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的守護

2021-07-09

文/陳瑞禮〈台北分會五股組志工/桃園鳥會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陳瑞禮、徐增清、Benson Chen 2021-07-10 ▲(照片提供:陳瑞禮) 桃園市轄區內有約37公里長的地形平緩海岸線,分佈有十幾條溪的溪水流向出海口,有南崁溪、埔心溪、新街溪、老街溪、富林溪、大崛溪、觀音溪、新屋溪、後湖溪、社子溪、大坡溪、福興溪等形成寬廣的海岸礫石地。這些地方在2015年之前多少都可看到小燕鷗的蹤跡,而有小燕鷗零星與明顯得繁殖地,則有竹圍漁港、觀音大潭。   原來竹圍漁港北堤是一塊較荒蕪的礫石地,在較平緩的的礫石地,之前在冬季時引來黑腹濱鷸、金斑鴴等冬候鳥來度冬與過境,整群的鳥多到可鋪天蓋地!當然小燕鷗少數參雜其中。在2015年竹圍漁港北堤礫石地被整理,整理出來的面積大約有7~8公頃,中間也築起六~七道阻沙籬,當年夏天小燕鷗就大批進住竹圍漁港北堤。 ▲(照片提供:陳瑞禮) 小燕鷗來了人潮也跟著進來,有開車進去棲地的、也有搭伪帳在小燕鷗巢前面的、扛著大砲在棲地走的自走砲、也有來看熱鬧的、這些場景不遜於旁邊竹圍漁港市場,也嚴重到破壞干擾小燕鷗的繁殖!桃園鳥會是當地鳥會,受到許許多多來至四面八方的抱怨及檢舉,當時鳥會承受莫大的壓力。鳥會隨即號召鳥友建立臉書排班巡守、請公部門製作告示牌、入口的道路也請公部門堆放紐澤西護欄堵住、請媒體報導保護小燕鷗等等事項工作,總算讓小燕鷗在竹圍漁港順利繁殖。 ▲(照片提供:陳瑞禮) ▲(照片提供:陳瑞禮)    2016年2017年守護小燕鷗延續過去的模式。在2018年竹圍漁港北海堤,因被船隻撞毀護堤,修復海堤的工程進行著,當時小燕鷗也來了。新成立的海管處與桃園鳥會會勘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當下就在工程車旁發現小燕鷗坐巢,隨即海管處請桃園鳥會規劃小燕鷗繁殖區,進行設置圍網保護小燕鷗繁殖,這也是竹圍漁港小燕鷗圍網保護繁殖的開始。而在將近3公頃的圍網繁殖區內,還是擋不住拍鳥人前往,出現了割黑網拍鳥的事情發生,雖然有干擾但最後也有一二十巢繁殖成功。2019年的到來,由於大潭小燕鷗棲地有了變化,讓中國石油公司協助在竹圍漁港北堤設置小竹子圍籬,圍籬有六格總共約2公頃面積。也開始請桃園的社團進行小燕鷗調查。也順利地在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繁殖成功,繁殖的巢數也來到三十四巢。2020年竹圍漁港進行漁船航道的疏濬,出來的泥沙堆積在原來北堤小燕鷗棲地上。因為當年無法停止疏濬,公部門讓出來給小燕鷗繁殖棲地有史以來最小的面積,0.49公頃。同樣由中油公司協助桃園鳥會規劃。請廠商同樣用小築圍籬方式進行圍籬,桃園鳥會發動志工製作假鳥,放入棲地中引導小燕鷗進住棲地,在棲地中也放了中小石頭、庇護瓦,讓小燕鷗雛鳥出來時,可躲太陽、躲海風及躲雨。繁殖期間桃園鳥會也舉辦小燕鷗解說,讓民眾更了解小燕鷗在桃園繁殖過程。而在保護小燕鷗繁殖過程中,最有趣的是真鳥捕魚回來獻給假鳥吃!受到最大讚賞回響的,莫過於在繁殖棲地旁規劃了賞鳥拍鳥廊道,吸引更多賞鳥拍鳥人的到來。有的天還沒亮就來,有的前一天就拿腳架佔位置,慢來的就沒有位置就開始越界上土丘,不得不又請了當地漁民維持秩序。那年竹圍漁港北堤一面疏濬一面讓小燕鷗繁殖,小燕鷗在熱鬧棲地中順利繁殖度過,繁殖成功率高達95%。2021年有計畫地迎接小燕鷗來到桃園繁殖,從假小燕鷗的模型灌漿,將成型的假小燕鷗送到學校給小學生彩繪,這也是桃園鳥會努力對鳥生態向下紮根其中一環。竹圍漁港北堤因疏濬,累積所堆積出來的礫石已經高達二十公尺高,所以小燕鷗的繁殖棲地今年會高高在上。緊接著棲地規劃分區,區界以紅竿定位,區中心位置以白色竿定位(調查分區紀錄用),由志工們帶領小朋友到棲地放置假小燕鷗、庇護瓦等工作就定位,再由中油公司協助接手按桃園鳥會規劃區域進行圍網,圍網面積約0.72公頃,未圍網面積也有0.46公頃。到6月初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成鳥已有一兩百隻,巢數有68巢已成功孵出18巢。 ▲2018年小燕鷗圍網位置面積(照片提供:陳瑞禮) ▲2019年竹圍漁港小燕鷗繁殖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放置假鳥(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放置庇護瓦(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賞鳥拍鳥廊道(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1年竹圍小燕鷗圍網繁殖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因疫情關係請桃園市政府貼公告  請勿群聚~~~~~(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1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第一巢孵化成功的小小燕鷗(照片提供:陳瑞禮)    大潭小燕鷗棲地原是開發港廢棄地,2015年一直以來是非常穩定小燕鷗繁殖地,每年都也有一二十巢或二三十巢在繁殖,成鳥最多時高達兩三百隻。隨著三接案的開發,從2017年6月20履帶鑽探車進入大潭小燕鷗棲地破壞的開始、在2017年8月初進入棲地被管制。2019年工區內有規劃一公頃臨時繁殖地,因工地各種工程實施干擾過大繁殖失敗,從此大潭小燕鷗棲地就此消失!三接案首當其衝的是小燕鷗受害者,眼睜睜讓小燕鷗棲地這樣沒了,讓長期守護著小燕鷗志工們,是非常痛心難以接受的事實。隨著大潭棲地破壞,2020年小燕鷗轉移到G1G2陸續繁殖,2019年繁殖率48% 2020年86%。三接案裡桃園鳥會在過程中,到環保署參加開會抗議,也到桃園市政府靜坐抗議,為的是爭取小燕鷗異地繁殖復育。終於中油公司2020年在白玉沙灘實地進行,用小竹子圍籬圍了0.49公頃,今年進入第二年,到目前為止效果不彰。2021年再度尋找在觀音溪口南岸復育地,有0.62公頃面積未圍籬,今年列入調查觀察中。 ▲2017年06月20日鑽探機器進入大潭小燕鷗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19年大潭小燕鷗臨時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1年小燕毆棲地變成三接工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小燕鷗異地復育位置(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小燕鷗白玉異地復育區圍籬(照片提供:Benson Chen)     許厝港改善案,讓小燕鷗在桃園繁殖露出一片無限希望的曙光。改善案面積約20公頃,分為A、B、C、D、E五個區,四個區有無感潮之水域,一個無水的區域,桃園鳥會順著跟海管處協調爭取作為小燕鷗繁殖棲地,(面積約1.6公頃)由於海管處全力支持迅速整地圍網,2020年該棲地成功繁殖兩巢5隻雛鳥,讓守護小燕鷗的志工們歡喜若狂。我們一定會持續為小燕鷗爭取更多繁殖地,擁有小燕鷗永久繁殖棲地,也會持續守護著小燕鷗。 ▲2019年許厝港濕地改善位置面積(照片提供:徐增清) ▲2020年許厝港營造小燕鷗繁殖棲地(照片提供:徐增清)

黑森林自然體驗

2021-07-09

文/詹立筠〈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木蘭花〉 圖/莊燿鴻〈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2021-07-10 思源心靈風之旅,「黑森林」是很獨特無二的自然體驗。 「暗黑」讓一般人有很多的想像,而高山上的暗夜更具神秘與未知感。 所以我喜歡暗黑的森林、也害怕暗黑的森林。   黑森林的入口,抬頭仰望星空,眾山環繞、星空暗夜為幕,皓月、二葉松樹影相互輝映,大自然顯露的視野變化與清新寧靜感,大大有別於都會城市的夜色。 ▲皓月、二葉松樹影相互輝映的暗夜星空   月初之夜,眾人靜語牽手緩步前進黑森林, 伸手不見五指下,更具靜瑟神秘感, 途經一只吊橋,眾人躺在橋上, 滿天星斗映入眼簾,心中有萬般驚喜; 潺潺溪水聲,從身下穿流而過, 清澈溪水的清涼感,似洗滌心中內在的塵垢, 讓恐懼、緊張的心情,稍具緩解。 ▲吊橋上的月亮之影 片刻後,一行隊伍繼續魚貫的摸黑前進, 邁入黑森林,解說員的我,一手本能的揮動探尋有無障礙物,另一手牽著一列夥伴前行, 行進的每一步,因責任而給足勇氣來挑戰我對暗黑信念的自我恐懼, 而夥伴手掌間傳來的信任與支持,是很大的安定力量。   在黑暗中,身體的感官特別活躍敏銳, 適應黑暗後的雙眼,頓時清明可見週遭一切景物; 山羌啼喚聲、貓頭鷹叫聲、溪流聲……..各種聲音在暗黑中特別有感, 小組定位後,圍圈就坐、就躺、就臥,用最舒服之姿自在的安身於黑森林裡, 瞬間,高山獨有的松濤聲,呈現多種的音景如耳畔, 有時像遠遠的車聲、有時像海浪聲、有時又像是只有風聲。   月圓之夜,皎白明月懸掛天上, 月色從樹冠層間灑落下來、映照在筆直松杉林間,一閃一閃亮的螢火蟲偶現穿梭~畫面唯美夢幻! 大地、雲、霧、風、月光、萬物,彼此間對話, 因為寧靜,我的心似乎聽得更清楚大地在說什麼了。   躺臥在厚實的松針林下,也是自己與心中的內在小孩絶佳的獨處時光, 因為寧靜,似乎也更清楚聽見自己內在小孩的話語。 在小組分享時, 有人說,看見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喜怒哀樂現況, 看見自己在充斥著壓力的繁忙中,思緒失去控制、過度上腦、身體没有充份休息,看見自己和大自然的疏離; 也有人說,看見自己和他人關係上的盲點,有所領悟的想把感受體驗分享給他人; 分享中,也有人只是做自己的不發一語、純綷的聆聽、欣賞大自然; 亦有人在黑森林裡高歌一曲,讓樂音響徹雲霄,創造獨有的生命印記。 ▲松杉林間,躺臥在厚實松針林下的獨處時光   對於「黑夜」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有人害怕、有人興奮,因童年經驗,我是屬於害怕的那一類。 但在荒野,我慢慢克服了對暗黑的恐懼焦慮, 而在思源一次一次的黑森林中,我也一次一次的穿越心中對黑夜的陰影,獲得生命的力量。 ▲思源滿天星斗的暗夜星空   在思源埡口,透過接觸大自然,讓我漸悟生命的「美善」與「驚奇」。 思源的一切,烙印心靈深處,讓我四季皆想上山體驗、記住思源不同的樣子、氣味,感受和自然之間的連結與依存。  

四獸山下的生態濕地公園—永春陂

2021-07-09

文/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圖/林國樑〈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高蹺鴴〉、張秀妃〈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蒲公英〉、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2021-07-10     永春陂?坡?還是埤?乍聽到這個地名令人覺得好奇,原來臺灣早期地名中有許多與水圳及池塘相關的用字,最常見的就是「陂」,陂有池塘、蓄水池的意義。     永春陂原本作為灌溉農田的陂塘,乾涸後轉成軍營,軍營閒置後,在2016年通過都市計畫變更為公園用地,並由台北市大地工程處召開設計說明會及工作坊,以恢復陂塘樣貌、復育原有生物為目標,邀請專家、學者、周邊學校、環團、里民等共同激盪討論,將永春陂建造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意義的人工濕地公園。在2019年3月大地工程處將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移交給公園處管理,2020年7月公園處與荒野保護協會正式簽下合作備忘錄,以環境教育跟棲地優化為目標,一起合作推動公園生態化。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緊連接四獸山系、水系、綠地,營造出多樣化棲地,扮演生態連結樞紐,是生物遷徙非常重要的路徑,因此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敏感度也極高,形成其特別的都市淺山優勢,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並串聯了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園區範圍約3.98公傾,而引入豹山溪水與無名溪水,匯入園區塑造大面積的水域濕地,營造多層次棲地型態,並以兼具生態友善、滯洪、減災及遊憩等功能的規劃,荒野與公園處多次的會議討論,依照園區的林緣、草澤、水域、生物棲息、人為活動等,規劃將園區朝向「一般遊憩區」、「緩衝區」、「生態維護區」做分區管理,期待台北市信義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再次打響氣候變遷下努力推動的生態城市。 ▲四獸山下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將成為生物們的生態跳島       陳德鴻老師發現園區目前正遭受到嚴重的強勢外來種的入侵,尤其是福壽螺、吳郭魚、小花蔓澤蘭和美洲含羞草等,台北分會號召棲地組、親子團的夥伴多次針對這幾種強勢外來種進行移除,在公園棲地維護工作上,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人力!大家是否感到疑惑,這些外來種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呢?是搭公車還是捷運?其實這些外來入侵種都是人類帶來的,不只上述這些強勢外來種,還有許多家裡不想養的植栽、魚類、烏龜、牛蛙等也都經常能在公園裡發現,從去年11月開始,定期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由棲地組帶領的棲地維護工作假期。荒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公園生態化,不停的為公園裡的生物們發聲,吶喊著:你的公園我的家!希望在這裡也能落實荒野公園生態化的理念。 ▲荒野夥伴定期的棲地工作,清除池裡的福壽螺和小花蔓澤蘭       公園生態化的推動必須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並進,荒野夥伴以一貫的熱情無私與行動力,先由棲地組番茉莉總組長與小圓綠貓組長號召棲地夥伴衝鋒陷陣,棲地守護打前鋒,接著解說前輩牽牛花募集一群解說組和親子團的夥伴,一起發想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導覽教案,而思源組高蹺鴴組長則義不容辭的帶著夥伴們一起催生思春組(思源永春組),並邀請木蘭花擔任思春組長,接著許多來自各群組的思源之友們也都來支援力挺! ▲永春陂第一次的導覽活動熱鬧開場       從今年2021年3月開始,定期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由思春組夥伴帶領對外的推廣導覽活動,導覽活動以精采吸睛的故事屋開場,陳述了永春陂的古往今來,接著以濕地的重要性與推動公園生態化為兩大主軸,設計了活潑有趣的生態遊戲,經由沿途介紹永春陂生態現況,再導入外來入侵種、餵養等生態問題等,最後並邀請大家成為永春陂的生態推手,希望藉由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活動,導引參加的民眾重視公園的自然生態! ▲精彩吸睛的故事屋,訴說著永春陂的古往今來       而目前棲地組和思春組夥伴正積極合作籌備永春陂守護志工的課程,預計在今年下半年能夠舉辦守護志工的培訓,希望能夠結合當地的居民及有志者,一起守護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期待永春陂這個人工的濕地公園,有朝一日能成為人類和生物都能共存共榮的濕地天堂!  

翠山步道花生了甚麼樹?!

2021-07-09

圖、文/台北分會溪山組解說志工,蘇崧棱〈自然名:樹大棵〉、徐仕璿〈自然名:山艾〉、               王元才〈自然名:蚯蚓〉 2021-07-10 坐落在台北市的翠山步道,屬於士林區及內湖區交界─大崙尾山親山步道系統中,交通最方便、最親民的熱門步道之一。溪山組成立於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次年,溪山組志工們廿幾年來一直將此地做為定點觀察、植物物候監測(植調)及解說服務的重要生態基地,歷來心路點點滴滴皆刊載於「溪山風情錄」部落格。儘管過去曾發生幾件屬於人為干擾而衍生的環境事件,卻也不致對步道整體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孰料,就在今年春天出了大事! 今年2021年3月底到4月初,分別有溪山組解說志工於每月例行的定觀及植調時,在大崙尾山步道旁發現步道下方山坡地的原始森林遭砍伐情事,短短不到一個月就有如此面積的林地遭不明原因破壞,非同小可,志工隨即透過市民1999專線向市政府反應。令人詫異的是,主事的竟然不是別人,就是公部門,來自主管單位─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的回覆如下: 親愛的民眾:您好! 有關您反映翠山步道附近有樹木砍伐一事,為本處輔導中林相改良案件,目標係針對現場優先疏伐生長劣勢木,並補植原生適生樹種,以維持森林健康,另本處業於110年 4月7日於翠山步道路口增設施作解說牌。(下略) 溪山組解說志工進一步瞭解,使得知本案係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和大地工程處(下稱大地處)合作的計畫。北美館於去(2020)年舉辦以「儲回大地的藝術」為主題的雙年展,宣稱為了將該展覽所產生的碳排放,透過植樹造林來達到碳中和。在各國無不積極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衝擊下,我國地方政府能提出如此構想,理論上應予支持,相信若今天是找一塊原先無森林的土地或曾遭人為破壞的劣地,進行森林生態學上所謂的新植造林(afforestation)或跡地造林(reforestation),肯定沒有人會反對。然而,如今大地處竟以「砍除原有森林、重新種植小苗」的方式進行,相信就算沒有專業背景的市民朋友都不禁要問:難道小樹苗的固碳(carbon fixation)或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能力,難道會高過原來森林的成熟林木嗎?                     ▲關心的民眾意料外的多,市議員 黃郁芬發言 由於關心的民眾和有關團體眾多,大地處遂於4月28日邀集相關學者、北美館代表、市府委託團隊與前述所有關心的民眾與公民團體,在翠山步道口舉辦公開說明會,於會上,眾人才知除了大崙尾山,大崙頭山同時也在實施另一項砍伐暨造林計畫。 其一為大崙頭山施工處,委託嘉義大學森林系團隊執行,計畫目的宣稱為林相改良,總計針對26公頃,以每年不到2公頃面積進行區塊伐,整理鬱閉的空間,營造適當間距並種下小苗,並針對物種進行生態監測。其二為大崙尾山施工處(即北美館雙年展計畫用地),委託台北市林業技師公會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團隊辦理,計畫目的宣稱為碳中和暨複層林營造,共有50公頃,目前已執行伐木作業面積達10公頃,然而學者當天現場指稱本案為經濟造林,未來20年後期望可收獲木材以創造經濟收入,令人匪夷所思。(註1) 當天首位發言旋即提出本案多項疑點的學者 邱祈榮老師(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表示:「身為國內第一個官方主導的植樹碳中和計畫,實不應罔顧專業要求,誤導社會大眾,應立即停止所謂的『中和辦理活動的碳排放量』訴求,檢視所提計畫書中的內容是否符合國際計算碳排放所通用的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機制?若不符合就回歸單純森林複層林營造作業。倘若缺乏森林碳匯額度的誘因,會進行複層林營造嗎?同時複層林營造是需要相當高的施業技術,也絕非目前所見的作業方式。森林碳匯額度制度在台灣尚未成形,需要大家小心呵護,讓一個有意義且能為國家與企業面對2050碳中和做出貢獻的制度,能夠茁壯成長,真正達到植樹計畫能夠轉成有效森林碳權額度的境界。」(註2) (註1)摘自環資:https://e-info.org.tw/node/230862 (註2)摘自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415543   荒野台北分會當天去的伙伴不少,除溪山組解說員外,還有兩位常理、分會長和一位專職。在聽了大地處、嘉義大學和屏科大的說明之後,我們推派具生態學專長背景的夥伴徐仕璿(山艾)代表荒野發言,重點整理如下: 1. 請說明何謂「健康森林」?根據4/26新聞稿,貴單位及本案多位專家顧問所言,大崙頭/尾山係為「不健康森林」,請說明判斷依據(使用那些生態系服務評估指標)? 2. 主管機關稱曾委託專家調查台北市宜林地,請問是否全面盤點包含陽明山國家公園造林跡地(如:日據時代遺留之柳杉造林地),相關資料資料是否能提供民眾查詢?儘管本地目前非屬國有保安林管轄,這並不代表本地森林不具國土保安或其他重要生態系服務功能,應當審慎評估。 3. 本地屬於五指山系,森林相以北部低海拔五指山層積岩之常綠闊葉林為主,根據前人植群研究,本地顯非主管機關經專家建議選植之「台灣肖楠、相思樹、櫸木甚至楓香」等樹種之原生地,本案顯然已違反「適地適木、本地樹種」之造林最高原則,再者本案顯未善加考量植樹造林之季節合宜性,更何況適逢半世紀大旱,缺乏水源情況下,此刻植苗實為不利,遑論耗費額外經費補植浪費公帑、林地土壤長期裸露衍生更大環境劣化問題。 4. 延續第3點所述,案址處於東北季風盛行地帶,且為正向迎風坡(東北向),根據數值地形模型(DTM)圖資判識,上、下側坡面實際並非主管機關所言,位在適宜開發或造林的合理坡度範圍,因此有違反相關法律之疑慮,且未來如遇於豪雨沖刷,將有土石流致災風險,影響當地如中社社區或已故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生前住所翠山莊等居民的危安,主管機關是否能夠承擔相關風險? 5. 荒野台北溪山組的解說員,每個月在此針對約240株的植物進行觀察,根據累積超過十年的物候資料,至今已記錄包含17種台灣特有種,至少5種為《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之受威脅或瀕危物種以及2種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物種。如此珍貴的生育棲地可謂都市綠資源暨植物保種方舟,與主管機關所稱:「森林不健康、林相欠佳、林下過度鬱閉且亟需以『人工』方式改良。」的理由大相逕庭,如此,主管機關無可避免將被扣予「以造林之名、行毀林之實」的罪名。 6.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特聘教授的周昌弘教授,曾於「水源涵養林之經營與水質問題探討」一文中,提到國內林務單位過去曾因忽略原生森林植被所提供的多元生態系服務功能,而於台東縣蘭嶼鄉進行不當的「林相變更」造林政策,導致當地許多物種因而滅絕之悲慘歷史。主管機關委託研究團隊,儘管提出兩個年度的生態調查資料,然而根據前述,從本案諸多環節的考量不周,尤其以接近塊狀「皆伐」的整地更新作業,伐除原有以風衝林代表樹種「大明橘」為主的次生林相,卻宣稱係進行林相改良必要的「疏伐」,不僅已暴露了計畫對於森林經營專業的不足,也凸顯對於本地環境、棲地及森林生態特性等認知的缺乏。 當然,其它如中央社區發展協會、在地居民、蝶會、台灣好植地、台北市議員黃郁芬、立法委員蔡壁如的國會助理潘翰聲、綠黨等人,也都相繼發言提出疑問。大家在步道口論戰了三個鐘頭,忽然有民眾大聲喊道:「講這麼多,怎麼不帶我們去現場看?」是啊!去現場才能感受到「地氣」,不是嗎? 到了現場,不意外地,眾人見到伐林跡地卻是更生氣。主管單位大地處還告訴大家「只是疏伐」,然而森林學上的疏伐實際是針對人工林撫育,現場進行到比較接近塊狀皆伐,本質上根本是為了林木收獲與造林的作業方式。且大地處明明說只砍除「胸高直徑15公分」以下小樹,怎麼放眼望去仍見不少直徑20公分以上大樹殘株?(事後幾位溪山組志工回到案發現場實地逐一測量至少700棵樹,發現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大樹仍遭到砍伐) 不是說台灣肖楠、相思樹及楓香等「混植」以建造複層林嗎,怎麼同個伐除區域都只見肖楠?結果又是一番論戰,大地處甚為堅持己見,唯一的妥協是,科長親自承諾,在尚未進一步取得共識之前,所謂「林相改良」就到此為止。可是各位關心台灣森林生態的您要知道,翠山步道的大明橘森林,就這樣被主管機關和諸位林學專家,藉由「改良」名義,被徹底砍伐了10公頃,然而本案子計畫目標為50公頃,相當於兩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 ▲說明會當天最後在民眾要求下前往現地勘查   這場說明會,雙方從上午九點、一直戰到下午兩點,才勉強結束。事後回想,儘管台灣林業目前在人工造林技術和人力上早已出現斷層,但也許真如屏科大及嘉大老師所言,本案背後也是希望替森林系學子找出路,堪稱用心良苦,遺憾找錯地方了。由荒野解說員所提出的多項疑慮,主要係基於長期定點觀察、植物物候紀錄及解說服務等,所累積對於大崙尾山生態資源的認知,然而大地處的回答卻顯露出避重就輕的態度,因現地與大地處計畫內容實存不小的落差。 根據國內學者研究,無論從林木生理(郭耀綸,2011)或植群生態學(蘇鴻傑,2014)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若某地出現以大明橘為主要優勢樹種的林相,必然是經過一定歲月的漫長演替序列,才得以建立的極盛相(climax)森林樣貌,無論在森林結構、生態適應、生物棲地及水源涵養等各種生態系服務功能,再再揭示此地原有森林正處於一定的穩定狀態,尤其大明橘係特有種台灣尾蜆蝶幼蟲重要食草(Wu, et al., 2018),經過這番擾動,北台灣恐怕又一個珍貴的棲地再度消失。因此本案─大崙尾山造林爭議事件中,主管單位在未經充分告知的情況下,無端將一大片原先完好、極具生態功能的森林砍成裸露地,然後宣稱種上小苗,會使這片森林更好、有利於實現碳中和,實在毫無說服力。 回到現實,上千株新的小樹苗已然種下,從長期守護並記錄當地生態的志工來看,實也希望未來能早日成林,然而若按照計畫,未來須持續派遣人力進行撫育作業(如:除草、除蔓),而那些往往在擾動後優先進駐的先驅樹種在此撫育期間預料將無同步生育可能,至於那些儘管是台灣原生卻非本地固有種的樹苗,能否挺過東北季風的考驗,恐怕不是人能決定的,且面對極端天氣發生頻率逐年增高的趨勢,森林動態充滿不確定,一切仍是老天爺說了算。 ▲溪山組志工回到案發現場逐一記錄並測量遭砍除殘株直徑   此事沒了,大地處原定於六月初舉辦一場工作坊以尋求共識,受疫情影響無限延期。然而工作坊是否有充分討論空間,抑或淪為政令宣導,眾人仍存在疑問,這點恐怕也需要先求共識罷?   參考資料: ● 永續森林經營維護生態保育 林務局前局長 李桃生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2473) ● UNFCCC - Fact sheet: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pproaches  to stimulate action (https://unfccc.int/files/press/backgrounders/application/pdf/fact_sheet_reducing_emissions_ from_deforestation.pdf) ● UN The Global Forest Goals Report 2021 (https://www.un.org/esa/forests/wp-content/uploads/2021/04/Global-Forest-Goals-Report-2021. pdf) ● 蘇鴻傑。2014。十年樹木百年樹林:圖說森林植群演替。林業研究專訊,21(5)。 ● 郭耀綸。2011。東北季風影響下林木在型態、生理和生態上的適應。2010、2011 地球科學系統學術 論壇,p.53-63。 ● Wu L-W, Lin W-J, Hsu Y-F (2018) A cryptic species, Dodona formosana, detected in the Dodona  eugenes species complex: clarification of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Dodona butterfly in Taiwan.  ZooKeys 736: 59-77. https://doi.org/10.3897/zookeys.736.22062 ● [ 聯合報願景回響專欄 ] 永續林業 不分國內外 ( 邱祈榮/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 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453678 ● [ 環境資訊中心論壇 ] 針對北美館「儲回大地的藝術」碳中和複層林營造案七點公開訴求 ( 邱祈榮/ 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 https://e-info.org.tw/node/230795    

引一條溪,流進孩子的童年

2021-06-10

圖/台中親子一團炫蜂團攝影組〈自然名:九重葛、赤狐、青蛙、落羽松〉 文/趙永楠〈台中分會親子一團、推廣講師、解說員,自然名 : 青剛櫟〉 前言 記得小時候,總能在鹿港老家的圳溝裡抓到泥鰍和鱔魚,在田裡也有無數的螃蟹與青蛙棲息其間,那些與兒時玩伴流連在水圳溪流裡的悠然歲月,伴我走過醇厚且美好的童年時光。而現在,有多少孩子可以自在徜徉地親近溪流河畔? 每一座城市總會有幾條溪流經過,但常年來因為廢水與垃圾的污染,導致社會大眾對荒廢的溪流更加陌生與疏離,人們漸漸漠視住家附近的溪流的存在,忘記原本的溪流應該有甚麼樣的盎然生命? 從105年開始帶著孩子參與台中分會辦理的淨灘,到108年4月也開始參與筏子溪淨溪活動,中一親子團也將12月的團集會主題設定在「城市溪流」,希望透過河川環境教育的教案設計,引領孩子們來親近筏子溪,拉近孩子們與溪流的距離。 教案一:打造一條溪 自從確定負責這次炫蜂團(小三生~小五生)的團集會活動設計,自己便開始進行多次場勘,從上中下游河段到附近校園環境,多所探尋,期能找到適合的室內外活動場域。最後規劃先借用惠文國小進行溪流繪本的導讀,讓孩子們對溪流樣貌有初步認識,而後參考柯內爾心流學習法「打造一棵樹」,改編設計成「打造一條溪」的生態遊戲,喚起小蜂對溪流主題的熱情。 遊戲開始先請孩子們抽籤扮演河岸、土壤、石頭以及筏子溪的現地動植物(如翠鳥、小白鷺、魚蝦、水丁香、青葙等),引領他們逗趣地模擬各自角色的行為特色。然後出情境題,模擬豐枯水文變化現象、大雨沖刷、土砂淤積、食物鏈的互動、取水用水、廢水排放、垃圾亂丟等情境設定,引導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溪河的環境變動,並以有趣的方式進行生物與非生物間的互動,在遊戲之餘,理解溪流的組成元素、生態概念與環境衝擊。 教案二:認識溪流居民 溪流是城市的藍帶,也是生態綠帶,是都市的腎與肺,也是都會區的生態緩衝區,也應該是蘊藏無限生機的一處生態樂園,值得大家走入溪床好好觀察。但可惜的是,很多大人小孩都不曾走近溪畔去聽聽水聲、看看溪流樣貌,只能在車上、在橋上遙遙一瞥。本教案希望孩子們跟著導引員,爬上去堤防,走下去溪床,蹲下來貼近溪流居民(土石與動植物),透過現地的自然物玩遊戲,同時學習生物觀察與紀錄,並帶些生態棲地的概念。 在剛進入溪床時,先由團長大甲藺草帶領大家圍圈朗誦一段敬溪禱詞,感謝溪流讓我們走入它的懷抱,作為我們親近溪流的開端。而後我們讓小蜂們就地取材玩遊戲。其中「左右不分」的傳石小遊戲,在左右忙亂的趣味裡,帶入左岸與右岸的介紹,也引導大家抬頭欣賞筏子溪左右兩岸的景觀,加深對附近水環境的印象。「玩石創作」則讓各小隊發揮想像力,以溪床礫石玩起創意的疊疊樂遊戲。   接著以3人混齡編組方式,應用以前團集會學習的五覺觀察,進行溪流生物資源觀察及紀錄。這部分也搭配小三教過的葉形、葉序觀察,著重時節的生物特徵,如開花、果實等紀錄以及中尺度的溪流環境紀錄。最後進行小隊觀察成果統計,希望各隊分享多樣性的觀察成果。     教案三:發現溪畔的美麗與生命力 自古以來,人們聚集在河邊就近取水、捕食魚蝦,也利用濱河植物製作生活用品,如編織、染料、生活器具等。溪流與濕地所孕育的動植物是人們賴以維生的重要天然資源。同時也因為使用自然物品,各種物質能維持循環,包括碳氮循環與能量循環,使得過去百萬年來的生態系統能維持平衡。 但近代以石化產業加工的塑膠製品和人工化合物大量取代自然物,一旦被棄置與分解後,流佈土壤、溪流與海洋,成為萬年垃圾與環境賀爾蒙,打亂了物質循環系統,破壞了生態平衡。 教案三進行濕地土壤觀察,引領小蜂探索濕地的秘密,去發現不起眼的土壤所負載的生命力。「大家知道土壤有什麼祕密嗎?」、「土壤為什麼會長出植物?」...話說達爾文曾經做了一個簡單但驚人的實驗,他在沼澤區挖取泥巴帶回家觀察,發現一小撮的土壤裡居然可以長出百來株植物苗,很難想像吧,小蜂們會不會好奇呢?於是我們也來重作這個一百多年前的觀察實驗,順便把達爾文介紹給小蜂。 最後則是利用河濱植物作為葉拓材料,限量採樣攜回進行手作收納袋的葉拓DIY,把這些造型各異的葉子拓印到袋子上,將濱河植物之美帶上身。在學習欣賞植物葉形變化的同時,去看見所謂的雜草也有美麗的一面。 結語 雖然行前曾進行多次的場勘,但後來發現,秋冬之際河灘地的植被演替相當迅速,原擇定的土壤樣點與動線被象草與銀合歡等強勢植物攻佔而影響實驗的進行,這是在自然野地進行活動的一大變數。 雖然如此,為了多保留時間在溪畔駐足與探索,我們把當天的午餐安排在筏子溪橋邊高灘地野餐,以行動糧佐溪畔冬陽,同時進行垃圾減量不落地。希望孩子們悠遊在筏子溪的水聲與光影之際,將家鄉的溪流印象烙進童年的記憶裡。 珍古德博士曾說:「唯有瞭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若人們從來不曾走近野地溪流,就不易發現它的存在與美好。人與自然環境需要連結,有了某些互動或感動,個人生命才會與那個場域產生鏈結,進而有了情感與關懷的可能。也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學校或親子活動,透過溪流環境教育的規劃,讓孩子們欣然地親近溪流,感受自然水域的陽光恣綠、生命力與多樣性之美。 每個人的住家附近,總有那麼一條河流、一條圳溝,默默陪著我們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風景。請試著親近它,或帶著孩子了解它,或許,河流的水畔風華將滋育著孩子們悠悠成長,也或許那將在孩子們的生命中,醞釀出溫潤綿密的鄉情,孕育出泱泱長河的夢想。

棲地守護與土地開發孰輕孰重?-苗栗通宵大田鱉田與石虎棲地的故事

2021-06-10

圖、文/陳慧諼〈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玉山杜鵑〉 你理想的家想要在甚麼環境?如果這個家也是許多生物的棲地,又即將面臨被整地開發的命運,那會是怎樣的故事?在4/22世界地球日時,特別想分享長年從事保育工作的李璟泓老師,與土地和石虎的故事。 「我在苗栗通霄,找到了一個地方跟2008年在日本看到的一樣,有稻田、樹林和丘陵地,這個小山谷已經有農家住了50年,採自然農法不噴藥,像個隱居的桃花源。」上週四荒野週週見講座,邀請目前在台中定居的李璟泓老師,跟我們分享如何利用影像展現綠色影響力。而李老師本身就是最佳的詮釋者,因為這二百張照片就是他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和土地的故事,而這個桃花源的地景,就是他不時往返心繫的第二個家,也是孩子的快樂天堂,更是許多物種包括石虎等的重要棲地。           然而這樣原始天然的棲地能獲得保存與維護,都要歸功於大田鱉水生昆蟲,以及田鱉阿伯長年來的用心耕耘,老師也說明了他如何與這塊土地結緣。「這裡每年有4~5萬隻灰面鵟鷹來此過冬,據說100年前數量是6~10倍。2012年朋友告知在苗栗有塊不錯的地,第一次來讓我坐了二小時觀察大田鱉等許多水生昆蟲,最讓我著迷的是吃到阿伯種的胡蘿蔔,這裡給自己很多美好的想像。」唸昆蟲系的老師發現這裡的土壤及無水泥的天然溝渠,十分適合大田鱉的生長,也因為這隻蟲,讓田熱絡起來有了田鱉米的產物與名聲。2014年實施穀東制,號召許多親子家庭以5000元認養田地並從事插秧採筍等農作。 而最後落實買地的想望,是女兒的要求,因為女兒說這裡跟龍貓森林很像。「長年做保育工作常感灰心,有了孩子後覺得要為下一代盡責任。擁有一片土地並照顧好,就能種出美好的食物。」老師帶著使命感的描述讓人動容。有了阿伯的典範、體會過土地生產食物的鮮甜,女兒的要求與內心想做的事吻合,加上正好阿伯親戚賣田的因緣際會,就借錢買下了地。但如何將一座生於蔓草中缺一半屋頂的頹圮房舍整地清理,如何適應整晚蚊子入侵、白鼻心打架、昆蟲不時出現在任一角落或器皿,以及動物腳印排遺或屍體散落各處的情境,真的非一般常人能忍受共存,然而這裡卻是絕佳觀察生物的好地方!     老師分享許多這七年間用類單眼捕捉的許多照片,有自然生態及地景照,也有住民在其中與土地融合動人的生活風景。例如在灌溉用蓄水池與小鷿鷈共游的畫面,有阿伯在滂沱大雨積水及腰的田地裡調整田鱉竹枝架高度的身影。此外也分享許多透過架設在各處的自動照相機,所拍攝到各種動物行為的珍貴影像,不時讓我們會心一笑。例如發現石虎斑紋的不同、白鼻心在月光下奔跑的身影、茶改場裡準時上下班的鼬獾,以及大湖草莓園裡多達18種保育類的野生動物。老師也指出目前林務局有針對野生動物的國土綠網補助計劃,並分享一個透過黑翅鳶猛禽,讓5甲變60甲不使用農藥的合作田成功案例。深感有心於土地就有辦法,只是看要不要去付諸行動。 然而好景似乎不長,阿伯在去年過世,將消失近50年的生機與風景再重新找回來並穩定之餘,政商開發的腳步卻已經踏進這塊生物的桃花源。除了之前道路拓寬的爭議,每年被路殺的石虎約10~15隻,現今則面對光電業開發又將面臨殺機,光二公頃以下的申請案就多達240件。「基於長期跑户外對自然環境與野生動物的情感,很想將土地全買下來做信託基金,但保證金門檻高顯得奢侈,募款買地又太慢。」老師也舉日本龍貓森林基金會為例,募到九億日幣買下54塊土地變成永續森林,並指出有大部分金援是來自國中國小學生的捐款。 「也許下次跟大家分享時,再也看不到這些棲地。」老師沉重地感慨,並表示這週二將與技師公會簽約,到時又有協調硬戰要打。全球環境議題的熱度不減反增,是因為地球人已經感受到不便與不適而必需採取行動。以台灣來說,面對旱象不是只因為老天不下雨,而是我們沒有好好保護水的源頭森林,並且珍惜水資源。就如同這片孕育多樣生物的苗栗淺山環境,毀掉容易重建難,後續的負面連鎖效應更是全民承擔。難道自以為萬物之靈欲望無窮的人類,能做的只有摧毀? 這場講座是在松菸園區裡的一座圖書館,是古蹟再利用很舒適的空間,好奇的我到處亂晃,看到一本介紹台灣户外專題深度報導的日文雜誌。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生物的多樣性更是具世界級的價值,自清朝起就是國外學者來台採集與研究的天堂,可惜很少台灣人有認知。台灣人自己如何守護珍惜這塊沃土,全世界也都在看也受影響。地球資源持續因人類開發而耗竭,如何善盡世界公民之責維護只有一個的地球,我想就是世界地球日帶給我們的意義與省思!

燕子回來了!

2021-06-10

圖、文/賴金嵋<五股解說組志工,自然名:話梅> 「回來了!回來了!燕子又回來了!」3月初,家住中港大排尾段的荒野夥伴,興奮的宣布住家屋簷下燕子的到來。 真好!不是嗎?在2021的今天,疫情仍舊嚴峻、景氣依舊低迷、日常作息仍是封閉的時刻、燕子不爽約再度到來,為我們重新帶來了朝氣。畢竟時序運行尚未斷鏈、自然資源仍未匱盡。燕子歸來是好氣象,也令人振奮!不是嗎! 之後,陸續聽聞夥伴報導燕子動態: 「一對燕子在住家舊燕巢頂,加築了數圈新泥球。褐色新泥巢與淺色舊泥巢成明顯對比。」「巢成,燕子安靜了一陣子,少見往返。」「十數天後,燕子又恢復了忙碌,進出來回、撲翅嘰啾。清嫩燕聲中還夾雜著更細嫩的嘰啾聲。原來,雛鳥已成功孵化。12345,5隻雛鳥在巢中蠕動。」「親鳥似乎不知疲倦,早晚忙碌往返餵食。就這樣持續了20日餘,日益豐腴的燕雛們一圈齊齊圍在巢邊,小小鳥身大大黃口,不停的鳴叫索食。」「5月,快擠爆窩巢的豐腴雛鳥們,一隻隻陸續踏出巢窩飛到附近的電缐上、樹枝上,準備學習獨立生活。」「5月底,屋簷下恢復平靜,燕聲不再、燕影無痕,徒留巢下地上斑駁糞痕;似乎在證明燕兒今年的確來過!」 到了7月,這些北歸的燕子,加上新長成獨立的燕兒,依循時序運行,及大自然原始本能,會再度踏上歸途,南飛到牠們另一個原鄉。跋涉南歸前,燕子會在空曠處集結習飛。我們五股濕地那一大片濃密的蘆葦林上空,正是燕群整軍會集的地方。青山外、葦林間、夕陽畔,點閲燕軍萬千隻。親燕攜兒燕、老燕率新燕,全體整齊劃一的東飛西翔、上盤下旋;一趟又一趟,由遠至近至更遠,直到餘輝暗晦、人鳥不明。 如此獨特美妙的自然樂章,只在7月,只在五股,只在日落前,只保留給幸福的荒野人欣賞! 燕子不爽約,荒野當然也不爽约!2021夏日賞燕在五股!我們誠摯邀請您來!這大自然的精彩饗宴,由荒野協會精心引導。沒有您來參與、欣賞、讚嘆,樂章哪還有意義?

德昌工作假期:移除外來種

2021-06-10

圖/台中分會大肚山解說組志工 張寶華〈自然名 : 小辮鴴〉、詹司蒂〈自然名 : 濕地〉 文/張寶華〈自然名 : 小辮鴴〉 一早飄下絲絲的雨滴,雖然雨下的少且短,但已足夠為久旱的大肚山添上一層涼意,今天是德昌營造公司的工作假期活動,我們大肚山組的解說員早早就來瑞安宮做活動行前準備,請參加活動的德昌伙伴們掛上用大肚山森林裡的竹葉做成的名牌,今天移除外來種的工作假期正式展開。     首先前進到紫斑蝶公園,第一個要移除的植物是銀膠菊,由解說員刺葉桂櫻負責講解介紹。幼株長得像艾草,開花時又如滿天星的銀膠菊有「國際毒草」之稱,它除了對生態造成破壞外,還會威脅人體健康,容易造成人體過敏。所以大家全副武裝、戴好口罩及手套,一起來清除銀膠菊,同心齊力的將這個惡名昭彰的植物趕出紫斑蝶公園。 瑞井社區因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來這裡取景,而成為觀光景點,社區裡仍保留著許多利用大肚山特殊紅土製作出來的土角蓋成的土角厝。解說員Hinoki在古厝前介紹了前人如何就地取材製作土角,並結合在地植物刺竹、芒草來做厝頂,讓參加活動的伙伴們感受到農村樸實的面貌,也藉由這些斷垣殘壁的土角厝,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在進入大肚山森林之前,我們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敬山神儀式,所有參與今天活動的伙伴們承諾,除了盡情享受森林中大自然的美好外,不干擾、不侵犯這裡的一切,並且一起來保護森林。 我們沿著步道階梯走下森林,德昌的伙伴們馬上就發現階梯兩旁的坡地竟是光禿禿的一片紅土,森林呢?樹木呢?原本是綠油油的一片森林,卻因為公共工程的關係被砍伐殆盡,真是令人無言、痛心。 大肚山也是紫斑蝶遷徙的重要廊道,我們在第三口井附近看到成群的紫斑蝶圍著台灣刺楠的花翩翩飛舞、採食花蜜,大家全都驚呼連連。解說員肚肚鳥馬上拿起捕蝶網小心翼翼的捕捉紫斑蝶,並仔細的解說四種紫斑蝶的特色。她把假死的紫斑蝶輕輕的放進小朋友手掌裡,讓他們能做近距離的觀察,小朋友們因能和美麗的紫斑蝶做親密的接觸興奮不已。觀察完,手一動,紫斑蝶翩翩振翅,飛向花叢…… 台中市郊區就能欣賞到這群美麗的貴客,真是何其幸運啊!愛牠,就是要能守護牠,在賞蝶的同時,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去復育蝴蝶的棲地、保護自然環境。 沿途荒野解說員介紹了刺竹、血桐、象草……等植物,終於看到了今天的大主角-小花蔓澤蘭。葉子長得像卡通狐狸倒三角形臉,底部尖尖的,左右兩邊還有耳朵,便是小花蔓澤蘭的外型特色,解說員濕地說明了為什麼小花蔓澤蘭對森林造成危害的原因以及如何做有效的移除後,大家便手拿著鐮刀,展開移除的工作。為了要讓森林中的樹木能行光合作用,就要先把攀爬纒繞在樹上的小花蔓澤蘭拉扯下來,並拔除它的殘根,一個多小時的移除活動,大家汗流浹背,只希望還給森林中的植物一個原本的生活空間。 在午餐休憩區,我們替參與的伙伴準備了森林中的廁所,廁所的位置可以選擇在腐植質多的土壤或枯枝落葉多的地方,用鏟子挖洞後,搭設廁所帳,離開時,再將洞口掩埋,不在森林中留下衛生紙及任何垃圾。 這次活動最享受的便是在森林中用餐,我們午餐吃的是鐵盒便當,不用一次性餐具,雖然要辛苦的請伙伴到土地公廟扛便當下來,但環保愛地球的理念,絕對是要堅持的。 午餐過後,大家一起放鬆躺下,眼睛閉起,享用我們特別為德昌伙伴們送來的森林大餐~讓心靜下來,感受大肚山的風,深吸大肚山的香,咀嚼大肚山的味,聆聽大自然帶來的交響曲,享受森林帶來的舒適感。 隨著「快樂天堂」歌聲的響起,大家慢慢的醒來,解說員二葉松用吉他和歌聲帶領大家一同穿梭在森林中,音符如同甘露般滋潤了我們的心靈,原來大自然是這麼美好。最後大家一起唱和著「大肚山之歌」,我感動了,大家都感動了。 去年9月,荒野的伙伴們發現大肚山南華路附近有多花油柑的地方,外來的小花蔓澤蘭和香澤蘭就少很多,所以開始在森林裡種植多花油柑,用原生蔓來抑制外來蔓。這次工作假期我們也把這個想法帶入活動中,我們要復育的是大肚山原生種植物~羊角藤。 大家先選好地方挖洞,一起將羊角藤的幼苗植入洞中,覆土後,用小石頭圍圈做標記,再到三口井取水,連同多花油柑一起澆水,期待這兩種蔓藤類植物能一起長大。其實羊角藤還是斯氏紫斑蝶重要的食草呢!它不只是紫斑蝶幼蟲的食物,還能保護紫斑蝶幼蟲不被天敵攻擊,所以復育羊角藤,也可以增加紫斑蝶繁衍的機會,期待著未來在大肚山能再見蝶飛起舞的盛況! 瑞井的舊名叫「井仔頭」,村子裡的這三口「井仔」,水質優良,可供終年使用,就算是缺水的今天,「井仔」的滲流水依舊是流著不停,而在這三口井仔排隊取水的歲月點滴,可說是早期居民、耆老的重要回憶。為了要體會早年先民排隊取水的的生活,解說員斗笠拿著刺竹扁擔和水桶,請德昌的大小朋友一起來挑水,首先用水桶將水從井底打上來,接著倒進水桶中,用扁擔挑水,再走上坡的石階,才一小段路程,大家便氣喘吁吁,直呼不輕鬆!      「種錯樹比不種樹更糟糕」,陰香是最好的例子,二十多年前林務局錯誤的引進,錯把外來種陰香當成台灣土肉桂去做推廣種植,而今這些陰香已蔚然成林,不只排擠其他樹種及花草生長,也會讓台灣多樣化的森林,變成單一的陰香林。大家一起移除步道旁陰香的小苗,見一棵拔一棵,立志要讓台灣的多樣化森林可以永續。 今天活動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用菅芒綁掃把,我們邀請到瑞井的耆老來教我們,高齡已經80多歲的阿嬤一邊教我們綁掃帚,一邊說著小時候的故事;阿嬤說小時候看長輩綁掃帚,看著看著就學會了,自己的掃帚都是自己親手做的,阿嬤教學每一個步驟都很紮實,而且用盡全力,那是一股做就做到最好的職人精神。已經漸漸被遺忘的好手藝,我們盡量學習,期待未來我們也能接續傳承。 做完掃把,今天的工作假期就接近尾聲,很謝謝德昌伙伴們的全程參與,也感謝荒野所有解說員的支援,大家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是最快樂的,我們都是守護自然環境的一份子,共同珍惜自然資源,生活才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農家的堆窯與竹筒槍

2021-05-11

圖、文/張窈慈(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火鶴) 2021年的第二個週末,竹三親子團的小蟻們聚集在新竹縣峨眉鄉的「無負擔農場」進行團集會。第一次堆窯的小蟻們,前一天下午與大蟻們先進行砍竹子和搬竹子的前置作業,雖逢寒流來襲期間,小蟻們來來回回地搬運大小不一的竹子,歷時數個鐘頭,仍樂此不疲,開心地與大蟻們一同幹活。 新竹縣峨眉鄉位於新竹縣的南邊,東臨北埔鄉,北毗鄰寶山鄉,西側及西南與苗栗縣頭份鎮、三灣鄉、南庄鄉等鄉鎮接壤,以丘陵為主要地形,盛產水稻、茶葉與柑橘,桶柑年產5600公噸,佔全台年產量10%,為全國最大產區。 1月10 日上午,農場主人為大夥兒解說搭窯、圓形鐵架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後,第一階段,各組便依序使用圓鍬進行挖土,圓形土坑的範圍勿大於圓形鐵架的直徑,如此土塊才能由下而上,逐一堆疊。再來,堆窯的側面再鋪上香蕉葉,便於土塊能有所依附,免於隨意掉落土坑,最後,僅留下最上方的排氣煙囪圓形孔,以及側面下方的生火處,經噴燈的點火後,選用較為乾燥灰黑的竹子作為柴火,持續燃燒約二個小時,讓土塊升溫發紅。第二階段,將所有的地瓜和雞蛋,裹上鋁箔紙後,依序平放入土窯中;再將鐵架以竹棍架高移開土窯,讓上方的土塊掩埋在食材上方即可。歷時數個鐘頭後,下午三點,開窯取出食材,再處理過地瓜與雞蛋上方的黃土與鋁箔紙後,便能開始享用這道天然的美食,完成了今日的硿窯活動。大小蟻們無不為本日的硿窯成功,歡欣鼓舞。   等待土窯燃燒升溫的期間,我則遍覽了這邊的好山好水,此處有著農家常見的鄉間小路,高聳的竹林,石子路旁的扁柏,休耕的大塊農田,以及叢林間的雨傘節。尚且,農場還提倡「稻鴨共生」,故能見到數隻的大白鵝、鴨子、公雞母雞的出沒,另栽植著蓊鬱的青蔥,寧靜的魚池魚塭,再遠眺獅頭山風景區的大山,盡收眼底。這裡的景緻,正如同作曲家楊兆禎先生(A.D.1929-2004)的〈農家好〉、〈農村四季〉、〈插秧〉及〈台灣農家謠〉四首描寫著台灣農村早期農忙的景致那般。 楊氏的作品,尤以〈農家好〉和〈農村四季〉二首最廣為流傳。楊氏筆名阿禎、吟恩,祖籍廣東梅縣,為民族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聲樂家、作曲家,1929年7月2日出生於新竹芎林,2004 年12月10日逝世於南投埔里。畢生致力於歌曲創作、音樂教育與客家民謠的推廣,首位將創作教學法引進國內的先驅。1992年時,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創辦音樂系。 楊氏、陳志堅作詞的〈農家好(一)〉,收錄於《新選歌謠月刊》,歌詞二段如下:「農家好,農家好,綠水青山四面繞,你種田我拔草,大家忘辛勞,秋天忙過冬天到,米榖糶出農事了,農家好,農家好,衣暖菜飯飽。」「農家好,農家好,綠水青山四面繞,你種田我拔草,大家忘辛勞,秋天忙過冬天到,米穀糶出農事了,農家好,農家好,大家樂陶陶。」另有二部合唱,由呂泉生先生(A.D.1916-2008)和聲,師生一齊創作。此曲曾膺選為台灣省音樂比賽指定曲,以及〈農家好〉電影主題曲,電影背景為1955年代的台灣農村,黑白電影、閩南語發音、中文字幕。 另外,楊氏作曲、盧雲生先生(A.D.1913-1968)作詞的〈農村四季〉(齊唱),收錄於《新選歌謠月刊》第21期,也寫出早期台灣四季的農事,歌詞為:「春天裡,和風吹,園裡蔗苗青,田裡菜花黃;夏天裡,農事忙,早榖才收割,晚稻又下秧;秋天裡,穀登場,新榖滿稻場,大家喜洋洋;冬天裡,趕製糖,新糖好價錢,快樂過新年。」另有二部輪唱和合唱的創作。前述二首皆曾編入台灣國民小學的音樂課本中,旋律與歌詞音韻的搭配,音韻諧和,琅琅上口。 下午,品嘗烤過的蛇麵和棉花糖後,再讓小蟻們試著把玩竹筒槍,賞玩早年農業社會留下的童玩遺產。竹筒槍中的圓筒,必須保持中空,另一根直棍方能在竹筒中穿梭,將揉溼的紙團,打出他方。今日,農家的堆窯與竹筒槍活動,讓大小蟻們一同回顧了早期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經驗,值得一提。

修但幾勒!讓陸蟹回家!

2021-05-11

圖、文/林育輝 <棲地守護部專員> 溼地是地球珍貴的自然環境,具有調節水位、過濾汙染物等功能,也是提供人們休閒與食物重要的來源。因位處水、陸域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體系交界,濕地蘊含各式各樣的物種,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以濕地為家的生物包含一群在生活歷程中,躲過水底下強大的掠食者,來到陸地上抵擋住艱苦環境而成長茁壯,又回到水中繁衍下一代的生命勇士—陸蟹。 陸地上怎麼會有螃蟹!? 說到螃蟹,許多人會聯想到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令人垂涎三尺;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在海產店的門口,螃蟹在水缸裡被五花大綁的樣子;或者是在海生館裡,昏暗的光線底下,巨大的深海螃蟹靜止不動的樣貌。人們的既定印象中,螃蟹似乎都生活在水下,難以在地上生存,但事實總出乎意料。 高中時我在新北市汐止某處的人行道上親眼撞見一隻橫行霸道的螃蟹,令我訝異不已!因為那是在鐵路和馬路中間,附近看上去沒有水源,受到太陽直射的乾燥區段。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是能在陸地長時間活動的陸蟹。                                          探索陸蟹的奧祕 陸蟹是一群在形態、生理及行為等方面都能良好適應陸地生活,幾乎不需接觸到海水的螃蟹。這些陸蟹通常具有寬厚的鰓室(gill chamber),能幫助儲存水分,維持鰓的濕潤,讓牠們得以在陸地活動而不致缺水死亡。部分類群的陸蟹具有「洄游」的行為:幼蟹在海水中出生,長大後爬到陸地,進入岸邊的海岸林、紅樹林與草地。牠們或以地面的落葉、果實、種子、腐植質為食,或以樹幹上的苔癬、小蟲子為食。經過一次次的脫殼變為成蟹,到了繁殖季,成熟母蟹就會抱卵,帶著即將孵化的卵往岸邊移動,進到海水釋幼(larval release)。配合潮汐,陸蟹媽媽在水中打開腹部,用盡全力抖動身體,數以萬計的陸蟹寶寶就此誕生,展開牠們的生命樂章。 啪嚓一聲!回不了家的陸蟹 覓食或降海釋幼的過程可能成為陸蟹的不歸路。人類的活動頻繁,道路切斷牠們的路途,造成嚴重的棲地破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誤闖道路極可能發生路殺(roadkill)。各地陸蟹路殺事件頻傳:綠島是國人的觀光勝地,卻常在道路上發現奧氏後相手蟹、保育類的椰子蟹慘遭輾壓;恆春的陸蟹種類居全國之冠,有「陸蟹半島」之美譽,卻也難逃命喪輪下的悲劇;台中高美濕地的風景遠近馳名,但在美麗的背後,卻是由無數紅螯螳臂蟹的殘骸堆積而成;淡水河沿岸是熱門的單車道,每逢假日車水馬龍,也造成另類路殺。 荒野保護協會守護陸蟹行動 近年來每到陸蟹的繁殖季,各地紛紛發起護蟹行動。淡水河口地區棲息著許多陸蟹,時常到在地人家裡「作客」,甚至在捷運站內也能目睹成群陸蟹在人們腳步間穿梭的獨特奇景。然而無論是在地人或遊客,對於陸蟹的生態及牠們面臨的困境卻不甚瞭解。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陸蟹、關注相關議題,荒野保護協會自2020年起在淡水河口地區開啟一連串的護蟹行動,舉辦宣導講座,也與在地居民、荒野志工們共同進行陸蟹生態調查。過程十分辛苦,卻也獲得豐碩的成果,一路上好奇駐足的民眾給予的鼓勵或是兩三句的詢問,都是支持我們的動力。歷經近三個月的調查,我們發現在紅樹林捷運站鄰近地區的陸蟹路殺熱點,位於交叉路口、下坡路段且車輛多的區域,未來值得注意。2021年荒野保護協會將招募更多新血,擴大規模,範圍包含整個淡水河口左右沿岸地區,也將首次利用iNaturalist app調查陸蟹。期盼我們的行動能讓愈來愈多人知道陸蟹正面臨生存危機,也希望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蒐集陸蟹生態的數據,成為未來推動陸蟹保育策略的重要根基,幫助陸蟹免於被路殺的悲劇。 為什麼我們要保護陸蟹? 陸蟹可以幫助維持豐富的海岸林樣貌,提升生物多樣性,也加快營養物質分解,使能量更快進入到生態系中,促進陸地、濕地及海洋間的能量流動。此外,淡水河口的陸蟹也是在地居民重要且特別的共同回憶,過去陸蟹數量多到會爬進家裡,但隨著人口湧入,各式建案興起,陸蟹的生活受到大幅影響,數量可能嚴重減少。期盼人們可以共同保護陸蟹以及牠們的棲地,與陸蟹和平共處,讓陸蟹在車來人往的都市中,仍能夠生生不息。