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棲地工作-永續山林(原保育溼地生態)
溼地亦是魚類、水禽、溼地植物、水棲昆蟲與相關之生物之棲息場所,在生態意義上更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 按國際濕地(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1)第一條對濕地之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泥沼地、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之海域。」因此,從沿海地區泥質灘地、岩礁、河口、沙灘,到內陸窪地、河川、漁塭、水稻田、水圳、埤塘,到山區林澤、水庫、高山湖沼等,皆屬濕地網絡的一環。依據生態學家尤金‧歐頓(Odum,1971)的估算,溼地的總生產能量是一般良田的二倍半到四倍,而且世界上魚類總產量的2/3和半數的全球人口所食用的米、麥都產自溼地,不僅如此!溼地的潛在功能還包含了淨化水質、調節洪水、保護海岸、過濾污染物、調節氣候、以及作為休閒及環境教育的場所等功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
支持高雄茄萣溼地成為國際級溼地
文/荒野保護協會 茄萣溼地位於二仁溪南邊,屬於高雄市西北端的茄萣區,前身為「竹滬鹽田溼地」。1991年因興建興達遠洋漁港所以鹽田停曬,所挖取港區的沙土堆填在此,除雨季降雨外並無其他水源挹注,但仍全年維持有水的狀態。 興達港特定區的發展不如預期,這片閒置的土地經過多年未有人為干擾,而逐漸演變成現今茄萣溼地的樣貌。在不同季節時各類候鳥紛紛來訪,至今已紀錄到鳥種達166種,鳥種豐富度為全臺第三,其中更包含多種保育類候鳥,如黑面琵鷺。根據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到茄萣溼地拜訪的黑面琵鷺數量每年皆超過150隻,2015年時曾多達285隻,今年則有173隻,佔全球數量5.1%,已達國際級溼地評選標準(一處溼地棲息有單一種水鳥全球1%以上的數量)。 然而已具備國際級溼地條件的茄萣溼地,仍依2002年的興達港特定區計畫進行道路開闢,2011年經1-1號道路將溼地分割成南北二區,而1-4號道路的開闢,將把北區的溼地再度切割成東西二塊;高雄市政府於今年8月31日通過1-4號道路開發環評審查。因溼地目前暫定為地方級,故環評審查僅在地方政府施行,未依已具備之國際級條件進行更加嚴謹的審查,且部份環評委員未循環評細則規定迴避,未來道路開發將造成溼地破碎化。 為保留完整溼地,請大家支持茄萣溼地成為國際級重要溼地,並請高雄市政府提出替代方案,避免開發道路造成珍貴溼地破碎。 時間 事件 2002年 高雄興達港特定區計畫通盤檢討,擬定1-1號(1840m)、1-4號(900m)、1-6號道路(594m)。 2011年9月 營建署將茄萣溼地列入國家重要溼地,面積171公頃。 2011年12月 1-1號、1-6號道路完工,總工程費用6億1千萬元。 2014年7月 1-4號道路開發環評有條件通過,條件為開路後每年封路半年供渡冬鳥類棲息。在地居民針對環評結果提出行政訴訟。 2015年2月2日 溼地保育法施行。 2016年1月 2014年通過的1-4號道路開發環評,因環評瑕疵,經在地居民提出行政訴訟,經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撒銷環評。 2016年4月 高雄市政府重啟1-4號道路開發專家小組環評初審,提出四項替代方案評比。其中替代方案四與1-4號道路僅有0.02分的差距。 2016年8月 高雄市環評大會,1-4號道路開發審查10:5通過環評。 環團聯合聲明稿〈強烈譴責!高雄市政府強行通過茄萣1-4 道路〉: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60901/4918 未開闢1-1號道路的茄萣溼地,粗線內為重要溼地範圍(攝於2009年4月) 1-1號、1-6號道路完工,茄萣溼地被一分為二(攝於2012年3月) 若開闢1-4號道路,則茄萣溼地被切割成3塊,棲地碎裂將影響在此棲息的生物,包含黑面琵鷺(攝於2016年2月)
跟著五二呷米腳步,展開一段棲地守護的旅程
文/溫郁琳(荒野保護協會企劃推廣部專員,自然名:溫帶雨林)、圖/荒野保護協會 守護一片棲地,可以有簡單、複雜、快速、緩慢等不同方式……。荒野選擇以生態、生產、生活三條交錯軸線鋪陳,花費更多時間經營,將五二呷米的理念扎根於土地中,期待孵育出荒野守護棲地的大夢。也許如此的經營方式步伐較慢,但必定踩得更穩,每年五二呷米是棲地守護的產出,也是荒野傳遞守護故事的媒介。今年,將帶領著文章前的您,一探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期待藉由「吃飯守棲地」的理念,讓您口裡吃著健康,也協助我們傳遞給更多夥伴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一片豐富生態的棲地,提供遠從西伯利亞過冬的候鳥們落腳之處;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讓水田自成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一年一期稻作的五二呷米,營造半年種米給人吃、半年留給鳥生活,串連起生態、人及土地的連結。 五二呷米自2014 年以友善農耕方式種植,不以撒農藥、施肥擠壓土地的養分,而是讓土地自行經營、產出。然而,今年二月插秧後遇到大雨、寒流來襲,以及稻熱病肆虐,不穩定的天候讓耕作過程加倍辛苦,產量也不如預期;儘管如此,為了傳遞「吃飯守棲地」理念給更多夥伴,荒野邀請去年團購五二呷米的團主們,實際觀摩米的製程、走一趟五十二甲溼地,更深入瞭解此地的守護故事……。 實地見證稻米的蛻變過程 每粒米的產出是經過許多道手續而生,當米成了碗中的一粒米飯,人們總容易忽視它的不簡單。從這趟旅程開始,我們帶著夥伴們一探從收割稻穗到白米的蛻變。 進入荒野契作的稻田,夥伴們全副武裝戴上斗笠、手持鐮刀,依序彎下腰割下一把把稻穗,再送入傳統打穀機。聽著經驗豐富的農人指揮,手腳並用地跟著滾筒的規律節奏打穀。幸運地,舒爽適宜的氣候,讓大夥盡情體驗這場收割儀式。收割的季節,反覆的割稻、打穀動作,逐漸拉近了人與土地的距離。當稻米剛脫離土地後,還需要其他工序成為白米,於是,大夥跟著碾米廠主人的介紹,認識讓五二呷米好吃、穩定品質的程序: 烘乾:新鮮稻米們仍帶著充足的水氣,將稻米烘乾到一定程度含水量,讓後續的保存品質更穩定。 低溫冷藏:當稻米們在最佳狀態之際,直送低溫的大冰箱維持在最可口的「鮮」米狀態。 碾製:無論白米或糙米,五二呷米都是收到訂單後,從大冰箱中取米進行碾製,讓每位支持我們夥伴都能吃到可口的鮮米們。 環環相扣的各式生產者 行程中特別安排第一線的夥伴,如:宜蘭分會的秘書、志工、碾米廠主人分享五二呷米對於他們的意義以及近年執行經驗,並看到五二呷米在宜蘭漸漸發展出生態、生產、生活的雛形。若沒有眾多夥伴的認購支持,荒野也無法推動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計畫。透過這趟旅程,讓夥伴們瞭解每一包五二呷米,背後集結多少夥伴的協力及心意,才得以誕生。而除了人之外,我們更仰賴土地的資源:土裡的蚯蚓、度冬的候鳥,都是共同孕育五二呷米的一員! 處處閃爍生機,值得守護的棲地 五十二甲溼地大部分範圍多在種植水稻,安排夏末時刻帶著夥伴,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溼地間,看著陣陣稻浪不時閃爍金黃光芒。五十二甲溼地的重要性,不僅提供每年遠從西伯利亞過冬候鳥們的棲息地;透過五二呷米的友善農耕方式,經營起一塊多樣性生態的水田環境。當遠方的鳥願意棲息,當地面上的螞蟻成群結隊,當草稍間的瓢蟲飛舞,五十二甲溼地就是一處如此生機盎然的棲地。除了收割前的稻穗、入夜穗花棋盤腳的盛開,更多驚喜之處點綴於溼地的各角落等著發掘,這就是荒野極力想守護的一片棲地! 認購五二呷米,加入荒野棲地守護的腳步 曾吃過或未吃過五二呷米的您,相信又多瞭解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一些。五二呷米在八月開始販售,荒野需要您透過「吃飯守棲地」的行動,不只吃著健康,更發揮自身影響力,多帶幾包米給親友,分享五十二甲溼地的守護故事,並邀請他們一同加入棲地守護的行列! 吃下五二呷米,許下對土地的承諾 售價:荒野有效會員280 元/ 包;非會員300 元/ 包;單次購買52 包以上260 元/ 包(以上價格不含運費) 訂購方式:荒野官網線上購買;荒野各地分會現場購買(請先來電確認庫存)
水泥叢林中的點點螢光——第一銀行木柵分行參與都市公園生態環境再造
文、圖/鍾孟騰(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在第一銀行木柵分行服務已近8年了,當我知道這次的志工服務內容是要在木柵公園的萃湖裡營造螢火蟲的生態環境時,頓時覺得既疑惑又驚訝。一方面是因為在木柵這麼久了,還不知道木柵公園裡有個萃湖。再者是城市裡真的會有螢火蟲的生存空間嗎?抱持著這樣的疑問,一直到了5月28日當天,天氣未能如前一日氣象預報所預測的下起陣雨,還是一如以往的艷陽天,讓在集合點等待的同事們還沒開始今天的行程就已經個個汗流浹背了,對於已經習慣坐在辦公室的我們,不知道對於今天需要大量體力的勞動工作是否能夠勝任呢? 當同事們在余經理的帶領下抵達萃湖時,眼前所見並非想像中一片荒煙蔓草、蚊蟲孳生的環境。萃湖的下池已初具規模,水草豐滿、蟲鳴魚游,一副生意盎然的樣貌。現場已有荒野保護協會、文山社區大學的工作人員以及幾位熱心的當地里民在進行準備工作,我們抱持著服務不落人後的心態,趕緊上前協助將麻布袋、鏟子、水桶等器具分類擺放。接著在開始今天的志工服務前,荒野保護協會的陳德鴻老師除了說明今天的工作內容外,也特別為我們介紹了萃湖周遭的生態環境演變,我們才明白協會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在進行萃湖的棲地改造,偕同社區大學、政府單位,配合媒體宣傳來招募志工、舉辦活動,從移除萃湖下池原有的水泥鋪面,回復原有的溼地樣貌,移除外來種的動植物,到目前堆築土堤改善螢火蟲棲息的環境,不僅是讓萃湖恢復原有的自然生態,更重要的是提供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環境教育的機會。 在陳老師詳盡的說明後,我們便正式進入了今天最重要的志工任務「螢火蟲棲地營造」工作內容主要是挖取萃湖中的淤泥置入麻布袋中,再將麻布袋綑綁運至湖岸兩旁堆疊,最後再以淤泥填滿麻布袋間的空隙,營造出淺緩的土堤以利螺貝類及藻類的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螢火蟲的幼蟲才能確保食物的來源,順利生長。雖然工作內容看似簡單,但是過程卻一點也不輕鬆。首先湖裡雖然已經事先放水,但因昨日的午後雷陣雨,淤泥又變得相當鬆軟,在淤泥間行走仍然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情,而且混合了泥水的淤泥遠比想像的重,加以湖中沒有任何的遮蔭,在如此炙熱的陽光下,身著不透氣的青蛙裝勞動,加上時不時被蚊蟲叮咬,無論是身理或心理都容易讓人產生疲憊。然而同事們仍然認真的執行自己被分配的任務且互相合作,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主動要求休息。我想對於環境保護,大家還是很有意願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只是缺乏相關的資訊及動機去身體力行罷了。 時近中午,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雖然同事們的服務意願依然高漲,但是有些同事的體力已經無法負荷,大家只好先行休息用餐,雖然陽光依舊毒辣,但就著湖畔樹蔭,偶有微風吹拂,卻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不知道是不是經歷過一場激烈的運動,總覺得便當飯菜咀嚼起來更有味道。當我們享用美味的午餐時,荒野保護協會及社區大學的夥伴們仍然還在協助進行收尾的工作,他們在此默默耕耘許久不求回報,這樣的精神令人感佩,也感謝分行讓我有機會來參與這次的綠色志工,讓我對木柵這方水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用完餐後,荒野保護協會的陳老師又再次分享了萃湖的生態現況,像是目前萃湖雖然復育工作小有成績,但民眾隨意的放生、棄養,仍然會使萃湖面臨外來種的動植物威脅,仍待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及當地志工的宣傳維持。但也有讓人可喜的消息,像是臺灣原生種的動物逐漸現蹤以及企業有意願加入協助萃湖的生態復育等,而這次的活動就在我們帶著充實的心靈及疲倦的身軀合照後畫下完美的句點。
燕子的夏日圓舞曲
文/王道蕙(荒野臺北分會解說員,自然名:草鴞) 小時候的春天是以燕子到屋簷下築巢時開始的,當小燕子張開黃澄澄的小口拼命索食時,天氣已經漸漸炎熱,等到暑氣漸消時,屋簷下的燕子開始了另一段旅程離開臺灣,隔年的春天,他們再回到屋簷下低聲呢喃訴說春天又到來。臺北因為都市化時間比較早,房屋大多改建成大樓,屋簷也都以新穎的科技產品包覆,能提供燕子築巢的環境逐年減少,也形成在留有屋簷的建築裡常有兩三對親鳥選擇比鄰而居的現象,能夠近距離的觀察燕子築巢、育雛,在都市環境裡,格外顯得珍貴。 五股溼地在臺北宛如一座大沼澤,溼地裡保留了原始環境,讓蘆葦與雜草漫長,沒有過多的人工建設,水與蘆葦自然形成的阻隔,讓燕子在離巢後選擇蘆葦叢作為棲息的場所。每日清晨,大批燕子一起飛起分散到四處覓食,傍晚趕在日落前,燕子也會集結一起回到蘆葦準備休息,等到時機成熟時,溼地裡的燕子與今年出生的燕子將一起南返,等到明年春天,燕子將再回到牠的出生地繁衍下一代。 每年接近八月,五股溼地舉辦賞燕季。在燕子集結南遷前,邀請民眾一起參加燕子的盛會,欣賞牠們的舞姿與歌聲。我還記得第一次賞燕,當太陽西落,四周漸漸暗下來時,突然有人問:「聽!是什麼在叫?」「是燕子回來了!」我左右張望,旁邊的人熱心地導引我往蘆葦叢的上方看、往遠遠的天空上方看,傍晚天空猶如五彩畫布裡灑滿了芝麻,以畫圓的方式,慢慢地往賞燕平台靠近。嘰嘰喳喳的聲音越來越清晰,數量越來越多,我的視線所及全都是飛舞的燕子,一整群燕子朝向人群飛來時,彷彿要撞在我的臉上,四周呼聲不斷,我也掩起嘴巴驚呼,臉頰旁有燕子飛過的風,燕子的翅膀左右一拍,輕易的閃過人群。大批燕子飛翔,佈滿了天空,因為視角的關係,或大或小,鼓翅或滑翔,搭上晚霞的絢麗,一場優雅的舞蹈,在悅耳的低鳴下展開。每一年的賞燕季裡,燕子總是信守與五股溼地的承諾,依約前來。 去年七月底進行賞燕季場勘時,夥伴們都很開心,因為燕子的數量有略為集中的傾向,期待賞燕季活動的時候,數量應該更加可觀。但是在活動前一天發佈蘇迪勒颱風警報,溼地教室緊急調離五股溼地,中度颱風的蘇迪勒,夾帶了豪大雨,讓位於二重疏洪道的五股溼地,整個淹沒在水中,為了安全考量,賞燕季活動取消了。人類的活動取消,可是燕子還是在颱風過後,回到蘆葦叢,並準時的南返。 今年,您聽到屋簷下的燕子已經依約前來了嗎?只要五股的蘆葦還在,那麼每年的賞燕季,由燕子主演的夏日圓舞曲就會在荒野裡開幕。生活在都市裡的你,有多久沒有走進自然了呢?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參加今年夏天五股溼地最大的盛會吧! 2016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燕子的夏日圓舞曲 活動日期時間:7/30( 六 )、7/31( 日 )、8/6( 六 )、8/7( 日 ) 17:00-19:00 每場導覽人數:200 人,線上報名:https://goo.gl/ojHsbu
聆聽生態之聲,重現土地豐饒
近年土地超限開發、農藥過度使用,不僅食安問題四起,更使淺山及農田生態面臨威脅。荒野的友善農耕行動,是以生態保育為目標,農耕則是達成目的之方式,不使用農藥的土地,栽種出讓人吃得健康的糧食,同時也是提供生物平安生存的棲息地。今年荒野在新竹油羅田、宜蘭五十二甲溼地、宜蘭雙連埤、嘉義諸羅紀農場都有豐碩成果。 宜蘭五十二甲溼地 五十二甲溼地廣大的水田,是宜蘭少數仍保有大片水田的地區。每年8 月至隔年2 月,農民注水休耕,成了冬候鳥過境渡冬最好的環境,據歷年調查有高達190 種以上的鳥類記錄。 近年來荒野推動在地的友善耕作,並營造適合水鳥棲息的環境。五十二甲溼地內近八成為私有土地,為了將農業生產與保育結合,發展「生態農業」與「生態旅遊」是最好的方式,除了可增加水田的經濟效益,也對改善環境生態有所幫助。2014 年推出「五二呷米」品牌,含諧音「我愛吃米」之意,鼓勵多吃米護農田。目前契作面積已有4.5 甲,並結合在地特色推動生態、人文旅遊,在消費的同時對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宜蘭雙連埤 雙連埤溼地擁全臺唯一的天然浮島景觀,能觀察到臺灣三分之二的蛙類、五分之二的蜻蜓,還有多種保育類生物如:翡翠樹蛙、黃嘴角鴞等,但湖區週遭的慣行農業活動對於雙連埤水域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荒野鼓勵當地農民轉作友善農耕,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自去年起荒野北區親子團支持友善農耕推廣,今年共有265 個家庭參與契作,友善耕種面積擴大至1.2 甲,截至9 月底共計8 梯次、585人次參與活動。 未來期待提升友善小農的生產技術以及建立產銷平台,引進企業或社群團體的力量,支持雙連埤地區的友善農耕,讓雙連埤溼地朝有機生態村的方向發展。 新竹油羅田 2015年續租4分田耕作水稻,由古進欽夥伴負責管理,並撥一塊約0.6 分地實驗種植糯米。增昌宮前4 分旱田由彭貴樹及李彩娥指導夥伴種植玉米、芋頭、薑、花生、洛神等,並試種仙草及黃豆。 今年找到一間屋頂塌掉的磚房,與屋主洽談後,同意雙方共同負擔修繕費用後提供荒野使用,未來可讓到田裡工作的夥伴休息,並計畫利用老屋廚房發展料理研習及共食。 油羅田工作團隊今年亦規劃多場食農教育、焢窯、手工插秧及企業活動,新竹親子團也承租其中一塊田,在工作團隊的指導下,種植玉米及地瓜,每週輪流來照顧。未來將持續推動食農教育、淺山丘陵的棲地守護工作。 嘉義諸羅紀農場 諸羅紀農場及周邊地區今年記錄到蛙類7種、鳥類23科50種等物種,無論種類及數量皆呈現增加趨勢,顯示保育計畫已獲得初步成效。 2014年底為了讓棲息的諸羅樹蛙有緩衝的時間及空間,計畫將兩片筍園分兩年翻耕,並完全使用手作方式處理。今年農場生產無毒的新鮮竹筍大多回饋給捐款者,其數量估計超過6,000公斤,另外營養安全的芭樂則有將近2,000公斤。後續將檢討配送方式,以減輕運費負擔,並嘗試將農產品加工成為義賣品,或將部分農產品分享予當地弱勢團體。 荒野以友善農作守護農田棲地的行動將持續下去,期盼未來各地有更多的夥伴加入,依循當地特性找出最佳的經營方式,為臺灣的生物保留更多健康的土地,讓人與萬物和平自然共存。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香山溼地紅樹林的去留
文、圖/張登凱(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專案人員) 2015.08.28撰文 新竹香山溼地原本屬於沙質灘地與河口泥灘地地形,早期於海山罟(1958)及於客雅溪(1989)有人在此栽植水筆仔,原只侷限於岸邊生長,然而,約1997年又被大面積栽植,範圍北起三姓溪出海口沿岸至海山漁港北岸;南自海山漁港南岸至鹽水溪北岸,沿線成排栽植水筆仔及少數海茄苳。由於在香山溼地所種植的紅樹林快速生長,於2009年測得紅樹林總面積高達141.5公頃 ,其中海茄苳更是成為強勢物種,約占香山溼地紅樹林總面積90%,現在甚至已擴散至蚵田區,蚵農須耗費更多體力及精力自行清除,才能使蚵養殖順利。可見原先善意栽種的紅樹,現在儼然成為香山溼地的綠色大災難,香山溼地的紅樹林現已呈現出不少問題: 早期的香山溼地僅是泥沙混合的潮間帶溼地,如今卻因紅樹林密佈而形成ㄧ道天然的屏障,阻絕了在地人的親海權。在紅樹林密植處漸漸形成泥地;底棲環境的改變,使得原本棲息在泥砂混合區的環文蛤、西施舌、竹蟶、蝦猴、海豆芽、紅蟲以及沙蠶等生物的棲地縮減,迫使這些生物族群漸漸消失於香山溼地。 底棲生物數量的減少,等同覓食棲地的消失,使得喜歡在沙灘地覓食的候鳥也相對的減少。原本近岸處即可觀賞到的候鳥,目前只能在沒有紅樹林的外灘地才能發現蹤影。 早期在地住民及遊客隨時可在近岸處觀賞到的蝦兵蟹將,如今卻被紅樹林築起的綠色長城所阻擋,使得自然環境教育場域大為減少。 密集叢生的紅樹林不僅會攔阻垃圾,減緩水流與滯留泥砂,同時,由於河口高程的逐漸升高,相對使得河口排洪功能受到阻礙,其中尤以客雅溪口最為嚴重。若風災或豪雨來襲,復又適逢漲潮,極易造成水患,嚴重影響在地住民的身家安全! 香山溼地紅樹林密集叢生,加上其枝椏較軟且葉片茂密,不利大型鳥類如蒼鹭、大白鷺、黑面琵鷺等棲息;又因灘地為紅樹林所佔據,棲地單一化的結果,嚴重影響雁鴨科、鷸鴴科等鳥類的覓食。 紅樹林易攔阻垃圾,且其中海茄苳的呼吸根易附生苔藻,進而成為蚊蠅繁衍的溫床,附近居民及遊客遭臺灣鋏蠓(黑金鋼)等叮咬的情形非常嚴重,居民及民意代表皆曾多次反映陳情。 紅樹林的蔭蔽效應造成底棲環境劣化,溼地表面的生產者——藻類,是濾食性蟹類的食物來源之一,但蔭蔽效應使得大部份的藻類無法生存,致使招潮蟹覓食棲地消失;且紅樹林成林之後,也使得灘地的基質特性改變,土壤變得更泥濘、更酸,而透氧層卻減少,此為破壞臺灣招潮蟹棲地的最主要原因。紅樹林的擴散若無法有效遏制,那麼,在不久的將來,臺灣招潮蟹將有可能會自香山濕地消失。 香山溼地上的螃蟹雖不具食用經濟價值,但以灘地上碎屑有機物為生的幼蟹卻是新竹沿海其他食物鏈營養階層生物的供應者。然而,因為紅樹林蔭蔽效應造成底棲環境劣化,致使招潮蟹覓食棲地消失;換句話說,香山溼地是新竹沿海生態系的育嬰房,如若香山溼地為紅樹林所佔據,那麼灘地上成萬上億的螃蟹棲所將遭受壓縮,其結果勢必嚴重影響新竹沿海地魚類資源。 紅樹林分布東南亞,在保育的迷思中,台灣整個西海岸處處可見,有些地方帶來寶貴的觀光資源,如四草紅樹林,河堤岸的河水深度限制紅樹林擴散,因此可長久維持現況,不會有大量擴散阻礙河道問題。新豐紅毛港紅樹林生長因棲地幅員已達飽和,也不會再擴散,唯林內紅樹林密度升高,空曠地漸減少,招潮蟹棲地將消失,往後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將逐年消失。放眼北台灣西海岸絕大多數河口都有紅樹林,且越長越密越高大將會阻塞河道水流,有關單位若不提早防範,有朝一日排洪不良豪雨成災再來處理,其損失可能難以計算。 紅樹林有其優點及功能性,就跟人一樣有優缺點,端看您用在何處。紅樹林有其優點,但也一樣不能隨意種到處種,須看棲地環境可否能拘限他擴散,且須慎選品種,考量原棲地生物的承受度,不然,可能造成因為了眺望天邊的彩虹而踐踏了眼前的玫瑰之憾;如香山溼地因人為栽種紅樹林,險差點造成北台灣唯一棲地的,台灣特有種台灣招潮蟹絕跡。 香山溼地紅樹林實驗性疏伐起自民國96年~101年,紅樹林清除總面積累積達52.6公頃,期間已掌控紅樹林擴散因子、海茄苳為何成為強勢物種、有紅樹林進駐台灣招潮蟹就消失 、紅樹林帶來的負面效應等實驗成果。99年進一步請學術單位做紅樹林疏伐效益評估獲得肯定。 香山溼地紅樹林疏伐,因每年爭取經費有限,無法一次做大面積疏伐,且已清除區每年仍需做維護清除,否則紅樹林會很快地重新長回來,小範圍清除難以抗衡紅樹林快速擴散,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即一次做大面積清除。如海山漁港以北,三姓溪以南,全數清除回復原來棲地環境,海山罟紅樹林因受北邊海山漁港,南方鹽水溪侷限不易擴散,且目前該處紅樹林擁有四種植株,可保留作為觀光教學研究。客雅溪河口有港北溝,港南溝交會,紅樹林植株佈滿,市府保育課及第二河川局都有進行做河道部分疏伐,雖然河道內清除了,但外灘地的種苗又隨潮水帶入。同理,外灘地清除了,河道內沒清,河道的紅樹林種苗又隨退潮水流帶至外灘地。要種紅樹林,每年就要管理疏伐,防止擴散帶來災害,要除紅樹林,河道灘地一棵都不能留,這可是一個頭痛的問題。 今年市政府決定從海山漁港以北三姓溪以南做大面積疏伐,將可有效回復香山地以前的環境面貌,讓香山溼地能永續維持生物的多樣性。香山溼地紅樹林的快速擴張,不僅降低了本地生物多樣性,同時也嚴重影響附近河口的排洪,並引發蚊蠅叮咬在地住民、遊客等環境衛生問題。這些現象都是當時「栽種」紅樹林時所始料未及的課題。為維護香山溼地生物多樣性,以及改善河口排洪與周遭環境衛生等問題,持續疏伐紅樹林實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的考量。 紅樹林守護著河口,台灣卻只有少數原生紅樹林受到保護,消失在開發之中,卻在原來沒有紅樹林的地方刻意去種植,反倒讓紅樹林意外成為殺手,在寧靜的海濱,形成海岸生態系的難解習題。 栽植或是擴張紅樹林的不良後果散見於一些學術報告,包括特殊本土物種的消失、底棲無脊椎動物棲息地的減小、鳥類覓食場所的縮減等,然而均常為人所忽略。當我們要去改變一塊已經穩定的生態棲地時,應該先去考量這種改變對於當地非紅樹林相關生物的影響程度,並非一定要在每一塊溼地上都種大片的紅樹林,才算是保育工作的成功,任意變更原先已經穩定的生態環境 ,一些不能變更為紅樹林棲地的地區,再花經費種植紅樹林,結果不但原本的棲地被破壞殆盡,紅樹林快速擴散將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這是政府及保育人士須深思的課題。 香山溼地現有紅樹林94公頃 海茄苳已擴散至蚵田區 海茄苳林下呼吸根密佈 紅樹林下垃圾堆積 已清除區每年須做維護清除 招潮蟹被紅樹林侷限在空曠處 客雅溪港南溝清除前 客雅溪港南溝清除一年後新苗又占滿了 清除二年後生物已回復 台灣特有種 台灣招潮蟹 香山溼地斯氏沙蟹族群 香山溼地和尚蟹
荒野有情.20有成 2015棲地守護研討會
文/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工作委員會 圖/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20 歲了,回顧這20 年裡,我們在棲地工作上做了許多努力,五股溼地和富陽公園的認養、雙連埤教育基地地委託管理、五十二甲溼地的保育工作、新竹大山背守護梭德氏赤蛙與友善農耕工作、嘉義諸羅樹蛙保育計畫、花蓮馬太鞍溼地保育工作、金門浯江溪口互花米草移除計畫、淡水河流域四斑細蟌分佈和東方環頸鴴巢位調查計畫,以及最近積極開展的榮星花園棲地復育計畫等,累積了不少成果與經驗。 今年7 月25 日週六在臺灣大學共同教學館,協會特別舉辦「2015 棲地守護研討會」,藉由這次的研討會,將守護成果和經驗分享予會員夥伴及關心臺灣環境的大眾,並與相關專家學者及NGO 夥伴們進一步交流研討,展望未來棲地守護的工作目標。 此次的研討會,我們訂定了三大主題:「都市公園生態化運動」、「河川流域溼地生態守護」及「以棲地保育為目的之友善農耕」,除邀請了各主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NGO 夥伴進行專題演講,同時也藉由各分會志工夥伴們的分享,了解荒野在這三個面向所做的努力與成果。 除了室內的研討會外,同時在臺灣大學的鹿鳴廣場上,規劃了戶外的展示與活動攤位,包括生態遊戲、友善農產品展售、自然DIY 創作、荒野20 週年義賣品販售等,為夏日炎炎的舟山路上增添些許趣味。 此外,在研討會隔天7 月26 日週日,荒野並安排了淡水河流域棲地和關渡自然公園的參訪活動,從大稻埕碼頭登船出發,一路參訪華江溼地、大漢溪人工溼地、新北溼地、社子島、五股溼地、關渡溼地、竹圍紅樹林溼地、挖子尾溼地等,讓大家從不同角度領略淡水河生態的美麗與憂愁。 邀請夥伴們一同來參與這場精心策劃的棲地盛宴。 大會手冊:電子書下載/線上閱讀
誰決定土地的命運?知本溼地受難記
文/陳盈儒(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二年級) 母親,我們時常把大地比喻成母親。對於孕育自己的土地,總有一股說不出的熟悉感;熟悉,所以保護,所以滋養,因為我們總希望自己的母親可以長長久久地呵護我們。當破壞的聲音此起彼落響起,那是一道道傷痕,深深刻印在母親的身上,她慢慢萎靡,死亡在破壞的力道下,就這樣悄悄地來到知本溼地。 2015年農曆初五,臺東縣野鳥學會(以下簡稱鳥會)會員到知本溼地進行賞鳥活動時,發現溼地被大型機具挖開一個大洞,原本波光粼粼的湖水,被放流到只剩幾處水窪,地上殘留淨是死魚死蝦,還有滿地輪胎痕及機具履帶痕跡。經鳥會向臺東縣政府反映後,縣府只派小型怪手象徵性回填,一下雨,出海沙口又被大水沖開,就這樣,原本倚靠溼地生活的許多生物,也失去賴以為生的溼地。 這裏同時是鄰近部落Katratripul(卡大地布)的土地,為了復育知本溼地,鳥會、荒野保護協會臺東分會和Katratripul部落三方,於4月26日首次合作,一齊舉辦「為知本溼地療傷,讓鳥兒回家」活動。一台發財車,還有一張小朋友畫的海報,一場肥皂箱式的演講,由三方就各自經驗與專業,闡述關於這片溼地的故事脈絡。 有位媽媽一開始就自告奮勇,站上發財車的車斗。她說,在她年輕時,這塊溼地見證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當時讀大學的她壓根兒不知道在這荒煙漫草中有一片世外桃源,直到當時男友即現在的丈夫帶她來此地,這裡是她的定情地,她對這片溼地有很深刻的記憶。我想,溼地被破壞對她造成的傷痛,是遠遠超過我能理解的。 我想當時在場的許多老人、中年人、年輕人、還有玩沙的小孩,對於這片隱密的溼地,也都有很多深刻且充滿懷念的記憶。Katratripul陳明仁長老也是其中一位上車斗的講者。他說,他小時候跟著養牛大隊在這裡養牛、游泳、抓螃蟹,他強調是大螃蟹,甚至連鱸鰻白鰻都有,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但是自從捷地爾開發公司出現之後,一切都變調了。在溼地中聳立著幾顆突兀的椰子樹,他告訴我們,這些就是有聽到風聲的「白浪」(原住民對漢人的稱呼)在政府徵收之際去種下的,以此來申請地上物求償。 陳明仁長老說:「因為我們原住民還沒有跟這個政府投降過,所以這片土地還是我們的,這還是我們固有的土地。希望我們部落趕快把這片土地收回來之後,跟大家一起分享好不好?因為我們原住民是個分享的民族,不像有的漢人收成既有的把它圍起來擋起來,那個不是人類啊!」 1640年,Katratripul族人就曾跟來自臺南大員的外國人在這裡接觸過,Pakaruku(巴卡魯固)家族在這裡跟外國人一同飲酒、一同抽著手捲菸,見識到火槍的威力,這裡擁有的是東部原住民首次與荷蘭人接觸的一段歷史。深刻的歷史記憶透過口耳相傳,在這天傳到了我的心中。 這裡除了是國際鳥盟認定的「重要野鳥棲地」之外,同時也是Katratripul部落的「固有領域」,為何不是用傳統領域這種說法呢?因為陳明仁長老一句話感動了我,他說:「今天謝謝大家來聲援Katratripul收回固有領域的活動,不是傳統領域啦,聽起來好像很虛幻。是真正我們的土地……」這句話讓我意識到,其實國民政府也是殖民政權,只是我們一直都不這樣覺得。然而殖民政權自荷蘭時期到國民政府來時,都把臺灣土地切割成一塊一塊,每塊地上似乎都嵌上原本不屬於他們、卻自認為是的外來名字。 土地,承載著生命的重量,孕育著支持生命的一切所需,然而「占有」改變了原本的規矩,當土地開始區分你我,人們漸漸失去分享的本性。眼下在知本溼地內有一延宕30年的「臺東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這也是為什麼部落在闡釋固有領域時那麼激憤。17世紀時這裡就是部落的土地,為何經過幾百年後易主?而當開發時,是否尊重過當地的住民、當地的生物?原住民是個分享的族群,如果能夠尊重,並且愛護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傷害、衝突。 原住民主張固有領域不是要占有這片土地,在臺灣有許多人因為時代洪流的關係,離開、失去自己原有的土地。其實,我們要的是尊重,尊重這片土地原有的主人,可能地契上寫的是外來的人,可能別人早已遺忘這片土地原先的主人,但我們知道,我們世世代代在這裡,分享生命的美好,這裡就是我們的固有領域,給先來的人尊重,一起討論如何能讓這片土地更好,何嘗不是美事一樁。 土地到底是屬於誰的,該由誰決定這片土地應該如何發展,使她能繼續孕育生命?在開發至上、營利優先的觀點下,我們需要聽聽本來的居民和鳥兒、魚兒的聲音。 我們欣喜見到,4月26日回填沙口的復育行動馬上就有了顯著效果,翌日溼地水位變高了,屬珍稀保育鳥類的水雉稍後也回來了,這顯現了大地堅強的生命力,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野鳥棲息於此,並且為這些她孕育的子女們堅強地活下去。知本溼地能否永續,需要我們更多對土地的尊重與努力。
荒野臺南友善大地實踐家——初登場紀實分享
文/盧清瑞(荒野臺南分會解說員、自然農場召集人,自然名:水牛) 緣起 2014 年底,荒野臺南的年度願景想更積極將課堂上傳習的友善大地、愛護地球理念、知識,走出延伸到野地、農田進行戶外實作,讓知道、想做,進而實地施作,更貼切的讓理想落實。 善循環會流轉,荒野長期來努力播灑的種子終於萌芽了,由於荒野發出善的訊息,地主們的紛紛響應,友善大地實踐家工作團隊終於誕生。 永續與決心 環保、經濟、社會是永續經營的荷包蛋法則,「友善大地實踐家工作團隊」結合社會有心志士,或親子或個人,以節能環保愛地球為出發點,運用友善大地的施作手法,生產出自然健康的食材:近期規模小產量少,由施作夥伴及家庭分享,並作食農教育;遠期規模大產量多,將可成立農夫市集供應社會大眾無毒健康的食材。在充斥黑心有毒食物的市面,友善大地的實踐別具意義。也因為有未來結合在地提供自然、健康、無毒的健康食材的小農成立自然農作市集的想望,讓我們「友善大地實踐家工作團隊」的夥伴們更有決心邊學邊做,未來成為自然農作專家;邊做善事邊吃好食材,各個家庭幸福又健康,而擴散的效應將會使大眾更健康,大地更美好。 在摸索中學習 有善意的動機,有滿腔的熱枕,有激昂的情境,這是啟動日誓師的現況,但實作了又迸出更多火花,既精采又好玩:有人第一次插秧高興得快哭了、有人已經提前沉浸在收割的喜悅中;在椰樹腳自然農場那端,孩子們在生態池抓小魚比賽已滾濕一身、煮婦們尚不知菊苣是局部採收葉子而一次性把整顆給割了,一區的紅蘿蔔幾乎毀在小孩為了搶看小山羊的路徑上,15顆鴨蛋一夕之間全丟了?想知道答案嗎?請期待下一次的分享。 延伸閱讀:濃濃的思田情
濃濃的思田情
文/黃德秀(荒野臺南分會專職秘書,自然名:甘蔗) 小時候,職業軍人的父親偶爾放假才能回家,母親外出工作,所以住在外婆家後方的我們,總是會跟著外公、外婆坐著牛車到田裡,外公有兩塊田,一塊旱種,一塊種植水稻。我沒有辛苦跟著耕種的經驗,只有幫忙看著煮給豬食用的爐灶顧顧火、用餘火烤番薯、三合院中曬太陽的稻穀、剝花生賺零用錢、驚喜地看著外公幫牛接生的種種甜美回憶。 小學搬家後,每次回外婆家總要經過外公種植的水稻田,常常可以看到道路兩旁的金黃色稻穗隨風搖曳,這是我對農田的印象,雖然一直與農田很近卻從未務農,也不知務農的辛苦,但卻對農田有一種濃濃的思念,也是對外公、外婆的懷念。 多年前加入荒野,開始對環境有一些些意識,所以最近幾年,回到成長的家鄉,總特意繞往外婆家,去看這一片曾經披著黃金綢衫的田。田地依舊廣闊,但處處都是因為休耕、棄種裸露枯乾的黃土,少有綠意,卻增加了豪宅農舍、工廠。灌溉溝渠是枯乾的,路兩旁的水溝有著五彩的油汙,仍種植水稻的阿伯說:「水源一定要自己裝馬達抽地下水。」看著花上千萬建置的豪宅被飄著惡臭味道的皮革廠所圍繞,這是幸福?我有許多不解、無奈。 去年,從荒野志工轉變成荒野專職,有機會認識更多荒野人,也有更多機會去參與這些荒野人想完成的夢。感謝盧清瑞(自然名:水牛)與王麗卿(自然名:山芙蓉)願意將自己對家鄉土地的夢與大家分享,他們將已進行多年建置完善的新市椰樹腳、大營兩塊田無償提供大家一起經營,讓我也有機會開始滿足對土地的思念。 去年10 月開辦第一次友善大地工作日至今,從陌生到逐漸熟悉的工作團隊夥伴,每當看見對農事一竅不通的大人卻都有著對土地的一份熱愛,願意對土地友善,孩子更是開心的玩著泥土,掉進安全、生機盎然的生態池,一位爸爸說:「看見孩子這般開心的笑容,農事工作雖然辛苦,但值得。」這或許是我們對土地的本性,卻都被城市水泥化的建置所剝奪了。 冬盡春來,「荒野臺南咱ㄟ田——大營1號田」稻田夢開啟了,因著大家的信任與對土地的熱愛,雖然第一次的種植無法向穀東保證收成,因合鴨稻硬體設備建置費高,每穀2000 元募款金額絕對無法等值回收,但大家踴躍相挺,集眾力讓友善大地的方式延續土地生命,一週內我們50 份穀東即招募完成, 有了這些滿滿的愛,首作稻雖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去努力,但大家被愛與夢充滿,心是火熱的,擁有往前的動力,「荒野臺南咱ㄟ田」將一直轉動,期盼喚起更多人對土地的愛。 延伸閱讀:荒野臺南友善大地實踐家——初登場紀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