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因為經濟發展,城市應運而生。故城市成為交通發達、人口密集、建築物多、工商業密集的區域,相對的,城市也會有綠地減少、熱島效應、汙水及垃圾處理壓力、農產作物不足等等困境。城市位居山林及海洋自然環境之間,城市生態維護或保存好,除了生活其間的人民,環境因子穩定度較高外,也是部分生物隨著季節或天候變化可以從山林或海洋沿著生態綠廊找到棲息地或暫棲處所,增加城市生態多樣性。故讓城市的經營及管理能夠以生態系的概念來思考,讓城市能夠更生態化及朝著永續概念規畫及經營管理,降低城市因人口集中及經濟發展的不利因子減少,人民生活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在大自然中的喜悅及樂趣。 雖然現今因為交通發達,城市的界線已漸漸模糊,但仍可以依照輸入城市、城市產生廢棄物兩者間的比較而推估生態化程度,如農產品得完全依賴其他縣市輸入都會區、廢汙水無法完全處理而排放至河流,表示城市的經營管理還有努力空間,另外有空氣污染、廢棄物問題以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無法紓解等等也可因為城市生態化程度而獲得稍稍緩解。人與萬物和諧共生、共享自然,在都會區更應努力朝此面向經營,因此「生態城市」使城市經營管理更永續才是都會區居民之福。在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的生態化方向,致力於擴大社會參與,提升民眾環境意識,帶動環境典範的轉移,倡議公園生態化行動:水泥化的降低、綠地空間增加、外來種問題減少、提升綠覆率、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含水域)、保護生物的棲息地環境、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城市公園串連成完整生態廊道等等。 生態城市可以朝著下列面向而推動: 1.、城市的水資源管理、下水道接管率、污水處理及排放該符合生態永續原則。 2.、城市的食物生產、物資供應、資源回收再利用及垃圾處理,該朝著城市自給自足目標設計。 3、.城市的能源利用應朝著節能及減少外源供應面向規劃(在建築物設計、公共空間管理、宣傳廣播規範及交通運輸節能減碳)。 4、城市的生態系統建置及保留,該朝著韌性城市的面向設計,以保持最高自然景觀為原則。 臺灣各城市於地理條件上均有其特色及得天獨厚之處,擁有良好的環境資源,若能有好的都市規劃,或許大環境無力改變、但卻可以逐步改善,為此本會以「生態城市」為方向,期望藉由與公部門、社區、企業結合的方式,以實際的「示範與成果」來形成另一股溫柔而堅定的民間力量,期使能逐漸改善都市生活品質與提升社區認同感,朝「生態城市」願景邁進。

那一夜,我們啟動了護蛙

2021-08-10

文/施芬如〈新竹分會護蛙行動發起成員,自然名:李足歡〉 圖/施芬如、鄧雲棟〈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大山背護蛙行動是一連串的短暫際遇與一群人的起心動念,起初誰也不知道,這行動居然就這樣跨越12個年頭,而且還將持續下去….。   震撼的那一夜 2007年,新竹荒野幾位夥伴一起上了兩天楊懿如老師團隊辦理的兩棲調查志工研習。課程結束,為了「青蛙很可愛,想要看青蛙」,臨時起意組了新竹荒野蛙調團隊。 2008年10月是大山背第一次的秋季蛙調。那天我們一下車,走沒幾步就發現馬路上全是青蛙,更震撼的是上百隻的屍體,彷彿青蛙集體被傾倒出來似的。當晚收工回家,其他區夥伴也傳來梭德氏赤蛙大爆發的消息,我們才知道大山背這遍地蛙屍,竟是梭德氏赤蛙集團婚禮的「進行式」。 ▲蛙兒們的婚禮-我們最大的期待   就算只是個人的力量,都要做點什麼 蛙調工作原本只是記錄。然而我們自詡為愛蛙人,倘若對眼前景況只是旁觀,那麼田野調查的監測就沒有意義了。於是,2009成為我們的護蛙元年,大家決定「就算只是個人的力量,都要做點什麼」。 因為爆量的路殺畫面實在太震撼,我們努力發新聞、到處宣講、帶夜觀活動,用各種方法想讓更多人知道大山背梭德的處境。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過去調查資料,我們並不了解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的生態習性。一方面努力宣導,一方面監測蛙況。 ▲2010年幫青蛙過馬路FB粉專成立   懂牠,才能護牠 那是個社群媒體還不普遍的年代,聯絡事情都靠電話和Email,每晚要揪人上山實在是艱難的任務。而且為了配合大家下班時間,我們總是晚上七點多才到山上,第一件事就是撿除路上的蛙屍。   直到某個週末下午,我們邀請生態專家上山會勘。傍晚大夥兒正各自歇息。豈料有人眼尖發現,山壁邊已經出現幾隻梭德氏赤蛙,也就是這天,我們才知道牠們是天剛黑就出發了,隔天馬上提早護蛙時間。   全台灣山坡地開發、興建道路、野溪整治,對生態環境傷害至鉅,梭德氏赤蛙並不是個案,受害的也不只是青蛙。12年來新竹荒野持續號召「幫青蛙過馬路」,黑暗中走在十月的大山背,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期盼著,有一天,環境變友善了,我們可以在這裡回到最初單純的蛙調賞蛙。  

奇蹟,從累積開始—護蛙 12 年

2021-08-10

文/張正敏〈新竹分會會長,自然名:筆筒樹〉 圖/施芬如、羅玉芳〈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張靜珠〈新竹分會主任秘書〉 2021-08-10 從自然觀察發現生命的需要 2008年秋天夜晚,在一次蛙調夜間觀察活動,新竹分會的夥伴們在橫山鄉大山背的鄉道發現了被車輪輾壓過的梭德氏赤蛙,毫無疑問這是路殺,路殺並不罕見,然而這次目睹的數量之龐大,令人驚心,於是隔年秋天,分會夥伴啟動了護蛙行動。 護蛙行動在第一年就有了令人感動的成果。2009年,護蛙行動初起步,當時只統計到約300多隻幸運過馬路的青蛙,有快一半的蛙兒們則遭遇不幸。但從2010年開始,每年平均有近1500隻青蛙順利過馬路,把路殺率從第一年的47%降到10%以內,足足差了4倍之多!在這超過12年的時間,我們幫助了一萬六千多隻青蛙過馬路。這樣的奇蹟,是透過長期累積而得的! 荒野一直鼓勵志工透過「自然觀察」直接與生命面對面,觀察季節變化、體驗自然生命的奧妙與強悍,從觀察到實際投入保育行動,讓我們發現自然觀察的價值不僅在於強化人與自然的連結,也讓我們發現了生命的需要。 人,是保育行動中的重要因子! 就如同絕大多數的生態保育議題,梭德氏赤蛙大量路殺起源於鄉間道路的開發,問題由人類製造,引發的困境也該由人類來彌補。新竹分會號召志工、在學學生、企業團體、一般民眾以及附近村民,在十月份的每一個晚上到梭德氏赤蛙出現的熱區,來回巡邏,擔任青蛙的導護老師,守護生命,這是直接面對梭德氏赤蛙的護蛙行動。 在這超過十二年的努力下,這場由新竹分會發起的保育行動,動員了近7000多人次的志工參加,從第一年的300人次,後續幾年都有600-800人次不等,平均每年都有650多人次參與。大山背護蛙,不只是荒野志工的事,也是新竹地區許多關心環境的人們共同話題之一。   蛙多蛙少,都要護哇! 每年為期一個月的護蛙行動中,志工們每個晚上都詳實記錄了青蛙出沒的時間、區域、數量。從護蛙第二年開始,蛙兒從原先500多隻,隔年暴增三倍,其後數量隨著當年度的氣候、環境變化有所增減,但也都維持在約1000隻以上。2015-2017更是紀錄史上最多的幾年,最高曾有2531隻梭德氏赤蛙。然而從2017年起,梭德氏赤蛙數量呈現跳水式的減少,但周邊未見大面積山林開發,數量減少的原因至今仍未確定。 回望這十二年來的護蛙時光,荒野新竹護蛙志工們心全力投入,回應大自然的需要,我深深以荒野夥伴為榮。未來,新竹分會關注梭德氏赤蛙的行動不會停歇,且從梭德氏赤蛙擴展到兩棲類動物,所以自2021年起,護蛙團隊擴大為「兩棲類調查志工」,仍持續保持觀察,隨時準備,期待未來有一天,豐富的生態會再回到大山背!

燕子夏季的約會

2021-07-10

圖、文/林文豐〈台北分會汐湖組解說志工,自然名 : 海洋〉 2021-07-10 每年的三月,台灣大地春暖,杜鵑花盛開, 南國來的嬌客們 - 燕子,乘著北吹的西南風一路北上而來,舒服又愜意。如果你注意一下,在家戶的屋簷下,天空中,不經意地開始熱鬧了起來,這群來自南國的好朋友 - 燕子,每年總是依約而來,從來也不會缺席。 他們思思念念著,他們最愛的寶島 - 台灣。因燕子是夏候鳥,也因夏季的台灣有獨特的 環境生態,河川濕地多,可以給燕子築巢材料及喝水;蚊蠅小昆蟲多,可以給燕子這半年的衣食無虞,也幫我們居住環境減少蚊蠅過多問題,這也讓燕子們可以遠從千里之外,每年不辭辛勞的一定要來這一趟,是天性嗎?還是鄉愁呢 ?                                   從春天到夏天,從一對對變一群群,半年的時間,至少兩倍數的繁衍。這期間每天的清晨到黃昏,都會看到他們快樂飛行的身影,其實是在自我鍛鍊,只要你多多留意,屋簷下,漫步走, 仰頭望,總是讓人驚喜連連喔! 燕爸,燕媽,小小燕,吱吱喳喳,好一幅可愛幸福的畫面。或許燕子就在你家附近,食羽住行,傳宗接代,一代又一代,生生而不息的生命故事,每年都在上演,但忙碌的你曾注意過嗎   ? 沒有也沒關係的,就從今年現在起,你可自行在家附近就近觀察,或者在每年的 7 月底 8 月初, 一起來報名荒野保護協會的五股濕地賞燕季活動,我們將與你分享更多關於燕子的秘密。 台北的五股濕地,佔地 177 公頃,這裡的草澤,溝渠,高低草地,淡水及半鹹水池塘環境等,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提供各種野生動物棲息,也是候鳥與過境鳥南來北往的重要驛站之一。   一年一度的燕子嘉年華,數以萬計燕子,將聚集在此,精彩無比,絕對讓你悸慟驚喜,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過了夏天的初秋,大花紫薇綻放時,燕子們會感受到南國故鄉鄉愁的呼喚,燕群們便準備要回去避冬了,總是要打起精神,吃飽睡足,磨羽擦毛,攜家帶眷的,準備分批回去他們該去的南方。 我呢 ? 將與荒野夥伴們,帶著燕子的粉絲們,站在五股濕地的蘆葦叢旁,看著、數著家燕、洋燕、赤腰燕、棕沙燕等等的群燕,享受著這個美好的體驗。                         眾家燕子們呢 ? 會依依不捨的在天空中盤旋,聚集,來來回回,忽高忽低,一趟又一趟, 好像不捨離去似的,但我們都知道,牠們最終會離開。 在這夏末初秋的落日黃昏時刻,心裡總是百感交集,一方面看著所帶領民眾欣喜驚豔的表情而感到開心,另一方面,我也知道,人生無不散宴席的道理,也只能再次期待,每年初春,和燕子們的再次相遇吧! 燕子啊!我們跟你們約定好了,每年杜鵑花盛開時,我們都在台灣等你們回來喔!  

燕子回來了!

2021-06-10

圖、文/賴金嵋<五股解說組志工,自然名:話梅> 「回來了!回來了!燕子又回來了!」3月初,家住中港大排尾段的荒野夥伴,興奮的宣布住家屋簷下燕子的到來。 真好!不是嗎?在2021的今天,疫情仍舊嚴峻、景氣依舊低迷、日常作息仍是封閉的時刻、燕子不爽約再度到來,為我們重新帶來了朝氣。畢竟時序運行尚未斷鏈、自然資源仍未匱盡。燕子歸來是好氣象,也令人振奮!不是嗎! 之後,陸續聽聞夥伴報導燕子動態: 「一對燕子在住家舊燕巢頂,加築了數圈新泥球。褐色新泥巢與淺色舊泥巢成明顯對比。」「巢成,燕子安靜了一陣子,少見往返。」「十數天後,燕子又恢復了忙碌,進出來回、撲翅嘰啾。清嫩燕聲中還夾雜著更細嫩的嘰啾聲。原來,雛鳥已成功孵化。12345,5隻雛鳥在巢中蠕動。」「親鳥似乎不知疲倦,早晚忙碌往返餵食。就這樣持續了20日餘,日益豐腴的燕雛們一圈齊齊圍在巢邊,小小鳥身大大黃口,不停的鳴叫索食。」「5月,快擠爆窩巢的豐腴雛鳥們,一隻隻陸續踏出巢窩飛到附近的電缐上、樹枝上,準備學習獨立生活。」「5月底,屋簷下恢復平靜,燕聲不再、燕影無痕,徒留巢下地上斑駁糞痕;似乎在證明燕兒今年的確來過!」 到了7月,這些北歸的燕子,加上新長成獨立的燕兒,依循時序運行,及大自然原始本能,會再度踏上歸途,南飛到牠們另一個原鄉。跋涉南歸前,燕子會在空曠處集結習飛。我們五股濕地那一大片濃密的蘆葦林上空,正是燕群整軍會集的地方。青山外、葦林間、夕陽畔,點閲燕軍萬千隻。親燕攜兒燕、老燕率新燕,全體整齊劃一的東飛西翔、上盤下旋;一趟又一趟,由遠至近至更遠,直到餘輝暗晦、人鳥不明。 如此獨特美妙的自然樂章,只在7月,只在五股,只在日落前,只保留給幸福的荒野人欣賞! 燕子不爽約,荒野當然也不爽约!2021夏日賞燕在五股!我們誠摯邀請您來!這大自然的精彩饗宴,由荒野協會精心引導。沒有您來參與、欣賞、讚嘆,樂章哪還有意義?

「節能行動再深化 生活實踐力量大」 2020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

2021-01-11

文/周玲朱<自然名:靈芝> 2020年的11月7 日,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節能行動再深化 生活實踐力量大」2020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邀請全國各地志工團隊大串聯,透過嘉年華方式,展現節能推廣成果。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了各地許多推廣活動的進行,尤其上半年度推廣場次減少很多,不過志工們的腳步一點也沒有停歇。我們在三月份舉辦了一場增能交流工作坊,邀請專業講師來為志工們上課,在各縣市推廣志工們的分享與交流過程中,各個志工團隊大顯身手,分享各種不同的推廣道具及推廣方式,以及如何在推廣的過程中保持熱情。全國節能志工有了這次的接觸後,彼此之間更加熟悉。下半年疫情趨緩,推廣和辦理志工召募培訓的腳步急起直追,夥伴們除了對前一次的會面念念不忘之外,更期待下半年成果展時能夠再次分享與交流。 我們這群志工,可以說是荒野保護協會中最接地氣的一支組織了,我們透過與經濟部能源局及工研院合作的專案計畫,協助各分會節能志工培訓,也成立社區節能推廣志工隊,從十歲到八十歲都是我們的成員!散佈在全國各個角落。     今年是第一次在新竹舉辦成果展,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有著自然的人潮,讓每個攤位都從早忙到晚,大家雖然忙碌,卻忙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活動現場有來自全國12個節能志工團隊,一同設置的13個活動攤位,從節能行動大進擊、節能教具體驗、讀繪本說節能…等各種適合大朋友、小朋友的闖關體驗遊戲。 典禮中有來自彰化埔心鄉的「樂齡節能志工隊」及離島的第一支節能志工隊-「金門節能志工隊」的節能行動劇演出,展現志工們深根社區的實力和親和力,以及平時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合及社區樂齡中心、學校,自發性以生活節能手法及手做節能宣導教具,深入各個角落傳遞節能減碳的行動力。台南土城國小的節能小尖兵,除了在校內宣導之外,更進階到其他學校做節能宣導,還利用課餘時間,到傳統市場、社區關懷據點、提醒民眾長輩們,一起付出節能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橫跨六個分會的節能志工,也因應不同對象及需求,將節能手法再深化、引入互動式體驗學習及新知,將節能、綠能、氣候變遷的觀念,以有趣、多元、系統性的概念,一次又一次的傳遞出去。 除了展現年度節能推廣成果之外,同時也表揚、感謝這一年來為地球節能減碳付出最大心力的「節能推廣志工隊」及志工夥伴們,願意從自身做起,並將節能觀念推己及人。另外也頒發「2020節能行動家積點活動」節能行動家得主,透過節能推廣服務平台,登錄電費單積點獎勵機制,藉以關注自己的用電情況,並落實節電行動。 今年雖然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台各地推動志工培訓並沒有因此放慢腳步,正確、有效的節能手法及用電習慣,持續透過演講、宣導及經驗交流等方式,傳遞至全國各地社區、學校及機關團體,引導民眾改變用電習慣,更呼籲民眾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我們知道,唯有行動可以促成改變,在越來越多人成為節能行動家之後,我們將更有能力為未來的生活環境及下一代盡一份心力。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2021-01-11

圖、文/螃蟹 台中分會副分會長 荒野人,是很有福氣的一群人。我們聚集在這生命繽紛的島嶼上,享受著萬千生命展示的驚奇而感動滿滿,在荒野裡領略天地所教導的自然法則;我們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堆疊了彼此的生活與相契理念。 荒野人領受了天地生靈如此無價的恩澤,反饋於社會,不間斷地參與國內外多元環保倡議與行動、在每一個角落從各面向關心著台灣土地,總想把這這細緻精美的生態環境綿延守護,更藉由解說教育、親子教育、棲地工作、鄉土關懷,長年在環島灘地舉辦大型淨灘活動,以實際行動號召引領更多民眾認識環境引發參與。 但,對於河川溪流的關注,我們似乎是給得明顯不足,在守護環境的拼圖上,缺角了好大一塊。我常說,「溪流是台灣最卑微的土地」,人們引水灌溉、擷取能源予取予求,在河道裡建造不友善的縱橫向水泥構造物毀壞棲地、卻又把污廢水排入河中、暴雨逕流蒐集流域溝渠內形形色色的塑膠垃圾,沖入溪流、漂流入海,而似乎,人民對這些是習以為常的麻木,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英國研究全球每年有1270萬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4%沉入海底,「剩下6%才是沙灘、海面上肉眼可見的海廢」。調查發現台灣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1.5倍,逾九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3L0epO)。而這些都只是肉眼看得到的,已經碎化分解的塑膠微粒,早已侵入海洋河川、土壤環境、生態系與食物鏈中,更對河域、海洋的生命造成嚴重傷害,我相信荒野的夥伴都比我還熟稔這些情報。 相較於淨灘活動地點遙遠與志工動員勞師動眾,荒野已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居住環境的溪流,英國研究數據呈現了「沙灘上的海廢只是海洋垃圾的6%」,那我們可以在垃圾入海之前將它攔截下來,避免垃圾沉入海底永遠無法收拾。溪流裡垃圾是你難以想像的,那不止是川廢快篩調查所呈現的憂心,更是嵌入土地中數十年的漠視。以我們所營造的筏子溪東海濕地,每當怪手營造濕地翻攪溪土時,總可以在發現年代久遠古今共存的塑膠製品,是所有想得到的、與難以想像的驚訝與哀傷。其實,當你揭開河道濱溪植被綠意盎然的掩飾,將會看到流域公民的真實素質與減塑生活教育的缺失。是時候了,我們可以奉獻彎腰致敬淨溪服務的勞力,用「行動」取代口號與教條,一吋吋地還給溪流天然無暇的尊嚴。 我們正在做什麼?台中分會熱情志工在2018年的「荒野筏子溪平台」,以常態淨溪的方式,每隔週六在筏子溪畔聚集具有環保理念的企業公司、學校師生、熱心民眾,拾撿筏子溪畔的垃圾,至今舉行了常態淨溪34次,民眾感性地說,「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溪流」、「能為土地做點什麼,是美好的事」、「參加活動讓我們檢討自已的生活方式」、「其實,得到最多的是人類自己」。常跟夥伴說,「多數人看見才相信,少數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在攀爬一座山,一步步實現僅有少數人敢嘗試的夢想。「做,就對了」,總鼓勵著夥伴們做單純良善的事,夥伴們認同投入心血堅持的傻勁卻是遠遠超乎我的期待。而所有衍生的故事都記錄在臉書粉絲頁-荒野筏子溪平台。當初跟夥伴說,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是怕我們走得太匆忙來不及醞釀對筏子溪的情感,所以刻意勘入理念與核心,也留下每個活動的紀錄與志工的身影,除了會是未來各分會或其他組織淨溪活動的參考,更是我們日後年老回首凝視的故事。 然而,我們想做的,絕對不僅只是淨溪而已。現階段的「荒野筏子溪平台」是所溪流基礎教育的學校,期待未來藉由各分會關心溪流的夥伴參與與企業大力鼎助之下,除了引領全國各地民眾關切溪流環境生態,更是希望透過全國各分會培養關心溪流的民眾、學子持續投入,讓各縣市都能有一股荒野保護協會的力量,關注守護著家鄉的溪流,是我們最大的想望。 政府單位逐漸落實「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 NBS)之際,對於河川治理與管理,都需要更多具有環境生態理念的夥伴在全國各地參與,而據所知,各分會的夥伴早已投入中央及地方政府多種治理計畫與水域環境營造計畫中,秉持著守護荒野的理念積極運作參與並有實效。在未來,我們期待成立荒野河溪教育中心及河溪海洋教育委員會,整合荒野保護協會各地分會的實際經驗,並與志同道合的團體組織並肩協力合作,從各面向同心努力,尋回人與溪流的良善關係,恢復河溪豐富無窮的河川生命力,連結多元豐富的水文化,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實現的夢想。   番外篇-2020全國河川日論壇 圖、文/荒野保護協會 自 2006 年起,水利署開始發起「河川日」教育宣導活動,希望喚醒並深化民眾共同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及生態之意識,展開民間與政府機關的合作與對話連結,串聯關心水環境團體,攜手朝向恢復河川生命力邁進。 今年,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以「溪守相伴 百年好河」為主題,委託荒野保護協會舉辦「全國河川日論壇」活動,會議包含三大主題:(一)荒野.行動:分享「荒野筏子溪帄台」守護溪流的經驗,實現公民可以參與淨溪行動及關懷河川的機會。 (二)溪流.生態:探討如何藉由工程之設計提高河川生命力,並藉由中部河川流域之重要生物探討河川水域與生態棲位之關係。(三)流域.願景: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及企業社會責任關懷河川,提昇全民參與溪流恢復自然生命力之願景。 會議並以走讀筏子溪及東大溪的活動,呈現筏子溪生態豐富的河岸濕地治理成果。透過公私協力合作,擴展河川環境維護與營造之生態環境友善措施,可做為環境教育及公私協力的行動典範。政府單位應主動參予NGO主導之河川保護行動,共同努力恢復河川生命力。河川治理與管理在達成防災功能外,河川友善措施也將內化為河川治理工作推動時之重點。 未來應落實公部門積極參與河川水文化營造,以經濟、文化活動、教育、休閒娛樂、生態農耕、社會創新的多元方式,活化流域內的在地水文化,成為一種跨域結合的民間在地性活動。本次全國河川日論壇,讓國內關心溪流的人凝聚共識,期望相關民間團體與公部門能共同展開對話的契機,相互合作,共同攜手打造下個百年好河。  

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

2020-12-09

  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 青年公園-浮島營造兩日工作營 文/ 洪于盈<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瓜子蕨> 圖、影片/ 林高杉<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小杉> 青年公園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浮島營造兩日工作營,由總召蜻蜓(蔡國鎮)帶領,與水草棲地營造專家陳德鴻擔當主講老師。 第一天的課程,大約40位學員,共同在青年公園的萬華故事館門前草地,先打造五座生態浮島的「基構」部分,首先在椰纖毯(承載島上的泥苔、土壤及植栽等介質,並利用其吸水特性,供給植物水分)的上面鋪龜殼網(阻隔池內魚、龜等生物咬破島體),再用竹子、鐵絲與塑帶將他們全部固定;然後將塊狀乾燥泥炭苔,一一撕開並分散在竹子,為供應植物的天然養分。 到了第二天,於人工浮島上種植來自萬里庇護站的復育水草(台灣的原生種或特有種)。德鴻老師介紹了16種可做浮島的水草名單:穗花棋盤腳、風箱樹、三儉草、四角藺、燈心草、石菖蒲、圓葉節節菜、針藺、桃園藺、大安水蓑衣、北埔水蓑衣、瓜皮草、田蔥 、睫穗蓼、水紅骨蛇、稃藎。浮島完成後,延著蓮花池池邊固定浮島。 利用休息時間,訪問了荒野保護協會10年以上的資深志工,也是此次活動的總召蜻蜓。他解釋人工浮島的重要性,是為了解決公園水池周圍水泥壁的高低坡斜大,鳥類很難有休息之處;有了人工浮島後,產生了動物與人們休憩活動區的自然屏障,再加上浮島的水生植物,更是打造安全遮蔽環境,供鳥類繁殖下一代。對於青年公園蓮花池,計劃持續增加到30幾個人工浮島,則完整圍繞著水泥池邊。另外台北市盆地的周邊是山區,為昆蟲動物的棲息養生之地,若把公園打造跳島功能(生態廊道),則動物就能在周圍的山區與市區中心的公園間安全來往。值得一提,公園生態化還具有教育民眾的功能,公園的使用者不只有人,也是動物的家。總召蜻蜓更是期待,若能好好規劃青年公園的空曠草皮,大量種植樹木,就能打造一片都市森林!

初試啼聲

2020-12-09

圖、文/張窈慈  <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火鶴> 2020年的上半年,恰逢全球COVID-19,大恐慌之際,我們全家拾起背包,走向新竹縣市的山野,遠離人群,探索這非原生家鄉的自然環境。 春分之後,第一站就在「新竹公園」,這不陌生的地點,近年重新翻修過後,每到假日便成了兒童娛樂的天堂,有趣的是,公園的另一面,原來還保留著清代時期的古炮台與石像生,以及富士櫻、杜鵑花、鬼針草、藍星花、九芎、二葉松與台灣欒樹等,其中,就屬「藍星花」,花心星形,四季花,早上開花傍晚凋謝;「九芎」,猴子爬上去,很快又滑下來,故而叫猴不爬,抱起來感覺冰涼,印象最為深刻。這天天氣陰涼,自然觀察後的手作活動「米老鼠」,是將公園地上「木麻黃」的種子當作二個耳朵;「楓香」的果實,當作臉部;「鳳凰木」豆莢的種子,作為兩隻腳;最後,再加上一雙人工的動動眼,變成了新童玩「米老鼠」。這樣將天地自然的物種,經重組後,便成為孩子們愛不釋手的飾品,真有巧思啊! 穀雨前,來到了海山漁港港檢所旁的香山濕地,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蓖麻與蔓莖,這兩種陌生的植物,經解說員說解後,得知蓖麻,莖粗;蔓莖,結節生根,馬鞍藤,是種革質葉;菟絲子,無根和葉,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另外,還有濱刺麥與海馬齒。至於招潮蟹,種類更是繁多,分別佔領濕地的各處,包含斯氏沙蟹、萬歲大眼蟹家族、凹指招潮蟹、清白招潮蟹等。這讓我想起,中部的高美濕地,位於清水大甲溪出海口的南側,也曾是多種招潮蟹的棲息地,當地的夕陽美景,富庶盛名。 四月的第一天,我們探訪了十八尖山的桐花廣場與高峰植物園,這天恰逢梅雨過後,步道間多了些蚊蟲。草地上,有隻如老鷹般大小的龐然大物,經解說員的說解後,得知那是黑冠麻鷺,牠正在吃蚯蚓。後來,又看著牠展翅向叢林間的大樹飛去,再來就一動也不動地,如同雕像般地豎立在枝頭上。當天,由於桐花步道積水,因此,我們便走上空橋前往另一邊的高峰植物園探訪,跨越寶山路的白色空橋邊,坐落著檸檬香,又稱猴不爬,心想那不就是九芎!還有,一旁的尤加利葉,即大葉鞍,也散發出清香迷人的芬芳氣味。當拾起九芎葉與尤加利葉之時,聞起它們的自然香氣,我確定這就是我熟悉的味道,二者可作為驅蟲或殺菌。 進入了高峰植物園後,這裡的野生土狗不少,孩子們看到又高又大的黑狗,甚是害怕,深怕被狗攻擊,此時,讓我想起,劉克襄在《野狗絮語》的文章中,提及「多數的野狗看到人,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絕不會向來者挑釁。不管集聚再多,你只要表現得更為凶狠,牠們往往很容易怯場……」這時的我,儘管從前獨自面對野狗的經驗不多,但也只能告訴孩子們,「別害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在這裡還看到了「光蠟樹」,即「白蠟樹」;「白雞油」,樹液是獨角仙成蟲喜愛的食物;「台灣欒樹」,即四色樹、台灣金雨樹;「姑婆芋」,全株有毒,據說山豬喜愛吃花苞、果實,因牠屬雜食,吃了後可清腸胃;「月桃葉」則可用來包粽子;「象耳澤瀉」是外來種,葉大如大象耳朵般。 四月的初八,先是看見了五色鳥,再來認識了「構樹」,又稱「鈔票樹」,其中,構樹的幼葉形狀最為特殊。葉上的「蟲癭現象」,便是自然界中有些植物在受到昆蟲的刺激後,誘發了它們的植物細胞不正常的增生;「瑪瑙珠」,有毒,果實大配小;「江某」,又稱「鴨腳木」,鴨腳樹枝可當童玩,可旋轉,相思樹讓我想起台中東海大學的相思林,整片的樹林,落葉常常掉滿了山坡地,我拾起了兩片相思葉,往孩子的眉間貼了上去,那柳葉眉與她的眉恰好服貼,愛漂亮的她,希望我幫她留念,也就拍了一張照片,記錄了她與相思葉的邂逅。上述的「江某」與「相思葉」,再讓我想起簡媜〈竹枝詞〉,記載了作者童年時在宜蘭的一切,無不與大地自然合而為一,開篇的「竹,只長在兩個地方:一是鄉下人的屋前屋後,一是有情人的暖暖心田裡。」更是貫穿了全文,引起讀者對「竹」的想望。 最後,我也想送給孩子們幾句話:「新竹是你們第三個家,請多認識你們出生與長大的地方……」

綠色生活地圖小旅行心得

2020-12-09

文/李佳玲 <108年綠活圖講師培訓組員,自然名:蒲公英> 圖/王保堂    <自然名:風雲> 從2019年10月,我加入「第8期綠色生活地圖推師班」這個團體,開始跟著講師和學員到各處踏查和繪圖。我們做的事很簡單但是又不容易。繪製和產出一張綠色生活地圖。挑選目標地點時,你可以小到一個社區大到一座城市。我們懷抱著貼近在地的心情以盤點在地景點和標示綠活圖圖示(ICON)去實踐紐約「綠活圖」創始人溫蒂‧包爾女士的理念。 一開始的課程訓練,我們「八推」的足跡遍布了台北市的北投區、公館區、台大校區、陽明山野蔓園、新北市的淡水區和桃園市的新屋藻礁。照著講師和學姊、前輩們教我們的方式和發揮自身的創意見解,我們這一組五個學員一共合作繪製了兩大張「綠色生活地圖」和使用大自然素材來排列、擺放和標示野蔓園園區各個特色景點的綠色生活地圖。那些風雨無阻的旅途過程中我見證學員們愛好自然的心和喜歡學習的熱誠。如果你也喜歡散步,歡迎你報名「綠色生活地圖九推班」。 育章老師推薦的淡水「公司田溪」畔景點:石頭母、蟾蜍石、沙崙取水口、公司田溪橋、翠鳥土壁、竹圍碼頭和竹圍工作室。一路上和綠活圖的朋友們聽著老師精闢的解說,因而收穫良多,如果那一日是我單獨前往淡水就會跟往常一般,只是去老街吃吃喝喝、購買伴手禮或是搭渡輪到八里去買炸雙胞胎和炸深海花枝,嗑光美食轉乘公車回家。但是因為我有荒野綠活圖的「加持」,我不但有良師益友,而且還做了各個特色景點的踏查和拍照記錄。那是不同於以往的生命經驗!例如沿著蜿蜒的公司田溪,我走了一上午。也聽了大家說了幾個好玩有趣的故事,我因此對淡水有不同於以往的印象。現在想起來覺得以後我可以和家人一同前往公司田溪遊玩。想起了在荒野廳上室內課時,講師常說的那句話「帶著一張綠活圖去玩就是這麼有趣!」心動要馬上行動!  讓我得到許多快樂的是-公館之旅。尤其是那一個上午從台大校園散步到河堤,寬廣的河道隨著微風吹拂讓我的心境也跟著開闊起來,特別是走超級多的路之後能夠好好地坐下來用餐並且和大家談話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講師選了一家位溫州街的俄羅斯主題小餐館讓我們享用午餐。我點了俄式烤肉佐甜菜沙拉,副餐是熱咖啡和俄式可麗餅。當時我們剛從汀州路的堤外河濱公園大老遠步行繞回到溫州街的商圈。貼心的講師們不但幫我們預約用餐地點還自己走路到公館商圈站在路邊等候我們玩回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揪感心」。下午上課的地點是很舒服的教室。可以脫鞋子,自在的隨意盤坐,然後聽講師分享綠色生活地圖的理念與實踐,那一次由於上午的課程太過於精采有趣,加上大家對於台大校區的植物很感興趣因此多逗留了一些時間,就這樣我們散步路過了廢棄的軍事景點、登上了寶藏巖聚落、經過自行車步道和自行車車友的美食餐廳商店街。上午的行程有延誤所以壓縮了下午的課程時間,講師原本準備的精采投影片,就沒時間講解,只好彈性調整她的授課方式直接跟我們學員分享她簡報中濃縮的精華,即使是短短的分享也感受到講師對於教育產生濃烈的愛,她在大學推廣綠活圖和教導年輕學子們製作地圖,讓我感受到老師不僅優秀、熱愛這塊土地以外還愛她所處的社區,她的身體力行讓我認識一個人對綠活圖的實踐、綠活圖是如何的改變了我們的在地社區及改變我們看事情的角度。 後來我們就進行小遊戲當作回顧上午的景點和綠活圖圖示可以標示哪幾個,大家分兩組熱烈討論然後兩組競賽,比賽快速畫出正確的圖示,當時的我其實有點累和疲倦,所以靠著同組同伴的幫助,我還是用白板筆畫出了「水景」圖示。因為我腦波太弱,還是被另一組奪得先機所以輸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景點是淡水公司田溪岸邊的翠鳥土壁。我們一行人跟隨著育章老師的腳步來到這個特殊的地點,反差很大的是河道的兩岸,一邊是高級別墅區,一邊是翠鳥們的家。眼前的景象讓我很震撼。我想起了聖經的一句話說道「不要為明天憂慮。你看野地裡的鳥,不會為了吃什麼而憂愁。」看到翠鳥媽媽們把巢安置在崖壁上,那裏就是牠們的「愛的小宇宙」,鳥兒們努力覓食和餵哺下一代,只為了生存和繁衍生命。有些鳥在溪畔小石頭上跳躍玩耍,我的心也跟著感受到牠們的自在和快樂!開發建設的前後改變。要是小溪流旁沒有了這一排的建築物,應該會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環境,它就會和翠鳥崖壁更為協調了。我們人類為了開發排擠了翠鳥們的生存生間,為此我感到羞恥和無力。我的舉措有時正在破壞自然。有時候就算只是一個無心的決定也對環境造成了小小的破壞。 我覺得自己平常太貪圖享樂,應該要走入自然,多跟大自然學習。自我對話內容約莫是自己正在做的行為跟荒野減塑行動或是荒野週週見的講座所教育我的理念大相違背,有時候會忘記帶環保杯,但是非常想購買一杯美式冰咖啡,心裡就會想著:「只有消耗掉一個紙杯應該沒關係吧?」這樣問自己的同時手指頭已經在打開糖漿的包裝又多製造了一個垃圾。2020的9月19日是國際海洋淨灘日,荒野將在竹圍舉辦淨灘的活動,聽綠活圖的學員分享,竹圍那個地點有候鳥因此9月是對鳥兒們干擾較少的時間點,這又讓我長知識。 因此我加入綠活圖,不但可以玩樂,還能擺脫當一位「愚婦」。實在是一舉兩得!在「八推」這個群組有位學員擅長速寫,所以我們請她幫忙分享速寫的技巧。現在覺得我只要走入荒野就會認識很多武林高手。總之只要你用心體會和實地踏查或是跟地方耆老訪談最終整理記錄和繪製一張地圖。你就會擁有一張屬於你自己獨特的綠色生活地圖。你還可以和別人分享喔!非常好玩又有趣,重要的是「綠活圖」舒壓和療癒。

新竹的榮耀桂冠-百年後的邂逅

2020-11-12

圖、文/陳麗玲 <十八尖山組,自然名:米禾> 在目前施作中的頭前溪左岸濱水廊道景觀工程,聽環保局相關人員提到規劃範圍內有記錄到原生種台灣大豆棲地三處,熱愛原生種植物的我,便積極聯絡協助調查的台灣生態學會工作人員的謝先生詢問是否方便提供他們調查到的台灣大豆照片給我參考,並感謝他們幫我們發現依然默默地存在頭前溪高灘地的珍貴原生植物。 據報章報導,受訪的黃增泉教授在當時提到日本學者島田彌市早在1928年時,於頭前溪上游的油羅溪畔發現了此物種,之後陸續在桃園新屋、大溪、淡水、高雄及南投霧社等處也有了分布紀錄,但自台灣光復後,長達半世紀沒有野外採集紀錄,一度以為在野地消失了,只能在日本的標本館才能見到了。教授還提到原生種台灣大豆雖然沒有食用價值,但純正的本土基因,卻是改良大豆、對抗病蟲害或是因應未來疫病的關鍵樞紐。另外,長期關注野生大豆的中興大學農藝系教授葉茂生受訪時也提到,台灣在民國60年代曾發生大豆病蟲害,遍尋不著治療方法,最後引進印度的品種來改良,才救了台灣的大豆產業。美國1954年發生嚴重的大豆蟲害,引進中國的野生大豆,才解除了危機,種種跡象提醒我們需有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防預策略。若由目前市面上的大豆製品琳瑯滿目,就可以知道大豆原料在餐飲市場需求之殷切,而原生種台灣大豆正是協助大豆抗病蟲害的救援投手,其歷史定位可與櫻花鉤吻鮭比擬。國立科博館陳志雄博士提到,台灣大豆是台灣僅存的五種原生食用作物之一,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加上種子發芽活性衰退快,發芽率低,質與量的減少帶來的遺傳歧異瓶頸窄化現象,都是族群永續的一項挑戰。 對於近在呎尺的台灣大豆棲地,我們何其有幸可以親近它,熟悉它們選擇的生育環境條件,並讀懂它們告訴我們的密碼,像是它們喜歡全日照環境的芒草原,若在喬木陸續進駐後,陽光被擋去了,就會因棲地環境的變化而不利於發芽。又如,在它們的生育環境裡,也很需要有像銀合歡這類稀疏葉片的小灌木可以攀爬,以增取充分日照與授粉機率,以及植株的受熱面積多時,果莢熟成爆開時的作用力也較強,可彈得較遠,有助族群擴散。另外,在一年四季中,它們無法像其他豆科植物可以整年綠意盎然、攻城掠地,它們的生長期十分短暫,只稍縱即逝的出現三個月左右,加上種子活性因素,隔年初夏播種的發芽率也只有60-70%。還有,每年初夏的發芽期,常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須歷經嚴苛的生存挑戰,常無法確知來年夏季,能否再躬逢其盛,就像目前在隆恩圳取水口至溪埔子人工溼地這綿延十幾公里的頭前溪兩側開闊的河床高灘地上,它們只點綴性的出現少少的幾棵而已。 希望台灣大豆族群能世世代代長住新竹,相信是大家的共同盼望。在環保局長官的同意下,我採集了已枯萎植株的部分豆莢,將種子寄給有低溫保存設備的國立科博館、屏東保種中心的李教授、農委會農試所作物種原組魏先生。會積極這樣做,是希望能讓新竹種原獲得較佳的保存之外,也讓本地種子有機會與其他地區復育收成的種子,在明年初夏一起播種,也許有機會增加異地保種的遺傳多樣性。深深的期盼在新竹的母親河畔,有台灣大豆在藍天白雲映照下的身影,年復一年與清澈湛藍的頭前溪水相互輝映,那將無愧於日本學者初次在新竹發現它們,為台灣這塊土地留下了珍貴的第一筆史料。近百年,它們挺過了乾旱、貧瘠、風災,挺過了外來強勢植物的競合,依然屹立不搖。而今,它們的棲地面臨了施工的問題,由衷希冀建設的擘畫藍圖,能避開這區區數坪的棲地,讓我們有機會留給子孫輩一個榮耀的桂冠,可以擁有一個百年不墜的原生種作物與我們生存共榮。若相關單位能評估進一步將它們劃入一旁的柯子湖人工濕地範圍的可行性,那不只有助於申請環境場域的認證,也會讓場域內的環境教育素材豐富度如虎添翼而相得益彰,也可善用人工濕地的角落、畸零地,化整為零規劃為復育台灣大豆的棲處,可便於保種及每年採種更新庫藏,並設立解說牌說明與頭前溪灘地荒原的淵源流長關係等,若能如此,將會是經得起檢驗的擘畫藍圖與永續基業,期盼此願景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