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的河、湛藍的海 - 淡水河流域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

2020-11-11

圖、文/胡介申(原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現任顧問)、徐筱珺(棲地守護部 海洋專員) 淡水河排放塑膠全世界#16,真的嗎? 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近年被視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重大環境問題,2015年聯合國明確將減少海洋塑膠污染納入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14項目標。但海洋環境本身不會生產垃圾,海廢的解方都在陸地,而河川則是地表水圈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命脈,亦被視為減少海中陸源廢棄物汙染的關鍵。 2015年Jambeck等人(註1)參考世界銀行數據,估算2010年五大洲沿海50公里的人口每年約產生1億噸塑膠垃圾,其中約1/3因管理體系而不佳進入環境,最後約有400-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2017年Lebreton等人(註2)使用相同資料庫,以流域為概念建構塑膠垃圾入海的數理模式,並據此提出20條排入最多塑膠垃圾入海的河川,其中86%的流入量來自亞洲大陸,而我國之淡水河於此汙染排行榜之第16名,估計每年排放1.5萬噸塑膠進入太平洋。 面對學術界提出的這套理論,台灣目前仍未有實際針對河川垃圾的田野調查來支持或反駁這項嚴肅的指控。荒野保護協會投入淨灘與海廢減量工作逾十五年,深知海洋本身不生產垃圾,海廢的解方都在陸地。而河川是串連土地與海水的血脈,淡水河則是協會關注河川廢棄物的最佳起點。經過一整年的策劃與執行,結合海廢快篩技術、地理資訊系統與水文學概念,設計淡水河水系與周邊海岸的垃圾調查計畫,並籌組一支機動能力強大的河川快篩調查隊,完成全台首次大尺度、系統性的河川廢棄物及海洋廢棄物調查,由海岸向上溯源,繪製一份淡水河流域的垃圾熱區地圖。 如何從海廢上溯到川廢?來自日本的經驗 當海廢成為國際間近十年熱到發燙的科學研究領域、河川廢棄物則被視為是近三年逐漸升溫的明日焦點。與我們相鄰、人文與水文環境也有諸多相似的日本,「川廢」(川ごみ, Kawagomi)在近十年的發展下,已在政府(中央與地方水利部門)、公民(流域治理平台與淨河組織)與產業(在地企業)三方共同關注下,形塑成一個熱絡參與的議題。因此在2019年底,荒野保護協會舉辦兩天一夜的「河川廢棄物快篩技術工作坊」,邀請兩位日本學者來台分享,並在淡水河畔進行調查實務上的交流。其中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曾在2007年以一整年的時間,獨自騎乘單車1092公里,調查瀨戶內海13條大河的垃圾分佈,並估算出瀨戶內海整體逸散廢棄物的存量與收支關係。而另一位授課講師,大阪商業大學的原田禎夫教授則是將藤枝教授開發的調查手法轉化成在地公民的科學調查與守護行動,在京都旁一條名為「保津川」的重要河流,進行定期淨溪、手機app監測調查與減塑倡議的NGO行動,並發起河川上游的龜岡市成為日本第一個塑膠袋付費購買的城市。而荒野保護協會也募集7個分會近30位經驗豐富的夥伴受訓,借助各縣市夥伴在不同領域的經驗,共同商討如何把國外第一手的經驗轉化為適合臺灣河川環境的調查手法。除了於室內課程安裝測試調查相關軟硬體設備,也實際選定一段河岸進行演練,集中的技術課程能確保未來調查數據具備科學上的一致性。 在河邊騎單車找垃圾-低碳、無紙、兼健身的川廢調查手法 經過密集的討論、測試與修正,今年度的調查計畫共包含河岸快篩、河口海岸快篩、河岸垃圾累積量調查、河岸垃圾體積重量轉換係數共四個項目。以下簡述各項目之實驗方法: (1) 河岸廢棄物快篩調查: 於淡水河主流、三大支流規劃連續帶狀穿越線,經過團隊討論與測試,由受訓之調查員2-3人一小組,以騎乘單車(以共享單車YouBike為主)(圖1)的方式,騎乘於淡水河流域沿線之單車道、河堤道路與橋樑,記錄河堤內之人造垃圾現存量體資訊、優勢垃圾類別與數項環境地理資訊。調查範圍長度涵蓋淡水河、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主要河道之左右岸共242公里,寬度為左右兩側堤頂、蹌台或河岸道路(視調查員於現場之可及性)往內側河道中央延伸,視線所及之範圍(圖2)。線段劃設參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土測繪圖資服務>國土利用調查>第4類水利所提供之淡水河河道數化圖層,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進行等距裁切,每500公尺設一個穿越線,共484個穿越線。   圖1- 騎乘uBike進行川廢快篩   圖2- 河岸垃圾目視調查範圍   (2) 河口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 於淡水河出海口左右岸分別設置連續帶狀穿越線,由調查員3-5人組成一小組,以沿海岸線步行方式,記錄特定海岸範圍內之人造垃圾現存量體資訊、優勢垃圾類別與海岸寬度等地理資訊。調查範圍長度涵蓋河口左右岸各19.5公里(合計39公里),寬度由海濱至海堤、植被或沙丘,每500公尺設一個穿越線,共78個穿越線。線段劃設參考內政部營建署公布之海岸線數化圖層,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進行等距裁切。 在統計設計上,有別於2018-2019執行環島海岸快篩時固定間隔10公里的系統抽樣(systematic sampling),本次採用連續不間段的普查(census),每500公尺記錄一筆數據,其中垃圾量體的紀錄方式沿用2018-2019海岸快篩調查的目視定量法,但為了兼顧調查員行進間的流暢性與數據的準確性,對部分細節稍有修正。研發團隊將垃圾計量的單位由90公升特大號黑色垃圾袋,縮小為雙北地區通用的14公升垃圾專用袋,透過重複的撿拾、計量與觀察,讓每位調查員熟悉1個裝滿的14公升袋中垃圾量的空間概念(圖3)。依據以往海岸調查經驗,在最乾淨與最髒亂環境中垃圾體積範圍極大,差異可達到103,因此本次嘗試以非線性的單位:以2為底數的對數尺度(logarithmic scale)來紀錄500公尺範圍內的垃圾體積。換句話說,紀錄垃圾袋數的選項最小從0.5袋開始倍增至1袋、2袋、4袋、...、2048袋。 圖3 - 一個14公升袋裝滿可容納之垃圾量   以上海岸與河岸所有調查點位透過Google My Maps之雲端共享功能,儲存至每位調查員智慧型手機之Google Maps。調查員在2020/2/28至4/14之間,以步行(海岸)與騎乘單車(河岸)方式仔細盤點紀錄垃圾量等資訊,並於沿線使用附加時間與經緯度紀錄功能之拍照軟體,拍攝每一穿越線之代表性照片與垃圾累積熱點照片,並於現場即時上傳至雲端空間儲存。此調查將可有效統計河口周邊海岸與河岸人造垃圾之現存量與分布情形,現場照片則有助事後確認與驗證。 (3) 淡水河岸人造垃圾累積量調查: 本計畫主要目標為盤點出現或存在於河岸與河口海岸之人造垃圾之現存總量(standing stock survey),但考量淡水河水系為全台四季逕流量最穩定豐沛的河川之一,同時具有廣大的感潮河段,主流之潮差高達2-3公尺,河川中的水體動態對廢棄物的輸送與堆積應也會一定產生影響,因此於計畫中規劃執行一區段之「人造廢棄物累積量調查 / accumulation rate survey」。 累積量調查選定新北市淡水區八勢里淡水農場旁河岸潮間帶(此段為淡水河近出海口少數可步行接近之場域),2020/2/28與2/29兩日沿河岸將70x6公尺範圍內垃圾全部移除,將中間50x6公尺作為調查樣區,之後連續6日(3/1-3/6)每日於最低潮時前往同一樣區移除每日隨潮汐或其他因素堆積於河岸的垃圾,並紀錄數量、體積與重量。 (4) 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 本計畫於河岸調查所使用垃圾量體計算參數為體積,單位為公升。為了便於將此調查之數據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以提高數據使用價值,本團隊於計畫中規劃進行一次「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調查」。調查樣區亦選定新北市淡水區八勢里淡水農場旁河岸潮間帶,於2020/2/28沿河岸將70x6公尺範圍內垃圾全部移除,並紀錄數量、體積與重量,以取得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密度)。 快篩近300公里美麗水岸,普查流域垃圾總量  摘要呈現本計畫調查結果如下(表1): (1) 流域整體現存垃圾(河岸與河口海岸廢棄物): 2020/2/28至4/14之間於進行562個穿越線調查,調查總長度281公里,共盤查紀錄648,326公升的廢棄物,可裝滿雙北市一般垃圾14公升專用袋為46,309袋。最常出現、最大量的三類垃圾分別為塑膠瓶罐、塑膠袋與免洗餐具/杯/吸管。 實際執行調查時,其中38.6%的調查範圍(108.5公里)為調查員可直接以步行或騎單車靠近水岸或是於視線幾乎無遮蔽的狀態下紀錄垃圾體積與類型;35.8%的調查範圍(100.5公里)中有局部因可及性不足、或一半以上視線被河岸植披等物體遮蔽而僅能調查剩餘範圍;另有25.6%的調查範圍(72公里)因無可接近路徑、人員安全、施工中、未開放場域(如汙水處理廠或商港)等原因而無法調查。無法調查的範圍將視為無效樣本,不納入樣本平均數等統計分析。 (2) 河岸垃圾:現存量與最常見類型 於淡水河主流與三大支流       之左右岸進行484個穿越線調查,調查總長度242公里,共紀錄181,825公升的廢棄物,換算為雙北市一般垃圾14公升專用袋為12,987.5袋。平均而言,目前淡水河流域可調查區段,每一百公尺之河岸上約有7.3袋垃圾,最常出現、數量最多的垃圾類型方面,前三名分別為塑膠袋(出現頻率59.9%)、塑膠瓶罐(出現頻率51.8%)、與免洗餐具/杯/吸管(出現頻率26.9%)。以上三類是在調查員填寫「"數量最多"的垃圾類型前三名」選項時,最常被記錄的垃圾類型。 (3) 河口海岸垃圾:現存量與最常見類型 於淡水河出海口左右岸各40公里進行78個穿越線調查,調查總長度39公里,共紀錄466,501公升的廢棄物,換算為雙北市一般垃圾14公升專用袋為33,321.5袋。平均而言,河口之左右側海岸可調查區段,每一百公尺上約有109.3袋垃圾,最常出現、數量最多的垃圾類型方面,前三名分別為塑膠瓶罐(出現頻率80.3%)、保麗龍等發泡材質(出現頻率77.1%)、與硬質漁業浮球(出現頻率60.7%)。 (4) 淡水河岸垃圾每日累積量 連續6日於同一河岸潮間帶清除與量測50x6公尺範圍內,因潮汐或其他因素新累積與堆積之人造垃圾,初步得知該河岸段之累積量為「每一百公尺之河岸單日(單次漲退潮間)約累積人造垃圾190件、重量約3.0公斤、體積約19.1公升」。 (5) 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 於新北市淡水區八勢里淡水農場旁河岸潮間帶,於將70公尺河岸內垃圾全部移除,並紀錄體積與重量,以取得河岸廢棄物體積重量轉換係數(密度)約為「1公升重量272公克」。 分析川廢藏匿熱點與成因,比較川廢與海廢差異 為了方便閱讀與掌握本調查結果,研發團隊將每500公尺穿越線的垃圾量由低至高區隔出乾淨、尚可、稍髒、髒亂、超髒五個等級尺度,分別可代表不同程度的垃圾量,並繪製出淡水河大範圍的流域廢棄物熱點分布圖(圖4)。由此圖與相關熱點照片可以看出淡水河水系的河岸垃圾明顯集中於下游感潮河段的特定區域(如右岸之關渡或左岸之八里),原因可能為上游流經或外海漂入之垃圾在潮汐與水流與交互作用下纏繞、堆績或懸掛於紅樹林與蘆葦之根部或枝葉,形成所謂之「聖誕樹現象, Christmas tree effect 」(註3, 圖5);而本團隊在下游淡水區八勢里進行的累績量調查發現僅百公尺的範圍內,單次潮汐間即可帶來190件、19公斤之垃圾堆積於河岸之潮間帶,顯示淡水河的流量、流向與潮汐對整體河川廢棄物的存量與收支關係扮演重要角色。 圖4 - 淡水河流域垃圾熱點地圖   圖5 聖誕樹現象, Christmas tree effect   相較於下游感潮區段主要垃圾類型是破碎的塑膠袋、塑膠瓶罐與保麗龍碎片,可藉由髒污的外觀判斷已漂流一段時日。越往中游河段上溯,則可發現垃圾量漸減,但免洗餐具(如飲料杯、便當盒)與吸菸相關垃圾(菸蒂、菸盒、打火機)的出現頻率卻增加,而且中上游的各類垃圾在外觀上也較無沾附泥沙或在環境中風化的痕跡,顯示此類垃圾被發現的當下距離被丟棄時間或丟棄地點均不會太遠,汙染源可能就是岸邊人為活動與周遭社區。值得注意的是調查團隊在淡水河(蘆洲)、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較隱蔽的河岸,均發現大量垃圾惡意棄置與傾倒的熱點(每500公尺垃圾量超過512袋),遭棄置的垃圾類型有整袋的家庭垃圾、廢棄家具或裝潢營建等廢棄物。三條支流左右岸相比後,可發現大漢溪與新店溪較乾淨,而基隆河右岸(北投至七堵)的惡意棄置熱點則明顯較多,平均每500公尺河岸上有7.3袋垃圾。Weideman(註4)等人在南非橘河水系(Orange-Vaal River system)針對水面與水體漂浮垃圾的研究亦發現上游垃圾以完整可目視的垃圾為主,下游則是微小的塑膠碎片與微纖維較多,該研究認為相較於微塑膠,大型塑膠垃圾在河川中的移動能力可能有限。 將河岸快篩之484個穿越線之累績垃圾量與累績河岸長度由最髒亂排序至最乾淨,用以繪製累積曲線圖(圖6),可發現淡水河岸垃圾之分布極為不均勻,90%的垃圾量集(可裝滿近1萬2千個14公升垃圾袋)中於10%的河岸段(僅22公里);若切換視角,82%的河岸都是屬於乾淨或尚可等級。以上的資訊對於水利單位、淨灘團體與熱心公益的企業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只要加強對局部特定熱點的監控(中上游段)與持續清理(下游感潮段),就能讓整體垃圾量大幅下降,同時減少河岸垃圾藉由降雨或潮汐進入河道與海洋的機會。 圖6 - 淡水河垃圾與河岸長度累積分佈圖 若比較海岸與河岸之主要垃圾類型與現場照片,則可發現在垃圾組成上有明顯之不同,海岸上主要垃圾是體積較大、容易漂浮的保麗龍等發泡塑膠(出現頻率77.1%)或硬質塑膠(60.7%)製成的浮球與船舶碰墊,亦出現比例不低的漁網與繩索(29.5%),顯示最主要的來源可能與漁業或航運產業有關,並可能經過長時間與長距離漂移。河岸主要垃圾則是以密度與水接近、浮力較弱的塑膠袋(59.9%)為主,越往上游則可發現漂浮能力較弱的便當盒、飲料杯與易沉的菸蒂、菸盒之出現頻度逐漸增加,顯示其與鄰近地區的廢棄物處理及河川往下游的輸送有關。而浮力高的塑膠瓶罐(在瓶蓋緊閉且內有空氣的狀態下)則是所有海岸與河岸段均有最高的出現頻率。Fazey與Ryan(註5)針對南非主要城市與污染源(開普敦)與兩側鄰近海岸(0-200公里)的研究亦有觀察類似現象,浮力越弱的城市生活垃圾(如塑膠袋、菸蒂與吸管)進入海洋後通常會堆積於附近的海岸上。 Rech等人(註6)曾經在智利四條河流出海口左右岸抽樣調查具離河口0-9公里的垃圾密度,結果發現在塑膠、保麗龍與加工木材三類浮力較大的垃圾數量隨著遠離河口而遞減,顯示河川為汙染源頭,而垃圾擴散的方向則與盛行之風向有關。與本研究相比,本次調查未觀察到海岸垃圾的體積隨距河口遠近的梯度變化,但右側海岸(八里至蘆竹)的垃圾密度為左側海岸(淡水至三芝)之三倍,以地形來看,此段海岸主要面西北,沿近海域與河口沖出之漂浮垃圾亦可能受盛行之東北風吹送,往西北擱淺與堆積,造成左岸垃圾量較高。若比較兩側海岸出現頻率最高的主要垃圾,可發現左側海岸保麗龍的出現頻率較高;同時淡水河左岸的保麗龍出現頻率也較右岸高,可能均是因為保麗龍材質較輕亦受風力移動所致。 公開線上熱區地圖,開啟多方合作 在高度都市化的臺灣,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於淡水河流域與周邊區域,如果這座島嶼是一顆不斷跳動的心臟,淡水河就是這套循環系統中最重要的一條動脈。過去的河川治理往往從治水防洪、水利工程或改善水質的角度來規劃,但我們如何在現有流域管理的思維中連結最末端的海岸與海洋,從源頭減少河川排放垃圾入海?     荒野保護協會已將首次完成淡水河流域快篩調查,並製作出熱點分布地圖,希望在全民熱衷於淨灘、行政院推動「向山致敬、向海致敬」等政策,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友善互動時,喚起社會各方對我國川廢議題的關注、討論與行動。 左起-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徐筱珺、富邦人壽廣宣部陳姿瑛部長、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海洋環境保育署海洋環境管理組陳鴻文科長、川廢快篩調查員廖建翊   註解: Jambeck, J., Geyer, R., Wilcox, C., Siegler, T., Perryman, M., & Andrady, A. et al. (2015).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Science, 347(6223), 768-771. doi: 10.1126/science.1260352 Lebreton, L., van der Zwet, J., Damsteeg, J., Slat, B., Andrady, A., & Reisser, J. (2017). River plastic emissions to the world’s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1). doi: 10.1038/ncomms15611 Williams, A. T., and S. L. Simmons. (1996). The Degradation of Plastic Litter in Rivers: Implications for Beaches. 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2(1), 63-72. doi:10.1007/bf02743038. Weideman, E., Perold, V., & Ryan, P. (2020). Limited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plastic pollution by the Orange-Vaal River system, South Afric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27, 138653.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8653 Fazey, F., & Ryan, P. (2016). Debris size and buoyancy influence the dispersal distance of stranded litter.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10(1), 371-377. doi: 10.1016/j.marpolbul.2016.06.039 Rech, S., Macaya-Caquilpán, V., Pantoja, J., Rivadeneira, M., Jofre Madariaga, D., & Thiel, M. (2014). Rivers as a source of marine litter – A study from the SE Pacific.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82(1-2), 66-75. doi: 10.1016/j.marpolbul.2014.03.019   表1:海岸與河岸廢棄物調查數據初步彙整

萬人連署 呼籲政府終止知本光電──記者會後記

2020-11-06

作者:黃昱寧(記者會參與民眾)               台東卡大地布部落與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10月20日到行政院召開聯合記者會,提出萬人連署,高喊「守護部落主權,撤回光電,綠能放對地方,終止知本光電」,呼籲行政院出面協商、終止審議知本光電案。 卡大地布三大家族傳統領袖(拉罕)在場提出聯合聲明,要求政府「尊重部落主體」,停止開發程序;荒野及許多環保團體則批評該案選址不當,破壞重要野鳥棲地。因此一同提出兩大陳情訴求,需由行政院出面與台東縣政府和盛力公司(韋能能源集團)協商,終止知本光電開發,以及針對地面型光電儘速訂定友善環境與社區的選址和審查制度,落實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諮議黃國志接下陳情函,盼政府能釐清且重視人民權利訴求。 知本溼地為卡大地布的傳統領域,現在仍有重要的土地及自然資源。知本光電開發案從選址、可行性評估報告、標租、光電配置到營運計畫書,都沒有依法向卡大地布部落進行協商,台東縣政府就在2018年逕自跟盛力公司簽約。而卡大地布部落因諸多爭議尚未釐清因此並未召開部落會議,但台東縣政府竟依盛力公司申請強行召開部落會議,要求部落對於是否設置光電廠做出「是或否」的決定,整個會議不是部落的人卻也可以參與投票,嚴重侵害部落對傳統領域的決策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黃馨雯律師呼籲臺東縣政府及韋能公司應以保障原住民族主權撤回此案,重行卡大地布部落諮商同意程序,諮商前應提供充分資訊給部落參考,政府更應全面檢討《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侵害原住民權益的規定。 荒野發起「終止知本光電案」,在短短半個月內就有超過萬人連署,而荒野不斷抗爭的原因,是認為整體事件在環境上有三大疏失,知本濕地被國際鳥盟認定為A1等級的重要野鳥棲地,選址不當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業者無法提出有效的保育對策;盛力能源籌備處以最高回饋金25.19%的權利金得標,也就是每賣給台電100元,須回饋給台東縣政府25.19元,這樣的得標依據將造成知本濕地沖積扇密集滿佈光電板。荒野台東分會環境議題組長蘇雅婷表示,部落的權益還有生態都造成受損,並不是台灣發展綠能的目的,而是壓迫生態及部落權益。知本濕地擁有全台唯一的沒口溪地景,不只濕地生態豐富,陸域因為有許多樹叢、灌叢,也是保育類物種黃鸝、草鴞、台灣畫眉的棲息地,遺憾的是審查過程中沒有任何法規可要求廠商迴避生態熱區,呼籲行政院出面將生態友善納入光電設計,在選址上應避開生態熱區,才是真正的綠能。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劉如意研究員認為,此案仍將進入內政部區委會審議,從選址、規劃到施工等過程,落實資訊公開,加強業者與地方團體對話,充分溝通協調找出解方,避免錯誤選址,才能稱為適當的綠能發展過程。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黃斐悅表示,行政院應優先推動屋頂光電,盤點國內所有能源建設的資源與條件,找出適合發展地面型光電的區域及總量上限,同時針對知本等「無法溯及既往」的大型舊案爭議,應立即暫緩程序,展開補救措施。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涂又文表示,台東縣政府預計每年可從韋能公司獲得2.4億元鉅額回饋金,缺乏理性討論的空間,無法兼顧生態和原住民權利。知本濕地案也反映了綠能、光電制度面趕不上綠能開發,缺乏相關的環評、環境檢核、公民參與程序及諮商同意的取得;政府應綜合各方價值考量,盡快訂定生態及選址等審查制度。希望行政院能出面處理這個案件,與台東縣政府及韋能集團協商終止開發,歸零後重新思考,才不會重創綠能發展。 記者會後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諮議黃國志接下陳情書。 卡大地布部落拉罕最後以部落母語補充,他帶領著部落族人去守護傳統領域,面臨光電案程序不正義,連諮商都沒有,是絕對不尊重部落主權及部落主體,強烈要求撤案。  

【荒野保護協會X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

2020-11-02

【荒野保護協會X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 人、食物與生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能重現生物豐饒的樣貌、恢復自然生機。 農友在種植端辛勤耕植,而在消費端的你,從採買到烹煮的行為中,怎樣減少食物浪費與養成下一代零剩食的好習慣? 讓灃食與你分享,如何透過教育交給孩子善待大地、珍惜食物的人生觀! 主講人: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 劉建隆 主講大綱: 1.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 2.惜食是從心出發 【專題影像】 1.品格養成 從惜食開始-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7e7Dl2RlM   2.品格養成 從惜食開始-生態友善 尊重惜食從心出發(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IfNGXrbOI 【延伸知識知多少】 1.什麼是友善農耕? 為使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近幾年來政府積極輔導農民進行「友善農耕」,透過保持水土資源、維護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耕作環境的農法,及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肥料、基因改造產品的耕作原則,達到與大自然共生的理念,例如:市面上的石虎米、藍鵲茶、老鷹紅豆、五二呷米...等,就是標榜著以友善農耕概念所種植出的農產品。 友善農耕政策聽起來與「有機」農業很類似,也許大家會好奇,平常所聽到的「有機」跟「友善」農耕差在哪裡呢? 其實,有機生產跟友善農耕的內涵雷同,都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及飲食安全而生。「有機農耕」有特定的檢驗基準,且強調必須為零驗出。而友善耕作的相關規定較沒有這麼嚴苛,但被視為有機農耕的過渡,也是返回生態多樣的必經之路。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產業的第一線人員可以透過友善的農法栽種作物,除保護大自然的生態之外,同時也幫助土地的資源生生不息。身為消費者的你,則可以透過實際行動支持友善環境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共同愛護這塊孕育我們長大的大地。 2.農事體驗能讓孩子更惜食嗎? 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量可以多養活30億人!生活在飲食多樣、充足環境中是非常幸福的,但在地球許多地方,有不少孩子是長期沒有足夠食物,每天餓著肚子。因此,學習惜食不挑食非常重要,若能從家庭教育著手,幫助孩子更了解食物、珍惜食物,家庭會是認識這個概念的最佳場域。 根據專家建議,父母陪伴孩子實際體驗農活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透過認識、體驗耕種的過程,能讓孩子與食物產生更緊密的連結,並且更珍惜出現在餐桌上的每一道料理。假日的家庭出遊,爸媽可以安排讓孩子試著採集蔬果或者種植南瓜,甚至是收割水稻,就算玩得一身爛泥,也能實際體會到農民的辛勞,感受食材的得來不易,以及對食物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悟。 現在有許多結合觀光、體驗的農地,從知識到實作,由經驗豐富的農家介紹農作物特色、如何防治病蟲害、耕種過程等,不僅可以實際參與農作物的一生,也能在體驗農事中,學習如何挑選與把關,同時認識食物的健康與營養所在,更重要的事,學會去珍惜,每一口吃下的得來不易。 快安排一趟農事體驗行程吧,相信一定會是一趟兼具知識與感動的深度生態旅遊。 3.捕撈下雜魚的生態危機? 一般漁業裡非目標魚種的漁獲,被稱為「混獲」,又可稱為「下雜魚」。之所以會有下雜魚的問題,主要是漁民使用拖網漁法捕撈,拖網漁法在捕撈過程中,除了目標魚種之外,很容易捕撈到棲息在淺灘的魚種與底棲生物。 以蝦拖網為例,每補到1公斤的蝦,就可能會產生9公斤的下雜魚,因下雜魚種類混雜、賣相不佳,其經濟效益低於目標魚種,為此漁民常會以低價出售,用於製作魚露、魚漿、魚飼料等用途。因此,海洋資源也會因為過度捕撈提早耗盡,對生態永續造成很大的傷害。 想要解決下雜魚造成的海洋生態問題,除了從漁民改善捕魚方式之外,作為消費者也可以盡一份力,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選擇漁產,就能幫助減少環境傷害: (1).養殖代替野生,多挑選養殖魚,如虱目魚、吳郭魚等 (2).以「全魚利用」作為基本考量,不食用魚翅、不單吃魚腸 (3).避免選擇成熟期長的大型掠食魚種,如鯊魚、鮪魚等,優先挑選食物鏈底層的種類,如秋刀魚、鯖魚等 (4).減少食用底棲性魚類、拒絕底拖網捕撈的漁獲,常見底棲魚包括鯛魚、白帶魚、海鰻 (5).本土漁產取代進口漁產,降低食物碳足跡 雖然下雜魚的問題十分複雜,不僅與漁業特性、政策制定等多項層面有關,但從自身秉持維護地球資源的心情起頭,從改變餐桌上的選擇開始,一定能為環境盡上一份心力! 4.為什麼產銷失衡容易造成食物浪費? 因為氣候、政策、人為…等因素造成的農作物供需不平衡,就稱為”產銷失衡”。雖然聽起來好像與自己無關,但這不僅是政府與農民的責任而已,身為消費者、食用者的你我才是最具影響力的重要關鍵。 其中購買當季在地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就是種避免產銷失衡的好方法!當季食材不僅有新鮮、價格實在的優點,更可以減少農作物滯銷、運送與囤積成本,同時還能預防價格崩盤的問題。平常逛市場的時候,可以多詢問店家了解每個季節盛產的蔬果,挑選適合的農產品入菜,讓家人吃得安心、健康,也同時幫助農民、愛護環境。 除此之外,有時候當季的蔬果產量多,我們也可以改變烹調方式,幫助減少食物浪費,像是家裡有吃不完的木瓜或香蕉,可以將它們打成果汁,再加入豆漿或牛奶,成為補充體力的飲料。也可以把香蕉壓成泥,夾入吐司中加熱,製作成香蕉吐司盒子。只要發揮一些小巧思,都可以讓這些食物起死回生,脫離成為廚餘的命運。 5.菜尾湯是什麼? 「辦桌」是台灣的傳統習俗,雖然依活動、地區菜色會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道菜,雖不是辦桌的核心,卻總帶給人一股濃濃的人情味,那就是「菜尾湯」。 在過去,辦桌尚未商業化的時期,沒有專業的辦桌團隊,需要靠大量街坊人力協助,也因此辦桌總是左鄰右舍全員出動的一場熱鬧慶典。從宴席幾天前,親戚朋友們就開始準備桌椅,宴席當天協助食材處理,結束還需要幫忙洗碗、清潔。辦桌代表的不僅僅是傳統的食物美味,更是鄉村聯絡感情、凝聚社區意識的表現。 而「菜尾湯」的故事即是由此而來,宴席結束後,主辦人為了感謝鄰居的幫忙,會集結未烹調的剩下菜餚或高湯,再加入高麗菜、蘿蔔等其他食材,重新燉煮加熱,讓客人食用或分送其他街坊鄰居,稱之為「菜尾湯」。 菜尾湯經典之處不僅是它的驚喜與美味,而是在於涵蓋的情感與意義,在一場熱鬧的團體活動後,才能品嚐到如此特別的菜餚。讓人有共同協力的參與感與感動,也同時具有社群認同的凝聚效果。 而隨著文化流傳至今,菜尾湯仍然是台灣人心中最具人情味的一道佳餚。甚至在某些餐廳,主廚會發揮創意,還原出最具台灣傳統與古早味的菜尾湯。

萬人連署 綠能放對地方 終止知本光電-聯合記者會新聞稿

2020-10-20

2020/10/20 卡大地布部落與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聯合記者會新聞稿 萬人連署 綠能放對地方 終止知本光電 籲請行政院出面協商、終止審議        爭議多時的台東知本光電開發,即將進入中央審查程序最後關卡,今天(10/20)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和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等近20個關注生態保育、能源轉型及原住民族運動的民間組織,約130人聚集在行政院前,要求行政院光電專案小組召集人沈榮津副院長出面協商。請蔡政府基於所承諾的能源轉型正義,終止這項地方政府錯誤主導,傷害部落、生態及重創綠能形象的光電案。        知本光電案於2018年由台東縣政府將知本溪口沖積扇161公頃土地租給國際韋能集團的盛力能源公司籌備處(以下簡稱韋能),預計裝置容量高達202MW,為東北亞最大的單一光電廠。場址在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知本濕地,且屬於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是綠能開發第一個實施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的案件,卻爆發不尊重部落主權和破壞生態爭議。 部落諮商同意程序,傷害部落主權        卡大地布部落主席林茂盛Rahan(拉罕,傳統領袖)與陳政宗(代理拉罕)聯合提出三大拉罕之聲明,說明知本光電案至今天已將近三年,從一開始沒有部落參與及沒有與部落諮商,到現在部落面臨許多的紛爭。拉罕集體看在眼裡,實在很難過。然而108年6月1日,台東市公所代行召開了知本光電案的諮商同意投票,是違背了部落傳統決議方式。知本光電案是臺東縣政府單方決定開發範圍,讓標案成為既成事實後,才要求廠商進行「部落諮商同意」程序,而韋能在已承諾給臺東縣府高額回饋金的壓力下,於諮商同意程序中出現各種爭議手段。其次,因為「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有許多缺失,臺東縣政府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操作及法規解釋,侵害了卡大地布部落權益,連「非」部落族人都可以投票,影響投票結果,所以拉罕已提出訴訟主張投票結果無效。林茂盛以卡大地布族語表示,遺憾台東縣政府放任廠商進行各種撕裂部落手段,他身為卡大地布部落主席及傳統領袖,代表卡大地布部落向中華民國政府要求:「請尊重部落主體,問題尚未釐清前,停止一切審查程序,讓部落回歸正常生活。」 地方政府選址不當,地景生態受衝擊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環境議題組長蘇雅婷感謝各界響應「終止知本光電」連署行動,在短短半個月就超過萬人支持,今日會將12121連署人的心聲送進行政院。她表示,知本光電案在環境面上犯了三大嚴重錯誤,一、選址對稀有地景造成破壞,是縣府失職;二、無法提出有效的保育對策,是業者失責;三、台東縣府以最高回饋金(25.19%)為出租條件,造成業者以成本考量,沒有協商空間,是制度失靈。她強調知本溪口擁有全國最大的沒口溪草澤濕地,國際鳥盟認定為具全球重要性的A1等級重要野鳥棲地(IBA),溪口周遭被一般人認為荒蕪的草生地,是瀕危物種「草鴞」、二級保育類「黃鸝、環頸雉」等51種保育鳥類的繁殖棲所。韋能能源宣稱會做到光電兼顧生態,調查得知全區都是生態熱區後,卻未提保育對策,仍以「濕地不放光電板」誤導視聽,但水陸相依的161公頃棲地,仍將剷平佈滿光電板。她強調,荒野保護協會支持廢核減煤,能源轉型立場,但不能接受光電開發排擠瀕危保育物種殘存的重要棲地,只有放對地方、做對設計,才是真綠能。 檢討部落諮商同意辦法侵害原權規定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黃馨雯律師呼應部落的訴求,說明部落諮商同意相關程序漏洞百出,投票機制也未符合卡大地布部落的傳統決策,竟連不是卡大地布部落的族人,也可以來參與投票,嚴重侵害部落的自主權。從知本光電案來檢視臺灣的地面型光電政策,由於知本光電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且原住民諮商同意程序不完善,導致生態、人權爭議層出不窮,不僅增加業者的成本,更增加民眾對於綠能政策的反感,她呼籲臺東縣政府及韋能公司應以保障原住民族主權撤回此案,重行卡大地布部落諮商同意程序,諮商內容應包含:是否設置光電廠、設置範圍、設置方式、參與及分享機制等,諮商前應提供充分資訊給部落參考,政府更應全面檢討《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侵害原住民權益的規定。 地面光電納管理,屋頂光電優先推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劉如意研究員認為,在法律效力未明情況下,台東縣政府與韋能都必須認知此案已窒礙難行,而此案仍將進入內政部區委會審議。她呼籲主管機關經濟部、農委會和內政部應慎重看待,不應各行其是,成為橡皮圖章,行政院更應出面統合意見,儘快喊停審議過程。光電開發應迴避生態熱區,做友善環境設計。從選址、規劃到施工等過程,落實資訊公開,納入利害關係人意見,在衝突與質疑過程中充分溝通協調,找出解方,才能稱為適當的綠能發展過程。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黃斐悅表示,中央雖已在致力發展「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等制度設計,卻不適用「魚電共生」以外的地面型光電,從台東知本光電案、苗栗石虎棲地,到最近台南將軍鹽田爭議,凸顯地面型光電案件管理依然失靈。原本生態、景觀、農地及在地文化等價值,與「綠能」是相容而非衝突,卻因開發審查機制遲未上路,造成相互排擠。她認為行政院應優先推動屋頂光電,並儘速透過整合資源規劃(IRP)等方式,盤點國內所有能源建設的資源與條件,找出適合發展地面型光電的區域及總量上限,同時針對知本等「無法溯及既往」的大型舊案爭議,應立即暫緩程序,展開補救措施。 高回饋金僵局難解,政院協商暫緩審議       主持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涂又文表示, 綜言之,台東縣政府預計每年可從韋能公司獲得2.4億元鉅額回饋金,這樣的緊箍咒使得縣府或業者雙方騎虎難下,無法使光電設計再兼顧生態和原住民權利,只有行政院從中央上位政策與區位選擇的合理性,終止知本光電,歸零後重新思考,才不會重創綠能發展。公民團體聯合呼籲,倘若中央重視綠能發展、廢核減煤,更應停下一切程序,立即由沈榮津副院長出面與台東縣政府和韋能公司協商,釐清爭議,以免該項重大決策造成能源轉型、原民權益與生態保育三輸局面,記者會結束後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諮議黃國志接下陳情函。 兩大訴求如下: 由行政院出面與台東縣政府和盛力公司(韋能能源集團)協商,終止知本光電開發。 針對地面型光電儘速訂定友善環境與社區的選址和審查制度,落實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   【聯合聲明單位】:卡大地布部落、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野薑花公民協會、狼煙行動聯盟、原轉小教室......持續增加中 *終止知本光電連署內容:https://taitungeg.wixsite.com/zhibenwetland *新聞聯絡人: 卡大地布部落 呂宏文(0921-526521)、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涂又文(0920-472677)、荒野保護協會 蘇雅婷(0928-540840)及陸淑琴(0932-290130)  

四斑細蟌飛過棲地的歲月(上)

2020-10-15

圖、文/陳瑞禮 <五股濕地棲地組四斑細蟌志工>   四斑細蟌由調查開始 四斑細蟌於2005年在五股濕地發現以來,至今已經是進入第十五年頭。在2006年間一群熱愛濕地的疏洪道生態保育聯盟夥伴(圖1),啟動了四斑細蟌調查的開始,才有了今天延續四斑細蟌的調查。感謝前輩先進們的過去為五股濕地的努力,才有至今擁有多樣性生態的五股濕地保留下來。 剛開始發現時調查以雌、雄、未熟、剛羽化等數量調查,位置則以Y座標X座標紀錄,環境有雲量、溫度、風力記載,當年調查位置主棲地為主(6/10~10/26)。2006年調查:有主棲地、教學平台鐵橋右邊、出口堰濕地、觀音坑溪旁、南池附近塭仔圳旁、北池附近塭仔圳旁、蘆葦區塭仔圳旁及賞燕 點蘆葦區側,6月至9月主棲地發現4次,其他區域也只有1次。 2007年(3/11~ 10/15)除了主棲地位置,增加賞燕點蘆葦區側及出口堰濕地三位置有複次數調查,興北區與教育平台各出現一次,北池附近塭仔圳旁、教學平台、興北區、出口堰濕地都未發現四斑細蟌,只有主棲地與賞燕點區側兩區域發現四斑細蟌。                          2008年(3/17~ 9/10)則有主棲地、蘆葦叢區及出口堰區,三個位置在紀錄上,可看見逐步調查頻率的修正,每個月調查一次(興北區及圳邊公園各調查一次,在主棲地及蘆葦叢區發現四斑細蟌。                        2009年主棲地從三月至十月都有調查,且有重複次數調查,南蘆葦叢從五月至七月調查,蘆葦叢區則五月至六月,圳邊公園區、出口堰區、觀音坑溪也有一次調查記錄。而在六月份在主棲地及南蘆葦叢進行水質調查,七月份在主棲地實施全日調查,從早上六點至晚上九點共八次調查,調查一小時休一小時,八次調查發現四斑細蟌總量有六十隻。                            2010年由棲地現勘分佈開始,也是個人對四斑細蟌調查的歷練開始。現勘區域多達十九處,勘察中發現二十四隻四斑細蟌。同年才開始有樣線調查出現,有主棲地、南蘆葦叢、出口堰新棲地、大蘆葦叢被列入樣線調查,樣線調查從四月至十月,每月兩次調查,就由此年開始建立了起來,另外樣線調查前的維護,在調查前一天至一週前實施,較正規的調查也隨著建立起來。棲地勘查分佈則由三月到六月,棲地勘查與樣線調查四斑細蟌數量四年來到達一個高峰,合計總量為六百三十三隻,而在統計各樣線上是在每月一次調查數量作為紀錄分析。                           2006年至2010年五年當中由調查的分析,可看出四斑細蟌出現五、六月為最高峰,樣線棲地大多在於蘆葦叢,樣線的分佈直線距離長達1.67公里,若是同為一個族群?成蟲的群聚天空飛行大過於稚蟲的群聚的河流游聚?間接佐證四斑細蟌生活的空間是擴散廣大的? 2011年非常明確的四條四斑細蟌調查樣線地呈現,歸功於專職與好夥伴們努力規劃溝通與執行。四條樣線為主棲地、南蘆葦叢、大蘆葦叢及出口堰新棲地,進行每月兩次的樣線調查。在於九月中旬在103草地也發現了四斑細蟌,九月開始也把103草地列入調查。觀音坑溪第二年的普查也有發現四斑細蟌,興南三角洲也開始進行普查。                                                                                                                                                2012年調查樣線增加到六條,有主棲地、南蘆葦叢、大蘆葦叢、出口堰新棲地四條,增加的是103草地及出口堰百姓公。除了調查樣線外也進行普查十二樣區,由於103草地樣區短窄,實施全區性的調查方式,其他五條樣線維持穿越線調查。調查方式不同當然呈現數據是會有差異性。當年五股濕地四斑細蟌1229數量,樣線是混合調查方式產生的,是從四月至十月每月一次調查統計而來,也是歷年的調查最高峰,夥伴們常以1229隻的數量引以為傲,也藉此機會說明1229隻四斑細蟌從何而來。                               2013年調查延續了2012年六條樣線,因為有六條樣線的調查,因此對調查及維護產生滿大的負荷,總共投入人次四十六人,是歷年來最多人次!工時全年達四百七十一小時!每月兩次與一次調查意義與差異性不大,而變更為每月一次的調查,調查前的樣線維護則繼續維持。五股濕地全區也進行普查,追風停車場旁蘆葦叢、觀音坑溪蘆葦叢、出口堰圓池、大蘆葦叢北區及興南三角洲等區域,在觀音坑溪及興南三角洲有發現四斑細蟌(4/21~7/25)。在2013年最大的突破為區外調查,所謂區外調查是五股濕地以外的棲地進行普查。不知道當時位置如何選定?到了關渡自然保護區東側蘆葦叢、北投焚化廠外蘆葦叢、社子島新舊堤防灘地、重陽橋士林端蘆葦叢、社六濕地、新舊堤防濕地、社子棒球場外蘆葦叢、北投磺港溪口蘆葦叢、北投磺港溪口蘆葦叢越野車場邊、社子大橋南側蘆葦叢、洲美橋北側蘆葦叢、洲美橋東南側蘆葦叢共有十四個區域,在北投焚化廠外蘆葦叢、社子島新舊堤防灘地、北投磺港溪口蘆葦叢、北投磺港溪口蘆葦叢越野車場邊等四個區域發現四斑細蟌。這也是社子島及磺港溪四斑細蟌跨越淡水河基隆河飛翔的啟程(五股濕地磺港溪兩地尚未釐清是否同一族群)。                               2014年的到來,由於出口堰百姓公整年的調查才發現雌成蟲一隻,在2014年出口堰百姓公被取消調查,剩下五條調查樣線。2014年也成立了四斑細蟌調查小隊,並針對參與的夥伴進行教育訓練。普查區域有觀音坑溪蘆葦叢、興南三角洲、大蘆葦叢北區、南池外臨塭仔圳蘆葦叢、大蘆葦叢中區東北側蘆葦叢、南池外蘆葦叢、出口堰水鳥棲地及百姓公區、大生態池西側蘆葦叢、南蘆葦叢西側池等九區域,從三月~十月如同調查時間。興南區三角洲、大蘆葦叢北區、觀音坑溪蘆葦叢三個區域都有發現四斑細蟌,興南區三角洲單次普查最多為三十二隻,可見四斑細蟌在五股溼地177公頃中的分佈之廣!若以103草地樣現及興南三角洲是一個在北個在南,分佈距離再度擴大相差來到2.6公里!(若同為一個四斑細蟌族群)!?那四斑細蟌生活運動範圍,亦不是文獻中所提到,一生中在短短幾十公尺的生活圈裡!一而再再而三提出五股溼地的分佈範圍,及跨越淡水河與基隆河相關四斑細蟌分佈,著重於建立五股溼地、社子島、磺港溪等在地化的四斑細蟌相關資料。當然四斑細蟌生活運動的範圍呈現,更值得深入的探討!可惜錯過的機會會不會再來?區外的普查2014年扔然持續進行,有關渡自然保留區東側蘆葦叢、磺港溪口--鹹草叢、磺港溪口--蘆葦叢、磺港溪口--香蒲叢、磺港溪口--蘆葦叢穿越、社子棒球場旁蘆葦叢、新舊堤防溼地、社六溼地、重陽橋士林端蘆葦叢、共十個區域,磺港溪口--鹹草叢、磺港溪口--蘆葦叢、磺港溪口--香蒲叢、磺港溪口--蘆葦叢穿越在四個區域發現四斑細蟌。                                   五股濕地在各樣線四斑細蟌調查中,除了有撈稚蟲(水蠆)養殖,未執行稚蟲調查,五股濕地四斑細蟌樣線中稚蟲的分佈就不得而知!能間接了解稚蟲生活區,只能透過初羽化未熟(四斑細蟌在初羽化未熟的階段中,飛行能力非常弱,有時只抓住蘆葦桿轉圈圈)調查發現位置來統計分析,間接在樣線中了解四斑細蟌稚蟲存在與否及樣線關係。 在於2010年至2014年間分析出五股濕地四斑細蟌樣線中的未熟數量,五年當中南蘆葦叢樣線累計最多次之主棲地。目前南蘆葦叢一直有塭仔圳的水由槽溝進入樣線,從未熟數據統計中最有可能稚蟲存在的樣線,更往前推向四斑細蟌稚蟲(水蠆)棲息分佈。由於是南蘆葦叢的樣線,一直有潮水從塭仔圳經過槽溝到達樣線裡。,因此推測為四斑細蟌稚蟲存在棲息區域。而在而主棲地樣線的槽溝也被陸化!大蘆葦叢及103草地曾出現大量,可惜未繼續調查!103草地樣線幾乎完全陸化沒有槽溝!樣線的維護亦何其重要,五股溼地更要加緊改善更多四斑細蟌的棲地,不然四斑細蟌逐漸在五股溼地消失,也不會感覺奇怪!在此希望能喚起更多人的關心與投入,讓五股溼地為四斑細蟌最好的永久性分佈棲地。 2015年由於五股濕地專職離職,記載九年的四斑細蟌調查記錄就此斷掉!單單一個調查記錄可以延伸許許多多佐證資料!及志工們滿滿的精采故事!可見四斑細蟌調查記錄是要被肯定的。懷著專職與好夥伴離開五股濕地的離愁,心理面的糾結著更多的思緒~~~~~,而面對四斑細蟌的了解抱有更多的期待,與需要探索的東西,如謎題般尚待解開!複雜的心情下帶著新專職繼續四斑細蟌的調查與開路工作。時序已晚!五月初進行主棲地與103草地調查,再來由南蘆葦叢樣線開路,花了三天四趟才打通!而大蘆葦叢樣線延遲到六月初才開樣線,同樣花了三天三批人才把樣線開好。調查樣線有主棲地、南蘆葦叢、大蘆葦叢及103草地,普查到了觀音坑溪及興南三角洲。2015年四斑細蟌事宜,從三月二十二日調查教育開始,在七月十六日2015年四斑細蟌工作零零落落就結束了!2015年也有舉辦四斑細蟌的教育訓練,但是自從2010年四斑細蟌樣線建立以來,參加人數13位新進人員只4位,年投入工時一百零五小時,是投入人力最少的一年。隨著投入人力工時降低,四斑細蟌調查數量來到歷年來新低!只在南蘆葦叢、103草地及觀音坑溪,都各發現一隻而已!不是慘字可形容!而磺港溪也開始進行四斑細蟌的調查,但是調查的紀錄一直未看到?                            2016年到來五股濕地仍然舊有的調查紀錄未被繼續使用,四斑細蟌相關事宜不能在紀錄上呈現!今年樣線開路提早到二月底從南蘆葦叢開始,主棲地及103草地則在三月開始;大蘆葦叢在五月中旬開始,而觀音坑溪在五月底才開出。調查樣線從四月到十月都有調查的是主棲地、南蘆葦叢及103草地,樣線每月各調查一次。大蘆葦叢從五月開始調查到八月調查兩次,而觀音坑溪從六月與七月各調查一次。五股濕地全區全區普查五月底開始,從北池、南池、圳邊公園、大生態池、中興路三角洲、鴨池、出口堰新棲地、永安大橋等區域,在七月中旬結束都未發現四斑細蟌。                           而樣線調查在主棲地、南蘆葦叢有發現四斑細蟌,兩條樣線全年調查到總共二十二隻。而磺港溪也進入樣線調查的階段,調查樣線分為A、B、C、D四條樣線,只有在A及B樣線中發現四斑細蟌。在2016年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斯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來到五股濕地勘察四斑細蟌樣線,後續也看過了磺港溪的樣現。從教育訓練開始、成蟲調查、底泥檢測到族群監測標放等,改變了過往的調查,也注入了一股對四斑調查新方向的能量。尤其在2016年8月中旬啟動了四斑細蟌標放的行動,蒐集了標放樣線的四斑細蟌族群後,在8/24~8/28進行連續五天標放,在沒充足的工具與人力之下完成標放,更在四斑細蟌調查中寫下新的一頁。標放過程中也延伸對四斑細蟌體長,及四斑細蟌生活棲地與水的關係。 由於2016年還是沒有延續用舊有紀錄表作調查記錄,另外有幾樣調查項目沒有調查時精密的結合,如水質調查未與調查成蟲時一起做,發現四斑細蟌植被密度也未記錄。而發現四斑細蟌GPS的標定,建立樣線的四斑細蟌分佈……等。於是在2016年底邀集了五位資深調查夥伴,討論四斑細蟌樣線調查同時所需要執行的項目(楊麗彬、張淑芳、康吉成、蕭國堅、陳瑞禮)。樣線再度選定主棲地、南蘆葦叢為列行調查樣線,確定樣線的原因是一直以來調查都有發現四斑細蟌。水質測量在每一條樣線中設固定位置,檢測項目有水溫及鹽度。植株調查同樣在樣線中選一固定位置,調查項目植株密度30*30平方公分,且分成九宮格,九格裡內每一格內有五枝蘆葦成一,若九格裡有三格有五枝蘆葦等於九分之三以此類推,也要記錄30平方公分內植株最大與最小直徑,發現四斑細蟌停棲也是以同樣方法紀錄。也將舊有紀錄修改成紀錄後可展成圖表,讓紀錄後續延伸更加節省時間人力,真的要感謝夥伴們持續的努力參與。

荒野1號地近況分享

2020-10-15

圖、文/謝祥彥<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                                       荒野1號地是荒野在2018年購入的第一筆土地, 也是目前唯一由荒野直接持有的土地,該地位於宜蘭縣冬山鄉武荖坑附近,面積為1760.67平方公尺,地目為林地,早期種植茶葉,後來荒廢至今。該地因為有台電保線道經過,雖然部份路徑陡峭但仍能步行抵達,荒野在購入荒野1號地後,並不會進行太多的人為干預,希望能由大自然經營自己維持生機, 目前荒野1號地的管理目標為: 1.持續進行棲地調查以獲得基礎生態資料 2.做為棲地志工練習野外調查的場域 3.成為宜蘭荒野戶外活動辦理的場所 4.累積土地管理經驗,完善荒野內部土地購買及相關管理程序 在棲地調查方面針對荒野1號地及其週邊區域安排每月一次的棲地調查活動,將調查數據登錄彙整在iNaturalist平台中,目前共記錄到3406筆觀察記錄、724種物種及43位伙伴參與調查。其中有160種蝴蝶與飛蛾、71種蜘蛛及13種蛙類,另外在調查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動物的排遺、洞穴及食痕,但並不清楚實際有哪些生物,故今年3月安裝2組紅外線自動相機希望能記錄到動物的蹤影,在5月初回收檢視拍攝的影片,發現荒野1號地有很多生物使用,最常拍攝到的是山羌及台灣彌猴在荒野1號地覓食及遊憩。也曾拍到野豬、赤腹松鼠、翠翼鳩等生物,保育類生物則記錄到食蟹獴、白鼻心、鼬獾、麝香貓、藍腹鷳多次出沒,也首次拍到以往認為在出沒中海拔的黃喉貂。 目前也舉辧了數次志工活動如分會走春、宜一親子團奔鹿團成團活動、iNaturalist棲地大調查及夜間觀察等活動,相對原始的環境是很好的體驗學習空間。 荒野的宗旨提到「要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目前我們有了第一例的購買案例,也有幾處長期租借及接受委託的棲地持續經營中,但尚未有人捐贈土地給荒野,也因為農業發展條例第33條的規定,私法人不得持有農地,故土地購買標的相對難以尋覓,目前接觸的數筆土地皆不符合荒野的要求(完整土地持分、非農牧用地),也需要有足夠的財源來購地,希望大家能夠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協助提供可能購買土地資訊或直接捐贈土地給荒野,期許很快能有荒野2號地的出現。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國堅

2020-10-15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國堅 生命經驗與土地連結,致力於友善農耕 文/許碧如(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通泉草) 圖/劉揚德(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從宜蘭市區一路往雙連埤的方向開,順著蜿蜒山路,窗外景色從水泥建物,慢慢轉化為綠樹青山。到了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的路口處,會看到一個用布幕和木板簡易搭建的小攤子,攤上有南瓜、冬瓜、地瓜、高麗菜、玉米等當季蔬菜,攤主是高大哥(本名:高國堅)和高大姐,高大哥一邊啃著自種的大黃瓜,一邊熱絡地招呼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小小的菜攤,承載著高大哥對土地的守護之情) 人與土地緊密連結的年代 今年六十五歲的高大哥,在雙連埤出生及長大,家裡務農,在那個沒有電只能點油燈,沒有瓦斯只能木材煮飯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著古早濃厚的人情味,家家戶戶種稻,便互相幫忙農事,一起手工割稻,一起在熟悉的土地上曬稻,農暇時一起在月光與星辰下話家常。小時候打赤腳穿開檔褲的高大哥,放學後便在田間玩耍,他笑說是在和泥土做兄弟,除此之外也幫忙割草餵牛吃、養雞、養豬,那是個人與人之間情感緊密連結的年代,也是人與土地之間緊密連結的年代。 在摸索與實驗中學習種菜 退休後便離開家鄉去台北當學徒的高大哥,經歷了多年的都市生活,退休後毅然回到雙連埤,承接父親的農地開始務農。因為從小與土地的緊密連結,一開始便採用友善農法,不灑農藥、不噴除草劑,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這片熟悉的土地。六點多起床巡田已成了每天生活的日常,除了颱風天外,每天都會去田裡報到,看看自己種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雖然出身於務農家庭,但真正開始學習農事是在退休成為專職農夫後,與在地農友互相研究討論,從不斷的摸索與實驗中學習如何種菜。澆水的適當時間為傍晚時分,若陽光下泥土曬得正熱時澆水,溫度一下子落差太大會傷到菜。抓蟲也需於清晨或傍晚時進行,聽著高大哥侃侃而談自己的種菜心得,又俐落地在自家農田摘下一根大黃瓜便啃咬起來,自豪的說著:「我種的大黃瓜直接就可以生吃,高麗菜也可以做生菜,很好吃。」,我在高大哥身上感受到山居歲月裡一種淡然處之及自滿自得的生活態度。                                                            (高大哥用心栽種的大黃瓜,清脆多汁,那是食物的原始滋味) 與荒野的結緣 自2010 年起,荒野以「長期租借」的方式取得「雙連埤生態教室」經營管理權,以此作為基地推動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同時也鼓勵附近農民實行友善耕作。本就秉持著友善種植觀念的高大哥,農田離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僅有數十步之遙,平時走動便常與荒野專職人員閒聊,因為理念相同,故聊著聊著便一拍即合,加入了荒野契作計畫。所謂契作計畫,是由荒野向農民租用土地契作農產品,先付契作金給農民,而農民則依要求採用無農藥、無化肥的友善耕作方法,希望能藉此影響當地農友的觀念,也協助雙連埤生態教室做更深入的在地耕耘。合作五、六年來,高大哥手工拔草、人工抓蟲,秉持著保護土地、水質的信念,用心呵護農作物,也用心守護著這片從小滋養著他的土地。自從參與荒野契作後,高大姐也時常受邀擔任食農課程的講師,用自種的蔬菜,教導親子團的孩子做辣椒醬、草仔粿、南瓜粿等,緊密的合作關係,意外地讓夫妻倆成了荒野食農教育的推手呢! 對雙連埤的期許 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型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得疏離,而便利的生活使得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變得陌生,人們大多是從冰箱或餐桌上認識食物,失去了直接接觸與認識食材的機會,也失去了感受土地溫度的機會。長久處於都市中生活的人們,遠離了聯繫情感與孕育生命的土地,彷彿成了失了根的現代人。參與契作的荒野親子團家庭,帶著孩子一起來到雙連埤親近土地、體驗農事,接著一起動手做料理,這一連串的體驗,串起了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高大哥的生命經驗與土地緊密連結著,也因為這一份對土地的情感與連結,使得他在退休後務農時,選擇了比較辛苦的友善耕種方式,他希望未來在雙連埤能有更多的農事體驗及食農課程,讓人們可以更親近土地。當人們對於生活的土地有了情感的連結,便會做出友善土地的選擇。願雙連埤的美好與珍貴,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可以一直保存下去。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大哥

《森林特攻隊--大腳ㄚ家族》觀後感

2020-10-15

文/姚佩君<試映會民眾> 圖/可樂藝術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到底我們要的是人類文明的便利還是友善環境的永續經營?從卓蘭的石虎公園到知本光電的爭議…都可以看出環境保護的議題刻不容緩、真實存在! 影片從大灰狼追逐小野兔的飆速開始,電影的節奏就一直維持著這個速度感,從大腳怪兒子亞當的超跑能力、浣熊崔波和棕熊偉波駕著露營車瘋狂疾駛,到大腳怪一家三口被「空拍機殺人武器」追殺的礦車奔馳,再到瀑布傾瀉而下的暢快,一氣呵成,沒有冷場!會很合喜愛冒險小孩的胃口。 電影充滿好萊塢的英雄色彩,好人有金剛不壞之身,壞人壞到骨頭也是黑色的。除此之外,也用了許多對比來比喻或諷刺社會現況,例如:大自然肉弱強食的法則對比人類無止盡貪婪的掠奪;大腳怪代表著電視世代,他上傳的低陽春影片點擊率超低,對比兒子亞當生在網路世代所製作的匠人級影片剪輯技術;萬惡的石油大亨對比超天真的抗議者。最諷刺的莫過於石油大亨包裝出來的假綠能企業形象對比實際進行的不法採集石油勾當! 很同意電影中帶出的一個訊息:礦場廢棄了100年,大自然也用這100年做了修復,可是人類只需要瞬間的破壞,就足以摧毀好不容易在漫長歲月中恢復的自然生態。從這個切入點出發,就是一堂很棒的親子生態教育課。到底我們要的是人類文明的便利還是友善環境的永續經營?從卓蘭的石虎公園到知本光電的爭議…都可以看出環境保護的議題刻不容緩、真實存在! 電影最後又回到大灰狼追逐兔子的場景,前後呼應的非常好,這就是大自然的食物鏈法則,但是大灰狼跟人類不同,不會因為一隻兔子摧毀整個生態系啊! 大腳怪說:有名氣就是要用來改變世界!然後他們全家一起合作,成功打擊了壞蛋,讓世界變得更好。如果這部電影可以喚起許多家庭,開始打從心底有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環境的關懷,願意為了環境保育多走一哩路,讓動物有糧有家,讓人類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被治癒!那這部電影就不僅富饒趣味還兼具教育意義! 最後,我想說:就算影片超現實到不可置信,但是光看電影中所描繪的阿拉斯加與洛磯山脈的山光水色,就讓人心神嚮往,手指頭開始打入鍵盤搜尋「阿拉斯加洛磯山脈極光之旅」!別忘了!這天堂般如詩如畫的美景是因為沒有被人類粗暴的的破壞才得以保存呢!  

夢幻湖之夢——知本濕地的想像與幻滅

2020-10-15

圖、文/黃瀚嶢<生態圖文作家> 保育之夢 台東平原南側,由知本溪千萬年來沖積而成。溪水出海的地方,有片廣大草原,草原低窪處,蓄積了沿岸的湧泉,以及附近的農田排水,在不同季節中,形成或大或小的湖泊與草澤,這是在地人口中的「夢幻湖」,整個沖積平原區域,則被統稱為「知本濕地」。 知本濕地的夢幻之處,正在於隱密與變動,要在對的時節,在廣大的草原樹叢間尋找,才能抵達深處的水澤。除了空間的複雜,知本濕地更有著東部獨特的「沒口」現象:當冬季季風帶來的海沙將沿岸堆高時,溪口會形成季節性的封閉湖泊,這剛好配合候鳥的過境期,使得岩岸居多的東部海岸,有了難得的大面積草澤,供水鳥棲息渡冬。知本濕地的鳥種數與保育鳥種數,都居台東濕地之冠,更被國際鳥盟列入世界級的「重要野鳥棲息地」。 在生態上,空間性的交錯與時間性的變動,可讓更多動物在複雜的環境擇地而棲,植物也會隨著水域的變動而季節性消長。這在全台的濕地中,顯得獨樹一格。 獨特環境得以保留,是由於一個未竟的遊樂區開發案,在地人都知道,這裡曾是捷地爾公司的迪士尼樂園預定地。三十多年來的「閒置」,造就了知本濕地的生態榮景,更逐漸受到在地團體的關注。從二〇一五年起,由台東荒野保護協會、台東鳥會以及知本卡大地布部落三方合作,持續發起生態與文化的保育行動,形成難得的夥伴關係。社區合作網絡眼看就要成形。 然而在二〇一七年,配合能源轉型政策,知本濕地被台東縣政府重新標租給韋能能源有限公司,預計開闢亞洲最大的太陽能光電廠,縣府每年可獲得豐厚的回饋金——然而按計劃,草原灌叢會覆滿光電板,徒留近海水體,生態功能必定大幅縮減,濕地將不再夢幻。   團結之夢 卡大地布,在卑南語中是在此團結的意思。以團結聞名的卡大地布部落,是知本平原最早的主人,他們在此區域有上千年的文化積累,儘管傳統生活在現代備受衝擊,但近年部落積極推動文化復振,已將大部分傳統領域地名加以踏查紀錄,還出版了專書「心知地名」。光是光電計畫範圍內,就有八個充滿故事的地名,族人更開始在知本濕地復耕小米田,儼然成為文藝復興的基地。然而這場正展開的復興運動,直接受到了光電開發案的巨大挑戰。 二〇一九年,部落在縣府與廠商的步步進逼下,被迫針對光電開發案倉促進行諮商同意權投票。儘管部落的傳統領袖均表態反對,部落婦女會與青年會更在投票前夕於村內遊行,呼籲族人投下反對票,然而在投票資格、方式與現場管理都充滿爭議的情形下,同意方仍以些微差距取勝。看似民主的現代投票制度,反而造成傳統價值的崩壞與部落內部矛盾的加劇,這次投票結果並非爭議的結束,反成為撕裂的開始。   發展之夢 從四百年前,淘金的荷蘭人進入知本溪口開始,一代代的統治者對於這片平原賦予了許多不同的想像,日本以農業台灣的規劃,在此築起堤防,開挖圳道,廣植蔗田,並建造海岸林。國民政府則在反共與美援背景下,開闢知本農場,接通南迴鐵路,接著企圖開發大型遊樂區促進觀光,這些歷史,意外造就了知本濕地現今的樣貌,然而真正在地的聲音,卻總是缺席。如今生態概念與原民權益漸受重視,新的社區想像與網絡,本能夠在知本生根萌芽,然而天外飛來的光電計畫,卻在短時間內撼動一切,形成綠能與保育衝突的亂象。光電廠的效益,又有多少能回到社區呢? 近年政府全面盤點地面型光電場址,卻沒有建立相應的檢核機制,已在各地造成了問題,韋能公司在西部的義竹電廠看似做了社區溝通的正面示範,但來到東部,面對部落傳統領域與濕地生態,卻顯得粗糙而霸道。 如果廠商與台東縣府不慎重考慮撤案,以及與重啟社區討論的可能性,知本光電廠就算如期動工,對於非核家園與原民轉型正義兩大政策,都將是一大污點。只要世人還記得,那曾深藏於草原與海岸林間的夢幻湖,知本濕地傷痛的記憶,將成為地方意識中的伏流,並於未來的日子裡,一再重返。   *勘誤公告:紙本刊物第4頁標題有誤,正確標題為「夢幻湖之夢——知本濕地的想像與幻滅」,特發公告更正。

2020 荒野保護協會臉書使用者喜好調查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