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埤啊雙連埤
文/施佩君〈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北極熊〉、圖/施佩君、黃閎義〈棲地守護部專員〉 2021-11-10 雙連埤能讓你感受到每個生命的獨特, 能去發現高高的柳杉是間公寓, 上面住著山蘇、藤蔓與白頭翁, 一起曬著太陽一起長大。 可以觀察腹斑蛙趴在野菱秀氣的葉子上, 望著遼闊星空,正在想著什麼呢? 是不是苦惱著今天我的愛人會在眼前還是身後呢? 去想像水毛花邀請水蠆爬到他身上, 然後伸展翅膀,成為另一個自己。 雙連埤啊雙連埤,你餽贈予我的美好處處: 這裡空氣飄散的味道、土壤的質地, 還有植物的千姿百態搭配青蛙嘹亮歌聲, 伴隨著我們留下的汗水、笑聲、淚水、鼻涕以及回憶 也已成為了你的一部分,永遠不變。 雙連埤守護並非一蹴而就,棲地工作仍需大家加入與協助, 邀請您持續關注雙連埤,也讓這裡的生命能夠繼續地感動下一個生命。 ▲生態教室是守護珍稀物種與推廣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 ▲水蠆藉由挺出水面的水毛花梯子來伸展自己的翅膀成為蜻蜓或豆娘,圖為水蠆所褪下的殼。 ▲艾氏樹蛙就住在竹筒裡喔!下次看到路旁砍斷的竹筒,不妨低頭留意裡面是不是剛好就是他家呢? 你注意到樹上藏著圓圓白白的湯圓嗎?那是窩一起取暖睡覺的綠繡眼喔!▼ ▲腹斑蛙展現輕功水上飄 ▲趴在野薑花上,面向天空思考蛙生的面天樹蛙 雙連埤小檔案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山裡,因獨特地形搭配上恰到好處的氣候條件,令其擁有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是環境極其珍貴的一處森林湖泊、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國家級重要濕地。80年代,宜蘭縣政府為培養宜蘭子女愛鄉愛土的胸懷,將準備廢校的大湖國小雙連分校規劃為「林間學校-雙連埤生態教室」,期待每個宜蘭囝仔都要來到雙連埤,認識家鄉自然孕育出的美好,進而珍惜家鄉的生態環境。荒野保護協會承襲其精神,長期進駐投入棲地復育、環境教育等環境行動,以「濕地保育學校」為宗旨,傳承宜蘭前人守護家鄉的精神與努力。
永遠的雙連埤~大自然會呼喚
文/陳惠秋〈宜蘭分會雙連埤志工,自然名:蚯蚓〉、圖/黃閎義〈棲地守護部專員〉 2021-11-10 ▲靜臥山林呼喚生機的雙連埤 從礁溪出發前往雙連埤農作是每個禮拜的必要行程,因為農作物在那,心也在那,大自然會呼喚。 路上會經過開蘭路,如果轉進去會到開蘭第一人──吳沙的故居,這常常會讓我想起兩百多年前,宜蘭草萊未辟,先民用簡單的工具披荊斬棘,開荒闢土,每一粒熟成的莊稼,載滿對天地的感恩。我感嘆若不是親身浸潤在土壤的芬芳裡,人類對大自然母親的認識與感情,未來還能剩多少? 我是一個農作門外漢,在協會於雙連埤租下的土地上耕作了5年,從學習各式各樣的堆肥到認識土壤微生物、從種什麼死到種什麼對收成能夠有幫助,我漸漸對自己的耕作有自信並充滿感恩,這是我從台北搬到宜蘭定居後,難以想像的成長。我很慶幸自己能學習到先民一枝草一點露,敬畏大自然母親的勤懇與謙遜,這些年菜園教我的事,都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事。 先民徒手墾荒是適度的開發與管理,但是現今的怪手機具沒有開發極限,如果全面攻佔土地,開發將失速,管理將失控,我心目中保有生物多樣性的雙連埤是不是就會消失了?我擔憂著,也希望這個提問能夠引發更多短期利益與永續利益孰輕孰重的探討,大自然會呼喚,那是充滿靈性與生機的呼喚,能讓我們從迷失到清醒、從空虛到豐足,如果我們愛我們的孩子,就該保留讓他們以後也能聽到這樣的呼喚的權利,不是嗎?
知本光電爭議四年了,結果呢?
文/蘇雅婷〈台東分會議題組志工,自然名:小月桃〉、圖/蘇雅婷〈台東分會議題組志工,自然名:小月桃〉、魏嘉俊〈台東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日冕〉、莊詠婷〈台東知本濕地小組志工,自然名:天空〉 2021-10-10 命運的審判日終於來到! 9月10日營建署門口前,集結了荒野、卡大地布部落和庶民發電合作社等前來聲援的社團,共約60人,準備開記者會。贊成光電的6個部落族人,隨後也到場拉起布條。此時,警察早就準備好,將兩批人馬隔開,「儘早施工」和「駁回知本光電」的布條標語飛舞著,背後卻是大門緊閉的營建署。在疫情威脅下,連借個廁所都不行,本來還開點縫隙的民眾參與,竟變得不近人情! ▲9月10日區委會專案小組會議前「駁回知本光電」記者會 區域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正要審查知本光電分區用地變更,開發程序已來到末端,過了這關,等於開發大致抵定,只剩能源局核發施工許可,以及台東縣政府給予建築執照和使用執照了。過去,向來不被重視,非開發爭議主戰場的「分區用地審查」,竟成為唯一可為生態發聲的程序。我心想,這是最後一搏了!命運之神,會怎麼決定知本溪口濕地沖積扇的命運呢? 回顧這一路,光電迴避生態熱區的訴求,不知道說了多少回,一再陳情開記者會,訴諸媒體,卻怎麼也阻擋不了急駛的開發火車。187公頃的開發面積,不必環評。「荒地活化」「已避開濕地」就是台東縣政府一貫不變的回應;狀似善意,打著與生態共榮的名號的韋能光電集團,也一再以25.19%高回饋金壓力當擋箭牌,堅守開發面積。 ▲盛力能源2020年生態調查結果顯示保育鳥類台灣畫眉、黃鸝和環頸雉,遍佈整個光電專區 (資料來源:盛力能源) 然後,就在環保團體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會談,次長承諾會先擱置像知本光電這樣有爭議的案場時,卻傳出能源局已經核發電業許可了。為之氣結之外,就只能把握僅有民眾參與機制的區委會審查發聲了。 這個以「躉購電價」資本利益導向的光電開發制度,實在好讓人無力!國土的命運,既有的土地功能,一夕之間,可以全部被光電板壟斷。問題不在光電板本身,而是沒有合理上位政策,沒有生態面與社會經濟面的制度把關,完全縱容業者鋪好鋪滿,追求利益最大化。 當地方、中央和業者三方都推諉不願解決爭端的制度壓迫下,幸而有卡大地布部落、環境團體和荒野夥伴們,一起合作,想方設法在開發審查的夾縫中,找到制衡的力量。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擅長開發案的審查程序以及部會關係,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是卡大地布部落的委任律師,精熟法律。荒野內部則是由台東知本濕地小組與總會專案小組合作,一面學習開發案審查的監督方式,發展生態論述,一面擔負取得社會支持的執行角色。終於,在環境團體一起合作下,攀過了高門檻的區委會民眾參與之路。 「知本光電不具有區域計畫法第15-2條規劃妥適性與合理性,請駁回此案。」「你們來到我們的傳統領域,告知祖靈是最基本的尊重!」「我們年輕人沒有投票權,但未來的20年是我們要負責的。」「文化要從土地開始學起,沒有土地,我們要怎麼將文化交給下一代!」我和部落代表向委員說著。 8月20日,區委會委員到知本光電預定地現勘,這是台東決戰終場的總動員,荒野台東分會和卡大地布部落一共出席了130人,奮力的拉著布條和標語向委員表達心聲。廠商帶委員現勘到哪兒,我們就驅車追逐到哪兒,就是要在廠商報告的縫隙中,平衡現勘的一面之辭。荒野親子團的國高中生們,來了好多人,敬業的一路高舉布條。當被贊成光電族人驅趕時,也能毫於懼色的從容化解,對知本濕地的情感,令人動容。據說,這是近年最大陣仗的現勘場面,雖然才來了四個委員,相信已深深觸動他們。 ▲8月20日荒野台東分會約60人向前來現勘知本光電的委員陳情 果然,9月10日的區委會專案小組審議,參與現勘的委員皆出席會議,也都為環境生態發聲。「光電設置範圍仍大量含蓋了國際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IBA)等,我對這樣的土地利用規劃存有很大的質疑」有委員這麼說著,另外,出奇不意的,有委員質疑前一個捷地爾開發案,到底有沒有廢止興辦事業計畫,認為現在審此案是妾身未明,希望能釐清。當日,因為正反意見民眾發言和業者報告,花去許多時間,專案小組因此來不及開完,將擇期開會再議。 知本光電爭議,已經四年了。看來,縮小開發面積,暫時露出了一點點曙光,但是距離駁回此案,仍舊非常遙遠。畢竟,棲地的完整性,不是算計幾公頃,就可以保留下來的。身為知本濕地生態議題的領導人,這四年總是在每關審查的七上八下中度過,總是盡力在每關當中找縫隙,希望鬆動完全的開發者邏輯。很多時候,面對體制,我很悲觀;很多時候,看到每關中,荒野人的相挺,環團的策略聯盟,和部落拉罕及部落不同年齡層堅韌的行動力,又覺得自己何其有幸,能和這些朋友一起戰鬥,一起長出力量。 在那之餘,知本濕地總是心靈最好的撫慰之地,聽著黃鸝變化各種聲音的鳴唱,台灣畫眉囂張的求偶聲,和小燕鷗驚人的繁殖韌力,我知道,我沒有悲觀和鬆懈的權力。哪怕只是多為他們爭取一年、兩年,也只能接受這樣的業力,求取以時間尋求改變的契機。 謝謝各位夥伴們,更期待荒野夥伴多投入環境議題。祝福知本濕地和我們守護棲地的心願,得到庇佑。 ▲9月10日卡大地布部落長老林金德向區委會委員說明知本濕地(Munveneng)傳統地名故事
疫情下,小野柳自然教室的寄居蟹觀察
文/張文柔<小野柳自然教室駐點專員,自然名:大樹>、圖/小野柳自然教室 2021-10-10 與陸寄居蟹的邂逅 提到寄居蟹,不免讓人想到揹著行李行走的苦行僧,或是待在家不外出的隱士。回想起第一次看到寄居蟹,是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城西防風林觀察到的,原先以為只有螃蟹出沒,沒想到會有揹著螺殼的小東西在爬行,而且這些小東西極其敏感,遇到人就容易縮進殼裡保護自己。直到當時一起隨行的解說老師說明,才知道那是陸寄居蟹。 陸寄居蟹的生長環境 小野柳自然教室中最引人注目的動物大明星,莫過於陸寄居蟹,這裡的陸寄居蟹還分為灰白陸寄居蟹、凹足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無論是哪一種寄居蟹,通通都是我們眼裡的小可愛。那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才能有這些寄居蟹的存在呢? 通常附近要有水環境,方便母蟹們去釋幼,園區內使用的清潔劑,也都是天然的,讓這邊的動植物都能有很好的生長。這些陸寄居蟹,通常於傍晚時分,大量出沒,行走在沿岸陸地之叢林、岩石、園區內的換殼平台、珊瑚礁岩洞裡等等,牠們為雜食性動物,舉凡落葉、落果、死亡的動物或有機腐敗物等等,通通都是牠們的美食,所以牠們又有「海邊的清道夫」稱號。 疫情下的陸寄居蟹一 由於疫情爆發,陸寄居蟹的出沒漸趨平凡,就連日間都能常常看到這些蟹蟹們的身影,某次就拍攝到有一隻蟹蟹竟然在大熱天脫殼行走一圈,打破以往寄居蟹只在殼裡的既定印象。寄居蟹的腹部相當柔軟,暴露在外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平時少有裸露的情形,估計是天氣太熱或是螺殼不夠適合牠,所以才有此情形發生。 疫情下的陸寄居蟹二 也由於疫情,以往踴躍寄送螺殼的狀況也降低,導致我每次清洗完螺殼,送殼給蟹蟹時,蟹蟹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瘋狂搶殼,還搶到有蟹蟹裸身出來抗議。說到這些打群架的蟹蟹,也不免讓人想到先前在台灣各地,揹著破殼或垃圾的無辜蟹蟹們,提醒大家到了海邊千萬不要亂丟垃圾或私自撿貝殼,那些都是蟹蟹們最寶貴的家。 募殼活動仍持續 東管處於2015年發起「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活動,請民眾或餐廳捐出螺殼,目前持續募集,吃完的螺殼歡迎您寄至,「950台東市松江路一段500號,觀光局東管處台東管理站小野柳自然教室收,電話:089-281238」。 場場精彩的夜訪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區處(簡稱東管處)結合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團隊,精心規劃推出的「夜訪小野柳」環境教育課程內容豐富,解說導覽生動有趣,兼具遊憩與教育內涵,於每年的5月至10月展開,目前活動仍持續進行中,歡迎一起來參與這個別有環教特色的行程哦!
你認識嗎?熱帶與溫帶交錯的都蘭山
圖、文/施炳霖〈台東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牛樟〉 2021-10-10 人類依賴萬物而生,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希望! 都蘭山的地理位置是海岸山脈的起點,由志航機地猴子山對過來,海岸山脈分成幾段,都蘭山、麻荖漏一段(新港山)、花蓮那邊一段。海岸山脈是海底噴發的火山,由菲律賓推擠到台灣這裡,中央山脈是板塊運動把太平洋西邊海底沈積推擠而成,所以在玉山山上可以找到海底生物的化石,就是這個道理。整個海脈山脈南段最高峰就是都蘭山(1092公尺);都蘭山通常在雲深不知處。 在觀景臺可以看到整個都蘭山的植群概況。植群主要是濶葉林,這些濶葉林如果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它們是相互交錯的,熱帶植物和溫帶植物在此交錯生長在一起。為什麼會造成此奇特的現象?因為東北季風的關係,使這裏有半年的時間是溫帶的氣候。如果沒有東北季風的時候,就變成像熱帶的氣候。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熱帶的植物,也可以看到許多暖溫帶的植物,這兩類型的植物重疊在這裡,大家剛好都要忍受半年;暖溫帶植物比如像三斗櫟 、大頭茶和杜英這一類。屬於熱帶植物的像榕樹類的白榕、水同木、牛奶榕、稜果榕和島榕等等。而青剛櫟、烏心石、杜英則屬暖溫帶植物。因此,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特別的不同植物帶的交錯生長的現象。 這裏可以看到的葉下白是安息香科的植物,又名紅皮;山黃麻是榆科植物。往山上看上去,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綠色雨傘—筆筒樹,是一種可以生存在熱帶到暖溫帶之間的一種樹蕨類。 像都蘭山這裡有熱帶又有暖溫帶的植物交錯生長的現象,稱做植被壓縮;本來應該區分的很清楚的,因為東北季風的因素,讓熱帶和溫帶的植物在此互相交會,交融在一起,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像。像北迴歸線通過的大陸地區通常都是沙漠,比如撒哈拉沙漠,墨西哥的沙漠都是北迴歸線切過去的地方,所以台灣在這裡是很特別的。像雲南也是北迴歸線通過的地方,照理它應該也是沙漠,為什麼它沒有? 因為有印度洋的濕氣上來;正是因為有海洋調節的關係!那為什麼墨西哥和撒哈拉這麼乾燥?因為這兩地附近都沒有大山擋住水氣。所以大山很重要!然而,像大西洋西印度群島的海地,他們幾乎把森林90%砍光,在中美洲屬於貧窮的國家,同一個島上的鄰國多明尼加,就保持森林的完整,反而不必聯合國的救濟。反觀海地因為森林砍光了,反而需要救濟,農工商的生產造成問題。 像台東這裡向來都不缺水,原因是台東這邊的森林都保存得相當完整。最近的乾旱,對台東並沒有什麼影響;從去年冬天斷斷續續的下雨,因為有這些森林慢慢的釋放水出來,所以台東不缺水,常說森林是綠色水庫就是這個道理,樹木從樹頂把水截流下來,慢慢由樹枝樹幹下來,再慢慢滲入腐質層,再滲入土壤層,再滲入岩石層,岩石層如果有裂縫就繼續滲透下去,如果沒有裂縫它就慢慢變成地下水,或是山泉水流出來,所以有森林就可以慢慢的釋放出水,這是很重要的地方,一個森林保持完整,可以讓水源源不絶釋放出來。 這是最基本且重要的一個概念,人類需要依賴其他的生物我們才有辦法生存;沒有其他的生物人類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尤其是植物。植物是整個生態系最基本的生產者,沒有他們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它們產生的碳水化合物,某種樹我們可能不能吃,但其他的昆蟲可能會去利用它,昆蟲可能還沒長大就被小鳥吃掉,小鳥拉的大便又滋養了這個大地,生生不息不斷的循環,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整個生態系保持完整,人類才有生存的希望。
台東海岸走讀趣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當三個荒野人在學校相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一個老師--盧慶文、一個背後的推手--黃正擁、另一打雜的家長楊繡鳳,在一個花東縱谷的小學校永安國小;就因為一個想帶孩子們去看海的想法,就趕緊跟校長、孩子們、家長溝通,接著跟荒野的夥伴籌資買設備,就此就展開了一段192公里的海岸旅行。 套句孩子們在海灘留下來的一句話「一直走就對了」,從第一次啟航後,到第三次結束後我心中已產生了很多疑問,忍不住開口跟酷酷的鋼鐵人盧慶文(台灣烏鴉鳳蝶)提問「那個海岸的路那麼難走,你這麼忙,你是甚麼時候去探勘啊!?」「我沒有去探勘啊!」………..聽到這樣的答案,讓我心跳不由得加速再加速,腦海中顯現出我們卡在那沒有人煙的海岸,上不去、下不來,等待直升機救援的那個畫面,吞了口口水再次弱弱的問「那~如果走不回來了怎麼辦?」,哈哈哈!這個不用給解答,光從後續持續走了15個月完成192里路就知道答案了。 我們的走讀隊伍偶爾會有其他夥伴一起來陪伴走走,大多都是一起走得很開心的、很佩服我們的螞蟻小孩精神的那種(因為一路上還要撿拾各種不同的海廢及搬運);唯獨有一次應該是被嚇壞的一位台東縣成功鎮三民國小的老師,出發面對海岸時就質疑的問了一句「啊~路在哪裡?」時,就把我逗笑了,從成功漁港到北麒麟海岸,沿岸布滿了不規則的消波塊,這段讓我們無不戰戰兢兢,恨不得自己像章魚般有八隻腳,且有吸附牆壁的特殊能力,因為在歪歪斜斜的消波塊上,還覆上一層細砂,一腳踩在上頭若沒撐住,就是一路滑入海裡,有個孩子滿臉大汗忍不住的跟我說:「我好怕啊!」我說:「我也好怕啊!」。 一路上各種奇怪的、美麗的、有趣的、可怕的、冰冷的路我們都親身體驗過,展覽也辦過、記者也來訪問過,一路上拍了近10萬張的照片,就算聽我們說上三天三夜還是說不完;最近台東打算來開走台東海岸走讀2.0版,這次我們不僅要走,還想記錄垃圾熱點及海岸的種種問題,台東海岸不僅有土地的問題,更有許多生態的感人故事,這樣的事物需要透過當地達人的分享及自己的親身感受才能獲得,要一起來嗎?準備好你的行囊,讓我們一起看雲戲水聽濤去。 有太多的故事來不及分享,最後只能附上永安海岸走讀期間孩子們紀錄的點點滴滴讓你們看圖自己想;趁這個機會讓我又回頭去掏寶,打開雲端的種種紀錄,看的心裡都熱血翻騰、眼眶泛紅,欣賞自己曾經這樣瘋狂的走過。 我們的走讀剪輯影片,請點入: 航向偉大的航道
全力以赴
文/賴文皓<台東分會親子團,自然名:花豹> 圖/台東分會親子團 2021-10-10 去年夏天的夜裡,我和一群荒野親子團的好朋友,一起參加升團的健行活動。團長大聲地說:「今晚預計十點啟程,從197縣道上的鸞山國小,在利吉分校稍做休息後,一路直奔目的地—卑南溪出海口,我們將開心地迎接晨曦。」我心裡就像一顆大石落在湖面上,噗通的跳著,這將是一趟極俱耐力及體力的青春夜行。 剛開始,大家都很興奮,可以在滿天的星斗下,開心地和朋友聊天;也可以在蛙聲的陪伴下,享受這大自然的美好。慢慢地,伙伴們從跑步變成了走路,從大聲聊天變成了一語不發。伙伴之間的距離,似乎開始拉大。在一個下坡轉彎處,突然衝出了一隻野狗,不斷地對我發出像狼嘷一樣的叫聲,而前前後後都看不到伙伴。當時的我,心中非常地恐懼,我告訴我自己「絶對要冷靜」、「天下沒有困難的事」,我緩慢地經過牠身邊後,快速地向前衝,一路狂奔到百公尺遠,體力不支後而緩步前行,才看到導引員已在那的昏暗路燈下,豎起大姆哥,為我加油。 到了利吉分校後,躺在又硬又冷的走廊上,立刻秒睡。兩個小時像兩秒鐘,像彈指剎那、白駒過隙一樣的短暫。大家揉揉惺忪的睡眼,立即整裝出發。有的導引員騎著單車,給我們溫暖地鼓勵;有的則是彈著吉他,唱出加油的歌聲。帶著祝福一路前行,耳朵聽到的聲音,已從蛙聲轉變為海濤聲;眼前不再是漆黑的夜色,而是東方魚肚白的海天一色。快到了,真的快到了,心情真的無比開心。十歲的我,也可以成功地挑戰青春夜行。 我開心地和伙伴擊掌,回想起這一整夜的過程,琅琅的笑語聲,伴隨著大自然界動物們一唱一和;在靜謐的夜晚,獨自和心靈對話,身體上的疲累,也不自覺的消逝了。「駱駝走得慢,但終能走到目的地。」生活上任何的學習,就像這次的青春夜行一樣,我不輕易放棄,我將全力以赴。 ✎附註:東一奔鹿親子團每年五月是迎新送舊的特別團集會,特別規劃了四套課程(金樽鐵馬行、青春夜行、綠島跳港造舟及三鐵四項活動)上述就是青春夜行活動,從天色昏暗到隔日清晨歷經11小時夜行21公里
海岸走讀孩子的改變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走讀行列中,撿拾最特別的海廢---輪胎 每個參加走讀的孩子都要自訂一個撿拾海廢的標的,各自的出點也都不同,有的孩子說要撿「寶特瓶」,因為海邊的寶特瓶最多;有的說要撿「瓶蓋」,因為瓶蓋很輕,方便攜帶;有的撿「塑膠袋」、「繩子」、「漁業浮球」、「吸管」……各有各的想法。走讀的時間已經進行了15個月了,如果你問孩子們撿拾的心得,無非都是跟你說好累喔!他後悔當初設定這個目標。 這邊要講的是一個撿拾廢輪胎的孩子-----八哥(本名:黃翊軒,當時體重應該不足35公斤)。 記得第一次走讀後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何選這個目標時,還記得他是滿臉的驕傲與狡詰的表情(沾沾自喜),因為他認為這海邊一定沒有甚麼輪胎,畢竟車子不會開到海裡去,更不會在海邊遺留下輪胎這種東西,果然第一次的成果非常令他滿意,只有兩個小小的小孩腳踏車輪胎和小玩具汽車輪胎而反觀其他的同學,無不哀鴻遍野一個個的海廢量都是爆表的狀態。 第二次走讀果然下海灘不久就發現輪胎了(機車輪胎)不是太沉重、體積又不大,只好就抱著,可是畢竟是有重量的、又需要一直抱著,手自然靈活度就是不好,漸漸的起了嫌棄的心態,有時就會出現「不小心忘了輪胎」的遺棄的它,可惜「它」實在是太顯眼了,時不時就會有人提醒他「輪胎呢? 」,弄得八哥是既糗又賴不掉的表情重複不停地在上演,更糟的是輪胎不是只有一個,繼而陸續地發現一般轎車、休旅車……。 其實第二次走讀完馬上就後悔了,想要更改標的物,可是偏偏盧老師很堅定的告訴他,一旦選了就不能改,要一直做到176公里走完為止,我的老天爺啊!(看他的表情無非想去撞牆,這是甚麼情況啊!)雖然並非每次都是撿了輪胎後就要從一而終走完6~8公里才放下,而是只要撿拾到一定的垃圾量,且剛好靠近路邊有路可以上岸就可以集中放置,但是有時就是會遇到要搬(推很遠的情況);有一次就遇到一個帶著輪框的休旅車輪胎(17公斤),從輕鬆自在走在第一個滾著輪胎,在一個個同學經過他身邊時會因好奇地幫忙推一下,到一個個同學都離他遠去,到最後跟墊底的媽媽併排,媽媽說:「加油,你的好朋友呢?」八哥苦著臉說:「他們都走了」媽媽說:「他們都沒幫你嗎? 」八哥說:「全部都幫過了,但是到最後大家都棄他而去,因為輪胎太重了,沙子又很軟推不動,所以@#$%^&**(都快哭了,因為好餓喔!這段推了將近2公里) 」 後面經過一個個月不同的考驗,從偷機取巧→逃避→拒絕→面對→接受→想辦法克服→欣然接受→發現不同→出現感受與想法(例如:台灣的漁港邊坡防護為什麼一定要用大卡車的廢輪胎?那麼容易脫落,好嗎?) 恰好今年初去北海道旅遊(發現日本港口與台灣漁港的邊坡防護的不同,自己歸列優缺點),這過程雖然有需多的辛苦,但是越是接近尾聲,孩子們的感受越是明顯,除了肢體更靈活俐落外,對環境(很冷、太陽很大很熱的感受不同的解讀與耐受)對於台東海岸更是有許多不同的想法。 孩子們在走讀行列中,面對困難的事也會找到童趣,或許有人會質疑,這麼小的孩子(當時小二)一天走6~8公里的海岸(體力承受的了嗎?)又會有甚麼反應呢?走不下去了怎麼辦?孩子越小,面對事物的反應就愈大,有一次走在沙灘上(這片海灘特別多垃圾),走著走著也沒太大的反應,突然看到沙灘上沿著高海潮線上有一段段藍藍白白紅紅黃黃的塑膠微粒帶,看完後竟然如大夢初醒般拿起一個大垃圾袋的拼命撿,哪怕那垃圾是半埋在土裡的都想把他挖出來,因為垃圾如果不撿走就會化成無數的塑膠微粒。 小地瓜(本名:黃唯恩)也是個很感性的小孩,有一次走在消波塊區(消波塊已經沉入砂中1/4)浪又打到消波塊區,所以我們為了避免鞋子弄濕,就要數著浪潮,等著浪較小且退去時才一小段一小段的前進,遇到浪來時就會躲到消波塊裡,所以,小地瓜就說這好像在和海浪玩躲貓貓,很有趣! 在海灘上走著走著,小地瓜撿到一顆外表不平整且較小的玻璃彈珠,他說:玻璃珠是大海的糖果,把它丟入大海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就變小了。突然一聲怒吼:吼!原來是媽媽說:你不能吃太多糖果!(小地瓜是個非常愛吃糖果的小孩,這個小片段無非就是平常和媽媽為了吃糖上演的拉鋸戰。) 最後想要分享一段和孩子的小對話 有一次的連續兩天的走讀中第二天的早上,小靜(本名:黃宥靜)走的很慢,靠在我身邊開始一段抱怨 小靜:「我很討厭我們老師ㄟ,為什麼每個月都要來走讀,這麼累又要撿垃圾,又熱得要死,別人放假都在家裡吹冷氣、喝飲料、打電動,我們卻要來這裡,真的很煩⌟我說:「ㄟ~!你不喜歡嗎?⌟小靜:「噢!很討厭好不好⌟我說:「我今年46歲,你今年12歲,如果你再過35年到了我的年紀了,你覺得還看得到美麗的台東海灘嗎? ⌟小靜:「嗯~,應該看不到了,因為有海岸退縮的問題。⌟我說:「嗯,而且再過35年,可能我、校長、盧老師、主任可能也上天堂了,走完176公里的海岸,你覺得容易嗎?以後會不會很少人來走?而且是把它全程走完的。⌟小靜:「嗯~,不容易,應該很難有人做得到。⌟我說:「嗯,沒錯,所以你們是一群很厲害的強者,一群歷史的見證者,因為有你們現在這麼努力地走著記錄著,未來才能有人可以告訴別人台東海岸曾經有多美麗⌟ 說完,孩子就沒講話的走了,至今已經超過半年了,沒人再來抱怨為什麼他們要來走海岸,因為他們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