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河,筏子溪

2022-04-10

圖、文/謝國發(台中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螃蟹) 2022-04-10     水泥城市裡,有一片藍綠光影波光瀲灩,蘊藏生命氣息,是很…奢華的美麗~     她習慣低調而不喧嘩,是鷦鶯在象草叢中嬉嬉鬧鬧、是夜鷺在欒樹上唱聲啞啞、是度冬候鳥盯著魚群飢腸轆轆、是虎皮蛙在水丁香裡鳴聲給給。而,她只是在靜默月光裡,你聽~流水淙淙在草叢間迴聲婉婉,撫慰育雛的彩鷸、害羞的水雉也能心安。     她曾對我說,所守護的這片土地是人與眾生共享的家園,能潤養生靈萬千,得以生息永續,是福氣。只是,她很灰心感嘆,人們從不對這僅存的生態密境凝視傾聽,無法與繽紛的生命產生情感連結,更無意珍視生命進而關懷,而…卻只活在人的世界裡。她多麼地希望人們可以領悟,生物索要的不多,僅是一方草澤、一地無憂,而我們可以一起守護。     她是生命之河,筏子溪。 活動詳情 2022年筏子溪常態性淨溪 荒野環境守護響應行動 1-12月 推廣講座申請:筏子溪之美

還好我來了 -記高雄第二期河溪志工培訓結業

2022-04-10

圖、文/郭盈蘋(高雄分會解說員、河溪志工,自然名:台灣野蘋果,) 2022-04-10     因為疫情攪局,原本3個月的河溪小組訓練課程,硬生生被拉成9個月,感謝一群忙碌的志工輔導員們,千辛萬苦陪伴我們一起走到結業式。唯一受疫情照顧的是,結業式得以在南台灣最好的季節舉辦,在溫和的冬日小太陽中展開這一場精彩絕倫、毫無冷場、環環相扣的精心策劃中。       終於來到河溪小組第二期志工訓練課程的尾聲,結業式是個風和日麗的大好天氣,地點在以綠意將喧囂切割而顯得遺世獨立的柚園生態農場,屏東最美好私密的城市祕境之一。陽光和煦,微風徐徐,樹影扶疏,輔導員的連篇巧思,穿插在柚園脫俗的環境中,必須說我們都感受到了,所有輔導員是如何用心與投入時間細細密密串起這美好的一天。       從帶著惺忪睡意踏入柚園開始,一點一滴,冷暖在心。從活動方式、人員引導、資材準備、場地布置等,環環相扣的設計、寓意暗藏的伏筆,輔導員們真的很會埋梗,我開始想像這一天必然會是一篇絕佳的書寫,起承轉合,與恰到好處的前後呼應。       喜歡柚園小巧美好的園區,在在解說員林穎明(火金姑)的引導下,大家一路體驗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一路上能吃的植物,走過路過,絕不放過,吃花吃果實吃葉子,這一路我們唯一沒吃的是那隻壯碩版的迷你園豬 (歐康)。記得多年前初見牠還只有現在三分之一的身長左右,我真的有充分感受到牠很努力茁壯自己的強大意圖。       今天每一個活動都精彩深刻,輔導員們各個身懷絕技、真情演出,但必須說最讓我驚豔的是陽光草皮上的蔬食便當,簡單的食物卻吃出最真誠而深刻的調味與理念,謝謝柚園美好的健康飲食概念,以及美好的戶外餐桌與景致提供,除了是完全的真食物,沒有過於繁複的調味,賞心悅目的配色與擺盤,更拒絕一次性食器的使用。吃得開心,身心最知道,原來蔬食便當可以這麼好吃,才剛結束,已經期待再相約柚園陽光野餐約會了。       都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我覺得荒野最美的存在是夥伴的陪伴與支持,一路相偕前進,揮別2021,2022讓我們一起前進。河溪小組志工陸淑琴(蟾蜍)曾說過:如果我們必須用肉身去抵擋怪手,我們這群人應該都願意。傻子如你、如我,讓我們一起攜手抵抗那無知而蠻橫的粗暴對待,一起守護河溪,因為我們都相信,野溪,值得全世界溫柔的對待。       最後想說:雖然課程很漫長,還好我來了;同時衷心感恩每一位忙碌無比卻仍無私付出、辛苦的輔導員們,也謝謝一起堅持走到結業的第二期志工同學們。野溪啊,我們就要來了喔!   圖一、柚園的陽光、草坪,野孩子的戶外餐桌 圖二、柚園的美味蔬食便當 圖三、找回初衷、保持初心。

物種介紹:紅冠水雞(Gallinula chloropus)

2022-04-10

圖、文/ 蔡昇倫(台中分會勝興定點解說組組長、大腳ㄚ 小紅冠繪本作者,自然名:變色龍) 2022-04-10     在台灣是一年四季都能見到的鳥類,雌雄同型,最大的特徵是嘴和額版紅色、嘴的尖端黃色、全身黑色。體側有白橫斑,腳為黃綠色,臀兩側有大塊白斑,在平常走路,會搖晃著他的臀部,太陽光照射在牠臀部白斑時特別顯眼,在池塘、溪流、沼澤、水田等地方都可以看得到牠,常在水域中的浮草堆上行走、覓食,而且牠們還是游泳的高手,偶爾還會潛水,但牠們飛行能力不佳,常常看到牠們在水面上奔跑來幫助他們短暫的飛行。         繁殖期大概在三到七月,牠們常以枯枝樹葉為材料,將巢築在田邊、溪邊或沼澤灘地,雌雄鳥共同築巢和育雛,每窩蛋五到八顆,蛋呈乳白色,蛋殼上有紅褐色的斑點,紅冠水雞像個大家庭的概念,第一代出生紅冠水雞也會幫忙餵食第二代出生的小紅冠水雞,雛鳥為早熟性的,剛出生沒多久就會走路,跟著紅冠水雞媽媽身邊尋找食物,全身毛茸茸的黑色,腳要等到長大後才會呈現黃綠色。         雖然牠們很常見,但卻常常被一般大眾所忽略,牠們可能就在你家附近的小溪、公園裡的大池塘出沒,大家找個時間去那附近走走,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延伸閱讀繪本:大腳ㄚ 小紅冠    

那一年,我們在蜂團 一起變勇敢

2022-04-08

文/黃佩珩〈台南分會親子三團志工,自然名:洋紅風鈴木〉、圖/林世鴻〈宜台南分會親子三團志工,自然名:鯨魚〉、張准與〈宜台南分會親子三團志工,自然名:竹筴魚〉、郭慧華〈宜台南分會親子三團志工,自然名:座頭鯨〉、劉釋允〈宜台南分會親子三團志工,自然名:黑鮪魚〉 2022-04-10     「I love the sky 天空是我所愛,每當我受傷害 I'll look up to the sky for the stars that smile」~隨著I love the sky的歌曲傾洩而出,在寧靜暗夜裡畫面中出現了2021年底台南分會親子三蜂團團集會的影像。     時間重新回到十月初的探勘,總召-黃新龍(藍喉鴝)領著我們在黑漆漆的台南四草鄉間裡說明他的活動構想,一旁只有微薄的路燈燈光和一群群分散聚集、虎視眈眈的野狗們望著我們,我內心暗暗擔心著。什麼?竟然導引員要帶著小蜂(荒野親子團稱國小三年級至國小五年級的孩子為小蜂)一對一的夜騎單車入團?第二次實體團集會就要全團騎單車?會不會被野狗追?導引員們需要帶著棍棒防身救小孩嗎?太多的問號和擔心在腦海裡一一浮現……。       「在暗黑的夜裡、在不熟悉的環境下,除了鼓勵孩子們以五感體驗與適應外,我們還能給些什麼呢?勇氣!對,就是勇氣!」藍喉鴝說。             營造一個好的環境,陪著孩子一起成長,是親子團創立之初的理念。用生態、生活、生命的三生教育,在大自然的環境裡,培養孩子們有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荒野親子團對於孩子學習成長的期待。       「過去的經驗,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都是爸媽的不放手及擔心掛念,以致讓孩子們缺少鍛鍊勇氣的機會。於是乎,我想到了讓孩子們在夜晚裡騎車,讓他們在團隊裡、在安全的環境下、在一對一與自己導引員騎車入團的過程中鍛鍊勇氣。」這是總召藍喉鴝對伙伴們講述說明的,也是本次活動設計的初衷。     「我一直希望美洲虎可以學會勇於表達,今年是他的第二次入團,自己提出要錄音給他的導引員-藍喉鴝表達感謝,謝謝他帶給美洲虎信任、帶給他勇氣,這次的改變,身為媽媽的我已經感受到了。」這是蜂一美洲虎的媽媽蕭卉儒(麋鹿)在家庭群組的看見跟大家分享。「上個週六我們全家參加荒野親子南三團的團集會。一開始我看到有人騎得歪七扭八,後來有人看到狗就大叫,因為那個人怕狗。接著我們來到一個很美的地方休息,但是很快的就要走了。我騎到一條路兩旁都是魚塭,我們在府城天險拍照,那裡還有鄭成功的雕像。晚餐在一家很好吃的餐廳用餐,我是那個月的壽星,被慶生,但我點害羞,這次團集會好玩又有趣。」這是蜂一沈秉承(抹香鯨)在日記裡記下的內容。         是的,在這裡,有不太會騎車,歪歪斜斜控制把手的孩子,也有已經很熟練騎車催促著為什麼不能騎快一點的孩子。在16多公里的路程裡,從各自頻率不同到平和的譜出協調的協奏曲。當中,我們拜訪了府城天險、鹿耳門溪出海口,遙想著三百年前鄭成功上岸的心情,也在鎮門宮旁邊的台灣地圖上拿著燭火秉燭回顧今年新年度親子團裡的點點滴滴。許願給地球一個美麗的容顏、保護地球的同時,在記憶深處有一個角落,「那一年 我們一起變勇敢。」           生命的回顧,何其無價。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你我成長的歷程或許喜樂苦澀、也許甜美經典,但隨著時序轉換都會留下珍貴的生命印記。  

與溪流相伴的植物

2022-03-09

圖、文/劉曜寬(台中分會溪流專案人員,自然名:綠川) 2022-03-10     「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有一條小溪流」講師說,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接觸到的水龍頭,水一開潺潺流水傾瀉而出,我們的日常用水得以運作。簡報開始的一杯乾淨水,代表我們可以有乾淨的水可以用,應該要感謝天地並盡力維護。     溪流周邊有很多動植物,透過『吃染材喝染料與實作-生活染布』課程,陳儷予(山藍)老師的眼睛來看看講師眼裡有哪些與溪流相伴的植物。這次的課程真的是有吃、有喝又有玩,我們平常喝的青草茶有些是我們很常見的植物,甚至老師煮了一盤「野菜」,當老師公布答案之後大家都驚嘆不已,原來會讓我們衣服紮滿刺的「大花咸豐草」是可以吃的阿~     走到溪邊,有很多觀察機會,像是看見植物就會看見節氣,看到「甜根子草」的就知道秋天到了。有人會拿「五節芒」來做掃把,聽說原住民拿來蓋房子覆蓋在屋頂,也因為葉子的鋒利會割人,被拿來作切割使用。民俗做粿會需要用到的做粿好幫手「黃瑾」、外形像傘骨的「輪傘莎草」、水邊的蠟燭「香蒲」,甚至是餐桌上會看到的「龍骨瓣莕菜(水蓮)」。溪流邊有許許多多的綠色植物,等著我們去觀察和發現。     這次課程搭配的手作是染方巾,搭配課程的主題溪流,講師也從溪流邊找了一些可以拿來當作天然顏料的植物,而在採集的過程也要抱持著感恩的心,感謝這些植物提供葉片讓我們可以有材料作植物染。接著講師教我們如何染布的技法,讓大家嘗試染出水波紋、各種小花或是各式形狀,最後再媒染定色,在染布的過程很有趣,好像在滷豆干。     最後,見證作品的時間到了,方巾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美麗的花紋,也許有些圖案和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原本我期待染出來的布會是水紋圖案,結果最後朋友倒是覺得花紋像是星雲群~講師說:「每一條布染出來都是獨一無二,屬於你自己專屬的作品,所以要愛惜自己的作品喔!」

好書推薦【通往世界的植物—— 台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2022-03-09

圖、文/莊維倢(高雄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大冠鷲) 2022-03-10     西元2002年,我第一次踏上西藏的高原,在那裡我看見了類似薄雪草的植物,心裡一陣驚喜,這與我在臺灣高山見到的植物太像了!但兩者相距三千多公里,中間隔著臺灣海峽,還有高高低低的山稜與溪壑,到底是怎麼傳播的?這一閃而過的疑惑,隨即被淹沒在目不暇給的異邦風光裡。  ▲ 作者在西藏所見,與玉山薄雪草類似小花     偶然間看到游旨价的這本書,封面美麗精緻的插畫非常吸睛,內容從探討巨木的原鄉,揭露臺灣紅檜與扁柏的身世之謎,臺灣特有「屬」植物綜覽、直到冰河臺灣與高寒植物等,每一篇章節,都把臺灣島上的植物是如何與世界相連但卻又獨一無二的演化,以優美流暢的文筆將專業的學術知識款款敘說,讓人不忍釋卷。     作者因有在登山社穿越臺灣山稜的經歷,實地走訪了臺灣獨特的山林樣貌,更在世界各地採集與觀察植物,凝聚彙整對高山植物的見解,從文獻回顧探討、各種假說與地質研究等勾勒推敲臺灣高山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現狀,並以更恢宏的時間尺度來丈量。     你知道同樣棲息在臺灣的紅檜與扁柏並不是姊妹物種,而他們各自的祖先是誰?現生親緣最近的姊妹種又是誰?  ▲千年紅檜     少有人知的神秘小草山薰香,竟是來自南半球的高寒植物!這來由為何?     爬山常被刺到的小檗,其多樣性及特有種的現象,讓臺灣成為神秘的小檗之島,你知道在全世界少數有分布的島嶼裡(共10種),臺灣竟是位居冠軍(14種)嗎?     假如今天要在世界植物博覽會推選出臺灣島的代表,你要如何從五千多種臺灣原生植物裡挑選呢?在生活艱困的石灰岩上,生長著哪些奇特的稀有植物?它們如何以獨特的生理機制適應高鈣的惡劣與貧瘠?臺灣到底有沒有冰河地形?生長在臺灣的高寒植物是就地種化?本地匯集?還是他處拓植?     一個個疑問,讓作者踏上追尋的旅程,也激發起我一頁一頁翻讀的樂趣。     我們常認為植物不會動,頂多就是大風起時,枝葉搖擺,從沒想過超越人類的視線所及和生命長度,植物以優越的種子傳播能力跨越千山萬水,堪稱最強大最堅韌的旅行家,在臺灣,甚至成為數千歲的生命載體,與臺灣島一起脈動呼吸,為島嶼的變化留下真實的見證。藉由探討植物分布樣式的前因後果,破解植物蘊藏的密碼,這背後所蘊藏的知識浩瀚繁雜,作者的文字像是沐浴在森林中的隙光,閃耀指引著我們前行,抽絲剝繭、歸納推演、層理分明地鋪疊出迷人的故事,宛如植物界的偵探案,當真相大白時有一股舒坦呼出,怎麼可以有人把植物地理學寫得這麼有趣生動啊!     作者在最後的後記中提到,因為在四川折多山埡口見到了生命中最美麗的一株喜馬拉雅藍罌粟,引發了寫書的動機,才有這本書的誕生,我也憶起在2019年的夏天,我在印度的世界自然遺產「花之谷」,也曾看到藍罌粟花!對照這段旅程來回都歷經土石流之辛苦,更顯得沾了露水的花瓣,在艷陽下透射出嬌嬌滴滴,人類無法複製出來的魔幻藍是多麼珍貴,而研究植物地理學的科學家們以及作者,在世界各地跋山涉水破解植物分布的奧秘,是多令人讚嘆 !  ▲印度世界自然遺產「花之谷」藍罌粟花     我不是喜愛蒔花弄草之人,平常也只愛去山裡看大樹、看小花,對於植物的科普書籍更是說不上興趣,但第一次看植物的書如此讚賞,看到這一段「真正的臺灣高山也許不是鹿野心中的喜馬拉雅,亦不是我心中的橫斷‧‧‧臺灣的高山它哪裡的高山都不是,它就只是它自己。在冰河的往復之中,迎接來自他方的旅者,創生自己的後代,在島嶼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我不自禁眼眶泛紅,作者對臺灣島嶼的深情令人動容,而就如我走訪過四十多個國家,對於這個充滿驚奇的福爾摩沙,也有著無比的深愛,臺灣與世界緊密連結卻又獨樹一幟啊!     在疫情期間,身體移動有限,那就讓這本書帶你旅行吧!讓臺灣高山植物為你引路,展開一場超越地理疆界與時空尺度的大冒險。

第一次研習就上手—— 五十二甲國家級濕地志工培訓班

2022-03-09

文/陳美滿(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自然名:小白兔)   、圖/陳美滿(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自然名:小白兔)、童心善(宜蘭分會解說組五十二甲組組長,自然名:水青岡)、楊欣惠(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星星) 2022-03-10     近兩年退休後,才有機會報名平日只能關注的荒野志工研習,來分享「第一次研習就上手」的心得。     本次的五十二甲濕地志工培訓課程共有四個主題:認識自然的心門和方法與進行大地闖關遊戲;了解協會如何進行濕地守護行動與友善農耕、食農活動;鳥類觀察的工具與如何實作;濕地之人文探索—利澤簡老街探訪與搭乘鴨母船遊冬山河舊河道。     不同於之前參加的研習活動,除了繳交新臺幣1000元保證金並僅負擔學員平安保險費用,午餐得自理。對於向來參加經費充裕的研習,被服務慣的學員很不方便,但仔細想想,這正是荒野的精神,不在於只有「取」的意涵,而是要思索如何「付出與回饋」。 由活動中了解荒野的理念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相見歡與破冰活動由湯譜生老師(宜蘭分會副分會長/解說組總召,自然名:南湖大山)帶領的三個遊戲開啟。一是透過九宮格寫下個人所認識的動植物名與景觀名,自我介紹去尋求賓果成一直線與重複最多的夥伴進行分組。二是各組利用半開的海報紙寫下所認識的棲地內所有生物,棲地則分成水澤區、半濕地與陸地環境。各組在極短的時間進行腦力激盪與集思廣益,當然輸人不輸陣,學員個個拿出拚勁想要獲得最高榮譽,分組的力量便在此展現。三是信任活動,先從2位學員由地上坐姿的動作,協力想法一起站起來成立姿的姿勢,然後4人一組、8人一組、最後全部22位學員同步一起離地,過程很多挫折與失敗,經過不斷溝通與討論,全組學員最後成功了,印證知易行難也知難行易的哲學,但說明環境保護的過程何嘗不是如此。  ▲團體動力     大地闖關遊戲以租用自行車,在濕地選定一個小區域進行9個關卡的闖關遊戲,雖然對濕地不熟,各關卡的位置以GPS定位放在群組中,善用現代科技的規劃方式很是有趣。其中有一個關卡讓學員們認識全臺唯一一條長度僅剩的150公尺的百年風箱樹護堤植物。另一個關卡以穗花棋盤腳的落葉設計太陽的圖騰,讓學員觀察到此樹的樹型、葉片、果實與生長的水澤環境。學員們感受最深的是聲音地圖,大夥兒閉上眼睛,僅用聽覺去感受周遭的所有聲源,這項活動對於明眼人而言是非常新奇的感受,關主中間還調皮地加入她的腳步聲,而學員一致認為,閉上眼睛,反而使聽覺變得異常敏銳,應證了五感真的要常常開啟使用。此外,初次使用望遠鏡觀察五十二甲濕地精彩的鳥況,讓大家雀躍不已。闖關不僅僅是遊戲,而是掀啟了五十二甲濕地神秘的面紗,讓學員們更清楚明白五十二甲濕地的生態環境。     「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課程中談到棲地鳥調與水生植物的調查的重要,藉由長期的鳥況與濕地水生動植物調查的大數據蒐集,才能將變化的數據清楚反映給政府與地方了解,數字憑據更有公信力。而與契作小農的友善農耕體驗活動,在大家實際操作一輪後,除了感受到鋤禾日當午的滋味,更瞭解好的環境與友善農耕是交互作用循環而來的。多天的研習中,慢慢體會荒野設立的宗旨之一:希望能保存臺灣天然物種與守護棲地。在五十二甲濕地觀察與紀錄、復育之外,並且積極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尊重原地方居民的生計,希望生態、生計與生活能達到三贏的境界。 ▲鳥類課程     結訓當日,除了頒發證書,還宣布各組得認養2022年度志工服務活動。這項措施對於參加一般研習活動,領完證書即代表活動結束的我們而言是一個大驚嚇,雖然我們第一時間都沒有心理準備,等學員會回過神來,此次研習的宗旨不正是要培訓自然生態保育人才,保育自然生態、守護地球永續環境發展嗎?於是各組紛紛設立聯絡群組,選定負責總召與副總召,希望能為珍貴的過境候鳥與棲地自然生態守護盡一份心力。

回首,望向雨的那些日子

2022-03-09

文/ 林望之(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自然名:小雨)、圖/ 吳晉瑋(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自然名:蒲葵)、林芳君(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楊欣惠(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星星) 2022-03-10 “ 生命無論流浪到何處、到何時,在他的靈魂深處總是看得見他的誕生之地, 不論變化成甚麼樣子,它終將回到最初的模樣。”             2021年秋季,我為了進修嘗試寫一份有關宜蘭的研究報告,當我在網上爬文,無意間看到了五十二甲濕地志工培訓課程,就在那時,我的靈魂彷彿是一番落入清河中的雨,流向一個意想不到的未來……最初我只是抱著做田野調查的心態報名志工課程,誰知道結果竟是以做志工為主,研究計劃早已被我拋到九里之外了,不曉得是因為我定性太輕、玩心太重,還是五十二甲真的太美了呢?然而至少我能肯定,這塊土地與其之上的所有鳥兒,真可謂濕地自然中的佳人。             我是望之,今年22歲,在就讀大學前一直生活在宜蘭。宜蘭,之於我,一直有股熟悉卻陌生的感受,五十二甲濕地便是陌生的那一部份。起初,我對這個地方的瞭解,僅止於從我老家出發到這裡會經過大紅橋(利澤簡橋,或稱捷徑橋),在課程的第一天,協會安排了騎自行車環行濕地的活動,那時才開始建構起我對這塊土地的認知。還記得剛出發的時候,下著小雨,我與我的夥伴們就遇上了被美稱為「夏夜的煙火」的穗花棋盤腳,由於今年的花期較晚,我們有幸看見在昨夜盛開的穗花,它們大多都已落在地上仰望著雨雲,靜靜地在這涼爽的午後伴我們騎行。  ▲我與夥伴撿起掉落在地上的穗花、種子與葉,排成了太陽的圖案。 ▲我在穗花棋盤腳之道的午後時光。             現在我偶爾會回想,有哪些過去線索能跟現在的宜蘭經驗相共鳴,然而我能想起的並不多,也許是因為年少的自己沒有整理好身體的感官,或著是因為當時青春的內心有太多波瀾要先梳洗,於是過去的那位徬徨少年,漠視了這塊土地給予的、豐富靈魂的場域經驗。我想,或許正是心中的這股缺憾,引領我踏進五十二甲濕地吧!             11月下旬的周末,我首次參與了五十二甲鳥類調查,那天下著雨,風很大,而我們就在這個濕冷的環境中,遇見了一群反嘴鴴,牠們站在水田中面向迎風處,整整齊齊的一排站好,縮著脖子瑟瑟發抖的模樣真的非常可愛。濕地中的鳥兒,大多都不曾見過,而見過的那些,讓我想起以前在我家附近的水田,經常出現牠們的身影,小時候還不懂很多事,只覺得我的世界裡有牠們的存在,是一件蠻開心的事。現在那塊田已經消失,被幾棟建築物取代了,我的兒時回憶也被深埋,直到現在。 ▲一群反嘴鴴在水田中的可愛模樣。             當我拿起協會的望遠鏡,搜索著五十二甲濕地的鳥兒,我感受到有股沉靜在身體深處的能量被喚起,那是一種崇敬著大自然的能量,而在它的驅使之下,我變得更容易找到鳥兒們在哪裡,然後察覺到牠們有甚麼樣的特徵,雖然我現在只是鳥調界的「菜驕仔」,然而跟過去的自己比起來已大相逕庭了。在志工課程結訓之後,我盡我所能地參與所有在五十二甲的調查活動,不只是因為想要練就更加敏銳的觀察力,也覺得能夠被那股自然能量充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021年11月27日的五十二甲濕地鳥類調查。             自然總是迴繞在我們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靜謐地待在一旁觀望著宇宙,只是現在的人們不常去察覺到祂,因為在這個世代的社會,有太多我們誤以為更值得一撇的富貴榮華,如同光彩奪目的人造光線,使星空黯然失色……。             五十二甲濕地沒有多壯觀的自然地貌,而是在它平凡樣貌的細微之處,躲藏著豐富的生命線索,只要帶著善意來到此地,細心地去觀察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我想無論是甚麼樣的靈魂都能在這裡找到平靜的。

什麼都不做的--荒野1號地

2022-03-09

圖、文/ 徐代民(宜蘭分會五十二甲濕地志工,自然名:海洋)  2022-03-10     在五十二甲的志工培訓課程中,有一個題目,要大家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守護棲地的自然生態,有學員提出了購地圈護的做法,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了荒野1號地,心中對1號地的第一個想法應該就是在一個偏遠荒涼的地方,有一塊屬於荒野保護協會的地,在上面做友善耕作這一類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結訓後,志工服務有次的活動是去荒野1號地做田調,緣份就是如此的奇妙,我住山下,而荒野1號地就在這片山上,離我很近很近,而我們卻不曾謀面。見面的那一天,大雨將翠綠的山林洗滌的特別乾淨,山路走起來格外的有挑戰,通往1號地有二條路,以佛光寺為起點,一條是陡上的山路約1公里路程,另一條是約3.5公里台電的保線道,二條路會在20號電塔前的荒野1號地交會成環狀。       這次我們走的是1公里路線的來回,我們沿著整建中的大排水溝出發,很快的就看到了盛開的王爺葵在向我們揮手。很常看到向日葵的花海,盛開在平地的田野之中 而王爺葵像是比較瘦的向日葵,不是一根一根直挺挺的站立著,而是以像樹的形態散佈於山邊,在雜亂的草叢之中,很努力的探出頭來綻放著。向日葵小家碧玉而王爺葵熱情豪放,有點像圈養雞與放山雞的感覺一樣。         沿著小溪走,看到第二個讓人驚喜的自然現象,是一片片散落在姑婆芋大葉片中的透明葉子,棲地守護部主任謝祥彥(雁子)說葉子經過分解和沉澱,只留下葉脈的痕跡,葉片的色素都褪去了,所以葉片才會是透明的,回到了最原始的樣子。人類一直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模樣,各式各樣的精心設計,來滿足無窮盡的念想,而忘了最單純最原始的美麗,就像這片透明的葉子。帶回去夾在書本當中,看書時彷彿可以看見葉子的一生,也能聞到大雨過後山林裏的清新空氣。回想起相遇那天心靈的悸動。         後來又看到了猴子的骨頭,很多念不出名字的蜘蛛和非常大片的蜘蛛網,小時候去山上,如果看到這麼大片的蜘蛛網時第一個念頭總是拿根樹枝把網子弄破,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英雄,解救了可能會被蜘蛛捕捉的蟲子、蝴蝶;這次來到1號地的夥伴們相互提醒要低頭避開蜘蛛結好的網子,不要去破壞了蜘蛛哥的心血,改變生物鏈的平衡。       經過了廢棄的茶園,還能看到梯田中殘留的茶樹,這片山頭百年前應該是很物產富饒之地,真的是可惜呀! 最後一段路面,路面只有一個人寬,另一側就是山谷,要拉著繩子才能通過,我心中的念頭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協會會選在這裏買下了荒野1號地,而1號地種了些什麼呢? 種種的疑問,答案即將在轉過最後一個彎看到20號電塔中後揭曉,雨停了,眼前的視野在轉過彎後也開濶了,我興奮的期待著!       就如你所看到的,這塊木頭的告示牌就是荒野1號地中惟一的人工建物,這裏沒有涼亭,沒有桌子,沒有椅子,沒有什麼特別耕種的作物,只有二台紅外線攝影機用來錄影在山林中出没的動物和這一個簡單的告示牌。         在山頂,我問了棲地守護部專員楊欣惠(星星),荒野為什麼要在這樣的深山野嶺中,買一塊土地.有打算怎麼利用嗎?星星說,協會打算什麼都不做,就讓山林保持最原始的樣子。這樣動物才能自在的生活,植物才能自然的生長。       「什麼都不做」。這句話在我心中其實蠻震撼的,畢竟購地是一大筆資金,對我這凡夫俗子來說,無法想像,卻是默默的感動著。為了讓大自然就只是大自然,協會的夥伴們很努力很低調用釘子戶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山林。雁子說眼前的那一片小山頭,去年來時什麼都沒有,而今年再來時,產業道路已經開好了,可能再過一年,也許豪宅、露營區或是渡假村就會佔滿了山頭,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全部的開發,但協會用我們的方式,默默的當著山林中的守護者,當我們有了一小塊在山林中的土地,就能保護山林被整片式的開發。下山時再看到蜘蛛網,我很主動的避開了,我想我在往「什麼都不做」這個很簡單卻很不容易的方向,前進了一小步。

台灣也有水鳥天堂?來五十二甲溼地一探究竟吧!

2022-01-19

Ep3. 台灣也有水鳥天堂?來五十二甲溼地一探究竟吧! 有想過水鳥天堂會是什麼樣子嗎? 是充滿著水鳥喜歡吃的食物 或是水鳥喜歡的居住環境 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為什麼我們需要保護52甲溼地? 1.讓水鳥有個家 2.不會失去蓄洪的功能     哪裡可以收聽           加入五十二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