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教育推廣

自然體驗活動是荒野進行環境教育的一種方式,解說員/志工在固定的觀察點持續進行著自然觀察,記錄其中的四季變化,並在定點舉辦各類型單日或過夜的戶外推廣活動。荒野每年在全台各地進行了上百場的戶外自然體驗活動,期望藉由荒野解說員的引領,帶領民眾走入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喜愛自然、珍惜自然,並做到關懷保護的行動。

遍地多元環教,繽紛成果綻放

2016-01-18

「環境教育」是荒野推廣棲地守護最重要的手法和管道之一。除了持續培訓推廣講師,同時辦理各界演講申請,各地分會也運用在在地資源與能量,發展出不同合作形式及環境教材。 在臺北,特殊教育群組分別與唐氏症基金會、雅文基金會舉辦2場暑期兒童營,規劃6場單場活動,培訓20位特殊教育的自然體驗導引員;在新竹,分會夥伴與新竹市政府合作,針對國小教師與中高年級學生舉辦系列講座、戶外教學等活動,並與新竹市環保局環境教育中心在香山溼地承接20場戶外教學導覽;在臺南,分會海洋組夥伴與鯨豚保育中心合辦志工研習營,同時發展綠屋頂、愛海手工皂的課程,更在每月定期舉辦親海小旅行,培力夥伴並凝聚在地情感。分會更積極申請環保局的經費,拍攝生態劇,開發多元環教呈現成果,藉由桌遊體驗活動、青少年導引志工培訓來潛移默化環境教育的觀念,並協助新營聯絡處於9月份起,有舉辦週週見講座的能量;在花蓮分會則是與大榮國小合作,設計以校內一塊剛施作完成的人工溼地進行野生植物調查的活動,藉由逐步練習的調查工作,認識生物多樣性以及覺察植物族群消長關係,思考物種適應生長環境的競擇變化。夥伴為結合當地特色,製作富含人文情感的解說牌,建構獨一無二的在地環境教育內容,增進當地人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 環境教育或許需要長時間的經營,不過我們堅信點滴的播種,最終將綻放繽紛的成果。 環境教育成果 志工培訓課程96場,2,036人(包括志工入門課程、解說員訓練、戶外教學導引員培訓、培力志工培訓、推廣講師培訓、綠活圖推廣講師培訓) 自然體驗推廣活動443場,參與人次10,491人 全國推廣演講1,360場,參與人次106,276人   想了解更多嗎?請見2015成果報告。

非營利不營利,行銷做什麼?

2016-01-11

文、圖/黃佳慧(荒野臺北分會編採志工) 在一般企業的觀點中,社群行銷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要販賣產品、獲取公司最大利潤。但在如荒野的非營利組織裡,營利目的稱做募款,募款的用途是在實踐非營利組織的理念宗旨,然而理念的認同需要更多人,且正向的行銷活動來持續執行共同目標。荒野人充滿熱情,努力守護臺灣的環境,卻不習慣行銷自己的努力成果,導致許多社會大眾、甚至是荒野會員,並不知道荒野做了這麼多事情。 為了提升荒野志工的行銷能力,荒野的育輔志工,特別為荒野的幹部與志工們,舉辦了為期一日的行銷課程,強化行銷能力,讓荒野的努力被看見更多人看見。課程特別邀請了陳瓊華老師(自然名:風)和宋家元老師(自然名:北極熊)兩位講師,以深厚的實戰行銷經驗,深入淺出地與學員分享了非營利組織在行銷操作上的思維。 透過小組活動的討論過程,講師風帶著大家認識社群行銷的思考邏輯。經由分析網路使用者的生活方式,考慮商品的特色所能給予網路使用者最大的利益,到如何拆解商品的特質,最重要的是以「人」為對象,在多樣化的網路社群,如Facebook、LINE、instagram等,向不同的年齡層、在不同功能類型目的之社群環境中對話。身為社群平台小編,思考圖文案梗的來源與創意,來增加點閱率、按讚數及分享數,造就社群經營中活絡的景象,以便吸引有志一同的人來參與荒野的行動。 為達到價值傳遞、引起共鳴,講師北極熊以飢餓、戒煙等帶著大家聯想到世界展望會、董氏基金會等多個成功案例的非營利組織行銷,並讓大家思考荒野的招牌核心行銷概念是什麼?行銷前需先明確定位出非營利組織的理念、宗旨、目標、價值,才能使行銷活動有一致的方向及執行過程。也反過來思考荒野的定位與任務,想想荒野堅持的是什麼?藉由精準的下標來訓練自己如何在幾秒之內說清楚講明白荒野理念進而得到共鳴。在看過DFC Taiwan、Rick and Dick Hoyt等影片媒體廣告,明白如何用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來吸引注意力,進而取得目標族群的連繫方式,建立行銷管道而達到募款及人力的支持。 一整天的行銷課程從策略面到戰略面,二位深耕行銷業界名師鞭辟入裡的解說,讓參與課堂的荒野志工們,無不吸飽能量,對於課程有極高的滿意度,有不少夥伴對於育輔志工針對會內志工舉辦的課程感到高度的興趣,有人更發願明年所辦的課程都要努力參加,也有分會夥伴積極探詢課程到分會舉辦的可能性。有更多的人,是急於應用所學來行銷荒野,包含兒童教育委員會召集人童瑞華(自然名:臺北樹蛙)、研究發展委員會的幹部們、親子團北二團的夥伴們、解說委員會的生態心與烏來組的志工,甚至是特地從新竹分會來臺北上課的夥伴,紛紛發願將所學帶回所屬的志工群組。 參與課程的編採志工,也對於運用「悅讀荒野」粉絲團來挖掘荒野人的故事,有更深入的想法,就如同日舉行的2015臺北馬拉松,只要一直跑一直跑,持續個十年,「悅讀荒野」的荒野人故事就會成為經典。身為荒野志工,行銷荒野的意志更堅定了! 延伸閱讀 「悅讀荒野」部落格 「悅讀荒野」臉書專頁  

高山植物現身北投軍艦岩?!——溪山、汐湖組解說志工聯合進修課程

2015-12-11

文、圖/丁肇彤(荒野臺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馬醉木) 冬天的腳步漸近,冷氣團南下不僅為臺北帶來些許涼意,也將空氣污染一併帶了進來。 寒風吹拂與髒空氣促使民眾戴起口罩,而東北季風也是造成在海拔低於200公尺的軍艦岩,能發現北降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10月31日,厚厚的雲層,細雨斷斷續續飄下的早晨,一群繫著綠色領巾的荒野解說志工們早在石牌捷運站等待出發,這次是溪山、汐湖組聯合舉辦的進修課程,邀請實力堅強的13 期解說志工——春蘭擔任客座講師,帶領同伴認識一座被忽略已久的寶山——軍艦岩。 原來,不用爬很高就可以看到的北降植物 前一天的室內課,講師春蘭已先向我們預告了今天會看到哪些植物,尤其是期待能見到真實版的北降植物。 由於軍艦岩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邊有海拔超過1,000公尺的大屯火山系遮擋住南下的東北季風,也使得背風面的軍艦岩形成乾冷的氣候型態,加上風衝壓力,因此一般要到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才看得到的植物,馬醉木、唐杜鵑和米飯花等北降植物的蹤跡,在軍艦岩也可以發現。 為了打造一條親山步道,我們的環境犧牲了多少? 一個有趣的話題在活動中一直被討論著,試問:「你曾留意過,踩在腳下的步道是由什麼方式建造而成的,是貼上花崗石、直接在岩石上鑿洞,還是鋪上木棧道?」 軍艦岩有兩個登山口:陽明大學的方向是鋪上裁切整齊而的花崗石階梯;而臺北榮民總醫院上山的路,年代似乎較久遠,是就地取材將石頭鑿成一階階的。各有特色,對環境的影響也大大不同,到底需不需要建造步道和其建造方式,需多加審慎考慮,但現有的步道至少可以提供一個更友善的環境,同時也限制遊客活動範圍以減少人為破壞,想知道解說員對步道有何看法的人,歡迎來參加溪山組的解說活動,看看解說員怎麼說。 荒野解說員透過參與進修活動,不僅增加對植物的辨識力,也可從資深解說員身上學習到解說技巧和資訊交換的機會。 這次的活動中發現,軍艦岩的林相簡單但豐富,有近距離接觸植物的機會,更因地形之便,樹冠層也可輕易觀察,讓解說員更加確定軍艦岩是一個很不錯的解說地點,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荒野的解說員在軍艦岩駐點解說。

研究發展委員會 拓展荒野新風貌

2015-12-11

文/陳介緯(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 圖/陳介緯、余雅倩(臺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青苔) 研究發展委員會,聽起來是個比較偏學術導向的研究部門,說來確實如此。最近正在研擬的荒野志工基本法,就是由研究發展委員會來主導,也因此,本委員會是少數沒有經營志工的委員會。不過,這個狀態大約從2013 年起開始有了改變。研究發展委員會,開始從單純的「研究」,也跨足到「發展」,發展對協會未來有助益的新形態志工——「編採志工」及「育輔志工」。簡單說明如下: (一)編採志工 荒野志工相當特別,總是認為認真做事比較重要,相較之下,個人的榮譽一點都不重要,這對個人來說是美德,若以組織的立場,對荒野而言卻是無形的損失,損失了宣傳荒野的機會,也損失了吸引新會員加入與募集捐款的機會。 因此,歷年來的相關會議,總是建議協會要多多加強宣傳工作,然而,要志工改變性格開始大肆宣傳實在太困難,要秘書處增加宣傳人力,協會也無法負擔。可以想像的是,若沒有做出改變,這樣的問題會永遠存在。 在某一次會議,時任媒體宣傳部主任的夥伴鄔嘉綾與筆者談到這些問題時,決定開始做些事來改變現況。我們找了一些相熟的志工,一起辦理編採志工的培訓,決定讓這批志工來幫協會做紀錄,讓協會所做的事、令人感動的人,可以被記錄下來,讓認識或不認識荒野的夥伴,透過這些故事瞭解守護行動,進而招募更多會員,推動募款。 截自2015年11月為止,編採志工在臺北分會已辦理了三期培訓。年中,在新竹分會的協助下,辦理了一期全國訓,讓臺灣各地夥伴都有機會參與採訪工作。編採夥伴至今已經產出了58篇報導,收錄在「悅讀荒野」的部落格,成為荒野永遠的無形資產,感動了無數的人。 還記得荒野廣為流傳的七顆包子的故事嗎?有個人吃了第一家店的一顆包子,不覺得飽,繼續吃第二家的包子,直到吃到第七家終於覺得飽了,便認為第七家店的包子比較容易飽。我們當然知道並不是第七顆包子讓他吃飽,若沒有前六顆包子,第七顆是一點用都沒有。荒野也是如此,所有志工用各種方法宣揚荒野的理念,一場解說、一場推廣演講,都是一顆包子,雖然不知道被我們服務的民眾何時會吃飽,但是總不放棄餵民眾吃包子的機會。 現在, 荒野的網路包子店成立了。為了讓這些文章的影響力更大,編採志工成了一個Facebook 粉絲專頁「悅讀荒野」,固定於每週一及四,各刊登一篇報導,讓編採志工的紀錄可以擴散出去。編採志工拼命做包子,當然也希望更多人收到包子,每一個粉絲,都會被餵養一輩子的包子,他也會因為吃到這些包子,想親自到包子店來看看。在此也邀請荒野的朋友們,一起到閱讀荒野粉絲團來按讚,更要邀請您的朋友們一起來按讚,只要一個動作,您的朋友就會有吃不完的包子。 (二)育輔志工 荒野多元的志工群組培訓各具特色,也深受各界肯定,但有時較缺乏跨群組共同需要的培訓課程及串連,以幹部所需要的課程為例,可能就需要領導、溝通、召開會議等課程,這些課程卻不是各志工群組所能提供。育輔志工的成軍,就是期待能夠補足這些缺口,用辦理相關課程,來協助志工成長進修、幫助協會組織發展完善。 育輔志工培訓的目標有兩大重點,第一、是強化志工的企劃能力,讓志工有能力籌辦符合協會需要的課程。第二、是養成志工擁有擔任輔導員的能力,讓志工有足夠的敏感度與輔導能力,貼近受訓學員的需要,協助受訓學員達到培訓的目標。 可惜的是,研究發展委員會的人力不多,資源多挹注在編採志工的經營,使得育輔志工的貢獻度相當有限。自成軍以來,僅辦理過一些軟性的短天期課程,如「志工的人際溝通」、「自我探索與志工生涯」等課程,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能量著力於此。 無論是研擬「志工基本法」,或者編採志工及育輔志工的經營,研究發展委員會都是希望幫助荒野更有能量往前走。「志工基本法」的訂定,可以讓荒野志工的經營管理制度化,讓組織的發展更加順暢。「育輔志工」提供荒野更多所需要的培訓、輔助人才的養成。「編採志工」協助荒野留下更多紀錄,並讓荒野及志工的奉獻被更多人知道,增強荒野的社會影響力。 或許我們很貪心,一下子想做太多事,但是我們認為這些事都值得早點做,如果你也認同,請支持我們。你可以來擔任志工,也可以報名育輔志工辦理的課程,可以邀請朋友到「悅讀荒野」按讚,也可以常常從「悅讀荒野」分享編採志工辛苦採訪的文章。一點小小的幫助,即可讓我們有機會走得更快、更遠。  

這些日子 荒野教我的事

2015-12-11

文、圖/游鎮陽(荒野新竹分會實習生,自然名:赤尾) 荒野,是個令人嚮往及興奮的領域,這裡有美麗、壯闊、迷人,也有現實、殘酷和血腥。身為一個會呼吸、會進食的人,這裡是我們原始的故鄉;而我的歸來,是因緣際會的實習,開啟了故鄉之門,回到荒野感受生活的一切。 短短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從初入分會教室、到認識各位荒野人、跑棲地調查、帶領志工執行活動、夾雜一些不足掛齒的基礎解說、生態觀察的數據分析等,一步一步、循序漸進。荒野對我很親切,不只是秘書和荒野夥伴的照顧,甚至是荒野本身,像是接待我一樣,不停展現他最優美且真實的姿態,許多珍貴的畫面都讓我親眼目睹。 棲地=家 棲地,對特定物種來說,是符合某些條件能讓牠們生存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說,一朵花、一坑水、一顆石頭,可能都是微不足道,是否曾經想過,那就是某個牠的家。 大山背,荒野新竹細心呵護的棲地,鄉公所非預期性的告知要施做水泥溝渠的工程,讓新竹分會夥伴嚇了一大跳,分會長月梅老師帶領著夥伴擋下了此工程,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用雙手,一沙一石,細心堆砌,不知道磨破了幾雙手套,終於完成的兩百公尺長的生態工法砌石溝渠。我們在這裡開了一條路,甚至做了三面光的河道「整治」。人為了交通方便,已經毀了許多生命的住所。這一次,我們負起責任,尊重生命,還給牠們一個友善的生存環境。 生命=美 生命,一隻螞蟻是生命,一隻藍鯨也是生命,你、我,也是生命。荒野新竹在多年以前,發現了大山背的馬路上出現一兩百具「屍體」,許許多多生命消失,牠們是梭德氏赤蛙家族。在此之後,有了「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活動不單只是保護青蛙,而是藉由這個機緣,讓孩子與大人們,親眼見證生命的嬌弱,及生命的美麗。眾人見到被車子輾過的蛙屍而感到傷心,牠再也不能活潑跳躍,也意識到一個生命的消失。孩子們大聲地說著:「那我們要保護青蛙!」雖然,有些孩子們並不太清楚什麼是食物鏈、什麼是生態系,但他們知道,不被車子壓到的梭德氏赤蛙,才能展現生命,這是最直接的感受及意識,相信未來的他們會懂得尊重生命,對自己、對環境負責任。 很感謝所有參與的同伴,今年保護了超過兩千隻梭德爸媽,讓生命能繼續延續;更感動的是報名前來的家長及小朋友,那份主動關懷及尊重生命的心,擁有健康的身心和大自然,將會是你們最好的報答。 動與靜,發現驚奇 參與荒野新竹的活動,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能夠平靜自己的身心,在荒野之中,唯獨保持身心的平靜,聆聽、觀察、感受,才能發現更多自然之美及傳遞的訊息。只有在身心平靜時,聽見畫眉歌聲的優美、大冠鷲長嘯幽遠,看見鶺鴒安然在溪邊洗澡跳躍;只有在身心平靜時,樹葉葉脈上精密偽裝的幼蟲會被你瞧見,樹幹上的玩一二三木頭人的攀木蜥蜴能被你發現,小花小草上的蜜蜂蝴蝶會慢慢親近。你會驚覺,大自然的一切都舞動起來,無與倫比的戲劇將呈現眼前。 大自然對我很好,常常讓蛇們跑出來接待我,我的自然名也因為跟赤尾特別有緣而來。牠們總是擺好姿勢等我慢下快門,蛇類優美的曲線無與倫比,精美的鱗片和精緻的斑紋,是大自然美麗的作品。在觀察之中,意外的讓我觀察到殘酷血腥的一面,蛙類是蛇的食物,十月繁殖季來臨時,大山背是梭德氏赤蛙群聚之地,也意味是蛇類覓食之處,在一次觀察之中,目睹了石縫中的赤尾,一次、一次、又一次,三次攻擊,幾分鐘之後,一個生命成為另一個生命的養分,畫面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存一份心,出一份力 這句話一直是我對環境的中心思想。生活之中,某些小動作、某些選擇,往往是影響全世界環境的關鍵。塑膠垃圾,是海龜、海豚和鯨魚的生存威脅;洗髮沐浴產品,是熱帶雨林的敵人。我們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有義務去了解並去選擇一個負責任的生活、負責任的消費、負責任的人生。 行動吧,各位! 荒野,是個能輕易親近的團體,有和藹可愛的講師,有活潑可愛的秘書,有同樣好奇的同學,我們的生活之中,不只有汲汲營營追求榮華富貴,也不只是忙忙碌碌追尋夢想。稍停一下,關心自己的生活;稍停一下,紓解肩上的壓力;稍停一下,保養自己的身心;稍停一下,會有更豐富且滿足的人生。

人人都可以是志工

2015-10-08

文/洪欀皊(荒野臺南第四期入門志工,自然名:海芋) 圖/蔡木隆(荒野臺南志工,自然名:老鷹) 自從成為父母以後,每天的生活除了工作以外,重心就在孩子身上打轉。和很多爸媽們一樣,之所以會報名荒野入門志工,是為了要讓孩子可以進入親子團。但在志工學習的階段,我發現到,我應該為了自己做一些不一樣的事。在荒野入門志工培訓課程中,見習接觸到協會各群組,每一群組都不同的成立目的及特質。 「解說組」的定觀活動,從鄰近的社區公園到國家風景區,解說員生動活潑的介紹及深入的生物觀察,讓原本對週遭環境木訥的我,開啟了五感大門;「綠色生活地圖組」穿梭在城市的巷弄、荒煙蔓草的秘密基地,探索在地人文感動、感受在地文化滋養,開啟了生活綠色門;「海洋組」在海洋教育推廣活動中不遺餘力,臺灣四面環海,我卻從來都不知道她真正的面貌,在「還島」的記錄片中,看到了一群人用67 天徒步環島方 式,讓我更了解臺灣海洋面臨甚麼樣的問題以及可以如何去保護她,打開了守護海洋的心;「環境培力組」從政策案、法律案及開發案事前的功課、準備,到實際上戰場的公聽會等,對環境議題的推動,無不在培養自己的實力,捍衛家園。 課程中安排各領域的達人來分享對環境友善的講座、與地球脈動同步之紀錄片播放與導讀等活動。在荒野志工的見習過程中,除了課程的多樣化及豐富度外,也激發出志工的熱忱,志工本是無給職,且是在社會架構中最沒有利害關係,而大家無為奉獻、付出,讓初進荒野不安的我,可以敞開心胸融入眾人,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原本進入荒野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可以順利 進入親子團,但事與願違,孩子進不來,孩子的母親卻一股腦兒栽進來,從對周圍環境冷漠的態度轉變為熱情、積極尋找解答、主動參與荒野課程,並在回家後與孩子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孩子或許也受到媽媽每天小小的變化所影響,偶爾孩子讓我感覺到他也在改變,會主動和我一起尋找事情的答案。雖然孩子的改變,僅是那一小步,但我深信臺南分會長洪秀燕(自然名:黑琵)曾經說過的:「今天我們灑下的種子,雖不知何時會發芽,但只要相信並持續去做,一點一滴累積能量,自然而然會冒出芽來」。 最後,我用一首詩,來表達在荒野見習這段日子的感受並期許自己能在荒野志工這條路上,永遠沒有止息,也和大家共勉。  

從心相逢的荒野之旅

2015-10-08

文/莊博程( 荒野臺南第四期入門志工,自然名:蘋果樹) 圖/蔡木隆(荒野臺南志工,自然名:老鷹) 加入荒野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之前對於協會略感陌生,因為我弟弟的一句話:「這裡很好玩,但是怎麼樣的好玩,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形容。」讓我開始對荒野產生一種好奇感,也預告了這段和荒野結緣的奇幻旅程。當初先嘗試著上荒野網站加入會員作初步了解,但一開始接觸時只感到眼花撩亂,感覺好像有很多寶藏資源可以看,卻不知從何而入,心中的疑惑仍無法得到完整解答,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封訊息寫著:『想知道荒野在做甚麼嗎?想知道荒野在玩甚麼嗎?』這短短的幾句話再次觸動了我埋藏心底的那份好奇心,於是排開所有行程,帶著緊張害羞的心情報名了荒野入門志工訓,而藏在心中的那份疑問,也趁著這次的課程,終於解開我心中的荒野之謎。 一上課就遇到酷酷的鄭家雄(自然名:黑狼),打開話匣子才發現荒野「人」如此熱情,荒野「情」如此廣闊,荒野「味」如此自然。就是因為荒野人情味這麼濃厚,就像回到家看到家人般那樣輕鬆寬心,一開始就讓人愛上了。經由夥伴帶領打開五感,經由解說定觀了解到周圍常經常被忽略的環節,經由夥伴引導及分享,對環境的覺察力及敏感度也慢慢隨之提高,開始意識到和自己息息相關的環境議題,並覺察到我們周遭大自然正在發生的美麗與哀愁。 在荒野你所獲得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感動或感觸,每次參加活動,驚喜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小地方,等著你細心發現及感受。例如:在安平水鳥公園和夥伴席地而坐一起談天說地的同心互動;聽棲地組長花蝴蝶( 林清耀) 說著守護棲地的故事;還有海洋組段成龍(自然名:白楊樹)和楊慧珍(自然名:藍默蝶)夫妻述說他們一步一腳印從心出發體驗臺灣海洋的旅程經驗,從不同角度讓我對這塊土地有更多的體會;另外也從張讚合(自然名:河烏)老師的演講中,感受到環境培力組當初左保水源地右護空污案的那種捨我其誰的意氣奮發;接著還有聽著臺南分會守護諸羅樹蛙的那段精彩保衛戰的歷史等。信手拈來的都是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聽完這些達人的故事,再親身去走過一遍,更讓人有著深深的感觸,也才明白到環境議題真的是身為地球一份子的人類需要有的責任及義務,意識到除了善待自己,也需善待身旁的人事物。 這段入門志工訓的時間,在蔡木隆(自然名:老鷹)、王梅子(自然名:梅子)、鄭家雄(自然名:黑狼)等重量級引導員以及各個群組的組長及轄下解說員的引領下,一步步打開心眼及眼界,也讓我有了更多省思。原來自己內心深處也曾有一片荒野,但隨著長大有著太多想法給束縛住,總是每天庸庸碌碌過日子及加上快速生活步調,讓心中那一畝荒地已被塵封多年,藉著這次的自我覺察,從「心」出發,除了感受到童心的快樂,也找到許多同心的夥伴,並且重新調整人生步划,不再只有忙碌,留些空白時間給自己停下或放慢腳步用不同角度欣賞身旁的人事物,這樣心境改變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總言之,解開心中太多的但是及可是,跟著良善感覺走,就會發現原來荒野是藏在自己的心中,只要願意放開心,就能感受到它的熱情呼喚。

荒野解說二十年

2015-09-10

文/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總召集人,自然名:穿山甲) 今年荒野度過二十週年慶,荒野有二十年的歷史,解說組也就有二十年的歷史。解說組不但是協會第一批成立的志工團隊,事實上,甚至早在籌備階段,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就號召他所教導過的一群墾丁國家公園暑期解說員們,協助辦理相關的準備工作。協會成立後,由顏士傑、柯芸婷、周民雄、黃麟一等人召集眾多的志工,共同組成「解說訓練委員會」,承辦各項戶外推廣活動,荒野解說員最主要的任務是引領民眾走向大自然,領略荒野的美好,進而愛上自然、保護荒野。 打從創立之初,荒野解說員承襲徐老師的風格,秉持著生態知識與自然體驗並重的風格,用熱情與民眾互動,帶領民眾用各種感官和心靈一起體會大自然,避免成為只是改在戶外進行的自然知識填鴨課。另一方面,因為把格局擴大到環境運動的思維,所以極力推動素人解說員的精神,不以熟悉自然知識的專家為限,更歡迎沒有生態基底的民眾也能加入荒野解說組的行列,因此採行定點觀察的制度,用在地磨練與團隊合作的方式補足知識層面的稚弱,讓解說員更容易上手進而提供解說服務,也更進一步讓與土地做最直接的連結。 爾後,隨著各分會的成立,解說業務成為各分會必然發展的項目,因此解說員是每個分會必備編訓的志工群組。隨著協會的發展,近年每個分會少則合編成單一定點,多則可達十幾個定點,每年全臺各地經常維持在四十個定點以上,可掌握的註冊解說員人力在五百到八百人之譜,若說曾受訓過荒野的解說員訓練而散播各地的種子,當在兩三千人以上。過去解說員是荒野規模最大的志工次團體,隨著親子團、推廣講師等群組的健全化,解說員目前人數雖不再是最多的,但仍是各分會會務與推廣上極重要的人力棟樑。 隨著協會組織的擴張,許多事務漸漸制度化。協會成立的次年,解說組的委員會召集人改由顏士傑、包念澄、汪惠玲三人擔任。1997 年,再改由現任的理事長阿孝老師召集,開始推動解說組內部相關制度的訂定,1998 年首次制訂《解說員授證辦法》,之後演變至今日而有實習、初級、荒野、資深荒野(凍結中)等級解說員的授證制度,是協會中最早訂定的志工晉級制度,以為對志工的鼓勵與肯定。同時,解說組也編製第一屆《解說教育工作報告書》,彙整當時各分會解說組的成果。並在大雪山舉辦第一屆「解說員研討會」,這場聚集各分會解說員共同學習相互取暖的盛會。幾年之後,曾演變成荒野志工聯合研討會,是除了年會之外,志工們跨分會橫向串連的另一個重要活動。1999 年編製《解說員服務手冊》。2000 年,筆者接手解說組,加上後來輪手總召的蘇崧棱,因應當時各工作委員會漸上軌道的趨勢,在組織上定名為「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並制訂《解說員管理規章》,促請各分會任命解說總組長擔任此工作委員會的委員,而開始召開代表各分會解說組合議的第一次「全國解說教育委員大會」。至此,解說組的組織架構大致定型,並且也成為日後協會其他志工次團體可以參考的模式。 除了制度上的規劃之外,解說組也在實務工作上力求創新,從定點自然觀察的基礎上,陸續規劃山步道設計、無實體自然中心、解說三面向等教材,荒野的解說希望不要只強調知性的教導,同時期許解說員能廣涉社會人文,豐厚自己的素養,慢慢走到無相的生態靈性境界。此外,也陸續對外學習,歷年來援引Freeman Tildon、Larry Beck & Ted Cable、Sam Ham、JosephCornell、John Seed、Mary-Jayne Rust 等人的學說或引導方式,並在近年與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等領域結合,目前訂定以「自然達人」、「EEE 體驗式環境教育」、「生態心理學」為荒野解說模式的三大推動主軸:自然達人仍以定點自然知識為基礎,累積生態資訊的傳達,近兩年更發展成在每年地球日時的全臺定點聯合棲地調查,讓各定點的記錄整合成為有更意義的生態資料;EEE 體驗式環境教育希望更有系統的引用體驗教育的方式,結合生態遊戲,並強化帶領反思的技巧,融合成具體驗教育風格的環境教育,以及具環境意識的體驗教育;生態心理學則以John Seed 所傳授的「眾生大會(Council of All Beings)工作坊」為代表,透過活動,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創造直觀及情感上的深刻連結,並宣揚荒野地保護的心靈意義;種種方式皆旨在發展更多元化的解說模式,提供給個性特質自不相同的解說員、風土文物各異的定點,可依自己的特色來選修。加上過去發展過輻射式解說、主題式解說、主旨式解說、體驗式解說、心靈風解說、療癒系解說、解說三面向(認知、情感、行動)等教材,堪稱荒野解說的天龍八部。 荒野地圈護是協會的核心理念,棲地守護工作有賴全體夥伴們共同促成。隨著協會志工型態豐富多樣,固然百花齊放,好不熱鬧;惟萬流尚須歸宗,這兩年,阿孝理事長提醒各志工次團體回頭思考各志工任務型態如何還是回應到協會最最核心的宗旨:棲地保護。在此思維下,解說組擬出「為認養棲地開路,為守護棲地加值」的定位,解說員平時經營著自然觀察與辦推廣活動的定點,或者遊歷到其他自然野地,在分佈時空最廣的觀察活動中,最可能發現受到威脅的棲地,又或者接觸到有機會合作的方案,因此,解說組廣伸的觸角,可以說是在「為認養棲地開路」。而一旦協會有機會認養、圈護一塊土地,又豈只是圈而護之即可,往往必須有相對應的經營方案,而這當然不會是大興土木的硬體介入,而是辦理推廣、教育、調查、維護的軟性運用,此時解說員可以承辦的解說推廣活動,就是在「為守護棲地加值」。過去這些年協會結合公部門或私人企業的認養棲地的案例,例如:臺北的五股溼地和富陽自然公園、臺北.溪山組與公部門協調登山步道的施作、新竹.大山背組幫梭德氏赤蛙過馬路、臺南.三崁店保護諸羅樹蛙、新竹.自然谷的環境信託案,即可看到在地解說員與定點觀察小組制度參與到棲地守護工作的各種可能模式。 近年來,民眾投身志工及參與環保的風氣日盛,願意參加荒野解說員訓練的人員始終不斷;但也因為會內會外可供選擇的志工種類繁多,甚至會外某些組織的解說員福利更比完全以志工為定位的荒野解說組來得優渥,也讓我們面臨培訓人力流失的挑戰。然則不論如何,荒野解說組希望建構一個以志工服務為定位,以素人解說員為理念,以定點觀察制度來強化解說員與土地的連結,以團隊為組織特性,以知識、體驗、心靈等多面向來感受自然的解說風格,以圈護棲地為目標的民間解說模式,仍是不變的精神,期待解說員夥伴們一起來努力。

迎風跳躍的音符

2015-07-17

原始出處:數位文化電子報 文/諶家強(荒野保護協會解說員) 風從那裡來?簡單的說,有空氣流動的地方,就會產生風,當空氣流動旺盛時,風力強而有力;反之空氣流動緩慢時,則風力小而緩。風力的有無和強弱,往往和自然萬物的生命脈動息息相關。 在自然界中,除了水中生物外,絕大多數的陸地物種繁衍,小從病菌、真菌等微觀世界,大至昆蟲、動植物,都需要經由風力的傳播,才能迅速的配對成功進而擴展自己的族群,自然界也因此互為消長而生生不息。風真的有這麼大的神奇力量嗎?現在就讓我們來探討這個有趣的大自然影武者。 一、病菌的散播 我們都知道,微觀世界中存在著許多細菌和病毒等危害生命的病菌,細菌需要自行以複分裂來增殖,病毒則趁隙進入生命體中,利用生命體的細胞複製功能來大量的製造分身,雖然兩者的繁殖機序不同,但是都有一個相同的推手,那就是風,風才是唯一可以左右病菌繁殖快慢的決定因素,如果沒有風的幫忙,病菌只能停損在感染者的小區域內,將有助於控制疫情的擴散。病理實驗室在操作病菌吊菌培養時,一定會在密封的工作檯面上進行;為了讓致死率高的病菌無法隨風散播,許多大型醫院都設置有負壓病房,就是這個道理。 二、真菌的拓展 食物放久會變質酸敗,水果過熟會覆蓋黴菌斑,這個現象是怎麼發生的?落葉堆積久了形成腐植土,朽木腐爛則會長木耳和蕈菇(圖一),是不是很奇特?其實這些現象的幕後主角就是真菌。真菌藉由孢子來繁衍族群,孢子的重量極輕又細小,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當真菌成熟時會主動或被動釋放無數的孢子瀰漫於空氣中,只要有細微的風力帶動,就能輕鬆的飄散到各處落腳,扮演自然界中最稱職的清道夫角色。如果沒有風的助力,真菌將無計可施,所以若想要食物保鮮或木頭防腐,食物滅菌後密封或木料表面上漆包埋,必然是最好的選項。 圖一.1 褶紋鬼傘(筆者攝) 圖一.2 王也珍.黃金銀耳(來源:典藏台灣) 三、植物的貴人 許多植物的種子末端長有毛絨絨的冠毛,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風力的帶動下四處飄散,具有冠毛的種子,有如降落傘般的隨風飛舞,其中以蒲公英、酸藤、大錦蘭(圖二)等的種子最讓人津津樂道。除此而外,每當植物在開花期,必然會釋放出特殊的氣味,如五月間的柚子花的郁濃花香迎風撲鼻;世界上最大的花-大王花,開花時奇臭無比,發出惡臭的腐屍味,皆有喜好者循味前來舔食花蜜,順便幫花朵授粉。此時風力的有無,便成為花朵能否成功授粉的關鍵因素,所以果農們都知道,風是植物的貴人,果樹一定要種植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中,才會有好收成。 圖二.1 西洋蒲公英(筆者攝) 圖二.2 彭鏡毅.大錦蘭(來源:典藏台灣) 四、蜘蛛織網的關鍵 雖然織網蜘蛛的蛛網有如天羅地網般,感覺上很紮實,但是仍然很怕強風的吹襲,因為會吹破蛛網讓織網的努力白費,然而蜘蛛織網,又一定得藉由風力的幫助才能成功,兩者豈不互相矛盾?原來蜘蛛織網的第一步,必須先爬到一處置高點上,拉出一條條的細長的蛛絲隨風飄揚,然後靜靜的等待,當其中一條蛛絲纏到四周的固定物上,將會以這條蛛絲為基準,先咬斷其他飄散不用的蛛絲,再由這條蛛絲中央下拉第二條蛛絲,形成賓士轎車的標誌,隨後在四周再找1-2個固定點,連成一個三角形或多邊形,增加輻條,從中心往外結一個稀螺旋網,再從外往中心結密螺旋網,稀網就成了在輻條之間爬的橋,密網一接近稀網,就把稀網咬斷(圖三),最後接近蛛網中心,結網完畢,停在中心等蟲子。如果沒有風的幫助,織網蜘蛛要想成功織網就很困難。 圖三 橫帶人面蜘蛛(雌)織網(筆者攝) 五、昆蟲的媒人 目前地球上已被命名的昆蟲有近百萬種,尚未命名的,少說也有三至五百萬種,數量這麼龐大的昆蟲族群,除了會發聲的極少數品種能聽音辨位外,全都需要一位幫忙傳宗接代的大媒人,那就是風,風真的是無處不在又無所不能,總是扮演最稱職的昆蟲大媒人角色。 由於每一種昆蟲都是雌雄異體,需要相互配對受精,才能夠繁衍下一代,因此各自釋出獨特的費洛蒙來吸引對方,也各自演化出獨特的接受器來攫取空氣中細微的性費洛蒙粒子,尤其是在觸角上密佈著嗅細胞最靈敏,能精準的接收同種昆蟲的性費洛蒙,其中以雄蛾具有發達的觸角最具代表(圖四)。然而光憑釋出費洛蒙而沒有風的助力,僅能影響周遭的同種昆蟲,在近親交配的殘缺基因重組下,勢必會讓族群快速的衰弱滅亡,幸好有風的存在,讓遠在數里外的雄蛾也能接收到雌蛾釋出的性費洛蒙,千里迢迢的飛來密會情人。昆蟲這種使命必達的旺盛求偶慾,固然能生生不息的繁衍族群,卻也讓農家充分利用特定的性費洛蒙來撲滅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生物防治法就是一例。 圖四 斑平毒蛾(雄性。筆者攝) 六、動物的愛恨情仇 風,可以說是陸地上動物的最愛,飛禽沒有風,翅膀則無用武之地;走獸沒有風,將無法覓得佳偶傳宗接代。 每種動物只要達到性成熟期,雌性動物體內的性賀爾蒙將會以各種方式釋出體外,直接或間接的吸引雄性動物前來交配,這種性賀爾蒙無色無味,瀰漫在空氣中,藉由風的動力傳達至好幾公里遠的大地,雄性追求者將會一窩蜂的循味覓蹤而來(圖五),緊接著上演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配爭奪戰。 風,常是動物們又愛又恨的無形朋友。每當夏日炎炎,動物身上厚重的體毛無法有效散熱,陣陣涼風吹拂帶走一波波熱氣,馬上能消暑降溫,解除脫水中暑的危機,成為動物們最愛的朋友。冬天刺骨的強勁北風席捲大地,迫使動物們久窩巢穴或往溫暖的環境遷移,避免食物短缺又受凍失溫,這點又讓動物們無奈的面對冷風的煎熬。每年侯鳥季節性的遷移和五色鳥的巢穴出入口,一定選在南方(圖六),就是這個道理。 圖五 公狗循味而來(筆者攝) 圖六 五色鳥巢穴出入口朝南方(筆者攝)   七、好風與壞風 基於人們對於風的好惡需求,可以簡單的以風力的強弱分成好風與壞風兩種,好風可以幫助人們完成許多日常生活所需,如風力發電、帆船行駛大海、風扇的運用等,這些都是正面能量的展現,有加分的效果。反之過於強勁的風力,如颱風、龍捲風、沙塵暴和焚風等,則會吹毀地上建物或農作物,造成人們生命財產的損失,這種避之危恐不及的負面能量,往往是人們最不樂見的壞風,自然是大大的減分。 然而壞風有時也能成為好風,要看以那種角度來界定,譬如高山上強勁的冷冽北風,是動物們難以長時間生存的禁地,強風會抑制木本植物的嫩芽生長而形成特有的風剪效應(圖七),枝葉全往南方伸展;在受風面的裸石無法孕育出青苔而顯得光凸殘破,但是有弊也有利,卻可以成為登山客在蓊鬱山林間迷路時,除了羅盤外的最佳天然方位的辨識依據。 圖七 風剪效應(筆者攝) 八、風的鬼斧神功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千奇百怪的岩石造型,從不曾被人類精雕細鑿,在經年累月的在強風細沙風化下,如鬼斧神工般的栩栩如生,無不讓人嘖嘖稱奇,如野柳蕈狀石的女王頭、東北角海岸的風稜石、田寮鄉的月世界等(圖八),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在有心人的企業化經營下,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經常可見絡繹不絕的觀景遊客,無形中幫當地商家帶來不小的財富。 圖八.1 李釣綸.野柳女王頭系列之1 (來源:典藏台灣)   (上)圖八.2 陳景容.倒影(來源:典藏台灣) (下)圖八.3 莊文星.利吉泥岩惡地地質景觀 (來源:典藏台灣) 人類知道高速的風力具有神奇的力量,於是發明出各式各樣的器具,利用馬達轉速的帶動下產生高速風力,如空氣電離子切割槍、風槍、噴漆槍等,成為製造業的好幫手。在交通上,利用高速風扇轉動的驅動原理,發明了直昇機、螺旋槳飛機和氣墊船等,讓運輸業更加流暢便捷。自古以來,風就一直扮演著大地之歌交響樂團的總指揮角色,只要輕輕揮動手中的神奇指揮棒,隨便點向大地上的任何一位團員,立刻就能彈奏出一首首活潑生動的跳躍音符。風,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活的動力,具有高深莫測的能量常讓人捉摸不定,每當大地回春之際,荒野間春暖花開、生氣盎然,總有數不清也道不完的荒野新鮮事躍升台面,這就是大自然的影武者——風——最引以為傲的地方。

盛夏的燕會

2015-07-10

文/李易芳(荒野臺北分會解說員,自然名:田字草) 圖/荒野保護協會臺北分會 小時候看到的平房,對小小年紀的我而言好高啊!卻遮不了我看天空的視線,藍天白雲下小小的鳥兒麻雀、燕子隨處可見。但曾幾何時我長大了,而身邊的房子也跟著長大,一層一層往上升,看到的天空範圍卻越來越窄。 以前下班途中會經過一片由大自然自己經營的土地,每年春天後會看到三三兩兩出來覓食的家燕,新手燕爸爸、燕媽媽有時低飛,有時不穩定急忙地亂竄,似乎急著回巢哺育。但現在這景觀變少了,這片土地也被高樓大廈給水泥化,常見的鳥兒身影漸漸消失,生活進步也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冰少了溫度。慶幸在臺北五股溼地被保留下來,它還擁有一片北臺灣最大的蘆葦叢,給予南返的燕群一個穩定安全的飛翔訓練地。 五股溼地的蘆葦叢是北臺灣最大的區域,每年盛夏時期8 月至9 月中旬,會有上萬隻的家燕、洋燕、棕沙燕……匯集於此,白天時牠們會出去覓食,傍晚時分則從四面八方飛湧而來齊聚於上空,我們都戲稱燕群們在做「晚點名」,點名後開始為南返做飛翔訓練。於空中盤旋飛翔,「咻!」的俯衝後又立即升起,升升降降、向左轉後又急速的迴轉向右,展現牠們高超的飛行技術。整個飛行訓練約持續30 分鐘,之後天空中密密麻麻的小黑影會瞬間消失大半,再一轉眼間,天空中只剩下黑暗前的晚霞餘光。 每年帶隊解說時,總在參與的民眾身上看到當年自己那副驚訝的模樣:嘴巴發出「哇!」的讚嘆聲;走在賞燕步道上,擔心天上的燕兒便便會不會掉下來;兩旁的蘆葦裡不時的飛竄出小黑影,擔心牠們會不會撞在一起。這場自然的飛翔秀比炫麗煙火秀來得樸實卻壯觀,如果你來不及參與過去的燕群花火秀,今年一定不要再錯過。 今年春天你在屋簷下見過燕子了嗎?穿著燕尾服的牠跟我們打過招呼,築巢繁衍後的一家人將在不久後的日子集結成群,準備南飛。看過這場盛會,你一定會被感動,當心被感動有了溫度後,你也會關心起這片土地的一切,與我們一起守護這片壯麗的自然景觀,一起愛護這片成長的土地,珍惜著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寶藏。 今夏這場盛會即將來臨,你/妳準備好一起與之共舞了嗎? 活動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