,提升都市人對於自然環境意識與守護行動。代表荒野的與談人——荒野保護協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劉青英(自然名:青鳥)首先提到荒野的多元活動設計,符合不同年齡層與群體的需求,透過低門檻的進入條件,帶領社會大眾親近大自然。而在都市的生態多樣性保護上,青鳥也分享了臺北分會的「公園生態化」計畫,說明在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的訴求之下,生態公園營造不僅能減少城市的二氧化碳,紓緩熱島效應,亦能扮演生態跳島的角色,創造較高的生態多樣性。 最後雙方都提到了公民科學家的調查計畫,Laurel 發現由於生物辨識還是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因此在現階段還是將心力放在自然導覽的活動上,以提升民眾的興趣與動機為主要的目標,然而在未來,希望可以建立起香港的特有動植物生態資料庫,而青鳥則提到荒野正在進行的生態資料庫計畫,在全臺志工的參與之下,已經有基礎的成果,未來更希望推動成全民參與的活動,集眾力來種綠,作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依據。講座最後,Laurel 更繫上了荒野領巾,並與熱情的荒野志工夥伴群合照,為這次講座畫下完美句點! 為地球退燒,攜手守護臺灣棲地 4月17日為地球退燒路跑活動,身為公益夥伴的荒野保護協會,是現場超過30個活動攤位中唯一的非營利環保組織,在周邊攤位紛紛舉辦「打卡按讚送贈品」吸引人潮的情形下,臺中分會的夥伴使出渾身解數,主動出擊,在廣場上邀請路跑完的民眾到荒野攤位關心臺灣環境。此外,志工周秉均(自然名:小蜻蜓)更是用力的揮舞著與他同高的荒野旗,吸引不少民眾駐足。 而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參與此次路跑活動的民眾來自全臺各地,所以夥伴們也熱情分享著各地分會的活動與守護行動,經過說明與介紹,現場更有三位民眾直接加入會員,期許未來與荒野同行,一同守護臺灣棲地。 除了熱鬧的攤位活動,主辦單位主舞台的活動也十分地緊湊熱鬧。其中「地球覺醒之旅:生物多樣性任務」的首播,搭配荒野資深講師張秋珊(自然名:深山鶯)的精采導讀,帶領現場民眾了解,氣候變遷對地球上生物的巨大影響,邀請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的減碳行動,改善氣候變遷問題。而此次的路跑活動,除了在現場提供箱水,餐盒在包裝上也盡量減少塑膠的使用,然而現場仍有許多一次性使用的寶特瓶,在未來與企業夥伴的合作上,我們也會更加努力,透過活動的規劃設計與環境教育的宣導,加深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落實綠色生活行動,擴大環境守護影響力,降低地球母親的負擔。 酌飲一杯星巴克的綠色咖啡 走進荒野地球倡議的行動世界 文、圖/施耘心(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主任,自然名:小心) 統一星巴克與荒野的緣份起源於2011年的地球日,當日民眾攜帶環保杯至星巴克購買飲品可享10 折扣,且企業並另提撥10元捐贈予荒野,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未曾間斷。 而荒野與星巴克合作的內容從專題演講、自然體驗和內部員工節能教育推廣開始,也曾結合星巴克社區關懷的企業社會目標,走進鄰里、校園,了解社區生態植栽與清潔環境。去年(2015)與今年則以在門市播放荒野提供之環境教育推廣影片,配合講師的導讀與分享,讓現場的顧客和鄰里夥伴,更能感受到星巴克持續關愛地球的企業使命,不僅是單日的響應而已,更是在每年四月可以期待的正面力量。 今年在企劃推廣部與星巴克夥伴的持續討論發想中,除了往年既定的合作外,更邀請星巴克在信義商圈的門市夥伴,擔任今年地球一小時的關燈企業互動代表,讓參與「319 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的志工與民眾經過星巴克在阪急百貨的門市時,邀請店長對著鏡頭和店內的顧客,說出星巴克愛護地球、節能減碳的具體行動,之後並在守護卡上簽名,代表企業承諾的決心!此外,星巴克也主動辦理4月30日於華山戶外劇場的一場名為「星巴克綠色進行式」的活動,以「不插電咖啡講座」、教授「咖啡渣滋養多肉植物」、「臺灣當季花卉教學」分享綠色生活好點子等互動設計,向民眾傳遞綠色思維。除了荒野也在現場設攤販售義賣品外,星巴克也將當天雜誌義賣100%與其餘攤位所得10%捐贈給荒野。而在荒野的攤子中,也特別邀請到印度彩繪師設計「草本愛地球彩繪圖騰」,舉凡購買滿荒野商品600元,即可獲得一次免費彩繪的機會,鼓勵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公益關懷的付出。 在整個屬於地球倡議的2至5月,臺北分會夥伴透過描述臺灣在地生態現況的「蜂臺灣——臺灣蜂類生態影片蝸牛與鈍頭蛇」、闡述國光石化與生態衝突的「白海豚練習曲」、介紹花蓮三生的「海稻米的願意」三部影片,在星巴克重慶南路門市,傳遞荒野地球倡議的看法與行動,並邀請觀影者看完後,能夠加入荒野,結合每個人小小的力量,一齊守護棲地。期待這樣連年的企業合作,不僅是讓臺灣的企業都將環保愛地球的理念,放置於企業社會(CSR)規劃中,更是藉由個別企業對於民眾的影響力和接觸力,擴展荒野棲地守護的倡議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行動的一環,讓關心地球不僅是一天的激情而已,更是持久地信念與毅力的最好實踐!

跨越門檻——機會與責任

2016-05-09

文/謝禾(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選擇面對能源議題,是責任也是機會。」 荒野長期致力於棲地守護與物種保育,為了「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而能源使用不只是人類行為中影響環境十分劇烈的一項,更直接影響棲地與物種的保育。或許因為議題複雜又容易造成對立,荒野過去對此並無涉足。然而,一直以來,政府傾向詢問荒野之於能源議題的觀點,荒野也會收到各個組織的會議邀約;每次個人發言或參與會議,對外界而言即代表荒野立場。因此,能源小組希望嘗試認識這些訊息,並期許能對這些訊息負責,把握政府與各界團體對荒野的信任與諮詢,發掘荒野的影響潛力。 今年3月27日,能源小組原訂舉辦荒野的內部公民審議,因參加分會未達門檻而取消。其原因或許是認為能源議題參與門檻太高,或因為大家對公民審議的模式不熟悉。我們將這次活動中止看作提升實力的提示與機會。 我們並非專業的能源團體,但我們都是公民,可以以公民的身分參與能源議題。作為公民,我們希望有足夠的資訊背景做出價值判斷,渴望了解如何在政策面前闡述想法,自許踏進一個有我參與其中的未來。四月時在定期召開的月會,小組夥伴決定透過每個月的讀書會與課程,提升對能源議題的理解,並在荒野快報中和夥伴們分享我們的所學所得。希望作為跨越門檻的試驗者,在能源議題中發揮公民應有的價值。 公民審議活動取消後,說不悵然是騙人的,但小組夥伴已邁出下一步,期望凝聚向心力,並發展出具體的長遠目標。因為我們認為能源議題值得關心,我們相信荒野在能源議題上的價值,因為我們期待小組成為荒野的先鋒部隊,甚至是未來的能源智庫。跌跌撞撞然想望柳暗花明,不正是旅程中悸動心弦的時刻嗎? 我們將在每月出刊的快報中,和大家分享踏上旅程的原因,以及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希望各位夥伴不吝提供建議與想法,持續關注——也歡迎加入——荒野能源小組跨越門檻的歷程。

心香就是慈悲,環保才有保庇

2016-05-09

文、圖/錢建文(荒野臺中分會合歡山定點觀察組解說員、推廣講師,自然名:新宿二) 隨著社會發展,臺灣如同許多已開發國家在過去曾經歷過的歷史一樣,我們正面臨了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威脅。還好有許多不同專業人員的努力研究與倡議,這幾年來國人逐漸熟悉PM2.5造成空氣汙染的問題。冬季時由於高氣壓籠罩,「穹頂」變矮,中部地區時常面臨「紫爆」的空污威脅。四月天之時,也正是媽祖誕辰出巡的好日子,大甲媽祖是全球前三大宗教盛事,過去幾年來在媽祖遶境過程中,總是有熱情的居民在沿途燃放大量的鞭炮;從空氣品質來看,可說是雪上加霜。因此今年在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積極發起與聯繫之下,中部地區許多環保團體在媽祖起駕之前,一同拜會鎮瀾宮,希望廟方能協助勸導信眾少放鞭炮。當天由我和荒野臺中分會前分會長連怡斌教授一起代表荒野與會。 在會議中先由各團體代表向廟方代表鄭銘坤副董事長說明來意,我報告的內容是以自己的病患為例:在彰基門診長期追蹤的氣喘兒,去年媽祖經過家門口當晚,即氣喘發作;今年他們打算暫時搬走,令人很不捨。過去大甲媽經過彰化市的時候,鞭炮放完之後的垃圾量是好幾噸重;整個城市猶如陷入了戰爭,砲聲不絕於耳,非常誇張。鄭副董最後發言,他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廟方在環保方面的努力,並且說今年也會努力做好環保。至於其他縣市的部分,他們也只能多宣導與教育。雖然最後仍沒有接受我們共同召開記者會的邀請,但是結果看來,今年燃放的鞭炮已比去年減少,各界的努力還是有效的。 世界上的主流宗教無不勸人為善,期望世界更美好。宗教與環保的關係密不可分,雖然有學者指出西方世界在過去的環境破壞的根源是基督教文明;但是也有另類的教宗,如十三世紀的聖方濟各,就主張大自然都是人類的手足,並曾經向鳥與狼傳教。現代基督教也倡導「生態公義」,還有人出版書籍《耶穌的環保學》。佛教的證嚴法師大規模地進行資源回收,聖嚴法師更進一步地提倡「心靈環保」。民間信仰亦然,全臺灣各寺廟紛紛響應「減爐減香」,少燒金紙與燃放鞭炮。臺北行天宮更做到全面禁香,改用「心香」,相信心誠則靈,禁香一年後年輕信眾增加了一倍,PM2.5數值更是只有倡導減爐減香的龍山寺的八十九分之一。這些都是宗教與時俱進的例子,不但兼顧環保,更能彰顯神佛慈悲為懷的精神。 過去的某些習俗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但是社會變遷之後這些習俗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尤其當相關研究都證明某些活動對人民健康的危害,例如鹽水蜂炮當天,因為各種疾病就醫的人數就會上升;鞭炮的聲響也會達到造成永久聽力喪失的130分貝;高空煙火釋放之後,下風處的重金屬、懸浮微粒、甲苯、氮氧化合物的濃度都會上升。拜香燃燒之後,也會產生懸浮微粒、鉛和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也有研究顯示,廟宇工作者的致癌風險是一般人的32倍;上班前後的尿液中,有毒代謝物的濃度就有明顯差異。 荒野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以積極參與倡議的方式與各方進行正面的溝通協商。在我們的推廣演講教案中的最後,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在臺灣民主深化之後,轉型成更文明的公民社會的現在,這樣的精神更寶貴。針對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倡議,針對有權決定政策制定者的遊說,若能成功即能得到立即的改變。因此我非常認同荒野在每年世界地球日的時候,進入總統府與總統會談的作法。在改變民俗活動方面,我們也同樣需要宗教領袖共同來提倡環保,因為氣候變遷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最重要議題,宗教可以發揮非常大的正面力量。

雲林節能減碳愛地球

2016-04-11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雲林分會 響應「地球一小時」,雲林分會每年皆配合全球關燈一小時舉辦愛地球遊行活動,今年雖因辦理319 雲育一基活動無法與全球同步辦理遊行,但熱情的夥伴們因為懷抱著宣導「節能減碳愛地球」的心意,希望仍可以付出行動為地球做些什麼,於是這份熱忱的心意變成眾人的決議,成就了3 月26 日這天雲林分會的節能減碳愛地球活動。 活動當日有夥伴們的創意裝扮、安平感恩音樂會以及最特別的遊行活動。參與的親子團小蜂、大蜂的遊行服裝是利用資源回收物創作出的造型裝扮,夥伴們在雲林斗六太平老街遊行並大聲向民眾宣導「節能減碳」這個重要的議題,希望藉著遊行將這個觀念告訴更多的在地鄉親,讓他們瞭解現在我們的地球正在生病。八千年前,森林覆蓋地球近一半的陸地,如今殘存的原始森林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7%,而且以每年平均730 萬公頃的速度急速減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從地球上予取予求任何資源,卻將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往居住的地球丟。如果有人從你的身上拿走好的卻把不好的留給你,時間一久你會做何感想呢? 想一想,這樣當然會生病。而這時醫生就會幫我們打點滴,現在我們也要開始為地球打點滴。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許多選擇是我們可以為地球做的,包括出門購物時自備環保袋、以腳踏車代替汽機車,或是外出用餐時自行攜帶環保餐具等。希望將這些小事一點一滴的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同時也要將這些觀念告訴更多的人,讓大家一起來「節能減碳愛地球」。 或許我們不一定能與世界一起同步進行關燈一小時活動,但雲林分會的夥伴一直有同樣的共識,至少每年持續推動保護地球的活動,讓雲林的民眾知道支持「荒野保護協會」,並且邀請更多人實質參與在地的環境守護行動,集眾人之力種下滿地遍綠。

地球一小時要聞特輯 QUICK FACTS ON EARTH HOUR

2016-03-11

文、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翻譯/張玉芳 WWF's Earth Hour is the world's largest grassroots movement for the environment. Starting as a symbolic lights out event in Sydney in 2007, Earth Hour has grown to engage indi viduals,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s in over 7,000 cities and more than 17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during the hour and beyond.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地球一小時是世界最大的民間環境運動。自2007 年具代表性的雪梨熄燈活動開始,地球一小時已經擴展到七千多個城市與一百七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個人、企業及組織,其影響遠超越一小時。 Earth Hour 2016 will be celebrated on Saturday, 19 March 2016 between 8:30 p.m. and 9:30 p.m. local time. The event brings together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to shine a light on climate act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people to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6年地球一小時將於3月19日週六當地時間晚間八點半至九點半之間舉行。這項活動將會聚集百萬人來為氣候行動以及人類改變氣候變化的潛能揭開序幕。 Among the world's first open-source climate change campaigns, Earth Hour informs, inspires and empowers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cities and countries to use their collective power to drive climate action throughout the year. 在世界眾多首次開放資源的氣候變遷活動,地球一小時教育、啟發並賦予個人、組織、城市與國家聚集力量來推動一整年的氣候行動。 The event is also marked by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iconic landmarks such a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the Eiffel Tower and the Sydney Opera House who switch off their lights to stand in solidarity with the cause of climate action. In 2015, more than 10,400 local and national landmarks turned off their lights for Earth Hour. 這個活動也獲得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如帝國大廈、艾菲爾鐵塔與雪梨歌劇院關燈響應。2015年,有一萬四百多個地方及國家地標在地球一小時活動中關燈。 In 2016, Earth Hour will focus on shining a light on various climate actions that individuals, communities, businesses and countries can take such as a transition to renewables, promoting sustainable food and agriculture, adopting climate-friendly legisla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s, supporting conservation projects and raising awareness on climate issues in schools and amongst the public. 2016年,地球一小時專注於揭露多樣讓個人、社會、企業與國家可採取的氣候行動行動,例如:改用再生資源、推行永續性食物與農業、採用友善氣候立法與企業規章、支持保育計劃與在提升校園與大眾對氣候議題的意識。 Among other initiatives, WWF Earth Hour 2016 projects include lobbying for climatefriendly legislation in Spain, Cyprus and Indonesia; providing access to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India and Africa; creating awareness on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youth in Sweden , Finland and France; crowds ourcing for climate issues and soluti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addressing issues of sustainable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UK and Finland. 在其他的自發性活動中,WWF 2016 地球一小時計劃包括了在西班牙、塞普勒斯及印尼遊說友善氣候立法;在印度與非洲提供再生能源資源的管道;在瑞典、芬蘭及法國提倡青年人對氣候變遷的覺醒;在拉丁美洲集結群眾力量來解決氣候問題與尋找方案;並在英國與芬蘭著手解決永續性食物與農業面臨的問題。 Over the past nine years, WWF's Earth Hour has been the force behind people-powered environmental efforts including the adoption of climate-friendly legislation in Russia, Argentina, the Galapagos Islands and Wales; creation of a 2,700-hectare Earth Hour forest in Uganda; planting of 17 million trees in Kazakhstan; providing renewable energy fuel-efficient stoves to families in Nepal and Madagascar and lighting up homes with solar power in India and the Philippines. 過去九年裡,WWF 地球一小時儼然成為俄羅斯、阿根廷、加拉巴哥群島與威爾斯等地區人民環境運動背後的驅動力量,其成果包括俄羅斯正式通過友善氣候立法;在烏干達創造了二千七百公頃的地球一小時森林;在哈薩克種植一千七百萬棵樹;在尼泊爾與馬達加斯加提供家庭用再生能源高效爐;在印度與菲律賓使用太陽能點亮屋子。 Other outcomes include: 其他結果包括: Powering over 625,000 individual actions for the planet in 2015, including 379,000 actions such as tree planting, distributing LED lights, recycling and 247,000 signatures and pledges received for climate petitions. 在2015 年有六十二萬五千個個體戶為地球發動行動,包括三十七萬九千個行動如植樹、分發LED 燈、回收及二十四萬七千個氣候請願簽名聯署。 Raising US$21,346 to combat wildlife crime in Southeast Asia. 募資美金兩萬一千三百四十六元來打擊東南亞獵殺野生動物的犯罪。 An Earth Hour education program in 15,000 schools in India to help reduce carbon footprint. 在一萬五千個印度學校內建立地球一小時教育計劃來幫助減碳。 Raising US$106,000 to protect five key species in the countr y, including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Far-Eastern Leopard. 募資美金十萬六千元來保護國家內五個重要物種,包括嚴重瀕臨絕種的遠東豹。 20,000 'solar pledges' from individuals in Finland to protect the Arctic. 在芬蘭有兩萬個「向太陽能宣誓」的個體戶來保護北極。 15,500 signatures against the Ptolemaida V coal-fired power plant in Greece. 一萬五千五百個聯署簽名對抗位於希臘的Ptolemaida V 煤炭發電場。 Raising over US$5,000 to address loss of species and pollution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in Colombia. 募資超過美金五千元來解決哥倫比亞國內亞馬遜雨林物種的消失與污染。 Crowdsourcing solutions to air pollution through the Blue Sky campaign with WWFChina and WWF-South Korea. 集結 WWF- 中國和 WWF- 南韓經由藍天行動來尋求空氣污染的解決之道。 A global petition to drive actions to save the Great Barrier Reef through the campaign 'Lights Out for the Reef'. 在「為大堡礁熄燈」的活動中以全球性的請願聯署來推動拯救大堡礁的行動。   2016荒野保護協會地球一小時更多訊息: 活動網站 http://earthevent.sow.org.tw/ 活動影片 https://youtu.be/6WwpVJyoxEQ

從吃也可以減緩氣候變遷?聽聽工作坊怎麼說

2016-03-11

文/蘇雯祺(荒野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高蹺鴴) 圖/荒野氣候變遷教育推廣組 氣候變遷,是個看似震撼卻又令大多數人陌生的語彙。是的,如果我沒有深入了解,可能也跟許多人一樣,只把氣候變遷與遠在天邊的北極熊連結在一塊兒,認為那是別人家的事,緘默無語、無感。但當我驚覺氣候變遷近在眼前時,我開始觀察菜市場中的水果是否當季,是臺灣產的還是進口?我減少麵食,轉而多吃點米飯;一日三餐,原來啊,我吃下肚的不只是與親友的情誼,不只是健康與安全,更是農地與環境,更是全球化及貿易脈絡之下,食材仰賴進口、喜歡肉食的我們造就了交通運輸頻繁,進而提高燃料需要,而將大量貯存於地下的二氧化碳(如:石油、天然氣等)釋放到大氣中,造成地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一切的認知,在去年春末夏初開始改變了我的行為。那時荒野的「氣候變遷推廣志工培訓課程」帶給我如當頭棒喝般覺醒,讓我及身朱真(圖右,自然名:樹)引導學員分享想法,後以溫情角度訴說氣候變遷與棲地的關聯旁夥伴一同認識氣候變遷這項現代重大議題的諸多面向,從中我也漸漸瞭解到,除了社會上常常在喊的「節能減碳」有著深刻的意涵之外,身為幾十億人中渺小的我還能做些什麼?原來我的平凡生活也是左右氣候變遷的小螺絲釘,人類追求便利的文化形塑當今社會模樣亦深切影響環境。 但是,我們該如何讓更多人知道這麼重要的訊息,並更能身體力行行動?這就需要一個管道了。這條管道需要集結眾人的巧思與力量,一起讓影響力越來越大,才有改變的可能。於是,在幾位氣候變遷小組夥伴們的構思後,我們規劃了「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將一個一個單獨的概念,串成一堂一堂互動式的活動。有的夥伴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反覆查閱教材、練習講稿,與夥伴們互相討論、反覆修正,最後結合自身的經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辛勞無數晨昏。大家的付出最後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呈現,並讓來參與的民眾得到夥伴們想要傳遞的「真傳」!直至今日,我們已經辦了三場的工作坊! 工作坊劃分為「地球篇」、「棲地篇」、「家庭篇」及「城市篇」四個部分。在地球篇活動開始之前,夥伴先安排「相見歡」的活動,讓大家暖暖身,參加的學員們也會先瀏覽由夥伴們設計製作關於氣候變遷的圖片,並與學員們討論,同時進行小組分組,隨後開啟工作坊的學習。參與的學員有些已對氣候變遷議題相當關心,因而滔滔不絕進行討論;有的雖才淺淺認識,卻能熱情地抒發己思。首先在「地球篇」中,由夥伴根據數據與專業的科學研究,輔以慷慨激昂的語調,講述地球暖化、棲地如何吸收碳又如何被剝奪生機、選食物如何影響氣候等。臺下的學員專心聆聽,一下子氣氛變得令人揪心。聽完令人心碎的地球危機候,接著帶領進行「棲地篇」的夥伴,從萬物及棲地的角度切入,帶出食物的產地,既是農作物也是生物的家,更是大地固碳的寶庫。溫馨、精彩的影片,配上夥伴深情引介,學員在室內就像聞到了大自然的芳香氣味般陶醉。在觀看影片的時候總有夥伴驚嘆生態的豐富,及傳統農忙時程的艱辛且誠懇,我們希望將土地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學員的腦中,並且能影響更多朋友支持友善耕作的產品。接著,我們讓各組學員設計一塊想像中的理想田園,讓他們反思棲地與萬物的關係。很快地,工作坊上午的課程在這活動中結束。而為了抵抗午後的催眠劑,進行「家庭篇」的夥伴讓學員們認識自己所吃餐點的「食物里程」,簡易的計算食物運輸造成的碳足跡,在親自動動手計算完之後,便可從數字中看出從國外進口的食物累積高額的碳足跡!在這樣的重擊之後,激發大家的創意,學員們以低碳、健康、美味為原則,設計一場屬於臺灣的國宴菜單,進而反思當地、當令與美味之間的關係。學員們無所不用其極的降低碳足跡,設計出令人驚豔的菜色,甚至還有學員說出:「香菇以步行運送!」讓人不禁開懷大笑,也令人好好思考「吃」怎麼回應氣候變遷的挑戰。最後,「城市篇」教導學員們以簡單的方法,動手製作臺南荒野研發出來的「樹箱」,低成本、高成功率地打造綠屋頂,幫助水泥密集的城市,降溫熱島效應的衝擊。 學員們在結束前踴躍分享當日的收穫,發現於新北市石門嵩山社區舉辦的工作坊中,學員們相互討論自己的一畝田學員們發表一畝田的設計,交流激盪學員們設計出低碳美味的主食國宴餐點氣候變遷與人類的關係其實非常近,每個人得從生活中去實踐自己的減碳生活,減緩氣候變遷。氣候變遷小組夥伴們希望在一連串專業深入的講解與互動式課程之後,學員們便可從自身生活開始改變。這個影響已開枝散葉,我們有了一些實戰經驗,將持續帶著充沛的活力繼續向前。未來,氣候變遷工作坊期待有更多的生力軍一同加入,讓好的理念與做法遍地開花。但,要如何參與呢?就在今年四月,「第二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開始招生了!一連串專業的培訓課程裡,一定會讓對氣候變遷徬徨無助的「麻瓜」也得到魔法。我們相信,只要願意踏出一小步,改變必然無限茁壯。所以,如果您有心,就趕快加入我們的行列,一起創造希望吧!

3/27,一起來場荒野能源公民審議吧!

2016-03-11

文、圖/王聖裴(荒野氣候變遷能源議題組) 先前我曾在荒野的臉書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棲地導覽、環境保育等活動,因此在年初想要參與志工活動時,自然而然聯想到荒野,進而發現第一期的「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志工培訓」課程。在第一堂課以前,我以為這個培訓是要訓練我們向大眾宣導能源議題,進行節能減碳,或反對核能等特定主張的倡議。經過課程說明之後才曉得,原來這個志工培訓的初步目標是要協助舉辦今年3 月27 日荒野內部的能源公民審議,透過會員們共同討論凝聚共識來決定目前身為臺灣最大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如何涉足能源議題,又要選擇哪些面向的能源議題做為主軸。而培訓的長期目標則是希望針對3 月27 日公民審議的結果做進一步的資料搜集、論述與行動落實。 荒野的任務包含保護環境棲地、溼地保育、兒童親子培育和自然教育推廣等目標,這是大家都熟知也已獲得豐碩的成果。相較之下「環境政策推動」和「改善氣候變遷」則是相對新的推動方向。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紀錄片開始,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越來越常被提及;去年十二月在巴黎舉辦的COP 21會議締結了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最重要的全球氣候協定,並再一次強調極端氣候對於島國和脆弱國家的影響,若氣溫比前工業時代上升2° C,將導致非常危險的情況,而上升達2.7° C 以上更將帶來海平面上升、低窪地區和島嶼被淹沒、洪水增加、熱浪和森林大火、作物減少和海洋酸化等等讓人類承擔不起的重大災難。身處位在亞熱帶地區的臺灣,今年冬天親身經歷從暖冬到霸王級寒流,讓臺灣多處低海拔山陵下起雪、平地也罕見的下了霰,面對這樣劇烈的氣候轉變,不得不承認「氣候變遷」不是我們可以選擇要或不要面對的議題,而是每個人身處其中、且與自身密切的大事。而這也是荒野成立氣候變遷小組,開始著手進行教育推廣,並針對影響氣候變遷甚劇的能源方面舉行第一期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志工培訓,希望常態性、持續性的探討能源對環境議題的影響,也期待利用3月27日舉行內部公民審議的方式,來找出荒野參與能源議題的角度及立場。 這次的志工培訓課程為期兩週,課程中討論用電和生活、生產、生態之關聯。其中也邀請到呂家華講師介紹公民審議的價值,教導執行公民審議的技巧,在荒野內部審議前先於能源小組內進行公民審議的演練。而在能源議題方面,陸續安排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來講述「能源轉型」、汗得學社的「一人一千瓦,公民電廠實踐」、林子倫副教授講「COP 21 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工研院綠能所簡國祥博士講「節能省碳」、能源議題組組長林子淵(自然明:白鯨)分享「再生能源發展」,及英華威公司太陽光電事業部總監Raoul Ubitschek 的「太陽能公民電廠及德國能源轉型經驗分享」。這一系列課程幾乎涵蓋了所有在意能源議題的公民和團體可執行的方向:節能減碳、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以及公民參與。 在這麼多主題之中,哪一個才是適合荒野推動的呢?是推廣節能減碳和教導氣候變遷的課程,讓大眾更重視這些議題並親身實踐改變?是推動更健全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是落實能源分配的公平正義,不讓耗電量多的城市將發電的污染棄置在耗電量少的鄉鎮?還是要政府在重視工業、製造業發展的同時,也提出可以實現的能源永續、環境永續的政策呢?面對氣候變遷和能源議題,有沒有什麼是符合荒野的宗旨理念,可從荒野擅長推動的面向裡找到足以擔任目前國家社會面對能源議題爭議時的平衡角色? 以荒野長期在「棲地守護」和「環境教育」的耕耘基礎,或許比其他公民團體甚至政府相關單位更適合去評估各種能源廢棄物對臺灣生態環境的影響,政府發展再生能源對環境的影響,氣候變遷對臺灣獨特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什麼危害,並盡量維持能源發展和生態永續的平衡呢? 當能源已成為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無時不刻都在使用的必須品時,我們都有責任也有權利去關心各種能源議題,這是公民參與的最大意義。身為荒野人的您,認為荒野該如何投入能源議題呢?哪一個問題是荒野應該最先著手的呢? 3 月27 日一起來參加「荒野能源議題的公民審議」吧!藉由公民審議來凝聚荒野人對能源議題的共識,也讓荒野在能源倡議的初起步就涵蓋每一個荒野人的聲音!

守衛家園與萬物家人

2016-02-09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 八千年前,森林覆蓋地球近一半的陸地。今天,殘存的原始森林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7%,且以每年平均730 萬公頃(相當於愛爾蘭國土面積)的速度急速減少;自然棲地的破壞以及過度使用化石燃料,使土壤與溼地固結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機率大幅降低,導致空氣汙染程度不斷加劇,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安全。全球暖化使得極端氣候的強度或發生頻率增加:聯合國報告指出,2014 年洪水災害在亞太地區總共造成160 億美元的損失,更使上百萬人成為氣候難民,流離失所。 然而,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除了影響人類生活,更對地球上的萬物造成衝擊。如同人類一樣,許多生物被迫離開家園,或是需要快速演化以適應新的棲息環境,否則將面臨滅絕的危機。國寶鳥臺灣帝雉居住在臺灣中、高海拔山區,因全球暖化之故,將被迫遷徙到地勢更高的山區,棲息範圍大幅縮減;從冰河時期就居住在臺灣的櫻花鉤吻鮭,只能生存在16 度C 以下的清澈水域,當地球溫度上升1 度C,將使牠面臨更嚴峻的生存條件;大海的旅者綠蠵龜,孵化時的沙灘溫度會決定牠們的性別,當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將造成綠蠵龜性別單一化,無法延續下一代……。當地球上越來越多的物種面臨生存的威脅時,即代表環境是脆弱的。荒野長期關心臺灣的自然棲地,不僅是因為我們與萬物共享這片土地與藍天,更因為唯有擁有健康的土地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才有可能減緩全球暖化的惡化程度。守護棲地就是保護家園,一場迫在眉睫的行動需集結每一個人的力量。因此,今年地球倡議行動,荒野以「Many Species, One Family」為核心價值,邀請民眾以及機關團體,採取行動守護臺灣自然棲地,讓我們「集眾力,來種綠」,保護臺灣的萬物家人。 三月份的地球一小時是全球最大的環境群眾運動,也是荒野地球倡議中的一項大型對外推廣活動,藉由「關燈」行動,呼籲大眾正視氣候變遷議題。在2015 年,共有172 個國家,7,000多座城市,10,400 多個全球著名地標,上億位民眾響應。荒野自2010 年起主辦臺灣地球一小時,至2015 年已號召上千個企業以及政府機關團體響應,在活動當天節約七萬度電,並邀請千位民眾成為城市發電機,共同踩腳踏車發電為關燈後的臺北城打造一座星空下的「綠色電影院」。 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集眾人力量共同解決的議題。若有越多人關心,則越能累積動能以創造改變。今年為擴大參與的群體與影響的範圍,將「60+」的意象開放給所有願意響應地球一小時的團體與個人下載,作為非營利用途的推廣使用;也邀請有意播放地球一小時宣廣影片的店家與我們聯繫;除此之外,我們更鼓勵所有響應的單位透過創意發想,在當天舉辦有感活動;更歡迎各行各業登錄響應表單,參與「30 天節能大挑戰」,擴散環境守護的效益。 在3 月19 日地球一小時當天晚上,荒野將於臺北市信義商圈舉辦「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活動,規畫五條走春主題路線:山林線、溼地線、都市綠地線、河川線、海洋線,邀請民眾裝扮成各種棲地的生物,透過創意裝扮以及快閃表演,與街頭行人與響應商家互動,傳遞「Many Species, One Family」的信念,喚醒民眾環境意識,許下守護承諾。 然而,地球一小時「60+」的意象,其精神意涵是在喚醒全球民眾的環境意識,不僅是60分鐘的關燈響應,更追求「超越地球一小時」的守護行動。包括在烏干達、俄羅斯、馬來西亞成功推動環境友善政策;在澳洲、英國、法國與民眾倡議友善農耕與低碳飲食;在尼泊爾、印度與菲律賓,透過與政府、企業、群眾募資等方式,拓展再生能源在城市與鄉村地區的普及率。據統計,2015 年全球共有365,000 個環境行動,並有超過2,000 個學校與機關團體採取行動減緩氣候變遷。 秉持「超越地球一小時」的原則,今年荒野自2 月27 日起,連續三個週六晚間於臺北市信義誠品舉辦「棲地講堂」,除了荒野的講師,更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樂施會(Oxfam)與大眾分享,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生活、萬物生態的影響。此外,荒野全臺各地分會亦將辦理「棲地講堂」、「地球影展」、「種綠走讀」,引領更多民眾親近生活週遭的自然生態,認識自己身處的美麗家園。並進一步省思:除了關燈,我們還能如何參與,化愛為行動,守衛家園與萬物家人。 我們相信,唯有認識與瞭解,才會產生關懷與行動,如此守護的成效才能持久。因此也十分鼓勵各界向各分會提出講座邀約的申請,更深入瞭解環境議題。參與的企業夥伴,除了支持荒野推廣地球一小時和棲地守護計畫,企業員工更將實質參與環境守護行動,集合眾人之力,種下滿地遍綠。   荒野棲地講堂 時間:2/27( 六)、3/5( 六)、3/12( 六) 晚上19:00-21:00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臺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 號) 日期 主題 講師 2/27(六) 氣候變遷下的新生活時序 賴曉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秘書長 3/5(六) 地球萬物的家園保衛戰 賴榮孝 荒野保護協會 理事長 3/12(六) ACTION:從國際到個人 樂施會(Oxfam Hong Kong) 更多地球一小時資訊 Earth Hour 2016【單位響應】線上登錄 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志工報名 2016 地球倡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