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孩子,讓我走入了荒野

2022-01-10

圖、文/梁婉菁<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二團炫蜂團導引員,自然名:金針>   2021-01-10     2020年上半年,突然在Facebook動態上看到荒野親子團的招生訊息,只限定親子才能參加,且活動的地點都在戶外的社團。這讓喜愛戶外的我坐不住了,立馬和妹妹討論借孩子,讓我能帶著妹妹的大女兒(自然名:杜若)一同參與,讓她能多親近大自然、認識大自然,進而把在荒野所得帶回和其弟妹分享,更希望透過我和杜若的加入,能在未來也讓妹妹帶著另2個孩子一同加入荒野。       在4月時參加面談,當時擔心被婉拒,因為我和杜若非直系親屬。5月收到入團通知,要先給自己取一個在荒野使用的自然名,之後便開始期待起7月的第1次團集會。還記得面談時有提到荒野親子團是志工團體,新家庭會有人帶領協助融入荒野群體,隔年也會希望大蜂能接工作來為其他家庭服務,這團體的理念我是相當贊同並支持的,也期待自己來年能接工作與大家玩在一起。       在漫長的等待終於等到了7月,衛武營2天活動,報到拍照後便與杜若分開活動。大蜂的破冰活動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先是大夥兒在一塊很大的彈性布上拋接皮球,皮球數量會增加也有可能會有皮球被拋出布外,比喻孩子們就是每個皮球會調皮也可能會狀況外,在這裡大家會一起照顧一起玩,易子而教。之後將皮球換成新成員的大蜂輪流在布上讓其他大蜂們拋接做迎新,人下來後也要拋接其他新舊成員,比喻大蜂們彼此信任互相幫助。         育成會大蜂們除了有動態活動,也有靜態的座談,有一段心得分享也讓我感觸良多,是說鼓勵大蜂們能承接工作的,因為平常孩子們除了父母親子間的一面而未能看到父母親在接工作時認真、自信的另一面,讓我更想以身做則,當我積極參與荒野各項活動時,杜若也能感受到,進而對生活、對活動、對自己也能夠積極進取。私底下我便和團長說若有要點名的活動,歡迎點我或是杜若,我倆都是熱烈支持的。 再來每天都在期待團集會的到來,每月不同的主題活動都能在當中學得不同的知識或啟發。原來淨灘不只是淨灘,淨灘之後的垃圾分類統計也會做為政府來年環境政策的參考指標。淨灘後不只留給大家乾淨安心的活動空間,淨灘後大家坐下來靜心傾聽浪濤、觀夕陽,不禁反思我們能為我們的環境能做的還是太少太少了。         11月的入團儀典在夜晚進行顯的更加神祕和莊重,當我和杜若矇著眼、牽著手赤足的走在雨後的草地上,感受著辛苦的工作人員所製造的佈景,用五感感受著自然元素,懷著感恩的心向大地之母宣誓荒野入團誓詞,做我們能做的就是最好的貢獻。         援中港濕地公園的某個角落是協會認領的祕密基地,在那裡我有回家的感覺,因為兩次到那兒都要先來個大掃除,大夥兒協力合作將外來種盡力消滅讓原生種得到生存的空間,就算烈日高照也是覺得格外爽快,尤其苦力後看到孩子們自在的以大自然為遊樂場的歡樂,這是在都市長大的孩子多麼難得的體驗!         為了之後承接工作,我參加了蜂導基訓,就像小蜂參加團集會活動,在玩樂中學習,也更加瞭解各工作職掌與運作,原來每次的團集會都是每位工作夥伴精心策劃、多次探勘得來,活動內容要與荒野的年度主題契合,還有豐富的後勤補給,就是為了每次活動玩的開心又安心。在這裡還能遠離孩子,與夥伴們聊著感同身受的媽媽經、爸爸經,再次體驗學生時期的團體活動,尋找青春的尾巴。         之後,隨著疫情嚴峻,原本預計的3月小鬼當家,5月份大鵬灣水上活動和6月的感恩交接也都取消了。7月新年度接工作後更加覺得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愈來愈少了,因為每次活動都是預先安排的,提前2個月的規劃,在此時也會將明年的行事曆陸續安排上時程表,明年杜若也將從蜂升鹿了。記得有位大蜂心得分享,若以次數來計算孩子在荒野的時間,小蜂36次團集會,小鹿36次團集會,之後便要蛻變翔鷹展翅飛翔了。         杜若陪著我在荒野探索,我們一起在自然環境探索、生活中探索也在親子關係中探索。感謝有這麼個溫暖和善的環境學得對自然的尊重與愛護,也讓我和妹妹和孩子們在這裡共學共好並留下難得的親子回憶。

荒野與我 - 人家是跨域學習,我們是跨團學習

2022-01-10

前情提要:接續上一期(荒野快報349)荒野與我 - 我在高三團的這些年 的精采分享,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翔鷹團團長林其昌一家人加入了荒野親子團還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呢?更多親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值得您繼續閱讀下去… 圖、文/林其昌<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翔鷹團團長,自然名:海鸚鵡>、吳淑芳<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志工,自然名:小綠葉蟬>、林秉瑩<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畢業鷹,自然名:冰風暴>   2022-01-10 Part 2. 高三團首個跨3團家庭 - 人家是跨域學習,我們是跨團學習      茫茫然,完全茫茫然的一年。2016年7月參加第一場活動,首次帶著妹妹天鵝與弟弟蜘蛛人參與活動,充滿活力的導引團隊設計了許多親子活動,讓大人與孩子能夠破冰及交流,慢熱型的我在活動中不免尷尬的看著那群大人,心裡則想著~怎麼那麼high啊!       從小坐背架裡跟著我到處旅遊的哥哥冰風暴(小冰),感覺有跟我一樣的想法而不願意參加,但8月份在小綠葉蟬的遊說之下跟著去「在旁觀摩」。那次碰巧團裡又有一位小冰熟悉的朋友-閃電,讓他出現了微弱的一絲興趣;然而最重要的是一位夥伴~蘆薈,她特別找機會跟小冰聊天,在得知小冰對於手做有興趣之後,隨即邀請協助9月中正國小的分會慶活動時能幫忙帶孩子們做竹槍與投石拋射器等,夥伴那種以拜託的方式進行誠摯邀請~讓小冰得到被需要的肯定,也正就是這樣的一句我需要你協助的話,開啟了小冰與親子團的緣分,同時也是我們家正式進入跨3團學習的開始。       新家庭會有的茫然與慌亂,在我們這一家有著相當深刻的體驗,由於孩子的陌生與不安,特別是在小蟻的蜘蛛人,粘著父母是團集會一定會出現的狀況,或許其實是穿著蜘蛛人裝的無尾熊會更為貼切一些,因此每次團集會時小綠總得分別跑蟻和蜂,而我則上午先跑奔鹿,下午再回到蟻和蜂。或許正因每次都得在3團裡奔波,對於育成會活動只能以湊人頭方式參與,感覺自己像個浮萍一樣沒有根的感覺,總覺得自己在蟻不是蟻、在蜂不算蜂、在鹿也非鹿,這讓我產生了逃避面對自己的角色,於是讓自己旋轉於各團似乎成為給自己的最佳理由及藉口,因為參與度不深入而變成一顆看似忙碌但沒有目標的陀螺。沒有目標的陀螺要轉去哪?又能轉多久呢?我不知道。       在蟻蜂鹿串場的日子裡,我看到了分團工人們努力帶著孩子們活動,小蟻工人群像是東森幼幼台的香蕉哥哥與蝴蝶姐姐一樣,各式唱跳無一不精;小蜂工人們則逐漸像動物訓練師一般的跳圈及吞火球,而這些表演都得自己來;小鹿工人們則有如異地求生般的挑戰,面對體能近乎甚或超越我們的小鹿,登山、環島、涉溪等,高強度與耗能的PK賽一次次的上映著。為什麼導引團隊要這麼努力的賣命演出?我知道都是為了一群奔鹿的孩子們,一股感佩的敬意逐漸燃起。       在那漂泊的日子裡,我看到好幾位跟我一樣沒有目標而游離的大人~多數是阿爸居多,每次目光交接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尷尬的冷風,一種不知道做甚麼的尷尬,連手要放哪都不知道的尷尬。這時反倒慶幸自己跨團,只要一有尷尬氛圍出現就立刻跑到另一團就好,而他們就~可憐了。       那一年漫無目標的飄泊過程中,小紅球~高三創團複式團長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及安定的力量,經常會找時間和我私聊,更應該說她是會花很多的時間去關心每位新家庭夥伴的前輩。從家裡、工作、孩子、到個人,她總是透過投入時間了解新夥伴,感受夥伴的不安,再予以安撫及給予夥伴陪伴和支持。而當時的家族系統裡夥伴的關心也讓我們安心不少,好玩的是老二妹妹天鵝不知哪裡的熱情,在第一年分家族成員後,居然主動舉手說我們家要當族長,當時還是新家庭的我們獲得夥伴的掌聲,只好接下任務,也藉由多次家族聚會,希望建立的親子共學環境,明白自己要學習信任夥伴,就像夥伴也會信任我一樣,「信任夥伴也是信任自己,與孩子之間不也正該是如此」。可惜,當年一起入團的新家庭,目前只剩下我們家還留著,看來滿5年真的並不容易。   圖1:原來搬磚塊建構屬於自己的援中港也可以那麼得開心   圖2:別問我,問我阿母就好   圖3:2019年東海大學全國行動論壇分享會與劉月梅理事長合影   Part 3. 很開心 - 我們一起照顧一群孩子 高三團首隻鹿四~孩子為了伙伴的意念讓我感動       親子共學對於跨三團家庭孩子們的陪伴確實是很大的困難與挑戰,加入的第二年還好有老大冰風暴的貼心,說自己在鹿團沒問題,要我們安心地陪伴蜂團的妹妹和蟻團的弟弟。親子共學及易子而教不就是親子團的特色之一嗎?然而卻遇到了我們家在親子團的第一個難題,小冰要從鹿團畢業了,然後呢?那時的高三團沒有翔鷹、同時期的小鹿夥伴們多半走升學回體制要準備會考,經過一連串的渾沌不明的幾個月後,終於確定了~夥伴們都不留團,完整參加3年奔鹿的孩子一個都沒留,只參加2年奔鹿的冰風暴選擇繼續留下來,成為高三團首隻也是唯一的鹿四。       「一度想放棄留團是因為我的同齡好夥伴們都退團了,但是後來我決定留下來是因為『我希望我持續待在這個團裡,他們有一天會回來找我,同時也想讓小鹿們看到翔鷹的好,當然也更期待自己能夠在鷹團裡有所成長』,儘管目前我仍只是高三團裡唯一的一隻鷹。」 - 冰風暴       雖然孤單卻有夢想,原本開心的期待會考後的夥伴重逢,與夥伴重新一起完成當時的約定~籌備翔鷹,然而開心的期待終究只是期待,那個點著一盞燈等待家人回來的夢逐漸熄滅,他忍著難過說沒關係,但我們都知道~那個看著燈熄的苦與無奈。有一天我問他,當時獨自在奔鹿活動,會不會有缺少陪伴的失落,特別是奔鹿團有相當多時間沒有和母團一起活動,親子時間我們也沒能給予陪伴,此時他靜靜的回著「我原以為沒有關係,但實際上…還是需要」,這時我眼眶紅了,我原以為孩子的貼心其實還有著更多的堅強。我應該要好好地陪他,應該陪他一起享受親子團、享受荒野才是,於是我下定決心陪他,陪他籌備高三翔鷹,用兩年的「個陪」以彌補或者該說是那原本就該屬於他的親子印記。   團裡的孩子們~就讓我們一起陪伴一起養,用全村的力量一起帶孩子     2019年7月陪著冰風暴與6隻小鷹一起籌備高三翔鷹,小冰在隔年2月順利成團後繼續擔任首屆副團。今年小冰從翔鷹畢業了,2年的翔鷹個陪讓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與成熟,特別是親子關係間出現了某種特別的默契,他沒說但我知道,而他也知道~我還是會碎念,只是碎念背後多了信任、多了肯定、也多了稱讚。 整整兩年陪著這一群小鷹走過籌備與成團、陪著進行尋龍記行動探究養蚵浮具污染的、參加全國論壇分享會、北上台北參加綠獎、到基隆參加養蚵議題營隊、與蚵農面對面了解養蚵產業、與浮具廠老闆討論浮具設計等,都是屬於翔鷹成長的點滴。一次次頂著烈日的陪伴,從南到北的奔波,陪伴的不只是小冰,還有一群一起成長的小鷹。畢業前1年的某天,小冰突然問我對於之後的副團、指導員、以及團長人選看法,而後我們倆一起討論著每位夥伴的特質及合適性,那時我知道過去2年我對他的陪伴已從實際陪伴擴散進入心裡,就像他在乎這個陪他成長的高三翔鷹一樣,「高三翔鷹」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抹除的重要成長經歷。       為了孩子,我選擇留在翔鷹團繼續陪伴,除了因為鷹二斷層而須獨自帶另11隻鷹一的兩隻鷹三,也因他們有著跟我一起籌備翔鷹的革命情感。為了孩子,小綠也因小鷹副團邀請而到翔鷹擔任指導員,只因與孩子間的私人情感而投入。為了夥伴,小冰選擇再留一次,成為高三首隻鷹四(或稱小鷹99),只為陪伴2隻鷹三夥伴石虎及小剪尾,同時也協助帶領這一大群新小鷹,期望讓高三翔鷹能夠更好也更穩。       思考很久,也很掙扎,放下自己的孩子留在鷹團當工人,有著一些些擔心,擔心兩個鹿團的孩子會不會又因少了陪伴而失落,也擔心會不會讓夥伴有想在鷹團當團長的誤會。然而,對我、對小綠、甚至小冰而言,這時”孩子”已經不是我家今年在鹿團的天鵝與蜘蛛人,而是一群小鷹;正如同一個村落一起養一群孩子,我們的陪伴以不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而是一群團裡的孩子,一群台灣的孩子。   圖1:小鷹群在四鯤鯓海灘進行行動議題踏查   圖2:2020年2月在COVID-19疫情籠罩下高三翔鷹成團   圖3:2020全國行動論壇分享會以「尋龍記」獲得青少年組第一   圖4:2020聯電綠獎以「尋龍記」獲得佳作   Part 4. 孩子在荒野田裡的成長 -冰風暴、天鵝、蜘蛛人參與活動心得 文/林秉瑩<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畢業鷹,自然名:冰風暴>、林桓瑩<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小鹿,自然名:天鵝>、林祐陞<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小蜂,自然名:蜘蛛人>   第四期翔鷹領袖營學員心得 - 冰風暴     「我那瘋狂的領袖營 到底喔…我只想打球好嗎?」,這是我在第三期領袖營報名時跟我媽講的話,這次四期在報名時我也講了一樣的話,但最後因為團裡面有其他人要報,就想說不然就一起去好了,也幸好當時二招有報到,不然我大概後悔一輩子。 真的是好慶幸我有來參加,3天的課程讓我覺得在學校學的東西黯然失色,雖然說每堂課程也不會說到非常久,但卻都點到重點(真希望學校老師也能這樣)。     在剛開始到台中中興農試所時,其實我有點緊張,畢竟要見到北中南各地的翔鷹團成員,但是課程開始後,我就直接被課程內容吸引走了,這次營隊最讓我驚豔的其實就是RPG (Role Play Game)的部份,雖然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但背後卻有講師們想傳達給我們的資訊參與其中,這種學習方式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到的,在這三天中多少認識了一些別團的翔鷹,交談中我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東西,也近一步的了解團體的運作方式,這些對於剛成立的高三翔鷹有非常大的幫助,在下營後我也慢慢的把在這兩天學到的帶回團內,讓團中其他人也可以知道在領袖營到底可以了解到哪些東西,不要跟我以前一樣耍腦沒報名。這次營隊真的是超讚,還有好多好多的心得可以講,這根本就是超級精簡版,但我的手根本懶得理我,那還是有機會再用講的就好。 真的很謝謝這次帶領我們的講師們與工作團隊,耗費你們半年多的時間,讓我們在這三天有更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行動方案執行心得 (110.10.24) - 天鵝 (蜂1→鹿3)     今天和大家一起行動很快樂,看到煙蒂時覺得有點心酸,覺得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東西在破壞世界,讓我想繼續努力,才可以不用難過,但今天看到了有點疑惑的東西,一個寫著“禁止丟煙蒂的垃圾桶”在戶外喔? 難怪那麼多人亂丟煙蒂,很矛盾,今天也臨時想到可以問路人一些環境問題,雖然很多人拒絕訪問,但還是有收到心目中的結果。     另外,說一下這個小隊今年的目標,1.發現煙蒂的相關問題和解決辦法-可以練習發現問題及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 2.以行動論壇告訴大家我們的發現-可以練習口說能力(如果明年有要參加的樣子) 團集會參與心得 - 蜘蛛人 (蟻2→鹿1)     比較喜歡游離玩自己的,不懂大人在講甚麼,喜歡照顧其他小孩子,還不是很喜歡荒野親子團,但因為能夠和全家人一起,所以今年還是留下來參加姐姐的小隊,希望向姐姐學習。 圖2:孩子燦爛笑容的背後是父母不變的愛與陪伴   圖3:父母的陪伴是親子團孩子成長的支持力量  

藻礁.你問我答

2021-12-10

    12/18公投是公民行使複決權的重要時刻,荒野保護協會鼓勵全民踴躍出席投票,藉由選票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此篇為藻礁議題的問答,請大家向親朋好友及鄰坊宣傳說明守護環境的意義,守護環境給下一代留下美好的未來。   生態篇       生態環境是一張不可分割、環環相扣的複雜綿密網絡,健全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才能使這張生命之網充滿韌性,得以調適地球的各種變遷,並持續提供各種服務,這是人類共同的資產,更是永續的根基。   什麼是藻礁? 答:十年造礁一公分 多孔隙成就生物樂園 造礁生物會吸收海水中的鈣質與碳酸根離子,累積形成礁體。而桃園藻礁主要造礁生物是殼狀珊瑚藻,外型就像一層薄薄的殼,平貼在岩石上生長。 珊瑚礁生長速率快,平均一年成長1公分,而殼狀珊瑚藻 10~20年才累積1公分的礁體,比珊瑚有更高的環境耐受度,只要不妨礙光合作用,就能忍受一定程度的漂沙、溫差、鹽度等變化,還會膠結珊瑚或貝類的碎塊,形成我們所說的藻礁。 藻礁的多孔隙結構提供多種生物棲息躲藏,是各種魚、蝦、蟹、貝最佳的「海洋生物育嬰房」。 全世界只有桃園才有在淺水域沙灘發育的藻礁? 答:面積大發育完整 具世界級自然遺產潛力 桃園藻礁綿延海岸27公里,從潮間帶到亞潮帶皆持續生長,面積大、發育完整、淺水域也能親近,依碳十四定年資料估計最古老的藻礁約7600年之久。 地中海、挪威、巴西等區域也有藻礁地形,但多生長在海面20公尺以下,必須潛水才看得到,少數位於淺灘者,規模與連續性都不如桃園藻礁,顯示出桃園藻礁的稀有與珍貴。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曾盛讚,大潭藻礁7600年的底蘊是國寶級地景。 桃園藻礁除了罕見,還有什麼特殊性? 答:生態系完整健康 獨特環境造就新種 以桃園藻礁目前生態狀況最佳的大潭為例,大潭藻礁的生物相多樣,從生產者藻類到頂級掠食者裸胸鯙,生態系完整且健康。 台灣夏季多颱風豪雨,冬季多東北季風,風浪使積沙來了又去,不致妨礙藻礁的生長,卻足以汰除競爭者(其他大型海藻或珊瑚)、並讓它撐過烈日曝曬,微妙的動態平衡是藻礁得以生氣盎然的主因。 礁岸生物與沙岸生物兩者並存,藻礁生態系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非常重要,而獨特的棲地,更造就出不少世界新種,具有無可取代的特殊性。 桃園藻礁為目前全球最大面積之淺水域藻礁,不需特殊裝備即可在潮間帶看見藻礁多孔隙環境中相當豐富的海洋生物,是最佳生態觀察教室。 豐富完整的生態系,使享譽國際的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任務Mission Blue將大潭藻礁列為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Hope Spot)」。 藻礁消失對環境和生物鏈會有影響嗎? 答:無可挽回的滅絕 海洋文化沒落 柴山多杯孔珊瑚、兇猛酋婦蟹、庫卡寄居蟹等族群特別偏好棲息於藻礁海岸。當藻礁消失,這些偏好藻礁環境或藻礁獨有的物種將難以維持。 桃園大潭海岸的殼狀珊瑚藻種類眾多,已確認有許多世界新種,甚至有世界新屬,若為當地特有種,一但滅絕,將從此自地球的生物基因庫除名。 藻礁造就了一個永續食物庫,龐大的底棲生物,支撐著大量的魚群。桃園海岸因為工業汙染,已導致竹圍與永安漁港漁獲量大不如前,若一味以開發優先,當地漁業發展恐再難樂觀。 政府說三接外推沒有蓋在藻礁上,對藻礁還有傷害嗎? 答:生態系是一個整體 牽一髮動全身 從三接施工後,眾多藻礁碎片被海浪拍打上岸,便可證明工程對藻礁的破壞。而經濟部卻一直以「將破壞降至最低」的模糊性詞彙回應,迴避提供實際破壞的數據。 桃園藻礁延伸到外海3—5公里,政府說外推方案沒有蓋在藻礁上並非事實。藻礁的獨特環境,一經破壞就無法回復,生態也會完全不同。 維持生態連通性是提供物種之間個體、族群或遺傳的重要基石。 觀塘三接開發案預計將建造一道全長超過4公里之巨型堤防(尚不包括棧橋及港區內臨時碼頭及溫排導流堤),勢必會造成相當程度的海流改變。 海岸堤防是否會干擾造礁藻類的孢子?一級保育類生物的幼生是否受影響?目前都還沒有足夠科學資料可以佐證,不應貿然開發。 法律篇       「程序正義」之所以必須堅守,因為它在民主法治社會中非常重要。法律程序應是用來保護每個人民生命、身體、財產、隱私和自由的重要依據,也是萬物生靈與環境的保護傘,它絕不能被輕易破壞,甚至被恣意操縱。   三接環評有什麼地方違反程序正義? 答:政治干涉專業,違反環評初衷 環評程序會先由專案小組進行初審,再提報環評大會作最後審查,慣例都會尊重專案小組的初審建議。 三接案歷經環評專案小組一年多的審查,發現大潭生態完整且是許多珍貴物種的棲息地,建議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在此之後,官方喊出「深澳換三接」,環評大會開始一反常態地密集召開,並且不再進行詢答而逕行表決。 最終在多數委員退席、拒絕出席、不願做橡皮圖章的情況下,由官派委員護航—以7:2投票通過環評。 為什麼公投主文要主張三接「遷離」? 答:大潭海象不佳意外多,工程難保全藻礁生態系  三接選址在台灣海峽最狹窄、北部海上風速最大的地方,工作船多次因海象不佳須避難、甚至擱淺。難測的風險對藻礁有極大威脅,也恐危及台灣的能源安全。 海岸人工建物勢必阻斷生態,海中橋墩也必定阻礙水流,影響海流,改變整體生態環境。 藻礁生態系處於微妙的動態平衡之中,因而稀有珍貴,任何環境改變對它造成的影響干擾,都非一朝一夕就可輕言斷定的。 從觀新藻礁嚴重侵蝕、白玉藻礁淤沙堆積的現況,可知大潭電廠進出水口等人工建物對於海岸的長期傷害,是持續、深遠,且難以挽回的。 藻礁保育行動為什麼要走到全民公投?  答:自然地景審議消極不作為,三接橫行無阻 2007年劉靜榆博士發現觀新藻礁乃全台最大藻礁群,被中油埋輸氣管開膛剖肚,同時倡議珍貴藻礁生態應受保護,在地保育團體開始持續為藻礁奔走、宣導與推廣其重要性,這是桃園藻礁保育的開端。 2014年中油選擇在大潭藻礁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保育團體開了一百多場記者會、發起倡議、提出行政訴訟、面見總統…… 2016年環保團體與律師團向桃園市政府提報保育,2018年更正式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申請將大潭藻礁劃設為「自然地景」,農委會、桃園市政府與後來的海委會卻三方互踢皮球,拖延四年仍未啟動審議。 2017年陳昭倫博士確認大潭藻礁存在瀕絕保育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呼籲農委會啟動保育措施。同年學界並發動連署保育大潭藻礁,百餘位學者及教授聲援響應。 2019年農委會委託中研院調查的《「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報告出爐,強烈建議將大潭合併觀新成為「南桃園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同年獲藍色任務Mission Blue指定為希望熱點,創辦人Sylvia Earle博士更寫信給總統訴求保全大潭藻礁之重要性。 2020年中油工作船在藻礁兩次事故傷及藻礁,並造成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之死亡,卻未履行承諾停工,政府也無作為,最終歸咎於意外而不起訴。 在多年努力下仍無計可施,最終由70多個民間團體發起珍愛藻礁公投,希望台灣的公民力量能成為大潭藻礁的最終守護者。 公投過關後,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嗎?  答:世界級地景無可替代,但三接一定有替代方案。有為政府當為台灣後代留下這塊珍貴海岸 多年來各界為求保全藻礁四處奔走,為三接提出各種替代方案,包括可能遷址台北港、林口港,或在現有接收站如台中港、永安港增設儲槽、使用浮動式接收站作為過渡方案等,中油與政府皆斷然以「趕不及」、「不可行」、「破壞更多藻礁」回絕。 2021年藻礁公投成案後,政府以極高效率短時間內提出外推方案,卻可延後至2025才啟用供氣,但此外推方案不僅耗時傷本,更是無法排除未來生態影響之隱憂。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已於2021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會各界提出臺北港N7~N9替代方案,施工期程只需5.5年,能夠達到藻礁保育、能源轉型、空污治理、卸收安全、節省1300億公帑等十大優點,並獲在野跨黨派一致的支持。有替代方案,請安心投同意票。 重回核電懷抱,或大開燃煤之門,都不是為國為民的解方!若公投過關,有為政府應尊重多數民意、並在符合全民福祉下,朝野齊心謀求最佳解方,這本是政府之職責,亦是民主之福。 能源篇       藻礁公投要求的是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藻礁海域,並未反對三接且認同能源轉型的重要,因為我們深知:供水用電無虞與健康安全的環境,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也是安居樂業的根本。面對當前挑戰,我們更應齊心協力,共謀解方!   三接非蓋在大潭不可嗎? 答:問題重重,不如考慮替代方案 自2006年大潭電廠運作以來,一直由台中港供氣,各燃氣電廠也有天然氣管相通,接收站不一定要鄰近電廠不可。 三接外推案,為了符合環評要求,原本9個儲槽減為2個,而只做2個儲槽的第一期工程已約810億元;加上第二期計劃的6個儲槽521億元,合計將高達1331億元。 三接外推第二期計畫的6個儲槽計劃要蓋在何處都還不知道,卻已編列預算。接下來的二期計畫是否會再填海造陸,傷害更多藻礁?亦無法得知。 政府雖說護藻礁,但外推方案延期又增加費用,卻仍有泥沙覆蓋及傷害藻礁生態系的疑慮,得不償失。 大潭位於台灣海峽最窄處,海象差風浪大,冬季更為嚴重,可能因此供氣不穩無法順利增氣減煤,致使空汙加重! 三接遷移台灣就會缺電? 答:透過調度措施,安全過關  經濟部2021年5月公布「全國電力供需報告」,已因應外推方案,三接完工延後到2025年6月: — 大潭8、9號機組按計劃啟用 — 大潭7號機如期升級 — 核電和老舊燃煤機組,按原訂時程除役 — 核四未加入重啟 在以上情況,透過調度措施,備用容量率仍能維持12%以上的水準,毋須擔心缺電問題。   三接遷移會影響台灣能源轉型? 答:淨零碳排刻不容緩,藻礁固碳功能佳 台灣的能源特性: — 台灣能源多達98%仰賴進口,又是島國,電力無法跨國支援,選擇安全永續的能源、提升能源自主非常重要。 — 台灣地小人稠、資源有限,需謹慎考量土地容受力,放任用電攀升無上限,不加節制蓋設新電廠,勢必排擠到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品質。 2025年「非核家園」願景:政府以「非核、增氣、減煤、展綠」為方向,往天然氣50%、煤炭30%、再生能源20%的發電比例規劃發展。 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聯合國IPCC指出,為在世紀末控制升溫1.5C,我們要做到90%以上電力需來自再生能源,並停用所有火力發電。 台灣的能源現況(2020年): — 電價便宜:全球住宅電價第4便宜,工業電價第6便宜。 — 耗能:每年人均用電量11,933度,略低於天然氣最大生產國美國的12,835度,高於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的9,552度與非核德國的6,960度。也比南韓的9,849度、日本的7,632度還高,是亞洲用電量最高的國家。 — 化石燃料占比高:燃氣37.5%、燃煤44.9%、燃油0.8%,火力發電高達八成以上。 根據經濟部的預測,台灣未來每年2.5%用電成長,若不調整腳步,不僅不符合國情,也將與國際要求背道而馳。 台灣需盡快調整方向,加速開發地熱、氫能或其他替代能源或儲能系統,為天然氣發電做好退場機制。 大潭藻礁生態系一年約可固碳500公噸以上,保障它的生態功能,才有利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天然氣越多越好? 答:占比越高風險越大,過渡能源適量就好 台灣不產天然氣,只能倚靠進口,高度依賴海運,遇天災或意外狀況,就可能斷氣而缺電。 天然氣的碳排放量是燃煤的59%,燃油的76%,依舊是屬於高碳排的化石能源。 天然氣主成份為甲烷,而聯合國AR6報告中指出,天然氣開發運送逸散大量甲烷,甲烷造成暖化的鎖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90倍。因此天然氣已不被認為是潔淨能源,作為過渡能源的期限也大幅縮短。 近來國際天然氣價格大漲,可預期未來價格更加波動,將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和物價的穩定度。 天然氣過多將造成未來的設施閒置,也勢必排擠本來可用在其他電力設施、節能設備與再生能源的投資,不利未來永續發展。 藻礁議題發酵的時間點,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就在氣候危機如此關鍵之際, 恰在提醒台灣, 必須及時面對氣候危機與國際情勢變化, 方能更順利地完成台灣的能源轉型。   用電量一直增加,不蓋電廠怎麼辦? 答:透過整合性的規劃來達成能源的最佳運用  台灣一年僅有大約200小時負載較高(尖峰用電),符合效益的作法,並不是以多蓋電廠為優先,有許多更好的做法如:需量管理、節約能源、分散式發電,並貫徹政府新能源政策中的:加速布局儲能、強化電網、合理化電價等,都比蓋新電廠更具永續效益,可長久確保供電穩定。   經濟連年成長,電力不夠要如何支撐台灣產業? 答:健全電業結構與政策更能促進產業競爭力  越來越多優秀的台灣企業加入RE100行列,承諾未來將採用100%綠能,為2050年淨零碳排鋪路,國際上亦有經濟成長但碳排放量反而下降之經驗供我們學習,政府的法規要更明確,拋棄大開發的舊思維,擺脫經濟成長必然伴隨用電成長的迷思,協助企業及早因應和轉型。   電價合理化對我們市井小民會有好處? 答:低電價其實是花更多成本補貼用電大戶 雖然電價凍漲是以「照顧民生」為名,但便宜的電價,卻使得用電量居高不下,造成更多環境與健康的傷害,造成的社會成本卻由全民承擔! 電價合理化可以健全電業發展,並藉由訂定公平的規則與級距,使市井小民在節約用電下可幾乎不受影響,而企業反而因此有足夠誘因去投資節能設備,並促使用電大戶改善用電效能,進而對減碳做出貢獻。    

荒野與我 - 我在高三團的這些年

2021-12-10

圖、文/林其昌 (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翔鷹團團長,自然名:海鸚鵡)、 吳淑芳(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三團志工,自然名:小綠葉蟬)  2021-12-10     「5」這個數字很自然,除了伸手可見的5指,還是熱情打招呼不可少的~give me five。蝦米!我們家參加親子團滿5年了,親子團滿5年好快嗎?當你靜靜地回想起那一年、那一個月、那一場用心規劃的活動、那一個個孩子的臉龐時,其實一點也不快,因為你會努力的降速,以高級慢動作模式撥放,只為了能夠品味欣賞及感受那僅有的每一個畫面。 進荒野?笑死人了     參加荒野親子團?帶孩子去接近大自然?笑死人了,小時候家裡附近除了士林電機(現在為天母SOGO百貨)算是大公司之外,鄰近的區域也有一片片的農田。暑假和同齡兄長一起到處跑童年最歡樂的時光,帶著竹竿及捕蠅紙到芝山岩抓知了(蟬)、揹著魚網到外雙溪抓魚、拔番薯控土窯、陽明山挖竹筍、天母梯田裡跑給水牛追等,大自然不是就在我們的旁邊嗎? 周末我自己帶孩子們去爬山、去野外踏青、去野溪游泳不就行了,加入甚麼荒野啊!? 不是屈服,而是讓自己好過日     念書是唯一的家庭教育環境下,生長在高雄的小綠葉蟬(小綠)明顯是個不折不扣的都市小孩,但身為母親後,已拜讀許多李偉文老師的文章及書籍,也想到既然先生喜歡爬山涉水,何不帶著孩子一起參加這類團體,小綠連續兩年的說服,直到2016年我知道任何的理由都無法也不能阻擋她想要做的事,說直白一點,答應參加親子團能讓小綠開心,家裡氣氛就會好一些,我的日子當然也可以好過一些。之後因緣聚集時,在小綠的職場同事也是高三團的夥伴蔡可鋗(稻香)的介紹下報名參加,也希望透過親子團讓孩子們能夠多接觸自然。雖說從小生長都在台北,自認為可算是台北的鄉下人吧!但不同於現在全都是高樓大廈,說真的,那個年代老家士林應該還算接近郊區,接觸自然當然也算相當容易。 犧牲與說服~透過親自示範,只為了引導我進入     因為家裡有3個孩子,加入時,即展開跨團活動,蟻、蜂、鹿三團讓我第一年在各團沾醬油式的跑來跑去,完全搞不清楚親子團及育成會活動在做甚麼,雖說認識了一大堆各分團夥伴,但能叫得出名字的卻少得可憐。小綠參加了我們家第一個基訓-蜂基,目的只是想透過她親自參加過,感受與內容非常好來說服我。不過對於原本就沒想透過參加團體去親近大自然的我而言,為了陪伴孩子,讓我不得不踏出在親子團的第一步,也因此開啟了我的第一個基訓~南蟻二基。   ▲澄清湖小鬼當家之我們這一家     因為孩子跨三團,剛好讓我有機會報名各基訓,當時的我心想~好吧!抱著「要參加就完全投入,不然就離開」的心態,我就好好地跑完親子團各個基訓,了解各基訓的內容,看看有怎樣的理由說服我。於是便從蟻基、蜂基、鹿基、與鷹基依序進行,然後才回到最核心也最重要的育成會基訓,至此,相關各分團結構、孩子的帶領重點及育成會團務等大致均已了解。隨後便再挑戰跨入進階訓及山豬訓,希望能更明白整體荒野親子團隊運作的目標與高度。花了兩年一個月的時間了解親子團各級訓練的完整全貌,也讓我更清楚荒野、親子團與自然環境及親子教育間的連結,有了清楚的認知後便回歸自我的消化了,當然那也是最難的部分,更是至今我仍需持續解鎖與消化的部分。     一連串的完整參訓,除了讓我明白荒野親子團的核心及教育理念之外,在參訓的過程中前親子團總團長鄭弘杰(巒大杉)的兩句話「如果不必加入荒野親子團就可以做得更好,為什麼要加入親子團?」,「活動中,孩子是否感覺到因為我們的存在,社會和環境變得更好?」,這讓我找到了我這顆陀螺持續旋轉的目標,也給了我參加親子團最重要的理由,從此我決定留下來~為了孩子們。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上完全部基訓的2年後,小綠才去拿她的第二個基訓(中鷹二基),她也是慢慢尋找她自己留在親子團的意義。 ▲小綠葉蟬完成中鷹二基後與第二任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鄭弘杰(巒大杉)的合影

一位父親在荒野親子團的成長

2021-12-10

圖、文/藍德山〈高雄分會親子團第二團志工,自然名: 藍山〉 2021-12-10 在親子團的經歷     我是在高二小蟻籌備團時加入親子團的,因為創高二小蟻團團長黃素貞(竹筍),是我水某蔥蘭的同事,也是我們全家的好朋友,當時她說要成立小蟻團需要有人參加,那時純粹是情意相挺,完全搞不清楚就加入,但從此開啟了我在親子團的成長之旅。       當小蟻團籌備時,其實對荒野及親子團的運作完全沒有概念,就接育成會副會長的職務,接下來就一路接了育成會會長、奔鹿團長的工作,也是因為接了工作後,去上了基訓,參與了荒野的各項活動,才對荒野、對親子團的理念、運作有了全面性的瞭解。一投入就是10年的光景。   ▲藍山、蔥蘭、翼龍、小海豹 全家福 是基訓學員、是講師、也是工作人員     過去10年, 我參加了育基、鹿基、鷹基、進階6、山豬2(**訓練營完整名稱請參考備註), 也擔任過育基、鹿基、鷹基的工作人員、講師。感想是,參加基訓的學員,就是去放空吸收新知,認識來自不同地區的夥伴。很多夥伴分享說,出社會後幾乎就沒有這樣受訓的機會,去基訓當學員,就很像大學時期參加救國團的活動,玩得很開心,又學習到很多帶領孩子、陪伴孩子的知識跟能力。       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基訓,我去上鹿基時,剛好遇到孩子小六升國中,跟孩子的溝通讓我產生很大的挫折。剛好有去上鹿基,有位講師分享了與青少年的溝通方式,那堂課讓我驚覺,我應該也要跟著孩子一起成長,調整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至於當講師,又是一種不同的收穫。除了原本自己擅長的內容外,我也喜歡講授當學員時學習到的新知,透過課程的準備,可以將原本的新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其他夥伴。所以說,當講師是學習最多的角色,我想這也是親子團基訓不斷傳承的功能。   ▲育成會經驗傳承分享       還有一個可以跟非荒野志工分享的是,荒野的各種志工訓練,夥伴自掏腰包去當學員,甚至去擔任工作人員跟講師也都自費,這樣特殊行為,真的很令人感動。是怎樣的團體,能讓人情願這樣付出?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真正體會吧!   ▲淨灘後,接受採訪分享淨灘心得   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     另一個參加親子團的收穫是,認識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夥伴,因為大家年紀相仿、孩子年紀也接近,又一起參與許多的活動,有共同的話題,慢慢的培養出不一樣的情感。有句話說,親子團的夥伴關係,就像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這種沒有利害關係,只有單純情感的交流,真的很令人著迷。   108課綱與團內活動結合個人淺見     因為孩子的關係,這二年我花了時間在瞭解108課綱的內容,尤其是高中升大學的那個區塊,也常跟親子團夥伴分享我整理的內容,我常笑說這是我的自主學習計畫跟成果。       我發現108課綱要求從高一開始就必須準備的「學習歷程檔案」中,有一大項「多元表現」的內容,其實跟帶領奔鹿團、翔鷹團孩子的教案、行動方案有很大的關連性,孩子在團內如果可以養成記錄各種活動的習慣(用手機拍照是很好的紀錄方法),在高中階段再將這些記錄做好整理,就是一篇篇可以提交的「多元表現」檔案。所以,要多鼓勵奔鹿、翔鷹階段的孩子,好好記錄在團內的各項活動。   感恩     回顧過往的這10年,親子團在我跟水某及二個孩子的生命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豐富了我們的人生。試想我們全家如果沒參加親子團,生命或許就比較平淡無奇吧?感恩所有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親子團夥伴。有你真好!   **備註** 育基-分會育成會團隊基本訓練營 鹿基-分會奔鹿團導引員基本訓練營 鷹基-分會翔鷹團行動指導員基本訓練營 進階6-親子教育委員會第6期親子團進階訓練營 山豬2-親子教育委員會第2期親子團訓練員研習營(因結訓可獲三珠無患鍊而暱稱山豬營)  

野溪之歌

2021-12-10

文/翁梅婷(高雄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圖/余澤遠(高雄分會河溪小組組長,自然名: 海龜)、翁梅婷 2021-12-10   ♫♪♫♪♫♪♫ 水藍野溪 ♫♪♫♪♫♪♫ 不會,我不會放棄, 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 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   繼續~繼續走下去, 探索保護直到我的心飛上天際, 藍天、白雲、楓紅、綠蔭~   用愛,守護這美麗, 用心,譜寫溫柔回憶......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小小的夢想,一起大大努力,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勇敢張開手,水藍色的夢在搖曳~   詞:荒野高雄第一期河溪志工訓學員、李宗翰(小胖老師)   曲:李宗翰(小胖老師)       「水藍野溪」的歌詞是高雄分會第一期河溪志工培訓時,由學員透過與溪流對話共同創作之歌詞,每一位關心自然河溪的夥伴,心中都有保護野溪的夢想,透過定期的踏查交流,與河溪治理議題的關注,期盼減緩甚至杜絕溪流生態因過度的工程而遭受破壞。       人類原本都是傍溪而生活,很多溪流都是關乎食衣住行的母親之河,但隨著人口增加、工商業的進步,人類開發的腳步不曾停歇,越來越多的野地及砂石開發,讓原本定期氾濫而不適合耕作或開發的河灘地,因為龐大的開發壓力而承受不當整治工程的蹂躪;人類遊憩足跡深入山林,大量的露營區或私人住宅緊鄰自然河溪,在極端氣候的時代,豪雨後河岸崩塌、氾濫成災,人類的不當開發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然而早期多數主管機關秉持人定勝天觀念,而試圖用工程改變天然的河道,將湍急的溪流框上三面水泥,棲地破壞除了直接造成許多物種無家可歸,珍貴的溪水無法下滲補充地下水,更直接影響淡水的可運用量。   ▲美濃區東勢坑溪又高又陡的左右護岸,阻斷左右岸的移動       習慣生活於冷氣房裡的人們,與自然脈動斷了連結,早已習慣與沒有生態的排水溝共存,而多數排水溝也早已加蓋,眼雖不見,但問題仍存在!河溪小組希望能透過一次次活動邀集民眾,一起「看見」並且「重視」河溪治理問題,公民透過荒野與生態顧問公司及公部門對話,目標是讓工程減量,還溪於野。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樣的歌詞是不是很耳熟?其實大家居所附近應該都還是可以找得到水的足跡,以我時常出沒的地方來說,『龍巖冽泉』算是高雄頗負盛名的湧泉出泉地,即便出泉區經過在地NGO團體長期監測並沒有造成氾濫或淹水之疑慮,但工程能帶給地方財源的思維仍深植於小區域執政者心理,幸好近年來公民意識抬頭,除了保育團體長期觀察,市民的關心訴諸媒體,龐大的輿論壓力仍可以稍稍影響政策方向,雖然與『野』共生的距離仍有很長一段路,但至少有了一個好的方向。       城市裡的環境問題容易被看見,而荒郊野外更迫切被看到,您可以想像,在資訊公開之前,一個流域由不同的單位管轄,有心監督的民眾需要一一拜訪相關單位才能獲得工程資訊,但並非每一條溪流都有在地組織或NGO團體關注,一般過路旅人若真的發現問題,有心監督,亦無法長期投入。而被整治的溪流可能僅是周邊僅一戶人家提出整治需求,在監督系統及施作品質、治理效益未被全面審視的情況下,浪費全民的納稅不說,生態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結果。   ▲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固床工,蓄積了土砂,豐水期期間造成沖刷,枯水期造成伏流,表面無水可用       高雄河溪小組第二期志工的培訓邀請了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的吳仁邦老師帶領踏查野溪工程,仁邦老師所安排的臺南龜丹溪現況切合地說明了上述野溪治理的困境。從鐵谷宮廟為起點進入龜丹溪,站在橋上可以看到上下游皆已施作治理工程,上游的防砂壩每座高度皆超過友善生物建議的50公分2倍以上,上游部分區段甚至超過200公分。這些工程設施的保全對象為臺南市政府所施作的溫泉取水站。龜丹溪為臺南溫泉產業重要的取水區,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建造取水設備,提供了取水便利,卻也破壞了野溪景觀;人們的選擇從自然野溪溫泉轉變成需額外付費的溫泉旅館,雖然相較野溪溫泉變得較簡易親近了,但這之間的利弊得失值得深思。雖然這些政策的施行已造成不可逆的結果,仍需各界不斷的監督與溝通。   ▲龜丹溪下游河床中,用金屬外殼罩住的溫泉取水口       過去各級河溪治理主管機關秉持著工程專業,為住居生活需求規畫建造,以人為優先的治理工程;長期下來不斷發現及證實,人只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份子;治理手段不應只考量到人類的使用便利,更需要也必要把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納入考量。   ▲高度高於一人身高的防沙壩,造成上下游斷流,不利生物往返       在各地荒野河溪小組與在地NGO及公民參與的努力之下,公部門陸續成立生態檢核資訊專區;目前農田水利署、林務局以及水保局在這兩年相繼成立資訊公開平台,暫不論使用介面是否友善,這已是公民參與、公私協力的一大步。以近期踏查的龜丹溪整治為例,近期重新檢視過往施作的工程構造物,在人身財產無虞為前提下,是否有機會進行減量或拆除;在改善工程施作前,公私部門不斷溝通討論,以河相學為本,適度讓過去施作的人工構造物減量,之後持續觀察記錄生態回復的狀況。未來期待更多的討論,納入更多元的視角,讓野溪溫泉有更適切利用,並以永續利用為目標加以保護。       高雄河溪小組自2017年成立以來,每月例行河溪踏查,記錄溪流生態與情勢;依循著台東河溪小組的步伐,透過主動拜訪,積極呼籲公部門敞開心房,廣納公民、在地團體的意見;目前高雄小組也由住居在美濃的生態學家陳柏豪老師帶領,關注美濃區河溪治理工程,如東勢坑溪及橫溝河段整治。       「不會,我不會放棄,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水藍野溪」在耳邊響起,您有多久沒到溪邊走走了?無論過去已經有過多少破壞,請您不要絕望,跟我們一起繼續走,不斷的紀錄與關注,是「還溪於野」、「與野共生」的重要關鍵!  

走在北橫公路上

2021-11-09

文/劉碧芬 (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朝陽)、圖/劉碧芬 (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朝陽)、蔡里楷(宜蘭分會解説志工,自然名:水鹿)   2021-11-10 2021/9/9-9/11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北橫行腳,此行走讀北橫知識與感性同時兼具,忍不住想要分享給伙伴們 。 垃圾為何落地?     第一天下午沿著公路撿垃圾,我們19人在不到2小時的時間內居然每人都撿拾至少一大袋垃圾,尤其轉彎或車子可以停的地方垃圾特別多! 所撿到的公路垃圾包括煙蒂、寶特瓶、保利達B瓶、餐盒、塑膠袋、拖鞋、尿布....等,合理懷疑這些垃圾來自經過的車輛旅客搖下車窗所任意丟擲。其中最多的是煙蒂⋯⋯撿不完啊! 這些垃圾不知道要經過多久才能被大地分解或吸收,更不用說其中一些化學成分可能會沿著大漢溪流入石門水庫,進入我們所喝的自來水之中。       回家後走在住家附近的人行道上,注意到路上垃圾居然散落各處,如果住家附近是如此任意丟垃圾,更何況山上或海邊無人之處呢?減少垃圾的根本還是在減少消費、減少包裝,若真的有垃圾也要做到不落地,就期許先由自身做起吧! 愛地球媽媽除了種樹之外,不製造、亂丟拉圾造成山林、海洋的負擔也是,不以善小而不為。   ▲9/9當天公路垃圾撿拾大集合   山老鼠太猖獗      北橫山區產紅檜、扁柏、肖楠等原始樹木,當年伐木出口賺外匯後所留下的樹頭目前仍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因為樹頭的精油成分最高或是仍可取材成神像等用途,而成為山老鼠的目標。再加上北橫公路方便,使得這一帶的山老鼠盜木情況非常嚴重。   ▲這個盜木現場就在公路旁....近到連公路鏡子都看得到!步道淸楚可見顯示人跡走動,附近也常可以發現山老鼠所留下的垃圾。       協會安排了新竹林管處的巡山志工帶我們由四陵往明池方向走了一段,沿途好幾處樹頭盜伐點居然就在公路旁,我們若開車經過,絶對無法想像盜木現場距離我們如此之近。目前熱門的肖楠一公斤可以賣到2千元,一個人可以輕易背10-20公斤的木材至公路,再由接駁的車輛載走而逃之夭夭。盜伐成案需要人贓俱獲,但好不容易抓到他們時, 嫌犯又會請律師打訴訟,使真正起訴判刑少之又少。林務局的護管員提到一個倡議概念,如果80年的象牙可以被禁止買賣 ,為什麼百年、千年的樹木不能?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希望可以立法保護已經守護土地百年以上的樹木免受買賣經濟之害,就讓經濟需求回歸經濟由造林的再生林供給。 ▲被盜的樹頭, 黃色牌表示己列案管理.   北橫之美     北橫公路一直沒有拓寬而保有一些原始的山林, 可以遠觀, 尤其雲霧繚繞時, 如同身處仙境; 也可以近觀一棵樹上的青苔、露珠,用手輕撫感受他們所帶來的寧靜。一步一步慢慢走在沒有人車的公路上,我時而誤以為在山林之內,感受著只有自己與整片山林,北横是一處值得用走的方式親近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北横行腳很適合發展成為民眾版的常態活動,因為交通便利與吃住等級十分的非荒野, 如同思源唖口之旅適合一般民眾的荒野入門。而荒野所要傳遞北横的人文/垃圾/水資源管理/山林管理等議題, 透過活動進行使得一般民眾在親近走讀北橫的美麗時,因理解它的哀愁進而未來能產生行動改變自身及影響到他人的行為。

大專生山林行腳 親山淨山

2021-11-09

文/郭益昌(桃園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烏頭翁) 、圖/劉月梅(理事長  自然名:小草)、周明煌(嘉義分會長  自然名:苦蘵)、黃嘉隆(台南分會長 自然名:蜘蛛抱蛋)、蔡里楷(宜蘭分會解說志工 自然名:水鹿)     2021-11-10     有一群大專院校學生,在暑假尾聲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北橫公路山林行腳活動,一行人用遊覽車接駁,完成北橫的徒步旅行,在北橫公路沿線留下我們探索的身影!       在新竹林管處的森林調查監測志工帶領下,我們看到好幾個距離北橫公路很近的盜伐現場,老樹遭到砍伐多年後,傷口處仍然淌著「血」,讓人心痛而憤怒。         我們用徒步的方式探索北橫,讚嘆沿線的美麗風光之餘,很難忽視道路兩旁的垃圾,有飲料瓶、食物包裝袋、便當盒和塑膠餐具,還有玻璃瓶。參與山林行腳的大學生,不忍垃圾汙染山林,與荒野志工一起展開了淨山行動,撿拾路邊的垃圾。         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小鹿斑比分享:「我們在清垃圾的時候,就會覺得不懂為什麼這些人會想要破壞環境。我們真的去看就發現它真的累積很多,而且是很難去清除,有些地方很危險,你根本沒辦法去清理,垃圾就會汙染水源、汙染環境,這都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的」。       曾經參加過荒野親子團的大學生梅花鹿說:「彎道和稍微比較寬可以停車的地方就看到垃圾,很生氣,也很無奈!希望大家從源頭做起,大家從生活中開始實踐,慢慢減少垃圾」。第二天的清晨,早起的夥伴聽到了小狗的哀嚎聲。一番搜尋後在護欄邊找到三隻幼犬,疑似遭到了遺棄。劉月梅理事長決定與大專學生討論如何幫助這些幼犬?         我們向店家要了紙箱,先將三隻幼犬救出來,再與店家商量暫時安置三隻幼犬,我們也在愛犬團體的社群和朋友圈,發布有幼犬需要認養訊息,希望幼犬能盡速找到願意永遠照顧它們的主人,結束流浪旅程聽遊樂區工作人員說,北橫公路經常發現有犬隻被遺棄在路邊,流浪犬追逐人車危及遊客和駕駛人安全。而流浪犬在山林流竄繁殖,也會威脅到野生動物,需要政府部門關注,妥善管理。       劉月梅理事長分享,幾次山林行腳,志工注意到好幾個路段,有工程廢棄物遭到不當傾倒。有些地方出現垃圾瀑布的景象,需要政府部門提出對策。我們在路邊發現了友善爬蟲類的攀爬網,方便蛇類從道路回到森林。我們也看到了研究單位,架設了黑色的塑膠隔板,防止青蛙或是各種哺乳類誤入馬路,減少野生動物遭到路殺的不幸意外。不過,要駕駛人還是要減速慢行,才能確保野生動物平安。第三天最後一段的行腳,我們繼續發現豐富多元的生態,讓我們驚嘆不已!但我們也再一次發現沿線菸蒂和各種垃圾。           走到台7線77公里處,我們發現了「777」連號的里程牌,許多旅客在這裡駐足拍照,但也隨手將喝完的飲料杯丟在路邊,菸蒂更是隨處可見。         幾個夥伴在結束旅程之前,徹底將77公里的里程路牌周邊的垃圾,清理了一遍,還給北橫公路一個清爽的面貌。大專生麥冬在活動結束前提出他的反省:「很多人來到山林,沒有真正認識生態,只是把都市的習慣帶到山林,期待有更多人對生物多樣性的森林有多一點的認識,幫自然資源說故事,讓台灣變得更好」。劉月梅理事長說明邀請大專生參與這次活動活動的動機:「山林行腳的時候,我們講得少,做得多,希望他們用自己的五感,去關心這個土地,自己看到甚麼,真正去探索土地的故事!」         聽完理事長的總結,更清楚知道荒野舉辦山林行腳的目的!唯有參與者自己發現北橫公路的美麗,也觀察到山林的傷,才有機會展開屬於自己的關懷與實踐!我相信這趟旅程已經在這群年輕學子的心中播下一顆關心環境的種子!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1-11-09

文/楊宛倫(台北分會五股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葉羊)、圖/林育輝(棲地守護部專職,自然名:大笨鳥)       從小住在淡水,陸蟹對我來說,是常見的生物,只要在下過雨的傍晚,到臨海附近的雜木林,都可以看到許多陸蟹,但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漸漸地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一日,在關渡平原漫步,看到一隻背上有微笑的螃蟹往道路衝,立刻將牠請到路邊,但這樣有綠有黃的又有紅螯的螃蟹我沒看過,馬上拿起手機拍起來,詢問朋友之後,才知道是紅螯螳臂蟹,接著朋友也轉給我當時由協會經營管理的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的陸蟹守護志工培訓活動,直接就報名了。       經過陸蟹的講座以及現場的調查後,深深覺得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對環境如此重要,除了幫忙陸地上面的有機質分解外,也是供養大海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身負重任的牠,除了原本的自然淘汰機制外,隨著環境的開發與破壞,加重了生存的困境。等到要去釋幼時,得穿梭過各式各樣的人造物,如汽機車的馬路、自行車道以及防波堤等等,還要面對外來種-長腳捷蟻(黃瘋蟻)的攻擊;好不容易度過了那些危機之後,又要攀爬過一座一座的堤防以及水泥設施,有的順利到達海邊,有的卻迷失在冰冷的水泥建物裡面,慢慢的因為缺水而死。在現場調查中,最難過的就是撿到抱卵的螃蟹媽媽餅,有的還是新鮮的…記得第一次遇到新鮮的抱卵大體時,我眼眶有點濕,一邊用工具鏟起大體,一邊在心中說著對不起、不痛了…。   ▲抱卵即將釋幼的陸蟹媽媽   ▲陸蟹媽媽和無數個來不及誕生的生命慘遭路殺 ▲陸蟹的遷徙途徑困難重重,經常必須費力翻越垂直的堤防牆面   ▲疑似受到入侵種長腳捷蟻攻擊而亡的陸蟹       在調查行動中,我們遇到很多民眾詢問,也有人直接問我們是不是抓回去吃,因為他們曾看到有人抓螃蟹回去食用,幸好民眾聽了我們的解說後,不但誤解沒了,也會更想了解這樣的生物,甚至跑步的、騎腳踏車的,紛紛都放慢了速度,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找到人蟹能夠和平共處的生態工法以及正確的態度。   快來聽聽更多關於陸蟹的故事,點入收聽早安荒野Podcast<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讓荒野繼續承當環境永續的樞紐

2021-11-09

圖、文/陳麗玲(新竹分會十八尖山組志工,自然名:米禾) 2021-11-10     見到頭前溪畔高灘地的雜草叢中,有些捲旋的細小蔓藤上點綴著數朵盛開的粉紅小花,心中油然升起的是久候的幾許感動。它們正是清大黃星凡教授在93-94年調查「頭前溪植被記錄」報告中提到的台灣大豆 (Glycine max subsp. formosana),是台灣的 固有亞種,被評定為稀有植物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2003),報告中也提到生育地目前僅見於桃園大溪及新竹頭前溪流域,而後者為其主要生育地,然而在94年7-8月的調查發現,族群數量並不多,出現的測站僅見於竹港大橋、中正大橋、竹東大橋,原本族群最大的隆恩堰一帶,則不復見。 ▲八、九月是台灣大豆的盛花期,在蔚藍的天空下常見到繁花似錦 ▲台灣大豆淡雅的花朵有著迷人的飄逸美感     對於這棵稀有的台灣固有亞種,距94年的「頭前溪流域植被調查」後已過了十六個年頭,隨著時間的更迭,它們是否依然如常的恣意生長呢?在得知去年市府規劃的「新竹左岸生態環境與棲地改善工程」委外單位做植被調查時,在自行車步道與溪畔礫石坡發現了幾棵,還沒見過台灣大豆的我,便帶著追尋探索的急切心,將工程施作範圍積極走了一遍,還真的在雜草原上發現了蔓藤已枯黃卻結實累累的數坪生育點。然而,殊為可惜的是隨著市府舉辦110年台灣燈會活動的緊鑼密鼓,這處棲地被規劃為停車場地,很快地被剷平夯實了,自行車道旁的生育點也因開挖掩埋電纜線而植群被挖除或被壤土覆蓋了。          ▲被剷平夯實的台灣大豆生育點     雖然有「發現」的喜悅,但就像曇花一現,而令人扼腕的失去,卻是刻入心扉的愁,默默期待著已了無生趣的表土,明年還有台灣大豆新生歡顏的點綴。欣喜二月中旬下了場雨和接著幾天的晨露滋潤,在先驅綠肥作物天然苜蓿的植群間,陸續看到了萌發的小苗,深深體會到雨水與朝露真的是孕育生命的泉源,也是生命永續的甘露水。  ▲在先驅綠肥作物天然苜蓿的庇蔭下,台灣大豆順勢發芽了     因為疫情因素,開闊的溪畔高灘地,漸漸成了市民朋友們駐足運動、休憩活動的熱點,剛冒出幼芽的台灣大豆生育地,常見親子放風箏、操控遙控飛機而踩踏或大狗嬉戲追逐,更有將車開入停放者,不免擔心這些外在的干擾,可能讓原本已夯實乾涸的土壤更為不利於發芽生長,便積極將小苗萌發較多的生育點四周拉繩圈起,並寫了文告提醒到此運動休閒的朋友能避免進入圈護區內活動,一同守護在地特色植物的棲地保育工作。 ▲台灣大豆原本生長的範圍常有民眾將車開入停放 ▲擇定小苗萌發較多的生育處拉上童軍繩圈護,並貼上告示,提醒到此運動休閒的民眾能避免進入圈護區內活動     初春的三、四月,雖然沒有下雨,慶幸清晨有朝露滋潤,因此植群長得十分茂盛,想像著秋末時節可以順利採種寄給國內幾個保種中心代為保存吧?不意,五月份沒雨也少露水,在高灘地的強陽環境下,纖細的蔓藤漸有枯乾現象。回顧今年上半年度的久旱乾涸,對野生植物的生存是極為嚴苛的挑戰,也讓去年顧問公司發現的兩處生長點,遲未見植株現蹤。 ▲在三、四月時,植群長得十分茂盛 ▲五月底,淺根性的台灣大豆因乾旱而有部份植株枯乾     對於應該怎麼做來促成幼苗們順利存活茁壯呢?考驗著沒有相關經驗的我,直接的感受是應避免讓原生棲地被過度踩踏而加以圈護,再來是生育範圍內迅速蔓延的小花蔓澤蘭與對乾燥環境耐受力超強的優勢外來種柳葉馬鞭草,做到趕在開花結籽前盡量拔除,以抑制擴散的速度,而拔下的植物體則做為表土覆蓋以減少土壤裸露。對於柳葉馬鞭草成為園藝包商大量栽種推銷的觀賞花卉,而致頭前溪高灘地隨處可見的現象,不免警覺到避免公家單位的植栽規畫成為外來入侵種擴散的媒介,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柳葉馬鞭草是結果率相當高的難纏優勢外來種     隨著六、七月偶有降雨,生命力強健的植株更站穩了地盤,新枝彼此捲旋交纏,看著它們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了蝶兒來產卵取食,有種見到了生命傳承不息的喜悅,也觸發了我的動力,而將頭前溪左岸隆恩堰以南至舊港大橋河岸走讀一回,確認了此範圍內台灣大豆生長點主要在柯子湖人工濕地、水源草原區及前溪里頭前溪河岸這幾個分布點,並將點位加以記錄,連同二月底在溪埔仔人工濕地與附近溪畔的撒播生育點,相信瞭解台灣大豆在當地的分布情形,有助於後續保育或環境教育的推廣,而生育處的增加,則可穩定族群,降低因人為開發或久旱乾涸而致在此地消失的風險。 ▲取食台灣大豆葉片的三線蝶終齡幼蟲     八月初,見到第一朵花綻放了,即使花朵只有2mm左右,盛花期也常能見到小型胡蜂等昆蟲前來吸食。月底前,細細的蔓藤上則紛紛掛滿了豆莢,象徵時序來到了豐碩的秋收時節;就在花盛開、果滿枝添秋色時,新萌發的側芽蔓藤則明顯小了一號,是為了將多數的養分提供給花、果以利於優質傳承的機制嗎?但願近期天降適量的雨水滋潤,讓豆莢能更為飽滿,新芽也不用枯萎,得以展望九月底陸續熟成,完成一年一度的香火傳承,並提供來春新生命的再啟航。 ▲掛滿果實的豆莢就像宣示著來年植群的茂盛 ▲八九月的盛花結果期,新長出的側芽蔓藤明顯小一號,有別於以往的型態     也許生命自會找到出口,在地球子民亟需面對日漸極端的乾旱澇災氣候型態下,台灣大豆也經歷了這樣的考驗,九月底豆莢紛紛轉變為咖啡色,也陸續爆開彈出種子,有一區拔得頭籌豆莢已全部成熟淨空了,甚幸今年即將畫下守恆如常的句點了,也展望明春的頭前溪畔依然有它們在萬里晴空下奼紫嫣紅隨風搖曳的款款綻放!也由衷期盼未來能像葉茂生教授等在今年八月出版的巨作「台灣豆科植物圖鑑」內文提到的台灣大豆早年也是牲畜飼料來源的說法,不免遙想早期植群數量必定是相當龐大,生育點也頗為廣泛,才有機會方便採集來樂利民生。企盼有那麼一天,不用再擔心台灣大豆從頭前溪畔這主要生育地消失,也是在地住民的我們可以確立的使命,並讓荒野繼續承當環境永續的樞紐。 ▲有些豆莢漸轉變為黑色了 ▲在開闊強陽的草原區,豆莢轉變成咖啡色後就會陸續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