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之歌

2021-12-10

文/翁梅婷(高雄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圖/余澤遠(高雄分會河溪小組組長,自然名: 海龜)、翁梅婷 2021-12-10   ♫♪♫♪♫♪♫ 水藍野溪 ♫♪♫♪♫♪♫ 不會,我不會放棄, 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 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   繼續~繼續走下去, 探索保護直到我的心飛上天際, 藍天、白雲、楓紅、綠蔭~   用愛,守護這美麗, 用心,譜寫溫柔回憶......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小小的夢想,一起大大努力, 我們是保護野溪的小小巨人, 勇敢張開手,水藍色的夢在搖曳~   詞:荒野高雄第一期河溪志工訓學員、李宗翰(小胖老師)   曲:李宗翰(小胖老師)       「水藍野溪」的歌詞是高雄分會第一期河溪志工培訓時,由學員透過與溪流對話共同創作之歌詞,每一位關心自然河溪的夥伴,心中都有保護野溪的夢想,透過定期的踏查交流,與河溪治理議題的關注,期盼減緩甚至杜絕溪流生態因過度的工程而遭受破壞。       人類原本都是傍溪而生活,很多溪流都是關乎食衣住行的母親之河,但隨著人口增加、工商業的進步,人類開發的腳步不曾停歇,越來越多的野地及砂石開發,讓原本定期氾濫而不適合耕作或開發的河灘地,因為龐大的開發壓力而承受不當整治工程的蹂躪;人類遊憩足跡深入山林,大量的露營區或私人住宅緊鄰自然河溪,在極端氣候的時代,豪雨後河岸崩塌、氾濫成災,人類的不當開發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然而早期多數主管機關秉持人定勝天觀念,而試圖用工程改變天然的河道,將湍急的溪流框上三面水泥,棲地破壞除了直接造成許多物種無家可歸,珍貴的溪水無法下滲補充地下水,更直接影響淡水的可運用量。   ▲美濃區東勢坑溪又高又陡的左右護岸,阻斷左右岸的移動       習慣生活於冷氣房裡的人們,與自然脈動斷了連結,早已習慣與沒有生態的排水溝共存,而多數排水溝也早已加蓋,眼雖不見,但問題仍存在!河溪小組希望能透過一次次活動邀集民眾,一起「看見」並且「重視」河溪治理問題,公民透過荒野與生態顧問公司及公部門對話,目標是讓工程減量,還溪於野。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樣的歌詞是不是很耳熟?其實大家居所附近應該都還是可以找得到水的足跡,以我時常出沒的地方來說,『龍巖冽泉』算是高雄頗負盛名的湧泉出泉地,即便出泉區經過在地NGO團體長期監測並沒有造成氾濫或淹水之疑慮,但工程能帶給地方財源的思維仍深植於小區域執政者心理,幸好近年來公民意識抬頭,除了保育團體長期觀察,市民的關心訴諸媒體,龐大的輿論壓力仍可以稍稍影響政策方向,雖然與『野』共生的距離仍有很長一段路,但至少有了一個好的方向。       城市裡的環境問題容易被看見,而荒郊野外更迫切被看到,您可以想像,在資訊公開之前,一個流域由不同的單位管轄,有心監督的民眾需要一一拜訪相關單位才能獲得工程資訊,但並非每一條溪流都有在地組織或NGO團體關注,一般過路旅人若真的發現問題,有心監督,亦無法長期投入。而被整治的溪流可能僅是周邊僅一戶人家提出整治需求,在監督系統及施作品質、治理效益未被全面審視的情況下,浪費全民的納稅不說,生態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結果。   ▲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固床工,蓄積了土砂,豐水期期間造成沖刷,枯水期造成伏流,表面無水可用       高雄河溪小組第二期志工的培訓邀請了長期關心台灣生態的吳仁邦老師帶領踏查野溪工程,仁邦老師所安排的臺南龜丹溪現況切合地說明了上述野溪治理的困境。從鐵谷宮廟為起點進入龜丹溪,站在橋上可以看到上下游皆已施作治理工程,上游的防砂壩每座高度皆超過友善生物建議的50公分2倍以上,上游部分區段甚至超過200公分。這些工程設施的保全對象為臺南市政府所施作的溫泉取水站。龜丹溪為臺南溫泉產業重要的取水區,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建造取水設備,提供了取水便利,卻也破壞了野溪景觀;人們的選擇從自然野溪溫泉轉變成需額外付費的溫泉旅館,雖然相較野溪溫泉變得較簡易親近了,但這之間的利弊得失值得深思。雖然這些政策的施行已造成不可逆的結果,仍需各界不斷的監督與溝通。   ▲龜丹溪下游河床中,用金屬外殼罩住的溫泉取水口       過去各級河溪治理主管機關秉持著工程專業,為住居生活需求規畫建造,以人為優先的治理工程;長期下來不斷發現及證實,人只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份子;治理手段不應只考量到人類的使用便利,更需要也必要把人類賴以為生的生態納入考量。   ▲高度高於一人身高的防沙壩,造成上下游斷流,不利生物往返       在各地荒野河溪小組與在地NGO及公民參與的努力之下,公部門陸續成立生態檢核資訊專區;目前農田水利署、林務局以及水保局在這兩年相繼成立資訊公開平台,暫不論使用介面是否友善,這已是公民參與、公私協力的一大步。以近期踏查的龜丹溪整治為例,近期重新檢視過往施作的工程構造物,在人身財產無虞為前提下,是否有機會進行減量或拆除;在改善工程施作前,公私部門不斷溝通討論,以河相學為本,適度讓過去施作的人工構造物減量,之後持續觀察記錄生態回復的狀況。未來期待更多的討論,納入更多元的視角,讓野溪溫泉有更適切利用,並以永續利用為目標加以保護。       高雄河溪小組自2017年成立以來,每月例行河溪踏查,記錄溪流生態與情勢;依循著台東河溪小組的步伐,透過主動拜訪,積極呼籲公部門敞開心房,廣納公民、在地團體的意見;目前高雄小組也由住居在美濃的生態學家陳柏豪老師帶領,關注美濃區河溪治理工程,如東勢坑溪及橫溝河段整治。       「不會,我不會放棄,我要讓野溪裡游滿蝦和魚,沿著河流慢慢走,喔喔~多愜意~」,「水藍野溪」在耳邊響起,您有多久沒到溪邊走走了?無論過去已經有過多少破壞,請您不要絕望,跟我們一起繼續走,不斷的紀錄與關注,是「還溪於野」、「與野共生」的重要關鍵!  

走在北橫公路上

2021-11-09

文/劉碧芬 (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朝陽)、圖/劉碧芬 (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朝陽)、蔡里楷(宜蘭分會解説志工,自然名:水鹿)   2021-11-10 2021/9/9-9/11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北橫行腳,此行走讀北橫知識與感性同時兼具,忍不住想要分享給伙伴們 。 垃圾為何落地?     第一天下午沿著公路撿垃圾,我們19人在不到2小時的時間內居然每人都撿拾至少一大袋垃圾,尤其轉彎或車子可以停的地方垃圾特別多! 所撿到的公路垃圾包括煙蒂、寶特瓶、保利達B瓶、餐盒、塑膠袋、拖鞋、尿布....等,合理懷疑這些垃圾來自經過的車輛旅客搖下車窗所任意丟擲。其中最多的是煙蒂⋯⋯撿不完啊! 這些垃圾不知道要經過多久才能被大地分解或吸收,更不用說其中一些化學成分可能會沿著大漢溪流入石門水庫,進入我們所喝的自來水之中。       回家後走在住家附近的人行道上,注意到路上垃圾居然散落各處,如果住家附近是如此任意丟垃圾,更何況山上或海邊無人之處呢?減少垃圾的根本還是在減少消費、減少包裝,若真的有垃圾也要做到不落地,就期許先由自身做起吧! 愛地球媽媽除了種樹之外,不製造、亂丟拉圾造成山林、海洋的負擔也是,不以善小而不為。   ▲9/9當天公路垃圾撿拾大集合   山老鼠太猖獗      北橫山區產紅檜、扁柏、肖楠等原始樹木,當年伐木出口賺外匯後所留下的樹頭目前仍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因為樹頭的精油成分最高或是仍可取材成神像等用途,而成為山老鼠的目標。再加上北橫公路方便,使得這一帶的山老鼠盜木情況非常嚴重。   ▲這個盜木現場就在公路旁....近到連公路鏡子都看得到!步道淸楚可見顯示人跡走動,附近也常可以發現山老鼠所留下的垃圾。       協會安排了新竹林管處的巡山志工帶我們由四陵往明池方向走了一段,沿途好幾處樹頭盜伐點居然就在公路旁,我們若開車經過,絶對無法想像盜木現場距離我們如此之近。目前熱門的肖楠一公斤可以賣到2千元,一個人可以輕易背10-20公斤的木材至公路,再由接駁的車輛載走而逃之夭夭。盜伐成案需要人贓俱獲,但好不容易抓到他們時, 嫌犯又會請律師打訴訟,使真正起訴判刑少之又少。林務局的護管員提到一個倡議概念,如果80年的象牙可以被禁止買賣 ,為什麼百年、千年的樹木不能?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希望可以立法保護已經守護土地百年以上的樹木免受買賣經濟之害,就讓經濟需求回歸經濟由造林的再生林供給。 ▲被盜的樹頭, 黃色牌表示己列案管理.   北橫之美     北橫公路一直沒有拓寬而保有一些原始的山林, 可以遠觀, 尤其雲霧繚繞時, 如同身處仙境; 也可以近觀一棵樹上的青苔、露珠,用手輕撫感受他們所帶來的寧靜。一步一步慢慢走在沒有人車的公路上,我時而誤以為在山林之內,感受著只有自己與整片山林,北横是一處值得用走的方式親近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北横行腳很適合發展成為民眾版的常態活動,因為交通便利與吃住等級十分的非荒野, 如同思源唖口之旅適合一般民眾的荒野入門。而荒野所要傳遞北横的人文/垃圾/水資源管理/山林管理等議題, 透過活動進行使得一般民眾在親近走讀北橫的美麗時,因理解它的哀愁進而未來能產生行動改變自身及影響到他人的行為。

大專生山林行腳 親山淨山

2021-11-09

文/郭益昌(桃園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烏頭翁) 、圖/劉月梅(理事長  自然名:小草)、周明煌(嘉義分會長  自然名:苦蘵)、黃嘉隆(台南分會長 自然名:蜘蛛抱蛋)、蔡里楷(宜蘭分會解說志工 自然名:水鹿)     2021-11-10     有一群大專院校學生,在暑假尾聲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北橫公路山林行腳活動,一行人用遊覽車接駁,完成北橫的徒步旅行,在北橫公路沿線留下我們探索的身影!       在新竹林管處的森林調查監測志工帶領下,我們看到好幾個距離北橫公路很近的盜伐現場,老樹遭到砍伐多年後,傷口處仍然淌著「血」,讓人心痛而憤怒。         我們用徒步的方式探索北橫,讚嘆沿線的美麗風光之餘,很難忽視道路兩旁的垃圾,有飲料瓶、食物包裝袋、便當盒和塑膠餐具,還有玻璃瓶。參與山林行腳的大學生,不忍垃圾汙染山林,與荒野志工一起展開了淨山行動,撿拾路邊的垃圾。         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小鹿斑比分享:「我們在清垃圾的時候,就會覺得不懂為什麼這些人會想要破壞環境。我們真的去看就發現它真的累積很多,而且是很難去清除,有些地方很危險,你根本沒辦法去清理,垃圾就會汙染水源、汙染環境,這都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的」。       曾經參加過荒野親子團的大學生梅花鹿說:「彎道和稍微比較寬可以停車的地方就看到垃圾,很生氣,也很無奈!希望大家從源頭做起,大家從生活中開始實踐,慢慢減少垃圾」。第二天的清晨,早起的夥伴聽到了小狗的哀嚎聲。一番搜尋後在護欄邊找到三隻幼犬,疑似遭到了遺棄。劉月梅理事長決定與大專學生討論如何幫助這些幼犬?         我們向店家要了紙箱,先將三隻幼犬救出來,再與店家商量暫時安置三隻幼犬,我們也在愛犬團體的社群和朋友圈,發布有幼犬需要認養訊息,希望幼犬能盡速找到願意永遠照顧它們的主人,結束流浪旅程聽遊樂區工作人員說,北橫公路經常發現有犬隻被遺棄在路邊,流浪犬追逐人車危及遊客和駕駛人安全。而流浪犬在山林流竄繁殖,也會威脅到野生動物,需要政府部門關注,妥善管理。       劉月梅理事長分享,幾次山林行腳,志工注意到好幾個路段,有工程廢棄物遭到不當傾倒。有些地方出現垃圾瀑布的景象,需要政府部門提出對策。我們在路邊發現了友善爬蟲類的攀爬網,方便蛇類從道路回到森林。我們也看到了研究單位,架設了黑色的塑膠隔板,防止青蛙或是各種哺乳類誤入馬路,減少野生動物遭到路殺的不幸意外。不過,要駕駛人還是要減速慢行,才能確保野生動物平安。第三天最後一段的行腳,我們繼續發現豐富多元的生態,讓我們驚嘆不已!但我們也再一次發現沿線菸蒂和各種垃圾。           走到台7線77公里處,我們發現了「777」連號的里程牌,許多旅客在這裡駐足拍照,但也隨手將喝完的飲料杯丟在路邊,菸蒂更是隨處可見。         幾個夥伴在結束旅程之前,徹底將77公里的里程路牌周邊的垃圾,清理了一遍,還給北橫公路一個清爽的面貌。大專生麥冬在活動結束前提出他的反省:「很多人來到山林,沒有真正認識生態,只是把都市的習慣帶到山林,期待有更多人對生物多樣性的森林有多一點的認識,幫自然資源說故事,讓台灣變得更好」。劉月梅理事長說明邀請大專生參與這次活動活動的動機:「山林行腳的時候,我們講得少,做得多,希望他們用自己的五感,去關心這個土地,自己看到甚麼,真正去探索土地的故事!」         聽完理事長的總結,更清楚知道荒野舉辦山林行腳的目的!唯有參與者自己發現北橫公路的美麗,也觀察到山林的傷,才有機會展開屬於自己的關懷與實踐!我相信這趟旅程已經在這群年輕學子的心中播下一顆關心環境的種子!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1-11-09

文/楊宛倫(台北分會五股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葉羊)、圖/林育輝(棲地守護部專職,自然名:大笨鳥)       從小住在淡水,陸蟹對我來說,是常見的生物,只要在下過雨的傍晚,到臨海附近的雜木林,都可以看到許多陸蟹,但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漸漸地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一日,在關渡平原漫步,看到一隻背上有微笑的螃蟹往道路衝,立刻將牠請到路邊,但這樣有綠有黃的又有紅螯的螃蟹我沒看過,馬上拿起手機拍起來,詢問朋友之後,才知道是紅螯螳臂蟹,接著朋友也轉給我當時由協會經營管理的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的陸蟹守護志工培訓活動,直接就報名了。       經過陸蟹的講座以及現場的調查後,深深覺得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對環境如此重要,除了幫忙陸地上面的有機質分解外,也是供養大海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身負重任的牠,除了原本的自然淘汰機制外,隨著環境的開發與破壞,加重了生存的困境。等到要去釋幼時,得穿梭過各式各樣的人造物,如汽機車的馬路、自行車道以及防波堤等等,還要面對外來種-長腳捷蟻(黃瘋蟻)的攻擊;好不容易度過了那些危機之後,又要攀爬過一座一座的堤防以及水泥設施,有的順利到達海邊,有的卻迷失在冰冷的水泥建物裡面,慢慢的因為缺水而死。在現場調查中,最難過的就是撿到抱卵的螃蟹媽媽餅,有的還是新鮮的…記得第一次遇到新鮮的抱卵大體時,我眼眶有點濕,一邊用工具鏟起大體,一邊在心中說著對不起、不痛了…。   ▲抱卵即將釋幼的陸蟹媽媽   ▲陸蟹媽媽和無數個來不及誕生的生命慘遭路殺 ▲陸蟹的遷徙途徑困難重重,經常必須費力翻越垂直的堤防牆面   ▲疑似受到入侵種長腳捷蟻攻擊而亡的陸蟹       在調查行動中,我們遇到很多民眾詢問,也有人直接問我們是不是抓回去吃,因為他們曾看到有人抓螃蟹回去食用,幸好民眾聽了我們的解說後,不但誤解沒了,也會更想了解這樣的生物,甚至跑步的、騎腳踏車的,紛紛都放慢了速度,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找到人蟹能夠和平共處的生態工法以及正確的態度。   快來聽聽更多關於陸蟹的故事,點入收聽早安荒野Podcast<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讓荒野繼續承當環境永續的樞紐

2021-11-09

圖、文/陳麗玲(新竹分會十八尖山組志工,自然名:米禾) 2021-11-10     見到頭前溪畔高灘地的雜草叢中,有些捲旋的細小蔓藤上點綴著數朵盛開的粉紅小花,心中油然升起的是久候的幾許感動。它們正是清大黃星凡教授在93-94年調查「頭前溪植被記錄」報告中提到的台灣大豆 (Glycine max subsp. formosana),是台灣的 固有亞種,被評定為稀有植物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2003),報告中也提到生育地目前僅見於桃園大溪及新竹頭前溪流域,而後者為其主要生育地,然而在94年7-8月的調查發現,族群數量並不多,出現的測站僅見於竹港大橋、中正大橋、竹東大橋,原本族群最大的隆恩堰一帶,則不復見。 ▲八、九月是台灣大豆的盛花期,在蔚藍的天空下常見到繁花似錦 ▲台灣大豆淡雅的花朵有著迷人的飄逸美感     對於這棵稀有的台灣固有亞種,距94年的「頭前溪流域植被調查」後已過了十六個年頭,隨著時間的更迭,它們是否依然如常的恣意生長呢?在得知去年市府規劃的「新竹左岸生態環境與棲地改善工程」委外單位做植被調查時,在自行車步道與溪畔礫石坡發現了幾棵,還沒見過台灣大豆的我,便帶著追尋探索的急切心,將工程施作範圍積極走了一遍,還真的在雜草原上發現了蔓藤已枯黃卻結實累累的數坪生育點。然而,殊為可惜的是隨著市府舉辦110年台灣燈會活動的緊鑼密鼓,這處棲地被規劃為停車場地,很快地被剷平夯實了,自行車道旁的生育點也因開挖掩埋電纜線而植群被挖除或被壤土覆蓋了。          ▲被剷平夯實的台灣大豆生育點     雖然有「發現」的喜悅,但就像曇花一現,而令人扼腕的失去,卻是刻入心扉的愁,默默期待著已了無生趣的表土,明年還有台灣大豆新生歡顏的點綴。欣喜二月中旬下了場雨和接著幾天的晨露滋潤,在先驅綠肥作物天然苜蓿的植群間,陸續看到了萌發的小苗,深深體會到雨水與朝露真的是孕育生命的泉源,也是生命永續的甘露水。  ▲在先驅綠肥作物天然苜蓿的庇蔭下,台灣大豆順勢發芽了     因為疫情因素,開闊的溪畔高灘地,漸漸成了市民朋友們駐足運動、休憩活動的熱點,剛冒出幼芽的台灣大豆生育地,常見親子放風箏、操控遙控飛機而踩踏或大狗嬉戲追逐,更有將車開入停放者,不免擔心這些外在的干擾,可能讓原本已夯實乾涸的土壤更為不利於發芽生長,便積極將小苗萌發較多的生育點四周拉繩圈起,並寫了文告提醒到此運動休閒的朋友能避免進入圈護區內活動,一同守護在地特色植物的棲地保育工作。 ▲台灣大豆原本生長的範圍常有民眾將車開入停放 ▲擇定小苗萌發較多的生育處拉上童軍繩圈護,並貼上告示,提醒到此運動休閒的民眾能避免進入圈護區內活動     初春的三、四月,雖然沒有下雨,慶幸清晨有朝露滋潤,因此植群長得十分茂盛,想像著秋末時節可以順利採種寄給國內幾個保種中心代為保存吧?不意,五月份沒雨也少露水,在高灘地的強陽環境下,纖細的蔓藤漸有枯乾現象。回顧今年上半年度的久旱乾涸,對野生植物的生存是極為嚴苛的挑戰,也讓去年顧問公司發現的兩處生長點,遲未見植株現蹤。 ▲在三、四月時,植群長得十分茂盛 ▲五月底,淺根性的台灣大豆因乾旱而有部份植株枯乾     對於應該怎麼做來促成幼苗們順利存活茁壯呢?考驗著沒有相關經驗的我,直接的感受是應避免讓原生棲地被過度踩踏而加以圈護,再來是生育範圍內迅速蔓延的小花蔓澤蘭與對乾燥環境耐受力超強的優勢外來種柳葉馬鞭草,做到趕在開花結籽前盡量拔除,以抑制擴散的速度,而拔下的植物體則做為表土覆蓋以減少土壤裸露。對於柳葉馬鞭草成為園藝包商大量栽種推銷的觀賞花卉,而致頭前溪高灘地隨處可見的現象,不免警覺到避免公家單位的植栽規畫成為外來入侵種擴散的媒介,是我們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柳葉馬鞭草是結果率相當高的難纏優勢外來種     隨著六、七月偶有降雨,生命力強健的植株更站穩了地盤,新枝彼此捲旋交纏,看著它們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了蝶兒來產卵取食,有種見到了生命傳承不息的喜悅,也觸發了我的動力,而將頭前溪左岸隆恩堰以南至舊港大橋河岸走讀一回,確認了此範圍內台灣大豆生長點主要在柯子湖人工濕地、水源草原區及前溪里頭前溪河岸這幾個分布點,並將點位加以記錄,連同二月底在溪埔仔人工濕地與附近溪畔的撒播生育點,相信瞭解台灣大豆在當地的分布情形,有助於後續保育或環境教育的推廣,而生育處的增加,則可穩定族群,降低因人為開發或久旱乾涸而致在此地消失的風險。 ▲取食台灣大豆葉片的三線蝶終齡幼蟲     八月初,見到第一朵花綻放了,即使花朵只有2mm左右,盛花期也常能見到小型胡蜂等昆蟲前來吸食。月底前,細細的蔓藤上則紛紛掛滿了豆莢,象徵時序來到了豐碩的秋收時節;就在花盛開、果滿枝添秋色時,新萌發的側芽蔓藤則明顯小了一號,是為了將多數的養分提供給花、果以利於優質傳承的機制嗎?但願近期天降適量的雨水滋潤,讓豆莢能更為飽滿,新芽也不用枯萎,得以展望九月底陸續熟成,完成一年一度的香火傳承,並提供來春新生命的再啟航。 ▲掛滿果實的豆莢就像宣示著來年植群的茂盛 ▲八九月的盛花結果期,新長出的側芽蔓藤明顯小一號,有別於以往的型態     也許生命自會找到出口,在地球子民亟需面對日漸極端的乾旱澇災氣候型態下,台灣大豆也經歷了這樣的考驗,九月底豆莢紛紛轉變為咖啡色,也陸續爆開彈出種子,有一區拔得頭籌豆莢已全部成熟淨空了,甚幸今年即將畫下守恆如常的句點了,也展望明春的頭前溪畔依然有它們在萬里晴空下奼紫嫣紅隨風搖曳的款款綻放!也由衷期盼未來能像葉茂生教授等在今年八月出版的巨作「台灣豆科植物圖鑑」內文提到的台灣大豆早年也是牲畜飼料來源的說法,不免遙想早期植群數量必定是相當龐大,生育點也頗為廣泛,才有機會方便採集來樂利民生。企盼有那麼一天,不用再擔心台灣大豆從頭前溪畔這主要生育地消失,也是在地住民的我們可以確立的使命,並讓荒野繼續承當環境永續的樞紐。 ▲有些豆莢漸轉變為黑色了 ▲在開闊強陽的草原區,豆莢轉變成咖啡色後就會陸續爆開  

雙連埤與我:記憶拼圖

2021-11-09

 

雙連埤啊雙連埤

2021-11-09

文/施佩君〈棲地守護部專員,自然名:北極熊〉、圖/施佩君、黃閎義〈棲地守護部專員〉 2021-11-10   雙連埤能讓你感受到每個生命的獨特, 能去發現高高的柳杉是間公寓, 上面住著山蘇、藤蔓與白頭翁, 一起曬著太陽一起長大。   可以觀察腹斑蛙趴在野菱秀氣的葉子上, 望著遼闊星空,正在想著什麼呢? 是不是苦惱著今天我的愛人會在眼前還是身後呢? 去想像水毛花邀請水蠆爬到他身上, 然後伸展翅膀,成為另一個自己。   雙連埤啊雙連埤,你餽贈予我的美好處處: 這裡空氣飄散的味道、土壤的質地, 還有植物的千姿百態搭配青蛙嘹亮歌聲, 伴隨著我們留下的汗水、笑聲、淚水、鼻涕以及回憶 也已成為了你的一部分,永遠不變。   雙連埤守護並非一蹴而就,棲地工作仍需大家加入與協助, 邀請您持續關注雙連埤,也讓這裡的生命能夠繼續地感動下一個生命。    ▲生態教室是守護珍稀物種與推廣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    ▲水蠆藉由挺出水面的水毛花梯子來伸展自己的翅膀成為蜻蜓或豆娘,圖為水蠆所褪下的殼。   ▲艾氏樹蛙就住在竹筒裡喔!下次看到路旁砍斷的竹筒,不妨低頭留意裡面是不是剛好就是他家呢?   你注意到樹上藏著圓圓白白的湯圓嗎?那是窩一起取暖睡覺的綠繡眼喔!▼    ▲腹斑蛙展現輕功水上飄 ▲趴在野薑花上,面向天空思考蛙生的面天樹蛙 雙連埤小檔案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山裡,因獨特地形搭配上恰到好處的氣候條件,令其擁有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是環境極其珍貴的一處森林湖泊、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國家級重要濕地。80年代,宜蘭縣政府為培養宜蘭子女愛鄉愛土的胸懷,將準備廢校的大湖國小雙連分校規劃為「林間學校-雙連埤生態教室」,期待每個宜蘭囝仔都要來到雙連埤,認識家鄉自然孕育出的美好,進而珍惜家鄉的生態環境。荒野保護協會承襲其精神,長期進駐投入棲地復育、環境教育等環境行動,以「濕地保育學校」為宗旨,傳承宜蘭前人守護家鄉的精神與努力。  

永遠的雙連埤~大自然會呼喚

2021-11-09

文/陳惠秋〈宜蘭分會雙連埤志工,自然名:蚯蚓〉、圖/黃閎義〈棲地守護部專員〉 2021-11-10  ▲靜臥山林呼喚生機的雙連埤     從礁溪出發前往雙連埤農作是每個禮拜的必要行程,因為農作物在那,心也在那,大自然會呼喚。     路上會經過開蘭路,如果轉進去會到開蘭第一人──吳沙的故居,這常常會讓我想起兩百多年前,宜蘭草萊未辟,先民用簡單的工具披荊斬棘,開荒闢土,每一粒熟成的莊稼,載滿對天地的感恩。我感嘆若不是親身浸潤在土壤的芬芳裡,人類對大自然母親的認識與感情,未來還能剩多少?     我是一個農作門外漢,在協會於雙連埤租下的土地上耕作了5年,從學習各式各樣的堆肥到認識土壤微生物、從種什麼死到種什麼對收成能夠有幫助,我漸漸對自己的耕作有自信並充滿感恩,這是我從台北搬到宜蘭定居後,難以想像的成長。我很慶幸自己能學習到先民一枝草一點露,敬畏大自然母親的勤懇與謙遜,這些年菜園教我的事,都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事。     先民徒手墾荒是適度的開發與管理,但是現今的怪手機具沒有開發極限,如果全面攻佔土地,開發將失速,管理將失控,我心目中保有生物多樣性的雙連埤是不是就會消失了?我擔憂著,也希望這個提問能夠引發更多短期利益與永續利益孰輕孰重的探討,大自然會呼喚,那是充滿靈性與生機的呼喚,能讓我們從迷失到清醒、從空虛到豐足,如果我們愛我們的孩子,就該保留讓他們以後也能聽到這樣的呼喚的權利,不是嗎?  

知本光電爭議四年了,結果呢?

2021-10-12

文/蘇雅婷〈台東分會議題組志工,自然名:小月桃〉、圖/蘇雅婷〈台東分會議題組志工,自然名:小月桃〉、魏嘉俊〈台東分會河溪小組志工,自然名:日冕〉、莊詠婷〈台東知本濕地小組志工,自然名:天空〉   2021-10-10 命運的審判日終於來到!     9月10日營建署門口前,集結了荒野、卡大地布部落和庶民發電合作社等前來聲援的社團,共約60人,準備開記者會。贊成光電的6個部落族人,隨後也到場拉起布條。此時,警察早就準備好,將兩批人馬隔開,「儘早施工」和「駁回知本光電」的布條標語飛舞著,背後卻是大門緊閉的營建署。在疫情威脅下,連借個廁所都不行,本來還開點縫隙的民眾參與,竟變得不近人情!   ▲9月10日區委會專案小組會議前「駁回知本光電」記者會       區域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正要審查知本光電分區用地變更,開發程序已來到末端,過了這關,等於開發大致抵定,只剩能源局核發施工許可,以及台東縣政府給予建築執照和使用執照了。過去,向來不被重視,非開發爭議主戰場的「分區用地審查」,竟成為唯一可為生態發聲的程序。我心想,這是最後一搏了!命運之神,會怎麼決定知本溪口濕地沖積扇的命運呢?       回顧這一路,光電迴避生態熱區的訴求,不知道說了多少回,一再陳情開記者會,訴諸媒體,卻怎麼也阻擋不了急駛的開發火車。187公頃的開發面積,不必環評。「荒地活化」「已避開濕地」就是台東縣政府一貫不變的回應;狀似善意,打著與生態共榮的名號的韋能光電集團,也一再以25.19%高回饋金壓力當擋箭牌,堅守開發面積。   ▲盛力能源2020年生態調查結果顯示保育鳥類台灣畫眉、黃鸝和環頸雉,遍佈整個光電專區 (資料來源:盛力能源)       然後,就在環保團體與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會談,次長承諾會先擱置像知本光電這樣有爭議的案場時,卻傳出能源局已經核發電業許可了。為之氣結之外,就只能把握僅有民眾參與機制的區委會審查發聲了。 這個以「躉購電價」資本利益導向的光電開發制度,實在好讓人無力!國土的命運,既有的土地功能,一夕之間,可以全部被光電板壟斷。問題不在光電板本身,而是沒有合理上位政策,沒有生態面與社會經濟面的制度把關,完全縱容業者鋪好鋪滿,追求利益最大化。       當地方、中央和業者三方都推諉不願解決爭端的制度壓迫下,幸而有卡大地布部落、環境團體和荒野夥伴們,一起合作,想方設法在開發審查的夾縫中,找到制衡的力量。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擅長開發案的審查程序以及部會關係,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是卡大地布部落的委任律師,精熟法律。荒野內部則是由台東知本濕地小組與總會專案小組合作,一面學習開發案審查的監督方式,發展生態論述,一面擔負取得社會支持的執行角色。終於,在環境團體一起合作下,攀過了高門檻的區委會民眾參與之路。       「知本光電不具有區域計畫法第15-2條規劃妥適性與合理性,請駁回此案。」「你們來到我們的傳統領域,告知祖靈是最基本的尊重!」「我們年輕人沒有投票權,但未來的20年是我們要負責的。」「文化要從土地開始學起,沒有土地,我們要怎麼將文化交給下一代!」我和部落代表向委員說著。       8月20日,區委會委員到知本光電預定地現勘,這是台東決戰終場的總動員,荒野台東分會和卡大地布部落一共出席了130人,奮力的拉著布條和標語向委員表達心聲。廠商帶委員現勘到哪兒,我們就驅車追逐到哪兒,就是要在廠商報告的縫隙中,平衡現勘的一面之辭。荒野親子團的國高中生們,來了好多人,敬業的一路高舉布條。當被贊成光電族人驅趕時,也能毫於懼色的從容化解,對知本濕地的情感,令人動容。據說,這是近年最大陣仗的現勘場面,雖然才來了四個委員,相信已深深觸動他們。   ▲8月20日荒野台東分會約60人向前來現勘知本光電的委員陳情       果然,9月10日的區委會專案小組審議,參與現勘的委員皆出席會議,也都為環境生態發聲。「光電設置範圍仍大量含蓋了國際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IBA)等,我對這樣的土地利用規劃存有很大的質疑」有委員這麼說著,另外,出奇不意的,有委員質疑前一個捷地爾開發案,到底有沒有廢止興辦事業計畫,認為現在審此案是妾身未明,希望能釐清。當日,因為正反意見民眾發言和業者報告,花去許多時間,專案小組因此來不及開完,將擇期開會再議。       知本光電爭議,已經四年了。看來,縮小開發面積,暫時露出了一點點曙光,但是距離駁回此案,仍舊非常遙遠。畢竟,棲地的完整性,不是算計幾公頃,就可以保留下來的。身為知本濕地生態議題的領導人,這四年總是在每關審查的七上八下中度過,總是盡力在每關當中找縫隙,希望鬆動完全的開發者邏輯。很多時候,面對體制,我很悲觀;很多時候,看到每關中,荒野人的相挺,環團的策略聯盟,和部落拉罕及部落不同年齡層堅韌的行動力,又覺得自己何其有幸,能和這些朋友一起戰鬥,一起長出力量。 在那之餘,知本濕地總是心靈最好的撫慰之地,聽著黃鸝變化各種聲音的鳴唱,台灣畫眉囂張的求偶聲,和小燕鷗驚人的繁殖韌力,我知道,我沒有悲觀和鬆懈的權力。哪怕只是多為他們爭取一年、兩年,也只能接受這樣的業力,求取以時間尋求改變的契機。   謝謝各位夥伴們,更期待荒野夥伴多投入環境議題。祝福知本濕地和我們守護棲地的心願,得到庇佑。   ▲9月10日卡大地布部落長老林金德向區委會委員說明知本濕地(Munveneng)傳統地名故事  

台東海岸走讀趣

2021-10-10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當三個荒野人在學校相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一個老師--盧慶文、一個背後的推手--黃正擁、另一打雜的家長楊繡鳳,在一個花東縱谷的小學校永安國小;就因為一個想帶孩子們去看海的想法,就趕緊跟校長、孩子們、家長溝通,接著跟荒野的夥伴籌資買設備,就此就展開了一段192公里的海岸旅行。       套句孩子們在海灘留下來的一句話「一直走就對了」,從第一次啟航後,到第三次結束後我心中已產生了很多疑問,忍不住開口跟酷酷的鋼鐵人盧慶文(台灣烏鴉鳳蝶)提問「那個海岸的路那麼難走,你這麼忙,你是甚麼時候去探勘啊!?」「我沒有去探勘啊!」………..聽到這樣的答案,讓我心跳不由得加速再加速,腦海中顯現出我們卡在那沒有人煙的海岸,上不去、下不來,等待直升機救援的那個畫面,吞了口口水再次弱弱的問「那~如果走不回來了怎麼辦?」,哈哈哈!這個不用給解答,光從後續持續走了15個月完成192里路就知道答案了。       我們的走讀隊伍偶爾會有其他夥伴一起來陪伴走走,大多都是一起走得很開心的、很佩服我們的螞蟻小孩精神的那種(因為一路上還要撿拾各種不同的海廢及搬運);唯獨有一次應該是被嚇壞的一位台東縣成功鎮三民國小的老師,出發面對海岸時就質疑的問了一句「啊~路在哪裡?」時,就把我逗笑了,從成功漁港到北麒麟海岸,沿岸布滿了不規則的消波塊,這段讓我們無不戰戰兢兢,恨不得自己像章魚般有八隻腳,且有吸附牆壁的特殊能力,因為在歪歪斜斜的消波塊上,還覆上一層細砂,一腳踩在上頭若沒撐住,就是一路滑入海裡,有個孩子滿臉大汗忍不住的跟我說:「我好怕啊!」我說:「我也好怕啊!」。           一路上各種奇怪的、美麗的、有趣的、可怕的、冰冷的路我們都親身體驗過,展覽也辦過、記者也來訪問過,一路上拍了近10萬張的照片,就算聽我們說上三天三夜還是說不完;最近台東打算來開走台東海岸走讀2.0版,這次我們不僅要走,還想記錄垃圾熱點及海岸的種種問題,台東海岸不僅有土地的問題,更有許多生態的感人故事,這樣的事物需要透過當地達人的分享及自己的親身感受才能獲得,要一起來嗎?準備好你的行囊,讓我們一起看雲戲水聽濤去。       有太多的故事來不及分享,最後只能附上永安海岸走讀期間孩子們紀錄的點點滴滴讓你們看圖自己想;趁這個機會讓我又回頭去掏寶,打開雲端的種種紀錄,看的心裡都熱血翻騰、眼眶泛紅,欣賞自己曾經這樣瘋狂的走過。   我們的走讀剪輯影片,請點入: 航向偉大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