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嵐諾給大崙尾手作步道上了一堂課

2022-11-09

文/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 陳瑞禮(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豹)、林桂昇(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雲母石)、張令儀(台北分會手作步道志工,自然名:野牡丹) 2022-11-10      荒野保護協會在2010年那年,開始培訓手作步道志工,當年也認養大崙尾步道,藉有大崙尾步道的認養維護,來訓練手作步道志工。2021年也來到手作步道的第三期,培訓了三十位志工,在今年非常熱絡開始參加服勤,讓這股手作步道的熱情持續在燃燒著。      原本排定九月四日大崙尾步道,早上要帶領民眾做手作步道,下午由志工繼續維護步道。由於軒嵐諾颱風的來襲,從取消民眾參加、志工自行施作,到最後組長改為志工自由參加(組長特別叮嚀安全及確認保險)。其實過程當中心中非常糾結!向來做任何事一定要把安全擺第一,颱風天來服勤會不會太牽強呢?這兩天也不時盯著颱風的動向,而大崙尾步道位置在山谷中,應該不會受到風的影響,在多方面的考量後報名參加,也提出出勤方向目標議題,大崙尾步道水流觀察。 ▲參加的夥伴      在手作步道中大家常常講的一句話,「步道中的水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可想而知水對步道的影響颇大。步道有的會成為水路,長時間沖刷帶走了泥砂,久了之後成U型步道,上下邊坡都高於路面排水更難,容易積水!水的沖刷步道鋪面形成凹穴積水、泥濘濕滑,人們怕滑倒從旁邊走,踩踏旁邊植被,也形成複線!步道的階高及踏面被水的沖刷,造成階高過高踏面歪斜凹陷,成了不友善的步道!步道鋪面中的樹根被雨水沖刷後樹根裸露,形成步道舖面凹凸不平,行走時腳容易陷入或被樹根絆倒,導致步道使用人受傷。流水由小而大,若從上邊坡流到步道上,嚴重時步道將被掩埋!以及步道下邊坡的流水,若下邊坡沒有穩固抵住流水衝擊能量,下邊坡流水會從小缺口大到崩塌,進而步道鋪面消失!我們已看見了諸多步道水流問題的存在,相信只要用對的方法去面對真正問題,問題應該可以迎刃而解。      大崙尾步道從中社路登山口到尾端內湖路,步道長度約六百三十公尺,扣除前段的石階梯及後段的產業道路,手作步道可維護施作的約三百六十公尺。大崙尾手作步道位置由北往南向,東邊山坡西邊山谷步道走在山腰間。水流向為東往西,步道中水流則是北往南。步道的海拔高度約301~335公尺之間,落差約在34公尺,最高點落於平台,最低點落於末端第二叉路,坡度在前段約一百二十公尺間較陡。 ▲大崙尾手作步道 (步道長度、海拔高度、高度落差)       大崙尾手作步道水流觀察,當天來了七位夥伴。颱風天的雨一陣一陣的,風則不大,在集合中看見入口的排水溝及排水口被樹枝樹葉塞住,大家隨即動起來清理。首先來到大崙為步道平台,看似平坦的平台有樹根裸露及大面積積水!上邊坡的導水溝從山坡帶來大量雨水沖刷,樹枝樹葉泥沙填滿上邊坡導水溝!跨越步道的導水溝也同樣被樹枝樹泥沙堵塞,水溢出到步道中沖刷步道;步道舖面受到雨水沖刷,上邊坡低下邊坡高步道舖面積水;東邊山坡集結大量雨水往步道上流下,而步道中截水不足,造成大約三四十公尺步道成為水道!也有截水溝過低或阻塞,水越過截水溝繼續往步道流!當天夥伴們帶著簡單工具,中锄、小三、六齒耙、锯子等,可以馬上改善的立即動手。清理導水溝、截水溝、樹枝樹葉泥沙,讓導水溝截水溝流水順暢,水不再溢出步道。步道舖面積水給予下邊坡做扇形排水,步道鋪面不再積水,但仍然有許多排水、截水、導水、舖面等後序工作要持續維護。 ▲平台積水 ▲橫跨步道導水溝(樹枝樹葉泥沙堵住)  ▲導水溝被樹枝樹葉泥沙堵住後漫淹步道 ▲步道成了水道 ▲截水溝被樹枝樹葉泥沙堵住後水往步道流      由於軒嵐諾颱風帶來雨水,扮演了今天的主角。讓我們看見了水與手作步道的關係,它驗證了我們過去為大崙尾手作步道的努力付出,為我們引導後續應該努力的方向,帶給手作步道的夥伴們非常珍貴的一堂課。藉有分享讓夥伴們繼續努力,推向荒野保護協會第一條手作示範步道。

東海岸行腳心得

2022-11-09

圖、文/ 林彥廷(台東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台灣山貓) 2022-11-10 行腳路段:台東縣長濱線大峰峰→八仙洞       嗶嗶嗶、嗶嗶嗶~~~       一定要這麼早嗎?清晨六點,耳邊傳來鬧鐘的聲音,腦袋已經開機,身體卻還沒有醒來,但是心裡有個聲音,促使我離開舒適的被窩,今天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好不容易,也讓三個孩子們離開被窩,上車繼續補眠。       豔陽高照伴著東北季風,吹散了一些熱氣,隨著一路往北,天空中的烏雲愈來愈濃密,雲層也愈來愈厚。看著前方的擋風玻璃,居然出現小小的雨點       小雨點突然變成大雨點,很快地,大雨佔據了擋風玻璃,雨刷的速度趕不上雨滴落下的數量,前方的道路漸漸模糊,緊握著方向盤的雙手,心裡一直想著:要不要打電話給前方帶路的台東分會長楊繡鳳(曙光),要不就取消這次的海岸走讀,還是……?但是坐在後方的夥伴楊雅甯(水稻),為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相信大地之母、相信分會長曙光,我們一定能順利完成這次的海岸走讀!       就這樣,一行人,三輛車,一路向北。快到目的地時,落下的雨滴愈來愈少,雨刷慢慢清空佔據擋風玻璃的雨水,天空中的烏雲漸漸消散,厚厚的雲層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一絲絲的陽光。接著,奇蹟發生了,天空小小地放晴了!       此時心中的OS:雨衣白買了,但不論天氣如何,老天爺都會給我們最好的安排。       台灣是個擁有生物、生態、種族多樣性的地方,連地形地貌也是如此。距離台東市區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同樣的海岸線,卻擁有截然不同的地貌,清晰可見的火山,原汁原味地呈現在面前,由夥伴黃正擁(白榕)、張增盈(台灣土狗)輪番上陣講解,直接利用現場的環境解說,讓大家以輕鬆而有趣的方式學習與認識硬梆梆、艱澀難懂的地質學。       沿著美麗的海岸線行走,印入眼簾的除了碧海藍天,但更多的是人類的廢棄物。隨處可見的塑膠製品、保特瓶、飲料杯、全新但是被遺棄的藍白拖;跟著洋流旅行,並且有了新同伴的打火機;一生努力工作、最後卻被丟棄的魚網;幫漁夫補充體力的玻璃瓶,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看著手中原本空虛的麻布袋,感受到漸漸被海漂垃圾給填滿的重量,心裡也湧上一絲絲的不悅與不捨,儘管大自然遭受到,人類各式各樣不友善的對待,但是大自然總是帶給人們美麗的驚喜,讓海豚、海龜、海膽、蝦兵蟹將,經過山河洗禮的漂流木、植物種子,在這片美麗的海岸上與大家相遇。       午餐時坐擁海景第一排,是走讀時最大享受,勘稱最美麗VVIP包廂,利用海蝕地形遮陰處直接席地而坐。涼爽的海風、簡單的午餐、心曠神怡的美景,療癒了每個人的身心靈,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毒辣的太陽、搭配涼爽的海風,安撫了情緒容易火山噴發的小孩;在邊走邊玩邊學的路程中,結交到無話不聊、能專心傾聽的同伴;沿途新鮮有趣自然物,充滿跑跳精神的地形,讓嘴邊老是掛著無聊、好熱的小六生,臉上掛著淺淺的笑意、一步一腳印跟著走。       第一次知道自己有神農精神的阿母,為了一嚐那原始野食,手上拿著粗石、使勁的往大葉欖仁種子敲打,初嚐大葉欖仁種仁的淡淡香味,馬上聯想到常吃的堅果,真心覺得熱炒過後美味更上一層樓。雖然老爺幫我們開了電風扇,但還是抵擋不住下午的高溫,滿腦子只回盪著吃冰的聲音,這是目前唯一向前邁進的動力。       橫在眼前的巨石陣,是這趟旅程結束前最後的關卡。一行人男女老少,瞬間化身成蜘蛛俠、攀岩高手,在巨石陣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移動,眼睛除了專心找立點之外,無瑕理會美麗的海景。       征服了巨石陣,小孩的口中出現三仙洞、八仙台,全身的氣力快耗盡,連笑的力氣都要省著點用,通過無數考驗的樟原橋,靜靜的佇立在水母丁溪,與無數旅客留下歲月的見證。一行人累癱在八仙洞前的樹蔭下,用力、大口的吸幾口氣,正式宣告大峰峰走讀告一段落。大伙忙著卸下肩上的背包,脫鞋舒緩腳趾的不適,凍飲補充能量的趕緊吸上幾口,倒出一路跟隨、隱藏在鞋裡的小碎石。       最後在樟原橋旁涼亭的大分享,小小的涼亭充滿了出發時的擔憂、不安、焦慮、體力耗盡的滿足感、第一次走讀的新鮮感、挑戰成功的成就感,一行人的臉上掛著滿滿的笑意。回程時的隱藏版手工冰淇淋,深怕旅人吃不飽超大份量的在地美食,為今天的走讀旅程劃上完美句點。       這樣的走讀活動,荒野在台東已經是行之有年,自己卻是第一次參加。有幸提早從曙光口中得知,快手搶下秒殺名額,透過行腳的方式認識周遭環境,遠比在課堂上來的有趣,小孩內心已經在期待下次旅程的到來。

知本沖積扇的水域風景

2022-11-04

圖、文/莊詠婷(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志工,自然名:天空) 2022-11-10       往年知本濕地小組舉辦的觀察及調查活動,都是針對鳥類,我們從植物與鳥類開始認識濕地生態,但受限於經驗、技能及工具,對於可說是濕地心臟的水域和水系,反而十分陌生。       知本濕地位於知本溪和射馬干溪之間的洪泛區、射馬干大排和知本圳匯流的出海處,也可見知本溪舊河道痕跡。溪、濕地、海在這個沖積扇交會,不同的水域棲地相生相連,裡面一定藏著許多與生態有關的秘密,基於想更深入理解和挖掘濕地豐富性的渴望,今年小組規劃了每季水域調查,以及六、七月三場次的工作坊,邀請有水域調查經驗的生態工作者,引領民眾一同探索及走訪周遭水域。       但不管是作為此地的長期志工或生態工作者,對水域的了解都遠遠比不上鎮日坐定在水邊任由光陰荏苒的釣魚人。水域調查初期,我們在陷阱下餌放置一日夜後,4個樣點12門陷阱,竟然只捕到1條小吳郭魚。詢問釣客後重新更換餌料,入網的魚多了很多。釣客可以區別出這邊的哪一種魚喜歡吃的是什麼,似乎魚也與他們演化出了特定的連結,即使是聞起來化學味濃重的香香粉也是某些魚類的偏愛,人們帶來原本不屬於這片水域的食物氣味,同時對水族形成一種新的烙印。       春夏兩季透過訪查釣客和放陷阱,我們在水域周遭看見外來種的吳郭魚、珍珠石斑、泰國鱧、大肚魚;本土入侵種的溪哥(原產北部、西部,被人不當放流在花東對原生魚種,如菊池氏細鯽造成威脅);原生的鯽魚、極樂吻鰕虎和牛屎鯽,以及沼蝦、虎皮蛙和鱉蛋等。記錄到的蜻蜓則有褐斑蜻蜓、彩裳蜻蜓、青紋細蟌、侏儒蜻蜓、慧眼弓蜓、弓背細蟌、紅腹細蟌、蔚藍細蟌、脛蹼琵蟌、杜松蜻蜓、橙尾細蟌、霜白蜻蜓、樂仙蜻蜓、粗鉤春蜓。 ▲調查發現的台灣原生魚類牛屎鯽       其中牛屎鯽很有趣,繁殖百分之百依賴河蚌。這隻入網的公魚有著鮮紅的鰭,體色樸素的母魚將產卵管伸入河蚌產卵,公魚在周遭釋放精子藉水流進入河蚌,牛屎鯽寶寶在河蚌裡孵化長大,河蚌寶寶鉤介幼蟲也在蚌裡巴住了牛屎鯽小魚,游出蚌殼的小魚就帶著他們到處旅行拓展生活圈。三、四十年前台灣鄉下到處都有牛屎鯽,但由於工業和農藥汙染,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講解蝦籠的使用       工作坊中除濕地生態以及傳統領域故事的分享,最想達到的目標就是讓學員學會操作調查所需的各種技能,每次兩天的活動中,親自收放陷阱都是必備工作,直到最後一次上課,學員必須要能夠示範和講解每個執行的步驟。從調製魚餌開始,接著在蝦籠和蜈蚣籠中放置餌料,同時須注意陷阱開口方向與水流的關係,放置石頭以維持陷阱的穩定。而為避免蛇、龜等動物誤入陷阱淹死,也特別在長長的蜈蚣籠的一頭塞入寶特空瓶,使頂端浮起。 ▲學員在蜈蚣籠中放入餌料       拋網特別需要練習,形如風琴的蜈蚣籠,必須直直的伸開而後落下,擠在一起就得拉起重來;八卦網更有學問,依網目大小抓不同尺寸的魚,操作和重量上有多種設計,而不同族群傳承的拋網方式也有差異。沙灘豔陽下,大家身上披著網,一次一次的旋轉身體拋擲,樂此不疲地持續幾個小時,好像在進行某種秘密修行,其實,網在完全放手拋出、倏地張開的那刻,有種難以形容的舒暢感,或許這是讓人著迷的其中一個原因。陸地練習一段時間後,進入水域灑網,哇~一下子就收穫滿滿,學會以後就不怕餓肚子了。 ▲學員放蜈蚣籠陷阱 ▲學員在沙灘上練習撒八卦網       從濕地往南走向知本溪口,六、七月時抓魚苗是此地盛事,當大雨讓河口打開,日本禿頭鯊、鰻魚等魚類的幼魚成群從海中往溪流上溯,想回到牠們細胞記憶中的出生地。然而人和鳥也被牠們的聚集吸引而來,人們沿海岸線列隊在浪花間揮舞三角網(卑南族稱撒棒),漫天燕鷗不時俯衝入海並來回巢位,對人來說一斤500元的魚苗是不小的經濟誘因,對正值育雛季的燕鷗來說魚苗是營養的寶寶食品。 ▲知本溪口捕撈禿頭鯊盛況       卡大地布部落青年教導學員使用畚箕(卑南族稱搞搞絲)來抓魚苗,將畚箕推入灘底後再舉起,透明的小魚在網中的礫石中竄動,鮮紅心臟的跳動看得清清楚楚。魚苗會不會被人抓光?捕捉無疑是需要節制的,但影響魚苗數量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還有山林開發、溪流工程、截流引水可能會造成其族群更大規模的破壞。       後續有學員興奮分享閒暇散步時,看到蛇在濕地水中游泳,也有學員覺得蹲在水畔看小魚悠遊非常開心,想帶自己的孩子來體驗這種樂趣。其實知識和技能的傳遞,也只是為了能讓人更貼近大地、願意多花些時間來感受思索自己和萬物的關係,繼而在生活中自然能做出更永續的行動和選擇。除留下生態紀錄,也願這系列的活動可以創造出人與環境的連結,讓一片水域永存在參與者的心中。

啼聲響徹原野的草地明珠──環頸雉

2022-11-04

文/陳翊凡(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志工,自然名:山鷸) 圖/陳翊凡(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志工,自然名:山鷸)、蘇雅婷(台東分會議題組組長,自然名:小月桃)、蘇俊榮(台東分會知本濕地志工,自然名:烏頭翁) 2022-11-10 環頸雉的生態介紹       環頸雉是在平地、淺山之草地、農地生存的大型雉雞,相較於棲息於中海拔的藍腹鷴、高海拔的帝雉,與人類的關係更為密切。現今台灣的族群量約略是東部>中南部>北部,為雜食性的稀有留鳥。在保育上,雖然就「種」的層次而言,在國際上屬於「無危」(Low Concern, LC)狀態;但就「亞種」層次而言,特有的環頸雉台灣亞種(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是屬於「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的珍貴稀有(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環頸雉雄鳥,羽色鮮艷 ▲環頸雉雌鳥,羽色樸素。         每年三月,雄環頸雉開始大量大聲鳴叫、振翅,以吸引雌環頸雉,也因此有「啼雞」之稱。春天求偶、交配之後,雌鳥可產下一窩約7至15顆的卵,再經過近一個月的臥巢,早熟的小雉們便可孵化、跟在母親身邊生活。當小雉們在草木茂盛的夏天,長成已可獨立生活的幼鳥,牠們樸素、短尾的大雞貌,已經與母親很像了,待尾羽長齊、且具繁殖能力,便是下個世代的開始。       環頸雉的台灣亞種除了面臨與外來亞種雜交的問題,在棲地流失的威脅上也不算少。因為環頸雉白天以底層草本植物嫩芽、種子,甚至底棲昆蟲、蝸牛、蚯蚓為食。有趣的是,環頸雉晚上是在樹上睡覺的,所以環頸雉不只需要草叢,也需要有樹林在周遭的鑲嵌地景。而這種「需要草叢與樹」的環境,在近年有一處廣大且幾乎未被大量道路切割的地方,那就是在台東平原南端的知本濕地。   環頸雉與知本濕地       知本濕地是不同地景鑲嵌在一起的台東平原荒野寶地,有水澤、草叢、樹林、海岸、河川與農牧用地等不同棲地樣貌。       由於人為干擾沒那麼多,且有環頸雉需要的隱密草叢(覓食、繁殖)、樹林(睡覺),這片土地的環頸雉可以說是非常常見,許多來此遊憩的人都有被牠突然從草叢中驚飛、瞬間的拍翅鳴叫與滑翔落地的情景驚豔到的經驗。       不只是植物相方面的棲地面相另環頸雉適合棲息於此,在我多次穿梭與知本濕地的密林裡與海岸(太平洋)、溪岸(知本溪)之間,有非常多沙地是適合環頸雉沙浴的環境。加上附近又有許多牠也很喜歡的農田環境(比如有空曠的短草地的釋迦園),因此這裡對牠而言根本是天堂啊! ▲知本濕地有許多環頸雉沙浴痕跡         不料知本濕地曾經面臨大面積的太陽能光電板開發案,2018年縣府招標後起,荒野台東分會便發起每年春季「環頸雉繁殖大調查」活動,希望藉由公民科學性質的例行調查,讓民眾藉由親身觀察來認識這環頸雉的重要繁殖地。 ▲環頸雉大調查路線以及範圍,製圖/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 ▲2018~2022年知本濕地環頸雉大調查活動結果,製圖/陳翊凡(自然名:山鷸)         自2018年至今(2022),台東分會每年都有數十人參與調查活動,已累積了五年的調查資料,整個知本溪口沖積扇範圍的數量,根據下圖歷年調查活動結果資料,大約可以顯示這片土地近年春天皆有百餘隻的族群在活動著。       知本光電案在用地變更審查過程中,環頸雉一直是重要的指標物種,因為牠同時具備特有性、保育性且常年繁殖、容易觀察(有感)、數量可觀、需要大片周遭有樹林的草原。今年(2022)9月8日,光電案的電業籌設許可,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許可撤銷,訴訟雖然尚未定讞,但這片環頸雉的生存寶地幾乎算是向保留下來的方向跨了一大步。       我自己參與幾乎每年知本濕地環頸雉大調查,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環頸雉與知本濕地的不同面貌。在荒野小徑中奔跑的牠、因人接近而蹲低身子盯著人看的牠、被嚇到從草叢起飛也嚇到人的牠、在海岸邊沙浴完小碎步走回海岸林的牠、安靜在草叢邊覓食的牠、清晨大聲啼叫振翅的牠,每個牠都有獨特的姿態與活力。和一群人一起調查,好處是會有不同的覺察與分享,可以認識更多、更廣的現場情況及其背後的延伸意義,如黃鸝的歌聲與美姿、台灣畫眉的隱密、黑翅鳶的帥氣和海岸與濕地的美景,許多精彩的生態情景,皆在一次次的調查活動中盡收心裡。 ▲2022/3/27環頸雉大調查各組分享調查結果    

夜生活 in 宜蘭

2022-10-07

文/張桂馨(宜蘭分會親子團志工,自然名:水鹿) 圖/黃顯淑(宜蘭分會秘書,自然名:薯條) 2022-10-10       在農曆七月十六日,我們前進蘇澳大坑罟社區,要展開一場深度的蟹蟹之旅。說到陸蟹,第一個想到都是南台灣墾丁國家公園,殊不知在大坑罟社區,耆老的記憶是在家中的石板屋,就有許多陸蟹在夜晚窸窸窣窣。研究團隊包括陸蟹專家,返鄉進行社區營造的年輕人,和部落耆老等等,要一起揭開陸蟹的秘密。       我們先進行了一堂講座,對陸蟹的定義、種類與一生有了基本的概念。每個月農曆的十六到十九日,是母蟹釋幼的好日子(老師強調「釋幼」,就是釋放幼蟹,不是排卵),團隊都會到海邊與港口大排進行調查。 聽講師說著蟹的一生       出野外的夜晚,我們一群人小心翼翼的穿過密密麻麻的防風林,如果不是跟著綁繩前進,一定會迷失在這叢林裡。政府種防風林種了30年,直到現在我們才在研究防風林裡的植皮和生態。       防風林的林相主要是木麻黃、海檬果,接近海邊會有濱海植物(像是林頭、濱刺麥之類)。但是木麻黃的落葉其實會讓地面很乾燥,大大降低了防風林裡的生物多樣性,反而不適合陸蟹生活,於是防風林裡幾乎沒有陸蟹蹤跡。「防風林裡沒有陸蟹?那存在於濱海部落裡的陸蟹如何釋幼繁衍下一代呢?」這些問題都要經過很多研究設計,與實地調查才能抽絲剝繭找到答案。 生活在麻木黃防風林的紅拱獅(紅螯螳臂蟹)       好不容易穿過防風林,終於來到海邊。孩子們在沙灘上,和中華沙蟹賽跑。小孩負責捕抓一隻隻大大小小的沙蟹,由大人負責測量大小、判斷公母,還有畫上記號避免重複登記。除了肉食性的中華沙蟹外,我們還遇到了奔跑冠軍角眼沙蟹,原來他就是海綿寶寶裡蟹老闆的雛形。       究竟大坑罟部落裡的陸蟹究竟要怎麼繁衍下一代呢?答案隨著旅程結束呼之欲出,我們來到新城溪的港口大排,這裡屬於處於半鹹水河口,部落裡的母蟹(紅拱獅,註1)「可能」是穿過下水道來到這邊釋幼。為甚麼叫紅拱獅呢?「紅拱」表示牠的螯是紅色很大一管,「獅」表示牠很兇,但其實比起海邊的中華沙蟹和角眼沙蟹,紅拱獅雖然外表強悍,性格卻相對溫馴。耆老說著說著,更回憶起當年「睡覺會有紅拱獅爬到身上」的部落經驗,可知三、四十年前,紅拱獅真的橫著在走呢!現在部落裡觀察到的紅拱獅主要是在臭水溝的縫隙間求生存,於是他們猜測數目銳減的原因可能是大量的石板屋改建成現代水泥建築,房屋的透氣性下降所導致。       老師說他這麼喜歡蟹類是因為「他們就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連結」,關於陸蟹,我們瞭解的還太少,大約要0.97公分以上的大小才能判斷公母,但體型大小並不代表年齡,在較差的環境裡,他們會壓抑自己生長的速度。我也喜歡聽在地人分享一些跟部落裡相關的小秘密,這個農漁共存,信仰著玄天大帝的聚落裡,一群人為了土地而有所連結,雖然辛苦,但他們默契滿滿,信手捻來都滿是自信。       蟹蟹這個美麗的邂逅。月亮從海平面緩緩升起,月光灑落在海面上,夥伴驚呼「看!有月亮」的時候,月娘又害羞的躲進雲層若隱若現,增添一分嬌媚。原本很科學的夜晚,也詩意了起來。 踏在浪漫月光尋著蟹的蹤跡

走啊!去淡水河護蟹

2022-10-07

圖、文/林育輝(棲地守護部專職) 2022-10-10       溫暖潮濕的天氣喚醒陸蟹的活動力,每年夏天是出沒的高峰期與繁殖季。陸蟹與人們生活的範圍接近,容易近距離觀察牠們可愛的模樣與令人嘖嘖稱奇的行為。然而也因為與人們密不可分,陸蟹面臨到棲地被破壞、路殺等困境,生命安全和族群繁衍岌岌可危。為了保護陸蟹,全台的護蟹行動陸續開跑,帶領人們實際行動幫助陸蟹,也一同探索美好的陸蟹生態奧妙。 在淡水河口地區常見的陸蟹──隆背張口蟹,經常可在自行車道旁的草地上發現牠們的洞穴。       荒野自2020年起持續推動「淡水河口陸蟹守護行動」,今年已經邁入了第3年。梅雨季過後,棲息在淡水河口地區的陸蟹大量出沒,經常會跑到河濱自行車道上,牠們的體型嬌小,顏色又與道路相似,很容易被人們忽略,一不注意就被接二連三的車輛輾過,成為一塊又一塊的蟹餅;6月到9月時,有許多抱卵的陸蟹媽媽從草叢出來,跨越道路往河岸邁進,不顧路途艱鉅,只為伺機將上萬隻陸蟹寶寶釋放到海水裡,展開牠們的生命旅程。然而這些「孕婦」在過馬路時,險象環生,令人怵目驚心。 在自行車道上發現抱卵的紅螯螳臂蟹,腹部有許多明顯外露、即將孵化的蟹卵。 慘遭路殺的母蟹。       2022年,我們將護蟹行動著重在捷運紅樹林站附近的自行車道。夥伴們沿著道路兩側找尋陸蟹,分工合作進行捕捉、調查、記錄、標記及拍照等工作,充實基礎的陸蟹生態資料,也試著找出陸蟹出沒與路殺的熱點區段,更充滿熱情地為路過的好奇民眾介紹陸蟹,宣導守護陸蟹的議題與方式,期盼越來越多志工夥伴、在地居民、遊客、甚至是公部門一起關心陸蟹。 護蟹人員身穿螢光背心,並自製宣導標語,吸引民眾注意,並向人們介紹陸蟹。       經過6月底到9月初的護蟹行動與調查,我們發現在紅樹林輕軌站下方自行車道旁的水溝裡棲息大量的陸蟹(族群估計有672隻),是親近陸蟹生態的絕佳地點;我們總共記錄到16隻被路殺的陸蟹,其中有2隻是抱卵的陸蟹媽媽,而最容易發生路殺的熱點是在紅樹林站到竹圍站的河濱自行車道,經過一段碎石子路後,從路燈編號802660到802648 之間約150公尺的路段,共有8隻陸蟹在此路段被路殺。該路段兩側皆為適合陸蟹生活的草地,緊鄰會受到潮汐影響的泥灘地,是抱卵母蟹釋幼的必經之路(共記錄到7隻抱卵母蟹),且常有自行車、電動車呼嘯而過,因此容易造成路殺悲劇。不過慶幸的是,夥伴們也在同一路段,成功幫助陸蟹媽媽過馬路,讓牠們平安地到岸邊釋幼。 在路殺熱點上的抱卵母蟹,已經被輾壓成蟹餅,並且成為螞蟻的大餐。 護蟹人員將觀察記錄完的陸蟹放回牠們的棲息地。       居住在紅樹林捷運站附近的常見陸蟹物種有紅螯螳臂蟹 (Chiromantes haematocheir)、隆背張口蟹 (Chasmagnathus convexus)、漢氏東方蟹 (Orisarma dehaani)……等等,今年也發現3年來首度記錄到的物種──日本絨螯蟹 (Eriocheir japonica)、帝王仿相手蟹 (Sesarmops imperator) 及凹足陸寄居蟹 (Coenobita cavipes),後兩者也是近年來公開的研究調查資料中,在淡水河流域從未記錄過的。新紀錄令夥伴們相當興奮,在自行車道上竟也能遇見新的陸蟹物種,顯示這裡的陸蟹多樣性豐富,相信仍有許多我們未知的物種等著去發現。 在自行車道旁發現的凹足陸寄居蟹,露出長長的觸鬚與圓滾滾的眼睛,還背著非洲大蝸牛的殼,十分可愛。       除了在自行車道,前兩年也發現在停車場內有許多死亡的陸蟹,因此今年荒野與台北捷運公司合作,在紅樹林捷運站轉乘停車場內設置特製的「護蟹瓶」──利用寶特瓶製作,內部放入些許落葉、枯枝、水分等,營造出陸蟹喜歡的環境,吸引誤入停車場內的陸蟹進到瓶內,當作暫時的庇護所,再由志工或民眾將其拿至戶外放生,不用擔心困在停車場內而被路殺或缺水。這項簡單的裝置卻發揮極大的功效,截至9月初已經順利幫助80隻陸蟹回家。 停車場內擺放的護蟹瓶與宣導告示,民眾可依照步驟幫助陸蟹回家。       台灣孕育著許多種陸蟹,是名副其實的「陸蟹王國」。民眾或許常在新聞上看到墾丁、台江等地的陸蟹與護蟹行動,卻少有人知道在北部的淡水河口也能親近陸蟹生態。陸蟹不僅是滋養海岸林的關鍵角色,也是串聯陸地與河川的重要生物,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期盼透過荒野守護陸蟹的行動,提醒社會大眾關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一起幫助守護這些居民們的族群與生活的棲地,打造美好完整的「生態淡水河」。

汀甫圳四季小旅行:於夏-夏遊大煙囪

2022-10-07

文/賴淑珍〈新竹分會推廣志工,自然名:睡蓮〉 圖/新竹分會水路大隊志工 2022-10-10   汀甫圳四季小旅行的夏季小旅行來到了--於夏-夏遊大煙囪,當我們一起唸完〈親像一條河〉(汀甫圳四季小旅行誓詞)後,我們將沿圳一起探索傳說中的「聽過」… 聽過「汀甫圳」嗎?   汀甫圳,是位於台灣新竹的一項水利工程設施,為清朝年間(距今約200年)私人修築之灌溉水圳,汀甫圳引頭前溪水,流經十八尖山、香山入海。於夏我們將從建功國小往新源市場(水源市場)跟著汀甫圳來趟小旅行,帶著民眾五感體驗是必須的,路過氣質非凡的「樟樹」不免停下腳步讓民眾搓揉聞香,細說著「樟」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木理多紋章,故謂之樟;二是其有香味,類似發散香氣的動物「獐」而得名。台灣在二次大戰前,樟腦產量占世界約80%,與蔗糖、米並列三大出口品。接著看到「茄苳樹」三出複葉,總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是一片葉子還是三片葉子呢 ? 民以食為天茄苳果實味甜可食,新鮮葉子塞入雞肚中烹或烤皆宜,風味特殊名為「茄苳雞」。植物的經濟價值取決於本身的特質,互不干擾則好 ; 我們將帶領民眾找一找有森林殺手之稱的小花蔓澤蘭,據了解強勢的小花蔓澤蘭生長速度奇快,奪取其它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導致其他植物難以生存,故有「綠色殺手」、「植物殺手」或「綠癌」之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向民眾介紹茄冬樹 聽過「六燃」嗎?   高達60公尺(約20層樓)的大煙囪,住著一群蝙蝠是一般民眾直覺的印象。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簡稱六燃) ,你不說我不講還真不知道這重要古蹟就在你我的身邊;1942年興建至今約80歲的六燃大煙囪廠房,是現今全台少數僅存二戰時期軍事工業遺跡,戰後則見證眷村克難生活變遷的集體記憶。國立陽交大學六燃保溫計畫團隊由賴雯淑副教授帶領,自2018年至今以一年一聘承接新竹市文化局「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園區內有趣新鮮事真不少,保溫駐站員致軒帶領我們走進眷村內近距離看大煙囪,本體上猶見美軍戰機機槍掃射的纍纍彈痕,有如回到過去讓我們見證歷史的一刻,這感動在我心中久久無法忘懷;因致軒當時在園區裡實驗「都市養雞」,藉此「鷄緣」就這麼加入保溫聚落的大家庭,歡迎民眾隨時入園餵食,除此,為了引誘雞媽媽孵蛋,孵蛋區擺放了一顆「假」蛋據說這是一般養雞戶公開的小祕方;眷村裡有菜圃,是透由許多人的巧手佈置而成,最值得一提的是桃太郎番茄可是大有來頭,最初是餵食雞吃番茄,入雞肚的番茄隨著雞屎產出,而後成了番茄苗如今已結實纍纍,可供餐桌上加;小角落裡有著獨居蜂的巢,想必是友善經營環境讓人、生活、生命、生產與生態共生,透過「推廣參與式永續生活」讓更多人參與其中隨時讓六燃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持續地成長綻放。 小朋友藉著都市養雞的鷄緣,餵食雞隻  聽過「霜毛蝙蝠」嗎?   霜毛蝠是亞洲特有蝙蝠,主要分布在東北亞地區,台灣可能是其分佈為最南端界。稀有度等同台灣黑熊與石虎,2017年列為國家瀕危物種。保溫駐站員乙慈透過影片介紹六燃的文史與霜毛蝠保育生態,其中提問民眾體型大的是公蝠或母蝠 ? 答案是:絕大多數是母蝠(原因是4-9月是群聚懷孕的母蝠飛來待產外加坐月子,當氣溫明顯下降10月就會完全離開新竹市)。當被問到撿拾到霜毛蝠時該如何正確處理 ? 答案是:不要直接接觸蝙蝠,透過毛巾、手帕、不臭的襪子間接接觸蝙蝠是較為恰當(原因是野生蝙蝠毛內可能有細菌、跳蚤、病菌…等),也別忘了要勤洗手,保護蝙蝠時同時保護好自己很重要! 認識「阿勃勒」嗎?   夏季開金黃色花當阿勃勒花瓣掉落時,隨風紛飛如細雨般飄落它的英文名字就叫作「黃金雨」(Golden Shower Tree)。敲開果實看果肉像瀝青狀黑色黏質、聞起來有異味、吃起來味道像龍眼巧克力醬。荒野夥伴對這果實情有獨鍾發揮創作力分享給民眾,可以DIY做青草槌、可以敲打做樂器、可以敲打經絡活絡筋骨……,創意無限。                                                                                                                 繼續往前行發現汀甫圳生態極為豐富,我們就帶著民眾在大自然裡小探險。   孔雀豆(別名:紅豆/相思豆) 相思豆是相思樹結的果實嗎?答案:NO!相思樹下等不到紅通通的相思豆喔!《相思》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告訴我們紅豆最能夠代表「相思」,後人便將思念親人/情人的心藉此物作為表達。   荔枝椿象(俗稱:臭蟲/放屁蟲) 5歲小小解說員告訴我們,椿象成蟲與若蟲的毒腺位置不同(成蟲在側邊,若蟲在背部); 若被椿象的毒液碰觸會有腐蝕性傷口,最佳處理方式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依嚴重性判斷是否需就醫(平腹小蜂是荔枝椿象的天敵)。椿象一次產卵就竟有幾顆?解說員邀請5歲小小解說員幫忙數一數,在小指頭細心數,果不其然「14」(讚嘆!大自然的奧妙,因為椿象媽媽每次產卵14顆,很少會出錯) 。   馬陸(俗稱千足蟲) 來來來,快來數一數究竟有幾隻腳?馬陸遇到危險時會分泌臭味物質,因此,大多數鳥獸不愛吃,唯有狐獴喜好捕食。馬陸遇到危險時會把自己捲縮起來成為球狀,喜歡吃植物的嫩莖 / 嫩葉、喜歡在潮濕處、會分解落葉變成植物可用的有機質,在生態系中扮演清除者的重要角色。解說員冷笑話一則: 蜈蚣跟馬陸比賽賽跑,猜猜看最後是誰贏了?答案: 蜈蚣。因為,蜈蚣到達目的地馬陸還在穿鞋子。   光臘樹(別名:白雞油) 解說員問民眾哪種昆蟲最愛光臘樹?答案就在衣服上,有一隻角的獨角仙跟兩隻角鍬形蟲。   夜鷺(「成鳥」頭頂上有兩到三根細長的白色蓑羽)                                                                                   軼聞。南崁居民「指鷺為鵝」鬧上新聞,因夜鷺的姿態像企鵝,而被網友調侃將夜鷺改名為南崁企鵝。解說員冷笑話二則,夜鷺媽媽告訴寶寶說:沒事不要出門。為什麼?因為夜路走多了會碰到鬼。 去過「新源市場」嗎?   糧食危機讓我們意識到吃當季吃當地的重要新飲食概念,就讓我們沿著汀甫圳前往當地水源市場(新源市場)瞧瞧。這裡有手工水餃皮/食扁皮超優,手工水餃物美價廉,傳統醃製食品多又多,唯一一家賣台灣黃牛肉(品質優、口感佳、有奶香)、用冷藏玻璃櫃擺放豬肉  (安全衛生沒話說) ,還有雞肉攤夫妻分解雞肉刀功一等一強、雞肉品質佳。   走出市場觀察水道口明渠/ 暗渠的差別,回程沿著汀甫圳介紹水圳的匣門、大排、生活污水……等,不起眼的「制水閥」是在水道管線中為中斷水流或調節流量所裝設的控制閥。 觀察水道口,了解明渠、暗渠的差別   來到解說員大考驗「撿到野鳥怎麼辦」? 民眾人手一張,仔細看著救傷措施,顛覆你我刻版印象(不急著撿拾、餵食、飲水) 。最後,禮物大分享在Q&A、曹雪芹〈紅豆詞〉及向陽〈詠阿勃勒〉的朗誦中、品嚐糖漬楊梅…於夏-夏遊大煙囪活動圓滿結束,下次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記得,走進六燃餵餵雞看看大煙囪,守護古蹟人人有責,我新竹我驕傲!!期待汀甫圳四季小旅,於秋/於冬與你再相遇。 感謝參與活動的工作夥伴: 總召:古進欽 (老古) 第一隊:林淑英 (蚵仔煎) 、施麗明 (甲蟲媽媽) 、楊春芳 (奇異果) 、鄧玉雪(青楓) 、賴淑珍 (睡蓮) 第二隊:簡溎勤 (台灣山桂花) 、王淑慧 (Ivy) 、陳金美 (金銀花) 、邱筱君(四角銅鑼)、古進欽 (老古) 活動地點:水路建功段-六燃-新源市場 活動日期:2022年6月12日  

走讀生態淡水河─台北城的母親河

2022-10-07

文/陳瑜(台北分會解說組志工,自然名:檳榔花) 圖/張偉婷(台北分會解說組志工,自然名:鉛色水鶇)、莊燿鴻(台北分會解說組志工,自然名:獵戶座)、林文豐(台北分會解說組志工,自然名:海洋) 2022-10-10 2022年7月10日天氣晴,由超資深解說員大學長陳江河(彈塗魚)、大學姐游晨薇(海洋)帶領34解隊輔與學員走讀淡水河,早上9點在霞海城隍廟旁集合,穿過大稻程彎曲的巷弄,欣賞古建築之美也遙想當年河景第一排的氣派。從碼頭上船先往上游開,看到大漢溪和新店溪交匯處的大景,也看到自在翱翔天際的黑鳶;船身掉頭,一路上鹹鹹的風狂吹,配著隊輔話梅從奧地利帶回的莫札特巧克力,偶爾還看的到躍出水面的烏魚,彈塗魚娓娓道來淡水河岸兩旁的歷史變遷,台北城的母親河與台北人的關係真的好遙遠,似乎現在才是我第一次愧疚地正視她。 解說員走讀淡水河 民國53年政府為了整治河川炸開獅子頭隘口,兩邊距離從460公尺變為550公尺,洪水退去的速度加快,海水湧進來的量也增加,水筆仔往上游蔓延,五股濕地也隨之形成,從前的萬頃良田變為一片濕地,農夫改行當漁夫,洲後村進行了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民間抗議運動,民國73年仍被迫遷村,20年後荒野認養了五股濕地,故事仍在發生。彈塗魚的解說全面而生動,含括各種人文與生態歷史,每當拋出一個沒有人答的出來的重要知識,他半開玩笑說這個會考不會考,所以沒有人知道,實則諷刺台灣教育制度致命的缺陷,令人唏噓。 我們在淡水下船,穿過熱鬧喧囂的老街,爬上古色古香的九坎街、穿越險巷進到充滿歷史感的典雅紅樓,享受現代的涼意與豐盛的佳餚(夥伴說是在荒野吃得最好的一餐),再聽彈塗魚細說生態淡水河的前世今生,了解台北盆地從湖到城到現代都市的變化,看清山腳斷層的分布,明白盆地最終的命運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訝異無用,只能反思現在的我們能做些什麼。 所謂先甘後苦,能撐到最後的才是荒野的真愛。一行46人擠上880公車,在沙崙路一段下車,淡水新市鎮新建的豪宅旁有一間程氏古厝,鮮明的古今對比,一個轉身就能穿越時空。彈塗魚在公司田溪的下游拿出自製的古地圖開始講古,1884年10月8號早上10點法國海軍兵分五路搶攻沙崙海灘,卻被海岸上的林投等海濱植物困住,12點就決定撤退,死傷數十人,儘管我方傷亡達200餘人,這卻是清法戰爭中華人唯一的勝利。 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前 繞過寂寥的「海上皇宮」,我們躺在汙水處理廠的草皮,聽9999棵樹如何被適當地種下去,然後就去跟它們打招呼,彈塗魚還提醒解說員要先試試用黃槿擦屁股的感覺再講解,還讓我們用它的花蕊擦指甲油,紅紫色足以逗樂愛玩的心。走過輕軌的橋便抵達沙崙海灘,迎接我們的是海埔姜和濱刺麥,光是這兩種海濱植物就讓大家不亦樂乎。沙灘上點點無數來渡假的遊客,我們的快步反而顯得突兀,一次停下是欣賞沙上鴴科鳥類可愛的足跡,一次停下是看到沙蟹,彈塗魚說要成為挖子尾組的組長必須要會抓螃蟹,新科解說員菩提樹立刻蹲在地上賣力地抓,小沙蟹被抓了又逃,逃了又抓,彈塗魚講解完趕緊還牠自由。 海濱植物濱刺麥 解說員玩得不亦樂乎 一個轉彎我們進到防風林裡,世界瞬間安靜許多,身邊圍繞著木麻黃和紅脈熊蟬的共鳴,時間夠的話也許可以來個生態心的心靈風收尾,為收穫滿滿的一天做完整的吸收與沉澱。再次鑽出樹林,太陽愈來愈靠近海平面,整個活動在滬尾石滬的木平臺結束,整片天空雲淡風輕,完整地看到夕陽緩緩落入海平面下,心中充滿無限感激。深深感謝彈塗魚無私的分享、海娜娜的極力促成、總召謝佩娟(山椒魚)的統籌規劃(終於可以卸任啦),是你們讓我們看到走了20年後依然堅毅前行的帥氣背影,也感謝34解夥伴的共同參與,我會記得一棵盛開的瓊崖海棠如何讓一群人遲遲不肯離開,守護環境這條路上有夥伴同行,熱情的火就生生不息。 海邊平台上大家各得其樂  

談諸羅樹蛙

2022-10-07

圖、文/古國順 (雲林分會棲地組長,自然名:血藤) 2022-10-10 全世界無尾目的青蛙約7000種,台灣有38種,樹蛙科有14種,樹蛙屬有5種全是台灣特有種,其中4種是保育類:諸羅樹蛙(2級)、橙腹樹蛙(2級) 、台北樹蛙(3級)、翡翠樹蛙(3級)及莫氏樹蛙。其中最傳奇的樹蛙是諸羅樹蛙,1995年陳玉松老師首先發現在嘉義,呂光洋老師發表,用嘉義古地命名為諸羅樹蛙,過去住民(農民)稱為「雨怪」(另有莫氏樹蛙及中國樹蟾),牠們會在雨後夜晚大量出現鳴叫聲,密林是它們棲地,常只聽其聲不見其身,讓人害怕得名「雨怪」。長時間住民只關心農作,而牠們不危害農作,所以未深入了解牠們。雖然有近十篇論文及報告,但缺乏長期關注及在地諸蛙深耕者,至今諸蛙生活史依舊不足。 諸羅樹蛙特點 a.棲地只在約海拔130公尺以下。 b.要有臨時性暫時水窪(10天以上)。 C.濃密植被(2公尺以上)。 d.越冬躲藏地表。 近年來因農業現代化、氣候異常變遷降雨量改變及河川整治水泥化等等,棲地正快速消失中,再加上外來斑腿樹蛙大量進入棲地,若不關心它們,它們可能是台灣最快消失的台灣特有種蛙。根據個人七年的觀察,走讀近100處棲地,記錄500筆以上諸蛙資料上傳 iNaturalist,得知諸羅樹蛙的分佈熱區,多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雜林、平原造林、芋頭田、甘蔗園、各種果園、檳榔園、香蕉園及廢棄庭院等棲地。北港溪流域是主要棲地,含雲林古坑、斗南、斗六、大埤及林內等(55%),嘉義大林、民雄、嘉市及溪口等(40%),台南曾文溪北岸官田及麻豆等(5%),國道1與國道3之間(97%)。 諸羅樹蛙的現況 荒野在嘉義有賴榮孝老師,雲林有我,血藤,也有賴榮孝老師的支援,使第五河川局,在河川整治上,重視諸蛙棲地問題,雲林有「諸羅方舟計劃」,在古坑麻園地區進行中,大湖口溪及崙子溪生態補償建構健全生態網絡,如今進入第四年,雖然大部份補償土地依舊被佔用中,我們依舊結合一群愛蛙伙伴努力建築諸羅樹蛙的家園,讓蛙有食(友善農業)、有房有家具(竹林或密林植被)、更要有個能談戀愛的舞台及育嬰房(暫時水窪)。冬天來了,也要讓蛙有個安全的避風港(雜木堆、乾竹堆及落葉堆等)。 期待未來有一個完整諸羅樹蛙的棲息處在雲林,如水雉在官田。  

2022年南勢溪上游棲地守護行動紀要

2022-09-08

文/ 洪崇嚴 <台北分會解說組烏來組組長,自然名:竹節> 圖/陳漢順 <台北分會解說烏來組志工,自然名:台灣獼猴>、林玉貞 <台北分會解說花心組志工,自然名:山嵐> 2022-08-18   南勢溪上游棲地守護事件簿[註1、2] 2/15 行政院「全臺供水調度整體計畫之檢討會議」裁示,水利署研提先導計畫報院核定。 4月 經濟部水利署強化西部廊道供水管網韌性先導計畫(草案)將烏來屯鹿溪列為優先開發案。 5月 經濟部水利署強化西部廊道供水管網韌性先導計畫(草案)與相關單位簡報。 6月 相關團體透過民意代表,與經濟部水利署溝通,表達避開南勢溪上游段為開發區之訴求。 7/4 相關團體於立院第一次溝通未果,水利署繼續推動本案。並於7月中一階環評尚未送件之際,同時辦理二階環評招標案得標。 7月 由生態工法基金會針對此案發起連署反對,並有諸多生態與在地團體並列連署,荒野保護協會並列連署團體。 8月 該方案預備進入環評期。 8/8 公視我們的島製作團隊,於烏來區屯鹿溪取水開發點,進行拍攝,且當地部落代表、民代、教會代表、生態團體(含荒野保護協會)到場倡議訴求。 8/12 於新北市議會廣場,烏來區部落居民遞交居民連署書、生態團體(含荒野保護協會)倡議訴求。   2022年六月中,輾轉得知經濟部水利署的開發案[註3、4],台北分會解說烏來組花了幾天閱讀,發現其中開發點,很可能會從南勢溪上游開挖屯鹿溪段,建造截溪集水堰,並從屯鹿溪經三峽車寮坑達澤仁方向,穿越雪山山脈,打通一條17.2公里的運水渠道,跟幾位組內解說員討論後,一方面得知該案透過民代表達民意,冀望水利署能暫緩此開發案,審慎再評估,一方面也同步知會烏來定點所有解說員,使組內解說員能充分閱讀並理解該區開發案的開發工程所涉及範圍,組內夥伴對於該區若經開發後,該區水脈、山林保育、物種棲地影響、沿岸植被與水文,甚至森林演替等因素,有若干交換意見。   該案的動工取水點[註5],位於屯鹿溪與南勢溪的匯流口,距離烏來解說組長期定點觀察橙腹樹蛙棲地的位置並不遠,距離知名的信賢吊橋步道約8.5公里,距離內洞森林遊樂區約4.5公里,距賞鳥夥伴熟悉的五重溪瀑布約3.1公里,與泰雅族的德拉楠部落聚落區僅300公尺,由於歷年來烏來定點解說員皆會去福山部落的大羅蘭溪定點觀察,因此該開發區為行經大羅蘭溪的必經之路,烏來解說員夥伴討論提及該區屬二級保育類黃魚鴞的重要棲息地,且該區稜線區有台灣水青岡(文資法保育四項珍稀之一)分布。   長期以來,福山至屯鹿,屬低汙染、低度開發區、原住民保留區、水源保護區、珍稀物種敏感區皆具,因長年東北季風的水氣滋潤,水氣輔以穩定的降雨,森林土壤含有豐厚的腐質層,提供該區植被群大量基底養分,造就該區成為林相完整中低海拔原始闊葉林,放眼北台灣淺山區多已高度開發,因此烏來區的自然資源與生態地位便十分珍貴,該區保留相對完整的物種棲地,物種多樣,許多物種亦以烏來命名,該開發區鄰近的福山村對岸的哈盆古道,素有台灣亞馬遜的雅稱,另烏來區南勢溪上游段、屯鹿溪段水質清澈,濱溪森林區為二級保育類黃魚鴞、三級保育類食蟹獴(別名棕簑貓)棲地、另溪流指標物種白腹遊蛇,亦為溪流中長期住客。再稍往內森林深蔭處,為二級保育類橙腹樹蛙、三級保育類翡翠樹蛙的棲地,該區林相相對完整,植株的垂直分布對於樹蛙的繁衍路線遷徙極為有利,老樹的樹洞讓貓頭鷹族群便於築巢,倒塌枯木的積水樹洞提供樹蛙類的繁殖產卵,皆有關鍵的生態貢獻價值。該區屬濃密低汙染的原始林,輔以開闊型的河谷地形,烏來解說員也多次發現林鵰盤旋該區上空,林鵰所在區往往是完整成熟林的指標之一,且代表該區森林食物鏈群完整;再往上的風衝稜線區,為台灣水青岡(台灣山毛櫸)的原生地;綜上,自濱溪臨水畔、森林蔭庇處、風衝山稜區,棲地完整、物種豐富且具多樣性[註6],在北台灣的自然生態地位獨特。   身為荒野的解說員,歷年在結訓時,都會宣示守護解說定點,當初選擇烏來為定點,是心中嚮往這片距離雙北車程不到一小時的北台灣珍珠,其原始幽靜、林相完整、低度汙染與高度物種多樣性、水質清澈;烏來定點全體解說員22年以降,透過藉由這片物種多樣性的典型場域,對於民眾導覽進行環境教育、解說員對於整個大烏來區的定觀,深深體會為民眾保留一片「荒野」的意義與價值,無論是來自全台各處的民眾,參加過導覽的,皆可體驗烏來低汙染區之美好與生態價值,烏來之純淨,屬於所有台灣人以及所在棲息之物種。個人其實沒有想過,低污染的南勢溪上游,如今也要面臨被大型開發案的威脅。台灣對於山林與自然資源的使用與思考,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2022年8月兩次山野與街頭倡議的主軸中,深感面臨環境開發議題,自然的吶喊與荒野的呼喚,在人類巨大無上限的開發需求,顯得蒼白柔弱而岌岌可危… 然而荒野人自將策群力,以挽狂瀾。   文末,還有一些話想跟夥伴們說,在投入解說員的行列前,我也曾在荒野親子團近五年,受親子團的培育與滋養,親子團一直相信:孩子是台灣未來環境的希望,未來的大自然與荒野,還會有在荒野長大的孩子繼續承接守護。但,我們也擔心,珍貴的山林沒有辦法等這麼久... 就面臨不當的開發... 在8月12日的夜晚,由於當日的議會倡議活動,親子團的夥伴也開始關注到此案,並在群組內給予支持與溫暖回應,當晚我在荒野親子團北七團群組,寫下以下的話語: 山林保育,棲地守護,環境教育,是荒野人念茲在茲的,也是我們一直願意帶領孩子去覺察省思的。疫情下,更多台灣人走入山林,找到了卸下焦慮的自我療癒之路;人心的不安,往往能夠在靠近山林中,得到紓緩。   無論生活如何便利,人的需求不斷往上追求,也比不上山林中,人得到的救贖與寧靜……   我特別邀請大家,保持對於這次開發案的關注,這或許會是2022年 - 2028年一個環評、動工的長期歷程與挑戰。   這一次,讓我們對於大自然,再好一點。 一起為原始山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