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台南分會海洋倡議:誰是沙害者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辨理連續兩天共四場淨灘行動,期能擴及更多在地民眾,喚起守護海洋的意識。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大島,而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既被這片海域隔離也同時被保護著。當大家在這片土地上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及休閒娛樂的同時,海洋也在同時承受著不同形式的污染。自2008年世界地球日起,為喚起民眾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荒野保護協會開始籌辦淨灘行動及進行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透過每年實際行動,帶領民眾,親身走至在地海岸線進行淨灘行動。台南分會今年(2020)於9/19、9/20進行為期兩天、共計四場的淨灘,期能擴及更多在地民眾,喚起守護海洋的意識。 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是保育團體Ocean Conservancy於1986年發起的活動,與一般淨灘不同的是淨灘過程中需使用固定格式表格紀錄廢棄物的種類、數量與重量,以進一步釐清汙染的來源。 今年宏遠興業與寶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響應,由荒野台南分會親子團夥伴與民眾共367人,分別在鹽水溪北岸出海口、觀夕平台、四鯤鯓海灘、漁光島共四地海岸線撿拾並紀錄了487公斤的海廢量。其中佔比最多的垃圾種類為:煙蒂732根(伴隨而來的打火機70支)、藥酒瓶325個、塑膠提袋274個、吸管272根、塑膠瓶蓋393個;屬漁業廢棄物的還有大型保麗龍21個、漁網與繩子105個、漁業浮球與漁船防碰墊134個、釣魚杆22支。 另外讓人堪憂的是在鹽水溪北岸出海口所紀錄到針筒45支、帶針頭的針筒20支。該處為荒野台南分會黃嘉隆長期關注的海岸線,當日帶領淨灘的親子四團與二團指出,歷年淨灘吸管紀錄總量都在1000支以上,而今年數量大大減少近八成,顯示出禁用塑膠吸管政策確實有感;但此處藥酒瓶數量依舊居高不下,且針頭與針筒亦有增加的趨勢。 此次淨灘物品同歷年所見多為塑膠製品,塑膠是無法分解的萬年垃圾,只會一再的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微塑膠粒,直到我們看不見,雖然看不見但仍然存在。今年為了讓民眾更重視塑膠議題,荒野台南分會特別以回收米袋承裝海廢外,也於淨灘結束後以自製的微淨灘教案,帶領民眾看見腳下沙灘,竟有如此多五顏六色的微塑膠粒,讓大家體認各種海廢與塑膠製品對環境影響的嚴重程度,惟有「源頭減量與管理」才是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的根本之道,期大家能重視海洋永續、共同以行動守護海洋,除了讓生活在地球的所有物種得以永續,也期留一片更乾淨的海給我們的下一代。 聯絡人:黃嘉隆/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分會長 0952-804222 林宜靖/荒野台南分會秘書 0919-899718 媒體相關報導 台南》4場淨灘 驚見65支廢針筒
菊島の夏天
文、圖/黃傅寅 <荒野親子團臺北七團,自然名:白頭翁> 時間回到2019年北七團共識營場景,九位鹿工們在年度活動規劃,終於在鹿二年共識營推派小鹿小隊長確認活動內容;是以做中學至學中覺的方式,從每月活動的小鹿分工,到期末自主的壯遊活動為目標。 試圖在2020年的3月大凝聚三團一會場合營造小鹿舞台,趁著在去年10月活動落幕之際預告,期末的小鹿壯遊將會結合公益活動為方向,自從那天過後的四個月由各隊輪番報告,最終獲全體小鹿票選勝出僅有一小隊的提案,將列為年終的壯遊活動。在這樣營造團隊合作的氛圍中,非常欽佩北七鹿工們有著超人般的行事意志力,以及鹿團上下一心的合作無間。 經過各隊輪番的展演,抵擋不住熱情如火的澎湖縣花-天人菊,由森林鹿「菊島の夏天」所提的企劃,列為全體小鹿心目中最佳壯遊行程。我們也在今年六月感恩交接月,小鹿們向全團宣布鹿團選定的四天三夜壯遊行程以及向在場所有成員進行愛心募款。 壯遊的活動主題: . 認識台灣最年輕的國家公園: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澎湖海邊的垃圾大多來自哪裡?和台灣的海廢有甚麼不同 – 淨灘 . 澎湖離島的垃圾大多如何處理?和台灣有甚麼不同 – 拜訪環保局 . 紀錄澎湖已封閉垃圾掩埋場的維護現況 – 踏查 . 永續海洋 - 全程力行海鮮食育 因碰上疫情,部分團會活動因而中斷,甚至差點影響期末壯遊成行。趁疫情舒緩之時,6月初各隊開始定期開會,共分為總召組、事務組及行政組進行分工及規劃,完成各項的行前準備。澎湖自古是軍事要地,歷經大航海時代的變遷與清末民初的殖民地,擁有許多海洋文化與海洋文學的國際登台機會,背後文史值得一探究竟。擁有天然絕美的藍色珊瑚礁海域的澎湖,有一座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及西嶼坪),我們就在這之中浮潛,作為首日行程的開場。從南海碼頭啟航到東吉嶼,約莫1.5小時的航程,往西吉嶼的藍洞,玄武岩而成的海蝕洞在太陽的透光下,湖面映照形成的藍光而獲得藍洞盛名,同時間大家發現同在西吉嶼藍洞旁有處被海浪打上岸的白色保麗龍小垃圾堆特別醒目,當下向船家瞭解後,呼籲大家在使用海洋環境之餘,仍要善盡責任減少汙染,共同維護這片珍貴的環境。 在小鹿行政組小蘑菇與環保局多方溝通聯絡後,選定合適的淨灘地-後寮沙灘進行活動,且行前已知島上的垃圾掩埋場近期已皆封閉,全島的垃圾量盡皆集中在紅羅轉運站,之後會載運到高雄焚化爐銷毀。於7月17與環保局約定地會面,於是便展開上午的淨灘活動,清出許多漁具。我們還與環保局陳局長及楊科長介紹我們是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北七團以及訴諸此行壯遊活動之目的後,局長聽了更是為之動容,讚嘆我們荒野在環境保育上很不簡單,期待未來荒野可以在澎湖設點。在周六安排參訪已停運的草蓆仔尾垃圾掩埋場及東石環保公園,瞭解這些海廢垃圾在本島的處置情況的過程。環保局在得知這些情節後,適逢假日人力短缺棘手問題,緊急委派洪科長7月18日隔日上午在復育完成的草蓆仔尾現身說明,以上這些讓我們更加瞭解澎湖現況,且認為這些議題對於環境也是十分重要。 於第二天上半天淨灘結束後,下午便在白沙鄉岐頭村從事抱墩活動體驗;抱墩是甚麼?一種石頭群堆砌而成的傳統捕魚工法,成堆的石頭常讓魚群誤以為是住家,座落在出海口處的時而見到一處又一處的抱墩,為該村的幾位阿婆謀生討海的場域。外面用一張結有海草的捕魚網圍繞,接連搬開一顆又一顆的石頭,裡面可見到玳瑁石斑、鸚哥魚、錢鰻及馬糞海膽,秉持海洋永續的精神,小魚皆會放回海洋,受眷到老天爺的照顧,捕到的漁獲接下來會被料理為活動後的點心食物,這個過程也是食農教育重要的一環。 除了力行環境教育,接續幾天就是島上的文史踏查,藉以認識澎湖列島;此次行程總共34人,大鹿僅占10位。全團上下從事前的責任分工,再到現地的每日夜間會議順流程,參與活動的大小鹿完成了一場了不起的壯舉活動,在暑假之初再次證明,只要有心沒有不可能達成的事!
淨山、靜山、敬山、愛山
親子團高雄三團炫蜂團團員平安龜去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舉辦之「2019高雄市環境教育探究競賽」以【拯救野溪GO! GO! GO!】榮獲國小組第一名。今年報名以【淨山、靜山、敬山、愛山】作品參加「2020高雄市環境教育探究競賽」,再度獲得國小組第二名殊榮。 作者:施沛心(高雄分會親子團高雄三團炫蜂團團員、野溪調查小組成員;自然名:平安龜)、李澄風 一. 組員 :李澄風,施沛心 二. 指導老師:大仁國中李佩蓁老師,野人華德福8年級鄭向晴同學 三. 報名類別:環境生態 四. 組別:國小組 五. 作品說明:我們的隊員都是非常喜歡山林的孩子,在多次走入山林後,發現山林的憂愁,因此我們決定利用這次的機會為山林說話。許多的登山客在途中隨意丟下的垃圾會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就在土中分解,一個小小的垃圾、衛生紙、果皮,不好好處理會對生物有害對人類也有害。 藉由這次比賽我們來到高雄近郊的尾寮山,用計數器紀錄山徑垃圾的數量:215個塑膠垃圾、60多張衛生紙、十幾根煙蒂。有人說:「帶什麼上山、就要帶什麼下山」。嗯!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但是很重要,1980年代美國LNT「無痕山林」運動的核心精神,教導大眾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將戶外活動對山林的衝擊降至最低。我們親身實踐、努力做到,到山上什麼都不留只留腳印、什麼都不取只取相片與回憶!我們希望這一次的發表能讓更多人聽見與看見,人類對待山林的態度。透過發表,也希望跟我們一樣的國小學童,能不再害怕山林、能用正確的態度親近與愛護山林! (1)無痕山林七準則 (2)以遠距離觀察動物 (3)撿垃圾維護山林 (4)我們的工作、行動與討論 (5)山林的夢想
雙連埤友善農耕採訪趣
文、圖、影片/ 劉揚徳(荒野編採志工,自然名:不鹿) 農業是最真正接近環境,跟環境息息相關的行業。 2020年初帶著疫情不知會如何的心情,與編採小組摸黑來到了雙連埤。已近二、三十年不曾拍攝、剪接完整的商用紀錄片(工商紀錄片),但去年經過荒野社群編採志工訓後,發現與以前的設備、方法均不相同,簡化了很多,再加上去年底根據新聞訊息,下載了一款推廣用的正版剪接軟體,於是跟兒子借了相機、麥克風等設備,就大膽的答應了這次荒野採訪夥伴的邀約。 拍完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於是就一邊摸索剪接軟體的功能,一邊就給他剪下去。在剪時反覆看著畫面,聽著雙連埤主任說著:「農業是最真正接近環境,跟環境息息相關的行業。」心有同感。 因為這幾年我在農地整理、種果樹時挖出許多的農業廢材,有抑制雜草的黑塑膠布、灌溉用的PVC水管、保護水果的套袋等等......將近快十幾年也不見其腐爛。當時想說為什麼他們不集中丟棄到垃圾車,而是隨著換農作物,就將這些廢材整地到下層土地裏,眼不見為淨。後來發現我所在的地方沒有垃圾車經過,如果需要倒垃圾,需騎約10分鐘才能找到垃圾車,也難怪偶爾會飄來鄰農燒垃圾的味道。 但是有時在追垃圾車的同時,也會發現一些年輕的青農帶著大包小包的農業廢棄物,跟我一起追逐著垃圾車,我突然想起,我在雙連埤看到標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想必他們也是信仰這標語的實踐者。 戰戰兢兢的剪完了片子,夥伴的建議修正及加上臉書粉絲團按讚關係,也讓自己有了信心,才有後來陸續雙連埤系列訪談影片產出。看起來沒有盡頭的環境守護道路上,盡一點綿薄之力。 系列影片: 「土地的微革命」:一顆斐綠珍珠-雙連埤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羅阿公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謝偉賢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高大哥 「土地的微革命」雙連埤契作小農-柯姊 「土地的微革命」 ▏雙連埤農友 「土地的微革命」 ▏雙連埤採訪後記
觀察也紀錄屬於自己的圖鑑
文、圖:王省文(新竹分會秘書,自然名:瓜皮草) 喜愛自然活動有許多種方式,每個人在意的不同,壯麗的景致;蓊鬱的樹林;清爽的空氣;多樣的生物;艱難的步道;神秘的秘境;甚至是遺留在自然環境的廢棄建築等,不禁在心中感嘆,台灣真的是座寶島,不同特質的人都可以在自然裡邂逅一番最美的際遇,找到屬於自己最自在的那一片土。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喜歡紀錄動物或植物,喜歡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發現並且期待認識他們, 那你一定要懂得運用 iNaturalist 網站(https://www.inaturalist.org/),網站的概念主要是由觀察者與鑑定者組成,透過觀察者的觀察,加上鑑定者的分析鑑定,去判斷是否為正確的物種,而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觀察者或是鑑定者! 這一次配合「城市自然大挑戰(City Natural Challenge)」活動,讓世界各地的人去探索周遭的自然,桃園分會這邊也使用了兩天的時間,帶大家熟悉這套軟體並實際操作, 儘管辨識系統並沒有非常準確,不過差異不大。 喜歡自然的我常常抱著我的相機與手機就出門觀察,許多人看見我這副裝備會認為我是專業或是正在調查的研究員,一開始聽到大家對於我的稱讚時,會覺得有些驕傲,可是到後來都覺得有趣。在這調查的過程中,讓我想到我的一位6歲大姪子,對於卡通神奇寶貝裡面的怪獸都了若指掌,還會分析居住的環境與相剋的屬性,難道有人會稱呼他們為神奇寶貝大師呀。 自然觀察不限於年齡、職業、性別或是退休者等,因為自然就在處在你我的身邊,透過關心身邊的環境,偶而會有不認識的動植物,透過記錄也可以從生物中反推此地環境健康。有一個紀錄中發生的趣事讓我記憶猶新,在四天的調查活動中,曾經碰到一對父子,孩子對於路邊的花與被翻倒的姑婆芋備感好奇,可惜父親並不知曉名稱與原因,就隨口回答了野花以及倒木。這畫面久久在我腦中揮之不去,這只是一個例子,大自然當然不會說話,沒辦法告訴你他被賦予的身分,但是對於大自然的好奇而被扼殺的回答真是令人沮喪。透過公眾的觀察,關心環境也是關心自己,歡迎大家持續使用 iNaturalist 讓我們一起撰寫屬於自己的自然觀察圖鑑。
公民科學家我們做得到
圖/花敏煌(桃園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暗光鳥) 文/郭益昌(桃園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烏頭翁) 只要環境保護好,避免路燈和農藥,留下螢火蟲喜愛的野地,螢火蟲有機會生生不息,讓子子孫孫可以繼續傳唱那首兒歌:「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 「這裡會有螢火蟲嗎?」 「應該有吧?夥伴說來這裡看過」 這裡真的有螢火蟲嗎?這裡和印象中有螢火蟲出沒的地方很不一樣,附近沒看到水溝,也沒有埤塘或是水窪啊?沒有聽到青蛙叫,也看不到附近有潮濕的環境。我們來這裡等真的是明智的選擇嗎?懷疑的聲音開始在心頭迴盪著。 奔鹿團長暗光鳥不斷在崎嶇的泥土小徑上尋尋覓覓,夜色漸濃,終於傳來第一隻螢火蟲的消息。大夥慢慢走進了森林裡,在昏暗的林子裡搜尋著螢火蟲的身影。一開始只有看到一兩隻,等到眼睛適應黑暗的環境後,一隻又一隻的螢火蟲在我們面前閃爍著。這時我們欣喜若狂地確定這裡有螢火蟲! 小鹿發現在樹叢下有幾點螢光不怎麼移動,蹲下來觀察的時候發現牠們被蜘蛛網困住了!銀腹蜘蛛喜歡在草叢間織網,等待螢火蟲、蚊蠅上門。天黑後打著燈籠的螢火蟲,一不小心就會被困住! 「怎麼辦?好多隻螢火蟲被困住了!」 「要救牠們嗎?」 「以前炫蜂團生活規律前兩條說,一、我能夠尊重生命,不傷害其他生物。二、我能夠關懷自然,不違反自然法則。我們還是不要干涉吧!」他們這麼的討論著。 四月團集會在夥伴提供的情報下,我們選擇到石門水庫賞螢。導引員團隊原本考量疫情因素,決定改為以小隊的方式進行團集會,不進行始會式,也不進行閉會式。後來又因為確診案例波動,夥伴再修改計畫,改為由鼓勵每個家庭自己就近找個地點賞螢。下午請小鹿先各自進行「城市自然大挑戰」,響應全世界同步進行的物種調查,並且可以趁這個機會,熟悉附近的環境,傍晚休息一下,再等待螢火蟲現身。 大家很有默契,完全不使用手電筒或是任何照明設備。就著一點點的月色,隱隱約約看到地面上,顏色比較淡的是石頭,顏色深一點的則是泥土路。而放慢腳步後,腳底彷彿能感受到地形崎嶇變化,避開危險。 唐朝詩人李白寫過一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這一天要賞螢,自然不適合點蠟燭夜遊,但卻不影響大家的興致,夜色中,一群小鹿大鹿減少了對視覺的依賴,聽覺和觸覺卻意外地更敏銳了! 導引員烏頭翁想起一首小時候唱過的兒歌,帶著小鹿一起唱:「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燈籠」。雖然是一首老兒歌,但卻很應景,謝謝還保有童心的小鹿的配合。 這些年 螢火蟲變少了嗎?隨著賞螢活動熱門起來,有越來越多賞螢的地點被發現,但是也有些地方被認定螢火蟲的生存狀況,一年不如一年,有逐年遞減的趨勢。相隔幾年陸續回到曾經拜訪過的賞螢地點,我認為螢火蟲並沒有明顯變少,只要環境保護好,避免路燈和農藥,留下螢火蟲喜愛的野地,螢火蟲有機會生生不息,讓子子孫孫可以繼續傳唱那首兒歌:「小小螢火蟲,飛到西,飛到東…」。
說一條河的故事
圖/星星 文/水青岡 擋不了水,便與自然共生吧! 「水來,踏上椅條頂(板凳)、跳上桌仔頂、爬上紅ㄍㄟˋ頂(神明桌)、躲去樓公頂(閣樓),再來沒地方躲,就要拆厝頂。」梅阿姨的台語俗諺,生動地述說這一地早年的生活。「我們讀小學時期,只要一遇大雨,老師總是提早二堂課廣播,『住在五十二甲的同學,請集合回家。』於是,大家一起排隊,老師幫忙護送,搭著鴨母船從學校一站一站的送回家。」蟬鳴不絕的初夏早晨,宜蘭分會資深解說員梅陳素美阿姨,陪著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參與社區營造規劃培訓課,為自己的家鄉盡力的夥伴:前利澤社區總幹事張碧聰,兩位近七旬長輩,你一言我一語地啟動了時光機。 「你知道啄冬(台語發音tok tang)是甚麼意思嗎?你們一定都沒聽過這個詞。五十二甲最繁盛時期,地勢較高的慶安廟附近約有50~60戶人家。舊冬山河道彎曲處長年湧泉形成的水窟,是養鴨的好地方,鴨寮多集中在下福路和弄坑溝之間(今天的利成路二段一帶,阿萬之家等即是自然形成的鴨賞製作商家),多半養母鴨,有鴨蛋、雛鴨可換錢。水中布袋蓮就是鴨兒們的糧食,鴨子數量多到布袋蓮吃不夠,完全不需擔憂外來種入侵問題。”冬”是台語收成的意思,二期稻作在秋冬以鴨母船架著收割工具採收後,掉落水中的餘穀正好以面積包售方式賣給養鴨人家,鴨農將鴨兒們趕到附近收割的田啄食,就叫做啄冬。稻農多一份收入外,鴨兒們也能順利長大,繼續生產,汰換的母鴨也能賣了做鴨賞,讓鴨農開心過好年。」 早年,大家得拼命生產才勉強溫飽的年代,就算宜蘭秋冬多雨,也要想辦法生產二期稻作,獨特的地理條件讓養鴨盛行,「不要說布袋蓮,粉紅色的福壽螺卵都不見蹤跡,現今友善耕作農夫大概只能投以欽羨眼神。大家都叫那船『鴨母船』,但你看形狀根本和鴨子無關,最主要還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當時從下福路這端要到大溝(今天的五股大排),得通過好幾條溝渠,一路划船水上行走,趕鴨、上學、到利生醫院看醫生、娶新娘、送往生者、載運交易貨物...。甚至,還載著秋冬來打獵的美國人,狩獵花嘴鴨,一個早上可以拿到美金一元,在那個匯率1比40的年代,是很好的收入。」 承襲自先祖輩移墾的生活方式,藉著溪流灌溉種田,以米作為貿易交易的主要貨物,換得糖、鹽、布疋、其他工具。而地勢更低的圳溝,捉鯽魚、蝦、捕鯉魚、養鴨或者摸蜆仔、田螺、蚌類,鹹淡水交界處還常有扁海郎仔(毛蟹)出沒。水生的茭白筍、水應菜、水芹菜、菱角,水圳溝旁的過貓嫩葉,都是稻米之外的經濟來源。圳溝土堤上,風箱樹是最克盡職責的護堤植物。 這裡是宜蘭冬山河中下游段,利澤簡五十二甲庄,相傳昔日開墾的土地面積有五十二甲,清末噶瑪蘭廳志記載:「五十二甲溪四水匯聚成渠,至奇利簡(利澤簡)渡頭,合加禮遠港入海,以田得名。」。舊冬山河中下游不僅主要河道迂迴多彎曲,支分渠路亦然。除了天然地形條件,溪水由上而下流短陡急,緊連著的蘭陽平原地平且坡緩,加上海岸沙丘阻隔,更增排水困難。此外,平原地區的降雨量是西南部平原的倍數之多,單位時間內的驟雨聚積山洪四處溢流,讓位於下游的五十二甲,早在先祖輩開墾拓地之初,就已註定要與水共生。 圖/冬山河截彎取直前後河道對照及52甲濕地大略範圍 五十二甲濕地範圍區域圖 五十二甲濕地環境資源監測評估(2016年規劃)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7o2Mb9 家園再造 逢雨必淹的生活,終究沒法撐過幾次大颱風的侵襲,政府於1974-1982(民國63-71)年間,包含所有治標、治本的冬山河中下游截彎取直及相關的排水幹道疏濬、整修及閘門拓寬、橋梁新建等整治工程完工,居民才免去一下雨就得往屋頂跑的窘境。整治後的冬山河,需要更多的規畫加持,以帶動宜蘭縣的整體觀光發展,於是,陸續有了嶄新的跨河利澤簡橋、西式划舟艇庫、親水公園、冬山河自行車道,成為休閒旅遊好去處。另外,下游加禮遠橋附近,濱海公路西側的河流南岸,文建會設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增添文化藝術生力軍。 「整治後的灌排水圳,土堤遇大雨不免崩塌,往昔農田水利會皆以水泥化工程取代土堤。生長在隆恩大排(五股大排後段稱之為隆恩段)的風箱樹,就因水泥改造工程要被剷除,邱錦和老師,也是我們五十二甲在地居民,和幾位大學教授共同向縣政府農業課陳情並帶領社區志工、學校師生,移植或阡插到五股水圳。」從事園藝工作的張總幹事,對原生植物情有獨鍾,和荒野宜蘭分會前副會長邱老師一拍即合,齊力合作,將這段全台唯一一段土提、風箱樹和穗花棋盤腳原始棲地特色的鄉間溝渠保留下來。 國家級重要濕地 vs. 經濟發展 隨著稻糧數量的穩定及國人食米文化習慣改變,政府自1984(民國73)年起,積極推動二期轉作。蘭陽平原冬雨滿佈水田,而原本就得三不五時堆高田埂的成興大小池區域農田,順勢休耕,豐富的有機質正好是冬候鳥的米其林餐廳。宜蘭分會在這兒記錄到高達228種鳥類,包括黑面琵鷺、水雉、魚鷹、彩鷸等20多種珍貴的保育鳥類外,每年冬季還記錄到超過2000隻高蹺鴴。 內政部營建署在2011年一月,公告了全國82處國家級濕地,宜蘭佔了6處。2015年公告確認範圍297公頃多的五十二甲濕地,理當根據濕地保育法精神,劃定核心保育區、生態復育區,並制定五十二甲濕地利用保育計畫。不過,濕地範圍超過90%以上屬於私有農地,往年的濕地利用保育計畫在公開展覽說明會中,總是在開發和政府收購補償兩大主張爭執不休中,暫擱置一旁。隨著老農年歲漸增,私有農地填土的情況也增多,成興大小池內的布袋蓮失去了鴨兒們的青睞,也就愈來愈肆無忌憚的生長,縣政府得要另外請專人清除。 最近的一次(2019年5月)公開展覽的五十二甲濕地利用保育計畫中,指名【考量五十二甲重要濕地生態特性及兼顧保障民眾私人土地使用權益、維持原滯洪功能,五十二甲重要濕地全區規劃為其他分區】。逗點後那一句使得原本的一般農牧用地,改歸類為其他分區,且將之規劃為遊客休憩、生態景觀、生態教育、農民生產等區塊,在各自區塊中發展為入口服務中心(腳踏車租借、停車場、農產品販售)、稻穗花海/賞鳥解說設施設置;發展水岸花廊、水生植物、魚菜共生區;農民生產、集村農舍及農事體驗區。 此規畫構想一出,不僅原本實在務農的地主們認為不合理,看在駐點環境調查多年的荒野夥伴眼中,這個計畫根本無視濕地保育的基本精神,完全以經濟考量出發。除了結合其他在地NGO夥伴及濕地小農、志工朋友持續在會議上發聲,後續的萬人網路連署,希望政府能夠再次檢討保育利用計畫,以濕地保育法最重要的精神做為主軸:保留核心區及復育區,僅作為生態保護及研究使用,不得開發或建築。 「世界上唯有土地能永存,它值得我們去奮鬥、拼命。」-電影 「亂世佳人」 「其實,五十二甲擁有農地的居民對於近期濕地利用討論會大都意興闌珊,老人家的態度多半是,如果我沒有不肖子孫,土地也不會賣,留著也就留著,土地不會動,那些人吵來吵去,爭執點都一樣,結果也沒變。做生意的收購了土地,當然想開發利用,留在這兒的老農,偶爾回想起過往,不必擔心水災也不用辛苦搭小船進出,平凡日子也就這麼過了。」 梅阿姨和張總幹事,看著再也回不去的生態環境,也僅能從一次次的導覽解說和鄉村文化體驗活動中,努力傳達對家鄉的熱情。「路上遇到老農友,會聊起濕地保育計畫,他們說,哎呀,時代不同了,以前是人都吃不飽,哪有力氣餵鳥,現在有水鳥,還有悠閒的環境,雖然部分賣出去的地,被工業廢土回填,我們還有其他好田,也有一些人認真的以友善方式栽種,如果五十二甲濕地,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友善農作,也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搶救五十二甲濕地,緊急連署 資料來源: 宜蘭縣冬山河流域治理工程概要,翁燧林,1994 教育部83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劃專案【宜蘭的驕傲-冬山河】主持人羅富山,1995 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委託環境造型研究所規劃,1990 荒野快報139期,邱錦和/林國勇,2007 「五十二甲重要濕地(國家級)保育利用計畫(草案)」公開展覽及說明會公告,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署,2019/4/29 宜蘭地區稻田一年一作栽培良質稻種概況,李祿豐 1996-12 花蓮區農業專訊 18:5-7 緊急連署!搶救52甲濕地 https://reurl.cc/8GrM1j
地球的肌膚一起守護
作者: 張子軒 淨灘為何重要?我想做環保,為什麼海洋是第一要務?因為海洋,占了地球七成的面積,七成耶!在參加這次妮維雅和荒野舉辦的淨灘之前,我從來都沒想過,原以為對環境很友善、很環保的日常生活,其實還是會默默對大海造成危害和汙染…… 除了陸地產生的廢棄物,像是飲料杯、免洗筷及塑膠袋等等,還有更多看布建的污染,像是我們每天洗澡、洗碗及洗衣服的髒水,會一路流回大海,海洋所需的守護,原來遠比我想像的多。 原來大海很脆弱:永續觀念宣導 最近颱風好多,雖然都沒有正面侵襲台灣,但海面總不平靜。妮維雅及荒野保護協會選擇了一個海灘最需要守護的時間,帶我們前往淨灘。雖然艷陽高照,但只要想到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就覺得充滿鬥志,要把所有看到的海廢垃圾全部撿起來,通通回收! 今天見到妮維雅和荒野的志工,內心真的覺得很感動。我本來以為這種淨灘活動大家都只是做做樣子,拍一些陽光沙灘比基尼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然而,今天志工們跟我們宣導了許多重要概念,真正給予我們生活中可以落實的環保知識,讓我們可以把各自的影響力更放大,真正為大海為地球盡力。除了荒野的志工,妮維雅的志工也跟我分享很多驚人的數據。例如,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定義上是固體、不溶於水的5公釐或更小的塑膠微粒,而且無法被生物分解。雖然其中只有少少2%是來自保養品,但妮維雅早在七年前,就開始治本之道,在產品中直接淘汰所有柔珠成分,全數遵從聯合國環境署的規定,不含任何塑料微粒。他們甚至計畫在今年底前,淘汰所有免沖洗式產品中的尼龍成分。 我聽到當下覺得超驚訝…都不知道平常在逛街的時候常常看到的品牌,默默地做了這麼多努力!荒野保護協會專注環境保護也很長一段時間了,對環保永續的要求比誰都高,但這次願意和妮維雅一起完成這件事,代表大家相信的理念十分契合,而且都想讓地球變得更美麗、變得更好。身為一個小小的老百姓,可以參與到這次的活動真的很感激欸。 我們的一小步,是海洋友善的一大步 一踏上海灘,放眼望去不少衝浪客,也有很多遊客在曬日光浴。乍看之下,我心想「根本沒有垃圾好撿吧?海灘明明蠻乾淨的」沒想到我錯了...那些石礫翻開來,其實壓了超多垃圾呀!要不是這次淨灘,特別留意每個角落的人造垃圾,平時真的不會發覺,有這麼多的海廢散落在環境中,下次潮水一來,都會被沖進海裡,極可能被海龜誤食,或者傷害珊瑚生態...... 當天太陽真的很曬,但我覺得夥伴們的滿滿熱情燒得更旺!有些深埋在沙子裡的大型垃圾,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撿起來。大家就同心協力一起用力,把一個應該是之前漁船遺失的漁網從沙堆連根拔起。淨灘結束後認真累癱,但心裡真的很滿足。看著手上滿滿一袋海廢垃圾,提起來好重,卻覺得無敵有成就感!我們不到一小時居然撿了74.2公斤的垃圾!真的很多垃圾都是來自你我的日常,要改變海洋垃圾污染的問題不容易,但改變自己卻很簡單。經過這次的經驗,以後真的完全不會想用免洗筷或塑膠吸管了。在作消費選擇時,也會多注意成分以及容器是否環境友善,避免不必要的汙染。我們的海洋這麼美麗,這麼溫柔地呵護著我們的地球,實在不應該再傷害她。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環保一點,慢慢把海洋染回湛藍。 真正落實Recycle:大海真的變乾淨了 撿起來的垃圾,也不是直接被載走再被丟到其他地方。荒野的志工很仔細告訴我們如何分類,並且登記到ICC表格上,讓海廢也可以變回原物料之後再發揮利用價值。和其他朋友一起蹲成一圈,慢慢分類,覺得自己也一步一步在慢慢把大海變乾淨了。 我覺得我今天整個開關被打開,淨了一次攤就還想再去!妮維雅的姐姐今天跟我說,他們之後還會有好幾場跟荒野合作舉辦的淨灘,我立馬叫我朋友要來報名。希望大家都變成環保小尖兵,一起愛大海。讚!
翠山步道植調十年成果發表花絮
圖文:溪山組 上個月17日晚間,在總會的荒野廳,溪山組辦了一場「翠山步道植調十年的成果發表(註)」。沒想到,光靠伙伴事前email、Line和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傳播,在場高朋滿座。 場面搞這麼大,非要大人物來讚聲不可。此時主持人志良心裡納悶,程序表明明寫的是理事長,可是一旁等著講話的卻是分會長晨薇。是怎樣?篡位了嗎?竟然心口不一地爆出:「請晨薇理事長講幾句話。」笑翻大家! 晨薇驚恐地說:「不要害我,理事長在台中分會開訓,我只是來幫她唸一下勉勵文啦!」 「感謝大頭老師,感謝溪山組歷年參與植調記錄的伙伴。變遷是個很難短時間量化的,變遷常會在經過多年後感慨的感嘆!例如以前這條河有魚、有蝦,現在卻髒成這樣,若是能有相片、有數據,就是很大的說服力。定點觀察記錄,就是一種機會。長時間的紀錄有可能受環境變化的物種,必可展現相關數據及成果。」 人多叫座當然好,但就難免擔心不叫好。說實話,這種分析要講得吸引人,並不容易。何況聽眾來自四面八方:解說組、棲地組、推師組、親子團、兒教組…等等,程度不一,很擔心講到一半、人也走了一半。結果呢?好佳在,最後的的大合照至少證明內容沒有把人嚇跑。 聽完成果發表後,相信一定有人也像上次的我一樣感動(註)。口說無憑,來看伙伴的回饋感言吧! 志良(主持人、北8解、溪山組): 20幾年前加入協會,單純地就是想為環境做點事。多年來,環境或許無啥改變、甚至更為惡劣。不過仍然有一群不願放棄的傻子,初心不變,要為下一代保留一個環境永續的島嶼,「植調百年」,就是我們的行動。 碧桃(北16解、烏來組): 我入座後,福來拔就端來冰鎮的紅豆湯,這是萬丹有名的「老鷹紅豆」,是小蔡親自做的。所以說參與講座的伙伴們真是好福氣,有知性十足的精神糧食,還有綿密口感的入口美食。 七點到,先是灑脫的分會長游晨薇,上台唸理事長的勉勵詞,隨之是美惠姐介紹大頭老師,然後正戲上場,大頭的演說精彩、資料豐富,聽了好想再聽,只可惜時間有限。 謝謝福來拔、月美扶著我上、下樓梯,更要謝謝小蔡送我回家。 這是美麗又豐實的夜晚,謝謝各位溪山家人! 明慧(生態遊戲講師、本會第一任副秘書長): 植物是很誠實的生物,氣候(日照/降雨/溫度)的變化,有的生長對策會隨候應變,有的仍依循深植於DNA的節奏,始終如一。藉此還可瞭解各植物的個性,以及喜歡揪兜陣的有哪些。然而這樣的基礎工作(較枯燥,不如動物有挑戰性),實際投入的人不多,尚未如鳥類,青蛙等已有多年全國性的調查資料庫建立。難怪大頭疾呼請大家要多多拉攏同好,最好能全台灣遍地開花,這樣就能做區域比較,判別出更多的故事,為氣候變遷對生態的影響提出有力的實證。願這個願望,能早日實現。 甚感佩溪山組多年來的堅持,讓這些紀錄的數據,串成一篇篇的故事,應該頒發「最佳代言紀實獎」給他們啊! 大頭老師(北1解、本次講師): 在台灣,要找一群自發性的無酬義工,每個月在一條步道上,長期地記錄70棵樹木的物候樣態,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溪山組做到了,他們不但進行了10年,而且方興未艾,後續又開發了三條植調路線。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如果荒野的各定點也能這樣投入,在全台各地建立這樣的長期資料,將來透過資料的比對分析後,對了解台灣的生態上的氣候變遷,一定會有很新的看法的。 惠慶老師(鋼琴老師、本屆監事): 今晚老伙伴蔡志忠老師,遠從台中上來發表溪山組十年植調的成果,荒野廳加椅子坐滿六七十人,許多好久不見的老伙伴聞風而來,真是感動。下課前請教老師記錄中0-5 代表的意思,大頭老師解釋完,說道:植調很難,做了以後才知道真的很難!哈哈,最後主持人以義賣兩件望遠鏡為協會抒困,結束了今晚的盛會! 這次義賣的想法,來自球長騏廷,他說因疫情關係,協會今年恐有百萬級的虧損。原定價700,竟都以1000的高價售出,感謝得主惠慶老師和思源組的山椒魚。只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因此最後我想在這裡提出一個呼籲:「三倍券、捐一半」,來幫助協會度過難關,希望大家共襄盛舉。這是上月會員大會中有人提及的,不敢掠人之美! 註:翠山步道植調十年:https://www.sow.org.tw/blog/20200715/41820
野生動物路跑,零紙杯運動
野生動物路跑,零紙杯運動 文、圖/劉曉帆<台中分會志工,自然名:小蜜蜂> 路跑可以健康又環保,充滿正能量 一片寂靜的外埔園區,靜靜地等待黎明的到來,凌晨五點,減塑小組的夥伴,開始準備今天的攤位擺設。此次是代表荒野保護協會參加國家地理頻道野生動物路跑的擺攤,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們有機會推廣減塑及筏子溪淨溪。 國家地理頻道的路跑以保護生態、環境永續為主軸,從2014年開始陸續舉辦至今,並且於2018年開始推動,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提供一次性紙杯。根據統計,2017 年全台舉辦的 784 場路跑,光是免洗杯就可堆疊出 394 座 101 大樓,對現在環境的負荷量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源頭減量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事情! 主辦提供的是扣環式吊帶搭配摺疊矽膠杯的設計,讓民眾可以在路跑時把矽膠杯掛在身上,領到的獎牌也沒有再多提供吊帶,直接跟矽膠杯的吊帶共用,在平常時可以用來當悠遊卡或名牌吊帶,達到永續使用的概念;在補給的食物上,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餐盤盛裝食物,選擇可直接用手拿取的食物,減少竹籤的使用;完賽證明以及發票用電子化的方式呈現,減少紙張的使用;處處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推廣環保的用心。 小朋友的純真讓世界充滿著希望 野生動物路跑已經舉辦五年了,每年都有不同的野生動物當主角,今年的主角是「橙腹樹蛙」,協辦單位-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展示了豐富的蛙類影像,以及青蛙跳桌遊,攤位前滿滿的人潮,可以知道生態保育的意識越來越普遍了。 我們的攤位也來了很多大小朋友排隊等著參與「垃圾多久才會被分解」的遊戲,其中不乏有許多的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在其中,我們說了中途島信天翁的故事,民眾都聽到融入其中,進而連結到「海鳥胃」的互動遊戲。在這些遊戲中,小朋友特別喜愛餵食信天翁吃小魚,並且從垃圾中把小魚找出來的遊戲,我們透過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慢慢地引導出環境的垃圾問題,進而讓參與者能夠反思生活所面臨的垃圾問題。 小朋友的環保觀念在執行起來往往會比大人來的堅定,過程中還聽見小朋友童言童語地跟爸爸表示:「我們要自備環保袋,這樣海鳥才不會吃不到小魚。」這也是環境教育為何要從小朋友開始影響,在場的父母,都很樂意帶小朋友走入自然,參加環境保育的活動,甚至還遇到兩三組家庭,隨身攜帶環保餐盒餐具,看見這畫面,不禁替地球感到欣慰,家長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保護環境,未來孩子長大了,他將面臨怎樣的困境,不是我們樂意見到的。」從家長的身體力行、耳濡目染下,相信這群孩子,更能懂得愛護環境、關懷生命。 台中筏子溪淨溪活動推廣 荒野台中的筏子溪淨溪,是此次擺攤宣傳的重點,環保意識的抬頭,讓許多的民眾願意主動參與淨灘淨溪,作為環保領域的主流運動,更增加了民眾對於筏子溪淨溪活動的詢問度及好奇心,當民眾理解筏子溪原來與台中市這麼緊密的連結,甚至就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就更有願意投入其中。海的源頭是溪流,何不從溪流就把垃圾撿走,不僅減少對海洋生物的傷害,更能還給溪流原本的生態樣貌。荒野的許多夥伴常說:「我們不做一次性的事情,要持續一直做下去,直到環境變美好。」這也是筏子溪團隊持續了半年淨溪活動的目的,不知還需要撿多久的垃圾,但能確定的是,需要更多人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持續號召有志之士! 期許下次會更好 在這場路跑活動的最後,主辦單位特地把抽獎活動排在此刻,讓民眾可以稍做休息之餘,在參與完路跑活動後,能在攤位逛逛停留,讓民眾更加認識環境教育主持人很專業的說明環環境保育的資訊,並且與民眾進行互動,讓我們在宣導起來更有動力,達到超乎預期的效果。 唯獨有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撤場時,還是看到了垃圾堆置區的廢棄物,垃圾品項除了民眾自行製造的垃圾及瓶裝水外,其他大多是廣告看板、引導看板、指示牌…等,甚至有一疊完全未拆封的,我們看了還滿心疼,大部分的看板幾乎沒有損壞,這些只使用一個早上,就變成廢棄物了,有點可惜。 我們可以共同思考一個問題,是否可以考慮把這些看板做二次利用,材質是珍珠板、保麗龍…對環境也是一種負擔,用貼紙黏貼的方式,給利於下次活動做使用。或者下次在行銷設計時,可以用永續的角度去思考,例如環保材質來製作或是運用現有的材料(回收紙板)來製作,減少資源的浪費。這是一場很有意義的活動,期許未來活動能朝向零垃圾,成為路跑活動的典範。 今日成就達成!難得的從黑夜到白天的推廣活動,大家熱血的參與,合作愉快! 活動結束,有待解決的垃圾問題 國家地理路跑 文/紀宜苹 <台中分會志工,自然名:蘋果> 顛倒了時序,今年的第二場減塑推廣,從黑夜到白天。 補班週的唯一休假日,卻比任何一天都還要早起,凌晨三點半自動轉醒,趕在四點摸黑出門,儘管行前演練了無數次路線,不常開車出門的我,還是迷路了,幸好清晨的路上幾乎沒有車,讓遲疑猶豫的我不至於太過慌張,也趕在廠商進場時間前壓線到達。 每次擺攤,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孩子們童言童語的回應及耐心陪伴著聆聽與遊戲的父母。 天色未亮便出現的第一位小客人,熱情的笑容就像旭日,提早東昇,照亮了整個攤位,讀著遊戲資料的小小的身影,讓我印象深刻。沒想到完賽後,他又回到攤位,和我分享他創下的新紀錄,開朗地說著自己一個人參與活動的過程,髮上還留著汗水的男孩,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收攤前相差兩歲,卻像極了雙胞胎的小兄弟,由爸媽陪著在攤位前待了好久好久,遊戲結束後,還很貼心地說,要把螃蟹的明信片留給需要的人。為了讓所有遊戲都體驗過的他們開心,我靈光乍現,想到了一個在垃圾海裡為信天翁找小魚當食物的遊戲,幾次後,我試著把小魚藏進養樂多罐或是煙盒中,增加遊戲的難度,男孩翻找出時間拉長了,我問:「小魚為什麼會那麼難找?」,男孩說:「因為太多垃圾把他卡住了。」沒想到這個遊戲意外適合小小孩體驗,也能帶出一些很直接的感受,或許下一次擺攤,可以進化成分齡遊戲。孩子的天真笑容,果然是激發大人創造力的無比動能啊! 謝謝一起摸黑早起的夥伴,我們又一起完成一件很美好的事,真好。 朋友說:「你也是荒野人,你也可以發聲。」我真是第一次感受到公民團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