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解說員/志工在固定的觀察點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探訪古城牆「台灣府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及小西門」

2017-10-20

文、圖/王雪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月桃)        荒野22週年年會系列活動,於9/10上午分三條行程進行,其中「探訪古城牆」活動是由台南分會的夥伴張榮哲〈自然名:蜘蛛〉帶領著夥伴們在充滿歷史韻味的府城中尋找寶藏。出發前,大家看著蜘蛛帶來的台南地形圖,一起複習台南歷史。        蜘蛛告訴我們,早年城牆的搭建是為了保護城裡的人,清朝在平定朱一貴之亂時,開始在台南築城牆;後來到了甲午戰爭,日本人因為明治維新推行現代化,所以把城牆拆了。而同一時間,台灣也因為日本人來台建設,成了中國地區第一個有自來水的地方,當時提供自來水來源的溪流叫做「德慶溪」(也就是現在台南排水北幹線)。        本次的「探訪古城牆」活動,就是沿著德慶溪上游步行,經過地下道後,一路往東走,可以明顯感受到房子高低落差,以及被河道切出來的遺跡。路途中,可以看到兩旁獨特的建築結構,房屋與房屋之間,留有走道,在現今建築中已經很少見。眾人並肩漫步,古城台南有著許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學校,包括成功大學、台南一中,這些建築內部的格局相似,都有一整長排的辦公室或教室空間,校園內一定有個用紅磚蓋成小禮堂,牆上還清清楚楚留下曾經被轟炸的彈痕。來到台南一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年東門段的城垣殘跡。        看完城桓,分會夥伴們帶領大家發揮想像力,試著在台南地圖上,想想應該如何建城牆,才能保護城裡,人民安全。「台灣府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及小西門」位於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鄰近成功湖、榕園和成大館、舊文學院兩座日式建築,呈現南北細長帶狀分布。小東門段殘蹟,建於1777年,為成功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古蹟遺址,為原先府城勝跡小西門,1970年因道路拓寬由府前路遷入現址;小西門則落在小東門殘跡,城門與門樓顛倒,是個很有趣的顛倒世界。在這裡,許多遊客來此郊遊、拍照,更可遠眺殘蹟遙想其當年風采。荒野的夥伴們在此發揮想像力,並運用許多精巧的模型,動手模擬重建城門與城牆。        整場活動下來,台南分會的夥伴們,透過生動的故事敘述,讓大家更深刻瞭解當地的地理與歷史,同時也藉由有趣的體驗活動,讓大家動手又動腦的激發想像力。有別於一般的古蹟導覽,讓我們更能身歷情境感受當時的歷史氛圍,留下深刻的印象。        府城人文薈萃的歷史韻味,讓人體會到時光洪流的些許滄桑,荒野前理事長李偉文曾說「環境保護是條沒有終點的道路」,在環保這條道路上,只有將眼光放遠、重視永續,後代子孫才能享有美好的環境,而非在歷史中回味。  

荒喜久久、野聚台南:荒野22週年活動紀實

2017-10-20

文/張源錄〈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麋鹿〉,圖/張源錄〈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麋鹿)、曾國誠〈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石頭魚〉、吳明珍〈台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珍珠〉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慈悲心與浪漫,期許大家永遠懷著愛與浪漫、熱情地去實踐,讓人生充滿精彩。」--徐仁修,2017年荒野年會致詞        一年一度的盛事「荒野年會」,今年選在歷史悠久的府城台南舉行,全台各地荒野人在此聚首言歡,回顧過往一年的辛苦成果、分享對當前事務的想法,同時,也凝聚彼此情誼,朝未來的共同願景前進。 減法新生活,熱鬧綠市集        週六下午,台南地區零星有雨,這次的年會地點「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新化校區」卻是艷陽高照,氣氛熾烈。台南分會長陳宗格〈自然名:野馬〉及解說組夥伴的攝影紀錄,以畫展的方式呈現在年會入口,自然與藝術相揉合出別緻的迎賓小徑。校區內,荒野各群組夥伴以「減法新生活」為主題,設立各式各樣的新奇攤位,組成「水水綠市集」。親子團大大小小夥伴們熱情招呼,義賣各項環保商品、手作點心與冰涼飲品。一處樹蔭下的攤位上,擺滿了嶄新亮麗的玩具,誰能想到這些玩具是由廢棄堆、資源回收區中撿拾回來?        手作活動也是綠市集的一大亮點,除了販售精美的「心洞明信片」、編織手環、打火石外,現場也有麻繩提袋DIY與多肉植物盆栽教學等活動,讓參與民眾能藉由實作,不僅瞭解如何廢物利用,同時也能輕易地為居家環境進行綠化。        現場還有新竹分會夥伴千里迢迢南下助陣,傳達近期推動的禁用除草劑連署行動;高雄分會海灘守護小組則是發表近期的海灘調查成果;此外,「救救北極熊」、「呱呱在哪裡」等各種生態桌遊,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歡聚時光在孩童歡笑聲中度過。 群聚一堂,歡慶週年        夕陽西下,在享用台南分會夥伴們準備的豐盛晚餐後,荒野22週年的晚會正式開始,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特別撥空到場致詞,徐仁修老師對於荒野親子團的孩子們成長的如此美麗、健壯,十分欣慰,並表示孩子就是希望:「幫助地球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教導自己的下一代」,勉勵荒野夥伴們能永遠懷著愛與浪漫、熱情地去實踐,讓人生充滿精彩。        當天日期適逢國曆九月九日,理事長月梅老師致詞時,期許荒野能如九月九日般,長長久久,並特別感謝全台11個分會、1個籌備處及常務理事們一年來在推廣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上的付出。緊接著,宜蘭親子團夥伴們演出行動劇「野溪怎麼了」,讓整個會場頓時活潑起來。 回顧過往,展望未來         過去一年,荒野的腳步依舊不曾停歇,氣候變遷群組製作了一支活動影片,回顧當年夥伴們在情人節成立、一邊摸索一邊前進的歷程,如今,氣候變遷群組日漸蓬勃,透過樹調、講座等方式,讓氣候資訊不再是仰之彌高的艱澀難題,而是人人皆可在日常中實踐的生活選擇。台東分會長林義隆〈自然名:咸豐草〉亦親自上台,說明台東知本溼地的寶貴,呼籲夥伴們一同為守護台灣環境而努力。         作為東道主的台南分會,以唱雙簧的方式演出「那一年,我們做過的荒野事」,在說笑逗唱之間,和全體夥伴分享過去一年來全國大連線的空氣污染倡議、諸羅樹蛙棲地守護、親子團南三團成立、曾文溪走讀等活動。 因為你我,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晚會後段,夥伴們於會場間席地而坐,交流情誼、暢談參與心得,荒野榮譽理事長李偉文曾說「…我常常把荒野裡的活動想像成古代的趕集。一聲吆喝,朋友們就從四面八方響應,大伙兒肩挑手提,騎著驢趕著牛,每個人都不可或缺,但也沒有哪一個人是主角,是偶像。」當晚情景,與李偉文之描述是如此相符,「這就是客棧,這就是荒野,因為有人,有各式各樣的野人,所以一切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晚會落幕時已為深夜,天上明月高掛,夥伴們相約明年新竹再聚,期望未來在大家的攜手合作下,家園環境能益發美好,實現自然萬物共存共榮的願景。  

「愛上荒野」改變刻不容緩

2017-09-20

圖、文/廖佳雯〈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荒野暑期實習生〉        在荒野待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一個月,這一個月裡見到各式各樣的人和理念,要說大家有甚麼共同點,大概就是荒野的每個人都是熱愛環境的吧!在進入荒野實習之後我最感到驚訝的是這個成立這麼久、分會及活動都如此眾多的龐大組織,實際的活動運作竟然大多都是依靠志工這件事。志工,是一群沒有領水支付卻願意付出勞力、時間甚至金錢的人,是甚麼樣的組織及理念可以讓一群人這樣無償的付出呢?                我在荒野的實習分為室內的辦公室行政及參與協會活動的戶外兩個部分。室內的實習主要是協助專職,這其中時不時地看到各個分會的專職或志工也都會跑來開活動的會議或交流,而在周四的固定講座中,邀請到的講者也大多是志工,他們未必是講座主題的專家學者,但他們花了很多的心力自己觀察、研究、向專家請教,更重要的是:那是他們所愛的。雖然他們可能會緊張忘詞,不像專業講師如此的侃侃而談,但還是感受的到他們對環境的熱愛,也會忍不住感動。        相較於室內的辦公室行政,戶外的實習就有趣也多元許多。這個月的實習中我也去了很多以前從沒想過要去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共同點就是很「荒野」,真的都很原始甚至是雜草叢生。        有一次的活動我去了位於六張犁的富陽公園的導覽活動,花了一整個早上的時間聽了有關公園的歷史、生態解說,一個當地的住戶就說她住了幾十年從沒來過呢,一直以為這裡只是一片雜草,沒想到這麼漂亮、保護的這麼好,讓我聽了又驚訝又覺得好笑。但我也不禁想到,會不會是宣傳不足才讓人們沒有機會來看一看這些美麗的景緻呢?但又想到這些地方一旦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觀光的話,會不會就無法維持一樣的景緻了呢?                 另一次的活動我來到了五股溼地,那天修繕完東亞家蝠的蝙蝠屋後,有機會可以用探視鏡觀察蝙蝠,大人小孩都相當地興奮音量自然也大聲了起來。環境保育有時候就是這樣吧,要吸引人們關注無非是製造議題或提供親自體驗的機會,但隨著人一多,若沒有適當的宣導,垃圾、聲音等多少還是會影響到當地的生物,這也是一種必須考慮到的後果吧。        荒野的會員數及志工數其實遠遠的超過我的想像,但無論是講座還是戶外導覽,一定都有人在做筆記,有時候自己都覺得慚愧,畢竟大部分的人都已早就過了求學的年紀了。剛來時常想這些志工們怎麼會都願意無償為協會付出呢?沒有人喜歡做徒勞無功的事的。但漸漸的發現原來他們不是只有付出,透過各種活動他們其實也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面對人群演講解說的能力,這些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機會。                荒野的宗旨中就環境推廣教育這點,我覺得最特別而這也是現代人很需要的。如同淨灘講座所說的,保育生態除了事後的補救外最重要的其實是解決源頭,如果人們對待環境的態度和觀念不改,再多的補救也無法跟上環境被破壞的速度。畢竟人類真的太多科技也太發達了,科技的發達帶來了方便的生活也帶來了更多的垃圾、浪費和破壞,但科學家們都仍對改善環境抱持希望,只要及早改變。環保組織的目標看似都很理想,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改變」吧。  

我的人生第一個100潛 潛水的體驗式教育

2017-09-20

圖、文/邱靖淳〈臺北分會專職、自然名:釉彩臘膜蝦〉 在這個被水包圍的世界,我專注眼前的水藍色世界。 吸…… 吐…… 氣泡逐漸往上飄,隨著氣壓減少,氣泡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面對浩瀚的大海,我,顯得越來越小。       在荒野,許多活動都強調從感知去探索自然,進而喜歡、認識自然。對我來說,潛水就是最棒的體驗式教育。        在學潛水的邁入第五年之際,終於到了潛水生涯的第100支。每當朋友會問我,當初為什麼會想學潛水?想了想,除了因為那年報名海洋大學的海龜保育志工的關係,也因為住在基隆、從小在港口邊長大的我,總是說著「我喜歡大海」,卻對這個蔚藍的世界一無所知。        潛水這幾年來,一直讓我如此著迷水下世界,除了喜歡大海中那份寧靜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從潛水學習中,因為思考與調整而進步的成就感。我真的要很感謝我的教練,Linda教練總是在上岸後不厭其煩的指正我的錯誤,引導我學習、陪著我成長。          我不是個聰明、水性好的學生,第一次泳池實習課程,在一開始面鏡脫著就卡關。面鏡一拿掉後不知怎麼的,鼻子不聽使喚的吸水。當然在吸了兩口後就立馬衝出了水面咳嗽喘氣,接著試了幾次都是一樣的狀況。也因此到現在,我對於面鏡進水都還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我總事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到海邊往海裡跳,一直到下潛後聽見自己的呼吸,清楚地見到海中世界,我才能放鬆心情開始這次的潛水。Linda教練始終耐著性子,使出各種招式讓我安心,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完成每次潛水。        海洋世界始終讓我著迷,即便我知道她有令人畏懼的力量,足以帶走我。        第三年,從望安當完兩個月的海龜保育志工回來後,思思念念的是那片湛藍的海水、寧靜簡單的小島生活。看著消費主義下那永無止境的鼓勵購買,看著人們在都市叢林中辛勞的工作只為了買更多、更好的東西,我不斷地想念著望安小島的淳樸生活,我一心一意的想要接近海洋。那年我像脫韁的野馬,一個人跑去綠島藍莎潛水打工換宿。        離開了龍洞和美國小,少了樓梯,第一次在綠島上岸竟然是連滾帶爬的在潮間帶被人拎起來。然而綠島的海實在太美太清澈,透明海讓我忘了恐懼,我可以很放鬆的與藍莎的教練們下潛。這是我第一次離開教練,雖然技巧還不足,但我早就可以的,只是自信心不足的我始終對教練很依賴。        後來看著學弟妹的學習,總是想到當初學潛水的我,因為學習過程中有許多人的鼓勵,也開始在水中簡單的協助學弟妹。我喜歡在一旁聽著教練教學當作複習,同時也檢視自己的問題,做為調整的方向。        潛水就這樣上癮的。去年底到現在開始有了許多的第一次嘗試:第一次下20℃的海水、第一次自己獨自外找導潛探索陌生潛點、一個月內潛20支、下水種珊瑚。也開始添購各式各樣的裝備,從重裝、二手5mm防寒衣,再到有的沒的配件如手電筒與配重帶…等。隨著技巧的穩定,我也越來越能輕鬆自在的體驗潛水樂趣,面對突來的狀況,也不會驚慌失措。        何謂體驗式教育?潛水對我來說就是最棒的體驗式教育!潛水有許多經驗是值得被運用在生活之中的。例如:水下無法說話,即使有潛伴,大部分的問題都需要靠自己。慌張絕對無法排除問題,試著冷靜下來,思考所學或過去的經驗來解決。無法自行處理時,保持冷靜與潛伴手勢溝通求助資源。沒在水下時也可以是一種練習:練習想像突發狀況以及排除方式。聆聽自己的呼吸與吐氣,專注自我身體反應,專注觀察眼前的生態。培養團隊默契提升活動的舒適度…等。水下的世界,快與急容易弄巧成拙。         這兩年開始陸續記錄水下的世界,很開心每次分享海洋照片,都能引起周遭朋友的好奇感,發現海底世界是如此色彩繽紛、海洋生物是如此奇異有趣。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然而普遍的國人對於海洋是既陌生又害怕。因為愛海洋的關係,去年底加入了荒野推廣講師(註一)的行列,入班演講《重新看見海洋》,透過一張張投影片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大海的美麗與哀愁。很開心的,自己拍攝的海洋生態也被選入海洋教案使用。同時很謝謝許多愛海人士無私地分享照片,讓荒野海洋教案增添了不少豐富色彩。相信聽眾看了這些海洋世界,會對台灣海洋多了一份了解與疼惜。                今年也很榮幸的能夠加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潛水技術組志工隊,開始參與珊瑚復育等活動。在這裡除了有無盡的海洋學科知識可以充實外,看到這麼多愛海人士早就投入海洋保育與海洋教育,也讓我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加入的初衷。 我就這樣慢慢的沉醉在海洋的擁抱中…… 謝謝大海為我指引了一條開闊的道路。 謝謝我的教練、助教群們一路的支持與指導。 謝謝我的另一半總是默默支持我做任何決定。 今年九月我即將進入海洋大學再度進修。雖然腳步緩慢,但我會以自己的速度,跟著大家的步伐前進守護海洋之路。

「快樂」值多少錢?怎麼買賣「快樂」?

2017-09-12

在市場裡,常有下列的對話場景: 客人問:「老闆,白菜怎麼賣?」 老闆回答:「小姐,現在白菜很便宜,ㄧ把10元。」 或是「小姐,颱風過後,白菜飆漲,ㄧ把50元。」 農產品販售,常由稀少或豐足而變動價格;而工業化產品,則常以所用材料、製程難度或預計收益而訂價。 如果來衡量「快樂」或訂出「快樂」的售價,「快樂」值多少錢呢?在哪裡可以買到「快樂」呢? 小時候,和同伴ㄧ起在大自然中奔跑,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非常快樂。 年紀稍長,進入求學階段,在書桌前苦讀,腸枯思竭後,茅塞頓開的感覺,非常快樂。 年紀再長些,進入交朋友聊心事的年齡,只要遇到心靈相通的朋友,聊起天來非常快樂。 年紀更長些,在職場上奮鬥的日子,只要在工作上有新創舉或受肯定,心中也非常快樂。 原來只要放開束縛、茅塞頓開、心靈相通、展現創意、受到支持肯定,身體就會釋出快樂元素,這就是無處可買,但可以由自己找到的快樂源頭。 許多人常會問: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能夠得到什麼?協會給志工什麼? 荒野保護協會是推動環境教育及棲地守護的團體,志工將自己的能力、時間捐贈給協會,並協助推廣環境保護的理念及做法,在過程中,雖然會耗掉時間、花費體力,但與同好者ㄧ起討論、ㄧ起成長,腦中就會自動釋出多巴胺,快樂就自動產生了。 「快樂」值多少錢呢?在哪裡可以買到「快樂」呢? 做志工,就可讓腦中產生無法估算價格的多巴胺。 做志工,就可讓自己由內在產生快樂的泉源。 做志工,雖沒有實質的金錢或物品回饋,但可以獲得無法在市場上買到的「快樂」。 快樂值多少錢?快樂用錢買不到,願意付出、不求回報就可以得到滿滿的快樂。

愛地球,一直以來的課題

2017-07-10

圖、文/李安禪〈臺北分會棲地守護部專員 自然名:安山岩〉 從校園愛地球        進入荒野協會之前,擔任國小的衛生組長,每日的工作是教導孩童愛護環境、節能減碳;帶著孩子體驗自然、認識植物,在快樂的教學中,讓他們從小養成綠色生活的習慣。        回憶起來依舊會心一笑,當時怎麼有那麼多的鬼點子可以結合環境知識,豐富於教學呢!園遊會安排蝙蝠俠跟超人現身說法,教導孩子「愛地球做環保」,英雄一出馬全場為之瘋狂,讓他們印象深刻!社團成果發表請來卡通神奇寶貝主角──小智,騎著神奇寶貝從海洋現身,成果展結合海洋教育並穿插許多有趣的節目讓孩童徜徉在大海中為這學期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現在的孩子如此幸福,每一個細節都有大人們精心策畫的教育意涵,身在其中雖然很累,卻非常地充實與快樂!在學校下課就吵死人的環境中,看著那些孩子不顧一切地瘋、盡情地玩、大吼大叫發洩。與孩子在一起的生活累歸累,但也跟著感染到他們的快樂活力。        有次諾羅病毒猖獗,早晨朝會跟孩子宣導飯前便後洗手的重要、衛生習慣等等,告誡發燒一定要請假在家的同時,順便分享地球發燒的故事:「地球其實跟人體一樣,當體溫升高1度2度,可能就痛苦的臥病在床了!當有一個物種消失就能破壞整個複雜系統的平衡,何況地球升溫影響物種棲地,導致更大規模的浩劫。」隨著教學經驗豐富,越來越了解如何hold住孩子,但教學內容似乎比以前無趣,每天跟著電子書教學、看影片打發時間既輕鬆又安全,望著自然課本思考如此基本的東西到底如何豐富有趣地表現給孩子們呢?        因緣際會,每日的公文書處理中,看到荒野的兒教推廣,申請後才體會到,荒野式的教育實在好玩,好玩的自然體驗遊戲如此多,動植物的故事可以說得跟童話般迷人,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水資源的不足,兩堂課的成果勝過平時制式的宣導萬倍!那一日,我也跟孩子一樣玩得很快樂。 冰川帶來的信息        進入荒野後看到有著共同初衷的夥伴一同努力,那種感覺很棒,大眾都知道節能減碳的口號,但走入夜市檢討生活,真的有落實環保嗎?一直以來,我們被更多更好的享受包圍著,喊喊簡單的環保口號就心安了。異常氣候、冰河溶化,地球岌岌可危但此刻的她─地球,又是甚麼樣子呢?        為了親眼所見去了趟阿拉斯加,在最後的淨土,看冰河、品美食、滿天的星斗,真心覺得我們的星球好美啊!船開到了冰川前面讓我們盡情拍照、感受那份冷冽,短短一小時的就看到多次的冰川崩落,那聲音猶如砲擊,轟隆轟隆十分震撼!冰川遼闊廣大,以現在融化的速度大概幾千年後地球的冰川也不會融完,但只要融化了少部分就足以讓海平面上升許多。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而使地球的氣候改變,一根煙囪、一台汽車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與整個地球的大氣相比很微小,不足以影響地球,但一排工廠的煙囪,全人類開車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足以使大多數的冰川慢慢退縮。近年的超級颱風、異常氣候、冰河溶化、空氣污染、珊瑚白化、物種消失、海平面上升等全球環境問題,讓我們體會到以往追求的經濟成長,勢必危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平衡。     「過去我們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國才會破家才會亡。但氣候變遷取代了戰爭,原來國破家亡不須以砲火為前提。發動戰爭的是地球,來自極地與高山的冰川。」在阿拉斯加學府冰河國家公園,冰川崩落聲音不絕於耳,讓人回憶起服役時大砲射擊猶如戰爭的恐怖,看著冰川,開始相信這句危言聳聽的話,原來,這個星球包容我們這麼多,包容到都生病了,正用氣候變遷跟生態改變向我們求救中......誠心希望我們可以改變,畢竟沒有甚麼比戰爭還可怕;沒有甚麼比地球毀滅更恐怖!

2017年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

2017-07-06

繪圖、文/李蕙琴(臺北分會五股解說組員,自然名:夏至)、圖/林秀麗             天空的顏色由藍色轉為紫色、橘色、紅色,再轉為紫灰色,夜幕低垂,在蘆葦叢旁等候的觀眾也從喧鬧歸於平靜,這場夏日饗宴也宣告開始。彷彿誰在我們身後揮動了指揮棒一般,燕群從天空而降,畫下第一道音符,開始了第一樂章。觀眾們不約而同驚呼,小心翼翼地驚訝著,深怕驚擾了燕群,我好喜歡這種距離,親近但不打擾,一種嘗試理解另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卻不干擾的友善距離。        像是交響樂的音符在天空彈跳著,只見群燕飛舞,忽而旋起,忽而落下,在空中盤旋畫成交錯的弧線,四面八方而至,卻巧妙地不會撞擊在一起,這不是長久練習而得來的默契,而是令人驚豔的生物本能。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場展演,蘆葦叢則是這場展演的舞台;但是對燕群而言,這卻是南飛之前的演練,蘆葦叢則是牠們的睡榻。燕群在每年南飛前,群聚在此進行飛行訓練,白天在外覓食儲備熱量,晚上就從四面八方回到五股溼地的蘆葦叢休息,這期間,每日反覆飛行,其中不乏剛離巢的小燕子,反覆練習,就是為了初次的萬里長征做好萬全準備。    每年三、四月飛到臺灣後,在亭仔腳築新巢,或是翻修去年的舊巢好準備生蛋育雛,是燕兒們每年的例行「工事」,在加入荒野前,這卻是被我忽略的日常;參加二次賞燕季之後,抬頭看一下燕子回來了沒,就像和燕子約好了見面一般,成了我春季的日常。     就像燕兒春季回來築巢繁殖一樣,三、四月開始籌備賞燕季活動,是荒野的例行公事,又一個春分過去,夏至也過了,隨著節氣的更迭,燕兒又將南飛,各位春分時低頭、夏至時低頭、秋分時低頭、冬至時還是低頭的低頭族們,今年夏季跟著我們一起抬頭,抬頭仰望,欣賞這由上萬燕群演出的交響樂吧!     五股溼地夏日賞燕季——治療低頭族肩頸的最佳良藥!活動報名:https://goo.gl/nVi3uc

參加臺南第十期解說員培訓有感

2017-04-18

圖/文 莊博程(臺南分會第十期解說員、自然名:蘋果樹)              回想和荒野結緣的起點是在2015年參加臺南四期志工班,從那時候就開始參加荒野的定觀,每每看到荒野的學長姐,在談笑風生之中都是一篇篇精采的故事,用說的用走的用寫的用畫的用照相的用DIY的等等方式,不管用甚麼樣的方式來解說,每每都讓人驚嘆不已。心想這樣的絕世武功要練成應該是難上加難,但是學長姐卻說這一點都不困難喔!只要參加了解說員訓練,包準馬上就能掌握到荒野內功心法的奧妙,就在那個時候,好奇的種子已悄然的埋在我的心中。        就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之際,八解夥伴蔡木隆(自然名:老鷹)的熱情邀約之下,毅然決然排除萬難參加了這次由臺南荒野王權勇(自然名:犀牛)召集的第十期解說員培訓課程。隨著課程的進行,也慢慢的解開我心中的解說之謎,原來荒野不是甚麼都沒有,只要你願意等待,大自然就像我們的好朋友,自然而然會給我們力量,而這神奇的力量自然而然會找到出口把這份熱情傳播出去,透過解說的型態讓更多人了解到荒野的情,體驗到荒野的愛。        這段時間的課程,從一開始開訓洪秀燕(自然名:黑琵)的與自我的對話開始,透過一場場談請說愛的哲學對話《談荒野的情說荒野的愛》的互動過程中體會到愛與分享的行動力,才一開始的開訓活動,就已經展現出十解夥伴的堅強實力,緊接著一連串精采的課程,見識荒野中各路高手不同解說風格,講師們用生命力展現出的熱情激起大家的共鳴,每個課程都讓夥伴們身心靈有著滿滿的收穫。回想在結訓前茂林的那一晚,眼睛閉上坐在石頭上,腦海中回憶著這幾個月的點點滴滴,有夥伴的歡笑聲,講師的精采演講,大家一起腦力激盪的熱烈氣氛,還有大自然帶給我們各種美好與憂愁的體驗之旅等等畫面都仍歷歷在目。        就是因為如此充實的內容。充實的時光,充實的陣容,加上一群有實力的夥伴,造就了這段緣份。雖然課程結束了,但十解的故事還沒結束喔!因為我們還要繼續玩下去,讓愛繼續發酵,持續分享更多的愛,讓愛在荒野中繼續蔓延。也讓人了解原來解說不只是解說,它是有生命力的,解開自己的束縛,用愛擁抱大自然,在輕鬆愜意中將這份情感傳遞分享給周圍的人,讓這份熱情照耀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願意將這份愛轉化成行動力。        和十解夥伴的結識之旅是我在生日前收到的最棒的一份禮物,荒野中最美的風景就是濃濃的人情味,感恩分會長陳格宗(自然名:野馬)、總召犀牛、組長柯志遠(自然名:月光)以及眾學長學姊們的加持,讓十解的課程充滿滿滿的祝福與愛的能量。

臺南分會第十期解說員培訓歷程分享

2017-04-18

圖/文 王權勇(臺南分會第十期解說員培訓總召、自然名:犀牛)        轉眼間3個月就過去了。回想當初為何會接下臺南第十期解說員訓練總召的任務,是源自於我們南八解總召郭慶祥(自然名:欖仁樹)的感召,因為我們都是來自於南二團親子團彼此間有著莫名情感的連繫,加上分會長陳格宗(自然名:野馬)勸說之下就答應了此項任務。        回想當初一頭哉進種子的世界裏,種子可以療癒人心,在贈送給講師當禮物時都令人驚喜萬分。欖仁樹所帶給我們的是大自然的奧妙,並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所以在他精心安排的課程下所帶領出來的學員都身懷絕技,像吳銘(自然名:水分子)是對蝙蝠生態習性瞭若指掌梁君慈(自然名:金銀花)對食材(植物)的應用及烹飪才能對身體達到養生的效果瞭若指掌。        為了讓欖仁樹的理想能夠延續下去,決定承接這項工作。一方面能夠再聽一次講師的內容精進自己,另一方面讓自己能夠認識更多人並將荒野理念持續下去在解說組長柯志遠(自然名:月光)的協助下籌組籌備會尋覓輔導員及講師,在短短的2個月內正式將南十解訓練班啟動了,開訓這兩天在前分會長黑琵的引導下大家都收穫滿滿並取得共識,也為十解訂下了激勵口號"十解有石櫟、有石櫟就有實力。        環境教育課程中張讚合教授(自然名:河烏)敘述如何專研法令阻擋統一夢世界開發案(該案位於水源保護區);以及"黃煥彰老師"用空拍機日以繼夜去收集不肖廠商,用事業廢棄物去填土造地,造成土讓變質及水源變色,喚起了大家對環境守護的決心。        這次培訓加入大學以上學生來參與,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解說動力,同學們也將在學校所學到的觀念分享給我們,達到彼此理念交換的融合同步成長,有他們的加入讓我們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  

一場你我可以幫小動物們發聲的公民行動

2017-04-18

圖/文 莊育偉(臺北分會主任秘書) 緣起        2013年6月臺北分會正式成立,啟動都會區環境教育合併棲地保育的公民行動。隔年臺北分會正式推動「公園生態化」,提出相關生態城市訴求並要求公部門建立「自然生態公園管理專章」,而為了說服公部門及市民明白原來身邊的公園可以像國外一樣很生態化,生活品質可以更好,因此志工們參考《生態指標」擬定了「臺北市公園調查記錄表」,針對臺北市內具有生態化潛能的公園進行了評選,期望與公部門合作將選出之公園進行生態優化,成為推動「公園生態化」的示範點。        2015年在當時的分會長張菁砡推動下,臺北分會第一次與管理公園的主管機關(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簽訂了地位平等、互利的合作備忘錄,之後更持續努力進行理念的宣傳、說明會、記者會的召開、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合作、推動在地守護志工培訓,甚至成為臺北市府施政目標之一。 啟動 而為了讓更多志工、民眾能擴大參與及瞭解「生態化的公園」究竟會如何?分會與棲地守護部共同製作擬定了一個輕鬆有趣且結合環境教育與倡議的親子問卷活動「給小松鼠一個家」。希望藉由題目的引導獲得生態化的認知,無形之中使參 加問卷普查的志工、民眾了解不同面向的生態指標及意義,進而能影響更多生活周遭的親友支持公園生態化,希望能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意。        這也是第一次讓志工、民眾轉以「小動物」的角色出發的模擬體驗活動、協助小動物逐一檢視與評估都會區內的主要公園,評估生態化程度(荒野度)是否足夠?再藉由問卷的回收與統計,獲得志工、民眾對於都會公園生態化程度的認知,如能每年持續進行一次活動,即可累積數據(民眾認知)與獲得年度變化曲線(荒野度上升、下降?)。 動手        2016年經過一連串的會議討論與活動細節調整,由現任臺北分會長(游晨薇、自然名:海洋)指派副分會長 (蔡國鎮、自然名:蜻蜓)擔任活動召集人,邀請臺北分會親子團(共七個團)進行內部活動,將藉由這次的運作測試,瞭解操作上、紀錄上、文字上的問題,以及哪些公園不適合親子前往(無斑馬線、交通較危險之公園),作為未來活動的調整修改依據。        於多次親子團內部宣傳說明完成後、各團依行政分區進行認養及公園普查,再經各團資料的回收與統計分析之後,終於在行動力超強的親子團協助下,臺北分會完成了第一階段進度,也獲得了數據成果,這也是荒野的優勢、可輕易於短時間內獲得代表民眾意見的數據。 守護        有了這一次的「初體驗」,臺北分會期盼本活動未來的「參加對象」將設定為臺北市市民,使荒野正式成為市民的意見平臺,逐年持續辦理與公布公園生態化的真實數據變化與程度,還有荒野對於公園生態化的訴求,藉以督促公部門正視公園生態化並形成政策的改變,成為臺北分會每年舉辦兼具環境教育與環境倡議的市民活動。 關於這個倡議活動        由於荒野為民間非營利組織(NGO),雖然志工及會員之中臥虎藏龍、人才濟濟,但會員主要仍以親子家庭及民眾居多,對於環境的破壞與相關事件的發生,「荒野」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該關心哪些議題?最後意見為何?該如何關心?這樣有效嗎?一直困擾著大家,除了自己以身作則與持續關心議題發展之餘,還能如何呢?        既然我們荒野是民間團體就應該成為民眾的發言人,因此成為「意見平臺」協助或代表民眾發聲與倡議,理應成為荒野參與倡議的方式之一。而為了避免成為公部門眼中的「僅保育團體一方的意見」而非「廣大群眾的意見」,因此「幫小松鼠找個家」未來將採取開放市民(初步設定為大臺北市市民)參與的方式進行,以「公民科學家」概念進行活動,獲得民意數據並上網公布成果報告與直接提供公部門參考,就不僅是「保育團體」的意見而是「民意」的展現。 親子團評選成果摘要        本測試由臺北親子團(北一~七團)共263個家庭、計665人參與,於2016年11月底完成內部宣導,於隔年1月13日完成(普查期程約1個半月),獲得北市503座公園之數據,也是首次取得公部門列管的公園之「荒野度」(生態化程度)評比數據(503/1068 ; 47.1%)。        依數據顯示【滿足荒野度】之比例為19.1%。(分別為A:0.6%、B:5.3%、C:13.2%),【未滿足荒野度】之公園比例高達68.9%以上(分別為D:32.5%、E:30.7%、F:5.7%),表示荒野親子團認知中,臺北市公園之生態化程度過低,顯示目前公園的規劃距離「生態化」仍有一大段路要走,另安全性評估則顯示仍有9.3%的公園不太安全(無斑馬線、紅綠燈),未來將於規畫「民眾參與」時,不列入公園評選清單之中。       再將【滿足荒野度】以臺北市行政分區進行排序,依序為最高的河岸區>北投區>士林區>南港區>文山區>內湖區>信義區>中正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大同區及最低的萬華區(未滿足荒野度則反之)。 未來發展        雖然本次親子團一口氣普查了503座公園,但其實都屬於「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所轄公園的一部分(1068座),而該局其他處如:大地工程處、水利工程處、衛生下水道工程處,甚至其他單位(如:文化局、環境保護局、觀光傳播局、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都有所屬的公園綠地,如這樣的倡議活動效益不差,則可擴大成為大臺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的公園生態化倡議活動,甚至其他縣市分會的串聯來擴大倡議效益。        除了效益的擴張形成壓力,實質上對公部門而言,荒野也提供了民眾對於其施政滿意度的數據,未來可藉由這樣的探訪結果與公部門合作,改變施政方向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