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源自於謎

2021-03-16

圖、文/林一善(自然名:田字草)   我是誰?從哪裡來?向何處歸去? 這幾個大哉問始終潛藏,在人類文明光照不及的隙縫裡私語,偶爾竄入你我的意識中搗亂既定的秩序。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了什麼而活在這世界上?還記得國中二年級的腦袋中就存在了無人能給我滿意答案的謎,直至今日,它們還繼續幻化成不同的形相來敲叩心門,呼喚我別忘記開放自己探究宇宙真理。     黑蟋蟀為什麼跳躍?綠繡眼為什麼鳴叫?白鼻心為什麼微笑?紅檜為什麼顯得高傲?一葉蘭為什麼如此地美妙?雲為什麼飄搖?風為什麼狂飆?小溪為什麼絮絮叨叨?陽光為什麼總是熱呼呼靜悄悄?     其實,更早之前的童年,幼稚卻不膚淺的知覺已感受到,那些在大自然裡流轉不息的能量,各自以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共同書寫著一本無字天書。     豐富的觀看,多樣態的陪伴,我們都身在極其巨大的幸福之中啊!雖然曾經的當下還不怎麼明瞭,但就算再傾盡一生可能也還無法完全知曉。     那時見到的山和現在不同,還沒經歷後來的風化侵蝕和陸塊擠壓,也尚未遭遇重機械亂搞瞎挖,當然亦無人造垃圾拋置穿插。     臺灣這座從海底隆升的大山,總是無私地供應最新鮮的風景,給厭舊好奇的人情。漫野綻放恣溢的春花秋果,遍地滋生的夏筍冬茶,我每每讚嘆那造物的創意,目不轉睛觀察著,暗自欣喜地驚訝著,那對於眼耳鼻舌身皆是華美豐盛得不得了的流變盛宴,多不希望文明的終點只能被迫選擇追憶夢幻中的泡影。     後來,見山不再是山,只因人們不可扼抑的慾望,和不完全正確的念想:山是資源,是無盡藏,山能創造,能無條件包容。人們大規模汲取其生命力,回報以難恢復的污染和破壞。     然而,山畢竟是山,其本質是變化,是延續,是循環,是豐厚,是可能,是未知,是神祕。山之外的海,也是如此。    同一個自然,不懂的人謂其渾沌,謂其測不準,知道的人謂其有理,謂其調和著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考驗我們啊!考驗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基因假如是自私的,人類為什麼至今還不放棄對環境的破壞?非常不理智的自殺式行為,卻每天都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上演。更難解的另一道謎。     老祖先怎麼說來著?殺雞取卵。大概就是這樣!只想到當下的方便,或者奢華的享受,忘了生命還要繼續延續,提前消耗了後世孫的自然資產,甚至更大規模又快速度地提前用掉了自己的。活在當下,沒有明天。     號稱科學盛行的現代,世界並沒因此多些文明,對環境為所欲為的蠻橫,在我們真正能為生命一一解祕之前,生命以更快的速度消逝。     為此,我坐立不安羞愧難當,心彷彿也受了傷,不停尋思:是否能做些什麼補救的工作?天生萬物皆養人,人應該拿出什麼做為回報呢?     現代文明病之一若是與土地過度疏離以致對生命無感,最佳的療癒之道或許是付諸行動經營這份關係。     於是,我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號召的棲地保育工作,以及兒童教育。當然還不止於此,任何我認知所能觸及的行動方案都試著去實踐。但就獨不怎麼相信解說教育會有效用。     現在想來非常弔詭且諷刺:一個鍾情於文學的人竟然不相信語言的力量?     是的,有些地方是言語到不了的,因此之故,有智慧的禪宗避開了口若懸河說法卻無法直契生命本心的窘迫。生命只能去感知,只能去參悟。但,總該還是有些方法吧?     回想更古老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莊周惠施的濠梁之辯,徒留下迷霧般難以捉摸的字字句句,如今還逗人疑猜揣想,搔動腦波漣漪似地一圈一圈又一圈同心圓的水痕無限輻射擴散,漫向山海之外的態勢:人的主體性該如何確立?究竟該講述些什麼才能喚醒其他人沉睡的知覺?怎樣的同情共感才足以引發友善環境的行動?對話交流要怎樣做才能突破因各自觀看角度不同而造成的經驗偏狹?……。     解說員?解說緣?解說圓?資訊爆炸時代裡,能說的都太雜亂,還是先邀請大家都回到自然的懷抱裡吧!一起練習觀察和傾聽,甚至動用超越官感的心神,在極其放鬆而專注的狀態中滲入各種現象之流裡,同歸成為大化萬有的一陣雷、一道虹、一滴露、一瓣花,甚至更大,甚至更多,甚至更小,甚至更深。  

因為有您,知本濕地能暫時繼續美麗!

2021-01-14

Dear 連署人: 非常感謝大家去年共同參與「終止知本光電」連署, 一萬多個來自各地的連署及去年10月20日送連署書的行動,確實讓行政院感受到壓力,也大大鼓舞為該議題奮鬥的環保團體和卡大地布部落。 終於,去年10月3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知本光電電業籌設許可」停止執行(裁定理由詳見附件一),表示後續相關審查(區域計畫委員會用地變更、施工許可等)必須停止進行,需等「電業許可行政處分是否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的行政訴訟定讞後,才可進行續審程序,但該裁定還可進行抗告。 (知本光電案共三個訴訟,另說明如以下附件二) 據悉,能源局並沒有抗吿,但盛力能源籌備處(韋能能源集團)律師團卻已提出抗告,推估今年第一季抗告結果將出爐,若不幸抗告成功,將續審知本光電案。 另一方面,主事的台東縣政府仍不願承擔引起該案爭議的責任,近期無論我們親自拜訪台東縣長饒慶齡,或者部落到縣政府前陳情,台東縣政府皆表示交由中央政府與司法決定(詳見附件三)。 我們非常感謝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出非常進步的見解,讓該案露出一線曙光。 但綜合以上的情勢,顯示對該案審查仍絲毫無法鬆懈,我們將繼續努力向各方遊說,還需持續給予足夠的社會壓力,才能在資本市場競逐中,爭取友善的能源轉型政策。 未來在知本光電案,還沒有塵埃落定前,還望各位連署人們繼續支持,共同行動,也歡迎各位親臨知本濕地,一起見證野地的生命力。 再次感謝大家為知本光電案的付出與行動。 而在此同時 爭議更久、同樣具有豐富生態價值、是全球最獨特的大型淺海現生藻礁地景及生態系、海洋生物的育嬰房、天然護岸的防波堤、是一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最大棲地,蟹類豐富度高於墾丁國家公園,更是全世界僅存50幾隻的台灣白海豚出沒的覓食區,位於桃園海岸超過7600年的「大潭藻礁」,同樣面臨被開發破壞的危機。 在知本濕地面臨光電開發的同時,「大潭藻礁」則因為中油將於此地建立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及相關的港口設施,此工程建設的破壞、突堤造成的洋流改變、污染的堆積......將使得在此存在超過7600年還在生長的藻礁自然地景,逐漸毀滅死寂... 為了保護珍貴的「大潭藻礁」,環團共同發起「珍愛藻礁、公投連署」行動,希望透過公民連署的方式,讓藻礁的存廢,可以藉由公投的方式,由全體公民來決定。 本案需要在二月底募集35萬份連署書,才能成為一個正式的公投案,也才有機會在今年的公投投票日投票。 各位關心知本濕地的連署人們,在我們看到終止知本光電露出一線曙光的同時,也懇請大家以同樣守護自然棲地、關愛生態保育的心,共同響應「珍愛藻礁、公投連署」行動,讓這個全國第一件以環境生態保育為主題的公投案,能順利成案。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詳見附件四) 祝福各位   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荒野保護協會知本濕地專案小組  敬上(2021/01/04) ………………….. 附件 一、知本光電電業籌設許可審查裁定停止執行法律說明: 【司法院新聞稿】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停字第57號聲請人卡大地布部落等與相對人經濟部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新聞稿 律師團環境保障權基金會臉書發布 律師團法律扶助基金會新聞稿 (附註)荒野保護協會雖曾以破壞生態理由,向行政院訴願會聲請不服電業籌設許可行政處份,無奈行政院訴願會卻以「聲請人不適格」理由駁回訴願,顯見目前生態保育在開發案中極度弱勢地位。未來還有待將光電案場生態評估法制化,才能確保生態不被大幅犧牲。   二、知本光電案訴訟簡介: 目前卡大地布部落對於知本光電案爭議,共提出三個訴訟,說明如下: (一) 聲請2019/06/01部落會議投票無效:由部落拉罕(精神領袖)等人對於部落會議,聲請民事訴訟,目前由台東地方法院審理中。 (二)聲請2020年2月核發的知本光電電業籌設許可行政處份違法:由部落三位拉罕等人向行政院提起訴願被駁回後,再向台北高等行政院法院聲請行政訴訟,目前由法院審理中。 (三)針對(二)的訴訟案,同步提出「停止執行」假處分,是為了避免在訴訟結果出爐前,光電案通過甚至蓋好,造成不可逆的結果,所以同步聲請籌設許可「停止執行」。幸而獲得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同,於2020/10/31裁定停止執行。但盛力能源籌備處隨即提出抗告。   三、卡大地布部落近期陳情 控知本光電案是「不正義的結果」 卡大地布部落訴請台東縣府「主動解約」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1211/GWWERMFCQFDQVEREE7D6QYC2YA/ 四、「珍愛藻礁、公投連署」方式 請下載公投連署書,正楷清楚填寫 姓名(連署人)、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戶籍地址(可參閱範例)。依法公投連署必須以A4紙本簽署,無法以網路連署。 公投連署書 下載連結 https://reurl.cc/14rb0Q 填寫完後,請就近繳交到公投連署據點 https://reurl.cc/j5bylq 或寄回 320039 桃園市中壢區普光二街122巷10號  珍愛藻礁公投 工作小組 收   五、請至「守護知本濕地」粉絲頁按讚,追蹤更多知本濕地相關訊息。

再談餵食文化

2021-01-11

張健常 <台南分會解說員,自然名:朽木> 近來不少朋友分享了徐老師有關探討「餵食」的短文,許多留言帶著負面評語,與印象中的老師風格判若兩人,甚至劃線切割論戰不休,好奇的是有那麼嚴重嗎? 徐老師何許人也?對生態環保有興趣的朋友鐵定不陌生,早在86年間我看了本「思源埡口歲時記」,感染到老師滿腔浪漫且堅定的使命,自己就帶著入會費及年費去興隆路的總會報到了,那時荒野剛成立不到兩年,對草創中的環團抱以深切期待。 究竟野生動物該不該餵食?我想在陰陽兩界的是非端外,還存在極寬廣的光譜空間,目的往往決定了手段或過程,重要的是有無傷害,或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習性。 在公園裡餵食松鼠或清掃落葉,在我看來都是不必要的行為,但又能如何呢?制止干預都是徒勞無功,好此道者永遠不乏其人,況且無法可管。高山林道常出沒的少數珍禽國寶不太怕人,有些已如同家禽被長期豢養,讓攝影愛好者趨之若鶩,或外國賞鳥客不虛此行大飽眼福,手段或許可議,結果卻是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無怪乎莊子有云:「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難不成野鳥們也變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我倒不認為徐老師本意是贊成餵食,而是就大環境而言其比例顯得微不足道,不必小題大作無限上綱罷了,有時或許也建立了人跟動物間的互信與友誼。況且比起動物園的圈養模式,這些鳥還算自由多了不是嗎? 上週日在南紡戶外廣場逛了「草獸派對」市集,前幾個月在板橋大遠百舉辦時也曾去過,沒聽過的朋友自己上網滑一下吧!鍵盤上的「正義魔人」們真要替動物權發聲,建議最好能從減少對動物的剝削與消費開始。說來也真慚愧,其中有關vegan的知識訊息或理論基礎竟然是來自我的小孩,印象中自學齡後她只去過動物園兩次,一次是去領獎一次則是上課,記得那次所有受邀獲獎小朋友正興高采烈觀賞猴子騎單車時,只有她選擇背著舞台看自己的書,那年她才十歲。 孔子還說了「過猶不及」,意謂凡事取之中庸。餵不餵食都可講篇道理來,詩經另有「發乎情,止乎禮」的概念,對珍禽異獸而言當一體適用。我也餵過小動物,卻從沒吸過「伸手牌」,收與授之間,何妨自然歡喜隨緣?

減塑魔人養成術

2021-01-11

圖、文/黃嘉瑩<減塑小組,自然名:鳳蝶> 「你是哪個機緣想到要減塑啊?」這個問題對於不擅長回憶的我來說是個很難的問題。印象最深的記憶是,某天突然覺得瓶裝水有股塑膠味時,我從此就不喝瓶裝水了! 這裡是帛琉!我們把便當盒帶到帛琉來了!   讓我力行減塑的觸發點,是第一次帶小孩去海邊玩得到的震撼!小時候每年暑假常常往海邊跑,印象中的沙灘只有沙及貝殼,但是當我陪著孩子玩沙的時候,卻發現沙灘除了沙還有讓人難以忽略的海廢。這些海廢不是現場的遊客隨手丟的,因為上頭長滿藤壺或是已經有歷史感的,這些海廢到底從哪來,就一直放在我心上。 一個問題在心上久了,答案自動會慢慢找上你。於是乎,我開始有意識的消費。一開始不拿塑膠外袋、不用免洗餐具就覺得好棒棒。後來漸漸也不買保特瓶飲料,不去速食店,因為這裡製造的垃圾特多。這樣的行為持續好幾年,直到我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組的培訓。 兒童教育組是要到小學與學生分享愛護環境的理念,其中有一堂就是告訴孩子們海廢的問題。我是一個臉皮很薄的人,既然要教孩子減塑,我一定得徹底執行才夠資格和孩子分享。所以我開始上市場自備各式容器、袋子裝肉、買魚、買蔬果。帶著便當盒逛夜市、買外賣食品,甚至出門旅行無論遠近也是隨身攜帶便當盒到處吃透透。後來發現除了吃的方面可以減,還把腦筋動到日常用品,像是自備容器買洗髮精、洗衣粉,開始使用月亮杯與布衛生棉。除了減塑同時也關注肥皂添加物的問題,於是學習自製肥皂,買一大桶椰子油、橄欖油,兩種油分別作出洗澡皂和家事皂,一塊洗澡皂從臉洗到腳,浴室裡的瓶瓶罐罐從此消失。 這個盒子已經用了四年,這四年用它買了無數個麵包、包子饅頭,算一算省下了將近1000個袋子   其實整個減塑的過程是很有趣的!就有點像是玩遊戲闖關,每闖一關就很有成就感。上市場買菜的時候,我需要先盤算我要買哪些菜,準備好適量的容器和袋子。買魚買肉放美式賣場常用的大夾鏈袋剛剛好,一袋買一隻雞,一次買兩三條魚裝一袋,回去再整理分裝。買豆腐、豆干放鐵盒便當回家後蒸一下消毒不怕酸敗,如果剛好遇到賣碗糕、芋頭粿,鐵盒便當也是很好用的。買蔬果要無塑其實相對容易,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漂亮的筊白筍總是喜歡被塑膠袋包起來,所以剛好遇到現場撥殼的筊白筍就真的令人開心!接下來買麵包會是個挑戰,尤其是疫情爆發之後。這時候就要跟麵包店老闆打好關係,直接問老闆麵包出爐的時間,算準時間去買剛出爐麵包,但要小心熱麵包有無限吸引力啊!如果出爐時間不剛好,就請老闆幫忙,在麵包出爐之後幫忙放盒子,下班後再去拿。出門在外我一定會帶餐盒或食物袋,因為在台灣美食太多,如果剛好遇到美食沒帶容器,那只好自我安慰剛好減肥。為了不讓憾事發生,出門前我會先研究美食出沒地點,準備好容器,讓旅途不留下遺憾。 路過外婆家,買了一鍋饅頭給她,她很開心   當我對塑膠怎麼來及怎麼去更加瞭解之後,更是不忍使用塑膠製品。一旦發現製造塑膠的過程,從原油開採、提煉、塑膠單體製造是犧牲多少人的健康甚至是性命換來的;塑膠廢棄的過程是汙染空氣、水與土壤,可能危及自身食物安全的狀況下,我們還能夠心安理得的繼續毫無節制的使用一次用塑膠製品嗎? 我的神奇購物包放得下下面所有東西 一袋是四條五花肉+兩片胛心肉 一袋是兩隻大雞腿 一袋是兩條鯧魚 一盒是四塊豆腐 一盒是四片豆包 一盒是14塊豆干  

您可以是拯救7600年藻礁的關鍵少數

2021-01-11

文: 劉峻儒<氣候變遷教育委員會,自然名:飛魚> 圖:珍愛藻礁公投工作小組 一間房子超過100年,我們稱她為古宅,具有文化傳統價值,應該被保留下來。 一間宮廟超過300年,我們稱她為古蹟,見證地方人文歷史,應該被保存下來。 一棵樹超過1000年,我們稱她為神木,她守護山林護土固碳,應該被保護下來。 超過7600年的大潭藻礁,我們稱她為海洋生物的育嬰房、天然護岸的防波堤、是全球最獨特的大型淺海現生藻礁地景及生態系,是一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最大棲地,蟹類豐富度高於墾丁國家公園,更是全世界僅存50幾隻的台灣白海豚出沒的覓食區,她更具有世界遺產價值,那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她? 選在這個地點蓋天然氣接收站、蓋港口,任由工程建設的破壞、突堤造成的洋流改變、污染的堆積......眼睜睜看著這個7600年原本還在生長的藻礁自然地景,逐漸毀滅死寂...這竟然是我們對待她的方式! 開過120場以上的記者會、超過250位專家學者連署要求保護她,卻仍抵不過中油的開發決策。 難道這片存在超過7600年珍貴獨特的海岸槐寶,就只能如此被踐踏破壞嗎? 不 現在只要全台灣35萬人願意站出來,她的命運就有機會讓我們每一個國人來決定! 回想10年前因為國光石化預計在彰化大城濕地設廠,當時為了守護世界級的「泥質潮間帶」灘地—–大城濕地、保護全世界僅存不到80隻的台灣白海豚,環團發起了一人一股環境信託救濕地,邀請民眾救救白海豚,形成社會廣大輿論,迫使政府宣布暫停國光石化開發案,成功擋下這個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拯救了珍貴的大城濕地。如今當時的記憶還歷歷在目,而桃園大潭藻礁的生存大戰,是否還能如此幸運! 這幾個星期以來,「珍愛藻礁、公投連署」行動,在荒野藻礁公投巡善團,開啟環島志工培訓及街頭宣導行動後,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環團之間的串連、荒野各分會志工的投入,親子團孩子們的請託,大家在街頭、商圈、夜市、社區、親友間、公司裡,不只讓大家知道藻礁的珍貴,更希望募集每一位認同守護藻礁民眾的公投連署書,讓天然氣接收站遷移藻礁一案,可以由全民來決定。 這當中我們雖然遇到有些民眾因為不瞭解,而婉拒了連署的請求,但是仍有許多民眾,不論身在什麼地方,都願意為了藻礁的未來,簽下她們意願的連署書。 35萬人很多嗎? 其實只佔了全國人口的1.5%左右 35萬人很少嗎? 全台灣的環保團體人數加起來,可能還不到它的五分之一 因此 我們需要您的加入,希望您一起來促成這個台灣第一個以保護生態棲地為主的公民投票案,公民投票不只是政治人物的專屬,妳我都有機會成為創造歷史的一份子。就如同2018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瑞典女孩桑柏格所說: 「很多人說瑞典只是一個小國,我們做什麼並不重要。但我知道,你永遠不會因為太渺小而不能有所作為。」 「你們說,你們愛自己的孩子們勝過一切。但你們卻在孩子們的眼前偷走了他們的未來。」 「2078年,我將慶祝我的75歲生日。如果我有孩子,也許他們會和我一起度過那一天。也許他們會問起我關於你們的事。也許他們會問,你們為什麼在還有時間行動的時候卻什麼都沒做。」 而如今,如果7600年的藻礁消失了,未來當孩子問我:「你們為什麼在還有時間行動的時候卻什麼都沒做時」。我將無言以對,我們留給他們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掃描QR碼下載公投連署書 (https://bit.ly/2W5MiPN) 填寫連署書注意事項  

「節能行動再深化 生活實踐力量大」 2020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

2021-01-11

文/周玲朱<自然名:靈芝> 2020年的11月7 日,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節能行動再深化 生活實踐力量大」2020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邀請全國各地志工團隊大串聯,透過嘉年華方式,展現節能推廣成果。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了各地許多推廣活動的進行,尤其上半年度推廣場次減少很多,不過志工們的腳步一點也沒有停歇。我們在三月份舉辦了一場增能交流工作坊,邀請專業講師來為志工們上課,在各縣市推廣志工們的分享與交流過程中,各個志工團隊大顯身手,分享各種不同的推廣道具及推廣方式,以及如何在推廣的過程中保持熱情。全國節能志工有了這次的接觸後,彼此之間更加熟悉。下半年疫情趨緩,推廣和辦理志工召募培訓的腳步急起直追,夥伴們除了對前一次的會面念念不忘之外,更期待下半年成果展時能夠再次分享與交流。 我們這群志工,可以說是荒野保護協會中最接地氣的一支組織了,我們透過與經濟部能源局及工研院合作的專案計畫,協助各分會節能志工培訓,也成立社區節能推廣志工隊,從十歲到八十歲都是我們的成員!散佈在全國各個角落。     今年是第一次在新竹舉辦成果展,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有著自然的人潮,讓每個攤位都從早忙到晚,大家雖然忙碌,卻忙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活動現場有來自全國12個節能志工團隊,一同設置的13個活動攤位,從節能行動大進擊、節能教具體驗、讀繪本說節能…等各種適合大朋友、小朋友的闖關體驗遊戲。 典禮中有來自彰化埔心鄉的「樂齡節能志工隊」及離島的第一支節能志工隊-「金門節能志工隊」的節能行動劇演出,展現志工們深根社區的實力和親和力,以及平時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合及社區樂齡中心、學校,自發性以生活節能手法及手做節能宣導教具,深入各個角落傳遞節能減碳的行動力。台南土城國小的節能小尖兵,除了在校內宣導之外,更進階到其他學校做節能宣導,還利用課餘時間,到傳統市場、社區關懷據點、提醒民眾長輩們,一起付出節能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橫跨六個分會的節能志工,也因應不同對象及需求,將節能手法再深化、引入互動式體驗學習及新知,將節能、綠能、氣候變遷的觀念,以有趣、多元、系統性的概念,一次又一次的傳遞出去。 除了展現年度節能推廣成果之外,同時也表揚、感謝這一年來為地球節能減碳付出最大心力的「節能推廣志工隊」及志工夥伴們,願意從自身做起,並將節能觀念推己及人。另外也頒發「2020節能行動家積點活動」節能行動家得主,透過節能推廣服務平台,登錄電費單積點獎勵機制,藉以關注自己的用電情況,並落實節電行動。 今年雖然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台各地推動志工培訓並沒有因此放慢腳步,正確、有效的節能手法及用電習慣,持續透過演講、宣導及經驗交流等方式,傳遞至全國各地社區、學校及機關團體,引導民眾改變用電習慣,更呼籲民眾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我們知道,唯有行動可以促成改變,在越來越多人成為節能行動家之後,我們將更有能力為未來的生活環境及下一代盡一份心力。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2021-01-11

圖、文/螃蟹 台中分會副分會長 荒野人,是很有福氣的一群人。我們聚集在這生命繽紛的島嶼上,享受著萬千生命展示的驚奇而感動滿滿,在荒野裡領略天地所教導的自然法則;我們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堆疊了彼此的生活與相契理念。 荒野人領受了天地生靈如此無價的恩澤,反饋於社會,不間斷地參與國內外多元環保倡議與行動、在每一個角落從各面向關心著台灣土地,總想把這這細緻精美的生態環境綿延守護,更藉由解說教育、親子教育、棲地工作、鄉土關懷,長年在環島灘地舉辦大型淨灘活動,以實際行動號召引領更多民眾認識環境引發參與。 但,對於河川溪流的關注,我們似乎是給得明顯不足,在守護環境的拼圖上,缺角了好大一塊。我常說,「溪流是台灣最卑微的土地」,人們引水灌溉、擷取能源予取予求,在河道裡建造不友善的縱橫向水泥構造物毀壞棲地、卻又把污廢水排入河中、暴雨逕流蒐集流域溝渠內形形色色的塑膠垃圾,沖入溪流、漂流入海,而似乎,人民對這些是習以為常的麻木,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英國研究全球每年有1270萬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4%沉入海底,「剩下6%才是沙灘、海面上肉眼可見的海廢」。調查發現台灣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1.5倍,逾九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3L0epO)。而這些都只是肉眼看得到的,已經碎化分解的塑膠微粒,早已侵入海洋河川、土壤環境、生態系與食物鏈中,更對河域、海洋的生命造成嚴重傷害,我相信荒野的夥伴都比我還熟稔這些情報。 相較於淨灘活動地點遙遠與志工動員勞師動眾,荒野已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居住環境的溪流,英國研究數據呈現了「沙灘上的海廢只是海洋垃圾的6%」,那我們可以在垃圾入海之前將它攔截下來,避免垃圾沉入海底永遠無法收拾。溪流裡垃圾是你難以想像的,那不止是川廢快篩調查所呈現的憂心,更是嵌入土地中數十年的漠視。以我們所營造的筏子溪東海濕地,每當怪手營造濕地翻攪溪土時,總可以在發現年代久遠古今共存的塑膠製品,是所有想得到的、與難以想像的驚訝與哀傷。其實,當你揭開河道濱溪植被綠意盎然的掩飾,將會看到流域公民的真實素質與減塑生活教育的缺失。是時候了,我們可以奉獻彎腰致敬淨溪服務的勞力,用「行動」取代口號與教條,一吋吋地還給溪流天然無暇的尊嚴。 我們正在做什麼?台中分會熱情志工在2018年的「荒野筏子溪平台」,以常態淨溪的方式,每隔週六在筏子溪畔聚集具有環保理念的企業公司、學校師生、熱心民眾,拾撿筏子溪畔的垃圾,至今舉行了常態淨溪34次,民眾感性地說,「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溪流」、「能為土地做點什麼,是美好的事」、「參加活動讓我們檢討自已的生活方式」、「其實,得到最多的是人類自己」。常跟夥伴說,「多數人看見才相信,少數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在攀爬一座山,一步步實現僅有少數人敢嘗試的夢想。「做,就對了」,總鼓勵著夥伴們做單純良善的事,夥伴們認同投入心血堅持的傻勁卻是遠遠超乎我的期待。而所有衍生的故事都記錄在臉書粉絲頁-荒野筏子溪平台。當初跟夥伴說,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是怕我們走得太匆忙來不及醞釀對筏子溪的情感,所以刻意勘入理念與核心,也留下每個活動的紀錄與志工的身影,除了會是未來各分會或其他組織淨溪活動的參考,更是我們日後年老回首凝視的故事。 然而,我們想做的,絕對不僅只是淨溪而已。現階段的「荒野筏子溪平台」是所溪流基礎教育的學校,期待未來藉由各分會關心溪流的夥伴參與與企業大力鼎助之下,除了引領全國各地民眾關切溪流環境生態,更是希望透過全國各分會培養關心溪流的民眾、學子持續投入,讓各縣市都能有一股荒野保護協會的力量,關注守護著家鄉的溪流,是我們最大的想望。 政府單位逐漸落實「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 NBS)之際,對於河川治理與管理,都需要更多具有環境生態理念的夥伴在全國各地參與,而據所知,各分會的夥伴早已投入中央及地方政府多種治理計畫與水域環境營造計畫中,秉持著守護荒野的理念積極運作參與並有實效。在未來,我們期待成立荒野河溪教育中心及河溪海洋教育委員會,整合荒野保護協會各地分會的實際經驗,並與志同道合的團體組織並肩協力合作,從各面向同心努力,尋回人與溪流的良善關係,恢復河溪豐富無窮的河川生命力,連結多元豐富的水文化,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實現的夢想。   番外篇-2020全國河川日論壇 圖、文/荒野保護協會 自 2006 年起,水利署開始發起「河川日」教育宣導活動,希望喚醒並深化民眾共同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及生態之意識,展開民間與政府機關的合作與對話連結,串聯關心水環境團體,攜手朝向恢復河川生命力邁進。 今年,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以「溪守相伴 百年好河」為主題,委託荒野保護協會舉辦「全國河川日論壇」活動,會議包含三大主題:(一)荒野.行動:分享「荒野筏子溪帄台」守護溪流的經驗,實現公民可以參與淨溪行動及關懷河川的機會。 (二)溪流.生態:探討如何藉由工程之設計提高河川生命力,並藉由中部河川流域之重要生物探討河川水域與生態棲位之關係。(三)流域.願景: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及企業社會責任關懷河川,提昇全民參與溪流恢復自然生命力之願景。 會議並以走讀筏子溪及東大溪的活動,呈現筏子溪生態豐富的河岸濕地治理成果。透過公私協力合作,擴展河川環境維護與營造之生態環境友善措施,可做為環境教育及公私協力的行動典範。政府單位應主動參予NGO主導之河川保護行動,共同努力恢復河川生命力。河川治理與管理在達成防災功能外,河川友善措施也將內化為河川治理工作推動時之重點。 未來應落實公部門積極參與河川水文化營造,以經濟、文化活動、教育、休閒娛樂、生態農耕、社會創新的多元方式,活化流域內的在地水文化,成為一種跨域結合的民間在地性活動。本次全國河川日論壇,讓國內關心溪流的人凝聚共識,期望相關民間團體與公部門能共同展開對話的契機,相互合作,共同攜手打造下個百年好河。  

2020減塑不只是標語,而是行動

2021-01-11

文/徐筱珺(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 圖/荒野保護協會 2020 ICC國際淨灘數據大公開 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避免舉辦大型群聚活動造成群聚感染,於年初至七月淨灘場次較以往少很多,直到九月場次數量才逐漸回升。雖然今年統計總淨灘場次較以往少,但參與人數沒有因此大幅下降。 根據記錄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2020海洋廢棄物種類與數量的「愛海小旅行」網站統計,在218筆淨灘數據資料彙整出19類常見海廢數量,有15,068人參與,於54,840公尺長的海岸線上清除31,318.77公斤的廢棄物,統計結果前10名依序為:寶特瓶、塑膠瓶蓋、菸蒂、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漁業浮球、玻璃瓶、外帶飲料杯、漁網繩子,共佔整體數量近8成,若依材質分類,則統計有9成以上海洋廢棄物為塑膠來源,並有近7成是與飲食相關的一次用廢棄物。除了淨灘場次受到影響之外,2020減塑期程也隨著環境而倒退。 疫情期間,放寬減塑政策,餐具使用量增加5倍 在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爆發,因而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避免於餐廳群聚,環保署於今年二、三月暫時放寬90天禁令,提供餐飲業者經過申請,內用可使用紙容器餐盒和一次性餐具。政策開放後,前來申請使用免洗餐具的店家,全台共計377家,三個月的放寬政策使餐具使用量大幅增加,相比去年月平均估計多了5成,根據統計顯示外帶及外送是使免洗餐具用量提升的最大宗。 受到大環境影響,漸漸改變我們用餐及生活習慣,促使外送平台及線上網購平台廣泛盛行。為了減少進出公共場所的頻率,由線上商城點選需要購買的商品,客人收到的包裹常常是以大箱子裝小商品,空的位置則使用其他包裝填滿後寄出。如此便利的消費模式,卻造成造一次性包裝垃圾量急遽上升。 檢視2030限塑政策推行,每週吃進肚的塑膠量由人類決定 2017年7月由八個公民團體與環保署一起創立的海廢治理平台,並推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訂下禁用4種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減塑期程「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檢視政策期程成效,於今年將擴大限用四種一次性塑膠,包含擴大限用購物提袋、內用飲食不得提供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自備優惠措施、內用飲品不得提供塑膠吸管,現行政策是否有跟上原預定期程呢? 由於疫情趨緩後,同年6月恢復原本規範禁用免洗餐具的店家不得使用,但至今卻尚未看到2020擴大限塑範圍的進一步行動。面對疫情,只能看著垃圾增加嗎? 除了現行已規範限用一次性產品的場域之外,政府應擴增限塑範圍,並訂定各類商店限塑期程,讓商家及民眾有心理準備。要求已被規定不得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商家實際執行減塑行動,民眾可主動選擇減塑商店或主動詢問是否能使用環保餐具盛裝。使用者付費的模式,提高購買一次性塑膠的金額或提高自備折扣金額,讓自備飲料杯及餐具的民眾得到相對應的支持。 塑膠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我們身體得一部分,若我們不開始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每週你我吃下的塑膠恐怕就不只是一張信用卡,而是更多! 減塑並非口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2020守護卯澳灣不要遊艇碼頭

2020-12-09

圖 、文/莊育偉  <棲地守護部副主任>    2019年一封來自卯澳的「求救信件」表示三條野溪即將被整治,期望荒野能夠關注投入,隨著越加深入了解發現存在更多複雜的土地正義與居住權的問題,最後優先上演一場「在地人反對興建遊艇碼頭」的抗爭事件,打響抗爭的第一槍。 由於荒野保護協會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的投入,讓孤立無援的「馬崗、卯澳自救會」有了強力的盾牌,大家開始協助在地「馬崗、卯澳自救會」的運作,由於在地沒有人有辦理記者會與抗爭的經驗,因此荒野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前後各別協助辦理與相互支援了兩場記者會。 從陳情流程的擬定、現場志工人力的招募與工作分配、器材的籌備製作、新聞稿的撰寫、媒體的邀約與記者會前一晚的事前排練,都讓社區民眾感受到有人在「陪伴」他們,因此也更能專心在陳情與意見的表達。而荒野伙伴的熱情投入與強力支援更是溫暖了聚落居民的心。因居民不熟悉電腦操作,「連署書」除了協助紙本宣傳外,由荒野秘書處進行電子連署表單的製作與宣傳,在記者會前除了3千多筆的紙本之外又再增加7千多筆的連署單。 2019年7月25日陳情記者會於立委黃國昌的助陣下,將陳情書全數送進立法院,公開民眾參與的說明會並由各方陳述意見,經討論後決議「興建遊艇碼頭」一案,因多方反對之下決議「不予執行」並列入往後整體通盤檢討會議中再商議。但這樣的結果並不代表「遊艇碼頭興建」案的取消,而是再議(暫緩實施),因此本案猶如其他開發案件一樣,仍需要眾人持續的投入與關注。 「遊艇碼碼頭案」告一段落後,2020年聚落成立「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然而土地與居住正義的問題仍然存在,財團已併購不少的馬崗及卯澳的土地與房子,並於檯面下持續的施壓,而檯面上更持續提告在地居民要求拆屋還地,絲毫不理會居民的權益,連「居住權」都被剝奪的村民又怎麼有機會來決定故鄉的未來?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不合理事件遭到曝光,讓在地的聲音與能量逐漸的萌發與凝聚,且也引起公部門的關注與官方資源的投入,而外縣市的民眾也陸續投入成立志工隊協助,荒野則同樣持續的陪伴馬崗、卯澳聚落,並於受邀的會議上提出「森川里海」的聚落發展規畫建議供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參考,並實際參與計畫的推動。 荒野衷心期望聚落居民都能團結合作、善用資源與外部的經驗,不是由「財團」決定,而是讓在地的居民,自己來走出一條有別於外地漁村的開發模式,成為一個結合生態永續與漁村特色的觀光亮點,讓珍貴的漁村文化與海洋環境得以永續。

竹三親子團入團儀典 

2020-12-09

文/張窈慈<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火鶴> 圖/莊曜誠<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純種馬> 每位學員皆手持一盞「明燈」,點燈後的燭台逐一交付給團長,象徵小心翼翼地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守護著我們的地球。 入團儀典的環境佈置,彷彿是個古老神秘又神聖傳奇的靜謐傳說,特別安排在離人群數公里遠之處。沿著環湖步道,由燈火通明的街道轉為灰黑昏暗的環境,必須靠著手持手電筒才能夠看清眼前的路徑與事物。 每位學員歷經三次的團集會後,團長在此個別了解加入學員的意願,再鼓勵日後得應自律管理以及參與活動。活動中,點燈的「地球儀」,恰是新加入學員未來「共同愛護地球」的目標,也是親子團員的共識。每位學員皆手持一盞「明燈」,點燈後的燭台逐一交付給團長,象徵小心翼翼地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守護著我們的地球。 這讓我耳邊憶起,張蔚乾及黃慧音製作《童心菩提心》專輯內〈點燈的孩子〉主題歌詞:「點燈的孩子,高舉你的燈,點燈的孩子,舉起明亮燈。」再來的歌詞,可改寫為「歌頌地球,愛護家園,歌頌海洋,珍惜資源……」語意恰與原專輯製作音樂的宗旨「溫柔、平靜、有力量」,不謀而合。 這夜,我們一群人住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湖邊的小木屋,時而傳來呼嘯而過的風聲,好幾度都以為外面下起雷陣雨。待在這讓我不禁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某間別墅比較,在這裡的住宿環境與住宿環境,截然不同。不過眼前住宿場景,與歷經2011年311地震引發大海嘯前的日本東北宮城縣「松島」有幾分相似,「峨眉湖」為內陸湖,中有一「吾家峨眉島」座落,「松島」則島嶼零星分佈且通往外海。 此處的峨眉湖腹地廣大,凌晨丑時過後,不時傳來雞啼聲,彷彿逐步催促著黎明的到來。這裡的植物群眾多,包含鳳凰木、阿勃勒、美人蕉、檳榔樹、竹柏、薜荔、油桐、椰榆、榕樹、水黃皮、杜英樹、樟樹、相思樹,以及朱槿花。 能在這湖光山色的舉行入團儀典,是一值得珍藏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