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解說員/志工在固定的觀察點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向晚的涼風

2016-08-10

文/Maital Takiludun(漢名:高大芳,自然名:山棕)、圖/高雄那瑪夏國中 Zainin pacishuan!Zainin pacishuan! 來吧!螢火蟲。來吧!螢光蟲。 Anta daida danum a mapais 那裡的水嚐起來是苦(澀)的 Anta dipa danum a madavus 我這裡的水是特別甜的 Zainin zainin, zainin pacishuan! 來吧!來吧!來吧!螢火蟲們。 ——《 Zainin pacishuan》布農族螢火蟲之歌 春末,向晚的涼風,吹走了白天的澳熱與不適,孩子們在藍天群樹下唱起這首布農族的螢火蟲之歌《Zainin pacishuan》,開朗的歌聲配上陣陣的蟬鳴,聽起來就是特別舒心。 位處高雄偏遠山區的那瑪夏,歷經八八水災重創後,曾經百廢待舉、害怕惶恐,那瑪夏國中挺過山下安置的空白歲月,重新回到原地辦學,並重新思考在大自然中的定位。災難,讓我們看見追求文明、進步與經濟提升的背後隱藏的環境成本。災難,讓我們看見孩子拋開身邊的自然資源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通訊軟體,不再前往樹林或溪澗探索大自然的危機;母語更因為電視的普及與主流文化的強勢,快速地流失。 幾位致力於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的學校教職員與地方人士有感於此,從2012年開始,在每年4、5月螢火蟲爆發的季節,與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分會共同合作辦理「重見山林之美」活動,選定荒野保護協會從2008年起守護的悟洞自然教室作為活動主場域。 「重見山林之美」顧名思義是以一種引導孩子重新找尋自己在大自然的位置而設計的營隊活動。上午設計觀察要領、採集倫理、無痕山林等靜態課程,下午則是分組競賽,實做野菜採集及生存技能,傍晚族語歌謠教唱及耆老說故事時間結束後,全體人員踏著夜色信步下山,沿途有滿天飛舞的螢火蟲作伴,好不快樂。 荒野志工猶如一本大自然教科書,累積長久的自然觀察經驗或書籍研究等紀錄,透過遊戲、繪畫加上專業的解說功力,引導孩子尊重大自然。耆老猶如一本活生生的山林生存工具書,承載祖先口耳相傳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智慧,分享如何應用於生活中。兩者相結合的解說能量非常強大,教學相長,自然是力上加力。 能量滿滿的活動,藉著荒野志工的引導去思考自己在大自然的位置,打開五感去感受山林的能量與魅力;跟著耆老走進山林認識在地動植物,並學習每種植物在生活上的運用方法或其代表的文化意涵。當然,大多以族語進行的解說,是我們鼓勵孩子聽、說自己語言的方式。 學校到悟洞自然教室約有4公里的距離,不管是悶濕的雨天還是曬到發乾的豔陽天,從來沒有取消與大自然親近的步行機會,通常是上午靜態課程結束後,分組出發。學校教師、耆老與荒野志工們耐心地陪著孩子們一步一步往前走,沿途觀察的範圍很廣,只要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鼻子聞得到,皮膚觸摸得到的全部納入解說裡。荒野志工教導辨認技巧,耆老分享生活應用方式,學校老師負責學生的秩序與安全;分工專業,各司其職,互為學習。 「老師,請問這是什麼昆蟲的卵?怎麼那麼可愛!」 「老師,這個藤蔓類的花聞起來怎麼像大便一樣臭?」 「Tama Dahu,使用Valu(葛藤)綁重物時要挑哪種比較好?」註1 「Cuma Mu'u,您剛剛教我們使用姑婆芋的葉子做杯子,請問我可以試看看嗎?」註2 剛出發時,孩子們的觀察力瞬間爆表,充滿好奇,一路走走停停,不斷詢問,甚至還搶著做。 當道路變得陡峭,開始向上爬升時,這群小鬼就會啟動牢騷模式。 「老師,到底還有幾分鐘才到悟洞呀?」 「老師,您講『快到了』這三個字已經講了快100遍了,我們怎麼還沒到?」 「老師,你騙人,一直說五分鐘就到了,剛剛問你也是這個答案,現在問你也是這個答案。」 「老師,我可以放棄嗎?腳好痠喔……」 四公里的路程,按照荒野緩慢的步伐,走2-3個小時很正常,學生很容易磨到沒耐性,當走到七暈八素、哭爹喊娘時抵達悟洞,看見學校用心準備、充滿傳統風味的午餐,很快就會忘記剛剛一路爬坡的痛苦,這就是山上的孩子,單純又容易滿足。 悟洞(Utung)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其名稱的由來,起源於在地卡那卡那富族群:utungnga-ung-ung,意指太陽照不到的山溝,或是潮濕陰暗的地方,就像今天所稱的雨林區。 孩子在這片綠意盎然的豐美山林,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學習傳統歌謠,沉醉於傳統神話故事,使用山芙蓉及葛藤做出傳統頭背帶,用5 分鐘製作便利的山棕雨衣。當夜幕低垂,螢火蟲漫天飛舞,孩子們用接連不斷地驚嘆聲表達出意猶未盡的滿足感。在黑暗中下坡緩行,不僅是對於螢火蟲的尊重與愛惜,也是克服內心恐懼,利用眼睛以外的感官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 我很喜歡布農族這首《Zainin pacishuan》螢火蟲之歌,歌詞好記,旋律簡單。短短的歌詞,卻隱涵布農族人對生態大大的智慧。螢火蟲是很敏感的生物,它生存的棲地必須是無汙染的環境,它同時也是生態的最佳指標。 歌詞中提到那裡的水嚐起來是苦的,別喝;這裡的水是甜的,來喝吧。聰明如螢火蟲,知道乾淨的水源利於生長;智慧如布農族,知道有螢火蟲親近的水源沒有汙染。原住民向大自然學習而來的智慧無窮無盡,在快速流失的世代,我們必須保存它。 聽著大地母親,我們感知世界。山林的智慧,即使走過悟洞百遍,仍無法認得所有的動植物。但,知不知道眼前植物及其來歷是其次,打從心裡尊重山林,以謙卑柔軟的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重點;於此,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願孩子們未來在追求名利的同時,能記得今日大自然給予的單純快樂」這是我每次參與「重見山林之美」營隊活動之感,悟洞自然教室永遠等著謙卑的人向她學習。   註1:Tama 為布農族語,是對叔輩的尊稱,Dahu 是布農族男子名。 註2:Cuma 為卡那卡那富族語,是對叔輩的尊稱,Mu’u 是卡那卡那富族男子名。  

種田是一條回鄉的路

2016-08-10

文/陳昆龍(荒野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大暴龍) 第一期荒野新竹「油羅田菜菜子」六月底結業,海哥交待大家要寫點「心得」或「心情」,不過我一直沒有「動筆」,是因為有些事情還沒有想得清楚,但既然要交卷了就試著寫寫看。 今年初開始在燒炭窩跟老師傅學「不插電」的木工課,完全不用電動工具做木工家具。就是那麼湊巧剛好海哥過來,閒聊起油羅田,太棒了,農作和木工正好是我近來最想做的兩件事。 說來慚愧,雖然在農村長大,卻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這好像也不完全是我的問題,因為在旗山老家幾乎每戶都是種香蕉,小時候能幫上忙的農事大概只有拔草、拔草、拔草。高中之後離開家鄉求學、工作,說是「逃離農村」也不為過,但是經過多年習慣於都市的生活,當回頭仔細去看去想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鄉村的價值所在? 喔,那談起來就是長篇大論了!相信每位菜菜子都能在自己的經驗裡找到對應的部份。以我家吃的食物為例:住家附近沒有主婦聯盟,沒有類似「好食機」的共購團,假如不能直接從不用農藥化肥的田裡帶回食物,就必須忍受在一般超市買到的,簡直不具原有味道的疏菜水果,更需承擔食物安全的憂慮。 以前只認得少數幾樣敢入口的「野菜」,在「認識野菜」這堂課後,才知道常見、往往除之而後快的「雜草」,原來在適當處理後也能成為餐桌料理,而且這不單只是吃到嘴巴的東西而已,更關係我們如何去對待成長食物的土地。如果眼中只看到「美味」野菜,卻沒注意其實已被噴上除草劑,那就傻傻的把毒物吃進身體裡了。 另一方面,「雜草」對大部份農人來說是件頭痛的事,以我而言更是小時候農事的夢魘,但在油羅田的實際農作裡,卻發現原來雜草也可以是個好東西,最起碼對土地保濕的效果非常好。如何在作物還小時不受雜草影響生長,長大後又能受雜草的「庇護」?這是正在學習的題目。 務農其實是一項高「科技」技術,從最近在嘗試的「燒炭救臺灣」就可以看得出來!以往沒讀過多少書的農人,憑藉著幾乎是一輩子的「經驗」可以成為優秀的「專家」,現在,菜菜子們經由一些簡單的課程,至少初步學習瞭解這塊土地裡,共同生活交織影響生態環境裡的「成員」。 在「認識油羅的蟲」課堂裡,發現原來瓢蟲有分成「吃葷」和「吃素」的!我問講師:怎麼區分吃葷和吃素的?得到的答案是:這不重要,蟲吃剩下就是我們的。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其實起初當我聽到不同瓢蟲時,已經反射性去歸類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這不就是一般「農業」最大產量的想法?益蟲最好保留、害蟲必須消滅!而講師的回答卻純然是「荒野」多樣性的看法,到底兩者的歧異有多大?或者能如何取得最大的生態平衡? 倒是有件事令我心裡不安:每週一次開車上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近百公里的路程,只來參加半天菜菜子課程、種菜和午餐共食,說起來「食物里程」幾乎是零,但「人里程」就相對太高了!怎麼辦?幸好,有「老屋」啊! 小時候在三合院長大,住老屋有種親切的情感,「雞鳴」起床,早晨早早下田、早早休息,午後晚晚下田、日落休息,避開中午毒辣的太陽,尤其是接下來酷熱夏季,但是早晚下田雖可避陽光,卻有如影隨行的蚊蟲伺候啊! 其實務農並不如想像中容易美好,這不單單指的是體力負荷、熱氣蚊蟲侵擾。小時候曾見過父母遭遇蔬果豐收即使賤價仍賣不出去等著爛去的困境,而菜菜子們的難題卻是:一週一次的上課共食,或期間來巡園澆水的同學沒有把菜收起來,菜種得太好太多,有些吃不完而放在田裡慢慢變老口感不好,這真是太豪奢的對比啊!不過,沒關係,菜太老了就留在田裡等著採種吧。或者,等第二期更多人力時,就來成立「油羅田菜菜子」蔬菜產銷班囉! 回頭來說我為什麼想學木工和種田?有人說:離鄉多久時間,返鄉就需要多久時間!(有嗎?還是我自己想的?)或許再過幾年吧?打算回到旗山老家「待老」至「終老」,回到以往父母那一輩人的生活作息:住在三合院、敲敲打打,做些簡單自用家具、耕作父母留下的幾分「水利地」,在蟲鳴裡入睡,在鳥叫中起床,在家屋旁的田裡「冰箱」採菜回家煮食。 「晴耕雨讀」是個令人期待的字句與生活方式(可惜我的父母都不識字),當然,在這個時代,還多了網路世界,其中的多采多姿無論地處多偏遠都不會讓人感到孤單和寂寞。 對我而言,這些已經在油羅田開始,差別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荒野21 歡聚新莊,共慶傳承與新生

2016-07-07

文/張源錄(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自然名:麋鹿)、圖/張源錄、荒野保護協會 21 年前的6 月25 日,北臺灣發生規模6.5大地震,荒野保護協會便在這天搖地動中成立;光陰如梭,21 年後,同樣的6 月25 日,北臺灣正值有史以來的最熱六月,來自各地的荒野人不畏酷暑聚集新莊,為荒野慶生。 21 年來,荒野從成立大會時的400 多位夥伴,發展成多達上萬名志工的龐大規模;從最初的解說教育,發展出推廣講師、親子教育、棲地工作、鄉土關懷等多元化項目;經歷搶救台11 線、反國光石化、拯救臺灣水韭、夏至關燈等行動,荒野對於環保議題的參與及貢獻有目共睹,但該做的事仍很多,藉由一年一度的荒野年會,期能凝聚各方夥伴的熱情與共識,繼續長久地往前邁進。 校、廟、鼓、圳,四大意象打造歡樂園區 今年的年會地點選在具有百年歷史的新莊國小舉行,新莊是北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乾隆年間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順口溜。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荒野夥伴,荒野各群組結合新莊歷史與在地特色,設計別具心裁的遊戲與大夥同樂。 新莊國小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歷史韻味的地點, 編輯採訪志工群組在校區內選出三個「秘境」,放置荒野會旗,並暗藏介紹秘境的QRcode,讓夥伴們漫步校園的同時,體會尋幽訪勝的樂趣。花園新城組則以知名鐘鼓廠「响仁和」的製鼓技藝,融入賓果遊戲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瞭解製鼓的深奧學問。 兒童教育組以「水圳」為主題設計大地遊戲,讓大夥扮演當年傍水而居的先民,模擬如何建立水圳、引河水灌溉,體會水資源的寶貴及先民耕作的辛苦,希望藉此喚醒眾人,一同守護乾淨水源。思源埡口組則選擇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新莊舊街為背景,以最具代表性的四間宮廟,作為看圖猜謎的題材,考驗夥伴們對於新莊發展歷程的理解。而在校園一隅,親子團的夥伴們各展長才,在校園老樹下擺出琳瑯滿目的義賣商品,除了精美的荒野御守及消暑的冰淇淋外,亦可在此體驗手作環保袋,親子團的小夥伴們則笑鬧地穿梭在校園林蔭間,讓夏日午後充滿溫馨歡樂的氛圍。 團聚共歡,行動劇傳達理念與感謝 慶祝荒野生日的週年晚會,則在晚餐後於大禮堂舉行,荒野人們齊聚一堂,座無虛席,好不熱鬧,阿孝老師率領常務理事們以氣勢磅礴的擊鼓聲開場,兩名主持人小馬、番茉莉搭檔雙簧,配合黃飛鴻、星際大戰的音樂,生動詼諧地串起晚會氣氛。北六團的小夥伴們以行動劇「生態狂想曲」,演出人們忽視生態保育,在開發中對自然生物造成的傷害,並訴說友善農法的重要性;推廣講師組則將常務理事們在會議中為大小議題傷腦筋的樣貌,以幽默趣味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現,感謝他們長久以來不求回報的付出。 新舊傳承,共創美好未來 今年適逢三年一度的理事長改選,阿孝老師即將暫別舞台、回鄉務農,將重擔交棒給繼任的月梅老師。致詞時,阿孝老師特別感謝一路走來默默付出的老會員們,表示正是因為有廣大會員們的支持,荒野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諸多任務。在悠揚的音樂中,舞台上投放出阿孝老師在荒野的回顧影片,表達夥伴們對於這位荒野大家長的感念與敬重:無論是在抗爭現場的凝重神情、關懷夥伴時的和藹笑顏、徜徉自然間的喜悅姿態,或者是偶爾不顧形象演出的頑皮模樣,都讓人深深感受到阿孝老師將生命完全投入荒野的無私精神,而與阿孝老師共事過的協會專職們也上台表達歡送與不捨,並贈送鋤頭預祝阿孝老師農事順利。 接任第八屆理事長的月梅老師,則親自致贈前理事長們繡上荒野頭銜與個人姓名的荒野襯衫,感謝他們多年來的勞心勞力,期許未來荒野能繼續茁壯,為棲地保護、環境議題努力。 今年的年會,便在歡樂與感傷交織的氛圍中落幕了,而未來,仍有許多的挑戰與感動等待荒野夥伴們去努力、去發掘。荒野人擅長用生命去感動生命,相信在大夥團結攜手之下,必能發揚荒野精神,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李偉文〈荒野成立十五週年有感( 之1)... 生生不息的孩子王〉 維基百科「臺灣地震列表」

我與綠活圖的相遇與展望

2016-06-08

文、圖/張育章(荒野保護協會綠活圖發展委員會新任召集人,自然名:安山岩) 「地圖的作用,不只在於標示方位或地形;地圖的呈現方式也不只有一種;在地圖上特別標示出屬於自然、人文、生態、環保的景點,並以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來代表,就是一張綠色生活地圖。」 以上這段文字,是出自2005年3月,由「野人文化」出版的《地圖有氧運動:從紐約京都到台灣7+11個綠色生活地圖》的書本正文第一段,也是我跟荒野、以及荒野夥伴們暱稱為「綠活圖」的綠色生活地圖結緣的開始。 對於從小在台北長大,習慣以公車與機車代步的我來說,是直到二十年前(1996)去蘇格蘭讀書時,才開始迷上地圖。 在那之前,我對於地圖的印象,不外是求學過程裡課本上的史地地圖,不然就是一般常見的全球、台灣地圖或台北市街道圖,它們的比例、方位正確,但要不是密密麻麻地充滿細小的文字,就是簡略的只看到標示主要道路、鐵路或行政區界限的線條與名稱,不易與人們日常生活裡最熟悉的街道巷弄產生交集。等到日後在研究資料時,發現日本殖民政府如何透過「以圖統地、以地治人」的方式來治理台灣時,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大比例尺的地圖在十幾年前仍被視為敏感而需管制的資訊。   回到那個週六還要上班,而台北的捷運尚未開始通車的年代。當我從桃園搭機經過香港、倫敦,再轉機到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機場,從黑頭計程車帶著大行李箱抵達學校宿舍接待處時,牆壁上貼著的一張手繪鳥瞰地圖,立刻吸引住我的目光。它鉅細彌遺地將市區一棟棟建築物以立體的形狀呈現出來,色彩活潑豐富。刹那間,我意識到自己來到的地方,不是只隔20小時交通路程的異國,而更像是個台灣可能還要再發展個5年、10年以上,才會出現類似生活方式與社會環境的未來世界。 在接下來一年多的異國生活裡,那張從宿舍接待處索取來的鳥瞰地圖,就像藏寶圖般,開啟了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讓我以步行、搭地鐵、火車的方式,在那座城市裡大大小小的名勝古蹟、購物商圈、跳蚤市場、藝文空間、二手書店留下足跡。有了那段透過旅遊資訊、城市活動指南、商店佈告欄還有各式各樣的主題傳單、地圖為輔助的生活經驗,我深刻地體會到:若是有足夠的資訊輔助與引導,外來的新住民或遊客也能在短時間裡掌握與利用當地的環境資源,融入地方,汲取與充實自身的體驗。 抱持這樣的信念,我收集著各種有關地圖、旅遊指南與城市活動的資訊至今。 2001年兒子出生後,我們一家三口搬到淡江大學旁邊,也開始了我的奶爸生涯。在這個有著多元文化古蹟與自然戶外環境的小鎮裡,我常牽著孩子到外頭玩耍透氣,並從淡水社大的老師或同學處,認識到一些私房景點與漫步路線。為了與更多人分享這些景點資訊,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研究GPS、電子地圖與行動網路結合的可能性,也參與了些社區營造課程,學習如何製作社區地圖。 很快地,我發現到要想更好地在地圖上呈顯出一個地方的特色,景點的分類與圖示會是個關鍵,它們能讓地圖製作者能有個架構清楚而一致的依據,來整理與呈現景點,也能讓使用者能透過地圖迅速辨識出他們所需要的景點資訊與位置,有利於行前規劃與抵達現場後的路線引導。 「有沒有哪套現成的圖例,是分類清楚、適合社區的空間尺度,而又開放在網路或電子地圖裡使用的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持續在網路、圖書館與書店裡探索著,直到2008年3月,因為在Twitter上看到朋友轉貼荒野「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培訓」的消息,趕緊報名,從此一頭栽進綠活圖與荒野的世界,再難脫身。 時光匆匆,8年過去了,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國外,陪伴我出遊的最佳導引,從單張地圖、口袋地圖冊變成了手機上的Google地圖。每到一個景點後,想起來要使用的「打卡」工具,變成了Facebook或是Swarm的app。關心環境議題與開放地理圖資的朋友們,則是用Open Street Map(開放街圖)或Google Map製作著「飲水地圖」、「綠食圈地圖」、「台灣守護地圖」。這些地圖與景點資訊服務固然在它們重視的主題或商業領域,提供了更清楚完整的資訊,但目前能橫跨可持續性、自然與社會這三大領域,同時呈顯威脅與挑戰,而能與人們的未來緊密相連的製圖輔助工具,似乎還找不到比兼容並蓄的綠活圖更合適的。 現在,該是我們重振腳步的時候了。 以去年年初邀請我去參加他們全體大會的「全港分區綠色生活地圖」製作小組為例,它們是由「綠色媽媽」林麗珊在2014年1月所發起,藉著Facebook群組以及定期的實體大會及分區聚會,目前已有兩千多個成員,24個分區,29位「區長」並以社會企業的公司形式,以「綠活地圖」(Wherevergreen.hk) 的名稱登記為法人。透過他們的Facebook群組,參與者可以很容易地分享並瞭解目前以香港為主在進行的綠色教育、環境議題、社區營造、資源回收等行動。這種常態性、跨組織、跨領域,卻又可以依地理位置來匯聚的資訊與交流,是與國際綠活圖的銘言「全球思考、在地製圖」的精神相呼應的。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我期待能搭配荒野的年度計畫、國際綠活圖的發展趨勢及夥伴的自身需求,展開更多深入的對話、學習與共同行動;每年設定幾個小區域作為重點專案,進行完整而深入的人力募集、踏查、製圖、發表與推動定期導覽;此外,也將善用網路資源來讓所有荒野的夥伴與一般社會大眾,都能更了解綠活圖,並樂於用它來盤點在地的環境資源與威脅。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利用綠活圖,在推動台灣走向循環經濟、幸福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響應2016世界地球日英特爾同仁攜手保育環境

2016-05-09

文/李佳盈(荒野保護協會志工) 為了響應2016世界地球日,4月16日近一百位英特爾同仁和親朋好友起了個大早,在臺北辦公室集合搭車前往新竹縣橫山鄉,大夥齊心為保護地球環境而努力。 上午10點,志工們抵達新竹縣橫山鄉油羅田。油羅田農地是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和當地農民租用來進行有機耕種的。聽過荒野老師的解說與分享後,志工們對於油羅田的生態環境和有機耕種有所認識,並且在老師的帶領下,志工們紛紛捲起褲管,到水稻田邊撿拾有害稻子生長的福壽螺。還有一些志工到社區內的荒田裡,除草鬆土,為有機種植打下基礎。在過程中,許多第一次接觸到農田的小朋友們,很興奮地認識田野裡的動物、昆蟲,也第一次看到福壽螺和福壽螺的卵,小朋友們伸出小手、觸摸土地、撿拾福壽螺。這對小朋友們來說,是新奇又特別的體驗,是在學校課堂上無法學習到的! 在用完午餐後,我們驅車前往梭德氏赤蛙的棲地——大山背,志工們分成四組,分頭清理道路兩旁的雜草與垃圾。由於當地鄉公所會用除草劑清理雜草,破壞當地生態,所以志工們先行將環境裡的雜草清除,以避免鄉公所用除草劑便宜行事。在大夥揮汗如雨的努力下,我們清除了許多雜草,並協助維護山溝砌石,清理會堵塞山溝的枯枝與垃圾。除了清理環境維護棲地外,專業的荒野老師也帶領志工認識大山背的生態環境,說明每年十月為保護梭德氏赤蛙到溪邊產卵的「幫青蛙過馬路」活動,讓大家了解為何我們要幫助青蛙過馬路,而調查梭德氏赤蛙的生態代表著什麼意義,這些都在專業老師的解說下,讓志工們更加清楚服務的目的與價值。 經過一整天汗流浹背的辛苦作業,我們維護了油羅田和大山背的環境。除了付出外,我們也在荒野保護協會對生態的導覽中,更加了解梭德氏赤蛙的生態與有機耕種的要點。英特爾與荒野一起動手保育環境,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世界地球日。

[已額滿]2016「歡樂過暑假 § 綠色節能玩很大」暑期親子夏令營

2016-05-05

天氣一天天變熱,要怎麼度過漫長而炎熱的暑假呢?今年北極熊阿光將帶給我們一個個充滿歡樂、有趣的體驗活動,更要分享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實踐的節能小技巧。在遊戲中一起減少地球資源的浪費,一起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 「歡樂過暑假 § 綠色節能玩很大」暑期親子夏令營,邀請大朋友、小朋友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體驗小小的行為改變就可以輕鬆節能省荷包,讓節能減碳開始行動!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荒野保護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 活動時間:配合申請單位規劃,以 6 小時為原則,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申請日期:自2016/5/16(一)09:00起開始受理線上報名,詳見申請說明 申請對象:全國各縣市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社區、學校、社團及非營利單位 活動費用:免費(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活動內容: 地球暖烘烘、氣候怎麼了?! 能源?係...蝦...密... 綠色生活尋寶趣 阿光魔法變變變~節能秘笈在裡面 呼風喚雨~能源體驗DIY 動手畫一畫~創造你我的「節能綠活圖」 線上報名:https://goo.gl/ek2Dpw(已額滿) 申請說明: 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故將依申請單位申請之先後順序,以不同行政區(鄉、鎭、市、區)及首次申請之單位為優先。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夏令營。 每場參加人數至少20人,最多不超過50人。 2016夏令營限額50場次,依報名優先順序並審核申請單位資格陸續受理額滿為止。 有意申請的單位,請完成線上申請程序後,待承辦人員確認申請單位資格並進行活動講師及日期安排,再回覆申請結果,經確認申請成功者,才算取得開辦資格。 洽詢電話:0983-681429 柯小姐;Email:karen@wilderness.tw。

地球影展動起來 在地連結 實際行動

2016-04-11

文/洪行麗(荒野臺北分會編輯採訪志工)、圖/荒野保護協會 「地球影展」是荒野保護協會今年的「地球倡議」系列活動之一。活動期間,荒野各地分會播放一系列以臺灣本土生態為主題的紀錄片,並由志工夥伴進行影片導讀及分享。 影展看什麼?做什麼? 不同於一般大眾熟知的藝文影展,「地球影展」的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影片欣賞這件事,而是觀賞完影片,參與者的後續行動和與荒野之間的互動。荒野希望透過影片點出環境的問題所在,並引發討論。影片結束後,負責導讀的夥伴會向民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邀請大家以實際行動一起為環境付出。 事實上,荒野去年也曾在地球倡議活動期間推出地球影展。當時播放的影片還包含了由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所引進的國際生態紀錄片。然而,影片中雄偉壯闊的自然景觀,雖然容易勾起大家對環境議題的熱情,但一想到自己能針對該議題做點什麼的時候,太宏觀或離生活太遙遠的題材,反而會讓人看了以後不知從何著手,難以產生後續的行動。 地球影展最重要的價值不在於影片有多精彩、畫面有多壯觀,而是與在地情感的連結。也許來觀賞的是一位老農,他只是想知道家門前的青蛙最近為什麼變少了;是一位在地青年,因為關心社區環境、又覺得荒野親切,就這麼來了。逐漸融化的冰山和被獵捕的鯨豚似乎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些距離。 因此,今年的地球影展全部的影片皆從臺灣出發,播映由林務局出資拍攝的紀錄片,內容與臺灣本土的生態息息相關。此外,各分會所播放的影片皆由分會自行挑選,一定都是在地志工先看過、能令他們產生共鳴的影片才會播放。配合著當地夥伴所關心的議題,被分會選中的影片即代表該地志工能量的所在。例如臺北分會播放「戀戀火金姑」一片,即是配合臺北分會推行的公園生態化和螢火蟲復育計劃。 這也是為什麼荒野的地球影展特別強調影片前後的導讀與分享。民眾看完了影片,透過志工的說明,不但能更深刻瞭解影片與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相關性,在感動的當下、正熱血沸騰想為環境做點什麼事的時候,志工也能馬上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做,或荒野目前有哪些相關計劃可以投入。這麼一來,影展就能達到鼓勵民眾用自身行動去創造改變的目標。 倡議活動緣起 4 月22 日是個具象徵意義的倡議節日,那就是國際知名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提醒世人環境保護的重要。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也隱含相似的精神,藉由關燈動作,提醒大眾珍惜資源、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 早在2008 年,荒野就已開始辦理類似的關燈活動,配合本土的節氣,活動訂在夏至當日,是為「夏至關燈」。當WWF 喊出「關燈一小時」後,荒野便將調整「夏至關燈」活動日期,配合國際性的「地球一小時」,與盛行於世界各地的口號結合,在每年三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六持續舉辦此一活動至今。 但「關燈六十分鐘後我們還能做什麼?」以此一想法出發,「60+」的概念油然而生。與日期相近的地球日串連起來,荒野將每年的上半年規劃為「地球倡議」的活動日期。 一般常見的環保倡議活動,如關燈、路跑、園遊會等,這些荒野也曾辦理過。但除了引發環保意識地抬頭外,荒野更希望所舉辦的活動不只是象徵,而是能帶動實際、更大更長遠的改變。因為燈關了又開,馬拉松過了終點線就結束,人們聽說了生態的失衡和污染,然後呢? 因此二月到五月期間,荒野推出的系列活動,如「地球影展」、「棲地講堂」、「種綠走讀」等等,除了激發民眾多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外,也會提供民眾多個可以改變、發揮行動的管道。長達半年的地球倡議活動就是地球日精神的延伸,也是實現象徵意義的開始。 推動影展困難與用意 透過倡議活動,荒野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心環境議題、參與棲地保育的工作,也就是實現協會重要的核心價值——「棲地守護」。 之所以想舉辦「地球影展」,除了因為放影片是各分會都容易辦理的活動、能讓臺灣各地的夥伴就近參與之外,也希望能吸引不同的族群接觸荒野。不同於棲地工作或自然專題講座,觀看影片是相較而言較輕鬆的活動,影像也容易讓人留下印象。荒野希望提供多元豐富的活動,讓各式各樣的人都能夠參與,如知性的人可以聆聽演講,好動的人適合參加工作假期,喜歡電影的夥伴就可以來參加地球影展! 更多資訊 想要看到改變就要有所行動,荒野歡迎夥伴們一起到棲地為我們的環境做友善的事情!只要到荒野保護協會的官網,在活動查詢的欄位輸入「2016 地球影展」關鍵字,即可查詢各地分會地球影展資訊。 更多地球倡議活動資訊:http://earthevent.sow.org.tw 更多林務局的影音資訊:http://media.forest.gov.tw

遊綠博,學環教

2016-04-11

文/黃振福(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秘書)、汪俊良(荒野宜蘭分會志工) 2016年宜蘭綠色博覽會開始了!古早,武荖坑溪相傳有砂金,吸引許多人翻山越嶺來此淘金,耗費時日,花光了盤纏,卻什麼也沒淘到。「武荖坑,無了了……。」當時的臺灣還是自然寶島,生態豐富但不稀罕,武荖坑其實地質特殊,只是不產金。後來,又來了一批淘金客,開始挖山產製水泥,卻汙染了武荖坑溪、濛蔽了蘇澳、冬山的天空。所幸80年代的縣政府大力執行青天計畫,天空真的又青了,武荖坑溪也清了。 清澈後的武荖坑溪令人驚艷,吸引了當時想推動環境教育的縣府,於是將此地選為五所林間學校之一。依此精神,將這裡規畫成當代亞洲最大的露營地,催生綠色博覽會,為環境教育學園的推動跨出第一步。而後,終於在2012年成立了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正式執行80年代的夢想。 任職於武荖坑環教中心,同時也是荒野夥伴的俊良老師,照例在每年12月邀請荒野保護協會、關渡自然公園、臺北市立動物園、野柳自然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福山研究中心,以及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等一起來規劃綠博期間的假日特色親子環教活動,與世界地球日活動。 這次討論,負責籌辦綠博的小黑,也向大家介紹本期綠色博覽會的主題:「糧心」,言中提到了蜜蜂大量消失對農業的巨大影響,打算以此議題,向大眾展示蜜蜂與人的密切關係。我們對這個議題很有興趣,建議擴大策展狩獵蜂在生態農業上的重要角色,後續也協助狩獵蜂生態的展示規劃,在尋覓「糧心」的初衷下,返思古早的生態農業循環,找回人與天地萬物原本密切的關係。 假日親子環教活動的規劃討論,齊聚一堂的各單位也將各自關懷的環境重點設計成適合親子體驗的小活動,在綠博期間的每個假日,透過遊戲、活動、影片等方式,向來訪家庭呈現,傳遞環境與生態的美麗和重要性。美麗的環境已經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需要人們細細地守護、保存。在荒野保護協會還沒誕生之前,就有一群人注重家鄉的一土一水,心心念念、用心守護,把窮山惡水的宜蘭,仔細保護成今天的好山好水。 時代一直在演變,環境的守護需要持續有人接力,如在棲地的關懷、在山河的巡守、在農耕的返璞、在環教的推廣。誠摯地邀請荒野夥伴,來到宜蘭武荖坑,慢慢地參觀綠博,體驗齊聚在這裡的各地環保夥伴精心設計的各種環境活動。然後,漫漫地走向鄉間,比如五十二甲溼地,比如雙連埤,找找也剩不多的土溝溪流,邂逅活跳跳的鱉與蝦、聞聞稻草的味道、竄出的水鳥;遠望山嵐、白雲出岫,親身感受前人保存下來的,自然的美好,與補充為環境盡一份心的動力。 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自2000年起,宜蘭縣政府於武荖坑開辦「宜蘭綠色博覽會」,以展覽、會議、表演、遊憩等主題,經由互動、知性及寓教於樂之活動設計,傳播綠色概念、傳遞自然生態、能源、生物科技與環保精神。引領全國民眾用更多元的角度感受自然資源、認識農業議題,探索環境永續發展。 2012年3月,宜蘭縣政府配合環境教育法實施,由教育處、環保局、工旅處共同設置武荖坑環境教育中心,同年5 月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7月起對外營運中心環境教育課程推廣,辦理學生戶外教學、種子教師培植與課程開發工作坊、教師戶外教學體驗暨實務操作研習、結合北臺灣環境學習中心辦理相關課程與活動等。 2016年綠博期間推出11套精彩的環境教育特色課程,內容涵蓋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考古文化探索、定向越野運動以及氣候變遷等多元議題。各類戶外教學方案及專業進修課程,適合學校團體、機關單位預約報名參加,體驗武荖坑在地的優質環境資源及認識當今重要環境議題。此外,於每週假日時段邀請環境教育團體,包含荒野保護協會、關渡自然公園、臺北市立動物園、野柳自然中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福山研究中心、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深溝水源生態園區、無尾港環境學習中心等,共同規劃特色假日親子環境教育推廣活動。 展館規劃「過去、未來與現在」系列特展內容,帶領民眾認識武荖坑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特色,傳達環境教育理念、引領民眾與蘭陽學子對家鄉環境有更進一步的深刻認識。期許透過特色課程的研發與教學活動的實施,以及本場域多年來辦理綠色博覽會的經驗、聯結的資源與蓄積的能量,發展出具有縣本特色的課程內涵,賦予武荖坑公共空間全新的多元運用價值、推廣生態、水資源與環境教育,成為進行鄉土實察、戶外學習的優質場所。

結訓之後,推師之路,從今開始

2016-03-11

文/邱凱斌(荒野臺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黑面琵鷺)、圖/傅鴻鈞(自然名:大熊星座) 涼爽的微風伴著冬日的暖陽,米倉國小聚集了一群荒野夥伴,儘管溫度宜人、空氣中卻嗅到了一絲絲緊張的氣氛。原來今天是第十八期推廣講師培訓的期末旅行,因此大部分的夥伴正如火如荼地準備著結訓考,經歷了三個月的課程,通過了分段試講的小測驗,即將登場的是「全套試講」,顧名思義就是要完整地呈現每套長達九十分鐘的教案,因此教室內的氣氛沒有太熱絡,有人正對著投影片在練習、有人閉著眼睛喃喃自語,相對於考生的緊張氣氛,有另一群人正盤算著等等要去哪裡溜達,原來是他們已經完成了全套試講,有些人更是厲害,短短時間內就通過了兩套試講,難怪心態上能夠如此悠閒。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傍晚,試評老師親切且仔細的講評,聽到了一聲聲的恭喜,學員們陸續通過了最後的檢定,大家都輕鬆了許多,第一套的通過,代表有資格去準備第二套,而荒野推廣講師目前總共有五套教案,分別為「臺灣自然生態之美」、「與大自然做朋友」、「重新看見海洋」、「發現溼地之美」、「氣候變遷下的挑戰與行動」,十八推的夥伴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結訓晚會 我說你是推師,你就是推師 歷經早上緊繃的行程之後,大家逐漸展開笑顏,期末旅行的晚會即將開始,首先登場的是「超級變裝伸展台」,不管是學員還是隊輔都要打扮成自己的自然名,大家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爭奇鬥艷,有許多可愛的動物:蜜蜂、白海豚、浣熊,當然也有許多自然景觀:極光、微風、太陽等。 各式各樣的打扮都代表了對自己自然名的認同,緊接著是各小組精彩的表演時間,首先登場的是「瘋鳥小家」帶來溼地教案的互動遊戲,用問答題的方式看誰是十八推中的溼地知識王,接下來是「熊厲害小家」以現代舞的形式呈現臺生教案,看那精湛的舞姿完美詮釋出花苞的綻放;身體如清風一般的舞動著,真是一場美的饗宴,緊接著是「槓上開花」一家,一個個扮演大自然中可愛的小動物:小丑魚、白海豚、海鷗、黑面琵鷺,演出他們冒險途中遇到太陽、月亮、流星與極光的故事,最後則是「曼波魚小隊」以完美的歌聲及改編歌曲為我們精彩的晚會帶上了高潮。 正當腦中還迴繞著剛剛的歌聲時,總召孫一介(自然名:鱸鰻)的話語讓每個學員與隊輔心情平靜下來,一句句的鼓勵讓身為學員的我們回想這三個月來的點點滴滴,也思考著成為推廣講師之後的規劃。一句句的感謝讓我們以身為荒野志工為榮,也期許著日後能為荒野多做點什麼。 學員們陸續上台領取結訓證書以及荒野的領巾,並接受全體夥伴的祝福,一張張證書敘說了學員三個月來參加過的數堂室內課、個人作業、團體作業、三次的旅行課程,總共加起來102 個學分,儘管過程中或許覺得困難、想要放棄,但最後大家都完成了,培訓的結束代表著又有新的一期推廣講師,也代表了將有更多志工為荒野服務。 推廣講師的前世今生 享用過夥伴戴文興(自然名:蜜蜂)為大家準備的現打豆漿與豐盛早餐之後,十二推的總召藍培菁(自然名:藍鯨)為大家述說了推廣講師的歷史,從民國84 年徐仁修老師演講開始、韋馬克獨木舟環台募款、海王子時期,直到近幾年李榮華(自然名:黑熊)、陳介緯(自然名:小白鷺)編寫了重新認識海洋這個教案,推廣講師群組才大致成立。藍鯨以一張張照片、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帶大家認識這個群組,成立的過程中不免有歡笑、汗水、淚水,沒有前人的努力,不會有現在這麼完整的一個群組。推廣講師對聽眾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這或許是他們今生唯一一次聽到這場演講,也或許這就是改變一個人想法的一次機會,推廣講師其實只比一般民眾多了那一點點關心環境的心,但也就是那一點點,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帶大家一起改變環境,十八推在淡水河畔結訓了,期許這群推廣講師為我們的環境教育貢獻更多的心力。

【已額滿】2016「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

2016-03-03

「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為了家人,我們努力賺錢,希望給他們更好的未來,但你知道嗎?在能源即將枯竭的今日,在人為活動造成排碳量遽增、引發劇烈氣候災難的今日,為了保障看到更好的未來,我們更應該努力節能。 關於節能,你能省的超乎想像的多… 省下幾千塊的電費、省下有限度的資源、省去因為排碳過量造成的空氣汙染導致疾病發生。重要的是,為下一代省去無數因為地球暖化帶來天災地變的人為災厄。 關於節能課程,你能獲得的也絕對超乎預期… 得到充滿歡樂豐富的一天、得到立刻在生活中實踐的節能技巧、得到可以分享成就的節能地圖,更足以讓我們知道,我們擁有改變周遭環境的勇氣跟決心! 來吧!眾志成綠,讓我們一起為愛節能、為愛創造綠色的幸福未來! (現在報名申請節能綠活圖工作坊,申請單位還可獲贈節能獎品喔!) 【指導單位】經濟部能源局。 【主辦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以申請單位提出之時間為主,並參酌上課講師時間訂定。 【課程時間】6小時。 【參加對象】全國各地對節能減碳有興趣的民眾。(滿20人開課) 【費       用】免費。( 由主辦單位提供講師及活動所需教材、教具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16年10月31日止。 【線上報名】2016「節能綠活圖」社區/學校節能工作坊(活動已額滿,謝謝夥伴們熱情參與) 【注意事項】 為了讓節能推廣遍及各地,將以不同行政區(鄉、鎮、市、區)為優先開辦地區。若同一個行政區有二個以上的單位同時申請,則由主辦單位依申請緣由及未來行動計畫為遴選依據。 一個單位僅可申請一場工作坊。 若社區團體有意加入節能推廣行列,歡迎聯繫免費志工培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