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燕的距離
文/黃琬雯(台北分會五股解說組志工,自然名:蘆薈) 圖/陳勇明(五股濕地義工) 2022-07-10 小時候,看著馬路上燕子低空飛過,常常替他們捏把冷汗,尤其是看到他們直衝車窗,再瞬間上騰,越過車頂,我心裡暗念:這不要命的傢伙!上學途中偶望騎樓下的燕巢,母親說:燕子築巢有福氣人家,會賺大錢!深信不疑的我,對這樣的店家總是多幾分好感。 長大後,接觸古典文學,才發現燕子不只活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更活躍在千年來文人的筆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敘說物是人非的感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以雙飛燕對比人的孤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藉燕子候鳥的特質來安慰傷春悲秋的心情。詩人更以燕詩示劉叟,藉由燕子的習性,讚美天下父母無私養育子女,也提醒父母在孩子長大後,要勇於放手,讓其振翅高飛。 結婚後,夫家的騎樓有兩窩燕巢,開心自己是有福人家之餘,卻是惡夢的開始。懷孕期間本就眠淺,每天早晨的「燕語啁啾」,實在很難想像「鶯聲燕語」、「燕語呢喃」是如何地動聽?加上每天掃不完的排泄物,我不禁懷疑母親曾說的賺大錢,是賺「黃金」嗎?不過,或許是鳥鳴下的胎教,讓兒子從小就對分辨鳥類有些天賦,開啟全家追鳥賞鳥的生活。 跟著兒子的賞鳥腳步,重新回到台北分會解說組,在五股定點認識了許多鳥達人並接觸到賞燕活動。五股濕地因為地理位置,鳥況甚佳,冬季是候鳥的主場,夏季是燕子的天下。滿足了賞鳥的喜悅,更認識除了家燕外的洋燕、赤腰燕、棕沙燕,以及鐮刀狀翅膀的小雨燕,我與燕的距離又更近了。 您呢?您和燕的距離有多近呢?隨著夏天的慢慢接近,今年的賞燕季也在伙伴們緊鑼密鼓的籌畫下,正式展開。看著燕兒盤旋低飛,萬鳥齊鳴,飽餐歸來,輕點水面,飲水沐浴,棲息蘆葦……一場群燕舞空即將奏出序曲,想像天上燕群旋舞,地上人們驚呼的畫面,成千上萬燕子點綴夕照絢麗,猶如黑幕襯底的燦爛煙花,一則黑炫一則繽紛,卻同樣驚豔!此番景象何處尋?五股賞燕等著您! 五股賞燕活動場次,馬上報名去☞ 2022夏日賞燕季
飄洋來台的火山浮石
文/洪碩辰 <棲地部海洋專員> 圖/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洪碩辰<棲地部海洋專員> 2022-07-10 2021年底至今,台灣海域最值得一提就是日本飄來的「火山浮石」了。 「浮石(Pumice)」是多孔的火山碎屑岩,在於內部有大量氣室,氣體佔體積70% 以上,密度甚至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因此稱浮石。主要是二氧化矽,安山岩質。浮石產生於火山噴發,但並非每次噴發都會形成浮石。 浮石是在高溫、高壓噴發下產生。必須滿足:一、在噴發前減壓,使溶解在岩漿中的氣體解壓形成氣泡,二、高溫噴發後快速降溫,使氣體被留與氣室內此二條件。因此黏性岩漿、水下噴發、爆炸性噴發等條件,也較容易形成。 ▲浮石的密度比水小,能輕易浮在水面上 本次浮石來自日本小笠原群島的「福德岡之場」海底火山,於去年八月噴發,十二月初漂至台灣(起初人們也不知道有浮石產生,直到浮石飄向附近島嶼,方才察覺),現在各縣市都有機會見到,可惜多已破碎,想找到大塊的較為困難。 ▲大塊外整的浮石,可清楚看見孔隙,孔隙形狀反映不同的噴發狀態 大量浮石在海上聚集時稱之為「浮石筏」(Pumice raft),甚至可形成衛星圖上可見的小島,並隨洋流逐漸移動,宛如海上的浮島,甚至和海洋生態有關。 浮石對海洋生物有何影響呢?自去年以來,的確有觀察到如海龜等動物誤食,以及造成鰻苗死亡等狀況,浮石對生態的負面影響,的確需要持續監測。 但以大尺度及時間來看,浮石也是自然現象,更可能被生物所利用。在研究中就有發現(Rapid, Long-Distance Dispersal by Pumice Rafting, E. Bryan, 2012),浮石形成的浮石筏,是非常適合海洋生物的移動介質,能大幅增加移動範圍。尤其是對於珊瑚蟲、藻類等海洋無脊椎動物非常重要。 在2006年的湯加火山爆發後,研究團隊在7-8個月內發現有80多個物種,藉由浮石移動超過5000公里遠。證實浮石對海洋生物遷徙的重要性。可增加移動距離與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也指出,這類遷徙有助於大堡礁等大型珊瑚礁的恢復,可帶來大量的新生物與健康生物體。 ▲附生在浮石上的藤壺 根據調查顯示,浮石帶來的生物遷徙其實很頻繁,在太平洋平均每10年就有一次。但也要小心人為活動讓浮石助長外來種的擴散。 也有研究指出浮石和生命起源有關。浮石有很高的相對表面積。且多孔隙的特性能吸附金屬、有機物與環境中的催化劑。加上於海面上處於一個溫度、濕度多變的環境中,又能長途移動,使浮石具有類似生命起源的環境。(Pumice as a Remarkable Substrate for the Origin of Life, D. Brasier, 2011) 目前最令政府與漁民頭痛的,是浮石對海上活動的影響,細碎的浮石會被吸入引擎造成損壞,因此現在都可見到政府與漁民忙著打撈浮石。 浮石又有什麼用途呢?目前浮石可用在建築、園藝與紡織中。用於牛仔褲打磨、土壤介質,或是製造混凝土建材,多孔隙的特性有助於透水或減輕重量。自古以來浮石也作為去角質的素材。目前全球浮石供應來自現有的浮石礦床開採。 ▲海面上被浮石覆蓋,影響船隻航行,也可能損壞引擎 浮石雖然難得,但因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玻璃碎屑(尤其是長期漂流後),故碰觸後要洗手,尤其避免觸碰眼球及吸入,收藏時也請清洗後密封。 這裡也可提一個有趣的詞,曾是最長的一個英文單字:「超微粒矽酸鹽塵埃沉著症(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簡稱「火山矽肺症」,是因大量吸入二氧化矽導致的症狀。 隨時間過去,浮石將慢慢破碎化為沙土,但大型的浮石及浮石筏能在環境中存在數年之久,未來數年間都有機會在台灣的海灘上見到,讓人得好好思考如何讓人為活動與這難得的天然現象共處。 而相較於浮石,人類活動所製造的各式「海洋廢棄物」在環境中卻會更長久留存,若不及早處理,除了如浮石覆蓋海面與沙灘外,更會覆蓋海底,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影響,除此之外生物的誤食、成為致命的陷阱,並隨食物鏈一步步回到我們的餐桌前,這也才是政府與民眾真正更該正視的海洋環境問題。 ▲與海洋廢棄物混雜在一起的浮石,可能也將增加清理難度。浮石終將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海洋垃圾卻會長久留存 【參考影片】了解浮石如何隨著洋流而擴散,點入觀看☞ https://youtu.be/N3Tirf-xJtU
神秘鄰居原來是你——霜毛蝠篇
文/邱筱君〈新竹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四角銅鑼〉 圖/古禮烘〈新竹分會秘書,自然名:大俠〉、邱筱君〈新竹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四角銅鑼〉 2022-07-10 在建美路上有一排舊眷村社區,現在被稱為「六燃」「大煙囪」「大煙囪下的家」,成為展覽空間,最左側的房舍是目前唯一可以親手摸到煙囪的房舍。大煙囪高60公尺,約20層樓高,在1943年代蓋好、附近都是農田時,大煙囪就像101一樣的標的建築。煙囪上面有許多小洞,是二戰時期,被子彈打到留下的痕跡,當時工廠是主要攻擊目標,應該是要第一個被炸掉,但因為新竹的特色是什麼?風很大,有說法是炸彈投下來時,因為風太大偏移炸到旁邊農地,今天才有機會保留大煙囪的建築。 ▲可以摸到大煙囪的房舍 霜毛蝠是全台灣只有新竹大煙囪這邊才有,有位妹妹問為什麼霜毛蝠會住到這裡?可能是以前這附近都是農田,前後這個煙囪是最高的標的,所以霜毛蝠就認著煙囪,住在裡面跟煙囪周圍。那牠要飛很高才能從煙囪出來嗎?答案是不用,因為煙囪有縫隙,可以供霜毛蝠出入。交通大學六燃保溫計畫團隊曾觀察到裡面有上百隻,今年數量變少,因為去年開始做整修工程,迫使霜毛蝠棄巢,很多都跑去外面人家的鐵皮屋波浪狀的縫隙中休憩,前幾個禮拜還發現有7隻趁梅雨季下大雨前飛回來。交大資工團隊放置相機,可以即時監測煙囪內的霜毛蝠影像,只要用手機就可以觀察。以後這邊整修工程結束,環境復原後,期望明年會有更多霜毛蝠回來。一位弟弟發問:「裡面住的都是女生嗎?」是的,因為會回來的都是霜毛蝠媽媽,4月回來這邊生寶寶、照顧寶寶,到9月前把這裡當作月子中心。從5/29的即時影像還可以看見蝙蝠媽媽飛出煙囪覓食,留下剛出生的小蝠在煙囪裡,小蝠毛還沒長齊、光溜溜的畫面。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世界上真的有吸血鬼原型的吸血蝙蝠嗎?確實有舔食牛羊血液的,但是台灣沒有這種蝙蝠。台灣的蝙蝠有38種,每種長相都不一樣,主要都是吃蟲,也有吃花蜜跟吃水果的蝙蝠。最大的狐蝠只有在花蓮龜山島、綠島有,牠很大,翅膀打開可以到100公分。而我們本活動的主角──霜毛蝠就是吃蟲的。 現場有霜毛蝠標本,最小的大概1個月大,身體已經長出短短的硬毛,牙齒、眼睛已經長差不多了,在冬天的時候就可以跟媽媽一起回去山上或是尋找其他生活地區。現場還有一罐夜明砂,其實就是蝙蝠大便的美稱,也是中藥材,吃了聽說眼睛會變好,提醒現場的小朋友,小心用眼過度、看電視看到近視的話,就要吃蝙蝠大便。另外,還有個放大鏡,可以觀察蝙蝠大便裡面會有一些亮亮的昆蟲的殼。 小朋友問:那撿到蝙蝠怎麼辦?例如,有蝙蝠昨天晚上沒有吃飽,掉到地上,可能會被貓咪抓走或車子不小心撞到,我們要趕快把牠救起來。那可以用手去撥嗎?雖然牠不會主動咬你,但是牠還是野生動物,身上可能會有一些疾病、病毒跟蝙蝠共處,避免不小心轉移到人身上,所以要戴手套,再檢查她的翅膀傷口或破損,接著看牠的肚子,肚子扁扁的話就代表牠好餓;如果是圓圓的話,牠吃飽了,沒有很餓。平時可以用麥片將麵包蟲養的胖胖的,再將麵包蟲拿到蝙蝠的嘴巴,讓蝙蝠吸食蟲子的汁液,曾經有社區的小朋友,參加過六然大煙囪的活動後,發現社區中庭怎麼有塊抹布會動,原來是剛出生的蝙蝠,就把他餵飽了之後放養。 ▲認識蝙蝠生態及救傷 霜毛蝠什麼時候回家呢?放養最好是白天還是晚上?因為蝙蝠是夜行性的,撿到的蝙蝠讓牠吃飽了,我們要在戶外開闊的地方,選在晚上牠睡醒了吃飽的時間,牠會先注意附近有沒有敵人或是空不空曠,可以飛得比較安全,再飛回家。如果體力允許,牠們也可以飛很遠,沿著頭前溪飛到南寮漁港,只是飛行要花很多的力氣。 大煙囪內蝙蝠今年可能只有10幾隻,因為牠們搬家搬到附近的蝙蝠屋或是鐵皮屋裡面,所以蝙蝠的數量會越來越少,現在看到牠們要珍惜。活動到了傍晚6:30,我們一起去數蝙蝠,大概等到6:50,蝙蝠屋及民宅鐵皮屋縫隙的霜毛蝠陸陸續續飛出來覓食,三個點加起來共有308隻的蝙蝠。 ▲在大煙囪的家及民宅中數蝙蝠 ▲今天志工在3個點總共數到308隻蝙蝠 原本對蝙蝠有許多誤解,透過這次活動認識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不但對人類無害,也是會找好地方育雛的好媽媽,還會吃蚊子、幫助植物的生長與環境的改善。原來大煙囪除了日本建築歷史、眷村生活文化,還有很特別的霜毛蝠生態特色讓我們去探索。 本文章為【2022地球倡議-神秘鄰居原來是你】珍愛霜毛蝠之活動分享 活動日期 西元111年 5 月 28 日 活動地點 大煙囪下的家 (新竹市東區建美路38號)
霜毛蝠的棲地——大煙囪下的家
圖、文/蔡乙慈〈中原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陽明交大保溫計畫助理〉 2022-07-10 霜毛蝠棲地介紹 新竹市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簡稱新竹六燃)是台灣重要的二戰工業遺址之一,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成為眷村,因其獨特的「屋中屋」被列為市定歷史建築,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2011年於大煙囪內發現全台唯一的霜毛蝠生殖群集,2013年眷戶遷出後成為閒置空間。目前發現霜毛蝠棲息的位置有以下三處:1. 大煙囪煙道縫隙夾縫、2. 周邊國宅屋頂鐵皮屋、3. 施掛於大煙囪廠房的蝙蝠屋。夏季四至九月即可在大煙囪周邊觀看霜毛蝠傍晚飛出覓食的奇特景象,是新竹市獨有且難得一見的生態奇景。 霜毛蝠棲地轉移過程 霜毛蝠棲地主要有四階段變化:1. 屋頂時期(1945~1964年)、2. 煙囪時期(1964~2011年)、3. 鐵皮時期(2011~2018年)、4.回歸大煙囪廠房(2018~)。 推測在1945年大煙囪工廠停止營運後,霜毛蝠便開始利用大煙囪廠房屋頂及煙囪縫隙,據周邊耆老表示,大煙囪廠房屋頂倒塌前小孩曾進入廠房探險,有許多目睹霜毛蝠棲習於廠房內屋頂的印象。大半輩子與大煙囪為臨的眷村住戶表示有印象時大煙囪即住滿了蝙蝠,當時甚至有上千近萬隻。但2013年眷村遷處後,霜毛蝠似乎也與眷戶一起遷走。大煙囪縫隙因年久失修,混凝土逐漸剝落,影響大煙囪內的微氣候,加上大環境的綠地逐年減少、周邊高樓林立,都可能是導致霜毛蝠總體棲居數量逐漸下降的原因。2014年發現周邊國宅鐵皮屋棲息的霜毛蝠數量逐漸上升,與大煙囪內的棲息數量呈現反比上升。 2017年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等級(NEN),加上與居民共棲環境變數大,因此讓霜毛蝠在公領域的棲地維持勢在必行。2019年嘗試在大煙囪廠房施掛蝙蝠屋,發現有霜毛蝠陸續使用並棲息,2022年蝙蝠屋棲息數量已達上百隻,說明霜毛蝠棲地轉移的可行性。 霜毛蝠偏好的棲地條件 台灣目前發現約38種蝙蝠,每種蝙蝠偏好的棲地環境皆不同,有些喜歡住在樹葉中,有些喜歡住老舊建物屋簷處,然而霜毛蝠偏好棲居於人造建築縫隙中,日本青森市甚至有上萬隻霜毛蝠棲習於神社周邊的倉庫中。許多條件都會影響霜毛蝠的棲地選擇,包含高度、縫隙尺寸、日曬位置、棲所材質等,霜毛蝠偏好溫暖的棲地,較能達到母蝠育幼保溫的效果。據調查顯示霜毛蝠偏好高度約6~10公尺的棲所,縫隙約1.5~2公分,朝向東南面近熱源的棲所,靠近舊的棲所及周邊有綠帶水體更能增加入住率。保溫團隊亦提供霜毛蝠偏好的棲地條件及國外案例,供廠房修復規畫建築師團隊參考,期盼霜毛蝠能繼續以大煙囪為家。 保溫計畫成為霜毛蝠推廣平台 2018年新竹市文化局委託陽明交大保溫團隊執行「保溫睦鄰基地駐站計畫」,在建美路38號經營「大煙囪下的家」,並以新竹六燃獨特二戰歷史、科技發展、眷村紋理、生態特殊性,舉辦多場駐站推廣活動,邀請進駐藝術家以拼貼、行動藝術、歌曲等方式推廣。布置蝙蝠教育空間,蒐集蝙蝠繪本及模型讓民眾一窺大煙囪神奇的住民樣貌,並收容誤入周邊社區的蝙蝠,給予餵食並示範如何野放,成為活生生且有民眾參與的蝙蝠中途之家。夏季定期舉辦蝙蝠導覽,帶領民眾到大煙囪周邊觀察霜毛蝠的棲所,成為公民科學家,一起計算霜毛蝠的外飛數量,讓這個新竹特殊的蝙蝠成為許多周邊及外縣市民眾來訪的目的。 保溫計畫致力與周邊校園合作,共同建構具在地性的校本課程,新竹六燃不論空間環境及歷史生態的多樣性,都是各級校園談論地方學的天然場域。相關推行成果包括與建功國小合作108課綱、光復中學校園服務及蝙蝠保母培訓推廣、清大書院及人社院課程合作、陽明交大六燃地方學課程實作、社區大學、新竹荒野合作推廣等課程,及進駐四年超過百場的校園團體導覽,讓許多地方學子開啟認知。新竹市文化局更製作《邦邦與喬喬》霜毛蝠繪本、動畫影片及多部眷村紀錄片,期盼藉由多元的方式,讓新竹獨特的霜毛蝠更能被傳承、推廣,期盼霜毛蝠能年復一年回到大煙囪,讓傍晚霜毛蝠從煙囪裊裊飛出的特殊景象能被代代相傳。 霜毛蝠研究大事記 時間 時序 活動 1943~1945 日治時期 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為生產航空燃料異辛烷建造,推測二戰結束後廠房閒置時霜毛蝠棲息於煙囪及廠房屋頂 1949 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大煙囪周邊眷舍陸續興建 1964 大煙囪屋頂倒塌,霜毛蝠以大煙囪為主要棲息地,眷戶利用廠房結構加建特色「屋中屋」眷村 2010 正式鑑定大煙囪蝙蝠棲息群集為霜毛蝠,並賦予「市定歷史建物」具文化資產價值,台灣蝙蝠學會開始逐年進行霜毛蝠監測調查 2011 大煙囪周邊國宅鐵皮屋發現霜毛蝠棲息 2014 眷戶全數遷出,大煙囪霜毛蝠數量逐年下降,逐漸以周邊國宅鐵皮屋為主要棲地 2015 新竹市文化局執行大煙囪結構補強工程 2017 2017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等級(NEN) 2018/6 筆者完成「霜毛蝠的棲地變遷研究–以新竹市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棲息群集為例」碩士論文 霜毛蝠推廣活動大事記 時間 時序 活動 2018/6 保溫計畫 第一期 新竹市文化局委託陽明交大保執行溫計畫第一期,成立「大煙囪下的家」保溫駐站基地 2018/11-7 舉辦4場蝙蝠主題工作坊,包含蝙蝠屋製作、蝙蝠救傷、蝙蝠觀察等 2019/3 保溫計畫IOT團隊在大煙囪架設霜毛蝠監控系統,並於大煙囪廠房掛設蝙蝠屋 2019/6 舉辦2場新竹市國教教師研習活動 2019/6-7 舉辨第一屆六燃文件展 2019/8-10 進駐藝術家彼得先生舉辦4場蝙蝠拼貼親子活動 2019/10 舉辦萬聖節特別活動 2020/6 保溫計畫 第二期 保溫計畫第二期開始(~2021/7) 2020/6 公視「我們的島」共病時代|跨物種傳染的挑戰節目拍攝 2020/6-12 舉辦8場六燃小學堂,包括蝙蝠保母、夜明砂(蝠糞)香包、萬聖節趴踢等活動 2020/7-10 舉辦2場保溫睦鄰座談會,讓民眾知道大煙囪廠房未來規劃與修繕進度 2020/11 閱野書集擺攤推廣霜毛蝠 2021/3 培訓15位大煙囪導覽志工 2021/3 公視「無事坐巴士」節目拍攝 2021/11 保溫計畫 第三期 保溫計畫第三期開始(~2022/11) 2021/11 舉辦5場《地球的孤兒:台灣的精靈》露天電影院及專家座談 2022/3-4 與黃金蝙蝠生態館合作2場推廣講座及調查解說 2022/5 台灣蝙蝠學會於大煙囪下的家舉辦年會及講座 2022/5-7 與新竹荒野合作10場霜毛蝠推廣導覽 2022/6-7 第二屆六燃文件展 2018~ 進行四期大煙囪結構補強工程,將修建成為「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讓霜毛蝠與人共存共榮 了解更多 大煙囪下的家FB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 動畫影片 2022 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
棲息於黑蝙蝠中隊所在都市的珍稀霜毛蝠
圖、文/周政翰<台灣蝙蝠學會理事>、張鈞傑<新竹市私立光復中學教師>、 陳麗玲<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老師>、鄭錫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主任秘書> 2022-07-10 蝙蝠的物種多樣性 全球目前已知6,400多種的哺乳類中,蝙蝠就有1,400多種,超過所有哺乳類物種的五分之一。台灣地區已知80餘種的陸域哺乳類中,包括了至少37種的蝙蝠(周政翰等,2019),為物種數最豐富的一目(翼手目) ,其中至少有19種為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鄭錫奇與張簡琳玟,2009),足見台灣蝙蝠物種的多樣性與特有性甚高,彌足珍貴。事實上,近20餘年來,在台灣哺乳類新種或新紀錄種的發現中,蝙蝠類被新發現或再確認的物種超過20種(鄭錫奇等2010,張簡琳玟等 2013,Wu et al. 2012;Csorba et al. 2014,Ruedi et al. 2015,周政翰等2019)。然而,本文介紹的目標物種霜毛蝠 (Vespertiliosinensis)在台灣最早於1952年被發表,但一直很罕見,甚至一度被學界懷疑是否真的存在台灣。 霜毛蝠的發現紀實 霜毛蝠在台灣的首筆紀錄是由美國學者David H. Johnson於1952年採自台中縣東勢馬鞍寮的一隻死亡的雄性個體,之後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在國內皆未有任何的捕獲或發現紀錄。直到2006年始由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研究團隊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觀霧地區(海拔約1,900m)在8月間捕獲一隻雌性霜毛蝠成體 (陳家鴻等 2007),而遲至2010年才首次發現牠們的群集。2010年7月,位於新竹市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內部,在偶然的機會被發現有一群蝙蝠群棲息於排渣平臺牆上的夾縫處;經台灣蝙蝠學會與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的捕捉鑑定,確認為罕見的霜毛蝠。當時大略估算該處的霜毛蝠群集約700隻。本次事件為國內第一次發現霜毛蝠的棲所及群集。特別的是,這一次霜毛蝠群集的發現是在平地都會區的人工建築物中(與先前的紀錄不同),而且是由一群懷孕母蝠聚集的生殖群集。 霜毛蝠群集的調查監測 之後,台灣蝙蝠學會偕同當地志工進行蝙蝠群集數量的估算與觀察紀錄,同時也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以瞭解該蝙蝠群集與該處棲所的歷史。根據當地居民林本同先生的描述,最早約在1959年前後即發現蝠群棲息於該煙囪內,當時數量相當多,可達數千隻至近萬隻;此群霜毛蝠大約在每年的4月間(約在清明前後)開始出現,一直到9月中左右(大約是中秋節)才會完全離開此處。由此可見,此處廢棄的軍事遺址已被蝠群利用逾50年之久,可謂幾乎已融入當地的生態環境中,年復一年未曾中斷,屬於長期而穩定地利用此處棲所。只是昔日的蝠群數量比現在多出很多。當每日蝠群在傍晚外飛活動時,景觀壯觀而特殊,有時甚至會有零星個體誤入鄰近民宅內,附近民眾大多知曉此處有蝙蝠棲息。 霜毛蝠是何方神聖? 霜毛蝠又稱亞洲雜毛蝠(Asian Parti-colored Bat),體背暗褐色毛髮,混雜白色長毛,末端呈霜白色,腹部灰白;臉部黑色,嘴吻部突出,兩側有凹陷;耳殼末端鈍圓,耳珠圓曲狀;屬於中型的食蟲性蝙蝠(照片1)。分布範圍在中國華北一帶、俄國的烏蘇里江流域、韓國、日本和台灣,台灣目前看起來應是牠們在全世界地理分布區域中的最南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出版的《瀕危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中列為無危暫不需關注物種(Least Concern, LC),在中國視為低風險且甚少關注種(Low Risk-least concern, LR/lc),然而日本則列為易危或絕種危機II類 (Vulnerable, VU)。在日本可以在岩石裂縫處、橋下的空隙、建築物的屋樑與縫隙等處發現霜毛蝠的生殖育幼群集;群集在生殖育幼棲所與度冬棲所間會進行長距離遷徙,而度冬群集以較少的個體數量組成(Fukui 2009)。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務局根據IUCN的評估標進行台灣陸域哺乳類動物的滅絕風險評估,結果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NEN)的物種,與台灣黑熊和石虎為同一等級(鄭錫奇等 2017),因為這個物種在台灣的族群數量不多、族群下降趨勢明顯、分布相當侷限,並正面臨著生存危機等因素。 ▲照片1:食蟲性蝙蝠——霜毛蝠 超過十年的監測結果 棲息於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霜毛蝠群集最早發現於2010年,2011年台灣蝙蝠學會受新竹市府委託開始執行「新竹地區霜毛蝠的族群生態研究」計畫,並監測霜毛蝠群集年數量變化,主要以黃昏外飛計數法計得之最大外飛數量為當年最大的群集量,所發現的最大群集量(包括成蝠及當年出生而長大獨立之幼蝠)大致皆出現於當年7月間。根據台灣蝙蝠學會逾10年的監測觀察與調查,棲息於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霜毛蝠群集(照片2)每年大約3月底4月初陸續抵達此棲所,8~10月間陸續飛離,期間5~6間是重要的生殖育幼期。2010年7月26日間觀察到群集數量約為700隻(鄭錫奇等 2011)。2011年為1,082隻,2012年降為785隻,2013年又續降為 650隻,2014年則僅剩202隻;2015年研究人員發現霜毛蝠會利用煙囪棲所周邊的民宅鐵皮屋縫隙為棲所,而且數量不少,故一併納入該區當年族群數量的計數,結果發現最大族群量為1162隻;2016年最大外飛群集量為1,330隻,然而煙囪棲所內最大群集則剩113隻,2017年最大外飛群集量為1,098隻,2018年降為831隻,2019年約為871隻,2020年最大群集量為715隻; 2021年周邊棲所外飛最大量出現在7月間有615隻,煙囪棲所最大量為(6月間)僅有有30隻,而另於竹東(於2019年發現)的霜毛蝠群集,於7月間發現最大外飛數量為85隻,故2021年泛新竹區域可發現霜毛蝠最大量為730隻(周政翰等 2019)。彙整2012~2021年該區域霜毛蝠監測發現之最大數量,可發現過去曾有超過1千隻的紀錄,雖於2019年竹東發現另一霜毛蝠群集,但該群集三年監測發現的最大量皆約為100隻(7月間)。我們將新竹棄煙囪棲所和竹東棲所發現的霜毛蝠視為泛新竹地區的霜毛蝠族群數量(事實上,以目前發現的資料而言,這幾乎就是台灣地區霜毛蝠的族群數量),其總數量亦明顯較2016年數量少,但2018年後最大數量皆保持在700多至850隻間,但通常在1000隻以下。另外,我們在煙囪棲所內的昆蟲殘骸也發現霜毛蝠偏好的食物類群有半翅目與鞘翅目昆蟲,而在觀察過程我們也發現喜鵲與流浪貓會直接捕食霜毛蝠,這是明顯的生存威脅之一。除了霜毛蝠,我們也曾發現東亞家蝠與高頭蝠也會利用煙囪的縫隙棲息。 ▲照片2:::2010 年煙囪棲所內所發現的霜毛蝠聚集 ▲2012年~2021年不同年間3~10月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當月最大群集數量比較圖 ▲2012年~2021年,不同年間4~10月以黃昏時群集外飛計數法估算的當月最大群集數量比較圖 根據觀察,新竹地區的霜毛蝠族群逐年降低的最大影響應來自於多年來當地的開發建設導致的地景環境改變,以及極端氣候導致的大環境變化並直接造成棲所周邊微氣候的變化及覓食環境的減少所致。 台灣蝙蝠學會在新竹地區的調查監測過程中也以超音波偵測器測錄分析霜毛蝠的回聲定位音頻,結果發現霜毛蝠的覓食區域在新竹縣市範圍中,從竹東、煙囪棲所周邊、沿頭前溪一直到南寮漁港都有發現。對於珍稀霜毛蝠的保育,除了持續進行的調查監測外,我們也積極與在地團體合作(包含陽明交通大學、中原大學與荒野新竹分會)進行合作,進行霜毛蝠暨相關蝙蝠類類群的保育推廣,並導入科技與藝術元素,並努力與當地居民溝通進行棲地補償及優化,像是對於煙囪棲所本身的修復及蝙蝠巢箱的推廣與搭建,也陸續觀察到霜毛蝠利用蝙蝠巢箱(照片3)。 ▲照片3 :整修中六燃煙囪棲所旁所架設的蝙蝠巢箱 結語 每當人們提到櫻花鉤吻鮭,人們多可直接聯想到台中市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流域。而霜毛蝠這一群珍稀蝙蝠每年春夏季都會按時遷移來到繁華的新竹市進行棲息生殖,並在夜間大快朵頤取食昆蟲,默默地幫人類消除農業害蟲,進行生態服務。期望未來在有著黑蝙蝠中隊傳說的新竹市,也能讓人們直接想起這群特別的暗夜精靈。
【聯合新聞稿】邁向淨零的電價三支箭:調漲工業電價、加強節電措施、兼顧能源弱勢
本月27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將再次召開,在國際能源價格飆漲,台電面臨巨大虧損情況下,各界皆相當關注電價是否可以終結連續八次凍漲。身為長期關注台灣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的環保團體,我們於今日共同發起此份聯合聲明,我們認為台灣電價長期以來未能反映環境外部成本,無法發揮能源價格的政策工具效果,台灣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則電價合理調漲勢在必行。 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我們針對本次電價審議提出三大呼籲:首先是「工業部門與用電大戶應優先調漲」,暫緩一般民生調漲;第二是「加強節電措施力道」,包括提高工業節能法規的規範力道,以及補助民生節能設備的汰換;第三點則是「完善能源貧窮輔導機制」,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盤點各地潛在的能源貧窮戶,提供必要的輔導與補助。 工業電價優先調漲,確實反映能源外部成本,因應供應鏈去碳化壓力 我們認為,「因應國際燃料成本變動」避免台電與中油兩大國營事業的虧損,固然是本次電價調整的理據。但若要在面臨通膨壓力之時,爭取社會大眾對於本次電價調整的支持,更須重視能源價格合理化作為推動能源轉型、促進產業節能的政策工具,同時也應在比例上符合「淘汰產業化石燃料補貼」、「使用者付費」、「照顧能源弱勢」的精神。因此本次電價調漲應優先針對工業以及用電大戶,暫緩一般住商用戶調漲。 在此次電價是否調漲的討論中,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反對針對工業用電大戶調漲電價,更恐嚇「否則製造業一定會出走」,此番論調一再出現,令人厭惡。去年中國發生限電影響產業,林伯豐理事長認為中國能耗雙控政策可推進台廠優化製程、改善企業體質,但遇到台灣要使工業用電電價合理化,卻只有恐嚇,這種雙標令人不齒。我們認為這樣的論點刻意忽視了不同部門近年來電力消費的比重與背後的不同意義,迴避工業部門長年以來從低廉電價所享受到的紅利與被低估的環境成本。 事實上,自2018年最近一次的電價調整以來,臺灣三年間用電量增加了164億度,工業部門就增加了124億度,占總增幅的76%,是近年來用電成長的主要驅力。此外,台灣平均電價偏低已經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根據能源局統計,2020年時台灣工業平均電價每度2.4461元,為全世界第6低,顯示台灣的電價確實有相當大的合理調漲空間。根據分析,電費平均佔製造業生產成本不及2%,因此即使工業電價調漲至10%,每度調漲0.25元,對產業之生產成本的影響也不過是千分之2。工商協進會之言論,動輒恐嚇電價調漲將造成產業虧損、外移,其實禁不起數據考驗。 台灣工業指數、製造業指數在今年雙雙創下新高,顯示在近年來的國際供應鏈情勢下台灣工業部門在生產與獲利上有顯著成長,連帶地使得工業部門用電量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未看到台灣主要耗能產業在節能上的投資有等比例的提升。顯示長期以來低廉的工業電價以及連續的電價凍漲,減損了產業投資節能設備、製程改善的誘因,整體來說對於台灣追求淨零排放、抑制能源消費,有消當不利的影響。 因此我們認為:本次電價調漲,應以工業用電為優先調整對象,暫緩民生調漲。一方面兼顧近期通膨對民生的衝擊,另一方面亦可藉此促進工業部門強化節電作為。若工業可進一步提高「節電1%」的規範,將節電率由目前平均1.7%提升至2.5%時,則可抵銷此次電價調漲對營運成本的影響,更可提早因應供應鏈減碳壓力。 節能措施最大化,降低電價負擔,提高產業效率 有許多人擔憂在目前通貨膨脹的狀況下,電價調漲會對民生消費帶來衝擊,對此我們認為:若能落實節能改善,降低用電量,則縱使調漲電價費率,消費端需負擔的電費卻不一定會增加。更能減緩生產成本與民生物價的波動,並達到削減碳排放、減輕電力系統負擔的效果。 在產業端,我們也認為不應該將電價調漲視為洪水猛獸,反而是邁向產業永續與高效化的契機。台灣過往電價過於低廉,導致節電的經濟誘因低落,多數企業主不願投資節能改善計畫,反而造成生產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能資源浪費,變相壓低利潤,導致失去產業競爭力。面對當今全球追求2050淨零的趨勢,台灣應當透過此刻電價合理調漲的契機,翻轉傳統經濟模式,追求更高能源效率的低碳經濟。 因此我們呼籲政府積極督促800KW以上的用電大戶落實節電1%政策,抓緊時間輔導企業建立能源管理機制,發揮以大帶小綜效,協助中小企業接上減碳浪潮,帶領整個供應鏈共享淨零商機。同時也應該編列充足預算,延續並擴大過去幾年「縣市共推節電計畫」的努力,持續鼓勵民生部門汰換耗能設備,關掉不必要的待機電力,優化用電行為,結合整體社會一起朝向淨零轉型。 正視能源貧窮,完善中央地方協力之輔導機制 最後我們也必須提醒政府, 雖然台灣的電價與其他國家相比來得低廉,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電價合理化的過程中,部分較為弱勢的社會群體所需要承受的成本會比其他群體來得更高,也更為脆弱。因此除了呼籲這次電費合理調漲應「工業優先」之外,我們也建議政府仍應正視既存的低收入戶能源貧窮跟能源安全問題。 研究指出,低收入戶家庭往往受限於居住空間的不良用電條件,而導致用電支出佔家戶支出的比例過高,甚至會高於高收入家庭之用電支出比例,進一步惡化貧富差距。根據工研院與家扶中心在2015年針對新竹縣市的低收入家庭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 63% 的低收入戶家庭,其能源支出占比超過全戶所得 10%,成為「能源弱勢」。除此之外,低收入家戶的家電往往是高齡或老舊、二手的電器,除了有走火的風險,也得消耗更多的電力,對中低收入的家庭造成更重的經濟負擔,卻沒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工研院在2020年的一份統計指出,低所得家庭的冷氣和冰箱的平均使用年數,比起高所的家庭的平均多了6年和4年,而且有超過33%的冷氣、與29%的冰箱使用超過16年,足以顯示上述問題的嚴重性。 邁向淨零的路徑上,不應該遺漏任何一個人,在各部會都開始將淨零放入施政重點的當下,更需要各個政府單位之間的互相溝通與合作,確實掌握在這條道路上民眾的各種需求與困境。我們建議:對能源貧窮的盤點與協助不應只由各縣市政府負責,中央更應結合社會局或社福機構,盤點需要的族群,輔導用電行為、協助中低收入戶老舊家電的更新,也確保二手舊家電妥善回收,而不是再次由社福機構或中低收入戶使用。 合理調整電價,有利達成淨零 長期以來,包含電力在內的能源價格過於低廉,造成能資源的過度浪費,以及許多環境破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環境正義的基礎上,主張「電價合理化」、「確實反映能源外部成本」。如今世界各國為了抑制人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種種危機,紛紛宣示在205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的淨零排放,以試圖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其中的關鍵策略之一就是透過完善化價格機制,來抑制不必要、無效率的能源消費以及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因此我們認為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電價合理調整絕對有其必要性,是全民面對淨零的基礎,也是我們邁向淨零排放的無悔措施。我們期待6月27日電價審議委員會可以做出終結連續八次電價凍漲的決議,優先調漲工業與用電大戶電價,此外政府也應挹注足夠資源與行政力道,最大化工業與住商部門的節能措施,並且完善能源弱勢之輔導機制,以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可以落實環境永續、企業責任與社會正義,不遺落任何人。 共同聲明團體: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野薑花公民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台南新芽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市爭好氣聯盟…。 新聞聯絡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 揚 0963-737-237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 0958-830-108
海洋生物的心聲
海洋生物的心聲 圖、文/吳子暘(嘉義分會親子一團,自然名:花豹) 2022-06-10 晴空萬里的早晨 海豚清醒了 揉揉眼睛 看看四周 海豚不懂 為什麼人們要破壞美麗的海洋 讓牠開心的心情變得不好 赤熱的中午 阿髻鯊出來透氣 阿髻鯊不懂 為什麼人們要開發牠們居住的藻礁 讓牠們無家可歸 海洋生物的心聲 有誰來關心 只有蔚藍的天空在默默的關注這一切 只有藍天在落淚 輕撫牠們的傷痛
2022城巿自然大挑戰成果分享
2022年為期四天(4/29-5/2)的城巿自然大挑戰圓滿結束了,今年,全世界共有47個國家,445個城巿/地區參與,經過5/3-5/8上傳及鑑定後,5/9官方公佈了成果,共有 1,694,877 筆觀察記錄。
卻顧所來徑——嘉義氣變青鳥團沒有青鳥
文/龔冰蕾(嘉義分會氣候變遷小組組長,自然名:香青)、圖/嘉義分會氣候變遷小組 2022-06-10 緣起 還記得2018年底,時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劉峻儒(飛魚)風塵僕僕的來到嘉義,把我們嘉義氣候變遷第一期的志工夥伴們找來分會開會,說著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的專案,描繪著2019年要做的氣候變遷推廣確定要成團時,夥伴劉淑敏(杜英)建議我們可以叫做「嘉義氣變青鳥團」。當時對童話「青鳥」的故事內容已經很模糊,事後溫習了故事,感受也不多。在三年多後的今天坐在案前,仔細回想三年半來夥伴們一路同行的風景,才深深覺得要好好感謝淑敏(杜英),這個團名真是太貼切啦! ▲2018年嘉義氣候變遷小組聚會成團 青鳥的故事 「青鳥」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貧窮的小兄妹,他們用一顆助人的心出發去尋找能救人的青鳥,經歷了許多波折,最終帶回的青鳥竟然在家門前變成紅色,只收穫了艱辛又精采的冒險。故事最後,聖誕節清晨醒過來的小兄妹,驚喜的發現家中原本飼養的小鳥竟然變成青色的,送給隔壁婆婆生病的女兒,病真的好了。 培養默契、建立工作模式的2019 成團後的我們,也是抱著一份助人的心情,希望透過氣候變遷需要節能減碳的宣導,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件事,願意為這件事,由內而外的、自發性的,做點什麼。於是2019年我們先花了半年的時間在阿里山的「最高學府」香林國小,做了4場推廣以及一天驗收學習成果的夏令營。香林國小的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寫下的「愛地球日記」,在當年節能成果展時得到不少肯定和讚賞。 ▲2019年香林國小一日夏令營 ▲2019年香林國小-地球守護者證書 每次上山的成員雖然不同,但我們總是約著「順便」去走走附近的水山巨木、特富野步道,在台18線上一起喝好喝的咖啡,晚一點下山在茶園裡看螢火蟲,認真工作之餘,也好好享受生活裡簡單的幸福。 這半年,我們建立起團隊的默契和良好的工作模式,累積了一些教案的設計和國小推廣的經驗。接下來我們開始主動接洽國小,在嘉大附小、竹崎國小進班做相隔一個月的2次推廣,是縮小版的香林模式。在2019年底藉由劉峻儒(飛魚)的大力協助,辦理氣候變遷2期「樹調+節能」的工作坊。 薪火相傳、潛能大爆發的2020 第2期的新夥伴結訓之後,迎來了嘉義親子團半小時的推廣邀約,我們嘗試用三段新聞改編的演出戲劇來開場,說明台灣氣變的現況,介紹因應之道,我們可以做點什麼。意外發現大家的「戲胞」都非常好!之後用這個戲劇開場模式,配合「衛福部零錢捐」的專案,設計了2套和7-11媒合店合作的推廣教案,可惜遇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延期之後媒合不成功而胎死腹中。 2020年4月青鳥團資深環境教育講師許銘坤(馬唐),開放一場社區節能推廣的現場,讓所有對進社區做推廣感到猶豫卻步的夥伴自由到場觀摩。當時的戰友們非常踴躍參與,也認真學習並和許銘坤(馬唐)透過提問交流。感謝許銘坤(馬唐)開放的心胸,無私的傳承了他的經驗,促使夥伴開始走出校園,勇敢嘗試社區節能推廣的挑戰。 ▲民雄菁埔社區節能推廣講師 許銘坤(馬唐) 這一年,我們接下嘉義市政府,在暑假為中小學開辦的大型科普園遊會-「科學168」的10場推廣,也陸續接下一些夏令營、機構內部的氣變節能推廣場次。彷彿青鳥故事中冒險的歷程裡,隱約發現了「青鳥」的身影。,渾然不覺新的挑戰,正在2021年初不遠的前方~等著我們! 獨當一面、各自蛻變成長的2021 2021年開春,收到故宮南院的邀請,在「樹-從信仰到抒情」的特展期間想和荒野合作:2-5月每月一次,在週末做2小時特展導覽後的延伸活動,以氣候變遷和樹木調查為主題的推廣,對象可以是成人、孩子或親子。消息傳來,大家都覺得烏雲罩頂,雖然2期上過現任氣候變遷委員會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帶的樹木調查實作,但自己做都手忙腳亂的情況下,要接案子真是讓人頭皮發麻、裹足不前。 ▲故宮南院樹調推廣講師 林君蘭(二葉松) 然而,就像青鳥故事中一路守護小兄妹的光明仙子一樣,召集人林君蘭(二葉松)出現了!她評估這個案子可以接,也願意為我們跑一趟嘉義,帶著她發展的活動教案,親自為我們示範可以如何帶領和操作。夥伴們吃下定心丸,內心也強大了起來:只要複製二葉松的「模版」依樣畫葫蘆,我們應該可以吧! 由於樹木調查操作分5組,每組都需要一位操作步驟熟練的夥伴,大家開始認真記步驟、研究數學公式。連續4場需要出勤的人次不少,排起班來總是剛好湊齊需要的人數,甚至有遠從台中來支援的夥伴郭恕(輕風、青楓)。我忍不住想:難道書上說的都是真的?當你真心誠意要完成一件看見意義、值得努力的任務;全宇宙都會來協助和促成! 之後雖然4、5月的活動配合故宮南院的需求,無法繼續依樣畫葫蘆,也發生一些意外的插曲讓人傻眼,都順利被我們自己消化和解決。就像小兄妹尋找青鳥的路途上,我們也開始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更好的判斷力,並且把自己照顧好。 隨著2021年5月之後的疫情緊繃到9月的逐漸穩定,我們的推廣邀約也從9月開始大爆發:多半是嘉義縣市中小學為了及時消化年度相關經費,或者教育局處的要求,在年底前十幾場的邀約,讓所有的夥伴們「總動員」了起來。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時間,幾乎都接了不止一場的推廣,很多人都突破了「有伴一起出動」的舒適圈,開始跑「獨挑大樑」的場次。大家各自要突破的難點各自不同:丁慕玉(玉)在垂楊國小的節電要上3節課,她發展了每節課帶不同的操作型活動;水上國小的推廣還要兼及「外來種」的介紹,劉淑敏(杜英)包辦了3場;內向害羞的蕭明昇(阿勃勒)在大家都排不出時間時挺身認領了灣潭國小的推廣;許銘坤(馬唐)更是十項全能,我們最大的靠山,只要勻得出時間支援,從國小、國中到高中他都能「大小通吃」。 ▲嘉義縣環保志工工作坊講師 丁慕玉(玉) 寫到這裡,內心的澎湃和感動依然溫熱。我們不經常聊天,也極少辦聚餐之類聯繫感情的活動,但只要有人揮棒(表示任務來了),青鳥團從不會輕易漏接任何一球。我衷心感謝每一位夥伴;也深深以自己是青鳥團的一員為榮! 增能擴編、多變未知的2022 2021的年底到2022的年初,我們自發性的在嘉義分會秘書蔡佩君的協助下,依總會後來擬的課程標準,得力於台北「餐桌」夥伴們的大力協助下,順利的辦完嘉義氣候變遷第三期「餐桌上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不但完成了荒野氣變3個主題的培訓,也迎來更多關注議題的生力軍。 意外的是,年後又一波推廣場次,除了蘭潭國小,甚至接了嘉義縣環保局為志工開辦的課程。延續我們特有的動能,順利完成每一個場次之後,藉由各分會地球倡議的場次,三期夥伴莊富琪(幸運草)、涂玉仙也已順利完成各自第一場的餐桌推廣。走筆至此,我彷彿看見了青鳥在手,我們歡快的走上冒險的歸途了。 ▲嘉義縣環保志工工作坊講師 莊富琪(幸運草) 接下來的挑戰,讓我發現帶回的青鳥竟然「真的」在家門前變成紅色了。這是一場週末被改成線上的雲林海線社區大學節電推廣,我們第一次要在線上獨立作業,只有遠端一位開好google meet 會議室的陌生人會給予我們協助。 對於電腦網路不熟又沒有信任感的我,有很多想像「萬一」而來的焦慮,即使提早一週演練準備,還有對系統比較熟悉的夥伴莊富琪(幸運草)一同上線分擔了大部分的推廣內容,我還是帶著過去遭遇過的陰影,非常忐忑!隨著時間分分秒秒過去,我順利交棒給富琪(幸運草),接著見證她純熟的操作、豐富流暢的內容,準時、順利完成講座。 那個當下,我終於理解到:嘉義氣變青鳥團沒有青鳥,這是一個以「助人」起心動念出發的旅程,我們每個人都在路途上作伴(互相理解也相互支持)、成長(不斷學習更加強壯);能救人的青鳥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渴望或者夢想,不知道會在哪一個清晨一覺醒來,發現原來追尋的青鳥就在身邊,牠真的救治了需要被救治的人。 我們只需要不斷上路去探險,把青鳥放在心上,相信牠~不要停下腳步! 後記:謹以此文,感謝三年半來同行的青鳥夥伴、光明仙子林君蘭(二葉松),以及一路上給我們支持與協助的大家;也給現在、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同行的夥伴,看一看「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