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教育,你我同行
圖、文/劉曜寬<溪流計畫專案人員,自然名:綠川> 2021-09-10 位於台中盆地西側的筏子溪是台中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條溪。 ▲2021.06.18 筏子溪中游 「從開始居住南屯後,時常開車經過知高橋、虹揚橋,偶爾搭公車時也會經過東海橋。來回通過橋上,筏子溪是再熟悉不過的名字。每每經過橋上,總也透過車窗,看見筏子溪。這樣的「看見」,以為的懂得,其實並不瞭解。」---錢妙秋(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梧桐) 「筏子溪!筏子溪!很常聽到這條溪名,卻從來不知道原來近在咫尺啊!因緣際會下與她相遇,原來是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走在河川裡,溪水是清澈的,可看到許多小魚游來游去,兩旁孕育植被,感受到大自然就在我身邊。原本以為這是一條奄奄一息,堆積許多垃圾並發著臭味的溪,真是誤會它了。」 ---黃瓅瑩〈台中親子二團 自然名:西瓜皮〉 「如果能在孩子心中盡早埋下與大自然連結的情感,有一天他成為一位有能力的決策者時,這顆覺醒的種子或許會帶領他做出有智慧的決定,相信這座飛越現在與未來時空交會的橋,便會真正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黃瓊瑤〈台中親子三團 自然名:銀樺樹〉 我們常唱的那一首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河溪離我們的生活就是這麼近,但我們並沒有給這個美麗的自然景觀應該得到的重視,將它視為理所當然,為了城市美觀,築起了河堤,以水泥建造破壞了它原有的樣貌。 ▲2021.06.18 筏子溪下游 為了喚醒大眾與自然的連結,荒野以行動守護環境,推廣自然生態保育觀念。自2018年台中分會建立「荒野筏子溪平台」起,便以筏子溪(烏溪支流)作為溪流教育的場域,透過淨溪活動帶領民眾走入溪流。至今3年的淨溪行動,讓我們累積了許多淨溪民眾、公部門與在地居民互動的經驗,以及棲地營造的案例。 ▲輕旅行現地認識溪流 ▲水水筏子溪推廣 今年為了讓溪流教育推廣擴大到全國,我們在其他分會辦理溪流守護志工培訓課程,邀請關心溪流的民眾與志工一同參與,透過辦理溪流教育推廣演講,期望透過全國各分會培養關心溪流的民眾、學子持續投入,讓各縣市都能透過荒野的力量去開拓溪流教育,讓更多人關注家鄉的溪流。 ▲筏子溪講座推廣 ▲ICC表格練習 雖然疫情的關係打亂了步調,但降級之後我們再出發,持續以線上方式到分會培訓,也一併用線上與實體並進的方式辦理溪流教育的推廣,溪流教育,你我同行,一起守護溪流吧! 2021溪流教育 -推廣志工培訓x推廣講座申請 ➤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0324
疫情間的減塑外帶分享
圖、文/賴筱彤〈台北分會減塑志工,自然名:星夜鵂鶹〉 2021-08-10 疫情嚴峻,政府規定餐飲小吃業只能外帶,卻有部分店家和路人認為「自備容器=防疫破口」?特此分享能兼顧「防疫安全&減塑外帶的SOP」,以正視聽。 當人們只聚焦自備容器可能帶有病毒,卻沒看到廚房人員沒戴口罩、店員把大拇指放進紙餐盒裡裝餐等等,以訛傳訛卻正大光明的變相鼓勵製造使用更多一次用塑膠垃圾?! 然而,2020年7月美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文章寫到:新冠病毒通過無生命表面傳播的機會非常小。(資料來源:BBC中文網_肺炎疫情:解答澳洲「新冠病毒存活28天」的五個問題) 一、在有保護好自己、店家、其他客人的前提下,「自備餐盒成功外帶沒被拒絕的六大關鍵」如下: 1、挑疫情前就常去的店家外帶。(老闆認得你的「給西」) 2、避開連鎖店體系。(除非老闆也在店裡,因為店員須遵守SOP通常做不了主,別刁難店員!但也有不少例外,可能生意太差不想流失客人,也可能店員自己也是不塑之客,所以認同願配合!) 3、離峰時間去買。(才不會有閒人指手畫腳、造成老闆壓力,也方便老闆配合SOP以外的裝盒) 4、事前準備很重要!確定好餐點、挑選合適和寬口好裝的餐盒、在紙膠帶上寫好餐點名分別貼上,如圖1所示。(這樣可以縮短點餐時間、方便老闆裝盒) 5、當著老闆的面,噴酒精在容器四周,再用布擦拭,完成消毒。(如果跟店家有互信基礎,可在家裡事先消毒擦拭並告知老闆) 6、這時再遞餐盒大軍給老闆並完成點餐(配上如圖2「提籃」更妥善) 笑著(就算戴口罩也要讓對方感受到笑意與誠懇)跟老闆說: 「我全用酒精消毒過了,請問可以用我的容器裝嗎?」 通常我講(做)到這步驟,都會被欣然接受,至今沒被拒絕過! 對了,餐盒到家後,還是會噴酒精擦拭過,才會打開讓家人食用。 . ▲確定好餐點、挑選合適和寬口好裝的餐盒、在紙膠帶上寫好餐點名分別貼上 ▲把餐盒大軍給老闆,配上提籃更妥當 ▲餐盒大軍 ▲裝好飯菜的便當盒 二、整理這篇的用意是想提醒普羅大眾: 1、只要有心,還是可以兼顧正確防疫與友善環境! 2、其實,只要有接觸就有風險,跟容器材質無關!
與我們同行~護蛙中的企業參與
文/鄧雲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木東〉 圖/鄧雲棟、羅玉芳〈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近年來全世界在環境議題上不斷提出警告,漸漸社會在市場上的選擇不再只專注於價格,而越加重視企業對於環境永續的責任。 企業與大眾息息相關,身為共同營造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期待企業認同「取之於環境, 也應回饋於環境」的經營理念。近年來對於企業競爭力的評鑑,也加入了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ESG (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指標。 十餘年的護蛙行動,讓許多世界知名的企業意識到我們關懷弱勢生命及棲地守護的行動、同時亦符合ESG的理念,因此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此環境守護議題。 從2014年起,聯華電子啟動為期三年的「Eco-echo生態保育希望工程」與荒野合作執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行動」,提供經費與志工參與認養護蛙區的棲地。2016到2018年間,美商英特爾公司(Intel)重視社群關懷,長期投入偏鄉小學服務,亦特別計畫「陪青蛙過馬路」活動,讓學校小朋友認識自己的家園、愛護環境。2017年,輝達公司(NVIDIA)認領了三場梭德氏赤蛙棲地維護工作,參與員工計120人次;辦理多年「工安環保月」的台灣應用材料公司(Apply Material)在2018年開始與荒野合辦「幫青蛙過馬路」活動,讓新竹科學園區員工帶領眷屬體驗環境教育;星巴克則於2019年與荒野保護協會合辦了一系列的環保倡議咖啡講座;2020年台灣中油公司以「社區友善動物計畫」讓不同地方的民眾參與環境教育,以此回饋社區。 ▲聯華電子與荒野合作執行「梭德氏赤蛙棲地保育行動」 ▲英特爾都計劃特別的「陪青蛙過馬路」活動 ▲星巴克環保倡議咖啡講座 ▲中油公司社區友善動物計畫「幫青蛙過馬路」活動 荒野持續與企業團體合作,除了在活動中傳達理念,也因此有了更多資源維持每年的志工訓練、活動保險、棲地維護基本設備材料等等重要開銷。環境教育、棲地守護需要全民參與,也期待更多企業投入環境永續的行動。只要我們持續且認真,就能讓更多人加入,這便是我們荒野致力於環境守護的最佳寫照。
為生態教育灑種子
圖、文/陳錦玲〈《幫青蛙過馬路》繪本推廣培訓成員,自然名:土樟〉 2021-08-10 無心插柳蛙成蔭—護蛙培訓大滿貫! 參與護蛙行動,其實始於一個無心插柳的機緣--2014年在臉書上看到荒野新竹分會的副分會長許天麟(海哥)招募志工,一路參加了鄉土培力課程、解說員訓練、護蛙領隊培訓,最後就是這場《幫青蛙過馬路》繪本推廣訓練啦!可以說是完整參與了與護蛙有關的所有培訓。 用繪本當媒介,推廣生命教育 ▲用超大繪本引起小朋友注意 不同於護蛙領隊培訓,《幫青蛙過馬路》繪本推廣,是一個人站在台上、與觀眾們產生互動,以達到推廣的目的。要如何對從未去過的觀眾們說明、解釋為什麼要護蛙?所謂的梭德氏赤蛙又長得甚麼樣子?為什麼要幫他們過馬路呢?我們這些解說志工也在摸索方向。所幸護蛙領隊的前輩們頃囊相授關於護蛙時遇到的種種,例如護欄高度與青蛙身材比例、小小隻的青蛙或其他動物被輪子輾過時的慘樣…有了這些更貼近真實情況的背景資料,再加上繪本推廣講師的經驗分享,我們便自己揣想、研究,面對各種不同年齡層觀眾,講題內容要如何調整,分享方式也必須更多元。 最大挑戰—居然來自小小孩! 結訓後,參與推廣的對象從國小到國中都有,這些小朋友因為都已經熟悉上課模式,只要適時調整用詞就可以~但,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竹蓮附小幼稚園—這也是繪本推廣過程中,年紀最小的小朋友,不管前輩們護蛙經驗多麼豐富,要將所有護蛙經驗分享給只有五六歲的小小孩,著實是一項考驗。 參考了前輩們各種護蛙遊戲後,決定也讓幼稚園的小朋友感受被車子輾過的感覺。請老師拿著球,背對著跳過路徑的小朋友們投射,被球碰到就算路殺,小朋友們即時躺下並將四肢張開做青蛙死亡狀。 這群小小孩很配合,被球打到就躺下,很快地變倒成一片,模樣很天真,老師忍不住要留下他們可愛的身影,我們更希望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留下愛護生態的種子。這樣用心設計課程,希望在孩子們身上留下印記,期待山上的動物們不再被路殺、期待人們對待環境更友善。 ▲可愛的幼稚園小朋友學青蛙跳
一場不間斷的接力賽—大山背護蛙志工培訓
文/梁富生〈曾任護蛙志工培訓總召,自然名:赤頸鶴〉 圖/梁富生、鄧雲棟〈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每一個偉大的夢想都由一個夢想者開始。永遠記得, 你內在有力量、耐心與熱情,去完成壯舉、改變世界。」 美國傑出黑人廢奴主義者哈莉特・塔布曼 初衷--從志工培訓到公民科學家的養成 12年來護蛙活動的薪火延續不絕,志工培訓占了很重要的角色。抱著一顆不畏艱難的心,從籌備到完成,幾乎橫跨半年以上。。這一路的跌跌撞撞,源自於心中一個看似不自量力的夢想。心連心,堅持與熱情的火光在每個共同參與者的眼中閃爍,使得蛙蛙生命的延續不再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除了短暫的護蛙任務外,長遠的目標更是希望促進公民科學家的養成,學習從物種的分布、特徵、叫聲來辨識兩棲類,定期調查兩棲數量的變化,回報「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 ,並協助外來種的移除,使原生種的蛙類免於因外來種的入侵,造成棲息地的壓迫,而有滅絕的危機。同時也希望找到一群願意為環境守護付出的志工,協助棲地的維護,避免棲地被過度開發、溪流整治水泥化,造成生物喪失了生存的地方。 強大護蛙師資陣容— 「神」級專家群 護蛙課程的安排少不了邀請青蛙公主--楊懿如老師來幫大家上「兩棲類生態」課程。楊老師上課時都會帶上平時收集的青蛙模型或飾品,各個唯妙唯肖,讓大家體驗一下青蛙的外型、大小和構造,這對日後在野外辨識青蛙有一定的功效喔! 新竹另外一位女神級的人物-施芬如(李足歡)老師。十二年來身體力行,不斷地前來協助護蛙活動。聽完老師的課「護蛙緣起與新竹常見青蛙辨識」,除了瞭解整個護蛙活動的來龍去脈,更能切身感受到老師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和對這些綠色小傢伙的喜愛。 從2018年分會開始協助新竹市政府進行清除斑腿樹蛙的活動。「布氏、班腿傻傻分不清楚」是許多剛開始接觸這個活動的夥伴心中的OS,隔年立即請來了幽默有趣的李承恩博士來幫我們惡補「外來種防治」。原來外來種的引進是人類有意或無意間造成的,移除入侵種的時機是何等的重要不容忽視。 「有青蛙的地方,就一定有蛇」。當你在野外調查青蛙時,總避免不了與牠正面交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特別邀請了特生中心的專員來教導我們「台灣蛇類介紹」的課程。 上完了室內課,就要拉起袖口走到戶外了!「蛙調紀錄實務與操作」課程告訴我們,如何把所聽到和看到的,一一詳細的紀錄下來,成為一筆有效的資料。當你在找青蛙時,你會發現夜晚的世界比白天更加熱鬧嘈雜,鞭蠍、蚰蜒、白額高腳蛛和許多直翅目的昆蟲,都在這個時候活躍了起來,有時還會與稀客-鼬獾、青竹絲和雨傘節等等邂逅。這些都是在蛙調時,額外的收穫呢!如果不想錯過這些大獎,怎麼能不好好上這堂「大山背棲地與夜間生物介紹」呢! 課程終於來到了後半段,也該為十月的「幫青蛙過馬路」做準備了。「護蛙流程與領隊實習演練」課程中,將過去護蛙志工們的經驗,整理成一套SOP,讓每一次執勤的志工們,能夠將路殺降到最低,並兼顧自身的安全及不擾民。為了讓每一隻梭德都能成為勝利者,我們志工們當然要活動活動筋骨,大展身手來一場「護蛙棲地淨山淨溪」的活動。大家揮汗如雨卻仍樂此不疲,就是希望能讓蛙蛙們通過馬路時,更安全、更順利。 蛙達人養成的重頭戲—護蛙旅行 荒野名言是「一起睡過感情才會好」,為了大家日後在執行護蛙以及蛙調的任務上更有默契,所以,護蛙旅行就是志工培訓中的重頭戲啦~為了讓夥伴們可以有更多親身接觸青蛙的機會,所以選擇的地點一定是青蛙特別多或是有特殊青蛙的地方。旅途中,穿插一些關於青蛙常識的小問答、聽音辨識、模擬青蛙過馬路等等遊戲。兩天下來,睜眼、闔眼、耳聽、口說,都是青蛙(沒有吃的啦!),各個都成了青蛙達人了。 終於上場啦!--大山背護蛙實況 結束護蛙志工培訓後,十月的護蛙高峰期也隨之到來。每次護蛙工作開始前,擔任領隊的夥伴都必須趁著天色猶亮,不厭其煩地向民眾娓娓道來為什麼要護蛙?這一次次行動背後的意義為何?怎麼辨別梭德氏赤蛙與其他蛙種? 並不是每一隻長得綠綠的、四隻腳的,都要送到河邊!護蛙器材的分配介紹更是不容忽視,正確的使用才能使護蛙過程更為順暢有效率。 為青蛙鋪橋造路--大山背工作假期 工作假期也是護蛙行動重要的一環,每兩個月都會招募志工來定期維護護蛙棲地。在工作假期中,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功力—看看荒野親子團多麼有活力,除起草來速度快到連蝗蟲都比不上。小蜂們認真地幫忙拔草、清掃路面與壁面。大蜂更是肩負重任,揹著沉甸甸的除草機,必須把大部分的雜草在半天內全部清除。明年此時來蛙調時,才有蛙可以看。 結語-任何一種物種都不應該成為滿足人類需求下的犧牲品 人類終究要了解,蛙和我們一樣理解黑夜、森林、雨季和傷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我們理應愛待自然中的萬物,盡自身棉薄之力。維護蛙種的安危和自然界的平衡。這幾年下來的護蛙志工培訓,藉由志工們持續對民眾作環境保育的推廣,讓更多人意識到人類與環境的不可分割、蛙類及林野間多元生態的可愛多彩,進而體會到任何一種物種都不應該成為滿足人類需求下的犧牲品,讓我們為守護這一片土地繼續努力吧! 【護蛙小故事】青蛙請走地下道 圖、文/鄧雲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木東) 在每次的護蛙過程中常有民眾問到,為什麼不做一條地下道讓他們走呢? 由於生物的不確定性,所以護蛙過程必須詳實記錄,以當成要做生態廊道或其他補救工程的依據。 2016年我們在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協助下做試驗性的嘗試,以護蛙E區現有的排水涵管, 左右各50公尺加上導引圍籬,在出口處裝上紅外線及定時攝影機紀錄希望梭德氏赤蛙能夠改走地下道。 在護蛙期間連續一個月的紀錄,沒有拍攝到青蛙,但意外發現紫嘯鶇、鼬獾、蝙蝠、蛇類等動物會利用涵管。實驗結果雖沒有成功,但也了解了更多生物的習性。
那一夜,我們啟動了護蛙
文/施芬如〈新竹分會護蛙行動發起成員,自然名:李足歡〉 圖/施芬如、鄧雲棟〈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大山背護蛙行動是一連串的短暫際遇與一群人的起心動念,起初誰也不知道,這行動居然就這樣跨越12個年頭,而且還將持續下去….。 震撼的那一夜 2007年,新竹荒野幾位夥伴一起上了兩天楊懿如老師團隊辦理的兩棲調查志工研習。課程結束,為了「青蛙很可愛,想要看青蛙」,臨時起意組了新竹荒野蛙調團隊。 2008年10月是大山背第一次的秋季蛙調。那天我們一下車,走沒幾步就發現馬路上全是青蛙,更震撼的是上百隻的屍體,彷彿青蛙集體被傾倒出來似的。當晚收工回家,其他區夥伴也傳來梭德氏赤蛙大爆發的消息,我們才知道大山背這遍地蛙屍,竟是梭德氏赤蛙集團婚禮的「進行式」。 ▲蛙兒們的婚禮-我們最大的期待 就算只是個人的力量,都要做點什麼 蛙調工作原本只是記錄。然而我們自詡為愛蛙人,倘若對眼前景況只是旁觀,那麼田野調查的監測就沒有意義了。於是,2009成為我們的護蛙元年,大家決定「就算只是個人的力量,都要做點什麼」。 因為爆量的路殺畫面實在太震撼,我們努力發新聞、到處宣講、帶夜觀活動,用各種方法想讓更多人知道大山背梭德的處境。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過去調查資料,我們並不了解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的生態習性。一方面努力宣導,一方面監測蛙況。 ▲2010年幫青蛙過馬路FB粉專成立 懂牠,才能護牠 那是個社群媒體還不普遍的年代,聯絡事情都靠電話和Email,每晚要揪人上山實在是艱難的任務。而且為了配合大家下班時間,我們總是晚上七點多才到山上,第一件事就是撿除路上的蛙屍。 直到某個週末下午,我們邀請生態專家上山會勘。傍晚大夥兒正各自歇息。豈料有人眼尖發現,山壁邊已經出現幾隻梭德氏赤蛙,也就是這天,我們才知道牠們是天剛黑就出發了,隔天馬上提早護蛙時間。 全台灣山坡地開發、興建道路、野溪整治,對生態環境傷害至鉅,梭德氏赤蛙並不是個案,受害的也不只是青蛙。12年來新竹荒野持續號召「幫青蛙過馬路」,黑暗中走在十月的大山背,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期盼著,有一天,環境變友善了,我們可以在這裡回到最初單純的蛙調賞蛙。
奇蹟,從累積開始—護蛙 12 年
文/張正敏〈新竹分會會長,自然名:筆筒樹〉 圖/施芬如、羅玉芳〈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張靜珠〈新竹分會主任秘書〉 2021-08-10 從自然觀察發現生命的需要 2008年秋天夜晚,在一次蛙調夜間觀察活動,新竹分會的夥伴們在橫山鄉大山背的鄉道發現了被車輪輾壓過的梭德氏赤蛙,毫無疑問這是路殺,路殺並不罕見,然而這次目睹的數量之龐大,令人驚心,於是隔年秋天,分會夥伴啟動了護蛙行動。 護蛙行動在第一年就有了令人感動的成果。2009年,護蛙行動初起步,當時只統計到約300多隻幸運過馬路的青蛙,有快一半的蛙兒們則遭遇不幸。但從2010年開始,每年平均有近1500隻青蛙順利過馬路,把路殺率從第一年的47%降到10%以內,足足差了4倍之多!在這超過12年的時間,我們幫助了一萬六千多隻青蛙過馬路。這樣的奇蹟,是透過長期累積而得的! 荒野一直鼓勵志工透過「自然觀察」直接與生命面對面,觀察季節變化、體驗自然生命的奧妙與強悍,從觀察到實際投入保育行動,讓我們發現自然觀察的價值不僅在於強化人與自然的連結,也讓我們發現了生命的需要。 人,是保育行動中的重要因子! 就如同絕大多數的生態保育議題,梭德氏赤蛙大量路殺起源於鄉間道路的開發,問題由人類製造,引發的困境也該由人類來彌補。新竹分會號召志工、在學學生、企業團體、一般民眾以及附近村民,在十月份的每一個晚上到梭德氏赤蛙出現的熱區,來回巡邏,擔任青蛙的導護老師,守護生命,這是直接面對梭德氏赤蛙的護蛙行動。 在這超過十二年的努力下,這場由新竹分會發起的保育行動,動員了近7000多人次的志工參加,從第一年的300人次,後續幾年都有600-800人次不等,平均每年都有650多人次參與。大山背護蛙,不只是荒野志工的事,也是新竹地區許多關心環境的人們共同話題之一。 蛙多蛙少,都要護哇! 每年為期一個月的護蛙行動中,志工們每個晚上都詳實記錄了青蛙出沒的時間、區域、數量。從護蛙第二年開始,蛙兒從原先500多隻,隔年暴增三倍,其後數量隨著當年度的氣候、環境變化有所增減,但也都維持在約1000隻以上。2015-2017更是紀錄史上最多的幾年,最高曾有2531隻梭德氏赤蛙。然而從2017年起,梭德氏赤蛙數量呈現跳水式的減少,但周邊未見大面積山林開發,數量減少的原因至今仍未確定。 回望這十二年來的護蛙時光,荒野新竹護蛙志工們心全力投入,回應大自然的需要,我深深以荒野夥伴為榮。未來,新竹分會關注梭德氏赤蛙的行動不會停歇,且從梭德氏赤蛙擴展到兩棲類動物,所以自2021年起,護蛙團隊擴大為「兩棲類調查志工」,仍持續保持觀察,隨時準備,期待未來有一天,豐富的生態會再回到大山背!
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Ep2. 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想到陸蟹?你會想到什麼? 是餐桌上的螃蟹? 市場或是海產店的螃蟹? 又或是海綿寶寶裡面的蟹老闆? 本集節目帶你直接在陸地上行走的螃蟹 為什麼他會在陸地上發生車禍呢 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為什麼我們需要保護陸蟹? 1.維持海岸林的的森林樣貌豐富性 2.在地居民重要且獨有的回憶 3.推動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 哪裡可以收聽 . 。 路殺小卡這裡可以了解!
燕子夏季的約會
圖、文/林文豐〈台北分會汐湖組解說志工,自然名 : 海洋〉 2021-07-10 每年的三月,台灣大地春暖,杜鵑花盛開, 南國來的嬌客們 - 燕子,乘著北吹的西南風一路北上而來,舒服又愜意。如果你注意一下,在家戶的屋簷下,天空中,不經意地開始熱鬧了起來,這群來自南國的好朋友 - 燕子,每年總是依約而來,從來也不會缺席。 他們思思念念著,他們最愛的寶島 - 台灣。因燕子是夏候鳥,也因夏季的台灣有獨特的 環境生態,河川濕地多,可以給燕子築巢材料及喝水;蚊蠅小昆蟲多,可以給燕子這半年的衣食無虞,也幫我們居住環境減少蚊蠅過多問題,這也讓燕子們可以遠從千里之外,每年不辭辛勞的一定要來這一趟,是天性嗎?還是鄉愁呢 ? 從春天到夏天,從一對對變一群群,半年的時間,至少兩倍數的繁衍。這期間每天的清晨到黃昏,都會看到他們快樂飛行的身影,其實是在自我鍛鍊,只要你多多留意,屋簷下,漫步走, 仰頭望,總是讓人驚喜連連喔! 燕爸,燕媽,小小燕,吱吱喳喳,好一幅可愛幸福的畫面。或許燕子就在你家附近,食羽住行,傳宗接代,一代又一代,生生而不息的生命故事,每年都在上演,但忙碌的你曾注意過嗎 ? 沒有也沒關係的,就從今年現在起,你可自行在家附近就近觀察,或者在每年的 7 月底 8 月初, 一起來報名荒野保護協會的五股濕地賞燕季活動,我們將與你分享更多關於燕子的秘密。 台北的五股濕地,佔地 177 公頃,這裡的草澤,溝渠,高低草地,淡水及半鹹水池塘環境等,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提供各種野生動物棲息,也是候鳥與過境鳥南來北往的重要驛站之一。 一年一度的燕子嘉年華,數以萬計燕子,將聚集在此,精彩無比,絕對讓你悸慟驚喜,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過了夏天的初秋,大花紫薇綻放時,燕子們會感受到南國故鄉鄉愁的呼喚,燕群們便準備要回去避冬了,總是要打起精神,吃飽睡足,磨羽擦毛,攜家帶眷的,準備分批回去他們該去的南方。 我呢 ? 將與荒野夥伴們,帶著燕子的粉絲們,站在五股濕地的蘆葦叢旁,看著、數著家燕、洋燕、赤腰燕、棕沙燕等等的群燕,享受著這個美好的體驗。 眾家燕子們呢 ? 會依依不捨的在天空中盤旋,聚集,來來回回,忽高忽低,一趟又一趟, 好像不捨離去似的,但我們都知道,牠們最終會離開。 在這夏末初秋的落日黃昏時刻,心裡總是百感交集,一方面看著所帶領民眾欣喜驚豔的表情而感到開心,另一方面,我也知道,人生無不散宴席的道理,也只能再次期待,每年初春,和燕子們的再次相遇吧! 燕子啊!我們跟你們約定好了,每年杜鵑花盛開時,我們都在台灣等你們回來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