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因為經濟發展,城市應運而生。故城市成為交通發達、人口密集、建築物多、工商業密集的區域,相對的,城市也會有綠地減少、熱島效應、汙水及垃圾處理壓力、農產作物不足等等困境。城市位居山林及海洋自然環境之間,城市生態維護或保存好,除了生活其間的人民,環境因子穩定度較高外,也是部分生物隨著季節或天候變化可以從山林或海洋沿著生態綠廊找到棲息地或暫棲處所,增加城市生態多樣性。故讓城市的經營及管理能夠以生態系的概念來思考,讓城市能夠更生態化及朝著永續概念規畫及經營管理,降低城市因人口集中及經濟發展的不利因子減少,人民生活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在大自然中的喜悅及樂趣。 雖然現今因為交通發達,城市的界線已漸漸模糊,但仍可以依照輸入城市、城市產生廢棄物兩者間的比較而推估生態化程度,如農產品得完全依賴其他縣市輸入都會區、廢汙水無法完全處理而排放至河流,表示城市的經營管理還有努力空間,另外有空氣污染、廢棄物問題以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無法紓解等等也可因為城市生態化程度而獲得稍稍緩解。人與萬物和諧共生、共享自然,在都會區更應努力朝此面向經營,因此「生態城市」使城市經營管理更永續才是都會區居民之福。在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的生態化方向,致力於擴大社會參與,提升民眾環境意識,帶動環境典範的轉移,倡議公園生態化行動:水泥化的降低、綠地空間增加、外來種問題減少、提升綠覆率、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含水域)、保護生物的棲息地環境、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城市公園串連成完整生態廊道等等。 生態城市可以朝著下列面向而推動: 1.、城市的水資源管理、下水道接管率、污水處理及排放該符合生態永續原則。 2.、城市的食物生產、物資供應、資源回收再利用及垃圾處理,該朝著城市自給自足目標設計。 3、.城市的能源利用應朝著節能及減少外源供應面向規劃(在建築物設計、公共空間管理、宣傳廣播規範及交通運輸節能減碳)。 4、城市的生態系統建置及保留,該朝著韌性城市的面向設計,以保持最高自然景觀為原則。 臺灣各城市於地理條件上均有其特色及得天獨厚之處,擁有良好的環境資源,若能有好的都市規劃,或許大環境無力改變、但卻可以逐步改善,為此本會以「生態城市」為方向,期望藉由與公部門、社區、企業結合的方式,以實際的「示範與成果」來形成另一股溫柔而堅定的民間力量,期使能逐漸改善都市生活品質與提升社區認同感,朝「生態城市」願景邁進。

親子反空污記者會

2017-04-18

圖∕文 楊政穎(臺中分會鄉土關懷小組召集人、自然名:聖甲蟲) 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的的親子們不管在假日或平常空閒的時間,都會大手牽小手一起去戶外觀察及體驗自然,然而當霧霾籠罩每天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對於喜歡在戶外奔跑及愛觀察大自然的我們,發現自己一直處在危險的環境之中,原來在臺中市要吸一口乾淨的空氣是一種奢望,所以我們決定要在2/9這天舉行記者會響應“219反空污大遊行”,在記者會中我們將戴上防毒面具及演出行動劇的方式,來表達我們對空汙的心情與對好空氣的期待,讓更多的民眾一起參與,爭取自己的呼吸生存權!

給我一棵定情樹

2017-01-17

文/張嘉文(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品澎) 給我們三小時,我們給你一棵定情樹~ 哇!好大的口氣,給我一顆定情樹?這是啥?該不會是詐騙吧? 參加荒野台北分會第四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培訓是個意外,但結局很美麗。由於愛家人的因素,一直以來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都很關心及注意,我尤其喜歡一句話:地球,不是我們從先祖那邊繼承而來,而是跟後代子孫借的。 今年任職的公司和荒野合作舉辦北氣三的培訓,可惜我的時間完全無法配合,真是無語問蒼天!沒想到,上天把你的一扇門關起時,也一定在某處為你開了一扇窗!公司居然連續跟荒野合作開辦北氣四的志工培訓課程,而且因為報名的人數比較少,所以隊輔比學員幾乎是1:1,真的有給他賺到的感覺呀! 精實的課程內容,讓我們認識氣候變遷、認識樹,也讓我們了解都市氣候的熱效應、體會都市樹木的難處。所邀請到各界學有專精的講座,包括孫振義老師(都市降溫與氣候變遷)、黃倬英老師(森林與氣候變遷)、吳孟鈴老師(講都市林與氣候變遷)、張尊國老師(水資源管理與氣候變遷)、陳永明老師(氣候變遷對臺灣環境的衝擊),真恨不能收醍醐灌頂之效啊!除了教室內的學習,期初旅行與友善大地的自然農法進行第一手接觸,專題課程以及實作教案進行分享演練,隊輔們傾囊相授,培養我們執行「樹蔭下的氣候變遷」工作坊的能力,讓我們在結訓後能組成團隊舉辦工作坊,推廣環境教育。 張曉風在她的文章《行道樹》有這麼一段話:「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過來,貪婪地呼吸著鮮潔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樹,原本生長在山林裡,也因此在城市裡的功能,不單只是遮陽的功能,還擔負了綠美化、調節溫度、淨化空氣、固碳等角色,同時兼具生態教育的意義,讓城市的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它的生長和周遭的變化,來了解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生命在繁衍。在北氣四的課程裡,我們學著如何引領民眾重新認識樹,這個我們一直以來自認為很熟悉的老朋友。 經過二十幾天的密集訓練,大家在期末旅行登場,合作演練一場「樹蔭下的氣候變遷」工作坊。雖然是初次演出,由於我們小組已經事先分配好各自負責的項目,大抵瑕不掩瑜,而我也在演練的過程裡,發現自己不夠熟練的狀況,但重要的是,藉由演練找出彼此的問題,謝謝隊輔跟其他一同培訓的同仁提出建議,希望我可以保持熱忱繼續學習,讓自己愈來愈好。 期末旅行的晚上是結業典禮,我參加過許多的結業,我想這會是我難忘的幾次經驗之一。在黑暗中,只能相信前面的隊友,人之所以能在眾多生物中較為突出,不也是因為對彼此的信任進而產生團體合作的力量嗎?看得出,荒野認真地看待每個夥伴,期待像一個大家庭;在燭光樹許下對環境的承諾,與學員,隊輔分享參與課程的點滴,品澎很開心在荒野認識這麼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從夜間導覽回來,聽著戶外的蛙鳴,看著室內熟睡的夥伴,突然覺得,還好自己有堅持下去,才有機會跟這群可愛的人,傻得可愛的人,一起做一件對的事情,有句話是這麼說「先知都是孤獨的」,在荒野,有一起努力的朋友,可以一起完成這個志業。我是品澎,很榮幸完成北氣四志工培訓,加入荒野這個大家庭。 一個人的力氣很小,很柔弱,但是會有光! 而一群人在一起,會發亮~ 加入氣候變遷小組,讓人們知道,關心環境變遷,不需要很有錢,有閒,而是可以從自身,從關心周遭的樹木做起,了解、認識每一顆你喜愛的藺燕梅或喜愛你,為妳默默付出的大仁哥。

氣候變遷能源倡議組的轉型:定位、角色及組織分工

2016-12-10

文/楊逸婷(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 劉峻儒(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工作小組召集人,自然名:飛魚) 此次能源小組月會,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夥伴一同討論,關於氣候變遷工作小組的組織管理規章(草案),以及能源小組未來朝什麼樣的方向進行。 由於能源小組當初成立目的是為了舉辦荒野內部的「能源審議」活動,但因故未能舉辦,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運作下來,考量人員組成及志工群組的任務要更明確,因此提議把目前能源倡議小組配合本次組織管理規章擬定,區分為二個組織,分別進行不同的任務。 其中一個,是設置「能源議題組」,主要由有能源相關專業背景、技術的夥伴為主力,希望可以落實在能源議題的討論,成為荒野參與外部各項能源議題活動的討論、諮詢對象,同時也可以做為內部節能教育推廣志工的強力後援、支援智庫。善用這些夥伴的專才,讓未來在推廣氣候變遷或是執行相關計畫時,能更加順利。 另一個,是設置「節能教育組」,節能教育推廣是荒野內部多年來持續在進行的推廣內容之一,尤其近幾年來以「節能綠活圖」為節能診斷概念推廣計畫,成為荒野節能教育的推廣特色。這部份可以讓小組其他夥伴有更明確的志工任務及參與動機。經過夥伴的討論跟確認後,小組接下來將提出節能志工培訓計畫,進行「第二期能源倡議志工培訓」,未來以「生活中的節能綠活工作坊」為節能推廣主題。為此,我們也會於年底以前進行一次志工人力盤點,向小組夥伴們說明未來的組織調整方向及推動節能教育的目標,徵詢第一期志工是否願意繼續參與,並可享有優先參加權。同時也確認小組的有效志工人數。 之前提到的能源桌遊設計,因為遇到「玩點」瓶頸,目前先靜觀其變。因此未來的方向會著重在這二組的運作發展,近期的重要在規劃第二期的培訓,以及培訓後的實作細節。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訓練出具有診斷能力的志工,因為這能應用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為了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或是減少日常費用支出,之後在推廣相關議題時,更能貼近民眾。目前許多政府機關、團體也有許多類似主題的活動在進行,例如低碳規劃師、節能診斷師等,因為目前台灣面臨能源轉型的階段,未來能源議題及節能策略勢必會成為政府與民間越來越重視的議題,也期望能和大專院校或不同領域的人士、團體協同合作。 未來每個月的能源月會依然會持續安排讀書會及能源增能課程,同時也盡量邀請其他氣候變遷工作小組的夥伴們,可以一起來參與,共同來進行能源知識的學習,也為第二期志工的培訓做準備。  

「環保一年不會死?」——減碳生活再發現

2016-11-08

文/楊逸婷(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 這次的讀書會,先暫停了《天翻地覆》的討論進度,另外選擇介紹了這本非常輕鬆,充滿幽默的《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書中主要內容,是來自於作者進行他「零汙染計畫」(旁人都認為十分瘋狂的計畫)時,發布在部落格的文章,同時他也進行記錄片《熟男減碳日記》的拍攝。以下按照書中的章節簡單說明。 壹.一個像我這樣的庸人,是如何搞出這驚人之舉的 作者先說明了和妻子的差異性(富家女V.S嘻皮),代表兩人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必須共同去面對各種狀況和衝突。也提醒我們,不要陷入一種以為譴責別人的罪行,就能顯得自己品德高尚的想法。在檢視過自己的生活後,發現大家不停地工作,卻只是為了維持一種不甚滿意的生活模式(並沒有比較快樂),而這種生活模式也正在毀掉地球。他決定,不是要去挑戰別人,而是應該挑戰自己! 貳.第一天以及整件事是個大錯誤 不過當嘗試要怎麼實行這個計畫時,卻發現資訊的不足,讓人無法確定做什麼事情才是正確的。光是「要塑膠袋還是紙袋」,都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才好。所以善於操弄媒體的企業們,才會宣傳一種:「不管做什麼都沒什麼用,所以什麼都別管吧」的訊息給大眾。其實,秘訣在於「選擇更少的產品」,而不是使用其他的資源。 參.當你在垃圾裡看見自己的人生時,所想到的事情 作者開始從自己生活中製造的垃圾發現,令人苦惱的,並不是垃圾本身,而是物品使用不到幾分鐘就被不假思索的丟掉。其實最可惜的是,這些「方便」卻沒辦法讓人們有更多相聚的時間,反倒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工作,然後再用金錢換取種種的「方便」。但事實上,照料自己與家人,應該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能用更珍惜的態度對待手中使用的資源,或許也會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值得珍惜。 肆.要是披薩不用紙盤裝就好了 這一章提到了停止訂購外送食物、自備購物袋、自備容器等行為,有什麼樣的狀況和困難(很常被白眼)。他了解到,我們的系統並不是為了永續生活設計的,所以必須逆著文化潮流前進,但也容易讓人精疲力盡。現代人認為「買東西的自由是辛苦工作的一項證明」,但在購物的同時,必須尋找不會破壞地球的製造流程、材料和能源生產方式。「問題並不在於我們想不想要東西,而是整個系統用什麼方式提供那些東西。」但是有很多企業時常讓整個社會大眾認為,該為垃圾和汙染負責的是個人,而非企業。他認為要認真考慮「循環經濟」、「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這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方向。 伍.如何在惹火老媽的同時,減少你的碳足跡 陸.吃甘藍菜救地球 柒.炫耀性消費 光是搭飛機長途來回一趟,就要排放三噸的二氧化碳到大氣層中,相當開一整年的車。他提出了:「是不是跳上一部移動機器,永遠不必走過大街小巷或爬樓梯,生活品質就鐵定提升了」的疑問,但是為了不傷害地球而去傷害親人的感情,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跟人們畫清界線,而是把他們畫進圓圈中,我想這是所有以環保為考量的人絕對要注意到的事情,要如何與想法、觀念不同的人溝通、協調,絕對不是告訴他:「你這樣很不環保,應該像我一樣」。 計畫中最困難的部分,是面對自己的弱點,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過環保生活,而是「我應該如何生活」。永續飲食並不只是買有機食品,也不只是用錢解決問題,應該是響應「在地食物」,作者在這過程中,透過自己動手煮,反而增加了家人間相處的時間,如果能拒絕現代文化所謂的效率和方便,就可以將那些時間用來經營人際關係。 然後現在所有的廣告都在說同一件事:你很遜,但如果你買了這個,你就再也不遜,而且大家都會愛你。但廣告沒說的是,為了要獲得那份愛,人們會一直拼命工作以便買東西,卻傾向把自己的人生和地球的資源都浪費在根本不那麼重要的事物身上。 捌.一片漆黑 作者後來真的嘗試了完全不用電,所以在無電可用的日子,需要考量的部分有兩個:(1) 我們需要擁有多少資源、哪些資源才會快樂;(2) 弄清楚如何利用永續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能擁有相同水準的資源。而同時也可以思考,地球上仍有約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無電可用,缺電跟貧窮、無法取得乾淨飲用水、跟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若是繼續對氣候變遷置之不理,就得花全球五分之一的經濟去應付隨之而來的洪水、颶風、乾旱、糧食短缺及傳染病。重點不在完全不使用電,是在傳遞一個觀念,我們每個人都該反省自己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 玖.盡量做對地球有益的事,以彌補傷害 作者表示當初是為了搞清楚自己能不能帶來改變,而決定進行這個瘋狂的「零汙染計畫」,但問題並不在於能不能帶來改變,而在於想不想成為勇於嘗試的人。他認為每個人是確實都能帶來改變的,環保的重點不在於少用資源,也不在於環境,而在於人,在於一個「更美好的生活願景」。 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應該開始試著拯救世界,而不是坐在那裡思索最好的解決方法。」也因為這本書讓我更了解,當自己試著對地球更好時(不用免洗餐具、不使用塑膠袋等)卻也老是質疑自己這麼做到底有什麼用?尤其身邊的人完全不在意所謂的「環保」,或是對你的所作所為感到困擾或甚至反感時,我們到底可以怎麼思考,或是如何改變這樣的情形。相信在看完這本書以後,會得到一些答案和解決方法!

經濟體制與環境保育的轉型正義

2016-10-07

文/林意彬(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自然名:陽光子) 時序入秋,氣候變遷的效應依然持續,能源小組的腳步也沒有停下來,而《天翻地覆》的研讀也邁入第三章(註1)。 本章的議題觸及到政治學的範疇,探討有關公共事務與私有領域之間的關係。諸如與我們民生息息相關的事業(註2),在公辦與民營之間的取捨,以及在中央與地方的配比。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總是試著架構出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但顯而易見的,人文科學遠比自然科學複雜得多,不容易用量化、數據化、與公式化方式去推演。從前面章節我們理解到,科技不是氣候變遷的成因,也不是終極解決方案,「人」才是,或者說 「人心」才是。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公部門一般有效能低落的事實,而私有化卻有重利潤輕(社會)責任的問題,兩者間的平衡總在拉鋸著。變通的方式也許是,有限度的私有化但課徵「合理」的稅賦(註3)。 無異議地,大多數人應該都同意徵稅的公平性、合理性與合法性。只是合法容易,立法通過即成。定義其公平性及合理性才是大學問。我們如何去定義一個標準,既符合公平亦符合正義?而政府方面能否有魄力去確實執行呢? 困難在於,舉例來說:如使用者付費這淺顯易懂的概念,當它侵犯到自己利益時,誰又能夠不抗拒?再者,國家為了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理由,總開多條方便之路。有心之人都可「合法」地避開費用付出。其他,更不用說為了達成稅賦公平,卻又衍生出更多入不敷出的情況(註4)。 然而稅賦之後,資源的分配在各項因素的影響下,無可避免的對弱勢團體5 再一次的霸凌。當國家機器與利益結構畫上等號,且與相對強勢團體結合,情況更是惡化。 經驗得知,人們往往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又帶出更多的問題。行政上是如此,科技上是如此,氣候變遷是如此,人類也如此生生不息的歷史重演。 該思考的是,我們一直想要解題,從歸納分析上去處理卻事倍功半。我們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會議,卻產生更多更複雜的發展。 是否換個角度去理解,從人本思考著手,於教育去變化人心,發揮同體大愛的精神,喚醒全民全新的「公民意識」? 是否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註1:娜歐蜜‧ 克萊恩《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為能源小組讀書會目前讀本。第三章重點摘錄:https://goo.gl/CC8dxx(楊逸婷整理) 註2:能源、水資源、林業、通信、交通、軍事支出等。本章參及的為能源之電力。 註3:碳稅、空污稅、燃料稅、富人稅、所得稅等。 註4:如稽核稅務人力的增加、機關組織架構的膨脹( 官僚組織)、官僚主義的產生。 註5:在種族、經濟(收入)、教育、政治、社會地位、甚至是身心障礙的弱勢。

開枝散葉的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

2016-09-10

桃園親子初體驗 文/林子涵(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筆筒樹) 圖/葉淑蓮(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綠鳩) 具高人氣的荒野「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從2015 年在臺北開辦,平均每季舉辦一場與企業或民眾互動交流,履獲好評。今年夏天,工作坊首次南下桃園,更擴展年齡層至親子家庭,在兩地熱心志工的合作下,首戰告捷! 為減緩地球暖化對生態棲地產生的諸多嚴峻影響,荒野氣侯變遷小組自2015 年起,培訓了第一期的推廣志工,設計了多項與民眾互動的活動。其中「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從民眾日常生活中最關心、最直接相關的「吃」開始,探討我們的三餐、飲食習慣對於氣候變遷、棲地有什麼影響,進而發展出多元、寓教於樂的工作坊教案。 感謝桃園中壢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及荒野桃園分會的協助,還有甫完成培訓的「北氣二」(臺北分會第二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新夥伴積極參與籌備,讓我們有機會跨出臺北地區,在日麗風和的7 月21 日來到老街溪畔有綠園溼地圍繞的古宅內,舉行桃園地區首場「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 因為適逢暑假,工作坊首次挑戰國小三年級以上的跨群親子家庭,如何在有大人、有小孩、有親子的不同對象下,把工作坊中要跟民眾分享的內容展現出來,是負責本場活動帶領的夥伴們最大的挑戰。 這場活動有了孩子們的參與,氛圍出其意外的熱絡!在餐桌上、在琳瑯滿目的食材中,哪些生產方式可能造成氣候變遷加劇?哪些食物是回歸自然循環、對環境更友善?透過哪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行動,能有效減少碳足跡?孩子的回應其實更為直接,而大人與小孩的自然互動,不僅分組討論熱絡,各組發表時更是笑聲不斷,親子家庭真是推廣減緩暖化的重要對象。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是一個從生活出發,關心氣候變遷的體驗活動,我們有一群熱心積極的志工夥伴,願意到各地跟大家分享,歡迎社區團體邀約。也期待未來有機會和各縣市的荒野夥伴一起關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議題,從做中學來精進自己進而改變周遭世界,共同為地球降溫。 色香味俱足的行動體驗 文、圖/葉淑蓮(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小組,自然名:綠鳩) 「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這次來到中壢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身為客家子弟的我,親臨老街溪可說是倍感親切。此教育中心是全臺灣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為推廣河川環境教育,認識在地河川的環境故事、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風貌。 此次氣候變遷小組得以在如此優良的環教場域辦活動,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因正逢暑假,參加成員大都是親子家庭,為活動增添了不少活潑氣氛。首先由周玲朱(自然名:靈芝)帶領相見歡活動,先讓大家認識彼此。接著「地球篇」由吳惠容(自然名:白海豚)接棒,以輕鬆方式說明了極端氣候帶來的糧食危機。「棲地篇」是由林君蘭(自然名:二葉松)分享,減碳、降溫、調節& 充滿生物多樣性的友善耕作。緊接著「分享開心農場」單元,每組都畫出心目中的開心農場,再說出自己的經營理念、耕耘心得以及環境和人們的關係,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享受完美味午餐,下午的「家庭篇」由林子涵(自然名:筆筒樹)、黃天雄(自然名:四方竹)、林美月(自然名:波斯菊)共同分享,從餐桌開始吃出更好的未來,讓大家了解選擇的食物和氣候變遷的關聯性。而國宴主廚團隊的菜單設計活動更有趣。分為前菜組、主菜組、主食組、甜點組,每組都絞盡腦汁,創意十足,色香味俱全的菜色都呈現在畫紙上,選擇吃在地、食當季的特色食材,落實低碳食物里程概念。 接著從臺南荒野范明哲(自然名:老貓)傳承而來、由二葉松示範的樹箱製作。此樹箱DIY造價便宜,做法簡單,材料只有不織布、塑膠布、土和落葉,落葉枯草皆取自公園,回收再利用來改造土壤,最後轉化成肥份,不浪費這些有機質資源,不僅兼顧美觀、低碳、降溫,對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更有直接幫助,活動過程有趣,孩子們更搶著在老宅外找落葉玩堆土! 整個活動就在最後的分享篇中結束,大家都熱烈討論要從日常生活中做些改變,如少吃肉、少開車、少買進口食物、少買瓶裝水等,孩子們認真直率的說「吃飯要吃光光,不能再留剩食、要減少碳排!」平常幫著吃剩飯的爸媽在旁聽了,個個都笑到心坎裡了!有位國小老師更語重心長的說:「我們每個人從身邊做起,要將乾淨的水、土壤、空氣留給可愛的下一代。」 的確,只要我們每個人願意付出行動與改變,為環境做些有益之事,都可以為氣候變遷貢獻一份心力、減緩氣候變遷對我們的影響。

思考自由貿易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2016-09-10

文/謝禾、楊逸婷(荒野臺北分會氣候變遷能源倡議小組) 這次的月會,小組夥伴從《天翻地覆》第二章的內容,開始進一步思考氣候變遷與貿易型態間的關聯。書中舉了再生能源產業為例,說明了想要積極發展友善再生能源產業、快速降低碳排放的施政,皆需要結合政府的支持與規劃,如此,更有利於確保穩定的市場、進而鼓勵各方投資,並能提供出高品質——而非品質差、價格低——的能源產品。但現在的跨國自由貿易所產生的協定或組織(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世界貿易組織WTO),卻常造成這些友善再生能源、快速降低碳排放的施政根本難以進行。根據書中所述,多個再生能源計畫皆因「保護在地產業」(「當地採買」、「當地雇用」)的措施,就被WTO 判定違反自由貿易協定,導致計畫幾乎失敗。2010 年美國挑戰中國的風力發電補貼計畫,2012 年中國指控歐盟及美國的再生能源計畫,美國攻擊印度的大規模太陽能計畫等政策,在各國互相角力下,皆因此停滯或無效。也才了解,全球化的貿易型態是如何阻礙了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除了貿易協定外,小組夥伴也提出許多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消費型態和節能衝突的地方。像是手機常有換機續約方案,促使大家頻繁更換新的手機,而修理的費用相較之下卻十分不划算,日常中使用的物品也似乎都會遇到相同的情況,比起把東西修好,還不如直接去買新的。 從每個月的讀書會,大家愈來愈能體認到「能源議題」是由技術、科學、經濟模式、社會、環境等各個層面,交織而成的複雜議題。也更意識到牽涉到的面向又廣又雜,會使許多人卻步。但是,我們反而也覺得,就是因為能源議題涉及各個層面、每個人的生活,大眾才更需要全面且深入的認識這個議題,如果能更了解我們的生活型態與能源之間的關係,未來也才能一起促使社會做出更適當的選擇。 面對這個課題,能源小組將以「桌遊」作為將來教育推廣的工具。目前已經開始與桌遊公司合作,研發一款以「能源」為主題的桌遊。希望透過這款桌遊,讓參與者模擬使用各種不同能源的優缺點,體驗社會中各方勢力的衝突,做能源決策時的各種考量。與市面上現有能源桌遊不同的是,我們將著重於模擬使用各項能源的環境與社會影響。遊戲過程中,期待參與者能漸漸釐清能源的選擇與環境、生活、生產、生態間的關聯,拉近「能源」與「人」的關係。 桌遊研發同時,也是推動小組培力的動力之一。為了日後能夠熟練地使用這款桌遊為教具,小組成員需要足夠的背景知識。因此除了熟悉桌遊的遊戲邏輯,也會學習每一項能源背後的原理與成本。在試玩階段,則會進一步依據對象與教案設計進行修改及調整。之後能源小組將以這套桌遊為中心,學習能源與環境、社會的交互影響,並逐漸組織起未來的推廣模式,希望把能源議題的多個面向解說的既清楚、又引人入勝。

為什麼科技不能解決氣候變遷?

2016-08-10

文/謝禾、楊逸婷(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圖/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啊,科學家會想出辦法解決氣候問題的!」「人類知識技術進步這麼快,一定會發展出能調適極端環境的科技啦!」我們或身邊的朋友可能多少都有過這種想法——或許是真心相信,也可能是懷著僥倖的心態這麼認為。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相信科技終究會解決一切,而氣候變遷的問題會被解決」這樣的想法呢?也因此,我們小組以《天翻地覆》一書中的觀點,討論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依靠標誌著人類進步科技的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註來適應極端的環境。 當提及氣候變遷的原因,首先出現的答案常是使用大量自然資源、排放碳及汙染的「現代科技」。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科技發展呢?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是因為「人」要它這麼發展的。我們的價值觀,並不在意我們的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因此繼續讓我們發展出「不在意環境的技術」,並以「不在意環境」的態度來使用這些技術。 所以問題非常可能並非是因為「現代科技不夠好,需要更好的科技來取代」,我們該意識到的是氣候變遷和人類價值觀之間的關聯。當人類技術發展愈甚,價值觀所導致的影響就愈大。科技不是造成問題的原因,因此也不會是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當然需要創造更好的科技,但更關鍵的則是改變「創造科技時秉持的想法」。 而地球工程是以更大的規模、更高的風險,重蹈思想上的覆轍。地球工程沒有「與環境共處」的目標,其旨在「將現在的破洞補起來」( 如用大型防護罩為地球遮陰,或遍撒矽酸鈣鹽礦石來吸收二氧化碳等),但如往常一樣輕視工程本身會對環境造成的新影響。假設地球工程是可行且能夠實現,工程規模之大,一絲一毫的錯估將產生更甚於現在的後果。如果地球是一塊布,現在的工業科技是一把剪刀,地球工程就是用新研發的膠水黏住破掉的布,但任由剪刀繼續剪布。同時,膠水改變了布的質感,甚至可能有意料之外的腐蝕性!地球工程不只是風險高,它的治標不治本,更會使氣候變遷的問題陷入更惡劣的情況。 因此也不得不提的,是需要改變以金錢利益為第一目標、並主導現今世界的「資本主義」。或許有人會說,過去的資本主義只是沒有認知到環境成本,現在企業與消費者也愈來愈關注產品的環境友善程度。但只要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經濟利益及效率依舊是企業的中心目標,環保頂多是一個可以提升形象以促進消費(利益目標)的bonus,評估環境影響不會成為企業的目標。 《天翻地覆》裡作者也談到,就算將環境影響納入成本,亦無法解決我們現在面對的氣候問題。支持資本主義者像是哈特蘭學會,試圖直接反駁氣候變遷的科學存在。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若以金錢反映環境影響的成本,現在這個成本會高到使目前的經濟體系難以維繫,企業的利益也將無法維持。也就是說,考量環境影響會牴觸利益本質,當然也無法容忍環境成本存在。 以「資本主義」為經濟主體的現有體系,也會使現有的不公正因為極端氣候而深化。只有有錢人有辦法逃離被淹沒的土地;才吃得起日漸稀少的食物;才買得起防護極端天氣的設備;才付得起末日方舟的門票。氣候變遷不會改善,而惡化的環境,只會使同情疲勞,使人自私。會吝嗇於有限的資源,會阻止難民進入國家,會如2014 年超過二十萬的英國公民一樣,要求減少國外救援,優先本土的災難救助(《天翻地覆》100 頁),人人為己。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把希望放在科技上?因為科技只是工具,推動氣候變遷的是製作與操作工具的背後邏輯。所以,新進科技不是氣候問題的真正解藥。為了正面釐清氣候問題的原因,同時為了避免氣候變遷不公正的未來,我們需要改變「人們的想法」,還有以「資本主義為首的經濟型態」。   註:地球工程是運用大規模的工程手段解決現時地球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其應用範圍諸如氣候、農業等問題。關於氣候變遷的方法,相關的有碳捕捉與封存與利用(直接將要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並封存在不同的儲存庫,如礦場、地殼與海洋,或進行超臨界二氧化碳運用)。以上參考自維基百科。

深入認識氣候變遷的第一步

2016-06-08

文/謝禾(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 張銘城(荒野保護協會氣候變遷能源議題小組,自然名:南沙) 能源讀書會: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否認運動 氣候變遷是真的嗎?你我或許都曾對氣候變遷的確實性存疑。如果氣候變遷正切切實實的發生,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矢口否認氣候變遷的存在?五月份能源小組的讀書會開始討論《天翻地覆》的第一章——〈右派的正確之處:氣候變遷的翻轉力量〉,初探資本主義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主導角色。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民調主任將社會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觀點改變,形容為「近代民意史上,短期內最大幅的轉變」,而這樣的情況也伴隨著顯著的政治分歧。2007 年時,美國有71% 的民眾相信石化燃料對氣候的影響;2008 年時朝野兩黨皆支持適應氣候變遷;然而2011 年相信氣候變遷的美國人民僅剩44%,並相較於75% 的民主黨人士,僅20% 的共和黨人士相信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這樣的趨勢也發生於澳洲、英國與西歐等地。 這樣的數據其實也顯示出氣候變遷正威脅著右翼世界觀的核心思想與情感。文化認知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人們透過各自的世界觀篩選接收到的資訊;而當資訊與個人的世界觀衝突時,與其讓它破滅、轉而相信一直以來的信仰有害社會,不如從根本否認資訊的真實性。氣候變遷行動主張「干預政策」,強調富裕的國家承擔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貧窮的責任,這種傾向右翼一向抗拒的左派思想,更喚起他們對共產主義「控制社會的野心」的回憶,更不用說財富重新分配等強烈違反右派的價值核心。所以,即使全世界97% 科學家證實哈特蘭派等否認氣候變遷的組織在科學上完全錯誤,在文化價值與經濟考量下,否認仍是唯一的出路。 或許僅透過第一章的內容,尚無法完全理解或確認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運動間絕對的互斥關係,但了解到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議題的關聯後,我們能更謹慎對待自己的想法,並探究背後真正的原因與動機。 能源課程:不只是發電 第一次的能源課程,小組共同思考了我們到底如何運用能源。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人類使用能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因。然而該如何減緩暖化現象呢?減少能源使用似乎是個好選擇,但人類生活已與能源息息相關,想要完全不用電、不開車是不切實際且過於極端的作法。所以應思考在不過度影響大眾現有生活水準下——因為勢必會造成影響——降低能源的使用。但在此之前,呼喊「節能減碳」時,我們首先要好好認識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瞭解能源究竟從何而來,又用到哪裡去,如同瞭解家庭收入來源與支出用途一樣,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開源」與「節流」。

企業夥伴能量注入地球倡議

2016-05-09

NGC地球日系列活動 文/林宛柔(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天空的河)、圖/荒野保護協會 氣候變遷是一項複雜且需要集眾人力量共同解決的議題。若有越多人關心,則越能夠累積動能以創造改變。因此,在四月份,荒野保護協會與許多企業夥伴合作,共同關注氣候變遷以及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影響。 世界地球日誕生於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Gaylord Nelson)有鑑於當時美國環境問題而發起,引起二百萬美國民眾上街訴求一個健康、永續的生活環境。臺灣國家地理頻道(NGC)今年是第十年響應世界地球日,辦理講座與路跑活動,並邀請荒野保護協會成為公益夥伴,一起推廣民眾環境保護的意識,落實保護地球行動。 在都市中與自然共生共榮 今年4月15日晚間舉辦的「世界地球日」講座,吸引了三百位民眾到現場一睹國家地理年輕探險家Laurel Chor(左力丰)的風采。Laurel首先在專題演講中分享,她如何從一個在香港長大的都市女孩,走入非洲進行大猩猩的保育計畫,而後因戰亂不得不提早結束實習專案回到香港。在象牙非法買賣的議題中,她發現民眾對於生態的冷漠與無知,加速生物滅絕的速度,因此創立了香港探險者計畫(HK Explorer Initiative),希望透過自然導覽與線上資料庫的建立,打破都市人與自然的隔閡。 由於香港與臺北有著類似的發展經驗,我們特別在演講後安排Laurel 與荒野對談,與民眾分享如何透過教育與活動,提升都市人對於自然環境意識與守護行動。代表荒野的與談人——荒野保護協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召集人劉青英(自然名:青鳥)首先提到荒野的多元活動設計,符合不同年齡層與群體的需求,透過低門檻的進入條件,帶領社會大眾親近大自然。而在都市的生態多樣性保護上,青鳥也分享了臺北分會的「公園生態化」計畫,說明在水泥零成長,綠地零損失的訴求之下,生態公園營造不僅能減少城市的二氧化碳,紓緩熱島效應,亦能扮演生態跳島的角色,創造較高的生態多樣性。 最後雙方都提到了公民科學家的調查計畫,Laurel 發現由於生物辨識還是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因此在現階段還是將心力放在自然導覽的活動上,以提升民眾的興趣與動機為主要的目標,然而在未來,希望可以建立起香港的特有動植物生態資料庫,而青鳥則提到荒野正在進行的生態資料庫計畫,在全臺志工的參與之下,已經有基礎的成果,未來更希望推動成全民參與的活動,集眾力來種綠,作為棲地守護的重要依據。講座最後,Laurel 更繫上了荒野領巾,並與熱情的荒野志工夥伴群合照,為這次講座畫下完美句點! 為地球退燒,攜手守護臺灣棲地 4月17日為地球退燒路跑活動,身為公益夥伴的荒野保護協會,是現場超過30個活動攤位中唯一的非營利環保組織,在周邊攤位紛紛舉辦「打卡按讚送贈品」吸引人潮的情形下,臺中分會的夥伴使出渾身解數,主動出擊,在廣場上邀請路跑完的民眾到荒野攤位關心臺灣環境。此外,志工周秉均(自然名:小蜻蜓)更是用力的揮舞著與他同高的荒野旗,吸引不少民眾駐足。 而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參與此次路跑活動的民眾來自全臺各地,所以夥伴們也熱情分享著各地分會的活動與守護行動,經過說明與介紹,現場更有三位民眾直接加入會員,期許未來與荒野同行,一同守護臺灣棲地。 除了熱鬧的攤位活動,主辦單位主舞台的活動也十分地緊湊熱鬧。其中「地球覺醒之旅:生物多樣性任務」的首播,搭配荒野資深講師張秋珊(自然名:深山鶯)的精采導讀,帶領現場民眾了解,氣候變遷對地球上生物的巨大影響,邀請民眾從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的減碳行動,改善氣候變遷問題。而此次的路跑活動,除了在現場提供箱水,餐盒在包裝上也盡量減少塑膠的使用,然而現場仍有許多一次性使用的寶特瓶,在未來與企業夥伴的合作上,我們也會更加努力,透過活動的規劃設計與環境教育的宣導,加深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並落實綠色生活行動,擴大環境守護影響力,降低地球母親的負擔。 酌飲一杯星巴克的綠色咖啡 走進荒野地球倡議的行動世界 文、圖/施耘心(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主任,自然名:小心) 統一星巴克與荒野的緣份起源於2011年的地球日,當日民眾攜帶環保杯至星巴克購買飲品可享10 折扣,且企業並另提撥10元捐贈予荒野,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未曾間斷。 而荒野與星巴克合作的內容從專題演講、自然體驗和內部員工節能教育推廣開始,也曾結合星巴克社區關懷的企業社會目標,走進鄰里、校園,了解社區生態植栽與清潔環境。去年(2015)與今年則以在門市播放荒野提供之環境教育推廣影片,配合講師的導讀與分享,讓現場的顧客和鄰里夥伴,更能感受到星巴克持續關愛地球的企業使命,不僅是單日的響應而已,更是在每年四月可以期待的正面力量。 今年在企劃推廣部與星巴克夥伴的持續討論發想中,除了往年既定的合作外,更邀請星巴克在信義商圈的門市夥伴,擔任今年地球一小時的關燈企業互動代表,讓參與「319 守護棲地萬物嬉遊走春」的志工與民眾經過星巴克在阪急百貨的門市時,邀請店長對著鏡頭和店內的顧客,說出星巴克愛護地球、節能減碳的具體行動,之後並在守護卡上簽名,代表企業承諾的決心!此外,星巴克也主動辦理4月30日於華山戶外劇場的一場名為「星巴克綠色進行式」的活動,以「不插電咖啡講座」、教授「咖啡渣滋養多肉植物」、「臺灣當季花卉教學」分享綠色生活好點子等互動設計,向民眾傳遞綠色思維。除了荒野也在現場設攤販售義賣品外,星巴克也將當天雜誌義賣100%與其餘攤位所得10%捐贈給荒野。而在荒野的攤子中,也特別邀請到印度彩繪師設計「草本愛地球彩繪圖騰」,舉凡購買滿荒野商品600元,即可獲得一次免費彩繪的機會,鼓勵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公益關懷的付出。 在整個屬於地球倡議的2至5月,臺北分會夥伴透過描述臺灣在地生態現況的「蜂臺灣——臺灣蜂類生態影片蝸牛與鈍頭蛇」、闡述國光石化與生態衝突的「白海豚練習曲」、介紹花蓮三生的「海稻米的願意」三部影片,在星巴克重慶南路門市,傳遞荒野地球倡議的看法與行動,並邀請觀影者看完後,能夠加入荒野,結合每個人小小的力量,一齊守護棲地。期待這樣連年的企業合作,不僅是讓臺灣的企業都將環保愛地球的理念,放置於企業社會(CSR)規劃中,更是藉由個別企業對於民眾的影響力和接觸力,擴展荒野棲地守護的倡議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行動的一環,讓關心地球不僅是一天的激情而已,更是持久地信念與毅力的最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