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稿】邁向淨零的電價三支箭:調漲工業電價、加強節電措施、兼顧能源弱勢
本月27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再次召開,在國際能源價格飆漲,台電面臨巨大虧損情況下,各界皆相當關注電價是否可以終結連續八次凍漲。身為長期關注台灣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的環保團體,我們於今日共同發起此份聯合聲明,我們認為台灣電價長期以來未能反映環境外部成本,無法發揮能源價格的政策工具效果,台灣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則電價合理調漲勢在必行。 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我們針對本次電價審議提出三大呼籲:首先是「工業部門與用電大戶應優先調漲」,暫緩一般民生調漲;第二是「加強節電措施力道」,包括提高工業節能法規的規範力道,以及補助民生節能設備的汰換;第三點則是「完善能源貧窮輔導機制」,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盤點各地潛在的能源貧窮戶,提供必要的輔導與補助。 工業電價優先調漲,確實反映能源外部成本,因應供應鏈去碳化壓力 我們認為,「因應國際燃料成本變動」避免台電與中油兩大國營事業的虧損,固然是本次電價調整的理據。但若要在面臨通膨壓力之時,爭取社會大眾對於本次電價調整的支持,更須重視能源價格合理化作為推動能源轉型、促進產業節能的政策工具,同時也應在比例上符合「淘汰產業化石燃料補貼」、「使用者付費」、「照顧能源弱勢」的精神。因此本次電價調漲應優先針對工業以及用電大戶,暫緩一般住商用戶調漲。 在此次電價是否調漲的討論中,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反對針對工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更恐嚇「否則製造業一定會出走」,此番論調一再出現,令人厭惡。去年中國發生限電影響產業,林伯豐理事長認為中國能耗雙控政策可推進台廠優化製程、改善企業體質,但遇到台灣要使工業用電電價合理化,卻只有恐嚇,這種雙標令人不齒。我們認為這樣的論點刻意忽視了不同部門近年來電力消費的比重與背後的不同意義,迴避工業部門長年以來從低廉電價所享受到的紅利與被低估的環境成本。 事實上,自2018年最近一次的電價調整以來,臺灣三年間用電量增加了164億度,工業部門就增加了124億度,占總增幅的76%,是近年來用電成長的主要驅力。此外,台灣平均電價偏低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根據能源局統計,2020年時台灣工業平均電價每度2.4461元,為全世界第6低,顯示台灣的電價確實有相當大的合理調漲空間。根據分析,電費平均佔製造業生產成本不及2%,因此即使工業電價調漲至10%,每度調漲0.25元,對產業之生產成本的影響也不過是千分之2。工商協進會之言論,動輒恐嚇電價調漲將造成產業虧損、外移,其實禁不起數據考驗。 台灣工業指數、製造業指數在今年雙雙創下新高,顯示在近年來的國際供應鏈情勢下台灣工業部門在生產與獲利上有顯著成長,連帶地使得工業部門用電量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未看到台灣主要耗能產業在節能上的投資有等比例的提升。顯示長期以來低廉的工業電價以及連續的電價凍漲,減損了產業投資節能設備、製程改善的誘因,整體來說對於台灣追求淨零排放、抑制能源消費,有消當不利的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本次電價調漲,應以工業用電為優先調整對象,暫緩民生調漲。一方面兼顧近期通膨對民生的衝擊,另一方面亦可藉此促進工業部門強化節電作為。若工業可進一步提高「節電1%」的規範,將節電率由目前平均1.7%提升至2.5%時,則可抵銷此次電價調漲對營運成本的影響,更可提早因應供應鏈減碳壓力。 節能措施最大化,降低電價負擔,提高產業效率 有許多人擔憂在目前通貨膨脹的狀況下,電價調漲會對民生消費帶來衝擊,對此我們認為:若能落實節能改善,降低用電量,則縱使調漲電價費率,消費端需負擔的電費卻不一定會增加。更能減緩生產成本與民生物價的波動,並達到削減碳排放、減輕電力系統負擔的效果。 在產業端,我們也認為不應該將電價調漲視為洪水猛獸,反而是邁向產業永續與高效化的契機。台灣過往電價過於低廉,導致節電的經濟誘因低落,多數企業主不願投資節能改善計畫,反而造成生產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能資源浪費,變相壓低利潤,導致失去產業競爭力。面對當今全球追求2050淨零的趨勢,台灣應當透過此刻電價合理調漲的契機,翻轉傳統經濟模式,追求更高能源效率的低碳經濟。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積極督促800KW以上的用電大戶落實節電1%政策,抓緊時間輔導企業建立能源管理機制,發揮以大帶小綜效,協助中小企業接上減碳浪潮,帶領整個供應鏈共享淨零商機。同時也應該編列充足預算,延續並擴大過去幾年「縣市共推節電計畫」的努力,持續鼓勵民生部門汰換耗能設備,關掉不必要的待機電力,優化用電行為,結合整體社會一起朝向淨零轉型。 正視能源貧窮,完善中央地方協力之輔導機制 最後我們也必須提醒政府, 雖然台灣的電價與其他國家相比來得低廉,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電價合理化的過程中,部分較為弱勢的社會群體所需要承受的成本會比其他群體來得更高,也更為脆弱。因此除了呼籲這次電費合理調漲應「工業優先」之外,我們也建議政府仍應正視既存的低收入戶能源貧窮跟能源安全問題。 研究指出,低收入戶家庭往往受限於居住空間的不良用電條件,而導致用電支出佔家戶支出的比例過高,甚至會高於高收入家庭之用電支出比例,進一步惡化貧富差距。根據工研院與家扶中心在2015年針對新竹縣市的低收入家庭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 63% 的低收入戶家庭,其能源支出占比超過全戶所得 10%,成為「能源弱勢」。除此之外,低收入家戶的家電往往是高齡或老舊、二手的電器,除了有走火的風險,也得消耗更多的電力,對中低收入的家庭造成更重的經濟負擔,卻沒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工研院在2020年的一份統計指出,低所得家庭的冷氣和冰箱的平均使用年數,比起高所的家庭的平均多了6年和4年,而且有超過33%的冷氣、與29%的冰箱使用超過16年,足以顯示上述問題的嚴重性。 邁向淨零的路徑上,不應該遺漏任何一個人,在各部會都開始將淨零放入施政重點的當下,更需要各個政府單位之間的互相溝通與合作,確實掌握在這條道路上民眾的各種需求與困境。我們建議:對能源貧窮的盤點與協助不應只由各縣市政府負責,中央更應結合社會局或社福機構,盤點需要的族群,輔導用電行為、協助中低收入戶老舊家電的更新,也確保二手舊家電妥善回收,而不是再次由社福機構或中低收入戶使用。 合理調整電價,有利達成淨零 長期以來,包含電力在內的能源價格過於低廉,造成能資源的過度浪費,以及許多環境破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環境正義的基礎上,主張「電價合理化」、「確實反映能源外部成本」。如今世界各國為了抑制人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危機,紛紛宣示在205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以試圖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其中的關鍵策略之一就是透過完善化價格機制,來抑制不必要、無效率的能源消費以及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因此我們認為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電價合理調整絕對有其必要性,是全民面對淨零的基礎,也是我們邁向淨零排放的無悔措施。我們期待6月27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可以做出終結連續八次電價凍漲的決議,優先調漲工業與用電大戶電價,此外政府也應挹注足夠資源與行政力道,最大化工業與住商部門的節能措施,並且完善能源弱勢之輔導機制,以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可以落實環境永續、企業責任與社會正義,不遺落任何人。 共同聲明團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野薑花公民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南新芽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市爭好氣聯盟…。 新聞聯絡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 揚 0963-737-237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 0958-830-108
海洋生物的心聲
海洋生物的心聲 圖、文/吳子暘(嘉義分會親子一團,自然名:花豹) 2022-06-10 晴空萬里的早晨 海豚清醒了 揉揉眼睛 看看四周 海豚不懂 為什麼人們要破壞美麗的海洋 讓牠開心的心情變得不好 赤熱的中午 阿髻鯊出來透氣 阿髻鯊不懂 為什麼人們要開發牠們居住的藻礁 讓牠們無家可歸 海洋生物的心聲 有誰來關心 只有蔚藍的天空在默默的關注這一切 只有藍天在落淚 輕撫牠們的傷痛
2022城巿自然大挑戰成果分享
2022年為期四天(4/29-5/2)的城巿自然大挑戰圓滿結束了,今年,全世界共有47個國家,445個城巿/地區參與,經過5/3-5/8上傳及鑑定後,5/9官方公佈了成果,共有 1,694,877 筆觀察記錄。
卻顧所來徑——嘉義氣變青鳥團沒有青鳥
文/龔冰蕾(嘉義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組長,自然名:香青)、圖/嘉義分會氣候變遷小組 2022-06-10 緣起 還記得2018年底,時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劉峻儒(飛魚)風塵僕僕的來到嘉義,把我們嘉義氣候變遷第一期的志工夥伴們找來分會開會,說著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的專案,描繪著2019年要做的氣候變遷推廣確定要成團時,夥伴劉淑敏(杜英)建議我們可以叫做「嘉義氣變青鳥團」。當時對童話「青鳥」的故事內容已經很模糊,事後溫習了故事,感受也不多。在三年多後的今天坐在案前,仔細回想三年半來夥伴們一路同行的風景,才深深覺得要好好感謝淑敏(杜英),這個團名真是太貼切啦! ▲2018年嘉義氣候變遷小組聚會成團 青鳥的故事 「青鳥」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貧窮的小兄妹,他們用一顆助人的心出發去尋找能救人的青鳥,經歷了許多波折,最終帶回的青鳥竟然在家門前變成紅色,只收穫了艱辛又精采的冒險。故事最後,聖誕節清晨醒過來的小兄妹,驚喜的發現家中原本飼養的小鳥竟然變成青色的,送給隔壁婆婆生病的女兒,病真的好了。 培養默契、建立工作模式的2019 成團後的我們,也是抱著一份助人的心情,希望透過氣候變遷需要節能減碳的宣導,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件事,願意為這件事,由內而外的、自發性的,做點什麼。於是2019年我們先花了半年的時間在阿里山的「最高學府」香林國小,做了4場推廣以及一天驗收學習成果的夏令營。香林國小的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寫下的「愛地球日記」,在當年節能成果展時得到不少肯定和讚賞。 ▲2019年香林國小一日夏令營 ▲2019年香林國小-地球守護者證書 每次上山的成員雖然不同,但我們總是約著「順便」去走走附近的水山巨木、特富野步道,在台18線上一起喝好喝的咖啡,晚一點下山在茶園裡看螢火蟲,認真工作之餘,也好好享受生活裡簡單的幸福。 這半年,我們建立起團隊的默契和良好的工作模式,累積了一些教案的設計和國小推廣的經驗。接下來我們開始主動接洽國小,在嘉大附小、竹崎國小進班做相隔一個月的2次推廣,是縮小版的香林模式。在2019年底藉由劉峻儒(飛魚)的大力協助,辦理氣候變遷2期「樹調+節能」的工作坊。 薪火相傳、潛能大爆發的2020 第2期的新夥伴結訓之後,迎來了嘉義親子團半小時的推廣邀約,我們嘗試用三段新聞改編的演出戲劇來開場,說明台灣氣變的現況,介紹因應之道,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意外發現大家的「戲胞」都非常好!之後用這個戲劇開場模式,配合「衛福部零錢捐」的專案,設計了2套和7-11媒合店合作的推廣教案,可惜遇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延期之後媒合不成功而胎死腹中。 2020年4月青鳥團資深環境教育講師許銘坤(馬唐),開放一場社區節能推廣的現場,讓所有對進社區做推廣感到猶豫卻步的夥伴自由到場觀摩。當時的戰友們非常踴躍參與,也認真學習並和許銘坤(馬唐)透過提問交流。感謝許銘坤(馬唐)開放的心胸,無私的傳承了他的經驗,促使夥伴開始走出校園,勇敢嘗試社區節能推廣的挑戰。 ▲民雄菁埔社區節能推廣講師 許銘坤(馬唐) 這一年,我們接下嘉義市政府,在暑假為中小學開辦的大型科普園遊會-「科學168」的10場推廣,也陸續接下一些夏令營、機構內部的氣變節能推廣場次。彷彿青鳥故事中冒險的歷程裡,隱約發現了「青鳥」的身影。,渾然不覺新的挑戰,正在2021年初不遠的前方~等著我們! 獨當一面、各自蛻變成長的2021 2021年開春,收到故宮南院的邀請,在「樹-從信仰到抒情」的特展期間想和荒野合作:2-5月每月一次,在週末做2小時特展導覽後的延伸活動,以氣候變遷和樹木調查為主題的推廣,對象可以是成人、孩子或親子。消息傳來,大家都覺得烏雲罩頂,雖然2期上過現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帶的樹木調查實作,但自己做都手忙腳亂的情況下,要接案子真是讓人頭皮發麻、裹足不前。 ▲故宮南院樹調推廣講師 林君蘭(二葉松) 然而,就像青鳥故事中一路守護小兄妹的光明仙子一樣,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出現了!她評估這個案子可以接,也願意為我們跑一趟嘉義,帶著她發展的活動教案,親自為我們示範可以如何帶領和操作。夥伴們吃下定心丸,內心也強大了起來:只要複製二葉松的「模版」依樣畫葫蘆,我們應該可以吧! 由於樹木調查操作分5組,每組都需要一位操作步驟熟練的夥伴,大家開始認真記步驟、研究數學公式。連續4場需要出勤的人次不少,排起班來總是剛好湊齊需要的人數,甚至有遠從台中來支援的夥伴郭恕(輕風、青楓)。我忍不住想:難道書上說的都是真的?當你真心誠意要完成一件看見意義、值得努力的任務;全宇宙都會來協助和促成! 之後雖然4、5月的活動配合故宮南院的需求,無法繼續依樣畫葫蘆,也發生一些意外的插曲讓人傻眼,都順利被我們自己消化和解決。就像小兄妹尋找青鳥的路途上,我們也開始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更好的判斷力,並且把自己照顧好。 隨著2021年5月之後的疫情緊繃到9月的逐漸穩定,我們的推廣邀約也從9月開始大爆發:多半是嘉義縣市中小學為了及時消化年度相關經費,或者教育局處的要求,在年底前十幾場的邀約,讓所有的夥伴們「總動員」了起來。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時間,幾乎都接了不止一場的推廣,很多人都突破了「有伴一起出動」的舒適圈,開始跑「獨挑大樑」的場次。大家各自要突破的難點各自不同:丁慕玉(玉)在垂楊國小的節電要上3節課,她發展了每節課帶不同的操作型活動;水上國小的推廣還要兼及「外來種」的介紹,劉淑敏(杜英)包辦了3場;內向害羞的蕭明昇(阿勃勒)在大家都排不出時間時挺身認領了灣潭國小的推廣;許銘坤(馬唐)更是十項全能,我們最大的靠山,只要勻得出時間支援,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他都能「大小通吃」。 ▲嘉義縣環保志工工作坊講師 丁慕玉(玉) 寫到這裡,內心的澎湃和感動依然溫熱。我們不經常聊天,也極少辦聚餐之類聯繫感情的活動,但只要有人揮棒(表示任務來了),青鳥團從不會輕易漏接任何一球。我衷心感謝每一位夥伴;也深深以自己是青鳥團的一員為榮! 增能擴編、多變未知的2022 2021的年底到2022的年初,我們自發性的在嘉義分會秘書蔡佩君的協助下,依總會後來擬的課程標準,得力於台北「餐桌」夥伴們的大力協助下,順利的辦完嘉義氣候變遷第三期「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不但完成了荒野氣變3個主題的培訓,也迎來更多關注議題的生力軍。 意外的是,年後又一波推廣場次,除了蘭潭國小,甚至接了嘉義縣環保局為志工開辦的課程。延續我們特有的動能,順利完成每一個場次之後,藉由各分會地球倡議的場次,三期夥伴莊富琪(幸運草)、涂玉仙也已順利完成各自第一場的餐桌推廣。走筆至此,我彷彿看見了青鳥在手,我們歡快的走上冒險的歸途了。 ▲嘉義縣環保志工工作坊講師 莊富琪(幸運草) 接下來的挑戰,讓我發現帶回的青鳥竟然「真的」在家門前變成紅色了。這是一場週末被改成線上的雲林海線社區大學節電推廣,我們第一次要在線上獨立作業,只有遠端一位開好google meet 會議室的陌生人會給予我們協助。 對於電腦網路不熟又沒有信任感的我,有很多想像「萬一」而來的焦慮,即使提早一週演練準備,還有對系統比較熟悉的夥伴莊富琪(幸運草)一同上線分擔了大部分的推廣內容,我還是帶著過去遭遇過的陰影,非常忐忑!隨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我順利交棒給富琪(幸運草),接著見證她純熟的操作、豐富流暢的內容,準時、順利完成講座。 那個當下,我終於理解到:嘉義氣變青鳥團沒有青鳥,這是一個以「助人」起心動念出發的旅程,我們每個人都在路途上作伴(互相理解也相互支持)、成長(不斷學習更加強壯);能救人的青鳥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渴望或者夢想,不知道會在哪一個清晨一覺醒來,發現原來追尋的青鳥就在身邊,牠真的救治了需要被救治的人。 我們只需要不斷上路去探險,把青鳥放在心上,相信牠~不要停下腳步! 後記:謹以此文,感謝三年半來同行的青鳥夥伴、光明仙子林君蘭(二葉松),以及一路上給我們支持與協助的大家;也給現在、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同行的夥伴,看一看「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風景。
物種介紹: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
文/蔡佩君(嘉義分會秘書,自然名:冠羽畫眉)、圖/蘇家弘(嘉義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帝雉) 2022-06-10 藍腹鷴為台灣特有種鳥類,也是保育類名錄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最大的特徵就是雄鳥全身帶有光澤的暗藍色,羽冠和背部則為鮮明的白色,尾部也有兩根漂亮的白色長羽;雄鳥與雌鳥臉部都呈紅色。而雌鳥全身為紅棕色,身上布有黃褐色的斑紋,是育雛時最佳的保護色。 藍腹鷴生活於台灣原始林及成熟的次生林,分布於中低海拔300-2000公尺間,常於晨昏、濃霧、多雲或天候不佳、光線昏暗時,成對出現在林下開闊處或林道上安靜地覓食。牠們為雜食性的大型雉雞,舉凡嫩葉、花、種子、苔癬、白蟻、多種昆蟲...等都是牠們的食物。藍腹鷴生性羞怯、敏感、警覺性極高,稍受干擾即迅速鑽入林下草叢或疾速飛往坡下。過去因為中低海拔森林被大量開發,其生存的棲地原始環境銳減,加上過度捕獵,嚴重威脅藍腹鷴的生存。 嘉義的山區例如:土匪山、光華頂笨、阿里山...等都有分布,最難得的就在嘉義市近郊,也是嘉義分會的定點蘭潭後山,夥伴就曾多次巧遇藍腹鷴於黃昏時分在邊坡處覓食。下次不妨避開人潮擁擠的時段到蘭潭後山走走,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喔!
「用畫面記錄感動瞬間」影像培訓心得
圖、文/吳柏翰<嘉義分會親子一團、4T影像培訓志工,自然名:雲豹> 2022-05-10 協會於2021年首次舉辦的「用畫面記錄感動瞬間」影像培力課程,將片刻的畫面轉化成有敘述力的影像,用感性鋪陳、用理性紀實,或是自我觀點的敘述,藉由影像來說一段故事,讓影像話題更貼近人們。 課程分成了三個組別,講師分別是感動故事組的「森子工作室」負責人林修齊導演,紀實紀錄組的「圓圈圈創意」負責人謝志飛(竹節蟲)導演,及觀點呈現組的新世代Youtuber「SALU」負責人林子竣。對於毫無影像編輯概念的人,還沒開始上課之前或許會有一點的緊張,只是實際進入到課程會發現,講師對於創作的敘述及課程安排,流暢且專業的顧及到每一位學員,從影像製作前的主題構思、故事的架構、取材工具介紹、到實地媒體取材的方法,無論是第一次接觸的學員,或是已經有影像編輯經驗的學員,都能實際接收到課程的精華,省去許多探索的時間。這也是主辦培訓課程的巧思,讓學員都能以手邊的工具,在自己生活的環境裡進行影像創作,同時傳遞自己關心的議題,用影像陳述故事,讓更多人知曉創作者的所見所聞。 線上課程會不會無法像實體課程,能隨時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呢?這個部分講師都貼心的預留發問段落,段落的停等之後再繼續課程,結束時也安排總結及發問時間,在學習建立創作的心法上,獲益匪淺。進入到實際的影像剪輯時,課程精心安排了兩個階段的導師時間,讓學員在實際操作之後,將想法及作品預先讓導師審閱。在導師時間的階段,導師仔細地針對學員的想法及作品,提出專業的建議及鼓勵,這兩個階段的導師時間,對於最後的成果發表,都是最直接的幫助。 非常感謝協會開設這樣貼近時代的一個課程。在此之前,影像編輯的一切,我的確一無所知,無論如何,這個課程幫我開啟了一扇大門,跨入了大門我大開眼界,也收穫良多。
想法與行動的距離
文/吳善鈞<台北分會海洋志工、4T Podcast培訓志工,自然名:樹槲>、圖/荒野保護協會企劃部 2022-05-10 先感謝荒野保護協會於2021年辦理數位4T轉型時代荒野大播客Podcast培訓課程,有機會能參加培訓是我莫大的榮幸。 我是非常喜歡收聽各種podcast的使用者,所以對於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來製作podcast也是我的目標,這次培訓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說話的語調還有節目的結構性。原本覺得podcast就是一場閒聊,不過,經過培訓,了解這一切仍然精心安排的結果。因為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於是可以更自然且有目標的聊天。 收到協會每年三月第四個週六都會舉辦的『地球一小時』活動邀請時,心裡非常猶豫,因為是現場演出而不是一般的錄音,不可以隨時暫停甚至重來,而且現場一定會有很多無法預測的狀況,或者照本宣刻也會顯得僵硬。心理面雖然有種種不安,但我自己把這活動視為一種自我挑戰的機會,稍微評估之後便欣然答應。 ▲2022地球一小時實體活動:野事。綠生活市集 首先面對的難題便是主題,既要符合活動主旨,又要考量觀眾的接受度,而且也很考驗我們跟來賓的默契。由於我們被安排的是環保行動,想了減塑、節能等比較常見的想法,卻覺得這些主題講了好幾年,希望能再找新的切入方式,於是反思自己在什麼時候最容易做出跟環保背道而馳的事情,就想到當生活失去平衡的時候,會為了快速方便而做出對環境不友善的選擇,突然就想到極簡生活,似乎可以讓我好好掌握身邊的資源,而不會再為了快速方便而犧牲環境。說的容易,我們在選擇邀請來賓的時候,也看了很多極簡生活的主講人Dan的相關資料,後來覺得這位台風穩健,而且舉出的一些例子都讓我們心裡驚呼:對,就是這樣!我們先用通訊軟體跟email確認活動的主題跟流程,接下來第一次跟來賓約視訊通話時,我們的聊天非常自然而且我想要呈現的結果都有聊到,而且共同主持人劉又禎(自然名:朱槿)對這主題的共鳴更是讓這段對話加分,可惜我們當下都沒錄下來,就帶著這個莫名其妙的自信到了活動的當天。 ▲主題3_行:極簡與環保行動的距離 活動當天我們提早到現場彩排,然後就開始陣陣小雨,可想而知當天來逛街的人並不多,等到我們節目開始的時候,雨越下越大,我甚至連來賓說的話都有點聽不清楚。再來我跟朱槿之前排演了很多次,有些是刻意營造的梗,但因為我很吃力地聽著來賓的話,以至於沒辦法順利拋出這些梗,後來也就放棄,專注在流暢的對話,另外,到後面我"感覺"時間好像快到了,但因為專注聽跟看著得來賓,於是開始焦慮現在到底幾點了,事後回想,如果時間真的到了,主辦應該會給我很明確的提示,我該做的事情是繼續這段對話。 從這次的經驗裡,除了我自己從來賓身上學到的觀念外,對於自己主持活動的心理模型以及容易犯的錯誤,都有很深的體悟。極簡生活似乎是一種修練,除了能幫助到環境之外,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有沒有失控,覺得自己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能自我成長。至於地球一小時的活動,其實每個攤位的活動設計都非常精緻,可以明確的接收到環境保護的訊息。雖然活動結束了,希望當天參與到的人,都能夠帶一些對自己也對環境有益的觀念回家,讓這些有意義的行動能匯聚成大海,真的對地球產生助益。 精彩回顧>>>分享生活中的那一點綠|環境友善座談會
眾生大會:學習與萬物對話
圖、文/張瑋倫<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大雨> 2022-05-10 在鼓聲中,跨越了那道門,我們帶上面具化身為心中的盟友,一年一度的眾生大會,新朋友被熱烈的歡迎著,在敬天敬地的儀式後,請自我介紹吧! 「我從赤道來,我會在日本外海消失,我是黑潮,因為太乾淨而陽光都直接穿透我的身體,所以我是黑的。那兩條腿的經常搭著船從我的身體裡補走魚,而網具越來越大,所以魚也越來越少了。在這近百年來,我的身體裡多了一些無法分解的東西,我和夥伴們就把這些無法分解的東西慢慢的匯集到了太平洋中間。今天在眾生大會中,我將會把這百年來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眾生一一介紹後,邀請兩條腿的一起參加這場大會吧!讓我們將生存的智慧告訴他們! 啟動一:從「社會我」到「生態我」,嘗試著想像自己是某種動物。起初我在家裡已經想好我要扮演愛睡覺又敏捷的水豚,但到了現場,我突然想表演海參,還刻意找了個有樹蔭的地方不受同學各種干擾的方式躺著,在這群同學眼中,我大概有著「愛躺著」、「總是想睡覺」的標籤。 啟動二:與同學間不帶表情卻又要注視對方眼神的遊走,宇宙將會為你找到同伴。二之二—與菩提樹面對面雙掌貼著對方的雙掌,原先有著性別意識,但在引導與被動間,我們竟然也有默契的停下動作享受半刻的休息。二之三—左手牽著左手,閉上眼好好觸摸這雙手的每個細節,她的手雖然很瘦,卻很細緻溫柔。二之四—與同伴雙眼注視,我有些害羞一直眨眼,烏桕則是一點也不眨眼,也給予了我穩定的力量。 啟動三:棍、空碗、石頭與樹葉,分別代表著憤怒、空虛、焦慮與悲傷,就在這榕樹蔭下的曼陀羅中說出真實感受。小藍鯨的引導突然觸動到我某個以為不在意的事卻實際潛藏的情緒。自嘲經常情緒發炎的暖暖大哥說,世界上在創造人時給了「情緒」,那顯然有其必要與重要性,而小藍鯨在最後說了,無論你在這過程中感受到多少無奈、悲憤,「我們都聽見了」,也請你記得,你不是一個人,有我們陪著。 啟動四:八大行星,讓我們用步伐來計算彼此與太陽間的距離。聽到最後一顆海王星要走720步,啊~包含前面其他的步數,還要再走回來,是否會天黑才回到教室呢?但這個過程不僅知道天文知識,還可以身體力行,走過一趟記得了行星的位置與距離,順便踏進森林觀察動植物。更重要的是,地球是唯一一顆適合生物生長居住的星球。 啟動五:閉上眼,被帶領著踏上三樓天臺的階梯,睜開眼,我們正在宇宙大爆炸之始,熊熊火焰就像是太陽,看著地球上的每一刻變化。非洲鼓、低音大喇叭、夾竹桃手搖鈴、低聲鳴唱,讓氣氛正好。結束後我們仍圍著小火盆在天臺上看星星、唱歌與跳舞,回應著宇宙。 從最小的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人類與地球的關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到整個宇宙形成之初。最後在夢境之中,找到自己的盟友,才能讓全心投入眾生大會之中。在離開這兩日的居所時,我們用身體感謝大地,躺著還不夠,趴著才能更貼近大地的能量流動。 很感謝資深的隊輔們,總是率先示範,過程中滿滿的儀式,而靜心是讓我感覺到最重要的,才能將專注力擺回自己。也感謝天地萬物,好天氣讓我不用滾濕泥巴,野草滿滿讓我不用擔心下山會滑倒。如果有機會參加工作小組,我要報名樂器組!
水與國土:守護台灣水資源
文/王姿涵(文化大學會計系 服務學習同學)、圖/荒野保護協會、王姿涵 2022-05-10 水資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生理需求或是生活所需,水對於人類是不可或缺的。台灣的地形使得水資源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又更加珍貴並難以保留,因此珍惜水資源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意識。 台灣的水大部分會從山上留下並保存在水庫,因此河流的水質常常受到上游環境影響,若是上游有工廠或是加工業,其排放的廢水污水沒有經過妥善處理直接進入河流到下游,下游的環境常常會惡臭及無法讓水生動植物生存,經過看到齊柏林導演與邱文彥講師所提供的空拍圖看到的河流,那糟糕的水質及嚴重的污染,不免為了其中深受其害的生態感到痛心。因此水資源的環境保護並非一個區域而已,若不是將所連通的地方一起規劃效果可能不是那麼明顯,勢必要有全觀跨域的精細規劃。 台灣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在人口密度極高的狀況下常常有緊鄰河流的住宅區及工業區,其中如何在生態和科技發展中做取決也是很重要的,常常看見民間團體為了生態或周邊住家生活品質抗議建商在當地開發或是建設工業用地,為此也常常爆發衝突,人類的科技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平衡點難以掌握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和精力。 水資源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濕地。濕地不僅僅只是一塊潮間帶,它有著許多生物生存所需,其豐饒肥沃的環境供養了數以千計的動植物。還具有防洪、淨水等關於水資源的功能。濕地在洪水襲來時,能有效地讓水在濕地停留,避免洪水直接進入河流而流失或讓附近土地氾濫成災,且同時具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防止地下水因抽取過度而地層下陷。濕地對於有許多荒溪型河川的台灣來說再重要不過。對此台灣也設立了濕地保育法來保護珍貴的濕地。 ▲關注棲地:台東知本濕地 ▲關注棲地:宜蘭雙連埤 ▲關注棲地:宜蘭五十二甲濕地 台灣陸地不大,想要增加國土的方法曾經有填海造地計畫,但此方法不僅會造成當地的生態浩劫,也嚴重破壞附近海岸生態環境,因此生態環保相關團體為此也常常操勞心力,有名的例子是從前的濱南工業區變成台江國家公園,經過許多的努力,不僅保護了著名的黑面琵鷺,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資源才能永續保存。 ※本文為聆聽2022/04/14台北分會週四見講座──邱文彥教授《水與國土》 講座之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