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台北港北堤東方環頸鴴繁殖棲地(上)
圖、文/陳瑞禮(東方環頸鴴調查小組志工,自然名:雲豹) 2023.01.10 2010年,我買了單眼相機,開始賞鳥、學習鳥類攝影。2012年,在好朋友的邀約下,第一次踏入台北港北堤沙灘,也是第一次看見東方環頸鴴的鳥巢。當時完全打破我那刻板的印象:鳥類不是會用各種材料築成巢嗎?東方環頸鴴竟是在沙地、砂礫地上撥出一個小小的凹槽,隨後就直接下蛋,毫無隱藏,不禁讓人懷疑它的安全性。巢中的鳥蛋看起來與環境的色彩相似,但在其他天敵的眼中是如何又不得而知;此外在光禿禿的沙灘上,鳥蛋受到颳風下雨、烈日曝曬、潮來潮往,其命運又會是如何呢?沙灘上更有流浪狗、釣魚的人們、越野車、吉普車、軍事演習等等人為干擾,都可能會對東方環頸鴴的繁殖與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有時走在沙灘上,吱吱叫聲音不絕於耳,看見的畫面則是有些東方環頸鴴成鳥半飛半走圍繞著,有些張開翅膀貼在地面用力拍打,也有些張開翅膀趴在沙灘上不動的,如此特殊的行為是在「擬傷(模擬受傷)」,原來我們不小心侵犯到東方環頸鴴的繁殖區域了!鳥爸爸、鳥媽媽是在吸引注意,要我們遠離繁殖區域,以保護鳥蛋及雛鳥的安全。這樣犧牲奉獻又充滿智慧爭取生存的行為,十分值得尊重與學習的,不是嗎? 東方環頸鴴的鳥巢與蛋 東方環頸鴴成鳥的擬傷行為 認識水鳥可以掌握「五三運動」的訣竅來辨識,五是「體、翼、嘴、尾、爪」,指型態的部分;三則是「飛、行、停」,指行為的部分。利用這種方法更容易進行賞鳥,在廣大的沙灘上能快速辨認出東方環頸鴴。東方環頸鴴是鴴形目鴴科的水鳥,成鳥體長約15-17公分,在台灣的11種鴴科中是體型較小的鳥類。 成鳥的背部、頭部呈灰褐色,喙部、足部為黑色,頸部有一圈白色羽毛,以及一圈不完整的淺灰褐色羽毛環繞(在頸部前方有缺口);雄鳥的額頭處有一塊黑斑,且繁殖羽會從頭頂到後頸呈現栗紅色,雌鳥則都沒有。 東方環頸鴴是台灣的夏候鳥。每到三月初,來到台北港北堤沙灘進行繁殖,七月底至八月初陸續離開。每年到了這段期間,荒野的志工每週都會進行一次東方環頸鴴的繁殖調查,希望透過長期的數據監測族群與棲地的變化,作為保育行動的基礎。在2022年,我們總共記錄到185個鳥巢,其中在三月、四月以及六月都發現至少50個新的巢位。根據先前(2021年)的數據,通常巢中的蛋有3顆(約83%),少數是1-2顆(約17%),極少數會出現4顆,大部分的鳥蛋(約86%)孵化需要3-4週的時間。 東方環頸鴴雄鳥 東方環頸鴴雌鳥,整體而言羽色較雄鳥淡,且頸部的花紋也比較不明顯 荒野保護協會自2006年起就持續關注在台北港北堤沙灘的東方環頸鴴繁殖狀況,並從2011年開始有詳細完整的調查。我直到2020年初才加入東方調查志工小組,當時由於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小組長特別製作培訓課程影片及學習單,讓新進的夥伴來了解調查要領。就這樣,我在4月11日再次踏進台北港北堤沙灘──東方環頸鴴重要的繁殖棲地,開啟調查之旅。 調查範圍分為A、B、C三區,夥伴們分為兩組進行,其中一組負責BA區,另一組走C區。調查時,夥伴們一字排開走「穿越線」方式進行,確認舊巢的變化,並對新發現的巢進行編碼與拍照,也會利用周邊地形物進行標示,以利後續調查。特別的是,夥伴們會利用「漂蛋法」:將鳥蛋放入裝水的盒中,並由蛋在水中的位置、傾斜角度等來判斷孵化日期。 巢位標示 利用漂蛋法判斷孵化日期 走在沙灘上,看見許多人在海邊釣魚,也看見吉普車駛過,留下數不清的胎痕,以及破碎的蛋殼;甚至還有車輛輾過後,只留下標示,巢蛋卻完全不見蹤影的情況。東方環頸鴴的繁殖棲地有諸多狀況在干擾、重複上演著,因此在調查時也要向民眾勸說避免將車輛開到沙灘上,或是驅趕流浪狗,實在是很擔心啊!真希望牠們能夠平安地度過繁殖季。 在台北港北堤沙灘上的釣客、無人機與吉普車
要公平正義的淨零轉型?碳費不夠、請政府儘快課碳稅!
圖、文/陳雍慧 ( 氣候變遷教育委員會志工, 自然名:海冰) 2023.01.10 台灣的氣候變遷治理,長久以來一直成效不彰,國際排名敬陪末座,很高興看到政府現在終於要啟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也就是碳定價,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但是現在政府只承諾碳費,就是很大的問題。因為碳費和空污費一樣,被大法官解釋屬於「特別公課」,所以這個費用,必須用在溫室氣體的減排用途,現在行政院只想對排放大戶少少收個每噸300元,不然環保署根本用不完,因此無法具有減量誘因效果,也不可能讓台灣達到淨零,更無法接軌盟的碳邊境稅(CBAM),相當於廠商在國內繳的錢不夠,結果還要補繳給歐盟。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2022年11月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Results, CCPI)評比結果,台灣在60個國家之中名列57名,各項指標獲得「差」或「非常差」的評分,而這個狀況多年來都是如此(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期望我國財政部可以儘速訂出有減量誘因效果且普收的碳稅,而不是只針對排放大戶來徵收。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一個具有減量誘因機制、確保該減排的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會努力減少排放量,來達到2050 年淨零目標外,還可以讓台灣的碳稅可以接軌歐盟的碳邊境稅,也就是 CBAM。希望這個稅率是用逐年遞增方式來收取,至少提早十年以內公佈每年增加的稅率,讓工商業有時間做轉型的因應。 另外,考慮到碳稅有「累退特性」,意思是雖然是按排碳量來收費,表面看起來很公平,但是收入愈低的人,他們要增加的支出佔所得比率會愈高,可是,造成氣候變遷災難的,並不是他們,他們碳排很低,他們只是氣候變遷的受災戶。 弱勢的國家和弱勢的民眾,往往是氣候變遷災難的最大受難者。但是不論在那個國家,所得分配底層弱勢民眾的個人碳排放量,往往是金字塔頂端1%的人不到 1/30 排放量。(圖片來源:世界展望基金會) 因此要努力推動碳稅,才能進行公平正義的淨零轉型。絕大多數的碳稅稅收,我們主張要返回給人民,可以做一個全民的普發、或排富的普發,讓人民知道,課碳稅不是要增加大家的負擔。甚至讓絕大多數的族群,包含弱勢以及年輕族群因為排碳量少、可以拿到比支出更多的碳稅回饋金。 民眾也許會好奇,如果課了碳稅,我們可以收到多少錢呢?這裡用一個簡單的數學來讓大家理解,我們國家2020年的人均年度碳排量是12噸。請注意,不是公斤,是噸!嚇死人,這麼多嗎?是的!因為大部份是工業排放,全國總排碳量在2020年排放2.85億噸,如果一噸收1000元,8成退還給人民,以普發來說的話、每個人民一年可以收到近1萬元!如果排富,例如 10% 最高所得的人不發放,那麼中產階級、中低收入、和年輕的族群,會收到更多!相當於向污染者(排碳者)收費讓他們減碳,然後將稅金回饋全民!碳稅收愈高,可以讓高排碳者積極減碳,不然就需要支付更多費用! 假設一公噸的碳課1000元,那麼以台灣2020年的總排放量來做基礎估算,八成收入普發給人民,二成收入做為碳債減排和調適用途的話,每個人民該年度可以收到近萬元!4口之家該年度可以收到4萬元,課得愈高,企業的減少排放、節能減碳誘因愈大,氣候變遷的問題可以減緩! 此外,我們也呼龥要為未來世代留下一個碳債基金,讓他們可以用來移除現代及過去幾個世代過度排放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才能做到2050淨零排放以及2050年以後淨負排放的巨大且艱難的工作。剩下的碳稅稅收也可以使用在照顧轉型勞工、環境正義、公共運輸的普及化、或是地方災難調適因應以及技術研發上。 我們要求政府,現在朝野有共識,碳費在 2024年開徵,那麼最慢應該要在2026年開始課徵碳稅,並整併環境與能源稅費,這個時候碳費就可以落日。 公平正義不是口號喊的,請政府儘速拿出具體的碳稅規劃,並明白把碳稅的用途清楚入法,讓污染者(造成氣候變遷災難者)付稅後,需公開透明發布用途,並回饋給全民。 了解更多☞ 碳稅:解決氣候變遷、真正公平正義的神器
不要放棄,保持希望,一起創造一段最珍貴的歷史
圖、文/王梵(台北分會氣候變遷志工,自然名:青剛櫟) 2023.01.10 「我們的思維與行動正在影響這個世界……為後代子孫及土地創造一段最珍貴的歷史。」2021年8月底,從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手中接下荒野第六期氣候變遷推廣志工結訓證書,並且得到荒野美麗的綠色領巾時,內心真的是很感動與激動。大疫降臨之前,一群懵懵懂懂、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踏進了荒野保護協會,優秀的學長姐們以強大的耐心與熱忱,給我們穩定的力量,展開一段「氣候變遷志工培訓」的學習之旅。而之後疫情影響、波折不斷,如今終於迎來了結業。 還記得第一堂是汪中和老師的課,字字句句如當頭棒喝,人類不斷越過自然界限,改變平衡,而地球總是很有耐心,一次次拉回來,然而現在沒有辦法了。怎麼辦呢?不要放棄!保持希望!我們這次培訓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人警醒、預備,並保持希望與行動。老師說,「希望帶來行動。沒有希望,根本不可能有行動。」 郭華仁老師談到氣候變遷下農業的典範轉移,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好農業是照顧土壤、大地健康最好的醫生,也可以有效對抗氣候變遷。而要翻轉農業成為友善耕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就是從我們的餐桌與食物下手,開始改變消費選擇。 樹木與森林很重要,可以解決氣候變遷、減碳、減災。該如何讓一般人對樹木的好處有感覺呢?李隆恩老師和二葉松帶我們走進公園做樹木調查,丈量每一棵樹的吸碳能力,希望可以影響社會把植樹設計加入都市與校園計畫。 青年公園樹木調查 疫情迅速爆發,課程不斷改變調整,學長姐仍堅持荒野學習不打折的精神,一步步帶我們突破困難向前走。室內課轉為線上,戶外課延後或分段進行。從學長姐身上我看到,許多荒野人都有一種自帶開心的特質,不管外境如何變化或是艱難,都能堅持用愉快的心前進;更有一種開闊包容的胸懷,像樹、像大自然,盡力而為,也領納一切發生,即便並非我們所願。記得二葉松一直鼓勵我們,來當志工,內心一定要愉快、歡喜,若壓力太大,是無法長久的。 大學長劉俊儒(飛魚)說,志工們要包容接納各種聲音,讓彼此被聽到,所以沒有同不同溫層的問題。交流比較重要,很多時候是需要等待的,就像疫情。所有事物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我們也可以一點一滴改變。 盛夏之日,陽光燦爛,我們在洲美濕地歡聚,學長姐沒有放棄我們,我們也沒有放棄自己,接下結業證書、打上領巾後,故事才正要開始。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荒野氣候變遷推廣志工,一起創造一段最珍貴的歷史。
來場與兒童教育最美麗的相遇
文/郭銘蘭(台北分會兒童教育志工,自然名:銘月) 圖/台北分會兒童教育志工群 2023.01.10 校園進班授課、兒童營隊、志工培訓、實境解謎活動…忙碌又充實的台北兒教2022年度回顧 在加入台北兒童教育(簡稱:兒教)志工團隊之前,我以為通過培訓之後就只是單純進入校園當志工講師,沒想到這個熱心兒童環境教育的志工組織,堪比一間公司裡高產能的工作團隊,進班授課、研發教案、製作教具、籌辦營隊、志工培訓、企業專案服務等,簡直無所不能! 每當看到兒教夥伴們默默耕耘付出,為了目標一起努力完成各項任務,總是很謙虛說自己沒做什麼,只要看到孩子們專注參與的笑臉就很滿足,我總相信”天公疼憨人”的道理,地球的未來需要我們與孩子一起守護,一群人一定可以走得很遠,只要持續不斷努力、用心與堅持,一定能在越來越多孩子心中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 荒野保護協會自成立以來即十分重視兒童自然教育,其中,兒童環境教育組自2013年開始培訓校園兒童環境教育引導講師,深入校園進行環境教育課程,十年來深入全台超過300所學校,累積超過2千場次的課程,讓更多孩子了解大自然及環境教育議題。 早在聯合國宣布SDGs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前,兒教組所規劃的「環境教育系列課程」,包含校園體驗觀察、低碳綠生活以及水資源等三大系列十套教案,就已經進入校園,藉由操作、體驗、討論分享等方式,引導孩子了解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同時,環境教育也是十二年國教課綱重要議題之一,而兒教的校園環境教育課程也正呼應教育部108課綱所提出的「核心素養」,透過學習與生活經驗的結合,培養孩童跨學科的環境素養與解決問題能力,以適應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 兒教夥伴每2-3年就會針對教案進行更完善的調整,每年持續製作及翻新教具,印象很深的是培訓時我們學員坐在教室裡上課,學長姊們就在外面製作教具,一邊閒話家常一邊手作教具的溫馨畫面,讓我特別難忘。今年兒教夥伴又再研發一套新教案「種子妙妙妙」,擴展授課對象至小學一年級的孩童也能有機會體驗環境教育課程。 這兩年雖然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進校授課,但是2022年台北兒教組仍完成將近100場次的校園進班課程,除了大台北地區,偏鄉雙溪區的牡丹國小、上林國小也看得到兒教夥伴入班的身影。無法入校進班時,志工們依然保持熱情,持續自我增能成長,為推動兒童環境教育而努力。 四月開始,受到疫情衝擊,兒教九期培訓課程不斷線上線下彈性調整,雖然最後九期學員無法順利完成實習與授證,但工作團隊依然在六月底,舉辦熱鬧的戶外實體結合線上的結業式,甚至出動三機三鏡頭同時在webex直播,貼心讓無法到場的人也可以線上參與,完成了一場堪稱不可能任務的結業式! 兒教志工夥伴平日大部分都忙碌於家庭及工作,但是大家都有一顆非常熱忱及願意學習的心,不斷精益求精,繼去年用Gather Town舉辦八期線上授證儀式,今年又突破挑戰,舉辦實體+線上的結業活動,從事前籌備期間不斷線上線下多次討論、實際操作設備測試、當天的流程人力配置,尤其線上轉播同時得三方投影鏡頭的設定尋找,有幾位夥伴特別辛苦,全程戴耳機蹲著用手持手機轉播,到克服戶外用電需求(後來甚至借到汽車電瓶),只為了讓大家擁有一個難忘且具儀式感的結業式,兒教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溫暖又感動的大家庭! 九月底,台北兒教第十期培訓順利展開,不受疫情影響,吸引了近二十位有志於投入兒童環境教育的夥伴報名,而繼台中、宜蘭、花蓮、台東等地陸續開展校園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課程,位在南台灣的台南,也開始了兒教零期培訓,我們很高興看到全台各地越來越多夥伴投入行動。 #只要點亮自己的光芒就能照亮他人 怎樣的人生算是有意義? 這個問題我們也許都問過自己很多遍,但是加入兒教後我想我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活成一束光,點亮自己,就能照亮更多的人。」這是我在很多兒教學長姊身上看到的真實例子,當擁有自己熱愛並願意堅持與投入的事情時,他/她本身就開始熠熠生輝了。 台北兒教十期培訓戶外課程,一起清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 除了進入校園陪伴兒童進行自然體驗活動,台北兒教夥伴也不忘關懷社福兒童需求,每年暑假期間與社福團體合作舉辦兒童營,十年來,舉辦了20場次兒童營,帶領近五百位孩子從自然體驗活動感知生命奧妙、認識自我價值。 去年暑假因為疫情升溫關係,兒童營隊只能延後舉辦,但在志工夥伴努力下,經過地點協調及內容做滾動式調整,終於在今年一月寒假時順利完成環宇基金會以及汐止高榮教會的兩梯次營隊。 一期一會的兒童營陪伴,受惠的不是只有孩子,有時候收穫最多的是身為陪伴者的我們自己 此外,去年荒野保護協會成為「美國地球教育協會 IEE 」在台灣的合作夥伴,兒教組也獲得美國地球教育協會與紐奧良TREE教育中心之合法授權,引進「地球守護者營隊(EarthKeepers, EK) 」及「太陽船三號營隊(Sunship III) 」之課程教案。兒教夥伴們在今年上半年即馬不停蹄進行書籍及教案中文翻譯、製作相關活動道具、尋找營隊場地並完成建置等。已於今年三月中完成第一場地球守護者營隊,十月下旬完成地球守護者的授證。明年也會有營隊活動以及引導人員培訓計畫。 十一月,歷經數個月的研發與測試,兒教組再創新推出結合公園生態的實境解謎遊戲包,為臺北市萬華區的青年公園量身打造一套結合自導式探索的實境解謎遊戲「荒野奇寶」,以五感體驗、親子共遊的遊戲方式,來推行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 12月17日的首發場活動吸引了超過30組民眾組隊報名參加,也提供500份免費道具包供民眾線上申請,期望藉由都會中公園生態化的體驗教育,帶領民眾更願意關心生活週遭的自然環境。 回顧這精采又豐富的一年,「累並快樂著」大概是兒教志工們這一年的心情寫照吧(笑)! 即便如此忙碌,志工夥伴仍不定期響應參與內外部活動,例如「地球一小時活動」、荒野27周年年會、暑假大豐國小「安心一夏無痕野餐音樂會」等,透過提供豐富的環境教育體驗活動,讓到現場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們,藉由實際體驗能對環境有更多認識及關心,未來更願意在生活中展開綠色生活行動。 在大豐國小,兒教夥伴們發揮巧思與創意,以「海鳥吃吃變癡癡」為主題,透過餵食信天翁寶寶,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在現在充斥塑膠的環境下,我們能為地球上的動物和自己做些什麼。 要特別感謝兒教大家庭裡面的每一位夥伴,學長姐們總是很謙虛地說,自己做的是非常微小的事,但就是因為有每位夥伴一點一滴的投入與付出,才能成就兒童環境教育的推動,衷心感謝每位志工夥伴! 期待兒教夥伴在新的一年持續前進校園帶給更多學童體驗環境教育,我們也希望能夠把環境守護的觀念傳播出去,讓更多孩童與家庭願意為了環境而在生活中做出行動改變,最終成為地球的守護者! 最後,也要感謝大自然,讓我們能在荒野兒教擁有最美的相遇。
相逢台北樹蛙
圖、文/盧紹榮(台北分會富陽公園蛙調組志工,自然名:浮雲) 2023.01.10 該不會是台北樹蛙吧?! 「該不會是台北樹蛙吧?!」猶記得第一次見到台北樹蛙的情景,聽說此地有一種綠色保育類的台北樹蛙,有人去人十幾趟都沒看到,於是一個人在沒有路燈的環境中,帶一隻小手電筒,四度尋訪後終於遇到了,一隻漂亮的綠色樹蛙在遠遠的樹上。 終於一見台北樹蛙的廬山真面目 台北樹蛙是在1978年由台大梁潤生及王慶讓教授共同發表的台灣特有種,是台灣蛙類中,第一種由台灣學者發現並命名的種類,在台灣蛙類分類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發表的模式標本採集於台北縣樹林鎮(現為新北市樹林區),所以稱之為台北樹蛙[1]。 台北樹蛙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以北的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是一種中小型的樹蛙(體長4到6公分),牠們的背面為綠色,腹面白色帶黃色,眼睛虹膜為黃色,壽命可達5年,平時住在樹上或森林底層,繁殖期時,雄蛙會遷居在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隱匿,鳴叫求偶,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長而低沉「呱──呱──」,常常是只聞其聲,難見其蹤。卵塊為白色泡沫型一團,內有約300至400粒卵,會在一到兩星期後孵化成蝌蚪,此洞為蝌蚪暫時居住小水池,待大雨來時再將這些小蝌蚪沖入水域裡。蝌蚪期為1個多月或更久。初變態的小蛙,體長約1.5公分,一年半後,可長到4公分並達性成熟[4]。 台北樹蛙鳴叫求偶 台北樹蛙卵泡 台北樹蛙蝌蚪 台北樹蛙 幼蛙 在見到台北樹蛙後,讓我更投入到生態觀察中,也接觸到了環境教育、環境守護、活動紀錄等等,並參加兩棲類調查志工班數位基礎課程,加入了由楊懿如教授帶領的兩棲類動物保育志工團隊,並擔任台北小雨蛙小隊隊長,接觸學習了蛙類調查,可用物種的長期調查記錄了解棲地環境的好壞變遷;因著地緣和機緣,也和荒野富陽組接觸和熟捻,富陽組每月在富陽公園進行例行導覽,讓大眾瞭解環境教育、環境守護的重要性;我和郭水泉大哥、莊博鈞、林銘慧 (自然名:台灣欒樹)成每月蛙調小隊常態成員。 全名為「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富陽公園,富有自然生態,除入口廣場,園區內不提供照明,讓環境盡量維持自然樣貌,在我們長期觀察著富陽公園十餘年,看到了物種和環境變化,早年台北樹蛙在富陽公園算是近市區可觀察到的地點之一,但隨著人為干擾、美國螯蝦入侵、斑腿樹蛙入侵、棲地變差,變得愈來愈少見,至今已經難得一見了。 富陽受影響的也不只台北樹蛙,早年在大池,盤古蟾蜍在繁殖期可見多對抱接、甚至抱成一團,眾多的卵串、一群群黑黑的蝌蚪,如今已非常難見;早年大池水量在木棧道兩側都有,如今左側乾漠、右側在天意和供水系統的加持下,亦不復往昔;不明人士放生的大鱗副泥鰍,對環境的適應力與耐污力頗強,可生活於溶氧不足且水位淺的濕地,結果一週即在大池到處屍橫;數年前大池可用蝦籠捕美國螯蝦,有人一下午可釣數十隻美國螯蝦,如今在大池也不見蹤跡,參覽的民眾問起,只能展示手機中的舊照;改建前的廁所有不少蛾類,改建後的廁所幾乎看不到蛾類。 與台北樹蛙並列富陽三寶的大赤鼯鼠及渡邊氏東方蠟蟬(舊稱:渡邊氏長吻白蠟蟬) 也難逃數量減少的命運,幾年前附近居民在晚餐飯後,經常可坐於入口廣場石椅上,等待觀察大赤鼯鼠於廣場天空滑過,如今已成回憶,不復常態;最多渡邊氏東方蠟蟬成蟲出現的廣場烏臼樹倒了,為了安全,雖留下被砍下來很大一部分,不知明年是否會「樹倒蠟蟬散」,還能在樹上看到幾隻呢? 環境需要守護,認知也需要教育。曾見人捉美國螯蝦,但桶中皆為原生蝦種,只是美螯盛名之下,遭了池魚之殃。標榜自然生態,卻仍有以人本為主的休閒活動,晨間運動放音樂,打擾了夜行動物的睡眠;土地鋪毯、墊,扼殺了將破土羽化蟬幼蟲的生機;曾見人因植物已進入步道空域而砍掉的姑婆芋,旁人叫好,卻不曾思考,步道造就了棲地破碎化,對不喜下樹、喜於姑婆芋或植物間跳躍移動的樹蛙而言、活動領域被切割了。 富陽最受關心的生物是螢火蟲吧!但當其他物種都不利存活發展,螢火蟲又豈能一支獨秀,欣欣向榮。 有個故事:有個人向他擁有的棲地放生了1000隻螢火蟲,隔年卻剩0隻,於是,他又放生了1000隻螢火蟲,隔年來是剩0隻。為什麼?因為這個棲地沒有適合牠們的生存環境、沒有足夠的食物,生存不了,就會減少、遷移或消失了。 不經感嘆,何時能再聽人說一句:「想看台北樹蛙,去富陽公園、很近、很容易看到」。
「啟動自然療癒力」——探索大自然中的寶藏
文/台北分會解說志工 黃香萍 (自然名:台灣萍蓬草)、詹立筠 (自然名:木蘭花) 圖/莊燿鴻 (自然名:獵戶座) 「啟動自然療癒力」的作者是一群來自荒野台北分會解說組思源定點的夥伴,創作的初心源自於每一回自然觀察體驗累積的心得與欣喜。它可以是親子的自然遊戲書,也是園藝治療師、自然解說員或引導員的教案工具書。我們分享自然創作、花草遊戲和園藝輔助治療的運用,期待您在閱讀過程中萌生想在自然中玩玩看、做做看的興趣,並從中窺見自然的豐盛與生命奧妙,而與之建立一種愉悅的關係。 「啟動自然療癒力」作者(左起:獵戶座、香萍、木蘭花) 回顧創作的初衷,來自許多解說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對象的不同,需求也就不同」。記得有一回解說「棕櫚科植物」,解說員們討論良久,用心地歸納物種的特徵。但是,解說員們認真準備的生態解說,小朋友卻興趣缺缺而逃之夭夭。只見孩子們創意無限地將大王椰子的落葉當拖車,輪流當車伕與乘客,玩得不亦樂乎;有的孩子將蒲葵的扇形葉當作掃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落葉掃成堆,在落葉堆中躲迷藏。當下,所有的解說詞彙都暫且被收斂,孩子們盡情玩樂的過程,反而幫解說員們上了一堂新奇有趣的自然遊戲課。 書寫的過程,是重整自己內在、打通任督二脈的學習旅程。汲取植物知識、自然體驗活動引領技巧、生活美學裡的色彩奧秘與藝術創作媒材應用、藉由分享多餘及注重環保永續地球概念的生活態度、開啓尊重生物多樣性及對共生共榮萬物的敬重。 大自然生機處處、樂趣無窮,您無須刻意分享知識,因為在野地嬉遊間,當孩子的探索動機被激發,大自然將對孩子敞開胸懷,以山風水流、蟲鳴鳥唱為媒介,點亮孩子的雙眼與學習熱情。在此,願將這份得之於探索大自然寶藏而點滴轉化的養份,與大家分享。 「啟動自然療癒力」園藝治療的100道四季花草遊戲與手作教案 園藝治療是一種把大自然與植物帶靠近日常的生活態度,其範圍可以觸及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舉凡各類適合相見歡的暖身活動或綠色健康運動、學習依著節氣節令過生活、以友善農耕及身土不二精神的藥食農種植手作、著重中醫五行五色醫食同源的養生保健、注重營養學及釀造食物保存的各式料理、還有滋潤生命情感的生活美學與藝術創意自然手作、還有把人帶進大自然裡與天地合一的自然體驗活動,都是讓身心靈紓壓放鬆的綠色照護模式。 本書是園藝治療師、自然解說員、高齡服務者、輔助醫療從業者必備的園藝治療自然手作教案實務操作指南,整理出活動的承接、準備與設計要領,以及100道綠色教案步驟全照片圖解,帶領學員打開五官六感,借助植物的力量,在大自然裡關照身心,豐富生命。 ✦ 提出自然觀察的重要性與做法,引導參與者開啟自然觀察之眼,感受生命之網的連結。 ✦ 教案依循「順流學習法」的精神「喚醒熱忱➜集中注意力➜直接體驗➜分享啟示」做設計,讓參與者可以重新整理與內化,達成活動設定的目標。 ✦ 案型包含<大自然的裝扮秀>、<趣味遊戲玩耍>與<創意手作應用>,並使用容易取得的自然素材,四季都能動手玩自然、玩手作。 ✦ 歸納20種綠色手作技法(彩繪、拓印、編織、植物染等),一本在手,教案變化無窮。 ✦ 提供替代植物與延伸應用,還有植物小百科,能在活動中隨機應變,豐富解說內涵。 ✦ 羅列出年度重要節慶以及24節氣焦點植物,以便使用應景植物來發想教案。 ✦ 指引園療師如何從蒐集與整理葉、花、果、根、莖、枝、皮等自然素材,預先備妥常用材料。 ✦ 歸納出6大配色手法,在準備教案時考量材料的配色,讓參與者製作出來的自然創作更加賞心悅目,或符合節慶氣氛,提高活動成效。 ✦ 解析色筆與顏料的特性應用,讓各種自然物、創作素材都有亮眼的彩繪上色效果。 介紹影片☛ 啟動自然療癒力:園藝治療的100道四季花草遊戲與手作教案 線上購買☛本書於三民、城邦、博客來等網路書店均有上架販售
森林療育.自然體驗.與人接觸
文/潘淑婉 <「你就是自然,回歸自然.做自己的快樂」自然體驗活動參與民眾> 圖/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群 2022-12-10 去年開始學習森林療癒師的課程,認識了穿山甲老師及一些荒野的老師,有機會就參加荒野的線上課,這次荒野在南港公園舉辦的活動,美麗的文宣「你就是自然,回歸自然.做自己的快樂」非常吸引我,這段學習的過程,透過森林、自然,更靠近自己了,與人接觸的同時也是與自己接觸,更加認識自己的歷程,每一次在森林裡、在大自然裡,體會到的點點滴滴,我都會寫下心情筆記,回顧身處於自然裡的我,遇見的人事物、景色或是象徵,為自己留下生命的禮物,也會將部份文字分享於臉書,後來填寫回饋單時,覺得我很想把心情分享給荒野的隊輔們,因此,將那一天奇妙的體驗和感動寫下來,與大家分享11/5舉辦的 「你就是自然,回歸自然.做自己的快樂」自然體驗活動。 我覺得荒野很用心,發email提醒我們該準備的物品,並且「無論晴雨,本活動照常舉行」如果親近大自然可以風雨無阻,他們定是預演了晴雨皆宜的版本,一早出門,毛毛雨,覺得開心。 一開始的相見歡、破冰,透過台灣牌卡,先自我介紹、講出名字,當發現九宮格圖案一樣的人,可以拿走對方的牌,鷹眼的練習。之後找出同組的夥伴,但是不能說話,每個人把卡片立在頭頂,看不到自己的牌,只能看到別人的。同一組的「火」有五位,我是台灣梅花鹿、還有穿山甲、台灣黑熊、石虎、白海豚,這五種生物我都喜歡,之前的線上講座,聆聽過台灣黑熊重回山林的故事,石虎的保育、白海豚的數量稀少,曾經台灣出產許多鹿皮,瀕危之際,最近有人在復育台灣梅花鹿,還是有很多善良的人,從事自然保育,守護著台灣。 以珍愛台灣卡牌作為道具的相見歡 大夥在草地上玩123木頭人,真的很久沒玩這遊戲了,當鬼的人講出一種動植物,例如含苞待放的花、公雞、烏龜、大樹… 還好我穿著新買的短筒雨鞋,在濕軟的草地上行走,褲腳還是噴到泥巴,穿著布鞋的夥伴,都變成土色了。 最特別的是矇眼、信任走路,我是綠組第二位,照高矮排,但是第一位是高齡80歲的大姐,隊輔特別照顧她,她和女兒一起來的,一段上坡路,感受到她的步伐搖晃,後來一個坎,落差大,她跌倒了,隊輔們立馬來照料,請我稍待片刻,後來隊輔牽起我的手,搭在她的肩上,其實我的背一直感覺到癢癢的,先不管牠,等到與樹朋友獨處,摸摸後頸,是螞蟻啊,牠也陪我完成了矇眼、信任走路,牠把我當成樹人嗎?在我背上安靜的爬行著,我也信任牠是無害的,不害怕。 矇眼走路活動 我的那個樹朋友,樹皮濕濕的,我用太陽穴的部位,與他連結,輕輕抱樹、跟他聊聊天,左右搖動身體、自由伸展,練習樹呼吸。之後隊輔又牽起我的手,讓大夥圍成一圈,引導靜心、為我們唸詩「一棵開花的樹」自從北一女的講堂聽見席慕蓉的這首詩,我就背起來了,再次聽見,覺得很感動。 矇眼抱樹活動 隊輔希望我們猜一猜、剛剛的樹朋友,是哪一棵樹?接著感謝他,與旁邊的夥伴,兩兩分享剛剛的歷程,場地移動到另一片草地,進行「大地之子」Jump大喊、與大地連結,隊輔看似輕鬆的詢問「請問誰沒有跌倒過?請舉腳」我知道,她是想安撫80歲大姐的羞愧,她總是覺得凡事要靠自己,這次信任走路跌倒了,她可以感受到身邊有人可以扶持、照顧。我也曾經跌倒、低谷過,總是會再爬起來,總是會有貴人相助的。 隨機找到4個夥伴加1隊輔,望著腳底下的小草,想一想,過去生命困頓時,你是怎麼熬過來的?接著小組分享,我們輪流說出:堅持、學習、忍讓、溫柔的眼淚 (我說的,因為我很愛哭,遇到不如意事、哭完了,釋放負面情緒,內在能量之池滿了,又有力量可以再出發)。 再來想一想,誰是支持你、走過來的人?最後討論出待會要演出的故事,進行「大地雕像」,我很勇敢的說出,最支持我的人是母親,我想到的是媽媽愛的擁抱,真的擔任導演,說出我的故事,讓其他三位夥伴即興演出時,第三脈輪振動著、眼淚流了下來,曾經33歲的淑婉,覺得自己很沒用,一個失眠的夜晚,想上吊自殺,猜想是天使爸爸救了我,我記得撞到頭、好痛哦,小椅子倒了… 隔天一早決定跟媽媽說我做的傻事,媽媽給我一個愛的擁抱,隊輔要夥伴們定格,我和扮演33歲淑婉的夥伴換位子,抱抱扮演母親的夥伴,自由表達,然後扮演天使爸爸的夥伴也加入,說了一些鼓勵我的話。 各組輪流演出「大地雕像」後,象徵大地之子的人,幻化為一棵樹,向他表達感謝,這部份像是心理劇和家排,意料之外的收穫,感受到夥伴的愛,深深的擁抱,與今日的主題呼應「因為你就是自然,與自然緊緊擁抱,與自己緊緊擁抱」感謝大地之母的擁抱,也疼惜過去受傷的自己。最後,大夥圍成一個圈圈,慢慢往內縮,再縮小一點,可以碰到左右的肩膀,一起向右磨蹭,再向左磨蹭,彼此愛的連結,賦歸。 大地之子活動 這活動是各路天使引導著我,去體驗、去享受,當我聽到「一棵開花的樹」那首詩時,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森林療癒師,肺魚隊輔的引導與帶領,她做到了我夢想中的森林療癒師樣版,雖然我還做不到,我還無法習慣與陌生人互動,那麼我來參加荒野的活動就好了呀,既沒壓力又能成為自然人、森林人、荒野的一份子。
樂天Kobo 電子書響應世界淨灘日
圖、文/ 黃瑋瑜<樂天Kobo電子書企業志工> 2022-12-10 淨灘=撿垃圾?原來淨灘還要做ICC記錄! 樂天Kobo電子書,長久以來致力於環境永續議題,串聯全球據點響應淨灘活動,包括加拿大、愛爾蘭、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和台灣等國家,皆動員員工於各地參與淨灘活動,守護全球海洋生態。 樂天Kobo電子書,串聯全球據點員工響應淨灘活動,守護全球海洋生態 在台灣,9月17日響應荒野保護協會主辦的「愛海無ㄐㄩˋ──海裡沒有我的塑」淨灘行動,齊聚新北市石門區海灘共同撿拾垃圾,擴大守護台灣海岸線。 這不是第一次參與淨灘,但卻是第一次邊淨灘邊記錄ICC表格,而且事前還參與了一場淨灘前的講座,山豬老師帶著同仁們一起了解淨灘不光只是撿垃圾,從各種海洋現況的照片,資料數據的統計,生態如何被影響。 我們也更了解了垃圾從哪裡來,怎麼來,垃圾流入海洋如何會被海洋生物吞食,威脅生態環境,同時也思考著該怎麼樣讓這件事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 樂天Kobo響應環保同時,新產品電子書閱讀器Kobo Clara2E,也以環保的概念出發,是第一款採用海洋廢棄物、回收塑膠製造而成的電子書閱讀器,外殼超過85%使用回收塑膠製造,其中包含10%OBP認證海廢再生塑料。 我們希望能從產品面,開始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將利用原本可能是海洋垃圾的塑料,重新轉變成可用的產品,為人們帶來新的故事,展現永續環保的理念與精神。 也正因為如此,撿拾垃圾,看到滿滿的塑膠瓶,更認知到不從源頭做減量,不從政策上去改善,是很難改變現況的,因此在撿拾垃圾的同時去記錄,更能有效的了解哪一類的廢棄物最大宗,最需要有更多的資源去做這方面的推動。 那天在眾人的努力下,總共清除了714公斤垃圾,看著原本滿滿垃圾堆滿橋墩下的模樣,同仁們默默都決定多用環保袋,少用一次性塑膠,希望能夠一起守護著台灣美麗的海洋,以實際行動支持海洋生態永續發展。
荒野新竹親子一團20 週年慶——炫蜂團第二十年八月團集會
文/張雁虹(新竹分會親子團,自然名:南洋杉) 圖/新竹分會親子團志工 麥桂齡(自然名:麥子)、李文智(自然名:蚊子)、蔡鎮竹(自然名:深山竹雞)、莊棨貿(自然名:金錢樹)、尤寶樺(自然名:貓頭鷹) 2022-12-10 鏘~鏘~鏘~鏘~今年的團集會對新竹親子一團(簡稱竹一團)來說可是非同小可,因為竹一團成立至今已經 20 年啦!因此特別邀請了歷年的大小蜂們(親子炫蜂團團員為國小二年級~四年級的小朋友)—老骨頭回娘家,大家齊聚一堂隆重慶祝竹一團的 20 歲生日! 以做事「頂金」(台語:仔細)出名的總召曾國琳(自然名:麋鹿姊姊),早早就絞盡腦汁設計活動。首先,七月的團集會,讓小蜂透過遊戲不知不覺就唱跳了無數次各種轉速的炫蜂之歌,小蜂要不熟也難(結果就是團集會後一個月,耳邊三不五時就聽到自家小蜂哼唱著炫蜂之歌)。在正式團集會前,還設計了好幾個精彩的活動,磨拳擦掌準備迎接分會慶暨竹一團 20 週年慶登場,沒想到!此時竟然殺出了個強烈颱風軒嵐諾,隨著颱風的強度與路徑變化,複式團長戴正賢(自然名:火鶴)及團會長們的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幾經評估及考量後,決定將團集會改為半天並移至竹北體育館。 炫蜂之歌練習 在一陣風雨一陣晴的典型颱風天中,小蜂開始練習炫蜂之歌,照例正常版、加速版、龜速版都來個幾次,這樣當關主時站在台前示範才不會漏氣。接著,總召麋鹿姊姊開始為大家上一堂非常重要的課—「蜂事知多少」,為小蜂一一介紹泥壺蜂、虎頭蜂、長腳蜂、細腰蜂的特性,話說麋鹿姊姊唱作俱佳的台風簡直媲美兒童節目主持人,大小蜂的注意力都捨不得轉移,而且馬上就對四種蜂有了更深的認識。搶答時,好多隻小手伸得筆直,而且答對率超高,整團幾乎看不到游離蜂(編按:指坐不住的小蜂)呢! 麋鹿姊姊上課了 虎頭蜂起手式 終於到了迎接老骨頭回娘家的重要時刻,擔任關主的小蜂頗有架勢的站上崗位,拉起炫蜂之歌的布條,荒野帽、領巾、背心也已備好,就等著迎接老骨頭們及其他闖關的伙伴們。哇!沒想到創團的元老、好幾屆的炫蜂團團長、還有當年的小蜂都來了!他們穿著代表竹一團的藍 T 恤,述說著珍貴的歷史,如:創團的導引員是一群熱血且未婚的解說員、某年炫蜂團完成騎單車環島的壯舉...,讓在場聆聽的伙伴不時發出驚嘆之聲。 老骨頭合照 老骨頭們欣然接受小蜂的邀請,換上了炫蜂服,認真又開心地跳起了炫蜂之歌,包括讓人手忙腳亂的加速版,真是可愛又令人感動。隨著炫蜂之歌一遍遍的播放,小蟻(大班到小二)、小蜂(小三到小五)、大蟻(小蟻的爸媽)、大蜂(小蜂的爸媽)、導引員、攝影官都一起來唱唱跳跳。相信這一年,大家一定忘不了這麼動感的炫蜂之歌。 竹一團的 20 歲生日就在歡笑中熱熱鬧鬧的度過。老骨頭們願意在這樣的颱風天趕來參加竹一團的 20 歲生日,不但可與好友一起憶當年,大概也想想親眼看看第二十年的炫蜂團,延續了哪些美好,又玩出了哪些新意。嘿!看看大合照中的每一個你,就是因為你參與,讓竹一團得以生生不息,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
援中港祕密花園之緣、援、圓
文/高雄分會援中港濕地棲地志工群 圖/林文城(高雄分會援中港工作小組組長,自然名:蚊子) 2022-12-10 援中港濕地公園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和梓官區交界處,前身為魚塭地。西鄰台灣海峽,南北兩側分別有後勁溪和典寶溪流過(地形上屬於沖積平原),由楠梓污水處理廠分隔成東、西兩區,其中東區距離出海口有段距離,水源主要仰賴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放流淡水,而形成淡水型埤塘生態系。為降低人為擾動,保留生物安穩棲息的空間,東區目前作為生態保育區之用,未對外開放,回歸「自然演替」的景象,植被層次豐富、鳥類多聚集於此,常見候鳥來此渡冬,如鸕鶿、綠頭鴨、琵嘴鴨、小鷿鷈、鳳頭潛鴨、赤頸鴨等,甚至瀕危的黑面琵鷺及東方白鸛都曾經在此出現。 於111年10月起,協會與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簽訂認養援中港濕地公園東區,由高雄分會負責管理。目的是為了保留城市中的綠地及濕地,以低度人為干擾,維護區域內生物多樣性,使其發揮為附近區域調節氣候、淨化水質、滯洪等功能;以公民參與方式進行生態調查,進行長期棲地觀察及監測,累積為可供大眾使用之生態資料庫。 辦理工作假期號召志工協助清理園區內垃圾 認養動機 作為荒野南區分會實現棲地守護的環境教育場域。 如何開始進行 剛開始我們利用來援中港進行親子團團集會的時候,觀察先找幾位喜歡大自然而且對這裡有熱誠的夥伴,另外找時間邀約他們來此活動、分享美食,初期的工作目標以低度棲地維護為主,之後再開始培育棲地志工、生態調查與監測、環境教育推廣。 多少人做多少事,慢慢來不急,畢竟「願意花生命的1分鐘來當志工,我們都要感謝他來」,在援中港大家都是一樣的,歡喜做甘願受,就是志工唄。 觸動 初次團集會來到秘密花園,拿鐮刀跟鋸子盡情地揮舞,盡情地流汗,心中真是舒暢。後來得知幾位夥伴的奮鬥歷程後,觸動了不少夥伴,紛紛捲起袖子投入,讓這塊土地能夠生生不息,感動難以形容。 有一次跟電話中的另一頭抱怨著近期遇到的鳥事,另一頭回應我:好啦!好啦!過幾天你去援中港舒壓舒壓就沒事了! 是啊!援中港濕地真的是一個非常療癒人心的好地方,雖然說這是大自然的力量,但在援中港多了一份自在,它就如自家後花園般的存在著。 援中港濕地公園東區現在已成為親子團秘密花園 其實每次的任務都不一樣,有時是清除雜草、修剪樹木,有時是想要終結外來入侵種-銀合歡(雖然怎麼清都清不完)還有最刺激的就是開新路,尋找未知!尤其又跟夥伴一起,可以一起流汗,一起分享喜悅, 創造出許多美好的回憶! 候鳥來了,孩子來了,昆蟲來了,綠色隧道出現了! 清新的味道來了,乾淨的空氣來了,涼涼的微風來了! 粗糙的樹爺爺回來了,毛毛的葉子回來了,甜甜的花蜜回來了! 我們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援中港濕地的優良環境成為冬侯鳥休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